中国食用菌出口贸易壁垒研究述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食用菌出口技术性壁垒综述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在我国的出口贸易结构中,农产品出口占据了重要地位。因为我国与发达国家在制定食品安全保障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生产技术等方面存在着显著差距,以日本、美国和欧盟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就不断提高农产品食品安全卫生标准,来为本国相应产业保驾护航。食用菌是我国出口创汇的特色农产品之一,近20年多年来,我国的食用菌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目前,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国和贸易国,食用菌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70%,成为第六大农副产品。虽然我国是食用菌生产大国,但并非食用菌贸易强国。尤其是近年来,食用菌出口频频遭遇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贸易壁垒,检测项目名目繁多,合格评定程序复杂多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出口贸易。

在目前的贸易壁垒研究热点中,可把贸易壁垒分为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关税壁垒是指用征收高额进口税和各种进口附加税的办法,以限制和阻止外国商品进口的一种手段。非关税壁垒是指除了关税以外一切限制进口的措施,近年来,各种新型非关税壁垒不断涌现,并呈现出新的特点。新型非关税壁垒主要包括:技术壁垒、环境壁垒和社会壁垒等, 其中,技术壁垒成为非关税壁垒中影响自由贸易实现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国内外学者对食用菌出口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研究进行了解分析,以为我国食用菌出口贸易的顺利发展提供有效的研究路径和发展对策。

一.国外关于贸易技术性壁垒的研究

关于技术性贸易壁垒,国外学者要比国内学者早的多,上世纪50年代,西方学者就开始涉足该领域的研究。Samuelson (1952) 认为市场中的企业会为了从商品中寻求最大化利益而在出口价格和进口价格之间进行讨价还价,他们会想方法设法在自由贸易体系下增加运输成本等以保持二者间的价格平衡。这说明在国际贸易中的贸易障碍的出现因各个经济体对利益的追逐具有一定的必然性。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创造更大范围的国际贸易自由和国际投资便利成为世界各国努力的目标。WTO的各个成员国为了进一步履行关税削减义务,使得关税壁垒的作用越来越削弱。但是,非关税壁垒却以其多样化和隐蔽性的形式开

始影响着国际贸易秩序。

建立非关税壁垒诱因形式的多样化。Sexton kling,carman (1991)认为当地的供需条件发生变化有时候也会成为贸易的一种壁垒。Goodwin,Grennes and Wohlgenant (1990)通过贸易的诸多不确定性因素来研究出口贸易之间的障碍。(hillman,1995)则从政府制度角度来探析贸易壁垒,如政府通过制定市场准入制度、许可证、卫生安全监管、出口分类管理等来进行贸易保护,这就形成了行政壁垒,当国内市场条件发生变化时这些行政壁垒都会随时出现或迅速调整。

非关税壁垒以技术壁垒为主流。关于技术贸易壁垒的内涵及分类方面的研究: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1999)则认为一系列“社会规则”就是贸易技术壁垒,它暗示着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具有矫正贸易外部性所导致的市场失灵的作用;Ronald Fischer(2000)认为技术性贸易壁垒就是技术标准、技术法规和合格评定程序等,这正好和WTO/TBT协议中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分类相一致;另外,Donna Roberts (1999),Johannes Moenius(2004)等学者分别从壁垒的影响范围和政策实施目标的角度对技术性壁垒进行了分类。关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成因研究:学术界有着不同的看法,Suanne Thornsbury (1998)认为技术性壁垒的实施是一种结语经济原因的政治行为,它能否最终形成取决于各利益集团、政策制定者的偏好以及参与者之间的博弈;Fischer and Serra(2000)则认为政府制定的最低标准即使表面上是非歧视的,实际上也是贸易保护的,而且这是政府制定标准的唯一目的。关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经济影响的研究:Cassella和Alessandra(1996)运用双寡头垄断理论构建了一个模型,结果证明技术标准和技术法规确实具有抑制出口厂商出口的作用;DawnD.Thilmany和MstopherB.Barret(1997)运用局部均衡分析方法,通过分析供需曲线的变化,研究了食品安全法规对美国向北美自由贸易区其他成员国出口奶制品的影响,结果发现进口国实施的技术性壁垒措施能够增强消费者购买奶制品的信心,有利于增进社会福利。 Marie-Luise Rau, Frank van Tongeren(2007)通过构建一个可以测算执行费用的程式化寡头模型来研究进口国为提高进口质量将作出怎样的选择机制,得出了补贴机制能够对出口国的产业升级有所贡献,但其边际效用递减。二.国内关于贸易非关税壁垒的研究

国内的学者们对非关税贸易壁垒的研究主要着眼于介绍其成因、特点以及主

要国家非关税壁垒的设置情况。进入新世纪以来,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研究迅速迈入旺盛时期,研究方法、研究角度不断走向深入,研究内容空前丰富,综合起来,可以归纳以下几方面:

1.技术性壁垒的原因研究。

门殿英、谭琦、王南(2004)认为我国产品出口面临的贸易壁垒原因来自两方面:一是当一种商品以低于产品正常价值的价格输入到另一国并对该国已有行业造成威胁或损害时,进口国当局就会为了保护本国经济利益或本国生产企业的利益而采取反倾销、提高准入标准等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二是产品出口价格一般都必较偏低,易授人把柄。我国劳动力和原材料价格低,产品质量、规格、包装不符合国外市场要求,缺乏竞争力,只能以廉取胜;外贸公司各自为政,为留住客户自相残杀、压价竞争,凡此种种均是造成我国产品出口价格偏低的原因。杨波(2007)采用博弈论和经验检验的方法分析了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成因,认为技术水平发展的不对称导致国家间技术性贸易壁垒通报数量的差距,指出政府干预仅仅是技术性贸易壁垒形成的重要步骤和外在因素,技术水平差异才是技术性贸易壁垒形成的内在原因。王英(2008)认为,传统保护工具的弱化和贸易保护主义的重新抬头、我国农产品质低价廉、外国对我国农产品的歧视是我国农产品遭遇大量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因,并建议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来突破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

2.技术性壁垒的影响研究。

2000年以来,国内学者大都专注于利用数学模型、计量模型和描述统计等方法来分析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产生的影响。夏友富、俞雄飞、李丽(2002)通过实际的统计数据,阐释了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发展趋势及其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王平、杨巍(2004)通过建立一个政治经济学量化模型—LOGIT模型对贸易伙伴国对我国农产品实施技术性壁垒措施的深层次影响因素进行了量化分析,最后得出结论:近年来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平衡状况、农产品出口额占GDP 的比重、WTO成员国资格、居民消费水平和农业GDP贡献是技术性贸易壁垒实施的显著性因素。顾国达、牛晓靖、张钱江(2007)运用引力模型分析了日本的农药残留限量标准体系对我国出口日本茶叶的影响,结果显示,日本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加强,对中日茶叶出口贸易额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庄佩芬(2009)以福建农产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