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期末论文
传统戏曲论文12篇
传统戏曲论文传统戏曲论文12篇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
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传统戏曲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传统戏曲论文篇1[摘要]针对当下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传统戏曲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我们的设想及对策是“以传统戏曲为主线,统领民族音乐教学”;“从家乡戏曲入手,开展多样化教学”;“关注基础教育,注重校本教材建设”;“走进传统戏曲,解读戏曲文化”这四个方面入手,加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传统戏曲的教学,力图使传统戏曲在学校教育传承中的有效性达到最大化。
[关键词]传统戏曲;普及教育;高师音乐教学一般来说,传统戏曲的普及教育主要依赖于民间音乐活动、戏曲团体演出和学校音乐教育。
可是,由于受当前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生活方式的影响,现阶段民间音乐活动因备受挤压而显得极为萧条没落。
除此之外,鉴于当下戏曲团体的生存现状,让其承担传统戏曲普及教育的重任显然也很不切实际。
故此,学校音乐教育便成为现阶段传统戏曲普及教育的重要阵地。
不过,在当下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中,对传统戏曲文化的教学,无论是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等方面,都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
统观我国传统戏曲进入学校教育体系,可大致分为专业教育与普及教育两大类型。
前者主要是指我国戏曲院校所进行的戏曲艺术专业传承教学;后者主要是指在我国不同层次学校音乐课程中对传统戏曲的普及教学。
这种通过学校音乐课程所进行的传统戏曲普及教学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广大青少年对我国传统戏曲有所了解,这也是一个使学生从感性认知到理性接受的过程。
可见,学校音乐课程教学承担着传统戏曲普及教育的主体功用。
追溯我国学校教育中的传统戏曲教学,理应从我国近代曲学大师吴梅先生把传统戏曲(昆曲)带入大学课堂算起,屈指算来已有八十多年的历程。
如今,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中“京剧进课堂”的实施,无疑是对前人传统戏曲普及教育事业的一种继承,也是对当下传统戏曲振兴的一种明智之举。
推荐优秀的中国戏曲美学论文欣赏(共4篇)
推荐优秀的中国戏曲美学论文欣赏(共4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浅谈中国戏曲美学特点一、中国戏曲的概念中国戏曲又被称为中国传统戏剧,(中国现代戏剧还包括了20世纪引进的西方戏剧形式,如:话剧)。
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的国粹,它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而且,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中国戏曲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二、中国戏曲的美学特征分析(一)中国戏曲的综合性中国戏曲是一门综合化的艺术,它其中包括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
并将这些元素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
1.与音乐的结合在戏曲音乐结构中,声乐部分是它的主体。
中国戏曲有很多传统剧目,其所以能在舞台上久唱不衰,主要得力于其中脍炙人口的唱腔。
其中比较著名的唱腔有:昆腔、皮簧腔、梆子腔。
这些唱腔都被人们所熟知。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认为人声歌唱比器乐伴奏更为亲切动人,更易唤起观众的理解与共鸣。
戏曲音乐刻画人物形象,主体依靠声乐,即优美的唱腔与动人的演唱。
戏曲中无论演唱的是曲牌还是板腔,都可以分为抒情性唱腔、叙事性唱腔和戏剧性唱腔。
抒情性唱腔的特点是字少声多,旋律性强,能够抒发内在的感情;叙事性唱腔的特点为字多声少,朗诵性强,适用于叙述、对答的场合;戏剧性唱腔多为节拍自由的散板,节奏的伸缩有极大灵活性,因而长于表现激昂强烈的感情。
这三类曲调的交替运用,构成了戏曲音乐变化多端的戏剧性。
2.与文学的结合(1)剧本的故事性中国戏剧优美的唱腔及综合的表现手法,引起各个朝代文人墨客对其的兴趣,很多优秀的剧本都是由很多民间小故事编写而成,文人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转化成一个个动人的故事,然后编成剧本,使听众在欣赏戏曲的过程中,也能够感受到剧本的文学性。
中国传统戏曲论文3000
中国传统戏曲论文3000传统戏曲剧本作为一种特殊的叙述性文学,拥有相对较成熟的艺术创作手法,这些手法为常德丝弦所吸收,在融入方言特色的基础上有所继承亦有所创新。
一、情节矛盾安排上的继承传统戏曲对矛盾冲突的设置,是通过曲折有趣的情节安排来实现的,以元代知名剧作家关汉卿的作品为例,从入戏手法来看,有快有慢,有的先声夺人,其《单刀会》,第一折里由乔公来演唱让观众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有的则情节张弛有度,节奏鲜明,如《蝴蝶梦》,情节进入紧张处让包拯做梦,因梦转折。
总之,传统剧本都注重出人意料,悬念横生,莫不曲折多变,吊人胃口。
常德丝弦带有叙事性的作品,无论是传统曲目还是创新曲目,在情节矛盾的安排上,都如传统戏曲一样具有曲折变化的张力。
如戴望本的《双下山》,小尼姑和小和尚逃离下山,初次见面一见钟情,可是互相试探,一个假称自己探访娘亲,一个假称自己替师傅查账,后来在慌慌张张里彼此揭穿,结伴同行,桥断之后,和尚背着尼姑过河,两人则一起向往成家后的幸福生活。
如此偶然的相遇,在彼此的试探和大胆表白间情愫交织,情节有起有伏,真挚又有趣。
此外,诸如《拷红》《描容》《大宴》等传统曲目,无不继承了传统戏曲在情节矛盾安排上的各种巧妙结构,充满戏曲的张力,引人入胜。
除了类似的传统曲目,一些现代创编曲目也十分注重情节矛盾的处理与巧置,如《特别新娘》中儿媳提出“婆婆不出门,媳妇不进门”的忤逆要求,接下来几经周折,出人意料;《俏婆婆上大学》以老而为学的诉求展开丰富多彩、老有所乐的各种故事;还有《待挂的金匾》《枕头风》《军嫂骂夫》等现代曲目在编写技巧上,格外注意情节的跌宕起伏或矛盾的冲突安排,都可见对传统戏曲结构的吸收和内化。
二、各种表现手法的巧妙承袭传统戏曲在唱词的写作上,很注意文辞的优美练达,对于各种写作手法的运用更是轻车熟路。
比如在表达人物的情绪的时候,会选用排比来增强语势。
如石君宝的《秋胡戏妻》,罗梅英严词拒绝秋胡调戏诱惑的时候以【三煞】骂道:“你瞅我一瞅,黥了你那额颅;扯我一扯,削了你那手足;你汤我一汤,拷了你那腰截骨;掐我一掐,我着你三千里外该流递;搂我一搂,我着你十字阶头便上木驴。
以京剧议论文5篇
以京剧议论文5篇京剧曾称平剧,亦称乱弹、国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被视为中国国粹,位列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是中国和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小编呕心沥血收集整理的以京剧议论文,下面小编就带大家分享展示一下以京剧议论文5篇1京剧是我国的国粹,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每当看见电视戏曲频道里的花旦穿着漂亮的戏服,舞着水袖,唱得委婉动听时,我都会两眼发光,真想自己也能唱一出!妈妈见我喜欢京剧,就带我去京剧表演艺术家郭老师那里拜师学艺。
面试时,我唱了一首现代京剧《都有一颗红亮的心》,郭老师听了,哈哈大笑说:“你唱是唱下来了,但是你唱的是京歌,不是京剧。
不过,你的普通话还不错,咱京剧最讲究的是字正腔圆,这是你学京剧的优势。
”接着,郭老师给我演示了一遍,哇!她的声音是那么浑厚、嘹亮,极具穿透力,好像房顶都快被掀翻了,太好听了!就这样,我成了郭老师的学生。
郭老师教我唱梅兰芳大师的经典剧目《霸王别姬·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中的旦角。
一开始我老是用嗓子喊,没法用丹田气,郭老师告诉我:“唱这出戏,先要把高音练好,气沉丹田,自然地找到胸腔共鸣的感觉。
气息要控制得当,不要过猛或不足,用气要有弹性。
‘嘴皮子’还要用力,嘴巴的动作不能太大……”我努力地练习着,渐渐地,越唱越有感觉,老师都夸我唱得有点儿京味了!唱京剧,除了声音,手、眼、法、步的招式演变也得有精气神。
郭老师教我手和眼睛要协调,眼睛要紧跟着手位。
贵妃的动作是很柔美的,可是,我的动作太僵硬,手型不好看,脚步也迈得太大。
郭老师笑着说:“你这是刀马旦吧。
”我红着脸,千万遍地叮嘱自己要放松。
渐渐地,我不紧张了,动作也柔软多了。
看来,学好一门才艺还真不容易呢!郭老师还要求我每天都要对着墙“喊嗓子”,只要发两个音:“咿!啊!”要像爬楼梯—样从低音练起,一直“喊”到最高音。
他还告诉我:“要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功夫到了,自然也就进步了!”通过学唱京剧,我明白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道理,只要我专心致志,勤学好问,坚持不懈地练习,就一定会更上一层楼!以京剧议论文5篇2雍容华美的京剧有一种艺术叫人惊叹;有一种装扮叫人震撼;有一种声音叫人赞叹。
中国戏曲欣赏论文——经典版
"中国戏曲欣赏"观后感艺术教育是人的全面开展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局部。
已故的伟大科学家钱学森,在临终时还叮嘱前任总理温家宝,培养人才,不但要重视科技,还要懂得艺术!终于在这学期,我有幸选到了。
教师的"中国戏曲欣赏"这门课程,让我终于有时机深入了解这门古老的艺术了。
白驹过隙,日月穿梭,短短几周浅尝中国戏曲艺术的魅力后,感觉艺术特别是中国传统艺术对自身开展的影响竟是如此的巨大。
仍记得对戏曲的印象最初是在儿时启蒙读本的漫画上,现在终于又在大学的课堂上闪现了戏曲的迷人身影。
从最初的京剧"三打三春"的历史典籍引出有关戏曲来源的讲解,以及唱、念、做、打四种戏曲表演中的艺术手段简介,还有那紧贴教学容的戏曲视频赏析,可以说这一中国戏曲艺术之旅收获颇多。
"龙女"、"白蛇传"、"追鱼"、"女驸马"、"天仙配"、"五女拜寿"、"牛郎织女"、"三打三春"…一幕幕精彩的剧情、一个个鲜活的人物。
真是一颦、一笑、一嗔、一怒皆成戏。
特别是流行于大江南北的黄梅戏,作为一个人当然感慨良多!说道黄梅戏,我们就先谈谈它的历史吧,黄梅戏是我国戏曲的主要地方剧种。
黄梅戏发源地在、、三省交界的地区。
在一百多年以前,这里流行"黄梅调"也叫"采茶戏"。
这种小戏中的一个支派逐渐东移,在地区成了气候,形成了后来的黄梅戏。
早期的黄梅戏多是把当地的民歌小调直接搬上舞台,表现当地生活尤其是农村生活的故事。
先是在怀宁一带出现了专业班社。
这里唱黄梅调十分兴盛。
从演出一方来说,戏目多、人才多、班社多;从看戏者一方来说,观众多、市场多。
于是,一批戏班应运而生。
黄梅戏的更大开展是在中华人民国成立之后。
由于国家对地方戏曲给予足够的重视,为加强艺术力量,省陆续选派一些文学、戏剧、音乐、美术方面的专门人才参加了黄梅戏的改革工作。
谈京剧艺术论文(5篇范例)
谈京剧艺术论文(5篇范例)第一篇:谈京剧艺术论文浅谈京剧艺术摘要:在文化快速流通和变更的新时代,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日益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
近几十年来,戏曲艺术逐渐从市民文化娱乐的主流地位趋向边缘化。
京剧也同样如此,但是当今京剧艺术的发展也涉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一个值得深思和研究的问题。
通过从京剧艺术表现手法、京剧伴奏乐器、京剧行当、京剧中的优秀人才等多方面多角度向大家介绍了我国国粹京剧,为适应时代的发展,特提出我国京剧改革发展的思路,希望国粹京剧有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京剧;表现手法;重要作用;发展道路京剧,又称“京戏”、“国剧”、“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可以说京剧集我国戏曲之大成,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民族精神,承载着中华文化的血脉和精华,充满了无限的艺术魅力。
1790年,江南安徽戏班应召进京为乾隆皇帝祝寿,从此在北京、天津安顿下来。
经过十几年的演变,成为一个由徽剧、汉剧、昆曲、秦腔、京腔和民间曲艺综合而成的崭新剧种。
它以西皮、二黄为主,字正腔圆,当时人们根据这一新兴剧种的唱腔,直呼其名为:西皮二黄。
它于1840年前后形成于北京,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
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汉族戏曲的代表,素来有中国“国粹”的美誉之称。
直至2010年11月16日京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一、京剧简介(一)京剧艺术表现手法唱、念、做、打是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也是京剧表演的四项基本功。
“唱”指演唱,唱功中,行腔转调、发音吐字均有一定要求。
“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
“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做工包括手、眼、身、法、步,都是要经过严格的训练。
“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
中国戏曲 论文
我看中国戏曲艺术班级:05211201 学号:1120121335 姓名:袁星十周,十节课,十部戏曲,带给我很多东西。
我最想说的首先就是《西厢记》。
我对《西厢记》的好奇可以追溯到第一次读《红楼梦》的时候,读到‚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语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对宝钗所说的‚会移了性情‛、让黛觉得‚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让宝玉情思涌动不禁诉请的禁书顿时兴趣大起。
但是当时碍于对文言和戏曲的理解,实在读不懂,也就自此放下没再深究,直到在选修课上才看到了经典戏曲《西厢记》。
《西厢记》开场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美。
而且是那种闭目闻声醉的美——从大雄宝殿前音乐响起到张生走在普救寺小路上唱出第一句‚普救寺名不虚,宝相庄严‛,乐曲美、场景美,张生的步调走的美、唱腔也美。
尤其是莺莺出场的时候,虽然装着放在现代可谓‚一身素装‛,演员长的也不并不是书中所写闭月羞花、倾国倾城的容颜,但是那腰肢、那动作、那神情、那婉转的唱词就是营造了一种很美的意境。
我还特意去土豆上看了1965年香港的白话电影《西厢记》。
相对比于1961年的戏曲,白话电影的画面和演员的服装都更加精致了,动作神情也依旧留存着戏曲的模样,但是白话台词一出口,还是远远不及戏曲之中营造的那种意境。
可见,就算是元杂剧泰斗王实甫的倾心之作,如果缺少了正确的媒介,表达出来也会变了味道。
很多诗词唯美的意境并不是有了现代各种特效和演员阵容等硬件设备就能表达出来的,这也是为什么中国戏曲这种最悠久、最朴实的表演方式不被湮没的最重要的原因,它真的是留存中国千百年艺术文化的一种载体。
在此我忍不住要插播几行字吐槽一下现代各种翻版的经典名著,尤其是2010版《红楼梦》,除了演员阵容强大、场景宏大,真的有点把红楼梦的意境赶尽杀绝了,跟87版的红楼梦大相径庭。
现代的表演艺术太需要反思了,太应该回归那个经典时代深刻的内涵和精湛的演技。
回归正题,古往今来,对《西厢记》的评价论说者数之不尽,见到最多的、最一致就是对它语言的赞叹——‚《西厢记》是一首优美动人的爱情诗,是文学苑地的‘花间美人’。
戏曲赏析论文(范文8篇)
戏曲赏析论文(范文8篇)中国的戏曲文化是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戏曲是一种非常独特的艺术形式,主要包括音乐舞蹈、表演艺术、美术杂技等,戏曲赏析对于欣赏戏曲有着重要作用,本文整理了8篇"戏曲赏析论文范文";,供戏曲专业学者参考。
戏曲赏析论文(范文8篇)之第一篇;从欣赏角度看戏曲演员与观众的关系摘要:中国戏曲毕竟发展了上千年, 而且在广阔的空间有着无以数计的演出, 而不同的观众在不同的环境, 更不可能完全按照同一种欣赏模式, 面对剧目的水平与演员表演的水平都必定存在巨大差异。
可以想见, 除了重于鉴赏的观演关系之外, 中国戏曲观众对于国剧表演, 也自然会有心醉神迷的欣赏。
中国戏曲的表现形式, 是把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用传统的审美方法, 通过舞台来表现的一种艺术形式。
从欣赏角度看戏曲演员与观众的关系, 就有它自己的方法, 这种戏曲演员与观众的关系是和舞台审美相关联的。
本文着重谈谈戏曲表演中戏曲演员与观众关系的问题, 也是戏曲表演艺术和审美受众相结合的问题。
关键词:中国,戏曲,演员,观众,欣赏中国戏曲之所以能够持续发展, 并且受到社会普遍的欢迎, 决不是因为它能够给某些"内行";提供表现他们智力上与艺术鉴赏力上高人一等的机会, 更是因为它确实有可能给众多入迷的观众, 提供情感上的满足。
这就是说, 观众们欣赏国剧, 除了在许多场合习惯于用非常挑剔的眼光去寻找演唱时的缺点以外, 也仍然会有相当一部分观众, 是以投入的情感, 倾注于戏曲欣赏活动中的。
中国戏曲的表现形式, 是把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用传统的审美方法, 通过舞台来表现的一种艺术形式。
从欣赏角度看戏曲演员与观众的关系, 就有它自己的方法, 这种戏曲表演中戏曲演员与观众的关系是和舞台审美相关联的。
戏曲表演丰富多彩, 这里, 应该特别谈谈戏曲表演上一个最重要的问题, 即戏曲演员与观众关系的问题, 也是戏曲表演艺术和审美受众相结合的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京剧论文(2)
中国传统文化京剧论文(2)中国传统文化京剧论文篇二传承京剧艺术振兴传统文化摘要:京剧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多元文化的冲击,学艺的艰难以及学习成本的提高,京剧传承的文化土壤和生存空间面临一定困境。
在如此情况下,京剧的文化价值要远远高于经济价值,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要充分发挥学校、票友协会、群众文化舞台的带动作用,政府搭台,市场辅助,推动京剧艺术的传承发展,振兴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关键词:京剧;传承;振兴中图分类号:J6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10-0038-02京剧艺术是我国的国粹,2010年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京剧,积淀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丰厚文化底蕴。
自诞生至今,经不断发展与自我完善,吸收了其它地方剧种、艺术门类之所长,并经过无数艺术家的改革与创造,使之成为具有中国标识意义的文化元素,成为世界文化之瑰宝。
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样式之一,在清末以至民国大部分时间内,不仅代表着中国舞台艺术样式的最高端,同时亦为大众娱乐样式的主流。
如今,随着全球文化一体化和中国社会转型的加快,京剧的衰落恰恰代表了本土文化传统日渐失落的一个典型实例。
京剧里许多剧目中的人物和故事都取材于历史,都是惩恶扬善的故事,能够以史为鉴,教书育人。
如何引起全社会对京剧这一国粹艺术的重视和热爱,营造京剧文化传承的良好氛围,对振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文化自信,具有不可估量的文化意义。
一、京剧传承面临的困境(一)受娱乐方式多元化冲击,京剧传承观众基础日渐薄弱。
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深入,人们文化生活的多元化,文艺品种样式的日益丰富,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工具的迅速普及,不仅拓宽了群众的欣赏领域,而且一定程度上也改变着群众的文化生活方式,京剧的传承发展受到了严重冲击。
与京剧传承的鼎盛时期相比,人们吃完饭进戏园子,这样的年代一去不复返,而京剧艺术是个品位艺术,不是快餐文化,观众只有坐在剧场里,处在一种悠闲、松弛的状态下品戏,才能体会到其中的艺术魅力。
牡丹亭鉴赏期末论文
牡丹亭鉴赏期末论文在中国传统戏曲中,有一部备受推崇的剧作,它是元代文学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那就是《牡丹亭》。
本文将对《牡丹亭》进行鉴赏,探究其艺术特点和对人性的深刻刻画。
一、《牡丹亭》剧情梗概《牡丹亭》是一部描绘爱情的悲剧,主要讲述了柳梦梅与宣赞相爱,却因父母之命悲剧分离,最终在牡丹亭再度相聚的故事。
二、艺术特点1. 独特的曲艺结合《牡丹亭》采用了当时流行的“评话”形式,将说唱与传统音乐、舞蹈及武术相结合,使得整个剧作更加生动有趣,并且增强了情感表达的力度。
2. 手法独特的悲剧结构《牡丹亭》通过“相见”和“相别”两个部分,以及中间的“忆瓶”部分,构建了独特的悲剧结构。
这种紧凑而独特的结构使得剧作更加凝练,情感更加深沉。
3. 对人性的深刻刻画《牡丹亭》通过对主人公柳梦梅的形象塑造,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下女性的身世困境和命运束缚。
柳梦梅勇敢追求爱情的同时,也成为了社会道德的牺牲品,她代表着受制约的个体。
三、情感表达与人性关怀1. 爱情与等待《牡丹亭》通过柳梦梅在牡丹亭等待的场景,表达了爱情与等待的主题。
柳梦梅在这里度过了漫长的等待岁月,而爱情也成为了她坚持的力量。
观众通过这一情节,深刻感受到等待的辛酸与坚守爱情的力量。
2. 社会与个体《牡丹亭》通过柳梦梅的形象,折射出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束缚。
她为了爱情,不顾一切地逃离家庭,但最终却因为社会的压力而被迫返回。
这种对社会与个体关系的揭示,引发了人们对社会约束的思考。
四、《牡丹亭》对当代的启示1. 坚守爱情尽管社会制度的变迁,但《牡丹亭》对爱情的追求与坚守的精神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当代社会,爱情与婚姻也面临着各种考验,我们可以从《牡丹亭》中获得对爱情的思考和启发。
2. 反思社会束缚《牡丹亭》通过柳梦梅的形象,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女性自由的限制。
这也提醒我们,要继续反思和改变那些束缚个体自由与平等的社会约束,促进社会更加公正和进步。
五、结语《牡丹亭》被誉为中国戏曲史上的瑰宝,它凭借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深刻的情感揭示以及对人性的思考,成为了经久不衰的经典之作。
戏曲艺术论文
戏曲艺术论文戏曲艺术论文你是学艺术戏曲的吗?那么你知道戏曲艺术的毕业论文怎么写吗?以下是关于戏曲艺术论文,欢迎阅读!戏曲艺术论文【1】戏曲艺术论文发表戏曲的美学特征摘要院中国古典美学关于艺术创作的意境追求包含着虚实相生的深刻哲理,我国道家学派的奠基人老子就曾认为艺术最完美的境界就是虚与实的统一,虚实相结合的境界深深影响了中国的传统艺术,包括诗歌、书法、绘画、戏曲及音乐,甚至在建筑方面也有所影响。
虚实相生的境界是有别于西方艺术的最大特征,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审美意趣。
在这里我选取了中国传统艺术中的戏曲,从这里入手来介绍“虚实相生”的美学特征。
关键词院戏曲美学特征虚实相生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人物扮演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艺术。
戏曲的美学特征可以有很多种概括方法,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方面来进行叙述,只要是符合戏曲艺术历史发展与现实发展的真实状况,有独立的理论体系就可以成立。
在这里主要总结一下几个美学特征:一、戏曲的综合性戏曲是包含音乐、诗歌、舞蹈与表演艺术在内的综合的艺术,其中音乐、诗歌、舞蹈与表演艺术在艺术分类中是属于不同艺术门类,具有相对独立性,戏曲的综合性就是分析戏曲如何将各个矛盾因素组合凝聚在一起,构成特殊的存在。
二、规则程式和即兴创作的统一在戏曲中,对动作身段、文学体制、音乐唱腔、舞台美术等方面都有具体的要求。
戏曲是由不同的艺术家来演绎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就必定存在艺术家的二度创作,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诠释方式,这就是在即兴表演中的“自由”成分。
三、雅俗对立和雅俗共赏从戏曲发展中两条不同的发展途径谈谈古典戏曲艺术家的美学追求,以及戏曲艺术与观众的关系。
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
追溯戏曲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最初戏曲都是与民间活动相关,都才进入宫廷表演,在民间要求戏曲艺术的通俗性,在宫廷就讲究一个“雅”字,这就势必造成两条发展路线。
四、虚实相生虚拟和写实本是一对矛盾体“,虚实相生”就是分析它们在戏曲艺术中,如何不断发展、融合以构成的新的和谐的状态。
精选豫剧论文【范文10篇】
豫剧论文【范文10篇】残阳,紫云。
你肩挑沉甸甸的谷草行走在山脊上。
那时的您啊,强而有力的肩膀,担起苦难的日子,也担起全家人的希望。
怎能忘记,几回回您用宽实的肩膀把我高高地托起,在遍地的花草间奔跑,几回回您一头担着柴米,一头担着我,弯弯的山路上留下您高亢、悠扬的歌声,我坐在柳筐里,听着您的歌,头戴您亲手编织的花环,看雾锁峦峰,听石流清泉,是那样的幸福和眷恋!怎能忘记,在乡间的老屋里,您只能依着被垛喘息,脑出血后遗症使您见人就笑,睿智的头颅只会不自觉的晃动。
父亲啊,每次看您,我都抑制不住伤感的泪水,不顾心痛的泪珠串串地落在您的双肩,向您诉说着日思夜想的牵挂。
父亲啊,您教会了儿子应该怎样做个真正的男人,懂得男人的肩膀该撑起心中的天!寂静夜,油灯下。
您飞针走线,细细地缝补着孩子们因顽皮弄破的衣裤。
灯影下,依稀可见,苦难磨砺了本该白润、娇柔的双手,风雨雪霜使双手变得干枯、龟裂,岁月的沧桑刻满额头,银丝早发。
你柔弱的肩膀担起我们姊妹的成长,无私的慈爱啊,如涓涓细流。
怎能忘记,那年隆冬,体弱的我得了一场大病,午夜高烧不退,几近昏迷。
您二话不说,备上爬犁,扯上被褥,紧紧包裹着我,和哥哥一起连夜用爬犁把我拉出深山、送入医院,一直守候七天七夜。
朦胧中醒来,听到您深情的呼喊我的乳名,看到您喜极而涕的憔悴的面容。
母亲啊,那一刻多想扑入您的`怀抱,在您温暖的臂膀里尽情的撒娇,多想用我虚弱的小手擦干您面颊的泪珠,告诉您,儿子好了,又会您的肩膀上戏耍,在您的怀里呢喃。
怎能忘记,在生命弥留的最后时刻,您因肝癌晚期折磨得骨瘦如柴,您望着膝下的众多儿女,后事安排得井井有条,清醒得完全不像一个病人。
母亲啊,如果您泉下有知,应该安心了,您的勤俭、坚毅的品质已在儿子身上传承。
晨风里,槐树前,三三两两聚拢来乡里乡亲,男女老幼齐来欢送我这个村里考出来的唯一的大学生。
大包小裹一大堆,生怕路上饿着、冻着。
那一副副结实、朴实的肩膀,开山造田,围水修渠。
中国传统戏曲作文700字(通用10篇)
中国传统戏曲作文中国传统戏曲作文700字(通用10篇)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
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国传统戏曲作文700字(通用10篇),欢迎大家分享。
中国传统戏曲作文1戏曲是我国的一大文化,它历史渊源,在汉代出现了戏曲的原型,叫“角抵戏”;在唐代,民间舞蹈得以入宫,得到更大的发展;宋代,又出现了“瓦舍”和“勾栏”;金朝时,南方出现了“南戏”,北方出现了“北杂剧”,之后,南方的“南戏”逐渐发展起来,戏曲的雏形形成。
后来在各朝各代出现了许多戏曲形式,列如元杂剧,还有中国戏曲的第一个繁盛期是在元代,第二个繁盛期则出现在明清时代,在明代还出现了四大唱腔,分别是浙江海盐腔、浙江余姚腔、江西弋阳腔和江苏昆山腔。
在清代,戏曲转型,向民间化、通俗化转变,后来由于徽班和湖北汉调艺人同台表演,后来逐渐融合,成为了现在大家最熟悉的戏曲形式——京剧。
后来在地方又不断的出现许多戏曲种类,诸如越剧、评剧、黄梅戏之类的,戏曲有许许多多的形式就不一一阐述了。
我国的戏曲是我国的国粹,从1400多年就出现了,是我国无形的财富,属于非物质遗产,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资产,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戏曲这一辉煌的文化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戏曲的舞台被现代的歌舞给抢占,戏曲表演的地方在现在可谓是少之又少,比如我们这里,我就不知道哪里有看戏曲的地方,所以说现在我们的非物质遗产保护得非常不好,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逐渐形成的民间文化、艺术,有着它独特的魅力,它传承并表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以及精神,是中华民族当之无愧的国粹,是中华民族的灵魂、精神、智慧、文化的结晶体,而现在随着时代在向着科技化,现代化发展,戏曲这一千多年前的东西,不受现在人们的喜爱,自然而然没有了市场,就没有了生存的空间,除了中央电视台在播出以外,其它的地方我们很难找到戏曲的影子。
《戏曲鉴赏》结业论文[合集五篇]
《戏曲鉴赏》结业论文[合集五篇]第一篇:《戏曲鉴赏》结业论文梦里梦见醒不来的梦——由昆曲浅谈中国戏曲中国传统音乐,是指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不仅包括在历史上产生、流传至今的古代作品,还包括当代作品。
传统音乐的分为民歌、民族器乐、曲艺(即“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四大类。
戏曲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表现形式。
戏曲一词,最早出现在宋代,它既是个文学概念,指戏中之曲,是一种韵文样式;又是一个艺术概念,指中国的传统戏和现代的国剧——京剧及各种地方戏。
戏曲的种类多种多样。
据统计,我国的戏曲剧种有上千种之多,至今仍记录在案的也有几百种,包括南戏、杂剧、昆曲、京剧、越剧、黄梅戏、秦腔、陇剧等等。
在这多的戏曲种类当中,我对以“婉丽妩媚,一唱三叹”著称的昆曲可谓是情有独钟。
昆曲,又称昆剧、昆腔、昆山腔,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
昆曲发源于14世纪中国的苏州昆山,后经魏良辅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国,自明代中叶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被称为“百戏之祖”。
昆剧行腔优美,它的缠绵婉转、柔漫悠远实在令人心醉。
昆曲的剧目也是十分繁多,而其中《牡丹亭》便是我的最爱。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与《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是明代大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
《牡丹亭》最先吸引我的地方,自然是杜丽娘与柳梦梅那段“死生契阔,与子成悦”的美好爱情。
那句“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道尽了其中真谛。
这是一个女子追求真爱的故事,这是一个为爱而死因爱而生的神话。
一句“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这美好的景色美好的时光犹在,那让人快乐的事情正在谁家的院子里面上演?将丽娘的一腔春愁无处排遣表现得淋漓尽致。
丽娘“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但却得不到她最想要的爱情,这无边无际的乏味与空虚似乎走不到尽头。
我国传统戏曲的传播研究论文(精选五篇)
我国传统戏曲的传播研究论文(精选五篇)第一篇:我国传统戏曲的传播研究论文一、传统戏曲传播与网络媒体结合的必要性分析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便捷,信息的传递也更加快速。
作为我国有着悠久历史的艺术形式,传统戏曲的传播与发展也必须要与网络媒体这种新兴的传播方式紧密结合。
通过互联网,广大戏曲爱好者可以相互交流和沟通,欣赏戏曲演出,研究戏曲艺术。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戏曲艺术由于传播形式的单一性以及内容上的原因,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很多观众对于戏曲的关注程度不断降低,而这种局面在进入到互联网传播时代明显得到了改观,由于互联网巨大的传播效应使得戏曲艺术的传播范围更广,传播的方式也更加丰富多样,再加上戏曲工作者的努力使得原本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状态的传统戏曲艺术又焕发了青春,这也使得广大的戏曲工作者认识到传统戏曲的发展需要有互联网的帮助,也就更加肯定了传统戏曲传播与网络媒体结合的必要性。
二、网络媒体赋予了传统戏曲以开放性和个性化的传播剧场开放性和个性化是网络媒体的主要特点,面对具有这种特点的传播方式,戏曲艺术的传播也发生了质的改变,由原本特定性的传播方式向着开放性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在过去以电视、广播和报刊为主要传播渠道的时代,戏曲的传播往往具有很强的设定性,观众作为受众群体往往被看成是一个整体,毫无选择性可言,受众群体的个性也完全被泯灭掉。
这种带有强迫性的传播方式很难不引起受众群体的反感,这也是传统戏曲之前走下坡路的原因之一。
而在互联网的传播模式之下,戏曲艺术可以以网络媒体为平台搭建一个充满个性的虚拟性剧场,让观众可以坐在家里就能够欣赏到戏曲艺术的表演,而且是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的剧场,可以将戏曲类节目、戏曲演员自由地组合,演出时间也是完全由观众自由设定,这样的传播方式会使得很多观众恢复对于戏曲的热爱。
三、网络媒体实现了戏曲传播的零距离和资源共享我国的传统艺术经历了上千年的发展历程,其中很多戏曲资源已经变得极为稀有和珍贵,很多戏曲爱好者一直致力于寻找自己喜爱的珍惜戏曲资源,却得不到真正的实现,这样不仅降低了戏曲观众对于戏曲的热情,同时也阻碍了戏曲的发展,使得很多珍贵的传统戏曲资源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中国戏曲期末论文
《中国戏曲》课程期末论文传统走入现代的中国戏曲将何去何从摘要中国戏曲发展的辉煌,与其悠久的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从传统走入现代的中国戏曲,在当代必然面临着文化与审美的转型与变异,这是一条历史经验,也是一条必由之路。
市场化的规则决定了中国戏曲在当代的发展,更多地需要摆脱传统的诸多束缚,成为这个古老民族在这个时代中的当代艺术;而中国戏曲积蓄的传统文化精粹,则更多地需要对其多元而悠久的传承机制加以保护,以呈现文化命脉的延续,以保证新文化的涵育。
因此,中国戏曲发展的市场化道路便显得更加的复杂,这应该也是传统与现代相互结合必然会产生的结果。
但是毫无疑问,市场化之于中国戏曲发展,是这一传统文化能够发展的必须,戏曲的市场化道路不是片面地将演员和剧团抛向市场,任其生灭,而是在充分尊重中国戏曲的本质特征与历史实践的基础上,明确戏曲发生、发展的基础和生态,使其进入艺术的良性发展,合理保护,增加活力,优胜劣汰,长足发展。
关键词:戏曲发展时代艺术引言中国古代戏剧被称做”戏曲”,是因为它是以“戏” 和“曲” 为主要内容的。
中国戏曲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源远流长的历史,鲜明的民族风格,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强烈吸引着历代各界的人士。
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还同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改革开放初期大家常说戏曲站在了时代的十字路口,当时更多的讨论是戏曲要不要进入市场,而20年后新世纪初期的今天,戏曲已经无法躲避地、也顺其自然地站在了市场当中,时间证明了那时所谓的“高雅”的判断是进入了一种认识上的误区。
当戏曲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不得不走向市场时,本身就已经落后于市场的要求了。
事实证明,戏曲确实存在着危机,戏曲在市场竞争中的命运成为了大家关注的且令人担忧的话题。
这次在西安召开的“21世纪戏曲发展论坛”也主要围绕着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有来自全国26个省市的专家学者到会,他们力求以一种冷静、清醒、踏实的治学态度稳步地走出理论创新之路。
戏曲论文2000字
一直以来,对戏剧之中的昆曲情有独钟。
昆曲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发源于江苏昆山一带,目前但凡稍有名气的京剧大师,没有不会昆曲的,该剧也被誉为“百戏之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述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昆曲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柔漫悠远见长,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顿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讲究。
昆曲表演的最大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谐和。
昆曲的念白也很有特点,语音带有吴侬软语的特点。
昆曲唱腔华丽婉转、念白儒雅、表演细腻、舞蹈飘逸,加上完美的舞台置景,可以说在戏曲表演的各个方面都达到了最高境界。
跟随着演员的一动一停,一颦一笑,感觉那是一种心灵的享受,在这如此纷杂的城市中,心似乎有了一点点宁静。
记得看过这样一段话,历史像一堆灰烬,但灰烬的深处很可能还有余温。
我们的任务不是翻扒已经冷却的灰烬,而是将我们的手伸进灰烬去触摸那个余温。
欣赏国学,要有闲又心静的时候慢慢品味...游园惊梦是牡丹亭最有名的一段,以前只看过剧本,辞藻缱绻华美,令人流连。
这次看的是视频,才发现昆曲的美,不仅仅美在辞藻,更美在唱腔表演。
醉扶归和皂罗袍,杜丽娘和春香好像照镜子的表演很有意思,摆手移步轻轻缓缓,却惟妙惟肖。
在好姐姐那一阕,贴白旦唱,又恰是春色关不住,又恰是年少寂寥心。
昆曲的唱腔,一开始只觉得咿咿呀呀没有曲调,多听一会儿才知道宛转绵长。
就好像梅花三弄里面,有同样的曲谱往复三次,或幽远沉静,或轻快明亮。
小女生顾影自怜,说,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不过相爱总要一波三折的,人生也是一样。
又不过无论再凄凉的人生,也总会有喜剧收场,这便是中国人,也总算给微小的你我加点勇气。
春天到了,看到姹紫嫣红了吗?遍青山啼红了杜鹃,那荼蘼外烟丝醉软。
那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看完牡丹亭游园惊梦这段昆曲,我便被它深深地吸引了。
牡丹亭中的丽娘一举手一抬足的优美婉转...说不出的细腻动人..那柔雅的唱腔中的藏不住的寂寞哀伤...真的很吸引人...昆曲有种庄生梦蝶的灵幻之美。
昆曲期末论文
昆曲演唱艺术的魅力之我见——《经典昆曲欣赏》期末论文【摘要】昆曲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它有着独特深厚的美学传统和独具神韵的东方风格,使其数百年来历经沧桑而始终对于人们具有永恒的魅力。
本文从文本、唱腔和身段着手,结合一些著名的昆曲剧目中的细节具体分析,浅谈自己对昆曲魅力所在的个人见解。
【关键词】昆曲文本唱腔身段被誉为“百戏之祖”的昆曲,至今已经有六百余年的历史了。
昆曲是中国现存戏曲剧种中历史最悠久、最能体现民族特色、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剧种。
它集诗词、散文、小说、戏剧于一身,熔文学、歌唱、舞蹈、杂技、美术于一炉,有着较深的文化意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和象征。
昆曲是优美的。
美在哪里?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兼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叶朗在北大课堂的一次演讲中曾指出,在中国美学看来,艺术就是意象,意象是中国美学的核心概念。
艺术作品如何表现它的美?艺术作品在社会上为什么有特殊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其具有的意象,其艺术意蕴的宽泛性、多义性,某种不确定性和无限性,美感和丰富性。
唐代大文学家柳宗元写过几个字“美不自美,因人而彰”1。
“彰”就是照亮的意思,美的东西并不是因为它本身就是美的,而是有人的意识去发现它,照亮它。
这八个字大抵有两层意思。
一是艺术作品必须有欣赏者的阅读、感受、领悟、体验才能显示出来;二是艺术依靠人的意识,那么不同的欣赏者,或者同一欣赏者不同时期的体验、领悟也就是不一样的,所“彰”的东西也有所区分,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艺术的美又是具有无限性的、永无止境地生成和更新的过程。
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昆曲也是如此。
而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和研究,从一开始对昆曲的懵懂无知,只是凭着一些粗糙的印象和直觉去感受,到现在掌握了一些昆曲的基础知识,对昆曲鉴赏也有了自己粗浅的见解和感受。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浅谈一下昆曲演唱艺术之美的感受。
昆曲演唱艺术之“文”——文本的遣词造句1叶朗,2010年春,《属于我们的《牡丹亭》》。
京剧论文
继承传统,弘扬国粹——教学生学唱京剧的一点感受京剧是我国的国粹,迄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
为了使这种传统的艺术得到继承和发扬光大,国务院颁布了京剧进校园的文件。
我市教育局积极响应中央的号召,连续利用三个寒暑假,在全市的中小学教师中进行了京剧师资培训,聘请市京剧团的国家级演员,亲自手把手的传授京剧知识,教唱段,使我们这些原来的京剧盲逐步掌握了京剧的基本常识。
作为一名普通小学音乐教师,我深感自己肩上的担子沉重,继承传统、弘扬国粹,在小学生中传承、教唱和普及京剧,任重而道远。
虽然困难重重,但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在教学生演唱京剧方面还是取得了一点可喜的成绩。
下面把自己在教授京剧中的一点感受说出来与大家共勉。
一、创造良好的戏曲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流行歌曲满天飞的这个年代,放上一段京剧让学生欣赏,对他们来说就是对牛弹琴,他们根本接受不了。
针对这种情况,我首先采用的是循序渐进的方法,先在复印部打印了一些京剧脸谱、服饰、伴奏乐器等的彩图,挂在教室的墙上,这样就极大地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
然后,我又抓住了学生爱听故事这一特点,选了一段有故事情节的戏曲《沙家浜》中的《智斗》讲给他们听,并且把戏词也抄到了黑板上,最后才引出了现代京剧唱段。
这样学生在一边看戏词一边了解剧情的情况下欣赏京剧,就不会出现经常说的“这是唱的什么呀?咿咿呀呀听不清”的情况了。
接着,我又精心挑选了一段好学的唱段,教学生唱了起来。
虽然刚开始有的学生学的不认真,似唱非唱,但我并不灰心。
以后的每次音乐课,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引导学生唱上一遍京剧再学新内容。
这样日久天长、坚持不懈,学生在这种天天演唱京剧的氛围中,终于开始接受京剧了,并渐渐喜欢上了京剧。
同时也习惯了这种上音乐课前先唱一段京剧的上课方式。
经过一学期,学生竟然学会了四、五段唱段。
虽然称不上声情并茂,但也有板有眼,为此我从内心里感到非常高兴。
同时我教会学生唱京剧的信心大增。
二、让学生了解京剧的一些常识虽然学生已经会唱几段京剧了,但我并没有满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戏曲》课程期末论文传统走入现代的中国戏曲将何去何从摘要中国戏曲发展的辉煌,与其悠久的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从传统走入现代的中国戏曲,在当代必然面临着文化与审美的转型与变异,这是一条历史经验,也是一条必由之路。
市场化的规则决定了中国戏曲在当代的发展,更多地需要摆脱传统的诸多束缚,成为这个古老民族在这个时代中的当代艺术;而中国戏曲积蓄的传统文化精粹,则更多地需要对其多元而悠久的传承机制加以保护,以呈现文化命脉的延续,以保证新文化的涵育。
因此,中国戏曲发展的市场化道路便显得更加的复杂,这应该也是传统与现代相互结合必然会产生的结果。
但是毫无疑问,市场化之于中国戏曲发展,是这一传统文化能够发展的必须,戏曲的市场化道路不是片面地将演员和剧团抛向市场,任其生灭,而是在充分尊重中国戏曲的本质特征与历史实践的基础上,明确戏曲发生、发展的基础和生态,使其进入艺术的良性发展,合理保护,增加活力,优胜劣汰,长足发展。
关键词:戏曲发展时代艺术引言中国古代戏剧被称做”戏曲”,是因为它是以“戏” 和“曲” 为主要内容的。
中国戏曲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源远流长的历史,鲜明的民族风格,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强烈吸引着历代各界的人士。
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还同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改革开放初期大家常说戏曲站在了时代的十字路口,当时更多的讨论是戏曲要不要进入市场,而20年后新世纪初期的今天,戏曲已经无法躲避地、也顺其自然地站在了市场当中,时间证明了那时所谓的“高雅”的判断是进入了一种认识上的误区。
当戏曲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不得不走向市场时,本身就已经落后于市场的要求了。
事实证明,戏曲确实存在着危机,戏曲在市场竞争中的命运成为了大家关注的且令人担忧的话题。
这次在西安召开的“21世纪戏曲发展论坛”也主要围绕着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有来自全国26个省市的专家学者到会,他们力求以一种冷静、清醒、踏实的治学态度稳步地走出理论创新之路。
在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今天,在传统文化越来越焕发活力的今天,戏曲更应该在国家保护传统遗产、发展文艺事业的有利环境中,按照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艺术特征,充分探索戏曲生存、发展的文化空间。
特别是在充分尊重中国戏曲古典性与现代性、层次性的基础上,积极寻求戏曲良性发展的市场机制,努力营造多层次的民间生态,在戏曲保护和创新中走出更多样化的道路,这应该是每一个戏曲工作者、每一个有责任心的文化工作者应该积极努力的。
全球化已经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强大趋势。
全球化势必影响到文化交流,西方文化作为强势文化,早已随着西方资本向东方流入,并对东方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强大的影响,因此,也有学者认为全球化也就是“西方化”的代名词。
在今天,要阻止西方文化对东方国家的进入是不可能也不明智的做法。
那么东方的古老文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是否就束手无策了呢?笔者认为恰恰相反,只要东方传统文化把握好机会,完全有可能利用这个势潮来焕发出新的活力来。
就中国戏曲而言,如果能够有效地利用全球化的机会,走上国际化的营销道路,不但不能被西方强势的娱乐文化冲垮,反而有可能凭借其夺目的“异彩”重新获得欢迎。
1.中国戏曲的古典性与现代性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急剧变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文化革新,戏曲正是在这样的时代潮流中,越来越显示出多样而各异的发展趋势。
在明代王世贞《曲藻》所称的戏曲衍生规律:“三百篇亡而后有骚、赋,骚、赋难入乐而后有古乐府,古乐府不入俗而后以唐绝句为乐府,绝句少婉转而后有词,词不快北耳而后有北曲,北曲不谐南耳而后有南曲”,在多元变化的时代中,已然成为戏曲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则。
传统观念中将位列“小道”的戏曲纳入诗骚正统,既显示了戏曲与正统文学艺术割舍不断的联系,也表明戏曲日渐成为涵括传统文化样式的艺术综合体。
特别是随着近代以来国门的开放,从宗庙祭祀与高台教化中走出来的中国传统戏曲,继承并发展了清中叶花部戏曲的传统,强烈地张扬着大众娱乐精神,成为民族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品种,附著着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基因,迥异于世界其他民族戏剧形态。
毫无疑问,在当代世界文化中,中国戏曲已经成为识别民族个性的最显著的标志,也成为认识中华民族悠久传统的最显著的表征。
中国戏曲的这种古典性,概括而言,包括了:一、多元性,宋元以降作为流行艺术的中国戏曲深深依附于丰富多样的社会生活,浓缩了多元而丰富的种族审美、地域差异、时代风尚、艺术品类等等,“中国戏曲”一词,实际成为中华民族的各个组成部分在历史变迁与时尚审美中,不断生发并发展、保存下来的一切戏剧形态;二、历史性,从悠久的史官文化中孕育发展起来的中国戏曲,依附着中华民族不断成长的历史经验,无论从其艺术形态,还是表现内容,都强烈地呈现出历史之于艺术的种种要求和规范;三、经典性,作为中国戏曲的任何一个组成部分,之所以能够长久地保留在民众生活中,并成为其娱乐身心乃至表达心灵信仰不可或缺的内容,得益于在表演、音乐、文学、舞美等方面定型的经典作品和其表现形态,任何一种戏剧样式都拥有在时代层累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典创造;四、遗产性,时代生活的变化,特别是近代社会的急剧变迁,带来了中国戏曲与时俱进的文化品格,中国戏曲作为传统社会生活的艺术再现,不同程度地积累了中华民族在各个时期、各个地域乃至各种人群中的艺术创造,戏曲遗产性随着时代的向前推进也越来越显得突出。
正是基于以上诸点,中国戏曲作为中华民族的古典戏剧艺术,展现了古老民族辉煌灿烂的文明成就和民族审美情趣,构成了中华民族诸多艺术的结合母体。
可以说,中国戏曲古典性的形成,正是基于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与之相对的艺术单一性、审美实时性、文化时尚性、趣味趋同性,彼此之间的优胜劣汰和相互吸收、提高,最终成就了这一民族艺术的最高典范。
这种种对立的二元观念,实际成为戏曲古典性一体两面的特征,并在不同时代、地域、族群的戏剧发展中,显示出各不相同的作用和影响。
2.实现现代戏的现代化转换现代戏不仅要实现古老艺术形式的现代转换,还要同时实现直接表现现代人生活的转换。
现代戏要形成相对独立的体系,存在着包括演剧机制在内的诸多问题需要解决。
目前涉及到表演方面的问题已初步解决,像《死水微澜》《金子》《徽州女人》等作品中表演机制的现代转换是值得肯定的。
这些作品表演问题的解决纠正了过去认为的传统技法会妨碍、破坏现代戏演出效果的错误看法。
但还是有一些问题没有得到正视。
如对叙事机制即对中国戏曲叙事体系的认识问题。
陈昆峰认为,中国戏曲是一个自由的、诗性的叙事体系,但回观十几年戏曲现代戏的创作,却丢开了“诗性叙事”的宝贵传统,只是一味地粘着生活,戏剧人物及其行为深深地刻着具体时期的社会、政治痕迹,没有真正进入到人的精神、心理层面,并以为只要搬用了现代艺术的东西去表现现代生活和现代意识,就能解决现代戏的现代化问题了。
其实不然,愈拥有传统艺术的个性,才愈拥有现代艺术的普遍性,“现代戏的现代化”在艺术上必须以坚守中国戏曲传统美学的“核”为底线——即戏曲的“诗性叙事”。
陈昆峰强调,应逐步创建现代戏演剧体系,因为,它是推动戏曲现代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培育现代戏美学个性,并防止个性异化的必要措施;是建立现代戏队伍有力的理论保证。
现代戏体系是中国戏曲母体系下的子体系,应时代之运而生,这个体系的建立,将为现代和未来继承和弘扬中华戏曲的优秀传统,发展我国先进的戏剧文化不断催生新的“质”的增长点。
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剧的今天,中国戏曲要重新获得肯定,还应该走国际化的道路。
当然,这样的“国际化”的营销绝对不能盲目,而需要有针对性的精心周密的安排。
齐如山先生在为梅兰芳出国演出时所做的准备就包括了从如何接受邀请、演出场地、剧目、布景直至宣传方式、宣传材料。
目前国内剧团应国际邀请出国演出的情况并不罕见,然而却很少在国际上有号召力的大剧院演出,同时,也缺乏大力度的宣传与推广。
在国内戏曲市场不大景气的情况下,许多剧团将眼光转移到国外作商业演出。
去赚外国人的钱这本无可厚非,关键是我们的出国演出,应当是有计划、有方略、有包装、有宣传,从战略角度全面地向西方社会介绍和推介我们古老的戏曲文化才对,不应仅仅停留在一般性的商业演出上。
而大多剧团都是匆匆而去,匆匆而来,没有到应有的效果。
3.振兴文化与戏曲变革当代中国社会的文化转型与以往历史上的任何一次改革、变化具有本质区别,它不是对前此文化形态、文化观念的修补、完善,而纯粹是从古典到现代的历史跨越,其背后即是中华民族从封建农业社会、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社会、工业文明的跨越。
因此,当代社会的文化转型也呈现出空前的艰难与复杂,对于中华民族而言,面对着科技时代、信息时代、网络时代所提出的诸多要求,人们的生活和价值观已经与前此社会决然不同,人们对于文化的需求与适用也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特别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文化的趋同也越来越强烈,立足在经济强势而出现的文化霸权,对于众多民族文化必然产生推动或者毁灭的影响。
因此,对于民族文化的自信、对于民族文化的振兴、对于民族文化的发展,应该成为解读传统与现代的前提。
进入新世纪,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先后制定了“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用以发展、保护中国文化,戏曲当仁不让地成为两个文化工程涉及的主要对象。
对于前者,中国戏曲充分发挥其密切贴近民众欣赏的特点,积极地借助现代舞台艺术的经验,完善戏曲艺术的表现;对于后者,戏曲充分张扬其遗产文物的价值,让一切有益于当代乃至后代的遗产,借助国家政策得到完整地保存。
两项文化工程虽然不仅针对戏曲,但是却比较恰当地体味到了中国戏曲所具有的古典性与现代性,而中国戏曲在面对两项文化工程呈现出来的两种反应,代表了当代戏曲界对于戏曲的传统保护与现代转型的理性态度。
在连续三届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评选出的作品中,大批的戏曲剧种能够用贴近时代的新剧目、鲜明而具有个性的舞台新形象,呈现出剧种在当代的旺盛生命。
例如承袭了古老南戏传统的福建梨园戏创作的《董生与李氏》,有着丰富艺术传统的川剧创作的《金子》、豫剧创作的《程婴救孤》,近代以来进行过艺术改革的闽剧创作的《贬官记》、眉户戏创作的《迟开的玫瑰》,近代新发展的剧种越剧创作的《陆游与唐婉》等等,都一再说明不同形态的中国戏曲在当代拥有的艺术活力。
而在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传统戏曲占据了92项上百种,显示出中国戏曲作为民族遗产优秀组成部分的厚重品格。
中国戏曲在当代的创新与保护,都成为戏曲在文化转型过程中、在寻求文化认同中所作的积极努力。
事实上,我们已经有了这方面的成功例子。
例如目前作为华裔音乐作曲家的代表人物的谭盾,他之所以获得国际主流音乐界赞誉,频获殊荣,很大程度上就归因子他成功地利用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的关系。
奠定他在美国主流音乐界地位的奖项——“格莱美”作曲奖的作品正是美国版新编昆剧《牡丹亭》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