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地位变化的历史视角
统一和分裂的历史视角
科技发展的影 响:科技进步 对统一与分裂
的影响
04
历史视角下的统一 与分裂的思考
对统一与分裂的理性认识
பைடு நூலகம்
统一与分裂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统一时期:国家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 分裂时期: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困苦 统一与分裂的交替:推动历史发展,促进民族融合 统一与分裂的影响: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分裂带来竞争和创新,但也可 能导致混乱和冲突
统一与分裂的交替出现,推动 历史发展
统一与分裂的平衡,实现社会 和谐与进步
统一与分裂的转化关系
统一与分裂的历史必然性
统一与分裂的未来发展趋势
世界格局的变 化:全球化与 区域化的矛盾
国家实力的变 化:强国与弱
国的竞争
民族认同的变 化:多元文化 与民族认同的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统一和分裂的历史视 角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01 统 一 的 历 史 视 角 02 分 裂 的 历 史 视 角 03 统 一 与 分 裂 的 辩 证 关 系
04 历 史 视 角 下 的 统 一 与 分 裂 的 思 考
01
统一的历史视角
统一的重要性
政治稳定:统一有助于维护国家的政治稳定,防止内乱和分裂。 经济发展:统一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文化交流:统一有助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国际地位:统一有助于提升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增强国家的竞争力。
如何平衡统一与分裂的关系
统一与分裂的辩证 关系:统一是相对 的,分裂是绝对的
历史经验:历史上 的统一与分裂对国 家发展的影响
当代思考:如何平 衡统一与分裂的关 系,实现国家长治 久安
科学总结新中国70年历史经验的三个视角
科学总结新中国70年历史经验的三个视角来源:《红旗文稿》2019/05 作者:侯波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70年来,我们不断战胜各种挑战,经受各种考验,既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也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总结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人们更好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科学总结新中国70年历史经验,应把握好以下三个视角。
一、既要从各个领域总结经验,又要在宏观层面对基本规律进行归纳毛泽东早在延安时期就说过:对于近百年的中国史,“应先作经济史、政治史、军事史、文化史几个部门的分析的研究,然后才有可能作综合的研究。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2页)同样,在对新中国70年历史经验进行总结时,相关研究机构和学者,有必要从自己所擅长的研究领域,如经济史、政治史、科技史、文化史、社会史等角度,分别进行归纳梳理和科学总结。
例如,在经济发展领域,可以围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指导思想和制度演变的过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和发展历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农村和农业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开展经验总结研究;在科教文卫领域,可以围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历史意义、科技政策的制度变迁、教育和医疗卫生制度改革、推动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等开展经验总结研究;在社会发展领域,可以围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就业制度实现从“统包统配”到市场就业的过渡、构建多元化的社会扶贫体系等开展经验总结研究。
以上这些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历史经验问题,可以通过系统分析和对比其他国家的方法,把研究的着力点放在科学揭示微观领域和行业发展的必然性和共性问题上,目的是为了从历史规律中找到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效路径。
然而,相对于微观领域的历史经验研究,我们更需要从整个国家的全局性、整体性、宏观性角度,来总结贯穿于各领域各行业的基本规律和共性经验。
从历史和国际的视角看中国的经济增长
3哈佛大学经济系。
通讯地址:Department of Economics ,Harvard University ,Cambridge ,MA 02138,USA ;电话:(617)49522110;E 2mail :dwight -perkins @ 。
从历史和国际的视角看中国的经济增长德怀特・帕金斯3摘 要 新增长经济学关于各种变量因素估计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在实际经历经济快速增长之前,早已对这种快速增长寄予厚望。
中国不处在热带地区,不属于内陆国,自然资源也不富裕,但是,中国是一个教育水平非常高的发展中国家。
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经历过一段短时期的快速增长,然而,这种增长只是长期战乱后的经济恢复而已。
直到1978年以后,中国把改革开放作为基本国策之后,持续的快速增长的时代才到来。
经济开放带来经济增长的事实在跨国研究的发现中也得到了印证。
但是,在中国,并非所有与G DP 的高速增长相关的因素都很完美。
比如,在法律规则的制度建设方面,中国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然而,1978年后,经济政策的改变促进了中国全要素生产率(TFP )的增长,而较高的全要素增长率和G DP 的增长又反过来加速了资本的形成。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一个道理:经济开放政策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关键词 中国效应,经济增长原因,政治的不稳定性中国自1978年以后25年的高速经济增长和结构变化,并非是凭空出现的。
在1978年以前,中国为工业化和现代经济增长付出了一个世纪的努力。
20世纪50年代之前,很多努力都由于战争和政治动荡而失败了,从而没有带来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但是,这些努力却为中国现代经济搭建了基石。
在1949年到1978年之间,中国只是非常有限地利用了已有的基础。
但是像其他很多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发展中经济体一样,中国也沉浸在拒绝依靠市场力量的苏联模式中,只关心封闭经济和高投资率,进而导致了对生产资料的过分强调。
国际中的大国博弈与地缘
国际中的大国博弈与地缘随着全球化和经济发展的推进,国际关系中的大国博弈和地缘政治问题变得日益复杂。
各个大国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不仅影响着世界的格局,也深刻地影响着每个国家的命运。
本文将从历史、经济、安全等多个角度探讨大国博弈与地缘政治的关系。
一、历史视角下的大国博弈大国博弈的历史源远流长。
从古代帝国时代的争霸战争,到近代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大国之间的角力一直存在。
历史上的大国博弈往往是为了争夺资源、地盘或权力。
例如欧洲在殖民时代为了争夺殖民地而进行的殖民战争,或者二战之后东西方阵营的冷战对抗。
二、经济维度下的大国博弈随着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经济因素在大国博弈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大国之间的贸易争端、经济实力对比以及金融霸权等方面的竞争成为大国博弈的核心。
例如21世纪初中国崛起引发了中美贸易争端,双方在贸易政策、汇率政策等方面进行角力。
此外,金融领域的竞争也是大国博弈的重要方面,例如美国和欧洲在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争夺。
三、安全层面上的大国博弈安全问题一直是大国博弈的核心议题。
大国之间的军事力量对比、地缘战略和军事联盟等方面的博弈对于维护国家安全至关重要。
例如二战后的美苏两强对抗,双方通过军备竞赛、军事援助和军事联盟来争夺地缘优势。
当前,东海、南海等地区的争端也反映出大国之间在安全层面上的博弈。
四、地缘政治的影响和作用地缘政治在大国博弈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不同地缘位置、地缘环境和地缘利益对于大国之间的争夺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例如地理位置优势使得美国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大国之一,拥有广大的领土和海洋霸权。
地缘政治的考量也决定了大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总结:大国博弈与地缘政治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历史、经济、安全和地缘政治等多个层面共同塑造了大国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博弈格局和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在重塑国际秩序的过程中,各个大国需要审时度势、平衡利益,以实现和平、稳定和可持续的发展。
1如何认识中国国情(国情与发展-清华大学,胡鞍钢)
二、国情的定义与限制因素
所谓“国情”是指一国相对稳定的总体的客观实际情况, 它是指那些对经济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最基本的、最 主要的发动因素和限制因素,它常常决定着一国长远 发展的基本特点和大致轮廓。 不同国家发动和实现工业化的条件和因素各不相同。 工业化的发动因素是指在工业化进程中能够启动国民 经济中“一系列基要生产函数组合方式发生连续变化”的 基要因素,或战略性因素。 工业化的限制因素是指那些从根本上阻碍或制约工业 化过程的发动和演进的因素。
Anganghu@
七、江泽民等人对国情的 认识和概括
江泽民同志“论十二大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速度和效益的关系 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 的关系 第一、二、三产业的关系 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关系 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关系 公有制经济和其它经济成份 的关系 收入分配中国家、企业和个 人的关系 扩大对外开放和坚持自力更 生的关系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 设的关系
ccstsinghuaeducnanganghumailtsinghuaeducn五毛泽东等人对国情的认识和概括中国还有大约百分之九十左右的分散的个体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这是落后的这是和古代没有多大区别的我们还有百分之九十左右的经济生活停留在古代中国的现代性工业的产值虽然还只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百分之十左右但是它却极为集中最大的和最重要的资本是集中在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中国官僚资产阶级的手里中国的经济遗产是落后的但是中国人民是勇敢而勤劳的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和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加上世界上各国工人阶级的援助其中主要地是苏联的援助中国经济建设的速度将不是很慢而是相当地快的中国的兴盛是可以计日程功的中国的私人资本主义工业占了现代性工业中的第二位它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百分之九十的分散的个体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是可能和必须谨慎地逐步地而又积极地引导它们向着现代化和集体化的方向发展的任其自流的观点是错误的
平视世界与世界的平视国际传播视域下的国民心态
张毓强 潘玲平视世界与世界的平视:国际传播视域下的国民心态【内容提要】如今,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国际地位不断攀升。
在当前世界格局大变革的时代,有必要重新审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思考全球秩序趋势的演变。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拥有了清晰的自我认知与客观的他者认知,中国与世界交往的心态将更加理性成熟且自信务实,应对国际交往问题更加自信,这为构建与世界的平等对话机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国际传播 国民心态 全球交往 平视观讨论人:张毓强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李 宇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传播规划局主任编辑、博士何国平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王洪波 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尚京华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讲师、传播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潘璟玲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国民心态与国际传播外部环境之间紧密关联,国际传播视域下的国民心态既依存于中国在整个世界体系中的地位,同时又作用于国际交往的实践活动。
中国从全球交往的视角应对国际格局的变化,“平视世界与世界的平视”的提出意味着中国以更加自信客观的态度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积极构建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友爱互助的全球交往格局;同时也期望全球各个族群以更加平等的心态对待中国,开展与中国的交往和交流。
中国传媒大学“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实践问题与本土化理论创新研究”课题组联合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组织专家对国际传播视域下国民心态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讨论。
国民心态与全球交往张毓强:现代国家产生以来,以民族国家为主要行为体的国际关系格局一直处于变化和发展之中。
受本国历史、文化和国家关系总体格局发展演化的影响,国家内部族群会形成总体性的看待世界和国际社会的心态。
这种心态会影响到国家和民族的对外交往交流实践。
当然,心态与实践之间的逻辑关系十分复杂,心态在转化成为权力意志的过程中也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历史学论文-变动中的中国历史研究视角
历史学论文-变动中的中国历史研究视角最近,应英国出版社RoutledgeCurzon的邀请,我在我过去差不多半个世纪的学术生涯发表的文章里,挑选出一部分,准备出版一部论文集。
这是一次很奇妙的经验。
首先,我重新阅读我某些尘封已久的文章,他们提醒我在治学的历程中,曾经走过怎样的路,身处过什么地方,如今回想起来,有些文章让我感到快慰,有些却不然。
其次,这次经验给我一个机会,让我当我自己的历史家,在自己的写作生涯中,找出一些一开始便存在的主题,也找到一些在半路中途才出现的这样或那样的想法。
换句话说,这次选辑的工作帮助我了解自己的思想经历了什么转变,同时也明白自己始终保持不变的想法是什么。
本文是这部选集的导言。
尽管我大部分的学术研究都集中在十九、二十世纪的历史,因此也无可避免地探讨着中国与西方的互动(或者是中国与一个备受西方影响的日本的互动),但我始终坚持的,是我探究中国内部的决心。
也就是说,我始终认为,根据中国人自己的经验而非西方人的想法去重构中国历史,是至为重要的。
简言之,我希望摆脱欧洲或西方中心先入为主的假设来审视中国的过去。
我的第一部著作《中国与基督教:传教运动与中国排外主义的发展》(China and Christianity:The Missionary Movement and the Growth of Ch inese Antiforeignism),便是体现这种想法一个早期的尝试。
在该书的前言中,我开宗明义地说,我不会走过去研究中国传教团的路子。
过去这方面的研究,实际上研究的是"传教团的历史,而非中国的历史"。
随着二次大战后中国研究在美国兴起,西方中心观的缺失越觉明显,人们开始提倡一种新的研究视角--我的导师费正清(John K.Fairbank)是倡导这种方法的先锋之一--也就是说,应该"更注意理解和评价基督传教团在中国历史所扮演的角色"。
我在《中国与基督教》一书中采取的正是这种方法。
如何深入理解“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如何深入理解“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者:金灿荣来源:《领导科学论坛》2019年第14期摘要:2018年,习近平主席在外交上有两个新论断:一个是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另一个是2018年7月他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参加金砖国家峰会时提出的金砖国家应该形成“第四次工业革命联盟”。
这两个提法非常新,目前还没有官方的解释。
我认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指国际格局在变、现代化的模式在变、世界生产力的布局在变、人类面临的问题在变,即新格局、新模式、新生产力布局、新问题,这四个“新”大概可以抓住“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核心含义。
关键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工业革命;第四次工业革命;中美关系今天我主要讲三个部分的内容:首先谈整体的国际形势,因为准确把握形势是制定对策的第一步;第二部分谈如何看待中国在当今世界的位置;第三部分谈中美关系。
一、整体国际形势(一)如何理解习近平主席在外交上的两大新论断2018年,习近平主席在外交上有两个新论断:一个是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另一个是2018年7月他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参加金砖国家峰会时提出的金砖国家应该形成“第四次工业革命联盟”。
这两个提法非常新,目前还没有官方的解释,我个人的理解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字面上看包括以下几层含义:第一,现在的世界格局是不稳定的,是在变化的;第二,这个变化很大。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指国际格局在变、现代化的模式在变、世界生产力的布局在变、人类面临的问题在变,即新格局、新模式、新生产力布局、新问题,这四个“新”大概可以抓住“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核心含义。
1.国际格局从西方主导走向东西方平衡国际格局,是指一段时间之内很稳定的、国家间的力量对比。
在过去的几百年里,国际格局都以西方为主导,因为西方比较进步。
我们不得不承认,人类从农业走向工业,从古代走向现代,那些进步的过程主要发生在西方。
在这个过程当中,社会运动很多,有进步的、有保守的。
抗战胜利的国际视角中国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
抗战胜利的国际视角中国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蔓延,中国成为了唯一一个与日本帝国主义作战并最终取得抗战胜利的亚洲国家。
这场胜利不仅仅对中国人民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更在国际上树立了中国在世界历史中的独特地位。
本文将从国际视角探讨抗战胜利对中国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首先,抗战胜利标志着中国在世界历史中的崛起。
作为一个长期遭受侵略和内乱困扰的国家,中国在抗战中展现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抗敌能力。
抗战胜利不仅加深了中国人民对于自身国家的认同,也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和尊重。
中国的崛起使其成为全球格局中不可忽视的力量,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重要的角色奠定了基础。
其次,抗战胜利对于世界多极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二战期间,欧洲和太平洋地区成为世界两大战场,中国在抗战中的英勇表现为全球反法西斯阵营增添了重要的力量。
中国在抗战中的牺牲和奉献不仅引发了世界对于亚洲战场的关注,也为亚洲其他国家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
抗战胜利为世界创造了一个新的多极化格局,使各国更加注重自身利益与平衡,促进了和平与稳定。
此外,抗战胜利推动了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
在战争胜利后,中国积极参与了联合国的创立并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国际秩序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的胜利也推动了与其他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加强了与亚洲、非洲和拉美等地区国家的合作,为中国的经济崛起和对外交往奠定了基础。
最后,抗战胜利对于中国民族自豪感的形成和国家认同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抗战胜利让中国人民深刻认识到团结和奋斗的力量,形成了全民族的共同意识和自豪感。
这种自豪感和团结意识对于中国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总之,抗战胜利不仅在国内树立了中国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也对国际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在抗战中展现出的坚韧和勇气使其成为世界上不可忽视的力量,推动了世界的多极化发展。
吴中区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期末教学质量调研测试 历史
吴中区九年级期末教学质量调研测试历史2011.1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4大题,为闭卷考试。
考试时间为50分钟,总分50分。
2.所有题目的答案均应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卷上相对应的位置上,否则作答无效。
请沉着应对考试,相信自己的实力,祝你成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龚书铎教授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专家,在谈到道光皇帝(1821~1850年在位)为什么把他的墓修筑得比其他帝王墓都要矮小时,说:是因为“在他手上打了败仗丢了土地,没有面目见先帝”。
这里所说的“土地”是指A.广州B.香港岛C.台湾D.辽东半岛2.“有希望革新这古老帝国的是新教育,新教育的肇端是同文馆。
”中国近代,“同文馆”最早出现于A.洋务运动期间B.百日维新期间C.辛亥革命期间D.民国建立初期3.叶圣陶先生在一则日记中写道:“课毕后阅读报纸,见志电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命党所据,新军亦起而相应……从此而万恶之政府即以推倒,亦未可知也。
”日记反映的重要事件是A.南昌起义B.武昌起义C.西安事变D.渡江战役4.1919年5月5日,天津《大公报》刊登“北京特约通讯”,标题为《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昨日之游街大会/曹汝霖宅之焚烧/青岛问题之力争/章宗祥大受夷伤》。
从上述标题可知,这是报道哪次运动?A.辛亥革命B.北伐战争C.五四运动D.二二·九运动5.下图是中共历史上一次重要会议会址,这次会议的召开A.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B.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C.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D.为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6.某电视台组织了一次“追寻历史足迹”活动,途经卢沟桥和山东的台儿庄等地,是为了纪念A.北伐战争B.红军长征C.抗日战争D.解放战争7.看到“1949年4月”、“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垮台”等关键词,你能联想到的事件是A.重庆谈判B.挺进大别山C.淮海战役D.渡江战役8.历史兴趣小组为下列图片拟一历史主题,最贴切的是A.抗争——中国人民摆脱外来的侵略B.探索——寻求强国御侮之道C.屈辱——步步走向殖民地的深渊D.复兴——中华民族崛起之路9.文艺复兴伊始,有一部文学作品描写了人类战胜邪恶,到达人生真善美境界和实现理想社会的故事片,抨击了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天主教会的种种罪恶,谴责了统治阶级的腐败和贪婪。
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大历史
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大历史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经济发展历程也是丰富多样的。
通过经济学的视角来审视中国的历史,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经济的变迁、决策的影响和发展路径的选择。
中国大历史可以分为不同的时期,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重要的经济事件。
一、古代经济时期1. 农业经济主导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是主导产业,农业技术的创新以及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如何影响中国古代社会的繁荣和稳定。
古代中国的农业技术,如水利工程和节水灌溉系统,对农业生产的改进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外,农业税收和土地分配制度对社会的经济状况和等级秩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商业与手工业的发展古代中国的商业与手工业在农业经济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
随着商品交换的增多,城市经济逐渐兴起。
特别是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得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更加频繁,进一步推动了商业与手工业的发展。
3. 经济政策与制度的影响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与制度对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重农抑商政策限制了商业的发展,但同时也保护了农业的基础地位。
土地私有制和土地兼并现象导致了贫富差距的扩大和社会矛盾的加剧。
二、近代经济时期1. 开放与闭关政策的交替中国历史上存在着多次开放和封闭的循环,这些决策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产生了重要影响。
清朝时期的闭关政策限制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流,但在19世纪末的甲午战争后,中国不得不进行改革开放。
这一转变催生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和政策,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2. 西方经济思想的传入近代以来,西方经济思想逐渐传入中国,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等改革尝试借鉴了西方的经济制度和管理方法,推动了中国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3.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逐渐兴起,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三、现代经济时期1. 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在20世纪中叶至80年代初,中国实行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研究中国历史的角度有哪些
研究中国历史的角度有哪些中国历史悠久,纳兰性德曾说:“几世雄风壮,千秋瑰丽奇。
”这样的历史绝对不是简单的,可翻阅的史书也不只有那么几本,因此从何入手研究中国历史是很关键的。
在研究中国历史时,我们可以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入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文化角度。
中国是文化大国,文化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化不仅只是革故鼎新的策源地,更是贯穿在中国整个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元素。
文化范畴包括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这些方面中所体现出的价值观念、思想观念和人文精神都是催化中国历史进程的强力推动力。
我们可以从中华文化的骨干元素,例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来分析中国历史在不同时期的文化特征与变化,更深刻地认识中国的文化基础和历史文化的演化。
第二、政治角度。
政治是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元素,也是国家发展的推动力。
在中国历史上,文化与政治始终如一,前者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在历史行进中不断调整和完善。
中国历史也因政治旋转而产生大大小小的风云变幻。
研究中国历史的政治角度是分析当时社会政治制度的演变,了解政治文化与制度建设的发展变迁过程。
从夏代开始到鸦片战争,实现现代化抗议运动,这个政治历史进程的轨迹上,春秋、战国、秦汉、唐宋元明清等丰富的历史内容为政治进程打造了一个清晰完整的大框架。
第三、经济角度。
经济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改革的重要元素。
中国历史上士商农工,商业进入飞速发展时期,造就了联合繁荣的局面。
中国的经济发展缩影就是繁荣和萧条这两种笛调。
从大量流入的贸易物品,到中国自主创制出火药、造纸等伟大发明创造,在发展中逐渐衍生出了完善的交通、货币、税收等实质性制度。
研究中国历史的经济角度,需要深入关注的是经济进步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之间的内在联系。
寻找数学家如春秋时代的蒯聪和宋代的李冰,在经济活动中取得的成就和历史发展意义,也有利于更深刻地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次序逻辑与道路选择。
第四、军事角度。
在中国历史上,军事起义和战争是难以避免的。
百年变局视角下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创新(2009—2019
百年变局视角下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创新(2009—2019作者:门洪华,肖晞来源:《学习与探索》 2019年第10期门洪华1,肖晞2(1.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上海 200092;2.吉林大学公共外交学院,长春130012)摘要: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变局前期,国际体系变革接近临界点。
对中国而言,百年变局带来的挑战前所未有,同时也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中国外交因此变得分外重要。
中国积极应对百年变局,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着中国外交理论和实践的创新。
应对百年变局的中国外交思想理论创新,体现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战略高度、聚焦自身发展的战略基础、夯实地区重心的战略支撑、密切关注全球的战略广度、推进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理论的战略深度等方面。
中国外交实践创新,则体现在走开放发展之路,夯实通过全面开放实现国家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双提升;推动形成动态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推动周边关系的稳定和深化发展,筑牢中国全面崛起的地区支撑;深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制度化合作,推动新合作机制的形成;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打造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倡导共建“一带一路”,推动实现周边、发展中国家和全球合作的统筹。
关键词:百年变局;中国外交;理论研究;实践分析中图分类号:D8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462X(2019)10-0044-10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安全战略研究”(18JZD058);中宣部2017年度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项目“世界主要大国海外利益拓展之路”作者简介:门洪华,1969年生,同济大学同济特聘教授、中国战略研究院院长、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肖晞,1976年生,吉林大学匡亚明特聘教授、公共外交学院院长、国家发展与安全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华民族走上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复兴征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中国国际地位的发展
中国国际地位的发展可以说是在过去几十年来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以下是一些关键的方面:
1. 经济实力: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经济的崛起为其国际地位的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使其能够在全球经济治理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2. 外交政策: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并秉持和平、发展、合作的外交政策,推动建设性的国际关系。
中国倡导多边主义、坚持非干涉原则、支持多边贸易体制,积极参与国际机构和组织,提出和推动了一系列国际合作倡议,如“一带一路”倡议。
3. 安全与稳定:中国高度重视维护国家安全和地区稳定,坚持和平发展道路。
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打击恐怖主义等国际合作努力,为国际和地区安全做出贡献。
4. 科技创新: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重要力量。
中国在人工智能、5G通信、高铁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和应用都取得了显著成就。
5. 全球治理参与: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提出建
设性的方案和主张。
中国坚定支持联合国的核心地位,同时也提倡改革世界贸易组织(WTO)等国际组织,以使其更加公平、包容和有效。
总体来说,中国国际地位的发展是在努力实现国家现代化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取得的。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事务,为国际秩序、全球发展和世界和平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关于《为什么是中国》的读书心得2000字
关于《为什么是中国》的读书心得2000字《为什么是中国》是一本关于中国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著作,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分析,探讨了中国在世界历史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
这本书不仅让我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中国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在这篇读书心得中,我将分享我从这本书中学到的一些知识和感悟。
首先,这本书让我对中国的历史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从夏商周到秦汉唐,再到明清两代,中国历史上的每一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和价值观。
这些文化和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中国人的性格和思维方式,也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例如,儒家文化强调仁爱、忠诚、礼仪等美德,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同时,道家文化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等思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治理方式。
通过学习这些历史知识,我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敬仰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
这本书让我对中国的政治制度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中国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种制度既保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又充分发挥了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作用。
这种制度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治保障。
通过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更加坚定了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信仰。
这本书让我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有了更详细的了解。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这一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和中国人民的勤劳奋斗。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坚持走自己的发展道路,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经济成果。
例如,中国成功实现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中国成功实现了国有企业改革,提高了国有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中国成功实现了科技创新,培育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通过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我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和取得的成就有了更加详细的了解,也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充满信心。
大学我眼中的中国演讲稿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个既熟悉又充满话题的议题——我眼中的中国。
首先,请允许我以一个大学生视角,向大家展示我眼中的中国。
一、中国的历史文化作为一名大学生,我对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充满了敬意。
从五千年前的华夏文明,到今天繁荣昌盛的中华民族,我们国家历经沧桑,却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如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等朝代,每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文化成就。
如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唐代的繁荣昌盛,使得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宋代的科技、文化、艺术等领域的辉煌成就,为世界所瞩目。
如今,中国正以崭新的面貌走向世界。
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我们也在不断创新,推动中华文明走向新的高度。
二、中国的经济实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
作为大学生,我们亲眼见证了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
从曾经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如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经济的成功转型为世界所瞩目。
中国经济的崛起,离不开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基础设施建设等多方面的努力。
在众多领域,我国已经取得了世界领先的地位,如高铁、5G通信、人工智能等。
三、中国的国际地位近年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日益提升。
我们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们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为世界和平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中国也在国际舞台上倡导和践行多边主义,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四、中国的社会进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作为大学生,我们见证了国家在扶贫、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巨大成就。
评价中国共产党的三个视角
评价中国共产党的三个视角一在今日各国执政党中,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时间最长。
西方国家实行两党制或多党制,政权更迭频繁,由一个政党长期执政的情形极为罕见。
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亚洲国家中,在二战后很长一个时期,由一个政党长期执政的情形十分普遍,被学界称为“一党优势”或“一党独大”。
但近年来,情况有了很大变化。
印度的国大党、日本的自民党相继失去执政权,只有从1959年开始执政的新加坡人民行动党,至今依旧深受新加坡人民的拥护和爱戴。
在今日世界5个社会主义国家中,与中国共产党同年获得执政地位的,只有朝鲜劳动党,其他国家的执政党,如越南共产党,老挝人民革命党和古巴共产党,成为执政党的时间都晚于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长期稳固,表明这个党做到了始终不渝地将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致力于国家的发展与强大,顺应时代潮流,不断进行自我调整、自我完善和自我革新。
二前些年,社会上流行一句朴实的话:“毛泽东让中国人民站了起来,邓小平让中国人民富了起来。
”其含义就是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新中国;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使中国国力迅速上升,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建立后,先后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经过长达28年艰苦卓绝的奋斗,最终使中国人民彻底告别了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受西方列强压迫、欺凌,任人宰割的屈辱历史。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GDP于2010年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国际地位显著提升。
这无疑是人类社会现代政党史上的一个奇迹。
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使这个世界有效地维持了多样性、多元性和均衡性。
20世纪90年代初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有外国观察家指出,以前中国人都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如今的事实是“只有中国才能救社会主义”。
2008年世界金融海啸发生后,又有外国学者提出了这样的看法:“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事报告48
中国国际地位变化的历史视角
1820年,中国占世界
经济总量的25%;2008
年,这一数值约为7.25%;
到2020年或者更长一点的
时间,中国占世界经济的
□ 黄仁伟
黄仁伟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打破了清
朝“闭关锁国”和“天朝大国”的双
重角色。
2001年“9·11”事件到2008年
“9·15”金融海啸,中国已成为
国际体系的重要角色。
的看法和担忧有所减弱,对中国的信任、肯定和信心有所增强。
中国对外关系持续改善和发展,在联合国事务、国际经济金融改革、联合国维和、反恐、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打击海盗等方面的行动和表现,受到世界范围的肯定和认可。
中国实力和国际地位在持续上升,但由于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价值观等因素,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消极态势仍然没有改变。
中国总体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声誉在西方主流舆论中没有根本改善,其基本面仍然是负面的,这在奥运会境外火炬传递、拉萨严重暴力犯罪事件中表现得非常清楚。
他们认为,中国在世界的形象有两个:一个是强国,越来越强;另一个是“坏国”,批评我们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不是世界的主流,没有民主、没有人权、没有自由、没有法制、没有信用。
这是西方世界比较普遍的看法,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
分量可能恢复到25%。
也就是说,近200年的时间中国的发展历程呈U 型,这是一个值得回味的过程。
具体来看,它有几个历史考察点。
第一,1840年鸦片战争。
18世纪,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展程度最高、实力强大的国家之一。
1750年,中国经济规模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2%,英、法、德、意、俄欧洲五强加在一起仅占7%。
进入19世纪,西方如火如荼地进行工业革命,实力不断增强,对外扩张的势头也越来越猖獗,而此时的清政府腐败无能。
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打破了清朝“闭关锁国”和“天朝大国”的双重角色。
第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虽是战胜国,但被作为战败国来处理。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发生变化,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
第三,冷战时期,中国成为打破雅尔塔体系、最先走出冷战格局的主角,中美建交打破了旧的中、美、苏战略格局。
第四,改革开放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中国从单项的开放,到上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的建设,再到2001年正式加入世贸组织与世界接轨,这一时期是中国进入世界体系非常关键的阶段。
第五,2001年“9·11”事件到2008年“9·15”金融海啸,中国成为国际体系的重要角色。
“9·11”之后,中美确定了新的战略共同利益,而且逐渐向更大的范围扩展。
2008年“9·15”金融海啸,中美之间战略共同利益的结构性发生转变,从过去中国单方面地依赖美国,变成中美相互依赖,甚至在危机中美国要更多地依赖我们。
第六,如果还要延伸的话,2020年到2050年中国可能成为改变国际体系的主要角色之一。
以上对近200年的历史过程做了一个最简单的回顾,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阶段在国际体系中,中国的国际地位都有性质的不同,都发生了性质的突变。
另外,我们还要充分认识到中国国际竞争变化处于重大的历史机遇,要重视国际地位上升面临的障碍和挑战。
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