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文化传统与现代社会制度框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0-09-06

〔作者简介〕孙燕(1964-),女,辽宁锦州人,讲师,主要从事国际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

 【社会学研究】

中国社会文化传统与现代社会制度框架

孙 燕

(锦州师范学院社科部,辽宁锦州121000)

〔关键词〕文化传统;现代社会制度;现代化

〔摘 要〕中国社会文化传统与现代社会制度框架的确立是传统与现代化不断冲突与矛盾的过程。传统与现代性是现代化过程中不能割断的“连续体”。只有正确处理好其他国家、民族的现代化经验与我国的社会文化传统,才能确立起适合本民族发展的现代社会制度的框架。

〔中图分类号〕G 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198(2000)06-0025-03

一、正确对待中西民族文化传统 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说,丰厚的历史遗产既可能成为积极的因素,也可能成为消极的因素,一切取决于对待历史传统采取什么态度。美国于1776年建国,是在以英国为首的欧洲文明的基础上起步的,只用了100多年的时间就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工业技术、社会文明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可以说是得益于中国传统的文明及“欧风美雨”的浸润。

一个世纪之久的“中西”之争,使许多人对于传统文化的看法采取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态度。对精华而言:一是传统

文化中某种思想学说,在它产生时体现了

当时时代精神的精华,但对现代来说,则不一定是精华;二是既是当时时代的精华,也是现时代的精华;三是虽不是当时时代精神的精华,但经现代的抉择而成为精华。对糟粕而言:一是传统文化中某些东西,是当时时代的精华,在现代却是糟粕;二是当时时代精神的糟粕,经改造、转化为现代的精华;三是既为当时时代精神的糟粕,也是现代的糟粕。一个民族的发展和强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是否具有自我变革的精神和能力。而惟有正确认识、检讨、反省我们文化传统的个中因素,才能真正具备这种自我变革的精神与能力。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迫切和重要的工作是持续地

25—中国社会文化传统与现代社会制度框架

反省和检讨我们的文化传统。从这个立足点出发,才能真正地认识传统,真正地认识西方。否则,在对待传统和对待西方上都可能迷失,或者迷失于全盘西化,或者迷失于对待传统的过分理想主义。这正是基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存在着与现代精神的异质性。同时我们仍然还未摆脱从传统到现代所存在着的巨大的“文化落差”,这种落差可以说是“封建”制的文化与资本主义文化的落差。因此,去掉传统文化的消极方面,剔除影响振奋民族精神的文化基因,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十分迫切的。 一个具有自我变革精神和能力的民族,同时也应是一个乐于并善于学习、借鉴、吸收其他文化的民族。任何一种传统文化,不管其曾经多么辉煌,在它的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消极的因素,并且很难通过自身的新陈代谢过程来排除。这些因素一旦再不能适应现实生活的需要而停止创新,那么这种文化就将因创造力的枯竭而逐渐消亡。不同的民族文化互相砥砺,相互交流,可以增强本民族文化发展的再生机制。

100年来,中国在自己本土深厚的文化积累下进行了现代社会制度框架确立的探索。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近代文化,我们要采取正确的科学态度,择善而取。同时还应在中西文化已有的成就基础之上,发挥创造性的思维,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前进,有所超越。

二、社会文化传统与社会制度框架

什么是制度?制度经济学家凡勃伦说过:制度实际上就是个人或社会对有关的某些关系或某些作用的一般思维习惯,……今天的制度,也就是当前公认的生活方式。现代社会制度框架的确立深刻地影响着社会文化传统的变革。一个社会实存的制度体系本身就是该社会实际文化状态最集中和最直接的体现。现代社会制度框架一经建立,就使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有了运行的轨道和规范,同时也带来了文化传统的历史性变革,从而使整个社会生活秩序进入了一个再重塑的过程。公众在这种制度框架下,依据新的价值规范与奖惩机制去追求自己新的生活,从而创造出一种崭新的社会文化。

有位哲人说得好:观念和文化的东西是不能改变世界的,但它可以改变人,而人是能够改变世界的。探讨人对自然、历史的改造和推动作用,实质上就是说明文化对历史进程的推动作用。文化传统是历史积累下来的民族精神,它存在于一个民族心理的、意识的、生活的结构之中。文化传统就是现实生活本身,它不是外在的与人们生活无关的历史残留物。有的学者把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区别开来,前者是历史的现象,已成为过去的存在;后者是凝聚在现实人们思想中的一种活的因素。传统的价值、信仰、道德观念、生活习俗等等充盈着现实生活的每个角落,积淀在每个人的内心之中,并对每个人的思想与行为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制约作用。伽达默尔的释义学强调,人作为有限的存在,是处于传统之中的,不管他是否了解这个传统,也不管他赞成还是反对,他都不可能超越传统;我们始终只能在传统中进行理解,不管意识与否,传统总是影响着我们。中国有着在几千年文化传统的滋生和润育下所形成的传统观念,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延续、积累,形成了人们强烈的思维定势。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思想,高度封闭而又高度专制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等,无一不严重影响着现代社会制度框架在中国社会的确立。因此,在中国确立一种现代社会制度框架,必然要经历一个艰巨而又痛苦

26

社会科学辑刊2000年第6期(总第131期)

的过程。

三、中国社会文化传统与现代社会制度框架的确立

中国现代社会制度框架的确立是随着中国国门的被迫打开而逐步意识、觉醒的过程。这是一种从“自我陶醉的盲目状态”下的觉醒。在鸦片战争之前,世界中心意识还占据着我们民族的头脑。“中国人也许是世界上民族意识最强的,中国人认为他们的国土是宇宙的中心,即中央王国,并且把一切和他们不同的文化传统都视为劣贱的标记。除中国以外,其他民族显然都属于蛮夷。” 总之,由于长期的闭关锁国,我们的民族不但不了解世界,并且盲目自尊自大。这种文化传统上的优越感时刻在影响并左右着人们的思维。从而在中国现代化思潮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由“国粹论”到“中体西用论”与由“西化”到“全盘西化”的论争。二者看似尖锐对立,实则思想根源同出一辙。“国粹论”自不必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表面上兼顾中西,融中西之长于一炉,“实际上既没有正确的技术观,也割裂了自己的传统。传统的典章制度,不能治兵,也不能致胜,更不能臻国家人民于富强,它只能被抽象成一种必须坚持的‘体’。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在洋务政治家那里转化为盲目不讲道理的情绪化的崇拜的偶像,这可以称为对‘体’的崇拜。洋务思想家在作自我反省的同时,也盲目地吹嘘自己的传统,他们对自己的传统的认识,当然不是充分理智的,只是盲目地崇拜。有时他们指出自己在技术、工艺上的落后不是为认识它,而是为了反证自己的长处和西洋的短处。” 而当这种“唯我独尊”的意识和盲目的优越感受到西方的坚船利炮的沉重打击之后,一些人便产生了文化心理上的巨大倾斜——民族虚无主义、民族自卑感和落后感便油然而生了。正是这种心态导致了“全盘西化”、盲目崇洋的结果。这两种“貌离神合”的观点左右着人们现代化的步伐,国人凭着文化传统要么妄自尊大,要么妄自菲薄。因而造成这样一种局面:从“天朝王国”的尊崇地位,沦于被动挨打的屈辱境地;从主动的文化传播,转入被迫接受西方的文化冲击;从积极主动的文化交流,转入消极被动的文化选择。可以说,近百年来中国步入近代社会走向现代化的过程即是被动适应世界现代化挑战的过程。

中国社会文化传统与现代社会制度框架的确立,是传统与现代化过程不可避免的矛盾与冲击。一心一意想加速现代化的激进启蒙思想家们,从不考虑传统的因素,决意与之决裂,视传统与现代水火不相容,不共戴天,从而加剧了社会的分裂和对抗。但无论怎样,民族传统是既丢不开也甩不掉的事实。传统与现代是现代化过程中生生不断的“连续体”,背弃了传统的现代化就将走向殖民地,而背弃了现代化的传统则是将走向灭亡。正像前文所说,现代社会制度框架的确立,一方面带来了中国文化传统的历史性变革和整个社会生活秩序的重塑;另一方面它又有力地激活了传统文化蕴含的有利于现代化建设的精神资源,使之发挥新的社会效应,焕发出惊人的活力。成功的现代化运动不但在于克服传统因素对革新的阻力,尤其在于善于利用传统因素作为革新的助力。

〔注 释〕

〔美〕孙润华.美国对中国的反应〔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14.

刘再复.传统与中国人〔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63.

【责任编辑:方 菲】

27

中国社会文化传统与现代社会制度框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