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法制节目评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电视法制节目评析
【摘要】我国电视法制节目发展迅速,电视法制节目在求真相、促公正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电视法制节目本身也存在着种种问题,本文以《围观》为例对中国电视法制节目进行问题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围观;法制节目;发展概况
一、《围观》的发展
《围观》是山东电视台的电视法制节目之一,它播出时间为每天晚上22:12,由被观众们称为老纪的纪鸿章主持,它的前身是山东电视台的名牌栏目《道德与法制》,《围观》是经过了几次的变革之后,发展为现在的《围观》的,下面我对《围观》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道德与法制》是山东电视台以及全国的法制类明星栏目,它是山东电视台和全国法制节目中唯一一档连续播出14年的名牌栏目,该栏目连续8年获得国家级政府奖一等奖,它是老品牌的法制栏目,但是创新是栏目永恒的主题,没有永远的好栏目,为了拓宽选题范围,更好的服务广大观众,2007年1月1日,《道德与法制》更名为《天下故事》,更加突显节目的“故事化”,将节目的强项做的更强,以“事件故事化”为理念的《道德与法制》升级为《天下故事》之后,加上更多的悬念和现场,将讲故事发扬光大。i 2009年《天下故事》继续升级为《说事拉理》,进一步明确了栏目定位和节目的重点方向,选题紧紧围绕社会热点和焦点事件,在新闻时效上下了功夫,在栏目收视率和观众满意度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得到了广大观众和专家的认可。在第15届中国广播电视协会法制节目年会上,《说事拉理》从全国二百多家法制栏目中脱颖而出,荣获全国“十佳”栏目称号。在《道德与法制》、《天下故事》、《说事拉理》的基础之上,山东电视台精益求精,于2011年9月13日,升级改版为新的栏目--《围观》。它的宣传语称:围观不是冷眼旁观看热闹,而是对热点新闻的关注,是对公平正义的声援,是对事件真相的探究,是对公共权力的监督,是对弱势群体的关爱,也是对真善美的呼唤,对假恶丑的警戒。围观指向公平,围观改变中国。这样的宣传语体现出《围观》的节目特色,《围观》之中还增加了一个新的环节叫“路见不平出手拍”,由电视机前的观众随手拍自己看到的不守法、不文明、不道德的现象等进行上传,一经采用,便会获得奖金。这一环节增加了节目和电视机前观众的互动,效果良好。
二、中国电视法制节目的叙事风格以及在《围观》中的体现
电视法制新闻要在不到半个小时的节目时间里,向观众阐述案情,分析法律,并吸引受众眼球,保证受众不转台,从而达到宣传教育、普法、警示的作用,可谓是“任务艰巨”,所以电视法制新闻节目的制作上必须在叙事手段上做文章。综观如今的电视法制类节目,一般用的叙事手段有:设置悬念、情景再现和故事演绎相结合、运用电影化的视听手段,传播效果比较理想。ii
下面我就以《围观》为例,来阐述一下这几个手段在电视法制节目中的运用。
(一)设置悬念
设置悬念是吸引受众眼球的好方法,它能够将刑事案件化为故事,以讲故事的口吻对案件进行描述,电视法制栏目一般都在节目的开始设置悬念,标出若干个大问号,随着节目推进疑惑慢慢揭开,悬念的揭开并指出这个案件给我们的启示,使得这个故事完整,也使得这个新闻报道完整。
以2011年9月15日山东电视台播出的《围观》为例,我们可以看出一般电视法制节目设置悬念的方式,在节目的一开始,几个观众的叙述使得这集要讲述的故事浮出水面,“夫妻俩都被打流出血了,说跪地求饶也没有用”;“他不让报警,说看谁敢打110”;“打人的有两辆车,一辆是宝马,没有拍照,另一辆有牌照,是3个0,3个8”;“车后面还有一把不知道是真枪假枪的冲锋枪”,这几句记者的访问、围观观众的回答已经勾起了受众的好奇心,勾引着受众接着往下看,受众想知道是谁打人如此残忍,是谁视法律如无物,又是因何冲突,事情的来龙去脉是什么。这时《围观》主持人纪鸿章出现,他一般会对事件进行简要介绍,在这一期《李双江儿子打人事件调查》节目中,他介绍道:“刚才观众正在围观议论的是于2011年9月6日的在北京市海淀区西山小区的门口发生的一起打人事件,”并且他还客观介绍了这件事经过媒体的报道发现打人者之一是著名歌唱家李双江之子,这引起了广大网友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围观,为求真相,《围观》记者赶到北京进行调查。跟随着主持人和记者的介绍,观众们恍然大悟,原来是“星二代”李天一打人事
件,环环紧扣,那么事情的真相又是怎样的呢?受众继续被节目的悬念设置“牵着走”,这体现了节目在悬念设置上的成功。
随着节目的推进,记者对目击者和办案派出所民警的采访之后,主持人继续抛出受众想问的问题:“事发当晚打人的起因是什么,打人者究竟是不是李双江的儿子,另外一个人又是谁,被打者现在的伤势又如何呢?”悬念的继续设置使得受众更能深入故事情节,故事化的表现方式也能让电视回归本质,使电视新闻更加具有魅力。
(二)情景再现和故事演绎相结合
记者对法制事件进行采访时,不可能跟踪并同步拍摄事件的全部进程,我们的记者进行记录时往往是已经发生的事件或者是已经成为过去式的事件,受众在心中不断猜测事件在发生的时候是怎样的,所以“情景再现”也就成了必要,新闻事件的当事人可能无法说明新闻事件发生的具体情况,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在遵循新闻真实性的前提之下对新闻内容进行二次创作,所谓“故事演绎”就是要求新闻工作者在保证新闻内容主体真实的情况下,对一些细节内容作出合理的想象和补充,从而使新闻故事内容更加完整可信。iii 关于情景再现和故事演绎在《围观》中也有体现,《围观》的记者对受害人进行采访,伴随着受害人的描述,《围观》节目组对现场进行还原,制作了电视动画,使得电视画面和受害人描述相结合,图文并茂,更有助于受众对现场感的把握。比如受害人杨女士描述道:“当时是自己和爱人的车在等小区大门栏杆开启的时候,挡住
了后面宝马和奥迪车的通行,随后两个车的司机就气势汹汹的下车找他们理论”,“一言不合二人就动起了手,打了5分钟,直到打的头破血流才停手”。通过受害人的描述和《围观》节目组所做的还原现场的动画,受众已经基本对案件事实有了基本了解,这种情景再现和故事演绎的方式使得受众能更清晰的看到事件的来龙去脉,有助于受众自己判断是是非非,从而达到应有的传播效果。
(三)充分运用第三人视角来阐述事件,立场客观
《》对当事人的采访毕竟不够客观,于是记者还通过对首发该新闻的《新京报》记者易方兴进行采访,受害人和易方兴的描述基本相符,增加了受害人言论的可信度,也使电视机前的受众心中有了一个自己的判断。在围观民众的帮助下,两位打人车主被民警带走,这时人们发现宝马车的车前挂有“人民大会堂通行证”,车后还有冲锋枪,打人车主身份为何引起人们的纷纷猜测,冲突升级,后来得知,打人的一位姓李是著名歌唱家李双江的儿子,无证驾驶,出现冲突后打人。
在得知真相之后,《围观》节目组分别对普通市民、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进行采访,得到了不同的结论和看法,这时受众心中自己的评论意见也已经浮出水面,这与节目的客观立场有着莫大的关系。
(四)运用电影化视听手段
通过电视的手段来讲故事,它可以充分运用多种电影化的视听手段,通过镜头的移动、景物的变化、声音和光线的变化来讲述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