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康复评定(1)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水平进行定性和 / 或定量描述,并对其结果
做出合理解释的过程。
它是通过收集患者的病史和相关信息,使用客
观的方法有效和准确地评定功能障碍的种类、
性质、部位、范围、严重程度、预后以及制定
康复治疗计划和评定疗效的过程。
第一节 运动功能评定
一、肌力和肌张力评定
二、关节活动度评定 三、平衡和协调功能评定 四、步态分析
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Zunyi Medical College
第二章
康复评定
中医系康复教研室:何时旭
目录
1 2 3 4 5 6 7 运动功能评定 言语及吞咽功能评定 认知功能评定 心理评定 神经电生理诊断 心肺功能评定
日常生活活动及社会参与能力评定
概念 康复评定 : 是对病、伤、残患者的功能状况及
而评定患者肌肉主动收缩的力量。
优点:简便、易行、科学、实用,在临床中
广泛应用。缺点:只能表明肌力的大小,不能表
明肌肉收缩耐力;定量分级标准较粗略;难以排
除测试者主观评价的误差。
MMT
严重疼痛、关节活动受限、关节积液 或滑膜炎、软组织损伤后刚愈合、骨关节 不稳定、关节急性扭伤或拉伤等为肌力评 定的禁忌证。
肌力评定的注意事项
3、检查中注意左右侧对比、健患侧对比。健患侧 对比,最好先检查健侧以确定施加阻力的大小。 等长肌力评定应规定肢体标准姿势,使关节处 于正确的角度,以提高测试结果的可重复性和 可比性。高血压和心脏病患者忌用等长肌力评
定。
肌张力评定
肌张力指肌肉在静息状态下的紧张度和
肌肉被动活动时抗阻力的功能。肌张力是
本节重点与难点分析
重点 1.徒手肌力评定的标准、方法 2.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分级标准 3.关节活动度评定的方法 4.平衡的种类 5.步态周期 难点 主要肌肉的徒手肌力评定方法;主要关节活动 度的测量方法
一、肌力评定
肌力来自百度文库指肌肉主动收缩时所产生的最大力量。 肌力评定:徒手评定(MMT),器械评定。 肌力评定的主要目的是判断肌力减弱的部位 和程度,协助进行某些神经肌肉疾病损伤的定位 诊断,预防肌力失衡引起的损伤和畸形,评定肌
平衡评定的目的
主要是为了了解是否存在平衡功能障碍,找出障 碍环节及原因,确定是否进行治疗,评价治疗的 效果,预测患者可能发生跌倒的危险性。 平衡评定的方法 (1)观察法
(2)量表评定法
(3)平衡测试仪评定法
协调功能评定
协调指人体产生平滑、准确、有控制的运
动能力,包括:方向、节奏、力量、速度,达 到准确的目标等几个方面。 1. 平衡性协调功能评定是评定身体在直立位
1. 关节及周围软组织。 2. 肌肉痉挛,软组织挛缩,肌肉无力 3. 关节内病变。 4. 关节僵硬
测量工具
1. 量角器、电子角度计、皮尺等,应用最多的是 量角器 2. 通用量角器一般由一个半圆盘量角器或全圆量 角器连接两根直尺,一直尺有指针,连接于轴 心(固定臂),另一直尺有刻度(移动臂)。 3. 指关节量角器用于手指关节活动度的测量。 4. 方盘量角器用于关节旋转度的测量。
注意事项
1. 熟悉关节的解剖位、中立位和关节的运动
方向。
2. 采取正确的测试体位,测量时固定好量角
器,轴心对准关节中心或规定的标志点,
关节活动时要防止固定臂移动。
3. 同一患者应由专人测量,每次测量应取相
同位置,并进行健侧、患侧比较。
注意事项
4. 关节的主动活动范围与被动活动范围不一致 时,提示有关节外的肌肉瘫痪、肌腱挛缩或 粘连等存在,应以关节被动活动范围为准, 或同时记录主动与被动时的关节活动范围。 先检查主动活动范围,后检查被动活动范围。 5. 避免在推拿、运动及其它康复治疗后立即进 行检查。
Ⅱ级
Ⅲ级 Ⅳ级
二、ROM评定
ROM又称关节活动范围,指关节活动时可达到 的运动最大弧度。 ROM 是衡量关节运动量的尺度 ROM分为:AROM、PROM。 AROM :指依靠关节的肌肉主动收缩使关节运 动达到的最大弧度。 PROM :指通过外力的作用使关节运动达到的 最大弧度。
正常关节活动度
引起关节活动度异常的原因
三、平衡和协调功能评定
平衡指身体处在一种姿势状态以及在运动或受到 外力作用自动调整并维持姿势的能力。 平衡的种类: 一级平衡:人体处于某种特定的姿势,如坐或站 时保持稳定的状态。 二级平衡:指人体在进行各种自主运动时能重新 获得稳定状态的能力; 三级平衡:指人体对外界干扰产生反应,恢复稳 定状态的能力。
之间的时间,占步行周期的40%。
步行周期
摆动相:指足离开地面向前迈步到再次落地
之间的时间,占步行周期的40%。 早期: 13%-15% ,胫前肌、股四头肌、髂腰 肌。 中期:10%,胫前肌。 末期: 15% ,腘绳肌、股四头肌、胫前肌、 臀大肌。
步态的基本参数
步态分析中基本参数包括步长、步频、步速、步
占步行周期的60%。
步行周期
支撑相:指足接触地面和承受重力的时间,
占步行周期的60%。
早期: 10%-12%, 胫前肌、臀大肌、腘绳肌,
股四头肌、臀中肌、腓肠肌。
中期:38%-40%,腓肠肌、比目鱼肌
末期: 10%-12%, 腓肠肌、比目鱼肌、股四头
肌、髂腰肌。
摆动相:指足离开地面向前迈步到再次落地
一、肌力评定
等张收缩(动力性收缩)指肌肉收缩时肌张力基本不变, 但肌纤维长度改变,引起关节活动的肌肉收缩方式。分 为:向心性收缩、离心性收缩。 等长收缩(静力性收缩)指肌肉收缩时,肌张力明显增加,
但肌纤维长度基本无变化,不产生关节运动。
等速收缩指肌肉收缩时,肌张力与肌长度均发生变化,而 带动的关节运动速度不变的。
维持身体各种姿势和正常活动的基础。
根据身体所处的不同状态,正常肌张力 可分为3类:静止性肌张力、姿势性肌张力、 运动性肌张力。
正常肌张力的特征:
① 关节近端的肌肉可以进行有效的同步运动; ② 具有完全抵抗肢体重力和外来阻力的运动能 力; ③ 将肢体被动地置于空间某一位置时,具有保 持该姿势不变的能力; ④ 能够维持主动肌和拮抗肌之间的平衡;
平衡性协调功能评定
评分标准: 4分:能完成活动; 3分:能完成活动,但为保持平衡需要较少的
身体接触加以保护;
2分:能完成活动,但为保持平衡需要大量的
身体接触加以保护;
1分:不能活动。
非平衡性协调功能评定
1. 具体评定方法包括指鼻试验、指-指试验、对 指试验、轮替试验、跟-膝-胫试验、画圆或横 “8”字试验等。 2. 主要是观察患者动作的完成是否直接、精确, 时间是否正常,在动作的完成过程中有无辨距 不良、震颤或僵硬,增加速度或闭眼时有无异 常。
测量结果的分析
运动终末感判定:检查被动关节活动度时,如 被检查关节的运动出现限制,应判断是生理的 运动终末感,还是病理的运动终末感。如生理 运动终末感主要是由于软组织间的接触、肌肉 的伸张、关节囊的伸张、韧带的伸张、骨与骨 的接触等原因导致的终末感。
测量结果的分析
运动受限原因:分析关节活动范围时应注意判断 运动受限是由于组织结构变化所致,还是肌力下 降所致。 1. 被动关节活动度<正常范围时,提示运动受 限是由于皮肤、关节或肌肉等组织的器质性 病变所致; 2. 主动关节活动度<被动关节活动度时,提示 关节活动度下降是肌力减弱。
尚可
50
4
良好
75
5
正常
100
器械肌力评定
(1)一般器械肌力评定 (2)等长肌力评定 (3)等张肌力评定 (4)等速肌力评定
肌力评定的注意事项
1、选择适合的测试时机,运动后、疲劳时或饱餐 后不宜做MMT检查。测试前向患者做好说明,使 患者充分理解并积极合作,并可作简单的预试 动作。 2 、 MMT 应采取正确的测试姿势,测试动作应标准 化,同时固定近端肢体以防止某些肌肉对受试 肌肉的替代动作。
幅、步行周期、步行时相等。
步长:75cm,
步频:95—125步/min,
步速:65—100m/min。
步态分析
分析的方法 ① 目测分析法通过目测,观察自然行走过程进行 评价,属于定性分析,主观成分较多,但不需 器械仪器,简便易行。 ② 定量分析法借助器械或专用设备观察步态,得 出各项参数,目前临床常用方法包括足印法、 电子步态垫等。 ③ 三维步态分析可以提供多方面的参数和图形, 目前主要用于科研。
力增强训练的效果。
一、肌力评定
原动肌:产生原动力,直接完成某一动作的 肌群。拮抗肌:是指肌肉收缩所产生的运动方向 原动肌收缩所产生的运动方向相反的肌肉。固定 肌:在肌肉收缩过程中相对固定一端(定点)所 附着骨骼的肌或肌群。中和肌:在运动过程中有
些肌肉收缩能抵消原动肌收缩时产生的一部分不
需要的动作,这些肌肉或者肌群。
测量方法
1. 解释说明:让受试者了解测量过程、测量原因,以取得 受试者的配合 2. 体位选择:确定测量体位,充分暴露被检查部位
3. 量角器放置:先确定量角器放置的关节活动面,然后确
定其轴心,最后确定量角器的固定臂及移动臂 4. 关节活动:移动臂所移动的弧度即为该关节的活动范围, 并注意观察受试者有无疼痛或不适感 5. 记录:主动关节活动度及被动关节活动度
四、步态分析
步态是指人体步行时的姿势,包括步行和奔跑两
种状态。步态分析是利用力学原理和人体解剖学、 生理学知识对人体行走状态进行对比分析的一种 研究方法。 步行周期指行走过程中一侧足跟着地至该侧足跟 再次着地的过程。分为支撑相和摆动相两个阶段。
四、步态分析
支撑相:指足接触地面和承受重力的时间,
一、肌力评定
影响骨骼肌收缩因素
1. 肌肉的生理横断面,肌肉的初长度
2. 运动单位募集程度和神经冲动发放频率
3. 杠杆效率,肌肉收缩的类型
4. 中枢神经系统调动功能的协调性
5. 年龄与性别
MMT
MMT是根据受检肌肉或肌群的功能,让患者在
特定体位下做标准动作,通过触摸肌腹、观察肌
肉克服自身重力或对抗阻力完成动作的能力,从
MMT: Lovett分级法评定
级 别 0 1 名 称 零 微缩 标 准 相当正常肌力的 % 0 10 无可测知的肌肉收缩 有轻微收缩,但不能引起 关节活动 在减重状态下能作关节全 范围运动 能抗重力作关节全范围运 动,但不能抗阻力 能抗重力、抗一定阻力运 动 能抗重力、抗充分阻力运 动
2
差
25
3
平,主要有痉挛和强直。
肌张力低下;肌张力障碍。
影响肌张力的因素
1.体位的影响,不良的姿势和肢体放置位置可使肌张 力增高 2.精神因素的影响,紧张和焦虑情绪以及不良的心理 状态都可以使肌张力增高 3.并发症的影响,有感染、便秘、疼痛、关节挛缩等 并发症时,肌张力可增高 4.神经状态的影响,中枢抑制系统和中枢易化系统失 衡,可使肌张力发生变化 5.其他 如局部肢体受压、骨折等外伤或疾病、烟碱 等药物、气温剧烈变化、受试者对运动的主观控制 作用均可导致肌张力发生变化
正常肌张力的特征:
⑤ 具有随意使肢体由固定到运动和在运动过程 中转换为固定姿势的能力; ⑥ 需要时,具有选择性地完成某一肌群协同运 动或某一肌肉单独运动的能力; ⑦ 被动运动时具有一定的弹性和轻度的抵抗。
肌张力评定的方法
采集病史,视诊检查,触诊检查,反射检 查,被动运动检查。 异常肌张力: 肌张力增高,是指肌张力高于正常静息水
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分级标准
级别 0 级 Ⅰ级 无肌张力的增加 肌张力轻度增加,被动活动时,ROM终末时呈现较 小阻力 标准
Ⅰ+ 级
肌张力轻度增加,被动活动时, ROM 前 1/2 范围内
有轻微“卡住”感觉,后1/2范围内有轻微阻力 肌张力较明显增加,大部分ROM都有阻力,仍能进 行被动活动 肌张力增高很明显,被动活动困难 强直,不能进行被动活动
时的姿势、平衡及静止和运动的成分。 2. 非平衡性协调功能评定是评定身体不在直
立位时静止和运动的成分。
平衡性协调功能评定
常用方法
1. 双足站立测试:两足并拢站立;一足在另一足前面站立;
上肢交替地放在体侧、头上方、腰部;突然打破平衡;
躯干在前屈和还原到零位之间变换;站立位睁眼和闭眼; 2. 单足站立测试:单足站立;睁眼和闭眼单足站立; 3. 步行测试:直线走,一侧足跟置于对侧足趾前;侧向走 和退步走;变换速度走;环形走和变换方向走。
非平衡性协调功能评定
评分标准: 5分:正常完成活动; 4分:轻度障碍,能完成指定的运动,但较正常速度 及技巧稍有差异; 3分:中度障碍,能完成指定的运动,但动作慢,笨 拙,不稳定,在增加运动速度时,完成活动的 节律更差; 2分:重度障碍,仅能发起运动,运动无节律性,明 显不稳定,摆动,可见无关的运动; 1分:不能完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