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改变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aidu Nhomakorabea
价值观形成与发展
• • • • • • • • • • • • • • • 价值观:个体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全部生活实践和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关于周围客观事物 (包括人、事、物)的是非、善恶、美丑和意义及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价值观的特征 1、主观性 2、选择性 3、稳定性 4、社会历史性 影响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条件 内部条件: 1、思维能力的高度发展 2、自我意识的高度分化 外部条件: 1、家庭环境 2、学校环境 3、社会环境 4、艺术作品、人物传记、理论书籍、电影、电视、报刊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介
态度形成与改变
• • • • • • • • 态度:个体对一定的对象(人、事、物、制度、观念等)所持有的具有内在结构的较为稳定的评价 性心理反应倾向 态度三元论:情感成分、行为倾向成分、认知成分,称为ABC理论 认知成分:构成态度的基础 情感成分:核心成分 行为倾向成分:外显行为 态度变化过程:服从、同化、内化 认知平衡理论:海德于1958年提出,认为人们倾向于通过平衡彼此的态度与对某事件的态度来维持 其相符一致 认知失调理论:费斯廷格提出,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人必须保持认知的协调或心理的平衡状态,当两 种认知或认知与行为不协调时,为了保持一致,态度将发生变化
价值观形成与发展一般过程
• • • • • • • • • • 1、选择阶段:个体必须对价值观进行了解并加以审慎思考之后,该价值观才能成为个体的价值观 ①不自由选择----迫于环境的压力做出选择 ②从多种可选择的范围内进行选择 ③对每种选择的后果进行充分考虑后再进行选择,这种选择才是真正的价值观念 2、赞赏阶段:个体真正被一种社会规范赋予价值,对该价值会有一种满意感 ①个体喜欢自己的选择并感到满意 ②个体愿意承认和乐意让别人知道自己是这样考虑的 3、行动阶段:个体真正获得某种价值观念后,在行动上愿意受它的指导并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反复 加以实践 ①个体选择行事并在行动中愿意受它的指导 ②个体把它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反复加以实践
态度学习的条件
• • • • • • • • • • • • • • 态度学习的条件: (一)外部因素 1、家庭 2、学校教育 3、社会因素 4、同伴群体 (二)内部因素 1、认知失调 2、态度定势 3、道德认知 4、智力因素 5、情绪因素 6、个体的受教育程度 7、年龄因素
促进态度改变的方法
• • • • • • • • • • • 一、条件反应法 通过条件作用,个体可以形成和改变态度,条件反应法就是对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原 理在态度改变中的具体运用 二、提供榜样法 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而完成的,态度作为社会学习的一个内容, 自然也可通过观察、模仿榜样而获得 三、说服法 在实际教育教学中,言语说服是通常运用的一种改变学生某种态度的方法 1、实事求是地提供信息 2、说服要晓以利害 3、要注意单面宣传与双面宣传相结合 4、发挥情感的作用,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5、考虑学生原有态度,逐步提高要求
价值观形成与发展
• • • • • • • • • • • • • • • 价值观:个体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全部生活实践和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关于周围客观事物 (包括人、事、物)的是非、善恶、美丑和意义及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价值观的特征 1、主观性 2、选择性 3、稳定性 4、社会历史性 影响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条件 内部条件: 1、思维能力的高度发展 2、自我意识的高度分化 外部条件: 1、家庭环境 2、学校环境 3、社会环境 4、艺术作品、人物传记、理论书籍、电影、电视、报刊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介
态度形成与改变
• • • • • • • • 态度:个体对一定的对象(人、事、物、制度、观念等)所持有的具有内在结构的较为稳定的评价 性心理反应倾向 态度三元论:情感成分、行为倾向成分、认知成分,称为ABC理论 认知成分:构成态度的基础 情感成分:核心成分 行为倾向成分:外显行为 态度变化过程:服从、同化、内化 认知平衡理论:海德于1958年提出,认为人们倾向于通过平衡彼此的态度与对某事件的态度来维持 其相符一致 认知失调理论:费斯廷格提出,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人必须保持认知的协调或心理的平衡状态,当两 种认知或认知与行为不协调时,为了保持一致,态度将发生变化
价值观形成与发展一般过程
• • • • • • • • • • 1、选择阶段:个体必须对价值观进行了解并加以审慎思考之后,该价值观才能成为个体的价值观 ①不自由选择----迫于环境的压力做出选择 ②从多种可选择的范围内进行选择 ③对每种选择的后果进行充分考虑后再进行选择,这种选择才是真正的价值观念 2、赞赏阶段:个体真正被一种社会规范赋予价值,对该价值会有一种满意感 ①个体喜欢自己的选择并感到满意 ②个体愿意承认和乐意让别人知道自己是这样考虑的 3、行动阶段:个体真正获得某种价值观念后,在行动上愿意受它的指导并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反复 加以实践 ①个体选择行事并在行动中愿意受它的指导 ②个体把它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反复加以实践
态度学习的条件
• • • • • • • • • • • • • • 态度学习的条件: (一)外部因素 1、家庭 2、学校教育 3、社会因素 4、同伴群体 (二)内部因素 1、认知失调 2、态度定势 3、道德认知 4、智力因素 5、情绪因素 6、个体的受教育程度 7、年龄因素
促进态度改变的方法
• • • • • • • • • • • 一、条件反应法 通过条件作用,个体可以形成和改变态度,条件反应法就是对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原 理在态度改变中的具体运用 二、提供榜样法 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而完成的,态度作为社会学习的一个内容, 自然也可通过观察、模仿榜样而获得 三、说服法 在实际教育教学中,言语说服是通常运用的一种改变学生某种态度的方法 1、实事求是地提供信息 2、说服要晓以利害 3、要注意单面宣传与双面宣传相结合 4、发挥情感的作用,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5、考虑学生原有态度,逐步提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