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归鹿门歌》导学案(教师版)

合集下载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doc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doc

通道一中直二年级董文学科集体备课导学案课题夜归鹿门歌主备人向掌兰备课组成员学菊利群晓英帮桂隆武课型新授课1时总课时1授课人集体备课内容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S的.2、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3、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4、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作者和孟浩然的生平,结合课文评价作者的写作意图。

难点:理解文中的引文和引诗,感受孟浩然巨大的人格魅力。

法法教学多媒体教学、引导分析法、朗读法、教具准备多媒体显示平台教学过程导学案二次备课(修改)导入新课:“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它的题目叫什么?它的作者是谁你可能记不准,一时说不出来,但同学们一定不会不记得这首诗!有谁不是从小就背诵这首诗的呢?孟浩然,就是这样一位悄悄走进你的童年的诗人,甚至于是终生与你相伴的唐代诗人。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重温童年旧梦,再次走进孟浩然的世界吧。

新课讲授一、自主学习:1.作家作品:孟浩然(689〜740),襄阳(今属湖北)人,和王维并称“王孟”,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乂称之为孟山人。

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曾隐居鹿门山。

40岁时,游K安,应进士举不第。

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不宽。

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

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他的诗多写隐居闲适和羁旅愁思,在山水田园景色的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语言清淡,意境清远,多自然超妙之趣。

是继陶渊明、谢灵运、谢眺之后,开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之先声。

孟诗不事雕饰,清淡简朴,感受亲切真实,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

2 .背景介绍: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幌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 o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幌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

班级:姓名:小组:
《夜归鹿门歌》导教案
教课重点:
1.理解“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观点; 2 .运用赏析方法“置身诗境 , 缘景明情”,借助联想和想象,品尝诗歌境界。

预习案:
1.预习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赏识》教材 22-24 页,理解“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观点含义;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2.预习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内容,经过领会心象,感觉作者的感情。

学习指引:
一 . 朗诵诗歌《夜归鹿门歌》,经过读来感觉诗人的感情。

二 . 小组合作研究。

依据一般鉴赏诗歌的方法,达成以下的合作研究问题:
(一)看题目。

思虑:从题目中,能够获取哪些信息?
(二)看作者。

(知人论世)
认识诗人的基本状况和写诗背景。

(三)看主体。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夜归鹿门歌(唐朝孟浩然)
原文: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滩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寥寂,唯有幽人自往来。

改:山寺钟鸣昼已昏,余亦乘舟归鹿门。

忽到庞公栖隐处,唯有幽人自往来。

思虑: 1. 比较两首诗的异同,你以为哪首诗更好?为何?
2.被删减的诗句写的是哪些地方的景?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
色?表现了如何的感情?任选此中一、两句进行剖析。

3.全诗依据时间空间次序,描绘了哪些地方的场景,请找出这些场景中的意象。

并用精练的语言归纳一下这些个场景。

三 . 拓展练习。

比较阅读:将此诗与王维的《归篙山作》诗对读,谈谈这两首诗的诗境有何异同。

《夜归鹿门歌》 导学案

《夜归鹿门歌》 导学案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孟浩然的生平经历和诗歌创作风格。

2、理解《夜归鹿门歌》的诗意,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学习诗歌中对比和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4、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隐逸情怀。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诗歌的意境。

(2)掌握诗歌中对比和借景抒情的手法。

2、难点(1)体会诗人的隐逸思想和复杂情感。

(2)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考。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孟浩然(689 年—740 年),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2、写作背景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

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

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

此诗当作于作者隐居鹿门山时期。

四、诗歌朗读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再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3、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感。

五、诗歌解读1、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1)这两句描绘了怎样的场景?(2)“争渡喧”三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2、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1)诗人为何要归鹿门?(2)“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这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3、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1)描绘了怎样的景象?(2)“忽到”二字有何妙处?4、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1)“岩扉松径长寂寥”营造了怎样的氛围?(2)“惟有幽人自来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六、艺术手法1、对比(1)诗中何处运用了对比手法?(2)这种对比有何作用?2、借景抒情(1)找出诗中借景抒情的句子,并分析其表达的情感。

《夜归鹿门歌》教案

《夜归鹿门歌》教案

《夜归鹿门歌》教案教案:夜归鹿门歌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古代民间故事《夜归鹿门歌》的背景和故事情节。

2.增加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了解和欣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课文分析:《夜归鹿门歌》2.文学背景:唐代民间故事3.故事情节和人物分析三、教学过程:1.引入活动:教师播放一段古代舞剧《鹿钟离》,通过欣赏舞蹈,引领学生进入与古代文学相关的学习氛围。

2.导入知识:教师简单介绍《夜归鹿门歌》的背景,唐代民间故事,被誉为唐代四大名曲之一3.教学重点:教师讲解《夜归鹿门歌》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角色,引导学生参与讨论。

4.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情节,描写和人物形象。

5.教师点评: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引导,纠正学生的错误观点和认识。

6.学生表演:学生分组,根据自己对故事的理解,编写自己的版本并进行表演。

7.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表演进行点评和评价,鼓励学生表现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8.教学延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其他唐代古代文学作品,如《长恨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加深学生对古代文学的了解和欣赏。

四、教学评价:1.学生对《夜归鹿门歌》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有较好的理解。

2.学生通过讨论和表演,表达出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创造力。

3.学生具备一定的古代文学欣赏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资源:1.《夜归鹿门歌》故事文本2.《鹿钟离》舞蹈片段视频3.《夜归鹿门歌》其他版本的录音或视频六、教学反思:通过教学《夜归鹿门歌》,学生能够了解唐代民间故事的特点和魅力,培养了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和分析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能力,通过分组讨论和表演的形式,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故事,并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理解。

同时,在教学延伸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其他唐代古代文学作品,丰富了学生的文学视野。

人教版选修《夜归鹿门歌》导学案设计(教师)

人教版选修《夜归鹿门歌》导学案设计(教师)

夜归鹿门歌(教师)【学习目标】1.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2.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3.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重点难点】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学法指导】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反复吟诵,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3.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讨论和讲析相结合的方法。

4.点拨法。

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预习案 教材助读—台前幕后,先睹为快导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它的题目叫什么?它的作者是?你可能记不准,一时说不出来,但同学们一定不会不记得这首诗!有谁不是从小就背诵这首诗的呢?孟浩然,就是这样一位悄悄走进你的童年的诗人,甚至于是终生与你相伴的唐代诗人。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重温童年旧梦,再次走进孟浩然的世界吧。

【知识链接】1.走近作者: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曾隐居鹿门山。

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很狭隘。

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

他和王维并称为唐代山水田园诗歌代表,虽远不如王维的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

天宝四载(745)宜城王士源辑录孟浩然诗,得218首,其书已佚。

现在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诗263首,较王本多45首,其中窜入有别人的作品。

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生平:开元22年,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

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

开元25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

不久,仍返故居。

开元28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

夜归鹿门歌教师导学案 .doc

夜归鹿门歌教师导学案 .doc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班级小组姓名评价【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

2、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3、熟悉律诗的格律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1、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2、通过诵读,了解诗歌情感,并背诵。

3、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孟浩然的“隐逸超脱”的情感。

2、诗歌宁静清幽的艺术境界。

预习案【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孟浩然(689〜740),襄阳(今属湖北)人,主要活动于开元年间。

他大半生居住在襄阳城南崛山附近的涧南园,中年以前曾离家远游。

四十岁那年赴长安应进士试,落第后在吴越一带游历多年,到过许多山水名胜之地。

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贬荆州刺史,孟浩然曾应辟入幕,不久辞归家乡,直至去世。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

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幌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

孟浩然诗歌的语言,不钩奇抉异而又洗脱凡近,“语淡而味终不薄”(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他的一些诗往往在白描之中见整炼之致,经纬绵密处却似不经意道出,表现出很高的艺术功力。

例如他的名篇《过故人庄》。

2、背景介绍: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幌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

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觇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 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崛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

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3、小组讨论: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我的疑问】探究案第一课时(学习要点:组内讨论,大胆质疑,勇于探究)1、分小组朗读,背诵诗歌。

《夜归鹿门歌》教案设计

《夜归鹿门歌》教案设计

《夜归鹿门歌》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夜归鹿门歌》的作者、创作背景和主题内容。

2.掌握《夜归鹿门歌》的词句、修辞手法和意境。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掌握诗歌的词句和修辞手法。

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3.学会朗读及口语表达。

三、教学难点:1.掌握作者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理解并感受诗歌的意境。

四、教学准备:课本《夜归鹿门歌》,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夜景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导入《夜归鹿门歌》的学习。

Step 2:学习课文(15分钟)1.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押韵。

2.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诗歌的意思和情感。

3.分组朗读,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Step 3:课文赏析(20分钟)1.教师讲解《夜归鹿门歌》的作者、创作背景和主题内容,让学生了解。

2.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理解诗歌的表达方式。

Step 4:课外拓展(15分钟)1.学生自选一首诗歌,向同学朗读,并解读诗歌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2.分组讨论,分享所选诗歌的特点和感受。

Step 5:诗歌欣赏(25分钟)1.多媒体课件展示经典诗歌的朗诵视频,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学生一起朗读古代和现代的诗歌,体会不同诗歌对人们的情感和思考的引导。

Step 6:诗歌创作(15分钟)1.学生自由组合创作小组,共同创作一首诗歌。

2.鼓励学生使用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感受和思想,体验创作的乐趣。

Step 7:总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诗歌的特点和意义。

六、教学反思:通过《夜归鹿门歌》的教学,培养了学生对诗歌的鉴赏和欣赏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审美情趣。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较高,能积极与他人合作,体验诗歌创作的乐趣。

教学过程中引入多媒体课件和互动讨论,使教学更生动有趣。

然而,还需要注意在诗歌赏析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夜归鹿门歌》优秀教案设计2篇

《夜归鹿门歌》优秀教案设计2篇

《夜归鹿门歌》优秀教案设计2篇《夜归鹿门歌》优秀教案设计篇一经过前一单元的训练,学生分析诗歌时已经能熟练运用了解作者背景、抓诗歌意象揣摩诗人情感的方法(即“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本课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去鉴赏诗歌。

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生平、作品风格,本事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2、品味诗歌意境与情感,并能背诵全诗;过程与方法:1、结合诗人的背景与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2、通过诵读,把握诗歌情感并能背诵;3、感知诗歌意境,感受是人的洒脱情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情感与价值观:1、了解孟浩然的“隐逸超脱”的情感;2、了解诗歌宁静清幽的艺术境界。

了解作者孟浩然生平,结合课文注释评价作者的写作目的。

鉴赏诗句中各别诗句的情感和作用,学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辅助:多媒体一课时一、导入:小时候同学们都有背诵唐诗的经历,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的诗作伴随我们成长,我背诵一首他的诗作,大家看看能不能说出他的名字?(背诵《春晓》)。

初中时我们还学习过这位作家的《过故人庄》,请同学们一起背。

(略)他是——孟浩然。

看来同学们对孟浩然都比较熟悉,那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他。

二、作者介绍1、学生介绍2、老师ppt小结:给大家一张’孟浩然名片”3、好友李白有诗《赠孟浩然》中评价他(ppt显示)“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可见他的“风流”(古今异义,文采)和“隐逸”的形象。

小结: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领域有人笃定孟浩然确确实实是个隐逸诗人,我们今天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学习孟氏的《夜归鹿门歌》,看看诗歌塑造了怎样的隐士形象,抒发了怎样的隐者情怀。

三、吟咏诗韵、初步感知1、教师范读,提示学生注意字音、节奏。

2、学生自由诵读,并结合注释理清文意。

3、抽学生读,其他学生思考,本诗的诗眼在哪里。

4、点评学生朗读,明确诗眼“惟有幽人自来去(幽人)”。

5、学生齐读。

古代文学:《夜归鹿门歌》教案

古代文学:《夜归鹿门歌》教案

古代文学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瑰宝,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历史记忆。

其中,唐代诗歌影响最为广泛,其壮美、优美、激情澎湃的艺术风格,深深地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和心灵。

而《夜归鹿门歌》则是唐代文学中一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其优美的气势和寓意深刻,让人们为之倾倒。

在教学中,课堂教案是常用的一种教学工具,既能够帮助教师系统地准备教学内容,又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吸收和掌握知识。

下面,我们将通过一份《夜归鹿门歌》教案来阐述古代文学的特点和意义。

一、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与学习,学生将能够达到以下目标:1.熟悉《夜归鹿门歌》这首唐代诗歌的背景和文学价值;2.分析和理解《夜归鹿门歌》的诗意和艺术特点;3.根据《夜归鹿门歌》的韵律、格律等要素撰写自己的诗歌作品,培养学生的诗歌写作能力;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诗歌背景介绍《夜归鹿门歌》是唐代著名女诗人崔涂所作。

当时,崔涂在宫中宦官的监控之下,却对世事和情感有着非常深刻的洞察和感悟。

她在此时写下了这首充满哀怨和呐喊的诗歌。

2.诗歌的韵律、格律和诗意《夜归鹿门歌》是一首八绝句。

在格律上,每句以七言为底,同时,这首诗采用了押韵的手法,每一句韵脚均呼应前后。

在诗意上,《夜归鹿门歌》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展现出崔涂对人生苦乐的感悟,以及对爱、家、情的渴望。

3.培养学生的诗歌写作能力老师可以将八绝句的格律和要求列在黑板上,让学生借鉴《夜归鹿门歌》的形式和特点,自行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学生们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悟,从而培养学生的诗歌写作能力。

4.文学鉴赏与人文素养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夜归鹿门歌》进行深度分析和鉴赏,并与学生一起探讨其诗意和艺术价值。

通过学习古代文学作品,人们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文学品味,更能够深入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教学方法1.先让学生进行阅读,《夜归鹿门歌》这首诗。

2.通过相关的课件,将崔涂的历史背景和诗歌文本进行详解,让学生对其有更深入的理解,以深化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教师版)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教师版)

《夜归鹿门歌》学案(教师版)编制:高娜审核:高二语文组【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山水诗的特点及作者、背景,理解诗歌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欣赏方法,重点掌握对比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诗人追求隐逸的志趣与情怀。

【学习重点】理解诗歌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学习难点】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欣赏方法,掌握对比手法的运用。

【知识链接】关于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派,其诗歌以描绘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为主,表现返璞归真、怡情养性的情趣,抒写隐逸生活的闲情逸致。

他们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淡远闲适,写景状物工致传神,提高了诗歌表现自然景物的艺术技巧,是唐诗艺苑中的一枝奇葩。

山水田园诗的鼻祖是陶渊明,山水田园诗的继承者是谢灵运,盛唐山水田园诗主力阵容:王维、孟浩然、裴迪、储光羲、常建等。

山水田园诗的主题:热爱自然,喜爱山水田园美景;淡泊名利,与世无争,追求自由闲适生活;憎恶黑暗现实,不愿同流合污,保持高洁人格;仕途失意,用山水田园美景慰藉心灵。

山水田园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借景抒情、白描、烘托、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色彩明丽、多种感官综合运用。

【自主学习】1、走近作者孟浩然(689—740 ),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市)人。

世称孟襄阳,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

早年隐居家乡襄阳附近的鹿门山,闭门读书,以诗自娱。

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

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他和王维交谊甚笃。

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

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

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

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

开元22年,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

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

班级:姓名:小组: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
教学要点:
1.理解“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概念; 2.运用赏析方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借助联想和想象,品味诗歌意境。

预习案:
1.预习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材22-24页,理解“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概念含义;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2.预习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内容,通过体会意象,感受作者的情感。

学习引导:
一.朗读诗歌《夜归鹿门歌》,通过读来感受诗人的情感。

二.小组合作探究。

按照一般鉴赏诗歌的方法,完成下列的合作探究问题:
(一)看题目。

思考:从题目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二)看作者。

(知人论世)
了解诗人的基本情况和写诗背景。

(三)看主体。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夜归鹿门歌(唐代孟浩然)
原文: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改:山寺钟鸣昼已昏,余亦乘舟归鹿门。

忽到庞公栖隐处,惟有幽人自来去。

思考:1.比较两首诗的异同,你认为哪首诗更好?为什么?
2.被删减的诗句写的是哪些地方的景?描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
点?体现了怎样的情感?任选其中一、两句进行分析。

3.全诗按照时间空间顺序,描写了哪些地方的场景,请找出这些场景中的意象。

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这些个场景。

三.拓展练习。

比较阅读:将此诗与王维的《归篙山作》诗对读,说说这两首诗的诗境有何异同。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教师)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教师)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现的隐逸情怀。

2、置身诗境,展开联想与想象,不仅意会意境,而且能够用流畅的语言描述意境。

3、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缘景明情”的欣赏方法,结合“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方法准确把握诗人追求隐逸、淡泊洒脱的人生志趣。

【课前预习】作者: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曾隐居鹿门山。

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很狭隘。

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他和王维并称为唐代山水田园诗歌代表,虽远不如王维的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

鹿门,即鹿门山,在湖北襄阳,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眷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40岁赴长安求仕不遂,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寻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在鹿门山辟一住处。

这首诗是孟浩然决心隐居绝意仕宦时写的。

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合作探究】1、这首诗按照时间和空间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请找出两个场景中的意象。

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这两个场景。

体会场景各有什么特点。

明确:(1)钟声渡头--------黄昏江景图夜月烟树岩扉松径---------月夜山景图(2)黄昏江景图:钟声(悠然)--------山寺的超然僻静渡头(人声嘈杂)--------世俗的杂乱喧嚣月夜山景图:夜月(皎洁清冷)烟树(树影朦胧)静景:寂静岩扉(幽深僻静)松径(清幽寂寥)2、两个场景中的人物活动有何不同?反映出他们各自怎样的内心世界?明确:世俗的喧嚣世人回家归心似箭钟声的悠然我归鹿门-------潇洒超脱3、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明确:两种归途(动静),两种选择,对比,表现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怡然自得的心情4、诗中所写“夜归”的“归”途实际上是在写什么?明确: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隐逸的道路。

鹿门歌教师版导学案

鹿门歌教师版导学案
《春晓》的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一点也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迹。而言浅意浓,景真情真,就象是从诗人心灵深处流出的一股泉水,晶莹透澈,灌注着诗人的生命,跳动着诗人的脉搏。读之,如饮醇醪,不觉自醉。诗人情与境会,觅得大自然的真趣,大自然的神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是最自然的诗篇,是天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浩然的诗歌“夜归鹿门歌”
课堂环节及探究的问题
探究或交流结果记录
探究中的困惑与问题
三、朗读感知
朗读背诵,体悟感情。
四、
学以致用
合作探究
(一)寻场景
根据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我们可以明确诗歌中所写景或物,两两合作,根据地点的转换看看能把诗歌分为几个场景?
明确: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
(二)入场景
展开联想与想象,把两幅画面所牵涉的人或景物及时间联系起来,用散文化的语言再现诗歌的两幅场景。
收获与反思
(三)比场境。
认真观察这几组对比可看出,两个场景实际就是两种生活。两种生活环境不同,生活其中的人不同,那么同学们根据你对诗中的个别词句或对孟浩然的了解,概括这两种生活具体指哪两种生活?两种人具体指哪两种人?明确:两种生活指尘杂世俗和寂寥自然的隐逸生活。
归纳小结
整首诗中作者的情感内容:
明确: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陕科大附中高中部“255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高Hale Waihona Puke 年级语文教学案课题:夜归鹿门歌
时间
年月日第节
班级
组别
第组
姓名
课题
1课时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1、反复朗读,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现的隐逸情怀。

夜归鹿门歌(教案)

夜归鹿门歌(教案)

夜归鹿门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夜归鹿门歌》的诗意和诗歌背景。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利用图像、音乐等多媒体资源,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夜归鹿门歌》诗歌的理解和鉴赏。

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诗歌意境的深入体会。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夜归鹿门歌》的朗读音频,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简要介绍诗人孟浩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诗歌讲解: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解释诗歌中出现的生僻字词和典故。

3. 鉴赏与讨论: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感受。

4. 创意表达: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意境。

选取几名学生进行朗诵表演,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四、作业布置1. 请学生回家后,进行诗歌的背诵。

2. 写一篇关于《夜归鹿门歌》的短文,内容包括诗歌意境的理解、修辞手法的分析等。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作业完成情况等。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诗歌鉴赏方面的进步,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多接触和欣赏古典诗词,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夜归鹿门歌》的内容理解程度。

2. 学生对诗歌鉴赏能力的提升情况。

3. 学生对传统文化兴趣的培养情况。

七、教学拓展1. 推荐其他孟浩然的诗作,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人的风格。

2. 引导学生欣赏其他古代诗人创作的山水田园诗,拓宽视野。

八、教学资源1. 孟浩然的生平介绍资料。

2. 《夜归鹿门歌》的注释译文。

3. 与诗歌相关的图像、音乐等多媒体资源。

九、教学时间1. 课时安排:2课时。

2. 每课时教学内容:讲解诗歌、鉴赏与讨论、创意表达等。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预习】一、走近作者孟浩然(689—740 ),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市)人。

世称孟襄阳,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

早年隐居家乡襄阳附近的鹿门山,闭门读书,以诗自娱。

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

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他和王维交谊甚笃。

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

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

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

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

开元22年,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

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

开元25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

不久,张九龄罢相,仍返故居。

开元28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

适浩然病疹发背,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终年五十二岁。

孟浩然的诗多写隐居闲适和羁旅愁思,在山水田园景色的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语言清淡,意境高远,多自然超妙之趣。

与王维并称于诗坛。

有《孟浩然集》。

诗歌名篇有《过故人庄》、《宿建德江》、《春晓》、《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

二、背景资料鹿门即鹿门山,在湖北襄阳,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

这首诗就是孟浩然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遂,漫游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隐居,绝意仕进时的作品。

三、四、积累1、字音辨识栖隐()岩扉()寂寥()喧闹()轩冕()揖让()耆年()2、词语解释渔梁渡头争渡喧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3、名句填空山寺钟鸣昼已昏,。

岩扉松径长寂寥,。

,暮禽相与还。

(王维《归嵩山作》)吾爱孟夫子,。

(李白《赠孟浩然》)导学过程:一、导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夜归鹿门歌(教案)

夜归鹿门歌(教案)

夜归鹿门歌(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夜归鹿门歌》是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的作品,表现了诗人夜归鹿门时的所见所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领略古典诗词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1.2 教学目标1. 了解诗人孟浩生的生平背景及文学地位。

2. 熟读并背诵《夜归鹿门歌》。

3. 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艺术特色。

4. 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欣赏法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第二章:诗人简介2.1 诗人孟浩生简介介绍孟浩生的生平背景、文学成就及其在唐代诗坛的地位。

2.2 孟浩生的诗风特点分析孟浩生诗风的清新、淡雅、自然等特点。

第三章:诗歌解析3.1 诗歌内容概述讲解《夜归鹿门歌》的诗意,描绘诗人夜归鹿门所见所感。

3.2 意象分析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意象,如“鹿门”、“夜江”、“月”等,感受诗人的情感。

3.3 艺术特色分析探讨诗歌在韵律、对仗、意境等方面的艺术特色。

第四章:诗歌鉴赏4.1 朗读与感悟组织学生朗读《夜归鹿门歌》,引导他们感受诗歌的美。

4.2 欣赏与讨论分析诗歌中的画面,让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4.3 背诵与默写指导学生背诵并默写《夜归鹿门歌》。

第五章:拓展与提升5.1 比较阅读选取其他描述夜晚的诗篇,与《夜归鹿门歌》进行比较阅读,分析各自的艺术特色。

5.2 创作练习以“夜”为主题,让学生尝试创作诗歌,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5.3 文化探究了解古代诗人夜晚活动的习俗,探讨诗歌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第六章:课堂互动6.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夜归鹿门歌》中的意境和情感,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进行分享。

6.2 问题解答学生提出关于《夜归鹿门歌》的问题,教师进行解答。

第七章:古代文学背景7.1 唐代文学概况介绍唐代的文学发展概况,重点分析唐代诗歌的特点和影响。

7.2 诗歌流派简介讲解唐代诗歌的流派,如山水田园诗、边塞诗等,并与孟浩然的诗风进行对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级_____小组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教师评价______《夜归鹿门歌》导学案(教师版)编制人:审核人:包科领导签字:学习目标: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2、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3、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4、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学习目标:1、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2、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3、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重点难点:教学重难点:1、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2、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课时安排:1课时(使用说明&学法指导:1、先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结合课文注释把握诗歌大意,再研读本学案。

必须牢记:不读课文,不做学案。

2、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待课堂讨论解决。

)预习案一、【教材助读】1、导入新课2、诗人简介一、作家作品班级_____小组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教师评价______❖◎地位:❖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第二掌门人,与第一掌门人王维并称“王孟”。

以其籍贯襄阳,故世称“孟襄阳”;以其一生未仕,隐居鹿门山,故世又称“孟山人”。

❖◎生平:❖少有大志,然仕途潦倒困顿,以隐士终身。

孟浩然轶事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

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他和王维交谊甚笃。

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

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

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

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

❖开元22年,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

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

❖开元25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

不久,仍返故居。

❖开元28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

适浩然病疹发背,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人格:❖洁身自好,淡泊名利;刚直不阿,卓然独立;独善其身,清白高尚。

◎诗歌:※体裁:擅长五绝和五律。

※题材:山水田园之美,隐居之乐,羁旅之愁。

※语言:清淡质朴,含蓄隽永。

※风格:清远幽美,自然平淡,超凡脱俗。

◎诗集:《孟浩然集》1、作者简介孟浩然(689~740),襄阳(今属湖北)人,主要活动于开元年间。

他大半生居住在襄阳城南岘山附近的涧南园,中年以前曾离家远游.四十岁那年赴长安应进士试,落第后在吴越一带游历多年,到过许多山水名胜之地。

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贬荆州刺史,孟浩然曾应辟入幕,不久辞归家乡,直至去世。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

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

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

一、作者简介(见教材P28)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班级_____小组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教师评价______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曾隐居鹿门山。

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很狭隘。

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他和王维并称为唐代山水田园诗歌代表,虽远不如王维的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

天宝四载(745)宜城王士源辑录孟浩然诗,得218首,其书已佚。

现在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诗263首,较王本多45首,其中窜入有别人的作品。

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二、解释题意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是一位隐逸诗人。

40岁以前,他隐居于汉江西岸岘山南园的家中;40岁到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又在汉江东岸,与岘山隔江相望的鹿门山辟一住处,有时也去住。

这首诗就是写他“夜归鹿门”的情景。

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3、背景回放:2、背景介绍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

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

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二、【自主研习】一、.预习学案:1、孟浩然(689~740)_____代诗人,本名_______ ,字______。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________。

以写_______诗为主。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______。

襄阳南门外背山临江之涧南园有他的故居。

曾隐居鹿门山。

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孟浩然生当________,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__________,以隐士终身。

他是个__________的人,不乐于_____________。

他_________的性格和_______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

参考答案:唐代浩浩然孟襄阳田园山水孟山人盛唐困顿失意洁身自好趋承逢迎耿介不随清白高尚班级_____小组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教师评价______三、【我的疑问】在预习中,你存在哪些疑惑呢?请写下来和同学一起寻求答案吧。

探究案【展示交流】三、诗歌内容赏析1、并分析第1句: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明确: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

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2、读并分析第2句:这种比照暗示着诗人和世人的选择不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志向是什么?明确: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

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

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3、读并分析第3句:诗人既选择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又见到什么景象呢?明确: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

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

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

庞公,即庞德公,东汉隐士。

《后汉书•逸民传》载:“庞公者,南郡襄阳人也.;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返。

”孟浩然仰慕庞公的志节,他在《登鹿门山怀古》中也吟有“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

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的诗句。

4,读并分析第4句:诗人回到鹿门隐居之所,他过着怎样的生活呢?明确: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

山岩之内,柴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

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

四、整体感知开头两句,(译文: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

)班级_____小组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教师评价______写诗人傍晚江行见闻,听到山寺报时的钟声,望见渡口争渡的人们。

在山寺僻静与渡口喧闹的比较中,使人想起进人洒脱的胸怀。

第三、四句,(译文: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

)写世人回村,诗人却离家归鹿门,在两种归途的比较中,表露诗人的隐逸自得之志趣。

第五、六句,(译文: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树影。

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

)写上鹿门山的山路上,月光照着树林,朦朦胧胧,美妙无比,诗人陶醉在这景色中,不禁与大自然化为一体。

不知不觉地到了目的地,原来这就是庞德公的隐居之处。

这两句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

第七、八句,(译文: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

)写隐居处的境况:孤独一人,与尘世隔绝,与山林作伴。

表现了隐逸生活的妙趣和真谛。

这首诗写的“夜归”的“归”途,实际上是从世俗到隐逸的道路。

作者以清淡干净的笔墨,抒写归隐的情怀志趣,生动地塑造了一个隐士形象,构成一种独到的意境。

五、探讨研究:回答下列问题,体会此诗的意境美。

(1)此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比较诗人描写这两个场景时不同的侧重点,说说它们是如何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诗境的。

(2)“惟有幽人自来去”一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一种心境?闻一多的《孟浩然》一文,说“诗如其人”,谈谈你对“诗如其人”这一评价的理解。

明确:(1)江边场景,侧重写世俗,人们喧闹着争渡回家,但诗人保持着超脱、潇洒的心态;山中场景,侧重写诗人隐居,与尘世隔绝,孤独寂寞。

从第一个场景到第二个场景,是诗人从尘世生活归到一人隐居,这中间突出了诗人的隐士形象,表现出他恬然洒脱的隐逸志趣。

因此,这两个场景构成的诗境是和谐统一的。

(2)这一句是说,诗人隐居在这里,与世隔绝,周围只有山林,一个人孤独地来来去去。

句中的“幽人”,既是指庞德公,也是诗人自况。

庞德公曾在这里隐居,诗人步他后尘,在这里一个人生活。

在这个天地里,人似乎与大自然融化在一起,心中是多么宁静、超脱和悠然自得。

闻一多的《孟浩然》一文,说“诗如其人”,孟浩然的诗就像孟浩然这个人,也就是说,从孟浩然的诗中可以看出孟浩然这个人。

在《夜归鹿门歌》这首诗中,后四句的景色宁静、清幽,作者的心境、情思也宁静、清幽,于是主客体浑然合一,构成宁静、清幽的意境。

这宁静、清幽即是这首诗的艺术境界,也是孟浩然的思想境界,艺术境界与思想境界十分一致,所以说“诗如其人”。

二、赏析学案:1、分析第1句: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明确: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

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班级_____小组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教师评价______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