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建筑的差异
中外建筑史—中西方建筑差异
中外建筑史—中西方建筑差异
中外建筑史是指中国和西方国家在建筑领域发展的历史。
中西方建筑有许多差异,包括设计风格、材料选择、结构和功能等方面。
1. 设计风格:中西方的建筑设计风格有很大的差异。
中国传统建筑强调平衡和谐,注重对自然的模仿和尊重。
西方建筑则注重个性和创新,强调自由表达和个人意愿。
2. 材料选择:中国传统建筑多使用木材、砖瓦和石材等天然材料,强调材料的质感和纹理。
西方建筑则更多地使用现代材料,如钢筋混凝土和玻璃等,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
3. 结构: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多采用悬挑结构和木结构,注重平衡和静态力学。
西方建筑则采用更多的框架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更注重动态力学和抗震性能。
4. 功能: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功能和象征意义的结合,如建筑布局和空间规划与人的居住习惯和传统文化有关。
西方建筑则更注重功能分区和空间利用效率,强调建筑的实用性和灵活性。
中西方建筑在设计风格、材料选择、结构和功能等方面存在差异。
这些差异是由于中西方文化、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等因素的影响。
然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西方建筑也相互影响和交流,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建筑文化。
浅谈中外建筑的差异
浅谈中外建筑的差异浅谈中外建筑的差异摘要:建筑是一种凝固的艺术,每个国家的建筑都会因为地域差异、文化差异、价值观差异等因素形成差异。
本文主要从建筑地域差异和文化差异两个方面去分析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建筑为什么在布局设计上和结构设计上存在差异。
关键字:差异、布局设计、结构设计、地域差异、文化差异建筑是一种立体艺术的体现,具体是通过建筑物群体布局和建筑物的形体、平面布置、立面形式、内外空间组织、结构造型等组成的建筑构图,然后在比例、尺度、色彩方面,通过装饰、绘画、雕刻等手段处理下所形成的一种综合性的艺术。
这种艺术的展现会因为文化差异、观念差异、价值观差异等因素的影响而有所不同。
一、中外建筑的差异中外建筑的差异在古典建筑方面最为明显,主要体现在建筑布局和结构上。
以下就以古典建筑为例说明中外建筑设计的差异所在。
(一)建筑布局设计差异中国传统的建筑在平面布局设计方面大多都是以简单的、有组织的、有规律的布局为主,在走向上特别讲究组织性和规律性,其中以庭院式组群布局最为突出。
每当我们参观这些传统的中国建筑物时,我们会发现每座建筑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无论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都是由具有特定使用功能的单座建筑,然后加上一些走廊、围墙等环绕而成的一个个庭院。
这些庭院式的建筑物在布局上基本是一致的,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然后再沿着横、纵轴线进行设计,而且在纵轴线上的建筑物一般要比在横轴线上的建筑物更为重要,如北京故宫,这座宫殿能充分地把上述所介绍的设计风格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种设计风格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前。
与中国不同,西方建筑是开放的单体空间布局向高空发展。
从古希腊古罗马的城邦开始,就广泛地使用柱廊、门窗,增加信息交流及透明度,以外部空间来包围建筑,以突出建筑的实体形象。
这与西方人很早就经常通过海上往来互相及社会内部实行奴隶制有关。
古希腊的外向型风格和科学民主的精神不仅影响了古罗马,还影响着这个世界。
(二)建筑结构设计差异自民国时期到现在,我国建筑的设计概念一直受到外国思潮的冲击,在建筑结构形态的选择上也一改以往的结构方式,变成了以轻钢结构、混凝土结构为主要形式。
中外建筑比较谈
中外建筑比较谈在中西方两种文化体系下,由于人们对世界、宇宙的认识和对哲学、宗教、艺术的看法的不同,自然也带来了建筑文化的差异。
以中外建筑的结构和文化来比较两国的差异。
木构架结构砖石结构中西文化中国古代建筑的主流是木结构,而欧洲古建筑的主流是石结构,两者间的差别十分明显。
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分为以下几点。
其一是建筑目的方面。
西方古代与中世纪的主流建筑,是为彼岸的神灵建造的。
神灵或上帝是至上的存在,为神与上帝的建筑,要永恒、宏伟,具有威慑人的力量。
西方人往往会花上上百年的时间,去建造一座大教堂,因为它是彼岸的,而不是现世的,建造者也就并不期待在很短的时间内建造成功。
而中国古代的主流建筑是为现世的人建造的,如帝王的宫殿、苑囿,政府衙署与各种不同等级的住宅,这是中国建筑的主流部分。
中国也有宗教建筑,如佛寺、道观、祠庙等。
但中国人对待佛寺、道观的态度,同对待凡人的住宅一样,主要是为了给神佛的偶像遮风避雨,并不求建筑及雕塑的久远,所以,越是地位显、香火盛的寺庙,改建就越频繁,就如同要常常给凡世的人重新翻盖新屋一样。
因而,追求永恒与久远的西方建筑,采用了石结构;而不求永恒与久远,着眼现世的中国建筑,采用了木结构。
其二是文化取向方面。
西方人对石头有着特殊的爱好。
古代希腊神话中,遭遇大洪水的人类,是通过石头再造出来的,石头是创造人类的物质,因而,用石头建造最重要的建筑,中世纪的学徒之人,被看作是未经雕琢的石头,而学成有为之人,被看作是柱石之材,因此可以推测,在西方人的文化象征谱系中,石头处于较高的层位,如西方神庙与教堂中的圣坛,都是用石头雕琢的。
中国的情况就不一样,古代中国人讲求阴阳五行。
五行中的五种物质金、木、水、火、土,对应五个方位(西、东、北、南、中)。
其中,土代表中央,代表负载万物、养育万物的大地,因此,土德就具有了很高的地位,象征中央的明清北京故宫三大殿,就是建立在一个“土”字形的三重汉白玉台基上,代表国家的社稷坛,也是用“五色土”来象征的。
中外建筑的异同点
中外建筑的异同点引言建筑是人类创造的艺术和工程结合体,反映了不同文化和时代的特点。
中外建筑在风格、材料和构造等方面存在许多异同点。
本文将从建筑风格、建筑材料以及建筑构造三个方面,对中外建筑进行全面、详细、深入地探讨。
建筑风格中式建筑风格1.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天人合一的理念,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例如,寺庙、园林等建筑常常采用曲水流觞、假山水池等布局,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辅相成。
2.中式建筑讲究整体性和封闭性,常常以门楼或者围墙作为形式进入,形成一个独立的空间。
另外,飞檐翘角的特点也是中式建筑的显著特征。
西式建筑风格1.西方建筑风格强调对称、均衡和几何形状的使用。
例如,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建筑采用了柱廊和圆顶等元素,营造庄严、宏伟的氛围。
2.西式建筑追求开放性和透明性,常常使用大面积的玻璃幕墙,将室内和室外空间进行了无缝连接。
此外,标志性的塔楼和摩天大楼也是西式建筑的典型特点。
建筑材料中式建筑材料1.中国传统建筑常使用木材、砖石和陶瓷等材料。
例如,传统的建筑结构常使用木构架和榫卯连接,墙体则常采用青砖黑瓦的形式。
2.中式建筑还常使用竹子和纸等天然材料,如阳明堂的纸板墙体和江南水乡的竹编屋舍。
西式建筑材料1.西方建筑常使用混凝土、钢筋和钢铁等现代化材料,以及玻璃和铝合金等。
这些材料具有耐久性和强度,能够支撑起高层建筑和大跨度的结构。
2.西方建筑也更加注重建筑外观的表现,例如使用大理石和花岗岩等高贵材料作为立面装饰。
建筑构造中式建筑构造1.中国传统建筑常使用木结构和榫卯连接的方式进行构造。
例如,传统的屋架结构采用悬山顶、斗拱和彩画梁等装饰,形式独特。
2.中式建筑注重构造的平衡和稳定,例如使用斗拱和叠拱的结构来分担重力,使建筑更加牢固。
西式建筑构造1.西方建筑常使用钢筋混凝土的框架结构,例如使用纵横向的柱、梁和楼板等构件进行组装。
这种结构方式可以提供更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
2.西式建筑的结构设计注重力学原理和工程技术,以确保建筑的安全性和抗震性。
中外建筑差异论文
中西方建筑分析班級:姓名:GAGGAGAGGAFFFFAFAF目錄一、摘要二、正文1、中西方建筑文化差異2、傳統文化在建筑中的表現3、當代建筑設計三、總結GAGGAGAGGAFFFFAFAF一、摘要歷史的車輪已步入21世紀,隨著我國建設步伐的加快、綜合實力的增強、農村現代化建設的崛起、交通網絡的逐步擴大完善,各類大中小型城鎮亦在規劃建設之中。
在這一發展新時期,我們應該努力尋求一條將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建筑相結合的創作道路。
尋找傳統文化的內涵,獲得創作的靈感和題材,建造出既是傳統的、民族的,又是現代的建筑物,從而實現現代建筑與傳統建筑文化的和諧統一。
【關鍵詞】:中西方差異;傳統文化;現代建筑GAGGAGAGGAFFFFAFAF二、正文1、中西方建筑差異比較中西方的建筑的差異主要有材料、結構、布局、觀念等方面的不同。
1.1建筑材料上的差異中西方的傳統建筑材料一般就是三種:土、木、石。
中國傳統建筑以木為主,西方的傳統建筑以石為主。
不同的建筑材料,使得中西方的傳統建筑有著不同的藝術風格,西方的石制建筑一般是縱向發展,直指上蒼的。
這樣一來,能否將高密度的石制屋頂擎入云霄,便成為建筑藝術的關鍵所在,而執行這一任務的柱子也便成了這以建筑的關鍵。
所以,那些垂直向上、頂天立地的建筑便成了全靠石頭建造的柱子支撐。
與西方的石制建筑不同,中國古代的木制建筑以木材構造出多種多樣的飛檐,木柱,屋頂等。
表達自己的情感,而且飛檐的高低、長短往往會成為建筑設計的難點和要點,因為這些細節方面的不同往往正體現出設計者的匠心獨運[1]。
GAGGAGAGGAFFFFAFAF1.2建筑結構上的差異中國的建筑結構中國傳統建筑的結構特點有如下三點:(一)以木構架為主的結構方式(二)獨特的單體造型(三)講究對稱美,黃金分割美等藝術效果中國傳統的建筑在建筑結構上的一個特征是“框架式結構”體系,即采用木柱、木梁構成房屋的框架,屋頂與房檐的重量通過梁架傳遞到立柱上,墻壁只起隔斷的作用,而不是承擔房屋重量的結構部分。
中西传统建筑差异
从根本上说,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首先来自于材料的不同: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而传统的东方建筑则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的。
这种建筑材料的不同,为其各自的建筑艺术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
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的社会功用,使得中国与西方的古典建筑有了不同的“艺术语言”。
不同的语言,表达着不同的思想,流露出不同的情感;不同的建筑,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体现着不同的信念。
西方的石制建筑一般是纵向发展,直指上苍的。
这样一来,能否将高密度的石制屋顶擎入云霄,便成为建筑艺术的关键所在,而执行这一任务的柱子也便成了关键中的关键。
所以,西方建筑的“基本词汇”是柱子,即那些垂直向上、顶天立地的石头。
如果说柱子是西方建筑艺术的“基本词汇”,那么屋顶则是其“主要句式”。
屋顶的不同,导致了其风格类型上的差异,如希腊式、罗马式、拜占廷式、格特式、巴洛克式等等。
与西方的石制建筑不同,中国古代的木制建筑以斗拱为“基本词汇”。
所谓斗拱,是将屋檐托起的交叠的曲木,它可以将纵向的力量向横向拓展,从而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
同西方建筑的屋顶一样,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句式”,飞檐也有许多类型,或低垂,或平直,或上挑。
其不同的形式制造出不同的艺术效果,或轻灵,或朴实,或威严。
不仅亭、台、楼、阁都要用飞檐来标明自己的身份,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且飞檐的高低、长短往往会成为建筑设计的难点和要点。
正所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飞檐的设计必须恰到好处才能显得轻灵而不轻佻,朴实而不机械,威严而不呆板。
还有就是中国人对建筑的态度是以新为贵,而外国人则对古老建筑充满尊崇与敬意还有就是西方建筑充满着宗教神秘主义的情绪,而中国的建筑则是儒家文化的反映。
另外这里有一篇比较系统的,或许更清晰一些。
不过大体说起来也就是这么几点,下面的要概括一些。
陈安国:中外城市建筑文化对比中西建筑形式上的差别,是文化差别的表现,它反映了物质和自然环境的差别,社会结构形态的差别,人的思维方法的差别以及审美境界的差别。
中外建筑的异同点
中外建筑的异同点一、引言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场所,更是文化、历史、艺术等多个领域的载体。
在世界各地,不同的国家和民族都有着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特色,其中中外建筑之间存在着许多异同点。
本文将从建筑形态、材料、装饰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中外建筑的异同点。
二、建筑形态1. 中式建筑中式建筑以宫殿式建筑为主要代表,常见于中国传统宫廷、园林等场所。
其特点是呈现出“重檐歇山顶”的屋顶形态,采用木构架结构,外墙常用灰瓦或琉璃瓦覆盖。
2. 西式建筑西式建筑以教堂、城堡等为代表,具有欧洲传统风格。
其特点是采用石材或砖块等坚实材料作为主要结构材料,呈现出高大壮观的立面形态。
三、材料1. 中式建筑中式建筑以木材、瓦片为主要材料,常用的建筑技术有斗拱、榫卯等。
这些木质结构不仅具有优秀的抗震性能,而且还可以适应中国气候的特点。
2. 西式建筑西式建筑以石材、砖块等坚实材料为主要结构材料,常用的建筑技术有拱形、穹顶等。
这些结构具有很好的承重性能和耐久性。
四、装饰1. 中式建筑中式建筑在装饰方面,强调对称和精细雕刻。
常见的装饰元素有龙凤图案、云纹等,色彩以红色为主要色调。
2. 西式建筑西式建筑在装饰方面,注重对称和线条感。
常见的装饰元素有花卉图案、雕刻等,色彩以浅色系为主。
五、功能1. 中式建筑中式建筑通常用于宫殿、园林等场所,强调对自然环境的融合和与人文环境的协调。
2. 西式建筑西式建筑通常用于教堂、城堡等场所,强调对权利和宗教的象征意义。
六、结论中外建筑在形态、材料、装饰、功能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中式建筑注重对称和精细雕刻,采用木质结构和瓦片覆盖;而西式建筑则注重线条感和承重性能,采用石材或砖块作为主要结构材料。
此外,中式建筑强调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协调,而西式建筑则强调权利和宗教的象征意义。
这些差异不仅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选择建筑风格的可能性。
浅析中外建筑的特点和差异
浅析中外建筑的特点和差异建筑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同时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
而中西方建筑艺术风格存在重大差异的原因在于,中国和西方国家文化背景的不同。
本文主要以巴塞罗那的圣家族大教堂和中国的故宫为例,具体分析中外建筑在结构、风格、样式、自然条件等诸方面的差异。
标签:中外建筑;文化意念;建筑结构;差异建筑的英文是Architecture,这个单词是由Archi和tecture组合而成。
这两个单词在拉丁语中的意思是哲学和技术,说明建筑是最高技术与哲学的综合。
如美国建筑师路易·康所说,每一个建筑都有它的精神灵魂。
一、中外建筑的结构差异在欧洲文明发展史上的两河流域,由于当地缺少优质石料而粘土资源丰富,导致砖结构的发展。
砖的使用又促使叠涩式和辐射形的拱券和穹窿结构出现,这就是巴比伦建筑的结构特点,。
古希腊由于当地石料丰富,创造了石梁柱结构体系,形成灿烂的古希腊建筑。
像加特农神庙等建筑的立体面上,常投以柱廊。
柱式和柱廊的设立是为了换一种抽象的方式去表现人类的曲线美。
而中国古代建筑结构的特征便是以“框架式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就是先用粗壮的木柱构成房屋的大致结构框架,使得主要木梁可以支撑整个房屋的重量,然后再用不同的木柱一步步搭建。
因为主要的木梁承载了房屋的重量,所以四周的墙壁不会受到很大的压力。
中国建筑是世界上最早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
其原因是华夏文化的发源地处于黄河中游地区,这里是以黄土高原的黄土为材料而创造的夯土技术,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木构架的。
二、中外建筑的文化差异外国古代代表性建筑主要是宫殿、陵墓、庙宇、教堂,这些都通常是形而上的精神要求。
古代人知识未开,他们把未知的苍茫宇宙、世间万物理解为神力的作用,因此在建筑塑造上常把空间处理得幽暗、神秘,气氛压抑、威严,外观圣洁、庄重。
体现出让宗教主宰人们灵魂的设计意图以及对于神灵敬畏崇拜的精神内涵。
同样在现代西方建筑中,例如圣家族大教堂,它作为新哥特式风格的建筑代表,闻名于世。
中外建筑的对比
简单的形体,也没有华丽的装饰,使用 最具现代感的金属与玻璃构成立面, 剑桥大学建筑系教学楼与其它古典 建筑形成强烈的对比。但同时,它 的存在又不会过于突兀,分段倾斜 的屋顶,以及木材的运用,又使它 同周围的建筑有所融合。
• 中外的建筑的不同,但它们具有共同点,就是都体现着设 计者和工匠们对建筑的“传承式”的打造每一细节,每一 度量,无不渗透出工匠的技艺和心思。都是那么别具匠心。 置身于此,感受历史的沉淀,别具一番风味。 差别在于,那些新修建的校园建筑。国内一些大学校 园为了追求统一,便单纯的将统一变成了在建筑“头 顶”上加盖一个仿中式的大屋顶。在另一些建校时间 还较短的校园里,建筑形式也都是大同小异。缺乏设 计感,建造粗糙,也体现了如今国内大学校园里浮躁 的气息。建筑的延续性不仅在于形式上的连接,相似。 更是在于建筑所赋予的历史文化在间轴线上的传承。
中外的建筑的不同但它们具有共同点就是都体现着设计者和工匠们对建筑的传承式的打造每一细节每一度量无不渗透出工匠的技艺和心思
中外建筑的对比
• 国内教学楼的建筑主要是现代,传统中式,以及中西合璧 三种风格形式。 其中,中西合璧的建筑形式更是在国内教学楼建筑中,是 最具特点的一种。
• 中国建筑主要以中心对称为主,楼顶设计平坦,以简约, 美观为主,保温墙设计很少,耗资大。 • 现代建筑主要以简单风格出现,给人很大的立体感,设计 方面和国外大大不同。 • 建筑体系的优化,走自己的风格。讲究坐北朝南的面向 • 楼内设计的空间,建筑平面设置、布局、功能分区及水电 设计等 符合现代建筑的要求。
中外建筑风格对比分析
中外建筑风格对比分析建筑是一种载体,承载着人们的生活和文化。
建筑风格是建筑表现的重要方面,它代表了不同文明和历史阶段的风貌,是人类文化交流的一种方式。
中外建筑风格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表现形式,下面从多个角度进行比较和分析。
一、历史和文化背景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对建筑风格有着深刻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建筑风格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色彩和哲学思想,如四合院、宫殿建筑、寺庙建筑等。
这些建筑风格表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文化和宗教面貌,融合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和审美价值。
相比之下,西方建筑风格则更加注重个体的表现和形式美学的追求,如古希腊、古罗马建筑风格、哥特式建筑、文艺复兴建筑等。
这些风格侧重于建筑的形式和美感,具有规则性、对称性和装饰性强的特点。
二、建筑结构和形式中外建筑风格在结构和形式上也有所不同。
中国传统建筑的建筑结构采用的是榫卯结构和木构架结构,其特点是材料简单、结构稳定。
而西方建筑则采用石材和钢铁等坚固材料,其建筑结构更加坚固和耐久。
从建筑形式上来看,中国传统建筑通常采用“三进院落”的布局,即“门楼”为入口、中间是“正厅”、后面是“后堂”,以及众多的庭院和走廊等。
与之相对,西方建筑则注重建筑的立面和整体美感,采用分层、对称、装饰等方式的建筑风格,如哥特式建筑、古典主义建筑等。
三、建筑材料和装饰建筑材料和装饰是中外建筑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建筑大多采用天然材料,如木材、土砖、瓦片等,其装饰则以浮雕、木雕、砖雕等为主。
西方建筑则采用更多的人造材料,如钢铁、混凝土、玻璃等,其装饰则以壁画、雕塑、拱形等为主。
四、建筑功能和意义建筑的功能和意义也是中外建筑风格的重要差异。
中国传统建筑主要用于居住、寺庙、宫殿等场所,具有强烈的宗教和文化符号意义。
而西方建筑则注重功能性和商业性,其大多用于办公、商业、教育和娱乐场所,强调的是实用性和商业性。
总的来说,中外建筑风格在历史、文化、结构、形式等多个方面都有所不同。
中美建筑对比
总结:两国建筑的不同
1. 建筑材料的不同,体现了中西方物质文化、哲学理念的 差异。美国建筑材料多用木料而中国建筑材料则以砖石为 主。 2. 建筑空间的布局不同,反映了中西方制度文化、性格 特征的区别。从建筑的空间布局来看,中国建筑是封闭的 群体的空间格局,在地面平面铺开。中国无论何种建筑, 从住宅到宫殿,几乎都是一个格局,类似于“四合院”模 式。中国建筑的美又是一种“集体”的美。 而美国建筑较 为简洁大方。 3. 建筑的发展不同,表现了中西方对革新态度的差别。 从建筑发展过程看,中国建筑是保守的。据文献资料可知, 中国的建筑形式和所用的材料3000年不变。与中国不同, 西方建筑经常求变,其结构和材料演变得比较急剧。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中国顶尖 大学。人数众多,大 学园内还有家属房。 面积较大,房子较老。 建筑风格统一,有湖 水,有树木。指示牌 并不明显。
4,加州科技馆PK中国科技馆
美国科技馆, 适合所有人。面积 比较小,内容有所 局限。好玩得多, 设计的好。他把整 个科技话题融为一 体,把飞机挂在上 方,节省地方并且 美观,引起人的兴 趣。美国科技馆还 有一些商店来买纪 念品。 中国科技馆, 更适合小孩一些。 娱乐设施很多, 分为许多展厅, 展厅又分为许多 部分。人们内容 能够从里面得到 足够多的知识。 没有大规模的纪 念品店,有一些 影院。科技馆是 收费的。
谁胜谁负?
PK
建筑 in American
美国建筑的特点
先进、人性化、富有创意
例如:1、全地板采暖系统
使用地板采暖,地面温度可以达 到24℃以上,室内温度梯度接近 融合了美国人自由、活泼、善于创新等一些人文元素 理想温度梯度,适合老人、小孩、 女性,人体受热从脚心开始,增 接受了许多种成熟的建筑风格影响。 进血液循环,舒适程度最高。 2、人车分层的纯洋房景观小区 混合风格 3、走廊为建筑设计一大重点 4、凸窗是美式风格建筑的一大特 【我们所了解的】木制家具较多 色特别对于阁楼上倾斜的凸窗, 更适合利用良好的楼层视野和低 矮私密的风格特色,在其中订制 尺寸适宜
中外建筑对比
中外建筑对⽐中外建筑对⽐——颐和园与罗马⼤教堂⼀、颐和园1、⾃然的⼭⽔⾻架影响布局⽅式颐和园始建于乾隆⼗五年,是依照原有的瓮⼭和西湖修建的。
有⼭有⽔这便是颐和园最初的⼭⽔地形。
后来根据周围的环境进⾏了整体的规划,形成了万寿⼭和湖。
这样的⼭⽔⾻架就为颐和园的⼤的整体布局限定了⼤的框架。
从某种意义上说,就等于决定了颐和园的布局⽅式。
设计师还⾮常巧妙的将这些⼭⽔地形条件加以很好的利⽤和改造,有取有舍,就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古典皇家园林所特有的“⼀池三⼭”的格局。
2、功能的分区显⽰布局特点颐和园根据使⽤功能基本可以分为三个区:以仁寿殿为中⼼的政治活动区,以乐寿堂、⽟澜堂和宜芸馆为主体的⽣活居住区,以万寿⼭和湖等组成的风景游览区,前两个区集中在东宫门。
⽽风景区则主要集中在万寿⼭和湖周围,有佛⾹阁、长廊、排云殿、⼗七孔桥、铜⽜、知春亭等著名的建筑。
众多的建筑和景点构成了颐和园的主要容,同时也显⽰出了颐和园布局的整体脉络,主次分明。
这样的布局形式不仅很好的和原有的地形相结合,也成就了这座古典皇家园林的的使⽤功能。
3、布局中的空间问题颐和园的布局也很好的表现出了空间的概念。
这主要有两⽅⾯的原因:⼀是⼭⽔地形本⾝的尺度很⼤,让⼈能够感受到强类的空间感;另外颐和园还巧妙的利⽤“借景”的⼿法来实现了空间的延伸。
以园外数⼗⾥西⼭群峰为,把⽟泉⼭上的宝塔纳⼊全园画⾯之中,从园中西眺,⼈们会更感到⼭外有⼭,景外有景。
全园建筑依据⼭湖形式巧妙安排,并且以西⼭群峰为借景,更加使景⾊变幻⽆穷,美不胜收。
(图⼀)艺术特⾊1、兼备实⽤性与艺术性中国古典建筑艺术品既有受重⼒规律⽀配的物质性,⼜有受审美规律⽀配的精神性;既有符合⽬的性的实⽤价值,⼜有可供欣赏的艺术价值;既是科学史的产物, ⼜是艺术史的成果。
园的⼗七孔桥也是实⽤性与艺术性并存的建筑代表。
⼴阔的湖,桥⾯呈长长的曲线横跨其上,桥如虹,⽔如空,既宜远观,⼜宜近赏。
另外,它对于周围环境的构景功能也⼗分显著。
中外建筑赏析对比
巢夏 隆
似季
的奥
7、北京央视新大楼
最时 设 激,当计 进它这师 的将座: 建成梯雷 筑为形姆 。世结库
界构哈 上完斯 设工 计
·
8、北京当代万国城
天设 桥计 连这师 接座: 其零史 座售蒂 塔办文 楼公霍 。建尔
筑 将 由
· / 8
9、伦敦希思罗机场五号候机厅
巨设 拱这计 下个师 。大:
厅理 建查 在德 一罗 个杰 无斯 柱
法洛斯灯塔外传之亚历山卓港
中国万里长城
始建于春 秋战国 (公元前 770~ 476),今 存者为明 代所修建。
秦始皇陵兵马俑
Thank you for your attention!
By lounanxiang
第二讲:欧洲建筑
一、哥特式建筑风格:
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主要 见于天主教堂,其结构体系由石头的骨架券和飞扶壁组成。 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双 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 上,形成拱顶。
5、纽约新当代艺术馆
型对立 设
新称卫由 计 奇金共日 师 时属同本 : 尚网设建 ,格计筑 裹盒的师 着子这妹 白的座岛 色堆建和 的积筑世 外体像和 衣,是西 。造不泽
6、中国国家体育场“鸟巢”
场运 设
馆 中 竞
会 的 运
参 加
计 师 :
2008
技动 赫
。员年 佐
在奥 格
这林 和
座匹 德
鸟克 梅
中国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就是以“间”为 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 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就单体建筑而言,以长方形平面最 为普遍。此外,还有圆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几何形状平面。 就整体而言,重要建筑大都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以庭院为单 元,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借助于建筑群体的有机组 合和烘托,使主体建筑显得格外宏伟壮丽。民居及风景园林则 采用了“因天时,就地利”的灵活布局方式。
中美建筑对比
建筑3:斯坦福大学 PK
斯坦福大学,没有校门 (所有美国学校都没有) 草地多,可供学生休闲和 学习。学校里的设施重多, 给学生提供了便利。她的 教学楼比较紧凑并有明确 的指示牌。学校里建筑风 格统一,绿植多。在园内 没有给不是这个学校的人 住的房子。图书馆的书种 类多,电脑也十分充足。
总结:两国建筑的不同
1. 建筑材料的不同,体现了中西方物质文化、哲学理念的 差异。美国建筑材料多用木料而中国建筑材料则以砖石为 主。 2. 建筑空间的布局不同,反映了中西方制度文化、性格 特征的区别。从建筑的空间布局来看,中国建筑是封闭的 群体的空间格局,在地面平面铺开。中国无论何种建筑, 从住宅到宫殿,几乎都是一个格局,类似于“四合院”模 式。中国建筑的美又是一种“集体”的美。 而美国建筑较 为简洁大方。 3. 建筑的发展不同,表现了中西方对革新态度的差别。 从建筑发展过程看,中国建筑是保守的。据文献资料可知, 中国的建筑形式和所用的材料3000年不变。与中国不同, 西方建筑经常求变,其结构和材料演变得比较急剧。
人车分层
凸窗
木结构
全地板采 暖系统
中国古代建筑特点
1,正规的官式建筑,这类建筑的共同特点 是规正,严谨,高大,常采用颜色亮艳的琉璃瓦 屋顶。檐屋亦常二重甚至三重,以加强气势。斗 拱及彩画装饰华丽庄重,表现出雄伟壮丽的阳刚 之美来。 2,民居,这些古代最大量的建筑,营造 自由,不拘一格,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密切地溶 化为一体,它们的平面布置灵活,结构上也随 宜地采用当地的物产,因村致用,从而变幻出 极为丰富多样的形式来。
中外经典建筑比较笔记
中外经典建筑比较笔记1、解读建筑的角度:技术艺术文化2、中西建筑文化的异同之同——坚固和实用:(1)《建筑十书》坚固、实用、美观西汉,刘向《说苑》:实用、完坚老子: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也。
宫:穹也;室:实也。
(2)乌托邦色彩西方的乌托邦建筑理想(理想国、上帝之城、假象的斯弗金达城、泰勒马修道院、欧文的理想);中国的《诗经-硕鼠》中的“乐土”“乐国”——乌托邦;孔子:“子欲居九夷,乘桴浮于海”;道家海上三圣山;佛家净土世界;陶渊明的世外桃源、红楼梦太虚幻境等。
3、中西建筑文化的异同之异——美观与节俭:(1)美观是西方建筑最主要的目标:协调、结构、比例、造型、柱式、外在坏境等,形态美。
追求美观,形式美——现代西方追求形式的怪诞。
一切美来源于上帝的创造,模仿上帝的造物,就是创造美。
(2)中国古代建筑目标:卑宫室——代表古代圣人的理想(尚简,简朴),而不是关注美的构造,“先质而后文”玉华宫:唐太宗,正殿铺瓦,旁店铺草虚华无实,不能经久。
建造者与上古圣人接近。
4、中西不同建筑追求后的文化背景(1)本体论(2)建筑作为古代最为重要的一项生产和创造活动,它的意义象征与精神诉求,与其赖以产生与存在的各种文化的本体论的诉求,实际上是分不开的。
言哲学创宗教者,无不建立,一物以为本体,其所有之实相虽异,其所举形式之是同。
——章太炎《建立宗教论》西方的最高神——逻各斯中国道家——道;儒家——天;佛家——佛在中化佛教中的救世主形象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
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
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参通之,非王者庸能当是。
——董仲舒(3)中西文化各自的终极追求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与喜好自然无关-天人合一现在被过分解释和附庸-天人合一并没有明确表达人与自然和谐的意思,文献最早见于北宋张载-天人合一:最高存在和人的一种感应、交往;是一种“承”,最后达到心的统一;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就是达到圣人的境界天人合一本身并不能拿来解释建筑跟自然环境的关系天人合一的思想不是中国独有的——三位一体论:天人合一、神人合一;印度教:梵我合一5、中西不同建筑追求根源于各自不同的形而上学背景(1)西方:犹太基督教主流,神本体论上帝是美的——万物的美源于神和上帝——自然万物的美是神和上帝的创造——人所创造之物的美,应该模仿上帝所创造之物的美建筑如人——按人的比例创造建筑,表现上帝的美西方的建筑原则:体现上帝的美(2)中国:唐宋之前:天——儒家;道——道家宋明以来:心——佛教的禅宗;儒家理学的“心”学(3)西方的二元本体论思想:通过对原罪的忏悔和对信仰的不懈坚持,最后获得上帝对灵魂的拯救。
谈中西方传统建筑的差别
谈中西方传统建筑的差别摘要:中西方传统建筑具有极为明显的差别,这些差别分别体现在各种不同的建筑形式上。
建筑文化的性质和特征更是决定了传统建筑在整个人类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而中西方传统建筑的差异,恰恰给了世界建筑更为多元化的发展空间,使得世界建筑可以沿着不同的轨道向着不同的方向继续发展下去关键词:建筑文化、传统、差别中国与西方国家都有其各自的传统建筑。
由于地域和发展历史不同等诸多原因,中西方传统建筑具有极为明显的差别,这些差别分别体现在各种不同的建筑形式上,如宫殿建筑、民居建筑、装饰装修色彩等方面。
一、同样是宫殿建筑,中外对其有着不甚相同的文化追求和文化意蕴。
1.中外传统等级观念有差别从宫殿的布置方式看,中国宫殿有着严格的主次内外之分。
以紫禁城为例,其外朝和内寝是完全分隔开的,内寝因是后妃所居,所以呈完全封闭状态,建筑密集,安排有各种功能的房屋,俨然是一个个独立的小天地。
建筑的等级甚至在并列于大台基上的外朝三大殿上也反映出来:太和殿级别最高,用重檐庑殿顶;中和殿是皇帝大朝的准备用房,就只用单檐四角攒尖顶;最后的保和殿是宴请重臣和举行殿试之处,其地位比中和殿重要,于是用了重檐歇山顶。
而外国宫殿中各种用房的设置没有十分明显的等级差,像凡尔赛宫内,国王起居之处与贵族大臣们的休息办公同处一个楼面,仅室内装修有些差别。
楼中央著名的大楼梯完全没有像太和殿台基那样,特别设有皇帝专用的丹陛。
另外,由于习俗的不同,西方不存在男女有别的封建伦理,相反的,王公大臣均要携带夫人去出席国王的宴会、舞会等各种娱乐活动,因此,宫殿建筑的公共活动大厅特别多,这些听的室内布置较为亲近宜人,并且可与室外的花园直接相通,格调较为明亮开敞。
2.中国重群体而外国重单体由于文化传统和建筑观念的差异,中西城市中的宫殿所采取的设计方法是很不相同的。
西方皇宫强调的是建筑物的单体,即以某一主要的宫殿作为王室权力的象征——例如法国路易十四时的凡尔赛宫——而中国宫殿强调的是群体吗,它必须通过一连串空间和实体的组合交替,来烘托某一特定的主题。
中外宗教建筑的差异
2018年第3期现代园艺中外宗教建筑的差异洪立昂(湖北工业大学,湖北武汉430068)摘要:中国古代建筑的理念与中国的儒家思想结合在一起,建筑讲究对称美,采用木质结构,西方在某些时期也是这样。
通过比较可以感受到中外的物质、观念文化等方面的差异。
他们主要由于中外民族在宗教意识、伦理观念、艺术趣味、心理气质、传统文化、艺术造诣的不同造成建筑风格的差异。
分析了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传统文化、艺术发展、宗教价值观的不同造成的建筑差异。
关键词:中外宗教建筑;宗教思想;艺术差异1中外宗教建筑的概述1.1宗教建筑的内涵建筑是人们为满足现实生活,利用物质条件和技术,创造的生存环境,而宗教建筑就在意识层面上赋予建筑灵魂。
这种宗教空间,通过千百年的演变进化,融入到建筑的风格之中,思想也随同建筑传播到世界各地,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形式。
所以为宗教提供服务的建筑都是宗教建筑。
2中外建筑风格中的宗教理念比较2.1宗教中的思考问题的逻辑法国著名文学家维克多·雨果高度概括过东西方两大建筑体系之间的根本差别。
他认为:“艺术有两种源泉:一为理念———从中产生了欧洲艺术;一为幻想———从中产生了东方艺术。
”表现出了整体和局部之间的形式的美感。
西方在艺术表现注重深入表达相反的中国的建筑的造型着眼于整体的意境,总之,西方建筑理念的特点就是“实”。
中国建筑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空”,思想的差异引起建筑风格的不同。
2.2宗教中的传统习惯的表达中国建筑特别是庭院建筑注重有组织的组合,“庭院”一般是基本单元的组合,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集团和抑制个性发展的思想观念引起的。
而西方重视的是哲学思想和文化理念的传达,埃菲尔铁塔等出类拔萃的建筑,可以给人以优秀、上升力和吸引力。
3中外宗教建筑艺术的差异3.1中外宗教建筑从外形艺术上的差异中外传统建筑在材料的运用上有3种:石头、木材、泥土,中国传统建筑材料的运用以木头为主,将石头与土运用建造建筑的墙体和基座;西方宗教建筑重视的是外部的装饰效果,例如哥特式建筑中的巴黎圣母院建筑外形上雕刻繁琐的纹样,颜色鲜艳,而底色运用金色,给人们视觉上的冲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建筑差异正文:古代世界建筑笼统得可分为七个体系,分别为欧洲建筑、中国建筑、古埃及建筑、伊斯兰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美洲建筑等。
其中有的早已中断,或流传不广,成就和影响也就相对有限,如果埃及、古代西亚、古代印度、古代美洲建筑等。
而其余的三个体系,数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相对影响较大。
世界文明古国中国,屹立于东亚大陆,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占世界五分之一以上的人口,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建筑就是中华文明之树中非常美丽的一支。
中西建筑的不同一、建筑材料的不同1.中国传统建筑在材料上以木材为主中国古代建筑很早就采用了木架结构的方式。
现在保存下来的古建筑绝大部分也是木质结构,即使一些砖筑的佛塔和地下墓室,虽然用的是砖石结构,但他们的外表仍然模仿着木结构的形式,可见木结构在中国古建筑所占的统治地位。
木架结构,即采用木柱与木梁构成房屋的骨架,屋顶的重量通过梁架传到立柱,再通过立柱传到地面。
墙在房屋的架构中不承担主要重量,只是隔断作用。
所以汉语中有“墙倒屋不塌”、“拆东墙补西墙”之说。
从大量的木架构的古建筑中,可以看到他们的木构架具有三种基本方式,即抬梁式、穿斗式和井干式。
1).抬梁式结构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的主要形式。
这种构架的特点是在柱顶或柱网上的水平铺作层上,沿房屋进深方向架数层叠架的梁,梁逐层缩短,层间垫短柱或木块,最上层梁中间立小柱或三角撑,形成三角形屋架。
相邻屋架间,在各层梁的两端和最上层梁中间小柱上架檩,檩间架椽,构成双坡顶房屋的空间骨架。
房屋的屋面重量通过椽、檩、梁、柱传到基础(有铺作时,通过它传到柱上)。
抬梁式构架至迟在春秋时已经有了。
目前所见最早的图像是四川成都出土东汉庭院画像砖。
唐代它已发展成熟,并出现了以山西五台佛光寺大殿和山西平顺天台庵正殿为代表的殿堂型和厅堂型两种类型。
《营造法式》的大木作部分主要讲的是抬梁式构梁,明确提出较重要建筑的构架有殿堂型、厅堂型两个类型,并用图说明两者的差别。
2).穿斗式结构又称立贴式。
穿斗式构架的特点是沿房屋的进深方向按檩数立一排柱,每柱上架一檩,檩上布椽,屋面荷载直接由檩传至柱,不用梁。
每檩下有一柱落地,是它的初步形式。
根据房屋的大小,可使用"三檩三柱一穿"、"五檩五柱三穿"……"十一檩十一柱五穿"等不同构架。
随柱子增多,穿的层数也增多。
这种结构的优点是能用较小的料建较大的屋,而且由于柱与穿形成网状,结构牢固,抗风性能好,缺点是屋内柱、枋多,形不成较为开阔的内部空间。
穿斗式构架以柱承檩的作法,可能和早期的纵架有一定渊源关系,已有悠久的历史。
在汉代画像石中就可以看到汉代穿斗式构架房屋的形象。
3).井干式结构一种不用立柱和大梁的房屋结构。
这种结构以圆木或矩形、六角形木料平行向上层层叠置,在转角处木料端部交叉咬合,形成房屋四壁,形如古代井上的木围栏,再在左右两侧壁上立矮柱承脊檩构成房屋。
中国商代墓椁中已应用井干式结构,汉墓仍有应用。
目前所见最早的井干式房屋的形象和文献都属汉代。
在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的铜器中就有双坡顶的井干式房屋。
《淮南子》中有"延楼栈道,鸡栖井干"的记载。
井干式结构需用大量木材,在绝对尺度和开设门窗上都受很大限制,因此通用程度不如抬梁式构架和穿斗式构架。
中国目前只在东北林区、西南山区尚有个别使用这种结构建造的房屋。
云南南华井干式结构民居是井干式结构房屋的实例。
它有平房和二层楼,平面都是长方形,面阔两间,上覆悬山屋顶。
屋顶做法是左右侧壁顶部正中立短柱承脊檩,椽子搭在脊檩和前后檐墙顶的井干木上,房屋进深只有二椽。
2.西方建筑石材为主作为西方古建筑代表的古希腊、罗马帝国,其建筑决大多以石材为主要材料,希腊早期的建筑,同中国一样,也是木构架的,易于腐朽和失火,到公元前7世纪之末,除了少数用木材之外,已经全用石材建造了。
石造的大型庙宇的典型型制是围廊式,因此,柱子、额枋和檐部的艺术处理基本上决定了庙宇的面貌。
希腊建筑艺术的种种改进,也都集中在这些构件的形式、比例和相互组合上。
公元前6世纪,它们已经相当稳定,有了成套的做法,这套做法以后被罗马人称为“柱式”,通常有以下几种柱式:古希腊的多立克柱式、爱奥尼克柱式、克林斯柱式、还有人像柱式;见图古罗马的多里克柱式、爱奥尼克柱式、科林斯柱式、塔司干柱式和组合柱式。
中国传统建筑特别注重“线形美”,讲究线条的婉转、流动和节奏韵律,擅长以线造型,以线传情。
故中国画无论是绘画工具还是绘画语言,无不与线有关。
中国传统建筑采取木质的梁、柱恰恰能适应这种“线”的艺术感染力。
故中国传统建筑无论是单体建筑的外轮廓线,还是群体建筑的天际线,都与中国绘画重的勾、描有相同之处。
即使在音乐艺术上,如中国传统音乐的京剧,似乎亦可感觉到一种线的流动。
西方建筑讲究“体积美”,在古希腊、古罗马自然科学高度发展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对于数与几何图形有特别的认识,极其重视表现对象富于逻辑的几何可惜性。
美的建筑就是有明确的几何形体与几何比例关系以及确定的数量关系构成的。
所以他们往往借助数的组合和几何形来塑造建筑的形式美,而不规则的石块恰恰能满足这一需求。
在绘画上,他们追求的是写实艺术,以塑造出物体的体积感、空间感为目的,他们先天有一种征服一切的欲望,好像画的越写实,就是征服了这个事物;在音乐方面,他们的传统音乐讲求声音浑厚,体现着一种“体积感”。
此外,建筑材料的不同也可看出中西的审美情调的不同。
木质轻盈、熟软给人以温暖、亲切、的审美情调感受,中国人比较感性,追求的是一种意境,求和睦,重感情的心理;石质阴冷坚硬,给人一冷峻,生硬的感觉,符合西方人的理性、客观求实际。
二、造型,布局1.和谐之美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风格以“和谐”之美为基调。
尽管我国先秦时期的建筑也曾有过高台榭、美宫室,气势磅礴、壮丽辉煌的阳刚之美,但随着儒家“中和”思想的影响,汉以后,中国传统建筑这种展现对抗力度的阳刚之美逐步走向“和谐”与含蓄之美。
以内封闭的内部空间组合,纡余委曲的建筑序列层次,婉转、舒缓的建[WW1] 筑节奏韵律和凝重、自然的建筑装饰设计,给人以亲切、温馨、安闲、舒适的审美心理感受。
在中国传统建筑多数是向平面展开的组群布局,个体服从于整体,追求和谐。
正如李泽后先生所言:“中国建筑最大限度的利用了木结构的可能和特点,一开始就不是以单一的独立个别建筑物为目的,而是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的。
它重视的是多个建筑之间的平面整体的有机安排。
”2.对抗之力西方古典建筑的艺术风格重在表现人与自然的对抗之美。
石头、混凝土等建筑材料的质感生硬、冷峻,理性色彩浓,缺乏人情味。
在建筑的形体结构方面,西方古典建筑以夸张的造型和撼人的尺度展示建筑的永恒与崇高,以体现人之伟力。
那些精密的几何比例,那些充满张力的穹窿与尖拱,那些傲然屹立的神殿、庙坛,处处皆显示出一种与自然的对立和征服,从而引发人们惊异、亢奋、恐怖、等审美情绪。
就连以山水自然之美为题材的园林建筑,亦一反中国式的“天人合一”,而表现天人对立,人定胜天为主题。
在西方造园家眼里,自然景物不是模仿对象,而是改造的对象,因而西方古典园林的造景多以体现人工伟力的建筑为主,山水花木不过式建筑的陪衬。
并且这里的山水花木亦并非保持自然的生长之态,而被修剪成各式规整的图案。
见图6。
园林的布局,亦按人的意志划分为规则的几何形,表现出古代西方人勇于征服自然的抗争精神。
西方古建筑的空间序列采用向高空垂直发展,挺拔向上的形式。
同时,西方古典建筑突出建筑个体特性的张扬,横空出世的尖塔楼,孤傲独立的纪念柱处处可见。
每一座单位建筑,都不遗余力的表现自己的风格魅力,绝少雷同。
这反映了西方传统文化中重视主体意识,强调个体观念。
三、平稳缓慢的继承与快速多变的发展1.中国建筑发展进程平稳而缓慢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进程平稳而缓慢,缺乏剧烈的变化。
木质框架结构自产生起至明清,一直都是我国房屋建筑的基本模式。
尽管各个时代的构件和材料上有所变革,但总体结构并无多大的变化。
定型与汉代的几种屋顶式样,也一直成为各个时代沿用的屋顶式样。
尤其是宋代以后,我国的传统建筑在技术、结构、外形部局等方面都日益程式化,其发展的进程就更加迟缓。
2.西方建筑发展进程快速多变西方古建筑的发展进程却表现为快速多变,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与地域性民族特色。
希腊式建筑讲究比例匀称,造型简洁优雅,重视内外空间的自然过渡,开敞的柱廊,即构成建筑空间的虚实互映,又将自然的阳光、空气巧妙置于认为建筑空间之中,给人以明朗、开放的亲切之感。
尤其是那些模拟人体比例形成的柱式,展现出古希腊艺术以表现人体美,塑造人体美为根本出发点的美学思想,同时也是古希腊民主精神和人文主义思想的体现。
罗马式建筑以圆顶、拱门、厚墙为其特色,造型浑厚雄壮,装饰华丽多彩。
尤其是对内部空间的处理十分讲究,从地板到天花板,处处精雕细琢,浑然一体,充实而美观。
显示出古罗马帝国奴隶制繁荣时期的武力与豪华。
哥特建筑就是欧洲封建城市经济占主导地位时期的建筑。
以高、直、尖为特色,高大的形体由于飞扶壁的作用显得薄而轻快,建筑风格完全脱离了古罗马的影响。
一个个向上挺拔的尖拱打断了横向的构架,自下而上层层推进,仿佛卷起的浪潮,一层层向上推涌,直至尖顶,以震撼人心的力量将人们的精神引向上苍,寄托着教徒对天国的慕渴与向往。
巴洛克建筑,17世纪意大利的建筑现象十分复杂,形式新异。
不顾结构逻辑,采用非理性组合,打破建筑,雕刻与绘画的界限,使用贵重材料,充满了装饰。
因为这时期的建筑突破了古典的、文艺复兴的“常规”,所以被称为“巴洛克”(Baroque)式建筑。
原意是畸形的珍珠。
探源一、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的不同1、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其自然地理环境尽管各不相同,但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皆以土、木为主。
我国是以农耕为主的农业文明之国,这种以农为主的经济生活,早早催醒了中华民族对农业生产对象--土地和植物的审美情感,,人们对于生于斯、养于斯的土地和植物是如此的眷念,这便使得我们的祖先在开始营造之日,很自然的将搜寻建筑材料的注意力,放在随处可见的土与木上,促使中国建筑已开始就朝土木结构的方向发展。
大量的考古资料证明:处于我国雏形期的穴居、浅穴居、巢居等建筑,无一不是黄土与树木为基本材料。
随着人类生产技术的进步,建筑材料也在不断进步,然而以黄土筑墙、台,已木梁、木柱为房屋骨架的传统却依然沿袭至明清,成为中国传统建筑最基本的特征。
这一方面是由于黄河流域取之不竭的土材资源和长江流域丰富的森林植被资源,同时也与中国传统建筑自身的结构技术发展有关。
夯土技术是中国传统技术建筑基本的技术,用夯土建成的台基,既保障了木构建筑的稳定,同时也有防地面潮湿,避免木柱基部受雨木浸泡腐蚀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