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三教案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案(全)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案(全)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案课程性质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中文系语言文学专业基础课程,为必修课。

教学目的本课程的教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引导学生较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掌握关于各时期代表性作家、风格流派、经典作品、文学思潮等系统知识,并在必要的范围内增进对中国历史和思想文化的认识。

通过学习,使学生不断提高文学、语言修养和审美情趣,提高阅读、分析、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并进一步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理解,以求有益于学生的人格培养,为其将来从事社会文化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发扬独立思考的精神’培养学生对学术研究的兴趣,以促使一部分学生在本专业领域得到进一步的深造和发展。

先秦文学教案教学时数:72学时配套教材:刘大杰 <<中国文学发展史>>郑振铎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纲要>>范文澜 <<中国通史简编>>任继愈 <<中国哲学简史>>朱东润 <<中国历代作品选>>总绪论本绪论主要介绍文学本位、史学思维与文化学视角;中国文学的演进和中国古代文学史三古、七段的分期等问题。

第一编先秦文学课时:2绪论第一节中国文学的源头一、传说时期的文学即远古歌谣与神话。

二、甲骨文与金文是今知最早的文字,也标志着书面文学的产生。

三、诗歌是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

第二节先秦文学的形态一、先秦文学呈现出文史哲不分的综合状态。

二、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

三、“士”的出现。

第三节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一、原始文化与夏商文学。

二、礼乐文化与西周春秋文学。

三、百家争鸣与战国文学。

四、楚地文化与楚辞原始社会没有文字。

有些反映原始社会生活的神话传说保存在后人的著作里,如“构木为巢”、“钻燧取火”等。

商朝已经有了文字,如甲骨文、钟鼎文。

由此可以推想夏代也有其文化和文学。

2024版《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案

2024版《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案

CHAPTER《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中文系的核心课程之一,旨在系统介绍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成就。

课程性质本课程将按照历史顺序,分阶段介绍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时期的文学现象、作家作品和文学流派。

教学内容本课程采用讲授、讨论、阅读、写作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和价值。

教学方法《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简介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和主要作家作品,了解各个时期的文学特点和成就。

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评价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热爱和兴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030201教学目标与要求教材使用及参考书目教材《中国古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参考书目《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中国古代文学通论》(傅璇琮主编)等。

同时,鼓励学生阅读原著和相关研究著作,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CHAPTER《诗经》概述风、雅、颂楚辞的产生与发展屈原与《离骚》《诗经》与楚辞01020304介绍《诗经》的编纂背景、收录诗歌种类、艺术特色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分析《诗经》中风、雅、颂三部分的主要内容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阐述楚辞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作家作品及其艺术特色。

重点讲解屈原的生平、《离骚》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先秦散文历史散文《左传》、《战国策》等历史散文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诸子散文介绍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及其代表作品。

先秦散文的艺术成就总结先秦散文在文学语言、篇章结构、论证方法等方面的艺术成就。

介绍两汉时期辞赋兴盛的原因、主要作家作品及其艺术特色。

辞赋的兴盛重点讲解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位辞赋家的代表作品及其艺术风格。

汉赋四大家介绍乐府机构的设立、乐府民歌的采集与整理情况。

乐府民歌的采集与整理分析乐府民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思想情感及其在语言、句式、押韵等方面的艺术特色。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发展脉络和重要代表作品。

2. 掌握一些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基本知识和概念。

3.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史的重要里程碑和代表作品。

2. 掌握一些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基本知识和概念。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发展脉络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欣赏能力。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如“你们都读过一些古代文学作品吗?你们觉得古代文学有什么特点?”Step 2. 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发展脉络(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发展脉络,包括古代文学的起源、先秦时期的文学、汉朝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唐宋元明清时期的文学等。

Step 3. 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时期的文学进行深入研究,包括该时期的特点、重要作品和代表作者等。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方式(如小组讨论、PPT展示等)进行研究,并准备报告。

Step 4. 小组报告(15分钟)每个小组轮流进行报告,向全班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其他同学可以提问或评论。

Step 5. 教师总结(5分钟)教师对学生的报告进行总结,强调中国古代文学史的重要性和学习的收获。

同时,为学生提供一些继续学习的相关资料和推荐书目。

Step 6. 课堂练习(10分钟)教师提供一些与中国古代文学史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回答。

可以进行个人或小组答题,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Step 7. 课堂反思(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过程,并与学生一起总结学习的收获和不足之处。

Step 8. 课后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如继续研究一个时期的文学,写一篇关于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短文等,巩固学习成果。

教学资源:1. 相关课本、教材和参考书籍;2. 多媒体投影仪、投影幻灯片等;教学评估:1. 学生的小组报告和课堂表现;2. 学生的课堂练习成绩;3. 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和质量。

《中国古代文学史Ⅲ》课件

《中国古代文学史Ⅲ》课件

课第 三

件 内 容
古代文学概述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学繁荣
秦汉时期的文学特点与代表 作品
文学起源与早期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变革 与成就
古代文学发展历程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散文与诗歌
隋唐时期:唐诗与散文
秦汉时期:汉赋与乐府诗
宋元明清时期:宋词、元曲与明清小说
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与骈文
重要作家作品介绍
应用范围:讨论法适用于各种学科的教学,特别是对于需要探究、实践、互动的课程 更为适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案例分析法
案例选择: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进行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对所选文学作品进行深入剖析,挖掘其文学价值 案例讨论: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提高其文学鉴赏能力 案例总结:总结案例分析的成果,提炼文学作品的精髓
实践法
案例分析:通过具 体案例来分析中国 古代文学史中的重 要作品和人物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 进行小组讨论,探讨 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的 重要主题和思想
实地考察:带领学生 参观古代文学遗址和 博物馆等实地考察, 增强学生对古代文学 史的直观感受
模拟授课:模拟古代 文学史的授课过程, 让学生扮演教师角色 ,加深对古代文学史 的理解和掌握

PPT
Ⅲ PPT输
赅入 的你
阐的 述正 观文 点,

文 字 是

您 思
课 想 文 的
提 炼
件 学 ,
汇 报 人 :


壹 目 录 标 题
肆 课 方件 法教 学
贰 课 件 概 述

与 反 馈
课 件 评 价
叁 课 件 内 容
陆 意事项建议与注课件使用

中国古代文学史三教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三教案

《中国古代文学》(二)引论一中国古代文学的四期五体中国文学的分期:中国文学,古近现当先秦文学汉魏六朝文学唐宋文学元明清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的分体:诗文词小说戏曲诗:古体诗、近体诗文:包括古文、骈文、赋等词小说:文言小说、白话小说戏曲二《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性质和意义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文专业的主干课程。

三《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学习的基础:古代汉语1 识记繁体字2 断句与标点3 学会看注释和使用工具书四《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学习的方法1 熟读多背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读懂作品(语言)——进行审美(文学)2 掌握线索第一讲唐诗概论一唐代诗歌的繁荣1名家辈出,名篇荟萃2题材宽广,内容丰富3体制完备,形式多样4百花齐放,风格繁多5继往开来,影响深远二唐代诗歌繁荣的原因1内因:前代文学发展所积累的艺术经验2外因:外在的社会文化环境最为适宜诗歌生长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统一,经济繁荣皇帝的提倡和诗赋取士思想开放,三教并用,积极吸收外来文化诗歌风气的盛行和人们情感表达的自由三唐代诗歌的分期:四唐说1初唐(高祖武德——玄宗先天)初唐前期(高祖、太宗):贞观诗坛初唐后期(武后、中宗):四杰、沈宋、陈子昂2盛唐(玄宗开元——代宗大历)盛唐之音、盛唐气象3中唐(代宗大历——穆宗长庆)前期(大历——贞元):大历十才子后期(贞元——长庆):元白、韩孟4晚唐(敬宗宝历——唐亡)前期(宝历——宣宗大中):小李杜后期(咸通——唐亡)四《全唐诗》第二讲初唐诗歌一沈宋初唐诗人沈佺期和宋之问为律诗的定型作出了贡献,二人并称为“沈宋”,宋之问被贬岭南往返时的行旅诗写得较好,如《渡汉江》,沈佺期的代表作为《独不见》。

二初唐四杰初唐时期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被称为“初唐四杰”,他们在诗歌创作上高扬时代精神,风格也较为清雄,开一代风气之先,为唐诗的变革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王勃代表作为《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杨炯的代表作为《从军行》。

中国古代文学Ⅲ 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Ⅲ  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Ⅲ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性质唐宋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中属于第三个阶段。

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系统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全貌的一门主要课程。

(二)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使学生系统了解和掌握唐宋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文学思想、文学创作及其发展流变。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由隋唐五代文学和宋代文学二部分组成。

隋唐五代文学:隋代文学概括;唐代文学繁荣的表现及原因;初唐、盛唐、中唐及晚唐四个时期的诗歌创作;唐代散文及其它文体的发展。

宋代文学;宋代社会文化背景;宋词繁荣原因及成就;各阶段代表性词人的创作;宋诗、宋文创作特色及成就。

(四)教学时数(五)教学方式以多媒体为辅助工具,根据授课内容与需要灵活运用;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与思考。

(六)考试目的与考试要求考试目的:⒈检查学生对唐宋文学发展史的全面了解、掌握情况;⒉检测学生对作家作品的理解、背诵及分析能力。

考试要求:⒈将知识考查和能力考查相结合,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⒉每学期学生的综合考评成绩评定中,平时成绩占40%,考试成绩占60%。

(七)选用教材一、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三卷),高等教育出版,2005年版。

二、袁行霈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二、三卷),中华书局,2007年版。

二、本文隋唐五代文学绪论教学要点:唐代文学繁荣的表现及原因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一、唐代文学繁荣的表现(1学时)二、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1学时)第一章隋及初唐诗歌教学要点:隋代文学概况;初唐诗坛创作面貌。

教学时数:6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隋代文学(1学时)第二节唐初诗风和上官体(1学时)第三节王绩和“初唐四杰”(2学时)第四节沈宋与律诗的确立(1学时)第五节陈子昂(1学时)精读作品篇目:卢思道《从军行》;王绩《野望》;卢照邻《长安古意》;王勃《滕王阁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杨炯《从军行》;骆宾王《在狱咏蝉》;宋之问《度大庾岭》、《渡汉江》;沈佺期《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陈子昂《感遇》其二、其三十五、《登幽州台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考核要求:考核主要内容:隋代南北诗风的融合;初唐四杰对唐诗的贡献;律诗的定型;陈子昂诗歌革新理论;经典作品背诵。

《古代文学史》课程教案

《古代文学史》课程教案

《古代文学史》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掌握各个时期的主要文学流派和代表作家。

2. 培养学生欣赏和分析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通过学习古代文学史,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先秦文学:神话、诗经、楚辞、诸子散文、史书等。

2. 汉代文学:汉赋、乐府诗、散文等。

3. 魏晋南北朝文学:魏晋风度、南北朝诗歌、骈文等。

4. 唐代文学:唐诗、传奇等。

5. 宋元明清文学: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戏剧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各个时期的文学特点、代表作家和作品。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文学作品,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4. 欣赏法:让学生阅读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四、教学评价1. 平时作业:检查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课堂讨论: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思考能力。

3. 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古代文学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安排2. 第二周:汉代文学3. 第三周:魏晋南北朝文学4. 第四周:唐代文学5. 第五周:宋元明清文学六、教学内容6. 第六周:唐代文学(续)a. 唐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b. 唐代诗人及其代表作品c. 唐代诗歌的审美价值与文化意义7. 第七周:宋代文学a. 宋代词的发展背景与特点b. 宋代词人及其经典作品c. 宋代文学的其他形式,如笔记小说、散文等8. 第八周:元代文学a. 元曲的起源、形式与特点b. 元代戏曲家及其代表作c. 元代文学的社会背景及其影响9. 第九周:明代文学a. 明代小说的兴起与发展b. 明代小说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c. 明代其他文学形式,如杂剧、散曲等a. 清代小说的繁荣与创新b. 清代戏曲的发展与影响c. 清代散文、诗歌等其他文学成就七、教学方法6. 结合文本阅读,深入分析唐代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审美追求。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案(袁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案(袁版)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案(袁版)第五编宋辽金文学绪论教学目的和要求:让学生掌握宋代文学概况。

宋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属于中古期第二段。

与中晚唐文学属于同一发展阶段。

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了宋王朝。

此后20年间,宋王朝先后平定了南方的后蜀、南唐和北方的北汉等割据政权,基本上实现了中国的统一。

但宋王朝从北宋开国到南宋灭亡,始终处在强敌的威胁之下,一直积弱不振。

公元1127年的“靖康之变”,宋室南迁,偏安于江南一隅。

公元1279年南宋亡。

本编文学的历史起讫是:北宋南宋南宋亡(960)(1127)(1279)319年第一节高度繁荣的文化及其对诗文的影响1、宋朝实行崇文抑武的国策;2、理学思想对文学的影响;3、文以载道说的盛行;4、印刷业和教育的发达与作家学术修养的提高;5、诗文政治功能与议论成分的加强。

第二节忧患意识与爱国主题的弘扬1、民族矛盾激化的历史背景;2、忧患意识对文学家的影响;3、诗文中爱国主题的弘扬。

第三节宋代作家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1、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有机融合;2、社会责任感与个性自由的整合;3、新型的文人生活态度;4、审美情趣的转变--从严于雅俗之辩转向以俗为雅。

第四节城市的繁荣与词的兴盛1、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2、士大夫的优裕生活与词的兴盛;3、社会的广泛需求对词人创作热情的刺激。

第五节宋代文学的独特成就与历史地位一、古文:1、宋代古文对唐代古文的继承与发展:文体的多样化;2、古文的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整合;3、古文风格的变化;4、古文的普及。

二、诗:1、宋诗对唐诗的因革;2、题材向日常生活倾斜;3、以平淡为美的美学追求;4、唐诗之外又一美学范式的创建。

三、宋词在词史上的巅峰地位。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案(袁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案(袁版)

06 古代文学批评与理论建树
CHAPTER
《文心雕龙》等理论著作简介
《文心雕龙》
南朝梁代刘勰所著,全面总结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 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
《诗品》
钟嵘所著,提倡风力、丹彩双备,在诗歌理论上自成体系。
《沧浪诗话》
严羽所著,以禅喻诗,强调“别材”、“别趣”,主张“妙悟”和“ 兴趣”。
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影响与价值
魏晋南北朝小说不仅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它 们丰富了文学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为唐代传奇、宋元话本以及明清小说的繁荣奠定了 基础。
04 唐宋文学
CHAPTER
唐代诗歌盛世及其代表人物
初唐诗歌
以宫廷诗人虞世南、褚亮等为代表,风格 典雅,对仗工整,为唐诗的繁荣奠定了基
05 元明清文学
CHAPTER
元杂剧发展与代表作品欣赏
元杂剧的起源与形成
01
介绍元杂剧的历史背景、发展脉络以及与其他戏曲形式的联系
与区别。
代表作品欣赏
02
《窦娥冤》、《西厢记》、《汉宫秋》等,通过欣赏这些作品
,了解元杂剧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元杂剧的文化内涵
03
分析元杂剧中蕴含的儒家思想、道家精神等文化内涵,以及其
宋代词坛繁荣与豪放派、婉约派词人
豪放派词人
以苏轼、辛弃疾等为代表,他们 的词作气势磅礴,意境开阔,表
现了词人的个性和豪情壮志。
婉约派词人
代表人物有柳永、李清照等,他们 的词作风格柔美细腻,善于表现爱 情和离愁别绪,具有浓郁的女性色 彩。
其他词人
如欧阳修、王安石等也有优秀的词 作传世,他们的词风或清新自然, 或沉郁顿挫,各具特色。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案完整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案完整版
22
隋唐五代词
01
词的起源与发展
词是一种音乐文学,起源于民间,隋唐时期逐渐发展成熟。中唐以后,
文人开始填词,晚唐五代时期词坛03
温庭筠与花间词派
温庭筠是花间词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词作风格浓艳华美,注重表现 女性情感和内心世界。花间词派以描写艳情为主,追求辞藻华丽和音韵 和谐。
2024/1/24
山水田园诗派
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继承陶渊明、谢灵运等人的传统,描写 自然风光和隐逸生活,风格清新自然。
边塞诗派
以高适、岑参为代表,描写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风格豪放雄浑。
李白与杜甫
李白诗歌飘逸豪放,充满个性和浪漫主义色彩;杜甫诗歌沉郁顿挫 ,关注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具有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
正始之音
正始时期指的是曹魏后期到西晋初期这段时间,此时文学创作风格开始发生变化 ,出现了以嵇康、阮籍为代表的“竹林七贤”,他们的作品多表达对黑暗现实的 不满和追求自由的精神境界,被后人称为“正始之音”。
16
两晋诗坛
太康诗风
西晋时期,以陆机、潘岳为代表的“ 太康诗人”追求辞藻华丽、对仗工整 的诗风,其作品多描写贵族生活,缺 乏深刻的思想内容。
及对后世文学的深远影响。
10
2024/1/24
03
CATALOGUE
秦汉文学
11
秦汉散文
01
02
03
《吕氏春秋》
杂家著作,由吕不韦主持 编纂,汇合了先秦各派学 说,“兼儒墨,合名法” 。
2024/1/24
贾谊
政论文作家,代表作有《 过秦论》、《论积贮疏》 等,其文气势磅礴,辞藻 华美,善用比喻。
2024/1/24
33
THANKS

《中国古代文学史三》PPT课件

《中国古代文学史三》PPT课件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 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 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精选ppt
10
❖ 这首写离情的词,可谓淋漓尽致,备 足无余。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 层次特别清楚,语言简洁明了。先写 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 时候,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 重在刻划心理。三个层次,层层深入, 从不同层面上写尽离情别绪,可叹为 观止。
精选ppt
8
2、叙写人生羁旅情愁
❖ 反映了他求仕路途 中内心的矛盾、苦闷、 懊悔、悲哀、凄凉等 复杂情愫,将高远悲 凉之意象与旖旎艳冶 之柔情融入宦游题材。
精选ppt
9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 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 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 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精选ppt
11
恁争误留叹故 无苒楼紧洗对
。,,佳踪邈忍 流休处河清潇 八
倚天人迹,登 。。红冷秋潇 声
阑际,,归高 惟衰落。暮 甘
干识妆何思临 有翠,渐雨 州
处归楼事难远 长减残霜洒
,舟颙苦收, 江,照风江
正。望淹。望 水苒当凄天
精选ppt
12
2课文分析:
终因狂傲不羁,甚至触怒皇
帝,故久不得中举。
精选ppt
4
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 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 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旧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 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 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精选ppt
5
2、落榜后,浪迹天涯,奔走投谒。

《中国古代文学》电子教案

《中国古代文学》电子教案

《中国古代文学》电子教案第一章:导言1.1 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感受其独特的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掌握:1)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特点和发展历程;2)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3)培养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情。

1.3 教学内容1.3.1 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特点1.3.2 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1.3.3 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第二章:先秦文学2.1 课程简介本章主要介绍先秦时期的文学成就,包括《诗经》、《楚辞》等经典作品。

2.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掌握:1)了解先秦文学的基本特点;2)熟悉先秦时期的代表性文学作品;3)理解先秦文学在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3 教学内容2.3.1 先秦文学的基本特点2.3.2 《诗经》2.3.3 《楚辞》第三章:汉代文学3.1 课程简介本章主要介绍汉代文学的发展,包括赋、诗、小说等文体的兴起。

3.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掌握:1)了解汉代文学的基本特点;2)熟悉汉代代表性的文学作品;3)理解汉代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3.3 教学内容3.3.1 汉代文学的基本特点3.3.2 汉代代表性文学作品第四章:唐代文学4.1 课程简介本章主要介绍唐代诗歌的繁荣,包括李白、杜甫、王维等大家的创作。

4.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掌握:1)了解唐代诗歌的基本特点;2)熟悉唐代代表性的诗人和作品;4.3 教学内容4.3.1 唐代诗歌的基本特点4.3.2 唐代代表性的诗人和作品第五章:宋代文学5.1 课程简介本章主要介绍宋代词的兴盛,包括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大家的创作。

5.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掌握:1)了解宋代词的基本特点;2)熟悉宋代代表性的词人和作品;3)理解宋代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5.3 教学内容5.3.1 宋代词的基本特点5.3.2 宋代代表性的词人和作品第六章:元代文学6.1 课程简介本章主要介绍元代戏曲的兴起,包括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等大家的创作。

中国古代文学史3 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3 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3课程教学大纲(理论课程)◆课程编号:010011◆课程英文名称: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3◆课程类型:☐通识通修☐通识通选√学科必修☐学科选修☐跨学科选修☐专业核心☐专业选修(学术研究)☐专业选修(就业创业)◆适用年级专业(学科类):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古典文献专业二年级◆先修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史1、中国古代文学史2◆总学分:4◆总学时:68一、课程简介与教学目标通过讲授使学生基本掌握元明清段重要的作家、作品及文学现象。

二、教学方式与方法教师讲授结合课堂讨论。

三、教学知识点提示(一)教学重点对重点作家与作品分析论述。

(二)教学难点对重点作家与作品进行举一反三分析论述。

四、学时分配计划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一)教材1、《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袁世硕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二)教学参考书1、《中国文学史》【日】前野直彬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2、《中国戏剧史长编》周贻白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3,《中国小说史略》鲁迅著中华书局2010年版4、《中国古典小说史论》夏志清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5、《剑桥中国文学史》孙康宜、宇文所安主编三联书店2013年版6、《元曲选》中华书局1989年版7、《六十种曲》中华书局1958年版8、《现代中国文学史》钱基博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六、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考核类型】√考试 考查【考核方式】☐开卷(Open-Book)√闭卷(Close-Book)☐论文☐其它:(填写具体考核方式)【成绩评定】综合成绩=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

七、课程内容概述第七编元代文学元代文学概述(一)教学要求:了解元代社会背景、历史环境与元代文学概貌特点。

(二)知识点提示:元代历史概况,宽松的文网,发达的俗文学(三)教学内容:1、元代历史:注意文学作品的分期,特别是金元与南宋对峙时期作品的归属。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选讲(三)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选讲(三)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选讲(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深入研读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分析经典作品的艺术特色、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研究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经典作品的深度分析和解读。

2.难点: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和独立研究。

三、教学方法
文本细读、讨论法、讲座式教学。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介绍一部古代文学经典作品,引发学生兴趣。

2.作品背景介绍
讲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时代特点。

3.文本细读
逐段分析作品的内容、语言和艺术手法。

4.主题探讨
引导学生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和文化内涵。

5.艺术特色分析
分析作品的文学风格、修辞技巧和叙事结构。

6.小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作品中的问题,分享观点。

7.专家讲座
邀请专家进行讲座,拓展学生的视野。

8.总结归纳
总结作品的价值和对学生的启示。

9.作业布置
选择一部古代文学经典作品进行深入研究,撰写论文。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2.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史的主要阶段、代表作品和重要作家;3.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教学重点:1.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2.中国古代文学的主要阶段和代表作品;3.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教学难点:1.学生对古代文学的鉴赏能力培养;2.学生对古代文学发展历程的理解和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3.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家及其作品的了解与评价。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教学辅助资料;3.学生参考书籍。

教学过程:第一节: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20分钟)1.导入:通过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引起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

2.授课:简要介绍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并重点讲述各个阶段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3.提问:针对每个阶段的特点和代表作品进行提问,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思考和探索。

第二节:中国古代文学的主要阶段和代表作品(30分钟)1.导入:通过幻灯片展示中国古代文学的主要阶段和代表作品的封面和简要内容。

2.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每个阶段的特点和代表作品,并总结出每个阶段的主题思想。

3.分组展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阶段,介绍该阶段的特点、代表作品和主题思想。

4.全班讨论:全班一起讨论各个阶段的特点和代表作品,以及它们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

第三节: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30分钟)1.导入:通过幻灯片展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作家的照片和简要介绍。

2.讲解:逐一介绍每位作家的生平、创作特点和代表作品。

3.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选择一个作家,研究该作家的作品和创作特点,并准备介绍。

4.分组展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作家,介绍该作家的生平、创作特点和代表作品。

5.全班讨论:全班一起讨论各个作家的作品和创作特点,以及他们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

第四节:学生自主鉴赏与评价(30分钟)1.导入:通过展示古代文学作品的诗句或段落,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二)引论一中国古代文学的四期五体中国文学的分期:中国文学,古近现当先秦文学汉魏六朝文学唐宋文学元明清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的分体:诗文词小说戏曲诗:古体诗、近体诗文:包括古文、骈文、赋等词小说:文言小说、白话小说戏曲二《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性质和意义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文专业的主干课程。

三《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学习的基础:古代汉语1 识记繁体字2 断句与标点3 学会看注释和使用工具书四《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学习的方法1 熟读多背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读懂作品(语言)——进行审美(文学)2 掌握线索第一讲唐诗概论一唐代诗歌的繁荣1名家辈出,名篇荟萃2题材宽广,内容丰富3体制完备,形式多样4百花齐放,风格繁多5继往开来,影响深远二唐代诗歌繁荣的原因1内因:前代文学发展所积累的艺术经验2外因:外在的社会文化环境最为适宜诗歌生长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统一,经济繁荣皇帝的提倡和诗赋取士思想开放,三教并用,积极吸收外来文化诗歌风气的盛行和人们情感表达的自由三唐代诗歌的分期:四唐说1初唐(高祖武德——玄宗先天)初唐前期(高祖、太宗):贞观诗坛初唐后期(武后、中宗):四杰、沈宋、陈子昂2盛唐(玄宗开元——代宗大历)盛唐之音、盛唐气象3中唐(代宗大历——穆宗长庆)前期(大历——贞元):大历十才子后期(贞元——长庆):元白、韩孟4晚唐(敬宗宝历——唐亡)前期(宝历——宣宗大中):小李杜后期(咸通——唐亡)四《全唐诗》第二讲初唐诗歌一沈宋初唐诗人沈佺期和宋之问为律诗的定型作出了贡献,二人并称为“沈宋”,宋之问被贬岭南往返时的行旅诗写得较好,如《渡汉江》,沈佺期的代表作为《独不见》。

二初唐四杰初唐时期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被称为“初唐四杰”,他们在诗歌创作上高扬时代精神,风格也较为清雄,开一代风气之先,为唐诗的变革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王勃代表作为《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杨炯的代表作为《从军行》。

三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第三讲盛唐山水田园诗一盛唐山水田园诗繁荣的文化背景:盛唐隐逸文化1 隐逸的文化根源2 盛唐时期隐逸的表现:中国古代隐逸方式的多元化由隐而仕由仕而隐边仕边隐二王维的《渭川田家》与《山居秋瞑》诗情:清淡幽静、缥缈空灵的诗歌境界画意:鲜明的色彩美、线条美、构图美音乐美:善于捕捉自然的音响与声息禅趣:超然出世的情怀与寂静的境界三孟浩然的生平与诗歌创作孟浩然主要活动于开元年间。

一生以四十岁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闭门读书,为仕而隐;后期因无人汲引,求仕失败,愤然隐居。

他既追慕陶渊明躬耕田园的高尚情操,又怀有盛唐人拯世济物的时代理想,诗多以山水田园为描写对象。

或描写隐居萧散高雅的生活和种种闲情逸致,或描写行旅途中所见山水胜景和高情远思。

风格自然平淡,意境完整浑成。

第四讲盛唐边塞诗一盛唐边塞诗繁荣的文化背景:盛唐时期的边塞战争1 唐代的对外用兵政策2 文人们的从军风尚二高适的《燕歌行》《燕歌行》综合了作者的见闻,以高度的艺术概括和极其凝炼的笔墨,在广阔的背景上描写了边塞战争,表现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其中既有对战士保卫边疆、奋不顾身的英雄气概的颂扬,也有对战争给征人家庭带来痛苦的深切同情,还有对当时边塞用兵而将非其人的揭露和不满,在反映现实的深度上超过同时的许多诗人。

追求不朽功名的高亢基调,与直面现实的悲慨相结合;苦难与崇高相对照,使全诗有一种慷慨悲壮的美。

此诗在艺术上也取得很大成功。

诗中句式骈散相间,用韵平仄交替,动荡开阖,纵横豪宕,显示出浑厚的骨力和矫健的笔力,不愧是唐代边塞诗中的典范之作。

二岑参《白雪歌》:边塞的奇丽景象与边塞风光的浪漫颂歌岑参一生中曾两次出塞,在西北边地长达六年,并在安西、北庭、关西节度幕中任过职,有丰富的边塞生活的阅历。

充满异域情调的风土人情,尤其是西北边地雄奇壮丽的自然风光,深深吸引了这位生性“好奇”的诗人,成为他取之不尽的创作题材。

因此他的边塞诗不仅数量多,而且题材广阔,内容丰富,风格独特,想象奇特鲜明,语言雄奇瑰丽,艺术上善用比喻、夸张,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三王昌龄《出塞》与《从军行》边塞诗《从军行》一组七首,非一时一地之作,或抒征人久戍思家之念,或写将士克敌卫国的豪情,或写战争胜利的喜悦,均意态雄健,音节高亮,言近旨远,语浅情深。

《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以亘古不变的明月关山见证了边患不息、征戍无已,无数士兵不得生还的悲惨历史,表达了巩固边防、实现和平的愿望。

笔力雄浑,深沉含蓄,被推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王昌龄的七绝善于捕捉最有包孕的片刻,表现人物刹那间对外界事物的感触。

并精心处理绝句中的每一句。

如起句骤响易彻,单刀直入,开门见山;次句顺承;第三句另辟新境,翻出新意;结句含蓄蕴藉,不令语尽思穷。

第五讲李白一李白的传奇人生唐武后长安元年(701)——唐代宗宝应元年(762)蜀中时期安陆漫游长安时期鲁梁漫游安史之乱二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1 强烈的积极向上的精神。

既歌唱理想,同时也反映了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冲突。

代表作有《行路难》、《将进酒》等。

如《行路难》通过一系列丰富多采、瞬息万变的形象,生动揭示了世路的艰难,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遭遇波折的悲愤苦闷,以及追求人生理想的执着和自信。

《将进酒》借饮酒狂歌抒发了作者有才不得施展的苦闷,也表现了愤世嫉俗的傲岸和乐观自信、豪放不羁的精神.2 关心国家命运,同情民生疾苦。

如《古风》(其十九)描写了被安史叛军占领的洛阳豺狼当道、生灵涂炭的悲惨现实,表达了作者无比沉痛的忧国忧民之情;《丁都护歌》反映了民工从云阳拖船运送盘石至上游的惨重劳役,表达了对劳动人民悲惨处境的深切同情。

3 赞美自然山川。

代表作有《蜀道难》、《望天门山》、《望庐山瀑布》等。

李白的浪漫主义精神在山水诗中表现最突出。

他笔下的山水往往呈现出两种境界,一是壮美,借气势磅礴的高山大川,表现他渴望冲破束缚,追求自由的热切心情和壮伟不凡的襟怀;二是优美,以安谧纯静而又充满生机的自然境界,抚慰他在现实中屡遭碰壁的悲愤和不平的心灵。

三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1豪放飘逸的风格李白的诗歌具有豪放飘逸的风格。

(1)诗中多选择大鹏、天马、高山、瀑布、长江、黄河等雄伟阔大的意象。

(2)李白的诗很少对生活过程做细致如实的描绘,而是捕捉了许多表面看来没有逻辑联系的意象深入揭示感情的激荡,造成诗歌结构的大开大合。

(3)他抒情的方式也往往不是含蓄收敛的,而是有如山洪暴发,喷涌而出,一气直下。

2 瑰丽神奇的境界他的诗常常充满大胆惊人的夸张、丰富奇特的想象,还常常借助于神话传说、梦境和幻觉构成瑰丽神奇的境界。

3清新俊逸的语言李白的诗歌常用极单纯自然而又豪放有力的语言表达了极深厚的感情,达到他自己说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理想境界。

李白还注意学习民歌语言和当时的口语,使诗歌自然流畅,饶有民歌风味。

四李白是盛唐气象最为杰出的代表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余光中《寻李白》当唐诗上升到它的高潮,一切就都表现为开朗的、解放的,唐人的生活实是以少年人的心情作为它的骨干。

少年没有苦闷吗?春天没有悲伤吗?然而那到底是少年的,春天的。

——林庚1 凝炼的风骨和昂扬奋发向上的激情2 兴象玲珑的诗境3 不假雕饰,自然天成的诗歌之美第六讲杜甫一杜甫的生平读书游历长安十年陷贼及为官漂泊西南二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诗史杜甫思想的核心是忧国忧民。

杜甫的诗歌,反映了天宝末到大历年间重大的社会政治事件以及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变,在揭露封建当权势力的腐败、贫富的对立、表现民生疾苦方面,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被誉为“诗史”。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1广泛而深刻地揭露当权势力的罪恶,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运用强烈对比,揭露了上层统治集团醉生梦死、穷奢极欲、横征暴敛的罪恶,高度概括了贫富对立的严酷现实。

2真实反映了人民深受战乱和剥削压榨的痛苦。

作于乾元二年(759)春的著名组诗“三吏”、“三别”便真切反映了由于唐王朝大肆抽丁抓夫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其中既有已过兵役年龄的老汉,也有不及兵役年龄的中男,甚至连根本没有服兵役义务的老妇也被捉去。

在《又呈吴郎》中,通过“无食无儿一妇人”扑枣,说明百姓“征求贫到骨”的悲惨处境。

而所有这类诗,无不表现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的深刻同情。

3抒发关心国家命运、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如作于陷贼时期的《春望》,通过眺望沦陷后长安的破败景象,抒发了作者感时恨别、忧国思家的感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用工稳的对仗生动表达了对祖国危难的深重忧虑。

三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沉郁顿挫所谓“沉郁”,主要表现为意境开阔壮大、感情深沉苍凉;所谓“顿挫”,主要表现为语言和韵律屈折有力,而不是平滑流利或任情奔放。

所谓“沉郁顿挫”,指的是深沉郁积的感情通过曲折往复的手法表现出来。

形成这种特点的根本原因,是杜甫诗歌所要表达的人生情感非常强烈,而同时这种情感又受到理性的节制。

他的思虑常常很复杂、心情常常很矛盾,所以他需要找到恰当和适度的表达方法。

这样,使得诗中的情感之流成为有力度而受控制的涌动。

杜甫善于通过典型事件、人物及细节,对现实生活作高度的艺术概括,反映出那个时代的面貌以及人民的遭遇和愿望。

如《石壕吏》通过老妇一家的惨状,概括了安史之乱后广大人民家破人亡的悲惨现实。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两句诗高度概括了社会矛盾的尖锐程度。

杜诗语言苍劲凝炼,往往用最少的字句表现最丰富的内容。

如《石壕吏》中差吏与老妇的对话,采用藏问于答、以实带虚的写法,省略不少笔墨。

杜诗用典如盐着水,不露痕迹,同时又善于吸收口语和方言入诗。

在诗体运用上,杜甫众体兼长,并能推陈出新,别开生面。

七律在他手中日臻于纯熟,并使题材大为开扩,如《秋兴八首》便表现了深沉博大的历史和现实内容。

四杜甫在诗歌史上的地位:集大成杜甫是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集大成者。

元稹《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

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清·叶燮《原诗》:“杜甫之诗,包源流,综正变。

自甫以前,如汉魏之浑朴古雅,六朝之藻丽秾纤、澹远韶秀,甫诗无一不备。

然出于甫,皆甫之诗,无一字句为前人之诗也。

自甫以后,在唐如韩愈、李贺之奇奡,刘禹锡、杜牧之雄杰,刘长卿之流利,温庭筠、李商隐之轻艳,以至宋、金、元、明之诗家,称巨擘者,无虑数十百人,各自炫奇翻异,而甫无一不为之开先。

”第七讲韩愈与韩孟诗派韩孟诗派,指的是中唐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诗歌流派,在唐诗经过长期发展并已取得极大成就以后,有意打破传统的表现手法,避熟就生,标新立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