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三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二)引论
一中国古代文学的四期五体
中国文学的分期:中国文学,古近现当
先秦文学
汉魏六朝文学
唐宋文学
元明清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的分体:诗文词小说戏曲
诗:古体诗、近体诗
文:包括古文、骈文、赋等
词
小说:文言小说、白话小说
戏曲
二《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性质和意义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文专业的主干课程。三《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学习的基础:古代汉语
1 识记繁体字
2 断句与标点
3 学会看注释和使用工具书
四《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学习的方法
1 熟读多背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读懂作品(语言)——进行审美(文学)
2 掌握线索
第一讲唐诗概论
一唐代诗歌的繁荣
1名家辈出,名篇荟萃
2题材宽广,内容丰富
3体制完备,形式多样
4百花齐放,风格繁多
5继往开来,影响深远
二唐代诗歌繁荣的原因
1内因:前代文学发展所积累的艺术经验
2外因:外在的社会文化环境最为适宜诗歌生长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统一,经济繁荣
皇帝的提倡和诗赋取士
思想开放,三教并用,积极吸收外来文化
诗歌风气的盛行和人们情感表达的自由
三唐代诗歌的分期:四唐说
1初唐(高祖武德——玄宗先天)
初唐前期(高祖、太宗):贞观诗坛
初唐后期(武后、中宗):四杰、沈宋、陈子昂
2盛唐(玄宗开元——代宗大历)
盛唐之音、盛唐气象
3中唐(代宗大历——穆宗长庆)
前期(大历——贞元):大历十才子
后期(贞元——长庆):元白、韩孟
4晚唐(敬宗宝历——唐亡)
前期(宝历——宣宗大中):小李杜
后期(咸通——唐亡)
四《全唐诗》
第二讲初唐诗歌
一沈宋
初唐诗人沈佺期和宋之问为律诗的定型作出了贡献,二人并称为“沈宋”,宋之问被贬岭南往返时的行旅诗写得较好,如《渡汉江》,沈佺期的代表作为《独不见》。
二初唐四杰
初唐时期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被称为“初唐四杰”,他们在诗歌创作上高扬时代精神,风格也较为清雄,开一代风气之先,为唐诗的变革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王勃代表作为《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杨炯的代表作为《从军行》。三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第三讲盛唐山水田园诗
一盛唐山水田园诗繁荣的文化背景:盛唐隐逸文化
1 隐逸的文化根源
2 盛唐时期隐逸的表现:中国古代隐逸方式的多元化
由隐而仕
由仕而隐
边仕边隐
二王维的《渭川田家》与《山居秋瞑》
诗情:清淡幽静、缥缈空灵的诗歌境界
画意:鲜明的色彩美、线条美、构图美
音乐美:善于捕捉自然的音响与声息
禅趣:超然出世的情怀与寂静的境界
三孟浩然的生平与诗歌创作
孟浩然主要活动于开元年间。一生以四十岁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闭门读书,为仕而隐;后期因无人汲引,求仕失败,愤然隐居。他既追慕陶渊明躬耕田园的高尚情操,又怀有盛唐人拯世济物的时代理想,诗多以山水田园为描写对象。或描写隐居萧散高雅的生活和种种闲情逸致,或描写行旅途中所见山水胜景和高情远思。风格自然平淡,意境完整浑成。
第四讲盛唐边塞诗
一盛唐边塞诗繁荣的文化背景:盛唐时期的边塞战争
1 唐代的对外用兵政策
2 文人们的从军风尚
二高适的《燕歌行》
《燕歌行》综合了作者的见闻,以高度的艺术概括和极其凝炼的笔墨,在广阔的背景上描写了边塞战争,表现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其中既有对战士保卫边疆、奋不顾身的英雄气概的颂扬,也有对战争给征人家庭带来痛苦的深切同情,
还有对当时边塞用兵而将非其人的揭露和不满,在反映现实的深度上超过同时的许多诗人。追求不朽功名的高亢基调,与直面现实的悲慨相结合;苦难与崇高相对照,使全诗有一种慷慨悲壮的美。此诗在艺术上也取得很大成功。诗中句式骈散相间,用韵平仄交替,动荡开阖,纵横豪宕,显示出浑厚的骨力和矫健的笔力,不愧是唐代边塞诗中的典范之作。
二岑参《白雪歌》:边塞的奇丽景象与边塞风光的浪漫颂歌
岑参一生中曾两次出塞,在西北边地长达六年,并在安西、北庭、关西节度幕中任过职,有丰富的边塞生活的阅历。充满异域情调的风土人情,尤其是西北边地雄奇壮丽的自然风光,深深吸引了这位生性“好奇”的诗人,成为他取之不尽的创作题材。因此他的边塞诗不仅数量多,而且题材广阔,内容丰富,风格独特,想象奇特鲜明,语言雄奇瑰丽,艺术上善用比喻、夸张,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三王昌龄《出塞》与《从军行》
边塞诗《从军行》一组七首,非一时一地之作,或抒征人久戍思家之念,或写将士克敌卫国的豪情,或写战争胜利的喜悦,均意态雄健,音节高亮,言近旨远,语浅情深。《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以亘古不变的明月关山见证了边患不息、征戍无已,无数士兵不得生还的悲惨历史,表达了巩固边防、实现和平的愿望。笔力雄浑,深沉含蓄,被推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王昌龄的七绝善于捕捉最有包孕的片刻,表现人物刹那间对外界事物的感触。并精心处理绝句中的每一句。如起句骤响易彻,单刀直入,开门见山;次句顺承;第三句另辟新境,翻出新意;结句含蓄蕴藉,不令语尽思穷。
第五讲李白
一李白的传奇人生
唐武后长安元年(701)——唐代宗宝应元年(762)
蜀中时期
安陆漫游
长安时期
鲁梁漫游
安史之乱
二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
1 强烈的积极向上的精神。既歌唱理想,同时也反映了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冲突。代表作有《行路难》、《将进酒》等。如《行路难》通过一系列丰富多采、瞬息万变的形象,生动揭示了世路的艰难,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遭遇波折的悲愤苦闷,以及追求人生理想的执着和自信。《将进酒》借饮酒狂歌抒发了作者有才不得施展的苦闷,也表现了愤世嫉俗的傲岸和乐观自信、豪放不羁的精神.
2 关心国家命运,同情民生疾苦。如《古风》(其十九)描写了被安史叛军占领的洛阳豺狼当道、生灵涂炭的悲惨现实,表达了作者无比沉痛的忧国忧民之情;《丁都护歌》反映了民工从云阳拖船运送盘石至上游的惨重劳役,表达了对劳动人民悲惨处境的深切同情。
3 赞美自然山川。代表作有《蜀道难》、《望天门山》、《望庐山瀑布》等。李白的浪漫主义精神在山水诗中表现最突出。他笔下的山水往往呈现出两种境界,一是壮美,借气势磅礴的高山大川,表现他渴望冲破束缚,追求自由的热切心情和壮伟不凡的襟怀;二是优美,以安谧纯静而又充满生机的自然境界,抚慰他在现实中屡遭碰壁的悲愤和不平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