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现状比较

合集下载

国内外急救事业的发展与急救护理

国内外急救事业的发展与急救护理

国内外急救事业的发展与急救护理一、引言急救是一项重要的医疗服务,旨在在紧急情况下提供迅速的治疗和护理,以保护生命和减轻伤痛。

本文将探讨国内外急救事业的发展趋势以及急救护理的重要性。

二、国内急救事业的发展1. 急救体系建设国内急救体系的建设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和完善。

目前,中国已经建立了覆盖城乡的急救网络,包括急救中心、急救车辆和急救人员。

政府对急救事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急救设施和设备的投入也有所增加。

2. 急救法律法规为了规范急救行为并保护急救人员的权益,中国制定了一系列急救法律法规。

例如,202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急救法》明确了急救的基本原则、义务和责任。

3. 急救技术和设备国内急救技术和设备的发展也取得了显著发展。

包括心肺复苏、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和紧急救护药物等,这些技术和设备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急救的效果和成功率。

三、国外急救事业的发展1. 急救体系建设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完善的急救体系。

例如,美国的急救体系包括急救中心、急救车辆和急救人员。

这些体系相互配合,能够快速响应并提供高质量的急救服务。

2. 急救培训和教育国外急救事业注重急救培训和教育,以提高公众对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不少国家提供急救课程和认证,鼓励更多的人参预到急救工作中。

3. 科技应用国外急救事业借助科技的力量不断发展。

例如,一些国家利用智能手机应用程序提供急救指导和定位服务,匡助普通民众在紧急情况下提供及时的急救。

四、急救护理的重要性1. 保护生命急救护理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采取措施,保护患者的生命。

例如,及时进行心肺复苏可以拯救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命。

2. 减轻伤痛急救护理还能够减轻患者的伤痛。

及时的止血、缝合伤口等处理可以防止伤口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

3. 提供心理支持急救护理人员在处理紧急情况时还能够提供心理支持,匡助患者和家属缓解紧张和恐怖情绪。

五、结论国内外急救事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发展,急救护理的重要性也得到了广泛认可。

我国公众急救知识普及培训现状

我国公众急救知识普及培训现状
维普资讯

7 ・ 8
J u n l f rig S i c S p 0 7 Vo. 2 No 1 ( n r l dc e o r a o s ce e e .2 0 Nu n n 12 . 7 Ge e a Me i n ) i
我 国公 众 急救 知识 普 及 培 训 现 状
王 晓 娟 , 沫 , 世 莉 , 保 国 付 赵 付
Peet i aino m re c n weg o uaia o n riigA n hns P b c/ rsn t t f egnyK o l eP p lr t na dT ann mogC iee u l /WANG Xiou n u Su o E d zi i aj a ,F
宝贵 的抢救 时机 。
2 2 缺乏 完善 的急救普 及培 训体 系 在 国外 和我 国 . 香港 特 区 , 急救 知识 普 及 工 作 都 是 由 经过 专 业 训 练 、 并且 持有教 师资 格的 急救培 训导 师承 担 , 这些 导 师必 须 随时 了解 国际 急救 知识 、 救技 能 的最新 标 准和 信 急 息, 经过一 定 时间 必须 接 受 有 关部 门 的再 培 训 、 质 资 认证 后再重 新上 岗 。而 目前 我 国公 众 急 救知 识 的 普及 缺乏 固定 的培训 机构 、 一 的培训 模 式和 完善 的 统 管理 机制 。一般 来说 , 只要具有 合 法 身份 的组 织机 构 及 专业 医护 知识 都 可 以 进 行培 训 , 如急 救 中心 、 十 红 字会 、 院都可 对公 众 进 行 急 救 培 训 , 医 培训 机 构 不 统 各 地 、 部 门培 训 师 资 、 训 教 材 、 各 培 培训 方 式 和 培 训 资格认证 等存 在 差 异 , 训 质 量 效果 、 培 培训 考 评 也 不 统一 , 终导 致 公众 对急 救 知识 、 能 的掌 握 程 度 最 技 和方 法差异 化 , 势必影 响到公 众对 急救 的认 识 和参 加 培训 的主 动性 , 还有 可 能偏 离 急救 培 训宗 旨路 线 。 因此 , 必须 共 同建立 一套规 范统 一 的急救 培训 流程 和 模式。 2 3 培训 内容及方 式有待 更新 公 众 急救 培训 的主 . 要 内容为 心肺 复苏和创 伤 的急救 , 少涉 及其 它 如 中 较 毒、 中暑及 常见 急 症 发 作 时 的家 庭 急 救 等方 面 知 识 , 培训 内容 比较单 一 片面 。作 为普 及培 训 , 在追 求 培训 人 员多 的 同 时 , 内容 必 须 系统 全 面才 能 达 到 普 及 目 标 。而且 , 国众 多 急 救 培 训 部 门在 普 及 培 训 方 式 我

AED 在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普及情况比较

AED 在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普及情况比较

AED 在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普及情况比较随着心脏骤停的发生率不断增加,自动体外除颤器(AED)作为一种紧急救援设备,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

然而,AED 在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普及情况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对AED 在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普及情况进行比较,以期了解其普及程度和影响因素。

1. 北美地区北美地区,尤其是美国和加拿大,AED 的普及程度相对较高。

这得益于北美地区普遍提倡公众培训以及AED 在公共场所的广泛设置。

在美国,AED 甚至在许多商业机构和学校都可以找到。

此外,美国政府积极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购置 AED 并组织员工进行培训,为民众提供了更多应急救援机会。

2. 欧洲地区欧洲地区的 AED 普及程度与北美地区相当,甚至在某些国家更为普及。

例如,挪威、瑞典和丹麦等北欧国家,在公共场所设置了大量的AED,并组织了各类人员的培训。

此外,在欧洲,AED 还广泛应用于医疗机构如医院和救护车等,以保证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采取除颤措施。

3. 亚洲地区亚洲地区的AED 普及程度相对较低,但近年来有逐步提升的趋势。

一方面,亚洲一些发达地区如日本、韩国和新加坡,在公共场所设置了大量的AED,并鼓励公众进行培训。

同时,这些地区还通过立法和政策的手段推动AED的普及。

另一方面,一些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和印度等,AED 的普及还相对滞后,这可能与经济条件、教育水平和应急意识等因素有关。

4. 非洲地区非洲地区的 AED 普及程度相对最低。

许多非洲国家面临着极度匮乏的基础设施和紧缺的医疗资源,因此,AED 在这些地区很少见。

此外,限制AED 普及的因素还包括财务能力、医疗教育和紧急救援体系等方面的薄弱。

综上所述,AED 在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普及情况存在显著差异。

北美地区和欧洲地区普及程度较高,而亚洲地区和非洲地区则相对较低。

这是由于各地区的经济状况、医疗资源和培训体系的不同所致。

然而,无论地区和国家的差异如何,AED 的普及都应得到进一步关注和促进,以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率和康复率。

急救技能发展现状

急救技能发展现状

急救技能发展现状急救技能的发展现状急救技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生命救助技能,可以在紧急情况下挽救生命。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急救技术的提升,急救技能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首先,急救技能的普及程度不断提高。

在过去,只有医生和护士等医疗专业人员掌握急救技能,普通公众的急救知识匮乏。

然而,随着公众对健康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急救技能的学习和应用。

现在,很多学校、企事业单位、社区等都设置了急救培训课程,让更多的人接受急救技能的培训。

此外,一些互联网平台也提供在线急救培训课程,方便大家随时学习。

其次,急救技能的教材和培训方法不断更新。

随着医学知识的不断深入和技术的发展,急救技能的教材和培训方法也在更新和完善。

急救培训课程的内容更加全面,包括心肺复苏、止血、外伤处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培训方法也更加科学和实用,通过实践操作、模拟救护场景等方式,提高学员的急救能力。

再次,急救技能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

过去,急救技能主要应用在医疗机构、救护车等专业领域。

然而,随着急救技能的普及和应用水平的提高,现在急救技能也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例如,在家中、工作场所或公共场所等发生意外时,人们可以通过急救技能提供紧急救助,给伤者争取更多的生存时间。

此外,在一些特殊的领域,如军事、救援等,急救技能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最后,急救技能的自动化装备逐渐普及。

随着科技的进步,一些急救装备开始自动化,使得急救更加高效和精准。

例如,自动体外除颤器能够自动检测心律失常并给予电击,增加了心脏复苏成功率。

此外,智能手机应用程序也可以提供急救指导和紧急联系人等功能,方便公众在紧急情况下进行急救。

总的来说,急救技能的发展现状是积极向好的。

随着急救技能的普及程度的提高,教材和培训方法的更新,应用领域的扩大和自动化装备的普及,我们相信急救技能会为更多的人提供紧急救助,挽救更多的生命。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急救技能的学习和实践,提高自己的急救能力,为他人提供帮助。

急救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急救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急救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急救是在突发意外事件发生时提供紧急医疗援助的关键环节。

急救系统的发展对于提高事故、灾难和疾病紧急情况下的生存率和康复率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急救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趋势。

首先,急救系统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各国政府和医疗机构越来越重视急救系统的建设和培训,提供更多的资源和设备。

急救医疗团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提升,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紧急情况。

此外,随着技术的进步,像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和远程医疗指导这样的创新工具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急救领域,大大提高了生存率。

然而,目前的急救系统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急救资源的不平衡分布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在一些偏远地区,急救设备和医疗人员短缺,导致急救反应时间的延长,从而影响到患者的生存率。

此外,急救教育和培训的普及程度也不均衡,一些人可能没有足够的知识和技能来应对紧急情况。

因此,全球性的急救系统建设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未来,急救系统将朝着更加智能化和全面化的方向发展。

一方面,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我们可以期待在急救医疗中使用更多的机器人和无人机等自动化设备。

这些设备可以在紧急情况下迅速到达现场,并为医疗团队提供实时数据和支持。

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远程医疗和远程指导将得到进一步推广。

通过视频通话和其他远程技术,医生可以实时指导急救人员在现场进行紧急处置,从而提高急救效率。

此外,急救系统还将更加注重强化公众的急救知识和技能。

教育机构和医疗机构将进行更多的宣传和培训活动,向公众普及基本的急救知识,例如心肺复苏和止血等。

通过提高公众的急救意识和能力,可以使更多的人在紧急情况下提供有效的援助,从而减少不必要的伤亡。

急救系统的发展还需要政府、医疗机构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该增加对急救系统建设的投入,提供更多的资源和设备,并加强监管和管理。

医疗机构应该不断提升急救医疗团队的专业能力,加强培训和科研工作。

公众也应该积极参与急救教育和培训,提高自己的急救知识和技能。

国内外公众院前急救培训现状及我国院前急救培训展望

国内外公众院前急救培训现状及我国院前急救培训展望
视 公 众 的 院前 急 救 。澳 大 利 亚认 为社 区急 救 知 识 教 育 和 志 愿
者 培 训 是 提 高首 援 能 力 的 关 键 , 把 对 志愿 者 1 其 0h左 右 的培 训认 为 是急 救 车 服 务 中心 的 培 训 任 务 之 一 1 2澳 大 利 亚 接 受 ], 过 培训 的公 众 占 5 E O 1 。据 日本 某 急救 中 心调 查 , 阪 府 地 7 7 大 区内 16 高中除 l 9所 6所 外 , 进 行 了急 救 普 及 教 育 (2 ) 均 9% ,
解 放 军

o 9. 6 4 o 2 ( B)
N“7 J (^ 7 、 2 PJA
・ 3 ・ 9
国 内外 公 众 院 前 急 救培 训 现 状 及 我 国院 前 急救 培 训 展 望
蒲 晓煜 , 马 静, 席淑 华 ( 第二 军 医大 学长征 医院 护理 部 , 海 2 0 0 ) 上 0 0 3
对 公 众 院 前 急 救 培 训 问题 上 规 定 , 察 、 机 、 防 队 员 、 警 司 消 大 中学校师生都必须接 受心肺 复 苏和现 场抢救 、 自救 的 培 训 , 要 求 1 3以上 的公 众 学 会 院 前 急 救 【 。并 且 , 国在 公 众 院 / 美 前 急救 的 培 训 方 面 对 培 训 承 担 机 构 、 织 上 也 有 着 明 确 的 规 组 定 和 要 求 。美 国 的考 试 标 准 是 根 据 美 国 国 家 医 疗 救 护 员 注
2 我 国公 众 院 前 急 救 培 训 概 况
随 着 我 国经 济 的 发 展 , 国 的 急 救 体 系 在 不 断 完 善 , 我 自 2 o世 纪 8 O年 代 以 来 , 国 便 十 分 重 视 公 众 的 院 前 急 救 培 我 训 , 且也 取得了显著成效 , 仍有待完善 。 而 但 2 1 急 救 知 识 普 及 不 足 据 报 道 l ,0 7年 北 京 市 每 10 . 】 20 5

国内外急救事业的发展与急救护理

国内外急救事业的发展与急救护理

国内外急救事业的发展与急救护理急救事业是一项关乎生命安全的重要工作,它的发展对于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的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国内外两个方面,分别探讨急救事业的发展和急救护理的重要性。

一、国内急救事业的发展1. 国内急救事业的历史回顾国内急救事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当时的急救工作主要由医院急诊科承担。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急救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国家也开始重视急救事业的发展。

2. 急救法律法规的完善为了规范急救工作,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急救相关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急救法》和《急救技术操作规范》等。

这些法律法规为急救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和指导。

3. 急救设施的建设近年来,国内各地相继建设了一批现代化急救中心和急救站点,以提高急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急救设施的建设不仅包括了设备的更新和升级,还包括了急救人员的培训和队伍的建设。

4. 急救技术的进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急救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国内急救技术的发展涵盖了心肺复苏、止血、骨折固定等多个方面,使得急救人员在处理各类急救事件时能够更加高效和专业。

二、国外急救事业的发展1. 美国急救事业的现状美国是世界上急救事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其急救体系覆盖了全国范围。

美国的急救工作由专业的急救人员和志愿者组成,他们接受过专业的培训,并且拥有先进的急救设备和技术。

2. 德国急救事业的特点德国的急救事业注重医疗资源的整合和协同作战。

德国急救系统由紧急医疗服务、急救车队和急救中心组成,他们之间通过紧密的合作,实现了急救资源的高效利用。

3. 日本急救事业的改革日本的急救事业改革主要集中在提高急救设施和急救人员的水平上。

日本政府积极推动急救设施的建设和急救人员的培训,提高了急救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三、急救护理的重要性1. 急救护理的定义急救护理是指在紧急情况下为患者提供的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

急救护理包括了基本的生命支持、疼痛缓解、伤口处理等多个方面,旨在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国内外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现状比较

国内外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现状比较

国内外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现状比较一、概述公众急救知识普及作为社会公共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伤害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全球范围内对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国内外均在这一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背景、政策导向等方面的差异,国内外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的现状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公众急救知识普及工作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建立急救志愿服务体系等多种方式,我国公众急救知识普及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率、普及内容的专业性和系统性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国外在公众急救知识普及方面起步较早,拥有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教育培训体系。

许多国家将急救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小培养公民的急救意识和技能。

国外还广泛利用媒体、网络等渠道进行急救知识的宣传普及,形成了全民参与、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良好氛围。

通过对国内外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现状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做法,进一步完善我国公众急救知识普及体系,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1. 急救知识普及的重要性急救知识普及对于提高公众健康素养、减少意外伤害造成的损害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各种意外伤害事件屡见不鲜,如交通事故、自然灾害、突发疾病等。

这些事件往往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如果现场人员能够及时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就能有效地减轻伤害程度,甚至挽救生命。

急救知识普及的紧迫性尤为突出。

由于历史、文化和社会等多方面原因,我国公众的急救意识相对薄弱,急救技能普及率较低。

许多人在面对突发状况时,往往因为缺乏必要的急救知识和技能而错失救援时机,导致伤害加重甚至死亡。

加强急救知识普及,提高公众的急救意识和技能水平,对于减少意外伤害造成的损害、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院前心肺复苏的普及和现状

院前心肺复苏的普及和现状

院前心肺复苏的普及和现状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指在心跳和呼吸停止时,采取一系列急救措施,通过胸外按压和口对口人工呼吸等手段,维持患者的心脏和呼吸功能。

据统计,每年全球有超过1500万人因心脏骤停而死亡,而院前心肺复苏是拯救这些人生命的关键环节之一。

尽管CPR技术已经普及多年,但实际操作难度高,很多人在紧急情况下缺乏应对经验,因此院前心肺复苏亟需进一步普及。

目前,我国对院前心肺复苏的普及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我国绝大多数市民并未接受过CPR培训。

据统计,我国目前普及率仅为15%左右,而在美国这一数据则超过50%。

其次,一些人不知道何时应该进行心肺复苏。

在心脏骤停时,每一分钟都会导致10%的死亡率增加,因此准确、快速、果断地进行院前心肺复苏对于挽救生命至关重要。

但是,在紧急情况下,许多人由于惊慌失措而无法有效地进行急救。

针对以上问题,国家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推动院前心肺复苏服务的普及。

例如,在全国范围内推广CPR培训,重点培训公共场所员工、医护人员、普通市民等,提高他们的院前急救技能。

另外,政府还通过各种渠道向公众宣传心肺复苏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

同时,大家可以上网学习CPR操作技巧,多参加模拟演练和实际操作,提高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

在医院内,医师和护士始终对心肺复苏技术进行严格培训,提高诊疗水平和急救率。

同时,也需积极推广院外心肺复苏,加强医生和护士的心理应激训练,提高应对复杂、紧急情况的能力。

当然,针对老年人、婴幼儿、病人等特殊人群,应当采取相应的院前心肺复苏措施。

总之,院前心肺复苏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医疗技术,能够挽救许多人的生命。

为了使更多的人了解和掌握CPR急救技术,在政府和医疗机构的积极推进下,我们也应当积极参与心肺复苏的普及与推广。

增加市民的急救素质,弥补医疗资源和急救力量的不足,为社会的健康和安全做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我国居民急救知识普及应用现状

我国居民急救知识普及应用现状

我国居民急救知识普及应用现状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然而各种意外伤害事故也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在这种情况下,普及和应用急救知识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我国居民急救知识普及应用现状进行探讨。

1.急救知识普及程度低目前,我国居民普遍缺乏急救知识,这种情况在农村和城市社区尤为突出。

许多居民对急救的基本概念和应对措施一无所知,导致在发生意外伤害时无法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错过最佳救治时机。

2.急救培训缺失尽管学校、社区等场所会不定期地组织一些急救培训,但这些培训往往流于形式,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

而且,这些培训通常只针对特定群体,如学生或老年人,使得广大居民无法全面、系统地掌握急救知识。

3.急救设施不完善在一些地区,尤其是偏远地区,急救设施严重不足。

当发生意外伤害时,往往无法及时获得有效的急救处理,导致伤情加重或错过最佳救治时机。

4.居民参与度低由于急救知识普及程度低,居民对急救的重视程度也相应较低。

许多居民在面对突发情况时,往往不知所措或犹豫不决,无法及时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

5.急救知识传播渠道有限目前,我国居民获取急救知识的渠道比较有限。

除了学校和社区组织的培训外,主要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获取相关信息。

然而,这些渠道所传播的急救知识往往不够全面和系统。

6.缺乏专业急救人员在发生意外伤害时,专业的急救人员能够迅速、准确地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

然而,我国目前缺乏足够数量的专业急救人员,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地区,更是缺乏相应的急救力量。

7.急救知识考核制度不健全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急救知识考核制度。

这使得居民在参加急救培训后,无法得知自己是否已经掌握了相应的急救技能和知识。

同时,这也使得相关部门无法准确了解居民的急救知识水平,难以制定针对性的培训计划。

8.急救意识不强由于缺乏急救知识和培训,许多居民在面对突发情况时往往存在侥幸心理或无助感。

他们不知道如何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也害怕自己的行为会对伤者造成更大的伤害。

国内外急诊医学的比对及状况

国内外急诊医学的比对及状况

国内外急诊医学的比对及状况急诊医学是一门重要而复杂的医学学科,在医疗体系中一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急诊医学的概念是通过接收急性突发疾病或创伤的患者,为他们提供及时、规范和高效的医疗服务,以挽救生命,治疗疾病,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本文将对国内外急诊医学的比对及状况进行分析。

一、国内急诊医学的概况中国急诊医学的发展,是始于20世纪80年代。

2010年发布的中国急诊医学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急诊科以及全球急诊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国家。

立足于我国独特的社会背景和医疗需求,中国把急诊医学服务作为国家战略,建立起完备的急诊医学体系和服务网络。

由此,国内急诊医学已经发展至全科医学范畴内,并所涉及的学科日益扩展。

在急诊医学体系中,急诊科不但承担了最广泛的急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工作,也是急性中毒、急性肝功能衰竭等的救治中心,关键时刻为决策提供保障。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和医疗需求的不断增加,急诊医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比如,如何提高急诊救治质量,提高急救速度,同时更好地和国际接轨等。

二、国外急诊医学的概况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的急诊医学服务的发展,比中国发展要早得多。

作为急诊医学研究新兴领域的美国,它拥有世界上最为完备和先进的急诊医学体系和庞大的急诊医学队伍。

在美国,医生在获得医学学位后,必须进行4年的住院医师培训,其中包括一年的急诊医学专业培训,同时美国的急诊医学教育和研究工作也相当完善。

急诊医学在欧洲的发展也相当迅速,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需要有更为完备,更为高效的急诊医学服务,于是欧洲各国开始大力投入于急诊医学的发展。

欧洲的急诊医学系统是相当成熟的,同时,欧洲也是急诊医学领域前沿的科研机构的聚集地。

三、国内外急诊医学的比较1. 医疗资源的分配:急诊诊疗设备如心肺复苏、电除颤器、急诊内窥镜等,以及急诊药物等应急救治物资的配置标准和能力是两个地区最为耀眼的不同。

国内一些综合医院建设大力度较大,急诊内镜、药物使用、床位配置在逐年改善,但是缺少专科急诊与战略意义上的急救中心,导致效率低下是急需解决的一大难题。

我国急救科普现状分析报告

我国急救科普现状分析报告

我国急救科普现状分析报告引言急救科普在提高民众应急救援能力、预防意外伤害、保护生命安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我国的急救科普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对我国急救科普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现状分析1. 急救科普知识普及率低我国大部分民众对急救科普知识的了解有限。

很多人对常见的急救措施、心肺复苏等基本急救技能缺乏知识,甚至存在错误观念。

这导致救援事故发生时,大多数人无法正确进行急救,错过了黄金抢救时间。

2. 急救科普渠道不畅目前,急救科普渠道相对有限。

虽然一些机构、媒体会定期开展急救科普活动,但覆盖人群较少,传播效果不明显。

在学校教育方面,虽然有些学校会安排急救教育课程,但教学内容和方式相对陈旧,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重视。

3. 急救科普资源不足急救科普资源在我国相对匮乏。

目前,急救科普资料、视频、手册等较少,内容也较为简单,无法满足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需求。

此外,急救培训机构和专业人员也相对不足,无法满足我国人口庞大的需求。

4. 急救科普宣传手段单一当前,大多数急救科普宣传途径仍然以传统媒体为主,如电视、广播、报纸等。

而互联网新媒体作为传播信息的重要途径,在急救科普方面的应用还相对较少。

这导致急救科普信息无法广泛覆盖到更多的人群,尤其是年轻人。

建议面对我国急救科普现状的不足,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提升急救科普水平,推动科学、全面的急救科普普及到每一个家庭和每一个个体。

1. 加大急救科普力度政府应加大对急救科普的支持力度,提高急救科普的覆盖率。

可以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形式,制作相关急救科普视频、动画、微信公众号等,将急救知识普及到更多的人群中。

2. 优化急救科普教育学校应加强急救科普教育,将急救知识纳入课程,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兴趣。

此外,可以通过与急救培训机构合作,开展相关培训和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急救意识和技能。

3. 增加急救科普资源加大急救科普资源的投入,制作更加丰富、深入的急救科普资料、手册、应急包等。

国内外急救事业的发展与急救护理

国内外急救事业的发展与急救护理

国内外急救事业的发展与急救护理一、引言急救是一项关乎人民生命安全的重要工作,它涉及到从事急救工作的人员、急救设备和技术的发展,以及急救护理的实施。

本文旨在探讨国内外急救事业的发展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期为急救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急救护理的提升提供参考。

二、国内急救事业的发展现状1. 急救体系建设国内急救体系建设已取得显著发展,建立了以急救中心为核心的急救网络,形成为了“一中心、一网、多点”的急救服务模式。

各级医疗机构的急救能力得到提升,急救设备和药品的配备也得到了一定改善。

2. 急救人员队伍建设国内急救人员队伍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果,急救人员的培训和认证体系逐渐完善,专业技能得到提升。

但是,急救人员数量不足、培训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仍然存在。

3. 急救技术和设备发展国内急救技术和设备发展较快,包括心肺复苏、自动体外除颤器等先进技术的应用,以及急救车辆、急救设备的更新换代。

然而,一些先进技术和设备在基层医疗机构普及率较低,急救设备的标准化和统一化程度有待提高。

三、国外急救事业的发展现状1. 急救体系建设国外急救体系建设相对成熟,各国普遍建立了覆盖全国范围的急救网络,急救中心的数量和覆盖范围较广。

急救服务的响应速度较快,急救设施和资源相对充足。

2. 急救人员队伍建设国外急救人员队伍建设较为完善,急救人员的培训和认证制度健全,培训水平和专业素质较高。

急救人员数量相对充足,能够满足急救需求。

3. 急救技术和设备发展国外急救技术和设备发展较为先进,包括远程医疗、无人机急救等新技术的应用,以及高级急救设备的普及。

急救设备的标准化和统一化程度较高,能够提供更精准的急救服务。

四、国内外急救护理的现状与问题1. 国内急救护理的现状国内急救护理的水平相对较低,护理人员对急救知识和技能的了解和应用程度有限。

一些基层医疗机构的护理人员缺乏急救护理的培训和认证,导致急救护理水平不高。

2. 国外急救护理的现状国外急救护理的水平相对较高,护理人员对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较好。

国内外现场急救知识与技能普及的现状

国内外现场急救知识与技能普及的现状
现代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防医学 2 0 1 5年第 4 2卷第 l 6期
Mo d e r nP r e v e n t i v eMe d i c i n e ,2 0 1 5 ,V o 1 . 4 2 ,N O. 1 6

健康 与社会行 为 ・
国 内外 现场 急救 知识 与技 能普及 的现状
史晓伟 ,张新 定
p a r t i c i p nt a s , p o p u l a r i z a t i o n m e t h o d a n d i f r s t a i d t r i a n i n g m o d e w e r e m a j o r l y d i s c u s s e d . hi T s s t u d y W s a a i m e d t o r e l a i z e c u r r e n t
S HI Xi a o - we i , Z HANG Xi n - d i n g
I n s t i t u t e o f p h y s i c a l e d u c a t i o n , H a i n a n l l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 Ha i k o u , Ha i n a n 5 7 1 1 5 8 , C h i n a
中 图 分 类 号 :R1 9 3 文 献 标 志 码 :A 文章编 号 :1 0 0 3 - 8 5 0 7 ( 2 0 1 5 ) 1 6 — 2 9 6 1 — 0 3
Cu r r e n t s i t u a t i o n o n t h e p o p u l a r i z a t i o n o f t h e i f r s t a i d k n o wl e d g e a n d s k i l l s i n d o me s t i c a n d f o r e i g n i f e l d s

国内外急救事业的发展与急救护理

国内外急救事业的发展与急救护理

国内外急救事业的发展与急救护理一、引言急救是指在突发疾病或者意外事故发生时,通过紧急的医疗救助措施,迅速救治伤病患者,以减轻病情、拯救生命的一项医疗服务。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重视,急救事业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发展。

本文将从国内外急救事业的发展现状、急救护理的重要性以及国内外急救护理的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国内外急救事业的发展现状1. 国内急救事业的发展现状在国内,急救事业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

政府加大了对急救事业的支持力度,建立了一系列的急救救援体系和机构,如120急救中心、急救医院等。

此外,国内还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规范了急救服务的实施和管理。

急救设备的更新换代和急救人员的培训也在不断提升,为急救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 国外急救事业的发展现状相比国内,国外的急救事业发展更为成熟。

许多国家已经建立了完善的急救系统,并形成为了一套科学规范的急救护理流程。

例如,美国的急救服务体系覆盖了全国范围,拥有专业的急救人员和设备,能够及时响应各种急救需求。

欧洲国家也在急救事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各国之间还有一定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急救护理的发展。

三、急救护理的重要性1. 救治伤病患者的关键环节急救护理是救治伤病患者的关键环节,它能够在事故或者疾病发生后的最短期内提供紧急的救助措施,有效减轻病情,拯救生命。

急救护理包括急救技术的应用、心肺复苏、止血、包扎等,这些措施能够迅速稳定患者的病情,并为后续的治疗提供时间窗口。

2. 降低病患残疾率和死亡率急救护理的及时干预能够有效降低病患的残疾率和死亡率。

在心脏骤停等紧急情况下,进行心肺复苏能够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为进一步的治疗争取时间。

在外伤事故中,及时的止血和包扎能够减少失血量,保护伤口,减轻伤者的痛苦。

四、国内外急救护理的发展趋势1. 技术的不断创新随着科技的进步,急救护理技术也在不断创新。

例如,远程医疗技术的应用,可以通过视频通话等方式,为远离医疗资源的地区提供急救指导和支持。

国内外心肺复苏普及教育现状及启示

国内外心肺复苏普及教育现状及启示

国内外心肺复苏普及教育现状及启示李 维,胡翠环摘要 对国内外心肺复苏普及教育现状进行综述,旨在阐述心肺复苏在保障生命安全方面的重要性和作用,总结国内外心肺复苏普及教育的现状以及启示㊂关键词 心肺复苏;普及教育;启示;综述K e yw o r d s c a r d i o p u l m o n a r y r e s u s c i t a t i o n ;p o p u l a r i z a t i o ne d u c a t i o n ;e n l i g h t e n m e n t ;r e v i e w ;d o i :10.12104/j.i s s n .1674-4748.2023.23.018 心肺复苏(c a r d i o p u l m o n a r y re s u s c i t a t i o n ,C P R )是抢救心搏骤停病人最基本和关键的技术之一㊂及时㊁有效地实施C P R 可明显提高心搏骤停病人的生存率[1-2]㊂然而,由于救治不及时㊁救护人员不能及时到达事发地等原因,往往造成心搏骤停病人院外抢救不力,导致伤残或死亡的后果[3]㊂因此,C P R 普及教育在国外广泛开展,并普遍作为一项关键的救生技能进行普及㊂在国外C P R 教育通常被纳入基础教育,或由医疗保健提供者㊁社区组织和其他培训机构作为独立课程提供㊂今年两会期间,多位代表提出应提高我国心肺复苏普及率和培训质量,提升全民应急救护能力㊂总体而言,国外C P R 普及教育的现状是较完善的,个人和组织都可以获得广泛的资源和培训项目㊂C P R普及教育是应急准备和反应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国外得到了广泛开展㊂相比之下,中国在C P R 普及教育方面仍然落后,许多公民缺乏这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㊂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在医疗卫生和应急处置方面面临着挑战㊂提高C P R 普及教育和培训水平将会挽救许多生命,特别是在医疗服务有限的农村和偏远地区㊂本文通过对国内外C P R 普及教育现状进行综述,旨在为我国心肺复苏普及教育提供启示㊂1 国外C P R 普及教育现状国外C P R 普及教育现状因国家㊁地区㊁组织和人群的不同而异㊂许多国家也实施了公众电除颤计划(pu b l i c a c c e s sd e f i b r i l l a t i o n ,P A D ),这些项目包括在公共场所放置自动体外除颤器,并培训个人如何在紧急情况下使用它们[4-5]㊂基金项目 华中科技大学2021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202110487140㊂作者简介 李维㊁胡翠环(通讯作者)单位:43003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护理学院㊂引用信息 李维,胡翠环.国内外心肺复苏普及教育现状及启示[J ].全科护理,2023,21(23):3238-3240.1.1 德国C P R 普及教育现状根据德国联邦政府的法律规定,每个公民有急救的权利和义务[6]㊂根据德国法律,成年人必须当义务兵或者参加急救义务工作7年,两者必须选其一[6]㊂此外,在获得普通驾照之前,公民必须接受8学时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主要集中在基本的生命维持技术上[6-7]㊂如果想要获得卡车驾驶执照㊁参加体育协会和获得猎人执照,公民必须接受16学时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6,8]㊂1.2 意大利C P R 普及教育现状意大利外勤警察需要接受初级急救技能培训,学会使用公共场所配备的自动体外除颤器,某些特殊职业也需要具备急救能力,以便在紧急情况下抢救[6,8-15]㊂公共场所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并组织学习如何使用对抢救成功至关重要㊂1.3 法国C P R 普及教育现状法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院前急救组织并形成急救网络(连接医院和院前急救中心)的国家,法国要求消防人员掌握院前急救技能,用于急救的医院前急救组织在法国被称为S AMU ,大部分医院有S AMU 分站,S AMU 也有指挥中心,S AMU 负责制定在巴黎市民中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标准,相关协会负责宣传和推广[6,16-19]㊂1.4 美国C P R 普及教育现状美国高度重视急救知识的普及和教育,以确保在重大灾害或常规武装冲突中对伤病员进行及时有效的医疗救助㊂警察㊁司机㊁消防员㊁大学教师和学生必须接受C P R ㊁现场救援和自救培训,并要求1/3以上的人学习院前急救[20-21]㊂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心脏协会一直倡导将C P R 作为主要的救生程序提供给公众,目前已有5000万人接受了C P R 培训,并形成了一个循序渐进的网络[22]㊂在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获得进一步发展,一方面得益于政府的重视[23],另一方面依赖于积极参与各类民间㊃8323㊃C H I N E S EG E N E R A LP R A C T I C E N U R S I N G A u gu s t 2023V o l .21N o .23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机构和组织的应急医疗服务建设[24]㊂私人机构和组织也可以参与C P R普及教育,但需要注意它们的合法性和教授C P R操作的专业性,确保教授人员具备专业知识和能力,并授予正确的C P R操作,使学员能够掌握正确的C P R操作和实际应用能力㊂美国红十字会和美国心脏协会提供C P R培训和认证,这些机构还提供免费的在线C P R培训㊂此外,许多学校和企业都提供C P R培训,以便员工和学生可以获得急救技能㊂政府还要求所有医疗保健提供者接受C P R培训并定期更新其技能㊂这些措施为C P R普及教育提供了广泛的渠道和机会,促进了公众的健康和安全㊂1.5日本C P R普及教育现状为了普及急救知识,日本急救医学协会㊁救生急救研究委员会以及厚生劳动省卫生政策局指导司共同编撰了‘救命应急 急救指南“,该指南成为了日本国民急救法的标准[25-26]㊂此外,日本还将C P R普及教育纳入中小学教育,并要求学生学习至少4h的急救知识[27]㊂在日本中学生掌握C P R的普及率已经达到90%以上[27]㊂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比较强,再加上从小时候就受到民众急救意识的影响,对C P R普及的意义非常大㊂学生的急救思想可以一定程度上影响其父母和长辈的思想,引导更多人学习C P R知识,起到 以点带面 的效果㊂中小学教育不仅可以设置急救理论知识的学习,还可以通过模拟实际场景提供学生操作的机会,并以此作为考核学生学习成果的标准㊂对通过考核的学生,还可以颁发资格证书以表彰他们的努力㊂2我国C P R普及教育现状我国C P R普及教育起步较晚,目前我国C P R普及率仅在1%左右,发展滞后于其他国家[28-33]㊂然而,自1993年起,原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主席王教授提出了加快实施 中国C P R普及培训工程 的蓝图计划后,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致力于对公众进行C P R 技术的教育和培训[34-35]㊂这一计划在推广C P R技能方面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㊂在接下来的20年我国C P R普及教育经历了艰难的起步和逐步发展的过程㊂1997年,同济大学与上海医学急救中心联合在高校班级公共选修课中开设急救课程[36]㊂经过多次探索和实践,最终结果表明,在高校普及C P R操作等急救技能培训,起到了非常有效的社会效益,对提高全国急救水平有很好的促进作用[35-36]㊂2016年,有学者提出C P R普及1亿户计划,主张每个医务人员向5个家庭 点对点 滚雪球 等方式传授C P R技术及相关知识[37]㊂该计划旨在将C P R普及教育覆盖到更广泛的人群,帮助民众了解和掌握基本的急救技能,从而提高抢救效果和成功率[37]㊂这一计划也反映了我国C P R 普及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我们有信心在未来逐步提高C P R普及率,并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㊂值得一提的是,聂雷霞等[38]在对大学生进行C P R 训练时发现,超过99%的大学生对C P R技术有较强的学习意愿,训练后C P R技能的掌握程度为99.5%,远高于训练前的3.8%㊂为了提高我国C P R普及率,国务院颁布的‘ 健康中国2030 规划纲要“,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39]㊂同时,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C P R 学专业委员会与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共同开展 全国心肺复苏普及进亿家精准健康工程 525+我爱我家工程[40]㊂该计划旨在5年内C P R共普及2亿人,每人培训5户家庭,以改善我国C P R普及率低的现状[41]㊂3启示通过总结国内外C P R普及教育现状和措施,对我国C P R普及教育提供以下启示㊂3.1制定和实施国家或地方的C P R普及教育政策和规划制定和实施国家和地方的C P R普及教育政策和规划,明确目标㊁内容㊁标准㊁方法和评估指标,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和协调机制,保障C P R普及教育的顺利开展㊂因此,我国应该加强与国际复苏组织的交流和合作,参考和借鉴国际指南的内容和形式,制定和推广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C P R普及教育政策和规划,并定期进行修订和更新㊂加强普及教育科学的研究,制定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C P R普及教育政策和规划㊂3.2建立公众C P R普及教育体系建立全面的C P R普及教育体系,将C P R普及教育纳入了中小学㊁社区㊁企业等各个层面的公共教育体系,并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进行推广和宣传㊂政府应该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各级各类教育机构㊁医疗机构㊁社会组织等开展C P R普及教育活动,为C P R培训提供必要的资金㊁场地㊁设备等资源㊂3.3加强公众C P R普及教育宣传力度和改进C P R 普及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加强对社会公众的C P R宣传和教育,利用各种媒体和平台,普及C P R的基本知识㊁重要性和操作步骤,增强公众的心脏急救意识和自信心,鼓励公众参与C P R培训和实践㊂开展多元化的社区推广C P R普及教育活动㊂加强对C P R实施情况的监测和评价,建立全国性的心搏骤停登记系统,收集和分析C P R实施的㊃9323㊃全科护理2023年8月第21卷第23期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数据和效果,反馈和改进C P R普及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促进C P R普及教育的科学化和规范化㊂3.4建立政府支持和社会参与的C P R普及教育机制我们应该加强政策引导,完善法律法规,推动C P R普及教育纳入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同时也要借助社会力量,广泛开展C P R培训活动,提高公众的自救互救意识和能力㊂通过政策引导㊁资金投入㊁法律保障等方式,鼓励和支持各级医疗机构㊁学校㊁社区㊁企业等开展C P R培训和宣传活动,提高公众的C P R意识和能力,形成一个人人会做㊁人人敢做㊁人人愿做的C P R 文化氛围㊂4小结许多国家在C P R普及教育方面的现状凸显了早期教育㊁有针对性的培训㊁提高公众意识以及技术使用的重要性,中国可以从这些策略中受益,并最终挽救更多生命㊂多国在C P R普及教育的经验为中国的C P R 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指导㊂参考文献:[1]梁学良.探讨成人认知能力测试与训练仪对脑损伤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J].健康大视野,2018(22):222-223.[2]宋健婷.目击者心肺复苏对于院外心搏骤停患者生存率的影响 系统评价及M e t a分析[D].大连:大连医科大学,2019.[3]李萍,奴尔曼㊃阿不来提,吴庆,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心肺复苏能力培训及评估[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6(2):55-56.[4]龚平.理想C P R(i C P R):我们的差距与希望[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8,27(1):11-15.[5]张殷婷.国内公共场所应急医疗服务设计策略及应用[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5.[6]张雁,温新华,林长敏,等.国内外公众基础生命支持技术培训现状及其差距[J].中国全科医学,2006,9(20):1668-1669. [7]彭迎春,关丽征,刘兰秋,等.公众急救知识培训的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2008,11(18):1670-1672.[8]刘平,李晚泉,胡蓉.不同模式普及急救知识的效果对比分析[J].当代医学,2011,17(25):18-19.[9]王位琼,岑美珠,黄艺仪.急诊病人及家属对急救相关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J].家庭护士,2008,6(25):2272-2274.[10]韩梅荣.关于实施警察现场救助培训的思考(上)[J].公安教育,2003(2):26-27.[11]张冬林,胡友珍,杨纯,等.国内外院前急救发展现状与展望[J].现代护理杂志,2005(24):2094-2095.[12]张爱华,陶红,桂莉.国内外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护理管理杂志,2004,4(4):23.[13] C O T T I N O A,M I C H E L IA G D,G A IV.F o r m a t i o no fe m e r g e n c ym e d i c i n e i nI t a l y[J].E u r o p e a nJ o u r n a l o fE m e r g e n c y M e d i c i n e,1998,5(4):457-460.[14]沈洪.实用心肺复苏指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274.[15]岑颖欣.通气方式对院外心脏骤停患者预后的影响及心肺复苏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9. [16]李莉.国际院前急救服务体系现状及运作管理[C]//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六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13:136-142.[17]于宗河,邵孝(钅共).联邦德国㊁意大利㊁法国三国院前急救工作情况(一)[J].医院管理论坛,1991(1):29-31.[18]王李云.综合培训法在提高非医学类大学生心肺复苏知㊁行㊁意中的探索[D].杭州:浙江大学,2016.[19]任文,李帅,刘颖,等.社区慢性病长处方模式实施现状及问题[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20,19(1):61-63.[20]李铭.急救医学发展概况回顾与展望[J].医学文选,2001(3):382-384.[21]那巍.哈尔滨市急救中心发展策略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22]陆焱焱.心肺复苏模拟人控制系统的设计[D].镇江:江苏大学,2010.[23]缪春勤.台州市医疗急救系统在应对台风伤害中的临床急救评估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7.[24]桂莉,周彬,霍正禄,等.美英日德国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综观[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1(6):325-326.[25]蒲晓煜.社区服务人员院前急救培训现状调查及优化培训方式的研究[D].上海:第二军医大学,2010.[26]唐锐,付金钰,崔兰玲.对院前急救宣教作用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04,22(3):79.[27]柯佳捷.普通群众C P R的培训推广及C P R 互联网+ 普及模式的初步研究[D].汕头:汕头大学,2017.[28] MO Z A F F A R I A N D,B E N J AM I N E J,G O A S,e ta l.H e a r td i se a s ea n d s t r o k e s t a t i s t i c s-2016u p d a t e:a r e p o r tf r o m t h ea m e r i c a nh e a r ta s s o c i a t i o n[J].C i r c u l a t i o n,2016,133(4):e38-e360.[29] Z H A N GS.S u d d e nc a r d i a cd e a t hi n C h i n a:c u r r e n ts t a t u sa n df u t u r e p e r s p e c t i v e s[J].E P E u r o p a c e,2015,17(s u p p l_2):i i14-i i18.[30]S H A OF,L ICS,L I A N G L R,e t a l.O u t c o m eo f o u t-o f-h o s p i t a lc a rd i a c a r re s t s i nB e i j i n g,C h i n a[J].R e s u s c i t a t i o n,2014,85(11):1411-1417.[31] HU A W,Z H A N G L F,WU Y F,e ta l.I n c i d e n c eo fs u d d e nc a rd i a cde a t hi n C h i n a.A n a l y s i so f4r e g i o n a l p o p u l a t i o n s[J].J o u r n a l o f t h e A m e r i c a n C o l l e g eo fC a r d i o l o g y,2009,54(12): 1110-1118.[32] Z H A N GZQ,C H E N W B,C H E N W Y,e ta l.T h ee p i d e m i o l o g i c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97823c a s e so f p r e-h o s p i t a l m ed i c a lc a r ei nG u a n g z h o u c i t y[J].C h i n e s eC r i t i c a lC a r e M e d i c i n e,2011,23(2):99-103.[33]廖裔学,阮海林.院前心搏骤停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0(21):3284-3286.[34]王一镗.加紧实施 中国心肺复苏术普及培训工程 [J].中国急救医学,1993,13(5):2.[35]苗晨曦,吕静,王丹丹,等.国内外居民院外心肺复苏普及培训现状及对我国的培训启示[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1):159-161.[36]费国忠,刘艺林.急救中心与高校合作设置防灾和急救选修课的现状及前景[J].中国急救医学,2003,23(4):258-259. [37]马文君.全国心肺复苏普及进亿家精准健康工程启动[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7,42(3):270-271.[38]聂雷霞,张敏,徐婷婷,等.在读大学生心肺复苏培训的效果及分析[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2,29(1):67-69.[39]中共中央㊁国务院. 健康中国2030 规划纲要[E B/O L].(2016-10-25)[2021-10-20].h t t p://w w w.x i n h u a n e t.c o m//p o l i t i c s/2016-10/25/c_1119785867.h t m.[40]马文君,宋宫儒.全国心肺复苏普及进亿家精准健康工程启动[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7,5(4):174;封2.[41]徐艳.非医学专业大学生互联网+现场心肺复苏培训有效性研究[D].新乡:新乡医学院,2018.(收稿日期:2023-03-17;修回日期:2023-07-06)(本文编辑卫竹翠)㊃0423㊃C H I N E S EG E N E R A LP R A C T I C E N U R S I N G A u g u s t2023V o l.21N o.23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内外急救事业的发展与急救护理

国内外急救事业的发展与急救护理

国内外急救事业的发展与急救护理一、引言急救护理是一项关乎人类生命安全的重要事业,其发展对于保障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国内外急救事业的发展与急救护理进行详细探讨,包括急救事业的背景与现状、国内外的急救体系、急救护理的重要性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

二、国内外急救事业的背景与现状1. 国内急救事业的背景与现状在我国,急救事业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急救体系,包括急救电话系统、急救中心、急救车辆等。

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急救水平仍有差距,急救设施不够完善,急救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2. 国外急救事业的背景与现状在发达国家,急救事业已经相对成熟。

例如,美国的急救体系非常完善,包括急救电话热线、急救中心、专业急救人员等。

同时,发达国家还注重急救护理的培训和推广,普通民众普遍具备基本的急救知识和技能。

三、国内外的急救体系1. 国内的急救体系我国的急救体系主要由急救电话系统、急救中心和急救车辆组成。

急救电话系统通过统一的电话号码,接受急救求助并指导求助者采取紧急救治措施。

急救中心则负责协调急救资源,派遣急救车辆前往现场进行救治。

2. 国外的急救体系发达国家的急救体系更加完善,除了急救电话系统和急救中心外,还设有专业的急救医院和空中救援系统。

急救医院具备先进的急救设备和专业的急救人员,能够提供高水平的急救护理服务。

空中救援系统则能够迅速将急救人员和设备送达事故现场。

四、急救护理的重要性1. 保障生命安全急救护理是在紧急情况下对患者进行救治和护理的重要手段,能够有效地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在事故、疾病等突发情况下,及时的急救护理能够拯救患者的生命,减少不可逆转的损伤。

2. 缓解病痛急救护理不仅可以保障生命安全,还能够缓解患者的病痛。

通过及时的救治和护理,可以减轻患者的症状和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3. 促进康复急救护理不仅仅是对患者进行紧急救治,还包括对患者的康复护理。

国内外急救事业的发展与急救护理

国内外急救事业的发展与急救护理

国内外急救事业的发展与急救护理标题:国内外急救事业的发展与急救护理引言概述:急救事业是一项关乎人民生命安全的重要事业,随着科技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外的急救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急救护理作为急救事业中的重要环节,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国内外急救事业的发展和急救护理的角度,分别探讨其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国内急救事业的发展1.1 快速应急救援体系的建立- 建立了全国统一的急救电话热线体系,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急救服务。

- 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大量的急救中心和急救站点,提供急救设备和专业人员支持。

1.2 急救技术的不断创新- 心肺复苏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提高了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率。

- 使用先进的急救设备,如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提高了急救效率和成功率。

- 引入无创血压监测技术、血氧饱和度监测技术等,提高了对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测和评估水平。

1.3 急救培训体系的完善- 建立了急救人员培训和认证制度,提高了急救人员的专业素质。

- 推广普及急救知识,提高公众的急救意识和应急能力。

- 加强急救队伍建设,提高急救队伍的数量和质量。

二、国外急救事业的发展2.1 先进的急救技术与设备- 发达国家引入了最新的急救技术和设备,如机器人辅助手术、远程医疗等。

- 急救车辆配备了先进的监护设备和药物,提高了对患者的急救水平。

2.2 多元化的急救服务模式- 发达国家推广了家庭急救和社区急救服务,提高了急救服务的覆盖面和便捷性。

- 引入了急救直升机和水上急救服务,缩短了急救时间,提高了救治效果。

2.3 强化急救队伍的专业化培训- 发达国家注重急救队伍的专业化培训,提高了急救人员的技能水平和应变能力。

- 建立了急救人员的职业认证制度,确保急救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质量。

三、急救护理的重要性3.1 急救护理的定义和作用- 急救护理是指在急救过程中对患者进行的护理措施,旨在保护生命和减轻病情。

- 急救护理是急救事业中的重要环节,对患者的救治效果和生存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国内外急救事业的发展与急救护理

国内外急救事业的发展与急救护理

国内外急救事业的发展与急救护理引言概述:急救事业是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工作,旨在提供紧急救治和护理,以挽救生命和减轻伤病的严重程度。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对急救服务的需求增加,国内外急救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阐述国内外急救事业的发展与急救护理。

正文内容:1. 国内外急救事业的发展趋势1.1 医疗技术的进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急救设备和技术得到了极大的改进和提升。

例如,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广泛应用和远程医疗技术的发展,加快了急救反应时间和抢救效果。

1.2 急救体系的建设:国内外政府和医疗机构对急救体系的建设越来越重视。

建立完善的急救网络,包括急救热线、急救中心和急救车队等,提高了急救服务的覆盖范围和效率。

2. 国内外急救护理的发展2.1 专业化护理团队的建设:国内外急救护理团队的建设越来越重视专业化和多学科的特点。

护理人员通过系统的培训和认证,提高了急救护理的质量和水平。

2.2 多元化的护理技术:急救护理不仅仅是简单的救治,还包括心理护理、疼痛管理等方面。

国内外护理人员积极学习和应用不同的护理技术,提供全面的护理服务。

2.3 社区急救护理的推广:国内外越来越多的社区开始推广急救护理知识,培训居民成为急救志愿者,提高了社区的急救能力和应急反应能力。

3. 急救事业的挑战与机遇3.1 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病的增加:随着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病的增加,急救事业面临更多的挑战。

急救护理需要更多关注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的特殊需求。

3.2 心理因素的考虑:急救护理不仅仅是医疗技术,还需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

护理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心理支持能力,以提供全面的护理服务。

3.3 科技的应用与创新:科技的不断进步为急救事业带来了更多的机遇。

例如,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应用可以提高急救护理的准确性和效率。

总结:国内外急救事业的发展与急救护理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医疗技术的进步、急救体系的建设、专业化护理团队的建设、多元化的护理技术和社区急救护理的推广等方面都为急救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国内外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现状比较

国内外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现状比较
李文涛. *通讯作者:
1.2 国内现状
1.2.1 急救知识普及率。与国外国情有所不同, 我国急救培 训起步较晚。2001 年, 红十字总会、 教育部、 公安部等 15 个 部委办联合颁发 《中国红十字会关于广泛深入开展救护工作 的意见》 提出建立急救培训基地、 , 扩大培训范围、 提高普及率 的目标。据新华网 2003 年 4 月 7 日的报道, 深圳已在 2003 年正式实施了社区第一目击者急救知识培训工程, 目前公众 急救知识的普及率不足 2%, 广州、 天津等地尚不足 1%。有 研究指出 [9]: “120” 对 急救电话的知晓率北京为 58%, 上海为 50.85%, 而安阳市只有 19.75%。 我国也逐渐开始加强了对急 救员的培训: 珠海作为中南五省急救员培训基地自 2006 年以 来, 共有 2000 多人参加了专业、 系统训练, 其中约 1000 多人 拿到了初级急救员资格证书[10]。 在拥有 1200 万人口的北京, 为迎接 2008 年奥运会, 曾加大对急救员的培训力度, 但也只 有不到 1 万人拥有急救员证书[11]。 由于我国院前急救起步较 晚与人口基数大的现实国情, 公共事业从业者 (警察、 司机、 机 务人员等) 尚不能在上岗前完成急救教育和培训, 全民的普及 还需努力。 1.2.2 公众急救培训的相关政策法规。 我国部分法规对特殊 人员也有一些相应要求, 《110 接警处工作规则》 “专职 如 规定 处民警应当掌握基本的救人、 救灾及医疗救护技能” 国内相 。 关法律、 法规对特殊人群的急救要求虽然有所规定,但不够 具体, 如对警察、 机动车教练、 危险行业从业人员的急救知识
2.2 建立规范化培训体系
目前我国的普及工作各省市发展不平衡, 西南和东南地 区发展较快, 东北和西北地区相对滞后, 并且无固定模式可 循。 借鉴国外经验, 急救知识普及工作应由经过专门训练、 并 有教师资格的急救培训导师承担, 这些导师必须随时了解国 际上急救知识、 急救技能的最新标准和信息, 经过一定时间必 须接受有关部门的再培训、 经资质再认证后再重新上岗。培 训课程应有统一的课时要求和规范的教材, 定期复训, 对考核 合格者颁发全国统一的急救员证书。 根据学校、 单位、 社区的 不同特点, 开展不同形式的培训, 具有相应资质的培训部门应 定期深入学校、 单位、 社区, 将公众急救知识培训工作落实在 实处。 循证机构对公众急救知识培训提出的一些证据, 心 如: 肺复苏的最理想的培训对象应该是高危病人的家属, 培训时 间以8小时为宜等 [14], 对院前急救培训的规范化、 科学化提供 了借鉴。因此, 专业培训人员也应借助循征医学的发展来规 范培训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现状 1.1 国外现状
1.1.1 急救知识普及率。在许多发达国家, 急救知识普及率 高达 10%。美国在 20 世纪 70 年代就产生了急救医学和专 业急救培训, 并向民众推广, 到目前已逐步完善。 美国每 4 个 人中便有 1 人具备基础急救知识, 新加坡每 8 人中有 1 人接 受过急救知识的培训, 悉尼每 20 个人中有 1 人接受过急救知 识的培训。据有关文献报道[1], 在发达国家的某些地区, 几乎 一个家庭就有一人可以完成自救互救。 为鼓励接受过急救培 训的人更为积极地参与院外施救, 相关认证部门还对达到一 定知识技能水平者颁发急救员证书。 澳大利亚每百人就有 1 至 2 名急救员, 新加坡每 5 人就有 1 名急救员, 美国的西雅图 每 3 人就有 1 名急救员[2]。 1.1.2 公众急救培训的相关政策法规。 国外对特殊人群的培 训是法规明确要求的: 德国要求消防员每年必须参加 30 学时 的急救培训; 意大利的外勤警察必须经过初级急救技能培训 并学会使用自动体外除颤仪[3]。 对普通民众也有明确规定: 德 联邦政府法律规定每个成年人必须当义务兵或参加 7 年的急 救义务工作, 两者必选其一; 公民在考取一般驾照前, 必须接 受 8 学时的急救知识技能课程培训; 公民在考取卡车驾照、 参 加运动协会和获取猎人证前, 必须接受 16 学时的急救知识技 [4] 能培训 。 瑞士法律规定每个公民都要接受急救知识培训[5]。 1.1.3 志愿者培训。 志愿者参与院前急救工作是全民急救意 识的体现, 国外很多急救工作都是由接受过一定培训的志愿 者来承担的。澳大利亚名为 Hatzolah 的由志愿者组成的 “第 一目击者” 小组在急救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小组成员需接 受 城 市 地 区 救 护 车 服 务 (Metropolitan Ambulance Service
因的基础上, 为我国社会急救的发展提出建议。 中图分类号
社会急救, 即公众所从事的现场急救, 是指意外或急症发 生时, 在医护人员或救护车未到达前,第一目击者” “ 以一般公 认的医学原则为基础, 利用现场的人力、 物力, 在事发现场对 伤者施行初步的救助或救护。 社会急救的发展重在提高公众 急救知识的普及率。西方发达国家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率较 高, 院前急救的成功率也较高。为进一步探讨促进我国社会 急救发展的有效措施, 笔者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 通过与发达 国家急救知识普及状况的比较, 为我国社会急救的发展提出 建议。
・42・
第 22 卷第 8 期 2009 年 8 月
医 学 与 社 会 M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dicine and Society
Vo1.22 No. 8 Aug. 2009
・医学社会学研究・
国内外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现状比较
殷 欣 李文涛 * 安力彬 李月霞 孙秋菊
吉林大学护理学院, 长春, 130021 摘要 关键词 综述发达国家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的现状, 并与我国社会急救的发展状况进行对比, 在找出差距所在及产生的原 公众; 急救知识 R472.2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870/YXYSH.2009.08.017 MAS) 个月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普通急救技术、 18 心肺复 苏、 半自动体外除颤仪的使用、 以及氧疗。1995-2005 年间, 该组织救助的人数逐年增加, 在各类事件中的平均反应时间 为 2-3 分钟, 对专业救护部门是很好的补充[6]。 1.1.4 自动体外除颤器仪 (Ao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 AED)使用的培训。 随着第一部 AED 的问世, 因其操作简单, 使用方便, 在公共场所、 司务、 火警中广泛使用, 大大缩短了病 人发病到开始除颤的时间, 提高了猝死病人的存活率。2000 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提出: 为发展社区早期除颤项目, 应在社 区配备自动体外除颤仪,并开展使用 AED 的培训。欧美许 多国家在公众场合安装了 AED, 并且主张除急救专业人员外 的非专业人员对其进行使用[7]。 随着公众启动除颤项目 (public access defibrillation PAD) 的开展, 美国、 加拿大已培训了 2 万 名志愿者使用 AED, 提示训练有素的志愿者能安全有效地使 用 AED, 提高公共场所猝死病人的存活率[8]。
殷 欣等. 国内外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现状比较
・43・
培训要求, 仅在一些行业法规中提及, 却罕见专门的卫生法 律、 法规对此进行规范。彭迎春 [3] 等在北京市特殊人群的急 救知识及能力要求的定性研究中对北京市 7 名院前急救专家 进行访谈后指出: 国家应制定明确的急救培训机构的准入标 准,对提供急救培训的机构进行资质认证, 具备资质的培训 机构对接受培训且考核合格的特殊人群颁发急救员证书, 获 得证书者即具备急救资格。 1.2.3 对特殊人群以及社区居民的培训。据调查显示, 我国 “特殊人群” 对急救知识的求知欲望很高, 迫切要求通过正规 的救护训练获取急救知识 [10]。深圳、 成都、 武汉、 杭州、 北京、 新泰等地区对 “特殊人群” 进行院前急救知识的普及取得了一 定成效。培训人群包括警务人员、 地铁车站职工、 保安、 驾驶 员、 导游、 矿山职工、 高校大学生等。培训方式多采用集中授 课,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辅以终期考核的形式, 一定程度上使 他们作为 “第一目击者” 在院前急救中的作用得到发挥。 本着 “由特殊到一般” 的培训原则, 我国公共培训逐渐由特殊人群 向社区居民扩展。为提高社区猝死抢救成功率, 解放军总医 院第一附属医院急救部从 2003-2006 年间在社区举办了 《白 金十分钟急救大讲堂》 活动, 义务培训大众 3000 余人次, 提高 了大众的急救意识和技能[12]。 1.2.4 志愿者与 AED 使用的培训。与国外相比,志愿者与 AED 使用的培训是我国最为薄弱的环节。香港的圣约翰救 护机构是历史悠久的慈善团体, 始建于 1884 年, 主要承担着 香港地区院前急救、 港区大型活动的急救保障、 急救员培训等 工作, 该机构几乎全部工作均由志愿者承担, 获得相应资格的 志愿者可以参与该组织的工作, 在港具有较高的社会美誉度 及影响力 [2]。大陆地区何忠杰 [1] 等人曾建议在单元门栋和楼 区安排志愿者, 负责管辖范围内的急救工作, 但这一建议并未 得到有效实施。 查阅2000年以来的相关文献可知: 我国公众急救知识的 培训内容大都集中在心肺复苏和创伤救护技术上, 至今无对 AED 使用培训的报道。新华网2007年12月8日报道,从2006 年开始为迎接奥运会,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在航站楼陆续安装 了20台自动体外除颤仪, 但对公众 AED 使用的培训工作还未 能全面展开。 专家们呼吁, 以2008年奥运会为契机, 尽快在北 京和天津、 上海、 香港、 沈阳、 青岛、 秦皇岛等举办奥运赛事的 城市开始 “心肺复苏与心脏除颤联合实施” 培训。
李文涛. *通讯作者:
1.2 国内现状
1.2.1 急救知识普及率。与国外国情有所不同, 我国急救培 训起步较晚。2001 年, 红十字总会、 教育部、 公安部等 15 个 部委办联合颁发 《中国红十字会关于广泛深入开展救护工作 的意见》 提出建立急救培训基地、 , 扩大培训范围、 提高普及率 的目标。据新华网 2003 年 4 月 7 日的报道, 深圳已在 2003 年正式实施了社区第一目击者急救知识培训工程, 目前公众 急救知识的普及率不足 2%, 广州、 天津等地尚不足 1%。有 研究指出 [9]: “120” 对 急救电话的知晓率北京为 58%, 上海为 50.85%, 而安阳市只有 19.75%。 我国也逐渐开始加强了对急 救员的培训: 珠海作为中南五省急救员培训基地自 2006 年以 来, 共有 2000 多人参加了专业、 系统训练, 其中约 1000 多人 拿到了初级急救员资格证书[10]。 在拥有 1200 万人口的北京, 为迎接 2008 年奥运会, 曾加大对急救员的培训力度, 但也只 有不到 1 万人拥有急救员证书[11]。 由于我国院前急救起步较 晚与人口基数大的现实国情, 公共事业从业者 (警察、 司机、 机 务人员等) 尚不能在上岗前完成急救教育和培训, 全民的普及 还需努力。 1.2.2 公众急救培训的相关政策法规。 我国部分法规对特殊 人员也有一些相应要求, 《110 接警处工作规则》 “专职 如 规定 处民警应当掌握基本的救人、 救灾及医疗救护技能” 国内相 。 关法律、 法规对特殊人群的急救要求虽然有所规定,但不够 具体, 如对警察、 机动车教练、 危险行业从业人员的急救知识
2.2 建立规范化培训体系
目前我国的普及工作各省市发展不平衡, 西南和东南地 区发展较快, 东北和西北地区相对滞后, 并且无固定模式可 循。 借鉴国外经验, 急救知识普及工作应由经过专门训练、 并 有教师资格的急救培训导师承担, 这些导师必须随时了解国 际上急救知识、 急救技能的最新标准和信息, 经过一定时间必 须接受有关部门的再培训、 经资质再认证后再重新上岗。培 训课程应有统一的课时要求和规范的教材, 定期复训, 对考核 合格者颁发全国统一的急救员证书。 根据学校、 单位、 社区的 不同特点, 开展不同形式的培训, 具有相应资质的培训部门应 定期深入学校、 单位、 社区, 将公众急救知识培训工作落实在 实处。 循证机构对公众急救知识培训提出的一些证据, 心 如: 肺复苏的最理想的培训对象应该是高危病人的家属, 培训时 间以8小时为宜等 [14], 对院前急救培训的规范化、 科学化提供 了借鉴。因此, 专业培训人员也应借助循征医学的发展来规 范培训体系。
单位可在招工时制定针对急救员的优先政策。 杭州市旅游委 员会已把急救中心对导游的培训考试成绩作为导游年审的必 备条件, 这一举措值得推广。 其次, 政府应继续加大资金的投 入, 卫生部应拨发公众急救培训的专门款项, 并分发到各省市 的卫生厅, 逐级向下分发, 并加大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 确保 专款专用, 切实解决师资培训, 教材、 教具的购置, 培训场所的 使用, 宣传活动的组织策划资金不足等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