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污染场地调查、监测与评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场地健康风险评价

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

卿工--189-3394-6343

一、污染场地的定义

污染场地概念的界定对于污染场地的管理至关重要。为了规范污染场地的识别、监测、评价、修复和管理,大多数国家对于污染场地的概念都做了较为明确的界定。美国环境保护局(U.S.EP A)基于《超级基金法框架下的场地调查技术指南》对污染场地的定义为:因堆积、储存、处理、处置或其他方式(如迁移)承载了危害物质的任何区域或空间;加拿大标准协会(CS A)认为污染场地是:因危害物质存在于土壤、水体(包括地下水)、空气等环境介质中,可能对人体健康或自然因素(如土壤、水体、土地、建筑物)产生负面影响的区域;荷兰在其《土壤保护法》中定义为:己被有害物质污染或可能被污染、并对人类、植物或动物的功能属性己经或者正在产生影响的场地[74]。

尽管各国关于污染场地的基本概念有所不同,但都直接或间接包括了两层含义:一是污染场地指一个特定的空间或区域,具体包括土壤、地下水、地表水等,二是特定的空间或区域己被有害物质污染,并己对空间或区域内的人类或自然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

本文所采用的污染场地定义为:因堆积、储存、处理、处置或其他方式(如迁移)承载了危害物质的,对人体健康和环境产生危害,或具有潜在风险的区域。定义中的“区域”是指:某一地块范围内一定深度的土壤、地下水、地表水以及地块内所有构筑物、设施和生物的总和[75]。就本文研究的范围而言,仅限于某一地块内一定深度的土壤和地下水。

二、风险评价相关概念

2.1健康风险评价

1983年,美国国家科学院(NA S)对健康风险评价给出了定义,即“健康风险评价是描述人类暴露于环境危害因素后,出

现不良健康效应的特征。它包括若干要素:以毒理学、流行病学、环境监测和临床资料为基础,决定潜在的不良健康效应的性质;在特定暴露条件下,对不良健康效应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做

出估计和外推:对不同暴露强度和时间条件下受影响的人群数

量和特征给出判断;以及对所存在的公共卫生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健康风险评价的另一个特征,是在整个评价过程中每一步都存

在着一定的不确定因素[12]”。

2.2生态风险评价

生态风险评价(Eco l og ic al R is k Ass e ss me nt)是以化学、

生态学、毒理学为理论基础,应用物理学、数学和计算机等科

学技术,预测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有害影响,评价风险受体在

一个或多个胁迫因素影响后,不利的生态后果出现的可能性[76]。1992年,生态风险评价被US EP A定义为:研究一种或多种胁迫

因子形成或者可能形成不利生态效应的可能性的过程[77]。生

态风险评价能够明确可能改变生态系统结构或功能特征的非自

然影响(或可能性破坏),不仅可以预测即将发生的危害,也可

以对己经或正在发生的不利影响进行分析。同时对一个或者几

个不同性质的危害因子进行评估。在进行生态风险评价时,要对

其中的不确定性进行的定量和定性分析,并在分析数据中表明

风险级别。

二者的区别

(1)评价对象

生态风险评价的对象是一个复杂系统,需要综合物理、化学

和生态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不是单一物种所遭受的

危害,还包括生命系统的各个部分,如种群、群落乃至生态系统,更多的关注于多个物种所遭受的风险,强调种群和生态系统

的过程和功能。健康风险评价的对象主要是针对支配土地利用

的人类,主要评价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针对性更强。

(2)评价范围

健康风险评价的范围可以是具有完整生态系统的片区,也可以是具有特定用途的地块,灵活性较强。而生态风险评价的范围则是以物种、种群甚至生态系统所处的区域,对于有限边界的土地适用性不强。

(3)技术方法

健康风险评价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至今世界范围内己经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技术理论和方法标准;而生态风险评价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目前仅有美国环境保护局颁布了一套技术指南。因此,就技术上比较而言,健康风险评价的结果准确性更高。

三、项目场地调查及风险评估方案技术流程图

二、污染物健康风险评价标准依据

3.1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4年)

➢《江苏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2009年)

➢《关于切实做好企业搬迁过程中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环办〔2004〕

47号)

➢《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

➢《废弃危险化学品污染环境防治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2005〕27号)

➢《关于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意见》(环发〔2008〕48号)

➢《关于加强工业企业关停、搬迁及原址场地再开发利用过程中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

➢《关于保障工业企业场地再开发利用环境安全的通知》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污染场地土壤环境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

3.2相关标准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T15618-1995)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T15618-2009)(修订)(征求意见稿第四版)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GB5085-2007)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1993)

➢《地表水质量标准》(GB3838-2002)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GB5085-2007)

3.3相关技术导则

➢《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HJ 25.1—2014)

➢《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HJ 25.2-2014)

➢《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HJ 25.3-2014)

➢《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HJ 25.4-2014)

➢《污染场地术语》(HJ 682-2014)

➢《场地环境评价导则》(京环发〔2007〕8号)

3.4相关技术规范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6-2004)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4-20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