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日报》新闻范例评析
《华尔街日报》式新闻的写作技巧
《华尔街日报》式新闻的写作技巧所谓《华尔街日报》式新闻,是《华尔街日报》头版上常见的一种新闻写作形式,即在报道非事件性新闻时,开头往往先讲一个与新闻主题有关的人物故事,通过这个人引出所要报道的新闻,进而一步步展开、深化新闻主题,使本来抽象、枯燥的非事件性新闻,因人物的介入变得容易赢得读者的注意,以人情味提高传播效果。
约定俗成的小技巧二战后,西方新闻理论界通常把日常新闻报道分为事件性新闻和非事件性新闻(或称动态性新闻和非动态性新闻)两大类。
前者由于有具体的事实,有发生、发展、结束的动态情节,因而容易引人注目;后者则因涉及的大多是问题观点、政策法规、机构行业等抽象的东西,往往令人感到枯燥乏味。
《华尔街日报》式的好处在于,将非事件新闻已经或可能影响到的普通人引入新闻中,通过讲述此人生活发生的变化,使读者的关注点落在与自己一样的普通人的身上,不知不觉地被带入新闻主题,从而增加了新闻的人情味和贴近性。
这种写法使本来面向社会中上层人士、一般以严肃的政治话题为头条新闻的《华尔街日报》,引起了更多读者的共鸣,拥有了更多的普通读者。
《华尔街日报》式目前有许多变种。
一些记者无论写作事件性新闻还是非事件性新闻,往往都用讲故事的方法制造一个悬念,吊起读者的胃口,有的则把写景作为吸引读者的要素,渐渐就出现了多种开头并存的“华尔街日报式”新闻。
《华尔街日报》式在结构上一般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人性化的开头,即与新闻主题有关的人物故事;第二部分,过渡,即从人物与新闻主题的交叉点切入,将真正的新闻推到读者眼前;第三部分,展开,即集中而有层次地阐述新闻主题。
第四部分,回归人物,即重新将人物引入新闻,交代此人与新闻主题的深层关系。
以上介绍的是完整的《华尔街日报》式结构,在长篇报道中应用较多,但也有的《华尔街日报》式新闻在新闻主题阐述充分后,不再回到开头起桥梁作用的人物身上,这种结构形式被称做不完全的华式结构,也叫“过河拆桥式”,多用于短篇报道中。
《华尔街日报》新闻范例评析
《华尔街日报》新闻范例评析第一篇:《华尔街日报》新闻范例评析新闻范例评析: 《华尔街日报》元代的翁郎夫提出,“文似看山不喜平”,新闻写作也是一样:老是一个味,就会觉得没味;老是用一种写作模式,就可能渐渐失去读者。
新闻语言的基本特征在于准确、清晰、生动。
①在我们常见的新闻作品中,准确、清晰是做到了,而“生动”则比较少见。
普利策奖评委会于1978年春天起增设特稿写作奖,其用意也正是要对非虚构或短故事式的流派给予认可,而评奖条件是:“一篇杰出的特稿首先要关注的应该是高度的文学性和创造性。
”②近来,在网络上阅读了中文版《华尔街日报》的几篇专栏文章,顿时有久未谋面的亲切感,新风扑面的清新感。
《华尔街日报》的主要读者对象是商业管理人士,但报上也刊登大量迎合大众兴趣的新闻,它在头版开设的特色专栏叫作“非常之道”,在中文网络版上也能读到。
读今年6月、7月以来的这个栏目,发现其中有不少可读性较强的文章,确实有如网络版栏目介绍的评价:“讲述商界奇闻轶事,文笔诙谐幽默”。
结构:一人一事串起全文《华尔街日报》在非事件性新闻的写作上,有自己相对固定的套路:一般是从一个社会现象入手,然后以一个主人公的具体故事讲述这一现象的种种表现,再把这个人放到社会背景中,进一步揭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或其中的“门道”,最后,文章巧妙地“迂回”到主人公身上,交代此人与新闻主题的深层关系,以这个人的观点或抉择煞尾。
这种以讲故事的方法开头的写法颇有悬念,常能“勾”起读者的好奇心;写景的手法只要写得美,同样引人入胜。
《山林大火,祸兮,福兮?》③是这样开头的:去年冬天就有消息说,春天会给白鱼山脉(the White fish Range)附近的地方带来滚滚财源。
这个消息把全国各地的探索者引到了美国蒙大拿州北部的厄马(Hungry Horse)。
到了5月份,在城外茫茫荒野上,一夜之间兴起了一座帐篷都市。
这些探索者到这里来是为了采摘羊肚菌——一种极受餐馆和美食家欢迎的蘑菇。
新闻导语分析5
新闻导语分析:一、七好:1、《华尔街日报》2011年4月8日新闻——马尔萨斯有关中国和印度的预测离谱吗?这则报道的导语是:当全世界人口比当今印度的人口还少几百万的时候,尊敬的马尔萨斯先生(Thomas Robert Malthus)就预测说,无节制的人口增长将导致饥荒、饿殍以及高死亡率。
首先读者看到新闻标题就会被该报道吸引住,当读者看完这段导语时更会被其吸引。
导语的首要目的就是吸引读者,也是吸引读者的关键。
这段导语中“当全世界人口比当今印度的人口还少几百万的时候”这一句完全可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全世界的人口中当然包括印度人口,可是这里为什么说全世界人口比当今印度的人口少几百万呢?这无疑使读者对这篇报道“一见钟情”。
当然我作为读者受众也想知道谁是马尔萨斯,他又预测了什么。
这就是这段导语的好处。
2、《华尔街日报》2011年4月2日新闻——中国房地产还能火多久?导语:在《中国有多少人抱怨高房价?》一文中,笔者探讨了住房私有率(私有住宅面积占比)和住房自有率(拥有自有产权住宅的家庭户数占比)的差异,并粗略估算过去10年累计有至少6亿中国人抱怨高房价。
我们都知道房价问题是我们身边较普遍而且关系民生的问题。
这则报道也是报道房价问题,可是它与其他报道不同的是它不是直接从房价本身入手,从它的导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则报道从一个侧面从购房者的角度去分析中国的房地产还能火多久。
中国有多少人抱怨房价?导语告诉我们至少6亿,这说明是保守估计,那么购房者抱怨房价的原因是哪些方面呢?不同层次不同行业不同年龄段的人都有哪些抱怨这些问题都是受众关心的问题,这就是这篇导语的好处之所在。
3、《华尔街日报》2011年4月8日新闻——中国保障房建设面临挑战导语:中国政府大量增加保障性住房供应的承诺正面临来自房地产开发商和地方政府方面的问题,中央政府的公信力将经受考验。
导语不仅要有实质性内容而且也要将最具新闻价值最有吸引力的事实写进导语。
中国保障性住房建设是2011年两会提出的新的热点问题,这篇导语就抓住了这个热点,并提出了由保障型住房而引出的其他热点问题。
一篇典型的华尔街日报体新闻
例如﹐中国今年前5个月的零售额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2.5%﹐这要部分归因于豪华用品消费的增长。
这种增长还反映出中国中产阶级队伍和需求的不断壮大。
生活中的例子也有﹐就拿丽江的导游贺江(音)来说﹐他用斥资约25,000美元购买的丰田(Toyota)小型客车来接送游客。
他还在丽江郊区购买了一栋联栋别墅。
他的游客来自中国各地﹐这些人从互联网上下载关于旅游方面的信息﹐知道如何讨价还价﹐把宾馆的住宿价格从700元砍至200元。
在距离成都不远的一家木制品工厂担任总经理助理的Joe Li是另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工作日期间他住在公司的宿舍﹐到了周末他就驾车到他在成都新买的公寓去住﹐他已经偿还完了住房贷款。
如今﹐许多企业家和他们的出资方都认为中国不断壮大的中产阶级将效仿西方国家中产阶级的做法﹐兴起一股旅游﹑购房和购物热。
当当网()的创始人俞渝(Peggy Yu)说﹐她就从这股热潮受益匪愍.扬斁W是一家类似于亚马逊()的网上零售商﹐面向全国销售30万种唱片﹑DVD和书籍。
拥有纽约大学(New York University) MBA学位的俞渝在对客户群做过一次调查后发现﹐她的客户平均月收入为5,000元﹐年龄大多在25-38岁之间。
高盛(Goldman Sachs & Co.)的全球资深经济学家多米尼克.威尔森(Dominic Wilson)也对中国经济感到比较乐观。
他指出﹐中国年零售额的增速现在达到了16%左右。
目前为止﹐虽然固定资产投资领域有放缓的迹象﹐但国内消费需求却没有普遍出现增速减缓迹象。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没有让人担心之处﹐尤其是在房地产等明显出现过热迹象的领域。
但中国经济现在抵抗衰退的能力已然今非昔比。
把事例和新闻主体融为一乍——对“华尔街日报体”应用的体会
利用 网络扩大传播效果 ,不拘泥 于 报纸本身。在报纸上发表的言论作 品除 了再以电子版 的形式发表外 ,依 据文 章 内容第一 时间在相关评论 网站发表 , 进 入个人或 者集体博客都是 扩大 阅读 面 、
增强宣传效果 的有效手段。 只做“ 这一个 ”不 当“ , 万能胶 ” “ 、万
“ 华体 ” 美 国《 尔街 日报 》 用 是 华 惯
的一种写 作方法 , 主要适用 于非事件类 题材 的叙 述。 本特征是 以一个 吸引人 基 的具体 的事 例开头 ,然后 再 自然过 渡 ,
故事 、 人物 、 小 小场景 、 小细 节 ) 头 , 开 然
后再进入新 闻主体部分 。这样 的写法是 本报提倡 的 ,很多报道 都是这样 写的 。 这是典 型的 “ 华尔街 日报体 ”的开头 。
部门领导本着 “ 搞掂就是稳定 、 不出事就
是有本事” 的原则 , 对基层存在 的问题或 者遮遮 掩掩 , 或者恩威并施 , 为了不至于 因为信访 问题而一票否决 ,宁可私下花 钱摆平 , 就是不让上访。 短时间看问题似 乎解决 了 , 长久看很容易引起 负面的“ 蝴 蝶效应 ”这样 的维稳措施无异于饮鸩止 ,
金油” 。每份报纸都有各 自的市场定位 ,
有不同的读者群 。在报纸上发表 的言论 也应该具有一定 的针对性 , 这一个 ” 是“ 。
渴。这种做法其实是对构建和谐社会 的 极 大误解 。 目前 , 我们正处于改革开放的 攻 坚期 和各种社会矛盾 的凸显期 ,各种
矛盾叠加 。 正是基于这种 现状 , 党中央和 国务院提 出构建和谐社 会的战略 决策 。
制予以有效保护 。
思维 ,对同一个 问题 能够从不 同的角度
华尔街日报体写作示例
“华尔街日报体”是美国《华尔街日报》惯用的一种新闻写作方法,主要适用于非事件类题材的叙述。
其基本特征是,首先以一个具体的事例(小故事、小人物、小场景、小细节)开头,然后再自然过渡,进入新闻主体部分,接下来将所要传递的新闻大主题、大背景和盘托出,集中力量深化主题,结尾再呼应开头,回归到开头的人物身上,进行主题升华,意味深长。
这种写法从小处落笔、向大处扩展,感性、生动,符合读者认识事物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颇受读者青睐。
“华尔街日报体”在结构上一般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人性化的开头,即与新闻主题有关的人物故事;第二部分,过渡,即从人物与新闻主题的交叉点切入,将真正的新闻内容推到读者眼前;第三部分,展开,即集中而有层次地阐述新闻主题;第四部分,回归人物,即重新将人物引入新闻,交代此人与新闻主题的深层关系。
也可总结为DEE:Description描写、Explanation 解释、Evaluation评价。
特点故事化从传播心理学的角度看,受众阅读除了求知层面的需求外,还有消遣和娱乐的需求。
“华尔街日报体”借鉴了文学写作中的故事描绘手法,能把枯燥、干瘪、索然无味的硬新闻变得生动活泼、通俗有趣。
故事性增强了新闻的趣味性、可读性。
“华体”一般在文章的开头展示涉及到的典型人物或故事,通过气氛的渲染,将人带入新闻,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这些人物或现场的描写实际上就像电视新闻的新闻画面一样可视。
人文关怀“华体”叙述路径客观上要求寻找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个案,强调人物故事,个案命运的重要性。
任何一则报道,总要涉及和影响或将影响一些人。
人是构成新闻事件的主体,新闻报道说到底,是报道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表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的变化。
人和人的生活对读者来说,具有最高的心理上的接近性。
新闻报道里有了人,有了他们的动作、语言和与感情,生活状态的报道,很容易唤起读者的兴趣。
华尔街日报体新闻范文
华尔街日报体新闻范文
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作为全球知名的财经媒体,以其严谨的报道和深入分析而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
下面是一篇以华尔街日报体写作的新闻范文:
标题:全球央行采取措施应对不确定性经济环境
日期:2021年10月15日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不确定性的增加,许多央行纷纷采取行动,以应对可能对经济增长和金融市场造成的冲击。
据了解,近期出现的一系列事件,如疫情变体的蔓延、能源价格飙升、全球供应链问题等,使得经济前景变得更加模糊不定。
面对这些挑战,央行们正在积极采取措施来维持金融市场的稳定,并确保经济能够顺利恢复。
在美国,美联储已经开始逐步缩减其购债规模,以避免出现通货膨胀的风险。
然而,受到疫情的影响,一些分析师认为美联储的政策可能需要更加谨慎,以确保经济不会再次陷入困境。
在欧洲,欧洲央行也在考虑进一步扩大其刺激措施的范围,以支持经济的复苏。
面对高通胀和能源价格上涨的压力,预计欧洲央行将采取更加激进的政策来缓解这些压力。
此外,中国央行也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应对内外部风险对经济的影响。
最近,中国央行表示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
策,并采取必要的宏观审慎政策来抑制房地产市场的过热和金融风险。
总的来说,全球各大央行正密切关注经济环境的变化,并积极采取相应措施来保持金融市场的稳定。
然而,由于不确定性的增加,央行们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需要密切关注经济数据和市场动态,并根据需要灵活调整政策。
以上是华尔街日报体的新闻范文,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和客观的报道风格,突出了全球央行在面对复杂经济环境时的应对举措,为读者提供了重要的经济信息和分析。
华尔街日报体范文-华尔街日报体新闻范文
华尔街日报体范文:华尔街日报体新闻范文从《华尔街日报》中文版看境外媒体本土化品牌建设新体媳资优源势、土本人才吸弓j和独特报道度角,文中提版供了与他国外其财经驻媒体相区华隔的资讯务。
服2.联关表性现费用阅户读。
但是包括中文在内版的((华尔街日报他其语种网却站采注用册户完全用免费的方式提供服。
务华街尔报日))中文建立网初之,曾打算运行在一年采用后付品牌要想在人们头脑落地中根生,必须有。
用华尔阅费读模式但。
结中国合实际情的,况最该终法被想放街报日文中版的用定位非户常确明,是在华投者、政资弃,而在且随后设的开英文和非德文网站上采都取了费免策制定者和司公管者理。
中文版要给些目这标用户提措供施。
在这些网站上,广告相对于本新土闻网站要少,所还足进以决行策信的息。
网站除了发股布、外市汇、大宗商观点鲜、浅明显易懂分析的文章。
以华尔街日》报办开这本些土语网言站偏更重于“ 赚吆。
过建通立本起土牌品,尔华街报输日“ 出华街品和黄尔等一金市般数场据,还外有大量的篇幅配虽短,但”喝” 观点与思维式潜,默移地改化变着国政中治、文、化商业2.打造特色目栏与作者群尔华街日报)网)站的不同语言版本差异间很大,因为都结合在国本所特土点进行了容内定制。
中文版不是简尔华街报日》的风格之~便是以通俗易懂的语讲言英精对问题看的法,最影响终国市场上的决中策。
明专的业财经题问,被默在克多的新闻团集购收,该后这一特报点更加出突,在中文版也上表现明显为。
做了到这一点,中文版除了尽量避使免经用济学术语、缩新压闻长度外,还请财经的界人华专家学用者朴素语的和百言姓视单通地过译将英翻内文照容搬过来,而有大是量的本土角讲解奥的深济经理原。
例如,哈大佛经济学学博士凯郭原创内容。
中版栏文目中最引人注目的是“ 中国时报实。
”所的写“ 王二”列系,从酱打油讲到通货胀,从膨工讲打该栏最初目出现在英文网上,站一第时间发表分布在界世到货币战,帮助们认人识到财经与人个日生常的活关。
【精编范文】华尔街日报体范例-优秀word范文 (1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华尔街日报体范例篇一:华尔街日报体写作示例“华尔街日报体”是美国《华尔街日报》惯用的一种新闻写作方法,主要适用于非事件类题材的叙述。
其基本特征是,首先以一个具体的事例(小故事、小人物、小场景、小细节)开头,然后再自然过渡,进入新闻主体部分,接下来将所要传递的新闻大主题、大背景和盘托出,集中力量深化主题,结尾再呼应开头,回归到开头的人物身上,进行主题升华,意味深长。
这种写法从小处落笔、向大处扩展,感性、生动,符合读者认识事物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颇受读者青睐。
“华尔街日报体”在结构上一般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人性化的开头,即与新闻主题有关的人物故事;第二部分,过渡,即从人物与新闻主题的交叉点切入,将真正的新闻内容推到读者眼前;第三部分,展开,即集中而有层次地阐述新闻主题;第四部分,回归人物,即重新将人物引入新闻,交代此人与新闻主题的深层关系。
也可总结为DEE:Description描写、Explanation 解释、Evaluation评价。
特点故事化从传播心理学的角度看,受众阅读除了求知层面的需求外,还有消遣和娱乐的需求。
“华尔街日报体”借鉴了文学写作中的故事描绘手法,能把枯燥、干瘪、索然无味的硬新闻变得生动活泼、通俗有趣。
故事性增强了新闻的趣味性、可读性。
“华体”一般在文章的开头展示涉及到的典型人物或故事,通过气氛的渲染,将人带入新闻,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这些人物或现场的描写实际上就像电视新闻的新闻画面一样可视。
人文关怀“华体”叙述路径客观上要求寻找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个案,强调人物故事,个案命运的重要性。
任何一则报道,总要涉及和影响或将影响一些人。
人是构成新闻事件的主体,新闻报道说到底,是报道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表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的变化。
华尔街日报是怎样写故事的例文
《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威廉·E·布隆戴尔圣地亚哥的艰难时光G.克里斯琴·希尔(G.Christian Hill)圣地亚哥——如果要给老百姓的困窘程度或者不幸程度评奖的话看,许多城市都可以被列入候选名单。
比如华盛顿(Washington)——“水门事件”发生地,还有底特律(Detroit)——危机重重的汽车工业城,或者常年名列前茅的费城(Philadelphia)。
当然,还有一个城市是少不了的。
这是个美丽的海滨城市,人口77.1万,长期以来饱受一连串错误、丑闻、灾难的煎熬,似乎这个城市就是一个被诅咒的城市。
这里的情况是如此的糟糕,以至于道格·波特(Doug Porter),当地小报《门》(The Door)的前任主编,把任何引人注意的糟糕或失败,都被戏称为“典型的圣地亚哥风格”。
就拿夏令时的事情来说吧。
从去年一月开始,作为一项节省能源的措施,夏令时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执行。
但是在圣地亚哥,每当全国人名都开始工作的时候,这里可能还会有些莫名其妙的居民在悠闲地散步,因为他们的事件要比全国其他地方整整晚了两个小时。
这个错误时《圣地亚哥联盟报》(San Diego Union)造成的,这家报纸让居民们把自己的时钟拨慢一个小时,而不是拨快一个小时。
报纸怎么会犯这样的错误?“我无可奉告,别引用我的话。
”这是城市版编辑阿尔·雅阁比(AlJacoby)的回答。
和那些商界机构、财经组织的头头脑脑所做的事情相比,这种时间上错误已经不值一提;或者说,和那些实业家们爆出的一系列丑闻和破产消息而言,时间混乱所造成的影响已经算是微乎其微了。
一大批的公司破产和大量欺诈行为的公告,让《圣地亚哥论坛报》(San Diego Tribune)对这个城市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美国西海岸的片子出产地和全国人均羊皮皮鞋占有量最高的地方。
”最大的银行倒闭案一些闹得最凶的破产案来自金融家C.阿霍特·史密斯(C.Arnholt Smith)控制的公司,这位金融家年前曾经被评为圣地亚哥的“世纪市民”。
认知语法视角下主流媒体新闻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及其教学启示———以《华尔街日报》《中国日报》为例
Testing and Evaluatio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Research)现代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General Serial No.1132021No.41杨斯涵(2000-),女,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认知语法视角下主流媒体新闻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及其教学启示———以《华尔街日报》《中国日报》为例杨斯涵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44)摘要: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必须坚持的根本任务。
增强学生批判思维则是育人要素之一。
本文以中外媒体《中国日报》和《华尔街日报》部分时段报道为语料,以认知语法为理论框架,从行为链结构、情境植入等方面,对新闻报道的相关语料进行批评话语分析,旨在探究媒体语言表达背后的意图与内涵,揭示隐藏在报道背后不同意识形态的差异,为报刊阅读教学实践和育人提供参考。
关键词:认知语法;批评话语分析;行为链;情境植入1.引言立德树人是各类各级教育需要坚持的根本任务,教育目的最终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学是实现育人的主渠道。
在日常英语教学中,教师可通过选取适当素材,通过对比分析,培养和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尤其是批判性思维能力。
《华尔街日报》作为美国最具影响力的财经类报纸,其影响力不可小觑。
而《中国日报》则是当今中国最大的英语对外资讯门户,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网络桥梁,对提升中国国际形象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以认知语法为理论框架,结合批评话语分析,解构《华尔街日报》及《中国日报》相关报道的语言特征和框架特点,探究报道语料背后的意识形态差异,以期为大学英语教学实践提供有益借鉴。
2.研究理论框架2.1批评话语分析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CDA )诞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作为现代语言学的一个新兴分支,它旨在探究话语与背后的权利、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是着重审视话语背后社会问题的理论。
从《华尔街日报》看经济报道的专、深、活
从《华尔街日报》看经济报道的专、深、活摘要:《华尔街日报》作为百年大报,强调把抽象的财经事件用形象的故事形式进行报道,用一个个精彩有趣的小“故事”将财经大“主题”烘托出来,极具个性。
在我国,近年财经类报刊涌现出一支新军,如南方报业集团的《21世纪经济报道》和山东三联集团的《经济观察报》,增强了财经新闻的可读性和趣味性但是,但毕竟还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报道的手法、编辑方针,还是从业人员的素质,与《华尔街日报》一般的财经媒体巨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为此,有必要借他山之石,攻克自我的不足,相信未来有一天,我国的经济报道能像民生新闻一样,带有“轻松”、“娱乐”的色彩。
关键词:《华尔街日报》经济报道专、深、活一、《华尔街日报》简介美国最富有、最有影响力的五百万人,每天早上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阅读《华尔街日报》。
据调查,整条华尔街乃至全美企业界、政治、法律、文化、教育学界的高层人士和意见领袖,从周一到周五, 每天花在《华尔街日报》上的平均阅读时间是52分钟左右。
在美国,《华尔街日报》每天有将近200万份的发行量, 它主要面向居住价值92万5千美元的豪宅、驾驶价值8万3千美元名车的富豪阶层,它也以稳健、透辟、生动的风格主宰着国际金融界的喜怒哀乐。
同时,它也是华尔街众多投资人最好的获取每日投资、经济和商业信息的来源, 也是各国经济学家和经济科研机构的必备读物。
二、华尔街日报经济报道的专业性(一)专业的数据来源和数据处理《华尔街日报》的百年历史和成就造就了其权威性,其信息来源堪称精准。
该报固定刊出的各类统计数据大概有80多种,有大量的数据、表格与图形,还有大量的专业术语, 这些数字虽学术色彩较浓、略显枯燥,但是正是这些无所不包的统计数据, 刺激并调整着美国企业与财经业的正常运转, 是反映美国经济方方面面的生理解剖图。
这样,《华尔街日报》的读者往往可以通过它刊登的几个简单数据, 就可以迅速准确地把握美国经济的起起落落。
华尔街日报体新闻范文
华尔街日报体新闻范文华尔街日报体新闻范文用华尔街日报体创新电视新闻报道华尔街日报体(以下简称华体)指的是美国《华尔街日报》惯用的一种新闻写作方式,多运用在非事件性新闻报道与写作中。
其行文特点是:从一个引人入胜、趣味盎然的人物小故事(或人物、场景、细节)开头写起,经过过渡段落,进入新闻主体部分,叙写完毕以后又回到开头的故事(或人物、场景、细节),有时也用总结、悬念等方式结尾。
它在结构上一般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人性化的开头,即与新闻主题有关的人物故事;第二部分,过渡,即从人物与新闻主题的交叉点切入,将真正的新闻内容推到读者眼前;第三部分,展开,即集中而有层次地阐述新闻主题;第四部分,回归人物,即重新将人物引入新闻,交代此人与新闻主题的深层关系。
这种注重结构,突出细节,节制表达的写法,从小处落笔,向大处开拓,借鉴文学写作中的故事描绘手法,常常能使枯燥、干瘪、索然无味的硬新闻,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易读性和趣味性,引导读者从个别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地了解新闻事实,既见事又见人,用故事制造悬念,用悬念串起情节,用情节反映命运,用命运深化主题,从而使新闻报道变得生动活泼,悬念迭生,有力吸引读者眼球、充分唤起读者的兴趣,所以颇受读者欢迎。
华体引入我国后,曾在报纸媒体上风靡一时,国内的知名媒体《南方周末》上的很多深度报道,都有着典型的华体的风格和特点。
其实,概括一下,华尔街日报体就是以人物命运为骨,以调查评述为肉,以细节语言为神,即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精髓就在于以人为本,这种理念不仅表现在报道内容上的人性化、个性化,而且新闻主题也体现着深刻的人文关怀意识,同时也顺应受众的接受心理。
掌握了这种报道理念和方法的精髓,华体在电视新闻报道中同样大有用武之地。
2007年1月16日,央视一套的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类的栏目《新闻调查》播出的《反流氓软件之路》,就有着极其鲜明的华体风格。
节目一开始,记者用两句通俗易懂的话解释了什么是流氓软件之后,就直接进入了新闻调查内容,今年47岁的老颜是个老网民,上网已经成为他最平常的事情。
华尔街日报体分析
“华尔街日报体”深度报道分析0920310109 练芳华尔街日报体:是美国《华尔街日报》惯用的一种新闻写作方法,主要适用于非事件类题材的叙述。
其基本特征是,首先以一个具体的事例(小故事、小人物、小场景、小细节)开头,然后再自然过渡,进入新闻主体部分,接下来将所要传递的新闻大主题、大背景和盘托出,集中力量深化主题,结尾再呼应开头,回归到开头的人物身上,进行主题升华,意味深长。
这种写法从小处落笔、向大处扩展,感性、生动,符合读者认识事物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颇受读者青睐。
谭人玮2007年1月《黑矿主打死记者案背后的利益链》一文分析:一、开头:好的开头可以事半功倍,一篇报道是否吸引读者,开头几乎要占到50%。
这篇文章的开头只一句,“路上兰成长对常汉文说,只要找到老板,亮亮证,对方至少得给1000块钱。
”个性化十足,很有气势和突兀感,简洁明了而又“开门见山”。
以兰成长和常汉文相约去“黑煤矿”索要钱财这一小故事开头,交代了人物和事件,对下面新闻主题的表现作了铺垫。
二、主体:正如本文所说,“媒体成为监督山西煤矿生产主要途径的同时,也成为煤老板们用金钱攻克的对象”。
【等待】、【中国煤都】两段是此文的过渡部分,从兰成长与煤矿监督缺位的交叉点切入,将新闻背景推到读者眼前。
从兰成长和常汉文大去同市浑源县一个手续不全的小煤矿“采访”(“在那个阴冷的下午,兰成长开始了他生命中最后的一场等待。
”),过渡到煤都大同的采煤情况和矿难事故,以“正是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面,兰成长与侯振润,这两个原本毫不相干的人,开始了他们决定命运的相逢”一句顺利结束过渡,展开下文。
【惨死】、【暴利】、【官煤勾结】、【安全文化调查员】、【封口费】、【真真假假】即是展开部分,逐步再现了兰成长的惨死过程,揭示了“黑煤窑”的暴利,再到非法小煤矿的存在原因,兰成长的身份演变以及“假记者”们大肆活跃的原因,环环相扣,层层揭发,集中而有层次地阐述了新闻主题,即黑煤矿与以敲诈为业的真假记者们已经形成了一个利益共生体,在兰成长被打死的背后是正常监督的缺位,部门职能的异化为记者们创造了寻租空间。
什么是真正的华尔街日报体及例文
什么才是真正的华尔街日报体来源:大众网作者: 后门卖报的“华尔街日报体”指的是美国《华尔街日报》惯用的一种新闻写作方法。
其行文特点是:从某一具体的事例(或人物、场景、细节)写起,经过过渡段落,进入新闻主体部分,叙写完毕以后又回到开头的事例(或人物、场景、细节),有时也用总结、悬念等方式结尾。
这种写法有利于从小处落笔、向大处开拓,引导读者从个别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地了解新闻事实,所以颇受读者欢迎。
现在这种体裁也常为其他西方报刊所采用。
我国新闻界这些年也有人借鉴这种写法。
这里想介绍80年代《华尔街日报》的一篇原汁原味的报道,以供研究。
这篇报道叙写的是美国犹他州威卡特公司开办沃特福德学校,进行计算机产品试验的做法和效果。
这是一桩“工业和教育联姻”的新鲜事。
而文章的开头更其新鲜:一个年仅6岁的小作家,正在使用计算机写她的短篇故事。
短短两段,她那稚气而又认真的神态跃然纸上,引起了读者浓厚的兴趣。
接着一个过渡段点明了这位小作家的身分、所在的学校,自然地引入了新闻的主体部分,展开了对沃特福德学校和威卡特公司层次清楚而又具体生动的叙写。
所谓层次清楚,不仅表现在对新闻事实步步展开的叙述上,而且还表现在新闻事件和背景材料的组合上。
威卡特公司在学校进行产品试验,是全国范围的“计算机革命”浪潮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计算机产品在教育领域激烈竞争的一个组成部分。
作者把这家公司和学校放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上叙写,同时又突出它们是唯一进行这类试验的单位,事件和背景交接自然、相得益彰,从而使报道具有更为深广的社会意义。
所谓具体生动,不仅表现在对学校环境、学生操作情况绘形绘色的叙写上,而且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引述的事例具体、确凿。
尽量引用人物的原话,尽量写出人物的真名实姓,包括校长、家长、众多的学生,即使对扎着小辫的五岁女孩也不例外,这就极大地增强了报道的可信性和真实感。
西方记者忌讳笼统一般、众口一词,他们的笔下总有一些具体的有根有据的人物出场说话,唯独没有“他们一致认为”、“大家齐声表示”之类似是而非的新闻八股。
《华尔街日报》中栏报道话语探析——以《华尔街日报》2019年12月—2020年3月报道为例
品位•经典语言文字《华尔街日报》中栏报道话语探析—以《华尔街日报》2019年12月一2020年3月报道为例〇尹志洁(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 50080 )【摘要】《华尔街日报》以小故事遇见大主题的行文风格深受读者的喜爱,作为全美报纸行业巨头,其独树一 帜的写作特点成了报纸行业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本文以《华尔街日报》为研究对象,采用案例分析的形式,对《华尔街 日报》中“专栏报道”的话语进行分析,从“中栏报道”的标题话语特点再到“中栏报道”中叙事体和叙论体的角度分析 该话语特点。
【关键词】华尔街日报;话语特点;话语分析;叙述式;叙论式近年来,互联网的急速升温,信息爆炸的时代给 新闻出版行业造成了不小的冲击,但好在《华尔街日 报》(TXe 1^7/ ■S&'eef/〇«/•/?«/)做出了及时应对的政策 改革,使得其依然屹立于国外报纸行业顶端。
《华尔 街日报》的不断改版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新闻不能 只是布满专业术语和冷冰冰的数据,语言苍白无力,文风干瘪枯燥的新闻话语早已是过去式,那样的话 语只会导致“外行看不懂,内行不屑看”。
作为美洲最大的财经新闻报纸,《华尔街日报》涵盖了科技、金融、人文、社会科学、地理、政治等多 个领域的内容,但是要想做到在互联网流量巨大的 冲击下依然屹立不倒,《华尔街日报》话语的使用就 需要做到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迎合大众 的需求,因为对任何读者而言,最容易的事情莫过于 停止阅读,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只要是新闻内 容、标题、结构不够出彩不够吸引人眼球,就难免遭 人遗弃,只有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才能吸引更庞大 的读者群。
因此,提高新闻可读性和易读性势在必行。
在此定位下,《华尔街日报》版面设计、新闻采摘、文笔构思等各个环节无不体现着新时代互联网模式 下的烙印。
_、〈〈华尔街日报》的“中栏报道"“中栏报道”(Middle Column)指在《华尔街日 报》第4版出现的内容,通常被称之为“中栏地带”[1]。
浅析“华尔街日报体”的写作技巧
浅析“华尔街日报体”的写作技巧第一篇:浅析“华尔街日报体”的写作技巧浅析“华尔街日报体”的写作技巧【内容摘要】“华尔街日报体”是一种具有明显行文风格的新闻写作文体,通常为深度报道所用。
它的基本内涵是将重大、抽象、复杂、难懂的题材放到具体的、现实的、日常的、易于理解的环境中来考察。
它的结构分为开头、过渡、主体、结尾四个部分。
具有引人注目的故事化开头、体现人生冷暖的人文关怀、紧密相连的贴近性等写作技巧。
【关键词】华尔街日报体故事性开头借鉴“华尔街日报体”又称焦点展开结构,是《华尔街日报》头版上常见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
这种结构模式尤其适用于非事件性新闻或宏观报道,善于以一个具体的事例(小故事、小人物、小场景、小细节)开头,然后再自然过渡,进入新闻主体部分,接下来将所要传递的新闻大主题、大背景合盘托出,集中力量深化主题,结尾再呼应开头,回归到开头的人物身上,进行主题升华,意味深长。
这种写法从小处落笔、向大处扩展,感性、生动,符合读者认识事物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国内新闻界尤其是一些党报在做宏观面上的报到时,往往“只见森林,不见树木”,没有故事没有情节,读起来很枯燥很乏味。
华尔街日报体可以很好地解决这样的问题,“这种写法是记者能大大将机构、统计数字和泛泛不着边际的问题减少,使读者能够欣赏和接受”1。
一、“华尔街日报体”的基本内涵华尔街日报是一份以财经报道为主的有特色、有权威性的报纸。
其特色之一,是不以报道的新闻性和时效性取胜(因为在这方面纸媒体先天不具优势),而以深度报道和背景分析见长。
正因此,新闻类的短消息,在华尔街日报刊发的并不多,每天占据版面绝大部分的,是各种各样的特稿。
该报创办于1889年,刚开始,办的一般,并不出色,记者写稿大都各行其是,良莠不齐。
1990年,新老板克劳伦斯·巴荣出资入主报社后,大抓写稿质量,对记者提出了写好文章的7条写作要点。
此后,报纸质量大有改观。
巴荣的7条要点是:勇敢无畏;观点无我;句法简单;清楚易懂;抓住正确的要点;说一个故事;开头重于一切(1)。
华尔街日报体范文
华尔街日报体范文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华尔街日报一直是全球金融领域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报纸之一。
它的报道不仅深入浅出,而且总能捕捉到最新的金融动态和市场趋势,因此备受投资者和金融从业者的青睐。
作为一名文档创作者,我们可以从华尔街日报的体例中学习到许多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以提高我们的文档质量和影响力。
首先,华尔街日报的报道总是力求准确。
无论是对于金融数据的报道,还是对于市场趋势的分析,华尔街日报都能够提供客观、准确的信息,这一点对于文档创作者来说是非常值得借鉴的。
我们在创作文档的过程中,也应该注重事实的准确性,避免主观臆断和不实信息的夸大。
只有准确的信息才能够赢得读者的信任和尊重。
其次,华尔街日报的报道总是生动而丰富。
无论是文字的描述,还是图片和图表的运用,都能够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到新闻事件的真实性和紧迫感。
作为文档创作者,我们也应该注重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表现手法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让他们更加愿意阅读我们的文档,并且对文档中的信息留下深刻的印象。
最后,华尔街日报的报道总是简洁而有力。
在有限的篇幅内,它总能够准确地表达新闻事件的要点和关键信息,让读者能够在最短的
时间内获取到最重要的内容。
这也是我们在创作文档时需要学习的地方,我们应该尽量避免冗长的叙述和无关的废话,而是集中精力表达文档的核心内容,让读者能够迅速理解和消化。
总的来说,华尔街日报的体例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写作经验和技巧。
作为文档创作者,我们应该不断学习和借鉴这些经验,提高自己的文档质量和影响力,为读者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
新闻可以是美文——《华尔街日报》作品赏析
新闻可以是美文——《华尔街日报》作品赏析
黄惠
【期刊名称】《新闻记者》
【年(卷),期】2004()9
【总页数】3页(P42-44)
【关键词】《华尔街日报》;新闻写作;审美;文章结构;新闻真实性
【作者】黄惠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12.2
【相关文献】
1.跨文化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艺术赏析——评《英美文学自主学习与实践》[J], 李日
2.跨文化角度下英美文学作品赏析探究——评《英美文学经典作品赏析与导读(美
国篇)》 [J], 张月红
3.基于文学赏析的英美文化价值观研究——评《英美文学简史与作品赏析》 [J],
李哲
4.文化差异视角下的英美文学作品赏析——评《英美文学欣赏》 [J], 秦馨
5.浅议英美文学作品阅读中文化意识的培养
——评《英美文学作品赏析——以谭恩美为例》 [J], 丁艳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篇典型的华尔街日报体新闻
一篇典型的华尔街日报体新闻一篇典型的华尔街日报体新闻中国消费者花钱不手软2004年08月10日07:36摘自华尔日报网络中文版之中国视点在丽江这座中国西南部历史名城的郊区新建起了一排排联栋别墅(townhouses)﹐这表明中国新近出现的繁荣景象已经从南部的大都市渗透到丽江这种较为边远的城市地区......那些认为中国经济增长过快﹐有增长过热危险的人士认为﹐这种经济繁荣意味着对资源的浪费。
因为﹐房地产热不仅占用了水泥﹑玻璃﹑钢铁等大量的原材料﹐还吸引了巨额的资金﹐而中国正急需这些资金兴建道路和炼油厂。
但仔细研究经济数据后可以发现﹐房地产行业虽然可能发展过热﹐但中国经济的其它领域却未必如此。
上述对中国经济的悲观预期主要反映在金融业的经济数据方面﹐这些数据不禁让人想起10年前的那次经济增长低迷阶段。
国际经济研究所(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的中国问题专家尼古拉斯.拉迪(Nicholas Lardy)说﹐以1993年的那次经济增速放缓为例﹐当时银行信贷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最高时达到19%。
如此庞大的贷款规模导致通货膨胀率达到两位数﹐房地产业转入大萧条﹐大量坏帐涌现﹐这进一步加重了银行业的负担。
拉迪指出﹐这次的银行放贷规模比1993年有过之而无不及。
去年﹐经过6个季度的增长之后﹐银行信贷占GDP的比例升至26%。
悲观人士认为﹐去年以及今年早些时候如此无节制地放贷为许多工厂提供了资金﹐导致他们生产过剩。
随着银行信贷占GDP比例的快速上升﹐坏帐占GDP的比例也在急剧升高。
中国银行业去年的不良贷款余额从2002年的人民币1.9万亿元增至2.9万亿元(合3,504亿美元)。
拉迪说﹐贷款的飞速增长也意味着越来越多信贷资质不合格的企业也能从银行获得贷款﹐这可能导致新一波坏帐风潮的出现。
但由于只关注经济的供给和生产面﹐分析师们可能忽视了需求和消费面的变化﹐对这两方面经济数据的变化缺乏足够的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范例评析: 《华尔街日报》元代的翁郎夫提出,“文似看山不喜平”,新闻写作也是一样:老是一个味,就会觉得没味;老是用一种写作模式,就可能渐渐失去读者。
新闻语言的基本特征在于准确、清晰、生动。
①在我们常见的新闻作品中,准确、清晰是做到了,而“生动”则比较少见。
普利策奖评委会于1978年春天起增设特稿写作奖,其用意也正是要对非虚构或短故事式的流派给予认可,而评奖条件是:“一篇杰出的特稿首先要关注的应该是高度的文学性和创造性。
”②近来,在网络上阅读了中文版《华尔街日报》的几篇专栏文章,顿时有久未谋面的亲切感,新风扑面的清新感。
《华尔街日报》的主要读者对象是商业管理人士,但报上也刊登大量迎合大众兴趣的新闻,它在头版开设的特色专栏叫作“非常之道”,在中文网络版上也能读到。
读今年6月、7月以来的这个栏目,发现其中有不少可读性较强的文章,确实有如网络版栏目介绍的评价:“讲述商界奇闻轶事,文笔诙谐幽默”。
结构:一人一事串起全文《华尔街日报》在非事件性新闻的写作上,有自己相对固定的套路:一般是从一个社会现象入手,然后以一个主人公的具体故事讲述这一现象的种种表现,再把这个人放到社会背景中,进一步揭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或其中的“门道”,最后,文章巧妙地“迂回”到主人公身上,交代此人与新闻主题的深层关系,以这个人的观点或抉择煞尾。
这种以讲故事的方法开头的写法颇有悬念,常能“勾”起读者的好奇心;写景的手法只要写得美,同样引人入胜。
《山林大火,祸兮,福兮?》③是这样开头的:去年冬天就有消息说,春天会给白鱼山脉(the White fish Range)附近的地方带来滚滚财源。
这个消息把全国各地的探索者引到了美国蒙大拿州北部的厄马(Hungry Horse)。
到了5月份,在城外茫茫荒野上,一夜之间兴起了一座帐篷都市。
这些探索者到这里来是为了采摘羊肚菌——一种极受餐馆和美食家欢迎的蘑菇。
大批采蘑菇的人之所以聚集到这里,是因为去年夏天厄马周围的山火毁了24万多英亩的山林。
而采蘑菇的人都知道,前一年的森林大火意味着下一年蘑菇的丰收。
文章以两段不太长的篇幅介绍了采摘羊肚菌能带来滚滚财源成了山林大火“引信”。
说实话,山林大火只要不烧自己身边来,城市里的人一般很少会去关心这类消息,但是,大火居然和自己的餐桌扯上了关系,而且和某些人“发财”有关,人们自然有兴趣知道,这是怎么回事。
不知不觉中,5个W里面,何时、何地、为何这3个W已经初露端倪了。
接下来,文章以采摘野生蘑菇十分在行的哈森·瓦尔为主线,全方位介绍了他边采摘边收购、从早到晚全家齐上阵、与其他同行为争抢地盘及保护自己劳动所得而发生的各类冲突、以及由非法采摘蘑菇而引发的人口激增等场景。
第三部分,文章以简简单单一句话——“然而,今年的好收成却意味着羊肚菌采摘者不能像过去那样高价出售蘑菇。
”———把话题转向野生蘑菇经济,将采摘人到批发商、经销商、餐馆厨师的喜好及最后售价等一一列出。
美味佳肴的背后,原来有如此曲折艰辛的一幕幕,山林大火就是这样和这么多人的生计联系在一起!阅读至此,读者从微观看到了宏观,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
文章的结尾只有两句话,简洁又耐人回味:尽管价格低了,但瓦尔并不就此放弃。
为了继续过采蘑菇的自由生活,他情愿冒收入不稳定的风险,“没有人可以控制我,”他说,“没有人是我的老板。
”两句话就反映了瓦尔(或者是他的“圈内人”)的观点,突出了他鲜明的个性,也升华了报道的主题—山林大火,究竟对谁有好处?这种结尾颇有美国电影的痕迹:主人公摆出一个习惯动作或者甩出一句俏皮话之后,结束曲随即奏起,留下观众愣在那里慢慢品味。
核心:真人故事细细道来长期以来,读者一看到以“改革开放以来……”“近几年来……”开头的新闻报道,阅读的兴趣就减了大半:这么高的起点,怎么会有生动的故事、好看的细节?斯大林说过一句十分震撼的话:“一千万人死亡只是一个统计数字;一个人怎样死去却可以写成悲剧。
”空话、大话跟“一千万人死亡”差不多,假如忽略了“一个人怎样死去”,那么,特稿本身就失去了吸引力,甚至它的真实性也会受到质疑。
《华尔街日报》的写法其实与电视纪实频道的节目有相近之处。
如今,纪录片、访谈类节目总能吸引不少受众的关注,原因是它们都是讲故事的,讲真人真事的。
比如,最近在纪实频道看到一个讲述早衰症儿童现状的专题节目,它是从一个四五岁白人女孩的经历谈起的。
故事从这个女孩被发现早期症状开始,接着,镜头跟着她,向观众展示她的家庭、她父母的忧虑、主治医生的治疗措施及其对患者未来状况的预测。
节目的另一个主要部分围绕着她跟随父亲参加一个公益性聚会展开,在那里,同样患有此病但病史长短不一的“患友”一同游戏、一同交流,共享难得的欢乐时光。
故事叙述就此由点到面,从一个不幸的女孩折射到这个不幸的人群。
正因为这些都是真人真事,受众就很自然地会联想到:这样的故事经常在很多地方发生,也很有可能就在自己身边发生、发展,他们不仅会对类似现象有更深层更全面的了解,满足了好奇心,茶余饭后增添了谈资,而且会使他们从此理解和关心这些人。
大多数人在一种情况下,只能担当一种或很少的几种角色,要了解他人的甜酸苦辣,就得更多地借助新闻媒体。
“华尔街日报体”迎合了读者的这种心理需求,从关心凡人琐事入手,引导读者关心周围的人、关心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其实这就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这种做法比空洞单调的说教生动得多、也有效得多。
选材:不设框框出其不意7月以来,“非常之道”栏目发表的几篇文章可读性都不错,如《山林大火,祸兮,福兮?》《旧书里面故事多》《伊拉克新娘:安全比婚纱更重要》《汽车易买牌照难得》等等。
这些文章选题范围很广,不单单是“商界奇闻轶事”,而且把国内、国际、经济、文化……内容广泛,尽收其中。
文章或者能从人们熟视无睹的社会现象中挖掘出一定的意趣,或者从事物表面探及现象背后的社会根源,把严肃甚至枯燥的话题说得引人入胜。
《旧书里面故事多》④就以曼哈顿区百老汇上一家名为Strand的旧书店常常遇到的趣闻为主线,提醒人们:“人们扔掉越多旧书,就有越多的秘密暴露在陌生人眼前。
”文章是这样开头的:“书籍,是个人秘密、有价值的玩艺儿或尴尬经历的藏身之所。
可如果你忘了曾把这些东西藏在书里,把书卖给了旧书商,那它们就不再是私人秘密了。
”美国同行认为,“新闻”一词没有统一的定义,新闻媒体的任务就是告知、教育、革新、娱乐、刺激或这些东西的总和;而有新闻价值的东西包括:官员的活动及庆典、政府的任何行动、新的或奇异之事(例如犯罪及灾害)、使人愉快或吃惊的新发现(如性和丑闻)以及新的社会倾向。
⑤像旧书里的故事这类人们熟视无睹的现象,往往会被斥为“没有新闻性”而不屑一顾。
但是,这种平常人、身边事中恰恰暗藏“宝物”,经过深入细致的采访和分析后,看出门道,也能给人以新知。
真是不看不知道,粗心大意的人会把五花八门的东西夹进书里:什么刑事犯罪登记表、子弹头、钥匙、照片、信件、赛马内情报告、圣诞餐吃剩的食物、出生证、钞票、个人笔记……应有尽有。
旧书店的一个年轻职员亚当·戴维斯对此兴趣浓厚,以至于产生一个念头:他想根据书中留下的线索推测旧书原主人的秘密,写一本小说。
好奇是人的天性,旧书里的一个个发现要么令人惊喜、要么叫人惊怵。
尽管这篇特稿有3000多字,但读者的胃口始终被牢牢地“吊”着,不忍放手——很多人都有可能随意地做出类似的举动,可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想到若干年后,平凡的举动可能带来的后果。
特稿的结尾既出人意料又颇为诙谐,“博布罗斯基估计这些信和照片会很值钱。
他说也许将来会送给某研究机构。
但在此之前——为了保险起见——他把它们塞进一本旧书里。
”——这个习惯动作说不定又为一个将来的发现埋下伏笔。
前后照应,结构完整。
写作:以小见大不作评判伊拉克战争使美英等国骑虎难下,而《华尔街日报》偏偏“哪壶不开提哪壶”,在7月5日“非常之道”专栏发表《伊拉克新娘:安全比婚纱更重要》,围绕伊拉克一对普通新婚夫妇对婚礼安全的极度担忧来反映当地人的生存状态。
这篇报道并没有故作深沉地大量铺陈,也没有作“义正词严、声嘶力竭”状,而是平心静气地描写一对普通新人婚礼的全过程,从而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写作切入点小,但收到了窥一斑而见全豹的效果。
无论何时何地、无论拥有什么文化背景,婚礼总是人生大事,马虎不得。
然而,吉亚和拉娜的婚礼却是在担忧、低调和躲闪中度过的。
这篇报道全文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收到震撼人心的效果。
文章从玛丽·罗斯对两个儿子婚礼的截然相反的感觉入手,以伊拉克人喜欢热闹、爱炫耀的个性和受战争影响他们不得不慌里慌张、小心翼翼举办婚礼作对比,文中玛丽·罗斯的话说出了眼下伊拉克大众渴望和平的普遍心理——“我们不需要电,不需要食物,我们只想要回正常的生活。
我只想安心地参加儿子的婚礼,不用担心路上有人死去。
而报道的结尾也是以对比手法处理:新婚夫妇回到家开始本应甜蜜愉快的洞房之夜,但“美国人的直升机在附近盘旋,远处还隐约传来机关枪的响声。
”按常理来说,政府总是希望“国丑”不要外扬,但媒体似乎总是热衷于担当“政府的监督者”,并且把“公众的知情权”放在核心的位置。
二百多年来,美国的新闻出版业始终保持两个基本特点:一是独立于政府,二是它的生存依赖于公众的接受程度。
⑥公众有权了解、有兴趣了解的事情,媒体就乐意去做这方面的报道。
一位在美国从事新闻工作多年的华裔学者指出,媒体也有受蒙蔽的时候,一旦媒体意识到这点,它们会“将功补过”,通过澄清事实,加倍地揭露真相、以使读者满意。
⑦这篇报道并不因为自己是美国媒体而作掩饰,而是实事求是地说“……几乎每个婚礼都被笼罩在安全受威胁的阴影之下,而大多数的伊拉克人都带着这个噩梦过日子。
这些日子以来,伊拉克人的生命受到各种可能的威胁:美国人的军事行动、恐怖袭击、针对普通老百姓的强盗和绑架者。
”这篇报道并没有直接揭示现象背后的根本原因,因为读者不是傻瓜,讲清事实后媒体的任务已经完成,真切的事实、确切的用词、不偏不倚的立场和恰如其分的描写会帮助读者自己得出结论。
启示:快餐文化不拒经典我们常常在不同场合作出不同的选择,例如,在上班或出席正式场合时,我们会穿正装;周末或外出度假时,又会打扮得休闲一些。
“新华体”和“华尔街日报体”的关系与此有些类似,前者更多地强调“新”、快”、“短”,多用在一事一报,满足受众对“发生了什么”的探究;后者则偏重于相对深度的现象分析,满足受众对“怎么会发生”以及“会产生什么后果”的探究,对新闻时效却没有苛刻的要求。
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快,吃饭有了快餐,看电视剧、电影,在网上浏览FLASH,也有不少人选择轻松搞笑、甚至荒诞的内容,动漫真人秀等虚幻世界的衍生品也受到青年人的追捧。
这种“快餐文化”的出现可能是一种自我调节、缓解压力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