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组《蜜蜂》本课作者法布尔简介新人教
小学三年级语文课文《蜜蜂》原文、教案及练习题
![小学三年级语文课文《蜜蜂》原文、教案及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5cde4d38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af.png)
【导语】《蜜蜂》是法布尔所作的⽂章,出⾃其作品《昆⾍记》,⽂章以第⼀⼈称写了他所做的⼀个试验,即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向的能⼒,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作风。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学三年级语⽂课⽂《蜜蜂》原⽂、教案及练习题,希望帮助到您。
⼩学三年级语⽂课⽂《蜜蜂》原⽂ 听说蜜蜂有辨认⽅向的能⼒,⽆论飞到哪⾥,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
我想做个试验。
⼀天,我在我家花园的蜂窝⾥捉了⼀些蜜蜂,把它们放在纸袋⾥。
为了证实飞回花园的蜜蜂是我放飞的,我在它们的背上做了⽩⾊的记号。
然后,我叫⼩⼥⼉在蜂窝旁等着,⾃⼰带着做了记号的⼆⼗只蜜蜂,⾛了两⾥多路,打开纸袋,把它们放出来。
那些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向。
这时候起风了,蜜蜂飞得很低,⼏乎要触到地⾯,⼤概这样可以减少阻⼒。
我想,它们飞得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 在回家的路上,我推测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
没等我跨进家门,⼩⼥⼉就冲过来,脸红红的,看上去很激动。
她⾼声喊道:“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它们两点四⼗分回到蜂窝⾥,满⾝都是花粉呢。
” 我放蜜蜂的时候是两点整,也就是说,在四⼗分钟的时间⾥,那两只⼩蜜蜂飞了两⾥多路,这还包括了采花粉的时间。
天都快⿊了,我们还没见到其他蜜蜂飞回来。
第⼆天我检查蜂窝时,⼜发现了⼗五只背上有⽩⾊记号的蜜蜂。
这样,⼆⼗只蜜蜂中,⼗七只没有迷失⽅向,准确⽆误地回到了家。
尽管它们逆风⽽飞,沿途都是⼀些陌⽣的景物,但它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是⼀种我⽆法解释的本能。
⼩学三年级语⽂课⽂《蜜蜂》教案 教学⽬标: 1、会认10个⽣字,会写14个⽣字,正确读写“⽆论、试验、纸袋”等20个词语,积累语⾔ 2、学习默读课⽂,了解主要内容,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难点: 弄清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向的能⼒,作者是怎样做的,结论⼜是怎样得出的。
课时安排: ⼆课时 第⼀课时 ⼀、⾛进作者 1、今天,我们认识⼀位科学家,他是法国的科学家法布尔。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4《蜜蜂》详解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4《蜜蜂》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a8fa4c2c31126edb6e1a1015.png)
• 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 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
• 也就是说,在四十分钟的时间里,那两
只小蜜蜂飞了两里多路,这还包括了采 花粉的时间。
•第二天,我检查蜂窝时,又发现了十五 只背上有白色记号的蜜蜂。 •这样,二十只蜜蜂中,十七只没有迷失 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尽管它们 • 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些陌生的景物,但 它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天都快黑了,我们还没见到其他 蜜蜂飞回来。第二天我检查蜂窝时, 又发现了十五只背上有白色记号的蜜 蜂。这样,二十只蜜蜂中,十七只没 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 ( 尽管 )它们逆风而飞, 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 ( 但 )它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尽管 尽管它们逆风而飞 ,沿途 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 但它 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tú zǔ 试验 准确无误 沿途 阻力
shìyàn
wù
Chāo
mò
zhèng
cè
推测
超常
陌生
证实
尽 jǐn(尽管) jì n (尽力) 闷 mēn(闷热) mèn (闷闷不乐) 几 jī(几乎) jǐ (几个)
lùn
shì
yàn
dài
论
zhèng
试
gài
验
jiǎn
袋
zǔ
证
cè
概
kuò
减
què
阻
关联词语
尽管----但---尽管路很远,但 。
尽管 尽管 但
,但还是考不好。 。
• 反义词: • 陌生----熟悉 • 近义词: • 确确实实—的的确确
一天,我(先)在我家花园的蜂窝 里捉 了一些蜜蜂,把它们放在纸袋里。 (再)为了证实飞回花园的蜜蜂是我放 飞的,我在它们的背上做了白色的记号。 (然后),我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着, (还)自己带着做了 记号的二十只蜜蜂, 走了两里多路,打开 纸袋,把它们放出来。
人教版小学语文《蜜蜂》课文原文及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蜜蜂》课文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d48801bd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e7.png)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蜜蜂》课文原文及赏析《蜜蜂》课文原文:有一天,法布尔在家里做了一个实验。
他把蜜蜂装在纸袋里,然后把它们带到离家两公里多的地方放飞。
奇怪的是,那些蜜蜂竟然能够找到回家的路。
法布尔想,蜜蜂是不是靠记忆力找到回家的路呢?为了验证这个想法,他在蜜蜂身上做了记号,然后再次把它们带到远处放飞。
结果,蜜蜂还是准确地回到了家中。
法布尔对这个现象感到非常惊奇。
他开始深入研究蜜蜂的行为。
经过多次观察和实验,他发现蜜蜂并不是靠记忆力找到回家的路,而是依靠太阳的位置和飞行的时间来确定方向。
即使在阴天或者没有太阳的时候,蜜蜂也能通过地球磁场的变化来判断方向。
这就是蜜蜂的神奇之处。
它们虽然小小的,但是却拥有惊人的导航能力。
这个发现不仅让我们对蜜蜂有了更深的了解,也为我们人类的导航技术提供了启示。
赏析:《蜜蜂》这篇课文以法布尔的实验为线索,生动地描绘了蜜蜂的导航能力,展现了大自然的奇妙和生命的智慧。
首先,课文通过描述法布尔的实验过程,引导学生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和精神。
法布尔先提出假设,再进行实验验证,这种严谨的科学态度值得学生们学习。
其次,课文揭示了蜜蜂的导航秘密——依靠太阳的位置、飞行时间和地球磁场的变化来确定方向。
这种生物学知识的介绍,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拓宽了他们的知识视野。
最后,课文强调了蜜蜂的导航能力对我们人类的启示。
这不仅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界的生命智慧,也启发他们思考如何将自然界的规律应用到人类的科技发展中。
总的来说,《蜜蜂》这篇课文以其生动的故事和丰富的科学知识,激发了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同时也教育他们尊重生命、热爱大自然。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蜜蜂》教材理解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蜜蜂》教材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c036aff5915f804d2a16c1d7.png)
《蜜蜂》教材理解一、教材简说课文作者是法国生物学家法布尔,以第一人称写了他所做的一个试验,即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作风。
课文叙述线索清楚,情节完整。
首先写我听说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想做个试验;再写我试验的过程。
过程大体是在自家花园蜂窝捉20只蜜蜂,在背上做上记号,叫小女儿守在窝旁,我走出二里多路,放飞蜜蜂。
然后写我途中的观察和猜测以及试验的结果。
结果第二天有17只蜜蜂没有迷失方向,先后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最后写结论:我尚无法解释蜜蜂为什么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在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作者观察、思考、试验的方法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弄清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
二、学习目标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纸袋、证实、飞散、几乎、大概、减少、阻力、遥远、推测、包括、检查、迷失、准确无误、沿途、确确实实、超常、记忆力、本能等词语。
2.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3.积累语言。
三、教学建议1.课前可让学生回忆曾经学过的课文《蜜蜂引路》,留心和收集有关蜜蜂的资料。
2.在识字、写字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测、阻是平舌音不要读成翘舌音;证是后鼻音。
在写字指导方面,论的右边不要写成仓,试的右边不要多一撇,概的中间不要写成良,减的左边不要写成三点水;要指导学生根据字形结构的特点,把字写正确、写端正、写匀称。
3.中年级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默读。
教学时,可先让学生明确默读要求,默读时要集中注意力,不出声,不指读,边读边想,还可以动笔画出重要的词语和句子。
然后可采用分层次默读的方法进行训练;初次默读,整体感知全文,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再次默读,深入到词句或带着问题思考。
如,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弄清楚作者试验的过程,然后画出文中自己感受比较多和比较深的句子或段落,多读几遍,细致深入地加以体会。
蜜蜂三年级课文原文
![蜜蜂三年级课文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f8d6bd2a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02dae44.png)
蜜蜂三年级课文原文蜜蜂三年级课文原文《蜜蜂》作者是法国生物学家法布尔,以第一人称写了他所做的一个试验,即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作风。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蜜蜂三年级课文原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蜜蜂》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
我想做个试验。
一天,我在我家花园的蜂窝里捉了一些蜜蜂,把它们放在纸袋里。
为了证实飞回花园的蜜蜂是我放飞的,我在它们的背上做了白色的记号。
然后,我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着,自己带着做了记号的二十只蜜蜂,走了两里多路,打开纸袋,把它们放出来。
那些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
这时候起风了,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
我想,它们飞得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在回家的路上,我推测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
没等我跨进家门,小女儿就冲过来,脸红红的,看上去很激动。
她高声喊道:“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它们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满身都是花粉呢。
”我放蜜蜂的时候是两点整,也就是说,在四十分钟的时间里,那两只小蜜蜂飞了两里多路,这还包括了采花粉的时间。
天都快黑了,我们还没见到其他蜜蜂飞回来。
第二天我检查蜂窝时,又发现了十五只背上有白色记号的蜜蜂。
这样,二十只蜜蜂中,十七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
尽管它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它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
《蜜蜂》说课稿一、说教材《蜜蜂》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四组第二篇精读课文,课文叙述线索清楚,情节完整。
首先写“我”听说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想做个试验;再写“我”试验的过程。
然后写“我”途中的观察和猜测以及试验的结果。
最后写结论:“我”尚无法解释蜜蜂为什么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作风。
这篇课文语言严谨,层次清楚且逻辑性强。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在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作者观察、思考、试验的方法和探索精神。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组14《蜜蜂》相关知识新人教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组14《蜜蜂》相关知识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0ab20312e2bd960590c67798.png)
《蜜蜂》相关知识1、亨利、法布尔(1823~1915):法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他是一位在自然环境中研究昆虫的科学家、《昆虫记》是他用毕生精力以观察所得写成的详细确切的笔记。
这篇课文选自《昆虫记》。
2、蜜蜂,蜜蜂大都是住木箱子里,也有的住在墙洞,树洞里。
虽然它身体小,却能够飞到一、二公里以外的地方,去采集百花甜汁来酿造蜂蜜。
它怎么知道哪里有花蜜呢?蜜蜂是一种过集体生活的昆虫,在一群蜜蜂中有一只蜂王(蜂)和许多工蜂以及少数的雄蜂。
工蜂在一个蜂群中要算是最勤劳了,它担负着采蜜,侦察、守卫、清理蜂箱和饲养小蜜蜂等等的工作。
当春暧花开天气温暖的季节,一些作侦察工作的蜜蜂就飞出箱外去寻找蜜源。
当侦察兵在外面找到了蜜源,它就吸上一点花蜜和花粉,很快地飞回来。
回到蜂群后,它就不停地跳起舞来,你不要以为这仅仅是一种欢乐的表现,其实这舞蹈是蜜蜂用来表示蜜源的远近和方向的。
蜜蜂舞蹈一般有圆形舞和8字形舞两种。
如果找到的蜜源离开自己不太远,就在巢牌上(蜜蜂用来装蜜孵育小蜜蜂和住宿的地方)表演圆形舞:如果蜂蜜离的比较远就表演8字舞。
在跳舞时如果头向着上面,那么蜜源就是在对着太阳的方向,要是头向着下面,蜜源就是在背着太阳的方向。
在蜂箱里蜜蜂,得到了侦察蜂带来的好消息,有的时候很快地飞出箱外,按着它的指引的方向飞去。
这些外出的蜜蜂吃饱花蜜飞回去后,也同样地向同伴们跳起舞来动员大家都去采蜜。
这样一传十,十传百,越来越多的蜜蜂都奔向蜜蜂源,进行大量的采集工作。
3、哪些动身物不会迷路?它们凭借什么来判断方向,认识路线呢?蜜蜂、蚂蚁、鸽子、狗等动物不会迷路,即使把它带到很远的地方,它都能利用自己的认路本领找回自已的家中。
蜜蜂是以太阳作为参照点,通过舞蹈表诉蜜蜂如何到达它发现的花源地。
蚂蚁是靠着太阳的位置和蓝天上反射下来的目光以及气味来辨认回巢的方向鸽子具有地球磁场变化的器官,鸽子的记忆力和视力都非常好,它有强烈的认巢性,通过太阳或星星的方位,准确地判断回家的方向,无论把它带到几千里之外,它也能飞回老家。
《蜜蜂》作者简介
![《蜜蜂》作者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672eef70581b6bd97e19ea38.png)
作者简介法布尔(1823—1915)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文学家。
课文节选自他的《昆虫记》。
1829年,法布尔回到圣雷恩开始上学,但那一段儿时的岁月一直深深地铭刻在他的心中,他很珍惜那段回忆。
1833年,法布尔一家来到了罗德兹,其父靠经营一家咖啡馆维持生计。
1837年,一家人又移居到图卢兹。
法布尔进了图卢兹的神学院,但中途退学,出外谋生,曾在铁路上做过工,也在市集上卖过柠檬。
后来,他通过了阿维尼翁师范学校的选拔考试,获得奖学金,并在三年的学习后获得了高等学校文凭。
毕业后,时年十九岁的法布尔在卡本特拉开始了他的教师生涯,所教授的课程就是自然科学史。
1849年,他被任命为科西嘉岛阿雅克肖的物理教师。
岛上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物种,燃起了他研究植物和动物的热情。
阿维尼翁的植物学家勒基安向他传授了自己的学识。
此后,他又跟随着莫坎-唐通四处采集花草标本,这位博学多才的良师为法布尔后来成为博物学家、走上科学研究的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853年,法布尔重返法国大陆,受聘于阿维尼翁的一所学校,并举家迁进了圣-多米尼克街区的染匠街一所简朴的住宅里。
1857年,他发表了《节腹泥蜂习性观察记》,这篇论文修正了当时昆虫学祖师莱昂·杜福尔的错误观点,由此赢得了法兰西研究院的赞誉,被授予实验生理学奖。
这期间,法布尔还将精力投入到对天然染色剂茜草或茜素的研究中去,当时法国士兵军裤上的红色,便来自于茜草粉末。
1860年,法布尔获得了此类研究的三项专利。
后来,法布尔应公共教育部长维克多·杜卢伊的邀请,负责一个成人夜校的组织与教学工作,但其自由的授课方式引起了某些人的不满。
于是,他辞去了工作,携全家在奥朗日定居下来,并一住就是十余年。
在这这十余年里,法布尔完成了后来长达十卷的《昆虫记》中的第一卷。
期间,他多次与好友一同到万度山采集植物标本。
此外,他还结识了英国哲学家米尔,但米尔英年早逝,使两人先前酝酿的计划“沃克吕兹植被大观”因此夭折。
人教新课标三上14课《蜜蜂》教案(2课时)
![人教新课标三上14课《蜜蜂》教案(2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9ccc0120c8d376eeafaa31d2.png)
人教新课标三上14课《蜜蜂》教案(2课时)教材简析:《蜜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
课文以第一人称方式写了法布尔所做的一个试验,即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文章首先介绍了问题的产生,即“听人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它被抛弃到哪里,总是可以自己回到原处”。
接着用了较长的篇幅介绍他在女儿的配合下进行了蜜蜂能否辨认方向的试验。
最后得出结论:“我”尚无法解释蜜蜂为什么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设计理念:教学紧扣本单元“留心观察,善于发现”这一专题,一方面采取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弄清作者为什么做试验,试验是怎么做的,最后结论是什么,同时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研究作风;另一方面充分挖掘文本的教育功能,让学生知道,只要做生活的人有心人,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多动脑思考,每个人就会有所发现,有所收获。
教学目标:1 会认“试、验、证”等10个生字,会写“论、袋、证”等14个字。
正确读写“无论、试验、证实”等词语。
2 反复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知道作者做了一项什么试验得出什么结论,是怎么得出的。
3,学习作者法布尔留心观察、善于发现和积极探索的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研究作风。
课前准备:1 学生搜集有关蜜蜂的资料。
2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谜语导入,揭示课题1 猜谜:“一生勤劳忙,专去百花乡,回来献一物,香甜胜过糖。
”2 指名说谜底(蜜蜂)。
3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题目就是蜜蜂。
(教师板书课题,指导“蜂”的读音,注意是后鼻音。
)这篇课文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
4 关于蜜蜂,同学们知道它的哪些知识?(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5 学习课后“资料袋”内容。
6 教师小结:(多媒体课件出示蜜蜂的有关资料)蜜蜂体长8~20毫米,黄褐色或黑褐色,生有密毛。
蜜蜂大都住在木箱子里,也有的住在墙洞里。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4蜜蜂》课件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4蜜蜂》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cb9f272af1ffc4ffe47ac9e.png)
蜜蜂
蜜蜂
亨利.法布尔(1823—1915)法国著名 科学 家,科普作家。出生于农民家庭, 从小生活极其穷困,作过教师,靠业余自学,花 十二年的时间,先后取得业士、双学士和博士学 位,法布尔是第一位在自然环境中研究昆虫的科 学家,他深入昆虫世界,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 行观察与实验,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本能与习性, 著成了《昆虫记》这部昆虫学巨著。《昆虫记》 十大册,每册包含若干章,每章详细、深刻地描 绘一种或几种昆虫的生活:蜘蛛、蜜蜂、蝉、甲 虫、蟋蟀等等。
观察小练笔:泡豆子
• 按照先后顺序记录种豆芽的准备。 • 注意观察豆芽的生长过程。
蜜蜂是我放飞的,我在他们的背上
然后,我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着, 做了白色的记号。
(还)自己带着做了记号的二十只蜜蜂,走了两
里多路,打开纸袋,把它们放出来。(作者观察 有先后顺序)
•她高声喊道:“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它 们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满身都是花粉 呢。”
•第二天检查蜂窝时,我又发现了15只 背上有白色记号的蜜蜂。这样,20只 蜜蜂中有17只没有迷失方向,它们准 确无误地回到了自己的家。
尽管 尽管它们逆风而飞 ,沿途 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 但它 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尽管路很远,但 。
尽管
尽管
,但还是考不好。
,但 。
文中有三只蜜蜂没飞回来,它们去 了哪里呢,真的是迷路了吗?请大家 猜一猜 ?
不是 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
而是 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本
能:与生俱来的能力。)
辨认 无论 试验 纸袋 证实 记号 大概 减少 阻力 遥远 推测 包括 准确无误 沿途 确确实实 超常 记忆力 迷失 尽管 闷热 几乎
尽 jǐn尽管 jì n 尽力 闷 mēn闷热 mèn 闷闷不乐 几 jī几乎 jǐ 几个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组 14《蜜蜂》本课作者法布尔简介 新人教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组 14《蜜蜂》本课作者法布尔简介 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b0991b91c281e53a5902ff50.png)
作者法布尔简介
亨·法布尔(1823-1925)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
他出生在法国南部山区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小时候,他一直向往到学校读书,可是,穷苦人家连饭都吃不饱,哪有钱供孩子读书呢!法布尔曾流浪街头,靠卖汽水、做零工等挣点钱。
他除了吃饭以外,把剩余的钱都用来买书。
法布尔最爱在田野上倾听各种昆虫的鸣叫。
在田野里,他觉得自己有许多朋友——那些昆虫好像在与自己谈心。
经过刻苦的自学,法布尔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进了一个食宿免费的师范学校。
毕业后,他当上了小学教师。
他没有满足,而是继续勤奋学习。
他没进过正规的大学,但他以顽强的意志,不懈地努力,自学了大学课程,依靠自学获取了硕士学位,从而又当上了中学老师。
不管自己多么艰苦,工作多么繁忙,法布尔从没间断过对昆虫的研究。
他无论走到哪里,总要东瞧瞧,西看看,注意昆虫的活动,并把观察到的情形详细记录下来,有时候一观察就是几小时,甚至一整天。
对有的昆虫,他前前后后观察了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
法布尔跟昆虫打了一生的交道,经过几十年的辛勤劳动,他揭开了昆虫世界的许多秘密,向人们介绍了四百多种昆虫和小动物的生活习性。
法布尔写了一部10卷的大书——《昆虫记》,共二百多万字,为人类做出了贡献。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组 14《蜜蜂》法布尔与诺贝尔文学奖相关阅读素材 新人教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组 14《蜜蜂》法布尔与诺贝尔文学奖相关阅读素材 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021146ddf01dc281e43af050.png)
法布尔与诺贝尔文学奖唐韧有一件事,注意到的人怕不多:法布尔曾经获得诺贝尔奖提名,不过不是生物学奖,而是文学奖。
在法布尔86岁的时候,法国学界最终掀起了一场“法布尔热”,《昆虫记》十卷出版,新闻界大造声势,“了不起”、“最杰出”、“伟大”一类赞扬声此起彼伏,学术要人和官员们纷纷莅临他贫困的“荒石园”。
那一年,他的著作的销量是此前二十年的总和,他的小石膏像四处出现,大型雕塑相继剪彩,九十高龄的老人莫名其妙,以诙谐无奈的口吻对老朋友说:“这些做法,也太‘神乎’了。
他们爱怎么着就怎么着吧。
”(《昆虫记·法布尔传略》)本世纪初的法国科学界和国家给予法布尔的奖励也应当算是差强人意。
他34岁获法兰西研究院实验生理学奖金,43——44岁获教育方面的卡尼耶奖和雷自旺·得努尔勋章(颁予杰出教师),65岁获法国学士院最高荣誉的布其·得尔蒙奖,81岁获法国学士院吉尼尔奖,86岁再获雷自旺·得努尔勋章(更晋一级),又获斯特克荷尔姆学士院的林内奖,89岁,法国总统来访,代表法国国民向他致意。
仅是被推荐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一点,在中国怕也是办不到的。
如果中国真的有一位法布尔式的科普大家,我们的文学界能否欣赏得了他那种美和崇高?能否从济济众星中遴选擢拔到他?能有法国文学界的眼力(且不说肚量)吗?我们文学界一向就和自然科学界隔膜,又经常底气不足地呼吁上级的“重视”,却老是不大爱反思自己为啥不那么招人重视。
有人想“过界”去搞搞“科学”,却脚一歪走到“大气功师”的门下去了。
脚歪也不是偶然的,怕是正好说明中国文人与自然科学中间有一堵应该拆除的“鬼打墙”,否则搞董仲舒那套玩艺儿为啥老那么驾轻就熟。
目前文学界推崇的一些有成就的大作家,作品中也极其缺少对自然科学精神的理解和激情。
他们笔下的人物都不谈自然科学,文学反思的锋芒也很少扫及中国轻自然科学的封建传统。
在实际生活中作家不了解自然科学家和他们的事业,所以即使写他们也总写不大像。
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4、蜜蜂》
![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4、蜜蜂》](https://img.taocdn.com/s3/m/3eec04130740be1e650e9afb.png)
2.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推测呢?
在回家的路上,我推测蜜蜂可能找不 到家了。没等我跨进家门,小女儿就冲进 来,脸红红的,看上去很激动。她高声喊 道:“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它们两点四 十分回到蜂窝里,满身都是花粉呢。”
(我的猜测和试验的初步结果)
法布尔这样推测的原因: 1、远
2、闷在袋子里 3、起风
在回家的路上,我推测蜜蜂可能找不 到家了。
途
部首:走之底 结构:半包围 笔画: 10 造句:我这支笔很
有用途。
沿途 用途 长途
chāo
字型解释
超
部首:走 结构:半包围 笔画: 11 造句:
超常 超级 超车
无论 试验 纸袋 证实 飞散 几乎 大概 减少 阻力 遥远 推测 包括 迷失
Chāo
lùn
shìyàn
dài
zhèng
sàn
jī
gài
小蜜蜂,爱做工,
飞到西,飞到东, 采花蜜,钻花缝,
没休息,很用功, 备办粮食好过冬。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14、蜜 蜂
法布尔(1823—1915):法国著名科学家、科普 作家。从小生活贫困,15岁考入师范学校,毕 业后在初中教数学。一次带学生上户外几何课, 忽然,在石块上发现垒筑蜂和蜂窝。从此, “虫心”焕发。他花了一个月的工资,买了一 本昆虫学著作,立志做一个为虫子写历史的人。 他穷毕生之力深入昆虫世界,在自然环境中对 昆虫进行观察和实验,真实的记录下昆虫的本 能和习性,写成10册之巨的《昆虫记》,描绘 了蜘蛛、蜜蜂、螳螂、蝎子、蝉、甲虫、蟋蟀 等等昆虫的生活。 。
(“大概”说明这是作者的猜想和推 测,可以看出作者善于观察和思考。)
我想,它们飞得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 远的家呢?
【说课稿】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蜜蜂》
![【说课稿】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蜜蜂》](https://img.taocdn.com/s3/m/b6fabdd8fab069dc502201b3.png)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蜜蜂》说课稿《蜜蜂》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的作者是法国生物学家法布尔。
文章以第一人称写了法布尔所做的一个试验,证实蜜蜂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体现了作者善于观察、思考的探索精神和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根据课程标准和本单元教学要求,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结合课文正确理解“试验、推测、本能”等词语;2.理解课文内容,弄清试验的过程和结论,学习法布尔善于观察、思考的探索精神和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积累语言;4.通过查资料,进一步了解有关蜜蜂的知识。
重点弄清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
为达成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一下教学环节:一、了解作者,激趣导入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导入课题——《蜜蜂》;而后引导学生交流自己了解的蜜蜂的常识。
目的在于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对于生字词读音的掌握,一是引导学生交流学法(看拼音、查字典、问他人……),培养自主识字能力;二是通过比较的方式重点对多音字“几、闷、尽”和“试验、实验”区分掌握。
既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又能够有效调动学生自主性。
整体感知课文时,注意引导边读边想,学会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注意根据学生回答及时从“谁”“干什么”“结果怎样”方面予以肯定,使之学会概括一件事。
三、细读感悟,经历探究学习第一自然段时,着重引导学生抓住“听说”,弄清法布尔试验的原因,体会法布尔不盲从别人,遇事愿意寻根问底,具有求实的科学态度。
第二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
在默读划句子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假如你就是法布尔,你向老师和同学们介绍一下你是怎样试验的,好吗?教师相机询问法布尔每一步的目的与好处(如:为什么选择自家花园蜂窝的蜜蜂?在蜜蜂背上做记号干什么?你会对小女儿说些什么?为什么走出两里多远?),体会法布尔考虑周到,做事认真细致的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年级语文上册蜜蜂
![三年级语文上册蜜蜂](https://img.taocdn.com/s3/m/18533b8c102de2bd960588c3.png)
尽管……但……
默读3-5自然段,(实验结果部分), 哪些蜜蜂飞回来了?它们是什么时候 飞回来的?横线画出来。
蜜蜂是勤劳的昆虫。为了酿造五百克蜜,一只 蜜蜂通常要飞行十几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三四圈。 蜜蜂一找到蜜源,就会飞回去蜂巢,告诉同伴关于 蜜源的信息。如果蜜源离蜂箱不到一百米,它们就 在蜂巢上方跳“圆舞”;如果蜜源在蜂箱一百米以 外,它们就跳“摆尾舞”。
圆舞
摆尾舞
一、组词。 缓( ) 踩( ) 累( ) 肢( ) 阔( ) 暖( ) 彩( ) 紫( ) 枝( ) 闷( )
二、多音字组词。
背 bēi ( ) bèi ( )
闷 mēn( )
mèn( )
尽 jǐn ( ) jìn ( )
甲虫、蟋蟀等等。
一、看拼音,写词语。
shì yàn tuī cè
(
)(
)
zhèng míng chāo cháng (
)
(
)
二、选择正确的字打上“V”。 ⑴听说蜜蜂无(论 伦)飞到哪里,都可以飞回原处。 ⑵老师领我们做了个(试 诫)验。 ⑶天阴沉沉的,大(溉 概)是要下雨吧!
课文主要讲了法布尔为பைடு நூலகம்验证 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做 了一个试验,证实蜜蜂确实有辨别 方向的能力。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4《蜜蜂》法布尔简介新人教版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4《蜜蜂》法布尔简介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d15e1b3aa8956bec0875e325.png)
法布尔简介1829年,法布尔回到圣雷恩开始上学,但那一段儿时的岁月一直深深地铭刻在他的心中,他很珍惜那段回忆。
1833年,法布尔一家来到了罗德兹,其父靠经营一家咖啡馆维持生计。
1837年,一家人又移居到图卢兹。
法布尔进了图卢兹的神学院,但中途退学,出外谋生,曾在铁路上做过工,也在市集上卖过柠檬。
后来,他通过了阿维尼翁师范学校的选拔考试,获得奖学金,并在三年的学习后获得了高等学校文凭。
毕业后,时年十九岁的法布尔在卡本特拉开始了他的教师生涯,所教授的课程就是自然科学史。
1849年,他被任命为科西嘉岛阿雅克肖的物理教师。
岛上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物种,燃起了他研究植物和动物的热情。
阿维尼翁的植物学家勒基安向他传授了自己的学识。
此后,他又跟随着莫坎-唐通四处采集花草标本,这位博学多才的良师为法布尔后来成为博物学家、走上科学研究的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853年,法布尔重返法国大陆,受聘于阿维尼翁的一所学校,并举家迁进了圣-多米尼克街区的染匠街一所简朴的住宅里。
1857年,他发表了《节腹泥蜂习性观察记》,这篇论文修正了当时昆虫学祖师莱昂?杜福尔的错误观点,由此赢得了法兰西研究院的赞誉,被授予实验生理学奖。
这期间,法布尔还将精力投入到对天然染色剂茜草或茜素的研究中去,当时法国士兵军裤上的红色,便来自于茜草粉末。
1860年,法布尔获得了此类研究的三项专利。
后来,法布尔应公共教育部长维克多?杜卢伊的邀请,负责一个成人夜校的组织与教学工作,但其自由的授课方式引起了某些人的不满。
于是,他辞去了工作,携全家在奥朗日定居下来,并一住就是十余年。
在这这十余年里,法布尔完成了后来长达十卷的《昆虫记》中的第一卷。
期间,他多次与好友一同到万度山采集植物标本。
此外,他还结识了英国哲学家米尔,但米尔英年早逝,使两人先前酝酿的计划“沃克吕兹植被大观”因此夭折。
同时,一大不幸降临到法布尔身上:他共有六个孩子,其中唯一与父亲兴趣相投、热爱观察大自然的儿子儒勒年仅十六岁便离开了人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组14《蜜蜂》本课作者法布尔简介新人教
作者法布尔简介
亨·法布尔(1823-1925)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
他出生在法国南部山区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小时候,他一直向往到学校读书,可是,穷苦人家连饭都吃不饱,哪有钱供孩子读书呢!法布尔曾流浪街头,靠卖汽水、做零工等挣点钱。
他除了吃饭以外,把剩余的钱都用来买书。
法布尔最爱在田野上倾听各种昆虫的鸣叫。
在田野里,他觉得自己有许多朋友——那些昆虫好像在与自己谈心。
经过刻苦的自学,法布尔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进了一个食宿免费的师范学校。
毕业后,他当上了小学教师。
他没有满足,而是继续勤奋学习。
他没进过正规的大学,但他以顽强的意志,不懈地努力,自学了大学课程,依靠自学获取了硕士学位,从而又当上了中学老师。
不管自己多么艰苦,工作多么繁忙,法布尔从没间断过对昆虫的研究。
他无论走到哪里,总要东瞧瞧,西看看,注意昆虫的活动,并把观察到的情形详细记录下来,有时候一观察就是几小时,甚至一整天。
对有的昆虫,他前前后后观察了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
法布尔跟昆虫打了一生的交道,经过几十年的辛勤劳动,他揭开了昆虫世界的许多秘密,向人们介绍了四百多种昆虫和小动物的生活习性。
法布尔写了一部10卷的大书——《昆虫记》,共二百多万字,为人类做出了贡献。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