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_揠苗助长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寓言二则之《揠苗助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读本课“焦、喘、截”3个生字,会写“筋、疲”2个字,理解并掌握“巴望”、“焦急”“筋疲力尽”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能急于求成,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认识生字,了解字词,读懂课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2)感悟本则寓言故事的寓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启发学生在这个故事中明白“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误了大事”的道理,培养学生勤于动脑、踏实做事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1、认识3个生字,会写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
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词句,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寓意,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揠苗助长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咱班的小朋友今天可真精神,孩子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好听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揠苗助长”。(师板书课题,生书空)
2、“揠苗助长”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我们一起来听听吧。(播放课件)
3、故事听完了,理解“揠”字。
二、初读认字
1、初读课文,出示读书要求: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确;把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认读生词
(1)出示生词,生自由读生词。
(2)指名检查读生词,相机正音。
(3)比赛读。
3、认读生字
(1)出示生字,同桌互读。
(2)指名读,练习组词。
(3)开火车读。
4、生字回文
要求: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三、熟读课文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1)这农夫种下禾苗之后是什么心情?理解“焦急”。
(2)从哪看出农夫很焦、着急?指导朗读读出急。
①---巴望-----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
理解“巴望”,换近义词。指导读出农夫急切的心情。
②他在田边焦急的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
法帮他们长”
指导读出焦急的语气和自言自语说话的情形。
③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理解:禾苗一点也没有长高吗?你怎么知道?
④指名完整读第一段话,读出累。
2、齐读第二自然段。
(1)他想出了什么好办法?
指名答。
理解“筋疲力尽”。
(2)看着被自己拔高的禾苗,他是什么心情?
3、指名高兴的读第三自然段。
指导表演读:一边喘气一边得意地读。
师生合作齐读。
1、结果怎样呢?指名读最后一自然段。
思考:农夫花了那么大的力气?为什么禾苗都枯死了呢?
四、说出寓意
1、揭示故事结果
情景说话:
(1)现在老师就是这个农夫,你们就是被我一棵一棵拔高了的禾苗,小禾苗们,你们想说什么?
生回答。
(2)那我可等不及了,我想让你们快点长高,我应该怎样做呀?
生回答。
师总结:浇水、施肥、除草、还要慢慢地等几个月的时间才能收获。你们说的这些,就是禾苗生长的规律。不仅是种禾苗,做任何事情都要按照规律办事,不能急于求成。
(板书按照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2、揭示寓言定义:像揠苗助长这样用一个小故事来说明大道理的文章就叫做寓言。(板书寓言)
3、拓展:其实在阅读课上,我们也读多好多这样的故事,像狐假虎威,刻舟求剑,画蛇添足,坐井观天等。
4、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揠苗助长”这样不按事物发展规律,急于求成的事情呢?
生述说。
师总结:我们以后做事可千万不能急于求成。
五、写生字
我们写字也一样,要从小打好基础,才能写出漂亮的字。
出示“筋”“疲”
1、分析字体结构,说部首,观察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书
写注意点。
2、师范写,生书空。
3、生描红,练写。
4、展评。
六、板书设计
揠苗助长
按照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揠苗助长》学情分析
培养学生独立创造、主动求索的精神,这是阅读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的重要一环,这在《揠苗助长》的教学中有较为明显的体现。
首先是引导大胆猜测。猜测是由已知推测未知,用已知解决未知的有效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有效方法。对课文中的词语解决,教者较好地运用了“猜想”的方法,
要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结合生活实际,借助知识基础,能够自己猜出意思的就不要查字典,对猜测不放心的可以查字典进行验证补充,这样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以培养学生独立求索的精神和独立学习的能力。
其次是引导创造形象。为使学生深切感受和理解课文情境,教者一是引导展开丰富想象,还原具体形象,通过“从课文内容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引导将课文的语言文字还原成具体形象,诸如:盼苗生长的形象、帮苗生长的形象、洋洋得意的形象、禾苗枯黄的形象。二是展开丰富想象,创造新的形象。教者还注意随机引导,促进学生拓展开去,创造新的形象,诸如:儿子焦急的形象、那人悔恨的形象、重整其鼓的形象。这就能让学生在形象的想象创造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和理解,加强对课文蕴涵的感悟和挖掘。
再则是引导介入评价。小学生对蕴含于课文情境中的深刻蕴含往往难以理解,就事论事地引导理解,学生则难以接受。为此,教者引导学生一会儿充当拔苗人,一会儿充当旁观者,进入情境,介入其中,谈看法,提建议,说感受。这样,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生活筹备和知识积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求索,以浅化知识难点,活化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课文蕴涵的领悟同时,得到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