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课件(32张ppt)

合集下载

《琵琶行(并序)》课件32张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琵琶行(并序)》课件32张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表现手法
• 用秋天的枫叶荻花和三次江月的精彩描写来烘 托人物情感。
• 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来展示其性格、心理。 • ......
艺术特色(最大特色是抒情)
高超的叙事技巧。 一是叙事完整、层次清晰、详略得当、虚实相
间。诗人因送客而闻曲声,缘曲声而邀弹者, 见弹者而请奏者,听演奏而问身世,知身世而 生感慨。全诗首段简略,次段详尽,三段亦详, 其中嫁前生活尤详而嫁后境遇则略,后段叙己 境遇,贬前情况只字未提,全写谪居生活,尤 突出无妙乐之苦,写琵琶女再次演奏则一笔带 过,与首次演奏的详写两相映衬。二是寓抒情 于叙事之中,使这首诗既是一首惟妙惟肖的叙 事诗,又是一首感人肺腑的抒情诗。
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时期
前期 入仕——贬江
州司马以前
生活特点
仕途一帆风顺,始终 抱着“为民请命”“兼 济天下”的宗旨。
诗歌特点
以讽喻诗为主。 代表作品为《卖 炭翁》
后期 贬为江州司 马——去世
是他“独善其身”的 时期,揉和儒家“乐 天知命”道家“知足 不辱”和佛家“四大 皆空”来作“明哲保 身”的法宝。悔恨 “三十气太壮,胸中 多是非”。
本文描写了几次琵琶声?分别有什么特点? 诗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出这种特点的?
江头送客闻琵琶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 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 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以人衬声 以景托声
写琵琶声的作用是什么? 是怎么写的?
1.激发诗人好奇感,为下文诗人的“邀见”做铺垫; 2.引出琵琶女,开启下文; 3.写出了主客由“悲”而“喜”的心情;
诗人 去年辞帝京 才华横溢、名满天下 获罪遭贬、卧病浔阳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课件32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课件32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本结构
引例
梳理文章的行文脉络。 提出问题 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分析问题 从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上,论述认识的辩证过程和规律,
阐述了人的正确思想形成的过程,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解决问题 联系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存在的问题,指出学习辩证唯物
论的认识论的必要性。
文本结构
引例
文章结构严谨 ①提出问题,明确论点(开头三句,三问三答) ②存在和思想的关系(紧接二句,对应说明) ③物质到精神,存在到思想(以下五句,第一个飞跃) ④精神到物质,思想到存在(以下六句,第二个飞跃) ⑤正确认识的全过程(以下二句,两个飞跃多次反复) ⑥联系实际,解决问题(最后四句,为文缘由和目的)
引例
感性认识只是反映事物的片面、现象 和外部联系它以直接感受为特点,以事物 的现象为内容,包括感觉、知觉和概念三 种形式。
理性认识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 全体和内部联系。它以抽象性、间接性为 特点,以事物的本质为内容包括概念、判 断、推理等形式。
研读思考
7.为什么人的认识要有第 二次飞跃?
从实践中得来的理性认识是否正确地 引例 反映外界客观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 必须把它再“放到社会实践中去”检验, 看它是否达到预想的目的,于是就产生了 第二次飞跃。
第一单元 第2课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素养目标 文化目标 了解作者毛泽东和本文的写作背景,以及在当时的重要意义。 审美目标 理解文章的内涵,对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的理论认识。 语言目标 鉴赏文章准确、严谨、生动、活泼的语言特点。 思维目标 学习运用事理进行层层深入的论证的论证方法。
初读感知
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第一次飞 跃中得到的认识正确与否。无产阶级认识 世界,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 目的。

3.1《百合花》课件(共32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3.1《百合花》课件(共32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百合花》受到茅盾的高度评价,他说:“这是我最近 读过的几十篇小说中最使我满意也最使我感动的一篇”。
我们小的说目标阅是读:指导
如何阅读一篇小说?
关注小说三要素: 人物 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快速阅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题目中的“百合花”,实际指什么? (2)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
花。孩子们跪下来,快乐地嗅着百合花的芬芳;情侣们手拉着手, 许下“ 百年好合” 的誓言…… 无数的人看到这从未见过的美丽, 感动得直落泪。那里,被人称为“ 百合谷” 。
不管别人怎么欣赏,满山的百合花都谨记着第一株百合的教 导:“ 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用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两次写通讯员枪筒里插的树枝和野花
四次写衣服上被门钩撕破的衣洞
四次写新媳妇的印有百合花的被子等等
2.细节描写作用 人物:表现人物心理,突出人物性格。 情节: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前后照应。 主题:以小见大 暗示 揭示-点明 深化-升华
(1)两次写通讯员枪筒里插的树枝和野花,前后作用有何不同?
通讯员为“我”带路,见他枪筒里插树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 算作装饰点缀”,第一次描写枪筒里插树枝,表明这憨厚朴实的小伙 子还有爱美爱生活、朝气蓬勃的一面。 借完被子,通讯员要回部队,“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什么时候又多 了一支野菊花,跟那些树枝在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第二 次描写枪筒里插树枝和野菊花,既和前文形成照应,又表现出通讯员 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天真质朴的心灵以及临近战斗仍从容不迫的 性格特征。
“我”的作用
人物:烘托人物形象 情节:推动情节发展 主旨:深化主旨+主旨具体化 内容:故事亲历者,见证者,参与者,审视者 结构: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作为线索串起故事情节 手法:对比,烘托/衬托人物形象 效果:?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百合花》中的“我”是一名具有革命斗争精神和革命的乐观主义 精神的成熟的女战士。她热情大方,活泼开朗,有革命热情,善于 做思想工作,有斗争经验。

《故都的秋》课件(共3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故都的秋》课件(共3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秋院晨景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日胜果
冷色调(清)
以动衬静(静)
主观感受(悲凉)
秋色:青天(蓝绿)蓝朵(蓝色)秋草(黄色)落蕊(灰白)树影(暗灰)灰土(灰色)灰沉沉的天(灰色)青布(蓝绿)枣树(淡绿微黄)
秋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
“细数”“静对”,(透露出悠闲、惬意)自然而然地也能感到十分的秋意
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同学们再见!
授课老师:课件创作组
时间:2024年9月1日
南国的秋
本体
北国的秋
甘甜可口
黄酒
喻体
白干
清香、后劲足
回味不永
不浓易饿
稀饭
馍馍
有味耐饥
味淡
鲈鱼
大蟹
味浓
玲珑如意
黄犬
骆驼
跋涉千万里
逗玩邀宠
这五种景物彼此有无什么顺序可寻?
体现了散文的哪一个重要的特点?

凄苦哀痛”的意境格调不符?

《致云雀》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共32张PPT)

《致云雀》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共32张PPT)

语 诗人在刻意模仿云雀那或抑或扬、尾声悠长的鸣
言 声,以期在诗的节奏和感官效果上达到一种融合 之 和对应。纵观全诗,每节诗行都采用了AABB的 美 尾韵韵式构成,读起来琅琅上口,富有回旋往复
的音乐感。
② 修辞性语言的烘托 诗歌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巧妙地运用修辞是增
强诗歌语言形象性和艺术性、“丰富诗歌意义、增强诗歌 艺术张力的重要手段”。辜正坤先生曾说诗是用比喻写成 的,《致云雀》便是如此。诗中比喻覆盖全篇,准确地 描述出云雀那欢快的歌声和不凡的精神,把云雀这个被 众多诗人反复赞叹过了的形象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推出, 使人眼前一亮。
比如《致云雀》一诗中,云雀是 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表达了作 者追求光明、蔑视黑暗以及向往理 想世界的情感。
浪漫主义手法

西风颂(节选)
关 精灵呀,让我变成你,猛烈刚
阅 读
强! 把我僵死的思想驱散在宇宙, 像一片片的枯叶,以鼓舞新生;
提问:诗的结束句“如果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 吗?”已成耳熟能详的名句, 请作赏析。
在14、15世纪农奴制解体过程中,英

国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通过暴力把农民 从土地上赶走,强占农民份地及公有地,剥

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限制或取消 原有的共同耕地权和畜牧权,把强占的土地

圈占起来,变成私有的大牧场、大农场。这 就是英国历史上的“圈地运动”。圈地运动对

农民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在圈地运动中, 无数农民倾家荡产,流离失所。而政府又颁
开篇第一节即通过暗喻,突破了世人对云雀的一贯 认知,将云雀比作精灵,体现出其将云雀的精神置于形 体之上的隐含之意,突出了本诗的精神意义。
③ 诗意的升华 开篇第一句中,诗人便把云雀称作精灵,奠定了诗歌

14.1《故都的秋》课件(共3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4.1《故都的秋》课件(共3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现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思念与向往之情。 D .文中"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的比喻生动形象地突出了
北国秋蝉之多,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第四部分
思考讨论
思考讨论 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
思考讨论
故都的秋景可谓色彩丰富,作者为什么只赞美清、静、悲凉的故 都之秋呢?试从主客观原因加以评析。
课内训练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写了"鸽声""蝉声""雨声""人声",这些以声衬静,借助细小的
声音充分体现了北平清静的特点。 B .第⑥段中描写北方的秋雨的排比句,既具有口语的生动性,又兼
有语势连贯性,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C .文中多次运用对比手法,如用江南的秋与北国的秋作对比,来表
湘南中学 黄楚雪
故都的秋
知识回忆
在你的印象中,秋天是什么样的?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知识回忆
在你的印象中,秋天是什么样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 《登高》
客观方面: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
主观方面:有三个因素,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 导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 有关。郁达夫早年(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地生活使他饱受 屈辱和歧视;第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郁达夫提 倡“静”的文学,“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课件32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

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课件32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
2、世态的炎凉与人情的冷暖。
如《西北有高楼》感叹知音难逢。《明月皎夜光》写朋友离 我而去。
3、游子思妇们离别相思之苦。
《涉江采芙蓉》、《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

环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听曲欣赏

如何把握古诗的思想
三 1、通过朗读,直接品味 思
诗歌的思想感情。
想 把

2、通过分析,抓取意象,
写请浩这 有简浩两 什要”句 么分两里 作析词“ 用,运还 。 谈用顾
谈巧” 这妙“ 样,漫
同心/而离居, 三 忧伤/以终老。
漂泊异乡两地相思,在思念的 愁苦中忧伤以致终老。
标题文本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这 两句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
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 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 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 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 之“忧伤”。
透过意象把握思想感情。
3、寻找诗中关于文章主
旨的表达情感的语句。
荷花,又称莲花,古人也名之为藕花、芙蓉、菡
萏、净友、芰荷等。以荷入文者,有周敦颐《爱

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 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
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此以荷花喻君子圣
洁之风范,且已成定说。以荷入诗者,有丁鹤年
纵使江水溅湿了衣衫,我依然要采得江中 那最美丽的莲。这淡雅的莲花,挺拔的枝 叶,像极了你——我远方的爱人,记得我 三 们曾许下的诺言吗?“死生契阔,与子曾 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对你的思恋, 一天又一天,莲花开落,等在季节里的容 颜日渐凋零,却依然不见你那熟悉的面庞。 为何我回望故乡的双眸这样氤氲?归家的 路途遥遥无尽,时光在这条路上设下了重 重陷阱 ,我日思夜想的人儿啊!怎样才 能飞到你的身旁?曾经沧海,蜡炬成灰。

《念奴娇 赤壁怀古》ppt课件32张

《念奴娇 赤壁怀古》ppt课件32张

扩展阅读
口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
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 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师生共同总结知识点
背诵本篇词作; 课后收集苏轼其他作品,体悟词人旷达之情; 完成《苏东坡流放日记》 ,以苏轼的口吻写出他在 被
探寻背景
苏轼作诗赋,表达对新法不满,“乌台诗案”被人诬陷为诽谤朝政而 下狱。苏辙等拼死上表相救,幸好太后曹氏爱才,不肯杀轼,神宗才 对苏轼从轻处置。苏轼被囚128天之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交由本 州 安置,不得干预公事。在黄州苏轼过的实际上是一种较自由的囚 犯生 活,处境相当困难。在此期间,写就一词二赋。
第三单元
7 短歌行/曹操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8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登高/杜甫 *琵琶行并序/白居易 9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
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古诗词单元
咏诗抒怀,雄浑苍凉,境界宏阔,豪放词代表作。
周瑜
“风流”周瑜情场官场战场场场得意 壮志未酬苏轼黄州惠州儋州州州失意
念奴娇赤壁怀古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 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 一 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 扌拍
雄浑、壮阔,撼人心魄,气势恢宏、磅礴、似有气吞天下之势。
上片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烘托当年赤壁之战壮阔场面; 烘托下片所写的周瑜的英雄形象。

部编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 第一单元 文学阅读和写作 小说部分课件(共34张PPT)

部编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 第一单元 文学阅读和写作 小说部分课件(共34张PPT)

7. 《百合花》和《哦,香雪!》都被改编成 了同名电影,参照影片《百合花》的主题歌词,为 影片《哦,香雪》写一段歌词,为电影补充画外音, 解说小说重点,补充一些提示,与同学交流、分享。
目的:学以致用,了解不同媒介语言文字运用 现象,运用多种媒介展开有效交流和表达。
请老师们注意,以上只是介绍了一些语文实践 活动,并不是要求每一个学生要完成所有的实践活 动,教师要根据学情,学生完成2~3个实践活动就可 以。编辑《妙处与君说》一是为了汇集学生的优秀 资源,二是鼓励学生多动笔,让语文学习具有可持 续性,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既要选优,又要照顾 到不同起点的学生,争取每位同学的文字都要收录, 老师或同学要为文集作序和跋,有条件的可以成为 校内资源印成纸质版读本。
找到小说中两次(两次以上)出现的细节描写, 说说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总结这种表现手法的运用 规律,提高鉴赏能力。
①两个馒头 ②小通讯员枪筒上的装饰 ③小通讯员被刮破的衣服 ④新媳妇的百合花被子 为什么这样写?什么情况下采用这种写法?
小说中多次重复出现的细节,如同歌曲中的主 旋律再现,每一次出现,都把情感推进到一个新的 高度,把情节推向一个新高潮,简单平淡的故事情 节发展变得波澜起伏,跌宕摇曳,形成了富于抒情 诗的表达效果。
学生的着力点: 1. 阅读文学作品,得出自己的直观体验; 2. 将阅读体验外化,与同伴交流,碰撞,形成 新的认知;在表达中展示自我,提高自信,锻炼思维。 3. 将文学作品中得到的思考和审美体验融入现 实生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审美情趣。
教师着力点: 1.设计语文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调动学生积极性; 2.关注学生的审美体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 价值观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3. 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鉴赏的门道,提高鉴 赏水平; 4.指导学生完成文学写作,撰写评论随笔,对 学生的作品作出评价。

4.1《喜看稻菽千重浪》课件32张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4.1《喜看稻菽千重浪》课件32张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 《喜看稻菽千重浪》
写作背景
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一份报告称,世 界上36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内战或气候恶劣等 原因,面临严重的粮食短缺问题。在发展中 国家,有1/5的人无法获得足够的粮食,全世 界每年有600万学龄前儿童因饥饿而夭折。
我国率先培育成功的增产20%的超级水稻 必将造福世界。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因此得到了世 界的认可和尊敬。
文学性
可以借用文学的手法,塑造生动的形象,使作品 更有感染力,但这种文学性首先要确定其真实性, 可以使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 式。
评论性
具有鲜明的主题思想、报道立场和情感倾
向。
- 《喜看稻菽千重浪》
整体感知
从新闻的角度看,本文的体裁是什么? 谈谈你对这种体裁的认识。
- 《喜看稻菽千重浪》
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刻骨铭心
比喻牢记心上,永远不忘
义无反顾
在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绝对不能退缩回顾
力排众议
敢于排除别人的异议,有力坚持自己的观点。
饥馑
饥饿,饥荒。
- 《喜看稻菽千重浪》
脉胳梳理
1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注重实践,勇于探索
2 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 不迷信权威,勇于创新
3
Hale Waihona Puke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坚持事实,实事求是
的战略思想。 • 袁隆平的两个心愿,要引导一场新的“绿
色革命”
热爱并献身于农科研事业
勇于实践,敢于探索
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 创新
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
- 《喜看稻菽千重浪》
3.用什么结构和手法将这些具体、典型事例贯穿起来的?
条理清晰、 结构工整、 重点突出、 突出主题、 富于文采、

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课件32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课件32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虚实结合
《苏幕遮》 周邦彦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悟情感
缘景明情
画面一: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一位怅立船头的女子。她与众多 女子的嬉笑不同,她注视着手中 的芙蓉默然无语。
怎样的表达作用?
“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 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 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环顾 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 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 痛苦的心情,可是又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 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尾联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 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 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 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 “终老”之“忧伤”。

明手法
☆“对写法”:(落笔对方)的“悬想”方 “对写法”法又谓主客移位,是我国古典诗歌中
的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简单说就是自己思念对方 ,却说对方不忘自己。
• 通过意象委婉表达,情感含蓄,带给读者酸涩而 又略带甜蜜的阅读体验和情感体会。
三四两句用了什么手法?你从“远 道”一词品出什么?
设问。“远道”为下面的情绪转 折透露一些消息。把人物放在美好、 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独自怀远 的忧伤,正具有以“乐”衬“哀” 的强烈效果。
颈联的“还顾”、“漫浩浩”具有
思想内容:
1、矢志伤时、人生无常 的感慨。
2、世态的炎凉与人情的 冷暖。
3、游子与思妇离别相思 之苦。

2《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课件(32张PPT)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2《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课件(32张PPT)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4、诗中自然景观和诗人的情感是如何交融在一起的?
经过诗人想象的飞腾和感情的灌注,以自己的全部生命和人格进 行艺术创造,自然形象便浸染着、渗透着诗人的主观感受,自然现象与 诗人主体血肉交融,成了有生命有感情的活的存在。这种在特定环境中 强烈、丰富的典型感受便象征着一定的社会内容,从而达到对社会现实 和时代精神的鲜明反映,表现出一种正面的崇高,一种富于乐观进取精 神的壮美。
面对当时的人世,诗人追求人格独立、思想自由 与个性解放。
教我如何不想她(刘
半农)
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啊!微风吹动了我头发,教 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着海洋,海洋恋爱着月光。啊!这般蜜也似的银夜,教 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慢慢流,水底鱼儿慢慢游。啊!燕子你说些什么话?教 我如何不想她?/ 枯树在冷风里摇,野火在暮色中烧。啊!西天还有些残霞,教我 如何不想她? 另附赠一首:
《天狗》
我是一条天狗呀!
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我把一切的星
球来吞了,我把全宇宙来吞了。
《天狗》是五四时期奏起的
我便是我了! 我是月的光,我是日的光,我是一切星球的光,
一曲惊心动魄的精神赞歌。
我是X光线的光,我是全宇宙的Energy的总量! 是五四时期人们第一次从诗
我飞奔,我狂叫,我燃烧。 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
深入探究 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主体形象是什么?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巨人的形象。他站在地球 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 宇的号角。他的号角声在欢呼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 欢呼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自各个方向的滚滚洪涛。排 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 力,那就看人们能否掌握它、驾驭它。看吧,滚滚而来的洪涛正 在不断地努力向前,描绘着“力的绘画”,表演着“力的舞蹈”, 演奏着“力的音乐”,抒写着“力的诗歌”,激荡着“力的律 吕”。

《致云雀》课件32张-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致云雀》课件32张-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任务二
任务二:重点赏析每一节中的比喻和意象,体会诗人对自由的追求 【提问】请具体分析每一节的内容与内涵。 第一部分(1—12节):赞歌——献给云雀的赞歌。 第一层(1-2节),扣住云雀习性特点,以“快乐的精灵”对云雀及其 乐音做总括的描绘。
第1节:作者先致以问候,并充满敬意地称对方为“欢乐的精灵”。精 灵者,非凡间之物也,“不是飞禽”也。“精灵”而“快乐”,因为它 能到达“天堂或天堂的邻近”,能“以酣畅淋漓的乐音”“倾吐”它的 “衷心”,何等幸运,何等自由。不过,云雀的鸣叫婉转而嘹亮,很具 有“艺术”性,译文说它的艺术“不事雕琢”,与事实相悖,且与“酣 畅淋漓”有矛盾。最后两句,另一译本译为“洗尽铅华,充盈心灵倾诉 衷情”,把“朴素”之意落在云雀的形体外貌上,似乎更妥帖。
二、创作背景
云雀,据说是丹麦、法国的国鸟略似麻雀,雄性和雌 性的外观相似。在地面筑巢、繁殖。歌声柔美嘹 亮,常骤然自地面垂直地冲上天空,等升到一定 高度时,稍稍浮翔于空中,而复疾飞直上,载歌 载鸣,高唱入云,是鸣禽中少数能在飞行中歌唱 的鸟类之一,故有告天鸟之称。飞高时,往往仅 听到其歌声,而难于获见其形体。降落亦似上升 的飞行状态,两翅常往上展开着,随后突然相折, 而直落于地面,很有情趣。
【云雀的象征】 云雀的形象最适合象征自由,它的行动多么自由,任往任来,不受拘 牵,它时而凌霄直上,天际驰驱,时而破云而出,日边徘徊,时而伴随 晓雾,欢乐出征,时而迎着黎明,奋发骧腾,它翱翔于天海之间,息 翼于云影之旁,隐没于青霄之上,销融于紫霭之中。 1.表现云雀形象采用的写作手法。 比喻:把云雀比作诗人,比作深闺中的少女,比作萤火虫,使云雀美 丽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对比:诗人把云雀的歌声同春雨、婚礼上的合唱、胜利的歌声相比, 突出云雀歌声所具有的巨大力量。

2-3《峨日朵雪峰之侧》课件(3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2-3《峨日朵雪峰之侧》课件(3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峨日朵雪峰之侧
昌耀
1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及诗人的经历,知人
论世; 2. 明确诗歌的意象及意象的独特意蕴; 3 . 感受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强劲生命力
的赞美。
昌耀
文化身份 生平事迹
诗歌特色
作者简介
昌耀(1936-2000),原名王昌耀,湖南省桃源
县人,诗人。14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响应祖国
写作背景
1957年,昌耀因诗作《林中试笛》被打成右派,此后 仅得以一“赎罪者”身份辗转于青海西部荒原从事农 垦,1962年昌耀已陷入冷寂和沉闷了,由此,他得以 以理智和清醒,观照和揣度个体生命及周围的世界: 这便是他的短诗《峨日朵雪峰之侧》产生的外在机缘 和直接意图。 写这首诗的时候,昌耀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正在接 受劳动改造。但是,诗人并没有消沉,而是保持着坚 定的信念,对生活的热爱。坎坷的命运和艰苦的生活, 磨砺了诗人的意志,更是砥砺了诗人的思想。
品读赏析·精彩展示
1.“我小心地探出前额”,看到了什么?
联系诗人的境遇,分析写这样场景的原因? “惊异”地看到了一幅“太阳跃入山海”的 雪峰落日场景。诗人早年曾经对生活和未来 充满了理想和热情,但是生活却给了他最严 厉的答复,他对生活的内涵体验更深刻,对 生活保持着审慎与清醒。选择落日来写,与 攀登者的心境相吻合。
初读感知
啊,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
在锈蚀的/岩壁,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 快慰。
借这个高度上的蜘蛛表达对生命力的赞颂。
品读赏析·思维碰撞 1.“我小心地探出前额”,看到了什么?
联系诗人的境遇,分析写这样场景的原 因? 2.联系上文,思考诗人写蜘蛛的用意是 什么? 3.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蕴 藏着怎样的独特意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结构发生变化
此时: 任务驱动—获取知识—完成项目—形成能
力—情境运用—形成素养
彼时: 明确目标—传授知识—相关训练—形成能力
知识无所谓好坏,情境决定了方向
大儒诚信教育资源
“三新”背景下
必修上第一单元情境教学设计
大儒诚信教育资源
2
新高考
2018年第6题 .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 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鲁迅《呐喊·自序》(1922年)

合 花 茹
志 娟
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
开端 什么人
小说阅读方法
发展
高潮结局
A1
A人 A2
A3
B1
B人 B2
B3
C人
性格前后 有没有变 化?
怎样塑造 的这些性 格?
通讯员 新媳妇

1.为什么不分析“我”? “我”有何作用?
总结:怎样塑的人物形象?
1.分析情节: 中秋节
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 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 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
文学类阅读任务群要求: (1)运用专题阅读、比较阅读等方式,设置
阅读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阅读、 鉴赏、探究与写作。
《山东省普通高中2017级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文学类阅读任务群“教学建议” : (1)设计专题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 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 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 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 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 希望。”
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 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 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
“诗意校园,诗意青春”诗歌原创与朗诵比赛
单元序中主题:青春的价值
• 《沁园春长沙》
借景抒情
•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直抒胸臆
• 《红烛》
托物言志
• 《峨日朵雪峰之侧》 写景叙事
• 《致云雀》
托物言志
• 《百合花》
形象主题
• 《哦,香雪》
人物形象
单元学习任务:学写新诗
价值引导 知识能力 素养要求
第一单元任务群
参考答案:
(1)大禹治水的故事本身有史可据,作品查 考典籍,博采文采,不富有历史韵味。
(2)新编表现为新的历史讲述方式,如细节 的虚构,现代语词的掺入,杂文笔法的使用,作 品充满想象力及创造世性。
(3)对故事进行新编,源于对历史与现实均 作出关照,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22. 2019全国卷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
写作背景
茹志鹃写这篇小说时,正是反右斗争后不久,她的 家庭成员是这场扩大化运动的受害者。冷峻的现实生 活使她“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那时的同志 关系”。她说:“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战 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 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一刹那 里,便能胆肝相照,生死与共。”所以,《百合花》 是她“在忧虑之中,缅怀追念时得来的产物”。
项目1. 四首现代诗阅读、鉴赏、展示活动
二篇小说阅读、鉴赏、展示活动 《沁园春 》《峨日朵雪峰》写景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直接抒情 《红烛》《致云雀》 托物言志 《百合花》《香雪》 人物分析 项目2. “寻找校园诗意”校园参观 项目3.“诗意校园、诗意青春”诗歌创作
及优秀作品展(含创作与书写) 项目4.“诗意校园、诗意青春”诗歌朗诵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 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
大儒诚信教育资源
神奇的2019年全国高考1试卷
大儒诚信教育资源
6
新高考反映的问题
阅读没情感体验 学习与生活脱节
教育 素养
情境
大儒诚信教育资源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7)
设计依据: “语文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
2.分析细节:
2.树枝P13-1 P16-13 破布P15-5 P16-5 P19-4
3.百合P15-4 P16-6 P18最后
3.分析语言动作:
以百合花为题的作用?
1. 作为情节发展中心事物,推动情节发展。 2 .衬托出通讯员和新媳妇的纯洁善良。 3. 揭示了主题:象征纯洁的军民鱼水情
象征着人性美人情美
参考答案:
①既能表现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 又能表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使主题内蕴更 深刻;
②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英雄, 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③灵活使用文献档案,与小说叙述相互印证, 使艺术描写更真实。
2019年第9题. 《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 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 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6分)
兴趣,注意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描述自己独特 感受,帮助学生建立文学作品中的情感世界及生活图景与 现实社会的关联。
(3)创新文学作品鉴赏教学的形式,如举办朗诵会、 课本剧表演、读书报告会、家庭读书日等活动,使文学作 品阅读鉴赏活动融入学生的生活。
姜钢2016年10月11日《中国教育报》 一体四层四翼:为什么考、考什么、 怎样考
《红烛》课时项目设计
大儒诚信教育资源
任务: 有人说,我不愿做蜡烛,燃烧自己,照亮他人。
我只愿做火把,点燃更多的火堆。 指向:
体会现实与文本情境的不同
大儒诚信教育资源
初读: 感受新诗“三美”
再读: 把握感情 明确手法
三读: 释疑解惑 完成任务
为什么要烧破世人的梦?有梦不 好吗?
心火发光之时,正是泪流开始之 日。 烧的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如 何理解?
5课时 专题 阅读 比较 阅读
自主
作业 1课时
《沁园春》课时项目设计
任务: 不同形式展示出小组对这词的理解
项目一:诵读,读准字音与节奏; 项目二:根据想象画出湘江秋景图; 项目三:理解思想感情,分析艺术手法。
大儒诚信教育资源
成果展示,教师点评
大儒诚信教育资源
成果展示 教师点评
作业:《沁园春 二中》 阅读《峨日朵雪峰》
完成写作。 1919年5月4日,在学生集会上的演讲稿。 1949年10月1日,参加开国大典庆祝游行后写给家人
的信。 1979年9月15日,参加新生开学典礼后写给同学的信。 2019年4月30日,收看“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
后的观后感。2049年9月30日,写给某位“百年中国功勋 人物”的国庆节慰问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