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

祝青山《科学认识的主体性境域问题探微》,《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4年第l期

张晋《论认识的主体性原则》,《晋中学院学报》2005年第10期

杨建强何跃《关于虚拟认识的主体问题研究》,《理论探索》2005年1月

苏宏斌《认识论与本体论:主体间性文艺学的双重视野》,《文学评论》2007 年第3 期

粱俐《认识的主体性与客观真理》,《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第4期

杜以芬《认识论研究的主体间性转向》,《河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9期

翟源静《当代科学认识过程中的主体性问题》,《科学社会主义》2007 年第2期

王邵励《略论历史认识的主体性与主观性》,《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10期

关丽娜《对认识间接性的再认识》,《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李金锴《简论历史认识的客观性问题》,《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5年第2 期

邓喜道《论影响主体认识能动性的主观因素》,《江汉论坛》2005年第1期

胡敏中《认识客体存在和转化的四种形态》,《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黄大启《论认识本质的主——客信息对象化过程》,《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刁隆信《试论主体的认知结构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新疆大学学报》2004年第四期

龚振黔《认识的特性及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新论》,《贵州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周德义《论<实践论>一分为三认识观》,《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胡祎文《主体意识——一个辨证发展的过程》,《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

王淼《论主体能动性在认识中的作用》,《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4月

肖兴燕《主体与客体的辨证法》,《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3年第3期

于光远《关于主客体关系的对话》,《学术界》2001. 6

封来贵《论真理的客观性和主观性及其统一》,《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1 年4月

黄小寒《认识发生发展的结构基础》,《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1期

毛卫平《“被认识”问题与客体能动性》《求索》2001年5月

林建成《论认识是对主体和客体的全面反映》,《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查庆《构建主客体关系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作用和意义》,《四川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朱河峰《从主客体统一视角界定“真理”和“价值”范畴》,《内蒙古社会科学》2001年9月

高岸起《论知识创新与认识的主体性》,《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1年4月

卢红《论知识世界作为认识客体的必要性》,《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二期

刘秀萍《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若干新探讨》,《哲学与现时代》2007年第1期

张皓《论主体性与客体性问题》,《哲学与文化》1992年2月

郭晓红《论主体能动性与客体制约性的辩证法》,《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石义斌《试论主客体统一关系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新东方》2001年1月

李诚《试论主客体统一的现实基础》,《宜宾学院学报》2002年7月

袁礼辉《试论主客体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贵阳师专学报》2001年第1期

吴君《试论认识的二重性》,《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3月

王天思《主客体关系问题的微观视野》,《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8期

赵延林《正确认识主体在认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5月

袁明霞《为认识的主体性正名》,《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9期

高家方《论认识论上的主客体及其与主客观的关系》,《东北师大学报》1999年第3期

罗晓梅陈纯柱《对认识发展总过程的新思考》,《长白学刊》1999年11月

关于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研究的观点摘录

一、“认识的主体”的内容

主体性源自主体。在哲学意义上,主体、主体性,是分别与客体、客体性相对应的概念范畴。主体是认识对象化活动中居于认识的主动地位的实体。在历史认识活动中,观察、思考、描述、研究历史现象和历史学知识的历史认识者构成历史认识的主体,而那些被观察、研究的特定历史现象和历史学知识则构成历史认识的客体。历史学家等历史认识者并不总是扮演历史认识主体的角色,只有在从事以特定的历史现象和历史学知识为认识对象的具体认识活动时,他们才能成为历史认识的主体,而且准确地说是对于他们那些特定认识对象的主体。——张晋《论认识的主体性原则》《晋中学院学报》2005年第10期

主体性是主体的本性,它主要表现为在遵循一定的自身与外在原则和尺度的前提下,认识主体在认识活动中所具有的各方面状态与特征的总和。

事实上,如果抛弃或弱化了这些蕴涵于主体之中的最主动、最活跃的认识成分,就不可能对认识客体进行深入有效的认识。历史现象、历史学知识具有复杂性与深刻性,需要历史认识者充分开发主体机能。因此,弘扬历史认识活动中的主体性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王邵励《略论历史认识的主体性与主观性》

《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10期

认识论着眼于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关系的使命,决定了它不是外在而是内在地追求智慧,具有反思的特性。因此,主体性问题必然成为认识论研究的首要问题,主体性原则必然是人类活动的最基本原则。

认识史上各种派别对主体的理解,实质上是讲主体理解为认识(思维)主体,因而仅仅是在狭义认识论的意义上谈论主体、主体结构和能力等

——赵延林《正确认识主体在认识论中的地位和

作用》《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5月

对于主体观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按不同的思想路线解决的" 当人在认识中的主体地位获得确认以后!许多哲学家注意到了这一思想!于是在自己创造性的研究中贯穿了这一主题" 但由于对主体本质的理解不同!也就形成了贝克莱#黑格尔等的唯心主义以及培根#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从而形成了在认识论上的两大派别"旧哲学!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对主体观已经作了比较充分的研究!虽然总体来说还是不科学的!但是其中有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因素!这就为马克思主义的主体观理论的创立提供了理论借鉴前提"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的反映论" 人是实践的主体!因此!要建立正确的#科学的认识论!必须有科学的主体观!必须研究人的本质"。

——高家方《论认识论上的主客体及其与主

客观的关系》《东北师大学报》1999年第3期

认识的主体不像在旧唯物论里是消极直观的主体!也不像在唯心论里只是思维者的主体!而是在社会历史中实践着的主体" 人作为认识主体所具有的一切属性%如意识性#社会性#能动性等2都是在人的社会实践中获得的!都是社会实践赋予的!或者干脆地说!如果没有社会实践!就不会有人作为主体同自然的分化" 总之!实践性和社会性是认识主体的两个最根本的特点"

从认识的过程来看!主体是认识产生的发动者,即认识是人的认识!有了人才会有认识,从认识的具体发生来说!主体的自然属性表现在:一方面,自然界的长期发展给了人自然机体,人具有了生命力和自然力;另一方面人具有自然的需要,需要衣食住行来维持自己的生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