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文明思想蕴涵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河南农业2016年第7期(上)NONG YE ZONG HENG 农业纵横到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与自然之间联系的中介环节。
在实践中,自然成为劳动的对象,是人们获得生产和生活物资的来源。
马克思指出,人与自然是相互创造、同步生成的过程。
但是,在现实社会中,人类无限地掠夺和破坏自然,导致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根本上发生了变化。
因此,在生存和发展中,必须遵循自然的规律去理解、适应和利用自然,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做到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着立法滞后和执法不严等问题,导致部分违法企业或个人交钱了事,违法成本低,不能从根本上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
在技术方面,生态环保工作缺乏配套的科学技术支撑体系,从事环保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直接影响环保技术的宣传和推广。
(三)文化素质低下,环保意识淡薄从整体来看,无论是普通公民还是公务员,都不能够树立保护生态的主人翁意识,不能认识到建设美好家园是每一个地球人应尽的责进行了报复。
因此,人类在发展经济时,不能忽略环境代价及资源利用情况。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能够深入分析生态治理方面存在问题及原因,为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正视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的现状,不以地方政府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进行科学规划,统筹发展,推进生态治理取得良好的成效。
(二)加快技术创新步伐,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发展生态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我国河南农业2016年第7期(上)NONG YE ZONG HENG 农业纵横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厂区经济向园区经济转变。
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循环型农业,推进生态农业和低碳农业发展模式,走生态农业发展之路。
要通过科技进步与创新,正确处理快与好的关系,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不仅要保持经济快速发展,而且要注重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在发展道路上,要从根本上改变依靠先污染、后治理的生产方式,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创新经济,促进资源高效可持续利用,实现生心协力,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与生态文明的建设发展息息相关。
马克思人化自然观及其生态意蕴
作者简介:张洁,女,侗族,贵州贵阳人,贵州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㊂马克思人化自然观及其生态意蕴张㊀洁(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贵阳550000)摘㊀要:马克思在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使用了 人化自然 一词,并由此形成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认识㊂马克思这一科学理论的形成是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具象化考察和对前人理论的继承发展完成的㊂马克思人化自然概念的客观性㊁双向性㊁实践性及其价值走向凸显了马克思人化自然观中的生态意蕴㊂在新时代生态危机的大背景下,研究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形成发展,延展人化自然观中的生态意蕴,不仅能够为 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提供理论依据和价值指引,并且能够构建更为健康有序的 自然的人化 模式,实现 人的自然化 ,建立起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相互交融的情感联系,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㊂关键词:人化自然观;自然的人化;人的自然化;生态意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中心主义中图分类号:D9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oi:10.19311/ki.1672-3198.2023.23.053㊀㊀当今世界,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已经成为了制约人类发展的重要因素,生态环境恶化,天灾频发,传染病的暴发无一不对人类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形成威胁㊂福斯特曾指出, 一场对地球的战争㊂当它结束时,山狗却没了藏身之地 ㊂在生态环境危机日益突出的形势下,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再度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㊂在深入研究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的隐性逻辑和理论内涵的基础上,充分挖掘马克思人化自然概念中的生态意蕴,从而架构起新时代生态美学的实践路径,对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新形态具有重要意义㊂1㊀人化自然观的基本内涵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的逻辑基础㊁制度批判和价值指向彰显了人化自然思想中蕴含的生态意蕴㊂基于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逻辑基础,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表达了对共产主义社会的价值追求㊂1.1㊀逻辑基础: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第一,立足于人的实践,以唯物辩证法的框架说明人类活动的本质㊂对于人类活动本质的分析,必须从人与外部自然的对立开始,从人意识到这种对立开始㊂ 这种人与自然最原始的对立,是全部人类活动的出发点或原点㊂ 人的目的实现于外部世界,人便建造起了一个合目的的世界㊂合目的性的自然就是人化自然㊂目的的实现因此也就是把作为目的的形式强加于自在自然或原始自然,使之具有合目的的形式㊂这一过程可称之为赋予自然以合目的性形式的过程㊂以人类的现实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点,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显现为感性和对象性之间的关系㊂因此,马克思主义将人类现实的实践活动看作是感性活动,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就有了现实的生活基础,建立在客观的逻辑之上㊂第二,立足于唯物主义立场,强调自然的物质性和先在性㊂ 当我们追溯到现实的人类活动的尽头,我们在想象中所面对的便是一种原始存在,人类的物质活动既无法企及这种原始自然,也不能对其理解或定义其存在㊂ 自在自然所标示的就是它独立于人类活动的自在性和由此而来的规定性㊂正因为人类的物质活动无法达到自在自然,因此,自在自然是能够使有限的人类活动进行扩大的可能性因素㊂马克思指出 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一个现实部分,即自然界生成为人这一过程的现实部分 ㊂马克思的论述确立了自然的物质性和先在性,从根本上去除了人对自身的主体性崇拜这一错误倾向,从而纠正了由此所造成的人与自然的分离,进一步从人的现实存在和物质实践方面确认了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㊂第三,立足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立足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变革,在社会形态的变更中阐明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性㊂由于人与自然关系是在人的劳动,即物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确立和发展的,而人的劳动又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具备历史性和生成性特征㊂1.2㊀制度分析:资本主义私有制生产条件下的生态批判第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具有反生态性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上具有压迫人的性质,并导致人的需要畸形发展, 它以野蛮的,掠夺式的经营方式破坏了一切社会财富的重要来源,即劳动力和自然界,使得自然力被㊃951㊃过度使用,并成为与劳动者相异化的㊁相对立的因素 ㊂第二,生态的破坏和危机是由资本造成的㊂马克思写道 在私有财产和金钱的统治之下形成的自然观,是对自然界的真正蔑视和实际的贬低 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无视自然界的生态限度,寻求盲目的扩张和逐利,这种不顾及客观规律限制的单纯功利主义的社会形态打破了人与自然的平衡状态㊂第三,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 劳动首先是人与自然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 ㊂马克思通过对物质变换的分析和研究,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所存在的生态问题,及由此引发出的生态危机㊂马克思在指出自然的优先地位的同时,也强调了人的能动性,正因为人类的物质生产劳动是具有主观意识的,因此能够 根据历史性的劳动过程来合理调整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 ㊂据此,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造成物质变换 无法弥补的裂缝 的罪魁祸首,人类对自然的过分干预直接导致了土地和环境的恶化㊂因此,马克思强调要消灭引起环境破坏的物质生产过程中的动力机制㊂1.3㊀价值指向:共产主义社会是理想社会形态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 自然主义 和 人道主义 完成了的统一㊂共产主义 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 ㊂在共产主义社会, 人的社会性㊁人与人的关系性㊁自然的属人性建立起来,社会成为人与自然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 ㊂自然界将从纯粹的有用性中得到解放,展现出与人的全面和谐关系,同时,社会摆脱了 物的关系 的束缚,人成为自由自觉的历史主体,自然对人的价值和意义也将重新界定,从而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形态㊂2㊀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生态意蕴2.1㊀人化自然概念的客观性马克思第一次提出 人化自然 概念时指出 人的感觉㊁感觉的人性,都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 ㊂传达了两个层面的内涵:其一,马克思把自然界作为人产生感官知觉的原因,强调了自然对于人类的限制性和规定性;第二,马克思突出了 人化自然界 的客观性和独立性,指出人化自然的首要特征是客观性,即人对自然的依赖性及自然对人的制约作用㊂我们所说的 创造奇迹,实际上是对自然奥妙的揭示,使可能性变成现实,而不是从虚无中创造物质 ㊂这是人化自然概念的第一层生态意蕴㊂2.2㊀人化自然概念的双向性人化自然并不仅仅是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即自然的人化这一单向的过程,自然作为客观的物质存在也对人具有制约和形塑作用,即人的自然化㊂施密特在‘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一书中首先提出了人的自然化概念及相关内容,他指出, 马克思在 巴黎手稿 中,把劳动看成是自然的人化这一进步过程,同人的自然化过程是一致的㊂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是一个双向互逆的过程㊂首先,自然的人化强调的是自然因人的作用而发生合乎人的意愿和目的性的改变,而人的自然化强调的是人因自然的影响而发生合自然规律的改变;其次,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是在人的劳动即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中同步发生的,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㊂如马克思所写,人在利用自然力量 影响和改变外在的自然时,也同时改变着他自身的自然 ;再次,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具有同等的重要性,这也是双方双向互动的前提㊂ 在这种能动与受动的相互激荡中,人类才能在与自然 你死我活 非此即彼 的博弈中达到与自然的界的 共生共存 ㊂人化自然的双向性构成了人化自然概念的第二层生态意蕴㊂2.3㊀人化自然概念的实践性人化自然的实践性是人化自然概念生态意蕴的根本基础㊂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直观自然概念时,确立了人化自然概念的实践性㊂实践作为联结人与自然的桥梁,不仅包含着人作为社会实践主体对对象世界的能动性和改造性,而且也包含着对象世界对人的制约性和规定性㊂ 这些条件不仅决定着人们最初的㊁自然形成的肉体组织,特别是他们之间的种族差别,而且直到如今还决定着肉体组织的整个进一步发展和不发展㊂ 实践的特性既要求使自然合乎人的目的,也要求人合乎自然的规律㊂人化自然就是人与自然在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中达到和解的过程㊂3㊀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当代审视当今时代,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占据了主流地位,即对近代以来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性转变持一种否定性态度㊂这种观点直接指向近代以来的人类活动,即人类将 思维与存在的对立 意识外化到现实生活,就反映为 现代化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和发展,其特点是人对自然的全面控制 ㊂这种主体性倾向和 人类中心主义 受到了严重批评㊂3.1㊀马克思人类中心主义辨析学界有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 人类中心主㊃061㊃义 ,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作为社会历史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㊁能够有意识地 改造自然 以适应自身发展;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包含着 主客二分 的思想倾向,具有人类中心主义的特征㊂事实上,通过对马克思文本中人与自然相关论述的分析,不难发现马克思理论中的生态内涵㊂如弗朗西斯科在福斯特的‘马克思的生态学:唯物主义和自然“的书评中指出: 马克思的著作中包含着充分的对生态学的强调和关注,这甚至是其他一些零散的生态主义者所不具备的,人类与自然之间的新陈代谢或物质变换关系是贯穿这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根本观点㊂ 因此,马克思的自然观是 一种 超越传统自然观和人类中心主义 的哲学观 ㊂格伦德曼认为,人类中心主义虽然强调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相对于整个自然界的中心地位,但并不意味着 否认其他非人类存在物的需求和利益,而是将这种需求和利益作为实现人类整体利益的手段㊂ 事实上,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去看待事物是非常困难的,我们所说的超越只是对一种特定的人类中心主义进行超越,只是在看到人类中心主义 不可能最终逾越的前提下,寻找一种最为适宜的立场 ㊂西方兴起的人类中心主义,事实上只是建立在其 原子化的个人 基础上的个人利益中心主义,应该予以废除或超越㊂并且,这种超越的结果并不是导向以有机论自然观为基础的 非人类中心主义 ,而是应当是走向马克思人化自然观念或以人类为中心的有机论自然观㊂3.2㊀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发展进路从马克思人化自然论的观点看,以往人类中心主义的狭隘之处在于人们过于重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实践关系和实践化了的理论关系,而大多忽视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审美的或艺术的关系㊂因此,克服实践态度的有限性的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根本出路,便在于 张扬一种超越有限目的性的艺术态度,扩张理想王国的疆域,改变自近代以来实在的人化自然及实用化了的观念的人化自然极度扩张,而理想的人化自然极度萎缩的畸形发展的状况 ,从而在更高水平上恢复人化自然三种样态之间的平衡㊂张世英在‘哲学导论“中指出,我们今天所需要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 后主客关系的天人合一 或 后主体性的天人合一 ,即包含 主体 客体 式的天人合一㊂传统的 主体 客体 的关系在西方近代史上所导致的是 物欲横流,精神低下和自然对人进行报复的恶果 ㊂因此,这种包含 主体 客体 关系,同时又强调人与世界的融合为一以及对这种合一体的领悟成为了当今世界重要的观点㊂4㊀结语综上,通过对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考察和研究,论述了马克思人化自然概念的客观性㊁双向性㊁实践性及其价值走向凸显了人化自然观中的生态意蕴㊂习近平总书记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思想将人和自然作为一种互为前提,共生共存的结构,弥合了人的能动性和自然价值之间的裂缝,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自然观的继承和发展,也是中国古典哲学天人合一思想精髓的吸收和创新㊂党的二十大强调要 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这就强调要在深入理解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充分挖掘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生态意蕴,高度认识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 的意义和价值,为世界生态文明开辟一条新的,具有生命力的道路㊂参考文献[1]约翰㊃贝拉米㊃福斯特.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M].耿建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77.[2]陈晏清,王南湜,李淑梅.马克思主义哲学高级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李傲挺.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历史嬗变及其内在张力[J/ OL].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1): 128-135.[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孙爽.马克思人类中心主义生态意蕴解析 兼论格伦德曼对马克思人类中心主义的辩护[J].齐鲁学刊,2019(02):70-77.[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8]陈先达.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必修课[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20.11.[9]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M].欧力同㊁吴仲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75-77.[10]弗朗西斯科㊃费尔南德斯㊃布埃.评福斯特的‘马克思的生态学“[N].参考信息,2004-10-13.[11]王聪聪.超越 人类中心主义 马克思的自然观与生态批判[J].云南社会科学,2012(05):29-33.[12]张世英.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13]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㊃161㊃。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文章从分析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概念入手,从三个方面分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内容,自然的先在性以及人对自然的依赖,自然的客观规律与人对客观规律的遵循,实践——人与自然之间的桥梁。
最后深入剖析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的启示作用,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丰富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有利于反思我国的生态问题,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明确了方向。
标签: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文明;启示如今全球的生态环境问题不断趋于恶化,这让我们不得不反思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即使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也在不断反思我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方式。
这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又一次得到我们的关注。
自然相对于人的优先性、人对自然客观规律的遵循、实践活动作为人与自然之间的中介等这些思想对生态环境的改善有很大的帮助。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概念马克思认为的“自然”有两个方面。
其一是“原始的自然”,其二是“人为化的自然”。
原始的自然即为最纯粹意义上的自然,没有经过人类活动的加工,具有最初自然的本色;而人为化的自然就失去了最初自然的本色,不是纯粹意义上的自然,这种自然当中具有人为活动的存在,即他所说的人为的“实践活动”。
在这种意义上,马克思对自然进行了划分,并认为二者存在着不同。
反过来,二者虽然不同,但又有相互联系的地方,正是人类的实践活动将二者联系了起来。
“外部自然界为实践所中介的含义是人通过自己的物質生产的实践活动,使外部自然界与人统一在一起。
”[1]人类将自己的行为活动加入原始的自然中,使原始自然有另一番景象。
二、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内容分析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主要是针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究。
一方面,人属于自然界。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直接的是自然存在物”,[2]人必须依赖于自然界这个外在环境。
另一方面,人与自然又是相互限制的关系。
自然具有其存在的客观规律,同时人类在自然界中也不是想干什么就可以的,人类的各种活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浅析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意义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浅析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意义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摘要: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一个以实践为基础的自然观,它是唯物的、辩证的、历史的、实践的、科学的自然观。
自从自然界出现了人这个物种后,一切都变了。
人类的出现不仅是生物进化的一大飞跃,并且对除了人类以外的自然界也是有着重要的意义。
人类依存着自然生活,自然也悄悄的在被人类所改变着。
然而现在,无论是我们人类自身生产的过度,还是物质资料生产的过度,都是导致我们现在全球各种生态环境变差的根本原因。
本文通过对这些经典论述的阐释来说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于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环境一. 马克思主义自然哲学的意义唯物辩证的自然观是唯物史观的立足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性,其表现在于不仅通过唯物主义对自然界的认识推广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并且确立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以及创立了唯物辩证的历史观。
唯物史观的创立,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应用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完备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
因此,马克思主义自然哲学在理论上确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完备性,这也是马克思自然哲学的意义所在。
二.运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建设现代生态文明1人类困境和人与自然的矛盾人与自然界的矛盾早已经存在。
从马克思对“人类生活”的定义中就可以看出:“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我们所生存的自然界本就是一个物质不断变化的过程,而我们人类生命体的存在对于自然的物质变换过程来说就形成了一种干扰。
当人们的生产能力仅在狭窄的范围内发展的时候,对于自然来说是无足轻重的,可以忽略不计。
但是一旦我们人为地物质变化达到了某种普遍的程度的时候,那对自然来说一定是产生了许多干扰的。
马克思其实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经警示我们了,他告诉了我们资本主义的生产能力可以达到物质变化普遍化的这样一个程度。
现在无论是我们人类自身生产的过度,还是物质资料生产的过度,都是导致我们现在全球各种气候环境变差的根本原因。
浅论马克思自然观中蕴涵的生态文明思想
摘 要 : 克思 自然观 思想是人 类 生态意识 形成 和发展 的 重要 思 想来 源之 一 。 着生 态危机 的不 断 出现 和 自然观研 究的转 向 , 别是对 国外 马 随 特
马克 思的研 究和 引进 , 人们 逐渐认 识到 了马 克思 自然观在 树 立生 态文 明理 念 中的重要 意 义 , 由此 , 开始 了对马 克思 自然观 的深入挖 掘 , 并把 马克 思 自然观作 为研 究人与 自然 关 系的理 论基 础和 建设 生态文 明的重要 内容 。
Maxs iw fnaur st e r t a o d ino t d igr lt n ewe nma n au ea n i o tn a to ul n n e oo ia iiz in r itve o t e a h o ei lfun a o fsu yn eai sb t e n a d n t r nd a mp ra tp r fb i c t o diga c lgc lcvlato . i
・4 2 6・
价值 工程
浅 论 马克 思 自然观 中蕴 涵 的 生态 文 明思想
Dic s i n o o o i a v l a i n T i k n a x Co c p i n o t r s u so n Ec l g c l Ci i z to h n i g i M r n e t fNa u e i n o
1 马克 思 自然 观在 本 体 论 方 面蕴 涵 的 生态 文 明 思 想 是 人 可 以利 用 自然 、 变 自然 界 , 改 同时 也 深 刻 地 提 出 了人 是 自然 界 马克 思 自然 观 在 本 体 论 意 义 上 明确 自然 界 的 先 在 性 和 人 对 自 的 有机 组 成 部 分 。 自然 界 是 一 个普 遍 联 系和 运 动 发 展 的 有机 整 体 , 然 的从 属 性 。 世 界 的存 在 是 “ 社 会 一 人一 自然 ” 合 生态 系统 的整 体 。 人类存在及其活动既是 自然界永恒运动过程 中的一个阶段 , 复 又构成 马 克思 指 出 自然 界 先 于 人 类历 史 而 存 在 , 人 类 赖 以 生 存 的基 础 和 个特殊 的部分。 是 前提。马克思 自然观在明确 自然的先在性的同时, 也指出人对 自然 马 克 思 自然 观 从 辩证 法 的 角度 为 人 类 把 握 人 与 自然 的 关 系 提 的从属性 , 即人类本身就是 自然界长期发展 的产物 , 没有 自然界就 供 了全新 的哲学依据 ,为当代生态 文明建设提供 了有力的思想武 没有人本身。 我们连 同我们的肉、 “ 血和头脑都是属于 自然界和 存在 器 , 它是人类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和构建科学生态文明理论 的基本思 于 自然界之中的。” 人首先依赖于 自然 , 自然界 的产物 , 是 是在他们 想 原 则 。 的环 境 中并 且和 这 一 个 环 境 一起 发 展 起 来 的 , 即使 人 类 意 识 的 能动 3 马 克 思 自然 观 在 认 识论 方 面 蕴 涵 的生 态 文 明 思想 性再 巨大 , 都 不 能摆 脱 对 自然环 境 的依 赖 性和 被 制 约 性 。 也 因此 , 人 实践 是 贯 穿 马 克思 主 义 哲 学认 识 论 部 分的 核 心 , 实践 的 观点 也 类 必 须 尊 重和 爱 护 自然 , 与 当代 生 态 文 明思 想不 谋 而 合 , 一 步 是 贯 穿 马克 思 自然 观 的核 心 。 因 此 , 克 思 的 自然 观与 认 识 论 的 结 这 进 马 说 明 了马 克 思 自然 观 对 生 态 文 明思 想 的指 导 意 义 。 合 可谓 天衣 无 缝 。 克思 恩 格 斯认 为 , 马 劳动 实践 是人 所 特 有 的 活动 , 马克 思 自然 观 认 为 , 自然 界 一 方 面 为人 类 的 生 活 提 供 生 活 资 是 人 类 的生 存 方 式 , 类一 直 是 通 过 劳 动 同 自然界 发生 作 用 。 劳 动 人 料, 另一方面又为人类的生产提供生活资料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 实践反映人与人、 人与社会、 人与 自然之间的关系样态和取 向。 本质 发展 所 必 不 可缺 的 自然 物质 前 提 。自然界 同人 类 的生 产 和 生 活 息息 地看 , 马克思主 义实践观具有深刻 的生态文明内涵。劳动实践是 自 相关 , 既是人类生产的基础 , 也是人类生活的基础 ; 既是人类物质生 然 系统长期演进 的产物 ,人连 同人 的劳动实践是 属于 大 自然系统 活的基础 , 也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基础。 如果没有这个基础 , 人类的生 的, 劳动实践是 大自然系统中物质变换过程 中的一个基本环节。 马克 存和 发展都是不可能的。人类存在于 自然界“ 内” 人类与 自然界 思从实践论的角度看待 自然界 , 之 , 所有的 自然和环境 的变化, 都是人的 都在人的社会生活之中。马克思指出:动物只是按 “ 的关系是休戚相关、 死与共 、 生 互利共生、 和谐 共存的有机整体 , 而 实践活动的结果, 不是征服与被征服、 纯消 费与被消费 的关系, 以不能把人类摆在 照 它所 属 的 那 个种 的尺 度 和 需 要 来 构造 , 人 懂 得 按 照任 何 一 种 的 所 而 自然 界 “ 之外 ”更 不 能 凌驾 于 自然界 “ , 之上 ” 因此 , 类要 尊 重 和保 尺 度 来进 行 生 产 , 且 懂 得 处 处都 把 内在 的 尺 度运 用于 对 象 ; 。 人 并 因此 , 护 自然。马克思 自然观说明生态文明是一个人性与生态性全面统一 人也按 照美的规律来构造。” 内在尺度和外在尺度的统一 , 这其中蕴 的社 会形 态 。 涵 着 深 刻 的 自然 生 态 文 明思 想 , 实 践 观 应 有 的 价 值 规 范 , 现 了 是 体 自我与万物 、 人性与物性、 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文明理念。 2 马 克思 自然 观在 辩 证 法 方面 蕴 涵 的 生 态 文 明思 想 马克思在对人与自然关系问题 的思考上 , 充满 了辩证的思维方 马克思指出 , 劳动实践“ 是人 以自身的活动来 中介、 调整和控制 法 。 马克 思 自然 观有 力 地 批 判 了形 而上 学 的 、 械 的 自然 观— — 这 人 和 自然 之间 的 物 质 变换 的过 程 。 这 就 是 说 , 机 ” 劳动 实践 不仅 是 人 从 种 自然 观 孤 立 了人 与 自然 的 联 系 , 自然 界 视 为静 态 的 “ 把 固体 ”将 自然 系统 中获 取 物 质 能量 的 方 式 , 且 是 人 与 整 个 自然 系统 实 现 生 , 而 来 动态的人类演进与静态的 自然界相分离。 用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去 态 平衡 和稳 定 的 运 行机 制。 通 过 调控 人 与 自然 之间 的物 质 变换 , 并促 进 人 与 自然 的和 谐 发展 。 把 握 人 与 自然 的 关 系 , 有 看 到 “ 没 自然 的 历 史 ” “ 和 历史 的 自然 ” 其 实现 自然 系统 的 良性循 环 , 及 辩 证 统 一 关 系 , 只 能 引 导 人们 毫无 顾 忌地 迫 害 自然 , 坏 生 态 环 这 破 马克思 自然观揭示 了世界生成的本性 ,揭示 了世界 由自然界成 境 。马 ��
基于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角度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价值的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角度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张小雅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南京 210044摘要: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自然观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内容,马克思在早期就注意到了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目前,我国经济处于发展的高速时期,但我们不可忽视生态破坏、生态危机的问题,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自然观为指导,来加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生态自然观,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危机一、引言长期以来,人类由于片面地追求生产总值而不顾环境的代价,对大自然的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和大规模地破坏活动,不仅破坏了宝贵的地球自然资源,又向环境中排放了大量的污染物,引起了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如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骤减、资源贫瘠等,从而导致了全球的生态危机。
生态危机暴露出了传统自然观和发展的弊端,需要有一种新的自然观——生态自然观来取代弥补,对构建生态文明起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一)相关概念论述1、生态文明——最初人们对其理解是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后发展为生态是各种力量相互制约的结果,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其行为和后果的负面效应的认识,不断优化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了人类处理自身活动和自然界关系的进步程度。
2、生态危机——在全球范围或局部区域内,人类不合理过度地行为使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结构遭到破坏损伤,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类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3、生态自然观——生态自然系统是一个集人、其他生物以及自然界组成的相互牵连、相互影响的系统,人类在开发利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需要对自然保持尊重和负有保护它的责任和义务,不能错误地认为人类是生态系统的统治者,人与自然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共同体,生态自然观中最重要的两个核心是“只有一个地球”和“可持续发展”。
4、马克思生态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自然观是实践意义上的生态自然观,从实践的角度出发,把人类在内的整个自然界当作一个完整的系统,认为各部分之间是相互影响并维持动态平衡发展的,人的内在价值是不能大于自然整体的内在价值的,因此,人类应以道德意志约束自己对待大自然的行为,维持生态平衡发展。
浅析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及其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浅析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及其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作者:洪承武来源:《商业文化》2011年第07期摘要:上世纪70年代以来,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开始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使人们不得不反思现行的发展之道及未来的合理出路。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结合具体国情,我们提出了“科学发展”理念以及一系列生态文明思想,这在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现实功效。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7-0331-01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概述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曾论及,作为生物有机体的人类只是在自然界之中才能存在,是自然界自身长期发展的必然产物。
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自然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基本场所,在自然中人类才能获得所需的生存资料。
人与自然共同构建一个休戚相关、共同和谐的有机整体。
生存的维系是人类自身的根本所在,因此物质资料的生产就成了人类最基本的活动。
通过这种活动并且只在这种活动中,人类才能够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并认识和改造自身。
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自身力量的运用,并按照自身需要改造自然界。
只是在物质资料的生产实践中,在改造自然和自我改造过程中,才实现了“人猿相偮别”,实现了人的社会化和自然的人化。
只是生产实践才把自然界改造为人为自然,改造成适宜人类居住的场所。
但我们也要谨记,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的。
一方面,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可以通过劳动实践发现自然界的规律性,实现自然资源为我所用的目的。
另方面,客观的自然规律制约了人类活动的范围和规模,为所欲为者必受大自然的惩罚。
正如恩格斯所言,“如果说人靠科学和创造性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力也对人进行报复”。
上世纪70年代以来,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开始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焦点。
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和实践。
本文将结合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深入剖析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理论内涵,探讨其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以期为中国乃至全球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具体而言,本文将首先阐述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基本内容,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危机的根源、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等。
将分析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与挑战,包括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等。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包括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发展、加强制度保障等方面。
本文将总结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经验,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理解,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贡献力量。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核心内容,主要体现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和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上。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而不是单纯的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
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而不是过度开发、滥用资源、破坏生态。
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被视为导致生态危机的根源之一。
资本主义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本质,使得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不断追求高产量、低成本,而忽视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这种生产方式导致了资源的过度消耗、环境的严重污染和生态的失衡,给人类和地球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论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历史继承与价值旨归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5月Journal of Qiqihar University(Phi&Soc Sci) May 2023 收稿日期:2023-02-06 作者简介:刘晓岩(1990-),男,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㊂论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㊁历史继承与价值旨归刘晓岩(齐齐哈尔大学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摘 要: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是对生态问题的人本思考,所蕴含的生态概念㊁观点和理论是其思想内涵㊁历史继承和价值旨归的体现㊂黑格尔的自然观是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逻辑起点,马克思科学批判了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继承了费尔巴哈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㊂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为解决现实生态问题提供了科学指引㊂当前我们应努力挖掘升华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观照人类社会生态发展进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回应生态热点关切㊂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马克思义生态文明思想依然能够为我们提供强大的实践之 基”㊁辩证之 法”和历史之 脉”㊂关键词: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黑格尔;费尔巴哈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38(2023)05-0037-04On the Thought Connotation ,Historical Inheritance and ValuePurport of Marx ’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oughtLIU Xiao -yan(School of Literature,History and Culture,Qiqihar University,Qiqihar Heilongjiang161006,China) Abstract :Marx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ought is a humanistic thinking and the ecological concepts,perspectives and theories con⁃tained therein is the fundamental starting point of its ideological connotation,historical inheritance and value purpose,have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in-depth study of Marx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ought.Hegel's view of nature i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Marxist thought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Marx scientifically criticized Hegel's Phenomenology of Spirit and inherited Feuerbach's idea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Marx’s thought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provides scientific guidance for solving real eco⁃logical problems.At present,we should make great efforts to excavate and sublimate Marx's thought of ecological civilazation in the process of ecological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and responds to hot ecological concerns.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nd changes in history,Marx’s thought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an still provide us with a strong practical foundation”,dialecticalmethod”and historical pulse”. Key words :Marx;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ought;Hegel;Feuerbach 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深化对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研究有助于推进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党的二十大再次指出,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明确了我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㊂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对自然的认识和观念,人的主观思想受制于认识的有限性,受制于经济基础物质生活条件对意识形态的制约㊂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为世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启迪,以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为基础,在人和自然关系的认识上,遵循自然机理和规律,顺应了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破解各国社会发展难题,展现了人类以关爱自然角度对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在环境治理中具有实践性的指导作用,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㊂当前对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渊源探究是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理论体系的逻辑出发点,特别是对黑格尔到费尔巴哈再到马克思自然观三者关系的深入研究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㊂一㊁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理论体系(一)马克思的生态概念概念范畴是理论的基石,基本的理论体系构建来自于一些列基本概念,基本概念是理论体系中最根本的结构要素㊂通过研究发现马克思提出的一些列生态概念主要分布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诸多经典著作中,具有不同学科角度㊂如哲 学维度的自然㊁实践㊁劳动㊁异化㊁自然规律;经济学维度的物质变换㊁新陈代谢等;伦理学维度的自然资源㊁自然价值㊁统治㊁人道主义等,这些基本概念要素构成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基本结构单元,搭建起了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理论逻辑体系和命题表达㊂综合其概念要素构成类型分为三个视角㊂第一,哲学范畴反映生态文明主体和属性的关键词:自然㊁社会㊁人㊁社会有机体㊁自然规律㊁自然属性㊁社会属性㊁自然异化㊁劳动异化㊁人的异化等;第二,从经济学视角反映人㊁自然和社会关系的关键词;实践㊁劳动㊁社会生产㊁人口生产㊁人化自然㊁自然资源㊁自然生产力㊁自然价值㊁物质变换㊁新陈代谢等;第三,从伦理学视角反映人和自然关系状态的关键词:如统治㊁报复㊁自然主义的人道主义等㊂这些都是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基本概念,科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就要从以上概念为出发点,不断深化挖掘马克思理论中的生态文明思想㊂(二)马克思的生态观点从哲学上看,观点是存在决定思维㊁物质决定意识的产物;是观察事物时所处的立场或出发点;是经验事实和科学判断的反映,表现形式就是原理,观点和原理是架起概念和理论的桥梁㊂马克思的一些列生态观点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以无产阶级利益为出发所形成的对事物或问题的看法,是马克思寻求人类社会解决生态问题的智慧基石和思维桥梁㊂其观点具体内容包含了:人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主体㊁人与自然之间是物质交换的关系㊁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相互制约㊁自然史和社会史相互制约㊁劳动异化导致自然异化㊁实现人道主义的自然主义与自然主义的人道主义相互统一等观点,这些观点和原理直接成为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基础理念和思维起点㊂(三)马克思的生态理论可以从多种维度角度研究马克思的一系列生态理论,例如生态文明的向度㊁生态思想及当代价值,而本文要从思想 观点的传承角度,通过马克思经典论述对黑格尔㊁费尔巴哈的批判继承,总结出了马克思的生态理论大致分为人与自然㊁社会有机统一理论㊁人与自然界物质交换的生态文明物质基础理论㊁以生产方式为中介的 人化自然”理论㊁人类主体性与自然优先性协调的生态文明价值理论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㊁协调共融的理论㊂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没有确切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但其思想体系所阐释的自然变化㊁社会发展和历史演进已经涵盖了生态文明的观点,这已经体现出马克思生态思想是成体系的科学,具有内涵丰富性和理论的前瞻性,对我们探索㊁研究和继承马克思生态思想,发展现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体系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㊂二、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逻辑(一)来源之一:黑格尔 作为精神外化的自然界”思想黑格尔的精神辩证法思想贯穿于他的全部理论体系,最初体现在黑格尔的‘精神学现象“‘哲学科学全书纲要“中的‘逻辑学“即后来的‘小逻辑“中,阐述 外化”是绝对精神的自我分裂过程表现㊂提出 哲学精神的展开的本质,是哲学精神的自我对象化”[1]㊂在黑格尔看来对象化即异化,通过主观的绝对精神对客观现象的反映,这种反映的过程就是 外化”㊂黑格尔的思辨就是研究主客体二分和统一的过程,认为自然界的本原是理念或者精神㊂‘小逻辑“中论道: 自然界中所认识的无非是理念,不过是理念在外在化的形式中”[2]㊂他在‘哲学全书“中还论证了 逻辑”㊁ 自然”和 精神”是 自在自为”的理念,自然是 异在或外在化的”理念,精神则是 由它的异在而返回到自身”的理念㊂[3]因此,黑格尔认为:自然界是理念的外化㊂黑格尔具有神秘色彩的客观唯心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真切存在,不是虚无缥缈的㊂可见,绝对精神反映出的自然界是唯心主义思想的外在表现,是在承认自然界客观存在的基础上把精神理念作为自然界的本源, 绝对精神自我异化和自身复归”是他的自然观,把人与自然界精神化㊁神秘化了㊂然而,真实自然界的关系不是柏拉图式的空想的 理论上”的虚无关系,精神的表现和反映是内化于自然界本身并外化表现出来的,马克思认为: 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㊂人靠自然界生活㊂”[4]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生存所必需的外部物质条件㊂马克思的‘手稿“明确了自然真实客观且先在,而且是与人的活动互相关联的 人化自然”,并非费尔巴哈认为的 自在自然”㊂所以,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 被抽象地理解的㊁自为的㊁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㊂”[5]在黑格尔看来自然界是抽象的无且没有发展㊂黑格尔哲学思想影响着德国古典哲学,但却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黑格尔的思想忽视了客观物质性,他把人类和自然之间关系阐述为自我意识与意识对象的关系㊂自然是绝对精神外化的理念,是能动的发展着的过程㊂黑格尔还认为,绝对精神外化的自然界并非一成不变,人的精神与自然之间的作用关系并最终回复到绝对精神的过程充满环节性和阶段性㊂在绝对精神回复其自身并变为自然和人的精神互相作用过程中,自然发挥着桥梁纽带的功能,但自然本身没有发展,发展变化着的仅仅是绝对精神不断变化和复归的过程㊂(二)来源之二:费尔巴哈 人和自然独立地位的确立”思想费尔巴哈通过批判黑格尔神学确立了他的唯物主义自然观㊂突破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但在本质上费尔巴哈是建立在批判黑格尔思辨哲学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本主义思想,因此,他的哲学关于自然和人的学说分两个部分,分别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和单纯生物学意义角度的人的自然属性的人本思想㊂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不足之处在于其把人和自然界割裂开来,没有把二者通过社会实践关系结合在一起而确立社会存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自然的实践作用,正如他说的 研究自然吧,研究人吧!”他的学说和观点可以用两个词概括:自然界和人㊂[6]费尔巴哈认为,人本主义哲学是具有理性的㊁立足于自然界的㊁以真实的人为基础,人是精神和肉体㊁思维和存在的统一体,深刻批判宗教神学和思辨哲学的基础上从人和自然的关系探索人的客观真实性,指出: 只有在将人理解为这个统一的基础和主体的时候,才有意义,才是真理㊂”[7]对人的地位的确立区别于动物,费尔巴哈从感性的角度出发,指出人是感性的实体,确立和阐释了人的存在㊂这种感性区别于83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动物,动物有感官和感觉但是缺乏理性,人有思维㊁能够思维,并且能够理性的思维,而动物则不然㊂在他看来:人的独立地位的确立即人是由血肉构成的,是现实和实在的存在㊂他从感性的角度出发过度强调以人仅仅是感性的实体来确立人是独立存在的观点㊂关于自然观,费尔巴哈继承了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的相关哲学思想,例如: 实体是自因”㊁ 自然界是它自身的原因”等,所以费尔巴哈认为自然界为 非发生的㊁永恒的㊁第一性的实体”㊂他认为,自然界来自其本身,自然无始无终仅仅是人的表象,自然界存在人的感性之中㊂例如,他认为水㊁火㊁星辰㊁石头㊁树㊁动物和人我们看到的仅仅是实体,但是却从来没有看到其组成元素㊂这是费尔巴哈关于自然的独立地位的思想㊂(三)对黑格尔与费尔巴哈自然观的综合1.思格尔对外化自然界思想合理因素的继承马克思生态哲学中对黑格尔生态观中的批判部分要多于继承的部分,也否定了康德的 人为自然立法”的主观唯心主义,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思想作为自己辩证唯物主义自然哲学的基础㊂黑格尔使得绝对理念外化为自然界,颠倒了人与自然的逻辑关系㊂黑格尔认为: 自然是作为他在形式上的理念产生出来的”[8],自然是绝对理念外化的过程,这种自然哲学观念体现的是唯心主义思想;同时黑格尔认为 自然是由阶段组成的体系,而每个阶段互相关联”,在此从阶段到阶段进而体现出了自然的形成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这种关于自然联系与发展的观点为马克思所吸收,为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㊂[9]2.对费尔巴哈人本思想的继承费尔巴哈的自然观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但是却蕴涵着丰富的人本主义思想,是带有人本主义色彩的唯物主义思想,人本思想是费尔巴哈思想的核心,他认为 人是多名的”即人具有多重属性㊁是类存在,能够感知意识自我并且还能把类存在当做对象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科学的继承了费尔巴哈的人本思想㊁唯物主义自然观思想,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㊂费尔巴哈认为感性的存在是世界的本质,从而批判了黑格尔哲学体系,确立了人本烙印的唯物主义自然观㊂马克思进一步发展了这种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马克思认为,人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㊁人是自然存在物也是社会存在物,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人的本质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㊂再次反思研究费尔巴哈的自然观,虽然也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但却脱离了实践的作用,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忽视和否定了人的作用,而马克思则是肯定了费尔巴哈自然观中关于自然界的基础地位,强调在实践基础上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人的实践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于自然,进而把自然作为人的劳动实践的改造对象,在人与自然互相作用和联系的过程中展现自然的存在,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肯定并继承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但对其也进行了批判和改造㊂三、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旨归(一)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之 基”1.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从马克思以历史唯物主义视角明确指出:世界历史的生成过程是人通过劳动创造而产生的过程,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是以人的生产劳动为媒介,考察整个劳动过程要从各种特定的社会形式中剥离开来㊂ 劳动发生在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的活动影响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㊂提出人与自然物质变换是劳动者自身作用于身外改造自然变为适合于人类需要的商品并创造使用价值,是 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按照对自己有用的方式来改变自然物质的形态”[10]㊂黑格尔从绝对精神角度去理解自然和人,费尔巴哈从人和自然的独立分离角度去认识自然,而马克思主义从实践角度历史性的认为: 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㊂”[11]在这里,马克思认为,把世界作为人的实践去理解,以唯物主义的世界史和人类史观来阐释世界历史是人与自然之间双向互动相互作用的过程㊂另一方面,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离不开自然㊂ 现实的社会是在自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存在和发展依赖于自然界㊂脱离自然的社会只在书本上而不是现实中存在㊂ 把自然界对社会历史的作用排除掉,既不能正确认识社会历史,也不能正确认识自然界㊂”[12]2.人与自然的主体间性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基础来源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劳动,实践性是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独有特性㊂传统宗教神学中神创造万物的思想,充斥着唯心主义生态观点,其形而上学否定人的能动性,缺乏实践基础,脱离实践检验,孤立片面的分析自然和人以及其二者的关系,也未能从实践出发分析和处理人和自然,有其合理性㊂马克思正是在这些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实际,从实践的角度出发,批判加以继承,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强调人和自然的主体间性,即人与自然互为主客体,互相影响互相制约,这不是抽象的自然观,这是以实践为中介基础上人与自然的统一,是自然观意义上的哲学革命㊂(二)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辩证之 法”1.尊重客观规律是辩证之法的根本遵循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内容核心是人和自然的关系,即自在自然中的自然存在和人化自然中的人的需要之间的供给需求关系㊂按照马克思生态观辩证的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需求同生态环境承载力是一对矛盾,生态环境中的自然资源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同时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也制约人类对于自然的开发和利用,从自然生态到人类社会,从人类社会回归到自然生态,两者在过程和结果上是不断循环往复对立统一的:一方面,自然提供物资生产资料;另一方面,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发运用自然㊂而过度开发和利用将导致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既要利用自然又要保护自然,既要满足人类的生存发展又要提高劳动生产力,改进劳动生产方式,在尊重自然客观规律基础上创造人类生存的美好环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终极目标㊂2.永恒循环无限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终极目标恩格斯在其‘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指出自然界中具有自然属性的万物不断循环往复,在产生和消亡不息中运动着变93 第5期论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㊁历史继承与价值旨归化着㊂生态是一个有序整体,整个自然界是一个完整有机的生态系统,有其特有属性的运动发展变化规律㊂传统的生态观曾受认识局限性的限制,认为自然界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结果却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了难以修复和弥补的损害,影响到自然的自净能力和人的健康,导致的不良结果违背了自然客观规律,打破了原有的生态平衡,生态链遭到断裂性质的破坏,环境的整体性㊁系统性备受影响,源于自然的物质生产和物质变换进程紊乱㊂这种无序的过度开发㊁粗暴掠夺,终将会受到自然的惩罚,最终影响人类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㊂而科学的生态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前提应当尊重自然,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其次要顺应自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维系人和自然关系的平衡发展;还要保护自然,建立健康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科学摄取自然和满足需要是实现人和自然共生共融永续发展的终极目标㊂3.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之 脉”(1)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缘起㊂资本主义在17-18世纪的100年间生产力创造超越了过去以往历史时代之和,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也是巨大的㊂面对一些列生态环境危机,马克思指出, 现代自然科学和现代工业一起对整个自然界进行了革命改造,结束了人们对自然界的幼稚态度以及其他幼稚行为”㊂[13]探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㊁人和自然关系问题,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为时代提供了理论武器,对科学技术高度赞扬的同时辩证分析科学技术导致生态环境危机,提升了人和自然关系和谐的文明向度,同时警醒世人粗放过度不加节制的工业社会开发利用自然㊁异化后的不合理的科学技术运用㊁不顾及持续性的发展最终会受到自然的惩罚㊂所以,马克思的辩证生态观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价值导向和理论关怀㊂(2)科学的生态文明思想指南㊂美国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者福斯特认为:人类社会良好的生态发展需要推动人与自然关系的变革㊂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主流意识形态伴随着物质资料生产而制造着发展着各自的理论体系,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是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智慧和科学财富,纠正了传统偏执的生态哲学思想和观点,穿越了时代认识论的障碍和阻力,前瞻性的拓宽了历史逻辑思维和视野,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生态文明思想㊂这既是现当代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形成的渊源和根基,也是认识论的来源和历史观的基础㊂其价值是划时代意义的,为现当代甚至后现代生态文明思想提供了历史性的科学索引;其理论品质和思想指南,为后世人类社会科学在生态方面的研究指明了方向;其批判继承态度,为哲学家和思想家萌生思想火花提供了智力支持,随着时代变迁其思想精髓引发的学术和理论思潮影响着未来人类社会历史,对生态规律的客观准确预见性与传播之巨大力量,仍将彰显其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魅力与光芒㊂(3)马克思哲学的重要组成㊂马克思生态思想辩证统一的原理和科学的方法论揭示了从抽象到具体从个别到一般㊂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认为: 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所以关于他通过自身而诞生㊁关于他的形成过程,他有直观的㊁无可辩驳的证明㊂”[14]马克思开创了劳动实践观,人与自然关系矛盾的对立统一性㊁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联系和发展的观点,人和自然关系的辩证生态观㊁物质生产资料互换的辩证唯物主义㊁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即先在自然提供基础生产资料㊁历史唯物主义人本理论即人创造人类社会历史㊁政治经济学环境价值理论㊁科学社会主义环境自然的愿景㊁对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批判㊁对人与自然伦理观的阐释等,在多重的理论视域中透过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彰显了马克思的历史担当㊂综上所述,当前世界各国普遍关注全球的生态治理和生态保护,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创建良好的生态环境,回望历史,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闪烁着人类科学智慧的光辉㊂建立新型人与自然关系,探索适宜人与自然良性互动模式和健康发展道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这正是马克思生态思想其历史逻辑和现实意义的有机统一㊂ 参考文献:[1][2][3]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60.[4][5][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1,220,196.[6]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523.[7]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181.[8]黑格尔.自然哲学[M].梁志学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9.[9]高婉.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实践旨归研究[D].镇江:江苏大学,2019.[10]杜琳.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多重视野[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2.[12]余谋昌.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环境哲学思想[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6):83-91.[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254.[14]刘希刚.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在中国实践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责任编辑 董翔薇) 04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视阈下的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视阈下的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在马克思主义的视角下,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可以得到进一步的理解和指导。
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视角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将人类与自然视为统一体,人类只有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才能实现真正的持续发展。
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应当遵循自然规律,尊重自然生态系统,根据生态系统的需要,进行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合理规划和组织。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视角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基于科学的管理和决策。
马克思主义强调科学研究和方法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依靠科学才能认识自然规律,指导社会实践。
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依靠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持,加强对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监测和评估,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保护和恢复政策,实施科学有效的生态环境治理措施。
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视角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要注重人民群众的参与和主体性。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民的创造力和积极性,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发展的主体。
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要鼓励人民群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实际行动,提高人民群众的环境意识和素质,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和主体性。
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
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环境问题成为摆在全人类面前的共同挑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思想,并将其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中。
这一思想被称为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具有浓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
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强调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根本目标。
这一思想背后蕴含了马克思主义重视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理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
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通过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和地位,推动人类重新认识和尊重自然,探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路径。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
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也是借鉴了这些方法论,才能更好地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然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人类必须遵守和尊重自然规律。
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强调了科学发展观,要根据自然规律实施可持续发展,坚持绿色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生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
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呼吁人们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理念,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也要关注人们的精神生活,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们的物资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水平需要有一个统一和均衡的发展。
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注重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阶级斗争和社会矛盾的存在。
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通过强调全民参与、共建共享,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最终消除环境问题。
也要注意在这个过程中解决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公平和公正。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只有在实现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
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丰富多样,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和方法论。
通过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科学发展观、节约资源和绿色发展、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社会公平与公正等,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展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doc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人口总数的进一步增长,生态环境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危机,生态文明的重建刻不容缓。
马克思很多著作中包含有丰富而宝贵的生态思想,掌握和了解它们对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对保护自然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以及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共存和共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文明;启示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内涵自然观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自然观的内涵是指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
广义自然观的内涵是指对自然界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总的看法。
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1、人源于自然界马克思认为自然界作为人的必然的对象,是人自身的组成部分,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人靠自然界生活。
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
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2、人与自然界的对象性关系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是在自然界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但人和其他的自然存在物不同,人是有意识的自然存在物,人是具有自然力、生命力和能动的、具有改造自然力的自然存在物。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是一种对象性的关系,这种对象性的关系意味着人和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统一体,人和自然界互为对象,是相互依存的对象,各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的前提。
3、劳动,是人与自然实现统一的途径首先,人通过劳动(实践)使自己从自然中分化出来。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此外,劳动的发展促进了语言产生。
随着实践能力的不断提升,人成为自然界的支配者,所以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大自然的规律。
自然界是不能离开人的。
自然界需要在人的支配下才能发挥作用。
自然界只能为劳动提供材料,而人的劳动却能把材料变成财富。
人则通过他所做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人改变自然界,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所以劳动是人与自然界的中介,只有劳动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生态文明思想蕴涵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生态文明思想蕴涵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柳荫摘要: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是人和自然与社会辩证统一的实践意义基础上的自然观,走生态文明的道路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观视域中的生态思想,不仅科学合理地阐明了人与自然的合理关系和应有关系,更为生态文明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本文从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三个角度来阐述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生态文明思想蕴含。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文明唯物史观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生态文明相对照,我们很容易发现生态文明思想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承继关系,生态文明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应有之义。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不仅为建构生态文明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思想原则,同时它的一些理论也反映了生态文明的重要观点。
此外马克思、恩格斯对生态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探析,也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提供了实践上的指导。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相互联系的理论点来探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生态文明思想蕴涵。
一、从辩证法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思想蕴涵近代形而上学机械论的自然观和价值论导致人与自然的关系日趋恶化,生态问题日益严重。
这种自然观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孤立起来,将动态的人类演化与静态的自然界相分离,用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去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不到“自然的历史”和“历史的自然”这个辩证统一关系,这无疑是引导人们毫无顾忌地迫害自然,破坏生态环境。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提出了全新的以实践为基础的辩证的思维方式,有力地批判了形而上学的、机械的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表明,人们应该以辩证的思维方式去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去分析和处理生态问题,人与自然应该是和谐共处的关系。
“自然界一方面在这样的意义上给劳动提供生产资料,即没有劳动加工的对象,劳动就不能存在,另一方面,自然界也在更狭隘的意义上提供生活资料,即提供工人本身的肉体生存所需的资料。
”也就是说自然界不仅提供了生活资料,而且为人类从事物质生产提供了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场所。
马克思的自然观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马克思的自然观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摘要: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其核心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它所追求的价值理念与蕴藏的方法论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相契合,对于当前生态危机治理、生态文明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
关键字:马克思;自然观;生态文明;启示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1.1 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
在人类产生之前,自然界就一直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着,它没有为人类的产生而停止发展,也没有因为人类的发展而停止发展,这是自然界的客观性。
人类产生之后,通过不断实践和认识,逐渐认识到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人类要想生存就必须依赖于自然界,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离开自然界人类将无法继续生存,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所需的一切都来自于自然,对于人类而言,自然界是不可或缺的。
1.2 实践对自然界的能动作用实践是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实践,实践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本质特征。
人类依赖于自然界而存在,为了能够更好的生活必须不断地向自然获取,而这个获取活动就是人的实践过程,实践是连接人类与自然的桥梁,缺了这个桥梁,人类会同动物一样被动地接受自然。
人类进行的任何实践活动都是为了满足自身的某种需求,但是作为自然存在物,人的实践活动必然会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和约束,人的实践活动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在自然允许的范围内发挥主观能动性,否则,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状态将会遭到破坏,造成人与自然的对立。
1.3 人与自然界的异化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应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但是马克思发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发生了异化,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了人与自然的根本对立。
资本主义的生产,由于其逐利性,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
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浅析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生态学内涵
中心 。 自然界 所 有 的物 质都 是 以人 类为 中心 , 为人 类服 务 的 。在 这种 观 点下 ,人 是 自然 界
中最 具 灵性 的动 物 。 是 自然 的存 在 者 . 是 其他 所 有 物 质认 识价 值 的源 泉 ,作 为 自然界 中唯
一
三、 自然 资 源的 有 限性 在 对 于 马 克 思 主 义 自然 观 的认 识 中 , 一 种 观 点认 为 , 马 克思 主 义 自然观 是 建 立在 “ 自 然是无限的” 前提之上 的, 社 会 生 产 力 以及 科 学 技 术 水 平 可 以在 无 限 的 自 然 条 件 下 无 限地增长 , 但是 , 目前 我 们 已 经 认 识 到 自然 资源的有限性 , 因此 , 建 淼 在 无 限 自然 条 件
建和发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章分 剐从人是 自然界的重要 组成部分、 劳动 是人 类和 自然界之 间最重要的联 系、 自然资源的有 限 性、 人类与 自然的和谐发展等 四个方 面对马克思主义 自然观 的生态学内涵进行 了认真的探 讨 , 为解决 当前困惑人们 的生态问题提供 了思路。
须遵 循 自然 规 律 。 如果 人 类 在 违 背 自然 规 律
的 条件 下 肆 意 榨取 自 然资 源 , 必 将 遭 受到 自
然 的惩 罚 。
在 人和 自然 的关 系 上 ,一 直 以来 存在 着 两 种 观点 , 一 种是 以人 类为 中心 的 “ 人类 中心
主义” , 一 类 是 以 自然 为 中心 的 “ 非 人 类 中心
目的 。马 克 思 主 义 在 阐述 劳 动 这 个 问 题 时 ,
还 发现 了物 质 的 固 有属 性 。这 也 就 是 说 , 尽 管 人 类 能 够 通 过 劳 动 使 自 然界 的 物 质 发 生
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摘要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关于自然观点的系统阐述。
它阐明了人与自然间的辩证关系,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的思想。
近数十年来,由于人口暴涨、资源相继匮乏、环境污染等带来的严重的生态问题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引发了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我国也面临着严峻的生态形势和经济发展转型的压力。
本文试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梳理与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内涵,探求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指导和现实意义。
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四章和结论三个部分,正文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与其在中国的发展出发,介绍我国当前严峻的生态形势,最后试探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实践指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引言自然观是人类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如何看待自然,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构成了我们的自然观。
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文化与信仰,不同时期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都决定了推动着自然观的不断发展变化。
工业革命的以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我们开始面临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我们需要反思自身的生存发展方式,摆正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蕴含着深刻的生态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可以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与现实的指导意义。
正文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及其在我国的发展自然是什么?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与信仰的人民对这个问题有着不同的看法与认识。
在现代科学的发展水平基础上,我们也许会从物理、化学、生物等不同学科的角度与视角来回答这个问题,但是这些回答都是不完整的,是割裂的,我们针对这个人与自然关系中最基本的问题的总的观点,构成了我们的自然观,它是我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是世界观重要的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视阈下的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视阈下的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加速推进,人类社会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
在这一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思想指导和理论基础,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和精神动力。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视角出发,探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我们需要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观点。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为,人类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人类离开了自然就无法生存。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的关系,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要求我们必须充分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在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挑战。
一方面,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大量的污染排放和生态破坏导致了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问题日益严重,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我国一些地区存在资源过度开发和浪费、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等问题,严重威胁了我国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我们必须认真审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和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指导下,我们需要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和民族永续的大事,是关系全球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只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合理利用,才能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并为后代子孙留下良好的生存环境。
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全面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要求。
我们需要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视阈下的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和方式。
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推动绿色生产、绿色消费和绿色生活方式的普及,深化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政策措施,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水平和社会生态化管理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资源的协调统一。
浅谈马克思生态观的基本内涵及价值
浅谈马克思生态观的基本内涵及价值浅谈马克思生态观的基本内涵及价值摘要: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
当前,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逐渐认识到环境对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这基础上,党在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强调要“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文明的高度。
而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再度实现了从生态文明建设国策向以制度建设为着力点,使战略国策落地升级。
这就需要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进一步研究和深入探讨马克思生态观的基本内涵,阐发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内蕴与价值取向,旨在为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马克思生态观;生态文明;和谐社会随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其中最大的亮点是深化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解决的是如何落地“到位”实施的问题。
如何将生态文明全覆盖融入到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全过程,全会明确提出了通过“系统的制度建设”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落地问题,这是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又一次升级。
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关键时期,生态、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显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出现了危机,这就需要我们对马克思生态观进行研读,结合中国当前实际情况。
为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一、马克主义生态观由于考虑到马克思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当时的人与自然冲突没有像现在这么严重。
所以,在马克思的相关著作中并没有对生态这一块进行独段成文。
但不等于马克思对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相关理论没有论述。
只是散落于唯物史观等相关理论中。
首先,生态观是人类对生态总体认识和根本看法,是建立在多学科的基础上所提供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并在人类-自然全球生态系统层次上进行哲学世界观的概括,能够用以指导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基本思想。
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对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认为人与自然不仅具有同一性,而且具有相对对立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生态文明思想蕴涵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a 文章编
号:1009-4202(2010)08-246-02
摘要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是人和自然与社会辩证统一的实践意义基础上的自然观,走生态文明的道路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观视域中的生态思想,不仅科学合理地阐明了人与自然的合理关系和应有关系,更为生态文明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本文从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三个角度来阐述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生态文明思想蕴含。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文明唯物史观
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生态文明相对照,我们很容易发现生态文明思想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承继关系,生态文明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应有之义。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不仅为建构生态文明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思想原则,同时它的一些理论也反映了生态文明的重要观点。
此外马克思、恩格斯对生态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探析,也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提供了实践上的指导。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相互联系的理论点来探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生态文明思想蕴涵。
一、从辩证法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思想蕴涵
近代形而上学机械论的自然观和价值论导致人与自然的关系日趋恶化,生态问题日益严重。
这种自然观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孤立起来,将动态的人类演化与静态的自然界相分离,用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去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不到“自然的历史”和“历史的自然”这个辩证统一关系,这无疑是引导人们毫无顾忌地迫害自然,破坏生态环境。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提出了全新的以实践为基础的辩证的思维方式,有力地批判了形而上学的、机械的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表明,人们应该以辩证的思维方式去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去分析和处理生态问题,人与自然应该是和谐共处的关系。
“自然界一方面在这样的意义上给劳动提供生产资料,即没有劳动加工的对象,劳动就不能存在,另一方面,自然界也在更狭隘的意义上提供生活资料,即提供工人本身的肉体生存所需的资料。
”也就是说自然界不仅提供了生活资料,而且为人类从事物质生产提供了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场所。
其次,马克思不仅仅单纯阐述了人依赖于自然,更重要的是人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同时也深刻地指出了人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
“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人也反作用于自然界,改变自然界,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这说明人根源于自然界,改变自然界,又依赖于自然界。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从辩证法的角度为人类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全新的哲学依据,为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二、从认识论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思想蕴涵
实践的观点是贯穿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部分的核心,也是贯穿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
劳动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是人类的生存方式,反映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形态和取向。
本质地看,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具有深刻的生态文明内涵。
马克思肯定劳动实践具有社会属性,同时又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
然之间的过程,即将劳动实践纳入自然系统及其演化的过程中,来
把握其规律。
马克思将劳动实践看作是“人类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条件。
”同时将劳动实践视为“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
劳动实践是自然系统进化的产物,人连同其劳动实践都是属于大自然系统的,没有劳动实践就没有大自然系统中物质变换。
马克思认为,人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因此必须要对人与自然发生关系
的实践活动过程加以规范。
马克思提到:“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
”实践观应有的价值规范包括内在尺度与外在尺度的统一,它蕴涵着深刻的自然生态文明思想,内含人性
与物性、权力与义务、自我与万物相统一的文明理念。
劳动实践“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
”也就是说,劳动实践不仅是人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资源的方式,而且是人与整个自然系统实现生态平衡和稳定的机制。
通过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实现自然系统的良性循环、资源再生、持续进化,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由此可见,马克思所定义的劳
动实践并不是人对自然的征服支配,而是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方式。
马克思在其著作中详细阐述了人对于自然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进一步实践的方法论过程,明确了自然界对人的价值,以及人在
认识及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上强调要尊重自然规律。
一方面,人是具有能动创造性的自然存在物,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需要来构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
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
构造”。
另一方面人“同动植物一样,也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人不能创造或消灭自然规律,而只能自觉遵循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
“那种关于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之间的对立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将自然看作是一个的孤立现象,而非一个活的有机系统;将自然界只看作是人们认识和改
造的对象而非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导致自然生态被严重破坏。
三、从唯物史观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思想蕴涵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与动物的最根本区别在于其社会性,人改
造自然的实践活动无可厚非是一种社会性的历史活动。
人是社会的人,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通过社会性的实践活动与自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系统相互制约。
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早在19世纪,马克思便就生态环境与社会进步的关系,从唯物史观
的角度进行了深刻剖析,“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生产方式,都仅仅以取得劳动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效益为目的。
那些只是在晚些时候才显现出来的、通过逐渐的重复和积累才产生效应的较远的结果,则完全被忽视了。
”同时,恩格斯认为,要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就必须学会预见人类行为的自然影响和社会影响,并根据这种
预见来调节自身的行为。
他指出:“经过对历史材料的比较和研究,我们也渐渐学会了认清我们的生产活动的间接的、较远的社会影响,因而我们也就有可能去控制和调节这些影响。
”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文明的基础,人对自然的认识、理解以及态度发生重要变革的结果便是文明的转型。
当今,全球化进程把全人类的生态问题凸现的更加明显,我们理应承担起作为社会中的人的基本责任,自觉调整自身的生活目标和生存方式,坚持和谐和公正(代内公正和代际公正)的原则,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促进人—自然—社会这一生态系统的协调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我们提倡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必须扬弃旧有的自然观,扬弃工业文明的自然观。
生态文明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有机论的,与工业文明的机械论自然观不同,它把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
自然界理解为一个系统,认为自然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是有机的、内在的和动态发展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5,77.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0.
[3]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观.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66.
[4]李景源,杨通进,余涌.论生态文明.光明日报.2004.4(30):3.
[5]解保军.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哲学意蕴.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56.
[6]魏洪钟.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自然辩证法研
究.1998.32(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