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速检测算法
智能交通中的拥堵状态检测与预测算法
智能交通中的拥堵状态检测与预测算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交通拥堵成为了城市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
解决交通拥堵问题需要准确地检测和预测拥堵状态,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交通管理和调度。
在智能交通领域,拥堵状态检测与预测算法的研究成为了关注的焦点。
一、拥堵状态检测算法拥堵状态检测算法通过分析交通数据来判断道路的拥堵情况,并为交通管理者提供实时的拥堵信息。
常用的拥堵状态检测算法包括:基于车辆速度的方法、基于车辆密度的方法和基于路段容量的方法。
基于车辆速度的方法通过监测车辆的速度信息来判断道路的拥堵状态。
该方法一般使用传感器、GPS和交通摄像头等设备获取车辆的速度数据,然后通过统计分析来评估路段的流量和拥堵程度。
常用的统计方法包括平均车速、流速和流量等指标,其中平均车速是最常用的指标。
基于车辆密度的方法则通过监测车辆的密度信息来判断道路的拥堵状态。
车辆密度可以通过车辆的数量、车辆间距和车道宽度等因素来确定。
通过统计不同时间段的车辆密度变化,可以判断道路的交通状况。
基于路段容量的方法是基于道路的设计容量和实际通行量之间的关系来判断道路的拥堵状态。
该方法通过比较道路的实际流量和设计容量之间的差异来评估道路的拥堵程度。
如果道路的实际流量超过了设计容量,就可以判断该路段存在拥堵。
二、拥堵状态预测算法拥堵状态预测算法通过分析历史交通数据,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道路的拥堵状态。
预测拥堵状态的准确性对于交通管理和调度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提前采取措施减轻交通拥堵。
常见的拥堵状态预测算法包括:基于时间序列分析的方法、基于统计模型的方法和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法。
基于时间序列分析的方法通过观察历史交通数据的变化趋势,构建数学模型进行预测。
这种方法常用于短时间内的预测,如小时级别的交通流量预测。
常用的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包括ARIMA模型、指数平滑法和神经网络等。
基于统计模型的方法则通过建立统计模型,利用历史数据和相关特征进行预测。
这种方法适用于长期、大范围的交通拥堵预测。
车速测量方法
车速测量方法一、概述车速测量是指在行驶过程中,测量车辆的速度。
车速测量方法有多种,包括机械式、电子式、光学式等。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车速测量方法及其原理。
二、机械式车速测量方法1. 车轮直径法原理:根据车轮直径和转数计算出车辆的速度。
步骤:(1)确定车轮直径。
(2)使用计数器或转子来记录每个轮子的转数。
(3)根据公式:车速=2×π×轮子半径×转数÷时间,计算出车辆的速度。
2. 里程表法原理:根据里程表上显示的里程和时间来计算出车辆的平均速度。
步骤:(1)安装一个能够记录行驶距离和时间的里程表。
(2)根据公式:车速=行驶距离÷行驶时间,计算出车辆的平均速度。
三、电子式车速测量方法1. GPS定位法原理:利用GPS卫星定位系统来确定汽车位置,并通过比较两个位置之间所需的时间来计算汽车的平均速度。
步骤:(1)安装一个GPS接收器。
(2)使用GPS接收器记录车辆的位置和时间。
(3)根据公式:车速=两个位置之间的距离÷两个位置之间所需的时间,计算出车辆的平均速度。
2. 车载测速仪法原理:车载测速仪是一种电子设备,能够通过轮速传感器或其他传感器来测量车辆的速度。
步骤:(1)安装一个车载测速仪。
(2)使用轮速传感器或其他传感器来测量车辆的速度。
(3)根据车载测速仪上显示的数据来计算出车辆的平均速度。
四、光学式车速测量方法1. 雷达测速法原理:雷达发射器向前发射一束微波信号,当这束信号碰到汽车时,会反弹回来。
通过比较发射和回波之间的时间差来计算汽车的平均速度。
步骤:(1)安装一个雷达发射器和接收器。
(2)将雷达朝向汽车行驶方向,并启动雷达发射器。
(3)比较发射和回波之间的时间差,并根据公式:车速=距离÷时间,计算出车辆的平均速度。
2. 激光测速法原理:激光测速仪向汽车发射一束激光,当激光碰到汽车时,会反射回来。
通过比较发射和回波之间的时间差来计算汽车的平均速度。
城市交通区间测速算法研究
1前言目前区间测速已不算是什么新名词了,国内已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和地区如上海、杭州、青岛、大连等都已采用区间测速这种形式作为一种有效的违法取证模式.通过安装在高速公路上的车辆自动抓拍系统,连续不断地捕获车辆图片、识别和记录多个断面上实时通过的车辆信息,包括车辆号牌、通过时间、车辆全景图片、各断面点速度等,将这些信息通过网络(有线或无线)上传至中心处理平台,比对同一车辆在同方向两个断面的通行时间,再根据两个断面间的距离来计算该车辆通过此路段的平均速度,最后根据平均速度判断是否超速.如存在超速行为则自动将违章车辆的数据及图片等相关信息通过后台管理平台进行声光报警,并可根据需要以短信的形式发送给附近和现场的值勤交警,或将信息发布在高速公路显示屏上,以对违章车辆进行及时告知和警示更多的车辆.系统处理得到的所有违章车辆及相关图片将作为违章信息源提供给违章系统作进一步处理.2系统总体结构及主要功能区间测速系统包括前端抓拍部分和中心管理部分.前端抓拍部分主要完成车辆检测、图片抓拍、网络传输等.中心管理部分主要完成车辆的车牌识别及对比、平均速度计算、违章图片的形成、数据加密验证以及对数据的综合应用等.系统的主要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2.1卡口功能系统每个抓拍单点可以对每一辆已过此点的车辆进行抓拍,图片通过网路传输到中心管理平台进行存储,相关部门则可以通过客户端对图片进行查询.2.2车牌自动识别功能车牌自动识别功能是区间测速系统的重要部分,区间测速的实现依靠优秀的车牌识别系统,只有在车牌识别准确率高的前提下,区间测速才有好的效果.2.3单点测速功能此系统能够实现每个抓拍单点的测速,检测方式的不同也决定了测速方式的不同.线圈检测方式,采用双线圈或者三线圈来测速;雷达采用微波测速,测速精度相对较高;而视频检测采用视频方式测速.2.4区间测速功能在中心平台软件上可以通过区间段和车牌检索,实现车辆通过某个区间段平均速度的计算,并可检索关联车辆通过两个测速记录点的照片和通过时刻的点速度.3车辆速度计算算法研究3.1段内平均车速与瞬间平均车速在区间测速系统中如何规定此区间车辆的平均速度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此平均速度一经确定,其它通过此区间的车辆就要在这个规定的速度内行驶,否则就视为超速行驶.所以说某一车辆在某一时刻的车速并不是重点,该车辆在这一区间内的平均车速才是我们系统探讨与研究的重点.在确定某一区间的平均车速时,如果只片面的用单个车辆的速度来体现多个车辆的速度特点是不妥当的,因此针对这一缺点我们可以测量一定数量的车辆速度值实验的基础数据,然后对于获得的基础数据来计算机其平均数值,最后确定此区间的平均车速.区间车辆的平均速度分为:段内平均车速,是指车辆在某一时间段内通过设置在公路两端的卡口与监控设备测量到的所有车辆的车速度的平均数值.段内平均车速体现的是大面积车流在不同的时段内的车辆速度.瞬间平均车速,是给定的一特殊公路段的某一测量处,某一特定的时间点处所有测得车辆速度的平均数值.本文着重讨论的是段内平均车速.段内平均车速的实现方法按照其实现原理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算法:3.1.1区间起始点估算法该算法的基本原理是:我们将某一区间路段的起始点各设置两个地下感应线圈,并在感应线圈所对应的路面上画出两条虚拟检测线,通过这虚拟检测线就可以计算出区间起始点之间的距离s.由设置在地下的感应线圈可以测量到通过起始点感应线圈的车辆速及通过感应线圈的时间(如:通过终点处的时间为t2,通过始点的时间为t1),我们就可以计算机出这一区间路段的时间之差为△t=t2-t1,再用两点间的距离s除以时间差△t就可以测得车辆的平均速度V.Vol.28No.9Sep.2012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ofChifengUniversity(NaturalScienceEdition)第28卷第9期(下)2012年9月城市交通区间测速算法研究孙静(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辽宁大连116052)摘要:区间测速系统是基于先进的车辆抓拍技术、车辆牌照自动识别技术、网络通讯技术,来实现的一种新型的超速违法取证系统.该系统通过计算车辆通过路段平均速度的方式来判断是否超速,有效解决了单点测速的易躲避性,更有效地控制超速与减少超速等违法行为的发生.本文主要针对区间测速系统中的车辆的平均速度测定方法进行了详细的探讨与研究.关键词:区间测速;车辆;速度中图分类号:O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2)09-0015-0215--3.1.2车型估算法车型估算法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通过道路监理部门我们首先得到该道路路段的车型组成比率,在进行平均速度测量时我们将所有经过该路段的车辆,一律取标准车辆的长度,通过设置在路段某一处的卡口设备测量出车辆驶入区间路段的时间值与驶出区间路段的时间值,用车辆的长度和驶入与驶出时间计算出车辆的行驶速度.然后依据车型组成比率,对结果进行验证与对比,换算成该检测线上的不同类型车辆的平均速度.该方案的优点是计算的工作量比较小,缺点是有一定的测量的结果并不精确,但在只要我们测量的车辆的数量足够多时,计算的结果是比较接近准确值.另外一种方法是在测量前首选创建建种车型长度数据表,当区间路段内有车辆驶入时,通过视频监控系统对检测区域的车辆进行图片提取进而对驶入的车辆进行车型判断,然后查找车型长度数据表,查询出该车辆的长度数值后,结合此车辆的驶入时间和驶出时间差值,计算出车辆的行驶速度.该方法与上一种方法相比较来说是测量的结果比较精确,但是该方法计算机起来比较复杂,而且计算的工作量较大.通过以上两种算法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对于车辆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各有优缺点,所以本文下面讨论出一种简单的平均车速测量方法,该方法的主要实现步骤如下:首选是测量人员要正确地设置车辆的平均车速,测量人员需要对通过每一检测区间路的所获得的车辆的平均车速要进行统计分析,测量人员输入通过设置在区间路段的视频监控系统所获取的基础数据,通过公式计算出该区间路段的平均车速并输出.下面对此方法所涉及的函数加以说明:CarSpeed(N)为测量车辆平均车速函数;其中,N是车辆数目,若计算结果有效,函数返回true,否则返回false;CarExist(Start(x,y),End(x,y),AoINO),车辆驶入、存在、驶出检测区域的判断函数,该函数的返回值为一逻辑值,若车辆驶入、驶出检测区间返回值为true,否则返回值为false.3.2算法原理该算法的基本原理是:系统设置多个检测区域Area.分别记录出车辆驶入第一个检测区域(Area1)的驶入时间t1,并将其存入后台数据库中;以此类推记录下进入每一个检测区域车辆的驶入时间(如:t2,t3,t4……),通过测量得到的时间值我们可以计算出该车辆经过任意两个设置的检测区域的时间差△t,从通过求平均值的方法计算机出平均时间差,这样我们再通过多个检测区域间的距离来计算出该车辆在两个检测区域之间的平均速度.判断车辆驶入检测区域是要所设置在卡口处的监控摄像头返回的图像来判断的,其中摄像头标定方案如图1所示.我们要检测的区间路段的区间距离可以通过摄像机获得的相关的参数并通过公式计算得到.如图1所示:摄像机的距离地面的为高度(h)、视场角度(FOV)α、一条检测线对应的角度β/r,q代表长度为l的区域所包含的行像素的数目;r是图像的垂直分辨率.公式(1)为某一个检测的区间路段的区间距离:l=htan[arctan(d/h)+qβ/r]-d公式(1)由公式1我们可以测量到任意两相邻的区间路段area1、area2之间的距离L,然后我们再测量出车辆到达area1、area2之间的时间差便可以计算出车辆的速度,具体实现方法如下:(1)记录下某一车辆到达区间路段AOIn的时间Tstar(tn).(2)记录下车辆到达区间路段AOIn+1的时间Tstar(tn+1),此时可以得到车辆的速度计算公式如式(如:公式2),公式中N为车辆出现的次序号.V(N)=1/(Tstar(tn+1)-Tstar(tn))(公式2)(3)统计出某一段时间内车辆数目N,利用函数Car-Speed(N)求取平均车辆速度.3.3算法流程图根据以上算法描述,车辆速度计算的流程图如图2所示:4结束语本文主要介绍了区间测速系统的总体结构与主要功能,并针对区间测速系统中的车辆速度的测定的的算法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参考文献:〔1〕徐晓夏,陈泉林.智能交通监控系统中的自适应背景更新算法研究[J].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0).图2车辆速度计算流程图图1摄像机标定图示16--。
超速抓拍电子警察系统解决方案_secret
高清超速抓拍电子警察系统解决方案1、概述为提高道路交通管理的科技含量,进一步加大对机动车肇事逃逸和车辆盗抢案件的打击力度,加强对违章、涉案车辆和公路干线交通状况的监控,通过在交通要道上安装车辆监测记录设备对与相邻省份之间、市与市之间的主要出入路口或路段进行全天候24小时实时监测.通过摄像及抓拍的方式自动记录经过卡口的每一辆车辆的特征,由处理器对所拍摄照片上的车辆牌照号码、车牌颜色进行自动识别,并自动记录车辆行驶方向、车速、通行时间等各种参数,并能清晰捕获前排驾驶员的脸部特征.为侦破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和治安、刑事案件提供科学、有效的追查线索和执法依据;同时对车辆超速、违法占道等违章进行检测报警,以有效遏制交通违章现象,消除事故隐患,保障公路的畅通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2、核心技术介绍国省干道超速抓拍电子警察系统的基本功能要求自动记录通行车辆的车牌颜色、车牌号码、行驶方向、车速、通行时间等各种参数,公安部发布的新旧行业标准里面的“车辆号牌识别”和“速度测定"就是两项最为重要,也是决定产品总体性能的技术指标,下面分别做以简要介绍.2.1、车牌识别“车辆号牌自动识别"简称“车牌识别”技术(License Plate Recognition , LPR)是以计算机技术、图像处理技术、模糊识别为基础,建立车辆的特征模型,识别车辆特征,如号牌、车型、颜色等.它是一个以特定目标为对象的专用计算机视觉系统,能从一幅图像中自动提取车牌图像,自动分割字符,进而对字符进行识别,它运用先进的图像处理、模式识别和人工智能技术,对采集到的图像信息进行处理,能够实时准确地自动识别出车牌的数字、字母及汉字字符,并直接给出识别结果,使得车辆的电脑化监控和管理成为现实.车牌识别产品是通过车辆检测技术对车辆进行检测,检测到车辆后给摄像机发出抓拍命令,摄像机自动抓拍车辆图像,接下来车牌识别单元便开始对拍摄到的机动车号牌进行识别,识别内容包括:“GA36—92”(92式牌照)、“GA36。
一种基于加速度及轮速信息的参考车速估计方法
一种基于加速度及轮速信息的参考车速估计方法随着车辆智能驾驶技术的不断发展,车速估计成为了其中的重要一环。
车速估计可以为驾驶员提供实时、准确的车速信息,从而保证行车安全。
这里,本文介绍一种基于加速度及轮速信息的参考车速估计方法。
1. 原理该方法基于车辆的动力学模型,利用车辆的加速度和轮速信息来推导车速。
具体而言,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以得到:F = ma其中F为车辆所受合外力,m为车辆质量,a为车辆的加速度。
同时,车轮旋转的角速度ω与车速v之间的关系为:v = rω其中r为车轮半径。
因此,我们可以将车速v表示为:v = rω = ra考虑到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受到的外力包括重力、阻力以及牵引力等。
因此,我们可以将车辆所受合外力表示为:F = mg + F_res + F_trac其中mg为车辆的重力,F_res为车辆受到的阻力,F_trac为车辆所受的牵引力。
因此,车辆的加速度可以表示为:a = (F - F_res - mg) / m进而,我们可以将车速表示为:v = ra = r(F - F_res - mg) / m由此可见,我们可以通过测量车辆的加速度和轮速,利用上述公式快速估计车速。
2. 实现在实现过程中,我们需要通过车载传感器获取车辆的加速度和轮速信息,然后通过上述公式进行车速估计。
具体而言,可以在车辆上安装加速度计和轮速传感器,从而可以实时测量车辆的加速度和轮速。
同时,对于不同的车型和车速,我们需要根据车辆动力学模型进行参数校准,从而保证估计结果的准确性。
3. 应用该方法可以广泛应用于车辆智能驾驶系统中,为车辆驾驶员提供真实的车速信息。
同时,该方法还可以用于车辆的安全控制和管理,例如在车速过快或过慢时,可以通过传感器的反馈实现车辆的限速和加速控制。
此外,在城市交通管理中,该方法也可以用于实现实时车速监控和交通流控制。
4. 结论本方法基于加速度及轮速信息进行车速估计,具有实时性强、准确性高、易于实现等特点。
基于视频的车速检测算法研究
基于视频的车速检测算法研究作者:于艳玲王韬袁彬王军群来源:《现代电子技术》2013年第03期摘要:对视频图像处理中车辆速度检测所涉及的摄像机标定和基于图像匹配的测速算法进行了研究。
首先经几何推导得出二维标定算法,得到一个精度满足需要、计算量小的标定算法。
然后在图像匹配的基础上,将虚拟线圈和图像匹配算法结合起来,得到匹配前后车辆绝对像素位置。
经实地验证,能够比较准确地检测出车辆经过时的瞬时速度,满足实际应用的要求。
关键词:交通参数检测;车辆速度检测;摄像机标定;图像匹配中图分类号: TN911.73⁃34; U4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373X(2013)03⁃0158⁃040 引言近年来,基于视频技术的车辆监测技术由于其维护方便,易于实施的特点广受关注,其方法也开始广泛应用于车速检测,视频车辆检测技术将是未来实时交通信息采集和处理技术的发展方向。
测量车辆速度步骤为:选定一个时间间隔n帧,检测出n帧前后车辆绝对位置(单位:像素)。
把图像坐标系映射到世界坐标系,得出n帧前后车辆实际位移(单位:m)。
实际位移(单位:m)除以n帧时间,得出速度结果。
1 摄像机标定摄像机标定的目的就是求出图像坐标(单位:像素)和世界坐标(单位:cm)的转换关系式。
摄像机标定之前需要先在图像上标出左中右三个车道线[1⁃3]。
本文利用摄相机的透视关系,几何推导出了摄像机的图像坐标与世界坐标系的转换关系式[4⁃5]。
中间车道线的白色虚线间隔是等距的,通过实际测量得到其距离为6 m,选定这个等距的白线作为参照物。
用鼠标在6 m等距的地方分别进行点击,并且至少要点出三个点。
几何推导方法如下:透视关系几何推导图如图1所示,O点为摄像机的焦点,NC代表的是中间车道线,MF为摄像头镜头投影面,也就是视频图像上所显示的面。
由摄像机镜头的成像原理可知,M靠近图像下方,F靠近图像上方。
根据这几个关系式,可以得到中间车道线上288行像素中任意一行到第0行的实际距离,如MappedDis[120]=708是指中间车道线上从第0行到120行的实际距离为708 cm,即MappedDis[120]⁃MappedDis[0]= 708。
车辆速度轨迹数据计算加速度的公式
车辆速度轨迹数据计算加速度的公式1 引言车辆速度轨迹数据是对车辆运行状态的重要描述。
除了车速之外,还可以根据车辆速度轨迹数据计算出车辆的加速度。
加速度是指速度的变化率,它反映了车辆运动状态的变化。
在汽车行驶控制、车辆故障诊断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车辆速度轨迹数据计算加速度的公式以及其应用。
2 轨迹数据的采集和处理车辆速度轨迹数据的采集可以通过传感器和GPS等手段实现。
传感器可以直接感知车辆的运动状态,比如通过测量车辆的加速度、角速度、角度等,来判断车辆的运动状态。
GPS则可以通过卫星信号来定位车辆的位置和速度。
这两种方式都可以用来获得车辆速度轨迹数据,但是传感器的精度更高,适用于需要更精细、更准确的数据需求。
在得到车辆速度轨迹数据之后,需要进行一定的处理才能计算出加速度。
首先需要对轨迹数据进行平滑处理,以去掉数据中的噪声干扰,使轨迹更加平滑。
其次需要对轨迹数据进行差分操作,以获得速度和加速度的数据。
差分操作可以通过计算相邻两个时刻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之差来实现。
最后,需要对差分后得到的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以标准化数据范围,使不同车型、不同采集条件下的数据具有可比性。
3 加速度的计算公式根据车辆速度轨迹数据,可以计算出车辆在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
对于一辆车,它的加速度可以通过计算速度变化的变化率得到。
加速度的计算公式如下:a=(v2-v1)/(t2-t1)其中,a为加速度,v为速度,t为时间。
在车辆行驶过程中,由于速度的变化是连续的,所以需要对速度进行积分才能得到车辆行驶的距离。
加速度则是速度的导数,它可以直接从速度数据中计算得到。
由于车辆行驶时间间隔较小,因此可以认为车辆在短时间内的运动是匀加速运动,从而使用加速度的匀加速运动公式来计算加速度。
4 加速度的应用车辆的加速度是衡量车辆运行状态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车辆行驶控制方面,加速度可以帮助汽车制造商进行车辆性能的调试和优化。
例如,加速度可以用来评估车辆的加速能力、制动距离等性能指标,并与竞品车型进行比较。
视频测速
视频测速姓名:***导师姓名:刘立忠车身热成形方向近一年来,在智能交通领域,有一个名词似乎一直都有着很高的热度,那便是“视频测速”。
“视频测速”是指不使用专用的测速设备(如线圈、雷达、激光等),仅仅通过对车辆视频监控信号进行分析而获得机动车辆行驶速度的一种方法。
可以设想一下,不用雷达,不用传感器,仅仅安装一个视频摄像头,便可获知监控对象的实际运动速度,这实在足一件十分简单实用的技术。
这一测速方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测速方式已逐渐引起交通行业的重视,因为其具有目前使用的车辆速度测定方法所没有的很多优点。
一交通系统常见的测速方式目前交通系统工程中常见的测速方式包括以下几种:1.用多普勒雷达所谓多普勒雷达就是利用多普勒效应获取目标物的速度。
奥地利科学家多普勒最早发现,当声音,光和无线电波等振动源与观测者以相对速度V相对运动时,观测者所收到的振动频率与振动源所发出的频率有所不同,称之为多普勒效应。
脉冲多普勒雷达的工作原理可表述如下:当雷达发射一固定频率的脉冲波对空扫描时,如遇到活动目标,回波的频率与发射波的频率出现频率差,称为多普勒频率。
根据多普勒频率的大小,可测出目标时雷达的径向相对运动速度;根据发射脉冲和接收的时间差,可以测出目标的距离。
同时用频率过滤方法检测目标的多普勒频率讲线,滤除干扰杂波的谱线,可使雷达从强杂波中分辨出目标信号。
所以脉冲多普勒雷达比普通雷达的抗杂波干扰能力强,能探测出隐蔽在背景中的活动目标。
以往的多普勒雷达由于脉冲信号发射角大,达到一定距离后会散射为一个较大范围的扇形区域,因此在使用时容易受到相邻车道车辆的干扰,造成速度测量的偏差。
目前新推出的多普勒雷达大多为被称作“窄幅”的型号,即脉冲发射扇形角很小,以使在一定测量距离内能将脉冲的发射和接收限制在一个较小的局部范围内,以尽可能地避免相邻车道的干扰。
2.采用激光雷达测速由于激光具有极好的方向性以及极小的散射角,因此有些高档雷达采用激光脉冲进行测速,通过发射激光脉冲并接收反射回来的脉冲以计算出目标速度。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车辆检测算法
3 6
东 莞 理 工 学 院 学 报
二. j
; 2 0 1 3正
¨ O
分类 ,主要 分 为行驶 中 的小型车 、中型车 、大型 车和 特 型 车 四类 。其 分类 标 准 为 :4 I n以下 为 小 型 车 , 4~ 7 n l 为 中型车 ,7—1 1 n l 为大 型车 ,1 1 m 以上 为特 型 车 。实 验得 到多 组数 据 ,由于小 型 车辆 中摩 托 车对 地磁 型号相 应 比较小 ,所 以给实 验 带来 一 定 的干 扰 。实验 对 采 集数 据 进 行 滤波 处 理 和 车辆 检 测 结 果 ,整理 出 四组 数据 ,表 l是对 这 四类 车辆 的检测 结果 。可见 这种 自适应 状态 机 的车辆检测 算法 的检 测 率 可 以达到 9 8 % 以上 。
中继 节点 汇 聚到 网关 。 网关 利用 G P R S / 3 G网络将 所采 集 到 的数据 发 送 到控 制 中心 。控制 中心对 多 源 的 交通信息进行融合 ,结合地理信息系统 ( G e o g r a p h i c I n f o r m a t i o n S y s t e m, G I S ) ,可 以为用户实 时提供交 通诱 导等 信 息 m ] 。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0 4— 0 9
基金项 目: 2 0 1 1年深圳市科技计 划 ( C X B 2 0 1 1 0 4 2 2 0 0 3 3 A)。
作者简介 : 张足生 (1 9 8 0 一 ), 男 ,湖南衡 阳人 ,博士 ,主要从事无线传感器网络方 面研究 。
1 车辆检 测 系统概述
目 前 已经有多种技术应用于交通信息采集 ,例如 :G P S ¨ 5 j 、视频 j 、线圈 、微波雷达_ 8 等。这些
基于自适应加权平均的车速检测研究
基于自适应加权平均的车速检测研究侯亮;许桂华;王进花;马威;陈作汉【摘要】随着智能交通的发展,海量的交通状态实时数据成为智能交通的研究对象,利用低损耗获取高实时性的交通流状态成为实际应用研究中的重点.本文引入一种自适应加权平均的车速检测方法,与以往的方法相比,自适应加权平均方法更加简单,并且容易实现;虽然其误差比最小均方差加权平均算法略大,但是这种方法不必以存储海量的交通信息数据为代价,解决了交通信息采集过程中的关键——实时性不高、存储容量大等实际问题.通过MATLAB仿真结果可以看到,此方法大大节省了数据存储空间和数据处理的时间,适合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广泛推广.%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ITS) , the magnanimity real-time rntraffic data become a major study objectivities, and the key is how to get high quality real-time traffic rninformation with low loss. An adaptive weighted average method for detecting speed is introduced in this rnpaper.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approaches, this method is easier to implement, and the error is slightly rnlarger than the minimum mean square error weighted average. This method does not need large storage space rnfor traffic information, which can resolve the problem of real-time in the course of measuring the traffic rnparameters. The result of the MATLAB simulation shows that this method saves not only hardware but time.rnIt matches well with the actual demand.【期刊名称】《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年(卷),期】2012(012)006【总页数】5页(P48-51,84)【关键词】智能交通;实时性;自适应加权平均;车速检测;权值【作者】侯亮;许桂华;王进花;马威;陈作汉【作者单位】兰州理工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学院,兰州730050;兰州理工大学电气工程与信息工程学院,兰州730050;兰州理工大学电气工程与信息工程学院,兰州730050;兰州理工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学院,兰州730050;兰州理工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学院,兰州7300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4911 引言目前,交通流数据迅速壮大为海量交通数据库,面对多样且大量的传感器数据[1],传统的技术手段已经无法满足交通领域对这些数据的处理需求,迫切需要寻找提高交通数据的处理效率和精度的新解决方案.目前,很多先进的信息融合技术:如云计算技术[2]、GIS 技术[3]、中间件技术[4]、信息融合技术等在智能交通中应用[5,6].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是一项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其主要特点就是用多个传感器对同一个测量对象进行测量,从而得到该对象的多源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进行融合,形成比单一传感器更准确更完全的估计值[6,7].自适应加权平均算法通过确定性能最佳的检测器,依据这些检测器所提供的测量数据融合出均方误差最小的数据融合值.因为不要求知道传感器测量数据的任何先验知识,因此节省了大量的存储空间,此方法实际应用中具有深远的意义.2 加权平均加权平均算法[8-10]是为了确定一组加权因子使信号方差最小,以此来提高信噪比.设在j时刻,使用 n个检测器检测到信号x1(j),x2(j),…,xn(j),其中xi(j)=di(j)+bi(j)表示j时刻信号的测量值,i表示第i个信号,di(j)表示信号的真实值,bi(j)表示j时刻第i个信号的白噪声,方差为.n个信号的加权平均结果为:式中 W= [w1,…,wn]T为待估计的未知权值矩阵;X(j)=[x1(j),…,xn(j)]T为j时刻的检测器检测到的数据.如果则可以得到信号的无偏估计.由于x1(j),x2(j),…,xn(j)彼此独立,并且为x的无偏估计,所以E[(x-xp)(x-xq)]=0(p≠q;p=1,2,…,n;q=1,2,…,n),故σ2可写成:利用柯西不等式及权的定义:当且仅当时等号成立,总的均方差取最小值,这时该最小值的求取是当加权因子满足式约束条件时总的均方差极值求取.根据多元函数求极值理论,可求出总均方误差最小时所对应的加权因子为此时所对应的最小均方误差为这是同一时刻多个检测器融合的结果,如果考虑以往的历史数据,那么信号的方差还可以进一步减少,如考虑以往同一状态下的m个时刻的检测数据,则可以得到检测信号的方差为这是目前比较常用的加权平均方法[8,9].这种算法虽然可以大大地减小信号的方差,但是要求累计和存储大量的历史数据以达到减小方差提高精度的作用.3 自适应加权平均自适应加权平均[11,12]仍以求取信号的误差最小的权值为目的,以性能最佳的检测器检测到的数据为基准,其他检测数据与它相比较,根据差值估计出当前时刻其他各个检测数据的可靠性,各个被赋予的权值根据各检测器当前的可靠性在下一时刻进行自适应的调节,确定各检测器在下一时刻的权值,类似一种专家系统,即:在当前时刻检测器检测到的数据与性能最佳的检测器检测到数据的差值很小,说明该检测器的可靠性比较好,在下一时刻赋予相对较大的权值;在当前时刻检测器检测到的数据与性能最佳的检测器检测到数据的差值很大,说明该检测器的可靠性比较差,在下一时刻赋予相对较小的权值.其自适应过程如图1所示.图1 检测器权值自适应过程Fig.1 The adaptive process of detectors weights 图1中,x0(j)为j时刻性能最佳的检测器检测到的数据;x1(j),x2(j),…,xn(j)为j 时刻其余检测器检测到的数据;s(j)为j时刻加权融合的数据如式(1)所示;e(j)为j时刻最佳检测器检测到的数据与其余检测器融合数据的误差,即为了获取最佳权值的过程便于表示,定义P(j)为最佳检测器检测数据x0(j)与其余检测器检测到的数据x1(j),x2(j),…,xn(j)的乘积,即同时定义输入的协方差矩阵为R(j),即则e(j)2可表示为为了求使 e(j)达到最小的W(j),两边对W(j)取导数[13],令即为所求的最佳权值向量W*:为使每一时刻的权值时都可以获得最小的误差,定义一个惩罚函数,并通过惩罚函数来确定下一时刻权值的大小:这里,U= [1,…,1]T,λ 为参数,很明显,H(W,λ)是一个凸函数,调整权值的大小可以使得这个损失函数取得最小值,为了获得使误差最小的权值,使用最陡下降法求取:将式(8)、式(12)代入式(13)这样就可以通过下面的递归式子来求解下一时刻的权值:式中μ为参数,若μ满足,则该算法在理论上是收敛的[11],βmax为矩阵[R+ λUUT]的最大特征值.4 仿真分析为验证本文提出的算法,利用VISSIM交通微观仿真软件检测车速,VISSIM道路模型及流量取自兰州市西津西路2011年7月车流量调研结果.在路段上设置5个传感器对车流的车速进行检测,以2分钟为一个周期,连续对100个周期进行采样,并分别以最小均方差加权平均的方法和自适应加权平均的方法进行数据处理,所得仿真结果如图2、图3所示.在自适应加权平均中,参数λ取1,参数μ=1/(3βmax),并且加入方差为5的白噪声.图2 最小均方差加权平均融合仿真图Fig.2 The simulation figure of weighted average fusion based on minimum mean-square-error图3 自适应加权平均融合仿真图Fig.3 The simulation figure of adaptive weighted averaging图中横轴都表示检测车辆周期数;纵轴都表示单位周期内车辆的平均速度;由实验结果可见真实值和经算法融合的速度值基本一致,能够跟随真实值波动,其中图2中的偏差值较图3小,即:在检测数据相同的情况下,最小均方差加权平均法的拟和效果要好于自适应加权平均法,具体见算法偏差率和存储量对比表(表1).表1 算法偏差率和存储量对比表Table1 The correlation table of storage content and errors方法偏差率数据存储量最小均方差加权平均2.14% 5 ×10自适应加权平均5.77% 5自适应加权平均的偏差率大于最小均方差加权平均的偏差,而最小均方差加权平均的方法的数据存储量是自适应加权平均的10倍.交通流检测系统是一个对实时性要求很强的数据处理系统,随着周期数的增加,数据的存储量会进一步增加,会给数据处理带来很大的负担,所以运用自适应加权平均的方法来处理交通流数据很符合实时性的要求,同时也是更为经济、有效的方法.5 研究结论采用自适应加权平均方法进行速度检测,避免了存储大量的数据信息,同样可以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并且这种方法实时性高,数据的权值随着每次检测数据的改变而改变;鲁棒性强,不会因为某一个检测器失效而得到错误的检测数据.数据处理的结果也很理想.在现实中应用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实时地掌握车速情况,有利于进行车流量的实时控制与调度.参考文献:【相关文献】[1]王力,王川久,沈晓蓉.智能交通系统中实时交通信息采集处理的新方法[J].系统工程,2005,23(2):86-89.[WANG L,WANG C J,SHEN X R.A New method of real-time information collection i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J].Systems Engineering,2005,23(2):86-89.][2]钱哨,张云鹏,黄少波.智能交通云:基于云计算的智能交通系统[J].计算机与现代化,2010,(11):183-186.[QIAN S,ZHANG Y P,HUANG S B.Intelligenttransportcloud:ITS based on cloud computing[J].Computer and Modernization,2010,(11):183-186.][3]郭军杰,闫茂德,陈荫三.高速公路网异构GIS-T信息共享的本体模型[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11,11(1):107-113.[GUO J J,YAN M D,CHEN Y S.Ontology model of information sharing for heterogeneous GIS-T in freeway network[J].Journal of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2011,11(1):107-113.][4]童小华,程效军,刘世杰,等.基于J2EE高速公路网络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2006,34(12):1627-1631.[TONG X H,CHENG X J,LIU S J,et al.Development ofJ2EE and WebGIS based highway management system[J].Journal of Tongji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2006,34(12):1627-1631.][5]曾滢,杨晓光,马莹莹.交叉口动态车道功能与信号控制协同问题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2009,37(7):903-908.[ZENG Y,YANG X G,MA Y Y.Study on synergy problem of dynamic lane-use assignment and signal control at intersections[J].Journal of Tongji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2009,37(7):903-908.][6]杨兆升,杨庆芳,冯金巧.路段平均速度组合融合算法及其应用[J].吉林大学学报,2004,34(4):675-678.[YANG Z S,YANG Q F,FENG J bined time-space average speed information fusion algorithm and its application [J].Journal of Jilin University,2004,34(4):675-678.][7]杨兆升,王爽,马道松.基础交通信息融合方法综述[J].公路交通科技,2006,23(3):111-116.[YANG Z S,WANG S,MA D S.Review of basic traffic data fusion methods[J]. JournalofHighway and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06,23(3):111-116.][8]瞿翌立,戴逸松.多传感器数据自适应加权融合估计算法的研究[J].计量学报,1998,19(1):69-75.[ZHUO L L,DAI,Y S.Study of adaptive weighted fusion estimated algorithm of multisensor data[J].ACTA Metrologica Sinica,1998,19(1):69-75.][9]滕召胜.基于自适应加权数据融合的粮食水分快速测定议[J].农业机械学报,1999,30(6):64-67.[TENG Z S.An intelligent instrument for quick measurement of cereal moisture content based on selfadaptive fusion of weighted data[J].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1999,30(6):64-67.][10]刘智勇.智能交通控制理论及其应用[M].科学出版社,2003年.[LIU Z Y.Intelligent traffic control theory and application[M]. Science Publishing Company,2003.][11]Bataillou E,Thierry E,Rix H.Weighted averaging with adaptive weight estimation [J]. Computers in Cardiology,1991.Proceedings.23-26 Sept.1991:37-40.[12]Yager R R,Filev D P.Induced ordered weighted averaging operators [J].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Part B:Cybernetics IEEE Transactions on,1999,29(2):141-150.[13]Christopher A Vaz,N V Thakor.Adaptive Fourier estimation of time-varying evoked potentials[J].IEEE Transaction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1989,36(4):448-455.。
简述最高车速的检测方法_范文模板及概述说明
简述最高车速的检测方法范文模板及概述说明1. 引言1.1 概述本文将简述最高车速的检测方法。
随着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车辆性能的评估越来越重要。
而最高车速是衡量车辆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它涉及到多个因素如发动机功率、空气阻力等。
因此,准确检测最高车速对于提升汽车性能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进行阐述。
首先是引言部分,概述了文章的主题和目标。
其次是介绍最高车速检测方法的三种常用方式:方法一、方法二和方法三。
接下来,在第三部分中,我们将比较这些方法的优缺点。
第四部分将通过应用举例展示这些方法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情况。
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并对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议。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不同的最高车速检测方法,并对它们进行优缺点比较和实际应用案例介绍。
通过深入了解这些方法,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如何评估和提升汽车性能以及安全性。
此外,本文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参考,帮助他们进一步改进和发展最高车速检测技术。
2. 最高车速检测方法最高车速的检测是对车辆在道路上所能达到的最大速度进行测量和分析的过程。
在现代交通监管和汽车工程领域,了解和准确检测车辆的最高速度至关重要。
在本节中,我们将介绍三种常用的最高车速检测方法。
2.1 方法一方法一是基于GPS(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的最高车速检测方法。
这种方法通过安装GPS设备在车辆上来获取其位置和速度信息。
当车辆行驶时,GPS设备会实时记录并传输车辆的位置数据。
通过比较相邻时间点的位置信息,可以计算出车辆在特定时间段内的平均速度以及最高速度。
然而,这种方法存在一些限制。
由于GPS信号可能受到建筑物、树木或天气条件等因素的干扰,因此可能导致精度有所下降。
此外,在某些情况下,例如隧道或城市之间的高楼大厦密集区域,GPS信号可能无法正常接收,从而影响数据采集和准确性。
2.2 方法二方法二是基于雷达技术的最高车速检测方法。
雷达发射出电磁脉冲并接收其反射波,通过测量反射波的时间和频率变化来计算车辆的速度。
交通事件检测
现在的问题: 1、间接方法?算法:用什么算法?哪几种算法结合比较好? 数据来源:I-880数据库、联诚数据、 2、直接方法?视频处理 3、检测什么交通事件?所有可能的交通事件还是其中的一 两种?
谢谢观看!
(二)基于PCASVM的交通事件检测研究
要解决的问题:交通数据样本有限、输入交通特征过于冗 余、参数设置无法达到最优等问题。 解决方法: ① 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上游检测站和下游检测站采集到的速 度、流量及占有率信息进行交通特征选择,构建用于高 速公路事件检测的PCA—SVM模型; ② 用粒子群算法进行支持向量机模型参数选择。
基于kalman的(区域)车辆跟踪流程 ① 目标区域特征提取:通过目标物体的外接矩形运动区域进 行标定,并提取每个运动区域的中心位置和区域大小 ② 卡尔曼预测模型:利用Kalman滤波器实现目标的运动预测, 预测其在下一帧中可能出现的位置。 ③ 目标的匹配搜索:在预测的范围内进行目标的匹配搜索。 ④ 模型更新:更新卡尔曼滤波器。
四、间接方法—文献阅读
(一)基于SVM的高速公路事件检测 检测的交通参数:交通流、车速、占有率 检测结果:有事件、无事件 (即可看作模式识别问题,可以用支持向量机对交通事件进行 分类) 检测原理:以一定的时间间隔对上下游检测站的车流量、车 速和占有率数据进行采集,将数据分为训练样本和测试样本, 训练样本作为SVM的输入对SVM进行训练,用测试样本对训练 好的SVM进行测试,输出有两类:有事件输出1,无事件输出 -1。
事件检测工作流程:
摄像机
视频采集
预处理
车辆检测
车辆跟踪
事件检测
快速有效的视频图像目标分割及跟踪是解决交通参数与事件检 测问题的关键。
预处理 即初始化系统的参数设置,如 ① 路面参数:道路的通行方向和摄像机视场的监控范围。 ② 事件阈值参数 ③ 车道线:标识出道路车道线位置,为系统确定事故位置 和变道事件等检测提供数据。 ④ 检测区域参数:设置系统的检测范围,去除不必要区域 的计算。
接近开关测速算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接近开关测速算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接近开关测速算法是一种用于测量物体运动速度的算法。
在许多应用场景下,我们需要准确地测量物体的运动速度,以便进行实时监控、运动控制或者数据分析等操作。
接近开关测速算法通过使用接近开关和计时器,结合物体对接近开关的触发来计算物体的运动速度。
该算法具有简便快捷、准确度高等优点。
在接近开关的算法原理中,接近开关是一个能够感应物体靠近的传感器。
当物体靠近接近开关时,开关被触发,通常会产生一个电信号。
通过使用计时器来测量两次接近开关触发之间的时间差,可以得知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运动速度。
根据时间差和物体运动的距离,可以通过简单的计算得到物体的平均速度或者瞬时速度。
接近开关测速算法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在工业生产中,它可以用于监控机器或者流水线的物体运动速度,以确保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在智能交通系统中,接近开关测速算法被用于测量车辆的行驶速度,以实现智能交通管理、交通违法监测和路况分析等功能。
此外,它还可以应用于体育比赛中的运动员速度测量、无人机飞行速度监控等领域。
然而,接近开关测速算法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挑战。
首先,它对物体需要进行实时的接近和离开操作,因此对物体的特定形状、大小和材料等要求较高,不能适用于所有物体。
其次,该算法在测量极高速运动物体时可能会受到计时器精度和触发延迟等因素的限制,导致测量误差增大。
此外,算法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也是需要注意的问题。
总之,接近开关测速算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物体运动速度测量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研究价值。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算法的改进,我们有理由相信接近开关测速算法将在各个领域取得更加精确和可靠的测速效果。
为了进一步推动该算法的发展,我们需要加强对其原理和应用场景的研究,提高算法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并且积极探索新的测速方法和技术。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介绍接近开关测速算法,旨在探讨该算法的原理、应用场景以及其优缺点。
车辆视频检测算法的研究
科技资讯S I N &T NOLOGY I NFORM TI O N车辆视频检测是在不影响交通并不破坏路面的情况下,通过对摄像头采集的视频图像采用适当的预处理方法后,对视频图像进行分析,自动判断车辆是否存在、测量车速和识别车型等工作。
车辆视频检测对交通参与者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减少交通事故,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车辆存在检测车辆存在检测就是通过对视频图像进行分析,对车辆是否通过检测区域进行判断。
首先利用图像的差分算法对所采集各帧图像进行差分比较,出于计算速度的考虑,主要对被检测区域中检测线是否有运动物体出现在其检测范围进行判断。
1.1车辆存在检测算法设置两条基本检测线分别为存在检测线和出口检测线如图1所示,检测线的长度为单车道的宽度,检测线的宽度最理想情况下为1个像素,但易受到天气因素和周围环境的影响,而造成误检与漏检的情况,因此这两条检测线被设置为多个像素的宽度更为合理。
存在检测算法步骤如下:第一步:判断是否需要背景更新,采用自适应背景更新[1];然后将背景图像和当前视频图像分别进行中值滤波与模板对比度增强等预处理。
第二步:将预处理后的背景图像和预处理后的视频图像进行背景差分,获得背景差分图像并通过动态自适应阈值技术[2]选取适当的阈值,判断车辆是否存在。
第三步:当检测到有车辆存在时,记录当前图像帧数,并立即建立一个对象与车辆对应。
第四步:获取下一帧图像。
1.2算法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漏检是存在检测遇到的问题之一。
情况一,例如采用的采集卡采集频率为25f ps ,即40m s 采集一帧图像,在第n 帧图像中,车辆还没有驶入存在检测线的检测范围,在第n+1帧,车辆已经通过存在检测线了,车辆在存在检测线未被检测出来,出现了漏检情况。
在此过程中,车辆驶过的最短距离为车辆长度与检测线的实际宽度之和。
现假设车辆长度最小为2米,不考虑检测线宽度,设其为0,通过检测线检测区域所用时间为40m s ,车速必须在2×10-3/40×(60×60×103)=180km /h 以下才可以被检测到。
测量速度的18种方法
测量速度的18种方法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考命题更加注重新课程理念的领航作用,“考试内容要实现与高中新课程内容的衔接,进一步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实际,注重对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这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新考试观的核心内容,这更是新高考的命题方向。
从近年高考命题来看,试题越来越体现这一新考试观的核心内容。
而这一类问题的选材灵活,立意独特新颖,要求考生能从物理情境中研究对象和物理过程,建立物理模型,利用相应的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
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在日常生活、社会实践和科学实验中,需要对某些物体的速度进行测量,如交通车辆的速度,子弹的速度,流体的流速,声、光的传播速度等等,那么速度测量方法有几种方法呢?笔者对此作了归纳总结如下,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能力。
1.利用计时器测速度利用电磁打点计时器(电火花计时器)在与运动物体相连的纸带上打点(孔)以记录运动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用刻度尺测出纸带某点与相邻点(计数点)间的距离,利用计算得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物体的速度。
例1(09·广东理基卷 -18)“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使用电磁式打点计时器(所用交流电的频率为50Hz),得到如图1所示的纸带。
图中的点为计数点,相邻两计数点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出来,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实验时应先放开纸带再接通电源B.(S6一S1)等于(S2一S1)的6倍C.从纸带可求出计数点B对应的速率D.相邻两个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0.02s解析: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实验时应先接通电源再放开纸带,A错.根据相等的时间间隔内通过的位移有 ,可知(S6一S1)等于(S2一S1)的5倍,B错.根据B点为A与C的中间时刻点有 ,C对.由于相邻的计数点之间还有4个点没有画出,所以时间间隔为0.1s,D 错.点评:利用方法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物体的速度在力学实验中经常用到,提醒考生要掌握此方法。
交通事件检测技术汇总
三、交通事件检测算法
目前,世界上已经开发了多种交通事件自动检测算法: • 加利福尼亚算法、贝叶斯算法、时间序列算法、低通滤波 算法、交通流模型算法、视频检测算法、人工神经网络算 法。 • 模式识别算法、统计预测算法、突变理论算法和神经网络 算法。
思想:这些算法是根据实时采集的交通流数据信息,由算法 自动判断是否有交通事件发生,并估计事件对交通流的影 响。
基于kalman的(区域)车辆跟踪流程 ① 目标区域特征提取:通过目标物体的外接矩形运动区域进 行标定,并提取每个运动区域的中心位置和区域大小 ② 卡尔曼预测模型:利用Kalman滤波器实现目标的运动预测, 预测其在下一帧中可能出现的位置。 ③ 目标的匹配搜索:在预测的范围内进行目标的匹配搜索。 ④ 模型更新:更新卡尔曼滤波器。
车辆检测流程 ① 运动目标检测(帧差法、光流法、背景减除) ② 背景重建(背景提取、背景更新) ③ 车辆目标分割(阈值分割法) ④ 滤波和形态学处理(将车辆之外的噪声去除,得到更为 精确地车辆模型) ⑤ 连通区域标识(对图像中不同目标物体进行标识,得到 外接矩形)
车辆跟踪算法 ① 基于特征的跟踪(跟踪目标的局部特征,而非整个车辆 目标) ② 基于3D(模型)的跟踪(将几何形状的三维模型投影成 图像,再根据图像中的目标位置的变化来实现跟踪) ③ 基于动态轮廓的跟踪(将相邻图像间进行轮廓匹配,跟 踪并实时修改轮廓特征) ④ 基于区域的跟踪(跟踪运动目标构成的连通区域中共有 特征信息)
四、间接方法—文献阅读
(一)基于SVM的高速公路事件检测
检测的交通参数:交通流、车速、占有率 检测结果:有事件、无事件 (即可看作模式识别问题,可以用支持向量机对交通事件进行 分类) 检测原理:以一定的时间间隔对上下游检测站的车流量、车 速和占有率数据进行采集,将数据分为训练样本和测试样本, 训练样本作为SVM的输入对SVM进行训练,用测试样本对训练 好的SVM进行测试,输出有两类:有事件输出1,无事件输出 -1。
参考车速的估取方法
参考车速的估取方法参考车速的估取方法对于ABS系统而言,必须准确判断车轮的运动状态,实际上ABS 主要都是基于滑移率的控制,而计算滑移率就需要计算轮速和车速。
由于飞机上安装了昂贵的测速装置(包括测轮速和测机身速度),以及飞机在降落时机场路面的单一性,所以飞机上的防抱死系统十分稳定。
然而,一般汽车上只安装了轮速传感器,没有安装测量车速的仪器,只能根据轮速来估计车速,估取值称为参考车速,而且汽车行驶的路面条件复杂多变。
所以,与飞机防抱死系统相比,汽车的防抱控制的难度很大,不易达到理想效果。
同样的,对于ASR系统而言,则需要计算驱动时车轮的滑转率,计算滑转率同样需要首先计算出车速和轮速。
因此,如何估算车速对于ABS和ASR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目前,国内开发ABS常用的估取参考车速的方法有最大轮速法、斜率法和季节调整法等。
参考车速估取的准确与否就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控制结果的优劣。
一般而言,ASR系统对参考车速的估取比ABS系统要容易。
这是因为大多数车辆都是两轮驱动,驱动过程中可以直接取非驱动车轮的轮速作为参考车速,而在制动过程中,四个车轮都参与制动,不存在像驱动时自由滚动的车轮。
然而,对于四轮驱动汽车而言,由于四个车轮都参与驱动,问题则变得和ABS一样复杂。
实际上,ASR和ABS的基本思想和工作原理都差不多,只不过一个在驱动过程起作用,另一个在制动过程发挥作用罢了。
所以ABS对轮速估取的方法同样适用于ASR。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几种常用的方法:1.最大(小)轮速法这是最简单的一种估取参考车速的方法。
在防抱死过程中,把每个时刻测得的四个轮速当中的最大值作为此时的参考车速。
在驱动防滑的过程中则取四个车轮的轮速最小值。
也就是将四个车轮中轮速与实际车速最为接近的那一个作为参考车速。
这种方法最大的缺点就是当四个车轮同时都处于抱死状态或者打滑状态时,估取的参考车速误差会很大。
2.斜率法这种方法是在最大(小)轮速法的基础上,克服最大(小)轮速法的缺点,让参考车速和轮速互相相对独立。
车辆参数检测算法
车辆参数检测算法第四章车辆参数检测算法车辆参数检测算法就是通过对图像的处理来判断在摄像机视场中有无车辆存在,它不但可以作为车牌自动识别系统的前处理,在车辆流量测量和无人值班停车场等领域也可以独立应用。
本系统可检测的参数有:车平均流量、瞬时速度、平均车速、车头时距、总流量、车密度、平均占有率这些参数的检测都以车辆存在的检测为基础4. 1图像预处理图像采集过程中,往往带有噪声信号这些噪声通常是在图像拍摄、传输和数字化的过程中,由于摄像器材、外部环境等干扰因素而混杂入图像信号中这样的图像是无法进行目标的检狈(和识别的因此,必须首先对采集到的图像进行滤波除噪处理,降低噪声信号对图像的干扰同时,为获取清晰的图像,还要对图像进行变换,进行图像增强处理,以改善图像的质量这种对图像进行的,旨在改善图像质量的处理过程,就是图像的预处理目前,在滤波除噪的处理上,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对像素灰度直接处理的灰度空间变换,另一种是对图像进行频谱域处理的频谱变换技术在图像噪声表现为孤立噪声点,其像素值和周围点有显著差别的情况下,可以用空间变换中的邻域平均和中值滤波等方法来抑制噪声;在噪声为高频干扰的情况下,可以采用低通滤波来处理;若想增强图像的对比度,常用的方法是灰度直方图变换和函数变换法四图像的灰度直方图变换处理是通过改变原始图f象像素在各灰度级上的概率分布来实现的通过对图像的灰度值进行统计可以得到一个一维离散的图像灰度统计直方图函数该直方图函数实际上是图像的各灰度级的分布情况的反映在实际应用中直方图的变换主要有均衡变换和规定变换两种,而后者又可根据灰度级映射规则的不同而分为单映射规则和组映射规则两种本系统所得图像的主要噪声为孤立噪声点,因此采用的图像预处理算法是先通过中值滤波进行图像平滑,然后通过直方图均衡化进行图像增强,以备后续图像处理算法使用为了增强算法的实时性,仅对虚拟检测器(以下简称检测器)位置上的局部图像进行图像预处理,包括车辆存在检测器和速度检测器4.1.1图像平滑图像平滑主要是力了消除噪声噪声并不限于人眼可见的失真和变形,有些曝声只有在进行图像处理时才可琢发现。
高速公路车辆违章超速行为检测与判别的研究
! 应设置为不小于 !" 米。
-
超速违章行为的检测与判别流程
通过计算车辆经过两条固定距离检测线所用的时间来判
断车辆是否超速行驶, 如图 ( 所示。车辆超速检测的详细过程 如下: 第 一 步 , 得 到 &、 ! 检测线区域的无车状态下的背景图像 (彩色、 灰度、 色度、 边缘) , 特定情况下进行背景更新, 背景更新 参考了文献 4& , !5的更新算法。 (彩 色 、 灰度、 第二步, 得 到 &、 ! 检测线区域的当前帧图像 色度、 边缘) 。 第三步, 得到 & 、 色度差、 边缘差的 ! 检测线区域的灰度差、 二值图像。 通过灰度差的变化, 判断是否要进行色度检验, 如果 灰度阈值变化达到设定阈值, 表明可能有车经过, 也可能是云 彩或风中树影, 再进行色度检验。 通过色度差的变化, 判断是否 是有颜色的车, 如果色度检验的阈值达到设定的阈值, 即可判 断为车。如果色度检验的阈值没有达到设定的阈值, 再进行边 缘差的检测来判断是否是黑车。 因为黑车的颜色和地面非常接 近, 只考虑色度的变化有可能把黑车给漏掉。当检测区域边缘 差的阈值达到设定阈值, 也判断为车。 其中设定的灰度差阈值、
!"- !""#$%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图!
超速检测线的设置情况
道的宽度, 由于存在透视现象, 所以检测线 & 在图像中的长度 比检测线 ! 要短一些。 检测线的宽度理想情况下应该为 & 个像 素, 考虑到单个像素容易受到云、 阴影等因素变化的影响, 实际 检测 线 设 置 成 !’( 个 像 素 的 矩 形 区 域 , 以 减 少 这 些 因 素 的 干 扰。 考虑到两条检测线的间距对误差的影响, 分析如下: 在视频视野的范围内, 如果检测线的条数多, 相邻两检测 有可能出现同一帧内车 线间的距离 ! 就短。当 ! 小于车长时, 辆同时经过两条检测线的情况。 因此, 检测线的数目不应过多, 而且两条检测线间的距离不应太短。 如果两条检测线间的距离 ! 很长,由于透视现象的存在, 检测线 & 在图像中的长度就会越短,检测线 ! 的长度就会越 天气 长。 检测线的长度过短, 也会造成检测线 & 容易受到光照、 检测的区域就会越 等因素变化的影响。检测线 ! 的长度过长, 大, 处理起来的时间就会很长。 因此, 需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置 检测线间的距离对准确计算车速很有帮助。 采集频率决定了影响车速的程度, 如最高车速为 &!")* + , , 采集卡的采集频率为 -"*.,每帧图像最多超过检测线的距离 也就是说 " 最大为 &$(( 米。令 ! 1!" 为 &!"/"$"- + ($01&$(( 米, 米, 则测量出的速 度 相 对 误 差 为 (&$(( + !" ) 即如 /&""210$0#2 , 果要让速度检测理论精度在 3($(#2 以上,实际检测线的距离 色度差阈值 和 边 缘 差 阈 值 参 考 了 文 献 4(’05 中 的 方 法 通 过 实 验 进行确定。 记下此时时间到 第四步, 当检测线 & 上判断车辆到达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车速、车流量检测对车速、车流量的检测需要用多幅连续的动态图像。
1.运动车辆检测车速与车流量检测的前提是要从图像中准确提取出运动车辆。
提取运动车辆一般都是用差分法,常用的有背景差分法和帧间差分法。
背景差分是从图像中选取一帧作为背景帧,通过将当前帧与背景帧图像差分来判断是否有运动车辆;背景差分的主要问题是背景的更新,因为随着时间的变化,静态的背景也会发生改变,所以需要实时地对背景图像更新,现在已经有比较成熟的自适应背景更新算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帧间差分法是通过将当前帧与上一帧图像差分来判断是否有运动车辆;帧差分法可以去除背景图像使保留下来的部分全为运动车辆的图像。
但用这种方法当两帧间有重叠部分时重叠部分无法检测出来,使运动目标出现断裂,给后续的处理带来不便。
因此本系统宜采用背景差分并应用自适应背景更新算法来动态更新背景。
2.背景差分中背景更新算法背景差分的关键是要能保证背景图像的准确性,简单而又常用的自适应背景更新算法有以下两种:A.基于帧间像素灰度变化的背景更新算法基于帧间像素灰度变化的背景更新算法在具体处理上也可细分为很多种,但都大同小异。
这种方法需要先提取出一幅初始的背景图像,可以简单地将第一帧图像作为初始背景图像,也可以将前N帧图像的中值或均值作为初始背景图像。
对于背景图像的更新,设B k-1(i,j)为原(i,j)处的原背景图像,B k(I,j)为更新后的背景图像,I k(i,j)为当前实际图像。
得到目标二值图像:其中T为选取的阀值,应该根据图像的变化动态来选取。
对背景的更新公式为:a为原来的背景在更新后的背景中所占比例,占主要的部分。
或者用以下公式:B k(i,j)=B k-1(i,j)+c(1-M k(I,j))+dM k(I,j)((I k(i,j)-B k-1(I,j))c为主更新因子,对应静态图像部分;d为从更新因子,对应运动目标部分,C>>d。
具体采用哪种公式应根据调试结果来定。
B.基于像素灰度区间分布的背景更新算法这种方法类似于统计直方图。
对于单像素其值在0~255间,可以将其分为N 个区间,每个区间范围为(0<1<N)。
每个每一个区间定义两个参数:区间均值u和区间计数值s k。
u k是属于该区间的所有象素值的加权平均;s k是象素值属于该区间的所有图像序列的总数。
区间均值是随着图像序列的更新而更新。
在计算时,当前帧的数据比之前的数据所占的权重更大,为此引入衰减因子e,之前的数据所占比重按e速率衰减。
e越小,衰减得越快。
假设当前帧为第n帧,则第k个区间的均值u k的更新公式为:如果象素值落入第k个区间则更新u k,否则u k保持不变。
为了使得背景估计模型能够更好的跟踪背景的变化,同时也是s k不至于一直累加增大,引入了区间计数值的衰减因子,降低历史信息的影响。
定义区间计数衰减因子为f,当前图像象素值对区间计数值的贡献是1,而前一帧图像象素值对区间计数值的贡献是f,以此类推,这样就降低了历史信息的影响。
假设当前帧为第n帧,定义第k个区间的计数值s k的更新公式为:定义了u k、s k后,首先判断当前象素点所属区间k,然后更新u k、s k,找出各区间中s k的最大值,将具有最大s k值的区间u k作为该像素的背景值。
上述两种方法中第一种更适合背景变化较快的场合,而第二种则适合背景变化较慢的场合,具体采用哪种算法可以根据调试的实际效果来定。
3.虚拟检测线法提取车速、车流量虚拟检测线法就是在图像中选取检测区域,在该区域中检测运动车辆。
所有在前面的用背景差分检测运动车辆部分做好了后,这部分就非常简单。
首先需要在整个图像中选取一个虚拟的检测区域,一般选择水平于图像中下部的区域作为检测区域,因为在此位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前车遮挡后车的问题。
检测区域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最后选择检测区域高度为普通车长,宽度为车道的宽度。
然后,在检测区域内设置若干条虚拟线用于检测,虚拟线的数目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给出。
虚拟线少,检测的速度快,但是容易产生误判;虚拟线多会降低检测速度,但是增强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一条虚拟线就是一行像素。
在虚拟线的设置中有一点值得注意,因为路标通常标在车道的正中央,有可能出现检测器穿过路标的现象。
一般来说,路标都是比较醒目的,与路面的灰度反差较大。
在这种情况下有可能会出现误判,所以尽量不要使虚拟线和路标有交集。
车流量的提取只需要在自适应更新背景的前提下,用背景差分法来检查虚拟检测区内是否有车辆通过,有车辆通过是则进行计数,然后用在一段时间内检测出的车辆数除以时间即可得到车流量。
车速的检测也是通过检测虚拟检测区内有无车辆来实现。
由于我们设置的虚拟检测区的图像窗口是和时间的道路位置一一对应的,因此可以知道虚拟检测区所对应的实际道路的物理长度与宽度,其中长度s即为车辆通过该虚拟检测去所走的实际路程,而车辆进入该虚拟检测区的帧数m与车辆离开虚拟检测区的帧数n的差(m-n)即是车辆通过路程s所对应的时间,从而可以算出车辆的车速。
二.车辆排队长度、交通密度检测对车辆排队长度与交通密度的检测只需要单幅静态图像。
这部分首先要从图像中将车道从其他背景中提取出来,图像中的像素与实际的位置是一一对应的,所以可以在调试时手动设置图像的工作窗口,将其设置在实际的车道内,非工作窗口部分处理图像时不做处理。
车辆排队长度的检测是以道路与车辆的在图像中的灰度值不同为基础,通过将工作窗口内的图像作二值化处理,将图像分割成若干的黑色区域与白色区域。
通过选取合适的阀值,二值化后可以将图像中车辆的轮廓部分变为1即黑色,而其他部分为0即白色,从而在一幅静态图像中将车辆和道路分割开,通过计算工作窗口中黑色区域个数即可得到车辆排队长度信息。
车辆排队数除以道路长度即得到交通密度。
进行二值化处理时选取合适的阀值是处理结果好坏的关键。
比较常用的是Ostu自动阀值分割算法。
OTSU算法也称最大类间差法,有时也称之为大津算法,被认为是图像分割中阈值选取的最佳算法,计算简单,不受图像亮度和对比度的影响,因此在数字图像处理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它是按图像的灰度特性,将图像分成背景和前景两部分。
背景和前景之间的类间方差越大,说明构成图像的两部分的差别越大,当部分前景错分为背景或部分背景错分为前景都会导致两部分差别变小。
因此,使类间方差最大的分割意味着错分概率最小。
设灰度图像灰度级是L,则灰度范围为[0,L-1],利用OTSU算法计算图像的最佳阈值为:t = Max[w0(t) * (u0(t) - u)2 + w1(t) * (u1(t) - u)2)]其中:当分割的阈值为t时,w0为背景比例,u0为背景均值,w1为前景比例,u1为前景均值,u为整幅图像的均值。
使以上表达式值最大的t,即为分割图像的最佳阈值。
以下是用Ostu算法提取图像阀值的C语言程序具体函数的实现,系统设计时可以作为参考:int otsuThreshold(IplImage *frame){int width = frame->width;int height = frame->height;int pixelCount[GrayScale];float pixelPro[GrayScale];int i,j,pixelSum = width * height, threshold = 0;uchar* data = (uchar*)frame->imageData;for(i = 0; i < GrayScale; i++){pixelCount[i] = 0;pixelPro[i] = 0;}for(i = 0; i < height; i++) //统计灰度级中每个像素在整幅图像中的个数{for(j = 0;j < width;j++){pixelCount[(int)data[i * width + j]]++;}}for(i = 0; i < GrayScale; i++) //计算每个像素在整幅图像中的比例{pixelPro[i] = (float)pixelCount[i] / pixelSum;}float w0, w1, u0tmp, u1tmp, u0, u1, u, deltaTmp, deltaMax = 0;for(i = 0; i < GrayScale; i++) //遍历灰度级[0,255]{w0 = w1 = u0tmp = u1tmp = u0 = u1 = u = deltaTmp = 0;for(j = 0; j < GrayScale; j++){if(j <= i) //背景部分{w0 += pixelPro[j];u0tmp += j * pixelPro[j];}else //前景部分{w1 += pixelPro[j];u1tmp += j * pixelPro[j];}}u0 = u0tmp / w0;u1 = u1tmp / w1;u = u0tmp + u1tmp;deltaTmp = w0 * pow((u0 - u), 2) + w1 * pow((u1 - u), 2);if(deltaTmp > deltaMax){deltaMax = deltaTmp;threshold = i;}}return thresho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