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孟子二章2

合集下载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二章2-课件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二章2-课件

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傅说是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的。 傅说原在傅岩地方做泥水匠,为人筑墙,殷王武丁访寻他,用
他为相。举,被举用,被选拔。版筑,筑墙用的夹板和木杵。 古时筑墙,在夹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实。
原文: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 士, 注释:
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胶鬲是从卖鱼盐的商贩中被举 用起来的。 胶鬲起初贩卖鱼和盐,西伯姬昌(周文王) 把他举荐给纣。后来他又辅佐周武王。 管夷吾举于士: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举用的。 管仲(名夷吾,字仲)原为齐国公子纠的臣,公子小白 (齐桓公)和公子纠争夺君位,纠失败了,管仲作为罪 人被押解回国,齐桓公知道他有才能,即用他为相。 举于士,指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举用。士,狱官。
1 读一读字音
检查预习
畎(quǎn)亩
傅说( yuè) 胶鬲( gé )
孙叔敖( áo ) 百里奚( xī ) 夯实(hāng)
2写一写字形
bì( 拂)士
行fú ( 拂 )
3文言知识积累
(一)古今异义 1.所以动心忍性(古义:用来……的方法;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古义:了解,明白;
归纳总结
板书设计
得志 富 贵 不 能 淫
不得志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丈 夫
威武不能屈
探究主旨
《富贵不能淫》通过景春与孟子对于“大 丈夫”的不同论述,明确提出了孟子关于什么 是真正的“大丈夫”的观点“富贵不能淫,贫 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归纳艺术特色
1.语言含蓄,讽刺深刻尖锐。 孟子通过言“礼”来说明女子出嫁时母亲的嘱咐,由 此得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讽刺公孙衍、 张仪之流不以正义为标准,而是以顺从为原则,是在 行“妾妇之道”。 2.运用排比,增强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形成排比, 气势磅礴,铿锵有力,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成为千古

部编版八上语文第21课《孟子》二章知识梳理

部编版八上语文第21课《孟子》二章知识梳理

《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原文】景春曰:“公孙衍(yǎn)、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guàn)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字音】衍(yǎn)冠(guàn)【注释】景春:与孟子同时代的人,纵横家。

公孙衍: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

曾在秦国为相,又曾佩五国相印。

张仪: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秦惠王时为相,游说六国连横以服从秦国。

诚:真正,确实。

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熄:同“息”,平息。

焉:怎么,哪里。

丈夫之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冠,行冠礼。

父命之:父亲给以训导。

命:教导、训诲。

母命之:母亲给予训导。

戒:告诫。

下文的“戒”是谨慎的意思。

女家:这里指夫家。

女,同“汝”,你。

夫子:这里指丈夫正:准则,标准。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这里的“广居”“正位”“大道”分别喻指“仁”“礼”“义”。

与民由之: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

由:遵从。

独行其道: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行:固守坚持。

道:原则,行为准则。

淫:惑乱,迷惑。

使动用法。

移:改变,动摇。

使动用法。

屈:屈服。

使动用法。

【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作为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准则,是妇女之道。

21 《孟子》二章

21 《孟子》二章


恒: 常常 过:犯错误 然后: 这样以后 困: 忧困

于: 在 衡于虑:思虑堵塞。衡,通“横”,梗塞,不顺

而: 顺接
作: 奋起,指有所作为

征于色:表现在脸色上。征:征验、表现。

发于声: 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 喻: 了解、明白。


译文: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
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

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课堂小结
➢ 这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位置在结尾 (标题,也是结论)
➢ 文章运用的论证方法有: 举例证法、道理论证 (正反对比论证)
➢ 小结:这篇议论文通过举例、讲道理论证人才 要在困境中经受磨炼的益处。阐明人处困境能 激发斗志,振作有为。治国的道理也如此。国 无内忧外患,易遭亡国。
走近作品
《孟子》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散文,是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 编写而成,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孟子》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 感染力。他反对诸侯的武力兼并,反对暴政害民,他的“民为 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 很大影响。
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方志敏。 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 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

看方例义时的 是 恭 羞 恻
法找外的隐古 非 敬 恶 隐
。出 来
, 请
糟 粕
藏 着
代 文
在我之心智
之 心 礼
之 心 义
之 心 仁
仁 义 礼
——
,你,某化 国也 也 也 也

谈把本些《中 星

八年级上册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八年级上册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行拂乱其所为
(fú)
法家拂士
(bì)
曾益其所不能
(zēng)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 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 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 性,曾益/其所不能。
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人才要在困境 中经受磨练的益处。阐明人处困 境能激发斗志,振作有为。治国 的道理也如此。国无内忧外患, 易遭亡国。
第一段
列举六位名人事例
(个别)
(一般)
第二段 第三段
担当重任必先经过一番磨练
(客观)
(主观)
身处逆境须 (个人) 努力奋发 (正面)
(国家) 国无忧患 (反面) 易灭亡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 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当堂训练
1.朗读课文
2. 傅说 yuè
曾益 bì 拂士
胶gé鬲 quǎn 畎亩
zēng
自学指导
再读课文
1.根据课后注释或者借助工具书翻 译课文。
然后 知生于忧患, 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以后
连词,表并列
这样以后,就可以知道忧愁祸患能 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 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
练习
1.指出下列各句的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
_曾_通_增__ (2)入则无法家拂士 _拂_通__弼_ (3)困于心,衡于虑 _衡_通__横_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2024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1课《孟子二章》教案新人教版

2024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1课《孟子二章》教案新人教版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有三个方面:文言文阅读能力、文化传承与理解、道德观念的形成。
首先,通过学习孟子二章,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让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文言文的基本语法规则,掌握常用的文言文词汇,具备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其次,通过孟子二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孟子的思想观点,理解仁政、性善论等概念,认识孟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意识。
首先,在讲解《孟子二章》的思想观点时,应更加注重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运用孟子的思想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其次,在组织小组讨论时,应更加关注每个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思考过程,鼓励每个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最后,在课堂管理方面,应更加严格要求学生的纪律,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学习和锻炼。
6. 根据学生的作业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内容逻辑关系
①《孟子二章》的核心思想:
- 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们天生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
- 仁政思想:孟子主张君主要行仁政,以德治国,关注民生福祉。
- 教育观念:孟子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通过教育和修养可以发展人的善性。
- 孟子思想观点在个人修养方面的应用,如如何培养自己的仁爱之心,做到关爱他人、尊重他人。
- 孟子思想观点在社会和政治方面的应用,如如何运用仁政思想来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
- 孟子思想观点在教育方面的应用,如何通过教育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反思与总结
1.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教学方法,通过讲解、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同时,利用多媒体设备、教学软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在课堂管理方面,我注重营造轻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八年级语文上册21《孟子》二章课件

八年级语文上册21《孟子》二章课件

补充资料:张仪、公孙衍的合纵、连横运动
• 公孙衍和张仪是政敌,公孙衍主张合纵,张 仪主张连横。最初,合纵与连横变化无常。 公孙衍、张仪、苏秦等人游说于各个国家, 合纵既可以对齐,又可以对秦;连横既可以 联秦,也可以联楚,这就是所谓“朝秦暮楚 ”。
• 孟子则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 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 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 是“委妇之道”。
3.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
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男子成年举行冠礼时,父亲教诲他;女儿出嫁时,母亲 教诲她,送到门口,警告她说:‘到了你的夫家,一定 要恭敬、谨慎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 则,是妇女之道。
4.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死于安乐也。 使……死亡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
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 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中释放出来,进而得 到任用,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召为相,百里奚从集市被 赎出用为大夫。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自学时间】:约3分钟
小结: 1.从景春的话中,可以看出他对公孙衍、张仪持敬佩 、崇拜和敬慕的态度。
从反问句式、副词“诚”以及对他们能力的夸张性 描述上可以看出来。
应该以一种肯定、赞颂并试图得到听话人认可的语 气来读。
小结:
2.孟子的反驳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破(直接反驳)“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至“妾妇之道也”,反驳景春的观点,认为公孙衍 、张仪所行不过是迎合主上的“妾妇之道”,称不 上大丈夫。 第二次——立(正面提出)“居天下之广居”至“ 此之谓大丈夫”,从三个方面的标准正面提出何谓 大丈夫。 前一层次应该读出不屑、轻视和鄙视,后一个层次 应该读得大方激昂、掷地有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二章课件PPT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二章课件PPT
1 9
4.8 布置作业
请在此处输入作业题目内容 请在此处输入作业题目内容
请在此处输入作业题目内容 请在此处输入作业题目内容
请在此处输入作业题目内容 请在此处输入作业题目内容
整 理 预 习 笔 记,熟 练记忆 操作步 骤,复 习巩固 所需知 识,为 展示课 做好准 备
2 0
di
w zhang jie
常常犯错误 被难住 通“横”,梗塞,不顺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
了解,明白 同“弼”,辅佐
往往
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
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
塞,然后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上,吟咏叹息之 气发于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 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与之势力、地 位相等的国家和外患的忧惧,这个国家时常有灭亡的危险, 这以后才知道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三)你讲我讲,感受英雄
思考: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 标准,肯定珍藏着许多大丈夫的名字,谈 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请举例说明。
• 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方志敏。 • 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 • 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
(四)你说我说,畅谈理想
“大丈夫”不在于性别,而在于 他的高尚的道德品质。结合自己 的理想,说说你准备做一个什么 样的人。
使……贫困。 违背
同“增”,增加。
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
所不能。
使(他的)心触动(警觉), 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
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

八年级上册语文孟子二章原文

八年级上册语文孟子二章原文

八年级上册语文孟子二章原文引言在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我们将学习到孟子的思想和文章。

其中,在第二章中,我们将认识到孟子的思想观点,了解他对人性和教育的看法。

本文将为您呈现孟子第二章的原文。

孟子二章原文孟子第二章的原文如下:孟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性相近也,为礼何以别乎?习相远也,为礼何以同乎?有情,而后兴;有兴,而后广;观乎人之所兴,斯观乎人之所广。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原文解析孟子在这段原文中表达了他对人性和教育的看法。

以下是对原文的解析:1.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孟子认为,所有人的本性都是相近的,但因为不同的习惯和教育,人们的行为和思想会有不同的差别。

2.性相近也,为礼何以别乎?习相远也,为礼何以同乎?孟子提出了一个问题:既然人们的本性相近,那么礼仪和规范应该如何区分呢?另一方面,如果人们的习惯和教育相差很大,那么如何让大家达成共识并遵循相同的礼仪和规范呢?3.有情,而后兴;有兴,而后广;观乎人之所兴,斯观乎人之所广。

孟子强调了人的本性与能力之间的关系。

只有有情感的支持,人才能有所成长;只有有兴趣的推动,人才能不断扩展自己的能力。

通过观察人们的兴趣,我们可以了解到他们的才能和潜力。

4.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孟子在这句话中表达了他对人性的看法。

他认为,好德者不如好色者多。

这是一种讽刺和批评,表明许多人更关注外部的诱惑而忽视内在的道德追求。

总结孟子第二章的原文展示了孟子对人性和教育的看法。

他认为人性相近,但由于习惯和教育的不同,人们的行为和思想会有所差异。

他还强调了人的情感对于成长和能力发展的重要性,并批评了那些追求外部诱惑而忽视内在道德的人。

希望通过这篇文档,您对孟子第二章的原文有了更清晰的理解。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二章课件二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二章课件二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 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 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 海,百里奚举于市,
[译文]舜从田野中被任用,傅 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间被推举, 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 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 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 奚从市井之间成为大夫。
重点词语
①发: 起,被任用。 ②畎亩:田间、田地。 ③举: 被任用,被选拔。 ④士: 狱官。 ⑤市: 集市。
作品简介
《孟子》是一部记录孟 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 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 治活动的书,共七篇,是孟 子和他的弟子万章等合著的, 与《论语》《大学》《中庸》 合称四书。
富贵不能淫
居①天下之广居,立 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 道。得②志,与民由之; 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 不能淫③,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 夫。
这两则短文都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第一则以战争 中的情况作为事例,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 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第二则从个人事例 说起,最后归结到统治者治国上。
两则短文提出论点的方式不尽相同:第一则短文 的论点在文章中间部分点明,然后对论点进行了进一 步的解释和阐述;第二则短文在文章结尾处揭示出论 点,不再对论点进行解说。
致这个国家灭亡,这样,人们才会明白,
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 ⑥出:指在国外。
致灭亡。
把握结构思路,归纳段意。 第1段:举例论证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 第2段:正反两面论证经受艰苦磨难的必要性,说 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点 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什么样的人才是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
大丈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二章》翻译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二章》翻译

《富贵不能淫》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居住下来,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
孟子说:"这怎么能够称为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以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准则的人,是妇人家的准则。

大丈夫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实现理想,便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理想,便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富贵不能使我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我节操改变,威武不能使我意志屈服。

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前六句用课本注释上的解释。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样的途径,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过去没有的才能。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塞,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侵犯的危险,这个国家常常会灭亡。

这以后才知道长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灭亡。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孟子》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孟子》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孟子》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读:本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孟子》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课文《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富贵不能淫教案【教学目标】1.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文意,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3.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重点和难点】1.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文意,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2.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检测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2)父命之(3)以顺为正者(4)富贵不能淫2.文学常识填空。

(1)孟子,名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时期________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为“________”。

(2)《孟子》是一部记录______言行的著作,共七篇。

南宋朱熹将《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为“四书”。

[答案]1.(1)真正,确实。

(2)教导、训诲。

八年级语文上册-22《孟子二章》第2课时【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22《孟子二章》第2课时【教案】

《<孟子>二章》第2课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了解课文内容。

2.理清论证结构,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增强忧患意识。

重点难点: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教学方法:1.朗读法。

对于课文多种形式的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宜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

以课堂活动做牵引,让学生在对话中自我获得,自我生成。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做适当引导、点拨。

3.竞赛激励法。

初中生有好胜心理,为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引入竞争机制,可以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趣引思美国阿拉斯加的一个自然保护区内原是鹿与狼共存的,为保护鹿不被狼吃掉,人们赶走了狼。

不料,在“和平安宁”环境中的鹿,优哉游哉,不再狂奔快跑了,体质明显下降,不久便有许多鹿病死了。

人们只得再把狼“请”回来,不久鹿群又生机焕发充满活力了。

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呢?我们再次走进孟子的文章中去寻找答案,一起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回顾孟子,巩固常识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称为“亚圣”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孟子的思想主要有性本善、施仁政、行王道、民贵君轻。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观点、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

南宋朱熹将《孟子》列为“四书”之一。

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

1.学生看大屏幕,填空回答。

2.教师出示答案,学生记忆、巩固。

三、生生合作,学习文章(一)朗读课文,掌握节奏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节奏2.教师范读,注意语气和停顿。

3.反复诵读,理解文章的大意。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1 《孟子》二章-优质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1 《孟子》二章-优质课件
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是从狱官手 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 百里奚是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天上将 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 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 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用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 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没有的才能。
思考道理
思考: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 标准,肯定珍藏着许多大丈夫的名字,谈 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请举例说明。
v 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方志敏。 v 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 v 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
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的现实意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会翻译 课文。(重点) 2.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 (重难点) 3.正确认识课文所反映的道理,积极进行反思。
疏通文意
被起用
筑墙的劳作之中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
狱官
海滨(隐居的地方)
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孟子文中所言的两个问题,对我们仍具有可贵的启发意义: 他强调人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担当“大任” 者,必先经历一番“苦”“劳”“饿”等等艰难困苦的磨炼, 方能增长才能。而优哉悠哉,贪图安乐,自然也增长不了才 能。才能从磨炼中来,人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 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挫折困顿面前,振作 精神,努力奋斗,发挥主观能动性,方能冲出困境,别开生 面;若颓然丧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对于国家 来说,拥有贤臣,采纳谏诫,保持警觉,居安思危极端重要, 这关系到国之存亡,孟子的这个思想有深远的意义。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孟子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孟子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孟子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孟子二章教案篇一1、积累文言知识;2、背诵课文;3、学习本文阐述道里的方法;4、领会课文深刻道理。

1、重点:积累文言知识;领会课文深刻道理。

2、难点:学习古代名家阐述道里的`方法。

紧扣文本,以学生自求探索、合作探究为主,教师作适当点拨。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1、导语。

2、释题。

(尝试让学生释题)二、朗读课文1、指名学生朗读。

2、正音:郭(guō)粟(sù)夫(fú)域(yù)畔(pàn)3、集体朗读。

三、自求探索:借助注释,尝试翻译全文。

(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来在学习小组内讨论解决,也可以向老师提出质疑)1、学生自学、讨论、质疑。

2、检查自学效果。

着重要求学生掌握以下词句:⑴解释加点词①得道(施行仁政)②天时(有利于战争的天气、时令)③地利(有利于战争的地理条件)④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⑤郭(外城)⑥委(放弃)⑦是(这)⑧池(护城河)⑨域(限制)⑩畔(通“叛”,背叛)⑴翻译句子①环而攻之而不胜(包围着攻打却不能取胜)②委而去之(弃城而逃)③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④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缺少帮到了极点,连至亲骨肉也背叛)⑤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矣,战就一定胜利)四、合作探究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作者是怎样论证中心论点的?3、第四段由谈战争转为谈什么?从而得出一个什么结论?4、孟子认为实现“人和”的途径是什么?这正是他哪一种主张的具体表现?(程序:学生讨论-检查反馈-归纳总结)五、质疑六、小结(尝试让学生小结)七、背诵(分小组背诵)八、作业:以“‘人和’的现实意义”为话题,写一篇学习本文后的心得体会。

不少于500字,写在作文簿上。

孟子二章教案篇二1.学习文言实词虚词,加强基础积累。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3.反复诵读,品味语言,感受孟子酣畅淋漓、灵活而丰富多彩的论辩艺术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孟子生平。

部编版八上21《孟子》二章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部编版八上21《孟子》二章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观点:艰苦磨难能培养人坚强的意志和毅力,能增
长人担当大任的能力。
重点品析第2段 4.“人恒过,然后能改„„而后喻”,这段文字论述了 什么?
【答案】由人及国,从内外两方面说明导致亡国的
原因。虽是从反面论证,但正面的意思很清楚:一 个国君要想把国家治理好,也需要和人才一样经受 内外两方面的艰苦磨练。
4.第2段的论证思路是什么?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第1自然段列举的六位古代圣贤有什 么共同特点?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共同特点:
1.出身贫贱(种田、筑墙的、贩卖鱼盐的、犯人、隐居者、奴隶 ) 2.经过艰苦的磨练。 3.被提拔任用后都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说明什么道理?
说明逆境中出人才的道理。
3. 文章第2段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 么?阐明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答案】运用排比作用分析法。运用排比修辞手 法,句式短促有力,多方面地描写了担大任的人所 经历的种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折磨,从而突出作者的
生于忧患: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死于安乐: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译文:这样之后,(人们才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 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第二段 思考问题:
问题:文中哪句话用来解释“死于安乐”? ( 用原文回答)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 恒亡。
【答案】先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磨难挫折产生的积
极作用,然后从反面深入论述国家没有磨难,安乐无 忧就会灭亡。
部分来自《点拨》
5.【难点探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如何论证中心 论点的? 【答案】开篇先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经过贫困、挫折等的磨 砺,终于有所作为,成就大业的例子,说明忧患可以激励

八年级语文上册21《孟子》二章课件

八年级语文上册21《孟子》二章课件
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个人成才与国家存亡的 道理,指出一个人老犯错误,就能促使他改正错误, 思路阻塞不通,就能促使他猛然省悟,自己的不足。 一个国家,如果内无坚守法度的世族和辅佐君王的 贤士,外无足以与之对抗的邻国和外患的入侵,这 样的国家就会灭亡。最后得出结论:生于忧患,死 于安乐。
课文解析 拓展延伸
作者档案
课件PPT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 轲,字子舆,华夏族,邹(今山东邹 城市)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 称“孔孟”。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 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 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写作背景
课件PPT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 的战国时代。孟子的思想主要有:在人性方面,主 张性善论。以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 品德。人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它,否则将会 丧失这些善的品质。因而他要求人们重视内省的作 用。在社会政治观点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 理论。在价值观方面,他强调舍身取义,“生,亦 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 而取义者也。”强调要以“礼义”来束缚自己的一 言一行,不能为优越的物质条件而放弃礼义,“万 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课文解析 整体感知
课件PPT
妾妇之道。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 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 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 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 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 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课文解析 整体感知
课文解析 整体感知
课件PPT
参考译文: 富贵不能淫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 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畏惧;安静下来,天 下就会平安无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孟子》二章
富贵不能淫
教学目标 (三个维度)
1、熟读课文,背诵文章。 2、实记重点字词并翻译文章。 3、小组研讨,理解本文意思,感受 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事孟 你母 知三 道迁 吗的 ?故
告诫人们: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接近 好的人才能学到好的习惯)
作家简介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 289年),名轲,或字子舆,华夏族 (汉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 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 子并称"孔孟"。后世追封孟子为"亚 圣公",尊称为"亚圣", 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 仁政; 。 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 君轻‛的民本思想。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 即仁、义、礼、智。
作品介绍
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其 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 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写完成, 属语录体散文集。 链接:‚四书五经‛ 是四书和五 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 四书又称为四子书,是指《大学》 《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 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 易》和《春秋》 《礼记》通常包括三礼,即《仪礼》 《周礼》《礼记》。《春秋》由于文 字过于简略,通常与解释《春秋》的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分别 合刊。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3、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 能移,威武不能屈。‛呢?结合文章,用自己的 话谈谈什么样的人才能是真正的大丈夫?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首先,富贵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有些人富贵起了来,就被富 贵冲昏了头脑。把当初的凌云壮志忘得一干二净。结果是什么为富不 仁的事情都做出来了。 其次,贫贱的时候要坚定意志。贫贱是任何人都不愿意承受的。 但生活中确实要经历贫贱的阶段,要通过在贫贱中付出巨大的努力才 能够获得真正的成功。因此,要学会在贫贱中忍耐和寂寞,在一切诱 惑面前能保持住自己一份宁静的心态是比什么都重要的。 第三,在压力面前不卑不亢,不向邪恶的势力摧眉折腰。只有坚 持俊迈的节操,不屈不挠,才能变压力为动力,进而赢得光明的前途。
4、文章的写作特色
①摆事实,讲道理(举例子)。 ②运用排比,增强文章气势和感染力。 ③语言含蓄幽默,讽刺深刻尖锐。
作业布置
1.背诵默写‚富贵不能淫‛。 2.完成优佳学案108页习题。
重点词归纳
之 的 用 法
代词
父命之、母命之、往送之 门、诫之
往之女家 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 广者,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 丈夫之冠也、女子之冠 也
动词
助词 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的 独立性。
使动用法:淫、移、屈
合作探究 重点释疑
1、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和‚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 ‚是‛和‚此‛各代指什么? ‚是‛指像公孙衍、张仪一样顺从诸侯的意思往 上爬,没有任意道德的原则,不能坚持仁义。即奉 行‚妾妇之道的人‛。 ‚此‛指不受富贵迷惑,不为贫贱动摇,不为武 力屈服的仁人志士。即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人。 2、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
正字正音
公孙衍
yǎn
丈夫之冠
gu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n
往之女家

同“汝”,你
富贵富贵不能淫
yí n
翻译注释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 吗?他们发起怒来,诸侯就害怕;安静下来,战争停 息,天下太平。‛ 孟子说:‚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你没有学习过 礼吗?男子行成年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要出嫁 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大门口,告诫她说:‘到 了你丈夫家,必须恭敬,必须谨慎,不要违抗丈夫。’ 以顺从作为准则,是为人妻妾的人生道理。大丈夫应 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仁,站在天下最正确 的位置上——礼,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义。实 现志向了,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遵照;不能实现 志向,就自己走自己的道路。不受富贵迷惑,不为贫 贱动摇,不为武力屈服,这样才叫大丈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