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四年级上语文听课记录
四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三首:凉州词》听课记录

四年级上册语文《21 古诗三首:凉州词》听课记录一、导入(1.1)教师行为:1.教师播放一段描绘古代边塞风貌的轻音乐,同时展示几幅描绘边塞风光的图片,如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
2.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片描绘的是哪里吗?你们对边塞有什么了解?”3.接着,教师简要介绍边塞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以及边塞诗的特点,引出本课的主题:“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一首著名的边塞诗《凉州词》。
”学生活动:1.认真聆听音乐,观看图片,感受边塞的氛围。
2.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与同桌或小组交流自己的了解和想象。
3.聆听教师的介绍,对即将学习的古诗《凉州词》产生浓厚的兴趣。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通过音乐、图片和教师的介绍,成功营造了一种边塞的氛围,激发了学生对边塞诗的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教学过程(1.2)教师行为:1.朗读古诗:教师先示范朗读《凉州词》,注意停顿、重音和节奏,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字词解析:对古诗中的生字词进行解释,确保学生理解无障碍。
3.诗意解析:1.逐句解析古诗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每句诗的含义。
2.重点关注“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这两句,解释其中的意象和意境。
3.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边塞将士的同情和赞美,以及对战争的反思。
4.情感体会:通过小组讨论或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体会古诗中的情感。
5.拓展延伸:结合时代背景,引导学生思考古诗中的主题和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
学生活动:1.认真聆听教师的朗读和讲解,做好笔记。
2.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或角色扮演,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互动交流。
过程点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通过朗读、解析、讨论和拓展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情感。
同时,教师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板书设计(提纲式)《凉州词》提纲式板书1.背景1.边塞风光2.战争背景2.诗意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1.黄河远望,孤城高耸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1.羌笛声起,春风不度3.情感1.对边塞将士的同情与赞美2.对战争的反思与祈愿和平4.现代意义1.珍视和平,铭记历史2.传承边塞精神,勇往直前四、作业布置1.背诵并默写《凉州词》这首古诗。
四年级上册语文听课笔记范文10篇

四年级上册语文听课笔记范文10篇一、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正确读写“鼎沸、横贯”等字词。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 - 4自然段。
3.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 学习课文中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
- 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2. 难点。
- 体会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3分钟)- 板书课题,强调“观”字的写法。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出生字词。
- 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检查学生认读情况。
如“鼎沸(dǐng fèi)”,强调“鼎”字的笔画顺序。
- 引导学生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顺序。
3. 精读课文,体会大潮的雄伟壮观(20分钟)- 潮来前(第2自然段)- 教师让学生默读第2自然段,思考潮来前江面的景象是怎样的。
-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平静”“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等词语,体会潮来前江面的平静。
- 教师提问:“人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引导学生从“人山人海”“昂首东望”等词语中体会人们等待大潮的急切心情。
- 潮来时(第3 - 4自然段)- 教师范读第3 - 4自然段,要求学生边听边想象大潮的样子。
- 学生分小组朗读这两个自然段,找出描写大潮声音和样子的语句。
- 对于描写声音的语句,如“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这种声音的低沉、雄浑,通过对比读、男女生赛读等方式,让学生读出这种感觉。
- 描写大潮样子的语句,如“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教师让学生找出表示大潮变化的词语(出现、移来、拉长、变粗、横贯),并通过简笔画的形式在黑板上展示大潮的变化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
四年级听课记录20篇

四年级听课记录20篇一、基本信息。
1. 授课教师:[教师姓名]2. 授课时间:[具体时间]3. 授课地点:[教室地点]4. 授课年级:四年级。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钟)1. 教师通过播放钱塘江大潮的视频片段引入课题。
视频中汹涌澎湃的潮水,学生们都被深深吸引。
2. 教师提问学生看后的感受,学生们纷纷用“壮观”“震撼”等词语来形容。
(二)初读课文(7分钟)1.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
教师巡视指导,提醒个别学生注意坐姿和朗读习惯。
3. 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
教师利用PPT出示生字词,指名学生认读,其他学生跟读。
对于“鼎沸”“横贯”等较难的字词,教师进行了重点讲解。
(三)研读课文(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学生默读课文后回答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顺序来写的。
2. 学习潮来前的景象。
教师让学生找出描写潮来前江面景象的句子,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江面平静的特点,如“平静的江面,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3. 重点学习潮来时的部分。
教师让学生找出描写潮水声音和样子的句子。
- 声音方面,学生找到“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这个比喻句的妙处,把潮水的声音比作闷雷滚动,形象地写出了潮水声音的低沉和雄浑。
- 样子方面,学生找出“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教师追问学生从这个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感受到潮水出现时的壮观和神奇。
教师接着引导学生继续读后面描写潮水变化的句子,如“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潮水的动态变化。
(四)总结拓展(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总结钱塘江大潮的特点,学生回答出“奇特、雄伟、壮观”等特点。
2. 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收集其他描写自然奇观的文章,下节课进行分享。
四年级上册语文《习作例文:小木船》听课记录

四年级上册语文《习作例文:小木船》听课记录一、教师行为1.1 导入•激发兴趣:教师展示一张小木船的图片,询问学生是否见过小木船,以及他们对小木船的印象和感受。
•引出主题:教师简要介绍小木船作为传统玩具的历史和象征意义,并引出本次习作的主题——“小木船”。
1.2 教学过程•阅读例文:•教师让学生自主阅读《小木船》这篇例文,并标记出文章中描述小木船特点、作者情感以及故事情节的关键词或句子。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大意,感受作者对小木船的喜爱之情。
•分析例文:•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例文的写作特点,如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着重分析例文如何通过对小木船的描述,表达作者的情感和回忆。
•提炼写作技巧:•教师总结例文中值得学习的写作技巧,如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细致描写、运用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等。
•鼓励学生尝试运用这些技巧,进行自己的写作练习。
•学生练习:•教师给出写作任务:让学生回忆自己曾经拥有或见过的小物件(如玩具、文具等),并写一篇描述该物件的文章,题目自拟。
•学生开始构思并书写,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写作技巧。
•作品交流与评价:•学生完成初稿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作品交流,每位学生朗读自己的文章片段,其他同学提出修改建议。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并提供改进方向。
板书设计(提纲式)•习作:小木船•导入:激发兴趣,引出主题•阅读例文:理解大意,标记关键词句•分析例文:写作特点,情感表达•写作技巧:细致描写,修辞手法•学生练习:构思书写,教师指导•作品交流:朗读片段,提出建议•作品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和教师的点评,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文章,并注重细节描写和情感的表达。
•鼓励学生将文章与家人分享,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课堂小结•总结本次习作的学习要点和技巧,强调细节描写和情感表达在文章中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练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四年级上册语文《13精卫填海》听课记录

四年级上册语文《13 精卫填海》听课记录一、导入(1.1)教师行为:1.教师以引人入胜的故事开头,简要介绍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精卫鸟:“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精卫填海的故事吗?这是一个关于勇气、坚持和无私奉献的故事。
”2.通过展示精卫填海的图片或动画片段,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
3.提出问题:“精卫为什么要填海呢?她是怎么做的?最后成功了吗?”学生活动:1.认真聆听教师的故事开头,对精卫填海的故事产生好奇。
2.观看图片或动画片段,对精卫填海的故事有更直观的了解。
3.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对即将学习的课文产生期待。
过程点评:教师通过故事开头和图片展示,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为接下来的课文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过程(1.2)教师行为:1.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音和停顿,并标记出生词和难句。
2.讲解生词和难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关键情节,如精卫填海的原因、过程以及她的精神品质等。
4.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探讨精卫填海的意义和价值,并分享自己的理解。
5.邀请学生复述课文,检验他们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学生活动:1.认真倾听教师朗读,注意字音和停顿,并标记出生词和难句。
2.跟随教师讲解,理解生词和难句的含义。
3.积极参与课文分析,思考精卫填海的原因、过程以及她的精神品质等。
4.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发言,分享自己对精卫填海的理解和感受。
5.尝试复述课文,展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过程点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通过朗读、讲解、分析、讨论和复述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同时,教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收获。
三、板书设计教师在黑板上清晰、工整地书写课文标题《精卫填海》,以及关键情节、精卫的精神品质等要点。
板书设计简洁明了,有助于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
四、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精卫填海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四年级上册语文《24延安,我把你追寻》听课记录

四年级上册语文《24 延安,我把你追寻》听课记录一、教师行为1.1 导入•激发兴趣:教师首先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延安的视频或图片,介绍延安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提出问题:询问学生对延安的了解程度,并提问:“为什么作者会追寻延安?”以此引入课文主题。
1.2 教学过程•朗读指导: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强调语音、语调、节奏和停顿,并让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内容解读:•逐句讲解:详细解读诗歌的每一句,解释关键词汇和句子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情感体会: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延安的深情厚意和对革命历史的怀念,通过朗读和讨论加深理解。
•主题探讨:分析诗歌主题,即作者对延安的追寻和对革命精神的传承,让学生明确诗歌的中心思想。
•拓展延伸:•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将诗歌中的情感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谈谈自己对于革命历史的认识和感受。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延安在中国革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当代青少年如何传承和发扬革命精神。
板书设计(提纲式)•标题:《延安,我把你追寻》•主要内容:•延安的历史背景•作者对延安的深情厚意•诗歌主题:追寻延安,传承革命精神•关键词汇:追寻、延安、革命历史、深情厚意作业布置•背诵诗歌,并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歌内容。
•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延安的认识和对革命精神的理解,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见闻。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延安在中国革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作者对延安的深情厚意。
•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感受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传承和发扬革命精神。
二、学生活动•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认真听讲,做好笔记,记录关键词汇和句子含义。
•朗读诗歌时,注意语音、语调、节奏和停顿,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发言,与同伴交流看法和感受。
三、过程点评•教师在导入环节通过播放视频或图片介绍延安的历史背景,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朗读指导和内容解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和作者情感。
小学四年级语文听课记录三篇

小学四年级语文听课记录三篇听课简介1.逐张放映PPT,生对图片进行认真观察感受。
2.教师根据图片内容相机提问。
问题设置:1.你怎么判断这是秋天?2.如果秋游时你来到这里,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3.这幅图片与课文中的一个成语有关,想一想是哪个词?4.你能说出井井有条的反义词吗?你能用这幅图片(棉花)说一句话吗?要求:比喻、拟任。
(句式已给出)[激励评价语]1.“你愿意留在这里不回来吗?”2.“坐姿可与更端正些吗?”3.“XX你重复XX的回答。
”4.口令提示:屏息凝视——洗耳恭听。
三、初读课文(一)合作朗读课文“请带着刚才欣赏秋天美得心情一起来读课文!”分工:找一名男生第一节、一名女生第六节、一组读一节、全班齐读第七节。
激励措施:小组加分。
(二)生字、生词的预习反馈(过渡语)“同学们读的不错,可是你们经过了我的关,你才真正厉害!”方式:1.出示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生词(带拼音),请学生一行行地读。
2.一生有读不准的,请另一个来读以此进行纠正。
3.一生读的很好,让其带着大家读![激励评价语]1.“掌声送给这个播音主持人!”2.“词语来了,xx接着来!”3.“xx的坐姿依然很端正!”(三)自由读课文学生读完后教师采访学生:“你喜欢秋天吗?为什么?”[激励评价语]1.“我现在是秋天电视台的记者,来采访你们!”2.“可以再想一想吗?没想好,再给你一点时间吧!”听课时间:9月22日听课班级:四年级教师:王**听课内容:飞向月球教学流程:一、交流资料、激趣导入1、同学们,每到中秋,人们都喜欢赏月诵月。
有关月亮的传说、故事也很多。
谁能列举一二。
(嫦娥奔月、吴刚砍桂树等)2、那么,作为天体的月球,你又知道哪些呢?3、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对月球心驰神往,渴望着有一天能够登上月球,而这个梦想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终于实现了。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介绍当年登月情况的课文《飞向月球》。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1、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陀螺》听课记录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陀螺》听课记录一、引入课题你们一定都有自己喜欢的玩具,玩的时候是什么感受?不同的童年玩具给我们带来了不同的喜怒哀乐。
今天我们就要走进一个玩具--陀螺。
二、初读课文1.出示单元导语页2.初读课文3.出示词语①读词语这些词语都是讲--陀螺。
过渡:同样是陀螺,作者却用了不同的表述,是因为它背后有不同的感情呢。
②理解词语“冰尜儿”我们先来看看冰尜儿,顾名思义,看这个字的字面我们就能获取一些信息,你知道了什么?作者叫他小家伙,我已经听出了满满的~喜爱之情。
课文哪里告诉我们了?我用什么材料来制作?③相机多音字“钉”;角锥什么人玩?④“鸭蛋”有个双引号。
这里的鸭蛋,有个双引号。
这是什么呀?三、再读课文,圈画批注(一)圈画批注心情1.学习提示:(1)快速浏览课文,用横线画出表现作者心情的句子。
(2)用1-2个词语简单批注,体会心情。
2.生分享板书心情:难过~期待~兴奋~失落~自豪相机写生字“豪”(二)多角度批注1.回顾方法2.生分享①第9段他看到了大陀螺的样子,感受到了比赛的激烈。
你能读出这种激烈吗?挑战一下。
②第10段当你读懂了它的顽强,你就更为他的胜利而感到自豪了。
③第5段什么是恍惚的状态?师评价:有疑问的地方我们也可以把它批注出来。
四、总结刚才我们通过分享批注,聊批注,进一步的体会了作者心情的变化,了解了他各个阶段的心情。
现在我要请你连起来整体看一看,谁会连起来?(看板书说)你一定发现了作者心情的这起起伏伏都是因为谁?有时候我们可以从局部进行分析批注,有的时候我们还可以从整体进行批注。
当作者写下这个文字的时候。
叔叔这个快乐的长辈已经离开了我们,童年也已经渐行渐远,正因为童年是渐行渐远的,我们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童年。
这节课,我们通过寥寥批注,品味童年的笑和泪,把这笑和泪流在心间,把温暖我的们的人涌流心田。
五、板书设计。
四年级上册语文《9古诗三首:暮江吟》听课记录

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暮江吟》听课记录一、导入(1.1)教师行为:1.教师以亲切的态度进入教室,与学生进行简短的日常交流。
2.利用PPT展示几幅描绘傍晚江边风光的图片,并邀请学生描述图片中的景色和氛围。
3.引出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古诗三首:暮江吟》,共同领略那独特的江边暮景。
”学生活动:1.学生积极参与日常交流,回应教师的问候。
2.仔细观察图片,尝试用语言描述图片中的景色和氛围。
3.对即将学习的古诗产生浓厚兴趣。
过程点评:教师通过图片导入,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古诗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二、教学过程(1.2)教师行为:1.清晰、有感情地朗读《暮江吟》,要求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2.逐句讲解古诗的含义,结合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意象。
3.深入分析古诗的修辞手法和意境,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与赞美。
4.指导学生模仿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鼓励学生尝试背诵。
5.邀请学生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促进班级内的交流与讨论。
学生活动:1.认真倾听教师朗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2.跟随教师讲解,结合图片理解古诗的含义。
3.深入思考古诗的修辞手法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4.模仿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
5.积极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参与班级讨论。
过程点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同时,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三、板书设计教师在黑板上清晰、工整地书写《古诗三首:暮江吟》的标题、作者以及古诗的主要内容和意境。
板书设计简洁明了,有助于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
四、作业布置1.背诵《古诗三首:暮江吟》,并尝试默写。
2.搜集其他描绘自然美景的古诗,准备在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五、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诗三首:暮江吟》中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之情,并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欣赏和珍惜身边的美景。
最新四年级语文听课记录

四年级语文听课记录四年级语文听课记录1一、揭题二、整体感知1、自由选读。
挑自认为最优美或最生动的句子读给同桌听。
2、同桌互读3、点评师:学会欣赏往往是进步的开始。
二、局部感悟1、选择角色,朗读展示。
师:大榕树生机盎然,鸟儿们活力充沛,选择树还是鸟?”选择“树”的同学齐读(7、8段)选择“鸟儿”的同学齐读(12、13段)2、“树”、“鸟”分组对话。
1)细读描写“树”、“鸟”的段落,找出描写各自特点的词写在黑板上,允许同桌讨论(可以是文中,也可自己想)。
2)梳理已呈现的词语学生观察,自主上前修改或擦除重复词语。
3)选用、串连词语做第一人称介绍。
自由选择、组合准备——上讲台介绍“树”:......“鸟”:...... (争锋相对)三、换位整合1、教师介入导向:“文中的树和鸟应该是什么关系?”2、变换角色朗读。
(欣赏、体验)1)分角色朗读。
2)谈体验“这次读下来有什么新的收获,有什么想说的?”学生谈体验。
师:互相欣赏本身就是一种和谐3、教师引读第13段。
“现在允许我也吐露一下心声”......四、拓展体验1、假如你是小画眉,此时会有什么感受?你可以像歌唱家那样唱一唱。
你可以像诗人那样读一读。
你可以像画家那样画一画。
可以组合、合作完成。
2、交流共享《画眉之歌》诗、画打油诗诗歌......结束语(师):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四年级语文听课记录2《成长》序列课程,是徐李中学开发的一门德育类校本课程。
该课程以“学会做人”为主线,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活动。
下面的课例由于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有较强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在学生和听课老师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录音机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
该歌曲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词,恰到好处的导入了教育主题和创设了教育主题的教育气氛。
师:同学们,我们刚听完的这首动人心弦的歌曲叫——?生:(齐)《烛光里的妈妈》。
师:今天这节成长课,是孝亲教育课,主题是“孝敬父母,尊敬长辈”。
师:我在网上查找了有关材料,从古到今有很多孝敬父母的故事,如《中国古代二十四孝故事》、《残疾儿子带瞎眼妈妈上北京》、《清华硕士放弃学业打工救母》、《辽宁孝女带奶奶出嫁》等。
四年级上册语文《20陀螺》听课记录

四年级上册语文《20 陀螺》听课记录一、导入(1.1)教师行为:1.教师手持一个陀螺,展示给学生看,并问:“同学们,你们认识这是什么吗?有没有谁玩过陀螺?”2.通过简短的互动,激发学生对陀螺的兴趣和回忆。
3.接着,教师介绍陀螺的历史和玩法,并引出本课的主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与陀螺有关的,题目叫做《陀螺》。
”学生活动:1.学生积极回答教师的问题,分享自己与陀螺相关的经历和感受。
2.聆听教师的介绍,对即将学习的课文产生兴趣。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通过实物展示和互动,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对陀螺的兴趣和好奇心,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教学过程(1.2)教师行为:1.朗读课文:教师先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字词解析:对课文中的生字词进行解释,确保学生理解无障碍。
3.内容讲解:1.逐段分析课文,讲解每段的主要内容。
2.重点关注课文中描写陀螺制作和玩耍的部分,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和观察力。
3.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提到的“陀螺精神”,即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
4.课堂活动: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制作或玩陀螺的经历和感受。
2.邀请几位学生上台展示他们自己的陀螺,并讲述其制作过程或玩法。
重点讲解:•陀螺制作:讲解课文中提到的陀螺制作过程,让学生体会作者的细心观察和生动描写。
•陀螺玩法:通过描述课文中的陀螺玩法,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并分享自己的玩法。
•陀螺精神: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并讨论“陀螺精神”的含义,鼓励学生将这种精神应用到学习和生活中。
学生活动:1.认真聆听教师的讲解和朗读,做好笔记。
2.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和课堂活动,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3.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互动交流。
过程点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通过朗读、讲解、讨论和展示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同时,教师也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四年级听课记录(通用5篇)

•••••••••••••••••四年级听课记录(通用5篇)四年级听课记录(通用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听课是一种对课堂进行仔细观察的活动,对于了解和认识课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关听课记录内容,一起来看看!四年级听课记录篇110月21日上午,高新区教研室在付山小学举行语文教学研讨会。
听了两节语文课,分别是付山小学邢慧清老师指教的三年级语文《美丽的小兴安岭》和宝鑫小学宋杰老师指教的五年级语文《我的战友邱少云》。
教研室曹志广老师对两节课做了精彩的点评,并针对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讲了四点意见。
最后教研室晏景主任做了重要讲话。
现将参加此次活动的感受整理如下。
1、导入:(8:00)⑴欣赏一幅小兴安岭森林的图片,请同学说一说“图上的树木多不多?”(学生回答“千千万万”“数不清”“像绿色的海洋”)⑵连续欣赏几幅图片说说怎么样板书美丽的小兴安岭。
⑶观看录象资料。
(8:09)2、学习课文:⑴集体学习:①学生自读课文,画出生字并与同学交流。
(8:13)②投影出示文中的词语,检查朗读。
③指名朗读描写春天的部分,其他同学画出所描写的景物。
找出文中描写很美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指导理解“抽出”④总结本段的学习方法。
(8:18)⑵小组学习其余部分:①投影出示学习要求。
②分小组学习描写夏、秋、冬部分的内容。
(8:20)⑶交流讨论:①指名回答夏、秋、冬描写的景物。
(投影出示表格,添表)。
②学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教师相机指导理解。
③如果要去小兴安岭你会选择在什么季节?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3、朗读课文。
(8:35)一人朗读,配乐,其余同学观看动画。
4、深入理解课文:⑴板书花园、宝库⑵思考:为什么说小兴安岭是花园、宝库?5、作业:可以写写自己的家乡。
【点评】这节课老师通过图片、录像、课文等多种形式来使学生认识美丽的小兴安岭,使学生对小兴安岭的景色、物产有了深刻的印象。
四年级语文听课评课记录

四年级语文听课评课记录一、听课记录。
(一)基本信息。
- 授课教师:[教师姓名]- 授课时间:[具体时间]- 授课地点:[教室名称](二)教学过程。
1. 导入(3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简单描述图片内容]),提问学生从图片中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 学生积极回答,答案多样,如提到了图片中的人物、景色等。
2. 初读课文(7分钟)- 教师播放课文音频,要求学生边听边圈出生字词。
音频播放清晰,语速适中。
- 听完音频后,教师带领学生认读生字词,采用了指名读、开火车读等方式。
其中,“[较难生字词举例]”有部分学生读错,教师进行了纠正并强调读音和字形。
3. 研读课文(20分钟)- 教师提出问题:“课文围绕[主要内容]写了哪几件事?”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思考。
- 学生默读后进行小组讨论,讨论氛围热烈。
每个小组都有代表发言,如第一小组代表说:“课文写了[事件一]和[事件二]。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和总结。
- 在分析课文重点段落时,教师抓住了描写[描写对象,如人物外貌、景色特点等]的语句,让学生体会其中的表达效果。
例如,在分析“[具体描写语句]”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换词法(将句中的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词)对比朗读,感受原词的精妙之处。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积极参与,朗读声音洪亮,并且能够说出原词更好的原因,如“原词更能体现出[表达效果]”。
4. 拓展延伸(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如果在生活中遇到[课文中的类似情境],你会怎么做?”- 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分享自己的想法。
有的学生说会像课文中的主人公一样[具体做法一],有的则提出不同的解决办法[具体做法二]。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鼓励。
5. 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了课文的重点知识,如生字词的书写、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等。
- 作业布置:一是抄写生字词并背诵描写[重点内容]的段落;二是写一篇小短文,描述自己生活中的类似经历。
四年级语文听课记录20篇

四年级语文听课记录20篇一、教学目标。
1. 正确读写“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相关的词语,如“笼罩、横贯”等。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 - 4自然段。
3. 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
1. 导入。
- 学生积极发言,有的说很震撼,有的说感觉潮水力量很大。
2. 初读课文。
-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同桌互相检查读音。
- 教师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采用指名读、开火车读等方式,重点纠正了“鼎沸”“浩浩荡荡”等词语的读音。
3. 研读课文。
- 潮来前。
- 教师引导学生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找出描写潮来前江面景象的句子。
- 学生回答:“江面上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教师追问从这些描写中能体会到什么,学生说能体会到平静,仿佛在等待一场盛大的表演。
- 潮来时。
- 教师播放潮来时的视频,同时让学生朗读第3 - 4自然段,找出描写潮水声音和样子的语句。
- 学生找到“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描写声音,“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描写样子。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些语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感受潮水的雄伟气势。
- 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个自然段,通过重音、语调的变化来体现潮水的汹涌。
- 潮头过后。
- 学生自主阅读第5自然段,概括潮头过后的景象特点。
学生回答江水依旧奔腾不息,但气势逐渐减弱。
4. 总结全文。
-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总结钱塘江大潮的特点是雄伟壮观。
- 提问学生学完课文后的感受,学生表示对大自然的神奇力量感到惊叹。
5. 作业布置。
- 背诵课文第3 - 4自然段。
- 写一篇小短文,描述自己印象最深刻的自然景观。
一、教学目标。
1. 认识“均、柄、蜗”等5个生字,会写“虎、操、占”等12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四年级上册语文《19一只窝囊的大老虎》听课记录

四年级上册语文《19 一只窝囊的大老虎》听课记录一、导入(1.1)教师行为:1.教师首先以轻松的口吻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小时候有没有在学校的活动中扮演过角色呢?比如,在学校的戏剧表演中扮演小动物或者英雄?”2.接着,教师展示一张老虎的图片,并问:“看到这只老虎,你们会想到什么?是凶猛、威武,还是其他什么?”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19 一只窝囊的大老虎》中的主角就是一只老虎,但它并不是你们想象中的那种威武的老虎。
那么,它究竟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吧。
”学生活动:1.学生回忆自己在学校活动中的经历,并积极回答教师的问题。
2.观察老虎的图片,并发表自己对老虎的看法。
3.对即将学习的课文产生好奇和兴趣。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教师通过提问和展示图片,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过程(1.2)教师行为:1.朗读课文:教师先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情感基调。
2.生词与难句讲解:对课文中的生词和难句进行详细解释,确保学生理解无障碍。
3.分段解析:将课文分成几个部分,引导学生逐段分析内容。
重点讲解:•第一部分:介绍故事背景,学生理解主人公为何想要扮演老虎。
•第二部分:详细讲解主人公在排练过程中的心情变化,以及他对扮演老虎的期待和担忧。
•第三部分:重点分析主人公在正式表演时的紧张和失误,以及他内心的挣扎和反思。
•第四部分:总结主人公的成长和变化,引导学生理解“窝囊”一词的深层含义。
1.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主人公在扮演老虎过程中的心理变化,以及他们对此的看法和感受。
2.角色扮演:鼓励学生自愿上台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简单的情景模拟,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活动:1.认真聆听教师的朗读和讲解,做好笔记。
2.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自愿上台进行角色扮演,体验课文中的情景。
过程点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通过朗读、讲解、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主人公的心理变化。
四年级上册语文《23梅兰芳蓄须》听课记录

四年级上册语文《23 梅兰芳蓄须》听课记录一、导入(1.1)教师行为:1.教师首先播放一段关于京剧和梅兰芳的短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提问:“你们知道屏幕上的这位艺术家是谁吗?他有什么特别之处?”3.简要介绍梅兰芳先生是中国京剧的著名表演艺术家,被誉为“京剧四大名旦”之首,并引出课文《梅兰芳蓄须》。
学生活动:1.观看视频,对京剧和梅兰芳产生初步了解。
2.思考并回答教师的问题,表达对梅兰芳的兴趣。
过程点评:导入部分通过视频和提问,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了他们对梅兰芳和京剧的兴趣,为后续的课文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过程(1.2)教师行为:1.文本初读: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和语调。
2.概括课文大意,让学生了解梅兰芳蓄须的背景和原因。
2.内容分析:1.逐段讲解课文,解释生词和难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强调梅兰芳蓄须的坚定信念和爱国情怀,引导学生体会其高尚品质。
3.分析课文中梅兰芳与其他人物的对话和行动,理解其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3.情感体会: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梅兰芳在困境中的坚定和勇敢。
2.组织学生讨论梅兰芳蓄须的意义和影响,加深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4.拓展延伸:1.展示梅兰芳的其他京剧表演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感受京剧艺术的魅力。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传承和弘扬梅兰芳的爱国精神和艺术精神。
学生活动:1.认真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和语调。
2.积极参与内容分析,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梅兰芳的形象。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分享自己对梅兰芳的感受和认识。
4.在拓展延伸环节,认真观看图片和视频片段,思考梅兰芳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过程点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维拓展,通过朗读、分析和讨论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梅兰芳的形象。
同时,拓展延伸环节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他们对京剧艺术和梅兰芳精神的兴趣和热爱。
四年级上册语文《5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听课记录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听课记录一、导入(1.1)教师行为:1.教师以谜语导入:“身穿绿衣裳,肚里水汪汪,生的子儿多,个个黑脸膛。
”问学生这个谜语描述的是什么,引出“豆荚”这一概念。
2.接着,教师展示一个豆荚的图片,并提问:“你们猜一猜,这个豆荚里有多少粒豆呢?”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
3.教师揭晓答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会告诉我们答案。
”学生活动:1.学生积极回答教师提出的谜语,部分学生猜出是“豆荚”。
2.学生观看豆荚图片,对豆荚内部有多少粒豆产生好奇,并积极参与讨论。
3.学生期待地等待教师揭晓答案,对即将学习的课文产生兴趣。
过程点评:教师利用谜语和图片导入,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
学生的参与度高,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过程(1.2)教师行为:1.朗读课文:教师首先为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停顿,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讲解生词和难句:教师针对课文中的生词和难句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分段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将课文分成几个部分,并逐段分析每部分的内容、主题和人物情感。
例如,分析五粒豆的不同愿望和它们各自的经历。
4.角色扮演: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人物情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
学生分组扮演五粒豆和其他角色,通过表演来体验人物的心理和情感。
5.主题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课文的主题思想,如“生命的价值”、“希望与梦想”等,并分享各自的看法和感受。
学生活动:1.学生认真聆听教师的朗读,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了解。
2.学生积极参与生词和难句的讲解环节,努力理解课文内容。
3.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课文进行分段分析,并积极参与讨论每部分的内容、主题和人物情感。
4.学生热情参与角色扮演活动,通过表演来体验课文中的人物心理和情感。
5.学生认真参与主题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加深对课文主题思想的理解。
过程点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通过朗读、讲解、分析和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主题思想。
四年级上册语文《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听课记录

四年级上册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听课记录一、教师行为1.1 导入•开场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是谁说的吗?它背后有着怎样的含义?•展示相关历史图片或视频,简短介绍周恩来总理及其时代背景。
•提出问题:那么,在今天的课文中,我们会了解到哪些关于周恩来总理的故事和思想呢?1.2 教学过程•朗读指导:首先,老师将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注意发音和语调。
•文本解析:逐段讲解课文,分析周恩来总理的言行和背后的思想感情。
•强调关键词汇和句子,如“崛起”、“立志”等。
•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探讨周恩来总理的爱国情怀和读书目的。
•拓展延伸:联系现实,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读书目的和如何为国家做出贡献。
•情境模拟: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进行对话或场景再现,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1.3 板书设计(提纲式)•标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主要内容:•周恩来总理的爱国情怀•读书的目的与意义•现实联系与启示•关键词汇:崛起、立志、爱国、读书1.4 作业布置•背诵课文中的重点段落。
•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实践。
1.5 课堂小结•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强调周恩来总理的爱国情怀和读书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二、学生活动•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认真听讲,做好笔记,记录关键词汇和句子。
•小组讨论时,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情境模拟环节,积极参与角色扮演,展现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三、过程点评•教师在导入环节通过提问和展示历史图片或视频,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文本解析和拓展延伸,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周恩来总理的思想感情。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情境模拟等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板书设计简洁明了,提纲挈领地展示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关键词汇,方便学生回顾和记忆。
四年级上册语文《口语交际:我们与环境》听课记录

四年级上册语文《口语交际:我们与环境》听课记录一、教师行为1.1 导入•激发兴趣:教师展示几幅环境优美的图片和几幅环境污染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
•提出问题:教师询问学生:“你们更喜欢哪种环境?为什么?” 并引导学生思考环境问题的重要性。
1.2 教学过程•环境现状介绍:•教师简要介绍当前环境问题的现状,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等,并说明这些问题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生活中观察到的环境问题,增强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我们能为保护环境做些什么?” 鼓励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可行的环保措施。
•教师巡回指导,确保每个小组的讨论都围绕主题进行,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建议。
•分享与交流:•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分享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和环保建议。
•其他小组认真倾听,学习他人的优点,并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教师总结与提升:•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和分享,强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提炼出切实可行的环保措施。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些环保措施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形成长期的环保习惯。
板书设计(提纲式)•口语交际:我们与环境•环境问题现状•空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我们能做什么?•减少使用一次性物品•垃圾分类•节约用水、用电•植树造林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回家后与家人一起制定一份家庭环保计划,并记录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
•鼓励学生将环保计划付诸实践,并将实践过程中的体会和感悟写成一篇短文,下节课进行分享。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学到的关于环境问题的知识和可行的环保措施。
•强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将所学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为保护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学生活动•在导入环节,学生认真观察图片,积极回答教师的问题,表现出对环境问题的关注。
•在分组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与小组成员共同探讨可行的环保措施。
•在分享与交流环节,学生认真倾听他人的分享,学习他人的优点,并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上语文听课记录
导语:上课或者接受培训时,记录在笔记本或其他地方的上课的重难点、要点、提纲等,叫做听课笔记。
记听课笔记的方法一般有下面二点一要明确记笔记的要点,二要学会记笔记的方法。
以下是小编整理四年级上语文听课记录的资料,欢迎阅读参考。
听课时间:9月22日
听课班级:四年级
教师:王天斌
听课内容:飞向月球
教学流程:
一、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1、同学们,每到中秋,人们都喜欢赏月诵月。
有关月亮的传说、故事也很多。
谁能列举一二。
(嫦娥奔月、吴刚砍桂树等)
2、那么,作为天体的月球,你又知道哪些呢?
3、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对月球心驰神往,渴望着有一天能够登上月球,而这个梦想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终于实现了。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介绍当年登月情况的课文《飞向月球》。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2、学生根据“飞向月球”、“登上月球”、“月球很有开发价值”理清课文脉络。
三、阅读感悟、重温历史
1、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第一个登上月球,实现了人类千百年来的梦想,让我们一起来重温那段激动人心的场面。
2、播放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登月的视频。
学生交流观后的感受。
3、学生阅读课文第5自然段,引导交流阅读体会。
(抓住“终于”、“深深的脚印”等词)
4、引导思考: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登上月球时,他们的心情怎样,他们会想到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5、出示阿姆斯特朗的话:“对于一个人来说,这只是一小步;但对于人类来说却是巨大的一步。
”学生齐读,交流感受。
6、看到他们登上月球时的情景,你又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四、阅读体验、快乐旅行
1、月球离地球有38万多公里之遥,那么宇航员又是怎样飞向月球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随着宇航员开始月球之旅吧!
2、学生自由读课文一至四自然段,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飞向月球的经过。
3、在旅行的过程中,哪些事情给你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4、引导学生阅读交流描写宇航员飞行时工作、吃饭、休息的句子。
让他们不仅体会到其中的趣味,也体会到了其中的艰辛。
五、阅读交流、作客月球
六、阅读思考、开发月球阅读升华、总结激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