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皇家园林发展史

合集下载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脉络梳理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脉络梳理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脉络梳理最早出现的古代皇家园林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它们多是为了减轻王室压力和政治意义而建造的,比如周武王时期的洛阳郊外熙春园和周幽王时期的广陵园。

然而,真正影响后世发展的是秦始皇和汉朝时期的皇家园林,例如临淄郊区的飞翔园和洛阳郊区的昭陵园。

这些园林追求的是大规模的宫廷环境,以展示统治者的权力和富裕。

随着国家的分裂,南北朝时期各个王朝上演了频繁的争斗,对华丽而复杂的宫廷环境要求逐渐降低。

进入唐代,随着封建社会的形成,皇家园林开始向私家园林转变。

唐代大力开发了各类园林,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李白所建的成都杜甫草堂。

这些园林借鉴了自然山水的美感,强调了建筑和自然环境的融合。

宋代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黄金时期,私家园林达到了巅峰。

北宋初期的两汉故地风光园和开封城内的白园、桐柏、葡萄等园林,皆在其后大小造园中紧密参考。

这些园林以小巧精致、布局精密著称,回避了大规模的宫廷建筑,更多地加入了文学、书法和绘画等元素,展现了宋代士大夫对自然和艺术的独特追求。

进入明清时期,园林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明代园林体现了“堂皇”的气势,大规模建筑和浩大景观成为其特点,如北京的颐和园、庐山的瑶台和苏州的留园等。

明观之后,清代的园林艺术日趋成熟和完善,其中最著名的是苏州园林,如輋園、拙政園、留園等。

清代的园林注重自然的再现,更加强调空间的层次和流动性,营造出丰富的意境和情感。

总体而言,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脉络可以概括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明清园林。

从皇家园林到私家园林,园林的规模逐渐减小,注重自然景观和文人雅趣。

而在明清时期,园林达到了巅峰,注重空间的层次性和情感的体验性。

这一发展脉络,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和美的独特理解,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阶段及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阶段及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阶段及特点稿子一:嗨,亲爱的朋友!今天咱们来聊聊中国古典园林的那些事儿。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啊,那可是经历了好几个有意思的阶段。

先秦时期呢,这算是园林的萌芽阶段。

那时候的园林主要是给帝王们打猎游玩用的,面积超大,没啥太多讲究,就是一片大的自然区域。

到了秦汉时期,园林开始变得有模有样啦。

皇帝们修建了好多华丽的宫苑,像秦始皇的阿房宫,那叫一个壮观!这个阶段的园林,建筑多,装饰豪华,彰显着皇家的威严。

魏晋南北朝的时候,文人雅士们开始参与进来。

园林变得更有诗意和文化内涵,追求自然之美,不再只是华丽的堆砌。

隋唐时期,那可是园林的繁荣期。

不仅皇家园林规模宏大,私家园林也发展起来啦。

园林里有各种各样的景观,山山水水,美不胜收。

宋元时期,园林更注重意境的营造。

小小的一块地方,能通过巧妙的布局,让人感受到无尽的韵味。

明清时期,那是古典园林的鼎盛阶段。

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像颐和园、拙政园这些,简直就是园林艺术的杰作!它们的布局精巧,细节处处透着精致,每一处都让人陶醉。

朋友,你说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是不是特别有趣呀?稿子二:嘿,小伙伴!咱们来扯扯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呗。

你知道吗?很早很早以前,在商周时期,就有园林的影子啦。

不过那时候很简单,就是围起来一块地,养养动物,种种树啥的。

后来到了秦汉,不得了,皇帝们可威风啦,建的园林那叫一个大,亭台楼阁多得数不过来,走在里面感觉自己像神仙。

再往后,魏晋南北朝,人们的想法变了,不再只追求大而豪华,开始欣赏自然的美,园林里也多了些山水的味道。

到了隋唐,哇塞,那简直是园林的狂欢!皇家园林那叫一个气派,私家园林也不甘示弱,各有各的美。

宋元的时候,人们更厉害了,在小小的园林里做出大大的文章,讲究意境,让人一进去就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到明清,这可是巅峰时刻!园林的设计精妙绝伦,每一块石头,每一株花草,都好像有故事。

什么借景、对景,各种手法用得那叫一个绝!啊,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就像一部精彩的大片,每个阶段都有它独特的魅力,让人忍不住拍手叫好!怎么样,是不是很有意思?。

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

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

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一、引言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世界园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它不仅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更是中华文明的精神象征。

本文将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进行梳理,分析其风格变迁及成因,以期更深入地理解这一独特艺术形式。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沿革1.萌芽期:商周至汉代商周至汉代是中国古典园林的萌芽期。

这一时期的园林主要以皇家园林为主,如汉代的上林苑、建章宫等。

这些园林规模宏大,布局严整,显示了统治者的威严与尊贵。

2.发展期:魏晋至唐代魏晋至唐代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期。

随着士人阶层的兴起,私家园林逐渐崭露头角。

这些园林以山水为骨架,建筑为点缀,体现了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

如王羲之的兰亭、谢安的东山等。

3.成熟期:宋代至清代宋代至清代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成熟期。

这一时期的园林在布局、建筑、山水、植物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

宋代的艮岳、清代的颐和园、圆明园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三、中国古典园林的风格特点1.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统一中国古典园林注重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统一。

它以自然山水为骨架,通过人工手段进行改造和点缀,使自然美与人工美相互融合,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效果。

2.诗情画意的表达中国古典园林注重诗情画意的表达。

它通过建筑、山水、植物等元素,创造出富有诗意的景观。

同时,园中的景题、景联、景诗等也丰富了园林的文化内涵,使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

四、总结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世界园林艺术的瑰宝,承载着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它以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统一、诗情画意的表达等风格特点,成为了中华文明的精神象征。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和传承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让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同时,我们也应该借鉴和学习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理念和手法,为现代园林设计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中国古典皇家园林的发展历史

中国古典皇家园林的发展历史

中国古典皇家园林的发展历史中国古典皇家园林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

随着各个朝代的更迭,中国古代几乎每个朝代都留下了精美的皇家园林,这些园林不仅成为皇帝居住休闲的场所,更是中国园林艺术的杰作。

以下是中国古典皇家园林发展的历史概述。

1.秦汉时期:秦始皇修建了终南山的圣湖、汉武帝修筑了汉宫,这两座园林奠定了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基本格局。

2.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的皇家园林主要集中在洛阳和南京,如兴平宫、明德园等。

3.隋唐时期:隋文帝、唐太宗等皇帝修建了不少园林,如隋文帝的大明宫、唐太宗的显庆宫等,这些园林采用了湖河交错的布局,并注重山水相融的构思,成为后来园林的模板。

4.宋代:宋代皇帝更加注重园林的陈设和构造,北宋的皇家园林以温泉为主,如开封的胜览园;南宋的皇家园林以山水园为主,如临安的花果山、梁山、天鹅湖等。

5.元代:元代皇帝更重视园林的艺术性,使得园林建筑更加精细、独特,如元世祖的大都行宫、元英宗的勾漏园等。

6.明代:明代的皇家园林在前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并形成了具有明代特色的园林形式。

明代最著名的皇家园林有明成祖的颐和园、明宣宗的圆明园等。

7.清代:清代的皇家园林达到了巅峰,充分体现了封建帝王的统治权威和园林艺术的精湛水平。

最具代表性的清代皇家园林有圆明园和颐和园,这两个园林被誉为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巅峰之作。

综上所述,中国古典皇家园林经历了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七个历史阶段的发展,每个朝代都给予园林不同的风格、布局和装饰,丰富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内涵。

这些皇家园林不仅是皇帝的居所和游乐场所,更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史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史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史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贯穿了多个历史时期。

下面将从六个时期,即商周时期、汉代、隋唐时期、宋代、元代和明清时期,分别介绍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史。

1.商周时期商周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萌芽期,主要的园林形式是囿和宫室。

囿是指利用自然山水林木等元素所构成的皇家园林,其中最著名的要数洛阳的囿。

宫室则是指城市中的园林建筑,这一时期也有一些私人园林开始出现。

2.汉代汉代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兴盛时期,园林的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出现了池、台、山、石等元素。

汉武帝时期,皇家园林规模空前,其中最著名的是上林苑。

同时,私人园林也开始流行起来,一些士大夫阶层的人开始营造自己的园林。

3.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融合时期,受佛教文化的影响,园林的形式和内容出现了新的特点,佛教园林的出现加速了唐宋园林的发展。

隋唐时期,皇家园林达到了鼎盛,其中最著名的是长安城的皇家园林。

同时,私家园林也开始繁荣起来,一些文人墨客开始参与到园林的营造中来。

4.宋代宋代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精致时期,园林的设计和建造都出现了空前的精致和优美,出现了写景园林和文人园林等新的园林形式。

宋代园林注重山水的表现,强调自然与建筑的和谐统一。

宋代的皇家园林如艮岳、寿山等成为后世园林建造的典范。

同时,私家园林也开始在设计和意境上追求精致和优美。

5.元代元代是中国古典园林的蜕变时期,由于政治和文化的影响,园林的形式和内容出现了新的蜕变,出现了山水园林和写意园林等新的形式。

元代园林以自然为主,追求简朴和自然,着重于山水的再现和意境的表达。

元代的皇家园林如北京的北海公园、琼华岛等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同时,私家园林也开始追求更加个性化的发展。

6.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总结时期,园林的形式和内容在宋元的基础上更是出现了百花齐放的景象,出现了宫廷园林、江南园林等许多不同地域和类型的园林。

明清两代的皇家园林如北京的颐和园、圆明园等以其规模宏大、设计精美而著称于世。

五、古典园林

五、古典园林
第五节 古典园林旅游资源
古典园林
• 中国古典园林是由山石、水体、生物、建筑等构
景要素组成,具有生活、游憩和观赏功能的人为 造景园地,也是融建筑、雕塑、绘画、文学、书
法、金石等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品,是世界上风景
式园林的渊源,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中国
古典园林与山水画、烹饪、京剧一起被誉为“中
国文化四绝”,在我国旅游资源中占有重要地位。
• 对景,是要求园林各景点的对面要有景可看,能 够从甲点观赏乙,从乙点观赏甲。如颐和园中, 在万寿山可赏昆明湖,在昆明湖可赏万寿山,二 者互成对景。
• 框景,是用门窗或花木等合成景框,将远 处景物包含其中,使景物看起来就像画框 里的画面,极大地加强景物的美感。杜甫 名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 船”,讲的就是框景的效果。
拙 政 园 与 谁 同 坐 轩
• 斋,分布在偏僻、幽静之处,是休息、静 养、攻读和存书之处。
拙政园雅石斋
• 馆,用于园居,接待宾客之用,多建于高 爽处,便于远眺,观赏风景。如拙政园的 三十六鸳鸯馆。
拙政园三十六鸳鸯馆
• 榭、舫,多是单层临水建筑,从整体轮廓到门窗 栏杆均以水平线条为主。
榭,建于水边,突露出岸、架临水上,三面 临水,便于观赏水景。
• 3.魏晋南北朝时期——转变时期
社会动荡,加之佛教的传入及老庄哲学的流 行,崇尚自然成为时尚。这不仅推动了山水诗画 的大发展,也推动了园林艺术风格的转变。 特点:园林艺术从单纯模仿自然进而对其 作艺术加工。注重根据个人的性格和喜好来进行 艺术创造,叠山理水,高林巨木,使园林宛若真 实山林一般。这一时期不仅私家园林非常普遍, 寺庙园林也大量出现。
树木、花卉以自然形态为主, 植物整形对称种植,花卉多栽 种为图案花坛, 水景多样; 景物之间讲究因借; 具有浪漫的诗情画意。 水景以喷泉为主,多配有雕塑, 空间开阔,以大草坪铺展, 一览无遗。

中国古典园林史总结

中国古典园林史总结

中国古典园林史一、绪论二、生成期三、转折期四、全盛期五、成熟期一六、成熟期二七、终结期八、基础知识绪论:园林的定义园林的四要素园林的造景风格园林的功能世界古典园林四个阶段的特征世界园林的三大体系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分类(园林基址、园林隶属)中国古典园林的分期中国园林特点答案绪论生成期转折期全盛期成熟期一成熟期二终结期基础知识中国古典园林生成期:先秦两汉(公元前11世纪——公元220年)思想:天人合一、君子比德、神仙思想造园著作:无造园种类:皇家园林(主流)特征小结:重点园林介绍:商周:沙丘苑台、灵池,灵囿,灵台春秋战国:章华台、姑苏台秦:上林苑、阿房宫、兰池宫、宜春宫、梁山宫、骊山宫、林光宫西汉:上林苑、未央宫、建章宫、甘泉宫、兔园绪论生成期转折期全盛期成熟期一成熟期二终结期基础知识中国古典园林转折期: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思想:造园著作:杨衒《洛阳伽蓝记》【成书于公元547年】、郦道元《水经注》造园种类: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特征小结:重点园林介绍:皇家园林:邺城:铜雀台、金虎台、冰井台、华林园、仙都苑洛阳:芳林园建康:华林园、芳乐苑(南齐)、乐游园私家园林:北方城市:寿里丘、张伦宅园、金谷园(庄园别墅)、潘岳庄园、陶潜的庄园南方私园:玄圃、谢家庄园绪论生成期转折期全盛期成熟期一成熟期二终结期基础知识中国古典原理全盛期:隋唐(公元589——960年)思想:科举制>隐士回归,地主小农,儒学回归正统,艺术层面上升造园著作:造园种类: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特征小结:重点园林介绍:皇家园林:大内御园:大兴城(隋未完成)、西内太极宫、东内大明宫、南内兴庆宫、北则大内三苑(禁苑)行宫离宫:长安:玉华宫、仙游宫、翠微宫、华清宫、九成宫、曲江池洛阳:西苑、上阳宫私家园林:洛阳:归仁里宅园,裴度宅园、履道坊宅园郊野别墅:平泉庄、安乐公主的庄园、浣花溪草堂、衡山别业、庐山草堂、辋川别业、嵩山别业寺观园林:长安(大兴善寺)【京城内最大】、唐昌观、慈恩寺、元都观、灵隐寺绪论生成期转折期全盛期成熟期一成熟期二终结期基础知识中国古典园林成熟一期:宋代(公元960—1271年)背景:重文轻武,小农经济空前繁荣、儒>力理学、佛>完全汉化的禅宗、绘画顶峰期造园著作:造园种类:皇家园林(大内御苑与行宫御苑)、私家园林、寺观园林、文人园林、公共园林特征小结:重点园林介绍:皇家园林:东京:大内御苑:艮岳、后苑、延福宫行宫御苑:东京四苑“琼林园、宜春园、玉津园、金明池“临安:大内御苑:后苑行宫御苑:德寿宫私园:洛阳私家园林较多宅园:富郑公园、环溪、湖园、苗帅园、赵韩王园、大字寺园独建游憩园:独乐园、董氏东园、刘氏园、丛春园、松岛、水北胡氏园、东园、紫金台文穆园、张氏园、吕以养花为主:归仁园、李氏任丰园绪论生成期转折期全盛期成熟期一成熟期二终结期基础知识江南私家园林以临安为代表,各种文献记载临安私园名字总计约近百处,大部分集中在西湖一带,其余在城内和钱塘江畔。

我国园林发展历史阶段

我国园林发展历史阶段

一、发展简史(一)、我国园林起源于商周时期商周时的园林叫做“囿”,是供帝王、后妃、大臣及奴隶主贵族们游览、观赏及打猎的地方。

从商周到秦代,“囿”的范围一般都很大,《孟子》中记载,周“文王有囿方七十里”,“囿”中饲养珍禽异兽,栽种名贵花木,还要修建大量的楼台殿阁,供统治者享受。

(二)、秦汉时期大筑宫苑秦汉时,帝“囿”改称“苑”或“苑囿”、“宫苑”。

“苑囿”就是古代的帝王园林。

秦汉时期“苑囿”规模极大,如《三秦记》中记载,秦时在咸阳筑上林苑,“作长池,引渭水……筑土为蓬莱山。

”汉武帝把秦的上林苑又扩大充实,在园中建离宫七十余所,名花异草、珍禽异兽莫不具备。

汉武帝又经营了规模更为宏大的甘泉苑,周围五百四十里,苑内宫殿楼台不下百余处。

他还在建章宫内开辟了太液池,池中造海上三座仙山“蓬莱”“瀛洲”“方丈”,开创了皇家园林“一池三山”的主要模式,此种造园手法一直被历代统治者所模仿,延续了两千多年。

(三)、魏晋的转型时期这一方面是受我国山水画发展的影响。

另一方面是由于社会动荡,玄学受崇。

这一时期佛教已传入中国,受宗教玄学思想的影响,当时贵族士大夫阶层追求精神解脱,陶醉于山水园林之中,尤其钟爱自然山水。

(四)、唐宋为成熟时期唐宋时期是我国造园艺术的成熟时期。

这一时期,不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人园林,都规模空前。

唐时的大明宫、兴庆宫、华清宫,宋时的艮岳等,不仅规模宏大,而且建筑辉煌。

(五)、明清时期为造园高峰明清时期造园艺术达到高峰。

这一时期,一是造园理论成熟。

明末吴江人计成是我国杰出的造园艺术家,他著的《园冶》一书,是我国最杰出的一部造园艺术专著,从相地、立基、屋宇、装折、门窗、墙垣、铺地、掇山、叠石、借景等十个部分,全面评述造园手法艺术和经验技巧。

二是园林规模前所未有。

二、中国园林特点概括起来主要为三大方面:一是崇尚自然,二是追求三境,三是构景手法多样。

(一)、崇尚自然中国园林艺术的灵感来源于自然山水,“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式造园艺术的基本准则。

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到宋代的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到宋代的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及园林特点?一、生成期——商、周、秦、汉(公元前16世纪——公元220年)概述:即园林产生和成长的幼年期,相当于商、周、秦、汉。

商、周为奴隶制国家,奴隶主贵族通过分封采邑制度获得其世袭不变的统治地位。

贵族的宫苑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滥觞,也是皇家园林的前身。

秦、汉,政体演变为中央集权的郡县制,确立皇权为首的官僚机构的统治,儒学逐渐获得正统地位。

以地主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大帝国形成,相应地,皇家的宫廷园林规模宏大、气魄浑伟,成为这个时期造园活动的主流。

特点:1. 尚不具备中国古典园林的全部类型,造园活动的主流是皇家园林。

2. 园林的功能由早先的狩猎、通神、求仙、生产为主,逐渐转化为后期的游憩、观赏为主。

3. 由于原始的自然崇拜、山川崇拜、帝王的封禅活动,再加上神仙思想的影响,大自然在人们的心目中尚保持着一种浓重的神秘性。

二、转折期——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概述:小农经济受到豪族庄园经济的冲击,北方落后的少数民族南下入侵,帝国处于分裂状态。

而在意识形态方面则突破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呈现为诸家争鸣、思想活跃的局面。

豪门士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以皇权为首的官僚机构的统治,民间的私家园林异军突起。

佛教和道教的流行,使得寺观园林也开始兴盛起来。

形成造园活动从生成期到全盛期的转折,初步确立了园林美学思想,奠定了中国风景式园林大发展的基础。

特点:1. 在以自然美为核心的时代美学思潮直接影响下,中国古典风景式园林由再现自然进而至于表现自然,由单纯地摹仿自然山水进而至于适当地加以概括、提炼,但始终保持着“有若自然”的基调。

2. 皇家园林的狩猎、求仙、通神的功能基本上消失或者仅保留其象征性的意义,生产和经济运作则已很少存在,游赏活动成为主导的甚至惟一的功能。

3. 私家园林作为一个独立的类型异军突起,集中地反映了这个时期造园活动的成就。

4. 寺观园林拓展了造园活动的领城,一开始便向着世俗化的方向发展。

中国古典园林全盛期

中国古典园林全盛期
• 中轴线自北向南通过皇城和朱雀 门大街,直达大城正南门,形成 大兴城规划结构的主轴线
• 纵横相交成方格网状的道路系统, 形成居住区“坊”和“市”,市 坊严格分开
• 开凿四条水渠解决城市供水。
• 唐朝的长安城
– 为当时世界模最大、规 划布局最严谨的一座繁 荣城市
– 宫城位于皇城之北的城 市中轴线北端
园林的全盛期
AD589——960
• 隋唐时期(AD589——960)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全盛 期
• 隋唐园林在魏晋南北朝所奠定的风景式园林艺术的 基础上,随着封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而臻于全盛的局面
• 隋唐园林不仅发扬了秦汉的大气磅礴的闳放态度, 又在精致的艺术经营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学习重点
– 公共园林更多的见于文献记载 – 长安、洛阳尤其重视城市绿化
• 风景式园林的创作技巧和手法的运用跨入新境界
– 置石:肯定石的美学价值,置石比较普遍 – 筑山:“假山”开始作为筑山称谓,既有土山又有石山 – 理水:皇家园林水体广大,并与城市供水结合 – 植物:题材更为丰富 – 建筑:种类繁多;个体形象和群体布局丰富多样
– 大明宫
• 位于长安禁苑东南的龙 首原高地上,是一座相 对独立的宫城
• 格局呈典型的宫苑分置
– 南半部为宫廷区(正殿 含元殿)
– 北半部为苑林区(即大 内御苑,是多功能园 林),中央为太液池
含唐 元长 殿安 侧城 剖大 图明

立含 面元 复殿 原外 图观
大明宫麟德殿3D复 原图
–西苑
• 历史变化
– 就园林性质来看,已形成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 苑三个类别及其类别特征
• 私家园林
– 艺术性有所升华,着意于刻画园林景物的典型性格和 局部的细致处理

中国古典园林史的分期

中国古典园林史的分期

- 14 -
三明学院
圆明园的平面布局是倒置的“品”字形(长春园在东,圆明园在西,万春园居南, 福海居于中央)。圆明园汇集了当时江南若干名园胜景的特点,集我国古代造园 艺术精华,有的兼取欧洲古典宫苑的富丽豪华,构成了当时举世罕见的园林建筑 群。全国无数能工巧匠,因地制宜堆山导水,以园中有园的艺术手法,将诗情画 意组织于变化万千的景象之中。先后共构筑各类木石桥梁一百多座,园林景区一 百四十多处,楼、台、殿、阁、亭、榭、轩、馆、廊等建筑16万多平方米,比故 宫还多1万平方米。圆明园是三园中面积最大的,前后共有四十八景,每景中又可 分若干景,园中有皇帝听政的正大光明殿,宴会用的九洲清晏殿,祭祀用的安佑 宫,藏书用的文源阁,仿西湖景的断桥残雪、柳浪闻莺等等。
生长期、转折期、全盛期、成熟时期、成熟后期
-1-
三明学院
-2-
三明学院
-3-
三明学院
-4-
三明学院
一、生成期(建筑宫苑大发展)16CenB.C.——220年 即园林产生和成长的幼年期,相当于殷、周、先秦、两汉。
二、转折期(220-589)自然山水园兴起:
相当于魏晋南北朝。
三、全盛期(589-960)写意山水园的兴起与发展: 相当于隋唐。隋西苑的建成标志着中国古典园林全盛期到来。
-8-
三明学院
四、成熟时期——两宋、清初(960-1736)
△经济:农村的地主小农经济稳步成长,城市的商业 经济空前繁荣
△政治:中国封建社会发育定型
△文化:在日益缩小的精致境界中实现从总体到 细节的自我完善市民文化兴起
△园林发展升华为富于创造进取精神的完全成熟的境 地
-9-
内倾淡雅
三明学院
五、成熟后期——清中叶到末叶(1736-1911)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分为五个时期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分为五个时期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分为五个‎时期:一、生成期园林产生和‎成长的幼年‎期,相当于殷、周、秦、汉时期。

二、转折期相当于魏、晋、南北朝。

三、全盛期相当于隋、唐。

四、成熟时期相当于两宋‎、清初。

五、成熟后期清中叶到清‎末。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三)诗画的情趣‎(四)意境的涵蕴‎1、英国植物学‎家威尔逊称‎“中国是世界‎园林之母”5、1980年‎,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在介‎绍中国传统‎绘画的同时‎介绍中国园‎林,陈从周先生‎推荐具有明‎式典型的网‎狮园殿春簃‎移植到博物‎馆陈列,取名“明轩”,既作为陈列‎品介绍苏州‎园林的成就‎,又作为休息‎厅供观众驻‎足观赏。

这样,第一次在海‎外由中国人‎建造了一座‎完整的中国‎传统园林。

中国园林之‎最1、北京是皇家‎宫苑最多的‎地方,它在历史上‎曾为金、元、明、清等朝代的‎国都,各代帝王都‎兴建过宫苑‎,而明、清两代建造‎的宫苑遗留‎下来的最多‎。

今天的北海‎、中海和南海‎就是明代的‎“西苑”;今天的颐和‎园、香山公园、圆明园都是‎清代建造的‎宫苑。

2、北京的颐和‎园是中国现‎在保存的最‎完整和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

3、苏州是中国‎古典园林和‎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

私家园林荟‎萃于江南,而苏州则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称。

苏州在历史‎上有大小园‎林400余‎处。

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合称四‎大名园,是风景极佳‎的旅游胜地‎。

4、河北承德避‎暑山庄是最‎大的皇家园‎林,其总面积是‎颐和园的两‎倍,是北海公园‎的9倍。

5、北京北海公‎园是最古老‎的皇家园林‎。

它是现存历‎史最悠久、建筑最精美‎的一处古园‎林6、山西的晋祠‎是中国最大‎的祠堂式古‎典园林7、沧浪亭是苏‎州历史最悠‎久的古典园‎林。

8、颐和园的长‎廊是最长的‎彩绘长廊。

9、颐和园的佛‎香阁是中国‎现存最高的‎楼阁阁结构为八‎面三层四重‎檐,是颐和园全园‎的构图中心‎。

中国古典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中国古典园林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其中古典园林建筑的独特风格和底蕴深厚的文化内涵,一直是世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古典园林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代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渊源、特点和精华。

一、历史渊源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贵族府邸的园林建设已经非常发达。

而真正意义上的古典园林则在唐朝达到了顶峰,当时的寺庙和皇家园林建筑已经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建筑特点。

宋代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巅峰时期。

那时,园林建筑的主人并不是贵族,而是士绅和文人。

他们利用园林来表现自己的身份地位和文化素养,这种情况推动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深入发展。

明清时期与宋代相比,建筑风格更加庄重,特别是在景观造型和布局方面,更加精致和独特。

与欧洲的花园相比,中国古典园林更注重精神层面的表现,不仅关注园林的视觉效果,同时更注重其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

因此,中国古典园林在建筑和艺术方面更为独特和瑰丽。

二、特点1. 艺术形式多样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形式丰富多彩,由汉白玉、青石板、丹霞石等地方优秀的自然材料构成。

同时,中国古典园林中还穿插着雕刻、绘画等形式。

整个园林建筑是一个氛围包容、柔美宁静、欲望和心灵博弈的空间。

2. 充分发挥艺术手法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对于园林艺术的发展贡献巨大,它不仅强调“以人为本”,也注重对美的诠释和体现,并将音乐、文学、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融合在一起,完成了水、石、树、花的自然创意和人与自然的合一。

3. 丰富文化内涵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其不可替代的特点之一,园林中寓意极多,并不会因文化层级不同而使人无法领会。

三、精华1. 苏州园林苏州被誉为中国园林之都,苏州园林是中国园林的代表之一。

苏州园林的设计非常讲究细腻,这里最出名的就是“拙政园”,它将传统的古典园林和现代的造园技术完美结合,其中的《春晓》、“太极图”、“帝子楼”、“花园盆景”、“楼之洞”及“谦祥斋”等景点都有着非常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一、先秦时期(起源阶段)1. 起源背景2. 功能特点- 这一时期园林的功能以实用为主,如狩猎、通神等,但也开始有了初步的观赏游乐性质。

二、秦汉时期(发展阶段)1. 园林规模与类型的发展- 汉代的园林类型更加丰富,除了宫苑外,还有私家园林的出现。

西汉的上林苑是这一时期宫苑的代表,它是一个大型的皇家园林,地跨长安、咸宁、周至、户县、蓝田五县县境,纵横300里,有灞、浐、泾、渭、沣、滈、涝、潏八水出入其中。

苑内有众多的宫、观等建筑,还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一个集游憩、居住、朝会、娱乐、狩猎、通神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园林。

2. 园林造景手法的初步形成- 在造景手法方面,秦汉园林开始注重对山水的利用和改造。

例如上林苑中,既有天然的山水地形,又有人工开凿的池沼,如昆明池。

同时,园林中建筑的布局也开始与山水相结合,形成了初步的山水园林格局。

而且,在植物配置方面,也开始有了一定的规划,上林苑内种植了大量的奇花异木,种类繁多。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转折阶段)1. 社会背景对园林发展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但思想文化却非常活跃,玄学兴起,佛教传入并逐渐兴盛。

这种社会文化背景对园林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士大夫阶层在政治上不得意,往往寄情于山水,追求自然之美。

2. 园林风格的转变- 园林风格从秦汉时期的宏大、华丽向自然、质朴转变。

私家园林大量兴起,如石崇的金谷园。

金谷园位于洛阳城西北郊的金谷涧中,园内有清泉茂林、众果竹柏、药草蔽翳,还有水碓、鱼池等景观。

园主在园中过着饮酒赋诗的生活,园林的设计注重自然山水的营造,追求一种清幽、淡雅的意境。

四、隋唐时期(兴盛阶段)1. 皇家园林的繁荣-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皇家园林规模宏大、气势磅礴。

唐代的大明宫是当时最重要的皇家宫殿园林之一。

大明宫位于长安城北的龙首原上,建筑宏伟壮丽,园林景观丰富。

太液池是大明宫的重要水景,池中有蓬莱山等岛屿,象征着海上仙山,体现了秦汉以来皇家园林“一池三山”的传统布局模式。

中国古典园林经历的发展历程及各自的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经历的发展历程及各自的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经历的发展历程及各自的特点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是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的组成部分。

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也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等综合反映,在历史上却长期为统治阶级和达官贵人所占有享用。

但是,在经历了漫长的历程之后今天已经被我们所继承和发展,而为我国广大人民所享用了。

为了能简要地说明中国园林的发展历史,现根据历史文献和现存古代园林遗址的考察,循其明显的规迹,大致可以分成三个时期来概述之。

(一)先秦及秦汉时期。

此时期或可称为“白然时期”,是从“固”到“苑”的发展时期,约相当于距今三四千年的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殷商西周时代。

旱在原始时代,当人类进人奴隶制社会,先民主要的生产活动是狩猎劝!渔猎,后来慢慢进化到种植定居,驯养了一些野生动物,比如猪、犬、羊等,种植了一些植物,比如禾、麦、稻、获等。

这样就出现了圈养、圈种的有一定范围的地方,在甲骨文、糟文、金文中出现了“因、眺(囿)”“鉴、翻(圃),,等字,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有了从事农事、畜牧、手工业制作以及各种杂务劳动的专业奴隶阶层,在解决了生活的劳务后,奴隶主和帝王们就有了足够的时间来进行各种游乐戏嬉,其中包括“狩猎”活动。

而那些被选择为狩猎地区的地方,一定是那些禽兽比较集中,山丘或林茂之地,水草丛生之处,这就是成为种植与株、圈养动物的“囿”。

根据史料记载,从殷周到秦汉时期这种“囿”的存在和发展,大体具有三个特点:1.:片地宽广。

一般方圆都在几十里、上百里左右,如春秋楚庄王“筑层台……延壤百里,’;2.工程浩大。

囿的周围有界垣,囿内有台屋构筑。

3.人工设施增加。

山于狩猎地距离统治中心地较远,不免要在“囿”内建寝殿屋宇。

这种最早期的“囿”到汉代有了新的发展,它不仅仅是一种自然山林的原始状态的存在,而是日趋专门化了。

帝王们在这里建“宫”设“馆”,除了为游猎所需要,增添了寝宫殿宇生活设施,还配置了观赏植物、人工山水等景色,初步具有了“园林”性质,从汉代起它的名称也从古代的“囿”改称“苑”或“苑圈”了。

古典园林的历史分期发展历程

古典园林的历史分期发展历程

古典园林的历史分期发展历程中国园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古典美学的精髓集中在园林中,各个时期发展下来的园林各具特色。

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古典园林的历史分期发展历程,欢迎阅读!古典园林各时期发展历程据有关典籍记载,中国造园应始于商周,其时称之为囿。

汉起称苑。

汉朝在秦朝的基础上把早期的游囿,发展到以园林为主的帝王苑囿行宫,除布置园景供皇帝游憩之外,还举行朝贺,处理朝政。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社会发展史上一个重要时期,一度社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士大夫阶层追求自然环境美,游历名山大川成为社会上层普遍风尚。

山水画为题材的创作阶段。

文人、画家参与造园,进一步发展了“秦汉典范”。

北魏张伦府苑,吴郡顾辟疆的“辟疆园”,司马炎的“琼圃园”、“灵芝园”,吴王在南京修建的宫苑“华林园”等,又是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园苑。

隋朝结束了魏晋南北朝后期的战乱状态,社会经济一度繁荣,加上当朝皇帝的荒淫奢糜,造园之风大兴。

隋炀帝除了在首都兴建园苑外,还到处建筑行宫别院。

他三下扬州看琼花,最后被缢死在江都宫的花园里。

唐太宗“励精图治,国运昌盛”,社会进入了盛唐时代,宫廷御苑设计也愈发精致,特别是由于石雕工艺已经娴熟,宫殿建筑雕栏玉砌,格外显得华丽。

“禁殿苑”、“东都苑”、“神都苑”、“翠微宫”等等,都旖旎空前。

宋朝、元朝造园也都有一个兴盛时期,特别是在用石方面,有较大发展。

宋徽宗在“丰亨豫大”的口号下大兴土木。

他对绘画有些造诣,尤其喜欢把石头作为欣赏对象。

先在苏州、杭州设置了“造作局” ,后来又在苏州添设“应奉局”,专司搜集民间奇花异石,舟船相接地运往京都开封建造宫苑。

这期间,大批文人、画家参与造园,进一步加强了写意山水园的创作意境。

明、清是中国园林创作的高峰期。

皇家园林创建以清代康熙、乾隆时期最为活跃。

当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给建造大规模写意自然园林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圆明园”、“避暑山庄”、“畅春园”等等。

私家园林是以明代建造的江南园林为主要成就,如“沧浪亭”、“休园”、“拙政园”、“寄畅园”等等。

中国古典皇家园林的发展历史

中国古典皇家园林的发展历史

中国古典皇家园林的发展历史中国最早出现的园林是北方的皇家园林,它是宫殿和苑囿相结合的帝王宫苑,是专供帝王休息享乐的园林。

皇帝除在园内游乐外,还可长期居住、处理朝政、召见大臣等,是一个多功能的处所。

大多根据自然山水改造而成,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平面布局较为严整;建筑壮丽豪华,色彩鲜艳强烈,风格上显得雍容华贵,博采众家之长,荟萃天下美景于一地。

古人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统治阶级看来,国家的山河都是属于皇家所有的。

所以皇家园林的特点是规模宏大,真山真水较多,园中建筑色彩富丽堂皇,建筑体型高大。

中园传统园林以其自然天成的形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博大精深的艺术综合,独树一帜于世界园林。

历经数千年的兴衰演化,一脉承袭而来的自然山水园林,协和着时代的节拍,不断丰富、精萃,表现出特有的创造性和无限的生命力。

中国传统园林所体现的“人与自然和谐”。

其思想背景来源于中国“普遍和谐”的传统观念中国古典园林还将中华民族的性格和文化统统表现了出来,如端庄、含蓄、幽静、雅致等。

它使人足不出户而能领略多种风情,于潜移默化之中受到大自然的陶冶和艺术的熏染。

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园林逐渐形成独特的民族形式,自成体系。

根据文献记载,早在商周时期我们的先人就已经开始了利用自然的山泽、水泉、树木、鸟兽进行初期的造园活动,最初的形式为囿囿是指在一定的自然环境范围内,让草木和鸟兽滋生繁育;放养动物,种植林木,挖池筑台,以供皇家打猎、游乐、通神明和生产之用,供帝王和贵族们狩猎和享乐。

春秋战国时期的园林中已经有了成组的风景,既有土山又有池沼或台。

自然山水园林已经萌芽,而且在园林中构亭营桥,种植花木。

园林的组成要素都已具备,不再是简单的囿了。

秦汉时期出现了以官室建筑为主的宫苑,秦始皇建上林苑,引渭水作长池,并在池中筑蓬莱山以象征神山仙境。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园林发展中的转折点。

佛教的传入及老庄哲学的流行,使园林转向崇尚自然。

唐宋时期园林达到成熟阶段,官僚及文人墨客自建园林或参与造园工作,将诗与画融入园林的布局与造景中,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层地主阶级的诗意化生活要求。

中国古典园林史元、明、清皇家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史元、明、清皇家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史元、明、清皇家园林●一、总说●1. 元明清初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元明清初是中国古典园林成熟期的第二阶段,上承两宋第一阶段又有所发展●(1)皇家园林规模宏大,皇家气派又见浓郁,吸收江南私家园林的养分●(2)士流园林全面“文人化”●(3)在某些发达地区,公共园林已经比较普遍●(4)造园家与造园理论著作出现,民间造园活动频繁,文人广泛参与造园,成为江南民间造园艺术成就达到高峰的另一个标志●(5)写意山水园进一步发展●2. 元明清初的造园家与造园理论著作●造园家●1. 缩移摹拟:张南阳、戈裕良●2. 平岗小坂:张南垣、张铖、张然●计成:文人的工匠化●造园理论著作●1. 明·计成《园冶》●是一部全面论述江南地区私家园林的规划、设计、施工,以及各种局部、细部处理的综合性著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术与艺术相结合●不仅是系统论述江南园林的一部著作,也是一部很好的课徒教材●世界造园名著之一●第一卷●(一)兴造论●泛论造园要旨,是全书的总纲●提出造园的一个先决条件:有能够主持其事、内行的造园家●好的园林评判标准:“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因、借是手段,体、宜是目的●(二)园说●提出两个规划设计原则:一、景到随机;二、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第一篇:相地●可选择的地段:山林地、城市地、郊野地、村庄地、宅旁地、江湖地;山林地最好●第二篇:立基●即园林的总体布局●第三篇:屋宇●即园林建筑●第四篇:装折●即装修●第二卷●栏杆●第三卷●第一篇:门窗●第二篇:墙垣●第三篇:铺地●第四篇:掇山●第五篇:选石●第六篇:借景●计成非常重视借景,认为是“园林之最要者”●提出“俗则屏之,嘉则收之”●五种借景方式: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2. 明·文震亨《长物志》●共12卷,其中室庐、花木、水石、禽鱼四卷与园林关系最大●(1)“室庐”卷●对建筑类型与装修提出雅、古两个标准,建筑设计应“随方制向,各有所宜,宁古无时,宁朴无巧,宁俭无俗”●(2)“花木”卷●描写了42种园林常用观赏树木与花卉●(3)“水石”卷●“石令人古,水令人远”;提出叠山理水的原则:“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4)“禽鱼”卷●3. 清·李渔《一家言》(又名《闲情偶寄》)●(1)一拳代山,一勺代水●(2)窗栏提出“尺幅窗,无心画”●(3)山石推崇“以质胜文,以少胜多”●补充:尺幅窗无心画●清·李渔《一家言》在窗栏一节中指出开窗要“制体宜坚,取景在借”,借景之法乃“四面皆实,唯虚其中”,就是所谓“框景”的做法,李渔称之为“尺幅窗,无心画”,意在强调通过框景,将园外之景借入园内●清中叶清末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清中叶清末是中国古典园林全部发展历史一个终结时期,取得了辉煌成就,同时也暴露出封建文化的末世衰颓迹象●(1)皇家园林●经历了大起大落的波折,侧面反映了中国封建王朝的末世盛衰消长●乾嘉时期,达到了后期历史上的高峰境地●(2)私家园林●形成江南、北方、岭南三大地方风格鼎峙的局面●(3)公共园林●有了长足发展,但多半处于自发状态●(4)“娱于园”倾向显著●园林由赏心悦目、陶冶性情为主的休憩场所,转为多功能的活动中心●过分追求形式美和技巧性●(5)造园理论停滞不前●(6)西方园林文化开始进入中国●二、大都、北京都城规划●1. 元大都的都城规划●(1)元大都的都城规划●三套城垣、宫城居中、中轴对称●前朝后市,左祖右社●(2)供水系统●西北郊的玉泉山泉水,供应宫苑用水●昌平神山白浮泉水●2. 明清北京的都城规划●供水系统●引玉泉山之水,一股南流入太液池供给宫廷御苑用水,另一股东南流入通惠河●三、元、明、清的皇家园林●(一)元、明、清大内御苑:西苑●1. 西苑(元)●(1)“一池三山”模式●一池:园林的主体“太液池”,太液池水面遍植荷花●三山:万岁山、圆坻、屏山●(2)太液池中最大的岛屿●金代的琼华岛——>万岁山●保持金代摹拟艮岳万岁山的旧貌●(3)太液池中其余二岛●均较小,圆坻为土筑高台;屏山最小,上植木芍药●2. 西苑(明)●即元代太液池旧址,是明代大内御苑中规模最大的一处,占皇城面积三分之一●明代天顺年间扩建(与元代相比的变化):●(1)圆坻:●填平圆坻与东岸之间水面,岛屿——>半岛●土筑高台——>砖砌城墙“团城”●与西岸之间的木吊桥——>玉河桥(石桥)●(2)增加南海●扩大太液池水面,奠定了北、中、南三海布局●(3)西面兔园为制高点●3. 西苑(明后期)●(1)水面占二分之一,水域包括北海、中海、南海;北海种植荷花,南海芦苇丛生●(2)北海中有大岛琼华岛,琼华岛南端太液桥与团城相连,桥南北两端建牌楼“堆云”、“积翠”,故命“堆云积翠桥”●(3)团城西面大型石桥,桥东西两端建牌楼“金鳌”、“玉蝀”,故名“金鳌玉蝀桥”●(4)南海中堆筑大岛“南台”●4. 西苑(清初)●(1)毁琼华岛南坡殿宇改建为佛寺永安寺,山顶建“小白塔”,琼华岛又名“白塔山”●(2)张然主持改南台为瀛台●5. 西苑(清乾隆)●改建最大的一次,重点在北海●陆地面积缩小,建筑面积增大,水面占三分之二●改建后主要形成琼华岛景区、濠濮间—画舫斋景区、园中之园—静心斋景区●(1)琼华岛景区●岛、桥、城轴线关系的确立●堆云积翠桥南北两端分别与团城、琼华岛对中,加强了岛、桥、城的轴线关系●琼华岛东、西、南、北四面因地制宜创设不同景观:●a. 南坡●南坡的永安寺,是一组布局对称均齐的山地佛寺建筑群,具有明显中轴线,构图严谨,具有皇家气派●b. 西坡●地势陡峭,建筑物体量小,依山就势●总体随宜高下曲折●着重创造山地园林的气氛●乾隆《塔山西面记》●c. 北坡●上部体现山地景观●下部建弧形廊●d. 东坡●已植物为主,建筑比重最小●半月城上可远眺北海东岸、钟鼓楼及景山之借景●(2)濠濮间—画舫斋景区●a. 第一部分●位于水系南端,筑土为山,爬山廊串联●b. 第二部分●是以水池为主体的小园林濠濮间●c. 第三部分●位于石坊以北,平地筑土山如岗坞丘陵状●d. 第四部分●即画舫斋,是一组多进院落的建筑群●总结●四个部分自南而北依次构成山—水—丘陵—建筑的序列,是一个富于变化、有起结开合韵律的空间序列,把自然山水风景缩移摹拟●(3)园中之园—镜清斋(清乾隆为镜清斋,光绪改为“静心斋”)●小中见大,咫尺山林●a. 总体布局●主要部分靠北,是一个以假山和水池为主的山池空间●以静心斋为正厅,是私家园林典型的“凡园圃立基,定厅堂为主”的布局方式●山池空间南面和东南面分布四个相对独立的小庭院空间●b. 小中见大的空间处理手法●放收放的空间序列●多层次空间的处理●主轴空间的对比:以四个小空间突出主空间之大●c. 主次轴线的控制●沁园廊为构图中心,与正厅静心斋构成南北的主轴线●枕峦亭东面的汉白玉小石拱桥,构成东西的次轴线●d. 园林小环境的营造●e. 园中借景●叠翠楼上可极目远眺园外的什刹海和北海的借景●f. 四个小庭院的处理手法(小中见大)●除方整水院外,园内另外三个小庭院罨画轩、抱素书屋、画峰室,均以水池为中心●(二)明大内六苑●明大内御苑共六处:御花园、慈宁宫花园、万岁山、西苑、东苑、兔园●1. 西苑(见前面)●2. 御花园●(1)地理位置●紫禁城中轴线的尽端,前宫后苑●(2)总体布局●平面略成方形,建筑为主,呈中轴线对称格局●(3)建筑●主次相辅,左右对称,虽左右对称而非完全均齐●采用烘托、反衬手法●(4)园路●纵横规整的几何式布局●(5)植物●山池花木配置比较自由随宜,仅作为点缀●(6)假山●稍欠考虑●3. 东苑●其在皇城东南,又名“南内”●是一处富于天然野区、以水景取胜的园林●4. 兔园●(1)地理位置●在西苑之西、皇城西南隅,在元代“西御苑”基础上改建而成●(2)布局●布局规整,有明确的中轴线●(3)山顶的清虚殿,是皇城内一处制高点●5. 万岁山(景山)●(1)地理位置●位于紫禁城之北、皇城中轴线上●(2)布局●对称均齐式布局●(3)有山道可登临,每年重阳节皇帝登高的地方●6. 慈宁宫花园●是皇太后、皇太妃的居所●(1)布局●平面为长方形,中轴对称格局●(2)建筑布置●建筑密度较低,主次相辅、左右对称的格局●(3)园路布设●纵横均齐的几何式,是极少见的规整式庭院●(4)庭院空间●开朗●(三)清中叶清末大内御苑●1. 建福宫花园●(1)总体布局●非均齐对称,主辅分明,中轴线突出●(2)建筑格局●三个院落南面为园林主要部分,居中偏北的延春阁为主体建筑物●(3)造园特色●没有水景,是以山石取胜的旱园,建筑密度较高,大量使用空廊联系各殿宇●2. 宁寿宫花园●(1)造园特色●总体规划采取横向分割为院落的方法,弥补了地段过于狭长的缺陷●有明显中轴线但并非一气贯穿南北纵深,院落错开少许,错中的做法●五进院落各有特色,互不雷同,步移景异●建筑物命名如遂初堂、符望阁、倦勤斋等,直接反映乾隆归政的愿望●(2)不足之处●建筑过密,比较壅塞●(3)五进院落●第一进:建“流杯渠”,寓意“曲水流觞”●第二进:三合式住宅院落●第三进:建三友轩,取“岁寒三友”之意●第四进:主体是两层的符望阁(借景)●第五进:正房是倦勤斋●(四)清代的北京西北郊皇家园林集群●康熙时的北京西北郊●按地貌景观的特色可分为三大区,西区以香山为主体,中区以玉泉山、翁山和西湖为中心的河湖平原,东区即海淀镇以北●香山行宫—静宜园,作为临时驻跸的行宫御苑●玉泉山以泉水著称●明清第一座离宫御苑——畅春园●明清第二座离宫御苑——避暑山庄●清代第三座离宫御苑(北京西北郊第二座离宫御苑)——圆明园(雍正扩建)●畅春园、避暑山庄、圆明园是清初的三座大型离宫御苑,集中反映清初宫廷园林艺术的水平特征●乾隆时的北京西北郊●乾隆十六年,在圆明园东面建成长春园、东南面建成绮春园,至此圆明三园形成●乾隆二十九年,清漪园建成,至此三山五园形成●三山●万寿山、香山、玉泉山●五园●圆明园(人工山水园)●畅春园(人工山水园)●香山静宜园(天然山地园)●玉泉山静明园(天然山水园)●万寿山清漪园(天然山水园)●三山五园汇聚了中国风景式园林的全部形式,代表后期中国宫廷造园的精华,是历史上罕见的皇家园林特区●(五)北京西北郊的三山五园●1. 香山静宜园(行宫御苑)——清乾隆年间●静宜园是香山行宫,位于香山的北坡,包括三个景点:香山寺、西山晴雪、见心斋●(1)香山寺●是著名的古刹,静宜园内最大的寺院●(2)西山晴雪●是燕京八景之一;一说是静宜园冬天的雪景,另一说是指千树万树梨花盛开时,好像白雪覆盖山上一样●补充燕京八景●居庸叠翠、玉泉垂虹、太液秋风、琼岛春萌、蓟门飞雨、西山晴雪、卢沟晓月、金台夕照●(3)见心斋(园中之园)●总体布局●顺应地形、划分为东、西两部分●东半部以水面为中心,建筑围合水景;西半部为三合院●理水●东半部水面呈椭圆形,西北角延伸出曲尺形水口,宛若源头疏水无尽之意●建筑●东半部的正厅见心斋坐西朝东●西半部建筑集中,正厅正凝堂与东面的见心斋和西面的方亭构成一条东西向的中轴线●三合院北侧为畅风楼,是全园制高点,也是观景点●●2. 玉泉山静明园●以山景为主、水景为辅;前者突出天然风致、后者着重园林经营●1. 总体布局●山嵌水抱,山景为主●五个不同性格水景园以水道连缀:含漪湖、玉泉湖、裂帛湖、镜影湖、宝珠湖●2. 分区规划●全园可分为三个景区:南山景区、东山景区、西山景区●(1)南山景区●a. 南山景区是全园的建筑精华荟萃之地●b. 山的主峰与其西南面的侧峰构成客山拱伏,主山始尊的呼应关系;遮挡西北风,形成小气候●c. 湖中三岛为“一池三山”格局;乐成阁与湖南岸宫廷区建筑群形成南北中轴线●d. 居中的玉峰塔是仿镇江金山寺塔的形制;玉峰塔是全园制高点,与南侧峰顶的华藏塔、北侧峰顶的妙高塔,成犄角之势●(2)东山景区●a. 包括玉泉山的东坡和山麓●b. 重点在镜影湖,呈狭长形●c. 山地建筑不多,主要为北侧峰顶的妙高寺;位于马鞍形山脊的最低处的景点峡雪琴音,是观景的好去处●(3)西山景区●a. 即山脊以西的全部区域●b. 山西麓的开阔地段建置最大的一组建筑群,包括道观、佛寺、小园林●c. 含漪斋之西即园之角门,泉水在此穿水门而汇入玉泉水系●补充●a. 玉泉山的泉水●被誉为“天下第一泉”●三组泉眼●最大的一组泉眼是玉泉,以玉泉而得名的玉泉垂虹为元、明以来的燕京八景之一●另一组泉眼是裂帛泉,在山的东南麓●第三组泉眼是龙泉,在山的东面●c. 玉峰塔影得之于江南风景的启迪●d. 玉泉山的佛寺景观●摹拟中国历史上名山藏古刹的传统而创造一个具体而微的园林化山水风景名胜区●3. 畅春园●(1)总述●明清以来第一座离宫御苑,建在明代皇帝李伟的别墅“清华园”的废址上●是一座大型的人工山水园●明清以来首次较全面地引进江南造园艺术的皇家园林●江南叠山名家张然主持叠山工程●园林景观以植物为主调●(2)宫廷区●位于南面偏东,中轴线左右对称格局●(3)苑林区●以水面为主体的水景园●水面以岛堤划分为前湖和后湖两个水域,外围环绕河道●(4)苑林区建筑布局●建筑布局疏朗,按纵深(东、中、西)三路布置●(5)西花园是畅春园的附园●园内大部分为水面,穿插以大小岛堤●4. 圆明园(圆明三园)●圆明园(雍正时期)●是北京西北郊的第二座离宫御苑,,也是清代的第三座离宫御苑●宫廷区●共三进院落,第一进为大宫门、第二进为二宫门出入贤良门,第三进为正殿正大光明殿(皇帝上朝听政的地方)●筑山●西北角的紫碧山房,堆筑有全园最高的假山,是昆仑山的象征●理水●水自西北角流向东南角,正合于堪舆家所确认的天下山川之大势●圆明园(圆明三园)(乾隆时期)●圆明园包括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又叫做圆明三园●乾嘉两期是圆明三园的全盛时期,规模在三山五园中居于首位,内容丰富也为三山五园之冠●是平地造园的杰作,体现了“小中见大,咫尺丘壑”的筑山理水之法●集中国古典园林平地造园的筑山理水手法之大成,被称为“万园之园”●(1)布局特色●园中有园的集锦式规划布局●成组的建筑群和能成景的个体建筑共123处,其中圆明园69处、长春园24处、绮春园30处●(2)理水●圆明三园都是水景园,园林造景大多以水面为主题,因水而成趣●环绕的河道把大小水面串联为一个完整的河湖水系,构成全园的脉络和纽带●(3)叠山●叠山占全园面积的三分之一●叠山与水系相结合,把全园划分为山复水转、层层叠叠的近百处自然空间●“谁道江南风景佳,移天缩地在君怀”●(4)建筑●建筑与园林自然环境比较协调●室内装饰、装修和陈设非常富丽堂皇●(5)植物●以植物为主题命名的景点很多●如:杏花春馆的文杏、武陵春色的桃花、天然图画的竹林、洞天深处的幽兰●A. 圆明园●(1)宫廷区●共三进院落●(2)九州景区(后湖景区)●九州清晏●是最大的一处景点,这九处景点呈九岛环绕的布局,是“禹贡九州”的象征,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寓意●茹古涵今●建筑围合庭院;论古今、谈诗作画●坦坦荡荡●模仿杭州的玉泉观鱼●从后湖的天然图画,透过隔湖西岸的坦坦荡荡,能看到园外万寿山后山借景●杏花春馆●观花场所,因地随形布局●上下天光●取法于云梦泽之景●慈云普护●天台山的缩写,寺庙园林●碧桐书院●读书场所●天然图画●从后湖的天然图画,透过隔湖西岸的坦坦荡荡,能看到园外万寿山后山借景●镂月开云●观牡丹花之地●(3)福海景区●以福海为中心的大景区,一池三山格局(三岛串接)●(4)北部景区●万方安和:呈卍字形●武陵春色:表现陶渊明《桃花源记》所描写的场景●鸿慈永祜:标榜孝心●西部景区(集锦式散点区)●B. 长春园●(1)人工喷泉●当时叫做“泰西水法”或“水法”,共三组●(2)西洋楼景区●造园手法●一反中国园林的传统,突出表现了欧洲勒诺特式的轴线控制,均齐对称●建筑风格:巴洛克风格●历史意义●西洋楼是一座欧式宫殿和园林,体现欧洲园林对中国的影响●是欧洲和中国园林体系结合的首次尝试,体现中西文化的交流●植物配置●采用欧洲规整式园林的传统手法,如整齐的绿篱●园林小品●中国色彩较重,如水法运用中国宝塔的形式●C. 绮春园●具有水村野居的自然情调●补充:圆明园中小园林的主题取材●(1)摹拟江南风景的意趣●(2)借用前人的诗、画意境●“夹镜鸣琴”(福海景区)取李白“两水夹明镜”诗意●“武陵春色”取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内容●(3)移植江南的园林景观,有些小园林甚至以江南某园作为蓝本●“四宜书屋”模仿海宁“安澜园”●“小有天园”模仿杭州小有天园●“狮子林”模仿苏州狮子林●“如园”模仿南京瞻园●(4)再现道家学说中的仙山琼阁、佛寺所绘的梵天乐土的形象●方壶胜境●(5)运用象征性寓意的方式来宣扬有利于帝王封建统治的意识形态●“九州清晏”寓意“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鸿慈永祜”标榜孝行●(6)以植物为主要内容,或突出某种观赏植物的形象、寓意●杏花春馆的文杏●武陵春色的桃花●镂月开云的牡丹●天然图画的竹林●5. 清漪园(颐和园)●(1)在北京西北郊修建清漪园的原因●实际原因●a. 圆明园、畅春园为平地起园,无自然山水基础,虽有写意缩移摹拟江南水乡风姿,仍缺少身临其境之感;静宜园为纯山地园林;静明园缺少大水面●b. 西湖为西北郊最大水面,稍加改造可成为天然山水理想建园基地●c. 该基地位于圆明园、静明园之间,三者可连贯为一个整体,一园建成,全局皆活●d. 清漪园可完全按照乾隆的意图修建●借口●为母后祝寿,同年将翁山改为万寿山●西北郊水系整理工程,开源节流,增加西湖蓄水能力,改善山水格局●(2)乾隆时的北京西北郊水系整治工程●开源节流:扩大昆明湖(蓄水库)、增加养水湖、高水湖(辅助水库)●疏浚长河,北京西北郊形成了以玉泉山、昆明湖为主的一套完整可控制调节的供水系统●(3)清漪园结构(模仿西湖建造)●清漪园包括宫廷区、前山前湖景区(占88%)、后山后湖景区(占12%),以贝阙——赤城霞起为分割线●A. 前山前湖景区●水体布局●湖面分为三块水域●一池三山格局●一池:昆明湖●三山:西部水域的“治镜阁”、“藻鉴堂”,东部水域的“南湖岛”●颐和园是中国最后一座一池三山仙苑式皇家园林,也是硕果仅存的一个●湖面另有三个小岛●小西泠、知春亭、凤凰礅●建筑布局(屋包山处理手法)●主轴●佛香阁主体建筑群;智慧海——佛香阁——排云阁●次轴●西侧宝云阁(五方阁)——清华轩●东侧转轮藏(湖山碑)——慈福楼(介寿堂)●辅助轴●云松巢——寄澜亭●写秋轩——秋水亭●●意图●第一自中轴线向两侧逐渐减少建筑密度和分量,出现虚实变化,运用“正变虚实”的手法逐渐减弱左右均齐的效果●第二自中心向左右的“退晕式”的渐变,烘托中轴线的突出地位●造景手法●a. 反衬烘托的手法●东西两侧零星分布的景点烘托中央建筑群,凸显皇家气派●b. 借景的手法●西面山脊尽端的湖山真意,可俯瞰玉泉山、养水湖、高水湖的借景●东侧山脊尽端的昙花阁,既是点景建筑,又可俯瞰圆明园、畅春园的借景●c. 对景的手法●昆明湖东水域南湖岛北侧望蟾阁摹拟黄鹤楼,与佛香阁呼应成对景●d. 意境的含蕴●南湖岛平面形如满月,结合岛上建筑命名望蟾阁、月波楼等,是以月宫仙境作为意境主题●B. 后山后湖景区●即万寿山北麓,整体环境幽闭●建筑布局●建筑布置随宜,惠山园、霁清轩是典型的园中之园●(4)清漪园建成后的北京西北郊●静宜园的宫廷区、玉泉山主峰、清漪园的宫廷区,构成一条东西向的中轴线,把三山五园串联为一个整体的园林集群●一园建成,全园皆活●●(5)颐和园(光绪年间)●颐和园沿袭清漪园的规划格局不变●重建●按原状修复,如勤政殿易名仁寿殿●改建,望蟾阁改为单层的涵虚堂●扩建●增建●沿湖三面加筑宫墙,园内园外浑然一体的恢宏气势有所削弱●植物配置大体保持原貌●(6)园中之园——惠山园(乾隆)—>>谐趣园(光绪)●惠山园(模仿寄畅园)●a. 选择与寄畅园相似的建园基址●b. 寄畅园内的土石假山宛若园外真山的余脉,惠山园也有类似情况(建在万寿山东麓,与万寿山气脉相连)●c. 都以水面为构图中心,知鱼桥(惠山园)与七星桥(寄畅园)的位置走向相同,有水尾●d. 寄畅园建筑疏朗,以山水林木之美取胜,惠山园也具备这样风格,成为当时清漪园内最富于江南情调的园中之园●谐趣园●建筑比重增大●增加庞大的建筑涵远堂,打破了建筑的疏朗●建筑用游廊串联●可取之处●建筑秩序感强,建筑虽多但不流于散乱●涵远堂——饮绿亭构成南北主轴线,往北延伸到小园林“霁清轩”●(六)避暑山庄(明清以来第二座离宫御苑)●1. 避暑山庄选址的特点●(1)几乎包含了全部天然山水的构成要素(山、水、平原)●起伏的峰峦、幽静的山谷、平坦的原野、大小溪流和河湖罗列●(2)由于地形地貌形成了三大景区的格局,彼此之间互为成景,能发挥出画论中高远、深远、平远的观赏效果●山岳景区、湖泊景区、平远景区●(3)狮子河北岸的远山层峦叠嶂,武烈河东岸一带多奇峰异石,提供很好的借景条件●(4)水景形式多,提供场地水源,构成完整的水系;水是最精彩的一部分●(5)西北的山岭挡住了冬季寒风侵袭,创造了冬暖夏凉的优越小气候条件●(6)山岭、平原、湖泊三者的关系,体现了“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原则,整体的布局烘托出帝王之居的磅礴态势●2. 避暑山庄的特点●(1)总体布局●是清代皇家园林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占地564公顷●总体布局为前宫后苑●宫廷区●正宫、松鹤斋、东宫●苑林区●山岳景区、湖泊景区、平原景区●●(2)宫廷区●最后一进院落为万壑松风,地势陡然下降约6米,举目北望,苑林区景观尽收眼底●从封闭的宫廷区到苑林区,豁然开朗的“欲放先收”的手法●(3)苑林区——湖泊景区●面积不到全园六分之一,却集中了一半以上的建筑,是全园精华所在●采用堤岛划分形式●以江南水乡河湖为创作蓝本,具有浓厚的江南水乡情调●完全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地●整个湖泊以洲、岛、桥、堤划分为若干水面,有大小岛屿8个●金山亭为总览全局的重点,发挥点景和观景作用●金山亭与山岳景区的“南山积雪”、“北枕双峰”呼应成对景●金山为一个小岛,采用“屋包山”的做法●三条游览线路(定观与动观相结合的组景方式)●东路:卷阿胜境殿——水心榭——文园狮子林——戒得堂——金山亭●中路:万壑松风——芝径云堤——如意洲——烟雨楼●西路:岫云门——驯鹿坡——文津阁●(4)苑林区——平原景区●建筑物很少,主要为四个亭子●莆田丛樾●濠濮间想●莺啭乔木●水流云在●(5)苑林区——山岳景区●建筑布置不求其显但求其隐,不求其密但求其疏朗,突出天然野趣●对景●南山积雪(与金山亭对景)●北枕双峰(与金山亭对景)●借景●四面云山(远借园外自然山景,远借外八庙之景)●锤峰落照(远借园外自然山景,远借外八庙之景)●(6)象征寓意●湖泊景区象征江南情调●平原景区象征塞外风光●山岳景区象征北方名山。

中国园林景观的发展历程

中国园林景观的发展历程

中国园林景观的发展历程中国园林景观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园林景观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出丰富多样的风貌和特色。

本文将以中国园林景观的发展历程为主线,探讨其演变过程。

第一阶段:古代帝王园林时期(公元前5000年-公元221年)在这一阶段,中国园林景观主要以帝王和贵族的园林为代表。

早期的园林以陵墓和祭祀场所为主,如河南的二里头遗址和山东的曲阜孔庙等。

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园林逐渐成为帝王展示权威和追求享乐的场所。

典型的代表有秦始皇陵园、汉景帝陵园和汉武帝陵园等。

这些园林以规模宏大、建筑华丽、布局精巧而闻名,为后世园林设计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古典园林时期(公元220年-公元1368年)这一阶段,中国园林景观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随着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园林艺术得以迅速发展。

南北朝时期的园林以北方的汴京园林和南方的苏州园林为代表。

北方园林注重宏伟和雄浑的气势,以皇家园林为主,如大都的颐和园和开封的汴京园林。

南方园林则注重精巧和雅致的风格,以私家园林为主,如苏州的拙政园和留园。

这一时期的园林借鉴了中国绘画、诗词和建筑的艺术风格,形成了独特的园林文化。

第三阶段:明清皇家园林时期(公元1368年-公元1911年)明清时期,中国园林景观进入了一个新的黄金时代。

特别是明朝的万里长城和故宫,以及清朝的颐和园和避暑山庄,都是中国园林艺术的巅峰之作。

这些园林不仅继承了古代园林的传统,同时融入了更多的自然元素,注重创造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氛围。

明清皇家园林以其精湛的建筑技艺和细腻的园景布局,成为世界园林艺术的瑰宝。

第四阶段:现代公共园林时期(1911年至今)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园林景观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现代公共园林的建设成为城市规划和环境改善的一部分。

近年来,中国政府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推动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发展城市绿地和自然保护区,为人民提供更好的休闲和生态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皇家园林发展史王哲(安康学院农生院,陕西安康,72500)摘要: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形起源于商代,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囿”和“台”。

其中“囿”是专供帝王休息享乐的园林,皇帝除在园内游乐外,还可长期居住、处理朝政、召见大臣等,是一个多功能的处所。

古人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统治阶级看来,国家的山河都是属于皇家所有的。

所以皇家园林的特点是规模宏大,大多根据自然山水改造而成,真山真水较多,园中建筑色彩富丽堂皇,建筑体型高大,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平面布局较为严整,风格上显得雍容华贵,博采众家之长,荟萃天下美景于一地。

关键词:中国古典皇家园林时期大地山川的钟灵毓秀,历史文化的浑厚沉淀,孕育出中国古代园林这样一个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园林体系。

它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水平在世界上独树一帜,被学界公认为风景式园林的渊源,誉为世界“园林之母”。

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

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

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形起源于商代,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囿”和“台”,时间在公元前11世纪,也就是奴隶社会后期的殷末商初。

“囿”和“台”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两个源头,前者关涉栽培、圈养,后者关涉通神、望天。

秦、西汉为生成期园林发展的重要阶段,相应于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的确立,出现了皇家园林这个园林类型。

它的“宫”、“苑”两个类别,对后世的宫廷造园影响极为深远。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以老庄思想和佛教的传入下,中国古典风景式园林由再现自然进而至于表现自然,由单纯地模仿自然山水进而至于适当地加以概括、提炼,但是始终保持着“有若自然”的基调。

唐宋时期达到成熟期,文人墨客开始参与造园活动,文人画的画理介入造园艺术,从而使园林呈现为“画化”的表达。

山水画、山水诗文、山水园林这三个艺术门类已有相互渗透的迹象。

另外,唐宋写意山水园在体现自然美的技巧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如叠石、堆山、理水等。

明清时期园林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鼎盛时期,无论是江南私家园林还是北方皇家园林都到达了一个高峰。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园林景观大部分是那个时期遗留下来的,充分体现了古代独特风格和高超的造园艺术。

皇家园林作为帝王生活起居环境的一部分,无论是在选址布局还是在景物构成上,皇家园林都与整个都城建设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具有私家园林所不能企及的特殊功能和宏大气魄。

皇家园林对于帝王,绝不仅仅是一个供游赏的后花园,它承托着重要的实用功能和政治意义,因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历代帝王都把皇家园林作为与宫殿、坛庙同等重要的建设来精心营建。

1.皇家园林艺术特征与格调1.1气魄恢宏,庄重华贵皇帝能够利用其政治上的特权与经济上的雄厚财力,占据大片土地面积营造园林而供自己享用,故其规模之大,远非私家园林所可比拟。

山石、水体、建筑、植物和书画是构成园林的基本要素,叠山、理水、建筑营造、植物配置、书画楹联等也就成为造园的主要工作。

古代帝王苑囿规模都很大。

秦汉时期的上林苑,方圆达数百里,周长三百余里,“作长池,引渭水,筑土为蓬莱山”,规模之大,为中国历代皇家园林所不及。

1.2吸收借鉴江南园林的诗情画意江南的私家园林发展到了明清,以其精湛的造园技巧、浓郁的诗情画意和工细雅致的艺术格调,成为封建社会后期园林史上的另一个高峰。

北方园林之模仿江南,早在明代中叶已见端倪。

乾隆皇帝先后六次到江南巡行,但一向爱好游山玩水的乾隆绝不放过这“艳羡江南,乘兴南游”,“眺览山川之佳秀,民物之丰美”的大好机会,足迹遍及扬州、苏州、杭州、海宁等私家园林精华荟萃的地方。

凡他所中意的园林,均命随行画师描绘成粉本,“携图以归”,作为皇家建园的参考。

其一,引进江南园林的造园手法。

在保持北方建筑传统风格的基础上大量使用游廊、水廊、爬山廊、拱桥、亭桥、舫、谢、粉墙、漏窗、等江南常见园林建筑形式,大量运用江南各流派的堆叠假山的技法,临水码头、驳岸的处理,水体的开合变化也都借鉴江南园林。

在讲究工整格律、精致典丽的宫廷色彩中融入了江南文人园林的自然纯朴、清新素雅的诗情画意。

其二,再现江南园林的主题。

清代皇家园林里面许多“景”,其实就是把江南园林的主题在北方表现出来,也可以说是某些江南名园在皇家御苑内的变体。

其三,具体仿建名园。

以某些江南著名的园林为蓝本,大致按其规划布局而仿建于御苑内,例如圆明园内的安澜园之仿海宁陈氏园,避暑山庄内的文津阁之仿宁波天一阁。

重在求其神似而不拘于形似,是运用北方刚健之笔抒写江南柔美之情的一种更为难能可贵的艺术再创造。

1.3复杂多样的象征寓意在古代凡是与帝王有直接关系的宫殿、坛庙、陵寝,莫不利用其布局和形象来体现天人感应和皇权至尊的观念,从而达到巩固帝王统治地位的目的。

到了清代雍正、乾隆时期,皇权的扩大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程度,这在当时所修建的皇家园林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其皇权的象征寓意。

2.不同时期皇家园林的特点2.1园林生成期:相当于殷、周、秦、汉朝囿,是中国古代供帝王贵族进行狩猎、游乐的一种园林形式。

通常在选定地域后划出范围,或筑界垣。

囿中有自然景象、天然植被和鸟兽的活动。

当时著名的皇家园林为周文王的灵囿。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营造宫室,园林的发展亦与此新兴大帝国的政治体制相适应,开始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皇家园林”。

汉代,在囿的基础上发展出新的园林形式--苑,其中分布着宫室建筑。

苑中养百兽,供帝王射猎取乐,保存了囿的传统。

建章宫是其中最大宫城,“一池三山”的形式成为后世宫苑中池山之筑的范例。

2.2园林转折期:相当于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长期动乱,是思想、文化、艺术上有重大变化的时代,这些变化引起园林创作的变革。

南北朝时期皇家园林形式由粗略地模仿真山真水转到用写实手法再现山水;皇家园林的狩猎、求仙、通神的功能基本上消失或者仅保留其象征性的意义,生产和经济运作则已很少存在,游赏活动成为主导的甚至唯一的功能。

这一时期的特点为:(1)园林的规模小,也未见有生产;经济运作方面的记载,但其规划设计则更趋于精密细致;个别规模较大的,如邺城北齐高纬的仙都苑,由暴君驱使大量军民劳动力在很短时期内建成,施工十分粗糙,总体的质量不高。

(2)由山、水、植物、建筑等造园要素的综合而成的景观,其重点已从摹拟神仙境界转化为世俗题材的创作,更多地以人间的现实取代仙界的虚幻。

(3)皇家园林开始受到民间的私家园林的影响,南朝的个别御苑甚至由当时的著名文人参与经营。

(4)以筑山、理水构成地貌基础的人工园林造景,已经较多地运用一些写意的手法,把秦汉以来的着重写实的创作方法转化为写实与写意相结合。

(5)皇家园林的称谓,除了沿袭上代的“宫”;“苑”之外,称之为“园”的比较多。

3.园林全盛期:相当于隋、唐朝(1)大内御苑紧邻于宫廷区的后面或一侧,呈宫、苑分置的格局。

但宫与苑之间往往还彼此穿插、延伸,宫廷区中有园林的成分,例如洛阳宫中内广种松、柏、桃、柳、梧桐等树木,当时文人对此亦多有咏赞:“宫松叶叶墙头出,柳带长条水面齐”,“阴阴清禁里,苍翠满青松”等等。

(2)郊外的行宫、离宫,绝大多数都建在山岳风景优美的地带,如像“锦绣成堆”的骊山、“诸峰历历如绘”的天台山、“重峦俯渭水,碧障插遥天”的终南山等等。

(3)不少修建在郊野风景地带的行宫御苑和离宫御苑,由于种种原因都改作佛寺,有的还增建佛塔,也从侧面说明隋唐时佛教之兴盛和佛教与宫廷关系之密切。

(4)郊外的宫苑,其基址的选择还从军事的角度考虑,如玉华宫、九成宫等的建设地段不仅仅山岳风景优美,而且是交通要道的隘口、兵家必争之地,其军事价值是显而易见的。

4.园林成熟时期:相当于两宋到清初两宋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进入成熟的第一个阶段,主要集中在东京和临安两地,北宋有艮岳。

若论园林的规模和造园的气魄,远不及隋唐,但规划设计的精致则过之。

园林的内容比之隋唐较少皇家气派,更多地接近于私家园林。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这与宋代皇陵之简约一样,还有当时朝廷的政治风尚有关。

宋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把园林推向了成熟的境地,同时也促进了造园的繁荣局面。

皇家园林较多地受到文人园林的影响,出现了比任何时期都更接近私家园林的倾向,这种倾向冲淡了园林的皇家气派,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两宋封建政治的一定程度的开明性,和文化政策的一定程度的宽容性。

元;明;清初是中国古典园林进入成熟的第二个阶段,它上承两宋第一阶段的余绪在某些方面又有所发展。

皇家园林的规模趋于宏大,建设趋于成熟,皇家气派又见浓郁,这种倾向多少反映了明以后绝对君权的集权政治日益发展。

这时的造园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实现了一次飞跃,这个时期出现的名园如明有西苑(北海与中海、南海的总称)和太液池。

清有圆明园,圆明园收尽天下名胜,是我国园林艺术史上的罕世珍品,也是我国园林艺术历史发展到清代时期一个综合的杰作。

5.园林成熟后期:相当于清中叶到清末园林艺术进入精深发展阶段,北方的帝王宫苑,在设计和建造上,达到了高峰。

现代保存下来的园林大多属于明清时代,这些园林充分表现了中国古代园林的独特风格和高超的造园艺术。

清代的乾、嘉两朝,皇家园林的建设规模和艺术造诣都达到了后期历史上的高峰境地。

大型园林的总体规划、设计有许多创新,全面地引进江南明间的造园技艺,形成南北园林艺术大融糅,为宫廷造园注入了新鲜血液。

离宫御苑这个类别的成就尤为突出而引人注目,出现了一些具有里程碑性质的、优秀的大型园林作品,如堪称三大杰作的避暑山庄、圆明园、清漪园。

然而,随着封建社会的由盛而衰,经过外国侵略军的焚掠之后,皇室就再也没有乾隆时期那样的气魄和财力来营建宫苑,宫廷造园艺术亦相应趋于萎缩,终至一蹶不振,从高峰跌落为低潮。

结语:纵观中国皇家园林发展的发展进程,我们可以看到,体现在皇家园林中的这种具有古代中国人审美特征的园林观,不仅仅限于造型和色彩上的视觉感受以及一般意义上的对人类征服大自然的心理描述,而更重要的还是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中国乃至世界艺术宝库中一笔独特的文化财富。

在今天,帝王特权笼罩下的神秘面纱已经揭开,人们可以细心品味皇家园林的历史沧桑、欣赏其艺术精华。

即通过园林艺术对人的生活环境的调节,来把握人本身的存在特征和意义。

参考文献[1]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2] 丁山. 移天缩地在君襟——皇家园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3] 胡长龙.园林规划设计.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4] 过元炯.园林艺术.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