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鹏:农耕中国人类农业文明的巅峰
李海鹏:种花生的经历改变了我
李海鹏:种花生的经历改变了我露醉梧桐2011年6月10日,一则新闻同时在山东各大媒体发布。
30岁的临沂大学校友李海鹏向母校捐赠1000万元,庆贺母校70周年华诞。
以个人名义在地方性大学设立1000万元的助学基金,这在国内尚属首例。
李海鹏不是“富二代”,他的父母都是农民,也没有什么家族背景,他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坚持,创造了一个80后创业者的奇迹,创业十年,让十年和两亿画上了等号。
李海鹏从贫困的东营农村长大。
父母给他起名海鹏,很明显,是希望他能大鹏展翅,笑傲江海。
由于家境贫寒,几亩薄田的收成既要维持一家五口人的日常花销,还要供李海鹏和两个姐姐上学,一家人的日子过得紧紧巴巴。
10岁那年,父亲独具用心地开始教小海鹏撒花生种子。
父亲告诉他,一定要把种子撒到沟里,并且要把每两颗种子撒在一起。
他疑惑不解,抬起头问父亲为什么?父亲抚摸着他的头:“孩子,只有两颗种子挨在一起,两颗花生发出芽来才能相互支撑,缠绕着向上生长,形成强大的生命力,抵挡自然界的风雨。
”父亲的话就像花生种子一般,深深地种在海鹏的心灵深处。
大学期间,李海鹏一边学习,一边利用业余时间兼职,他赚的钱不仅可以自给自足,还可以反哺父母。
大学毕业后,他开过汽车装饰品加工厂、火锅店、酒店,随后他又逐渐涉足文化、投资、建筑装修等行业,逐步完成了资本积累。
变则通,通则久。
2009年,他在菏泽创办了占地200多亩的山东皓宇服装有限公司。
今年5月,他公司旗下有十几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达十多亿元,刚刚步入而立之年的李海鹏担任了董事长,如今他又开始筹划企业上市的事情。
“小时候种花生的经历对我创业影响很大,让我骨子里有了一种干事业的激情。
李海鹏说:只要明确方向,坚持不懈,人人都能成功,收获属于自己的丰硕果实。
”《意林》原创版 2011年11月。
申论范文_弘扬农耕文化 助推乡村振兴
申论范文_弘扬农耕文化助推乡村振兴申论范文:弘扬农耕文化助推乡村振兴近年来,乡村振兴成为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旨在改善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乡村。
而弘扬农耕文化作为一个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对于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如下几个方面探讨弘扬农耕文化对乡村振兴的助推作用。
首先,弘扬农耕文化可以提升农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农耕文化代表了中国农民的智慧和劳动成果,是他们用汗水和智慧创造出的富饶土地上的一种文化。
“入乡随俗”,只有在乡村中真正了解、尊重和传承农耕文化,才能获得乡村居民的认同。
通过丰富的农耕文化活动和传统技艺的传承,可以激发农民群体的主人翁意识,让他们更加自豪地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其次,弘扬农耕文化可以促进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
农耕文化与农耕技术相伴相生,传统的农耕文化包含了丰富的天时地利人和的经验。
在农村振兴过程中,可以通过将农耕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
例如,将先进的农业机械与传统农耕技艺相结合,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增强农民的收入。
同时,传承农耕文化也可以激发农民对土地和农业的热情,促进他们积极投身农业产业的发展。
第三,弘扬农耕文化可以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乡村振兴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不仅包括农业发展,也需要提供多样化的农村文化体验。
农耕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和传统,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
通过挖掘乡村的农耕文化资源,可以开展相关的旅游活动,吸引更多的游客到农村体验传统的农耕生活和文化。
这不仅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还可以促进农村与城市的交流与融合,实现城乡共同发展。
最后,弘扬农耕文化可以促进乡村社会的发展和和谐稳定。
农耕文化注重的是人与土地的和谐相处,强调尊重自然、充分利用资源,以及农户之间的互助合作。
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传承农耕文化,促进乡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培养农民的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推动农村的绿色发展。
李晓鹏:农耕中国 人类农业文明的巅峰
李晓鹏:农耕中国——人类农业文明的巅峰农业化这个东西,听过的人不太多。
因为它太遥远了。
其实,农业化才是强国与非强国最第一次分野。
凡是没有成功的从采摘或者狩猎为主业转型成为以农业为主业的民族,基本就从人类文明的舞台上告别了,比如印第安人或者非洲、南美那些丛林部落,农业化当中,最重要的就是农耕化。
也就是以种植业为主,而不是以游牧或者畜牧业为主。
农耕化有什么好处呢?它可以获得大量稳定的食物来源,可以养活数量庞大的人口,而且让这些人口定居下来,而不是像游牧民族那样居无定所。
这样就会有两个好处,第一是有“富余人员”闲暇下来,从事脑力劳动,搞国家行政管理、研究农业技术、军事技术等等,还可以养得起规模庞大的军队;第二个,“闲暇人员”可以聚集到固定的城市集镇当中,互相交流,形成分工,产生比较复杂的手工业体系,制造出先进的工具。
这就可以极大的提高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和战争能力。
汉朝初年,由于经过长时间的战乱,国家能够调用的马匹不超过6000匹。
这个时候匈奴能够骑马打仗的控弦战士有近十万。
在这种情况下,汉高祖刘邦北征匈奴失败。
汉王朝因此励精图治,大搞修生养息,增加人口和繁殖马匹。
经过六十年的发展,到了汉武帝时期,竟然拥有了军马60万匹,甲兵45万。
而匈奴的骑兵数量基本保持没变。
这样,汉王朝就取得了相对于匈奴的绝对优势。
汉武帝因此发动了一系列针对匈奴的远征,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
总的来说,民族之间的战争主要就是拼后勤、拼实力。
名将卫青、霍去病啊这些人物,当然很厉害,但并没有史书上看起来那么重要。
如果匈奴也养得起40万甲兵,60万马匹,什么名将也没用,我们早晚要被匈奴灭掉。
而且汉朝的远征,骑兵向北方深入大漠数百公里,后勤补给的要求极高,每一个士兵就需要三个甚至四个民夫来为他输送粮食。
如果是40万大军远征,就需要总共200万人脱离生产劳动,专门从事军事活动。
相比之下,匈奴十万骑兵,就不怎么够看了。
我们靠什么能够支撑起如此庞大的物资供应线?就是依靠中原地区的农业耕作,可以养活数千万农民,劳动者除了家庭自身消耗以外,还有至少10%以上的产量富余。
公考通晨读:范文赏析之绘好乡村“富春山居图”
公考通晨读:范文赏析之绘好乡村“富春山居图”202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备考已经进入冲刺提升阶段,本文我网校供应一篇优质范文并解读其写作思路与文章结构,考生可保藏学习,用作晨读资料。
点击下载电子版:我网校每日晨读申论范文之绘好乡村“富春山居图”(10.25)绘好乡村“富春山居图”“今年又是个丰收年!”第一个中国农夫丰收节,农夫在收获的季节感受幸福;“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了“三农”工作的重要性。
而在秋收工作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中央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22—2022年)》,吹响了共同行动助力乡村振兴的号角。
第一段:开篇点题。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吹响了共同行动助力乡村振兴的号角。
“中国要强,农业必需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需美;中国要富,农夫必需富”。
在热火朝天的建设年月,农夫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勤劳作,为新中国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供应支持;在激情澎湃的改革时期,农夫工从农村来到城市,建起了高楼大厦、激活了“世界工厂”。
让农业强起来,让农村美起来,让农夫富起来,让农夫搭上全面小康的快车,这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执政党的庄重承诺,是一种矢志不渝的初心和情怀,更是中华民族宏大复兴的重要内涵。
假如说党的十九大为乡村振兴制定了总章程,那么《规划》则根据“产业兴盛、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有”的总要求,为之描绘了路线图与时间表。
其次段:过渡段。
乡村振兴是一种矢志不渝的初心和情怀,更是中华民族宏大复兴的重要内涵。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经济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乡村振兴,产业兴盛是重点。
正因此,深化农业供应侧结构性改革是乡村振兴的一条主线。
尽管我国粮食产量已连续6年稳定在6亿吨的高位,但面对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国际贸易的不确定性、生态资源亮“红灯”等挑战,如何提升农业供应的质量和水平?扩大有效供应、走“质量兴农、品牌强农”之路是不二选择。
无论是健全粮食平安保障机制、壮大特色优势产业,还是打造科技创新平台、提升装备和信息化水平,都旨在于供应侧打一场翻身仗。
观点·声音
要闻综述OVERVIEW2021.02农 机 科 技 推 广AGRICULTURE MACHINERYTECHNOLOGY EXTENSION唐仁健:打好春管春播第一仗 全力夺取全年粮食丰收2月2日,农业农村部召开全国春季田管暨春耕备耕工作视频会议,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党组书记、部长唐仁健在会上强调,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切实增强抓好粮食生产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坚决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坚决打好春管春播第一仗,为全年粮食和农业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农业农村系统要立下“军令状”,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力争稳中有增。
当前,春管春播已从南向北陆续展开,农时紧、任务重,要抓紧行动起来,统筹疫情防控和春季农业生产,扎实推进春管春播各项工作。
抓好田间管理,动员农民及早下田,适时开展肥水管理,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开展技术指导服务,推动关键措施落实到田。
备足春耕生产物资,确保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及时到村到店到户。
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加强自然灾害防御和病虫害防控,狠抓关键防灾技术措施落实,保障药剂药械供给,做到有备无患。
李德毅:拖拉机无人驾驶是智能时代农业革命的起跑线近日,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主办的“2020智能网联汽车高峰论坛”在江苏南京举办。
主旨报告环节,自动驾驶“泰斗”、中国人工智能领域最高成就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李德毅院士作题为《智能时代的农机驾驶——人工智能一百年》的精彩演讲。
李德毅院士重点提到智能时代农业革命的硬核,是把人工智能渗透到各式各样农田作业的动力工具中,成为农田作业机器人,发展智慧农业。
拖拉机的无人驾驶是智能时代农业革命的起跑线。
李德毅院士描绘未来种地是一种享受,田里只有无人拖拉机,人在家里通过智能网联控制它们。
基于北斗的高精度地面CORS 系统和5G 超高带宽、超低延时和超大连接的能力,可极大减少拖拉机载的传感器。
目前在拖拉机上使用的激光雷达就是发挥机、路、网、管协同优势,改善智能网联生态,形成垂直系统的农业物联网,实现精准遥控。
乡村振兴全面小康的名人素材简短
乡村振兴全面小康的名人素材简短
乡村振兴:
杨宁,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安陲乡江门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乡村治理奋斗者。
她放弃在大城市发展机会,大学生村官任期结束后选择留在基层,带领村里94户326人成功脱贫。
王泽勇,贵州省普定县委常委、副县长(挂职),普定县水井村原第一书记。
他是产业发展的开拓者,驻村四年,把集体经济为零的“空壳村”发展成为产业兴旺“富民村”。
2016年4月,王泽勇在普定县化处镇水井村担任第一书记,他顶住质疑,带领村民走出一条“果树上山、香葱进地、莲藕下田、养殖循环”的产业发展之路;创办“荷叶茶、绿茶加工车间”,发展莲藕种植1000亩,茶叶、经济果林种植1200亩,四季香葱、萝卜等蔬菜种植800余亩;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收益连续几年突破350万元。
全面小康:
彭艺,男,汉族,1976年9月出生,生前系遵义市汇川区山盆镇农业服务中心农艺师、汇川区山盆镇剑坝村同步小康驻村干部。
彭艺同志坚守脱贫攻坚一线连续奋战,突发疾病,经抢救无效,于2020年6月3日晚上去世。
刘七军,男,甘肃天水人,北方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学历,硕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从事农村贫困问题、农村经济等方面的教学及科研工作。
主持完成国家及省部级课题12项,厅局级课题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分别入选国家民委中青年拔尖人才、宁夏回族自治区青年拔尖人才、北方民族大学学术拔尖人才。
面向新征程和大变局的中国“三农”发展
面向新征程和大变局的中国“三农”发展目录1. 内容概述 (2)1.1 研究背景 (2)1.2 研究意义 (3)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5)2. 中国“三农”问题的现状分析 (6)2.1 农业发展情况 (7)2.2 农村社会状况 (8)2.3 农民生活状况 (10)3. 中国“三农”问题面临的新挑战 (11)3.1 全球化挑战 (12)3.2 信息技术挑战 (14)3.3 环境与资源挑战 (15)4. 新征程下的中国“三农”发展战略 (16)4.1 农业现代化战略 (17)4.2 农村城镇化战略 (18)4.3 农民素质提升战略 (19)5. 大变局下的中国“三农”发展对策 (20)5.1 政策建议 (22)5.2 科技支撑 (23)5.3 生态环境保护 (24)6. 国际经验与启示 (25)6.1 发达国家经验 (27)6.2 发展中国家经验 (28)7. 结论与展望 (29)7.1 研究总结 (30)7.2 未来发展趋势 (31)7.3 研究展望 (33)1. 内容概述报告聚焦当前“三农”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全球化带来的外部压力、内部结构性矛盾以及资源环境约束等。
这些挑战不仅影响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也对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国家的整体战略构成了威胁。
在此基础上,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应对策略和发展路径。
其中包括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展农民增收渠道;以及深化农村改革,释放农村发展活力等。
报告还特别强调了科技创新在“三农”发展中的核心作用,认为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新的变局中找到新的增长点。
报告最后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三农”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中国“三农”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1.1 研究背景在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中国经济和社会结构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这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
2022年北京九年级二模历史汇编: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2022北京初三二模历史汇编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一、选择题1.(2022·北京房山·二模)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高峰,支持这一观点的论据是①战争频繁②民族交融③铁犁牛耕的使用推广④百家争鸣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2.(2022·北京顺义·二模)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王朝产生发展的重要阶段,青铜器反映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成就。
识读下列文物,能够反映商朝精神文明表征的是()A.猪纹陶钵B.刻有文字的甲骨C.商鞅铜方量D.半两钱3.(2022·北京东城·二模)大克鼎是西周贵族膳夫克祭祀祖父的器物。
以下有关大克鼎的信息中,对于研究我国文字发展历史具有参考价值的是()①材质:青铜②形制:圆腹三足两耳③纹饰:波曲纹、饕餮纹和龙纹④铭文:腹内铸有两段铭文,共290字D.①④4.(2022·北京东城·二模)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A.对火的使用和保存B.稻、粟和黍的栽培C.干栏式建筑的建造D.铁农具和牛耕出现5.(2022·北京顺义·二模)下面是某位同学从历史教材中摘录的学习内容,反映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②所示主张属于的思想学派是()①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反对攻伐兼并、残害生命。
②孟子主张实行“仁政”,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③庄子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认为人生应保持独立人格。
④韩非子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6.(2022·北京石景山·二模)对下图所示工程描述恰当的诗句是A.都江三月堰初开,雪浪云涛滚滚来。
B.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戊不敢过临洮。
C.尽道隋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D.紫禁城中一线穿,观宫看殿百千间。
7.(2022·北京西城·二模)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非常活跃,各种学说蓬勃兴起,下列关于这一时期学派与学说对应正确的是A 道家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B 儒家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C 法家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D 墨家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反对苛政8.(2022·北京西城·二模)4000多年前分布在黄河流域的山西陶寺遗址与陕西石峁迅址,其社会形态都已进入早期国家阶段。
行政职业能力测试模拟567
行政职业能力测试模拟567第一部分常识判断根据题目要求,在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恰当的答案。
1.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指出: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实行扶贫开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
把______(江南博哥)作为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鼓励和帮助有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通过自身努力摆脱贫困。
A.社会保障B.扶贫开发C.稳定就业D.专项扶贫正确答案:B[解析]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指出: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实行扶贫开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
把扶贫开发作为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鼓励和帮助有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通过自身努力摆脱贫困;把社会保障作为解决温饱问题的基本手段,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2. 由于我国跨越了资本主义高度发展阶段,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因此邓小平指出:“现在我们虽说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
”这说明:A.我们还处于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B.我们搞的社会主义在补资本主义的课C.我们的生产力不发达,而贫穷不是社会主义D.我国不可能搞真正的社会主义正确答案:C[解析] 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在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已经结束。
我国是越过资本主义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因此生产力不发达。
但现阶段绝不是补资本主义的课,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 2012年3月24日,农历三月初三,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河南新郑举行,海内外万余名炎黄子孙汇聚一堂,祭拜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辕黄帝。
这是:A.典型的民间封建迷信活动B.传统的人文艺术表演活动C.海内外华人共同参加的宗教活动D.对中华民族共同历史文化的纪念活动正确答案:D4. 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变动。
在日常生活中,价格变动对需求量影响较小的一组商品是:A.电视机、食用油、禽蛋B.蔬菜、米面、日用调味品C.金银首饰、液化气、家用摄像机D.海鲜产品、电脑、轿车正确答案:B[解析] 日用消费品的需求弹性较小,所以价格变动对它们的需求量影响较小。
李振声“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事迹
李振声“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事迹共和国勋章能进一步推动全社会形成见贤思齐的氛围,李振声“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事迹新鲜出炉,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3年李振声“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事迹(通用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李振声“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事迹篇1璀璨灯光下,如簇鲜花中,他从国家领导人手中接过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成为中国第10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维护经济社会稳定的基础。
李振声一辈子都在为中国老百姓的“吃粮”问题奔忙。
在他工作的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以下简称遗传发育所),大家亲切地称他“老李”院士。
“老李”是麦田里的躬耕者,做事情不怕苦、不畏难,曾31年坚守陕西,培育出抗病、高产的远缘杂交小麦。
出身农民家庭的他胸有丘壑,先后提出农业科技“黄淮海战役”“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等大型农业攻关项目,使我国粮食大幅增产。
他为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科技脊梁”的重要作用。
“李老师很少考虑自己,一辈子都在操心国家的事,始终想着让大家都有饭吃、都有好日子过。
”他的弟子兼同事穆素梅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
李振声“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事迹篇2上世纪50年代,小麦条锈病一年能“吞掉”120多亿斤口粮,让本就吃不饱的中国人更加饥肠辘辘。
在杨凌,李振声体会到条锈病的可怕:穿黑裤子在麦地里走一趟,裤子就会变成黄色,不少农民在田里抱头痛哭。
小麦一旦感染条锈病,就会减产30%到50%,甚至绝产。
将外来抗病小麦与本地小麦杂交,培育抗病新品种需要8年左右,而小麦条锈病让这些“近亲繁殖”的新品种失去抗性平均只要5年半。
如何才能解决育种速度赶不上病菌变异速度的致命缺陷?李振声苦苦思索后大胆设想:能不能通过牧草与小麦杂交,培育出一个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呢?“小麦经过了数千年的人工栽培,就像温室里的花朵,抗病基因逐渐丧失;野草在自然界通过层层筛选,是非常好的抗病基因库。
农业发展的创新与突破
农业发展的创新与突破一、引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国家的支柱产业。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农业领域也需要不断创新与突破,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变革和人们需求的不断增长。
二、科技创新在农业中的应用科技创新是农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之一。
通过引进和开发新的农业科技手段,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降低资源消耗。
例如,农业遥感技术可以通过卫星图像监测土地利用情况,优化农田的布局和管理,提高土地利用率。
此外,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可以培育高产、抗虫、抗病的新品种,增加农作物产量并减少农药使用。
三、智慧农业的推动作用智慧农业是指利用前沿科技手段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数字化、智能化和自动化。
智慧农业的出现为农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农业物联网可以实时监测土壤湿度、温度等环境参数,提供准确的农作物生长指导。
无人机、机器人等智能设备的引入,可以实现大规模的自动播种、喷洒、收割等农业生产环节,提高生产效率。
四、农产品加工与农村产业升级农产品加工是农业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
通过农产品加工,可以延长农产品的保鲜期,增加附加值,提高市场竞争力。
在农村地区,可以建设加工厂和冷链物流设施,促进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
此外,农村产业升级也是农业创新的重点。
发展农村电商、农村旅游等新业态,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推动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五、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农业领域需要创新与突破的另一个方面是资源的利用。
农村地区的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可以作为生物质能源的原料,用于生物质能源的生产。
此外,农闲期可以利用于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提高农业用水效率。
通过循环利用和节约使用农业资源,可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六、农民素质和科技意识的提升农业发展的创新与突破也需要农民的积极参与和科技意识的提升。
政府可以加大农业科技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科技应用的能力和素质。
同时,还可以通过成立农民合作社和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等形式,促进农民之间的经验交流和合作,提高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
中华农耕文化及现实意义
中华农耕文化及其现实意义唐珂一、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母农耕文化就是建立在传统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基础上的文化形态,即指传统农业基础之上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典章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风俗、文化、习惯等意识形态总和,它所反映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是其本质内容。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作为泱泱农业大国,农业生产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衣食产品,也为中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色彩缤纷的精神财富,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
农业考古资料证明,我们的中华先祖,历经远古漫长的混沌蛮荒时期,在距今一万年左右,进入了新石器时代。
由于生态变化和人口增加,野生动植物无法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于是原始农业应运而生,以前单纯依赖采集与狩猎的生活发生改变,随着种植与畜牧业的发展,人们开始聚族而居,人口规模逐渐扩大,形成了村落和社区,继而出现了城市和国家,最终拜托蒙昧落后的状态走向文明。
从刀耕火种到男耕女织,从精耕细作到现代农业,农耕文化资源与原始社会,在漫长的农耕历程中,华夏民族在这片热土上进行了不懈努力和艰苦探索,在世世代代的传承发展中孕育出精彩纷呈、灿若星河的中华文化。
农耕活动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和延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绵延不断的历史长河中,炎黄子孙植五谷,饲六畜,农桑并举,耕织结合,形成了渔樵耕读、富国祖民的优良传统,创造了上下五千年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奠定了万代基业。
比如稻作文明起源地之一的河姆渡文化、粟作文明起源地半坡文化、商代的协田耕作方式、汉代的耕作发明二牛抬杠、魏晋旱地耕作模式耕耙糖、唐宋水田耕作典范耕耙粆和明清的生态农业——农、桑、牧、渔等等,这些农耕活动不仅揭示出中华民族在作物育种和耕作方面为人类做出的特殊贡献,而且为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夯实了基础。
事实表明,农业是社会进步的阶梯,农业生产的不断演进促进了整个社会的进步,农业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血缘联系,农业发展过程中孕育和产生了文化,文化发展反过来又推动了农业的进步。
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校高三第19次周考文综试题
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校2021届高三第19次周考文综试卷考试时间2021-03-22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地理命题人祁欢审题人李贤洋)(政治出题人黄攀云审题人周长东)(历史命题人桂正容审题人冷迎春)(组卷人叶又又)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山水基底格局是指古城所在区域的天然地形、水系特征的空间格局,是中国古代城市风景体系营建的重要基础。
下图为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古城所在区域地形、水系略图。
通过适度的人工干预自然水系统,松阳古城实现了“山-水-城-景”的一体化融合。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松阳古城基址地貌反映的山水基底格局为()A.河谷依山型B.盆地据山型C.丘陵嵌山型D.平原望山型2.松阳古城人工干预自然水系统的措施是()A.引流穿城B.筑堰引流C.近郊调控D.汇水入渠中国某建筑公司承建的圣彼得堡涅瓦商业中心建有深达15.5米的四层地下室,但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该市的建筑很少建有地下室。
2015年9月,该公司正式接手修复位于莫斯科(55°45′N,37°37′E)的某工程,公司采用独创的施工方法克服了建筑企业冬季停工的困难,缩短了5个多月工期,创造了俄罗斯古建筑修复最快速度的纪录。
下图示意圣彼得堡市位置。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圣彼得堡市难以建筑地下室的主要原因是( )A.地下岩层坚硬B.海水倒灌严重C.地下冻土频繁冻融D.沼泽地质特征显著4.该公司为了能够在冬季继续施工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搭建封闭暖棚B.及时清理积雪C.增加灯光照明D.提供保暖衣物2019年8月9日,某水手在太平洋上意外发现大片海面覆盖着浮石,形成面积超过150平方千米的“浮石筏”,仿佛一片新大陆(如图甲)。
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之路(上)试题答案
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之路(上)试题答案第1题、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A第2题、从工业文明的视角看待中国乡村,乡村充满希望。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B第3题、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A第4题、张孝德教授指出,生态文明建设需要重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A第5题、乡村人居环境治理要有乡村大环境思维。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A第6题、乡村环境治理的最小思维指的是最小限度借助天地之力的思维。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B第7题、乡村环境治理要有最小思维和最大思维。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A第8题、灌溉工程都江堰建造至今已有2000多年。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A第9题、张孝德教授认同大规模、集中化、市场化的乡村“三污”处理模式。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B第10题、乡村环境治理要充分考虑生态文明新时代新能源、新科技、新思维。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A第11题、据《经济参考报》的数据,我国农药和化肥的实际利用率不到30%,其余70%以上都进入到生态系统,造成大量土壤重金属、激素的有机污染。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A第12题、张孝德教授指出,应重建人与大地循环的乡村治理新模式。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A第13题、大集中、规模化、专业化的农村“三污”处理的方式与我国的农村实际相适应。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B第14题、“四回归”的绿色消费新趋势中,回归手工的艺术生活对应的是文化消费。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A第15题、“四回归”的绿色消费新趋势中,回归乡村的幸福生活对应的是生活消费。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A第16题、乡村振兴战略是哪次报告提出的?A:党的十六大报告B:党的十七大报告C:党的十八大报告D:党的十九大报告参考答案:D第17题、《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是在哪一年发布的?A:2012年B:2013年C:2014年D:2015年参考答案:C第18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在哪一年发布?A:2015年B:2016年C:2017年D:2018年参考答案:D第19题、无为而治是下列哪位的观点?A:孔子B:老子C:孟子D:墨子参考答案:B第20题、据《经济参考报》的数据,我国农药使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
现代农业强国申论作文
现代农业强国申论作文《现代农业强国:从田间到舌尖》都说咱中国是个农业大国,有着悠久的农耕历史,但现代农业强国可不是一件简单事儿。
不说别的,就说我回老家那一回的经历。
我一进村,就去找村里的李大爷,他可是农事通。
他带着我去他地里转,那场面可让我开了眼界。
李大爷的那块地,那可不普通。
以往他家种地,全是靠人力,犁地的时候全家老小齐上阵,累得够呛不说,效率还低。
现在好了,家里有台小型耕整机。
那机器嗡嗡嗡地驶进地里,就跟小坦克似的,轻轻松松地就把地给翻好了,黑黝黝的土翻起来可带劲了。
这只是个开始。
播种的时候,李大爷以前都是自己一个坑一个坑地撒种子,现在他用的是那种小型播种机,既节约种子,又能保证每个小坑的距离合适。
李大爷说,这都是现代农业带来的进步。
我发现不光是种的方式变了,种的东西也发生了改变。
村里头开始种那种具有高端市场需求的蔬菜水果。
比如那种稀有品种的蓝莓,这在以前啊,想都不敢想。
为啥能种呢?因为现代的农业技术人员给他们做技术指导,告诉大家这蓝莓需要什么样的土壤条件,酸碱度得控制在多少。
这浇水施肥,都有精确的配比。
村里有个小型的科技站,那里的技术员隔三岔五就来地头,给大家伙儿上课。
在销售这块儿,也有大改变。
过去只能等着贩子来收,价格被压得死死的。
现在村里通了网,年轻人都帮着搞电商。
那些新鲜采摘的蔬菜水果,经过精心包装,当天就能发往全国各地。
像李大爷儿子弄的那个网店,订单多得忙不过来。
这农业,从田间到舌尖,各个环节都现代化起来了,这就是咱走向现代农业强国的路,从最底层的农民做起,把每个小细节都实现现代化。
咱们国家的现代农业,那肯定会越来越强。
《现代农业强国的小地方大变化》前阵儿回村的时候,我对现代农业强国这事儿才有了更深的认识。
就说俺们村那个二狗子家。
二狗子这人,以前那就是个整天游手好闲的,他爹总念叨着他不会种地,以后可咋整。
可这几年不一样了。
他家那几亩地啊,以前就是种些玉米小麦啥的,没什么特别的。
但现在不同日而语了。
我国对世界农业科技的重大贡献
我国对世界农业科技的重大贡献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 杂交水稻技术的推广: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技术,不仅为我国粮食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为世界许多国家提供了优质稻种,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2. 精准农业和智能化农业机械的应用:我国农业科技工作者在精准农业和智能化农业机械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应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产量,也为全球农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3. 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我国在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例如转基因作物的研发和应用,为解决一些农业病虫害和杂草问题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
4. 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的发展:我国在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和有机农产品,为全球食品安全和健康提供了新的选择和方向。
5. 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我国高度重视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支持。
总之,我国在农业科技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和成就,为全球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贡献不仅体现在产量和效率的提高上,更体现在对全球食品安全、健康、环保等方面的贡献上。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在农业科技领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和探索,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此外,我国在农业科技领域的发展也离不开国际合作和交流。
我们应该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和交流,分享经验和成果,共同推动全球农业科技进步和发展。
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保护自主创新成果,为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总之,我国对世界农业科技的重大贡献是多方面的,我们应该继续加强研究和探索,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全球农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农业发展的辩论辩题
农业发展的辩论辩题正方,农业发展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
农业发展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
首先,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家的命脉。
没有稳定的农业生产,就没有稳定的经济发展。
其次,农业是国家的重要支柱产业,农产品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农业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人民的生活水平。
再次,农业发展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名人名句,毛泽东曾说过,“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农业在国家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另外,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农业的重要性,提出了“三农”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和政策。
经典案例,中国农业的发展史就是一个生动的案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农业产值不断增长,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充分证明了农业发展对国家经济的重要性和作用。
反方,农业发展不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
农业发展并不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
首先,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减小,其对国家经济的影响力也在逐渐减弱。
其次,现代农业已经越来越依赖于科技和资本的支持,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已经不再是传统的农业生产力,而是现代化的生产手段和管理模式。
再次,国家在经济发展中更应该注重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这才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名人名句,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曾说过,“农业是国家财富的来源,但并不是国家财富的全部。
”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农业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并不是至关重要的。
经典案例,美国是一个典型的工业化国家,其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而农业在国家经济中的比重已经很小。
这充分说明了农业并不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
农业现代化辩题
农业现代化辩题正方辩手观点:农业现代化是推动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的必然趋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农业现代化已成为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首先,农业现代化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通过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可以大大提高农作物和畜禽的产量,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
其次,农业现代化可以改善农产品质量,通过科学的种植和养殖方式,可以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此外,农业现代化还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金投入农业领域,推动农村产业升级,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
反方辩手观点:农业现代化虽然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农业现代化可能导致农业生产过度依赖化肥和农药,长期使用会导致土壤污染和环境破坏。
其次,农业现代化可能导致农产品同质化严重,降低农产品的品质和营养价值。
此外,农业现代化可能会加剧农村劳动力的流失,导致农村人口减少,农村经济发展受到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在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同时,注重保护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名人名句及经典案例:名人名句,爱因斯坦曾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
”这句话说明了科技对于生产力的重要作用,农业现代化正是依靠科技推动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经典案例,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成功案例是杂交水稻的推广,杂交水稻的种植有效提高了水稻的产量,解决了中国的粮食危机,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综上所述,农业现代化对于推动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在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环境保护、提高农产品质量,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只有这样,农业现代化才能真正造福农民,促进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观河南致富经李国民观后感
观河南致富经李国民观后感观《河南致富经》李国民观后感近日,我有幸观看了一部以河南致富经为主题的纪录片。
这部片子让我对河南这个以农业为主的省份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对致富这个词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导演通过展示不同行业不同人物的真实故事,揭示了河南人民勤劳、智慧的一面,同时也反映出了这个省份面临的种种挑战。
以下是我观后的一些感悟。
第一章:农耕智慧的传承河南是中国的农业大省,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造就了这片富饶的土地。
然而,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大家普遍认为农业落后于其他行业,且越来越少的年轻人愿意从事农业。
然而,通过这部纪录片,我看到了一群农民的智慧和创新能力。
他们利用科技手段来改进农业生产,不仅提高了产量和质量,还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
他们深悟着农耕智慧的传承,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实现了“古法农耕”的现代化。
这让我想到了中国古代的农书《农政全书》中所描述的“百亩之野,必广作富之,尤溉高丘之上”,并意识到土地的可持续发展和创新是农耕文化传承的关键。
第二章:劳动创造财富纪录片还展示了河南劳动力的辛勤付出和智慧创造的过程。
在片中,我看到了许多人从早到晚劳作、辛勤努力,只为了赚取家人的生活费用。
他们用双手和智慧去创造财富,他们用无尽的勤劳换取着自己和家庭的幸福。
这种努力和奋斗的精神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对成功不再抱有简单的幻觉。
致富并非天上掉馅饼,而是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和智慧去创造的。
这鼓舞了我,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也要学习这种勤劳和创业的精神,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更好的生活。
第三章: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然而,河南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省份,同样面临着许多挑战。
片中展示了当地人民面对的土地资源减少、环境污染以及市场竞争等问题。
这让我意识到,致富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经历许多困难和挫折。
但是,我相信挑战之中也蕴藏着机遇。
正如片中所展示的那位年轻的农民创业者李国民一样,他在面对困难和挑战的时候,并没有退缩,而是用智慧和勇气去解决问题,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2019腰果申论模考(国考)(第一期)【答案评分标准】
第一题:请你根据“给定资料1”的内容,将关于“撤点并校”的有关信息,汇总整理成一份简报。
(15分)要求:(1)内容全面,紧扣材料;(2)观点明确,简明扼要;(3)语言流畅,条理清晰;(4)不考虑格式要求,不超过250字。
【参考答案】近年来,农村中小学适龄人口不断减少,2001年,国务院颁布有关规定,要求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提出撤点并校政策,顺应城镇化潮流,是大势所趋:1.集中农村教育资源,节省教育经费;2.提升教学质量,实现农村教育正规化;3.稳定教师队伍,保证教学水平;4.便于统一管理;但过于一刀切:1.辍学率大幅度提升;2.加大学生上学距离,增加家长负担;3.影响学生身心健康;4.存在安全隐患,校车事故频繁;5.助推城乡差距拉大,造成乡村教育空心化,加速乡村陨落。
为此,应恢复之前没有进行过科学论证的、非理性地撤掉的学校。
【评分标准】本题总分15分,按点赋分,意思与要点相近可酌情给分。
背景:农村中小学适龄人口不断减少(1分);2001年,国务院颁布有关规定,要求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提出撤点并校政策(1分);顺应城镇化潮流,是大势所趋(1分)。
优势:1.集中农村教育资源,节省教育经费(1分);2.提升教学质量,实现农村教育正规化(1分);3.稳定教师队伍,保证教学水平(1分);4.便于统一管理(1分);问题:但过于一刀切(1分):1.辍学率大幅度提升(1分);2.加大学生上学距离,增加家长负担(1分);3.影响学生身心健康(1分);4.存在安全隐患,校车事故频繁(1分);5.助推城乡差距拉大,造成乡村教育空心化,加速乡村陨落(1分)。
对策:应恢复之前没有进行过科学论证的、非理性地撤掉的学校(1分)。
语言、逻辑:1分。
第二题:根据给定资料2,谈谈你对“差序格局”的理解。
(10分)要求:(1)准确、全面;(2)不超过200字。
【参考答案】差序格局指的是一个以己为中心、富有伸缩性的社会圈子,伸缩的程度取决于圈子中心“推”的能力大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农业文明的巅峰农业化这个东西,听过的人不太多。
因为它太遥远了。
其实,农业化才是强国与非强国最第一次分野。
凡是没有成功的从采摘或者狩猎为主业转型成为以农业为主业的民族,基本就从人类文明的舞台上告别了,比如印第安人或者非洲、南美那些丛林部落,农业化当中,最重要的就是农耕化。
也就是以种植业为主,而不是以游牧或者畜牧业为主。
农耕化有什么好处呢?它可以获得大量稳定的食物来源,可以养活数量庞大的人口,而且让这些人口定居下来,而不是像游牧民族那样居无定所。
这样就会有两个好处,第一是有富余人员”闲暇下来,从事脑力劳动,搞国家行政管理、研究农业技术、军事技术等等,还可以养得起规模庞大的军队;第二个,“闲暇人员”可以聚集到固定的城市集镇当中,互相交流,形成分工,产生比较复杂的手工业体系,制造出先进的工具。
这就可以极大的提高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和战争能力。
汉朝初年,由于经过长时间的战乱,国家能够调用的马匹不超过6000 匹。
这个时候匈奴能够骑马打仗的控弦战士有近万。
在这种情况下,汉高祖刘邦北征匈奴失败。
汉王朝因此励精图治,大搞修生养息,增加人口和繁殖马匹。
经过六年的发展,到了汉武帝时期,竟然拥有了军马 60 万匹, 甲兵 45 万。
而匈奴的骑兵数量基本保持没变。
这样,汉王 朝就取得了相对于匈奴的绝对优势。
汉武帝因此发动了一系 列针对匈奴的远征,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
总的来说,民族之间的战争主要就是拼后勤、拼实力。
名将 卫青、霍去病啊这些人物,当然很厉害,但并没有史书上看 起来那么重要。
如果匈奴也养得起 40 万甲兵, 60 万马匹, 什么名将也没用, 我们早晚要被匈奴灭掉。
而且汉朝的远征,骑兵向北方深入大漠数百公里,后勤补给的要求极高,每万大军远征,就需要总共 200 万人脱离生产劳动,专门从事 军事活动。
相比之下,匈奴十万骑兵,就不怎么够看了。
我 们靠什么能够支撑起如此庞大的物资供应线?就是依靠中 原地区的农业耕作,可以养活数千万农民,劳动者除了家庭 自身消耗以外,还有至少 10% 以上的产量富余。
13 世纪中期, 蒙古消灭了金帝国, 占领了中国北方 游牧民族起家,对农耕生活不太熟悉。
蒙古皇帝一开始觉得 农耕这东西很不好,养一些懒人,打仗都打不赢我们游牧民 族,所以想把汉人都给杀光或者赶走了,把农田变成牧场搞个士兵就需要三个甚至四个民夫来为他输送粮食。
如果是 40。
蒙古是放牧。
结果比较了解汉文化的大臣耶律楚材就跟皇帝说:这块地方如果搞农业,每年可以征收赋税最少50 万两白银,8万匹布帛,40 万石粮食,完全可以支持蒙古大军南下消灭宋王朝的军费。
蒙古皇帝一算账,如果这地方搞畜牧业,肯定搞不到这么多战争经费和物资,所以就同意了耶律楚材的意见——能够养活更多的军队,这点成了北方汉族得以保全的关键因素。
有人说,为什么汉民族几千年来都没有亡国灭种,就算被外族入侵亡国了,也能够同化异族,而且还能复国成功?没别的,就是因为我们人多。
不是因为我们能生,而是因为我们养得起。
在工业化时代,发展才是硬道理;在农业化时代,人多就是硬道理。
般情况下,别的民族人数少,打不赢我们;偶尔打赢了,方的匈奴、蒙古民族,游牧为主,能够养活的人口也就那么几十万人,再英明的君主,也没办法突破这个人口供养的上限。
这点数量的民族进入中原,就好像河流汇入大海,不管河水有多么浑浊,哪怕像黄河一样全是泥沙,进来也啥也看不见了。
而且稳定的农耕生活肯定比居无定所的游牧生活过也把我们杀不完。
中国从汉朝时间开始就有五六千万人。
北着舒服,游牧民族进入中原以后很快就会农耕化。
所以,中华民族的同化能力如果纯粹用文化来解释的话,是比较虚的,主要还是人多,人多的同化人少的就是容易。
而人多的根本原因就是农耕化。
那农耕化这么好的事儿,为什么让华夏民族赶上了呢?为什么非洲南美洲这些地方没有能够成功的实现农耕化呢?农耕化这个东西,是人类文明的一次大跃进,其重要性可能比工业化还要重要。
单纯从事采摘活动的人类,严格来说都不能叫人类,最多叫做类人猿。
他们跟大猩猩什么的没有什么区别,动物也大都是靠采摘为生的,不可能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文明出来。
从事狩猎的稍微好一点,食物的取得多样化,而且形成了组织协同体系,原始部落因此形成。
但是这种部落一般都极小,只能勉强维持自身的生存,也谈不上有多余的人口来发展科学技术和文化思想。
只有农耕化以后的人类,才能算是真的进入了文明时代。
要想从采摘和狩猎进入农耕时代,条件是很苛刻的。
整个地球上,也就只有四处地方能行。
一个是埃及的尼罗河流域,个是中东地球的两河流域,一个是印度的恒河流域,是中国的黄河流域。
除此以外,就没有了。
这些地方能够进入农耕时代,首先,要有一条大河。
能够为农业耕作提供足够的水源。
这条河必须足够大,养活足够多的人。
因为农耕文明跟游牧不一样,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必须分散居住,没办法永远处于战备状态,机动性很差,这就需要足够大的耕作面积来养活定数量的常备军从事国防。
小河是不行的,小规模的农耕部落很快就会被周边原始部落或者游牧民族灭掉。
光有大河还不行。
还有一些很苛刻的条件:流域附近要气候干燥而且温度适宜,不能太冷也不能太热。
尤其是不能太冷,冷了作物就生长不起来。
更要命的是还不能太潮湿。
因为如果这个地方气候非常潮湿,大河的两边就会生长出茂密的森林,在原始条件下的人类,是没办法在森林里开垦出大片的耕地出来的。
只有气候比较干燥,河流周边没有大片浓密的森林。
然后每年河流泛滥,泥沙会淹没周边的一些地区,才能形成开阔而肥沃的土地用来播种农作物。
所以,像南美的亚马逊河和西非的刚果河这种世界流量第大和第二大的河流,它发展不出来农耕文明。
因为降水量太大,河的两岸全是热带雨林,森林太茂密了,不可能实现农耕化。
最完美符合以上全部条件的是埃及的尼罗河。
它的上游来水量非常大,但是中下游地区,由于海洋季风都不往这个方向吹,一年到头基本上不下雨,非常干燥,旁边就是撒哈拉大沙漠。
河水基本就是从沙漠中间流过。
每年夏季,上游就下暴雨,下游河水泛滥。
从上游冲下来很多的泥沙就堆积在河流两岸,形成肥沃的适合耕种的土地。
没有森林的阻挡,原始的人类就可以很容易的在上面播种。
所以,埃及这个地方,就成了人类农耕文明最早的发源地。
相反,在埃及的对面,隔着地中海的欧洲,那里也有两条大河,一条莱茵河、一条多瑙河。
由于地中海的风向是往北吹的,所以埃及不下雨但是欧洲降雨量丰富。
这两条河两岸森林茂密,它就很难发展出早期的农耕文明。
但是它的条件比亚马逊河要好一点,因为处在温带,而且毕竟地中海比较小,带来的降雨也没有太平洋大西洋那么丰沛。
所以森林没有那么浓密,它受到埃及和两河流域农耕文明的影响,最后还是缓慢的发展起来了。
但是比前面说的那四大古文明要落后数千年。
次于埃及的农耕文明发源地是埃及西北边的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中东这地方也是干旱,大片大片的沙漠。
这个大家都知道。
古巴比伦、波斯帝国和后来的阿拉伯帝国(7 至13 世纪)、奥斯曼土耳其帝国(13 至20 世纪),都是依托这两条河的农耕文明形成的陆权帝国。
第三位适合发展农耕的就是中国的黄河流域了。
黄河水的主要来源是青藏高原的冰川融化,也会出现季节性的泛滥,在中下游地区形成冲积平原,而中下游地区位于中国的西北方和北方。
从太平洋刮来的东南季风经过南方大陆以后就减弱了,从印度洋刮来的季风则直接被青藏高原挡住了。
所以这个地区降水不足,但是它还是会受到东南季风的影响,比埃及和两河流域的降水量要大一些,所以农耕文明出现的时间稍微晚于古埃及和古巴比伦。
黄河下游地区降水更为丰沛,所以黄河文明首先是出现在更为干旱的中上游地区,也就是今天西安一带的“关中平原”,由黄河的支流渭河冲击而成。
这个地方由于南边有秦岭阻挡,比下游更加干旱,开垦耕地也就更容易一些。
所以中国古代神话传说里面位于西北地区的昆仑山、太白山(秦岭主峰)之类占有重要地位。
然后才是逐步开发黄河下游,传说中的黄帝和炎帝都生活在渭河平原一带。
中国有比较可靠的文字记载的历史是从西周开始的。
周的发源地也在关中平原。
中国的长江流域距离黄河流域很近,很早就有人类活动,它还不像黄河那么容易发洪水,水质清澈,物产丰富,非常适合航运。
但是,长江流域长期发展不出来农耕文明,主要就是因为它经过的地区降水过于丰富。
直到春秋战国时期,农耕技术已经非常成熟,长江流域才被逐渐开发出来。
第四条适合发展农耕文明的,就是印度河(现在巴基斯坦境内)。
印度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上游有丰富的雪山融水留下来。
在中游的地方,两边都是咼原,挡住了降雨的季风,中间形成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印度大沙漠(又叫塔尔沙漠)。
情况与尼罗河类似,这里也很早就产生了农耕文明。
但是,印度河中下游平原的面积比较狭窄,发展空间有限。
在中国商朝的时候,印度河文明就被北方的蛮族征服了。
后来随着农耕技术的进步,又逐步的开发了东边的恒流流域,印度文明的中心也随之转移。
对四大古文明起源的解释,可以汇成一句话:人类文明是怎么来的?就是大水冲来的。
人类文明是怎么没的?就是大风刮跑的。
大河才能孕育文明,风大了带来太多的降雨就会阻碍文明。
美洲地区形不成农耕文明,就是因为它处在太平洋和大西洋中间,两边的大风呼呼呼刮个没完,降水太厉害。
有个别干旱的地方又没有大河,所以没办法形成农耕文明,近代欧洲殖民者到达的时候,这里才刚刚开始从原始的狩猎社会向农耕社会过度。
但是,降水厉害的地方一般物种丰富、土地肥沃。
农耕技术发达以后,这些地方反而会“后发制人”,取得比干旱地区更高的粮食产量,甚至发展出来更先进的文明。
欧洲后来发展的比埃及和中东都要好,美国现在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粮食产地,长江流域取代黄河流域成为中国经济中心,恒河流域取代印度河成为印度经济中心,这些都不是偶然的。
在古代四大农耕文明中,华夏文明是非常有特点的。
它有个“最”:最封闭、最广阔、最艰苦。
首先是最封闭,这是华夏文明最幸运之处。
除了华夏文明之外的另外三大古文明都在地理上互相连通。
中东两河流域位于四大文明的交通要道上,四周无险可守,所以这个地方战乱最频繁。
没有一个民族能够长期居于统治地位。
从古巴比伦,到古代波斯帝国,然后是马其顿地区的蛮族入侵,然后是罗马帝国入侵。
罗马帝国衰落以后,阿拉伯帝国统一了这一地区,时间长达数百年,催生了空前的文化繁荣。
后来又被蒙古帝国入侵,接着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统治。
最后就是西方殖民者的进入。
可以说是“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
埃及靠近中东,通过西奈半岛跟中东地区连接,同样无险可守。
一般称霸中东的帝国也会顺便把埃及灭一遍。
现在大家干脆就把埃及也视为中东的一部分。
印度东西两面都是大海,北边是青藏咼原,看起来很圭寸闭,但是在西北角的地方有一个开阔的咼原地带,通往中东地区,可供大兵团出入。
历次的外地入侵都是从这条通道打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