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原理 名词解释
环境工程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
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
臭氧层:地球上空10~50 km臭氧比较集中的大气层,其最高浓度在20~25 km处,其主要作用是吸收短波紫外线。
BOD5:生化耗氧量是“生物化学需氧量”的简称。
常记为BOD,是指在一定期间内,微生物分解一定体积水中的某些可被氧化物质,特别是有机物质所消耗的溶解氧的数量。
以毫克/升或百分率、ppm表示。
它是反映水中有机污染物含量的一个综合指标。
如果进行生物氧化的时间为五天就称为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
环境:环境既包括以空气、水、土地、植物、动物等为内容的物质因素,也包括以观念制度、行为准则等为内容的非物质因素;既包括自然因素,也包括社会因素;既包括非生命体形式,也包括生命体形式。
环境是相对于某个主体而言的,主体不同,环境的大小、内容等也就不同。
酸沉降:是指大气中的酸性物质以降水的形式或者在气流作用下迁移到地面的过程。
水俣病:是指人或其他动物食用了含有机水银污染的鱼贝类,使有机水银侵入脑神经细胞而引起的一种综合性疾病,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公害病之一富营养化: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富集以及有机物质的作用,造成藻类大量繁殖和死亡,水中溶解氧不断消耗,水质不断恶化,鱼类大量死亡的现象。
固体废弃物:是指人类在生产、消费、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
环境容量:是指某一环境区域内对人类活动造成影响的最大容纳量。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最初于1972年提出,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
以“微米”为单位。
生物塘:稳定塘旧称氧化塘或生物塘,是一种利用天然净化能力对污水进行处理的构筑物的总称。
环境工程原理总复习
环境工程原理总复习环境工程原理是指以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为目标,通过分析和研究环境问题的形成机理和传递规律,制定相应的控制和治理策略的一门学科。
环境工程原理的内容涵盖了环境科学、工程学、化学、生物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下面,我将从环境问题的形成机理、环境传递规律以及环境治理策略等方面进行总复习。
一、环境问题的形成机理:1.自然因素:自然界的地质、气象和生态等因素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如地震、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2.人为因素: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生活方式导致了许多环境问题,如工业排放、生活垃圾和土地开发等。
3.综合因素:环境问题的形成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同因素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和影响。
二、环境传递规律:1.污染物的传递途径:污染物可以通过大气、水体和土壤等媒介传递和扩散,其中大气传递是最常见和普遍的途径。
2.污染物的转化与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会发生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转化过程,同时会迁移到不同的介质中,形成环境污染链。
3.污染物的累积与富集:一些污染物在环境中具有累积和富集的特性,例如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可能在食物链中逐步积累并富集到高等级生物体内。
4.污染物的生态效应: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生物多样性、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的破坏,以及对食物网、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干扰。
三、环境治理策略:1.源头控制:通过减少或改变污染物排放源头来控制环境污染,例如采用清洁生产技术、节能减排政策等。
2.污染物去除与处理: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法去除和降解环境中的污染物,例如大气净化器、废水处理设施和土壤修复技术等。
3.环境监测与评估: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和评估体系,及时掌握环境质量状况和污染源情况,为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4.环境管理与政策:制定和完善环境管理制度和政策,加强环境管理与监管,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以上只是环境工程原理的简单总结,实际上环境工程原理领域非常广泛,涉及的问题和方法也非常多样化。
环境工程原理
环境工程原理环境工程是指设计、建设和维护环境设施,以满足人类需求和维护环境的国家或社会规定,从而保护环境和公共卫生,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它是一种技术,旨在利用科学技术来解决环境问题,以改善环境质量。
环境工程原理是指环境工程中应用的原理、方法和技术。
在解决环境问题方面和改善环境的质量方面,一般应用的方法和技术有:环境污染控制、环境灾害防治、环境资源利用、环境卫生管理、绿色建筑、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生物技术,以及其他有关环境工程的技术。
环境污染控制原理是指用于防止任何物质或能量经由污染物或其他环境改变而对环境造成污染的技术和方法。
环境污染控制方法通常包括轻度污染防治、强度污染控制和有毒气体控制等技术。
轻度污染防治技术包括污水处理技术、入海排放技术、空气污染控制技术和固体废物控制等。
强度污染控制技术包括超级污染物控制技术,如放射性污染物、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和其他特殊物质等控制技术。
有毒气体控制技术通常包括废气洗涤技术、活性炭吸附技术等。
环境灾害防治是指采取措施,以防止环境污染、污染物在环境中的传播和影响,从而保护环境的技术。
一般的环境灾害防治措施包括:清除污染源、防止污染传播和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等。
此外,环境灾害防治还包括环境修复、应急预案和灾后重建等。
环境资源利用是指提高环境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技术,包括环境改造技术、微生物技术、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光伏发电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环境治理技术和环境政策等等。
其中,环境改造技术是指用来改造环境的一系列技术,包括植被恢复技术、修复技术、土壤治理技术、废弃物处理技术、水资源管理技术、生态修复技术等。
环境卫生管理是指采用一系列管理措施,以防止环境污染、保护环境、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技术。
环境卫生管理内容涉及:环境污染控制、化学物质安全管理、污染物源控制、噪声控制、危险废物处理、能源计量技术、空气质量管理等。
绿色建筑原理是指以降低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为主要目标,采用低耗能、低污染、低消费的设计、施工、使用和处置措施,以防止建筑物对环境造成污染和危害。
环境工程原理
环境工程原理环境工程原理是环境工程学科的基础课程之一,它主要介绍了环境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环境工程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环境保护、环境治理、资源利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从环境工程原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进行介绍,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
环境工程原理涉及的基本概念包括环境、环境工程、环境污染等。
环境是指生物和非生物要素相互作用的总和,包括大气、水、土壤等自然要素,也包括人类社会活动的影响。
环境工程是利用工程技术手段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学科,它包括环境监测、环境治理、环境规划等方面的内容。
而环境污染则是环境中存在有害物质,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危害的现象。
环境工程原理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物质平衡原理、能量平衡原理、动量平衡原理等。
物质平衡原理是指在环境工程中,各种物质的输入、输出和转化需要保持平衡,以保证环境系统的稳定。
能量平衡原理是指能量在环境中的输入、输出和转化也需要保持平衡,以维持环境系统的稳定。
动量平衡原理则是指在环境工程中,流体的流动需要满足动量守恒的原理,以保证环境工程设施的正常运行。
环境工程原理的应用主要包括环境监测、环境治理和环境规划等方面。
环境监测是指对环境中各种物质和能量的监测和分析,以了解环境的变化和污染情况。
环境治理是指利用各种工程技术手段,对环境中的污染物进行治理和净化,以改善环境质量。
环境规划则是指对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之,环境工程原理是环境工程学科的基础课程,它涉及了环境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通过学习环境工程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环境工程学科的基本知识,为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希望本文对读者对环境工程原理有所帮助,也希望读者能够对环境保护和治理有更深入的了解和关注。
环境工程原理
环境工程原理环境工程原理是环境工程学科的基础和核心,它是指环境工程学科所涉及的环境保护技术、环境治理技术、环境监测技术和环境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基本原理和理论。
环境工程原理的学习和应用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环境工程原理涉及到环境污染的成因和影响。
环境污染是指各种有害物质和能量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和危害。
环境工程原理通过研究各种污染物的来源、传输、转化和影响,揭示了环境污染的机理和规律,为环境治理和污染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其次,环境工程原理涉及到环境监测和评价的方法和技术。
环境监测是指对环境中各种污染物和环境要素进行实时、连续、准确地监测和分析,以了解环境质量的状况和变化趋势。
环境工程原理通过研究各种监测技术和方法,提出了一系列环境监测和评价的理论体系和技术标准,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再次,环境工程原理涉及到环境治理和修复的原理和技术。
环境治理是指对环境污染和破坏进行综合治理和修复,以实现环境质量的改善和恢复。
环境工程原理通过研究各种治理和修复技术,提出了一系列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的理论模型和方法,为环境工程实践和工程设计提供了科学指导。
最后,环境工程原理涉及到环境管理和政策的原则和方法。
环境管理是指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进行规划、组织、指导和控制,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
环境工程原理通过研究各种管理和政策手段,提出了一系列环境管理和政策的理论框架和实施路径,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综上所述,环境工程原理是环境工程学科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它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深入理解和应用环境工程原理,才能更好地解决环境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希望通过对环境工程原理的学习和研究,能够为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环境做出更大的贡献。
环境工程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
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
臭氧层:地球上空10~50 km臭氧比较集中的大气层,其最高浓度在20~25 km处,其主要作用是吸收短波紫外线。
BOD5:生化耗氧量是“生物化学需氧量”的简称。
常记为BOD,是指在一定期间内,微生物分解一定体积水中的某些可被氧化物质,特别是有机物质所消耗的溶解氧的数量。
以毫克/升或百分率、ppm表示。
它是反映水中有机污染物含量的一个综合指标。
如果进行生物氧化的时间为五天就称为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
环境:环境既包括以空气、水、土地、植物、动物等为内容的物质因素,也包括以观念制度、行为准则等为内容的非物质因素;既包括自然因素,也包括社会因素;既包括非生命体形式,也包括生命体形式。
环境是相对于某个主体而言的,主体不同,环境的大小、内容等也就不同。
酸沉降:是指大气中的酸性物质以降水的形式或者在气流作用下迁移到地面的过程。
水俣病:是指人或其他动物食用了含有机水银污染的鱼贝类,使有机水银侵入脑神经细胞而引起的一种综合性疾病,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公害病之一富营养化: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富集以及有机物质的作用,造成藻类大量繁殖和死亡,水中溶解氧不断消耗,水质不断恶化,鱼类大量死亡的现象。
固体废弃物:是指人类在生产、消费、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
环境容量:是指某一环境区域内对人类活动造成影响的最大容纳量。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最初于1972年提出,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
以“微米”为单位。
生物塘:稳定塘旧称氧化塘或生物塘,是一种利用天然净化能力对污水进行处理的构筑物的总称。
关于环境工程概论
关于环境⼯程概论关于环境⼯程概论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环境指相对于某项中⼼事物⽽⾔的背景。
指⼈类赖以⽣存发展并以⼈为中⼼围绕着⼈的物质世界。
2、环境问题狭义上指⼈类社会经济活动作⽤下,⼈们周围环境结构与状态发⽣不利于⼈类⽣存和发展的变化。
⼴义上指任何不利于⼈类⽣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和状态的变化。
3、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指满⾜当前的需要,⽽⼜不削弱⼦孙后代满⾜其需要之能⼒的发展。
两点:其⼀是满⾜现代⼈的需要。
其⼆是保存⼦孙后代发展的潜⼒。
4、清洁⽣产清洁⽣产指将综合预防的环境保护策略持续应⽤于⽣产过程和产品中,以减少对⼈类和环境的风险。
对⽣产⼯程,包括节约原材料和能源,⾰除有毒材料,减少所有排放物的排放量和毒性;对产品来说,则要减少从原料到最终处理产品的整个⽣命周期对⼈类健康和环境的影响。
5、⽔体污染指排⼊⽔体的污染物质使该物质在⽔体中的含量超过了⽔体本底含量和⽔体的⾃净能⼒,从⽽破坏了⽔体原有的⽤途。
6、BOD与CODBOD:在⽔体中有氧的条件下,微⽣物氧化分解单位体积⽔中有机物所消耗的溶解氧量。
COD:在⼀定条件下,⽤化学氧化剂(K2Cr2O7、KMnO4)氧化⽔中有机污染物时所需的溶解氧量。
7、⽔体⾃净⽔体中的污染物质经扩散、稀释、沉淀、氧化还原、分解等物理化学过程及微⽣物的分解、⽔⽣⽣物的吸收等作⽤后,浓度⾃然,就这就是⽔体的⾃净作⽤。
8、⽔体富营养化含有⼤量氮、磷的废⽔进⼊⽔体后,在微⽣物作⽤下,分解为可供⽔中藻类吸收利⽤的形式,因⽽藻类⼤量繁殖,成为⽔体中优势种群,使得鱼类死亡的现象。
⼀般说,总磷和⽆机氮分别超过20毫克/⽶3,300毫克/⽶3,就可以认为⽔体处于富营养化。
9、⼤⽓污染由于⼈类活动和⾃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介⼊⼤⽓中,呈现出⾜够的浓度,达到⾜够的时间,并因此危害了⼈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的现象叫做⼤⽓污染。
10、PM10 飘尘微粒粒径<10um 长期悬浮在⼤⽓中的固体颗粒物。
环境工程原理期末复习名词解释
1.研究目的:为提高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工程(污染物净化装置)的效率提供理论支持。
从理论上指导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的选择,阐述提高污染物去除效率的思路、手段和方法。
2.大气分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逸散层3.近地面大气组成:干洁空气、水蒸气、污染性气体、悬浮颗粒4.大气中污染物或由它转化成的二次污染物的浓度达到了有害程度的现象,称为大气污染。
5.煤烟型大气污染:代表性污染物是由煤炭燃烧时放出的烟气、粉尘、SO2等构成的一次污染物,以及由这些污染物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的硫酸、硫酸盐类气溶胶等二次污染物6.光化学烟雾污染:由汽车、工厂等污染源排入大气的碳氢化合物(HC)和氮氧化物(NOx)等一次污染物,在阳光的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臭氧(O3)、醛、酮、酸、过氧乙酰硝酸酯(PAN)等二次污染物,参与光化学反应过程的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叫做光化学烟雾。
7.浊度:流体(气体、液体)中胶体对光的散射系数。
8.富营养化现象:大量进入水体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下降,水质恶化的现象。
9.化学热力学的核心理论有三个:所有的物质都具有能量,能量是守恒的,各种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事物总是自发地趋向于平衡态;处于平衡态的物质系统可用几个可观测量描述。
10.相变过程:物质从一种相转变为另一种相的过程,即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间相变的转化过程。
11.纯液体物质的饱和蒸汽压(简称蒸汽压):指在纯的液体表面上部的气体分子的平衡分压;仅仅是温度的函数,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12.溶解:一种物质(溶质)分散于另一种物质(溶剂)中成为溶液的过程。
当液态水与其他物质接触时,物质中的分子会有向水中溶解的趋势。
13.沉淀溶解平衡状态的描述:指固体分子溶解进入水中与沉淀离开水中的过程存在平衡时,在定温度下难溶电解质晶体与溶解在溶液中的离子之间一存在溶解和结晶的平衡,称作多项离子平衡,也称为沉淀溶解平衡。
环境工程原理
环境工程原理环境工程原理是环境工程学科的基础和核心,它主要涉及环境工程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环境工程原理包括环境工程学的基本原理、环境工程学的基本概念、环境工程学的基本方法等内容。
环境工程原理是环境工程学科的基础和核心,它主要涉及环境工程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环境工程原理包括环境工程学的基本原理、环境工程学的基本概念、环境工程学的基本方法等内容。
首先,环境工程原理涉及环境工程学的基本原理。
环境工程学是一门以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为目的的交叉学科,它主要研究环境问题的产生机理、影响因素和解决方法。
环境工程学的基本原理包括环境质量评价原理、环境污染控制原理、环境修复原理等内容。
环境质量评价原理主要涉及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和标准,包括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风险评估等内容。
环境污染控制原理主要涉及环境污染的产生机理和控制方法,包括大气污染控制、水污染控制、固体废物处理等内容。
环境修复原理主要涉及环境修复的原理和方法,包括土壤修复、地下水修复、生态修复等内容。
其次,环境工程原理涉及环境工程学的基本概念。
环境工程学的基本概念包括环境、环境质量、环境污染、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环境是指生物和非生物要素的总和,包括大气、水、土壤、生物等要素。
环境质量是指环境的优劣程度,包括空气质量、水质量、土壤质量等内容。
环境污染是指环境质量下降的现象,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内容。
环境保护是指采取各种措施保护环境,包括环境管理、环境规划、环境监测等内容。
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世代需求的同时,不影响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模式。
最后,环境工程原理涉及环境工程学的基本方法。
环境工程学的基本方法包括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工程设计、环境管理等内容。
环境监测是指对环境要素进行实时或定期观测和测量,包括大气监测、水质监测、土壤监测等内容。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工程项目、规划方案或政策措施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和评价,包括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等内容。
环境工程原理名词解释
有关反应器操作的几个工程概念(1)反应持续时间: 简称反应时间,主要用于间歇反应器, 只达到一定反应程度所需的时间。
(2)停留时间/平均停留时间:停留时间亦称接触时间,是指连续操作中一物料“微元”从反应器入口到出口经历的时间。
在实际反应器中,各物料“微元”的停留时间不尽相同,存在一个分布,即停留时间分布。
各“微元”的停留时间的平均称平均停留时间。
(3)空间时间:简称空时,亦称平均空塔接触时间(或停留时间),定义为反应器有效体积(V),与物料体积流量(q v)之比值。
它具有时间的单位,但他既不是反应时间也不是接触时间,可以视为处理与反应器体积相同的物料所需要的时间。
例如,空间时间为30秒,表示每30秒处理与反应器有效体积相等的流体。
空间时间(T)=V/ q v空间流速:简称空速,是指单位反应器有效体积所能处理的物料体积流量,单位为时间的倒数。
空间流速表示单位时间内能处理几倍于反应器体积的物料,反映一个反应器的强度。
空速越大,反应器的负荷越大。
例如,SV=2h-1 表示1h处理2倍于反应体积的流体。
空间流速(SV)= q v/V(一)按反应器结构分类根据反应器结构性状,可分为釜(槽)式反应器、管式反应器、塔式反应器、固定床、膨胀床、流化床等。
(二)按反应组分的聚集状态分类根据反应器内物料的聚集状态,即相态,可分为均相反应器和非均相反应器。
前者又可分为液相反应器和气相反应器,后者有二相反应器(气-液、液-固反应器等)和气-液-固三相反应器等。
(三)按反应操作分类根据反应器操作方式,反应器可分为间歇反应器(分批反应器)、连续反应器和半连续反应器以及恒温反应器、非恒温反应器等。
(四)按流态分类根据反应物料的流动与混合状态,可分为理想流反应器和非理想流反应器。
前者又分完全混合流(全混流)反应器和推流反应器。
充分搅拌的槽式反应器可以近似的认为是理想的全混流反应器。
反应器的设计反应器设计的基本内容包括:选择合适的反应器类型;确定最佳的操作条件;针对所确定的反应器形式,根据操作条件计算达到规定的目标所需要的反应体积,并由此确定反应器的主要尺寸。
环境工程原理复习资料
环境工程原理复习资料环境工程原理是环境科学与工程中的重要部分,是环境保护工程师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环境工程原理主要包括水污染、空气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处理和环境监测等方面。
本文将就环境工程原理的复习资料进行探讨。
一、环境工程原理的基本概念环境工程原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多个学科领域。
其主要任务是研究环境保护的技术、方法和策略,以达到保护人类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目的。
环境工程原理的理论基础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方面。
在实践过程中,环境工程原理结合了机械工程、建筑工程、材料工程、电气工程等多个领域的技术手段。
二、环境工程原理的复习方法环境工程原理的学习和掌握需要付出较高的学习成本,需要深入理解各种理论知识和技术手段。
考虑到环境工程原理相关知识点繁多,我们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复习方法来提高学习效率。
具体的方法如下:1. 构建知识结构体系环境工程原理的相关知识点十分复杂,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按照思维导图的方法逐步梳理知识结构体系,以便将具体知识点融会贯通。
比如,在学习水污染处理时,先了解废水的来源、组成、性质等基本概念,接着朝着处理方法、处理设备、处理技术等方面学习,并将各种技术的原理、工作原理、应用场景等内容整合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2. 练习解决实际问题环境工程原理不仅需要理论知识,更需要实践经验。
因此建议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解决中,并在操作的过程中学习和巩固相关知识。
可以寻找一些相关实际问题,如水污染处理药剂的制定、设备故障维护等,通过分析问题并融合所学知识解决它们,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3. 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在学习环境工程原理中,应该多途径、综合性地进行学习。
其中包括课堂讲解、实验课、考试、群体讨论、论文阅读等。
4. 复习考试题库环境工程原理所面对的考试难度较大,因此复习的考试题库一定不能忽视。
复习考试题库除了加强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外,还能够有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
《环境工程原理》复习资料整理总结
《环境工程原理》复习资料整理总结名词解释与填空题1.稳态反应:系统内衡算物质积累速率为02.离心沉降:利用混合物各组分质量不同,依靠离心力大小不同来实现颗粒物从混合物沉降分离3.静压能:要通过某截面的流体只有带着与所需功相当的能量时才能进入系统。
流体所具有的这种能量称为静压能或流动功。
4.层流低层:靠近壁面的薄层流体5.质量流量:单位时间内流过流动截面的流体质量6.在圆管中,雷诺数(Re<2000)为层流,(Re>4000)为湍流,(2000<Re<4000)有时层流,有时湍流。
7.重力去除时除尘效率,随着沉降时,常数的增加而(增加)(成正比)8.流量恒定时,增大管径,流速(降低)(u=qv/A)9.当吸收质在液相中的溶解度很小时,吸收靠液膜控制10.液膜:能将两种液体分隔开的液体,气膜:双膜理论:1.相互接触的气、液两相流体间存在着稳定的相界面,界面两侧分别有一层虚拟的气膜和液膜。
溶质分子以稳态的分子扩散连续通过这两层膜2.在相界面处,气、液两相在瞬间即可达到平衡,界面上没有传质阻力,溶质在界面上两相的组成存在平衡关系。
3.在层膜以外,气、液两相流体都充分湍流,不存在浓度梯度,组成均一,没有传质阻力。
传质阻力分析:总传质速率方程表明,传质速率与传质推动力成正比,与传质阻力成反比。
因此,对吸收操作来说,增加溶质的气相分压或者减少液相浓度,都可以增加传质推动力,从而提高传质速率。
当传质推动力一定时,则需要减少传质阻力来提高传质速率,因此有必要对传质阻力进行分析。
传质总阻力包括气膜阻力和液膜阻力两部分。
11.P35812.流体流动时,摩擦阻力与形体阻力产生的原因:摩擦阻力是指当流体沿固体流动时,在壁面附近形成速度分布,使得流体内部存在内摩擦力;内摩擦力做工而不断消耗流体的机械能,消耗的这部分机械能转化为热能,从而导致流体能量的损失。
形体阻力:流动阻力是指在运动过程中,边界物质施加于流体流动方向相反的一种作用力。
环境工程专业名词解释及考试重点
名词解释:1.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指在环境中不易降解,存留时间长,可通过空气、水和迁移物种做跨国际边界的迁移并沉积在远离其排放地点的地区,通过食物链富集,最终影响到人类健康的一类有毒有机物。
2.生物污染监测:利用各种检测手段对生物体内的有毒有害物质进行监测'监测项目主要为重金属元素,有毒有害非金属元素,农药残留和其他有毒化合物。
3.化学需氧量(COD):水样在规定的条件下,用强氧化剂氧化水样时消耗氧化剂的量。
4.生化需氧量(BOD):由于水中的好氧微生物的繁殖或呼吸作用,水中所含的有机物被微生物生化降解时所消耗的溶解氧的量。
5.降尘:空气动力当量值大于10um的颗粒物能较快地沉降到地面上。
6.可吸入颗粒物:空气当量值小于等于10um的颗粒物可长期飘浮在空气中。
7.噪声污染级:以等效噪声为基础,在等效连续声级中增加一项非稳态噪声项,更能反应实际噪声污染程度。
8.昼夜等效污染级:一般的环境噪声标准夜间总比白天严格10dB,因而在夜间测得的等效声级上加上10dB后再与昼间等效声级作能量平均。
9:精密度:指用一特定的程序在受控条件下重复分析一样品所得测量值的一致程度。
10.环境标准物质:是标准物质中的一类,是指按照规定的准确度和精密度确定了某些物理特性或组分含量值,在相当长时间内具有可被接受的均匀性和稳定性,并在组成和性质上接近于环境样品的性质。
环境污染物的种类:1.单质2.无机物 3.有机烃化合物 4.金属准金属有机化合物 5.含氮有机化合物 6.含氧有机化合物7.有机卤化物8有机硫化合物9.有机磷化合物环境监测的分类一.按监测对象分1.水质监测2.空气监测3.土壤监测4.固体废物监测5.生物监测与生物污染监测6.生态监测7.物理污染监测二.按监测目的分类1.监视性监测2.特定目的性监测3.研究性监测环境标准体系三级:国家环境标准国家环境行业标准地方环境标准六类: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准物质标准环保仪器设备标准其中,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准物质标准只有国家标准第一类污染物:能在环境和动植物体内蓄积,对人体健康产生长远不良影响者。
环境工程原理期末复习名词解释
1.研究目的:为提高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工程(污染物净化装置)的效率提供理论支持。
从理论上指导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的选择,阐述提高污染物去除效率的思路、手段和方法。
2.大气分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逸散层3.近地面大气组成:干洁空气、水蒸气、污染性气体、悬浮颗粒4.大气中污染物或由它转化成的二次污染物的浓度达到了有害程度的现象,称为大气污染。
5.煤烟型大气污染:代表性污染物是由煤炭燃烧时放出的烟气、粉尘、SO2等构成的一次污染物,以及由这些污染物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的硫酸、硫酸盐类气溶胶等二次污染物6.光化学烟雾污染:由汽车、工厂等污染源排入大气的碳氢化合物(HC)和氮氧化物(NOx)等一次污染物,在阳光的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臭氧(O3)、醛、酮、酸、过氧乙酰硝酸酯(PAN)等二次污染物,参与光化学反应过程的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叫做光化学烟雾。
7.浊度:流体(气体、液体)中胶体对光的散射系数。
8.富营养化现象:大量进入水体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下降,水质恶化的现象。
9.化学热力学的核心理论有三个:所有的物质都具有能量,能量是守恒的,各种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事物总是自发地趋向于平衡态;处于平衡态的物质系统可用几个可观测量描述。
10.相变过程:物质从一种相转变为另一种相的过程,即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间相变的转化过程。
11.纯液体物质的饱和蒸汽压(简称蒸汽压):指在纯的液体表面上部的气体分子的平衡分压;仅仅是温度的函数,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12.溶解:一种物质(溶质)分散于另一种物质(溶剂)中成为溶液的过程。
当液态水与其他物质接触时,物质中的分子会有向水中溶解的趋势。
13.沉淀溶解平衡状态的描述:指固体分子溶解进入水中与沉淀离开水中的过程存在平衡时,在定温度下难溶电解质晶体与溶解在溶液中的离子之间一存在溶解和结晶的平衡,称作多项离子平衡,也称为沉淀溶解平衡。
环境工程原理复习资料
环境工程原理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量纲和无量纲准数:(P20)描述物体或系统物理状态的可测量性质称为量纲,量纲是可测量的性质,而单位是测量的标准。
无量纲准数是由各种变量和参数组合而成的没有单位的群数。
2、通量:(P26)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物理量称为该物理量的通量。
通量是表示传递速率的重要物理量。
3、平均速度的涵义:(P26)平均速度按体积流量的相等的原则定义,单位时间内以平均速度流过截面的流体体积与按实际上具有速度分布时流过同一截面的流体体积相等,其定义式为u m =∫u ⅆA A A =q νA4、衡算系统:(P27)用于分析质量迁移的特定区域,即衡算的空间范围,称为衡算系统。
衡算系统的大小和几何形状应按照便于研究问题的原则选取。
5、开放系统和封闭系统:(P35)当物质和能量都能够穿越系统的边界时,该系统称为开放系统;只有能量可以穿越边界而物质不能穿越边界的系统称为封闭系统。
6、可压缩流体与不可压缩流体:(P45)可压缩流体,流体体积随压力变化而变化,一般指气体;不可压缩流体,流体体积不随压力变化而变化,一般指液体。
7、边界层:(P58)实际流体沿固体壁面流动,紧贴壁面处存在非常薄的一层区域即边界层。
8、边界层分离:(P62)在某些情况下,如物体表面曲率较大时,往往会出现边界层与固体壁面相脱离的现象。
此时壁面附近的流体将发生倒流并产生漩涡,导致流体能量大量损失,这种现象称为边界层分离。
9、传热边界层:(P112)壁面附近因传热而使流体温度发生较大变化的区域,称为传热边界层,也称热边界层或温度边界层。
传质边界层:(P168)将壁面附近梯度较大的流体层称为传质边界层。
10、质量传递:(P155)是指物质在浓度差、温度差、压力差、电场或磁场场强差等的推动力作用下,从一处向另一处的转移。
11、主体流动:由于组分A 被溶剂吸收,使气相主体与相界面之间形成总压梯度,在梯度推动下,气相主体向界面处流动。
环境工程原理名词解释
1 5 传质总阻力包f百 三L篮且左 和盗盛盟主两部分 。
16 吸 附平衡 三理论
价值的物质:
5 、 股分离 4在内简单 , 可以
两者相衍 ,则认为假设的方挝式 是正确的。若不相符 , "JI'~假 设 另外个反应速率方程进行比 较 ,且到找到什适的方程为止 。
Fr曲ndlich 主盐 、
实现连续分高 , 适应件强,操作
监 :
物理吸收 . 在吸收剂巾的浴解皮
大而被吸收. 化学吸收 浴质与 l吸收剂发生化
相的 ili体之间发生相对运动,沉 降到#苦壁、#骨底或其他沉积农山 , 从而实现根粒与流体的分离 。
4 临界直径 . 在旋 风分 离苦苦中能
中的浓皮 , 形成由膜表[而到主体
浴浓之间的浓度差 。 浓度差的有
质阻力减小 .
浓缩屑的菌体一 部分或全部送到l
反应器。 双膜理论(熟记 270) 1 、相互接触的气 、 液两相|流体 1日j
过度金属: 金属氧化物和硫化物
催化剂 (又称半导体催化jjlJ ) ,绝
巾颗粒在 5其8η 以上的粉尘。
反映旋风分离器的分离 性能的主
(3)对于j那点非切相近的物
质可以进行有效分离。
缘体催化剂,主要是非金脱氧化
流,同时造成流体的反浪 , 影响
两侧施加- 丰'I'M多种雄力 , 是原 料巾的某自 l分选择性地优先通过 贱 ,从而 辈IJ达混合物分离和l严物
的提取、浓缩、纯化等目的 。
丑 n径
IA
口处
VJr
等丘
(2)在反应器山口设一分离装置 ,
将反应产物分离取山,风把未反 应的物料送到反应嚣入 口 : (3)在反应器出门设置菌体分离
环境工程原理_名词解释
n
质量比:混合物 中 某组分的质量 与 惰性组分质量 之比 X m ;
mA A
m mA
摩尔比:混合物 中 某组分的物质 的量 与 惰性组分 物质的量 之比 n ; X
A A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n nA
流量:单位时间 流过 流动截面 的 流体体积 ; 流速:单位时间 内流体在 流动方 向上 流过的 距 离 。 4.沉降分离包括: 重力沉降、离心沉 降、点沉降、惯性 沉降和扩散沉降 。 重力沉降和离心沉 降:利用分离颗粒 与流体之间存在的 密度差,在 重力或 离心力 的作用下 使颗粒和流体之间 发生相对运动;
1.按过滤机理分: 表面过滤和深层过 滤 2.按促使流体流动 的推动力分: 重力过滤:在水位 差的作用下被过滤 流态对分离的影 的混合液通过过滤 响: 层流边界层和 介质进行过滤,如 湍流边界层都会发 水处理中的快滤 生分离,在相同逆 池。 压梯度下,层流边 真空过滤:在真空 界层比湍流边界层 下过滤,如水处理 更容易发生分离, 中的真空过滤机。 由于层流边界层中 第五章 质量传递 压力差过滤:在加 近壁处速度随 y 的 传质机理:①分子 压条件下过滤,如 增长缓慢,逆压梯 扩散(慢) :由分子 水处理中的压滤滤 度更容易阻滞靠近 的热运动引起;涡 池。 壁面的低速流体质 流扩散(快) :由流 离心过滤:使被分 点,湍流边界层的 体微团的宏观运动 离的混合液旋转, 分离点延迟产生。 引起。 在所产生的惯性离 阻力损失起因: (1) 单向扩散 :只有气 心力的作用下,使 内摩擦造成的摩擦 相组分从气相向液 流体通过周边的滤 阻力(2)物体前后 相传递,而没有物 饼和过滤介质,从 压强差造成的形体 质从液相想气相作 而实现与颗粒物的 阻力 相反方向的传递, 分离。 摩擦阻力:边界层 这种现象可视为单 主要特征:随着过 内的流动状态,边 向扩散(氨被水吸 滤过程的进行,流 界层的厚度 收) 。原理:P186 体中的固体颗粒被 形体阻力:物体前 等分子扩散: 在一 截留在过滤介质表 后压强差,边界层 些双组份混合体系 面并逐渐积累成滤 分离,尾流区域的 的传质过程中,当 饼层。 大小 体系总浓度保持均 滤饼层厚度:随过 阻力损失的影响因 匀不变时,组分 A 滤时间的增长而增 素: ( 流 动 的 雷 诺 在分子扩散的同时 厚,其增加速率与 数、物体的形状、 伴有组分 B 向相反 过滤所得的滤液的 表面粗糙度等) 摩 方向的分子扩散, 量成正比。 擦阻力:边界层内 且组分 B 扩散的量 过滤速度:由于滤 的流动状态,边界 与组分 A 相等,这 饼层厚度的增加, 层的厚度;形体阻 种传质过程就叫等 因此在过滤过程中 力:物体前后压强 分子扩散。 是变化的。 差,边界层分离, 第七章 过滤 比表面积等于混合 尾流区域的大小。 过滤过程 :混合物 颗粒的比表面积的 (1)流态的影响: (非均相)的分离: 颗粒粒径 湍流时,摩擦阻力 液体或气体通过过 颗粒 i 的等体积当 较层流时大。但与 滤介质,固体颗粒 量直径 :各筛上筛 层流时相比,分离 被截留下来,而流 留物的平均直径 点后移,尾流区较 体通过过滤介质, 颗粒床层的当量直 小,形体阻力将减 从而实现固液或固 径: 与床层空隙体
环境工程原理
环境工程原理环境工程是一门以技术方法解决环境问题的多学科领域大学专业。
以环境科学为基础,吸收信息科学、工程技术、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和技术,为解决各类环境问题提供各种解决措施和应急措施。
环境工程从分析环境污染的来源和特征,到分析与环境有关的社会经济费用,再到提出各种解决措施,设计和建造环境监测和改善设施。
二、环境工程原理环境工程原理是指环境工程在解决环境问题时所遵循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措施。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环境保护原理。
这是环境工程的基础,它提出发展的原则是“保护环境,健康发展”,把人类和自然的统一贯穿在发展活动的全过程中,以保护环境、改善环境质量,提高环境的安全和健康。
(2)环境污染防治原理。
这是环境工程的核心,要求从源头控制和防止环境污染,确定污染物的排放标准,落实污染控制和减排措施,加强污染治理,减少污染源的影响,提高环境空气、水质量,建立完善的环境质量管理体系。
(3)环境监测原理。
这是环境工程的重要内容,它要求全面、细致、及时地监测和评价环境质量、动态变化,对污染源进行定期检测和监督检查,并为环境质量改善找出合理的措施和解决方案。
(4)环境评价原理。
这是环境工程的重要内容,它要求以科学的方法和技术分析环境数据、模拟环境变化等,进行环境损害评价,以便于环境影响评价,环境风险评价,环境效益评价和典型环境评价,为环境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5)环境治理与应急原则。
这是环境工程的重要内容,它要求强化规划设计,有效地组织管理,建立健全环境管理体制,为环境管理决策提供重要参考,有效地应对环境灾害,控制环境损害。
总之,环境工程原理是指环境工程在解决环境问题时所遵循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措施。
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以此为基本原则,以改善环境质量及其表现出的社会影响,为社会发展创造可持续的环境条件的对策。
三、环境工程的发展趋势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环境工程在近几年得到了长足发展。
环境工程原理 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⒈物理量:由数值和计量单位两部分表示出来,物理量=数值×计量单位。
⒉衡算系统:分析各种与质量传递和转化有关的过程时,首先确定一个用于分析特定区域,及衡算空间范围。
⒊沉降分离:含有颗粒物的流体至于某种立场中,使颗粒与连续相的流体之间发生相对运动,沉降到器壁、器底或其他沉积表面,从而实现颗粒与流体的分离。
⒋临界直径:在旋风分离器中能从气体中全部分离出来的最小颗粒直径。
用d e表示。
⒌惯性沉降:由惯性力引起的颗粒与流线的偏离,使颗粒与障碍物上沉降的过程。
⒍过滤:分离液体和气体非均匀相混合物的常用方法。
⒎吸收:依据混合气体各组分在统一液体溶剂中的物理溶解度的不同,而将气体混合物分离的操作过程。
⒏吸附分离:通过多孔固体物料与某一混合组分体系接触,有选择地使体系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分附着于固体表面,从而实现特定组分分离的操作过程。
⒐萃取分离:在欲分离的原料混合液中加入一种或其不相溶或部分相溶的液体溶剂,形成两相体系,在充分混合条件下,利用混合液中被分离组分在两相中分配差异的性质,使该组分从混合液转移到液体溶剂中,从而实现分离。
⒑反应速率:一般为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反应层中该组分的反应量或生成量。
⒒当量直径:不规则形状颗粒的尺寸可以用与它的某种几何量相等的球形颗粒的直径表示。
⒔穿透点:当吸附区的下端达到床层底部时,出口流体的浓度急剧升高,这时(穿透曲线)对应的点。
(326)⒕离子交换:通过固体离子交换剂中的离子和溶液中的离子进行等当量的交换来除去溶液中某些离子的操作。
⒖膜分离:是以具有选择透过功能的薄膜为分离介质,通过在膜两侧施加一种或多种推力,是原料中的某组分选择性地优先通过膜,从而到达混合物分离和产物的提取、浓缩、纯化等目的。
二、填空………1.根据污染物的不同,水污染可分为物理性污染、化学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三大类。
物理处理法:沉淀、离心分离、气浮、过滤、反渗透、膜分离、蒸发浓缩等;化学性污染:中和法、化学沉淀法、氧化法、还原法、电解法、超临界分离法、汽提法、吹脱发、萃取法、吸附法等生物处理法:好样处理法、生态技术、厌氧处理法等2.空气净化与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可分为分离法和转化法两大类。
环境工程学名词解释
环境工程学名词解释毛细现象浸润和不浸润在洁净的玻璃板上放一滴水银,它能够滚来滚去而不附着在玻璃板上。
把一块洁净的玻璃板浸入水银里再取出来,玻璃上也不附着水银.这种液体不附着在固体表面上的现象叫做不浸润。
对玻璃来说,水银是不浸润液体。
在洁净的玻璃上放一滴水,它会附着在玻璃板上形成薄层.把一块洁净的玻璃片浸入水中再取出来,玻璃的表面会沾上一层水。
这种液体附着在固体表面上的现象叫做浸润。
对玻璃来说,水是浸润液体。
同一种液体,对一种固体来说是浸润的,对另一种固体来说可能是不浸润的.水能浸润玻璃,但不能浸润石蜡.水银不能浸润玻璃,但能浸润锌。
把浸润液体装在容器里,例如把水装在玻璃烧杯里,由于水浸润玻璃,器壁附近的液面向上弯曲(图1甲),把不浸润液体装在容器里,例如把水银装在玻璃管里,由于水银不浸润玻璃,器壁附近的液面向下弯曲(图1乙).在内径较小的容器里,这种现象更显著,液面形成凹形或凸形的弯月面。
毛细现象把几根内径不同的细玻璃管插入水中,可以看到,管内的水面比容器里的水面高,管子的内径越小,里面的水面越高.把这些细玻璃管插入水银中,发生的现象正好相反,管子里的水银面比容器里的水银面低,管子的内径越小,里面的水银面越低。
浸润液体在细管里升高的现象和不浸润液体在细管里降低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能够产生明显毛细现象的管叫做毛细管。
液体为什么能在毛细管内上升或下降呢?我们已经知道,液体表面类似张紧的橡皮膜,如果液面是弯曲的,它就有变平的趋势.因此凹液面对下面的液体施以拉力,凸液面对下面的液体施以压力.浸润液体在毛细管中的液面是凹形的,它对下面的液体施加拉力,使液体沿着管壁上升,当向上的拉力跟管内液柱所受的重力相等时,管内的液体停止上升,达到平衡。
同样的分析也可以解释不浸润液体在毛细管内下降的现象。
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毛细现象的例子。
植物茎内的导管就是植物体内的极细的毛细管,它能把土壤里的水分吸上来。
砖块吸水、毛巾吸汗、粉笔吸墨水都是常见的毛细现象.在这些物体中有许多细小的孔道,起着毛细管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⒈物理量:由数值和计量单位两部分表示出来,物理量=数值×计量单位。
⒉衡算系统:分析各种与质量传递和转化有关的过程时,首先确定一个用于分析特定区域,及衡算空间范围。
⒊沉降分离:含有颗粒物的流体至于某种立场中,使颗粒与连续相的流体之间发生相对运动,沉降到器壁、器底或其他沉积表面,从而实现颗粒与流体的分离。
⒋临界直径:在旋风分离器中能从气体中全部分离出来的最小颗粒直径。
用d e表示。
⒌惯性沉降:由惯性力引起的颗粒与流线的偏离,使颗粒与障碍物上沉降的过程。
⒍过滤:分离液体和气体非均匀相混合物的常用方法。
⒎吸收:依据混合气体各组分在统一液体溶剂中的物理溶解度的不同,而将气体混合物分离的操作过程。
⒏吸附分离:通过多孔固体物料与某一混合组分体系接触,有选择地使体系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分附着于固体表面,从而实现特定组分分离的操作过程。
⒐萃取分离:在欲分离的原料混合液中加入一种或其不相溶或部分相溶的液体溶剂,形成两相体系,在充分混合条件下,利用混合液中被分离组分在两相中分配差异的性质,使该组分从混合液转移到液体溶剂中,从而实现分离。
⒑反应速率:一般为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反应层中该组分的反应量或生成量。
⒒当量直径:不规则形状颗粒的尺寸可以用与它的某种几何量相等的球形颗粒的直径表示。
⒔穿透点:当吸附区的下端达到床层底部时,出口流体的浓度急剧升高,这时(穿透曲线)对应的点。
(326)⒕离子交换:通过固体离子交换剂中的离子和溶液中的离子进行等当量的交换来除去溶液中某些离子的操作。
⒖膜分离:是以具有选择透过功能的薄膜为分离介质,通过在膜两侧施加一种或多种推力,是原料中的某组分选择性地优先通过膜,从而到达混合物分离和产物的提取、浓缩、纯化等目的。
二、填空………1.根据污染物的不同,水污染可分为物理性污染、化学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三大类。
物理处理法:沉淀、离心分离、气浮、过滤、反渗透、膜分离、蒸发浓缩等;化学性污染:中和法、化学沉淀法、氧化法、还原法、电解法、超临界分离法、汽提法、吹脱发、萃取法、吸附法等生物处理法:好样处理法、生态技术、厌氧处理法等2.空气净化与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可分为分离法和转化法两大类。
3.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可分为隔离技术、分离技术和转化技术。
隔离:将污染物或污染介质隔离,从而切断污染物向周围环境的扩散途径,防止污染进一步扩大。
分离:利用污染物与污染介质或其他污染物在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上的差异使其与介质分离,从而达到污染物去除或回收利用的目的。
转化:利用化学反应或生物反应,使污染物转化成无害物质或易于分离的物质。
4.质量浓度:单位体积混合物中某组分的A的质量VmAA=ρ;物质的量浓度:单位体积混合物中某组分的物质的量Vnc AA=;质量分数:混合物中某组分的质量与混合物总质量之比mmx AmA=;摩尔分数:混合物中某组分的物质的量与混合物总物质的量之比nnx AA=;质量比:混合物中某组分的质量与惰性组分质量之比AAmA mmmX-=;摩尔比:混合物中某组分的物质的量与惰性组分物质的量之比AAA nnnX-=;流量:单位时间流过流动截面的流体体积;流速:单位时间内流体在流动方向上流过的距离。
5.沉降分离包括:重力沉降、离心沉降、点沉降、惯性沉降和扩散沉降。
重力沉降和离心沉降:利用分离颗粒与流体之间存在的密度差,在重力或离心力的作用下使颗粒和流体之间发生相对运动;点沉降:将颗粒放在电场中使之带电,在电场力作用下试颗粒与流体发生相对运动;惯性沉降:指颗粒与流体运动时,流体守到障碍物作用,产生扰流,而颗粒由于惯性偏离流体;扩散沉降:利用微小粒子布朗运动过程中碰撞在某种障碍物上,从而与流体分离。
6.等体积当量直径,36πpeVVd=;等表面积当量直径,πAdeS=;等表面积当量直径:adea6=。
7.旋风分离器主要用于除去气体中颗粒在mμ5以上的粉尘。
反映旋风分离器的分离性能的主要指标临界直径和分离效率,其中分离效率又有两种表示方式为总效率和分效率。
8.离心沉降机分为:⑴常速离心机:3000<cK;⑵超速离心机:500003000<<cK;⑶超高速离心机:50000>cK。
cK为分离因数。
9.过滤按过滤机理可分为表面过滤和深层过滤⑴表面过滤:采用过滤介质的孔比过滤流体中的固体颗粒的粒径小,过滤时固体颗粒被过滤介质截留,在表面积累成滤饼;⑵深层过滤:由固体颗粒堆积而成的过滤介质层通常较厚,过滤通道长而曲折,过滤介质层的空隙大于待过滤流体中的颗粒物的粒径。
10.11.在深层过滤中,流体中的悬浮颗粒随流体进入滤料层进而被滤料层捕获,该过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行为:迁移行为、附着行为、脱落行为。
12.吸收过程类型:⑴按溶质和吸收剂之间发生的作用,可分为物理吸收和化学吸收;物理吸收:在吸收剂中的溶解度大而被吸收;化学吸收:溶质与吸收剂发生化学反应而被吸收。
⑵按混合气体中被吸收组分的数目:可分为单组分吸收和多组分吸收;⑶按吸收过程中温度是否变化:可分为等温吸收和非等温吸收。
13.物理吸收热力学讨论的主要问题是过程发生的方向、极限及推动力。
14.相际传质的助力全部集中在两层停滞膜中,即双助力模型。
(选择)15.传质总阻力包括气模阻力和液膜阻力两部分。
16.吸附平衡三理论:Freundlich方程、方程、BET方程。
在一定的平衡压力下,随着温度升高,吸附量减少。
17.萃取剂的选择原则应考虑一下几方面:选择性、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回收的难易、其他指标。
18.反应器一般有三种操作方式:间歇操作、连续操作和半间歇操作。
⑴间歇操作:没有物料的输入,也没有物料的输出,不存在物料的进与出;⑵连续操作:物料连续输入,连续输出,时刻伴随着物料的流动;⑶半间歇操作:具有间歇操作和连续操作的某些特点。
三、问答题循环反应器三种形式(474)⑴将排出反应器的混合物的一部分不经过任何处理直接返送到入口处;⑵在反应器出口设一分离装置,将反应产物分离取出,只把未反应的物料送到反应器入口;⑶在反应器出口设置菌体分离器,将反应产生的菌体浓缩,把浓缩后的菌体一部分或全部送到反应器。
双膜理论(熟记270)1、相互接触的气、液两相流体间存在着稳定的相界面,相界面两侧分别有一层虚拟的气膜和液膜,溶质分子以稳态的分子扩散连续通过这两层膜;2、在相界面处,气、液两相在瞬间即可达到平衡,界面上没有传质阻力,溶质在界面上两相的组成存在平衡关系;3、在膜层以外,气、液两相流体都充分湍动,不存在浓度梯度,组成均一,没有传质阻力;溶质在每一相中的传质阻力都集中在虚拟的膜层内。
因此,相际传质的阻力就全部集中在两层膜中,故该模型又称为双阻力模型。
浓差极化现象指什么当含有不同大小分子的混合液流动通过膜面时,在压力差作用下,混合液中小于莫孔的组分透过膜,而大于膜孔的组分被截留,这些被截留的组分在紧邻膜表面形成浓度边界层,使边界层的溶质浓度大大高于主体溶液中的浓度,形成由膜表面到主体溶液之间的浓度差。
浓度差的存在导致紧靠膜面的溶质方向扩散到主体溶液中,这就是浓差极化现象。
膜分离特点:1、膜分离过程不发生相变,与其它相比能耗较低,能量的转化率较高;2、膜分离过程可以在常温下进行,特别适于对热敏感无知的分离;3、不需要加入其他物质,节省化学药剂,有利于不改变分离物质原有的特性;4、在膜分离过程中,分离和浓缩同时进行,有利于回收有价值的物质;5、膜分离装置简单,可以实现连续分离,适应性强,操作简单且易容易实现自控。
离子交换速率的控制步骤:⑴边界水膜内的迁移;⑵交联网孔内的扩散;⑶离子交换;⑷交联网内的扩散;⑸边界水膜内的迁移。
(342页)离子交换速率的影响因素⑴离子性质:包括化合价和离子大小;⑵树脂的交联度:树脂交联度大,树脂难以膨胀,树脂网孔就小,离子在树脂网孔内的扩散就慢;⑶树脂的粒径:其对液膜扩散和孔道扩散都有影响;⑷水中离子浓度:扩散依靠浓度梯度推动,离子浓度大小是影响扩散速率。
⑸溶液温度:温度升高,溶液黏度降低,离子和水分子热运动加剧,有利于离子交换速率。
⑹流速和搅拌速率:树脂表面附近的水流紊动程度主要影响树脂表面边界水膜的厚度,从而影响液膜扩散。
萃取分离的特点⑴在常温下操作,无相变;⑵萃取剂选择适当可以获得较高分离效率;⑶对于沸点非常相近的物质可以进行有效分离。
离子交换树脂的结构:⑴固定部分:与骨架牢固结合,不能自由移动;⑵活动部分:能在一定空间内自由移动,并与周围溶液中的其他同性离子进行交换反应。
离子交换物理化学性质,选择性,离子交换树脂对不同离子亲和力强弱反映。
常用吸附剂主要特性⑴吸附容量大:吸附过程发生在吸附剂表面,吸附容量取决于吸附剂表面积大小;⑵选择性强;⑶稳定性好:在较高温度下解吸再生其结构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⑷适当的物理特性: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和适当的堆积密度,对流体的阻力较小。
⑸价廉易得。
(可能是填空题)化学吸收特点加快溶质传质速率,增加吸收剂的吸收容量。
溶质的气相分压只与溶液中物理溶解态的溶质平衡,因此,气相分压一定时,化学吸收可以吸收更多的溶质;溶质在液相扩散中途就发生反应而消耗,是扩散有效膜减少,传质阻力减小,且界面液相浓度降低增加了传质推动力,使化学传质速率增加。
与重力沉降比,离心沉降有什么特点⑴沉降方向不是向下,而是向外,即背离旋转中心;⑵离心力随颗旋转半径变化而变化,而重力沉降则是不变的;⑶离心沉降在数值上远大于重力沉降,比重力沉降有效。
第十五章:反应动力学的解析方法:(527)1:积分法,是首先假设一个反应速率方程求出浓度随时间变化的积分形式,然后把实验得到的不同时间的浓度数据与之比较,若两者相符,则认为假设的方程式是正确的。
若不相符,可再假设另外一个反应速率方程进行比较,直到找到合适的方程为止。
比较时一般把假设的反应速率方程线性化,利用作图法进行,也可以进行非线性拟合。
2:微分法,是根据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数据,利用图解微分法或数值微分法计算出不同浓度是的反应速率,然后以反应速率与反应浓度的关系确定反应速率方程。
流化床反应的优缺点:优点:1、热能效率高,而且床内温度易于维持均匀;2、传质效率高;3、所用颗粒一般较小,可以减轻内扩散的影响,能有效发挥催化剂的作用;4、反应器的结构简单。
缺点:1、能量消耗大;2、颗粒间的磨损和带出造成催化剂损耗;3、气-固相反应的流动状态不均匀,有时会降低气-固接触面积;4、颗粒的流动基本上是全混流,同时造成流体的反混,影响反应速率。
固体催化剂的组成(454):1、活性物质:是催化剂中真正起作用的部分,常被分散固定在多孔物质的表面,常见的有:金属催化剂(又称导体催化剂),多为过度金属;金属氧化物和硫化物催化剂(又称半导体催化剂);绝缘体催化剂,主要是非金属氧化物和卤化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