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床原生晕隐伏矿体找矿预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床原生晕隐伏矿体找矿与预测

摘要:利用构造原生晕找矿是一种简捷经济的方法,但需要结合其它控矿条件,综合考虑其成晕原因,以达到最佳找矿效果。笔者以两个金矿床为例,来阐述这种方法的应用,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在地质找矿上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原生晕法金矿床隐伏矿体找矿

引言

构造原生晕法,是指在断裂构造上采取原生晕,进而寻找隐伏矿体的方法。根据不同的找矿目的,样品的采集可以沿控矿断裂构造的走向,也可以沿其倾向进行(在倾向上追索矿体,如受断裂控制的深部隐伏矿体),还可以在蚀变带断面上采集(以判断是否为矿化蚀变)。采集物主要是沿裂隙充填的物质,可以是硅化细脉、褐铁矿化物质、岩脉和断层泥等能够反映断裂带热液活动信息的介质。随着找矿主体对象由地表矿、浅部矿向隐伏矿、深部矿的逐步转变,现代矿产勘查的难度日趋增大,需要人们对矿床的成矿过程、成矿机理及其形成环境、控矿条件、矿化信息及矿化时空演化等进行系统解析,运用先进的思维方式,选择最适当的方法和途径进行研究,在正确的成矿分析基础上进行合理推断,以求得科学的成矿预测结果。在金矿带和金矿山深部进行隐伏矿预测,使矿山增储、规模升级,是目前重要找矿方向之一。

1 三道沟金矿

三道沟金矿床区内断裂构造发育,并有多期活动的特点。大砬

子—夹皮沟弧形断裂带纵贯全区,其两侧分布有多条次级北西向断裂构造,控制了本区矿化带和脉岩的分布。矿区内岩浆岩主要出露有晚太古代锦山村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等。脉岩有辉绿岩、闪长玢岩、煌斑岩等, 其形成时代为100~190 ma,其中辉绿岩与矿体关系密切。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黄铁矿化、碳酸盐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等, 蚀变范围一般宽0. 5~1 m。

1.1构造原生晕特征

在300 m 中段cm1,21 号脉下盘( 南东侧)20m 处,出现了两条宽约5 ~ 7 m 的蚀变带,相距10 m,宽约2 ~ 3 m,受断裂构造控制。该蚀变带原岩为花岗闪长岩,蚀变矿物主要有硅化石英、绢云母、黄铁矿等,均呈定向排列,使蚀变带呈条带状构造,镜下观察原岩组构基本完整, 石英、斜长石、角闪石等主要矿物形态完好,挤压变形现象较弱,说明该蚀变带以热液蚀变为主。

在cm1 上取化学分析表明(表1),该蚀变带au 的质量分数均小于0.5×10-6,构不成工业矿体。不难发现,与金矿石、辉绿岩相比,蚀变岩各元素质量分数多为偏低,相关性也不十分明显。

岩石发生蚀变的实质,是在热液 ( 或其它因素) 作用下矿物中的一些元素出现了带入带出,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矿物成份的变化。为了进一步判明该蚀变带的含矿性,做出各岩(矿)石的微量元素分析曲线图(图1)。可见蚀变花岗闪长岩与未蚀变的花岗闪长岩相比,au、ag、cu、pb、zn、co、ni、bi 元素的质量分数发生了很大变化,蚀变花岗岩的分布曲线与金矿石、辉绿岩相似,说明

这种蚀变可能由含矿热液引起。

表1三道沟金矿床原生晕分析结果

1.辉绿岩;2.金矿石;3.蚀变花岗闪长岩;4.花岗闪长岩

1.2工程验证

在后期施工的300 m 中段cm2 中,发现cm1 中的两条蚀变带已合为一条,宽约10 余米,矿化蚀变明显增强,硅化石英呈细脉状分布,黄铁矿等金属硫化物质量分数较多。化学分析au质量分数介于(5 ~ 10)×10-6。

从而证实了该蚀变带为一矿化蚀变带。而主矿脉尖灭后,在其旁侧重现或出现分支脉的现象,也符合夹皮沟成矿带上矿体分布的普遍规律。

2 桃源金矿床

该矿床发现于20 世纪90 年代末期,两条蚀变带位于石英斑岩与大理岩的接触带上,并呈北东向分布。主要是对该矿床的成因,存在多种观点,主要有两种认识:一为岩浆热液成矿说,认为该矿床的形成与石英斑岩的入侵就位有关,主要依据是石英斑岩中au 的丰度值较高,接触带为主要控矿构造并为下一步找矿方向;另一种认为该矿床同区域上荒沟山、板庙子金矿同为受北东向断裂构造控制的矿床,主要依据为该矿床矿石类型同区域上上述矿床相同,也为紫红色贫硫化物强硅化蚀变岩型,北东向构造主要控矿构造并为下一步找矿方向。

2.1构造原生晕特征

为了验证北东向断裂构造的含矿性,同时扩大矿床的资源量,向矿区东北区延伸,由于该区大面积为榆木桥子组砂砾岩覆盖,不具备土壤化探利用条件,故沿北东向断裂构造采取了构造原生晕。同时还不难发现,au、hg 元素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而与as、sb 相关性较差,这与已知矿石中贫硫化物的物点相吻合,这也说明含矿热液的活动对各元素的质量分数具有影响。

2.2工程验证

对au 元素质量分数较高的两个样品采集处一原有旧槽加深,在深达2.5 m 处未见矿体,但发现矿化蚀变有增强的现象,继续以浅井方式施工,深至4 m 处见一宽约2 m 的金矿体,质量分数(10 ~15)×10-6,严格受北东向断裂构造控制,证实了该高值点由下部矿体引起。

同时在北东向控矿构造南西延长方向上的路线调查中,距矿区南西方向20 km 大镜沟一带发现了金矿体,宽约3 ~ 5 m,质量分数 ( 1 ~ 10 )×10-6,矿石类型为紫红色贫硫化物强硅化蚀变岩,矿体附近除一闪长玢岩外,没有发现其它岩浆岩,其前景正在勘查中。这一发现,亦证实了北东向断裂构造的含矿性。

3结论

(1)原生晕的分带性是客观存在的,利用它找矿成功的例子也很多。一般是在矿床勘查的中后期,矿体揭露到一定程度,才能进行。对处于普查阶段的矿床(点)来说是很难实现的。

(2)蚀变带是地质找矿中经常见到的地质现象大多受构造控制),但并非所有的蚀变都与成矿有关。在没有充分掌握本矿区原生晕分带性的情况下,通过蚀变带与已知矿石之间微量元素(原生晕)的比对,来判别是否为矿化引起,进而寻找矿体,不失为一种简捷而有效的方法。

(3)断裂构造即使做为容矿构造,也未必处处都有矿。由于含矿热液的聚集成矿,会对围岩产生一定作用,特别是沿着构造方向上。因此,在同一断裂构造上,有矿部位与无矿部位,其微量元素的组成是不相同的,通过沿控矿断裂构造采取原生晕来获取成矿信息,是有可能找到矿体的。

(4)与通常意义上的原生晕工作不同,构造原生晕不需要面积性地采集样品,因此要经济得多。因此利用构造原生晕找矿,是需要结合成矿地质条件,综合考虑控矿因素,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探矿风险,达到找矿的目的。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