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分析化学每一章的名词解释和问答题
分析化学专业-名词解释题目

色谱1.相对保留值:某一组分i的调整保留时间和标准物质s的调整保留时间之比,成为组分i相对于标准物质s的相对保留值。
2.吸附色谱法:利用各个组分在固定相(吸附剂)上的吸附能力强弱不同而得到分离的方法。
3.分配色谱法:利用各个组分在固定相(固定液)上的溶解能力大小不同而得到分离的方法。
4.基线宽度:色谱峰两侧拐点上切线在基线上截距间的距离。
5.保留值:样品各个组分在色谱柱内保留行为的度量,常用时间或者组分带出色谱柱所需流动相的体积来表示。
6.边缘效应:点于同一薄层色谱板上同一物质的斑点,在色谱展开过程中,靠近薄层边缘处的斑点的R f值与中心区域的斑点的R f值不同的现象。
7.薄层色谱法: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差别,在层析过程中,在不相溶的两个相中分布的不同,而达到分离目的的方法,称之为薄层色谱法。
8.保留比:将某一组分的流动速率和流动相的速度比较,得到组分的相对速度。
9.交换容量:每千克树脂中真正参加交换反应的基团数。
常用单位:mmol/g或mmol/mL10.比移值:在薄层色谱法中,比移值(R f)等于原点至组分半点中心的距离和原点至溶剂前沿的距离之比。
各个理想的R f在0.2~0.8之间。
11.相对比移值:样品的比移值和对照品的比移值之比。
12.保留时间:组分从进样开始到色谱柱后出现浓度极大值时所需要的时间。
13.调整保留时间:组分在固定相中滞留的时间,或保留时间扣除死时间。
14.死时间:不被固定相保留的组分从进样到出现峰最大值所需要的时间。
15.死体积:由进样器至检测器的流路中未被固定相占有的空间体积。
16.相比:在色谱柱中,流动相的体积和固定相体积之比。
17.分配系数: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达到分配平衡时,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浓度比。
18.分配比:又称保留因子(容量因子):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达到分配平衡时,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质量比。
又称分配比和容量因子。
19.绝对定量校正因子:单位峰面积或峰高所对应物质的量。
分析化学各章节名词解释

分析化学各章节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1、分析化学——是人们获得物质的化学组成和结构信息的科学。
2、化学分析——利用物质的化学反应及其计量关系确定被测物质的组成及其含量。
3、化学定量分析——根据化学反应中试样和试剂的用量,测定物质各组分的含量。
4、化学定性分析——根据分析化学反应的现象和特征鉴定物质的化学成分。
5、仪器分析——借助仪器,以物质的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为依据的分析方法。
6、重量分析——通过化学反应及一系列操作,使试样中的待测组分转化为另一种纯粹的、固定化学组成的化合物,再称量该化合物的重量(或质量)从而计算出待测组分的含量。
7、滴定分析(titrimetric analysis )——也叫容量分析。
将已知准确浓度的试剂溶液滴加到待测物质溶液中,使其与待测组分恰好完全反应,根据加入试剂的量(浓度与体积),计算出待测组分含量。
8、样品——所谓样品或试样是指分析工作中被采用来进行分析的体系,它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第二章滴定分析法概论1、滴定分析法——将一种已知准确浓度的试剂溶液(标准溶液),滴加到被测物质的溶液中,直到所加的试剂与被测物质按化学计量关系定量反应为止,然后根据所加试剂溶液的浓度和体积,计算出被测物质的量。
2、滴定——进行滴定分析时,将被测物质溶液置于锥形瓶中,然后将标准溶液(滴定剂)通过滴定管逐滴加到被测物质溶液中进行测定。
3、化学计量点——当加入的滴定剂的量与被测物质的量之间,正好符合化学反应式所表示的计量关系时,称到达了化学计量点。
4、指示剂——被加入的能指示计量点到达的试剂。
5、滴定终点(终点)——滴定时,滴定至指示剂改变颜色即停止滴定,这一点称为滴定终点。
6、滴定终点误差(滴定误差)——由于滴定终点和化学计量点不相符引起的相对误差,属于方法误差,用TE%表示。
7、滴定曲线——以溶液中组分(被滴定组分或滴定剂)的浓度对加入的滴定剂体积作图。
8、滴定突跃——滴定过程中,溶液浓度及其相关参数如Ph的突变。
分析化学名词解译

1、有效数字:是指在分析工作中实际测量到的数字。
2、滴定突跃和突跃范围:滴定过程中计量点前后PH值的突变称为滴定突跃,突跃所在PH范围称为滴定突跃范围。
3、指示电极:是电极电位随待测组分活度改变而变化,其值大小可以指示待测组分活度的电极。
4、参比电极:即电极电位在一定条件下恒定不变,仅提供电位测量参考的电极。
5、光谱法:是基于物质与辐射能作用时,测量由物质内部发生量子化的能级之间的跃迁而产生的发射,吸收或散射、辐射的波长和强度进行分析的方法。
6、发色团: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中中含有π→π*或n→n*跃迁基团,或能在紫外可见光波长范围内产生吸收的原子团。
7、百分吸收系数:是指溶液浓度为1%(即1g/100ml),液层厚度为1cm时的吸光度,用E来表示。
8、基频峰:是分子吸收某一频率的红外线后,振动能机由基态(V=0)跃迁到第一激发态(V=1)时产生的吸收峰。
9、红外非活性振动:由于线性分子的两键发生对称伸缩振动时,分子的正负电荷重心重合,分子的偶极距变化值为零。
10、色谱法:是一种物理或物理化学分离分析方法,是各种分离技术中效率很高和应用最广的一种方法。
11、摩尔吸光系数:是指溶液浓度为1mol/L,液层厚度为1cm时的吸光度。
12、振动耦合:分子中两个相同的基团靠得很近或者连接在同一原子上时,由于基振动相同,一个键的振动通过公用原子使另一个键的长度发生改变,形成排到相互作用,结果使频率发生变化,使谱带分裂成双峰,其中一个高于原来频率,一个低于原来频率的现象。
13、分子离子:分子在离子源中失去1个外层价电子形成带正电荷的离子。
14、亚稳离子:飞行过程中发生裂解的离子。
14、分配系数:是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平衡浓度的比值用K表示,即k=Cs/Cm. 15、边缘效应:点于同一薄层的同一物质的斑点,在色谱展开过程中,靠薄层边缘处斑点的Rf值与中心区域斑点的Rf值有所不同的斑点。
16、弛豫:经过非辐射途径将其获得的能量释放到周围环境中去,使其回到低能态的过程,包括自旋—自旋、自旋—晶格弛豫。
分析化学名词解释

自身指示剂:在分析化学中,指应用有色标准溶液本身终点时颜色发生显著变化指示终点。
滴定度:滴定度是指每1mL某摩尔浓度的滴定液(标准溶液)所相当的被测药物的质量(g/mL)。
分子离子:分子失去一个电子所形成的正离子称为分子离子,它的质荷比值即代表了试样分子所对应的分子量数值。
共振吸收线:原子受到外界能量激发时,其外层电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所产生的吸收线称为共振吸收线,简称共振线。
外层电子由激发态直接跃迁到基态时所辐射的谱线称为共振发射线,也简称为共振线。
滴定终点:简称终点(end point):滴定分析中,当滴定至等当点时,往往没有任何外观效果可供判断,常借助于指示剂的颜色变化来确定终止滴定,此时指示剂的变色点,即为滴定终点。
质谱分析法:是应用多种离子化技术,将物质分子转化为气态离子并按质荷比大小进行分离记录其信息,从而进行物质结构分析的方法。
多普勒效应: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多普勒效应。
如果二者相互接近,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增大;如果二者远离,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减小。
盐效应:往弱电解质的溶液中加入与弱电解质没有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时,由于溶液中离子总浓度增大,离子间相互牵制作用增强,使得弱电解质解离的阴、阳离子结合形成分子的机会减小,从而使弱电解质分子浓度减小,离子浓度相应增大,解离度增大,这种效应称为盐效应(salt effect) 。
当溶解度降低时为盐析效应(salti ngout);反之为盐溶效应(salti ngi n) 。
滴定突跃:分析化学中,在化学计量点前后土0.1%(滴定分析允许误差)范围内,溶液参数将发生急剧变化,这种参数(如酸碱滴定中的pH)的突然改变就是滴定突跃,突跃所在的范围称为突跃范围。
化学位移:即是原子核如质子由于化学环境所引起的核磁共振信号位置的变化。
重量分析法:通过物理或化学反应将试样中待测组分与其他组分分离,然后用称量的方法测定该组分的含量。
分析化学部分名词解释

1.分析化学:分析化学是发展和应用各种理论、方法、仪器和策略以获取有关物质在相对时空内的组成和性质的信息的一门科学,又被成为分析科学。
2.定性分析的任务是鉴定物质由哪些元素、原子团或化合物所组成;定量分析的任务是测定物质中有关成分的含量;结构分析的任务是研究物质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或综合形态。
3.滴定分析法要求:a. 反应必须具有确定的化学计量关系,即反应按一定的反应方程式进行。
这是定量计算的基础。
b. 反应必须定量的进行。
c. 必须具有较快的反应速率。
对于反应速率慢的反应,有时可加热或加入催化剂来加速反应的进行。
d. 必须有适当简便的方法确定滴定终点。
4种滴定方法:(1)直接滴定法满足上述要求的反应,都可以用直接滴定法,即用标准溶液直接滴定待测物质。
(2)返滴定法当反应很慢,或者反应不能立即完成的时候,可先准确的加入过量的标准溶液,使其与试液中的待测物质或固体试样进行反应,反应完成后再用另一种标准溶液滴定(3)置换滴定法当反应不按一定反应式进行或伴有副反应时,不能采用直接滴定法。
可先用适当试剂与待测组分反应,使其定量地置换为另一种物质,再用标准溶液滴定这种物质,这种成为……(4)间接滴定法不能滴定剂直接反应的物质,有时可以通过另外的化学反应,以滴定法间接进行测定【P11】4.基准物质:能用于直接配置标准溶液或标定溶液准确浓度的物质成为基准物质。
常用的基准物质有纯金属和纯化合物。
应符合下列要求:a.试剂的组成与化学式完全相符(比如结晶水的含量)b.试剂的纯度足够高(质量分数99.9%以上)c.性质稳定,不易于空气中的氧气及二氧化碳反应,亦不吸收空气中的水分。
d.试剂参加滴定反应时,应按反应式定量进行,没有副反应。
5.滴定度:滴定度是指每毫升滴定剂相当于被测物质的质量(g或mg)6.熔融法是指将试样与酸性或碱性固体熔剂混合,在高温下让其进行复分解反应,使欲测组分转变为可溶于水或酸的化合物。
不溶于水、酸或碱的无机试样一般可采用这种方法分解。
分析化学所有名词解释,还不赶紧收藏!

分析化学所有名词解释,还不赶紧收藏!正文II今天给大家分享分析化学各章节名称解释汇总,附所有名称解释答案。
第二章绝对误差、相对误差、系统误差、偶然误差、准确度、精密度、偏差、平均偏差、相对平均偏差、相对标准偏差、有效数字(Significant figure)、重复性、中间精密度、重现性、置信限、置信区间、置信水平与显著性水平、F检验、t检验第三章滴定分析概论1滴定分析法2滴定3化学计量点、指示剂、滴定终点、滴定终点误差、滴定曲线、滴定突跃、突跃范围、理论变色点、滴定常数、直接滴定、返滴定、置换滴定、间接滴定、基准物质、标准溶液、标定法、物质的量浓度、滴定度、分析浓度、平衡浓度、分布系数、质量平衡、质量平衡方程、电荷平衡、质子平衡、朗伯比尔定律第四章酸碱滴定法酸碱滴定法、两性物质、缓冲溶液、酸碱指示剂、非水滴定法、质子溶剂、酸性溶剂、碱性溶剂、两性溶剂、无质子溶剂、均化效应、区分效应、区分性溶剂第五章配位滴定法配位滴定法、螯合物、副反应系数、酸效应、配位效应、条件稳定常数、金属指示剂、逐级稳定常数和累积稳定常数、最高酸度、最低酸度、封闭现象第六章氧化还原滴定1氧化还原滴定法、碘量法、亚硝酸钠法、重氮化滴定法、亚硝基化滴定法、高锰酸钾法、重铬酸钾法、条件电位、盐效应、酸效应、自身指示剂、特殊指示剂、外指示剂、氧化还原指示剂、不可逆指示剂第七章沉淀法和重量法沉淀滴定法、银量法、重量分析法、沉淀法、挥发法、萃取、沉淀形式、称量形式、晶形沉淀、无定形沉淀、溶解度、同离子效应、酸效应、配位效应、盐效应、共沉淀、吸附共沉淀、混晶共沉淀、包埋共沉淀、后沉淀、重量因数、均匀沉淀第八章电位法和永停滴定法1电化学分析法、电解分析法、电位分析法、原电池、电解池、液接界、相界电位、液接电位、盐桥、指示电极、参比电极、电位滴定法、永停滴定法、不对称电位、碱差、酸差第九章光谱分析法概论光学分析法、吸收、发射、原子光谱法、分子光谱、吸收光谱、发射光谱第十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吸收光谱、吸收峰、谷、肩峰、末端吸收、生色团、助色团、红移、蓝(紫)移、增色效应、减色效应、强带和弱带、吸收带、谱带宽度、透光率、吸光度、摩尔吸光系数、百分吸光系数(比吸光系数)第十一章荧光分析法1荧光、荧光分析法、三重态或三线态、单重态或单线态、振动弛豫、内部能量转换、外部能量转换、体系间跨越、磷光、荧光寿命、荧光效率、荧光熄灭、荧光熄灭法、瑞利光、拉曼光、Stokes位移与激发或吸收波长相比荧光发射波长更长称为Stokes位移。
分析化学所有名词解释

第二章1绝对误差(Absolute error):测量值与真值之差。
2相对误差(Relative error):绝对误差与真值的比值。
3系统误差( Systematic error)(Determinate error 可定误差):由某种确定的原因造成的误差。
一般有固定的方向与大小,重复测量重复出现。
4偶然误差( Accidental error,Random error随机误差):由偶然因素引起的误差。
5准确度(Accuracy):指测量值与真值接近的程度。
6精密度(Precision):平等测量的各测量值之间互相接近的程度。
7偏差(Deviation ):单个测量值与测量平均值之差,可正可负。
8平均偏差(Average deviation):各单个偏差绝对值的平均值。
9相对平均偏差(Relative average deviation):平均偏差与测量平均值的比值。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变异系数)10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 RSD):标准偏差与测量平均值的比值。
11有效数字(Significant figure):在分析工作中实际上能测量到的数字。
12重复性(Repeatability):在同样操作条件下,在较短时间间隔内,由同一分析人员对同一试样测定所得结果的接近程度。
13中间精密度(Intermediate precision):在同一实验室内,由于某些试验条件改变,对同一试样测定结果的接近程度。
14重现性(Reproducibility):在不同实验室之间,由不同分析人员对同一试样测定结果的接近程度。
15置信限(confidence limit):先选定一个置信水平P,并在总体平均值的估计值x的两端各定出一个界限。
16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两个置信限之间的区间。
17置信水平与显著性水平: 指在某一t值时,测定值x 落在μ±tS范围内的概率,称为置信水平(也称置信度或置信概率),用P表示;测定值x落在μ±tS范围之外的概率(1-P),称为显著性水平,用α表示。
分析化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上册)总论1.分析化学:研究物质化学组成与结构分析方法及有关理论的一门学科,主要包括定量、定性与结构分析。
2.定量分析:准确测定试样中组分含量的方法。
3.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差,有正负。
根据误差的性质和产生的原因分为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
4.偏差:测量值平均值与真实值之差。
5.系统误差:某种确定原因造成,重复测定中以固定方向、大小重复出现,又称可测误差。
根据产生原因分为方法误差、仪器误差、试剂误差、操作误差。
6.有效数字:指在分析工作中实际上能测量得到、有实际意义的数字。
及反应测量数据大小,还反映所使用方法及使用仪器的准确度。
7.对照试验:一种用标准试样或纯物质等一直含量的样品代替试样,用相同的测定法方测定;另一种选定方法与公认经典方法对同一试样测定,分别将结果进行显著性测验。
8.空白试验:不加试样,同方法相同条件下进行的平行试验。
(空白值为系统噪音,系统误差)9.准确度:测量值与真实值接近的程度。
10.精密度:相同条件下,平行测量的各测量值之间相互接近的程度。
重量分析法1.恒重:药物连续两次干燥或灼烧后称得的重量差在0.3mg以下。
2.沉淀重量法:以沉淀反应为基础的化学分析法。
加入沉淀剂,使待测组分以沉淀形式析出,经过滤、洗涤、烘干或灼烧,转化为称量形式,称取质量以计算待测组分含量。
3.沉淀形式:将试样溶解后,在一定条件下加入适当的沉淀剂与被测组分生成的沉淀。
4.称量形式:将沉淀形式在一定温度下干燥或灼烧,转化为可以直接称量的形式。
5.配位效应:难容化合物的溶液中存在着能与构晶离子生成配合物的配危机,会使沉淀溶解度上升,甚至不沉淀的现象。
6.共沉淀:一种难溶化合物沉淀时,某些可溶性杂质同时沉淀下来的现象。
7.均相沉淀法:8.换算因数:被测组分的摩尔质量及系数的乘积与称量形式的摩尔质量及系数的乘积之比为一常数。
滴定绪论1.滴定分析法:简称滴定法。
也成容量分析法,将标准溶液滴加到待测物溶液中,直到化学计量点,然后根据标准溶液所消耗体积和浓度,计算待测组分含量的分析方法。
分析化学名词解释

1.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化学组成的分析方法及有关理论的一门科学。
2.化学计量点:当加入的标准溶液物质的量与被测组分物质的量按化学计量关系定量反应完全时,称反应达到了化学计量点。
3.系统误差:也称可定误差,它是由于分析过程中某些确定的原因造成的,对分析结果的影响比较固定,在同一条件下重复测定时,它会重复出现,使测定结果总是偏高或偏低,并可以设法减小或加以校正。
4.萃取法:是利用被测组分在两种互不相容的溶剂中溶解度大小不同,使它从原来的溶剂中定量的转入萃取剂中,然后蒸干萃取剂,称量残留物的质量,进行被测组分含量的计算。
5.恒重:系指物品连续两次干燥或灼烧后称得的质量相差不超过规定量,即可认为已达恒重。
6.标准溶液:已知准确浓度的试剂溶液称为标准溶液(又称滴定溶液)7.滴定度:有两种表示方法 1.指每毫升标准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g/ml)以T B表示;2.又指每毫升标准溶液相当于被测物质的质量,以T T/A表示。
式中T表示标准溶液的化学式,A表示被测物质的化学式。
8.突跃范围:这种化学计量点±0.1%相对误差范围内溶液PH值的突变,称为滴定突越。
突跃所在的PH值范围称为滴定突越范围。
9.掩蔽作用:在配位滴定时,常用控制酸度的方法来消除部分离子对配位滴定的干扰。
10.色散:让一束白光通过棱镜,便可分解为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称为光的色散。
11.滴定终点:在滴定过程中,指示剂发生颜色变化的转变点称为滴定终点。
12.偶然误差:又称随机误差,它是由某些难以控制或无法避免的偶然因素造成的误差。
13.滴定液:又称标准溶液,即已知准确浓度的试剂溶液。
14.滴定曲线:把滴定过程中溶液PH值的变化情况用曲线表示出来,这一曲线称为滴定曲线。
15.封闭现象:在配位滴定中要求指示剂在化学计量点附近有敏锐的颜色改变,但由于某些金属离子与指示剂生成极为稳定的配合物,因而看不到指示剂变色,这种现象称为指示剂的封闭现象。
(整理)分析化学每一章的名词解释和问答题.

第一章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名词解释1.肽单元2.模体3.蛋白质变性4.β-折叠5.分子伴侣6.protein quaternary structure7.结构域8.蛋白质等电点9.辅基10.肽键11.α- 螺旋12.变构效应13.蛋白质一级结构14.蛋白质二级结构15.蛋白质三级结构16.蛋白质四级结构17.亚基18.肽问答题1.为何蛋白质的含氮量能表示蛋白质相对量?实验中又是如何依此原理计算蛋白质含量的?2.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什么?其结构特征是什么?3.何为氨基酸的等电点?如何计算精氨酸的等电点?(精氨酸的α- 羧基、α- 氨基和胍基的 pK 值分别为 2.17 , 9.04 和 12.48 )4.何谓肽键和肽链及蛋白质的一级结构?5.什么是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它主要有哪几种?各有何结构特征? 6 .举列说明蛋白质的四级结构。
7.已知核糖核酸酶分子中有 4 个二硫键,用尿素和β- 巯基乙醇使该酶变性后,其 4 个二硫键全部断裂。
在复性时,该酶 4 个二硫键由半胱氨酸随机配对产生,理论预期的正确配对率为 1 %,而实验结果观察到正确配对率为 95 %~100 %,为什么?8.什么是蛋白质变性?变性与沉淀的关系如何?9.举列说明蛋白质一级结构、空间构象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10.举例说明蛋白质的变构效应。
11.常用的蛋白质分离纯化方法有哪几种?各自的作用原理是什么?12.测定蛋白质空间构象的主要方法是什么?其基本原理是什么?第二章核酸的结构与功能名词解释1.核小体2.碱基互补(碱基配对)3.脱氧核苷酸4.增色效应5.Tm值6.核糖体7.核酶8.核酸分子杂交9.TΨC 环10.反密码环11.Z-DNA12.核酸变性13.核酸复性问答题1.细胞内有哪几类主要的 RNA ?其主要功能是什么?2.用32P标记的病毒感染细胞后产生有标记的后代,而用35S标记的病毒感染细胞则不能产生有标记的后代,为什么?3.一种 DNA 分子含 40 %的腺嘌呤核苷酸,另一种 DNA 分子含 30 %的胞嘧啶核苷酸,请问哪一种 DNA 的 Tm 值高?为什么?4.已知人类细胞基因组的大小约 30 亿 bp ,试计算一个二倍体细胞中 DNA 的总长度,这么长的 DNA 分子是如何装配到直径只有几微米的细胞核内的?5.简述 DNA 双螺旋结构模式的要点及其与 DNA 生物学功能的关系。
分析化学名词解释

分析化学名词解释1.物理分析:根据被测物质的某种物理性质与组分的关系,不经过化学反应直接进行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叫物理分析。
2.吸收光谱法:利用物质的吸收光谱进行定性、定量及结构分析的方法称为吸收光谱法。
3.发射光谱:是指构成物质的原子、离子或分子受到辐射能、热能、电能或化学能的激发,跃迁到激发态后,由激发态回到基态时以辐射的方式释放能量,而产生的光谱。
4.发色团:是指能在能在紫外-可见波长范围内产生吸收的原子团。
5.助色团:是指本身不能吸收波长大于200nm的辐射,但与发色团相连时,可使发色团产生的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并使吸收强度强加的原子或原子团。
6.吸光度:溶液吸收光的强度,等于透光率的负对数。
7.峰值吸收:峰值吸收系数法是直接测量吸收线中心频率所对应的峰值吸收系数来确定待测原子浓度的方法,简称为峰值吸收。
8.长移和短移:因化合物的结构改变或溶剂效应引起的吸收峰向短波方向移动的现称为篮移(或紫移或称短移),向长波方向移动的现象称为红移或长移。
9.浓色效应、淡色效应:因某些原因使化合物吸收强度增加的效应称为浓色效应,使吸收强度减弱的效应称为淡色效应。
、10.试剂空白:在相同条件下只是不加试样溶液,而依次加入各种试剂或溶剂所得到的空白溶液。
11.共振吸收线:如果吸收的辐射能使电子从基态跃迁到能量最低的激发态,所产生的谱线称为共振吸收线。
12.基频峰:分子吸收红外吸收后,由振能级的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时所产生的吸收峰称为基频峰。
13.倍频峰:分子吸收红外吸收后,由振能级的基态跃迁到第二激发态、第三激发态……时,所产生的吸收峰称为倍频峰。
14.泛频峰:倍频峰、合频峰与差频峰统称为泛频峰。
15.相关峰:由一个官能团所产生的一组相互依存的特征峰,互称为相关吸收峰。
16.红外活性振动:振动周期内发生偶极矩变化的振动,称为红外活性振动。
17.自旋偶合:分子中邻近的自旋核的核磁矩之间的相互干扰,称为自旋偶合。
分析化学名解问答归纳总结(精华版)

名词解释:1.发射光谱:物质的分子、原子或离子接受外界能量,使其由基态或低能态跃迁到高能态(激发态),再由高能态跃迁回低能态或基态,而产生的光谱称为发射光谱。
2.吸收光谱:由电磁辐射通过某些物质时,物质的原子或分子吸收与其能级跃迁相对应的能量,由基态或低能态跃迁到较高的能态,这种基于物质对辐射能的选择性吸收而得到的原子或分子光谱为吸收光谱。
3.原子光谱:原子核外电子在不同能级间跃迁而产生的光谱称为原子光谱。
4.分子光谱:在辐射能作用下,因分子内能级间的跃迁而产生的光谱称为分子光谱。
5.朗伯—比尔定律:是均匀、非散射介质对光吸收的基本定律,是分光光度法进行定量分析的基础。
6.摩尔吸光系数:表示物质的浓度为1、液层厚度为1时溶液的吸光度。
7.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基于气态的基态原子在某特定波长光的辐射下、原子外层电子对光的特征吸收这一现象建立起来的一种光谱分析方法。
8.特征浓度:指产生1%吸收或0.0044吸光度时所对应的被测元素的浓度或质量。
9.荧光:物质的基态分子受一激发光源的照射,被激发至激发态后,在返回基态时发射出波长与入射光相同或较长的光,称为荧光。
10.电化学分析:根据物质在溶液中的电化学性质及其变化来进行分析的方法称为电化学分析。
11.离子选择性电极:也称膜电极,能选择性地响应待测离子的浓度(活度)而对其他离子不响应,或响应很弱,其电极电位与溶液中待测离子活度的对数有线性关系,即遵循能斯特方程式。
12.生物传感器:又称生物选择性电极,是将生物物质(如酶、微生物、细菌等),用固定剂固定成敏化膜,然后涂于或贴于离子选择电极的敏感膜上构成的。
13.阳极溶出伏安法:是将被测金属离子()在阴极(工作电极)上还原为金属,如阴极为汞电极,则形成汞齐;在反向扫描时,阴极变为阳极,金属在阳极上被氧化为金属离子而溶出,此时产生氧化电流。
14.分配系数: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分配达到平衡时的浓度比值,称为分配系数。
(完整word版)生物化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 1.氨基酸的等电点( PI )(isoelectric point ): 在某一PH的溶液中, 氨基酸解离成阳离子和阴离子的趋势及程度相同, 成为碱性离子, 呈电中性, 此时溶液的PH称为该氨基酸的等电点。
2.谷胱甘肽(GSH): 由Glu、Cys、Gly组成, 分子中半胱氨酸的巯基是该化合物的主要功能基团。
(1)是体内重要的还原剂, 保护蛋白质和酶分子中的巯基免遭氧化, 使蛋白质处于活性状态。
(2)具有嗜核性, 与外源的嗜电子毒物(致癌剂、药物)结合, 从而阻断这些化合物与DNA.RNA或蛋白质结合, 以保护机体免遭毒物侵害。
3.蛋白质的一级结构(primary structure): 在蛋白质分子中, 从N-端至C-端的氨基酸排列顺序。
稳定其主要化学键是肽键和二硫键。
4.蛋白质的二级结构(secondary structure): 指蛋白质分子中某一段肽链的局部空间结构, 即该段肽链主链骨架原子的相对空间位置。
稳定它的主要化学键是氢键。
主要包括α螺旋、β折叠、β转角、无规卷曲。
5、肽单元(肽平面)(peptide unit):多肽分子中肽键的6个原子(Cα1.C.O、N、H、Cα2)位于同一平面, 即肽单元。
是蛋白质二级结构的主要结构单位。
6.α螺旋(α-helix):以α碳原子为转折点, 以肽键平面为单位, 盘曲成右手螺旋的结构。
螺旋上升一圈含3.6个氨基酸残基, 螺距0.54nm。
氨基酸的侧链伸向螺旋的外侧。
螺旋的稳定是靠氢键。
氢键方向与长轴平行。
7、蛋白质的三级结构(tertiary structure):指整条肽链中全部氨基酸残基的相对空间位置, 即整条肽链所有原子在三维空间的排布位置。
其形成与稳定主要依靠次级键, 如疏水键、盐键、氢键、范德华力等。
8、结构域(domain):是三级结构层次上的局部折叠区, 折叠得较为紧密, 各有独特的空间构象, 并承担不同的生物学功能。
9、分子伴侣(molecular chaperons): 一类帮助新生多肽链正确折叠的蛋白质。
分析化学名词解释

分析化学名词解释分析化学名词解释1.物理分析:根据被测物质的某种物理性质与组分的关系,不经过化学反应直接进行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叫物理分析。
2.吸收光谱法:利用物质的吸收光谱进行定性、定量及结构分析的方法称为吸收光谱法。
3.发射光谱:是指构成物质的原子、离子或分子受到辐射能、热能、电能或化学能的激发,跃迁到激发态后,由激发态回到基态时以辐射的方式释放能量,而产生的光谱。
4.发色团:是指能在能在紫外-可见波长范围内产生吸收的原子团。
5.助色团:是指本身不能吸收波长大于200nm的辐射,但与发色团相连时,可使发色团产生的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并使吸收强度强加的原子或原子团。
6.吸光度:溶液吸收光的强度,等于透光率的负对数。
7.峰值吸收:峰值吸收系数法是直接测量吸收线中心频率所对应的峰值吸收系数来确定待测原子浓度的方法,简称为峰值吸收。
8.长移和短移:因化合物的结构改变或溶剂效应引起的吸收峰向短波方向移动的现称为篮移(或紫移或称短移),向长波方向移动的现象称为红移或长移。
9.浓色效应、淡色效应:因某些原因使化合物吸收强度增加的效应称为浓色效应,使吸收强度减弱的效应称为淡色效应。
、10.试剂空白:在相同条件下只是不加试样溶液,而依次加入各种试剂或溶剂所得到的空白溶液。
11.共振吸收线:如果吸收的辐射能使电子从基态跃迁到能量最低的激发态,所产生的谱线称为共振吸收线。
12.基频峰:分子吸收红外吸收后,由振能级的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时所产生的吸收峰称为基频峰。
13.倍频峰:分子吸收红外吸收后,由振能级的基态跃迁到第二激发态、第三激发态……时,所产生的吸收峰称为倍频峰。
14.泛频峰:倍频峰、合频峰与差频峰统称为泛频峰。
15.相关峰:由一个官能团所产生的一组相互依存的特征峰,互称为相关吸收峰。
16.红外活性振动:振动周期内发生偶极矩变化的振动,称为红外活性振动。
17.自旋偶合:分子中邻近的自旋核的核磁矩之间的相互干扰,称为自旋偶合。
分析化学名词解释

分析化学名词解释1. 返滴定法:先加入一定量过量的滴定剂,又称第一标准溶液,使与试液中的物质或固体进行反应,待反应定量完成后,再用另一个标准溶液,又称第二标准溶液。
2. 酸效应曲线:配位滴定中,表示金属离子EDTA配合物的lgkfM 或lgY(H)与滴定允许的最小PH值的关系曲线。
3. 吸光系数:单位浓度、单位厚度的吸光度。
4. 内标法:选择样品中不含有的纯物质作参比物质,加入待测样品溶液中,以待测物质和残壁物质的响应信号对比,测定待测组分含量的方法称为内标法。
5. 均匀沉淀法:利用化学反应是溶液中缓慢而均匀的产生沉淀剂,达到一定浓度时,产生颗粒大结构紧密易滤过洗涤的沉淀。
6. 自身指示剂:以滴定液自身的颜色改变指示剂终点的方法。
7. 吸收光谱:利用物质的吸收光谱进行定性、定量及结构分析的方法。
8. 边缘效应:同一物质的色谱斑点在同一薄层板上出现的两边边缘部,它的Rf值大于中间部分的Rf现象。
9. 组分效应:10.基准物质:分析化学中用于直接配制标准溶液或标定滴定分析中操作溶液浓度的物质。
11. 区分效应:指分析化学中,能区分酸碱强度的效应。
12. 伸缩振动:指原子沿键轴方向的伸长和缩短,振动时只有键长的变化而无键角的变化。
13.分配色谱法:固定相是液体,利用液体固定相对试样中诸组分的溶解能力不同,即试样中诸组分在流动相与固定相中分配系数的差异,而实现试样中诸组分分离的色谱法。
14. 不对称电位:如果玻璃膜电极两侧溶液的pH相同,则膜电位应等于零,但实际上仍有一微小的电位差存在,这个电位差称为不对称电位。
15. 酸碱指示剂:用于酸碱滴定的指示剂,称为酸碱指示剂。
16. 吸附色谱法:固定相是一种吸附剂,利用其对试样中诸组分吸附能力的差异,而实现试样中诸组分分离的色谱法。
17. 梯度洗脱:梯度性地改变洗脱液的组分(成分、离子强度等)或pH,以期将层析柱上不同的组分洗脱出来的方法。
18. 金属指示剂:一种能与金属离子生成有色配合物的有机染料显色剂,来指示滴定过程中金属离子浓度的变化。
分析化学名词解释与简答

分析化学名词解释与简答第⼆章:误差及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1.正确理解准确度和精密度,误差和偏差的概念。
答:准确度是测定平均值与真值接近的程度,常⽤误差⼤⼩来表⽰,误差越⼩,准确度越⾼。
精密度是指在确定条件下,将测试⽅法实施多次,所得结果之间的⼀致程度。
精密度的⼤⼩常⽤偏差来表⽰。
误差是指测定值与真值之差,其⼤⼩可⽤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来表⽰。
偏差是指个别测定结果与⼏次测定结果的平均值之间的差别,其⼤⼩可⽤绝对偏差和相对偏差表⽰,也可以⽤标准偏差表⽰。
2.下列情况分别引起什么误差?如果是系统误差,应如何消除?(1)砝码被腐蚀;(2)天平两臂不等长;(3)容量瓶和吸管不配套;(4)重量分析中杂质被共沉淀;(5)天平称量时最后⼀位读数估计不准;(6)以含量为99%的邻苯⼆甲酸氢钾作基准物标定碱溶液。
答:(1)引起系统误差,校正砝码;(2)引起系统误差,校正仪器;(3)引起系统误差,校正仪器;(4)引起系统误差,做对照试验;(5)引起偶然误差;(6)引起系统误差,做对照试验或提纯试剂。
3.⽤标准偏差和算术平均偏差表⽰结果,哪⼀种更合理?答:⽤标准偏差表⽰更合理。
因为将单次测定值的偏差平⽅后,能将较⼤的偏差显著地表现出来。
4.如何减少偶然误差?如何减少系统误差?答:在⼀定测定次数范围内,适当增加测定次数,可以减少偶然误差。
针对系统误差产⽣的原因不同,可采⽤选择标准⽅法、进⾏试剂的提纯和使⽤校正值等办法加以消除。
如选择⼀种标准⽅法与所采⽤的⽅法作对照试验或选择与试样组成接近的标准试样做对照试验,找出校正值加以校正。
对试剂或实验⽤⽔是否带⼊被测成分,或所含杂质是否有⼲扰,可通过空⽩试验扣除空⽩值加以校正。
第三章滴定分析1.什么叫滴定分析?它的主要分析⽅法有哪些答:使⽤滴定管将⼀种已知准确浓度的试剂溶液即标准溶液,滴加到待测物溶液中,直到待测物组分恰好完全反应,即加⼊标准溶液的物质的量与待测组分的物质的量符合反应式的化学计量关系,然后根据标准溶液的浓度和所消耗的体积,算出待测组分的含量,这⼀类分析⽅法统称为滴定分析法。
分析化学所有名词解释

第二章1绝对误差(Absolute error):测量值与真值之差。
2相对误差(Relative error):绝对误差与真值的比值。
3系统误差( Systematic error)(Determinate error 可定误差):由某种确定的原因造成的误差。
一般有固定的方向与大小,重复测量重复出现。
4偶然误差( Accidental error,Random error随机误差):由偶然因素引起的误差。
5准确度(Accuracy):指测量值与真值接近的程度。
6精密度(Precision):平等测量的各测量值之间互相接近的程度。
7偏差(Deviation ):单个测量值与测量平均值之差,可正可负。
8平均偏差(Average deviation):各单个偏差绝对值的平均值。
9相对平均偏差(Relative average deviation):平均偏差与测量平均值的比值。
(Coefficient ofvariation变异系数)10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 RSD):标准偏差与测量平均值的比值。
11有效数字(Significant figure):在分析工作中实际上能测量到的数字。
12重复性(Repeatability):在同样操作条件下,在较短时间间隔内,由同一分析人员对同一试样测定所得结果的接近程度。
13中间精密度(Intermediate precision):在同一实验室内,由于某些试验条件改变,对同一试样测定结果的接近程度。
14重现性(Reproducibility):在不同实验室之间,由不同分析人员对同一试样测定结果的接近程度。
15置信限(confidence limit):先选定一个置信水平P,并在总体平均值的估计值x的两端各定出一个界限。
16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两个置信限之间的区间。
17置信水平与显著性水平: 指在某一t值时,测定值x 落在μ±tS范围内的概率,称为置信水平(也称置信度或置信概率),用P表示;测定值x落在μ±tS范围之外的概率(1-P),称为显著性水平,用α表示。
分析化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第二章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准确度:分析结果与真实值接近的程度,其大小可用误差表示。
精密度:平行测量的各测量值之间互相接近的程度,其大小可用偏差表示。
系统误差:是由某种确定的原因所引起的误差,一般有固定的方向(正负)和大小,重复测定时重复出现。
包括方法误差、仪器或试剂误差及操作误差三种。
偶然误差:是由某些偶然因素所引起的误差,其大小和正负均不固定。
空白试验:在不加入试样的情况下,按与测定试样相同的条件和步骤进行的分析试验,称为空白试验。
有效数字:是指在分析工作中实际上能测量到的数字。
通常包括全部准确值和最末一位欠准值(有±1个单位的误差)。
t分布:指少量测量数据平均值的概率误差分布。
可采用t分布对有限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置信水平与显著性水平:指在某一t值时,测定值x落在μ±tS范围内的概率,称为置信水平(也称置信度或置信概率),用P表示;测定值x落在μ±tS范围之外的概率(1-P),称为显著性水平,用α表示。
置信区间与置信限:系指在一定的置信水平时,以测定结果x为中心,包括总体平均值μ在内的可信范围,即μ=x±uσ,式中uσ为置信限。
分为双侧置信区间与单侧置信区间。
显著性检验:用于判断某一分析方法或操作过程中是否存在较大的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的检验。
包括t检验和F检验。
第三章滴定分析法概论:滴定度:是每毫升标准溶液相当于被测物质的质量(g或mg),以符号T T/B表示,其下标中T、B分别表示标准溶液中的溶质、被测物质的化学式。
T T/B=m B /V T,单位为g/ml或mg/ml分布系数:是溶液中某型体的平衡浓度在溶质总浓度中所占的分数,又称为分布分数以δi表示。
化学计量点:滴定剂的量与被测物质的量正好符合化学反应式所表示的计量关系的一点。
滴定终点:滴定终止(指示剂改变颜色)的一点。
滴定误差:滴定终点与化学计量点不完全一致所造成的相对误差。
可用林邦误差公式计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名词解释1.肽单元2.模体3.蛋白质变性4.β-折叠5.分子伴侣6.protein quaternary structure7.结构域8.蛋白质等电点9.辅基10.肽键11.α- 螺旋12.变构效应13.蛋白质一级结构14.蛋白质二级结构15.蛋白质三级结构16.蛋白质四级结构17.亚基18.肽问答题1.为何蛋白质的含氮量能表示蛋白质相对量?实验中又是如何依此原理计算蛋白质含量的?2.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什么?其结构特征是什么?3.何为氨基酸的等电点?如何计算精氨酸的等电点?(精氨酸的α- 羧基、α- 氨基和胍基的 pK 值分别为 2.17 , 9.04 和 12.48 )4.何谓肽键和肽链及蛋白质的一级结构?5.什么是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它主要有哪几种?各有何结构特征? 6 .举列说明蛋白质的四级结构。
7.已知核糖核酸酶分子中有 4 个二硫键,用尿素和β- 巯基乙醇使该酶变性后,其 4 个二硫键全部断裂。
在复性时,该酶 4 个二硫键由半胱氨酸随机配对产生,理论预期的正确配对率为 1 %,而实验结果观察到正确配对率为 95 %~100 %,为什么?8.什么是蛋白质变性?变性与沉淀的关系如何?9.举列说明蛋白质一级结构、空间构象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10.举例说明蛋白质的变构效应。
11.常用的蛋白质分离纯化方法有哪几种?各自的作用原理是什么?12.测定蛋白质空间构象的主要方法是什么?其基本原理是什么?第二章核酸的结构与功能名词解释1.核小体2.碱基互补(碱基配对)3.脱氧核苷酸4.增色效应5.Tm值6.核糖体7.核酶8.核酸分子杂交9.TΨC 环10.反密码环11.Z-DNA12.核酸变性13.核酸复性问答题1.细胞内有哪几类主要的 RNA ?其主要功能是什么?2.用32P标记的病毒感染细胞后产生有标记的后代,而用35S标记的病毒感染细胞则不能产生有标记的后代,为什么?3.一种 DNA 分子含 40 %的腺嘌呤核苷酸,另一种 DNA 分子含 30 %的胞嘧啶核苷酸,请问哪一种 DNA 的 Tm 值高?为什么?4.已知人类细胞基因组的大小约 30 亿 bp ,试计算一个二倍体细胞中 DNA 的总长度,这么长的 DNA 分子是如何装配到直径只有几微米的细胞核内的?5.简述 DNA 双螺旋结构模式的要点及其与 DNA 生物学功能的关系。
6.简述 RNA 与 DNA 的主要不同点。
7.用四种不同的表示方式写出一段长 8bP ,含四种碱基成分的 DNA 序列(任意排列)。
8.为什么说 DNA 和 RNA 稳定性不同是与它们的功能相适应的?9.简述真核生物 mRNA 的结构特点。
10.简述核酶的定义及其在医学发展中的意义。
第三章酶名词解释1.固定化酶2.酶偶联测定法3.别构调节4.反竞争性抑制作用5.酶的特异性6.酶的活性中心7.结合酶8.最适温度9.Isoenzyme10.ligases11.酶的活性中心12.酶原13.Abzymes14.Initial velocity15.Km16.变构协同效应问答题1.酶与一般催化剂相比有何异同?2.举例说明酶的三种特异性。
3.金属离子作为辅助因子的作用有哪些?4.酶的必需基团有哪几种,各有什么作用?5.酶蛋白与辅助因子的相互关系如何?6.简述“诱导契合假说”。
7.简述 Km 和 Vmax 的意义。
8.说明温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及其实用价值。
9.说明 pH 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10.比较三种可逆性抑制作用的特点。
11.举例说明竞争性抑制作用在临床上的应用。
12.测定酶活性时应注意些什么?13.说明酶原与酶原激活的意义。
14.什么叫同工酶?有何临床意义?15.简述酶与临床的关系。
第四章糖代谢名词解释1.glycolysis2.巴斯德效应3.glycolytic pathway4.磷酸戊糖途径5.三羧酸循环(TAC)6.糖酵解7.citric acid cycle8.glycogenesis9.gluconeoguesis10.糖有氧氧化10.substrate cycle11.糖异生途径ctric acid cycle13.糖原累积症14.blood sugar15.活性葡萄糖16.三碳途径17.Cori 循环18.肝糖原分解19.蚕豆病20.级联放大系统21.Krebs 循环22.高血糖23.低血糖问答题1. 简述糖酵解的生理意义。
2. 糖的有氧氧化包括哪几个阶段?3. 述乳酸氧化供能的主要反应及其酶。
4. 试述三羧酸循环的要点及生理意义5. 试列表比较糖酵解与有氧氧化进行的部位、反应条件、关键酶、产物、能量生成及生理意义。
6. 试述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
7. 机体通过哪些因素调节糖的氧化途径与糖异生途径?8. 试述丙氨酸异生为葡萄糖的主要反应过程及其酶。
9. 试述乳酸异生为葡萄糖的主要反应过程及其酶。
10. 简述糖异生的生理意义。
11. 糖异生过程是否为糖酵解的逆反应?为什么?12. 简述乳酸循环形成的原因及其生理意义。
13. 简述肝糖原合成代谢的直接途径与间接途径。
14. 机体如何调节糖原的合成与分解使其有条不紊地进行?15. 神经冲动如何加速肌糖原的分解?16. 简述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17. 概述肾上腺素对血糖水平调节的分子机理。
18. 简述 6-磷酸葡萄糖的代谢途径及其在糖代谢中的重要作用。
19. 简述草酰乙酸在糖代谢中的重要作用。
20. 在糖代谢过程中生成的丙酮酸可进人哪些代谢途径?21. 概述 B 族维生素在糖代谢中的重要作用。
22. 在百米短跑时,肌肉收缩产生大量的乳酸,试述该乳酸的主要代谢去向。
23. 试述肝脏在糖代谢中的重要作用。
24. 试述从营养物质的角度,解释为什么减肥者要减少糖类物质的摄入量?(写出有关的代谢途径及其细胞定位、主要反应、关键酶)第五章脂类代谢名词解释1.必需脂肪酸2.脂肪动员3.激素敏感性脂肪酶4.酮体5.脂解激素6.抗脂解激素7.血脂8.Apolipoprotein9.Lipoprotein10.LCAT11.ACAT12.胆固醇逆向转运途径13.LDL receptor14.HMG-CoA 还原酶15.Chylomicron16.VLDL17.磷脂酶A218.Lipoprotein lipase19.Pancreatic lipase20.ACP问答题1.脂类消化吸收有何特点?2.试述甘油三酯在机体能量代谢中的作用和特点?3.试述人体胆固醇的来源与去路?4.酮体是如何产生和利用的?5.脂肪酸的β- 氧化与生物合成的主要区别是什么?6.试述 HMG-COA 在脂质代谢中的作用?7.试述乙酰辅酶 A 在脂质代谢中的作用?8.试述脂肪酶在人体脂质代谢中的作用?9.什么是载脂蛋白,它们的主要作用是什么?10.试述脂蛋白受体在血浆脂蛋白代谢中的作用?11.什么是血浆脂蛋白,它们的来源及主要功能是什么?12.什么是 LDL 受体,它在维持细胞游离胆固醇平衡中有什么作用?13.参与甘油磷脂降解的主要磷脂酶有哪些,它们的作用是什么?14.胆固醇逆向转运的基本过程及作用?15.磷脂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什么?卵磷脂生物合成需要哪些原料?第六章生物氧化名词解释1.生物氧化2.呼吸链3.递氢体和递电子体4.氧化磷酸化5. P/O 比值6.化学渗透假说7. Oligomycin sensitivity conferring protein8.解偶联剂9. Respiratory control ratio ( RCR )10. ATP synthase11.苹果酸一天冬氨酸穿梭12.解偶联蛋白13.高能磷酸键14. Creatine phosphate15.腺苷酸载体16.底物水平磷酸化17.磷酸甘油穿梭问答题1.试说明物质在体内氧化和体外氧化有哪些主要异同点?2.当一对电子由琥珀酸转移到 Cytc 时,其标准自由能有何变化?(已知物质氧化还原对的标准电极电位分别是:延胡索酸/琥珀酸为一 0.03V ,Cytc · Fe 3+ /Cytc·Fe 2+ 为 0.25V )3.在底物充足时(如 b - 羟丁酸),在呼吸链反应系统中加人抗霉素 A ,组分辅酶 I 和 Cyta 的氧化还原状态如何?4.简要小结细胞色素类的主要特点(要求写出 5 条)?5.下图是代谢物的生物氧化实验结果。
试分析 a 、 b 、 c 三点各说明什么问题(实验在密闭的线粒体系统中进行)?6.给受试大鼠注射 DNP 可能引起什么现象?其道理何在?7.如何理解生物体内的能量代谢是以 ATP 为中心的?8.试比较需氧脱氢酶和不需氧脱氢酶有何异同点?9. 在体内 Ala 氧化分解成 NH 3 、 CO 2 和 H 2 O 时,可产生多少 ATP ?10.已知葡萄糖生成2乳酸,其△ G O' = - 52000卡/摩尔;葡萄糖十 6O6CO2 + 6H2O ,△ G O' = - 686000 卡/摩尔。
试计算:( 1 )乳酸变成 CO 2 和 H 2 O 时的△ G O' 是多少千焦耳( 1 千卡 =4.l84 千焦耳)?( 2 )以生成 ATP 衡量反应效率若为 40 %,在 (1) 中可生成多少 ATP (按合成 lmol ATP 需 7300 卡能量计)?11.什么是呼吸链?写出细胞内两条主要呼吸链的组成和排列顺序,并标明氧化磷酸化的位置。
第七章氨基酸代谢名词解释题1.必需氨基酸2.食物蛋白质互补作用3.γ-glutamyl cycle4. glucogenic and ketogenic amino acid5.丙氨酸-葡萄糖循环6.尿素循环7.高氨血症8.一碳单位9.甲硫氨酸循环10.苯酮酸尿症11.转氨基作用12.氧化脱氨基作用14.联合脱氨基作用问答题1. 写出下列氨基酸与α酮戊二酸转氨基后生成相应α酮酸的名称⑴ 天冬氨酸⑵ 谷氨酸⑶ 丙氨酸⑷ 苯丙氨酸2. 简述谷氨酸在体内转变成尿素、 CO 2 与水的主要代谢过程。
3. 简述天冬氨酸在体内转变成葡萄糖的主要代谢途径。
4.讨论鸟氨酸循环、丙氨酸 - 葡萄糖循环、甲硫氨酸循环的基本过程与生理意义。
5.叶酸、维生素 B l2 缺乏产生巨幼红细胞贫血的生化机理。
6.说明高氨血症导致昏迷的生化基础。
7.举例说明肝是尿素合成主要器官的实验依据。
8.苯酮酸尿症与白化病发生的生化基础。
9.为什么对高氨血症患者禁用碱性肥皂水灌肠和不宜用碱性利尿剂。
10.概述体内氨基酸的来源和主要代谢去路。
11.为什么测定血清中转氨酶活性可以作为肝、心组织损伤的参考指标?12.体内氨基酸除了作为合成蛋白质的原料外,还可转变成其它多种含氮的理活性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