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

中国海大附中高中历史组马国旗【摘要】以学生为本,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新课程改革全面启动,它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活力。但是教材过多的内容与有限的课时形成了突出的矛盾。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认真研究课标,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与精心取舍。通过重新整合以重构历史教学体系,使历史专题的头绪更集中、主题更突出,更好体现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和整体性。通过合理取舍以强化主干知识,突出重点,把握核心,以取得高效、优质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新课标新教材整合取舍

2004年秋季,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山东、宁夏、广东、海南等四个实验区全面启动,这是建国以来课程改革力度最大的一次。《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设计符合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与之相适应的是新编的历史教材也打破以往人教版一统天下的局面,实行“一纲多本”,出现了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大象版四个版本(目前广州市的中学统一选用人教版的教材)。课程改革带来的是全新教育理念,作为实验区一线高中历史教师,既感振奋,又深感压力。在课改实验过程中,遇到不少的困难及困惑,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将会直接影响教改的效果。

一.教改中面临的困难及困惑

1.课时不足

课程改革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活力,使传统的单一、被动的教学方式,转变为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师生平等交往,教学互动,形成合作学习的良好课堂气氛。但由于教材容量过大,一些有益的课堂探究活动不能充分展开,往往由于赶进度而被迫草草收场。过多的内容与有限的课时形成一对突出的矛盾。

2.资源不足

首先,教师本身知识储备的不足:教师是新课程改革最重要的人力资源。新课标的实施对教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历史教师不仅需要具备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史学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还需要具有一定的学科科研能力;教师既是学生的学习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学生成长的引导者,教学的参与者,同时也是课程开发者。

但是目前教师面临知识老化、知识面太窄,学科渗透能力不强,教师的继续教育又明显滞后,这种局面不改变,难以适应课改的要求。

其次,学生知识的缺失。新课程要求学生有较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适应高中历史的专题教学。但在广州市历史并不作为中考的科目,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对历史教学并不重视,学生的知识漏洞严重,该掌握的知识没有掌握,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这也是造成教学进度缓慢的主要原因。

再次,后勤配套问题。新课程要求老师引导学生多探究多实践,教师在带学生走出校园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时,如何处理资源、资金、安全等问题也是值得考虑的。

3.前景不明

最令广大教师忧心的是,到目前为止,高考模式、招生录取方式、试题结构、考试要求仍不明朗。尽管教师对新课程改革充满期待,跃跃欲试,然而高考指挥棒高悬又令教师改革步伐不敢迈得太大。毕竟高考成绩、升学率高低,成了学校、社会评价教师的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标准。在高考模式未出台前,众多教师都只能采取“稳扎稳打”的方法,深入、细致分析教材,使课时不足的矛盾更突出。应试教育不改变,教改难以顺利进行。

尽管遇到各种困难,但是教改的步伐不会因此而停止。广大教师应该以积极的心态,饱满的热情踏上教改之路。高考政策配套问题上级教育部门自会解决,作为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内强实力。至于教学进度缓慢,课时不足,教师可以通过对教材内容重新整合以重构历史教学体系,合理取舍以强化主干知识,从

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体系重构灵活整合

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下称《历史标准》)编写的新教材是以模块为架构、以专题为基本单元,以中外合编为体系,其特点是内容精炼、跳跃性强,思维层次高,适合探究性教学的开展。但同时也存在时序性和整体性较差,知识系统破碎的弱点,给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教材进行灵活整合,重新构建起相对完整的历史教学体系。

1.做好初、高中教学的衔接

全新的教学理念、新颖的教材编写方式、崭新的学习方式,对刚升上高中的学生来说是一大挑战:从教材模式看:打破历史学科严密的知识体系,突破王朝体系,改变编年史体例,从初中通史式的基础教学发展到高中中外合编的专题式教学模式,跳跃性较强。

从内容目标上看:为减轻学生负担,初中教材删减大量的基础知识,内容相对简化和浅化,高中教材却以专题教学,专业性较强;与初中相比,高中阶段的学习目标更多地强调宏观性、思想性和开放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较大的知识落差。

从教与学的方式:以教师为中心的教授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究。

高中历史学习专题是在初中历史学习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和深化,它们之间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了解初中的教材,做好初高中的衔接,才能使高中历史学习更顺利。

2.依托教材,灵活整合

(1)重视模块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课程结构上,改变了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状,以“模块”+“专题”的形式,构建了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的课程结构。高中历史分成3个必修模块和6个选修模块。必修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历史I>>反映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重大政治事件。<<历史II>>反映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有助学生了解人类历史上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基本史实;<<历史III>>则属于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内容,有助学生探讨文化和科学技术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选取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作为学生的必修内容,有利于打好历史学习的基础。选修课分为“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等六大模块,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各模块之间,既各有侧重,又有密切的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相互参照,统筹兼顾。

(2)模块内的专题整合

教师要建构起整体教学设计观,总揽全局,不要讲一课,备一课。而应该将教学设计置于课程模块的整体之中来考虑。就历史必修(I)这一模块而言,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涉及古今中外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重大政治事件和重要政治人物。本模块分为九大专题共25课,其中中国史专题五个,世界史专题四个。专题之间既有纵向联系,也可进行横向比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重新的整合:

(1)以问题为核心的系统化整合(第一、三、四、八单元)

----中国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2)以对比为目的的局部整合

-----中西古代政治制度的不同特点(第一、六单元)

-----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的高峰与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第一、七单元)

(3)世界背景与中国历史的整合

----战后世界形势的发展与新中国外交(第五、九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发展与社会主义运动的成长壮大(第八、九单元注①)

(4)中国近现代史阶段性特征的整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