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
浅谈高中历史教材的整合

浅谈高中历史教材的整合近年来,历史教材整合成为了许多高中历史教师关注的热点话题。
历史教材整合,顾名思义,就是把多个版本的历史教材、参考书、补充资料整合在一起,形成一门高中历史的综合课程。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高中历史教材的整合。
一、现状分析高中历史教材的整合在很多地方已经开始了。
学校往往会选择几种常用的教材,根据需要整合成一份完整的历史教材。
而在其他地方,老师会自己手动地整合材料,提供给学生作为课堂参考。
整合后的教材内容丰富,内容更加充实,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考虑到学生们在不同教材中学习的差异,对历史教材进行整合是需要的。
二、整合意义1.降低教育资源的浪费如果每本历史教材都被认为是独立的,学生将被要求购买并使用许多不同版本的历史教材,这样会带来高昂的成本和教育资源的浪费。
而整合历史教材和资料可以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降低学习成本,让学生更加专注于历史本身。
2.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学生们学习历史的目标是了解历史事件,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并从中得出一些结论。
整合历史教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历史事件。
不仅如此,整合教材还可以帮助学生收集更多的资料,这些资料可以完善整体学习框架,加深更深的理解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促进跨学科的学习对于历史的学习,人文、艺术、政治、经济等多个学科都会产生影响。
整合历史教材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地了解这些影响。
从跨学科的视角,学生们可以在学习历史的同时加深其他学科的认识和理解。
三、整合方法整合历史教材需要有一个明确的计划或方法。
下面,我们以三种方法为例,为大家介绍整合历史教材的几种方法:1.选择最佳教材在整合历史教材的过程中,首先需要确定最佳的历史教材。
我们可以在现有的教材库中筛选,找到几本与课程与目标相符合的教材。
在选择历史教材时,教师还需要考虑该教材的价值、内容、可读性以及与目前课程的相关性。
2.整合与补充教材整合教材后,需要仔细查看教材的难度,对内容进行分类和整合。
浅谈高中历史选修教材的整合与利用

浅谈高中历史选修教材的整合与利用高中历史选修教材的整合与利用是一个重要的教学问题,对于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历史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整合与利用的角度,浅谈高中历史选修教材的相关问题。
高中历史选修教材的整合主要包括两方面:纵向整合和横向整合。
纵向整合是指将不同版本的高中历史选修教材进行比较和归纳,找出其共同点和不同点,形成一个整体的教学框架。
不同版本的教材都会涉及到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等内容,可以通过对这些内容进行比较和总结,找出其脉络和重点,形成一种系统的历史教学体系。
而横向整合则是指将高中历史选修教材与其他学科的教材进行整合,形成跨学科的教学内容。
历史与地理、历史与政治、历史与文学等学科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可以通过整合相关的教材,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高中历史选修教材的利用主要包括教学设计和学生自主学习两个方面。
在教学设计方面,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设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在教学设计中可以通过问题导向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学生自主学习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教材进行独立学习和探究,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历史主题进行深入研究,并通过写作、讲解或展示的方式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高中历史选修教材的整合与利用是一个综合性的教学问题,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创造力,加强对教材的研究和整合,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历史思维能力。
教师还应该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历史学习,积极思考和实践,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
通过高中历史选修教材的整合与利用,可以提高历史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浅谈高中历史选修教材的整合与利用

浅谈高中历史选修教材的整合与利用一、高中历史选修教材的整合在高中历史课程中,学生需要学习各个时期的历史知识,包括古代、近代和现代的历史内容。
而高中历史选修教材的整合就是要将这些内容进行有机的结合,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
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的历史时期,整合相关的课程内容,将相关的知识点进行连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的脉络。
我们可以通过整合教材,将历史知识与当下的社会现实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历史与现实的相互作用。
整合教材还可以将不同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横向对比和纵向联系,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历史。
整合高中历史选修教材,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价值观。
通过整合教材,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历史事件的影响,从而形成对历史的深刻理解。
学生还可以通过对历史材料的整合和分析,形成独立的历史观点和思考,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
高中历史选修教材的整合是十分必要的,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提高其历史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对于高中历史选修教材的利用,我们不仅要注重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习资源的利用,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更加主动和有效。
教师在利用历史选修教材时,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历史学习中。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示范、引导等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现场考察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

高中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作者:李怀成王传庆来源:《读天下》2020年第05期摘要:新课程改革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活力。
但是教材过多的内容与有限的课时形成了突出的矛盾。
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认真研究课标,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与精心取舍。
通过重新整合以重构历史教学体系,使历史专题的头绪更集中、主题更突出,更好体现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和整体性。
通过合理取舍以强化主干知识,突出重点,把握核心,以取得高效、优质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新课标,新教材,整合,取舍课程改革带来的是全新教育理念,作为高中历史教师,既感振奋,又深感压力。
在课改实验过程中,遇到不少的困难及困惑,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将会直接影响教改的效果。
我认为教师可以通过对教材内容重新整合以重构历史教学体系以提高教学效果。
一、教改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及困惑(一)课时不足课程改革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活力,使传统的单一、被动的教学方式,转变为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师生平等交往,教学互动,形成合作学习的良好课堂气氛。
但由于教材容量过大,一些有益的课堂探究活动不能充分展开,往往由于赶进度而被迫草草收场。
过多的内容与有限的课时形成一对突出的矛盾。
(二)資源不足首先,教师本身知识储备的不足:教师是新课程改革最重要的人力资源。
新课标的实施对教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历史教师不仅需要具备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史学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还需要具有一定的学科科研能力,教师既是学生的学习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学生成长的引导者,教学的参与者,同时也是课程开发者。
但是目前教师面临知识老化、知识面太窄,学科渗透能力不强,教师的继续教育又明显滞后,需要改变这种状况适应课改的要求。
二、体系重构灵活整合我们现在用的新教材是以模块为架构、以专题为基本单元,以中外合编为体系,其特点是内容精炼、跳跃性强,思维层次高,适合探究性教学的开展。
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

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历史教育也在不断改革和完善。
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成为了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新课标下,历史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素养为出发点,强调历史学科的学科性和科学性,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历史教材进行整合和取舍,以适应学科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下面就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进行探讨。
一、整合历史教材,突出历史学科的学科性在新课标下,历史教育要求教师对历史教材进行整合,突出历史学科的学科性。
历史学科的学科性包括历史学科的客观性、学科性、专业性和思辨性。
要实现这一点,教师需要对历史教材进行整合,删除一些内容,增加一些内容,调整教学进度,使历史教材更贴合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整合历史教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科性原则,将历史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分类整合,形成层层递进,相互贯通的教学体系。
可以将历史教材中的人物、事件、思想、文化等内容进行整合,形成一个丰富的历史知识体系。
教师还可结合学科性原则,选用一些能够体现历史学科客观性、学科性、专业性和思辨性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走进历史的深邃之中,感受历史的魅力。
二、取舍历史教材,聚焦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在取舍历史教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核心素养原则,对历史教材进行分析,确定哪些内容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哪些内容是非核心素养,然后有的放矢地对历史教材进行取舍。
可以剔除一些琐碎的历史知识,留下一些能够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历史情感的核心内容。
教师还可根据核心素养原则,设计一些能够体现历史思维、历史方法和历史情感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追寻历史的踪迹,培养历史的情感。
三、整合与取舍,实现历史教育的创新和发展通过整合历史教材和取舍历史教材,可以实现历史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能够深化历史学科的学科内涵,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能力;能够提高历史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增强历史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能够丰富学生的历史信息和历史情感,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历史自觉;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多元化发展。
浅谈高中历史选修教材的整合与利用

浅谈高中历史选修教材的整合与利用随着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推进,历史选修教材在教学中的整合与利用愈发显示出其重要性。
本文从选修教材的整合和利用两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选修教材的整合高中历史选修教材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但由于选修教材的内容比较多,许多学生和教师需要借鉴多本教材才能全面掌握课程所需要的知识点。
这就需要从不同教材中选取合适的内容进行适度整合。
具体来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 选取重要知识点。
根据历史选修课程的框架及考试大纲,选取其中的重要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应该要求考生深入理解,并且在考试中占有较大的比例。
这样做有助于帮助学生集中精力学习重要内容。
2. 统一概念和术语。
不同教材中的概念和术语有些相似,有些不相同。
为了避免造成混淆,有必要对于同一概念或术语,在不同教材中采取一种相同的定义或解释方式。
3. 整合教材中的案例和文献资料。
历史选修课程中案例和文献资料是必要的教学组成部分之一,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
但不同教材中的案例和文献资料可能不同,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整合,并选择教材质量较高、内容优秀的案例和文献资料。
选修教材的整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教材内容,并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但仅仅整合还不足以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还需要利用好选修教材。
1. 突出主题意识。
在历史选修课程中,突出主题意识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和重要事件。
教师需要根据选修教材,创设有针对性的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对于广泛历史资料进行主题发掘的能力。
2. 借助多媒体素材。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社会,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来展示选修教材中的知识点,这样做有助于加强学生的记忆力和理解力。
3. 打破知识隔离。
历史选修教材中的内容相对独立,很难将历史发展的整个脉络讲述清楚。
因此,教师需要将不同教材中的知识点相互关联起来,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结语选修教材的整合与利用是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这些工作的完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知识,在考试中有更好的表现。
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

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一、教材整合与取舍的必要性1. 时代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历史教育需要与时俱进,反映时代的发展和变化。
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就是要根据时代的需要,更新教材内容,使之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2. 学科内部知识的关联历史学科是一个系统的学科,其中的各个知识点相互关联,需要在教材中进行整合和取舍,才能完整地呈现历史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观念,提高历史的综合素养。
3. 学生的学习负担过多的教材内容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可能导致学习内容的混淆和理解难度的增加。
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与取舍,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提高学习效果。
4. 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也是推动教材整合与取舍的重要因素。
新课标的推出,不仅要求教师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也需要教材编写者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和优化,以满足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
1. 突出重点,略去繁文在整合与取舍过程中,要突出历史教学的重点内容,略去琐碎繁文。
通过选取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现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历史的发展脉络和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 注意横向与纵向的关联历史教学内容的整合与取舍要注意横向与纵向的关联,既要注重不同历史时期的关联,也要注意不同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现象之间的关联。
通过合理的教材整合与取舍,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形成更加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3. 适应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教材整合与取舍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教学内容的层次和深度。
只有把教材内容和教学大纲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指导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4. 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进行教材整合与取舍时,还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选择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学习能力的教材内容。
只有让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时感到舒适和自信,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效。
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

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历史教育也必须不断进行更新和改进。
新课标下的历史教材整合与取舍,是当前历史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历史教育不仅要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更要紧跟时代脚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能力。
在整合与取舍的过程中,需要从内容、教学手段、教师素养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量,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新课标下的历史教材整合与取舍需要注重内容的更新和完善。
历史是一门以事实为基础的学科,而历史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要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影响,更要引导学生思考历史背后的原因和规律。
教材内容的整合与取舍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能力,适当减少对于事件具体细节的罗列,而更多地关注历史事件背后的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内在联系。
还需要对历史教材中的一些过时观点和偏见进行剔除,以提高历史教育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教学手段也是新课标下历史教材整合与取舍的重要考量因素。
传统的历史教学多是以老师为中心,通过讲述和讲解的方式传授知识。
而在新课标下,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主体地位,采用多种形式和手段来进行历史教学。
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形式,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历史事件和人物,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能力。
还可以结合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提高历史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的素养也是新课标下历史教材整合与取舍的重要环节。
历史教师需要具备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教育经验,更要具备敏锐的历史思维和更新的教学理念。
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成长,积极参与教育培训和专业交流,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还要注重教师的情感教育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态度和价值观,使历史教育不仅是一种知识传授,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新课标下的历史教材整合与取舍是一个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和探索。
只有不断更新教材内容,创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师素养,才能更好地推进历史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培养出更加全面发展的学生。
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

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
新课标下的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是指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对历史教材进行整合和选择。
新课标的核心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在整合和选择历史教材时,应围绕这一核心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方法,并兼顾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在整合历史教材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历史思维是指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研究历史事件、理解历史现象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在整合教材时,应注重选择那些能够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内容,比如鼓励学生进行历史研究、让学生参与历史实践等。
在整合历史教材时,还需要兼顾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科学性是指教学内容要符合历史学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实用性是指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需要。
在历史教学中,应尽量避免机械地教授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考、探索历史问题。
在整合教材时,应选择那些科学性和实用性兼具的内容,既能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又能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
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

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历史教育始终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随着教育理念的变化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成为了教育界和教师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就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进行探讨。
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整合涉及到教育资源的整合和优化。
新课标对历史课程的设置进行了重新规划,着重强调了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和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这就要求教育部门和教师们对历史教材进行整合,将教材资源进行优化,选取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教材,建立起一套科学完整的教材体系。
在整合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教材内容的质量、适用性以及学生的学习需求,确保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和经济性,为教学提供更好的保障。
整合历史教材还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考虑。
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等都是影响教材整合和取舍的重要因素。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新课标的要求,选取最适合学生的教材内容,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和教学效果。
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和经验,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差异化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有效的历史教育。
在整合历史教材的过程中,还需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教学资源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科书和讲义,而是包括了图书馆、博物馆、网络资源等多种形式。
教师可以将这些现代化的教学资源整合到教学之中,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教学的多样性和互动性。
这就进一步要求教师具备教学资源整合和应用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全面的历史教育。
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是一项复杂而又重要的工作。
这不仅需要教师对历史教材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还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教学资源整合和应用能力。
只有通过不断努力和实践,教育部门和教师们才能够成功地实施新课标,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历史教育。
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够引起教育界和教师们对新课标下历史教材整合与取舍的更多关注和思考,为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更多有益的启示和帮助。
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

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历史课程的改革,在社会和学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根据新的教育大纲和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新的历史教材首次在2011年出版,添加了新的历史内容和理念,强调了引导学生对历史进行分析和思考。
然而,新课标下的历史教材整合和取舍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新课标下的历史教材要糅合传统文化和当代理念,体现生动活泼、情感化与思维性的特点。
传统历史是复杂而又总体的,它不能完全被当下的观念所绑定,要结合当代的现实分析和解释。
然而,当代的理念也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历史,而是应该在新的历史教材中融合,展现出鲜活、多样和富有趣味性的历史形象。
其次,新课标下的历史教材要处理好各种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比重和概述和具体的关系。
历史事件以及人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需要根据重点和重要性来进行选择和取舍,使教材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
同时,历史事件一般都是互相关联的,需要同时考虑,避免以点带面、重点不重而使教材过于繁琐。
最后,新课标下的历史教材需要在知识、技能和情感的方面统筹整合。
在知识方面,历史教材需要突出重点和深入剖析,加强人物形象的展示和历史思想的阐释。
在技能方面,历史教材更应该强调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方法,使学生能够灵活应用历史知识和技能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在情感方面,历史教材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引导他们对历史人物的尊重和理解,发挥历史对人生意义的引领作用。
因此,为了更好地整合和取舍历史教材,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保证教材的便于理解和易于操作,同时要注意防范历史教育中的严肃性和枯燥性。
只有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中,我们才能够更好地达到历史教育的目的,让学生具备思辨和批判能力,成为真正的历史人才。
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

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1. 引言1.1 背景介绍历史教育一直被认为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文情怀的重要途径,而历史教材作为历史教学的主要工具,对于学生的历史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历史研究的深入,历史内容的更新和整合也显得尤为重要。
新课标的内容与要求更加注重学生的历史认知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倡学生以问题为导向、以历史为基础进行思考和探究。
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成为新课标下的重要课题。
如何在保留历史教育传统的基础上,更好地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提高学生历史认知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成为当前历史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和挑战。
1.2 新课标的内容与要求新课标的内容主要包括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和课程要求。
新课标要求历史教材内容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注重历史事件的关联性和发展规律,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跨领域的深度思考。
新课标要求历史教材内容要体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热爱历史、热爱祖国的情感。
新课标还要求历史教材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判断能力。
新课标还要求历史教材内容要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新课标要求历史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注重历史事件的关联性和发展规律,体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
这些要求为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提供了方向和指导。
2. 正文2.1 历史教材整合的必要性历史教材整合的必要性在于,在新课标下,学生需要更加全面和深入地了解历史知识。
而传统的历史教材往往只涵盖了某些特定的内容,或者只从某一种视角讲述历史事件,限制了学生对历史的全面理解。
通过整合不同版本的历史教材,可以使学生接触到更加多元化和立体化的历史观点,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中国海大附中高中历史组马国旗【摘要】以学生为本,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新课程改革全面启动,它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活力。
但是教材过多的内容与有限的课时形成了突出的矛盾。
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认真研究课标,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与精心取舍。
通过重新整合以重构历史教学体系,使历史专题的头绪更集中、主题更突出,更好体现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和整体性。
通过合理取舍以强化主干知识,突出重点,把握核心,以取得高效、优质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新课标新教材整合取舍2004年秋季,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山东、宁夏、广东、海南等四个实验区全面启动,这是建国以来课程改革力度最大的一次。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设计符合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
与之相适应的是新编的历史教材也打破以往人教版一统天下的局面,实行“一纲多本”,出现了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大象版四个版本(目前广州市的中学统一选用人教版的教材)。
课程改革带来的是全新教育理念,作为实验区一线高中历史教师,既感振奋,又深感压力。
在课改实验过程中,遇到不少的困难及困惑,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将会直接影响教改的效果。
一.教改中面临的困难及困惑1.课时不足课程改革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活力,使传统的单一、被动的教学方式,转变为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师生平等交往,教学互动,形成合作学习的良好课堂气氛。
但由于教材容量过大,一些有益的课堂探究活动不能充分展开,往往由于赶进度而被迫草草收场。
过多的内容与有限的课时形成一对突出的矛盾。
2.资源不足首先,教师本身知识储备的不足:教师是新课程改革最重要的人力资源。
新课标的实施对教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历史教师不仅需要具备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史学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还需要具有一定的学科科研能力;教师既是学生的学习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学生成长的引导者,教学的参与者,同时也是课程开发者。
但是目前教师面临知识老化、知识面太窄,学科渗透能力不强,教师的继续教育又明显滞后,这种局面不改变,难以适应课改的要求。
其次,学生知识的缺失。
新课程要求学生有较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适应高中历史的专题教学。
但在广州市历史并不作为中考的科目,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对历史教学并不重视,学生的知识漏洞严重,该掌握的知识没有掌握,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这也是造成教学进度缓慢的主要原因。
再次,后勤配套问题。
新课程要求老师引导学生多探究多实践,教师在带学生走出校园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时,如何处理资源、资金、安全等问题也是值得考虑的。
3.前景不明最令广大教师忧心的是,到目前为止,高考模式、招生录取方式、试题结构、考试要求仍不明朗。
尽管教师对新课程改革充满期待,跃跃欲试,然而高考指挥棒高悬又令教师改革步伐不敢迈得太大。
毕竟高考成绩、升学率高低,成了学校、社会评价教师的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标准。
在高考模式未出台前,众多教师都只能采取“稳扎稳打”的方法,深入、细致分析教材,使课时不足的矛盾更突出。
应试教育不改变,教改难以顺利进行。
尽管遇到各种困难,但是教改的步伐不会因此而停止。
广大教师应该以积极的心态,饱满的热情踏上教改之路。
高考政策配套问题上级教育部门自会解决,作为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内强实力。
至于教学进度缓慢,课时不足,教师可以通过对教材内容重新整合以重构历史教学体系,合理取舍以强化主干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体系重构灵活整合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下称《历史标准》)编写的新教材是以模块为架构、以专题为基本单元,以中外合编为体系,其特点是内容精炼、跳跃性强,思维层次高,适合探究性教学的开展。
但同时也存在时序性和整体性较差,知识系统破碎的弱点,给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教材进行灵活整合,重新构建起相对完整的历史教学体系。
1.做好初、高中教学的衔接全新的教学理念、新颖的教材编写方式、崭新的学习方式,对刚升上高中的学生来说是一大挑战:从教材模式看:打破历史学科严密的知识体系,突破王朝体系,改变编年史体例,从初中通史式的基础教学发展到高中中外合编的专题式教学模式,跳跃性较强。
从内容目标上看:为减轻学生负担,初中教材删减大量的基础知识,内容相对简化和浅化,高中教材却以专题教学,专业性较强;与初中相比,高中阶段的学习目标更多地强调宏观性、思想性和开放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较大的知识落差。
从教与学的方式:以教师为中心的教授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究。
高中历史学习专题是在初中历史学习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和深化,它们之间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了解初中的教材,做好初高中的衔接,才能使高中历史学习更顺利。
2.依托教材,灵活整合(1)重视模块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课程结构上,改变了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状,以“模块”+“专题”的形式,构建了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的课程结构。
高中历史分成3个必修模块和6个选修模块。
必修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历史I>>反映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重大政治事件。
<<历史II>>反映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有助学生了解人类历史上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基本史实;<<历史III>>则属于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内容,有助学生探讨文化和科学技术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选取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作为学生的必修内容,有利于打好历史学习的基础。
选修课分为“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等六大模块,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各模块之间,既各有侧重,又有密切的联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相互参照,统筹兼顾。
(2)模块内的专题整合教师要建构起整体教学设计观,总揽全局,不要讲一课,备一课。
而应该将教学设计置于课程模块的整体之中来考虑。
就历史必修(I)这一模块而言,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涉及古今中外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重大政治事件和重要政治人物。
本模块分为九大专题共25课,其中中国史专题五个,世界史专题四个。
专题之间既有纵向联系,也可进行横向比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重新的整合:(1)以问题为核心的系统化整合(第一、三、四、八单元)----中国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2)以对比为目的的局部整合-----中西古代政治制度的不同特点(第一、六单元)-----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的高峰与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第一、七单元)(3)世界背景与中国历史的整合----战后世界形势的发展与新中国外交(第五、九单元)---世界资本主义发展与社会主义运动的成长壮大(第八、九单元注①)(4)中国近现代史阶段性特征的整合-----中国人民抗争之路(第二、三单元)------艰巨的民主法治之路(第三、四单元)(5)以横向比较为目的的整合----近代中外民主政制的比较(第四、七单元)----不同意识形态的碰撞与较量(第四、八、九单元)通过整合,使历史专题的头绪更集中、主题更突出,不仅更好体现历史发展的时序性。
同时也能横向反映人类文明发展的步伐、不同文明的相互交流与碰撞。
如果说对教材进行灵活整合是属于宏观把握的话,那么,要取得优质、高效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在微观上对专题内教材内容进行精心的取舍。
三.紧扣课标合理取舍在教改实践的过程中,教师们普遍感到“三多二少”:内容多、头绪多、涉及面广;课时少、参考资料少。
教学难度大,教学进度缓慢。
要走出这个困局,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敢于大胆取舍:1.紧扣课标,把握核心课标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课改赖以进行的纲领性文件。
教师备课时应该认真研究课标,领会课标的意图,把握每个专题核心内容及每节课的学习要点。
<<历史I>>就以人类政治活动发展主线为线索,精选能够反映一个历史时期基本特征的重要政治制度、历史性政治变革、重大政治事件和重要政治人物来作为学习内容。
在进行教材处理时,可分二步:(1)确定专题的主线(或核心)。
如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人教版,下同),其主线反映二千多年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产生与发展的过程。
(2)根据课标的“学习要点”和“教学活动建议”,拟订各课的重点和难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分为四节课:1.“夏商周的政治制度”重点在宗法制和分封制。
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是本单元重中之重。
课标要求:“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皇帝制、中央官制和郡县制在初中历史学习已有所涉及,本课重点应该着力引导学生探究中央集权制对秦朝及后世的影响。
秦始皇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产生巨大影响,以后历代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和发展。
了解这一政治制度特点及其形成过程,就成为解开古代中国政治结构的钥匙。
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反映了从汉至元这一时期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应以时间纵线为线索,突出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继承与创新,从而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这一课反映中国封建社会晚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影响。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这一课重点引导学生探究A.明清时期是怎样强化君主专制的?B.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2.注重基础贴近时代教材内容跨度大、跳跃性强,涉及的知识面广、知识点多。
哪些要详细讲、哪些略讲,哪些不讲?令人迷惘。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提出:“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由此可见,遵循时代性、基础性的原则,高中历史课程内容必须精选素质教育必须的基础知识:在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对现实仍具有一定影响或借鉴意义的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反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全方位互动联系;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及学生生活间的联系的内容为必须掌握的内容。
至于深度、广度如何把握?还是以课标为依据,“内容标准”中“学习要点”提出了“知识与能力”目标,对有关知识及其能力层次的教学目标,作出了相对具体的要求和规定,这是必须达到的最低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课标没有对教学目标的上限作出具体规定,这就给教学提供了较大的回旋空间,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切忌过分拔高课程难度和拓展课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