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德育教育策略论文
大学生德育论文3篇
大学生德育论文
第一篇:大学生应该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
值观念也在不断地改变,大学生更是时代变迁的代表。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要积极拥抱生活,正确树立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的人生道路。
首先,大学生要以人为本,珍惜生命,追求健康和幸福。
生命是最宝贵的,只有身体健康才能拥有更多的幸福感。
因此,大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要注重保养身体,保持合理的作息和饮食习惯,远离各种有害物质和不良习惯,健康地度过每一天。
其次,大学生要坚持正确的人生目标和追求。
每个人都
要有自己的目标和梦想,但要注意目标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并根据自身情况和兴趣爱好做出选择。
大学生应该更多地关注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在学习、实践、交往中不断积累经验和提高能力,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最后,大学生要积极投身社会,关注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扬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在学生时期,要注重锻炼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多参加社会实践、公益活动等,了解社会、感受社会、回馈社会。
同时,要积极发扬团结、友爱、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与身边的同学相互学习、相互支持,共同进步。
总之,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成为
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青年。
只有把握好自己的未来,才能承担起建设美好社会的责任和使命。
思想品德教育论文(5篇)
思想品德教育论文(5篇)思想品德教育论文(5篇)思想品德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一、贯彻“深”、“厚”精神,提高思品课的教学质量所谓“深”,就是实事求是、有的放失、有针对性地教育好同学;就是要观点正确、说理明白、深化浅出、讲求实效;就是要把大纲吃透,把教材吃透,把同学的状况吃透,把大纲用活,把教材讲活,把同学教活。
在思品课教学中,我们引导老师做到以下几点:1.挖掘教材。
设计好问题与习题。
实践证明,只有挖掘教材,才能理解教材中的观点。
只有理解教材中的观点,把握要求,把握同学的思想脉搏,所设计的问题和习题才能符合教材要求,具有针对性;才能触及同学的思想实际,达到统一熟悉、提高熟悉的目的。
那么,怎样才能让老师吃透教材、更深刻地熟悉理解教材中的观点呢?我们的做法是:第一,组织老师学纲。
大纲是讲课的依据和遵循的指导思想,所以我们在每学期开学伊始,都组织老师仔细地学纲,为把思品课推上一个新台阶而打下了良好的基矗其次,抓住备课这一关。
给时间让老师自己备课,找时间让老师集中备课。
把共性问题和疑问提出来共同讨论探讨,这样能深刻地理解教材,把握教材、驾驭教材。
如,在讨论新教材三班级下册《拾金不昧》一课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让大家讨论:“拾到一分钱或巨款交还失主或交公,应当表扬谁?”“拾到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拾到十元钱或更多的钱交给爸爸,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由于教材把握得好、道理讲得明白,使得课堂气氛活泼,收到了良好效果。
2.选择敏捷多样的教学方法,增加教学效果。
“运用敏捷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同学的乐观性和主动性,引导同学独立思索,分辩是非,自己教育自己。
”这是大纲对思品教学的要求。
依据这一要求,我们在思品课上实行了故事启迪、情景激发、行为辨析、示范训练、录音录像、幻灯图片、争论沟通等教学方法,收到了令人满足的效果。
3.运用榜样的力气,进行正面教育。
少年儿童具有仿照性强,可逆性大的特点。
我们运用榜样人物的模范行为和优秀品德影响同学的思想、感情和行动,把高深的政治思想理论、抽象的道德标准人格化,使少年儿童在富于形象性、感染性和现实性的范例中获得难忘的印象,对少年儿童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和“导向”作用。
大学德育论文范文2000字(热门(3篇)
大学德育论文范文2000字(热门(3篇)大学德育论文范文字篇一关键词:大学德育一、以德育课堂为中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营造课堂德育氛围为了更好地贯彻^v^中央、^v^和教育部关于德育工作的要求,响应《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学校专门制定了《德育教学改革和实施方案》,把课堂建成学校德育的主战场,创造性地开展德育工作。
设定课程改革目标。
德育课堂是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和品格提升的主渠道,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作为重要的任务,同时,还应考虑职业教育的特点、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和企业用人单位的标准,目标界定应该紧紧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对职教的新要求,解决培养学生“如何做人,做什么人”这一核心问题,为企业培养优秀的劳动者和专业技术人才服务,为学生成功就业创业服务,并成就学生的幸福人生。
构建模块化内容体系。
德育教学内容要以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教材为依托,以新课标规定的内容为标准,将课程按照项目主题划分模块,同时,根据教育目的适当增加选修内容和实践活动。
创新教学模式。
德育只有“活”起来,才能“火起来”。
德育课堂要想焕发强大的吸引力,必须坚持以生活为主线,贯彻“以学生为中心、情景为中心、活动为中心”的“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
教师应改变传统的“灌输说教”模式,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所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确立生活主题,通过情景模拟、学生体验、教师引导的“情景教学”模式使学生获得道德体验,促使其主动建构德育修养、提升思想境界。
建立知信行结合的德育评价体系。
德育评价一直是德育改革的难题。
笔者在实践中,同时使用“学生德育综合水平考核”和“学业水平考核”两套考评方式,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班主任测评、操行考核参评和德育教师辅评检测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德育行为,考核德育外化;通过卷面考核知识、能力,并把两套考评综合。
二、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创新校园文化工作,发挥环境育人功能校园文化建设情况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把校园优化成具有职教特色、反映时代气息、格调高雅的“准社会”,对德育工作起到了积极的助力作用。
德育论文20篇(五篇范文)
德育论文20篇(五篇范文)第一篇:德育论文20篇爱在点点滴滴奇台四中杨亚红内容摘要:冰心曾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是老师教育的源泉,有爱便有了一切”。
的确,作为一名班主任要用真情、热情为孩子们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让每个孩子在爱中收获、成长。
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学生的表率,要想办法走进学生心里,做好学生的思想转化工作,要有敏锐洞察力,充分发挥班级的优势特点。
一个与学生贴心,用全身心的爱去感染班级的班主任才会得到学生的认可,教育学生要舍得付出,人是有感情的,只要我们舍得花时间花心血,让我们用真诚的师爱去唤醒学生,感化学生,转化学生吧。
有人说,一个好班主任就是一个好班集体。
从教将近20年,班主任工作也干了十几年,在这十几年中,我本着“持育人以德,以德育人”的理念,对学生倾注满腔热情,学习上鼓励,生活上关心,行为上规范,用良好的师表形象感染学生。
其实这是我们每位老师每天都要重复的工作。
用心去做学生的思想工作,用真情、热情为他们撑起一片爱的天空,是我做班主任工作的宗旨。
我是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以下是我从事班主任工作的切身体会。
.班主任要做学生的表率初二学生是初中阶段非常关键的的时期。
这个阶段的学生逆反心理很强,思想变化很大。
作为一个班主任,这时如果工作不做细致,不及时捕捉学生的思想动态,就会处在一个被动的位置,学生的思想工作自然很难做。
为此,作为一个班主任,做什么事都要加强自身的思想建设,还要有吃苦耐劳、自我牺牲的精神,要有一颗从我做起的诚心,有一颗关心爱护学生的爱心,还要有一颗干好班主任工作的信心,否则,学生就不会买你的帐。
由于我带语文这门学科,工作任务相对比较多,也比较忙。
但和学生接触的时间也比较多,我抓住这一特点,利用平常的点滴空闲时间,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思想动态。
我要求学生每天按时,及时到达班级,做自己该做的事。
但我首先必须做到:每天早上我到校比较早,督促学生做值日、早读;中午、下午的自习课我也是比较早的进班……无形中,学生会以老师为榜样,坚持早到教室,尽量做好自己应做的本职工作,正如滴滴甘露,润物无声。
大学德育论文(精选8篇)
大学德育论文(精选8篇)大学德育论文(精选8篇)大学德育论文(一):浅议大学生道德教育关键词:大学生;道德;教育摘要:道德教育是培育四有新人的重要途径,也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资料。
结合我国实际情景深入研究分析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而探索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规律和有效方法,具有必须的重要性和现实性。
一、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意义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
道德教育的任务异常艰巨,必须直面现代社会科技高度发展、高度开放和价值多元的现实,正视道德冲突,努力解决道德困惑,帮忙大学生辨别是非,学会确定和选择,逐步培养树立良好的价值观,促进大学生道德成熟,使大学生群体成为最有活力的四有新人。
我国正经历着全方位的变革,改革开放前主流道德一统天下的格局受到冲击,社会道德价值观日趋多元。
多元化的社会道德观使得道德行为确定趋于相对性,道德行为正误的灰色地带逐渐扩大。
应对各种思想、意识形态和多元价值观的冲突、渗透,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自我意识、行为方式等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化。
大学生在不断追求提高的同时,相当一部分人也在失去一些不该丧失的优秀品德。
道德滑坡不仅仅导致大学生在观念上、认知上出现许多偏差,甚至将他们引入误区。
二、大学生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总体呈现进取、务实、健康向上的态势。
他们思维敏捷,思想活跃,接纳新观点和新事物,自主、进取、民主、竞争和平等意识进一步增强,进取倡导和支持改革开放;人生观、价值观进取健康;自我认识清醒客观,心态平稳;发展、成才的愿望增强。
但他们同时表现出缺乏谦虚谨慎、勤俭节俭、艰苦奋斗的精神;挫折承受本事差;过分注重个性的张扬,缺乏基本的社会职责感,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等倾向增强,大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之间存在差距。
(一)对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认识不到位道德教育的过程就是使受教育者理解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的过程,是道德品质的培养、提高和完善的过程。
德育工作论文-德育(精选五篇)
德育工作论文-德育(精选五篇)第一篇:德育工作论文-德育德育工作论文(一)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
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
小学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奠基性教育,是培养造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格公民的起点。
小学德育是基础教育,它要在德智体诸方面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打好基础,要为学生步入社会打好做人的基础。
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学校教育不仅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因此,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并认真学习德育工作政策文件,提高认识,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为了确保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实施,近年来,我们加强了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研究,其主要做法是:一、健全学校德育管理系统。
进行学校德育管理,需要有一健全的组织机构。
我们建立了校、处、班三级管理网络,明确德育管理的职责。
由校长、德育主任、大队辅导员和班主任组成德育领导小组,从校长到最基层的班,可形成一种垂直的联系并沟通教导处、总务处之间的横向联系,这就使学校的德育工作从组织系统方面做到了上下左右联系密切,指挥灵活,步调一致,信息畅通,充分发挥德育管理的效能,从组织上保证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
二、明确责任,调动每位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
发挥德育组织作用必须明确学校各类人员德育工作职责,调动广大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使德育工作落实。
要调动全校教职工的积极性,首先应调动管理者育人的积极性。
学好《小学德育纲要》、《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以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等,统一认识,一致行动,建立和落实德育工作目标及工作步骤,使他们既明确自己的责任,又有一定的职权范围和利益。
德育方法论文(5篇)
德育方法论文(5篇)德育方法论文(5篇)德育方法论文范文第1篇道德主体是在道德活动中具有熟悉力量和实践力量的人。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消失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多元利益主体共生的社会局面,使得人们的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
乐观的与消极的,传统的与现代的,东方的与西方的,多种价值观并存是当前社会价值体系的总特征。
教育是培育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德育是塑造主体灵魂的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德育的重要使命是引导同学接受社会主导价值观,使其学会在纷繁简单的价值现象面前作出正确选择。
当社会的价值导向比较单一时,学校德育通过制定道德规范,宣扬唯一的价值观,向同学灌输价值准则就可以完成自己的使命。
然而,面对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现实,学校再依照以往的方式方法进行道德教育就难以奏效了。
从老师方面看,现代社会飞速进展,新思想、新观念和新问题层出不穷。
很多新的思想观点,不但同学闻所未闻,就是老师也颇感生疏。
受老师生活时空和个人品质的限制,老师并不能够完全关心同学顺当解决全部的道德难题。
而且社会道德原来就不是非此即彼的简洁推断。
老师也需要仔细学习和深刻思索,需要进行自我批判和选择。
老师很难做到“先知先觉”,很难达到肯定正确。
像以往那样由老师代替同学作价值推断和价值选择的做法,唯恐过于简洁了。
对老师个人来说,也未免强人所难。
从同学方面看,当代青少年处于一个多元、开放、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他们在道德进展、价值选择和人生取向等方面都面临着多元选择。
青少年同学必需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自我推断、自我选择、自我掌握和自觉成长。
这是道德主体必备的意识和力量。
另一方面,当代青少年自身也有成为道德主体的需要。
有人撰文指出,当前同学的主导性道德需要已经发生了变化,从过去的注意道德身份的获得转到注意道德尊严的确立。
道德生活的主体性日益受到重视。
求异性和主体性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性,竞争与效益要求人们独立自主,大胆创新。
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中取胜。
缺乏制造,人云亦云的主体只能在竞争中失败。
高校大学生德育论文范文精选5篇(硕士导师推荐阅读)
高校大学生德育论文范文精选5篇(硕士导师推荐阅读)大学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下面我们就通过以下的德大学生德育论文来了解一下吧!精选范文一题目:儒家文化视角下的现代大学德育策略建构摘要:儒家文化是我国封建社会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 是中国各民族最基本的主流价值观, 它特别强调教育的功能。
两千多年来, 中国教育模式就是在儒家教育思想的作用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目前高校德育培养中的主要问题是:德育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德育内容忽视了学生道德实践的作用。
高校德育借鉴儒家德育思想的可行性主要有:我国德育思想源自于儒家学说;儒家德育思想对高等院校德育工作具有借鉴价值;儒家德育思想的传承有着跨时代特征。
儒家文化视角下当代大学德育培养策略:树立德育为先、以人为本的原则;借鉴儒家德育思想改进高校德育工作方法;在内容上, 要多方面汲取儒家思想精华。
关键词:儒家文化; 德育; 对策儒家文化是我国封建社会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 是中国各民族最基本的主流价值观, 它特别强调教育的功能。
两千多年来, 中国教育模式就是在儒家教育思想的作用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在新形势下, 儒家文化自然存在惰性、糟粕一面, 但更多的超越时代的思想精华, 特别是针对目前高校德育缺陷, 儒家文化精华可以长善救失。
一、高校德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由于目前我国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在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了不均衡状况。
因此在我们高校德育培养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1. 德育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国内当前的德育工作通用的教学方法是紧紧围绕课堂、教师、教材为核心而展开的, 学生只能被动地接纳多种知识以及思想。
教师在选取和利用教学方式时, 常常会忽略学生的兴趣、喜好、思想道德能力与理解承受水平。
大学毕业德育论文5篇
大学毕业德育论文5篇【篇1】大学毕业德育论文摘要:现代教育理念提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在其中居于首位,所以德育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而本文便是针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提出的几点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小学生;德育;途径在素质教育的体系中,德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德育教育的影响极其深远,所以如何在小学阶段有效的实施德育教育,就值得引起每一个小学教师的思考。
一、教师以身示范“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对师范最好的解释。
确实,身为一名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更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这样才能成为学生的表率。
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是其心中的权威和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能影响到学生,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学会用其自身的力量去影响学生。
显然,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同样可以利用这一点,通过示范的作用渗透德育。
例如,要让学生养成文明用语的好习惯,教师首先自己就要经常性的使用“谢谢”“请”等文明用语,从而让学生在一点一滴中实现改变。
二、从课堂中渗透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战场,无论是教学方法的实施,还是教学活动的开展,课堂都是一个主要途径,所以德育教育的实施必然要依托于课堂。
确实,虽然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是知识的传授,但在各学科的教学内容之中,都可以看到德育的身影,只是有些学科明显,有些学科不明显而已,但只要教师细心挖掘,就一定能够从教材之中挖掘出大量的德育素材。
因此,在备课阶段,教师就可以将其和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随知识潜入到学生的心中,进而实现潤物无声的效果。
三、在实践中升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德育虽然是以课堂为主阵地,但仅仅依靠理论层面的教育,远远不能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因此教师要适时的脱离于理论,带领学生开着一些实践活动,从而让学生在实践中将理论融会贯通,最终实现德育教育的升华。
例如,在炎炎夏日的时候,交警叔叔为了维护交通的秩序,顶着烈日指挥交通,这时教师便可以带领学生为各个路口的交警送去一杯绿豆汤,从而消解交警叔叔的酷暑;而到了寒冬,为了城市的清洁,清洁工们不畏严寒,清扫这个城市的垃圾,这时教师便可以带领学生为清洁工们送上一杯姜茶,以驱赶严寒。
毕业德育论文(推荐5篇)
毕业德育论文(推荐5篇)第一篇:毕业德育论文大学四年匆匆而逝,我们即将要走出大学的校门。
我想说,时间飞逝,我的大学,四年的时光,就这样快结束了。
大学的四年,是美好的四年。
许多上班之后的朋友说,真怀念大学的四年。
四年,有学习的勤奋,有恋爱的浪漫,有运动的活力,有朋友的情意。
这一切的一切,何尝不让人留恋与怀念。
最近走在校园里,我能感受到几分离别的味道。
让人忍不住感慨一下,还有一个月,我们不得不离开校园,告别这熟悉的味道。
我们究竟收获了什么,失去了什么,是欣慰还是遗憾,我想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标准。
大学见证了我心灵的成长,从大一的稚嫩到大四的成熟,这是一个必要的阶段。
大一时很好奇,对周围的陌生的一起都充满期待,期待一个完美的学业,期待一份浪漫的爱情。
它是那么的纯真,那样的富有活力与期望。
大二开始慢慢适应了大学生活,它开始转变,而做我喜欢做的事情,虽然不一定是学习,虽然不一定是对是错。
大三开始学会了判断,开始对自己的行为鉴别和纠正,规划自己的人生道路。
而大四,学会了坚定,变得成熟,懂得是非对错,开始实行计划,为自己未来生活作出努力。
走过,即使我们没能力为它留下什么,也要保存一些关于它的回忆。
这样才不枉我们经历过的大学生活,记住曾经出现在我们生命里的那些人和事,不管他们带给我的记忆是怎么样的,学会宽容和关爱,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因为魔力,能加快我们的成长,不得不承认,我们的成长与他们、与大学有关。
我庆幸有这样一个机会,可以让我回忆大学的点点滴滴,梳理我的心路历程,对过去的总结,能让人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收获和不足,认清自己,也是一种收获。
大学究竟给了我们什么?回忆过去,或许能找到答案。
关于友情。
友情是个永恒的话题,每个人都是社会大群体里的一个个体,每个人都离不开群体。
友情是雨,默默的包围着我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尤其能体现出来;友情是阳光,温暖的照耀着我们,在心情低落的时候给予我们力量;友情是海洋,能包容的一切欢喜和悲伤,化解一切误会和不满。
大学德育论文(精选8篇)
大学德育论文(精选8篇)大学德育论文(精选8篇)大学德育论文(一):浅议大学生道德教育关键词:大学生;道德;教育摘要:道德教育是培育四有新人的重要途径,也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资料。
结合我国实际情景深入研究分析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而探索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规律和有效方法,具有必须的重要性和现实性。
一、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意义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
道德教育的任务异常艰巨,必须直面现代社会科技高度发展、高度开放和价值多元的现实,正视道德冲突,努力解决道德困惑,帮忙大学生辨别是非,学会确定和选择,逐步培养树立良好的价值观,促进大学生道德成熟,使大学生群体成为最有活力的四有新人。
我国正经历着全方位的变革,改革开放前主流道德一统天下的格局受到冲击,社会道德价值观日趋多元。
多元化的社会道德观使得道德行为确定趋于相对性,道德行为正误的灰色地带逐渐扩大。
应对各种思想、意识形态和多元价值观的冲突、渗透,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自我意识、行为方式等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化。
大学生在不断追求提高的同时,相当一部分人也在失去一些不该丧失的优秀品德。
道德滑坡不仅仅导致大学生在观念上、认知上出现许多偏差,甚至将他们引入误区。
二、大学生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总体呈现进取、务实、健康向上的态势。
他们思维敏捷,思想活跃,接纳新观点和新事物,自主、进取、民主、竞争和平等意识进一步增强,进取倡导和支持改革开放;人生观、价值观进取健康;自我认识清醒客观,心态平稳;发展、成才的愿望增强。
但他们同时表现出缺乏谦虚谨慎、勤俭节俭、艰苦奋斗的精神;挫折承受本事差;过分注重个性的张扬,缺乏基本的社会职责感,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等倾向增强,大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之间存在差距。
(一)对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认识不到位道德教育的过程就是使受教育者理解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的过程,是道德品质的培养、提高和完善的过程。
大学德育论文
大学德育论文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
山草香整理了12篇大学德育论文,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德育论文。
德育论文篇一题目:浅谈和谐师生关系建立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最直接的途径。
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效果,从其中一种意义上讲:“师生关系就是教育质量”。
学生要发展,教育质量是关键。
实践表明,师生之间关系如何,直接影响教育效果。
我从教已经十多年了,我深知和谐师生关系对于教学的重要性,我紧记于心并付诸行动中,我把真爱带给我的学生,我爱他们并尊重他们。
而学生也看到了我做的一切,从心里和我的距离拉近,我也渐渐感受到了学生对我的感情。
得益于这种感情,我的教学成绩比我想象的要好很多。
但是,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也要注意一下几点问题:1、与学生保持适度的距离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归根到底是为了提升教学效果,为了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
与学生打成一片,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亲和力,喜欢上一些老师从而喜欢上其中一种科目,提升教学效果。
可是如果和学生走的太近,没有一点距离的话,结果会背道而驰。
不能只做慈母,同时还要做严师。
我就深深体会到了这一点。
由于刚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我想尽最大努力和学生搞好关系,因而从一些程度上纵容了学生。
比如我的课上,我从不要求他们端端正正规规矩矩做好,只要他们认真听课,坐不坐正我觉得无所谓,还有如果我在课堂讲到难题,他们讨论我也能接受。
刚开学时,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很高,课上都能保证认真听讲。
可当一个学期过去了,学生开始浮躁,有人做小动作或者由讨论问题演变成了说闲话。
这个时候我再去管理,就有些难度了,不是他们不服管教,而是他们认为和我的关系好,不害怕我,即使是我在训他们的时候,他们也觉得像在开玩笑好玩。
而我心里也有了障碍,因为这群孩子们对我的感情很真挚,平时对我很好,有时候课间会主动和我谈谈家里的事,谈谈自己的心里话,有什么烦心事也跑来和我交流。
大学德育论文
⼤学德育论⽂⼤学德育论⽂2000字(精选6篇) 在学习和⼯作中,⼤家都跟论⽂打过交道吧,论⽂是进⾏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种说理⽂章。
那么你有了解过论⽂吗?以下是⼩编收集整理的⼤学德育论⽂2000字(精选6篇),欢迎阅读,希望⼤家能够喜欢。
⼤学德育论⽂篇1 在新课程的改⾰中,德育教育含有⼀定的艺术⽓息,班主任在开展德育教育时,可以采⽤多种⽅式灵活运⽤,以期达到德育教育的⽬的。
在具体的⼯作中,要因⼈⽽异,实现多种⽅式和策略的转化、并存。
⾼中阶段学⽣的⾝⼼都在逐渐发展的阶段,德育教育也要随着学⽣的⾝⼼发展改进德育教育的具体内容和策略,要符合⾝⼼发展的规律和社会价值观。
1、德育教育中,坚持以学⽣为主体 在新课程改⾰中,学⽣是⼀切教学⼯作的主体,教师是引导学⽣形成能⼒,学习知识的引导者。
⾼中时期,班主任是学⽣德育⼯作的主要承担者。
在新课程背景下,班主任在德育教育中要时刻注意以学⽣为根本出发点。
⾼中时期是学⽣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开展德育教育⼯作中,班主任要最⼤限度地发现学⽣的特点,帮助其树⽴正确的价值观。
在整个德育教育的过程中,班主任要包容学⽣。
德育教育是伴随学⽣的学习⽣活开展的,班主任要了解学⽣各科⽬的学习进度、效果、课堂上的表现情况,从学⽣的态度和现状出发,分析学⽣的性格特征,在实际的学习⽣活中了解学⽣对事物的判断能⼒。
只有这样,才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从⽽解决问题。
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也能接受班主任的教育⽅法,⽽不是单⼀地进⾏德育教育讲解。
学⽣在⾼中时期,已经基本形成了⾃⼰的思想,他们会对事情产⽣⾃⼰的想法并且付诸实践。
但是学⽣还没有接触社会⽣活,学⽣的环境⽐较单纯,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占很⼤⽐例。
学⽣这种实际的情况使得他们会经常犯错误,班主任要有耐⼼和包容⼼。
要理解学⽣犯错的⾏为,并且要采⽤认真的态度,与学⽣沟通问题发⽣的原因、过程和结果,再进⾏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在学⽣犯错后,如果不问缘由武断地下决定、指责,学⽣的负⾯情绪会⾮常⼤,对学⽣正确的⼈⽣观的形成有很⼤的负⾯作⽤,并且会影响到班主任管理班级与整个班级的德育⼯作的展开。
德育论文1000字范文(通用4篇)
德育论文1000字范文(通用4篇)【篇一】1000字[摘要]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教学理念与学习模式,完全可以引用到大学德育中来。
为了实现大学德育目标、增强德育有效性,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思路、新模式。
[关键词]德育、研究性学习、创新教育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指在教育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造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教学理念与学习模式,完全可以引用到大学德育中来。
为了实现大学德育目标、增强德育有效性,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思路、新模式。
一、研究性学习,回归德育以人为本的出发点要增强德育的有效性,首先要认识到德育的本质是以育人为核心,努力提高人的素质,让德育工作回归自身的出发点。
德育的最终的目标是把社会实际与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亦即培养、造就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道德行为主体,它一方面反映了一定社会时代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要从人的实际出发,而时代的要求则要通过个体表现出来,显然德育的出发点是以人为本,而现实中的德育往往偏离这一出发点,忽视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只管教“书”而不“育”人,缺乏针对性,不能因人、因时、因事而宜。
为了实现德育目标,提高和保证德育的有效性,德育应回归以人为本出发点,充分利用和激发学生的主体需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习的内容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确定的。
它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为基础。
将这种具有自主性特征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注入德育过程中,学生真正被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自主学习、积极探究就有了积极的内在动力,有利于学生的自我教育与发展,有利于落实德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时有利于德育效果的提高。
因此在德育过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使德育回归出发点和增强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德育论文(优秀范文5篇)
德育论文(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德育论文浅议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方法与途径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党中央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从推进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做出的重大决策。
如何抓住机遇,让德育工作在健康持久的发展轨道上,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呢?下面谈几点看法。
第二篇:德育论文浅谈儿童的学校德育内容摘要俗话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教师在学生的学校德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德育为促进人的德性成长和发展而存在。
最近很火的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红遍了大江南北,节目中五个孩子的行为举止受到了观众的热烈好评,同时也看到了孩子们的道德教育做得十分到位,也使得很多父母重视了对孩子的文明礼仪教育。
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儿童的德育受重视程度。
一般来说,小学阶段的学校德育的范围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文明行为习惯教育等。
做好小学德育工作,应坚持“回归儿童主体,回归儿童生活”的原则,结合学生年龄特点,遵循儿童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通过课内课外等多种形式,进行渗透式教育。
老师对学生的启蒙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过程中,一定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并且方方面面、时时刻刻的贯穿在每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德育的可行性和可持续发展中,让我们的孩子迈好人生第一步,让未来的社会多一份安定和谐。
关键词:学校德育首位主体可行性可持续性一、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曾有一位教育专家说过:人们在同一年龄对同一知识的学习能力是不一样的,有早晚之分,也有快慢之分,从而形成自己的学习曲线,一个人如果在短时间内提高成绩,并不是件难事,但要想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改变一个人的思想则是难上加难,所以学校教育应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
德育要将社会的道德要求与个体的道德品质相统一。
作为老师,我们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教育工作的首位,把它作为主导,要抓住机遇,切实把德育工作做到学生心里,才能真正发挥德育的育人功效。
德育教育论文案例(3篇)
第1篇摘要:本文以“感恩教育”为例,探讨德育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分析感恩教育的内涵、实施策略以及案例,阐述感恩教育对学生品德培养的重要性,为德育教育的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德育教育;感恩教育;学生成长;品德培养一、引言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在当今社会,感恩教育作为一种德育教育的重要形式,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以“感恩教育”为例,探讨德育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感恩教育的内涵感恩教育是指通过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成长过程中所受到的帮助和支持,从而培养他们感恩他人、关爱他人、回报社会的品质。
感恩教育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感恩他人:认识到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所受到的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关爱和支持,学会尊重他人、关爱他人。
2. 感恩社会:认识到国家和社会为个人发展提供的条件和机遇,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3. 感恩自然:认识到自然资源的宝贵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培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感恩教育的实施策略1. 营造感恩氛围:学校和家庭要共同营造感恩氛围,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关爱和支持,从而激发他们的感恩之心。
2. 开设感恩课程:将感恩教育融入课堂教学,通过课程设置、活动开展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感恩的内涵,培养感恩意识。
3. 开展感恩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等,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感恩,学会关爱他人。
4. 强化家校合作:学校和家庭要共同关注学生的感恩教育,加强沟通与协作,形成教育合力。
四、案例:感恩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实践1. 案例背景某小学在实施感恩教育过程中,以“感恩父母”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2. 案例实施(1)开展感恩主题班会:班主任组织学生讨论父母的爱,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引导学生体会父母的辛劳。
(2)制作感恩卡:学生亲手制作感恩卡,写下对父母想说的话,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3)开展亲子活动:组织学生与父母共同参与亲子游戏、户外活动等,增进亲子关系,让学生学会关爱父母。
论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论文(通用8篇)
论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论文论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论文(通用8篇)在各领域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
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论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论文篇1学校的德育教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政治教育,二是思想品德教育。
其中,培育学生政治素质是德育工作的核心,培育学生的思想品德则是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
简单来说,学生政治素质的培育基础是建立在思想品德培育之上的,因此教育工作者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要先重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再重其政治素质教育,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学校学生施加社会主义教育影响,将学生培养成有思想、有组织纪律、有能力的祖国未来的接班人。
一、德育及其内涵。
广义的德育是指有计划和有目的的对社会成员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教育,而狭义的德育则专指学校德育,即学校老师或领导对学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以及道德上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德育是我国教育工作的灵魂,不管是在遥远的古代,还是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所提倡的教育模式仍然是实践能力、知识水平、道德素质三者并驾齐驱,三者都要抓,且三者都要硬。
青少年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未来接班人,社会大众对其的要求是:不仅要有过人的头脑,超前的意识,还要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
古人曾将“立德”作为“三不朽”之一。
把“明德”、“传道”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
这对我们今天培养人才,教育下一代的学校,德育教育尤为重要。
列宁曾明确指出,在任何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毛泽东同志曾着重指出,不论是知识分子,还是青年学生,都应该努力学习,除了学习专业之外,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这就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
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邓小平同志也曾强调指出,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江泽民同志在国庆讲话中郑重指出,各级各类学校,不仅要建立完备的文化知识体系,而且要把德育放在首位,端正正确的政治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德育教育策略论文摘要:德育范畴与智育和美育范畴既相互交叉又相互区别。
德育主要解决“信”与“不信”和“行”与“不行”的矛盾,智育主要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
高校德育工作存在着以智育模式解决德育问题的弊端,重道德认知,忽视道德实践。
德育主要作用于人的意识、理性层面,着眼于调整和规范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美育主要作用于人的感性、情感层面,着眼于保持个体自身的精神平衡、和谐与健康。
高校德育中存在着把德育范畴界定得过宽、视美育为德育的一部分和把美育范畴界定得过宽、视德育为美育的一部分两种偏向。
应明确德育与智育、美育的区别,确定阶级价值、“信”与“行”为德育的基本范畴,以利加强和改善高校的德育工作。
把教育分为德育、智育、美育,是以心理学的分类尺度为依据的。
正是由于心理学将个体心理结构划分为意志、智力、情感三个不同层次,才相应地产生了德育、智育、美育诸育。
按当前最流行的说法,广义的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和心理教育(包括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教育);狭义的德育指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操的教育。
这种流行的德育概念,且不说将狭义的德育等同于道德层次教育的偏颇,在理论上也缺乏严格的依据与界说,没有正确揭示德育的实质及其与智育和美育的区别与联系。
智育是对智力因素,包括个体的思维品质、元认知和创造力等的培养和开发。
美育即审美教育,是对个体审美情感体验与认知力、审美知觉敏感性的培养和熏陶。
在这里,智育与美育范畴的名称与心理学中的名称基本相同,不易被人误解。
而德育的名称则不同于个体心理结构的名称,采用了社会意识分类中道德结构的名称,因而容易被误解。
其结果,使人们在实践上易于将德育与智育、德育与美育相混淆,使德育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不廓清德育范畴,就难以有效地改进和加强高校德育工作。
一、区别德育与智育范畴:匡正德育模式智育是立足于解决认知问题的。
而德育,则是按照特定时代、特定社会的政治要求、社会理想和道德规范,来培养、塑造个体的思想、品德、信念和行为习惯的。
与任何教育一样,德育活动最终也要落实到对个体身心所施加的影响上。
这就首先必须使受教育者了解和懂得社会行为规范,并发展其政治与道德的认识能力,包括建立和发展政治与道德的概念、情感、判断力和选择力。
显然,德育过程离不开智育手段。
从一定意义上讲,智育为德育建立了必要的认知条件和基础、当前,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对学生进行的政治与道德灌输,解决的就是政治与道德的认知问题,就其本质来说,是为服务于德育目标而实施的智育手段。
如果要称之为德育的话,也是学科分类意义上的德育课程,而远非德育工作的主要部分。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作为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教育被置于人的培养的核心地位而历来受到高度重视。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德育是历代统治者用来使臣民信奉封建道德以立身行事,维护其统治的工具。
在这里,封建统治者是立足于“信”和“行”的统~来对臣民进行德育(具体体现为道德内容)教化的。
而西方,自20世纪以来,现代工业的巨大增长,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不断加重的生态危机,使宗教的威慑、平等博爱的道德说教在极端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面前变得软弱无力。
即使是法律,也只能约束人的行为,而无法有效地规范驱使人的行为的精神世界,无法解决日益明显的道德危机、社会危机和生态危机,严重威胁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因此,现代西方很多有眼光的政治家、教育家都大声疾呼,要从未来着眼,考虑今天的道德教育,使德育成为既内在地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人际德育”,又内在地规范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生态德育”,既解决“信”与不“信”的问题,又解决人们面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人际和生态德育要求,能否具体行动,即“行”与不“行”的问题。
可见,古今中外的德育范畴中,本就体现了“信”和“行”的统一。
当然,对德育的施教者来说,这里的“行”应该是“信”的最终目的。
显然,从内涵和具体要求来看,德育与智育的范畴是不能混淆的。
概括地说,一方面,德育与智育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不同。
前者是“信”与不“信”和“行”与不“行”的矛盾,后者是知与不知的矛盾。
德育具有超出智育的目标和要求。
另一方面,人的行为不仅受理性、道德支配,而且受个体感性欲望和眼前利益所驱使。
因此,与智育不同,德育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坚忍不拔的意志,以产生强烈的政治与道德的信念和理想追求,否则,将难以达到德育目标。
这就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思考。
长期以来,对德育和智育范畴的模糊,使高校德育工作要么陷入用智育工作的思维、形式、手段和方法,即智育模式来解决德育问题的弊端;要么误入以智育取代德育,削弱德育工作的歧途。
前者易于使得高校德育工作更多地面向“信”的问题,重解决政治与道德认知,而忽视解决政治与道德实践,即“行”的问题。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政治与道德理想、信念的牢固树立,离不开活生生的德育实践。
要使他们在具体的德育实践中,即“行”的过程中,形成强烈的、植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与道德体验。
离开了这种体验,就难以产生坚定、持久的理想与信念,难以达到真正的德育目标。
如前所述,在当前,高校的德育课程解决的还是政治与道德认知问题,充其量只是服务于德育目标的智育课程,忽略了对“行”的明确要求。
即使是目前高校里普遍开展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虽然也是实施德育的重要方式,然而,由于这些活动的主题过于宽泛,或缺乏明确、可操作的政治与道德主题,往往易于流于形式,亦难得德育实效。
至于后者,则是更直接地以智育内容有意或无意地取代了德育内容。
目前,高校内广泛开展的以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为主要内容的各类讲座、学术报告,尽管对德育工作大有益处,但是,其本身也不是德育,而是实实在在的智育,长此下去,必然淡化德育主题,削弱德育工作。
总之,区分德育与智育范畴,是德育理论与德育实践的必然要求。
澄清德育模式与智育模式的区别,并从本质上把握德育模式及其内在规律,才能匡正高校现有德育模式的偏颇,以改进德育工作。
二、区别德育与美育范畴:匡正德育内容美育是立足于解决审美问题的,是对受教育者情感的培养,其焦点集中在个体的审美发展上。
而德育则如前所述,是解决政治与道德的“信”与“行”的问题的。
美育与德育一样,解决的大多是非智力因素的问题,特别是在政治与道德的情感培养方面,德育与美育有着很大的一致,都是对受教育者一定程度的价值取向上的审美情感教育。
然而,不能因此而混淆德育与美育的区别。
一方面,就性质来说,尽管德育与美育都作用于人的精神,都引导大学生去追求美好的人生,但德育是一种规范性教育,在规范性教育中使人产生自觉的“信”与“行”,主要作用于人的意识、理性的层面,作用于所谓“良知”。
而美育是在熏陶、感发中对人的精神的激励、净化和升华,主要作用于人的感性、情感的层面,包括无意识的层面,影响着人的情感、趣味、气质、性格、胸襟等等。
另一方面,就社会功能来说,德育主要着眼于调整和规范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一定的政治与道德机制,来使人与人之间有序、有范、有礼。
而美育主要着眼于保持个体自身的精神平衡、和谐与健康,使人的情感具有文明的内容,使人的感性与理性相通,进而促进感性与理性的协调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讲,德育具有外倾性,而美育则具有内倾性。
德育与美育之间,是一对既彼此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范畴。
认清德育与美育之间的区别比承认其内在联系更具有现实意义。
在德育实践中,人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德育或美育的范畴界定得过宽。
一种倾向是把德育的范畴界定得过宽,视美育为德育的一部分,为德育实施的工具。
照这种看法,所有美育活动,都成了德育行为。
在现代社会,美育要在物质、技术和功利方面的追求占据了统治地位、竞争日趋激烈、精神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解决人们内心失去平衡、产生各种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问题,解决人们如何在审美体验中实现与快速变化着的客观环境和谐相处的问题。
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必须主要靠个体感性与理性的相通,以实现自身精神世界的和谐,进而形成完善的人格,而不能仅靠政治与道德教育。
显然,这里的美育,尽管就其内容而言有德育的成分,并产生了一定的德育效果,但其着力点是通过情感教育或陶冶,将个体情感善的、美的方面尽量发挥,将情感恶的、丑的方面渐渐抑制、淘汰,进而形成达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与真正反映德育本质的德育活动或德育实施之间,是有一定区别的。
使受教育者树立坚定的、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政治与道德理想和信念,并规范自己的行为,是德育的本质属性。
我们可以认为美育是德育的重要条件和基础,但不能简单地把美育理所当然地看成德育,从而以美育内容来替代德育内容,以美育来淡化德育。
总之,如果把德育的范畴界定过宽,反而有削弱德育工作的危险。
它容易使本届德育范畴之外的对大学生的其他教育活动,被视为德育行为而占据德育舞台,这是不可取的。
联系到在一些大学的德育工作部门甚至专门设置了艺术教研室,这无疑会有利于借助美育手段,为德育的实施创造条件。
但如不注意区分德育与美育的范畴,就会误人以美育内容充当德育内容的歧途。
另一种倾向是把德育视为美育的一部分,美育的范畴过宽。
这种倾向虽然不具普遍性,但危害甚大。
前已论及,德育的目标是使受教育者达到其政治与道德领域内“信”与“行”的要求,而美育的目标是要解决受教育者的审美发展问题。
前者具有某种程度的外倾性,后者具有某种程度的内倾性。
德育与美育之间无论是目标还是特性,都不太相同。
美育的内容不能涵括、更不能代替德育的内容。
对大学生的培养教育,不是仅靠审美教育所能完成的。
美育无法离开德育解决所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
解决人伦问题、利益问题和理想信念问题,主要还是靠德育。
实现德育目标,离开了真正体现德育本质规律的德育活动,是不可能的。
把德育从属于美育,就无法有效地使德育活动落实德育内容,甚至背离德育目标。
概言之,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上,美育内容常常容易与德育内容相混淆。
只有区分好德育范畴和美育范畴,才能更好地保证现有模式下的德育内容得到匡正,从而使德育内容得到更多贯彻,以实现德育目标。
三、明确德育的基本范畴:体现社会主义的“倍”与“行”区分德育与智育、德育与美育的范畴的目的,在于避免对于德育实施的应有模式及其内容的混淆,从本质上明确德育的基本范畴。
应该说明,这种区分,不是要否定三者之间的密切联系。
智育之于德育,为形成受教育者的政治与道德认知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没有这一条件,受教育者就会缺乏起码的把德育内容与目标内化为“信”并外显为具体的“行”的能力。
美育之于德育,为形成受教育者良好的政治与道德情感打下了坚实基础。
没有这一基础,受教育者就会缺乏必要的美的情感体验,并愉悦地接纳、认可德育所要求的“信”和“行”的能力。
智育和美育的这些特点,是德育本身所难以具备的。
必须把德育与智育和美育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德育效能,更好地实现德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