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至明代的语言研究(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者相拼,就得到了所注字的音,这就是反切注 音法。古代文献资料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
郑樵《通志· 艺文略》说:“切韵之学起自西域。”
(这里所谓切韵就是反切)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反切之学自西域入中国, 至齐梁间盛行。” 纪昀《与余存吾书》说“然《隋书· 经籍志》明载 梵书以十四字贯一切音,汉明帝时与佛经同入中 国。”
书,梅膺祚撰。
《正字通》是明末张自烈(又作列)编,仿照梅
膺祚《字汇》。
《字汇》具有很大的特点:
一是把《说文》等字书的 500多部首改并为 214部首, 依地支次序分为12集,所收文字有 33179字。
二是部首按笔画多少排列。少者在前,多者在后。一 部之内的字除去部首笔画不计外,也都按余下的笔 画多寡排列,极便检查,在检字法上是一大改革。
三是一字之下先注音,然后解字义,字义以基本的常 用义列前,其他列后。释义列举古书中的例证,也 采录一部分口语、俗语的意义,富有革新的精神。
《字汇》在中国字典编纂史上的地位与价值:

该书在中国字典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许慎 《说文》一直被文字学家奉为金科玉律。《玉篇》 在体例上比《说文》更为合理。此后就是明朝万历 年间梅膺祚编纂的一部大型字典《字汇》。这部字 典刊行之后,在当时颇受一般学者、老师、学生欢 迎。后来《正字通》《康熙字典》的编纂也是依据 《字汇》而加以增订的。
佛经翻译有一个特点,即不是单个人操作,而是多
人共同翻译。其中一个人作主译(多由天竺和西域 僧人或汉地出生的西域人担任),其他人作助译, 这样懂梵文的人就会逐渐增多。翻译时要对两种语 言作对比。因而中国音韵学家就通过译经时遇到的 梵文拼音原理问题,渐趋受到启发而创制反切。
反切的创制者,音韵学家们一般认为是孙炎/应劭等
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作者:顾野王,我国历史上有一定影响的人物,在 历史、地理、文学、书法、绘画等许多方面都有相
当的造诣,而在语言文字学方面的成就尤其突出。 南朝梁陈时吴县人,生于梁武帝天监十八年(公元 519年),卒于公元581年,即隋文帝开皇元年。训诂 学家、史学家。幼好学,博览群书,遍观经史,天 文地理无所不通。梁武帝时,任太学博士等职。
这些都是《说文》一个系列的。
另外,宋代文字学家徐铉、徐锴整理研究汉代字书 《说文》方面,取得成绩;
训诂学方面有影响的有唐代孔颖达《五经正义》 正字法方面,有唐· 颜元孙《干禄字书》,
宋·张有《复古篇》;
(一)晋吕忱《字林》

按汉字形体分部编排的字书,晋吕忱著,为补
《说文》之漏而作,部目依据《说文》也分540部。 收字较《说文》多。
原本《玉篇》 只存残卷
罗振玉从日 本抄回。
原本 《玉篇》 残卷
黎庶昌从 日本抄回。

上元本或孙强本
增字减注,刊行于世,流布很广,萧改本 渐次失传。直到清朝末光绪年间,才相继 在日本发现了萧改本的残卷(或称原本), 是《玉篇》之又一变。
唐高宗上元元年,孙强曾经修订《玉篇》,
“今本”或“广益本”
释字以音义为主,先反切注音,然后释义,引证之
外,有时加按语说明,异体字附后,注明另见,比 《说文》更接近现代字典的形式。
(三)宋代《类篇》
宋代王洙、司马光等奉诏纂修。依《说文》分
540部,收字3万1千余字。
(四)明代《字汇》和《正字通》
《字汇》是明代流行极广的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
它不仅继承了《说文》的宝贵经验,而且在偏旁 部首分部、检字法上有所创新;且在合并部首、 化繁为简、注音释义等方面,为现代字典的编纂 奠定了基础。
《正字通》:明末张自烈(又作列)编,部首和 排列法都依照梅膺祚《字汇》,收字3万2千余, 比《字汇》有所增加。《正字通》以《字汇》为 蓝本,而《康熙字典》又以《正字通》为蓝本。
以上所述各家的言论,说明了反切的产生是受了
梵文字母影响。因为在此之前,中国人不能对字 音进行分解和拼合。所以反切只能在佛教传入中 国后,在梵语拼音的影响下产生的。梵书在汉明 帝时与佛经同入中国,这说明了反切之学应该产 生在汉明帝之后。
汉明帝之后,佛经翻译出现高潮。据统计,从汉明
帝永平十年到东汉末年,佛经译本已有292部(《开 元释教录》)。
当时学习字法和求取功名关系很大, 干禄的意思是 求禄位,学好了写字就能求得禄位。 此书以四声分类,每字分俗(异体字,民间所用)、 通(沿用已久,通行的字体)、正(对俗体而言,
常用的字)三体。有助于当时识字及书写规范的制 订。
《复古篇》:宋代张有著。根据《说文》辨别文字
正俗,拘泥古书,错误颇多。
北宋真宗时,陈彭年等人奉皇帝旨重修《玉篇》,
增字很多。其时原本已极罕见,他们所据本也只是 孙强的“上元本”。
这次重修本定名为《大广益会玉篇》,世称“今本”
或“广益本”,此后近一千年间行于世的,便是这 一个本子。
内容与体例
原本《玉篇》三十卷,收字1,6917字(今本2,
2561字)都是用当时通行的楷体,是我国现存第一 部以楷书为正体的字书。
《干禄字书》:是唐代的一部正字书,作者颜元孙, 出身于精于训诂和书法的颜氏家族。曾登进士第, 历任长安尉及州刺史等职,约为唐高宗至唐玄宗时 人。颜氏家族在南朝以及隋唐年间为显族,颜元孙 的伯祖父颜师古,颜师古的祖父颜之推,都以考注 经史而著名,侄子颜真卿著名书法家。《干禄字书》 后为颜真卿书写刻石,广为流传。
版本流变情况:
自撰本。梁大同四年,受命编撰《玉篇》。五年之
后,即梁大同九年,《玉篇》撰成。这是《玉篇》 的第一个本子,即野王自撰本。
萧改本或原本。《玉篇》撰成之后,顾野王进呈朝
廷,“太宗嫌其书详略未尽,以恺博学,于文字尤 善,使更与学士删改”。是野王之世,《玉篇》已 经一变。此后四百余年间,流传于世的即为顾野王 撰写、萧恺等人删改的本子,我们称之为“萧改本” (今人往往称此本为“原本”)。

读若,注音用语,意思是“读音像某某音”, 即用一个近似的音来标注。也作“读如”“读 为”。《说文》注音用此方法,如“瑄读若宣”。
顾炎武说:“汉时人未有反切,故于字之难知者
多注云读若,赵宦光《说文长笺》凡例曰:音声 之道无边,而同音者甚少,故许氏但有读若,若 者犹言相似而已,可口授而不可笔传也。” 实际上就是打比方,很难得到准确的读音。
当时各音义家使用的反切用字不统一。反切用字
时间:多数学者认为反切大约产生于汉末。
《颜氏家训· 音辞篇》说:“孙叔然创《尔雅音义》,
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
陆德明《经典释文》亦说:“孙炎始为反语。” 章太炎认为“是应劭时已有反语,则起于汉末也”。
应劭是汉末人,郑玄学生孙炎也是汉末至三国时人,
因此汉末产生反切的说法应该是可靠的。其所以产生 在汉末,因为要经过一段摸索的过程。当然反语不可 能是某一个人创造的,而应该是时代创造的。
字,“都”是反切上字,“宗”是反切下字,用音 标记录下来就是:冬 dong――都du+宗zong。
汉字不是拼音文字,古代没有拼音字母,反切上下 字就当拼音字母来用,比直音法大大前进了一步。
反切避免了用生僻字注音,也可以给所有汉字注音。 因为任何一个汉字都有很多同声母的字,也有不少 同韵母和声调的字,这些字中不乏常用字。比如 “给”在现代汉语常用字中没有同音字,但同声母 的常用字很多,像“国、高、广、个、该”等,同 韵母和声调的常用字也很多像“北、每、匪”等。
以汉字充当拼音字母,这正显示了我国古代学者 的巨大创造。有了反切,汉族人才有了比较准确 的注音方法。反切的产生是中国语言学史上值得 大书特书的一件大事。古代学者善于吸收外来文 化,结合汉语、汉字实际特点,分析出声母和韵 母,从而展开了中国古代音韵学的研究。
汉魏间反切风行,用反切注明字音的书,就是 “音义”一类的书,魏晋六朝时代最为盛行。
促之感,故名。一说,急言可能是读短音之意。这 些字的准确含义今天难以断言。但很明显,这种方 式没有准确注出汉字的读音。
汉字不是拼音文字,要给汉字注音,确实不易。 为了给汉字注音,古人想了不少办法,但是, 不管是直音、读若、譬况,都有局限性,而且 说不清楚,直到汉代末年出现反切法,才在注 音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从而兴起了语音的研
干 禄 字 书
语音研究的兴起
本节要点 一、上古注音的专用名词 直音 读若 譬况 二、中古反切注音法 反切的定义 反切的来源 现在保存完整的著有反切的书
一、上古注音的专用名词
直音,用一个同音字来给另一个字注音。如: “根,音跟。畔音叛。” 直音法很简便,但有两个缺陷:一是找不到同 音字注音;二是同音字可能更加冷僻,注了等 于没注。
(六)正字法的专书
正字书是我国文字学史上的正字学领域的内容,正 字学也称“正字法”或“字样学”。其主要内容就 是整理和研究异体字,确定文字的标准形体,促进 文字的统一。在统治者的提倡和学者的努力下,正 字学在唐代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唐宋以后,不断地有正字法的专书出现,书中以正 体和俗体(异体字)并列,使人知道正字的标准, 以免写错别字。这类书较好的有以下几部:
究。
二、中古反切注音法
1.定义,反切是古代的一种注音方法。这种方法是用 两个汉字来标注另一个汉字读音,起源于汉末。古 书文字竖排,前面的文字在上所以叫反切上字,后 面的文字在下所以叫反切下字,反切上字取声母, 反切下字韵母和声调,声母和韵母合在一起,拼出 被切字的读音。如:冬,都宗切,“冬”是被切的
当然,反切注音也不能克服由于字音变化带来的注 音不准确的问题,前代的反切不一定能拼出后的正 确读音。
2.反切的来源
反切也称反语、反言、反音、反纽或单称反、切, 都是拼合的意思。
反切是受了梵文拼音的启发产生的。东汉时印度 佛教传入我国,同时传入梵文的拼音字母。梵文 的拼音字母影响启发了中国古代僧人和学者,他 们根据梵文的拼音原理,通过分析汉字的音节, 最终发现汉字的一个音节可以分析为两个部分, 即后来称为声母的部分和韵母的部分。
概述
南北朝至明代文字、训诂研究简介

这一时期的语言研究,主要成就在语音研 究方面,至于文字学、训诂学虽不能与音韵 学相比,不过在继承汉代训诂、文字成果方 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概括起来有以下 几个方面:
字书主要著作有:
晋· 吕忱《字林》—六朝梁代·顾野王《玉篇》-
宋·王洙、司马光《类篇》-明·代梅膺祚《字汇》 -明末·张自烈《正字通》
譬况,古人还用急言、缓言、长言、短言、内言、 外言等词来描摹说明一个字的读音。
这可以说是譬况字音的方法,就是用打比方的方法 来描写某字的发音是读长音还是读短音,是急促还 是舒缓等。如《淮南子· 地形训》:“其地宜黍,多 旄犀。”东汉高诱注:“旄读近绸缪之缪,急气言 乃得之。”
汉人所称急言,发音时肌肉紧张,口腔较窄,有急
此书在唐代以前颇受重视《唐六典》上记载,唐代 科举考试要考《说文》和《字林》,可见当时《字
林》的价值同《说文》并重。《字林》是《说文》 之后的一部字书,在字书发展史上很重要, Leabharlann Baidu惜大 约在宋元之间,《字林》一书亡佚了。
(二)梁代· 顾野王《玉篇》
《玉篇》是继《说文》《字林》后又一部保存完整、 流布较广、影响面比较大的字书,在中国文字学史
与《说文》不同处:《说文》以说明字形为主,只
讲本义以证明字形,不讲引申义;《玉篇》以说明 字义为主,讲本义之外,还列举一字多种意义,实 开后世字典之先河。
体例仿《说文》,按汉字形体分部编排,但有创造
性。部首与《说文》略有不同,不同者有十三部。 部首排列的次序有很大变动,除开头几个部首和最 后干支部首外,其他都重新安排,主要是按照义类 相近与否来安排的。
(五)训诂学-唐孔颖达《五经正义》 孔颖达为孔子后裔,隋唐时代人。古文经学家。撰
《五经正义》,“正义”是唐代通行的一种注释方 法,孔颖达对先秦时期的五部经书《周易》《诗经》 《尚书》《礼记》《春秋左氏传》都做了注释,其 注释全部载入《十三经注疏》,孔疏在《十三经注 疏》中地位极为重要,对后代训诂有很大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