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地理高考一轮复习专题训练之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附答案详解)

合集下载

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练)(含解析)

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练)(含解析)

5.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云南省昆明市2018-2019学年期期末)美国宇航局NASA发布警告,2019 年上半年厄尔尼诺概率达到80%,受其影响,印度洋至孟加拉湾水汽输送变弱,且冷空气影响小。

进入5月,云南出现大范围高温干旱天气。

下图为地表系统各圈层关系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有关各圈层关系描述正确的是()①圈层之间独立存在,互不干扰②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③此次事件中,大气圈的影响居主导地位④此次事件中,水圈的影响居主导地位⑤此次事件中,生物圈的影响居主导地位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⑤2.今年5月以来云南持续高温的主要原因是()A.冷空气影响弱,降水少 B.海拔较高,空气稀薄C.东北季风影响时间较长 D.云南森林覆盖率较高【答案】1.C 2.A【解析】1.该题主要考查地球各圈层的关系。

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故①错②对;根据材料可知,此次事件中涉及到的主要是厄尔尼洛现象造成地区间的大气环流异常从而导致的气候异常,故起主导影响的是大气圈,③对,④、⑤错,正确项目为②③,答案选C。

2.根据材料可知,云南持续高温的原因是由于冷空气影响弱,暖湿气流不易凝结导致降水减少,A 对;材料中未体现云南省海拔较高,空气稀薄,且降水与海拔没有必然联系,B排除;材料中未体现东北季风对云南省的影响,C排除;材料中未体现云南森林覆盖率较高,且一般森林覆盖率高的地方,由于蒸腾作用较强,空气中的水汽较多,降水也较多,D排除;正确答案为A。

(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期末)南美洲的“瓶子树”,因其独特的体型而闻名。

多雨时期,它利用发达的根系,最大限度地吸收并贮存水分;干旱季节,则通过落叶或开花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和损失。

下图分别为“瓶子树”景观图和南美洲地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瓶子树”主要分布在A.甲地B.乙地 C.丙地 D.丁地4.“瓶子树”储水的时期为A.4月-9月B.6月-9月C.7月-8月 D.10月——次年3月5.影响“瓶子树”分布的主导因素是A.地形B.气候C.洋流D.海陆位置【答案】3.B 4.D 5.B【解析】3.分析材料可知:“瓶子树”分布区降水季节差异显著,干湿分明,应为南美洲的热带草原气候区。

2020年领军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练习)含解析

2020年领军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练习)含解析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1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选择题海山通常指海洋中位于海平面以下,突出于海底1000m以上的部分。

海山因其独特的分布、地形和环境等特征,对生物分布、海水流动、海洋渔业等有着重要的影响。

基于山顶到海平面的距离,可将海山分为浅海山、中等深度海山和深海山(如下表)。

据此完成1-3题。

1.各类海山中,山体最高的是()A.浅海山B.中等深度海山C.深海山D.难以确定2.部分海山具有较高的生物独有性,原因最可能是这些海山()A.受人类干扰小B.光热条件比周边好C.周围养分充足D.存在相对孤立的栖息地3.大规模海山的存在可能会使洋流()①加速流动②形成上升流③形成绕山环流④被阻断并逆向流动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1.A 2.D 3.A【解析】1.根据海山通常指海洋中位于海平面以下的山体进行判断,海平面海拔为0m,山顶距海平面较近,山体较高。

综合分析选项,浅海山距离海平面最近,故其海拔最高,故选A。

2.生特独有性主要与孤立的生存环境、缺少天敌等因素有关,分析选项,D答案符合材料的要求,而受人类干扰小、光热条件比周边好、周围养分充足不是主要因素,ABC错误,故选D。

3.海山阻挡了洋流,使洋流绕山流动,海山之间存在狭管效应,流速加快,同时在抬升作用下出现上升流。

①②③正确,故选A。

干旱荒漠地区退耕地的植被演替日益为科学研究所重视。

地理科考队调查腾格里沙漠西南边缘(甘肃省民勤)某退耕地时发现,在退耕初期,由于原来耕作措施的影响,退耕地的土壤条件较好,该地以一年生、多年生草本和灌木混合群落为主,之后退耕地的植物多样性发生了复杂变化(见图1),最终演替为以灌木为主的群落结构退耕地植被自然演替和土壤水分条件变化相辅相成。

不同植被的根系深度影响土壤水分的吸收。

不同退耕年限退耕地土壤含水量如图2所示。

读图回答4-5题。

4.假定该地气候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读图,推测退耕6-8年地表主要的植被群落类型()A.以多年生草本和灌木混合群落为主B.以一年生草本植物群落为主C.以多年生草本植物群落为主D.以灌木为主的群落为主5.退耕14年以后的统计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第14年土壤中有机质增多,适宜生存的物种数量增多B.第14年植物多样性指数的增多是土壤水分条件改善的结果C.植物多样性导致涵养水源的能力增强,退耕地水分含量稳升D.植物多样性指数与不同深度土壤的含水量之间呈正相关【答案】4.B 5.A【解析】4.读图可知,退耕6~8年地表植被多样性开始增加,主要的植被群落类型以一年生草本植物群落为主,B正确;之后才依次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灌木类型增加。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06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含解析)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06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含解析)

专题06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题解析【高考真题1】(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

有学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

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

图6示意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

图6(1)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分析这些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

(6分)(2)末次冰期晚期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对此作出合理解释。

(6分)(3)分析补给类型发生变化后里海演化为咸水湖的原因。

(6分)(4)指出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为湖泊的必要条件。

(4分)【答案】(1)山脉隆起,里海与海洋分离,形成湖泊(湖盆)。

山脉隆起,导致里海汇水面积缩小,湖泊来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

山脉隆起,阻挡湿润气流,导致干旱,推动湖泊向内陆湖演化。

(2)气温仍较低,湖面蒸发弱;受冰雪融水补给;补给大于蒸发。

(3)有河流汇入,带来盐分;无出水口,盐分无法排出;地处内陆,蒸发强烈,导致盐度升高。

(4)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或板块运动趋势不变)。

【解析】以里海的演化过程为背景材料,考察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问题,包括地壳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气候与湖泊盐分的关系、板块边界问题等内容。

(1)山脉隆起导致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要分别从山脉对地貌、气候及水文的变化进行分析。

从地貌看,由于山脉隆起,使得里海与地中海分离,成为湖泊。

从气候看,该地处于西风带内,但是由于大高加索等山脉隆起,阻挡西风从地中海带来湿润气流,气候干旱,降水少,大陆性特征明显,蒸发量加剧,湖泊逐渐向内陆湖演化。

从水文看,山脉隆起使得注入湖泊的河流减少,盐度增加,湖泊面积变小。

(2)末次冰期晚期里海一度为淡水湖主要从补给与蒸发角度分析。

2020版高考地理新设计一轮复习江苏专版讲义:第一部分第三单元第二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含答案

2020版高考地理新设计一轮复习江苏专版讲义:第一部分第三单元第二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含答案

第二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试说明]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2.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3.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4.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人类活动。

一、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2.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不断进行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推动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

3.整体性体现(1)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保持协调一致。

(2)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制约的,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3)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区域。

[温馨提示]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

二、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 1.作用能量⎩⎪⎨⎪⎧维持地表系统正常运行的动力联系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桥梁和纽带2.主要体现 (1)海洋输送 热能传输动能大气三、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1.作用地理环境发展演化的原因,圈层间相互联系的纽带。

2.实例(1)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地理环境中的水循环、碳循环等物质运动。

一、知识联系串一串二、核心问题想一想1.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有什么表现?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对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有什么指导意义?考点(一)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学法:通知识·提能力·融会贯通][贯通知识]1.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1)气候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联系(2)地貌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联系以农业发展为例,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地形、土壤、灌溉水源都会对农作物的生长或鱼类生存造成影响。

2.地理要素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构成地理环境的岩石、土壤、大气、水和生物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不断地进行能量交换与物质运动,推动地理环境的整体发展变化。

高三地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地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地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试题答案及解析1.读图,完成小题。

【1】最适合上图的图名为( )A.区域整体性示意图B.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示意图C.区域差异性示意图D.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示意图【答案】A【2】图示地区葡萄特别甜的原因是( )①生长期日照时间长②气温日较差大③土壤肥沃④水源充足A.①③B.①②C.②④D.③④【答案】B2.有机质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为5%。

图1为我国东部某地土壤剖面图,图2 为该土壤有机质分布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1】关于该地表层土壤的描述,正确的是A.地表枯枝落叶多,有机质含量较高,B.人工增施有机肥,有机质含量较高,C.受流水侵蚀作用,有机质含量较低,D.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有机质含量低【答案】C【解析】从右图可以看出该地土壤表层(0厘米附近)有机质含量低于5说明地表有机质含量较少,枯枝落叶必须经过分解才能形成有机质,A错;如果人工增施有机肥一般会分布在表层附近,B错;从图9可以看出表层土壤肥力较低,说明受外力作用,肥力流失较多,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丰富,为流水侵蚀作用,C对;我国东部地区季风气候,降水较多,D错。

【2】针对该土壤的特性,该地宜采用的农业技术是A.免耕直播B.深耕改土C.大棚温室D.砾石压土【答案】B【解析】免耕直播即不耕情况下直接在土地上种植,可以减少水土流失(特别是气候较为干旱地区作用显著),我国东部地区降水较多,A错;从图中可以看出土层较深地区土壤有机质较丰富,深耕改土可以有效利用土壤肥力,B对;大棚温室是改变热量条件,不会影响有机质含量,C错;砾石压土主要改变改变土壤水热条件,不能改变土壤有机质含量,D错。

【考点】本题考查土壤肥力及改良。

3.生物量一般是指生物在某一特定时刻单位空间的个体数、重量或其所含能量。

下图示意我国某区域地上生物量、年均温和年降水量随经纬度的线性变化。

读下图回答问题。

该区域的自然植被主要为A.温带落叶阔叶林B.温带草原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答案】A【解析】试题解析:根据图中的信息分析,该地区的年均温在12左右,降水量大于400mm,小于800mm。

2020版高考(山东)鲁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课课后练习题卷: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020版高考(山东)鲁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课课后练习题卷: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11小题,共44分)读近30年来我国喜马拉雅山脉不同海拔内存在冰湖、新增冰湖和消失冰湖的面积变化图,完成1~2题。

1.近30年我国境内喜马拉雅山区冰湖( )A.总体呈萎缩态势B.较低海拔处冰湖变化明显C.各海拔区都呈扩张态势D.海拔5 200米附近冰湖最多2.近30年造成我国境内喜马拉雅山区冰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植被破坏B.气温上升C.过度引水灌溉D.降水减少大约在4 000万年前,青藏高原开始从海底隆升。

经过漫长而缓慢的抬升,现在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已超过4 000米,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

结合下图回答3~4题。

3.图中甲、乙、丙对应的内容分别是( )A.太阳辐射强、气温低、空气稀薄B.气温低、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C.气温低、太阳辐射强、空气稀薄D.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低4.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下列现象与青藏高原地理环境不相符的是( )A.地壳隆升,海拔不断升高,气候逐渐变得寒冷干燥B.高山终年积雪,冰川广布,丰富的冰雪融水为河流提供水源C.土壤贫瘠,多冻土,土层深厚D.植被为高山草甸草原,动物以能抵御寒冷的牦牛为主甲、乙、丙三流域位于我国同一省区,该省区南北跨度不大。

甲流域面积 1 604 km2,流域内各地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00~830 mm;乙流域面积502 km2,流域内多年平均降水量为700~750 mm;丙流域面积777 km2,年平均降水量为509.8 mm。

下表示意三流域植被类型(单位:%)。

据此完成5~7题。

5A.降水量B.流域面积C.地势D.纬度6.甲流域较乙、丙流域植被发育好,则甲流域( )A.年日照时数较长B.降水强度较大C.年平均气温较低D.汛期历时较长7.丙流域无作物地的原因主要是( )A.气候干旱B.热量不足C.土地贫瘠D.深居内陆海冰含盐量接近淡水,适当处理后可作为淡水资源。

辽东湾(如图)是我国水温最低,冰情最重、海冰资源分布最多的海区,但目前仍未大规模开发。

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专题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讲)含解析

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专题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讲)含解析

5.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知识点一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并不断地进行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并在此过程中产生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推动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

借助上图,可做如下理解。

1.气候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2.地貌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3.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4.生物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以农业发展为例,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地形、土壤、灌溉水源都会对农作物的生长或鱼类生存造成影响。

知识点二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及意义(一)从环境要素与整体环境特征的关系入手,分析区域环境总体特征的形成与变化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是协调一致的。

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一般由地貌和气候(特别是气候)决定并体现,如我国西北地区干旱、半干旱和青藏地区高寒的特征。

第一步,根据区域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确定气候类型和特征。

第二步,概括出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

第三步,与环境总体特征相联系,逐一分析其他要素的特征。

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的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的关系图。

(二)从环境要素发展变化的影响入手,分析区域整体环境的发展变化的成因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况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首先明确发生变化的要素(所牵的“一发”),然后逐一分析该要素变化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发生怎样的变化。

以滥伐森林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为例:(三)从区域间的环境联系入手,分析区域的环境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不同区域地理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区域。

首先明确这一区域发生的变化体现在哪些要素上,然后分析这一区域与其他区域存在哪些要素上的联系,最后分析出其他区域发生的具体变化。

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对黄河下游地区的影响为例:考点一考查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典例1】(2018·天津文综)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综合题专题训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综合题专题训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综合题专题训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黑河是我国第二大内流河,最终注入内蒙古西部的居延海,居延海后期因湖面缩小被分裂成两个湖泊,东居延海和西居延海。

下图为黑河流域示意图。

(1)说出黑河不同季节的补给类型。

(2)说明居延海被分裂成两个湖泊的原因。

(3)运用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居延海面积萎缩对周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答案】(1)春季,以积雪融水补给为主;夏季以降水和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秋冬季节以地下水补给为主。

(2)农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多,过度引入湖河流的水,导致入湖水量减少;流域内降水少,蒸发旺盛,导致湖面萎缩;湖泊中部高,东西两侧地势低。

(3)气候更加干旱,湖水盐度升高,水质恶化,湿地减少,水生生物减少,土地盐碱化,土地荒漠化加剧。

【解析】(1)从纬度位置看该纬度较高,冬季有积雪,春季积雪融水补给河流;夏季降水集中,祁连山积雪夏季冰雪融化,所以夏季以降水和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秋冬季节降水和冰雪融水都少,以地下水补给为主。

(2)居延海被分裂成两个湖泊的原因是湖面下降。

湖面政下降的原因是农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多,过度引入湖河流的水,导致入湖水量减少;流域内降水少,蒸发旺盛,导致湖面萎缩;湖泊中部高,东西两侧地势低。

(3)主要从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

湖面变小,蒸发水少,气候更加干旱,湖水盐度升高,水的净化能力弱,水质恶化,湿地减少,水生生物减少,土地盐碱化,土地荒漠化加剧。

2.读图和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中央电视台作为全球电视媒体首次对“第七大自然奇迹”——非洲野生动物大迁徙直播。

让国内观众近距离感受了那悲壮的史诗般旅程,真实生动呈现了一场原始自然生态下物种迁徙的“视听盛宴”。

我们看到的这支迁徙大军,穿越狮群、猎豹们埋伏的草原,强渡布满鳄鱼、河马的马拉河,大批的角马在路上毙命的同时又有大批小角马在途中诞生……下图为该区域的动物迁徙路线。

材料二在东非国家肯尼亚西北部荒凉的沙漠与戈壁滩上横亘着一个狭长的湖泊——图尔卡纳湖,它是东非大裂谷和肯尼亚最大的内陆湖,也是世界第四大咸水湖,湖中渔业资源丰富,图示范围以北为埃塞俄比亚高原,以南为东非高原,N区域是查尔比沙漠。

2020年领军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讲义)含解析

2020年领军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讲义)含解析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1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的基本要素:气候(大气)、地形(地貌)、水文(河流)、土壤、生物(植被、动物)。

2.三大循环: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及岩石圈循环,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3.两大新功能:构成整体才能形成,单一要素并不具备。

生产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平衡功能[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4.三大表现及意义:(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意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同一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举例: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各个要素统一的变化过程(2)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制约,即“牵一发而动全身”;意义: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

举例:(3)不同区域之间,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其它区域。

意义:全球共同努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举例:【解读】青藏高原的隆起(地形地貌),阻挡了西伯利亚南下气流(大气),导致中亚、西亚干旱区的细小粉尘随冬季风(大气)向东输送,逐渐沉积,形成黄土高原(地形地貌)。

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土壤),极易受流水冲蚀,泥沙随流水汇入黄河,被流水搬运到下游(水文),由于流速变慢,逐渐淤积,形成“地上河”,造成严重水患(生态环境问题)。

颗粒更小的泥沙则注入渤海,致使河口向海延伸。

这一系列的过程彼此间连成一根长链,其间发生着物质、能量运动,产生多方面的生态环境效应。

【整体性答题模板构建】在分析某地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时通常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答题思路:,完整呈现因果关系了海洋水汽的进入,使得我国西北地区的气候干旱加剧例:分析某地区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对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影响。

[关键词] 气候地貌植被水文生态环境[答题思路] 当××要素发生变化后,其他的××随之发生变化。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后训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后训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后训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纳马夸兰沙漠是地球上独一的生物多样化干旱地域,大局部时间枯燥、荒芜。

雨季来临,这里突然变成花的陆地,以种类单一的肉植物而知名。

多肉植物常生活在气温偏高,降水少且有清楚干湿季交替的地域,有大批雾气和露水也可满足其生活需求。

据此完成以下效果。

(1)我国游客到纳夸兰沙漠欣赏各种野花和多肉植物,最适宜在〔〕A、2-3月B、5-6月C、8-9月D、11-12月〔(2)〕以下说法与纳马夸兰沙漠多肉植物广布有关的是〔〕①夏雨清楚,降水时节差异大②夏季受暖流影响,干旱、多雾③阴天多,露水多④气候恶劣,受人类活动影响小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3)〕2021年7月某日19:00〔北京时间〕在纳马夸兰可欣赏到的景观能够是〔〕A、晨曦初露B、旭日西下C、繁星点点D、火伞高张2、以下图为地上生物量与降水量、年均气温的关系图,说法正确的( )A.地上生物量与土壤水分条件呈正相关 B.地上生物量与年均气温呈正相关C.假定该区域气候变暖,地上生物量将增多 D.地上生物量与降水量呈负相关3、斑点湖〔49.1°N ,119.5°W〕位于美加接壤处左近的山间盆地,每年6月至9月,湖面构成诸多白色镶边颜色多样的浅池,这些小水坑出现出深浅不同的白、绿、蓝等颜色,斑点湖由此得名。

湖水中富含硫酸镁、钙、钠硫酸盐等不同矿物。

右图为斑点湖的景观表示图,据此回答该题。

斑点湖的小水坑出现出白色镶边颜色多样的主要缘由是〔〕A. 湖底微生物种类多样,叶绿素含量不同B. 湖底上下坎坷,水面子积温度不同C. 湖水对太阳光的散射、反射和吸收D. 湖水矿物质种类多,含量不同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说明( )A.生物是土壤构成中最生动的因子B.生物是土壤无机质主要来源C.春季,微生物分解作用十分迅速D.生物风化使无机残体出借多5、牛肝地是发育在红层软岩〔红层软岩是以白色为主颜色的碎屑堆积岩,岩性以砂岩、泥岩、页岩为主〕为主的区域,以密集腐蚀沟和风化壳暴露为标志的红层荒漠。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16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含解析)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16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含解析)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建议用时:40分钟)一、选择题(2020·潍坊市三模)湿地是位于陆地和水体之间过渡的特殊生态系统,湿地生物、土壤和水体的系统作用使其具有明显的固碳功能。

青岛大学湿地研究人员对青岛胶州湾潮间带上的碱蓬湿地进行固碳功能研究,通过大量实地观测和实验室分析完成了碱蓬湿地CO2排放通量(通量=排放量-吸收量)变化的数据统计(下图),图中折线分别表示2月、5月、8月和11月的CO2日排放通量变化情况。

据此完成1~2题。

胶州湾碱蓬湿地CO2日排放通量变化图1.折线甲代表的时间是( )A.2月B.5月C.8月D.11月2.与折线乙日排放通量变化相关性最强的因素是( )A.昼夜长短B.温度日变化C.碱蓬生物量D.潮汐变化1.[第1题,CO2的排放量主要来自植物的呼吸作用,8月份气温最高,植被呼吸作用最强,CO2产生的最多,故甲代表8月份;5月份为植物的生长期,呼吸作用较弱;冬季植被枯萎,呼吸作用相对最弱。

第2题,折线乙日排放通量中午最高,说明与温度日变化有密切关系,B正确;一天不能反映昼夜长短和碱蓬生物量变化,A、C错误;潮汐变化主要出现在早晚,D错误。

](2020·运城市5月调研)下图为北半球某区域两个不同时期典型植被景观分布。

读图,回答3~5题。

3.图示区域的经度范围最有可能是( )A.0°~15°E B.30°E~45°EC.110°E~125°E D.45°W~60°W4.与玉木冰期相比,现代气候( )A.低纬度地区较冷干B.中纬度地区较暖湿C.高纬度地区较冷湿D.温带地区较暖干5.甲处典型植被( )A.季相变化非常明显B.形成深受洋流影响C.在各大洲均有分布D.一般具有耐旱特征3.[第3题,根据现代典型植被景观图可知,赤道附近为热带雨林,雨林北侧为热带草原,草原北侧为热带沙漠,这种植被更替在非洲大陆0°~30°E之间表现最为明显。

2020届高三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020届高三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选择题1.形成土壤最活跃的因素是( )A.地形B.生物C.气候D.水分答案 B(2018·牌头中学测试)“无尽夏”是绣球花的一个变种,因花期长而得名,花友发现,碱性土壤以粉红花为主,酸性土壤以蓝色花为主,中性土壤同一植株里既有粉红花又有蓝色花。

完成2~3题。

2.“无尽夏”花色随土壤酸碱性的变化而变化,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A.区域性B.整体性C.差异性D.变化性3.我国南方和北方“无尽夏”的花色( )A.南方和北方均以粉红花为主B.南方以蓝色花为主,北方以粉红花为主C.南方和北方均以蓝色花为主D.南方以粉红花为主,北方以蓝色花为主答案 2.B 3.B下图为“碳循环示意图”。

读图回答4~5题。

4.大力开发风能资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直接影响图中的环节是( )A.①B.②C.③D.④5.为维持⑤环节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作用,人类迫切需要( )A.开垦沼泽B.开发水能C.保护雨林D.退耕还湖答案 4.A 5.C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山丘地理环境变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6~8题。

6.该地区可能发生的主要环境问题有( )①水土流失加剧②土壤次生盐碱化加重③沙尘暴频发④洪涝灾害增多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7.引起该地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地壳上升B.毁坏植被C.气候恶化D.围湖造田8.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主要体现了( )A.地理环境的差异性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地理要素的稳定性D.地理要素的独立性答案 6.D 7.B 8.B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图1)和“某地貌景观图”(图2)。

读图,完成9~10题。

9.下列描述对应正确的是( )A.①导致了淮河与松花江水文特征的不同B.②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原因C.③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主要原因D.④是东北黑土退化的最主要原因10.表示塑造图2中地貌的箭头是( )A.⑧B.⑦C.⑥D.⑤答案9.A 10.D(2018·衢州质检)我国土壤类型多样,如东北平原的黑土,华北平原的黄土,四川盆地的紫色土,江南丘陵的红壤。

2020版高考地理 限时规范训练13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含解析)

2020版高考地理 限时规范训练13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含解析)

限时规范训练13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时间:40分钟分值:9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2019·江苏六市调研)下图为当今气候变暖原理及效应图。

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对图中箭头①的解读,正确的是( C )A.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减少B.地面吸收大气辐射减少C.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多D.大气逆辐射释放的热量增多解析:结合图示信息知,箭头①说明了二氧化碳增多导致气温升高的过程。

究其原因是因为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导致近地面二氧化碳吸收地面辐射能力增强并把热量保留在大气中,使气温不断增高。

2.该图反映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 D )A.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B.相互影响实现环境自我修复C.具有地带性分布特征D.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解析:根据上题分析,说明了大气成分及其比例变化,会导致大气温度的改变,反映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2019·山西联考)积雪作为冰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全球能量平衡、气候、水文及生态影响显著,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有着重要作用.下表为我国新疆北部地表覆盖对积雪变量的影响统计情况,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积雪开始时间以连续5天以上日积雪深度大于5厘米为标准;积雪结束时间以连续5天日积雪深度小于5厘米确定。

3.上表中最有利于积雪形成的地表是( C )A.稀疏灌木B.草地C.农田D.建设用地解析:积雪厚度越深,表明形成积雪的条件越好,所以最有利于积雪形成的地表是积雪最厚的农田。

4.造成积雪结束时间不同的原因是( B )A.稀疏灌木接受太阳辐射较强,消融速度较快B.草地植被萎缩,积雪紧实度小,消融速度较快C.农田地表裸露,反射率大,消融速度慢D.建设用地有高大建筑物,加快雪的消融解析:由表中数据可知,稀疏灌木积雪结束时间较晚,为268日,可知消融速度不快;地表的紧实度越小,越有利于积雪消融,草地积雪结束(266日)较早;农田积雪结束(264日)最早,说明消融速度最快;高大建筑物的遮阳作用,减缓积雪的消融速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专题训练一、选择题南海诸岛雨量丰沛,热量充足,岛上的岩石主要是珊瑚、贝壳碎屑砂,质地疏松。

诸岛面积小,海拔低,鸟类多,植被有200余种。

除滨海地区外,土壤含盐量大部分较低。

南海诸岛是一个独特的富磷生态系统,土壤是这个生态系统的纽带。

下图示意海岛生态系统与富磷土壤间的物质循环。

据此完成(1)~(2)题。

1、南海诸岛除滨海地区外,其他地区土壤含盐量较低,其主要原因是()A.气温低,蒸发弱B.降水多,淋溶作用强C.植物多,吸收盐分D.距海远,海水影响小2、南海诸岛土壤中富磷,磷的最主要来源是()A.鱼类死亡分解B.植物死亡分解C.鸟粪、鸟类残体D.珊瑚、贝壳碎屑开阔水域是指除去海冰区之外的海洋区域。

下图为1982~2016年北极开阔水域面积距平(与多年平均值之差)变化图。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2007年、2012年和2016年北极开阔水域面积异常增大,最可能的原因是()A.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相关B.人类大规模开采海冰导致C.北极地区降水减少,太阳辐射增强D.中纬度的气旋进入北极海域加剧海冰融化4、北极海域开阔水域面积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有()A.有利于北极熊的生存与繁衍B.造成北极地区气温升高C.增强北大西洋暖流D.北极海域周边陆地降水减少鄱阳湖(如下图所示)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

近年来,鄱阳湖汛期“高水是湖,洪水一片”,枯水期“低水似河,枯水一线”成为常态,严重影响了湖区社会发展。

我国围绕鄱阳湖水利枢纽建设的利弊展开了20多年激烈的争论。

近期《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规划》由原来的“建坝”改为“建闸”,“调枯控洪”改为“调枯畅洪”的新设计方案,大大缓解了各方面的矛盾。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5、鄱阳湖“高水成片、低水成线”的最主要原因是()A.长江与湖泊的相互补给B.干湿季节极端变化C.围湖造田和城市化发展D.水土流失日益严重6、近十年来,鄱阳湖水文情势出现了枯水时间提前、枯水期延长、水位严重降低等现象,其最主要原因是()A.水体污染严重B.工农业过度用水C.全球气候变化D.三峡大坝的建设7、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蓄水期的时段应在()A.1~3月B.4~6月C.7~9月D.10~12月下图为纳木错位置示意图。

近年纳木错面积不断扩张,2001~2009年湖面扩张超过50平方千米。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8、纳木错面积不断扩张,其根本原因是( )A.降水增多B.生产、生活用水减少C.全球气候变暖D.湖泊下陷9、自然界中某种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各个要素的变化,例如青藏高原积雪面积减小,会引起该地域自然环境的连锁变化。

这种变化包括( )①地表温度年变化增大②风化加速导致岩崩现象加剧③羊八井地热温度升高④山地针叶林带海拔降低A.①④B.②③C.③④D.①②森林可以吸收大量的CO2,而森林土壤是CO2产生的重要来源,土壤CO2主要来自于微生物呼吸、植物根呼吸和土壤动物呼吸。

某科研小组对武夷山同一海拔、同一坡向、同一优势树种(米槠林)的土壤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所示。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森林土壤CO2排放速率与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的枯枝落叶量的关系示意图10、武夷山森林土壤CO2排放量最高值出现在( )A.1~2月B.4~5月C.7~8月D.10~11月11、同海拔、同树种的武夷山东坡比西坡的土壤CO2排放量大,其主要原因是( )A.降水较多B.蒸发较大C.气温较高D.枯枝落叶较多12、研究表明,天然米槠林土壤比人工米槠林土壤CO排放量大,最可能的2原因是( )A.土壤温度较高B.土壤湿度较大C.土壤含水量较高D.枯枝落叶量较多二、综合题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2分)钦查群岛主要由三个干旱的花岗岩岛屿组成,岛上寸草不生,唯一“居民”是海鸟,附近流传有“水肥必有鱼,鱼多鸟便众,鸟众水更肥”的说法。

海鸟在群岛上定居了数百万年,留下厚达50米的粪便层,散发的恶臭让人难以接近。

在发明化肥之前,19世纪40年代,欧洲人用这里的鸟粪做肥料,农作物的产出提高了至少3倍,缓解了因人口激增而出现的粮食危机。

从那时起,秘鲁雇佣契约华工和黑人奴隶挖鸟粪,在40年的时间里,出口了1 300 万吨鸟粪,那是秘鲁经济快速增长的“鸟粪时代”,但到19世纪后期,鸟粪出口出现衰败现象,政府随后开始限量控制鸟粪的开采。

下面为钦查群岛位置示意图。

(1)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解释“水肥必有鱼,鱼多鸟便众,鸟众水更肥”的道理。

(8分)(2)说明秘鲁钦查群岛鸟粪积累较厚的原因。

(6分)(3)分析19世纪40年代以来,促使秘鲁大量出口鸟粪的条件。

(4分)(4)推测19世纪后期秘鲁鸟粪出口衰败的原因。

(4分)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30分)北方针叶林分布于北纬45°~70°的寒温带地区,向南延伸到我国大兴安岭北部。

其群落结构极其简单,林冠层下常由灌木(根深)、草本植物(根浅)及苔藓地衣(无根)组成,林下土壤是酸性贫瘠的灰土,林下植被的物种数占了总植被数的90%以上。

某科考队研究了林火干扰对北方针叶林林下植被的影响,下图示意火后林下植被的生产力和物种丰富度的动态变化。

(1)分析北方针叶林区土壤不适宜大面积作为农耕用地的原因。

(6分)(2)描述火后林下植被的生产力和物种丰富度的变化规律。

(8分)(3)分析火后前15年林下植被生产力变化的原因。

(8分)(4)高强度大面积火会烧毁植被的地上部分,推测高强度火后初期林下植被的优势物种及原因。

(8分)参考答案1、答案B解析南海诸岛纬度较低,气温高,蒸发量大,A项错误;南海诸岛面积小,雨量丰沛,淋溶作用强,使岛上土壤含盐量降低,B项正确;植被主要吸收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对盐度的影响作用较小,C项错误;南海诸岛面积小,岛上各地距海比较近,故D项错误。

2、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南海诸岛鸟类较多,鸟类食用富含磷的海产品,磷在鸟类体内富集,死亡后分解进入土壤中,结合图可知,鸟粪也为土壤提供了磷的来源,C项正确;鱼类死亡后沉积在海底,分解后对岛屿土壤含磷量影响较小,A项错误;读图,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磷,死亡分解后,体内的磷再回到土壤中,对土壤中含磷量的影响较小,B项错误;珊瑚、贝壳碎屑不易被分解,所以对土壤磷的含量影响较小,D项错误。

3、答案D解析北极地区开阔水域面积异常增大,说明北极地区气温升高,促使海冰融化。

中纬度的气旋进入北极海域,给北极地区带来暖湿气流,造成温度升高,加剧海冰融化,故D项正确;2007年、2012年和2016年的时间间隔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不符,故A项错误;目前人类开采海冰的技术不成熟,并没有大规模地开采海冰,故B项错误;北极开阔水域面积异常增大,利于水分蒸发,北极地区降水会增多,故C项错误。

4、答案B解析与液态水相比,海冰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强,海冰减少,海洋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多,会造成北极地区气温升高,B项正确;海冰融化,北极熊的生活空间范围缩小,不利于其生存与繁衍,A项错误;北极地区气温升高,南北温差变小,气压差变小,减弱北大西洋暖流,C项错误;北极海域开阔水域面积变大,空气中水汽增多,北极海域周边陆地降水应增多,D项错误。

5、答案A解析鄱阳湖是长江流域的外流湖,夏季为该流域的丰水期,这时长江干流水位较高,河流水流向湖泊,此时湖泊水位上升,水面面积增大“成片”;当枯水期时,该流域降水较少,长江干流水位开始下降,鄱阳湖的水体开始流向长江,进行补给,此时湖泊水位下降,湖底裸露,只有较深的湖区河道存在水体,从而形成“线”,由此分析可知,随着丰水期和枯水期的水位变化,以及长江与湖泊的相互补给发生变化,出现了“高水成片、低水成线”的现象。

故A项正确。

6、答案D解析长江上游建有大量的水库,这些水库群在汛期结束后开始蓄水,泄流减少;泥沙沉积在上游水库后,清水下泄冲刷河道,导致河床下切,长江河道与鄱阳湖地势落差增大;航道整治、河湖采砂等也加剧了河道下切;长江上游降雨少,径流量小。

由此看来,出现枯水时间提前、枯水期延长、水位严重降低等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三峡大坝的建设。

故D项正确。

7、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鄱阳湖枯水期水位较低,持续时间较长,主要是由于枯水期湖泊水对河流水进行补给,导致湖泊水位下降。

为了解决该问题,在长江和鄱阳湖之间修建水闸,在洪水期开闸既可以减少下游的洪水量,也可以增加湖泊的水量。

枯水期,可以通过人为的调控,控制鄱阳湖枯水期的水位。

因此鄱阳湖水利工程枢纽蓄水期应为当地的洪水期,7~9月为鄱阳湖流域降水量第二多季度,在该时间段蓄水,有利于维持鄱阳湖秋冬季的有效水位。

但若在梅雨季节蓄水,则拟建鄱阳湖大坝,因蓄水期长,蓄水量过大,恐有决堤风险。

故C项正确。

8、C9、D解析:第8题,近几年来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增强,导致青藏高原冰雪融化,大量冰雪融水汇入纳木错,使湖泊面积变大,故C项正确。

第9题,积雪面积减小,使岩体裸露,而岩体的比热容远小于积雪,因而导致地表夏季温度升高,冬季温度降低,致使年温差增大,年温差的增大又加剧了岩石的风化作用,使岩崩现象加剧。

羊八井地热来自于地球内部,温度变化不大。

气温升高,山地针叶林带海拔将升高。

10、C11、A12、D解析:第10题,图示土壤二氧化碳排放速率与土壤温度、含水量、枯枝落叶量呈正相关,而武夷山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则夏季排放量最大。

第11题,东坡为夏季风迎风坡,西坡为背风坡,则土壤含水量东坡大于西坡,使土壤二氧化碳排放量东坡大于西坡。

第12题,天然林一般要比人工林更稠密,则土壤光照较少而温度可能较低,土壤含水量一般相关不大;但因稠密而枯枝落叶量更多,故土壤二氧化碳排放量较大。

13、解析:第(1)题,秘鲁附近海域受上升补偿流影响,海水上升将海底的营养物质带到表层,成为鱼类食物;按照物质循环分析鱼类—海鸟—海水营养盐—浮游生物之间的关系。

第(2)题,首先可以从自然和社会因素分析鸟类多的原因,再分析当地的气候条件对鸟粪分解的影响。

第(3)题,主要从鸟粪的市场和运输条件进行分析,欧洲对鸟粪需求量大,再加上海运的便利条件,大量的鸟粪被运往欧洲。

第(4)题,从市场条件分析需求量减少,从当地资源条件来看鸟粪资源日趋枯竭的原因。

答案:(1)群岛附近海域受上升补偿流影响,营养盐上泛,浮游生物繁盛,饵料丰富使得鱼类密集;鱼类为海鸟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吸引众多海鸟;海鸟的鸟粪落入海水(岛上鸟粪滑入海水),海水营养盐增多,又为浮游生物提供营养物,间接为鱼类提供了饵料。

(2)钦查群岛属于热带沙漠气候,气候干燥使得鸟粪不易分解;干旱少雨,不易被雨水冲刷;积累的时间长;岛上早期人类活动较少,受到外界的干扰少。

(3)当时没有化肥,鸟粪是优质的天然肥料;欧洲人口增多,农业发展对鸟粪的需求量大;政府政策的支持;海运交通便利;雇佣的国外劳动力价格低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