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_严复变革思想之比较

合集下载

第十三章康有为 梁启超

第十三章康有为 梁启超
教师不限男女只要专学精深奥妙实验有得者皆可担康有为设计的这一套人人平等地享受二十年齐同之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既是他将西方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理想化又是他对未来社会教育发展的天才设想
第十三章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的教育思想
一、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1、生平和教育活动 康有为(1858—1927),字广厦,号 长素,广东南海人,世称南海先生。出生 官僚世家,早年受严格的传统教育。 康有为是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和 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戊戌变 法前后的一些重要奏折以及他所撰写的 《大同书》中。
• 3、《大同书》中的理想教育体制 • (1)人本院 • 妇女怀孕后进人本院,接受胎教,以端人生之本。 • (2)育婴院 和慈幼院 • 婴儿断乳后,进育婴院,“务令养儿体,乐儿魂,开儿 知识为主。”要求育婴院“凡弄儿之物”,无不具备;保 教人员,选择“精细慈和而有耐性”之女子担任。 • (3)小学院、中学院、大学院 • 小学院 儿童6岁入小学院,至10岁。小学院的主要任务 是:“专以养体为主,而开智次之。”要求功课稍少,而 游嬉较多,以动荡其血气,发育其身体。小学院的教师也 以静细慈和的女子担任为宜。 • 中学院 儿童11—15岁入中学院。中学院阶段是人生的 关键时期,因而要在“养体开智以外,又以育德为重。” 中学院应规模庞大,设施齐全,中学院的教师,不限于女 性,凡有才德的男女都可担任。
• 三、严复的教育思想 • 1、生平和教育活动 • 严复(公元1854—1921年),初名宗 光,字又陵,又字几道,福建侯官(今闽侯 县)人。 幼时聪颖,7岁就学,14岁考入福 建船政学堂学习驾驶。1871年以最优等成 绩毕业,上军舰进行航海实习,曾到过沿海 各省和南洋、日本。1877年作为福建船政 学堂第一批留欧学生,被派往英国海军学校 学习驾驶,初入朴次第斯(Portsmouth), 后转入格林威治(Greenwich)海军大学。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详解-第11章 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详解-第11章 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

第11章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1.概述维新教育的发展过程和基本内容,它对中国教育近代化发展有何历史意义?答:洋务运动开始后,随着“西学东渐”的深入以及近代工商业的产生和发展,中国思想界涌动着一股资产阶级启蒙思潮,即人们常说的早期改良主义思潮。

以及后来应用西方思想进行维新运动,并把这种思想指导实践改革活动的维新派,他们在对社会的改良过程中也触及到教育领域。

(1)维新教育的发展过程和基本内容维新教育的发展过程包括三个主要阶段,即早期改良派阶段、维新教育实践阶段以及维新变法时期,在每个阶段都独立提出自己的教育思想,并付诸实践。

其基本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早期改良派维新教育总的特点是渐次推进的,以薛福成、郑观应、马建忠等为代表的早期改良派在改革封建传统教育制度,培养新型人才上提出了一系列的主张,实现整体改革方案,主张全面学习西方、改革科举制度、建立近代学制、倡导女子教育等。

○2维新教育实践维新派普遍认为改革教育、培养新式人才是实现变法维新的基础,因此,维新教育实践活动便成为维新运动的基本内容。

主要措施包括:兴办学堂,一类是维新运动的代表人物为培养维新骨干、传播维新思想而设立的学堂,另一类学堂是在办学类型与模式、招生对象、教学内容等某个或某些方面对洋务办学观念有所突破,领风气之先的学堂;兴办学会与发行报刊,维新派还通过创办各种学会和发行报刊来宣传维新思想,主要有《万国公报》、《强学报》、《时务报》等。

○3维新变法运动维新变法针对教育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设立京师大学堂,对大学堂的性质、办学宗旨、课程、入学条件、学成出身、教习聘用、机构设置、经费筹措及使用都作了详细规定;废除八股考试、改革科举制度,设立经济特科,以选拔维新人才;讲求学习西学,普遍建立新式学堂,计划设立铁路、农务、茶务、蚕桑等实业学堂,广派人员出国游学游历,设立译书局和编译学堂,奖励开设报馆,开放言论,书籍、报纸免税等。

(2)维新教育的历史意义○1早期改良派的教育思想启蒙,导致甲午战争后维新教育思潮的一触即发,并迅速转化为维新教育运动。

近代中国各种救国方案之间的比较

近代中国各种救国方案之间的比较

近代中国各种救国方案之间的比较摘要: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经历了100多年的屈辱。

在这期间中华民族涌现出无数仁人志士,他们为了救国救民献了血汗,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实现国家的富强进行了不屈不挠地探索。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 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一代又一代的有识之士和人民群众为了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

在这段历史中不同阶级的人们提出了不同的救国方案,也采取了各种措施。

各种方案所起作用各有不同,结果各异。

下面我就各种运动做些分析。

关键词:救国方案;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一、中国近代展开救国运动的背景〔一〕近代展开救国运动的历史背景19世纪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强接连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西方列强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激化。

70年代以后,列强对华侵略加剧,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强加给中华民族以深重的灾难。

近百年来世界上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对中国发动过一次甚至多次侵略战争。

有公然入侵,也有不宣而战;有单独入侵,也有合伙劫掠,强迫中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外国资本主义列强推行的殖民主义,引起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剧烈动乱,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从此,中国人民为摆脱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进行了长时期的、不屈不挠的斗争。

〔二〕近代展开救国运动的文化背景鸦片战争中,天朝上国被一个西方岛国打得一败涂地,使华夏鄙视远夷的传统观念受到猛烈的冲击。

一些爱国的封建士大夫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开眼看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林则徐在官署中设立译书馆,还仿制西方战舰,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他提倡的学习西方的“长技”主要指军事科学技术。

清末群学辨证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为中心

清末群学辨证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为中心

清末群学辨证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为中心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清末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为中心的思想潮流——“群学辨证”。

在清末的历史背景下,中国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压力,传统的封建制度与社会结构在西方列强的冲击下逐渐显露出其疲态。

在这一历史节点上,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一批具有远见卓识的知识分子,通过对西方思想文化的深入研究和本土文化的反思,提出了“群学辨证”的理论框架,试图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思想指导。

“群学辨证”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思想体系,既借鉴了西方社会科学的理论资源,又深深扎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以各自独特的视角和方法,对群学辨证进行了深入的阐释和应用。

他们通过对社会现象、政治体制、文化传统的深入剖析,揭示了清末社会的深层矛盾和问题,并提出了以改革和创新为核心的解决方案。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理论框架、实践应用等多个维度,对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的群学辨证思想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评价。

通过对他们思想的深入分析和比较,本文旨在揭示群学辨证在清末社会变革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远影响。

本文也期望通过这一研究,能够为当今中国社会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历史借鉴和思想启示。

二、康有为的学术思想与社会实践康有为,清末民初的杰出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的学术思想及社会实践对清末的社会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康有为的学术思想深受儒家经典及宋明理学的熏陶,他又广泛涉猎西方近代科学知识,力图将中西学问融为一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康有为强调“公羊三世说”,认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据乱世、升平世和太平世。

他主张中国应当通过改革逐步进入太平世,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康有为积极投身于维新变法运动,倡导君主立宪,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教育,以推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在社会实践方面,康有为积极参与政治活动,曾多次上书光绪皇帝,提出改革建议。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教育思想的共同点以及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教育思想的共同点以及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教育思想的共同点以及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三人都主张对现有的政治制度改革,引进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提倡学习西学,他们认为西方近代科学的发展是建立在实证基础上的。

重视观察、实验在学习中的作用,还特别重视实践效果.并且他们十分重视教育的作用,把教育视为改良政治、救亡图存和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

强调“中国欲亡而存之,废而举之,愚而智之,弱而强之,条理万端,皆归本于学校”的教育思想。

传统教育的最大缺点是培养的人缺乏国家观念,公共观念和自治观念,只求个人完善,或者就想升官发财,奴性,作伪,自私,怯弱,麻木是人们的通病。

教育的宗旨应包括德育,智育,体育,即“品行智识,体力“三种基本要素。

他们要求培养的人应具有自动,自主,自治,自立的品质,并且融合名族性,现代性,开放性于一体。

在现代教育中提倡多给学生时间,课本上的只是理论知识,而且并不适用,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必须要让他们做更多的与社会交流接触的工作而这正是西方教育的一贯作风。

高中历史专题之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高中历史专题之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高中历史专题之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1、学习西方、寻求变革了解魏源、林则徐、严复、康有为、梁启超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林则徐、魏源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严复、康有为、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

魏源:编撰《海国图志》,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明确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

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在广东主持禁烟期间,编译出《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资料。

严复:翻译出版《天演论》,宣传社会进化论思想。

指出封建君主皆为“大盗窃国”,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

康有为: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他的思想被称为“思想界之一大飓风”,“火山大喷火”。

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认识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这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2、新文化运动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蔡元培等。

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①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为了反对袁世凯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的尊孔复古逆流,以陈独秀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1915 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文化,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

《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②主要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

“科学”,是指科学精神和近代自然科学法则。

破解“历史的怪圈”——康有为、严复、辜鸿铭合论

破解“历史的怪圈”——康有为、严复、辜鸿铭合论
铭 后期 的思 想进 程 , 是本 文 的 主题 。


康有 为 的“ 退 ” 倒
在近 代思 想 文化 史研 究 中 , 为 康有 为 晚年 “ 退 ” 认 倒 甚至 “ 堕落 ”是 比较 有 代表 性 的 观点 。 如 , 志 , 例 汤 钧认 为 :至 政变 以还 , 为 渐趋 沉 沦 , 且蜕 变 , 有其 过 程 , “ 有 终 亦 不得 谓甫 遭 株连 , 即行 堕 落也 。” 尤其 是 “ 辛 亥 革命 , 为无 皇可 保 , 有 叉煽 ‘ 君 共 和 ’之邪说 , 尊孔 崇教 之 皴 辞 , ‘ 暴 乱 ’ ‘ 虚 鼓 欲 弭 以 复秩 序 ’ ‘ 国粹 ’ ,尊 而‘ 整纪 纲 ’遂 至应 机 复辟 , 始京 邑 , , 祸 鱼烂 四方 , 进 之 中 国人 , 先 转为 ‘ 辟之 祖 师 爷 ’ 。”] 复 矣 [ 1 戊戌 失 败 以后 , 有 为 流亡 海外 , 康 一直 坚 持 “ 圣 主 而救 中国 ”J 救 【&的努 力 。他 坚 决 反对 激 进 的暴 力 2 流 血革命 , 为 “ 日但 当开 民智 , 当言兴 民权 。” 他 的这 种 态度 , 启 超 “ 禁 讶 其 与 张之 洞 之 言甚 认 今 不 对 梁 不 相类 也 ”]6 [1。进 入 2 纪 , 32 0世 革命 形 势 已成人 心所 向 , 启 超等 人 的 “ 皇 ” 场 已发 生 动 摇 之 际 , 梁 保 立 他提 醒 时 人 ,戊戌 时 , “ 皇上 即 欲开 议 院 , 立 宪 以予 民 权 ”而 “ 天之 言 革命 者 , 行 ; 今 其极 亦 不 过 欲 得 成 立 宪 政 治 , 民有 议政 权 耳 。若 皇上 复辟 , 自然而 得之 , 待 兵革 。”] 为此 , 有为 不惜 修 正戊 戌 以前精 心 构筑 的 则 不 [ 2 康 大 同“ 三世 ” 。 说 改称 两 千年 的 中 国一 直是 “ 乱世 ” 只有 经 过 “ 议立 宪 ” 才 能进 入 “ 据 , 公 , 升平 世 ” 。至 于 “ 太 平 世 ”大 同世 界 ) ( 的实 现 , 日还 不具 备 条件 ,万无 一 跃 超 飞之 理 ” 96年 9月 , 政 府 宣 布 “ 今 “ 。10 清 预备 立 宪 ”康 有为 大受 鼓舞 , , 以为 “ 上不 危 , 待 于保 ” 10 今 无 。 97年 3月 , 他将 保 皇会 改 为帝 国宪政 会 , 章程 申 其 明 :本 会名 为宪 政 , 君主 立宪 为宗 旨 , 于法 国革 命 之乱 , 中美 民主之 害 , 民主 立 宪万 不 能行 于 中 “ 以 鉴 及 以 国, 故我会 仍 坚 守戊 戌 旧说 。 以君 民共 治 、 并 满汉 不 分 为本 义 。”] 里特 别 值得 注 意 的是 “ 坚 守戊 戌 [盼这 2 仍 旧说 ” 语 。19 的康 有 为主 张君 主立 宪 , 一 8 8年 十年 以 后 的康有 为 , 张依 然不 变 。但此 时 的康有 为 对于 君 主 主立宪 的认 识 , 之 戊戌 年代 , 较 已有新 的体悟 。去 国之后 , 游 历 美 、 、 洲 诸 国 , 他 欧 亚 特别 留心 考察 各 国宪 政, 比较 其优 劣短 长 , 论是 德 国最善 :今 欧洲 骤强 之 国 , 备 、 学 、 治 、 艺 、 商 并 冠大 地 者 , 如 结 “ 武 文 政 工 农 莫 德 矣 。” 有为 特别 欣 赏德 国 “ 既立宪 法之 后 而又 一君 专制 ”[埘他 既 羡慕 德 国的一 君专 制 , 希 望有 康 惟 ,] 4 更

严复教育救国思想研究的综述

严复教育救国思想研究的综述

严复教育救国思想研究的综述摘要:严复作为早期向西方探索救亡图存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始终在寻找一条能够改造国民性、追求中华民族现代性的道路。

教育救国思想无疑是贯穿其一生的主题。

当时中国之所以被列强肆意凌辱瓜分,任人宰割,究其根本原因是中国大众的“愚﹑贫﹑弱”。

要实现中国的富强只有“鼔民力,开民智,新民德”,即“三民”教育。

关键词:严复“三育”教育一、严复经历及教育思想形成的简述严复,字几道,福建侯官人。

少年时接受封建传统教育,后转向洋务派兴办的新式学堂。

1871年于福建船政学堂毕业后,赴英国留学。

1879年学成归国后,开启教学生涯。

1895年甲午中日海战中北洋水师的覆灭,深深刺痛这位颇具“新知”却屡试不第的才子。

一直述而不作的严复连发《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等一些列政论,阐述政治观点。

在诸多思想中,尤以认为教育才能提高国民素质救民族于水火之中。

于是,在严复中西方兼容的思想体系中形成了一个“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教育救国论。

二、严复教育救国思想的研究1979年后,对严复教育救国思想的学术研究内容增多。

国内各种期刊中对其教育思想研究的论文已刊出百余篇,几乎涵盖了所有内容。

专著的出版中论述也很多,比如崔运武教授1993年出版的《严复教育思想研究》,是较早系统研究严复教育思想及其教育实践活动的专著。

这些著作对严复教育救国思想的态度基本是一致的,都褒扬了其时代的启蒙性,教育思想的现代性。

1.三育并重以及三育侧重的研究。

严复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三民”教育,现在学者对研究既有整体的研究,也有对局部的分析。

周建超在近代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角度,认为“三民”教育是一个统一体。

教育救国是其逻辑起点,三民教育是其目标模式,通过中西融贯的方法来促进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

[1]薛菁站在救亡图存,历史发展的角度,探讨其思想形成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以翻译为媒介,将三民教育视为教育救国的纲领。

[2]周妤则探讨了清末新政时期,严复教育思想的形成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并阐释了“三民”教育的内在关系。

严复曾怒斥康有为梁启超断送大清朝

严复曾怒斥康有为梁启超断送大清朝

严复曾怒斥康有为梁启超断送大清朝核心提示:严复、王国维两位被人们所熟知的大师,受到了很多认得尊重。

然而他们的一生辗转坎坷,学习驾驶专业的严复最终翻译成了《天演论》推崇自然发展之变化,而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此时的严复对于物竞天择的天演哲学,已经完全失去了信心,他说,纵观这些民族三百年之变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披寰宇。

凤凰卫视3月1日《我的中国心》,以下为文字实录:解说:福州,郎官巷,严复故居所在地。

2007年,郎官巷改造工程的第二年,一些老住户们开始搬离这里。

不久前,一位叫严珉的老人也离开了郎官巷,她是严复的侄女。

严珉(严复侄女):我伯父跟我爸太好了,两兄弟太好了,我爸死的时候一再交代,我爸妈死的时候一再交代,所以我脑子里就种了这个(种子)。

(为这个故居)操了不少心,其他我倒没什么。

解说:郎官巷20号,严复故居,在改造中被完好的保存下来。

87年前1920年,68岁的严复回到福州,严敏在这里第一次见到了伯父。

严珉:我六岁的时候,爸爸过七十大寿,他(严复)回来祝寿看见的,我怕,看见他会怕,他个子大大的,很威严的样子,我们小孩子看见他害怕。

但我那个伯父给我抱过去,他说你叫伯父,拜一拜,我就扭扭捏捏的,拜一下就跑掉了,就不敢再见他了。

老人家气喘咳嗽。

解说:此时的严复深受气喘的困扰,身体十分虚弱,但他却依然没能戒掉抽了30多年的鸦片。

陈瑞坤(福建严复学院研究会副会长):当时在北洋水师,李鸿章就要他戒,他说你这样的人才你不该抽鸦片,他当时也很感激,也很想戒,但是到了后来他一直戒不掉。

所以有的人说严复身上有很多矛盾。

解说:严复讨厌八股,却先后参加过四次科举考试,他认为中医十有九误,此时却请来三道灵符以祛病。

他本是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然而让他文明于世的却是一本介绍进化论的著作《天演论》。

虞美松(北京大学严复研究会会长):鲁迅说他自己一边啃馒头,一边看他的书,说明他看得很入迷,毛主席也说,受严复思想的影响,胡适甚至因为严复的《天演论》适者生存,改了自己的名字,这些都大人物,不是一般的小人物。

戊戌维新 检测试题--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戊戌维新 检测试题--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戊戌维新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60.0分)1. (本题4.0分)关于公车上书一事,在《康南海自编年谱》中记载:“……乃合十八省举人……为万言书……至四月初八日投递,则察院以既已用宝,无法挽回,却不收。

”现代学者茅海建详细查阅清朝军机处《上谕档》《电报档》《洋务档》等档案编成《戊戌变法史事考》一书提出“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

”由此可以得出A.一手史料比二手史料更接近历史事实B.综合多种历史记录即可确认客观史实C.通过后人研究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D.占有更多原始史料更有利于探寻真相2. (本题4.0分)1898年春,总理衙门先后代递了康有为的五个奏折和他所进呈的《俄彼得变政记》《日本变政考》《泰西史新揽要》《列国变通兴盛记》四部书,希望皇帝“假日本为向导,以日本为图样”,发愤维新,“重起天地,再造日月”。

这表明当时()A.总理衙门已成为维新变法机构B.光绪帝决心变法挽救危机C.维新派已拉开变法图强的序幕D.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3. (本题4.0分)据统计,梁启超所办的《时务报》在1896年销量达到7000多份,次年销量高达12000份,最高时竟然达到17000份,出现了“举国趋之,如饮狂泉”的局面,连《万国公报》的主笔林乐之都称赞其“议论明通,识解超卓”。

《时务报》的畅销A.使宣传西方思潮成为主流B.为维新变法的开展创造了舆论氛围C.推动了民主共和思想传播D.使维新运动具备了广泛的社会基础4. (本题4.0分)康有为认为,“政治之学最美者,莫如唔《六经》也。

泰西所以强者,皆暗合吾经义者也”严复也认为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思想与“《大学》所谓诚正修齐治平之事有不期而合者"。

由是观之,他们意在()A.维护儒学地位B.调和中西文化C.倡导变法图强D.抵制共和革命5. (本题4.0分)康有为在早已了解西方进化论的情况下,却仍旧用儒家公羊学派“张三世”学说,指出人类历史沿着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递嬗而进,即从君主专制而君主立宪而民主共和,有序不乱地向前发展。

2021_2022学年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教案2新人教版选修1

2021_2022学年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教案2新人教版选修1

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课标要求了解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的政治主张。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目标:1、早期改良思潮的主要代表和主张。

2、康有为变法思想的特点和维新变法活动的影响。

3、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的思想特点,维新派活动的历史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归纳总结:分析维新思想形成的背景,总结维新思想的形成过程。

2、历史比较:比较思想家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的维新思想特点。

3、问题探究:探究维新活动的深远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早期改良思潮的出现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认识时代的局限性和维新派自身的软弱性;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尤其是成功的实践更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

3、一批批爱国的仁人志士为中华的崛起而不懈努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公车上书和强学会;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的维新变法活动。

难点: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

★教学过程“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这是近代伟大的维新志士、“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在戊戌变法的失败后,被封建顽固派囚于狱中,行将就义前夕所写的一首题壁诗,音调激昂,情怀壮烈,近一百年来传遍了华夏大地,感染每一个怀有爱国热情的中华儿女,激起人们对为改革中国而献身的爱国志士们的无限的敬仰与怀念,也促使人们对中国近代改革的危难险阻进行深入的思索。

谭嗣同是维新四杰之一,当时还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与他一起共同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兴起。

【讲授新课】一、早期改良思潮(1)产生时间:l9世纪60、70年代;(2)产生条件:①伴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而产生;②思想来源是即来源于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又来源于林则徐、魏源等的新思想;③洋务运动表现出种种弊端促使新型知识分子和爱国人士寻找新出路。

(3)主要代表人物:薛福成、王韬、郑观应(4)思想主张:①提倡西方的文化科学知识;②振兴民族工商业,与外国“商战”,主张独立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以此来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③学习西方先进制度;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严复

严复

严复:一个被长期“误读”的思想家作者:萧功秦导语:据日前的人民日报新媒体报道,正在福州考察的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专程来到严复故居进行考察。

李克强赞誉严复:严复学贯中西,是第一批“放眼看世界”的中国人。

严复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地位是举世公认的,但在长期以来,他又是一个受到误解的思想人物。

本文清晰地梳理了严复的政治思想。

严复(文/萧功秦)近代以来,在如何吸收西方文化以推动中国现代化的问题上,存在着激进主义与渐进主义两种政治选择与思潮倾向之间的对峙。

激进主义者认为,传统文化与价值,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障碍。

他们主张彻底扫除旧传统,并迅速地、大幅度乃至全方位地输入西方政教与价值,以促进中国现代化的实现。

而渐进主义者则认为,传统文化乃是实现一个民族现代化所不可缺少的媒介与杠杆。

在他们看来,只有逐步地导入西方先进的制度文明,并使之与传统的基质相融合,才可能促成这一现代化过程的实现。

就这种主张相对于激进主义的反传统性而言,它是保守的;就其所具有的现代化导向性而言,这种思想趋向又完全不同于近代的儒家那种把“三纲五常”视为“天经地义”的“原教旨主义”的守旧派。

因为如此,我们可以把这种从现代化的意义上来重新肯定民族传统的价值的政治态度与思想,称之为现代化过程中的“新保守主义”(Neo—conservatism)。

近代新保守主义变革思想是作为对激进主义的批评思潮而出现的。

自本世纪初以来,激进主义与新保守主义之间的分歧与冲突就始终存在。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激进主义思潮在近现代知识分子中总是占主流地位,而新保守主义的思想代表人物严复,则被指斥为不适时势的“守旧派”。

他在中国现代化问题上提出的一系列富有启示的思想也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开掘与重视。

本文试图对以严复为代表的新保守主义现代化的基本思想进行简要的分析。

严复:一个被长期“误读”的思想家严复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地位是举世公认的,但在长期以来,他又是一个受到误解的思想人物。

他在甲午战争以后连续发表的那些气势恢宏的时论文章,使人们自然而然地把早年的严复归入开一代风气之先的激进的变革派思想家。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知识点总结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知识点总结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知识点总结2017-11-11一、新思想的萌发(一)魏源与《海国图志》1.背景:(1)民族危机和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加深。

(2)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

(3)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

2.内容:魏源编写《海国图志》,系统介绍西方史地和科学技术知识以及西方各国的政治制度,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3.意义:成为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口号,同时也是对几千年传统心态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对当时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二)林则徐开眼看世界林则徐在禁烟运动时,就开始将外文资料,编译成《四洲志》《各国律例》;还搜集、绘制西方战舰图样,仿制西方战舰。

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二、维新思想(一)背景1.甲午战败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使民族危机深重。

2.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兴起,民族资级力量不断壮大。

3.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

(二)严复、康有为、梁启超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代表主要思想康有为把儒家今文中的“三世说”和西方的进化论相结合,宣传西方政治学说。

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严复①翻译《天演论》,提出进化论观点,增强无数仁人志士救亡图存的信心。

②对君权论进行严厉的批判,直接动摇了君权论的基础。

(三)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1.维新变法思想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

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一次爱国运动,也是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提高了他们参与政治的热情。

2.维新派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上也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3.这次变法大大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抨击封建思想文化,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是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作用(一)三民主义1.背景:(1)鸦片战争以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中国近代各种救国方案的比较

中国近代各种救国方案的比较

中国近代各种救国方案的比较1.地主阶级:①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等地主阶级开明人士在反击外来侵略的同时,开始了对西方“长技”的探求,促成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的萌发。

其指导思想为“师夷长技以制夷”。

着眼点主要在西方先进的科技(主要是军事科技)和介绍西方的史地知识与某些政治事物。

新思潮揭开了中国近代探索救国真理的序幕。

但这些先进人物倡导新知的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认识还很肤浅和模糊,有些甚至是歪曲,其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基本属于西方文明的皮毛,而且其主张基本没有落实。

②洋务运动是清朝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为挽救清王朝统治而发动的一场“自强”运动。

其重点在军事、外交、机器制造技艺以及与之直接相关的某些文教事业。

对西方社会政治制度的认识方面,他们较前人有所长进,但出于封建统治阶级的本能,他们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企图把近代西方的技术--“用”和中国的封建专制--“体”相结合,使“用”为“体”服务,其目的和手段的矛盾决定了他们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但它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员,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也对外国经济势力起了一些抵制作用。

2.农民阶级:通过对《天朝田亩制度》和“扶清灭洋”口号的分析,均可以反映出单纯从农民阶级的角度出发提出的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是缺乏理性、科学性的。

然而,我们还应该注意在太平天国运动中出现的一个独特的现象:洪仁玕为了振兴太平天国内政,写出了著名的《资政新篇》,从政治、经济、文教、外交等方面表达了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愿望。

该方案出现在中国正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外国资本主义的先进事物已在中国开始出现,因此它的问世具有必然性。

同时,由于当时的中国尚未产生新的经济成份和阶级力量,该纲领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洪仁玕的个人实践活动,与太平天国农民革命实践相差甚远,因此它的产生又具有偶然性。

当时的中国缺乏落实这个纲领的社会条件和阶级基础,其设想不能实行。

选择题:和《天演论》(1)据材料1、2,分别概括康有为和严复的政治主张..

选择题:和《天演论》(1)据材料1、2,分别概括康有为和严复的政治主张..

选择题:1.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

与中国封建政治对应的土地制度是A.封建土地私有制B.井田制C.均田制 D.小农经济答案:B 从题干中可以判断中国的封建政治应为分封制,所以相对应的土地制度应该是井田制。

2.“中国的革命正是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费正清《观察中国》)。

下列那个主张有利于提高农民的地位A.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B.平均地权C.打土豪,废除封建剥削 D.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答案:C 打土豪,废除封建剥削就是没收地主土地,把土地分给农民,这样一来就提高了农民的经济和政治地位。

3. 1947年,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说:“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的存在。

”这里的“容纳自由制度的存在”是指A.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B.稳固资本主义制度C.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D.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答案:B 从题目中可以看出这是马歇尔计划的实施,而马歇尔计划的直接目的就是帮助西欧恢复经济,以稳固资本主义制度。

4.“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桥梁”,此歌谣A.表明中国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B.反映了对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违背C.最早传唱于上个世纪60年代D.反映了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没有变化答案:A 天堂一词可以看出中国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B答案应该是大跃进的问题,人民公社的问题在于生产关系的变革超越了生产力实际水平。

C答案时间不对,人民公社发生在1958年。

5.著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在给美国总体罗斯福的信中写道::“您已经使您自己成为各国有志于在现行制度的框框内进行合理的实验以改正我们所面临的弊端的委托人。

如果您失败了,合理的抉择将在全世界蒙受严重的损失,而听任正统力量与革命去一决雌雄。

可是如果您成功的话,新的和更大胆的方法将在各处试行,而我们将以您就职的那一天作为新纪元的第一页。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的教育思想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的教育思想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的教育思想(四)康有为的教育思想1.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主张①认为兴学育才是国家强盛的保障;②废八股考试,改试策论,兴学校,再废科举;③改革教育内容,传授科学技术,培养新型人才;④主张留学,翻译外文。

⑤提倡平等,重视女子教育。

2.《大同书》中的教育思想《大同书》是康有为的代表作之一,它攻击了社会不平等现象,指出它的根源是私有财产,从而主张废除私有制,废除等级制,提出去国、去家,实行男女平等的主张,在书中描绘了一个理想社会。

①人本院(出生前)。

已怀孕的妇女进入人本院,进行胎教。

②育婴院(0-3岁)和慈幼院(3-6岁)。

婴儿断奶后进入育婴院抚养,3岁后进入慈幼院。

这时的幼儿保育目标是“养儿体,乐儿魂,开儿知识”。

③小学院(6-11岁)。

遵循“德育为先,养体为主而开智次之”的原则。

小学教师专用“女傅”,兼有慈母的职责。

④中学院(11-15岁)。

中学阶段德智体兼重,尤以育德为重。

课程要根据以学生的禀赋和个性设置。

⑤大学院(16-20岁)。

专以开智为主,注重实验,教师不限男女,但应选择“专学精深奥妙实验有得者”担任。

在《大同书》中康有为提出了一个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教育制度,提出了许多具有积极意义的教育主张或观点,如重视学龄前教育和胎教、主张男女平等、重视女子教育。

但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些带有明显的乌托邦色彩。

(五)梁启超的教育思想(最早提出普及教育的人)1.“开民智”、“伸民权”与教育作用①教育的作用就是为民众传授知识和智慧,启迪民智,使得人人都能够有意识,有能力去“伸民权”;②“开民智”是“伸民权”的基础和途径,“伸民权”是“开民智”的最终目的。

2.培养“新民”的教育目的①梁启超提出教育一定要有目的,否则将一事无成,而教育目的的正确与否,至关重要,洋务教育之所以收效甚微,主要在此。

②梁启超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新民,新民必须具有新道德、新思想、新精神和新品质。

正确的教育目的应该是“养成一种特色之国民”3.论学制梁启超主张以新的学校体系代替科举制度,他借鉴西方心理学研究成果中的年龄与身心发展的关系理论,列出了一份《教育期区分表》,把教育分为4个阶段,并规定每个阶段所受的教育。

历史进化论的瓦解与重构——从康有为、严复到章太炎

历史进化论的瓦解与重构——从康有为、严复到章太炎

2021年第1期 Vol. 12 No. 1政治思想史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Political Thought总第45期Sum No.45历史进化论的瓦解与重构—-从康有为、严复到章太炎成庆(上海大学文学院)摘要:虽然严复、康有为以及章太炎都接受了社会进化论,但 是随着时局的改变,社会进化论所带来的现实政治后果让他们产生 怀疑,对于社会进化论的内涵也开始作出各自独特的阐释。

严复强调 的是一种以“自由”和“竞争”为核心价值的现代文明进化论;而康 有为则对西方的民主制度有所怀疑,从而建立起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的“仁”的文明进化论;章太炎则从佛学思想中汲取成分,重新构建 了种族革命的主体性概念,并且将佛教的轮回思想与菩萨道思想引 入到社会进化论中,发展为具有虚无主义色彩的乌托邦蓝图——“五 无世界”,从而完成了对历史进化论的重新构建。

关键词:社会进化论;文明进化论;仁的进化;“五无世界”晚清之际的剧烈社会政治变化刺激出士人的“变局意识”,但 各人却有不同的论述。

总体而言,以魏源和龚自珍为代表,他们多从“历史变易”的角度去理解现实变局,多使用“气运”与“运会”等 概念,以表达历史变化的原因与动力。

但是魏源的“历史变易说”仍属于传统的历史循环论。

虽然历史在不断变易,目标却是过去的大同社会。

而在晚清的思想史脉络里,廖平对于历史变局的回应是尊崇今文经学,强调孔子改制的重要性。

康有为承接此一思想,进 一步发展了“托古改制”的理想,强调孔子改制的正当性。

这使得97政治思想史2021年第1期过去“复周礼”的政治理想一变为随时势而定的政治改制理想3康有为的思想中最引人注意的是他受佛教华严思想的启发,开始发展出现代的线性时间观,与“托古改制”的思想一起,融汇为《大同书》思想。

简单而言,康有为认为,历史发展的目标是他所构想的“大同社会”,但这个“大同社会”并非指向历史的过去,而是开始转向不可知的未来。

清末群学辨证——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为中心

清末群学辨证——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为中心

作者: 姚纯安
作者机构: 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411105
出版物刊名: 历史研究
页码: 15-24页
主题词: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群学;社会学
摘要:清末群学同名之下,有合群立会之说、社会学和广义社会科学之别。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倡导的群学,实由传统典籍中“敬业乐群、会友辅仁”等思想而来,他们关注的中心是政治,却希望刚刚传入中国的社会学作为其学理支撑,遂以群学名其合群立会之说;严复在以群学为名介绍社会学时,引经据典,也大谈合群保种,并以群学为政治学、法学、宗教学等社会、人文科学之总称,致使后人产生误解。

只有梳理其中的纷纭委曲,才能显示清末群学的真实面貌。

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有识之士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

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有识之士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二、“中体西用”(19世纪60——90年代) 第二次鸦片战争
二、“中体西用”(19世纪60——90年代)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临内忧外患 (1)内忧:太平天国运动危及清政府统治 (2)外患:列强加紧侵略
2、含义:
(1)“中学为体”——以封建纲常名教作为根本 (2)“西学为用”——采用西方先进科技来挽救封 建统治
3、实践:洋务运动 模块链接:必修2 第9课第41页
讨论:有人说“洋务派是林则徐、魏源的继承 者。”你是否同意?请阐明理由
同意。 理由:①都代表地主阶级利益;
②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③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不同意。 理由:①洋务派侧重于对内镇压农民起义;
林则徐、魏源侧重于对外抵御列强侵略; ②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等实践活动;
林则徐、魏源实践较少;
三、维新变法思想
1、早期维新思想( 19世纪60年代)
(1)背景:①洋务运动的展开
②外国侵略加深 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代表: 王韬、郑观应等 (3)主张: 政治;经济; 文化;
(4)评价: ①进步: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也为
康、梁思想形成奠定基础 ②局限: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没有付诸实践
一、开眼看世界(19世纪40年代)
1、背景 (从东西方角度思考) 模块链接:必修1第10课第50页
(1)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危机四伏
(2)西方:资本主义社会 ——迅速崛起
(3)鸦片战争——惊醒志士
2、主要代表:林则徐、魏源
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林则徐
在广东主持军务期间, 积极探求西方军事科 学技术,引进西方先 进船舰大炮并加以仿 制。设立译馆,“所 得夷书,就地翻译”, 编译出《四洲志》、 《各国律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的。就中国传统文化而言,严复糅合了《周易》、老庄、荀 复讲,积习已久,不可骤更,国民素质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
子及刘禹锡等诸家学说。就近代西方文化而言,因严复在英 就,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必须是渐进式进行。 【黑龙江史志 2009 . 18(总第 211)】
49
就如何进行这一问题,严复认为,“惟急从教育上著手,庶几 逐渐更新乎。”[8]只有如此,才能真正使得国人读书阅世,提高 自身素质,解决“愚”的问题,继而解决“贫”、“弱”。由此可见, 严复主张从改造国民观念、启蒙国民思想入手,通过各式教 育来逐步提高国民素质,在此基础上实现社会其他方面的变 革发展。
严复是英伦式的社会渐进变革模式的积极倡导者[7],其
于西学的福州船政学堂,那时初步接触了西方的自然科学, 经验主义色彩比较浓。严氏一生信奉英式君主立宪政体,主
五年后被派往英国留学,严复精通外文,在英留学的三年时 张渐进式的社会变革。在他看来,中国的变法维新是一个漫
间里,他熟谙西方社会科学书籍,对西方社会有了比较透彻 长的历史过程,“国家法制之变也,必以渐进而无顿”,“不宜
文化的认识不同、对西方思想的接受有异,导致了他们对中 在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之下,康有为从其三世进们的进化思想呈现出不 提出全面快速地变革。康氏认为,“方今外患之来,天下亦知
同的色彩。
旧法之弊,思变计图存矣,然变其甲不变其乙,举其一而遗其
康有为从小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学功底比较深厚, 二,枝枝节节而为之,逐未偏端而举之,无其本原……必至无
“吾既生乱世,目击苦道,而思有以救之”[1],正是这种强烈的 思想,认为物竞天择不仅适用于生物界,而且对于人类社会
忧患意识与民族情感使得他们有着同样的追求— ——变革图 同样适用。由于其学思多源于西方,所以进化思想亦主要源
强。在当时的背景之下,康严都融合中西思想,反对革命,主 于西方,他视进化论为西学中最富革命性的理论。正是由于
参考文献: [1]康有为.大同书[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39. [2]康有为,汤志钧.康有为政论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111-219. [3]康有为.戊戊变法(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二[M].上海人民出版社出 版,1957:215. [4]康有为.康有为早期遗稿述评[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321. [5]清华大学历史系编.戊戌变法文献资料[M].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715. [6]陈璐.浅析康有为的变革观[J].惠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3). [7]董小燕.严复思想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2-240. [8]严复,王栻主编.严复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13-1550. [9]宋德华.岭南维新思想述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2:304-308.
皇帝和明察的宰相,假如不从根本上考虑,也只能补补偏差 救救弊病,苟且地维持一段时间的统治而已。严复将皇帝的 政令喻为草木,认为它长在地上而发芽长大,必定是土壤、气 候等条件与其品性最适宜的才行,否则就会萎缩矮小,甚至 僵死枯干,所以光靠政令是不能治好社会的弊病的,社会变 革的根还是在“本”,即变于下的国民素质的提高。在严复看 来,国民素质具体体现为民力、民智、民德三个方面,“果使民 智 日 开 ,民 力 日 奋 ,民 德 日 和 ,则 上 虽 不 治 其 标 ,而 标 将 自 立。”[“8] 是以今日要政,统于三端: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 三曰新民德。”[8] 鼓民力,主要是采取种种措施增强国民的体 质和坚毅果敢的精神。开民智,就是启发启蒙,加强对国民的 科学知识教育,培养国民新的思维方式与批判理性精神。新民 德,就是培养国民以自由、平等的现代公民道德。解决中国问 题最根本的途径就在于改善民力、民智、民德。“惟是使三者诚 进,则其治标而标立;三者不进,则其标虽治,终亦五功。”[8] 在 这三者中,严复认为开民智为最急,所以,要做到鼓民力、开民 智、新民德,关键是从教育入手。当然,严复也主张政治制度的 变革,但他认为中国地广人众,开议院将引起混乱,所以综合 考虑认为制度变革应以基层地方自治为起点。 严复试图以地 方 自 治 为 平 台 ,通 过“ 自 治 ”,使 人 人“ 与 闻 国 事 ”,“ 洞 达 外 情”,从而培养国人的参政意识与自立精神,为实行宪政奠定 良好的国民基础,以此实现国家自下而上的整体变革。
康有为与严复是中国近代维新派的两位启蒙思想大师, 国留学期间直接接触了西方的大量思想特别是进化思想,所
他们生活于共同的年代,面临着相同的时代问题—— —内忧外 以其进化思想受达尔文、斯宾塞、赫胥黎等人的影响比较大,
患,思索着同样的历史使命—— —救亡图存,用康有为的话讲, 他通过《天演论》向国人介绍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
但他对外文不通,对西方的认识主要是靠一些二手资料得 功。”[3]他认为“,不变则已,一变则当全变之、急变之。”[“4] 皇上
来,比如中译本书籍和在上海、香港等地的所见所闻等,所以 已深知变法,而臣犹为此言者,以方今不变固害,小变仍害,
西方思想对其影响不是很大,其进化思想主要还是源于中国 非大变、全变、骤变,不能立国也。”[5]康氏的变革思想涉及政
进化的。并且,康氏将据乱、升平、太平三世对应于君主专制、 设制作了较详细的谋划。政治制度的变革是康有为变革思想
君主立宪与民主共和三个历史发展阶段,认为人类社会历史 的主体,是其上书奏折中所讲“全变”的核心[7]。康氏正是试图
就是按照这三个层级发展的。
以政治制度的变革为突破口来带动社会全面的变革。
严复与康有为不同,他学贯中西,小时读经,14 岁投考属
“所传闻世”的“三世”说与《礼记·礼运》的“大同”、“小康”思 有实行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使“有情必通,有才必用”。
想和《易》变易思想糅合起来,提出了“三世进化论”,认为人 《公车上书》 提出了内政外交的各项除旧布新措施,《上清帝
类社会的历史是循着据乱—— —升平— ——太平三世递相发展 第四书》正式提“设议院”的主张,《上清帝第六书》对议院的
传统文化中的易变思想,康氏讲,“当变不变,鲜不为害。法 治、经济、军事、行政、教育、外交等多方面,其中,政治制度的
《易》之变通,观《春秋》之改制,百王之变法,日日为新,治道 变革是重点。他认为“,中国败弱之由,百弊丛积,皆由体制尊
其在是矣。”[2] 康氏把《春秋公羊传》的“所见世”、“所闻世”、 隔之故”[2],这种体制严重钳制了社会的发展,解决的办法唯
的了解和认识,回国后向国人翻译介绍了许多西方经典著 以人力强为变迁”[8]。社会变革要“相其宜,动其机,培其本根,
作,并在译文后面加上按语,此类按语大多是严复联系中西 卫其成长,使其效不期而至。”[8]严氏认为,中国的变革需标本
问题所阐发的自己的见解,因此被称为“西学第一人”。由此 兼治,但重在本,即国民素质的提高,因为中国之患在“愚”、
由此看来,康严的变革程度是迥异的,康氏主张政治制 度变革优先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各方面全方位的一蹴 而就式的变革,而严复介于当时的中国“民力已茶,民智已 卑,民德已薄”,“变法当以徐而不可骤”,主张思想启蒙优先 的“循乎天演之深浅”的渐进式变革。从一定意义上说,严复 改造国民性的保守渐进的启蒙方案要比变革制度等社会改 造方案更激进,因为他是试图从根本上动摇传统文化价值体 系。严复一生坚持三民主题,坚持思想启蒙优先于政治改革, 从而开启了近现代中国国民性改造的现代化之路[7]。
三、变革的向度——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 总的来讲,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基本运动方式具有双向 性: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在康严的变革思想和实践 中亦体现了此特点,只不过他们对此双向性有所侧重,且侧 重点不同,康氏倾向于“君权变法”式的自上而下的路向为 主,而严氏更注重于以提高国民素质和地方自治为路向的自 下而上式的变革。 纵观康有为戊戌维新运动的实践来看,他既“变于上”, 重视走上层路线,如不停地向皇上奏折,联络朝廷高官,力争 政权上层的变革;又“变于下”,注重面向社会一般士大夫和 大众的结会等,但对此二路向,康氏主要还是重视前者,主张 借皇权来推动改革,他认为,“就皇上现在之权,行可变之事, 虽不能尽变,而扼要以图,亦足以救中国矣。”康氏认为在当 时的背景下,要变法必须依靠和利用皇帝和孔子的权威,由 此主张托孔改制,君权变法。所谓“君权变法”,就是运用或依 靠君主的权力,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也就是维新派自己所 说的“变于上”。在整个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领导的维新派 所主要倡导并力求使其实现的是君权变法,君权变法既是他 们进行维新活动的指导思想,又是他们所设计所向往的变法 基本模式。对由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所造就的“势”(或“时 势”)的认识是维新派主张君权变法的理论依据,这里的“势” 主要是指君权的强大。维新派主张君权变法的事实依据是 俄、日两国凭借君权进行变法所取得的成功。康有为讲中国 国情与俄日加以比较,认为中国完全具备采法俄日“以君权 变法”的条件[9]。所以,他认为中国变革的关键是“断自圣衷”, 要依靠皇权,为此他先后多次上书光绪皇帝,力请变法,指出 当今之世,外患内忧,祸在旦夕,如此下去国家必亡,要想国 家不亡必须变法,变法是立国自强之策,如果不变法“,恐自尔 以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 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2]由此可见,康有为 上奏皇帝的良苦用心,同时也见其变革的依靠主要还是皇上。 如上所述,严复主张中国的社会变革要标本兼治,“不为 其标,则无以救目前之溃败;不为其本,则虽治其标,而不久 亦将自废。”[8]所谓治标,就是收揽大权、练兵筹饷、开矿造铁 路、办实业、建立立宪体制等。所谓治本,就是发展教育、提高 国民素质。而对于社会的发展来说,严氏认为,即使有英明的
康严二人虽然都主张上下结合、标本兼治,但他们侧重 于不同方面,康氏倾向于依靠皇帝等上层引领的君权变法, 而严氏则主张通过教育和地方自治来提高国民素质进而引 领其他方面变革的平民变法,可见二者变革的向度是不同 的,前者更主张自上而下,后者更主张自下而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