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建成区内绿色空间配置格局的时空变化_李娜

合集下载

首都功能核心区将构建全民共享绿色空间体系

首都功能核心区将构建全民共享绿色空间体系

首都功能核心区将构建全民共享绿色空间体系作者:暂无来源:《中国林业产业》 2020年第8期全面提升三维绿化效果,拓展增绿方向,合理设置垂直绿化与屋顶绿化。

平房区合理设置垂直绿化、门前绿化、院落绿化,形成由植物盆栽、花池、花坛、花架共同形成的街巷胡同绿化景观。

文/马雨晶8月30日,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东城区政府、西城区政府联合发布《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明确到2035年核心区人均公共绿色空间面积由现状6.37平方米左右提升至8平方米。

首都功能核心区总面积约92.5平方公里,包括东城区和西城区两个行政区。

在城市空间结构上,规划以“两轴(长安街和中轴线)、一城(北京老城)、一环(沿二环路的文化景观环线)”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骨架,老城是指明清时期北京城护城河及其遗址以内(含护城河及其遗址)的区域,其中二环路内占地面积约62.5平方公里。

规划文本共五章76条,其中在第42条提出,构建文脉清晰、全民共享的绿色空间体系。

规划指出,建设林荫路、林荫景观街、林荫漫步道三级林荫街巷,结合道路横断面改造方案,增加林荫路两侧行道树和中央绿化带上连续绿荫。

补植林荫景观街行道树断点、替换树冠稀疏的行道树。

釆用国槐等本地浓荫树种或可形成独特街道风貌的树种如银杏(雄株)等。

提高林荫漫步道的连续性与舒适性,串联滨水空间、公园绿地、历史名园与各类历史文化节点。

在行道树种植良好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林荫街巷推广率。

多途径提高公共绿色空间规模与品质。

增加公园绿地规模。

到2035年,非历史文化街区地区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全覆盖。

鼓励开辟更多社区公园以及小尺度游园。

增加小微绿地规模。

整合利用城市零散闲地、边角碎地、街道胡同转角空间与建筑退线空间见缝插绿。

增加公共型附属绿地规模。

鼓励公共建筑前空间、商业建筑前附属绿地、适宜的道路附属绿地开放,去除绿地周边围栏,配置游憩设施,成为具有使用功能的绿地。

《2024年北京城市生态环境变化与城市绿化建设研究》范文

《2024年北京城市生态环境变化与城市绿化建设研究》范文

《北京城市生态环境变化与城市绿化建设研究》篇一一、引言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其城市生态环境的变化与城市绿化建设对于首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北京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环境挑战,如空气质量恶化、水资源短缺、绿地空间减少等。

因此,对北京城市生态环境变化与城市绿化建设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对推动北京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二、北京城市生态环境变化1. 空气质量改善与挑战近年来,北京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强工业污染治理、推广清洁能源等,使得北京的空气质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然而,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气候变化的影响,空气污染问题依然严峻,尤其是秋冬季节的雾霾天气频发。

2. 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北京面临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市政府通过加强水资源保护、推广节水措施、建设再生水利用系统等措施,有效缓解了水资源压力。

然而,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仍需持续努力。

3. 绿地空间减少与保护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北京的绿地空间逐渐减少。

市政府通过实施一系列绿化工程,如森林公园、郊野公园等,来增加城市的绿地空间。

然而,如何在城市化进程中保护和扩大绿地空间,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城市绿化建设研究1. 绿化策略与实施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北京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绿化策略,如推广屋顶绿化、垂直绿化、城市森林等。

这些策略的实施不仅增加了城市的绿量,也改善了城市的微气候。

2. 绿化工程建设与成效北京市政府实施的绿化工程,如公园绿地、生态走廊等,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有效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

同时,这些工程的实施也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3. 公众参与与教育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是城市绿化建设的关键。

通过开展环保宣传活动、教育讲座等,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鼓励市民参与绿化建设。

此外,还可以通过志愿服务等形式,让市民直接参与到绿化建设中来。

四、结论与建议通过对北京城市生态环境变化与城市绿化建设的研究,可以看出北京市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绿化建设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

《2024年北京城市生态环境变化与城市绿化建设研究》范文

《2024年北京城市生态环境变化与城市绿化建设研究》范文

《北京城市生态环境变化与城市绿化建设研究》篇一一、引言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近年来其城市发展日新月异,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然而,伴随其发展步伐的,是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变和市民对更优生活环境的渴求。

在此背景下,本文着重研究北京城市生态环境的变化以及其与城市绿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本文通过数据分析和案例研究的方式,探究了北京生态环境变化的现状与原因,并进一步提出相应的绿化建设策略。

二、北京城市生态环境变化1. 空气质量变化近年来,北京的空气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

通过实施严格的环保政策和措施,如减少燃煤排放、提高汽车尾气排放标准等,北京的PM2.5浓度已经有所下降。

然而,冬季由于供暖需求,空气质量仍然存在波动。

2. 城市热岛效应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城市热岛效应问题日益突出。

高楼大厦、柏油马路等硬质地面使地表难以有效吸收和散发热量,导致城市内部温度高于周边地区。

3. 绿地空间不足由于历史原因和土地利用压力,北京的绿地空间相对不足。

这使得市民的休闲空间有限,同时也影响了城市的生态环境。

三、城市绿化建设策略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城市绿化建设策略:1. 加大绿地建设力度通过增加公园绿地、街头绿地等各类绿地,提高城市的绿化覆盖率。

同时,加强社区绿地的建设,使市民能更好地享受到绿地带来的舒适与便捷。

2. 科学规划绿地布局结合城市发展需求和生态保护需求,科学规划绿地布局。

通过优化绿地空间布局,使城市绿地在改善生态环境、美化城市景观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3. 推广绿色建筑与低碳生活鼓励和支持绿色建筑的发展,减少建筑对环境的污染。

同时,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倡导低碳生活,使市民参与到城市绿化建设中来。

四、结论综上所述,北京城市生态环境的变化与城市绿化建设密切相关。

通过加大绿地建设力度、科学规划绿地布局以及推广绿色建筑与低碳生活等措施,可以有效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

未来,我们应继续关注北京城市生态环境的变化,持续推进城市绿化建设,为市民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

北京市建成区植物多样性及空间格局的初步分析

北京市建成区植物多样性及空间格局的初步分析

们 对现 代城 市 的需 求 H , 市 绿 化也 因此 逐 渐 成 为 城
生 态学 研究 的一 个 热 点 。但 以往 的研 究 多 以城 市 的行 政 区域作 为 研 究对 象 , 以城 市 周 边 生 物 多 且 样性 调 查 为主 " , 对北 京 市 建 成 区植 物 多 样 性 尤 其 是 空间 格局 的分 析 尚未有 系统 的研 究 。
摘要
城 市绿 化中生物 多样性 的保护是 生态城 市建设 的重要指标 , 也是 目前 生物 多样 性研 究的热 点 问题 之一。根据 北京 市
建 成区“ 分散集 团式” 的布局特点以及新的“ 两轴- 两带- 中心” 多 的空 间规划布局 结构 , 采用机械 布点法对 小 区、 园、 公 街道 、 片 林、 机关附属绿地五种绿地 类型分别进 行 了调查 。研 究结 果表 明: 京城 区绿 化植物 中乡土 植物 占总物种 数的6 . %。 北 8 2 在各 绿地 类型中, 园绿地和 小区绿地都具有较高的植物 多样性 , 公园绿地的乔木配置 以及小 区绿地的灌木 配置还 有进 一步 完 公 怛 善 的空间; 附属绿地各项指 数居 中; 街道绿地植 物多样性 偏低, 且行道 树树种 单一 ; 片林 多样性 指数最低 , 分布 范围小。从 且
20 Si eh E g g 0 6 c.T c . n n.
农 业 科 学
北 京 市 建 成 区植 物 多样 性及空 间格 局的初步分析
梁尧钦 何 学凯 叶 顿 李景文
13 0 ) 50 0 ( 北京林业大学省部共建森林培育与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京 10 8 北 00 3; 黑龙 江省东折棱河 自然保护 区 , 伊春
植 物 分布 空 间 上 看 , 城 的植 物 多样 性 要 高 于 其 它 城 区 , 次 是 北 城 、 西 其 南城 , 城 物 种 丰 富度 最 低 ; 线 的 植 物 空 间 格 局 呈 现 东 环

北京市六环内绿色空间滞蓄雨水径流功能的变化评估_张彪

北京市六环内绿色空间滞蓄雨水径流功能的变化评估_张彪

本文由赤峰学院学报提供北京市六环内绿色空间滞蓄雨水径流功能的变化评估张彪,王硕,李娜(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摘要:面对日益频发的城市内涝问题,科学认识绿色空间控制雨水径流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以北京市六环内区域为研究区,评估了2000—2010年绿色空间滞蓄雨水径流的功能及其变化。

结果表明:2000—2010年北京城市绿色空间减少198.49km2,主要表现为农田和荒草地面积减小,五到六环内绿色空间缩减最为严重,且最大斑块指数(LPI)和聚集度指数(AI)均减小,景观破碎化趋势明显。

绿色空间夏季滞蓄雨水径流量由2000年的1.32×108m3增加到2010年的1.46×108m3,但雨水滞蓄率相应地由23.43%下降到16.89%,这与绿色空间面积减小和景观格局变化有关。

此外,五到六环内绿色空间滞蓄雨水径流能力最高,滞蓄率高达22%~32%,且逐年呈降低趋势;二到三环内绿色空间滞蓄雨水能力最低,需要重点加强暴雨内涝防治。

这主要与不同环路内绿色空间的面积和斑块连通性有关。

因此,建议优化调整北京市六环内绿色空间的组成结构和景观格局,充分发挥其滞蓄雨水径流功能,以降低城市内涝风险。

关键词:城市内涝;绿色空间;雨水径流;景观格局;北京市中图分类号:S73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3037(2015)09-1461-11DOI:10.11849/zrzyxb.2015.09.004在当今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世界人口大量向城市集中。

据预测,2050年84%的世界人口将生活在城市地区[1]。

城市人口数量的快速增加,促进了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城市下垫面不透水面积急剧增加,强烈改变了原有的自然水分循环过程,增大了城市内涝灾害风险[2]。

据估计,目前全球有633个大城市或城市群面临着严重的水涝灾害风险[3]。

近年来国内的北京、上海、广州等超大城市,同样遭受着夏季暴雨内涝灾害[4-6]。

《2024年北京温榆河公园不同建成时间城市绿地鸟类群落组成的空间变化与栖息地质量评价》范文

《2024年北京温榆河公园不同建成时间城市绿地鸟类群落组成的空间变化与栖息地质量评价》范文

《北京温榆河公园不同建成时间城市绿地鸟类群落组成的空间变化与栖息地质量评价》篇一一、引言北京温榆河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的典范,其独特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为鸟类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地。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和公园建设的不同阶段,鸟类群落组成及其栖息地质量也在发生着空间变化。

本文旨在探讨北京温榆河公园不同建成时间城市绿地鸟类群落的空间分布及变化,并对栖息地质量进行评价,以期为城市生态建设和鸟类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1. 研究区域北京温榆河公园位于北京市,具有丰富的植被类型和多样的生态环境,是众多鸟类的栖息地。

2. 研究方法(1)样线法与样点法:通过设置样线和样点,对公园内鸟类进行系统调查和记录。

(2)文献资料收集:收集相关文献资料,了解温榆河公园的历史变迁和鸟类群落变化。

(3)栖息地质量评价:采用生态学指标和数学模型对栖息地质量进行评价。

三、不同建成时间城市绿地鸟类群落的空间变化1. 群落组成随着公园的建成和发展,鸟类群落组成发生了显著变化。

早期以常见城市鸟类为主,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更多珍稀鸟类开始出现。

2. 空间分布鸟类的空间分布受绿地类型、植被覆盖率和人为干扰程度等因素的影响。

不同建成时间的绿地,其鸟类群落的空间分布存在差异。

3. 变化趋势随着公园的持续建设和生态环境的改善,鸟类群落呈现出向多样化、复杂化发展的趋势。

珍稀鸟类数量增加,常见城市鸟类逐渐适应并稳定下来。

四、栖息地质量评价1. 评价指标采用生物多样性指数、植被覆盖度、人为干扰程度等生态学指标,结合数学模型对栖息地质量进行评价。

2. 评价结果评价结果显示,温榆河公园的栖息地质量较高,生物多样性丰富,植被覆盖度高,人为干扰程度相对较低。

不同建成时间的绿地,其栖息地质量存在差异,但总体呈上升趋势。

五、结论与建议1. 结论北京温榆河公园的鸟类群落组成随公园的建成和发展发生了显著的空间变化,呈现出向多样化、复杂化发展的趋势。

公园的栖息地质量较高,为鸟类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2024年北京市城乡存量绿地更新的路径框架与介入场景》范文

《2024年北京市城乡存量绿地更新的路径框架与介入场景》范文

《北京市城乡存量绿地更新的路径框架与介入场景》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北京市面临着诸多环境问题,其中城乡绿地建设与更新成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北京市正积极开展城乡存量绿地的更新工作,以期在满足生态、景观和人文等多方面需求的同时,提高城市的宜居性。

本文将针对北京市城乡存量绿地更新的路径框架与介入场景进行深入探讨。

二、北京市城乡存量绿地更新的背景与意义北京市作为我国首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底蕴。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乡绿地建设与更新的需求日益迫切。

城乡存量绿地的更新不仅能够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还有助于传承和弘扬城市文化,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三、路径框架(一)制定规划在制定城乡存量绿地更新的规划时,需充分考虑到北京市的地理环境、文化特色、发展需求等多方面因素。

规划应遵循生态优先、以人为本的原则,确保绿地更新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同时,要结合城市总体规划,明确绿地的功能定位、空间布局和实施策略。

(二)技术手段在绿地更新的过程中,应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如大数据分析、GIS地理信息系统等,对绿地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和分析,了解绿地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潜在的发展空间。

此外,还要借助科技手段优化绿地空间布局,提高绿地的使用效率。

(三)政策支持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城乡存量绿地的更新工作。

例如,通过土地出让、税收优惠等措施,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绿地更新项目;同时,要加大对绿地更新的资金投入,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四、介入场景(一)社区层面在社区层面,城乡存量绿地的更新主要体现在公园、小游园等公共绿地的改造上。

这些绿地是居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也是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优化绿地空间布局、增加设施设备等措施,可以提升绿地的使用率和居民的满意度。

(二)城市层面在城市层面,城乡存量绿地的更新涉及城市生态走廊、绿化隔离带等大型绿地的建设与改造。

北京的城市建设都有哪些绿色环保的理念

北京的城市建设都有哪些绿色环保的理念

北京的城市建设都有哪些绿色环保的理念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和国际化大都市,在城市建设中积极融入绿色环保理念,致力于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

这些理念不仅体现在宏观的规划层面,也渗透在城市建设的每一个细节之中。

在能源利用方面,北京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

太阳能的应用日益广泛,许多公共建筑和住宅小区的屋顶都安装了太阳能光伏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为建筑内部的照明、空调等设备提供电力支持。

此外,风能也逐渐成为北京能源结构的一部分。

在一些郊区和开阔地带,风力发电设施矗立,为城市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清洁电能。

地热能的开发利用也取得了显著成效,部分地区通过地源热泵技术,实现了冬季供暖和夏季制冷,有效降低了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

水资源的保护和循环利用是北京城市建设的重要一环。

雨水收集系统在城市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通过在道路、广场等地设置雨水收集口和地下储水设施,将雨水收集起来用于城市绿化灌溉、道路清洗等,减轻了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同时节约了水资源。

污水处理技术不断升级,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中水被广泛用于城市景观用水、工业冷却等领域,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

在城市建设中,还推广使用节水器具和技术,如节水马桶、感应式水龙头等,鼓励市民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城市绿化是北京绿色环保理念的直观体现。

公园绿地的建设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大型公园如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颐和园等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同时也发挥着调节城市气候、净化空气的作用。

街边的口袋公园和小型绿地随处可见,让市民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能够随时随地亲近自然。

在绿化植物的选择上,优先选用本地树种和适应性强的植物,降低了养护成本,提高了植物的成活率。

此外,城市绿道的建设也在不断推进,将城市中的公园、绿地、河流等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绿色生态网络,方便市民骑行和步行,减少了对机动车的依赖。

交通领域的绿色发展也是北京城市建设的重点。

公共交通系统不断完善,地铁线路日益密集,公交线路不断优化,提高了公共交通的覆盖率和便利性。

海岛型城市建成区扩张特征及空间演化模式--以厦门岛(2002-2018年)为例

海岛型城市建成区扩张特征及空间演化模式--以厦门岛(2002-2018年)为例

第37卷第1期 (2021 年1月)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 o u rn a l o f F u jia n N o rm a l U n iv e rs ity(N a t u r a l Science E d it io n)V o l.37, N o. 1J a n.2021D O I:10. 12046/j.is s n. 1000-5277. 2021. 01.013文章编号:1000-5277(2021)01-0098-09海岛型城市建成区扩张特征及空间演化模式-----以厦门岛(2〇02—2〇18年)为例张秋仪\高银宝2,张杨2,吴霜曾献君1(1.福建工程学院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福建福州,350118;2.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重庆400045)摘要:海岛型城市是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空间栽体,其建成区演化规律直接关系海岛空间转型发展.以Landsat TM、城市统计年鉴为基础数据,运用扩张强度指数和集聚强度指数模型识别厦门岛建成区扩张的空间演变过程,在此基础上讨论影响厦门岛建成区扩张的因素.结果表明:(1)厦门岛城市空间演变可分为4个阶段:2002—2006年处于扩张期,扩张强度大(1.92%),集聚度低(8.49%); 2006—2010年处于发展期,扩张强度提高(1.90%),集聚度提高(10.82%); 2010—2014年处于集聚期,扩张强度持续提高(3.49%),集聚度持续提高(丨4.31%);2014—2018年处于提升期,扩张强度降到最低(2.00%), 集聚度最高(15.46%). (2)厦门岛扩张过程中城市集约度升高,建成区格局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填充的转变.这反映了自“十八大”以来,厦门提高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厦门岛的空间发展质量逐步提高.(3)影响厦门岛建成区扩张的因素主要有经济、人口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在海岛建设趋于饱和的情况下,未来海岛型城市应多考虑岛内外空间的连接以及卫星岛联动开发的模式,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空间保障.关键词:海岛型城市;建成空间;城市发展;空间模式;厦门中图分类号:T U982.21 文献标志码:ASpatial Process, Motivation and Model of theExpansion of Built-up Areas of Island City :A Case Study of Xiamen Island (2002一2018)ZHANG Qiuyi1, GAO Yinbao2, ZHANG Yang2, WU Shuang2, ZENG Xianjun1(1. School o 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Fujian University o f Technology, Fuzhou350118, China;2.Faculty o f Architecture & Urban Plann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400045 ,China)Abstract :The island-type city is an important spatial carrier of the maritime power strategy, and the evolution of its built-up area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spatial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sland. Based on Landsat TM and urban statistical yearbooks, the expansion intensity index and agglomeration intensity index models are used to identify the spatial evolution of the expansion of the built-up area of Xiamen Island, and on this basis,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expansion of the built-up area of Xiamen Island are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 1 ) The urban spatial evolu­tion of Xiamen Island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2002—2006 was in the expansion period, with high expansion intensity ( 1. 92%) , and low agglomeration (8. 49%) ;2006—2010 was in the development period. The intensity of expansion continued to increase ( 1.90%) , and the degree of agglomeration increased (10. 82%) ;2010—2014 was in the agglomeration period, expansion con­tinued (3. 49%) , and the degree of agglomeration continued to increase ( 14. 31%) ;2014—2018收稿日期:2020-04-0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801160、41701118、41901197)通信作者:高银宝(1989-),男,博士,研究方向为城乡规划与管理•****************第1期张秋仪,等:海岛型城市建成K扩张特征及空间演化模式99was in a period of improvement.The expansion intensity is the lowest (2. 00%) ,and the concen­tration is the highest ( 15.46%). (2) During the expansion of Xiamen Island,the degree of urbanintensiveness has increased,and the built-up pattern has changed from extensional expansion to in­ternal infill.This reflects that 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Xiamen has paid more atten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the quality of Xia­men Island's spatial development has gradually improved.(3)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expan­sion of Xiamen Island's built-up area are the increase in economy,population and fixed asset invest­ment.As the construction of islands tends to be saturated,future island-type cities should consider the connection of space inside and outside the island and the mode of joint development of satelliteislands to provide space guarantees for building a maritime power.Key words:island-type city;built-up area;the urban development;space mode;Xiamen海岛型城市是我国实施海洋强国的重要基地,对典型性海岛型城市空间演变模式的研究有助于指 导海岛型城市空间转型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快速的城镇化过程,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 17.9%上升到2018年的59.58%、在该过程中,城市数量和规模迅速增加,城市用地需求和面积都 在扩大,表现在城市建成区的急剧扩张.城市空间格局的演变明确地反映了城市化过程,但是在城市 不同的发展条件下,城市建成区的扩张模式和时空特征是不一样的,它主要受到城市发展驱动力,即城市政策、社会经济条件、城市规划等因素的影响;2].因此,学术界加强了对城市空间格局演变的研 究,从空间发展角度探索城市的扩张过程和其影响因素|3].在西方国家,对城市扩张的空间过程的研 究始于1950年代对城市蔓延的关注,1960年代以后,随着“城市增长管理”(urban growth manage­ment)的不断实践,环境保护运动的高涨和区域主义的盛行,以及 1980 年代新城市主义运动、1990 年代中期的“精明增长”思潮的兴起4],很多研究开始注重城市扩张控制、城市扩张评估等主题4 .厦门作为典型的海岛型城市,由于空间环境和资源的有限性,其发展存在着空间扩张与空间资源利用 制约的瓶颈问题51,如何处理好空间扩张和资源高效利用的发展模式问题尤为重要.在21世纪初,厦门岛出现城市无序蔓延现象,对周边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产生了一定破坏,城市周边环境承载力 面临更大的压力[6].因此,如何控制和管理厦门岛城市空间扩张极具现实意义.运用城市空间信息技术能较为准确识别建成区空间演变模式.国外学者在利用元胞自动机(cel­lular automata)研究城市形态和城市增长以及城市系统的空间复杂性模拟上有较为突出的优势,对城 市扩张研究的综合性、交叉性越来越强,G IS已成为普遍使用的工具,并且在研究深化的过程中不断 吸纳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7:.我国传统研究城镇扩张的方式一般借助城市用地和人口的扩张来进 行,但是由于存在城市用地和人口统计方面的问题,结果不够精确.21世纪以来,R S和G IS被广泛 运用于城市扩张空间演变的研究,多时相的城市土地利用遥感解译数据,为城市空间扩张研究提供了 有力的信息和数据支撑.目前,许多学者已经利用遥感卫星进行许多城市扩展动态监测和城市化进程 研究%.如国内学者以1km格网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基础上,根据区域近期土地利用动态特点与社会、A然环境综合特征,设计了全国土地利用动态区划图,揭示了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的空间格局;马荣 华、吴宏安等基于卫星数据分别研究常熟市、西安市的城市扩张并对其驱动力进行分析;张楠楠 等"利用建成区空间形态、空间重心指数、空间紧凑度指数、空间形状分形维数以及建成区扩张弹 性系数对城市建成区进行了计算和分析;李娜等12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Rapid E ye对北京绿色空间 进行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城市建成区内绿色空间面积、覆盖率、人均绿色空间等指标的变化;孙 彩歌B运用不同历史年限建成区的范围,以不同居住类型的面积和人口分布为基础数据测算了居住用地空 间分异指数和居住人口空间分异指数,分析了不同年限建成区范围和厦门岛整体的居住空间分异特征.在研究城市空间演变问题上,学者们在不同层面对城市发展做出了较为深人的分析.但海岛型城 市空间演变不单单是扩张过程或者集聚过程,而应综合考虑扩张和集聚的特征[14 .因此,选取空间 扩张强度指数和空间聚集指数能够从城市用地面积和用地类型的变化角度对物质空间变化进行更为客100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 年观综合的描述与分析,通过了解海岛型城市建设的变化过程,研判其演变成因和未来形势.1研究设计1.1研究区概况厦门市地处福建省东南部,由厦门岛、鼓浪屿和大陆九龙江北岸的沿海部分组成,地理位置优 越,成为对外经济贸易的重要窗口.厦门岛位于厦门湾,东临台湾海峡,隔海与金门诸岛相望,背靠 闽南大陆,分别与东北的泉州、西南的漳州2市相连.截至2019年末,全市土地面积为1700.61 km2,其中厦门岛土地面积132.56 km2,海域面积为344 km2,是福建省的第4大岛购,全岛海岸线约为 234 km.岛内地貌多为丘陵和条带状平原,地势由南向北倾斜,老市区位于较平坦的西南部.2009年海峡 西岸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厦门岛作为核心位置对带动周边经济区域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图1).图1厦门岛区位分析Fig. 1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Xiam en Island1.2数据来源1.2.1 遥感影像数据结合厦门市的扩展情况和现有数据条件,本项研究是利用国际科学数据服务平台进行ETM条带 修复后下载的厦门岛2002—2018年Landsat影像作为遥感信息源.以Landsat TM为核心数据支持:15:,借助于G IS的空间分析功能,从空间发展的角度探讨了厦门岛建成区扩张的时空特征与其影响机制 的研究,旨在对厦门岛城市规划和设计提供参考,更好地把握新时期城市发展.1.2. 2 社会经济统计数据根据《厦门经济特区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厦门市统计局的统计数据,选取了 2002— 2018年厦门岛城市建成面积、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额、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职工平均工资 和非农人口等数据进行辅助分析.1.3研究方法通过城市用地遥感信息提取来确定城市建成区的范围,在此基础上用点扩张模型来分析城市扩 张,假设在空间水平面上,城市从一个中心点向外扩张且城市的扩张是均匀的.在具体分析时,将不 同时期的现状图与模型叠加进行分析,得出空间扩张历史分析图.用G IS的空间统计方法对城市扩张 数量进行分析,并计算出城市用地面积在不同时期的扩张强度,分析城市扩张的主导方向.最后利用 统计方法对城市扩张的驱动因子进行分析,得出各个阶段影响城市扩张的主要因子.1.3. 丨地理空间数据提取使用地理空间信息技术软件ERDAS2015和ArcGISlO. 3对厦门岛各年份遥感影响进行解译.由于第1期张秋仪,等:海岛型城市建成区扩张特征及空间演化模式101大气辐射、遥感平台位置、运动状态、地形起伏、地球曲率、地球自转等一系列原因,卫星影像存在误差,需要对数据进行预处理,数据预处理过程包括辐射校正和几何校正(图2).城市土地基本以建筑用地、植被和水体3种类型构成,运用遥感波段特征构建这3种土地类型的解译指数,合成这3个指数波段后,采用非监督分类和人机交互综合提取城市信息.(1)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由Rouse等[16]引人,采用近红外波段与红光波段的比值运算可 以大大增强植被信息.NDVI表达式为:NDVI= (NIR -Red) / (NIR +Red),其中,N IR为近红外波段的像元亮度值,即TM的第4波段;R e d为红光波段的像元亮度值,即TM影像的第3波段.(2)归一化建筑指数(NDBI).反映了地表裸露情况,可以设置合适的阈值提取地表覆被信息, NDBI表达式为:NDBJ= (MIR-NIR)/ (MIR+NIR),其中,M IR为中红外波段的像元亮度值,即TM影像的第5波段.(3)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N D W I).由Mcfeeters[17]创建,考虑到城市内河受到不同程度污染,徐涵秋根据我国具体情况对其进行了修改,修改后的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M N D W I)表达式为:MNDWI = (Green-MIR) /(Green+MIR) [18],其中,Green代表绿光波段的像元亮度值,即TM影像的第2波段.(未校正)(校正后)(解译后)图2厦门岛遥感地图解译Fig. 2 The illustration of Xiamen Island using the remote sensing images1.3. 2建成区扩张指数模型(1)扩张强度指数通过在ArcGISlO.3中计算研究年份城区的总面积和每个时间段内城区的扩展面积来反映城区范围在数量上的扩展.城市扩张强度可用于比较不同时期城市扩张的强弱和快慢,可用城市年均增加面积和基年面积之比来表示[19],其公式为:AGR = (f/A…+i - U A l)/n U A l * 100%, (1)其中,A G R为城市年均扩张强度指数,fM…+,.和tM,分别代表/1+;和1'年的城区面积.(2)集聚强度指数在对厦门岛的建成区的扩张强度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选取集聚强度指数[2°]作为计算单位时间内城市开发的土地集聚程度的指标,多种不同用地类型间的集聚强度可以通过r个不同类型用地总的集聚强度减去加权后的各自类型内部的集聚强度,再除以相应权重:rG r - ^(G j x w2j)C(r)=—^-------,(2)(1 - X)102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 年+集聚强度指数+扩张指数扩张强度:从2002年起升高,至2010年达到峰值,随后急速下降,证明靥门岛城市扩张速度的减慢.聚集酿:自2002年赌序上升,到达2018年时仍保持上升趋势,揭示了贗门岛的城市建成区集聚程度变高,城市发展质置上升.图3 2002—2018年厦门岛建成区空间演变过程Fig. 3 The spatial evolution of the built-up area of Xiamen Island from 2002 to 2018其中,% = ^为权重指标,7;为不同用地类型y 总用地面积,G 指多种用地类型形成的地理集中度,指单种类型形成的地理集中度,c ,和用赫芬达尔指数计算,公式为:G = S 5k ~ ⑶n = 1 ^其中,足为某地区第A 年的某类用地面积占该地区全部用地面积的份额,为地区个数.C (r )的值越 大,该用地集聚强度越高.2厦门岛建成区空间演化特征根据3个指数波段的计算公式,利用ERDAS 2015软件衍生出2002—2018年间每5 a 的三时相的 NDVI 、NDBI 和MNDWI 3个指数波段,并分别对两时相的3个指数波段进行图像融合,将影像数据 从原来的7个波段压缩到3个波段.对3个指数波段的合成影像采用非监督分类法进行分类,并从分 类结果图中提取出两时相的城镇用地信息.由于提取出的城镇用地斑块比较零碎,为了使提取出的城 镇用地具有较明显的城区边界,需要将城镇用地信息进行多次降噪处理,消除用地信息中一些小的斑 块(图3)•第1期张秋仪,等:海岛型城市建成区扩张特征及空间演化模式1032.1 扩张期(2002—2006 年)2002—2006年,厦门岛城市建成区范围快速扩张.厦门岛2002年土地面积为134. 55 km2,2006 年为丨41. 09 km2;建成区的面积分别为79. 09 km2和85. 17 km2(表1).结合图3可以看出,2002年 厦门岛的城市建成区主要是在岛中心,除了岛内南部的一大片绿地、东北部零零碎碎的绿地块、西部 的一些绿地还有一些分布在整个岛的水域外,整个厦门岛几乎都是建成区.由此可以知道厦门岛城市 建设的密集性.2006年,厦门岛的建成区相对于2002年来说,主要是在岛内湖里区和思明区的一些 绿地和小部分的水域被用来当作建设用地.从城市扩张强度和紧凑度可以看出,城市处于发展扩张的 初级阶段,此时的扩张强度较大,城市土地利用率却不高.因此,厦门岛在此阶段建成区呈现了粗放 式的扩张,扩张强度大,但集聚度小,城市空间扩张方式不够集约.2.2 发展期(2006—2010 年)2006—2010年,厦门岛城市建成区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扩张,建设用地连续性越来越好.2006 年厦门岛土地面积为141. 09 km-,2010年为丨41. 11 km2;建成区面积分别为85. 17 km2和91. 63 km2 (表1).结合图1可以看出,2006—2010年厦门岛城市建成区面积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增加,主要是在 厦门岛的外围圈层,向着厦门岛沿岸将一些滩涂用地建设起来加以利用,增加了厦门岛城市建成区的 面积.城市的扩张强度大幅上升,处于一个对土地利用需求不断上升的发展期.此阶段空间扩张强度 略有降低,但集聚度有一定程度提高,表明厦门岛空间已经开始转型节约化扩张.2.3 集聚期(2〇10—2〇14 年)2010—2014年,厦门岛城市建成区虽然有了扩张和发展,建设用地的面积也逐步扩大.表1显 示:2010年厦门岛土地面积为141. 11 km2,2014年为149. 08 km2;建成区面积分别为91.63 km2和 104.41km2.结合图1和城市扩张速度与集聚强度指数可以看出,相较于前面2个阶段,其发展进人 了一个较为平缓和稳定的时期.城市建成区内部更新改善增多,集聚程度扩大.在这个时期,主要是 在城区南侧小范围地扩张用地,更多在于城区内部的用地改善和调整.这表明该阶段城市空间转型既 有经济发展效益也有集约效益.2.4提升期(2014—2〇18 年)2014—2018年,厦门岛建成区的面积扩张并不十分明显,但建设用地的质量、连续性和系统性 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和改善.2014年厦门岛土地面积为149.08 km2,2018年为157.98 km2;建成区 面积分别为104.41 km2和112.80 km2(表1).城市建成区面积较之以往有了一定的增加,但增加的 量不大;相对的,集聚指数达到了最高(图3).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自2014年国家倡导绿色发 展,注重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以来,对城市林地水系以及周边绿化的占用明显减少.对城区内部的绿地 景观保护使得绿地成体系,对土地的集约利用和生态保护性开发主要集中在城市的南部,并形成了一 定的生态建设系统.表1厦门岛2002—2018年土地面积、建成区面积Tab. 1Land aiea and built-up area of Xiamen Island 2002一2018年份土地面积/k m2建成区面积/k m22018157. 98112. 802014149. 08104.412010141. 1191. 632006141.0985. 172002134.5579. 09注:2003年原开元、思明、鼓浪屿3区合并成新的思明区.土地面积来自《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厦门经济特区年鉴》;建成区面积来自遥感解译.由表1和表2可知,2002—2018年间城市以平均每年2.丨1km2的速度扩张.自2002年起,厦门 城区的扩张剧烈,扩张期(2002—2006年)扩张强度较大;发展期(2006—2010年)在上一时期剧 烈增长过后,对大范围区域进行有序规划,扩展特征以外延为主,填充特征没有前一阶段明显;集聚 期(2010—2014年)较发展期而言,呈现出集聚度的显著提升,城市扩张速度变缓;提升期104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 年(2014—2018年)城市扩张速度为几个阶段的最低值,但城市建设品质与发展提升在有序进行(表 2).自“十八大”以来,厦门城市规划和建设注重对城市内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绿地景观体系的建设,对城市建成区的发展和改造也遵循了生态绿色优先的原则,引导了建成区的变化趋势.表2厦门岛不同阶段城市用地扩展面积及扩展强度指数Tab. 2 The urban land expansion area and expansion intensity index at different stages of Xiamen Island项目2002—2006 年2006—2010 年2010—2014 年2014—2018 年扩张面积/km2 6. 08 6.4612. 788. 39扩张速度/( km2• a_1) 1. 52 1.62 3.20 2. 10年均扩张强度指数/% 1.92 1.90 3.49 2.01年均集聚强度指数/%8. 4910. 8214. 3115.46注:根据《厦门经济特区年鉴》计算整理.3厦门岛建成区扩张的空间模式解析3.1建成区空间演化模式: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填充转变城市用地空间特征的形成是内部填充和外部扩展2种扩展模式相互作用的结果.2002—2010年,厦门岛加快了向外扩张的进程,通过围海造田,使得城市向着圈层式空间扩张推进,从而使厦门岛面 积和建成区面积都有了一定幅度的增加.2010—2018年,厦门岛内及周边镇的扩张遵循由外向内的内 涵式填充推进,主要是在湖里区和思明区的一些绿地跟水域被利用为城市建设用地(图4).城市建成区外延式扩张内涵式填充图4厦门岛建成区扩张空间模式演变Fig. 4 The evolution of the expansion space mode of Xiamen Island's built-up area 在城市用地扩张呈现外延的趋势时,城市形态舒缓、土地利用率较低,外轮廓区域集聚强度较 低;若城市用地扩张呈现内涵式填充的趋势,城市的外围轮廓也趋于紧凑,城市内建设和发展的土地 利用优化明显.经过计算,厦门岛在2002—2006年年均空间集聚强度为8.49,在2006—2010年为 10.82,在2010—2014年为14.31,在2014—2018年为15.46,2018年为城市紧凑度最高的年份.集 聚强度的增加反映了厦门岛空间格局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填充的转变,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厦门 岛的城市发展过程逐步向集约化发展,空间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有助于城市生态和低碳发展.3.2厦门岛建成区扩张的动力分析城市空间增长的基本驱动力是经济增长.对社会经济影响因子与城市面积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 厦门城市扩张过程中社会经济的影响.考虑到统计数据的易获得性和典型性,选取了5项指标,包括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固定资产投资额(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职T.平均工资 (元/年)、非农人口(万人)(表3).对这些经济数据与城市扩张进行分析,从表3中也可见,在选 择的研究要素中,职工平均工资及地区生产总值与城市用地建设之间的相关性是非常显著的,固定资 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与城市增长的相关性次之,非农人口数量与城市增长之间呈中度相关关系.随着地区生产总值和职工工资增加,居民购买力增强,带动了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业、商业、餐饮 及娱乐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城区迅速扩张.3.2. 1社会经济发展与厦门岛城市扩张改革开放以来,厦门作为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其经济的发展受到省级乃至国家层面的高度重 视.厦门自身的实业发展与厦门的城市建设密不可分,直至2018年,厦门岛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到 2 485. 77亿元,在16 a间增加了 4倍.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厦门岛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同时也伴随着第1期张秋仪,等:海岛型城市建成区扩张特征及空间演化模式105厦门城市建设,由以往的外延扩张转化为更关注内部城市更新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高质量转变.表3厦门岛2002—2018年社会经济数据Tab. 3 The socio-economic data of Xiamen Island from 2002 to 2018项目2002 年2006 年2010 年2014 年2018 年2002—2006 2006—2010 2010—2014 2014—2018年增长年增长年增长年增长地区生产总值/亿元462. 57706. 251122.74 1733.63 2 485.77243. 68416. 49610. 89752. 14固定资产投资额/亿元140. 96326.44382. 43554. 78783. 72185.4855.99172. 35228. 94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亿元176. 07280. 01526. 18742. 79912.71103. 94246. 17216.61169.92职工年平均工资/元17 85125 54440 28460 24785 1667 69314 74019 96424 919非农人口/万人-68. 84187.5198.9204.6-118.6611.4 5.7注:数据来源于《厦门经济特区年鉴》《中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统计数据库》.3.2.2人口增长与厦门岛城市扩张在厦门经济政策鼓励下,厦门的城市化进程加速,自2002年起城镇常住人口的数量逐步提高.经济的增长带来了新的就业机会与工作岗位,农村人口迁入成为城镇居民.同时外来务工人员落户厦 门,成为城市常住人口,这些变化都导致了厦门岛对于城市建设用地的需求增加.人口的增加带来城市经济的增长,同时也让城市面临更大的人口压力.更多的土地需求,更多的 基础设施需求和城市发展需求被提出.在早期的发展过程中,建成面积的扩张以外围扩散的形式,类 似于“摊大饼”的发展模式向外填海造陆和占用部分南部绿地作为城市发展建设用地.发展到后期,城市建设密度增加,城市建成面积在规划中调整发展结构,使得土地利用更为合理,城镇空间规划更 满足人口增长的需求.同时在发展中减少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减少对山林水体的占用.3.2.3外资投入与厦门岛城市扩张随着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我国改革开放全面推进,1990年代以来,厦门吸收外资规模不断扩 大,外商投资已经成为厦门经济和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目前厦门的外资企业已经达到4 000 多家,累计协议注册外资200多亿美元.仅2018年新设外资企业就达1215家,实际使用外资107. 3 亿元.外商投资投资方向以制造业为主,主要集中在电子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塑料制品业、食 品工业等加工制造行业.投资对象集中在岛内的中心区,与城市扩张趋向一致.外资的涌人创造了大 量的城市用地需求和非农业就业机会,大量工业企业在产生大量用地需求的同时,也产生了多样的服 务业需求,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3.2.4其他因素各种政策对城市化发展均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厦门岛的经济发展主要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 在厦门成为特区之后,厦门经济飞速发展.还有厦门从岛内向岛外的扩张,也体现了其经济活力和经 济潜力,政策对于城市的城市化进程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4结论与展望厦门岛建成区扩张强度高,同时扩张集约度也持续提高,城市发展质量逐步提高.厦门岛经济发 展迅速,城市化过程典型,扩张期和发展期(2002—2010年)城市紧凑度增加,城市空间格局由 “外延式扩张”向“填充式扩张”转变,城市用地结构趋于合理.集聚期和提升期(2010—2018年)厦门岛扩张过程中的城市紧凑度更加大,但是总面积增加并不多.扩张过程中,不仅只有填充式发 展,也开始向厦门岛边缘的一些地区填地,使其更有发展的空间.厦门岛的扩张模式由早期的外延型 扩张,逐步发展为现在的内涵式填充.在未来的城市和产业发展中,仍应该重视外延扩张和内涵挖潜 的关系,控制建设用地“摊大饼”式的无序增长,使城市化与资源节约两相协调.厦门岛城市建成区扩张的集约程度越来越高,整体发展效益明显提升.经济增长、人口增加和外 资投入为转变的主要驱动力.厦门岛城市空间扩张模式的转变,正说明了集约化发展在城市发展进程。

快速城市化时期我国绿带规划建设思考

快速城市化时期我国绿带规划建设思考

当前我国处于快 速城市 化时期 , 城 市化 水平 近乎 以平 均每 年 百分 之一 的速 度 递 增 , 城市 蔓 延 现 象 明
显 。在城市 化 进 程 中 , 欧 美 等 国家 利 用 “ 绿带 ” 、 “ 绿 廊” 等永久性 的绿 色空 间来 分割 城 市空 间 、 划 定 城市
增 长边界 , 有效 的抑 制 了城市 蔓延 。在我 国快速 城市 化过 程 中 , 绿带 建设 并 未引起 足 够 的重视 , 已规 划 的
【 关键词】 快速城市化 ; 绿带; 转型; 控制; 引导 【 中图分类号】 T U 9 8 5 . 1 2 7 【 文献标识码】 B
【 文章编号】 1 0 0 1 — 6 8 6 4 ( 2 0 1 5 ) 0 9— 0 0 4 3 — 0 3
T HE TH KI NG oF THE GREE N B ELT P LANNI NG AND
位 日益 增强 , 积极 融人 并参 与 区域分 工协 作 , 大城 市
绿带也并 未得 到 有效 的实施 和保 护 。在 城 市空 间结
构转型时期 , 如何用 好绿带 这一空 间战 略工具 对城 市 发展进行控制 和引导 , 是城 市有序增 长的重要保 证 。 文 中的绿带是指 城市各 区域 、 组 团 之间或 城市外
【 摘
要】 城市快速增长过程 中伴 随着空 间结构 的转 型与重构 , 绿带 作为 空间战 略工具 应在城 市结构 转型
和空间有序增长 中发挥重要作用 。文中通 过对 当前我 国转 型期城市绿 带发 展现 状的研 究 , 提出 了绿 带在规 划建 设方 面存在 的政 策性不足 、 空 间控制功 能弱 、 发展滞后 、 规划体 系不健全 等 问题 。并从 战略 、 空 间、 政策 、 技术 四个 方面提 出了适合 我国当前绿带发展建议 。

《2024年北京温榆河公园不同建成时间城市绿地鸟类群落组成的空间变化与栖息地质量评价》范文

《2024年北京温榆河公园不同建成时间城市绿地鸟类群落组成的空间变化与栖息地质量评价》范文

《北京温榆河公园不同建成时间城市绿地鸟类群落组成的空间变化与栖息地质量评价》篇一一、引言北京温榆河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的典型代表,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同时也是众多鸟类的栖息地。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不同建成时间的城市绿地对于鸟类群落组成的空间变化及栖息地质量的影响日益显著。

本文旨在探究北京温榆河公园内不同建成时间城市绿地的鸟类群落组成、空间变化及栖息地质量评价,以期为城市绿地规划和鸟类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1. 研究区域本研究选取北京温榆河公园为研究对象,该公园内包含不同建成时间的城市绿地,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2. 研究方法(1)样线法与点计数法:通过实地考察,采用样线法和点计数法对公园内的鸟类进行观测和记录。

(2)文献综述法:收集并整理相关文献,了解城市绿地与鸟类群落的关系及栖息地质量评价方法。

(3)数据分析法:运用统计软件对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等。

三、不同建成时间城市绿地的鸟类群落组成1. 群落结构根据观测数据,北京温榆河公园内鸟类群落结构丰富,包括留鸟、冬候鸟、夏候鸟等。

不同建成时间的城市绿地,其鸟类群落组成存在一定差异。

新建绿地的鸟类种类相对较少,而老旧绿地的鸟类种类则相对较多。

2. 优势种分析在各绿地中,一些适应性强的鸟类成为了优势种。

如麻雀、喜鹊、斑鸠等在各类型绿地中均有较高出现频率。

此外,一些珍稀濒危鸟类如白头翁、蓝喉歌鸲等也在部分绿地中有所分布。

四、空间变化与栖息地质量评价1. 空间变化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北京温榆河公园内绿地的空间布局和生态环境发生了一定变化。

新建绿地的扩张和老旧绿地的改造,使得鸟类群落的空间分布也发生了相应变化。

一些绿地因人为干扰较少,成为了鸟类的理想栖息地;而一些绿地因周边环境变化,鸟类数量和种类有所减少。

2. 栖息地质量评价通过对公园内绿地的生态环境、食物资源、人为干扰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发现老旧绿地因长期积累的生态资源和较为稳定的生态环境,为鸟类提供了较好的栖息地。

《2024年北京城市生态环境变化与城市绿化建设研究》范文

《2024年北京城市生态环境变化与城市绿化建设研究》范文

《北京城市生态环境变化与城市绿化建设研究》篇一一、引言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其城市生态环境和绿化建设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北京城市生态环境和绿化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果。

本文将针对北京城市生态环境变化与城市绿化建设进行研究,探讨其现状、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

二、北京城市生态环境变化1. 空气质量改善北京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限制机动车尾气排放、推广清洁能源、加强工业污染治理等,使得北京的空气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

根据近年的数据统计,北京的PM2.5浓度持续下降,空气质量指数(AQI)也有所降低。

2. 水环境治理北京市通过治理污水处理、修建水利设施、恢复湿地生态等方式,对水环境进行了有效的改善。

经过多年努力,北京的部分河流水质已经得到显著改善,湿地生态也逐渐恢复。

3. 土地利用变化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北京的土地利用发生了显著变化。

城市绿地面积不断增加,公园、广场等公共空间的建设也得到了加强。

同时,一些工业用地和农村用地被转化为绿地或公园,为市民提供了更好的休闲娱乐场所。

三、北京城市绿化建设1. 绿地建设北京市政府加大了对城市绿地的投入,通过建设公园、广场、街头绿地等方式,增加了城市的绿地面积。

这些绿地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同时也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

2. 绿化植被种类丰富为了使城市绿化更加多样化和富有特色,北京市引入了各种适宜生长的植物种类。

这些植物不仅美化了城市环境,还为城市生态系统提供了更多的生物多样性。

3. 绿色建筑与生态修复在建筑领域,北京市推广绿色建筑和生态修复技术,以降低建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这些技术包括节能设计、绿色材料使用、雨水收集等,有助于减少建筑能耗、降低污染排放,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四、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1. 存在的问题尽管北京在城市生态环境和绿化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部分地区环境污染问题仍较严重,部分绿地建设缺乏科学规划和管理,绿化植被的种类和数量还有待增加等。

《2024年北京市城乡存量绿地更新的路径框架与介入场景》范文

《2024年北京市城乡存量绿地更新的路径框架与介入场景》范文

《北京市城乡存量绿地更新的路径框架与介入场景》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北京市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

城乡存量绿地的更新与改造,不仅关系到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也是提升城市品质、增强居民生活幸福感的重要途径。

本文旨在探讨北京市城乡存量绿地更新的路径框架与介入场景,以期为北京市的绿色发展提供参考。

二、北京市城乡存量绿地现状北京市作为中国的首都,拥有丰富的绿地资源。

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部分绿地存在老旧、功能退化等问题。

此外,城乡之间绿地的分布不均,部分区域绿地缺乏,而部分区域则存在过度开发的问题。

因此,对存量绿地进行更新与改造,对于提升北京市的生态环境和城市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三、存量绿地更新的路径框架(一)明确更新目标存量绿地更新的目标应围绕提升生态环境、增强绿地功能、提高居民生活品质等方面展开。

通过更新改造,使绿地更好地服务于城市发展,满足居民的需求。

(二)制定更新策略根据绿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更新策略。

对于老旧、功能退化的绿地,应进行功能调整和设施更新;对于分布不均的问题,应通过规划布局,实现城乡绿地的均衡发展。

(三)实施更新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应注重保护生态环境,避免对周边环境造成破坏。

同时,要充分考虑居民的需求,使更新后的绿地更符合居民的生活习惯和审美需求。

此外,还应加强后期管理,确保绿地的长期效益。

四、介入场景(一)社区级绿地社区级绿地的更新与改造,应注重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

通过增加休闲设施、优化绿地布局等措施,使居民能够更好地享受到绿地带来的便利和舒适。

(二)公园级绿地公园级绿地的更新与改造,应注重提升绿地的生态功能和景观效果。

通过种植丰富多样的植物、设置亲水景观等措施,打造宜人的自然环境,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健身的场所。

(三)城市森林等大型绿地对于城市森林等大型绿地的更新与改造,应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在保持原有生态功能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景观设计和设施建设,使大型绿地成为城市的重要生态屏障和休闲场所。

《2024年北京市城乡存量绿地更新的路径框架与介入场景》范文

《2024年北京市城乡存量绿地更新的路径框架与介入场景》范文

《北京市城乡存量绿地更新的路径框架与介入场景》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北京市城乡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之一便是存量绿地的更新问题。

如何通过有效的路径框架和介入场景,将存量绿地转化为高质量的公共空间,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就北京市城乡存量绿地更新的路径框架与介入场景进行深入探讨。

二、北京市城乡存量绿地现状北京市作为我国首都,拥有丰富的绿地资源。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部分存量绿地的功能和形态已无法满足现代城市发展的需求。

这些存量绿地存在空间布局不合理、设施陈旧、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亟需进行更新改造。

三、存量绿地更新的路径框架(一)规划先行,科学布局在存量绿地更新过程中,首先要进行科学规划。

通过分析绿地的地理位置、功能定位、生态环境等因素,制定出符合区域发展需求的更新规划。

同时,要充分考虑绿地的连通性和可达性,确保更新后的绿地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周边居民。

(二)保护优先,生态修复在更新过程中,要优先保护绿地的生态环境。

对于遭受破坏的绿地,要进行生态修复,恢复其生态功能。

同时,要保护好绿地的生物多样性,确保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三)多元利用,提升功能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要实现绿地的多元利用。

通过增加休闲娱乐设施、文化活动场所等,提升绿地的功能,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居民的生活需求。

此外,还可以引入绿色产业,推动绿地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提升。

四、介入场景(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政府在存量绿地更新中应发挥主导作用,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同时,要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绿地的更新和管理工作,形成政府、企业、社区和居民共同参与的良性机制。

(二)社区营造,文化传承在更新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社区的文化特色和居民的需求。

通过社区营造,将绿地的更新与社区的文化传承相结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共空间。

同时,要广泛征求居民的意见和建议,确保更新后的绿地能够更好地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

(三)科技创新,智能管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绿地的智能管理。

北京城市生态环境变化与城市绿化建设研究

北京城市生态环境变化与城市绿化建设研究

北京城市生态环境变化与城市绿化建设研究一、北京城市生态环境变化1.大气环境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北京的大气污染逐渐加剧。

工业、交通和能源消耗成为主要的空气污染源,导致空气质量下降,雾霾天气频繁出现。

人们的健康受到威胁,环境质量变差。

2.水环境水污染也逐渐成为北京城市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问题。

工业废水、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以及城市排水系统不完善,导致水污染加剧,水质下降,地下水资源受到威胁。

3.生物多样性城市化过程中,北京的自然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导致许多动植物物种数量减少或消失。

建设项目、城市扩张以及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破坏了野生生物栖息地,造成生物多样性丧失。

二、城市绿化建设对环境改善的影响1.改善空气质量北京市政府通过大力推进城市绿化建设,积极提高公园、绿地和林地的面积。

这些绿色空间有利于吸收二氧化碳、净化空气,降低温度并改善生活质量。

绿化建设不仅能够改善空气质量,还能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

2.改善水环境城市绿化建设能够提高雨水的渗透性,减少雨水径流和洪水的发生。

合理布局绿地和湿地,能够有效净化雨水,并保护地下水资源。

绿化带还能够保护河流和湖泊等水域生态系统,增加水环境的稳定性。

3.保护生物多样性城市绿化建设不仅能够提供野生生物栖息地,还能够培育和保护许多濒危物种。

通过植被的种植和保护,鸟类、昆虫和植物等生物能够在城市中繁衍和生长,增加城市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三、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措施1.增加绿地和公园面积北京市政府应继续加大力度,在城市规划中增加绿地和公园的面积。

同时,还可以推广屋顶绿化和立体绿化,提高城市绿化的空间利用效率。

2.提升绿化质量在绿化建设中,选择适应本地环境的植物,提高抗逆性,减少养护成本。

加强绿地管理和保护,确保绿化区域的质量和景观效果。

3.加强公众参与倡导公众积极参与城市绿化建设,增强环保意识。

通过植树义工、环保宣传和教育活动,引导公众关注城市绿化建设的重要性,共同推动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

北京城市生态环境变化与城市绿化建设研究

北京城市生态环境变化与城市绿化建设研究

北京城市生态环境变化与城市绿化建设研究北京城市生态环境变化与城市绿化建设研究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北京城市生态环境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

为了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和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北京市积极投入城市绿化建设,并展开了相关研究。

城市生态环境的变化对人们的生活和健康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北京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建筑用地迅速增加,自然植被面积大幅减少,城市内部的绿色空间被压缩和破坏。

这种城市化过程对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导致大气污染、水质污染以及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

同时,城市人口的增长、交通拥堵以及工业发展,也使得城市生态环境的负荷不断增加。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北京市从多个方面推进城市绿化建设。

首先,北京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鼓励企事业单位、居民社区和个人参与到城市绿化中来。

其次,北京市加大了对绿地建设的投入,在城市规划中增加了绿地的比例,并建设了一大批公园、绿化带、树木和草坪等。

此外,北京市还加强了城市绿化的管理和保护,建立了专门的绿化管理机构,并制定了相关规章制度。

北京城市绿化建设的效果逐渐显现。

首先,绿地的增加有效地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

树木和草坪能够吸收大气中的污染物和噪音,提供清洁空气和安静的环境。

其次,绿地的建设促进了城市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增加了城市的生物多样性。

绿地不仅是城市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也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

此外,绿地还具有调节气温、防治水土流失、改善城市水环境等功能。

最后,城市绿化建设还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绿色环境不仅能够美化城市,还有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缓解城市生活的压力。

尽管北京城市绿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

首先,城市绿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

尽管政府加大了对绿化的投入,但城市绿化所需的资金仍然巨大。

其次,城市绿化建设与城市规划之间协调不足。

有些地区的绿地规划不够合理,往往出现了绿地不足、分散和断片化的情况。

北京市绿色空间格局的优化

北京市绿色空间格局的优化
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创新点与特色
多源数据融合。本研究综合应用 了遥感、社会经济、问卷调查等 多源数据,为绿色空间格局的全
面分析提供了有力支持。
跨学科研究视角。研究从生态学 、地理学、城市规划等多个学科 角度出发,对北京市绿色空间格
局进行了深入剖析。
关注居民福祉。本研究将居民福 祉作为绿色空间格局优化的重要 目标,强调了以人为本的城市规
河流廊道 依托河流两侧的自然绿地,构建 连续的绿色廊道,提升河流生态 功能,打造市民亲水空间。
绿色空间网络连接 通过绿道、骑行道等慢行系统建 设,将各个绿色空间连接起来, 形成网络化的绿色空间格局,方 便市民享受绿色福利。
道路廊道 通过道路绿化带建设,将绿地、 林地等串联起来,构建绿色通勤 通道,提升市民出行体验。
生物迁徙廊道 保护并恢复生物迁徙通道,促进 物种交流,维护城市生物多样性 。
05
绿色空间格局优化方案实施策略与保障 措施
实施方案与步骤
步骤一
绿色空间资源调查与评估。全面梳理北京市现有绿色空间 资源,包括公园、绿地、森林、湿地等,评估其生态、社 会经济效益。
步骤三
分期实施绿色空间建设项目。按照规划要求,分期分批推 进各类绿色空间建设项目,包括公园绿地改造、生态修复 、绿化景观提升等。
步骤二
制定绿色空间优化规划。基于调查结果,结合城市发展需 求,制定绿色空间格局优化规划,明确各类绿色空间的布 局、规模和功能。
步骤四
绿色空间管理与维护。建立完善的绿色空间管理与维护机 制,确保各类绿色空间的持续、健康发展。
政策与建议
政策一
政策二
建议一
建议二
完善绿色空间法规体系。制定 和完善绿色空间保护、管理、 利用等方面的法规,为绿色空 间格局优化提供法制保障。

城市建成区景观格局与园林绿地生态服务价值动态变化--以北京市西城区为例

城市建成区景观格局与园林绿地生态服务价值动态变化--以北京市西城区为例

城市建成区景观格局与园林绿地生态服务价值动态变化--以北
京市西城区为例
宋涵晴;曾赞青;王淼淼;高俊宏;李霞
【期刊名称】《北京园林》
【年(卷),期】2024(40)1
【摘要】景观格局是人类活动与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研究的重要分析手段。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对生态系统给人类带来的社会产品和服务的经济度量。

近年来,北京市建成区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土地利用结构与景观格局发生变化,生态系统服务亦随之发生变化。

城市园林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提供调节气候、维持生物多样性、涵水保土、景观游憩等调节、供给、支持和文化生态系统服务。

【总页数】8页(P22-29)
【作者】宋涵晴;曾赞青;王淼淼;高俊宏;李霞
【作者单位】国际竹藤中心;北京蓟城智造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蓟城山水投资管理集团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
【相关文献】
1.基于GIS技术的城市绿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以哈尔滨市主城区为例
2.基于GIS 和Fragstats的城市绿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以新疆乌鲁木齐市为例
3.生
态园林城市建设驱动下的城市绿地景观格局变化研究4.四川城市边缘区域典型村落景观格局变化及生态服务价值影响研究——以坦山铺村为例5.抚仙湖流域景观格局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动态变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快速城市化时期我国绿带规划建设思考

快速城市化时期我国绿带规划建设思考

快速城市化时期我国绿带规划建设思考李娜;隋玉亭【摘要】城市快速增长过程中伴随着空间结构的转型与重构,绿带作为空间战略工具应在城市结构转型和空间有序增长中发挥重要作用.文中通过对当前我国转型期城市绿带发展现状的研究,提出了绿带在规划建设方面存在的政策性不足、空间控制功能弱、发展滞后、规划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并从战略、空间、政策、技术四个方面提出了适合我国当前绿带发展建议.【期刊名称】《低温建筑技术》【年(卷),期】2015(037)009【总页数】3页(P43-45)【关键词】快速城市化;绿带;转型;控制;引导【作者】李娜;隋玉亭【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南京210093;广州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上海20009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5.127当前我国处于快速城市化时期,城市化水平近乎以平均每年百分之一的速度递增,城市蔓延现象明显。

在城市化进程中,欧美等国家利用“绿带”、“绿廊”等永久性的绿色空间来分割城市空间、划定城市增长边界,有效的抑制了城市蔓延。

在我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绿带建设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已规划的绿带也并未得到有效的实施和保护。

在城市空间结构转型时期,如何用好绿带这一空间战略工具对城市发展进行控制和引导,是城市有序增长的重要保证。

文中的绿带是指城市各区域、组团之间或城市外部的,作为城市自然框架的,对城市当前或未来发展有重要空间战略意义的结构性带状绿色生态用地。

目前国内关于绿带研究的学术论文和成果并不丰富,内容主要集中于两方面,一是对国外城市(主要是英国、美国、韩国)绿带发展历史的总结分析和经验借鉴;二是对国内城市绿带发展现状的剖析及相应建设模式和策略的探讨。

既往研究多是对已有城市绿带发展演变过程的总结分析,缺乏对当前空间结构转型期绿带发展角色的定位及规划建设的具体策略。

(1) 城市空间结构演变转型。

当前快速城市化时期,城市面临经济、产业、空间等方面转型,其中空间结构转型是其它转型的载体和地域表达。

005、对北京市绿色空间规划策略的思考

005、对北京市绿色空间规划策略的思考

对北京市绿色空间规划策略的思考郭竹梅徐波李悦朱慧婧摘要:本文是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改之际,结合新时期首都建设和发展的新变化、新老问题、新需求对现行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北京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绿地规划及实施情况进行基础性分析,指出北京绿地建设发展中存在的关键性问题。

并从区域、市域、城区三个层面对北京市绿地的结构布局、总体规划应解决的主要问题进行的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北京;绿色空间;绿地;绿地系统;规划新时期首都建设和发展的根本方向是坚持和强化首都核心功能,深入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就绿色空间而言,需要为营造一流的生态环境、生产生活环境服务,为提升市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服务。

北京市市域面积16410平方公里。

北京地处华北平原向西北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平原地区约占全市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北京的园林绿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截至2013年底,全市林地总面积达到104.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40%,其中山区森林面积51.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51%;平原森林面积18.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0.85%。

全市湿地总面积5.14万公顷;城市绿地面积6.17万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6.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5.7平方米。

1.新时期对北京绿色空间环境重要性的再认识1.1绿色空间环境是首都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载体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生态环境是保证城市永续发展的关键要素,北京作为国家首都,地位高实力强,但目前却面临严重的生态问题:如蓝天难见、河水断流、过度开发建设等,北京自然生态系统正处于退化状态,资源环境承载着超负荷的压力,对城市本身的生存与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绿色空间环境是城市生态环境的主体构成,也是城市生态文明的载体和纽带。

绿色空间环境对于生态文明城市构建的作用不仅体现在绿地数量的增加,更为重要的是需要通过对绿色空间环境的合理保护和科学建设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城市格局和生态系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以外绿色空间覆盖率从 2000 年的 36.68%增加到 2005 年的 44.28%,再下降到 2010 年的 41.38%(图 3)。可见,五环以内发展程度较高的城市建成区绿 色空间面积变化不大,绿色空间覆盖率基本保持稳 定,新增城市建成区绿色空间面积主要来自五环以 外新兴城市建成区,且 2000-2005 年城市建成区绿 色空间增加量显著高于 2005-2010 年;虽然五环以 外城市建成区绿色空间显著增加,但城市建成区绿 色空间覆盖率在 2005-2010 年有所下降,表明该区 域绿色空间建设速度没有跟上建成区扩展速度,未 来该区域在绿色空间面积与绿色空间覆盖率增加 方面还有较大潜力。
第 37 卷 第 6 期 2015 年 6 月
2015,37(6):1141-1148
Resources Science
Vol.37,No.6 June,2015
文章编号:1007-7588(2015)06-1141-08
北京城市建成区内绿色空间配置格局的时空变化
李 娜 1,2,肖 玉 1,谢高地 1,张 彪 1,王 硕 1,2,章予舒 1,刘春兰 3,孙艳芝 1,2
近年来,北京市的环线道路建设大大改变了北 京城市的空间结构,促进了环线道路周边的商业发 展和房地产开发的繁荣,同时也带来了环线周边地 区的土地利用的变更[20]。总体来看,自从 2000 年以 来,城市建成区不同环路之间绿色空间面积有不同 程度的增加,五环外绿色空间增加最为显著。五环 以内城市建成区绿色空间在 2000-2005 年增加了 23km2,但是 2005-2010 年减少了 13km(2 图 2);五环 以外城市建成区绿色空间在 2000-2005 年增加了 224km2,2005-2010 年增加了 185km2。与此同时,五 环以内绿色空间覆盖率从 2000 年的 24.15%增加到 2005 年的 26.08%,再回落到 2010 年的 24.14%。 五
关键词:城市建成区;绿色空间;配置格局;时空变化;北京
1 引言
当前全球人口正在向城市聚集,预计到 2030 年 世界将有 60% 人口生活在城市[1],对于发展中国家 来说,这种趋势尤为明显 。 [2] 城市人口的快速增加 和城市空间规模的不断扩张,使得城市建成区面积 和不透水层面积急剧增加,导致城市环境恶化等 “城市病”的出现。随之而来的还有城市绿色空间 减少、景观多样性丧失、生物多样性下降等。这些 问题日益成为城市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环境质量 提高的障碍[3]。因此,以改善城市环境、美化城市景 观为目标的城市绿色空间系统建设,已成为当前城 市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 [4-8] 城市绿 色空间系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城市化带来的 不利影响:能产生降温增湿效益,缓解城市热岛和 干岛效应,同时作为软质下垫面,城市绿色空间还 能减少地表径流,维持较高的蒸发量和渗透率 。 [9] 显而易见,城市绿色空间是城市生态系统健康发展 的核心组成。
年份
绿色空间 总面积/km2
人均绿色空间 面积(/ m2/人)
城市绿色空间 覆盖率/%
2000
434.32
47.90
34.64
2005
682.42
52.37
38.62
2010
854.6854.72Fra bibliotek36.39
绿色空间为 854.68km2。相应地,2000 年、2005 年和 2010 年绿色空间覆盖率分别是 34.64%、38.62% 和 36.39%(表 2)。人均绿色空间拥有量是衡量城市建 成区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根据北京市城镇常 住人口详查数据,计算北京市 2000 年、2005 年和 2010 年城市建成区人均绿色空间面积。2000-2010 年城市建成区人均绿色空间在持续增加,由 2000 年 的 47.90m2/人,增加到 2005 年的 52.37m2/人,2010 年 的 54.72m2/人。人均拥有绿色空间面积均超过了 《北京市绿地系统规划》[19]中计划的(40~45)m2/人的 目标。 3.1.1 中心城与卫星城的城市建成区绿色空间格局 变化 北京城市建成区由处于中心位置的一个中 心城和处于周边位置的若干卫星城组成。2000 年 城市建成区由 1 个中心城和房山、昌平、顺义、延庆、 怀柔、密云和平谷 7 个卫星城组成。由于中心城和
Figure 1 Green coverage of Beijing center city and new towns in 2000,2005,2010
图 3 2000 年、2005 年和 2010 年北京不同环线 绿色空间覆盖率
Figure 3 Green coverage between different ring road in 2000,2005,2010
图 2 2000 年、2005 年和 2010 年北京市不同环带 绿色空间面积
Figure 2 Area of Beijing greens between different ring road in 2000,2005,2010
图 1 2000 年、2005 年和 2010 年北京的中心城和 卫星城绿色空间覆盖率
伴随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张,北京城市建成区内 绿色空间逐渐破碎化,居民就近获得的生态服务供 给日渐稀缺。城市建成区内绿色空间的配置反映 这个区域生态环境的品质,鉴于此,本研究以高空 间分辨率的 RapidEye 遥感数据为基础,结合多个绿 色空间指标对北京城市建成区内 2000 年、2005 年 和 2010 年的绿色空间变化进行定量分析,以揭示绿 色空间时空格局演变的特征。
122
社区林
123
苗圃与果园 124
草地 2 天然草地
21 天然草甸
211
天然草丛/ 212
灌草丛
人工草地
22 人工草地
221
农田 3 水田 旱地
31 水田
311
32 旱地
321
菜地
33 菜地
331
表 2 2000 年、2005 年和 2010 年北京城市
建成区绿色空间变化
Table 2 Changes of green space in 2000,2005,2010
表 1 城市绿色空间的分类
Table 1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urban green space in Beijing
一级
二级
三级
名称 代码
名称
代码
名称
代码
森林 1 天然或次生林 11 针叶林
111
针阔混交林 112
阔叶林
113
灌木林
114
人工林
12 公园林
121
路旁林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2.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3. 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37)
摘 要:本文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 RapidEye 数据对北京绿色空间进行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城市建成区 内绿色空间面积、覆盖率、人均绿色空间等指标的变化,多方面地反映了城市建成区内绿色空间的变化情况。研究 结论如下:①2000-2010 年北京城市建成区绿色空间面积、绿色空间覆盖率和人均绿色空间面积总体上均在增加; ②2000-2010 年人工林和草地占绿色空间总面积比例持续增加,农田所占比例持续下降;2000-2010 年不同类型绿 色空间之间发生转换,主要趋势是旱地转换为天然草丛/灌草丛、苗圃与果园;③2000-2010 年五环以内绿色空间面 积和绿色空间覆盖率基本保持稳定,五环以外城市建成区绿色空间面积持续增加,绿色空间覆盖率先增加后减少。

2015 年 6 月
李 娜等:北京城市建成区内绿色空间配置格局的时空变化
1143
卫星城的同时扩张,2005 年顺义和昌平 2 个卫星城 与中心城逐渐融合,到 2010 年,形成了一个由 1 个 中心城和延庆、怀柔、密云、平谷 4 个卫星城组成的 城市建成区(图 1)。

1142
资源科学
第 37 卷 第 6 期
2 研究区范围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范围的界定 研究主要采用土地覆被数据进行城市建成区
边界确定。根据 2000 年、2005 年和 2010 年北京市 土地覆被数据,提取 900m×900m 的网格内建成区 面积占 50%以上的斑块,划定为城市建成区初步边 界;然后,零星斑块并入到最近的大斑块面积内,最 后形成为一个连片分布的大的城市集聚体,最终得 到三个年份的北京城市建成区边界范围。结果显 示,2000 年,城市建成区面积为 1 253.81km2,2005 年 城市建成区面积为 1 767.01km2,2010 年城市建成区 面积为 2 348.67km2。本文基于以上 3 个年份的城市 建成区边界,研究北京市建成区内绿色空间数量及 景观格局的变化。 2.2 数据来源与处理方法
中心城和卫星城的城市建成区绿色空间覆盖 率存在差异。中心城 2000-2010 年绿色空间覆盖率 呈缓慢增加趋势,由最初的 32%增加到 37%。卫星 城的城市建成区绿色空间覆盖率由 2000 年的 29% 增加到 2005 年的 43%,后又回落到 2010 年的 33%, 这主要因为卫星城逐渐被纳入到中心城范围内,一 些原来位于卫星城周边的绿化隔离带随着进入中 心城市建成区。整体来看,北京中心城的城市建成 区绿色空间覆盖率高于卫星城。 3.1.2 城市建成区不同环路间绿色空间格局的变化
收稿日期:2015-04-15;修订日期:2015-05-22 基金项目: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北京市生态环境变化以及对大气、水环境影响的调查与评估项目(OTTC-G12022328);国家科技支 撑计划项目(2013BAC03B05)。 作者简介:李娜,女,河北衡水人,博士生,主要从事资源环境、生态遥感研究。E-mail:lin.12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