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人才的心理学分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接下页
创造性学习( )一词直接地来自创新学习( ) “创新学习”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牛津、纽约等 五家出版社于1979年出版的《学无止境》 ( ,作者是 , , )一书中,它是针对全球 存在的环境问题,能源危机等而提出来的。
接下页
创造性学习是与传统的学习方法——维持 学习( )相对立的一种学习。它是能够 引起变化、更新、改组和形成一系列问 题的学习。它的关键目标是在充足的时 间内扩大观念的影响范围;预期和参与 构成创新学习过程的概念框架,创新学 习需要创造性的工作。到80年代初,学 术界重视使用“创造性学习”概念,探 讨学生创造性学习,是为了促进创造性
创造性人才的人格(非智力)表现
吉尔福特 (J.Guilfort)
斯滕伯格 (R. T. Sternberg)
林崇德
(1)高度的自觉与独立性; (2)旺盛的求知欲; (3)强烈的好奇心; (4)知识面广,善于观察; (5)工作中讲求理性与严格;
(6)丰富的想象,敏锐的直觉,广泛的爱好;
(7)幽默感,出色的文艺才能;
一、创造性人才的心理学研究阶段
第二阶段(约1908-1930年): 心理学家把创造性心理学划入
“人格心理学”中,对创造性进 行个性心理的分析。这个阶段的 主要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 )
一、创造性人才的心理学研究阶段
华莱士(1926)的四阶段模式: 准备阶段、酝酿阶段、明朗阶段和验证阶
段。 王国维关于做学问的“三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四、创造性学习
一、创造性人才的心理学研究阶段
第三阶段(约1931-1950年): 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们开始研究创造
性的认识结构和思维方法。代表人 物是韦特海默()。
一、创造性人才的心理学研究阶段
第四阶段(约1950-1970年): 此阶段以吉尔福特()1950
年在美国心理学会年会的一次题 为《创造性》的讲演为起点。他 指出了以前对创造力研究太少,
创造性人才的心理学分析
2003.12.18, 2003.12.25
困惑与思考
困惑一
为什么中国公民没有得过诺贝尔奖?
犹太人 28
平均数
法国人
日尔曼人
意大利人 4.4
6.3
1.6
华人
朱长超:诺贝尔奖得主的摇篮——犹太文化的奥秘,《文汇报》1998年10月2日 结论:高智商并不等于高创造
困惑二
为什么我们的学生考试成绩很高,却缺 乏创造力?
平均分
60 50 40 30 20 10 0
12
13
14
年龄
英国 中国
15
中英青少年科学创造力发展趋势的比较 (胡卫平 林崇德 申继亮 )
结论:高知识不等于高创造
困惑三
如何解决李约瑟悖论?
东方科技的没落
火药 指南针 造纸术 印刷术
量子理论 相对论 信息理论 的双螺旋结构 地球板块结构构造模型 宇宙大爆炸假说 发电机 汽油内燃机 广播电台 抗菌素 集成电路 多媒体电脑
思考一
缺乏创造性人才是问题所在!!
思考后的结论:
当前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 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高新技术 迅速产业化,要加快知识创新,加快高 新技术产业化,关键在人才,必须有一 批又一批的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思考二
检讨教育的失衡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我们通过中英青少年科学创造性能力的 比较研究看到了我们在教育思想、教学 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方式与英国都有 差距。
思考后的结论: 只能从教育创新入手。
思考三
实施教育创新,培养创造性人才将关 系民族的前途命运。
思考后的结论:
培养和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创造性的 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和一大批创新拔尖人才。
前言
1、创造性定义: 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 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意义 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
(8)意志品质出众。 (1)对含糊的容忍; (2)愿意克服障碍; (3)愿意让自己的观念不断发展; (4)活动受内在动机的驱动; (5)有适度的冒险精神; (6)期望被人认可; (7)愿意为争取再次被认可而努力。 (1)健康的情感; (2)坚强的意志;
(3)积极的个性意识倾向性(需要形态:兴趣、动机和理想等);
一、创造性人才的心理学研究阶段
70年代之后到现在,创造性的研究越来越 受到各国心理学界和教育界的重视,研究方法 也越来越多,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也提到一些发 达国家的教育议程上来了。创造性教育就是在 这个时期提出来的。
二、创造性人才的构成心理因素
创造性 人才
创造性 思维
创造性 人格
创造性人才思维(智力)表现: 1.活动新颖、独特、有意义; 2.思维加想象; 3.灵感的出现; 4.分析思源自文库与直觉思维的统一;
30一39
35一39
35一39
32一36
25一29
50一70
30一34
接下页
三、创造性人才的发展
四、创造性学习
在国际心理学界,创造性学习一般认为是西方 两种心理学理论的产物,一是布鲁纳(. )的 发现学习;二是上述的吉而福特的创造性思维。 这两种理论都产生于50年代末的美国。如前所 述,原因是美国意识到国力竞争的关键在人才 的培养上,为了改变当时美国的科学技术状态, 其途径就是大力培养创造性人才,而创造性人 才的培养前提是关于创造性的理论和实验的研 究。
接下页
前言
2、创造性实质: 主体对知识经验或思维材料高度概括
后集中而系统的迁移,进行新颖的组合 分析,找出新异的层次和交结点。概括 性越高,知识系统性越强,减缩性越大, 迁移性越灵活,注意力越集中,则创造接下页 性就越突出。
一、创造性人才的心理学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约1869-1907年):
1869年,英国心理学家高尔 顿()出版了《遗传与天才》一 书,公布了他所研究的977名天 才人物的思维特征,是国际上研 究创造性的第一部文献。在这一
(4)刚毅的性格; (5)良好的习惯。
习惯
三、创造性人才的发展
各类人才
最佳创造年龄
数学家
30一34
化学家
26一36
物理学家
30一34
哲学家
35一39
发明家
25一29
医学家
30一39
植物学家
30一34
接下页
三、创造性人才的发展
各类人才
心理学家 生理学家 作曲家 油画家 诗人 军事家 运动健将
最佳创造年龄
创造性学习( )一词直接地来自创新学习( ) “创新学习”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牛津、纽约等 五家出版社于1979年出版的《学无止境》 ( ,作者是 , , )一书中,它是针对全球 存在的环境问题,能源危机等而提出来的。
接下页
创造性学习是与传统的学习方法——维持 学习( )相对立的一种学习。它是能够 引起变化、更新、改组和形成一系列问 题的学习。它的关键目标是在充足的时 间内扩大观念的影响范围;预期和参与 构成创新学习过程的概念框架,创新学 习需要创造性的工作。到80年代初,学 术界重视使用“创造性学习”概念,探 讨学生创造性学习,是为了促进创造性
创造性人才的人格(非智力)表现
吉尔福特 (J.Guilfort)
斯滕伯格 (R. T. Sternberg)
林崇德
(1)高度的自觉与独立性; (2)旺盛的求知欲; (3)强烈的好奇心; (4)知识面广,善于观察; (5)工作中讲求理性与严格;
(6)丰富的想象,敏锐的直觉,广泛的爱好;
(7)幽默感,出色的文艺才能;
一、创造性人才的心理学研究阶段
第二阶段(约1908-1930年): 心理学家把创造性心理学划入
“人格心理学”中,对创造性进 行个性心理的分析。这个阶段的 主要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 )
一、创造性人才的心理学研究阶段
华莱士(1926)的四阶段模式: 准备阶段、酝酿阶段、明朗阶段和验证阶
段。 王国维关于做学问的“三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四、创造性学习
一、创造性人才的心理学研究阶段
第三阶段(约1931-1950年): 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们开始研究创造
性的认识结构和思维方法。代表人 物是韦特海默()。
一、创造性人才的心理学研究阶段
第四阶段(约1950-1970年): 此阶段以吉尔福特()1950
年在美国心理学会年会的一次题 为《创造性》的讲演为起点。他 指出了以前对创造力研究太少,
创造性人才的心理学分析
2003.12.18, 2003.12.25
困惑与思考
困惑一
为什么中国公民没有得过诺贝尔奖?
犹太人 28
平均数
法国人
日尔曼人
意大利人 4.4
6.3
1.6
华人
朱长超:诺贝尔奖得主的摇篮——犹太文化的奥秘,《文汇报》1998年10月2日 结论:高智商并不等于高创造
困惑二
为什么我们的学生考试成绩很高,却缺 乏创造力?
平均分
60 50 40 30 20 10 0
12
13
14
年龄
英国 中国
15
中英青少年科学创造力发展趋势的比较 (胡卫平 林崇德 申继亮 )
结论:高知识不等于高创造
困惑三
如何解决李约瑟悖论?
东方科技的没落
火药 指南针 造纸术 印刷术
量子理论 相对论 信息理论 的双螺旋结构 地球板块结构构造模型 宇宙大爆炸假说 发电机 汽油内燃机 广播电台 抗菌素 集成电路 多媒体电脑
思考一
缺乏创造性人才是问题所在!!
思考后的结论:
当前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 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高新技术 迅速产业化,要加快知识创新,加快高 新技术产业化,关键在人才,必须有一 批又一批的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思考二
检讨教育的失衡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我们通过中英青少年科学创造性能力的 比较研究看到了我们在教育思想、教学 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方式与英国都有 差距。
思考后的结论: 只能从教育创新入手。
思考三
实施教育创新,培养创造性人才将关 系民族的前途命运。
思考后的结论:
培养和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创造性的 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和一大批创新拔尖人才。
前言
1、创造性定义: 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 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意义 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
(8)意志品质出众。 (1)对含糊的容忍; (2)愿意克服障碍; (3)愿意让自己的观念不断发展; (4)活动受内在动机的驱动; (5)有适度的冒险精神; (6)期望被人认可; (7)愿意为争取再次被认可而努力。 (1)健康的情感; (2)坚强的意志;
(3)积极的个性意识倾向性(需要形态:兴趣、动机和理想等);
一、创造性人才的心理学研究阶段
70年代之后到现在,创造性的研究越来越 受到各国心理学界和教育界的重视,研究方法 也越来越多,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也提到一些发 达国家的教育议程上来了。创造性教育就是在 这个时期提出来的。
二、创造性人才的构成心理因素
创造性 人才
创造性 思维
创造性 人格
创造性人才思维(智力)表现: 1.活动新颖、独特、有意义; 2.思维加想象; 3.灵感的出现; 4.分析思源自文库与直觉思维的统一;
30一39
35一39
35一39
32一36
25一29
50一70
30一34
接下页
三、创造性人才的发展
四、创造性学习
在国际心理学界,创造性学习一般认为是西方 两种心理学理论的产物,一是布鲁纳(. )的 发现学习;二是上述的吉而福特的创造性思维。 这两种理论都产生于50年代末的美国。如前所 述,原因是美国意识到国力竞争的关键在人才 的培养上,为了改变当时美国的科学技术状态, 其途径就是大力培养创造性人才,而创造性人 才的培养前提是关于创造性的理论和实验的研 究。
接下页
前言
2、创造性实质: 主体对知识经验或思维材料高度概括
后集中而系统的迁移,进行新颖的组合 分析,找出新异的层次和交结点。概括 性越高,知识系统性越强,减缩性越大, 迁移性越灵活,注意力越集中,则创造接下页 性就越突出。
一、创造性人才的心理学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约1869-1907年):
1869年,英国心理学家高尔 顿()出版了《遗传与天才》一 书,公布了他所研究的977名天 才人物的思维特征,是国际上研 究创造性的第一部文献。在这一
(4)刚毅的性格; (5)良好的习惯。
习惯
三、创造性人才的发展
各类人才
最佳创造年龄
数学家
30一34
化学家
26一36
物理学家
30一34
哲学家
35一39
发明家
25一29
医学家
30一39
植物学家
30一34
接下页
三、创造性人才的发展
各类人才
心理学家 生理学家 作曲家 油画家 诗人 军事家 运动健将
最佳创造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