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初中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
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二单元《认识空气、保护空气》知识点2.1空气的成分一、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a、可燃物要求:足量且产物是固体:选择红磷b、装置要求:气密性良好c、现象:有大量白烟产生,广口瓶内液面上升约1/5体积d、结论:空气是混合物;O2约占1/5,可支持燃烧;N2约占4/5,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难溶于水e、探究:①液面上升小于1/5原因: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完全②能否用铁、铝代替红磷?不能原因:铁、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不能原因: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稀有气体(He、Ne、Ar、Kr、Xe等的总称):保护气、电光源(通电发不同颜色的光)、激光技术三、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或由不同种物质组成)例如,空气,溶液(盐酸、澄清的石灰水、碘酒、矿泉水),矿物(煤、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石灰石),合金(生铁、钢)注意:氧气和臭氧混合而成的物质是混合物,红磷和白磷混合也是混合物。
纯净物、混合物与组成元素的种类无关。
即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或混合物。
四、.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例如:水、水银、蓝矾(CuSO4 ·5H2O)都是纯净物冰与水混合是纯净物。
名称中有“某化某”“某酸某”的都是纯净物,是化合物。
2.2保护空气的洁净清新一、空气污染源:工业、交通、生活污染源二、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气体(CO、SO2、氮的氧化物)和烟尘等。
目前计入空气态(3)空气污染的危害、保护:危害: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保护: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使用清洁能源,工厂的废气经处理过后才能排放,积极植树、造林、种草、废气除尘处理,煤炭综合利用,减少直接以煤为原料,开发新能源,植树种草等(4)目前环境污染问题:臭氧层破坏(氟里昂、氮的氧化物等)温室效应(CO2、CH4等)酸雨(NO2、SO2等)白色污染(塑料垃圾等)2.3构成物质的微粒一、概述微观的粒子有:原子、离子、分子、电子、质子等,它们都是微观概念,既表示种类又可表示个数。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一:空气的成分空气是一种混合物,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氨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所以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氨气和氧气,这个百分数可理解为100L空气中,含氮气78L,氧气21L(1)空气的发现(2)空气的污染有害物质大致分为粉尘和气体两大类,其中排放到空气中的气体污染物较多的是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二氧化氮。
这些气体主要来源于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及汽车形成的烟雾等。
(3)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实验室用红磷在一密闭容器里燃烧,生成固体物质五氧化二磷(P2O5),消耗了空气中的氧气使容器内的压强降低,通过进入到容器里的水的体积来确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知识点二:氮气的性质及其用途(1)氮气的性质: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它的熔点和沸点都很低。
熔点-209.8℃,沸点-195.8℃,密度1.250g/L,难溶于水。
氮气的化学性质很不活泼,通常情况下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呼吸。
(2)氮气的用途:①氮气是制硝酸和氮肥的重要原料;②由于氮气的性质不活泼,所以用它做为常用的保护气,在氮气中焊接金属,可以防止金属氧化;灯泡充氮气可以延长使用寿命;食用包装里充氮气可以防止腐烂;医疗上在液氮冷冻麻醉条件下做手术;超导材料在液氮的低温环境下显示超导性能。
知识点三:稀有气体的性质及用途稀有气体包括氦气(He)、氖气(Ne)、氩气(Ar)、氪气(Kr)、氙气(Xe)等几种气体。
(1)稀有气体的性质: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性质很不活泼,很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曾叫惰性气体。
(2)稀有气体的用途:①因性质不活泼,常用作保护气,焊接金属时用稀有气体隔离氧气以防止被氧化;灯泡里充入稀有气体能延长使用寿命;②由于稀有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源,如航标灯、强照明灯、闪光灯、虹霓灯等;③稀有气体可用于激光技术。
化学第二单元总结4篇
化学第二单元总结4篇【第1篇】初三上册化学其次单元学问点总结1.“一变,两不变”,即能转变化学反应的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2.“针对性”,即催化剂针对某个化学反应来说,才有意义.例如,不能笼统地说:二氧化锰是催化剂,或者催化剂是二氧化锰等;而应当表达为: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或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3.“多样性”,即某个化学反应的催化剂可能有多种.例如,在过氧化氢分解的反应中,二氧化锰、红砖粉末、土豆片、沸石、硫酸铜溶液等都可作催化剂.而催化作用是指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作用(即能转变化学反应的速率).它包括加快和减慢化学反应的速率两种状况.学问点的熟悉该探究是为了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并且是测定其中氧气的体积含量的.最早是二百多年前,法国的化学家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通过试验得出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其体积的1/5的结论.目前,人们已能用试验方法精确地测定空气里氧气大约占其体积的21%.解题方法点拨在解答这类题时,一般是不考虑空气中氧气和氮气之外的其它成分.即利用红磷燃烧消耗空气里的氧气后,使瓶内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当打开弹簧夹时,在瓶内外压强差的作用下,水就会被压入瓶中,使液面大约上升至原来瓶内气体体积的1/5.这样通过有形的水柱体的体积来示意无形的氧气在瓶内空气里的体积,从而推算出空气里氧气的体积含量.解答每个考点的方法点拨如下:1.仪器和药品的选用要留意两点:(1)仪器选用要恰当,填写其名称时不行有错别字;特殊是燃烧匙中的匙常常被写错.(2)药品选用时,要所选的药品能够在空气中燃烧,并且还不能有气体生成.2.试验操作留意事项及其缘由,要留意以下四点:(1)操作要规范、精确;例如,引燃红磷后肯定要快速地把塞子塞紧;否则,燃烧匙进入装置过程中装置内部分空气受热逸出,会使试验结果偏大,引起试验误差;还有可能会使白烟集中到空气中,造成空气污染;等等.(2)挨次要正确;例如,试验前在集气瓶中先装入少量水,然后将余下部分再划分为五等分,否则会使试验结果偏大,引起试验误差;再如,试验时肯定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否则会引起试验误差或者造成试验失败;又如,试验时还要先用弹簧夹夹住橡皮管,否则,红磷燃烧时有部分空气从导管口逸出,引起试验误差偏大或者造成试验失败;还有,要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到室温后再打开,否则,可能使氮气仍旧处于膨胀状态,导致试验结果偏小;等等.(3)试验时引燃红磷后,要马上伸入瓶中,以防生成的白烟过多地集中到空气中,造成空气污染;(4)红磷和烧杯中的水肯定要足量,否则会使试验结果偏小,引起试验误差.3.试验现象及其分析,需要抓住两点:(1)红磷燃烧的现象--发出黄白色火焰,并有大量的白烟生成,放出热量;这说明红磷能在空气中燃烧,其实生成的白烟就是五氧化二磷的小颗粒.(2)打开弹簧夹后,烧杯中的水就会倒吸进入集气瓶中;且液面上升至原来瓶内气体体积的1/5.这说明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4.试验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要弄清两点:(1)瓶内液面上升至原来瓶内气体体积的1/5,也就说明白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2)误差偏小的缘由有:①装置漏气;②红磷的量不足;③没待装置冷却就打开了弹簧夹,并进行读数判定了(由于此时剩余的气体在受热状态下,处于膨胀状态,占据了部分水的体积);④弹簧夹右边的导管中存有的空气进入集气瓶内;⑤红磷熄灭时,集气瓶中的氧气并没有完全耗尽,只是氧气的浓度达不到红磷燃烧的要求而已;⑥烧杯中的水可能不足以注满原来瓶内气体体积的1/5.当然,装置漏气还有可能会使瓶内气体受热膨胀时溢出,从而引起误差偏大;还有,集气瓶装水前,就将其划分为了五等分;这样试验前装的水会增加用来示意氧气体积的水柱体的体积,从而引起误差偏大.5.反推剩余气体(即氮气)的性质和用途,由空气的成分可知,集气瓶内剩余的气体主要是氮气.通过该试验可以推断归纳出氮气的性质有:氮气化学性质稳定,氮气不支持燃烧,氮气难溶于水,常温下氮气是无色气体等等.进而推断出氮气的用途有:氮气常用作爱护气,食品包装时充氮可以防腐等等.6.空气的污染,由于红磷燃烧产物五氧化二磷是白色固体,集中到空气中,会刺激人体呼吸道,可能与空气中水蒸气反应,生成有毒的偏磷酸(hpo3);从而造成空气污染.7.试验后瓶内液体的酸碱性,由于红磷熄灭后不长时间,白烟也就渐渐消逝,溶解于瓶内水中,生成了磷酸,导致瓶内液体显酸性;假如滴入石蕊试液会变成红色.【第2篇】初三化学其次单元学问点归纳总结初三化学其次单元学问点归纳总结1、空气含氧量的测定——过量红磷的燃烧试验p23问题:(1)为什么红磷必需过量?(耗尽氧气)(2)能否用硫、木炭、铁丝等物质代替红磷?(不能,产生新物质)2、空气的成分:n2:78%o2:21%稀有气体:0.94%co2: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3、氧气的用途:供应呼吸和支持燃烧4、氮气的用途:p245、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p256、空气的污染:(空气质量日报、预报)(1)污染源:主要是化石燃料(煤和石油等)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汽车排放的尾气等。
初中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中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初中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一、物质的结构和性质1. 原子结构初中化学的第二单元,我们首先要了解的是物质的基本单位——原子。
原子是构成一切物质的基本微粒,由原子核和围绕原子核运动的电子组成。
在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构成了原子的质量,电子则负责维持原子的电中性。
2. 元素和化合物元素是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物质,而化合物则是由不同元素按一定的化学组合方式结合而成。
在初中化学中,我们学习了元素周期表,它将元素按照原子序数和元素性质排列起来,使我们更清晰地了解元素的特性。
我们也要理解化合物的形成机制和性质。
3. 物质的性质在这一部分,我们要深入理解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包括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性质,比如燃烧、氧化等;而物理性质则涉及物质在不发生化学反应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性质,比如颜色、硬度等。
二、物质的变化1.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不改变其化学性质的情况下发生的变化,比如物态变化;而化学变化则是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后所发生的变化,比如金属被氧化形成金属氧化物等。
理解和区分这两种变化对于我们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至关重要。
2. 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指一种或多种物质转化为另一种或多种物质的过程。
在初中化学中,我们要学习化学反应的特征以及化学反应的类型,比如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等。
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对于我们在实验中及生活中能够准确地处理化学变化至关重要。
三、原子和分子1. 原子的构成原子是由原子核和围绕原子核运动的电子构成的。
在学习原子结构的我们还要了解原子的质子、中子和电子的具体构成以及它们的作用。
2. 分子和离子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相同或不同原子化合而成的粒子,而离子则是由失去或获得电子而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分子。
理解分子和离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和性质对于我们理解化学反应的机理至关重要。
四、化学式和化合价1. 化学式化学式是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合物中元素种类和元素的个数的符号组合。
初中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中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初中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第一节空气一、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2Hg+O22HgO和2HgO2Hg+O2↑拉瓦锡的实验结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且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二、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实验原理】4P+5O22P2O5【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②放热③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水沿着导管进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空气总体积的1/5。
体积偏小的原因:红磷量不足,装置漏气,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未预先在导管中装满水.体积偏大的原因:弹簧夹未夹紧,或者塞塞子的动作太慢1.在集气瓶底加水的目的:吸收有毒的五氧化二磷。
2.不用木炭或硫代替红磷原因:木炭和硫燃烧消耗氧气的同时产生了新的气体,气体体积不变,容器内压强几乎不变,水面不会有变化。
3.如果预先在集气瓶内放入氢氧化钠溶液,就可以用木炭或硫代替红磷进行实验。
4.不要用镁代替红磷原因:镁在空气中燃烧时能与氮气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这样不仅消耗氧气,还消耗了氮气和二氧化碳,使测量结果偏大。
不用铁代替红磷,因其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实验结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1/5;氮气不溶于水,氮气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三、纯净物:一(同)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如氧气、五氧化二磷、水等。
混合物:由不止一种(不同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如空气、稀有气体、海水等。
四、空气的用途氧气O2氮气N2稀有气体主要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微溶于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水能支持燃烧、供呼吸。
性质稳定、不供呼吸、不支溶;性质极稳定(惰持燃烧性)用途1、支持燃烧(助燃性:、物质燃烧、炼钢、气焊、航天等);2、供给呼吸(如登山、潜水、宇航、医疗急救等)制硝酸、化肥、作保护气(食品袋内充气、灯泡内)、防腐、液氮冷冻麻醉、超导材料在液氮环境中显示超导性保护气(如焊接时、灯泡)、电光源、激光技术、氙可用于医疗中的麻醉剂氮)。
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第二单元的化学知识点主要包括:物质的纯度和杂质的分离、溶液和溶解、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
第一部分:物质的纯度和杂质的分离1.纯物质:由同一种元素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2.杂质:混合在纯物质中的其他物质。
3.纯度:纯物质所占的比例。
4.分离纯物质的方法:a.过滤:用滤纸或过滤器将固体颗粒与液体分离。
b.蒸馏:利用不同物质的沸点差异,将液体分离。
c.结晶:通过溶解物质,然后通过降温或加热使其重新结晶得到纯净固体。
d.浓缩:通过加热液体使其部分蒸发,去除一部分溶质。
e.热分解:通过加热将化合物分解,得到纯净物质。
第二部分:溶液和溶解1.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均匀混合物。
2.溶质:能够在溶解过程中被溶剂包围的物质。
3.溶剂:能够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4.饱和溶液:溶液中溶质达到最大溶解度时所得到的溶液。
5.不饱和溶液:溶液中溶质未达到最大溶解度时所得到的溶液。
6.过饱和溶液:溶液中溶质超过其最大溶解度时所得到的溶液。
7.溶解度:单位溶剂中能溶解的最大溶质量,通常用质量浓度表示。
8.影响溶解度的因素:a.温度: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正常情况下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压力:对固体和液体溶质几乎没有影响,但对气体溶质影响较大。
c.成分:不同溶质的溶解度不同。
第三部分: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1.化学反应:物质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原来的物质消失,新物质生成的过程。
2.化学方程式:用化学符号和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一种方法。
3.反应物:参与反应且在反应过程中减少或消失的物质。
4.生成物:参与反应且在反应过程中生成的物质。
5.反应类型:a.合成反应:两个或多个物质反应生成一个新物质。
b.分解反应:一个物质分解成两个或多个新物质。
c.单一置换反应:一个元素取代了另一个元素。
d.双置换反应:两个化合物中的阳离子和阴离子相互交换。
e.还原反应:反应物中的一部分物质失去氧元素或获得氢元素。
f.氧化反应:反应物中的一部分物质失去氢或获得氧元素。
初中化学第2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课题1 空气一、第一个对空气组成进行探究的化学家:拉瓦锡(第一个用天平进行定量分析)。
二、空气的成分和组成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a、可燃物要求:药品足量且产物是固体b、装置要求:气密性良好、必须等冷却至室温再打开弹簧夹c、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冷却至室温打开弹簧夹,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中约占瓶内气体体积的1/5d、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文字表达式: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P + O2 P2O5e、探究:①液面上升低于1/5原因: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②液面上升高于1/5原因:弹簧夹没夹紧;伸入燃烧匙过慢。
③能否用铁、铝代替红磷?不能原因:铁、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不能原因: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三、常见气体的用途:①氧气:供给呼吸(如潜水、医疗急救)支持燃烧(如燃料燃烧、炼钢、气焊)②氮气:保护气(化性不活泼)、重要原料(硝酸、氮肥)、液氮冷冻麻醉③稀有气体(氦氖氩氪氙氡的总称):电光源(通电发不同颜色的光)、激光技术四、空气的污染及防治:1、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气体(CO、SO2、NO2)和烟尘等这些污染物的来源有: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工厂废气;汽车尾气。
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CO、SO2、NO2、可吸入颗粒物(PM2.5)和臭氧等。
2、空气污染的危害、保护:危害: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措施:加强大气质量监测;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使用清洁能源;工厂的废气经处理后再排放,积极植树、造林等3、造成雾霾天气的原因有:汽车尾气、工厂废气、燃放烟花爆竹、建筑扬尘减少雾霾天气的措施有:限制机动车,减少私家车;工厂废气处理达标再排放;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五、物质的分类:纯净物与混合物: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做纯净物(有固定组成和符号);例如:氧气、氮气、水、二氧化碳、冰水混合物等混合物:有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物质叫做混合物;例如:空气、各种溶液等多数天然存在的物课题2氧气一、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
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精编)
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精编)
空气
1、空气是由几种单质和几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
2、空气的组成: (体积比)
氮气:78%;氧气: 21%;稀有气体: 0.94%;二氧化碳: 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3空用(1)氮是构成生命体蛋白质的主要元素。
氮气的用途:灯泡、食品中作保护气,制化肥、炸药、染料等,液态可作冷冻剂(2)氧气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氧气的用途:提供呼吸:急教病人、登山、潜水等(3)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稳定,通电时能发出各种有色光
支持燃烧:气焊、气割、炼钢等
用途:制作保护气、制成各种电光源、用于激光技术二、氧气和氧化
1、氧气的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三态变化,液态氧、固态氧呈淡蓝色。
2、氧气的化学性质:供呼吸、支持燃烧、化学性质较活泼、具有氧化性。
硫在气气中燃烧: S+Q一SOe
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在空气中燃境时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铁在氧气中燃烧: 3Fe+20a——FeO
燃烧时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注意:铁丝燃烧时要绑一根火柴来引燃,瓶底要放点水或细砂防止炸裂瓶底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
燃烧: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可引起爆炸
缓慢氧化:速率缓慢的氧化反应,可引起自燃。
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 气一、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 1、装置图(见书P27) 2、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发出黄白色火焰,放出热量,冒出白色浓烟 ②、(过一会儿白烟消失,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烧杯内的水倒流入集气瓶,约占瓶子容积的1/5。
3、实验结论:说明空气不是单一的物质;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4、原理:表达式:磷(P ) + 氧气(O 2)五氧化二磷(P 2O 5)化学方程式: 4P + 5O 2点燃2P 2O 55、注意事项:①、所用的红磷必须过量,过少则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 ②、要等集气瓶(装置)冷却后才能打开弹簧夹, ③、装置的气密性要好,(否则测量结果偏小),④、要先夹住橡皮管,然后再点红磷(否则测量结果偏大)。
思考:可否换用木炭、硫磺等物质?如能,应怎样操作? 答:不能用木炭或蜡烛(燃烧产生了气体,瓶内体积变化小),不能用铁(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6、实际在实验中测得的结果比真实值小,其原因可能是:①红磷量不足;②装置气密性差;③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④没有预先在导管中装满水。
1、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2、混合物: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性质。
注意:划分纯净物、混合物的标准是根据物质的种类来划分的。
只含一种物质的就属于纯净物,含有几种物质的就属于混合物,四、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1、氮气: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溶于水,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化学性质不活泼。
21、 造成空气污染的物质:有害气体(一氧化碳(CO )、二氧化氮(NO 2)、二氧化硫(SO 2))和烟尘。
2、污染来源: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石油化工厂排放的废气及汽车排放的尾气。
3、被污染的空气带来的危害: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
4、存在的环境问题:温室效应(二氧化碳含量过多引起)、臭氧空洞(飞机的尾气、氟里昂的排放)、酸雨(由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引起)。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最新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化合反应1、概念: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例如:碳的燃烧;磷的燃烧;硫的燃烧等。
2、表达式:A+B+?? → E (简称“多合一”)氧化反应1)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
有氧气参加的反应一定属于氧化反应。
2)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如,石蜡燃烧因生成两种物质),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氧化反应。
3)氧气在化学反应中提供氧,具有氧化性,是一种常用的氧化剂。
4)缓慢氧化:某些物质在一些条件下,与氧气发生缓慢的氧化反应,称为缓慢氧化。
注意:缓慢氧化也放热但不发光。
如:动植物的呼吸、金属的锈蚀、食物的腐烂、酒醋的酿造、农家肥的腐熟等。
1. 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①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空气主要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结论,其中氧气约占1/5。
(1)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
如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是纯净物。
(2)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如空气、海水是混合物。
【注意】组成混合物的各种成分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它们各自保持着原来的性质纯净物可以用专门的化学符号表示。
(3)常考的纯净物与混合物①纯净物:冰水混合物、干冰、蒸馏水、五氧化二磷等具体的物质。
②混合物:空气、自来水、矿泉水、海水、石灰石、石灰水、所有的溶液。
(1) 空气中的有害物质①有害气体: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②烟尘(可吸入颗粒物)(2)空气污染的危害: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
(3)保护空气的措施: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使用清洁能源,工厂的废气经处理过后才能排放,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
(4)空气质量日报、预报:根据我国空气污染的特点和污染防治重点,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暂定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和臭氧等。
(注意:二氧化碳没有在该项目内)5.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1)实验原理:利用过量的红磷在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燃烧,(使集气瓶中气体体积减小,压强减小),观察集气瓶中进水的多少,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小结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考点1:空气的组成1、空气的组成:空气成分及其含量按体积计算,由多到少依次大约是 占 %,占 %, 气体占 %, 占 , 其他气体和杂质占0.03%。
由于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所以常用他作为 。
稀有气体常用作 。
2、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1)实验原理:所选试剂能在空气中燃烧只消耗氧气且生成物是固体(或生成物是气体但所生成的气体可以被吸收),使容器内外形成压强差。
(2)实验现象:红磷燃烧产生 ,放出热量,冷却到室温后打开止水夹,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约占集气瓶容积的(3)红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
(4)实验结论:①氧气有助燃性;②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⑸问题与反思:①实验后发现测定的氧气体积含量低于五分之一可能是哪些原因引起的?②分析实验结束后剩余气体具有那些性质? ③能否用硫、铁、木炭代替红磷,为什么?考点2:纯净物与混合物纯净物: ,如:混合物: ,如:考点3: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了解O 2、N 2、稀有气体的用途)考点4:保护空气1、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 和 两大类,从世界范围看,排放到空气中的气体污染物较多的是 、 、 等。
2、防止空气污染的措施有: 、 、 等。
考点5:氧气的性质与用途。
1、氧气的物理性质。
在通常状况下,氧气是一种 色 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氧气的化学性质,具有性。
3、氧气的用途是和。
考点6:氧气的制取。
★★★★★1、实验室制取氧气(1)、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固体加热)反应原理:、收集方法:(1)排水法根据是(2)向上排空气法根据是。
实验装置如右图:①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目的是防止;②伸入试管中的导气管不能过长,原因是;③若用高锰酸钾须在试管口放,原因是。
④铁夹应夹在离试管口的;⑤药品不能堆积在试管底部,要平铺在试管底部,目的是;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能不能刚冒气泡就收集为什么?。
⑦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应正放还是倒放?⑧收集完毕后,要先,后,原因是⑨检验氧气的方法⑩验满的方法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实验步骤:①②③④⑤⑥⑦。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一、化学基本概念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转化以及与能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化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对于初三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1. 物质:物质是组成一切物体的基本单位,可以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物质,而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的原子组成的物质。
2. 原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由带正电荷的质子、带负电荷的电子和中性的中子组成。
每个元素都有特定数量的质子,称为原子序数。
原子序数决定了元素的性质。
3. 分子: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通过共享或交换电子而结合在一起形成的。
分子是化合物的基本单位。
4.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化学中最重要的工具之一,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和化学性质将元素排列在一起。
通过周期表,可以了解元素的基本属性、化合价以及元素周期性变化规律。
二、物质与能量的关系物质和能量之间密不可分,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相互转化。
1. 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物质发生变化的过程,包括物质的转化、能量的释放或吸收。
化学反应可以分为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等。
2. 反应速率:反应速率指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消耗量或产物生成量的变化率。
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包括温度、浓度、催化剂等。
3. 吸热反应与放热反应:吸热反应是吸收热量的反应,放热反应是释放热量的反应。
化学反应可以通过观察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来判断它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
三、原子与化学键原子之间通过化学键结合形成分子,化学键可以分为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1. 离子键:离子键是由带正电荷的金属离子和带负电荷的非金属离子之间的电荷吸引力形成的。
离子键通常在金属和非金属原子之间形成。
2. 共价键:共价键是由两个非金属原子通过共享电子形成的。
共价键分为单共价键、双共价键和三共价键等。
3. 金属键:金属键是金属原子之间电子的云状分布形成的化学键。
金属键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
四、常见化合物及其性质1. 酸和碱:酸和碱是常见的化合物,酸具有酸性,可以和金属反应生成氢气,碱具有碱性,可以中和酸。
九年级化学第2单元知识点整理
九年级化学第2单元知识点整理一、空气。
1. 空气的成分及体积分数: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2.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
- 实验原理:利用红磷燃烧消耗密闭容器内空气中的氧气,使容器内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进入容器内水的体积即为减少的氧气的体积。
- 实验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冷却后打开止水夹,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约占集气瓶内空气体积的 1/5。
- 实验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1/5。
3. 空气的用途。
- 氧气:供给呼吸、支持燃烧。
- 氮气:用作保护气、制氮肥等。
- 稀有气体:用作保护气、电光源等。
二、氧气。
1. 氧气的性质。
-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
- 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氧化性。
能支持燃烧,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
- 与硫反应:硫 + 氧气点燃二氧化硫,现象: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 与木炭反应:碳 + 氧气点燃二氧化碳,现象:发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 与铁丝反应:铁 + 氧气点燃四氧化三铁,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2. 氧气的制取。
-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 加热高锰酸钾:高锰酸钾加热锰酸钾 + 二氧化锰 + 氧气。
- 过氧化氢分解:过氧化氢二氧化锰水 + 氧气。
- 氯酸钾受热分解:氯酸钾二氧化锰、加热氯化钾 + 氧气。
- 发生装置的选择: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
- 收集装置的选择:根据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
- 氧气的检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 氧气的验满: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证明已满;用排水法收集时,集气瓶口有大气泡冒出,证明已满。
三、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1. 操作步骤(以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为例):查(检查装置气密性)、装(装入药品)、定(固定装置)、点(点燃酒精灯加热)、收(收集气体)、离(将导管撤离水槽)、熄(熄灭酒精灯)。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doc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一)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如石蜡的熔化、水的蒸发2、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如物质的燃烧、钢铁的生锈化学变化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不伴随化学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
如铁易生锈、氧气可以支持燃烧等。
5、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如N2 O2 CO2 P2O5等。
6、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
如空气、蔗糖水等(里面的成分各自保持原来的性质)7、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如N2O2SP 等。
8、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洁物。
如CO2KClO3 SO2 等。
9、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中,其中一种元素的氧元素的化合物。
如CO2 SO2等。
10、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A+B ==AB11、分解反应:由一中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AB ===A+B12、氧化反应:物质与氧的反应。
(缓慢氧化也是氧化反应)13、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又叫触媒)[应讲某种物质是某个反应的催化剂,如不能讲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而应讲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分解反应的催化剂]14、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二)1、空气含氧量的测定过量红磷的燃烧实验P23问题:(1)为什么红磷必须过量?(耗尽氧气)(2)能否用硫、木炭、铁丝等物质代替红磷?(不能,产生新物质)2、空气的成分:N2 :78% O2:21% 稀有气体:0.94% CO2:0.03% 其它气体和杂质:0.03%3、氧气的用途: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4、氮气的用途:P245、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P256、空气的污染:(空气质量日报、预报)(1) 污染源:主要是化石燃料(煤和石油等)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汽车排放的尾气等。
初中化学第2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中化学第2单元知识点总结一、引言初中化学的第二单元,是继第一单元之后的进一步深入,涵盖了更多的化学基础知识。
这一单元主要涉及的是物质的构成、性质和变化,以及化学方程式的理解和应用。
这些知识点是构建化学学科体系的基础,对于学生来说,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至关重要。
二、知识点概述1、物质的构成:这一部分主要讲解了原子和分子的概念,以及它们与物质性质之间的关系。
学生需要理解原子和分子的基本构成,以及它们如何决定物质的性质。
2、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这一部分主要讲解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以及如何通过实验来观察和记录物质的变化。
学生需要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并能够通过实验进行区分。
3、化学方程式:这一部分主要讲解了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和使用方法,以及如何通过化学方程式来理解和描述化学反应。
学生需要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掌握其基本规则和用法。
三、学习方法建议1、理论学习:理解并掌握本单元的理论知识是关键。
学生需要熟读教材,理解并记忆物质的构成、性质和变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实验操作:通过实验来观察和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实验,通过亲手操作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3、习题练习:通过习题练习来巩固和提升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学生应该多做习题,掌握解题技巧,提高解题速度。
4、归纳总结:定期进行知识点归纳和总结有助于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学生应该在学习过程中定期进行总结,帮助记忆和理解。
四、结语初中化学的第二单元是建立化学学科基础的关键部分,学生需要用心学习和理解。
通过以上的知识点总结和学习方法建议,希望能帮助大家更有效地掌握这一单元的内容,为未来的化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中化学第8单元知识点总结一、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二、初中化学中有许多常用的重要规律,我们应该予以总结归纳,以便于复习运用。
1、原子结构:如初三年级介绍了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还介绍了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完整版)初中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
(验证二氧化锰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 四、 氧气的工业制法 实验室制取氧气属于化学变化,工业制取氧气属于物理变化,这是二者的根本区别。 制法一(分离液态空气法):在低温、加压的条件下,气态空气变为液态。由于液态氮 的沸点比液态氧的沸点低,在-196℃的情况下,液态氮蒸发,剩下的就是液态氧。通常 我们把氧气贮存在蓝色的钢瓶里。 制法二:利用膜分离技术,在一定压力下,让空气通过具有富集氧气功能的薄膜,可得 到含氧量较高的富氧空气。
1
① 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在氧
图①:固体加热装置
硫 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② 放热、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S+ O2 SO2
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方法:将导气管的出口浸没在水中,双手紧握试管。如果水 中出现气泡,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铁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热,
图②:固液常温反应装置
建议收藏下载本文,以便随时学习! 铁 生成黑色固体 铝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
1. 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适用:收集的气体不溶或难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
① 用砂纸把细铁丝磨成光亮的银白色,是为了除去细铁丝表面的杂质。
收集到的气体不纯的可能原因:集气瓶中留有气泡;未等到气泡连续均
② 将细铁丝盘成螺旋状,是为了增大细铁丝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匀地放出后就收集气体;气体收集完毕后,未盖上玻璃片就把集气瓶拿出。
3Fe+2O2 Fe3O4
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方法:在导管出口处套上橡皮塞,用弹簧夹夹紧橡皮塞,从 漏斗中加水。如果液面稳定后水面不下降,则表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热,生成白色固体 铝
铝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表面形成致密 的氧化膜
4Al+3O2 2Al2O3 4Al+3O2=2Al2O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第一节空气一、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2Hg+O22HgO和2HgO2Hg+O2↑拉瓦锡的实验结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且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
二、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实验原理】4P+5O22P2O5【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②放热③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水沿着导管进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空气总体积的1/5。
体积偏小的原因: 红磷量不足,装置漏气,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未预先在导管中装满水.体积偏大的原因: 弹簧夹未夹紧,或者塞塞子的动作太慢1.在集气瓶底加水的目的:吸收有毒的五氧化二磷。
2.不用木炭或硫代替红磷原因:木炭和硫燃烧消耗氧气的同时产生了新的气体,气体体积不变,容器内压强几乎不变,水面不会有变化。
3.如果预先在集气瓶内放入氢氧化钠溶液,就可以用木炭或硫代替红磷进行实验。
4.不要用镁代替红磷原因:镁在空气中燃烧时能与氮气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这样不仅消耗氧气,还消耗了氮气和二氧化碳,使测量结果偏大。
不用铁代替红磷,因其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实验结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1/5;氮气不溶于水,氮气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三、纯净物:一(同)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如氧气、五氧化二磷、水等。
混合物:由不止一种(不同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如空气、稀有气体、海水等。
四、空气的用途氧气 O2氮气 N2稀有气体主要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微溶于水能支持燃烧、供呼吸。
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性质稳定、不供呼吸、不支持燃烧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性质极稳定(惰性)用途1、支持燃烧(助燃性:、物质燃烧、炼钢、气焊、航天等);2、供给呼吸(如登山、潜水、宇航、医疗急救等)制硝酸、化肥、作保护气(食品袋内充气、灯泡内)、防腐、液氮冷冻麻醉、超导材料在液氮环境中显示超导性保护气(如焊接时、灯泡)、电光源、激光技术、氙可用于医疗中的麻醉剂五、空气污染和防治1.空气污染的污染物是烟尘(可吸入颗粒)、有害气体(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
主要来自煤等矿物燃料的燃烧。
2.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和臭氧等。
3.三大环境问题温室效应——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臭氧,氟氯代烷);臭氧层破坏——氟利昂;酸雨——二氧化硫及氮的氧化物4.空气污染物固体污染物:烟尘、粉尘(矿物燃料的燃烧、地面扬尘、沙尘暴、焚烧秸杆等)气体污染物:二氧化硫(SO2)(燃烧含硫的煤、化工厂排放的废气)二氧化氮(NO2)(矿物燃料的燃烧、化工厂排放的废气、汽车排放的尾气)一氧化碳(CO)(矿物燃料的不完全燃烧、汽车排放的尾气)臭氧(O3)(低空臭氧是一种气体污染物,主要由汽车排放的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在太阳光下产生的)六、绿色化学绿色化学又称环境友好化学,其核心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消除污染。
绿色化学的主要特点是:① 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② 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进行反应,以减少向环境排放废物;③ 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力图使所有作为原料的原子都被产品所消纳,实现“零排放”;④ 生产有利于环境保护、社区安全和人体健康的环境友好的产品。
第二节氧气一、氧气的性质(顏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化学性质活泼,助燃性和氧化性)二、氧气的检验方法:氧气的检验:把一根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氧气的验满: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说明氧气已经收集满。
氧气与常见物质发生的反应物质反应现象化学方程式(表达式)磷产生大量白烟、放热4P+5O22P2O5木炭①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时持续红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并发出白光②放热、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C+O2CO2硫①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②放热、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S+ O2SO2铁铁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热,生成黑色固体3Fe+2O2Fe3O4铝铝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生成白色固体4Al+3O22Al2O3铝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膜4Al+3O2=2Al2O3镁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生成白色粉末2Mg+O22MgO铜红色的固体逐渐变成黑色2Cu+O22CuO蜡烛火焰发出白光,放热,产生能使无水硫酸铜变蓝的液体,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石蜡+氧气水+二氧化碳①用砂纸把细铁丝磨成光亮的银白色,是为了除去细铁丝表面的杂质。
②将细铁丝盘成螺旋状,是为了增大细铁丝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③把细铁丝绕在火柴上,是为了引燃细铁丝,使细铁丝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④火柴快燃尽时才缓慢插入盛氧气的集气瓶中,是为防止火柴燃烧消耗氧气,保证有充足的氧气与铁丝反应。
⑤集气瓶里要预先装少量水或在瓶底铺上一薄层细沙,是为了防止灼热的生成物溅落使集气瓶瓶底炸裂。
2.硫在氧气中燃烧实验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的水或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有毒的二氧化硫,防止造成空气污染。
四、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1.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多变一”)2.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一变多”)五、氧化反应1.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
它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
2.氧化反应包括剧烈氧化(发光、放热,如燃烧、爆炸)和缓慢氧化(放热少不发光,酿酒、动植物呼吸、食物腐败、农家肥料的腐熟等)。
第三节制取氧气一、气体制取装置1.气体发生装置图①:固体加热装置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方法:将导气管的出口浸没在水中,双手紧握试管。
如果水中出现气泡,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图②:固液常温反应装置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方法:在导管出口处套上橡皮塞,用弹簧夹夹紧橡皮塞,从漏斗中加水。
如果液面稳定后水面不下降,则表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装置(a)的特点:装置简单; (b)的特点:可随时添加药品。
; (c)的特点:可随时添加药品并控制反应速率。
(d)的特点: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停止反应时,用弹簧夹夹住橡皮管。
由于试管内的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试管内的液面会下降,使固液分离)◆使用长颈漏斗时,注意其下端管口应插入液面以下,形成液封,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逸出。
◆选择装置时,要选择带有橡皮塞的直管。
(a)装置使用单孔橡皮塞,(b)(c)(d)装置使用双孔橡皮塞。
2.气体收集装置●排水法收集气体的装置(收集的气体较纯净但不够干燥)适用:收集的气体不溶或难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
收集到的气体不纯的可能原因:集气瓶中留有气泡;未等到气泡连续均匀地放出后就收集气体;气体收集完毕后,未盖上玻璃片就把集气瓶拿出。
如果瓶口出现气泡,说明气体收集满。
收集完毕后,如果收集的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集气瓶口应该朝上;如果比空气小,集气瓶口应该朝下。
如果需要较干燥的气体,请不要使用排水法。
收集完毕后,如果收集的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集气瓶口应该朝上;如果收集的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小,集气瓶口应该朝下●排空气法:收集的气体较干燥但不易纯净;密度和空气接近的气体,不宜用排空气法收集。
●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的装置◆适用情况:气体密度大于空气(相对分子质量大于29),且不与空气中的成分反应。
◆要求:导管伸入集气瓶底,以利于排净空气。
●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的装置◆适用情况:气体密度小于空气(相对分子质量小于29),且不与空气中的成分反应。
◆要求:导管伸入集气瓶底,以利于排净空气。
二氧化锰Mn O 2二氧化锰 加热Mn O 2 △加热△二、 实验室制取氧气药品装置图反应原理 过氧化氢溶液(过氧化氢溶液是无色液体,二氧化锰是黑色固体)过氧化氢 水 + 氧气2 H 2O 2 ======= 2 H 2O + O 2↑氯酸钾 (氯酸钾是白色的固体、二氧化锰是黑色固体)氯酸钾 氯化钾 + 氧气 2KClO 3 ===== 2KCl + 3O 2↑ 高锰酸钾 (高锰酸钾是紫黑色固体) 试管口要塞棉花 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2KMnO 4 ====== K 2MnO 4+ MnO 2+O 2↑ 1. 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反应原理:2KMnO 4K 2MnO 4+MnO 2+O 2↑● 发生装置:固体加热装置。
● 收集装置:排水法集气装置。
向上排空气法集气装置。
● 步骤:①查 ②装 ③ 定 ④ 点 ⑤ 收 ⑥ 移 ⑦ 熄 ● 验满:(用排水法收集)如果集气瓶口有气泡出现,说明气体收集满了。
(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氧气收集满了。
● 检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集气瓶内,如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 注意事项:◆ 停止反应时,应先把导管从水槽中移出,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被倒吸入热的试管中,使试管炸裂。
◆ 加热高锰酸钾时,试管口要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被吹入导管,使导管堵塞。
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回流热的试管底部使试管炸裂 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反应原理:2H 2O 22H 2O+O 2↑(催化剂可换成硫酸铜溶液)● 发生装置:固液常温装置。
收集装置:排水法集气装置。
向上排空气法集气装置。
● 验满与检验同上●不能用加热过氧化氢溶液的方法制取氧气!因为加热过氧化氢溶液时,过氧化氢分解产生的氧气和水蒸气一起逸出,水蒸气的干扰会使带火星的木条不能复燃。
2. 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 反应原理:2KClO 32KCl+3O 2↑● 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和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相同。
三、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怎样证明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反应中是催化剂?(1)往过氧化氢溶液中添加二氧化锰与过氧化氢溶液中不加二氧化锰,对比分解反应速率(验证二氧化锰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2)待上述反应停止后重新添加过氧化氢,重复多次仍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验证二氧化锰在化学反应前后化学性质不变) (3)反应前称量二氧化锰的质量 ,反应后过滤、洗涤、烘干,再称量二氧化锰的质量。
(验证二氧化锰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四、 氧气的工业制法实验室制取氧气属于化学变化,工业制取氧气属于物理变化,这是二者的根本区别。
制法一(分离液态空气法):在低温、加压的条件下,气态空气变为液态。
由于液态氮的沸点比液态氧的沸点低,在-196℃的情况下,液态氮蒸发,剩下的就是液态氧。
通常我们把氧气贮存在蓝色的钢瓶里。
制法二:利用膜分离技术,在一定压力下,让空气通过具有富集氧气功能的薄膜,可得到含氧量较高的富氧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