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趣横生“十七字诗”
生灵涂炭,妙趣横生-藏头诗
生灵涂炭,妙趣横生
生兮生兮奈汝何,灵龛一望终何得。
涂抹诗书如老鸦,妙年秉愿逃俗纷,趣入幽微旨不疏。
横笛短箫悲远天,生人莫负平生年。
生狞弄影风随起,灵江江上帻峰寺。
涂穷始解东归去,妙略多推霍骠骑,趣入春风柳絮中。
横垂宝幄同心结,生死往来多少劫。
生事萧疏空掩门,灵车辗雪隔城闻。
涂穷始解东归去,妙用忘言理暗通,趣入春风柳絮中。
横吹先悲出塞长,生前饥处倒空墙。
生乏黄金枉图画,灵通指下砖甓化。
涂穷始解东归去,妙舞繁弦杂宫徵,趣入春风柳絮中。
横云岭外千重树,生民有恨将谁诉。
生前一笑轻九鼎,灵空闻偈夜清净。
涂改清庙生民诗,妙舞逶迤夜未休,趣入幽微旨不疏。
横汾宴镐欢无极,生处岂容依玉砌。
生年不读一字书,灵蛇万古唯一珠。
涂山已见首诸侯,妙学春莺百般啭,趣入春风柳絮中。
横塘寂寂柳依依,生狞弄影风随起。
绝妙数字诗,美不胜收
绝妙数字诗,美不胜收“诗词世界”旗下原创诗词平台立足原创,打造精品一、经典古诗词中的数字诗古人留下的宝贵的数字诗,入情入理,充满智慧。
1.写景“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风雪天触景生情,吟下一首传至今日的数字诗:一片二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芦花总不见。
宋代邵康节的数字诗恬和平淡: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元代徐德可的《夜雨》凄切感人: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斗孤馆入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2.情诗西汉卓文君给夫君司马相如的一首诗:一别之后,二地相思,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相思,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依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仲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急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作男。
这位著名才女,一首由一到万,再由万到一的诗,可以说字字血,声声泪,终使其夫回心转意。
宋代才女朱淑真,知丈夫另觅新欢,临终前也写一数字诗《断肠谜》:下楼来,余钱卜落,问苍天,人在何方?恨王孙一直去了,詈冤家,言去不回,悔当初,吾错失口,有上交,无下交,皂白可须问,分开不用刀,从今莫把仇靠,千种相思一撇消。
撇开此诗词中对于薄情寡义之人沉痛伤心的斥责之意,这乃是一则巧妙而又含蓄的数字谜,只须将其中的每一句作为'拆字格'修辞的谜面,谜底正好顺次为“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十个数字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在戏剧《牡丹亭》第三十几出《如梳中》,也有一段数字诗:十年窗下,遇梅花冻九才开,夫贵妻荣,八字安排,敢你七香车稳情载,六宫宣你朝拜,五花诰村你非分处,论四德,似你那三从结愿谐,二指大泥金报喜,一轮皂盖飞来。
落榜考生打油诗什锦
落榜考生打油诗什锦作者:张法和来源:《语文天地·初中版》2010年第05期清朝时,有个学生参加科举考试,到交卷时,他的文章还没做完。
这时,他忽然冒出个怪想法,在卷子后面写了四句打油诗:未曾提笔泪涟涟。
苦读寒窗十二年。
考官要不把我取。
回家一命到黄泉。
该考生在诗中非常哀伤地述说自己长期埋头窗下,闭门苦读的艰辛,冀望考官发发慈悲,将他录取。
可是,考官在批卷时,看了诗后并没有给以青睐,而是在诗句的后面写下“不必”、“未必”、“势必”、“何必”的“四必”批文:未曾提笔泪涟涟,——不必(不用哭)苦读寒窗十二年。
——未必(不见得)考官要不把我取,——势必(不会取)回家一命到黄泉。
——何必(不要死)整首诗就变成了考官与考生的对答。
这一句一答。
饶有风趣。
考生在答卷上写留言(包括诗歌),阅卷人是决不会因此而高抬贵手予以照顾的。
但在历史上也有特例。
抗日时期,四川大学招考新生,校方规定,按照考生各学科考试总成绩择优录取,某门学科考分低些,只要总分高也可以录取,但是有一门学科成绩为0分者即予以淘汰。
有位考生其他学科都很好,唯独几何学一窍不通。
考几何时他心急如焚,抓耳挠腮,一筹莫展。
心想如交白卷,肯定落榜,委实冤枉,于是便在考卷上写了一首打油诗,一则自我解嘲。
二则泄怨:人生在世能几何?为何苦苦学几何?学了几何值几何?不学几何又几何?诗中共使用了6个“几何”,其中第二、第三、第五个“几何”是指几何学,其余的则是“多少、若干”的意思。
当时任四川大学文学院院长的向楚教授知道后说:“该生几何极差,意志消沉,毫不足取。
但他的打油诗尚有巧思,还是给他个5分(百分制)吧。
”据说幸亏得了这5分,这位考生考取了四川大学。
此诗的巧妙之处在于把“几何”分解为两层意思入诗,既通俗易懂,又妙趣横生,耐人寻味。
“文化大革命”时期。
“读书无用论”思潮泛滥成灾。
致使许多中小学生无心学业,不思进取。
1977年恢复高考,有位考生因父母非逼他考大学不可,无奈之下他走进考场。
妙趣横生回文诗
妙趣横生回文诗唐宋以来,以回文体入诗之风很盛。
宋代文学家苏轼有《题织锦图回文》诗云:春晚落花余碧草,夜凉低月半梧桐。
人随雁远边城暮,雨映疏帘绣阁空。
此诗不见回复文字,回文尚待读者倒读而成,这种回文诗属待回型。
倒读则诗曰:空阁绣帘疏映雨,暮城边远雁随人。
桐梧半月低凉夜,草碧余花落晚春。
这同样是一首非常优美的诗。
回文诗是中国文化中心一个特殊形式,也是世界上为中国仅有的一种艺术形式。
宋朝另一位著名诗人秦观则留有一首别具一格的回文七绝诗《赏花》,那是因为苏轼访他不遇,留字问他何去?原来他外出春游赏花归来晚了,见了苏轼的留字,便将“赏花归去马如飞酒力微醒时已暮”等14个字写成圆圈状做答。
苏轼将秦观所写的14个字仔细观察,随即念出一首七绝,并连称好诗: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
明末浙江才女吴绛雪《四时山水诗》也很奇物,诗云:莺啼岸柳弄春晴夜月明,香莲碧水动风凉夏日长,秋江楚雁宿沙洲浅水流,红炉透炭炙寒风御隆冬。
这首十字回文诗,每句来回复读,可成一首七言绝句。
四首绝句,也描写四时景色。
春景诗莺啼岸柳弄春晴,柳弄春晴夜月明。
明月夜晴春弄柳,晴春弄柳岸啼莺。
夏景诗香莲碧水动风凉,水动风凉夏日长。
长日夏凉风动水,凉风动水碧莲香。
秋景诗秋江楚雁宿沙洲,雁宿沙洲浅水流。
流水浅洲沙宿雁,洲沙宿雁楚江秋。
冬景诗红炉透炭炙寒风,炭炙寒风御隆冬。
冬隆御风寒炙炭,风寒炙炭透炉红。
这组回文诗,很有韵味,意境极佳,细细品味的确妙趣无穷。
广东高州县观山寺壁上刻有一回文诗:悠悠绿水傍林偎,日落观山四望回。
幽林古寺孤明月,冷井寒泉碧映台。
鸥飞满浦渔舟泛,鹤伴闲亭仙客来。
游径踏花烟上走,流溪远棹一篷开。
正读些诗清新流畅,充满诗情画意,已算是诗中佳作;但倒读也同样顺理成章,意境幽远,则是更为难得。
倒读诗如下:开篷一棹远溪流,走上烟花踏径游。
来客仙亭闲伴鹤,泛舟渔浦满飞鸥。
台映碧泉寒井冷,月明孤寺古林幽。
回望四山观落日,偎林傍水绿悠悠。
中国古代奇诗·十七字诗
中国古代奇诗·十七字诗中国古代奇诗·十七字诗十七字诗,又称“无赖体”,俗称“瘸腿诗”、“吊脚诗”、“翘脚诗”,“十七字诗”属于诽谐诗体,全诗四句,句式是“五五五二”排列,即前三句均为五字,末句为两字,共十七字。
据宋人王灼《碧鸡漫志》一书的卷二记载,十七字诗是由民间曲艺艺人发明的,最负盛名的当推北宋著名曲艺家、诨话艺人张山人。
张山人,本名张寿,山东兖州人。
约生于北宋仁宗天圣五年至十年(1027~1032)间,约卒于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
宋仁宗至和三年(1056)至京城汴梁(今开封),在瓦舍中说诨话,颇受欢迎,蜚声于宋神宗熙宁至宋徽宗崇宁间。
晚年倦于卖艺生涯,在由汴梁返回家乡的途中病卒。
张山人说诨话时,多以俳谐体十七字诗穿插其中,语言俚俗,颖脱而含讥讽,为时人所津津乐道。
据说当时有人用以影射朝廷,官府怀疑是张山人所为,曾抓他审问,可见十七字诗影响之大。
还有一首流傳很早的是南宋時無名氏作《臨安十七字詩》。
宋朝皇帝崇奉道教,常驾临景灵宫祭神,届时都要太学、宗学、武学生员身着制服,立在礼部衙前恭迎。
由于这些生员大多没有真才实学,有人写了首诗道:驾幸景灵宫,诸生尽鞠躬;乌头身上白,米虫。
这首诗讽刺南宋太学生等,每年花费薪资,只作些迎接皇帝的无聊事情。
据《西湖游览志余》:“车驾飧(祭献)景灵宫、太学、武学、宗学诸生,俱在礼部前迎驾。
临安府有人作十七诗(如上录)。
盖讥其幞头襕服,岁糜廪禄,不得出身,年年迎驾耳。
”按头乌身上白,指头上戴黑幞头,身上穿着白襕衫。
米虫,蛀米虫也。
十七字诗很像“打油”,在古时是登不得大雅之堂的,因此辑录甚少。
但是,因为它来自民间,构思巧妙,尤其是最后两个字,结构突兀,极尽诙谐幽默之能事,颇有“画龙点睛”之妙趣。
所以,十七字诗“虽为小道,亦有可观焉”,很是为广大劳动人民所喜爱。
十七字诗的相关记载,还散见于《广笑府》、《笑笑录》、《坚瓠集》等典籍。
例如,《笑笑录》中记载:元朝末年在江浙举义的张士诚,建国后以其弟士信为丞相,宠信奸臣黄敬夫、蔡彦文、叶德新,专干坏事,人们讥之为“黄菜叶”。
妙趣横生“十字令”:诗词曲赋皆可着墨,意境酣畅淋漓!
妙趣横生“十字令”:诗词曲赋皆可着墨,意境酣畅淋漓!所谓“十字令”,一共十句,每句开头为数字,依次排列,其形式工整,寓庄于谐,或塑造一种人物形象,或反映一种社会现象。
另外,把一到十的数字按顺序巧妙地嵌入一首诗或者曲、词、联中,也叫“十字令”。
今天,就带你感受历史上各种“十字令”的奇思妙想,体验“十字令”带给你的酣畅淋漓!① 邵康节十字令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点评:短短20个字,就勾勒出一幅独具特色的中国山水画,读来琅琅上口,因此旧时被选为私塾的“描红贴”,流传很广。
② 文人酬唱斥司马相如十字令一别之后,两地相悬,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是五六年。
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
③ 卓文君《万百千十字令》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
万言千语说不完,百无聊赖十倚栏。
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
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
五月石榴红胜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
忽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
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点评:这十字令够恨,够切。
司马相如得信后,打消了休妻的念头。
④ 十字令对联有两位联迷互相出联答对,杰出明代画家徐渭邀友泛舟时的上联:一叶孤舟,坐着二三个墨客,启用四将五帆,经历六滩七湾,受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
此联共计35个字,从一到十顺增,洋洋洒洒,对下联者即从十到一递减,答得干脆利落:十年寒窗,进过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应考三番两次,今年一定要中。
⑤《红楼梦》中的十字令曹雪芹用此形式为一清客画像:一笔好字,二等才情,三斤酒量,四季衣服,五子围棋,六出昆曲,七字歪诗,八张纸牌,九品头衔,十分和气。
⑥ 名家荟萃十字令一枝红杏出墙来,二月山城未见花,三山半落青天外,四座无言星欲稀,五更鼓角声悲壮,六军不发无奈何,七月七日长生殿,八尺龙须方锦褥,九华帐里梦魂惊,十生九死到官所。
花样百出的趣味诗〈4〉
花样百出的趣味诗〈4〉〈十七〉、藏头诗。
它属于拆字诗的一种。
据《诗体明辨》所示:“藏头诗,每句头字皆藏于每句尾字也。
”这就是说,每句的第一字,都隐藏于前句的末字之中。
有的不明“藏头诗”的真正含义,而把嵌字诗(嵌于首句)当作了藏头诗。
[宋]·孔平仲《寄贾宣州》:高会当年喜得曹,日陪宴侃自忘劳。
力回天地君应惫,心扶乾坤我尚豪。
豕亥论书非素学,子孙干禄有东皋。
十年旧友相知寡,分付长松荫短蒿。
诗题所说的“贾宣州”名叫贾易,北宋元佑年间曾贬官知宣州,他的好友孔平仲赠他的这首诗,回顾当年两人的交情。
诗中每句的第一个字,都是上句最末字的下半部分。
如“日”藏于“曹”之下,“力”藏于“劳”之下等。
首句的第一字“高”,又隐藏于末句的最末字“蒿”的下部。
无名氏《藏头诗》:牛郎织女会佳期,月下弹琴又赋诗。
寺静惟听钟声响,音停始觉星斗移。
多少黄冠归道观,见几而作尽忘机。
几时得到桃源洞,同彼仙人下象棋。
注:第三句最末字“响”应为繁体字。
这首诗的特点是,诗中每句的第一字,都是上句最末字的右半部分。
与前诗相比,这首诗的不足之处,是诗的首句第一字“牛”、未藏于末句最末字“棋”中。
现代人仿作《藏头诗》:月中健儿赴雅典,八方齐颂拼博志,心怡圣火耀五环,不弃友谊争升旗;其子赤胆明星灿,山水喝彩谱新诗,寸心更报养母情,青出于蓝待佳期。
〈十八〉、歇后诗,又称缩脚诗。
借用民间歇后语的形式,引用古今名句或人所共知的现成语句作为诗面文字,但却隐去了结尾最末一字。
而被隐去的结尾最末一字,便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本意。
故称此种诗为“歇后诗”。
有人根据《笑林广记》中的一则笑话,改编成“歇后诗”故事:有一家酒店,经常往酒里掺水。
一天,老板想问伙计酒里是否掺了水,但当着顾客的面又不好直说,于是就用暗语问道:“君子之交淡如何?”这是引用了古语“君子之交淡如水”,却巧妙地隐去了一个“水”字。
伙计听了心领神会,也用同样的方法回答:“金木土火已调和。
”这是运用了五行“金木土火水”的说法,同样隐去了一个“水”字,告诉老板掺水之事已办妥。
妙趣横生雅俗诗
妙趣横生雅俗诗作者:来源:《小天使·五年级语数英综合》2015年第05期听说夫子最近对诗歌异常地感兴趣,这里面莫非有什么奥妙?这不,今天夫子学堂里来了几个大家,说是雅俗诗的高手,这什么叫雅俗诗呢?夫子说:“在中国浩瀚的诗海中,有一种诗的写法是先俗后雅,这类诗被人们称作…雅俗诗‟。
”哦,敢情这夫子是要带咱们到雅俗诗海中去畅游一番?夫子说事:有位富翁想为太夫人祝寿,特请当时的才子唐伯虎绘画题诗。
唐伯虎画了一幅《蟠桃献寿图》,接着题诗一句:堂前老妇不是人。
此句一出,众人大吃一惊。
唐伯虎又写道:好像南海观世音。
众人见是赞誉之句,立即转怒为喜。
谁知唐伯虎又写了一句:儿孙个个都是贼。
在场的子孙们个个怒目圆睁。
唐伯虎神情怡然地以“偷得蟠桃寿母亲”作结,众人顿时恍然大悟,欢笑满堂。
夫子叹:这个故事让我不禁想起了唐伯虎的一首登山诗:一上一上又一上,一上上到高山上。
举头红日白云低,万里江山都在望。
初见前两句,那真是毫无文采,寡淡无味,而三四句则由俗转雅,波澜乍起,意境阔大。
呵呵,这唐伯虎还真是雅俗诗的个中高手啊!佩服佩服!夫子说事:相传朱元璋登基这天的清晨,吟诗道:“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
”群臣闻之,欲笑不敢笑。
可朱元璋若无其事,继续吟道:“三声唤出扶桑日,扫退残星与晓月。
”这时,群臣交口称赞其诗气势不凡。
夫子叹:哟,没想到这朱元璋还是一个能写雅俗诗的皇帝呢!瞧这后两句的气势,不愧是帝王之才啊!夫子说事:常与朱元璋一起吟诗作对的大臣解缙,从小就聪明好学,很会做诗。
有一次,解缙到社仓去买平价米,几个豪绅难为他:“不做出诗来不卖。
”这时,恰巧天空中飞来一群麻雀,落在社仓墙头,解缙触景生情,随口吟道:“一窝一窝又一窝,墙上还有许多窝。
”几个豪绅听罢,捧腹大笑,说:“你这也叫诗?”笑声刚落,解缙接着吟道:“食尽皇家千廪粟,凤凰何少尔何多?”豪绅听了,气得脸色发白,但又无可奈何,只得把米卖给了他。
夫子叹:呵呵,这大才子解缙也雅俗了一把呀!想在才学上难倒具有“神童”之称的解大才子,估计有点难!夫子说事:郑板桥有一首赏雪诗读来妙趣横生:“一片二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
妙趣横生的谜语诗
妙趣横生的谜语诗王安石的两首谜语诗王安石任宰相时,一位老木匠为他设计了一套宅院。
老木匠拿来模型请王安石过目。
王安石看后频频点头,但又在模型的后花园墙壁正中处题了首诗:倚阑干柬君去也,霎时间红日西沉;灯闪闪人儿不见,闷悠悠少个知心。
老木匠思讨片刻,恍然大悟,立即修改了模型。
王安石再看,果然更加满意。
原来这是一首谜语诗,每句的谜底都是“门”字。
意思是请老木匠在后花园加个门。
怨妇诗从前,有一个女子的丈夫离家三年不归。
三载春秋,恶风扑门,冷雨敲窗。
已到融融天气了,才想到窗纸早该裱糊了,可怜这痴情的妇女,巴心巴肠地悬望着京城里的丈夫,算计着他离家的时节,做着团圆的美梦。
等啊,盼啊,盼来的却是一纸无言的嫌弃!四月将近五月初,刮破窗纸重裱糊;丈夫进京整三年,捎封信儿半字无。
这首诗谜面上写的一个怨妇,实际上隐射四位中药名:半夏、防风、当归、白芷。
遗诗隐何物从前,有一个被百般虐待的媳妇,在实在活不下去的情况下投井自尽了。
临死前,她含泪在墙上写下遗诗一首:他打我知道,背后有人挑。
心中明似镜,为的路一条。
这四句诗,既表明自己清白无辜,又是一则物谜:隐射灯笼。
比喻贴切的谜语二人乘舟,触景生情,打一谜语,谜面是一首优美的词:在娘家,绿发婆娑,自归郎手,青少黄多。
受尽了多少折磨,经历了无数风波。
休提起,提起来珠泪洒江河!这条谜语,既借一个封建社会里受尽压迫女子之口,叙述了她的不幸遭遇;也维妙维肖地对谜底(竹篙)作了形象的描绘。
数字谜语诗词下面三首谜语诗词,从内容上看都是情诗,其谜底都是隐射十个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相传,宋代著名女诗人朱淑真,在她丈夫变心后曾巧制了一则《断肠谜》,以抒发她怨恨绝决之情。
下楼来,钓钩钱卜落,问苍天,人在何方?恨王孙,一直去了;詈冤家,言去以留;悔当初,吾错失口;有上交,无下交;皂白何须问;分开不用刀;从今莫把仇人靠;千里相思一撇消。
乾隆曾写过一首数字谜语词:下珠帘焚香去卜卦,问苍天,侬的人儿落在谁家?恨王郎全无一点直心话,欲罷不罷,吾把口来压!论文字交情不差,染成皂难讲一句清白话。
比较幽默的诗句
比较幽默的诗句《戏问花门酒家翁》- 岑参1.原文: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
道傍榆荚巧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2.解释:有一位七十岁的老人还在卖酒,在花门楼口摆放着成百上千的酒壶和酒瓮。
道路旁边的榆荚长得很巧妙,就像铜钱一样,诗人便打趣地问老人:摘下这些榆荚来买你的酒,你肯吗?诗人以榆荚像钱的形象联想,巧妙地跟卖酒老人开了个玩笑,使诗歌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和幽默。
《西江月・遣兴》- 辛弃疾1.原文: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2.解释:喝醉了暂且贪图欢笑,哪有工夫发愁呢?最近才觉得古人的书,要是完全相信就全错了。
昨夜在松边醉倒,问松树“我醉得怎么样”。
醉眼朦胧中,还怀疑松树要走过来搀扶自己,便用手推开松树说“去”。
辛弃疾通过描写自己醉后的憨态,和松树对话并且做出推松的动作,把自己的醉态和倔强的性格幽默地展现出来。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1.原文: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2.解释:茅屋的屋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水东面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有趣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把小儿子天真活泼、顽皮淘气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充满了生活的幽默感。
《剑客》- 贾岛1.原文: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2.解释:花费十年的工夫磨出一把宝剑,剑刃寒光闪烁,却还没有机会试验。
今天把它拿出来给您看看,请问谁有冤屈不平的事情?这首诗表面上是剑客的豪迈之语,实际上诗人贾岛以剑客自喻,有一种自我调侃的幽默。
十年磨一剑,似乎等待着大显身手,但又有一种急切想要表现却不知机会在何处的感觉。
妙趣横生的宝塔诗
妙趣横生的宝塔诗宝塔诗,杂体诗的一种,是一种摹状而吟、风格独特的诗体。
顾名思义,它形如宝塔。
从一字句或两字句的塔尖开始,向下延伸,逐层增加字数至七字句的塔底终止,如此排列下来,构成一个等腰三角形,即如塔形、山形。
起始的字,既为诗题,又为诗韵。
宝塔诗,原称“一字至七字诗”,也叫“一七体诗”。
又称一七令,词牌名。
唐白居易分司东都时,群贤会兴化亭送别。
酒酣,各赋诗,自一字至七字为句,除第一句外,各二句,共五十五字。
后谱为词,即以《一七令》。
【双塔诗】历史上,很多大文学家都曾玩过这种游戏,如白居易,元稹,甚至就是他们,规定了宝塔诗的格式。
如白居易所作的《诗》和元稹所作的《茶》,就是属于独特的两塔对峙式,它是由单中的一七体,演化而来,左塔不用一韵到底,由右塔充之。
双塔诗并非只有一七言五十五字或五十六字,也有一至九言乃至更多。
双塔诗是最常见的。
诗。
绮美,瑰奇。
明月夜,落花时。
能助欢乐,亦伤别离。
调清金石怨,吟苦鬼神悲。
天下只应我爱,世间惟有君知。
自从都尉别苏句,便到司空送白辞。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
后人模仿者甚多,如魏扶的《赋愁》:愁。
迥野,深秋。
生枕上,起眉头。
闺阁危坐,风尘远游。
巴猿啼不住,谷水咽还流。
送客泊舟入浦,思乡望月登楼。
烟波早晚长羁旅,弦管终年乐五侯。
唐朝张南史的六首咏物诗最有特色:'《雪》《月》《泉》《竹》《花》《草》这六首诗,每首十四句七对,每对的句中字数从一字到七字,逐对增加。
除结构奇巧外,更难得的是每首诗能紧紧抓住所咏物的特点,渐次展开,拓出不落俗套之深远意境,简直就是巧夺天工之诗才匠心也,令人叹为观止,为之拍案叫绝!雪,雪。
花片,玉屑。
结阴风,凝暮节。
高岭虚晶,平原广洁。
初从云外飘,还向空中噎。
千门万户皆静,兽炭皮裘自热。
此时双舞洛阳人,谁悟郢中歌断绝?月,月。
暂盈,还缺。
体现汉字趣味的诗句有哪些
体现汉字趣味的诗句有哪些1. 关于兴趣的诗句有哪些关于兴趣的诗句有:1﹑持我兴来趣,采菊行相寻。
—《酬忠公林亭》唐包融2﹑兴在趣方逸,欢馀情未终。
—《秋夜宿龙门香山寺奉寄王方城十七丈奉国莹上》唐李白3、载酒适我情,兴来趣渐微。
—《冬日与群公泛舟焦山》唐王瓒4、寓兴中园为远趣,托名华榜有新诗。
—《筹思亭》宋王安石5﹑机忘鸥鸟情相狎,兴适琴书趣独穷。
—《书怀》宋刘学箕6、惊趣起少年治兴,插花沽酒醉清明。
—《清明湖上》宋周端臣7、征书昨夜趣归兴,叶舟径下湘江滩。
—《赠丹厓隐者》明童冀8﹑从来支许游,兴趣江湖迥。
—《西枝村寻置草堂地,夜宿赞公土室二首》唐杜甫2. 求趣味古诗词山村咏怀(宋)邵康节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徐再思的《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逆旅淹留。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反复“一”和“三”两个数字。
传说清代女诗人何佩玉的数字诗写得特别好。
她写过这样一首诗:“一花一柳一鱼矶,一抹斜阳一鸟飞。
一山一水一佛寺,一抹黄叶一僧归。
”陈沅也有一首“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
一俯一仰一顿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清代文学家李调元写过一首七言诗:“一名大乔二小乔,三寸金莲四寸腰,买得五六七包粉,打扮八九十分娇。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有首咏雪诗:“一片二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芦花总不见。
” 宋代有位名诗人对封建统治下贪官污吏搜刮民脂民膏的劣迹深恶痛绝,写了一首《咏麻雀》的打油诗:“一个两个三四个,五六七八九十个。
食尽皇家千钟粟,凤凰何少尔何多?” 清人张伯行,是位正直清官。
他写过一篇《禁止馈送檄》,在当时影响很大。
文中道:“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
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
”首民间流传讽刺泥胎的古诗:“一声不响,二目无光。
三餐不吃,四肢无力。
五官不全,六亲无靠。
字带画意,妙趣横生,文征明代表作《草书七绝诗轴》欣赏
字带画意,妙趣横生,文征明代表作《草书七绝诗轴》欣赏
文征明传世作品,以行书、小楷居多,但这并不掩盖其草书的杰出才华。
文征明《草书七绝诗轴》,纵109.6厘米,横30.6厘米,苏州博物馆藏。
此卷以狂草书写,笔法流畅圆熟,使转自如,豪气勃发。
尤其是字带画意,将山水兰竹的技法参入其中,穿插萦带,枝叶相叠,妙趣横生,如“风舞琼花,鸟鸣竹涧”,为文征明草书代表作。
此卷与吴中名家祝允明《乐志论草轴》、唐伯虎《行书七律诗轴》集成一堂,成为苏州博物馆藏“联璧奇珍”。
文征明《草书七绝诗轴》
释文:玉泉千尺泻湾漪,天镜分明不掩疵。
老去尝思泉畔坐,莫
教尘土上须眉。
征明。
妙趣横生的诗词
妙趣横生的诗词妙趣横生诗词(1)1.宋·刘一止《寄江子我郎中》拆字诗日月明朝昏,山风岚自起。
石皮破仍坚,古木枯不死。
可人何当来,意若重千里。
永言黄鹤,志士心未已。
2.清·沈周《“田”字诗》昔日田为富字足,今日田为累字头,拖下脚时成甲首,申出头来不自由。
田安心上常思想,田在心中不休,当初只望田为福,谁料田多愁。
3.“青山”诗相传在台湾阿里山慈云寺侧殿厢房里,有人题了一首《青山诗》,每一句都有“青山”二字:启窗日日对青山,山色青青不改颜。
我问青山何日老,青山问我几时闲。
4.“满”字诗清人李际期,于浙江金华主持试务,见汉人生员埋头疾书,有感而作诗道:满洲衣帽满洲头,满面威风满面羞;满眼干戈满眼泪,满腔忠愤满腔愁!5.“如何”诗清乾隆年间有一年,纪昀任主考官。
有一考生胸无点墨,得题后不知如何下笔。
按考场规定是不能够交白卷的,于是他信笔在卷面上写满了“如何”二字。
纪昀阅卷后,又好气又好笑,便在卷子上作了四句诗做批语:如何如何究如何?如何如何这样多?如何如何如何好?如何如何将如何?妙趣横生诗词(2)1.“一上”诗[明]唐寅一上一上又一上,一上上到高山上。
举头红日白云低,万里江山都一望。
2.“奈何”诗郑板桥为陶公祝寿,恰逢天降大雨,便即景书寿诗一首:奈何奈何又奈何,奈何今日雨滂沱。
滂沱雨祝陶公寿,寿比滂沱雨更多。
3.“辫子”诗清朝时候,朝廷严格规定人人都要留辫子。
清末,一些东渡日本的留学生率先剪去辫子,或表示入乡随俗,或者表示革命志向。
辛亥革命以后,人们相继剪去了辫子,而张勋因不剪辫子而被称为“辫帅”,于是辫子又成了复辟帝制的标志。
总之,辫子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时代的象征。
清末有人作过一首辫子诗:当其未生时,本来无辫子;及其呱呱时,有发无辫子。
迄夫免襁褓,忽然有辫子;并诸小辫子,为一大辫子。
偶然到日本,忽然无辫子;一朝想作官,忽然有辫子。
不论真与假,但呼为辫子。
忠君与爱国,全视此辫子。
国粹宜保存,保存此辫子。
【趣诗欣赏】十七令
学习辅助网 编辑《十七令》出自陈继儒《幽远集》。
目录1基本简介2作者简介3相关赘述1基本简介编辑香令人幽,酒令人远,石令人隽,琴令人寂,茶令人爽,竹令人冷,月令人孤,棋令人闲,仗令人轻,水令人空,雪令人旷,剑令人悲,蒲团令人枯,美人令人怜,僧令人淡,花令人韵,金石鼎彝令人古。
2作者简介编辑陈继儒明末文学家和书画家,与同郡董其昌齐名。
字仲醇,号眉公、麋公。
华亭(今上海松江)人。
诸生,屡被荐举,坚辞不就。
工诗文、书画,书法师法苏轼、米芾,书风萧散秀雅。
擅墨梅、山水,画梅多册页小幅,自然随意,意态萧疏。
其山水多水墨云山,笔墨湿润松秀,颇具情趣。
论画倡导文人画,持南北宗论,重视画家的修养,赞同书画同源。
有《梅花册》、《云山卷》等传世。
著有《妮古录》、《陈眉公全集》,《小窗幽记》。
3相关赘述编辑我也很看过这十七令,且非常喜欢;故忽发奇想,欲破解十七令,遂试以七绝分解之。
诗句不免出律,抑或成为偏解,让方家见笑。
令一:【香令人幽】道是深山静寂处,花开花谢花韵收。
冬日雪尽微香至,清净世界心自幽。
令二:【酒令人远】樽中之物人皆欢,推杯换盏兴愈酣。
奈何醉后言伤人,纵是兄弟亦破颜。
令三:【石令人隽】剪罢青田裁寿山,镌磨冲切镂华年。
刀锋斩定乾坤事,朱白辉映天地间。
令四:【琴令人寂】一掬清香谱入琴,丝竹瑟瑟谁人听?子期伯牙成旧忆,断弦总为少知音。
令五:【茶令人爽】秀地灵天已千年,舌端噙香苦且甘。
轻品笑谈红尘事,一盏清茶沁心间。
令六:【竹令人冷】傲骨瘦影风中荡,独立林深露凝光。
疏竹摇月炎凉意,一曲情愫乐未央。
令七:【月令人孤】抚罢清弦曲韵散,一轮孤月徊中天。
有道嫦娥心怀恨,不让人间共婵娟。
令八:【棋令人闲】信步黑白经纬间,轻敲落子夜阑珊。
茶淡如水生平事,闲棋无争天地宽。
令九:【杖令人轻】天涯行脚山水程,随云伴月逍遥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
令十:【水令人空】枫叶飘零已入秋,流水落花愁更浓。
匆匆多少红尘客,心若止水万事空。
史上妙趣横生的“十七字诗”
史上妙趣横生的“十七字诗”
史上妙趣横生的“十七字诗”
相传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有一人好作十七字诗,且才思敏捷,触目成咏。
时徽郡天大旱,太守不思兴修水利,却率人下跪祈雨,连求几天,仍是晴空万里。
这个人便作十七字诗嘲之:
“太守求雨泽,万民多感德;昨夜推窗看,见月。
”
太守得知后大怒,马上派人把他捕至衙门,说:“听说你善作十七字诗,好!我现在就罚你以我的别号‘西坡’当堂题写一首十七字诗,若写得好,就放你回家。
否则,要用大刑。
”话音未落,其人已出口咏道:
“昔人有东坡,今人有西坡;若将二人较,差多!”
太守听后,勃然大怒,将其重责十八大板。
没想到,板子还未打完,其人又诗兴大发,吟诗一首:
“作诗十七字,被责一十八;若上万言书,打杀。
”
太守听后,真是哭笑不得,最终以诽谤、侮辱朝廷命官罪将其发配郧阳充军。
其人的舅父闻讯赶来给其送行。
甥舅相见,抱头痛哭。
其人触景生情,又作诗一首:
“发配到郧阳,见舅如见娘;两人齐下泪,三行!”
原来这个人的舅舅一目失明。
来到发配之地,郧阳县令听说他是个作诗奇才,想见识见识,令他吟诗一首。
这时县令的太太刚好从后堂走过,这个人见县太爷妇人虽然颇有几分姿色,但却是一双大脚,便即兴吟道:
“环佩响叮当,夫人下画堂。
金莲三寸小,横量。
”
县太爷听后,哭笑不得,心中恼怒,但又不好发作。
苏东坡写给朋友的三首诗词,诙谐幽默妙趣横生,真是个有趣的灵魂
苏东坡写给朋友的三首诗词,诙谐幽默妙趣横生,真是个有趣的灵魂众所周知,做苏东坡的朋友是一件很“危险”的事。
因为,总有一群“刁民”在背后盯着苏东坡,时刻想害苏东坡。
而每次苏东坡遭遇政敌打击的时候,往往都会波及他的朋友。
宋神宗元丰二年,“乌台诗案”爆发,最终苏轼被判贬谪黄州,而他的好友王巩甚至比他贬得还远,被贬至广西宾州。
其他朋友如司马光、范镇、李公择、陈述古、孙觉、秦观、黄庭坚、李清臣等也俱被罚铜数十斤。
但是,跟这些风雨波折比起来,做苏东坡的朋友又是天下第一等幸福的事。
苏东坡待人接物毫无城府,对朋友更是推心置腹,他曾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是以,他的身边从不缺朋友,即便是贬谪黄州,他的身边依然围绕着形形色色的人群,有黄州当地的农民和小商贩,有远道而来的僧人、道士、侠士。
哪里有苏东坡,哪里就有爽朗的笑声,哪里就充盈着欢快祥和的氛围。
最近重新翻阅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发现这个人确实幽默,也确实喜欢和朋友开玩笑,这种玩笑能快速拉近他和朋友的距离。
当然,有些时候,他也免不了开一些荤段子玩笑,或者给朋友取一些绰号。
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杭州通判任满,因弟弟苏辙在齐州做官,于是,苏轼上书朝廷要求到离弟弟近一点的州府任职,最终朝廷让他去密州任知州。
是年秋,苏轼携妻儿前往密州上任,杨元素、陈令举、张先同船送行,路过湖州,他们一起去拜访了他们共同的朋友,李常(字公择)。
恰好碰到李公择为儿子做“三朝”,大会宾客。
酒席宴上,免不了吟诗作词,生性幽默的苏轼,又按捺不住了,就想开开李常的玩笑。
于是挥笔作《减字木兰花》一首:序:秘阁古《笑林》云:“晋元帝生子,宴百官、赐束帛,殷羡谢曰:'臣等无功受赏。
’帝曰:'此事岂容卿有功乎!’同舍每以为笑。
”余过吴兴,而李公择适生子,三日会客,求歌辞,乃为作此戏之,举座皆绝倒。
维熊佳梦,释氏老君亲抱送。
壮气横秋,未满三朝已食牛。
妙趣横生的消夏诗
妙趣横生的消夏诗很多人称夏天为“苦夏”,因为在这个季节里人们最突出的感觉是炎热,故有赤日炎炎、骄阳似火、烈日灼灼、火伞高张、暑气蒸人、夏日可畏等四字语。
但是我们现在要远比古人好多了,古人没有风扇空调,炎炎夏日,或栖于树荫下,或倚靠在水畔亭旁,避暑的方式完全是自然的。
古人感怀于大自然赋予自己的清凉世界,于是,便有许多脍炙人口的避暑佳作流传下来。
今天,我们捧读这些诗作,仍能感受到当年的诗人消夏之乐趣,不知不觉间,仿佛与诗人一块走进清凉的世界,心头不禁泛起丝丝凉意。
夏天最主要的天气特征之一是炎热,因此纳凉成了所有人的自然追求。
北宋词人秦观的一首《纳凉》就写得妙趣横生:“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其首句用“携”、“来”、“追”三个动词,逐级递进地表述诗人追寻理想中纳凉胜地的内在感情,那种急于从燥热中解脱出来的情怀,通过一连串动作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
紧接着,诗人在绿柳成行、“画桥南畔”处闲倚胡床,怡神闭目,为自己也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美妙的图画:月明之夜,船家女儿吹着短笛,笛声参差而起,在水面萦绕不绝。
晚风初定,池中莲花盛开,自在幽香不时散溢,沁人心脾……这种由外而内的凉意让人沉醉,燥热也自然退去。
古人消夏不是像现代人一样老是躲在空调房里,他们纳凉是很讲究去处的,坐在树下或走进竹林,是古人们普遍采取的乘凉方式。
因此,在众多避暑诗作中,这类作品也最多。
南宋杨万里《桑茶坑道中》描写了一个牧牛的小童为避酷暑睡卧柳荫之下的悠闲情趣:“睛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塔水满溪,童子柳荫眠正着,一牛吃过柳荫西。
”中唐王维为消暑,抱着古琴走进幽深碧翠的竹林,席地而弹,乐而忘返,给后人留下了千吟不厌的《竹里馆》:“独坐幽莫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临水之地也是古人避暑的佳处。
炎炎夏日,若得一处亭台楼榭桥畔相伴,着实是纳凉人的福气。
宋代的杨万里,喜欢流连于荷池纳凉。
其《暑热游荷在池上》云:“细草摇头匆忙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平中见奇的数字诗(三)
平中见奇的数字诗(三)陈振桂教授出版《起名八十八法》《中传统文化概览》《当代儿童文学》等98本著作,其中大学教材10本。
清代女诗人何佩玉的数字诗写得特别好。
她写过这样一首《无题》诗:一花一柳一鱼矶,一抹斜阳一鸟飞。
一山一水一佛寺,一抹黄叶一僧归。
一连串十个“一”字,不但毫无重复单调之感,反让人觉得妙趣横生。
这十个“一”字,描绘出一幅深秋僧人夜归的山林晚景图。
清代文学家李调元写过一首七言诗:一名大乔二小乔,三寸金莲四寸腰,买得五六七包粉,打扮八九十分娇。
短短四行,就别具一格地刻画出两位娇媚的女子的形态。
清·况周颐《餐樱庑随笔》:六曲围屏九曲溪,尺书五夜寄辽西。
银河七夕秋填鹊,玉枕三更冷听鸡。
道路十千肠欲断,年华二八发初齐。
情波万丈心如一,四月山深百舌啼。
这首诗将数量词不按顺序嵌入诗里,是数字诗的一种变格。
清·查慎行《集句数字诗》:两岸山花似雪开,——刘禹锡的《竹枝词》一杯一杯复一杯。
——李白的《山中与幽人对酌》劝君更尽一杯酒,——王维的《渭城曲》二月已破三月来。
——杜甫的《绝句漫兴》合在一起,浑然一体,天衣无缝,丝毫不显拼凑之痕迹,而珍惜春光之意,遂如己出,令人叫绝。
清代福建人林清音,得知乡里三位教师水平低且向学生榨油水,家长怒不敢言后,用“十字令”勾勒了三位庸师的卑劣行径:一乡二里三先生,未谙四书五经六艺七律,教得八童九子十分可恶;十人九姓八东主,施了七厘六毫五丝四息,尚且三心二意一等鄙俚。
国民党统治时期,重庆一家晚报曾登过这样一首描绘中小学教师困苦生活的“十字令”:一身平价布,两袖粉笔灰,三餐吃不饱,四季常皱眉,五更就起床,六堂要你吹,七天一星期,八方逛几回,九天不发饷,十家皆断炊。
毛泽东曾借描写泥菩萨的十字令来讽刺某些干部:一言不发,二目无光,三餐不食,四肢无力,五脏不生,六亲不认,七窃不通,八面威风,九(久)坐不动,十分无用。
这首民间流传的古诗,语言朴素,把菩萨的形象说得很实在,因而很生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妙趣横生“十七字诗”
我国的民间文学遗产十分丰富,在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充分发挥了汉语言文字的长处,创造出许多别具特色文学样式,“十七字诗”便是其中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一种。
“十七字诗”全诗四句,前三句均为五字,末句为两字,共十七字,亦称“无赖体”,俗称“瘸腿诗”、“吊脚诗”、“翘脚诗”。
这一诗歌变体早在唐末五代即已出现,盛行于宋代元丰、元佑年间。
据宋人王灼《碧鸡漫志》一书的卷二记载,十七字诗是由民间曲艺艺人发明的,写瘸腿诗最负盛名的当推北宋著名曲艺家、浑话艺人张山人。
据说当时有人用瘸腿诗影射朝廷,官府怀疑是张山人所为,曾抓他审问,可见其写的瘸腿诗影响之大。
在他的影响带动下,泽州的孔三传、元佑年间的王斋叟、政和年间的曹组等人也都成了写瘸腿诗的高手。
从内容上看,十七字诗是亦庄亦谐的结合,前三句多是庄重的内容,后一句多是诙谐风趣的调侃;从形式上看,它是整齐与错落的统一,前三句每句三顿,合辙押韵、通俗流畅,后一句跌落而为一顿,在节奏的起伏中增加了语言的音乐美。
这种诗歌样式不仅保持了一般诗歌的概括性、抒情性和音乐性,而且具有独特的趣味性、通俗性和幽默诙谐的韵味。
明人冯梦龙撰《古今谭概》、郎瑛撰《七修类稿》和清人褚
人获撰《坚瓠集》、独逸窝退士撰《笑笑录》等笔记小说中都记载了一则内容大同小异的十七字诗故事: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有一人好作十七字诗,且才思敏捷,触目成咏。
时徽郡天大旱,太守不思兴修水利,却率人下跪祈雨,连求几天,仍是晴空万里。
这个人便作十七字诗嘲之:
“太守出祷雨,万民皆喜悦;昨夜推窗看,见月。
”(《笑笑录》所载的前两句作“太守求雨泽,万民多感德,昨夜推窗看,明月。
”)
太守得知后大怒,马上派人把他捕至衙门,说:“听说你善作十七字诗,好!我现在就罚你以我的别号‘西坡’当堂题写一首十七字诗,若写得好,就放你回家。
否则,要用大刑。
”
话音未落,其人已出口咏到:“昔人有东坡,今人有西坡。
若将二人较,差多!”
太守听后,勃然大怒,将其重责十八大板。
没想到,板子还未打完,其人又诗兴大发,吟诗一首:“作诗十七字,被责一十八;若上万言书,打杀。
”
太守听后,真是哭笑不得,最终以诽谤、侮辱朝廷命官罪将其发配郧阳充军。
其人的舅父闻讯赶来给其送行。
甥舅相见,抱头痛哭。
其人触景生情,又作诗一首:“发配到郧阳,见舅如见
娘。
两人齐下泪,三行!”
原来这个人的舅舅一目失明。
来到发配之地,郧阳县令听说他是个作诗奇才,想见识见识,令他吟诗一首。
这时县令的太太刚好从后堂走过,这个人见县太爷妇人虽然颇有几分姿色,但却是一双大脚,便即兴吟道:“环佩响叮当,夫人下画堂。
金莲三寸小,横量。
”
县太爷听后,感到真是又好气,又好笑。
明代大文学家冯梦龙所编的《广笑府》中还记载有另外一则有关十七字诗的故事:有个姓潘的儒生赴京应举,途中上酒店喝酒。
酒店女主人姓陆,人长得很漂亮,见客上门,态度和气,并作一首十七字诗赠送:“秀才本姓潘,应选赴长安,一举登高第,做官。
”
儒生听后,亦作十七字诗一首答到:“佳人本姓陆,美质无瑕玉,念我客窗寒,同宿。
”
店女好意相待,没想到却遭恶意侮辱,自然是不愿意,就去告。
路遇一老人,老人听说此事后,也作十七字诗一首,劝女子不要将此事诉于官府,以免却许多烦恼。
诗曰:“潘郎与陆嫂,无事寻烦恼,若还到官府,不好。
”
通过上面所举,我们不难看出:十七字诗很像“打油”,是
登不得大雅之堂的。
但是,因为它来自民间,构思巧妙,尤其是最后两个字,结构突兀,极尽诙谐幽默之能事,颇有“画龙点睛”之妙趣。
所以,十七字诗“虽为小道,亦有可观焉”,很是为广大劳动人民所喜爱。
后来,这种变体诗最终发展成为一种顺口溜式的民间曲艺形式,即人们通常所说的“三句半”。
□刘书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