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突破
高中历史题(附答案)
![高中历史题(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ba0f53879563c1ec5da7148.png)
B.“吃”在中国是一个非常流行和时髦的词汇
C.中西饮食文化处于不断的交融与冲突之中
D.“吃”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产生了深刻影响
11、《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原名《八路军进行曲》,为《八路军大合唱》中的一首齐唱歌曲。随着人民军队向全国进军的脚步,迅速在全中国流传开来。解放战争中,这首歌曲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1988年7月25日,经党中央批准,中央军委决定,军委主席邓小平签署命令,将《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这首歌的创作最早可能是在:
——布热津斯基《大失败——20世纪共产主义的兴亡》
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英国的商业活动有什么特点?(1分)你认为《航海条例》实施后,其他国家会有什么反应?(1分)
(2)有学者认为:“危机的背后总会孕育着新的契机、新的起点……”请你结合20世纪的苏俄、美利坚合众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史实加以说明。(6分)
——中新网新闻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秦国崛起的原因。(3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末和二战后德、日崛起的共同特点及其主要影响。(4分)
(3)近代先进中国人也曾模仿日本人“拿来主义”,这是指什么历史事件?结果如何?(3分)
(4)从中国古代史、现代史中各举一例重要史实来证明材料四观点的正确性。(2分)
A.民主、法制与人权逐步成为各国人民的共识
B.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C.痛恨布雷顿森林体系一直在各国产生共鸣
D.《泰坦尼克号》等好莱坞影片风靡全球
25、“让预言的喇叭通过我的嘴唇
把昏睡的大地唤醒吧!西风呵,
如果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
新教材2023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考案2 第二单元 能力过关检测课件
![新教材2023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考案2 第二单元 能力过关检测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9b87015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e8.png)
第二单元 能力过关检测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 1.(2023·吉林模拟)在吐鲁番出土的唐朝墓志中,开元以后的当地 墓志开始改变高昌地区传统的书写方式,转而与中原趋同,出现了“大 唐启运,泽被西州”等措辞。据《旧唐书》载,安禄山起兵范阳时,于 阗王尉迟胜“自率兵五千赴难(帮助官兵)”。上述现象表明( B ) A.唐朝政府对外政策的开放和包容 B.西域地区对唐朝的政治认同加强 C.中央政府开始对西域实施政治管理 D.西域与内地的经济文化融合发展
后改嫁亦为常事。这主要反映的是当时( D )
A.礼教观念影响加深
B.婚姻制度受到冲击
C.社会阶层流动增强
D.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唐朝女性改嫁现象较为普遍,反映出儒家
的节烈思想影响有限,社会风气比较开放,D项正确;材料反映社会风
气比较开放,而不是礼教观念影响加深,也不是婚姻制度受到冲击,排
8.(2023·宁夏期中)据《资治通鉴·唐纪八》记载,贞观年间,唐太 宗签署了征兵18岁以下体壮者的敕书,但由于缺乏门下省的署敕,这件 事情无法执行。这体现了唐朝( C )
A.穷兵黩武军事政策 B.皇帝权力受到削弱 C.官僚制度较为成熟 D.门下省权力的膨胀
[解析] 根据材料“唐太宗签署了征兵18岁以下体壮者的敕书,但 由于缺乏门下省的署敕,这件事情无法执行”可知,唐朝皇帝下达敕书 受到制度的约束,这是官僚制度成熟的表现,通过一定的制约减少皇帝 的决策失误,有利于维护王朝的长治久安,C项正确;穷兵黩武指的是 任意发动战争,题干只涉及征兵,未涉及战争的发动,排除A项;根据 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是有作为的帝王,其权力依旧是至高无上的,并 且材料内容体现的是门下省制约皇权,不代表皇权受到削弱,排除B 项;门下省有封驳之权,这是其职责所在,不能说是其权力的膨胀,排 除D项。
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抓分天天练突破非选择题37分训练4课件
![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抓分天天练突破非选择题37分训练4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729e91bec3a87c24028c4c6.png)
同”,结合材料一、二得出相同点是政府进行干预,都以立法的 方式予以保障,不同点是中国古代的养老主要依靠的是家庭,世 界近代的养老主要依靠的是国家,通过社会保险、立法等方式扩 大养老机制的社会覆盖面。
2.(12 分)(2019·湖南长郡中学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 求。
材料 制度是一个社会的博弈规则,或者更规范地说,它们 是一些人为设计的、形塑人们互动关系的约束。从而,制度构造 了人们在政治、社会或经济领域里交换的激励。制度变迁决定了 人类历史中的社会深化方式,因而是理解历史变迁的关键。制度 对经济绩效的影响是无可争议的,不同经济的长期绩效差异从根 本上受制度深化方式的影响,这也是毋庸置疑的。
示例二:观点:新制度的确立促进了英国国家全面发展。(3 分)
论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颁布了《权 利法案》,限制了国王的权力,议会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促进 了英国政治的民主化;随着资产阶级在议会中地位的提高,英国 资本主义经济也在快速发展,使英国逐渐成为世界的头号经济强 国;随着新制度的确立,国人的思想得到进一步的解放,民主思 想成为社会的潮流,人们的生活习惯也随着新制度的确立,摆脱 了封建束缚。(9 分)
高考非选择题37分训练4
1.(25 分)(2019·陕西汉中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家庭养老,即由家庭承担赡养老人的功能。在东方 国家,老人与他们的孩子居住在一个大家庭里,家庭的所有成员, 包括老人与孩子,都用各种方式尽其义务。北魏时期,政府为保 证老人有儿女所养,首创“存留养亲”制度。其规定,如果犯人(犯 罪极其严重的除外)的直系长辈老无所养,则国家应当对这个犯 人减刑或刑罚缓期执行。在特殊情况下,为了达到赡养老人的目 的,可以赦免一些罪行不太严重的犯人。到了清代,家庭养老的 法律规定相当严苛,其中,如果老人因为养老无着而自杀,那么 儿子要以过失杀人罪论处。
高考文综全国Ⅱ卷历史真题试卷(解析版)
![高考文综全国Ⅱ卷历史真题试卷(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0e811fb4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fa.png)
2019年高考文综历史真题试卷(全国Ⅱ卷)原卷+解析一、单选题(共12题;共48分)1.(2019·全国Ⅱ)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 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 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 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 国家组织能力强大【答案】 D【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经过商鞅变法率先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使国家对地方实现了强有力的控制,因此有力量兴建大型的水利工程,D选项符合题意。
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制度走向崩溃,A选项排除。
铁质生产工具的普及有利于水利工程的修建,但不是主要因素,B选项排除。
交通运输网络的畅通与水利工程的修建无关,C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准确把握,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有利于国家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兴建水利工程。
2.(2019·全国Ⅱ)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
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 王国势力强大 B. 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 现实统治需要D. 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答案】 C【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的“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和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做法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C选项符合题意。
汉武帝时期通过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了王国问题,A选项排除。
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做法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结束了百家争鸣的局面,B选项排除。
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现的是思想文化专制和,与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无关,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汉代儒学的准确把握,汉初的“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和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做法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2005年高考《中国古代史》试卷
![2005年高考《中国古代史》试卷](https://img.taocdn.com/s3/m/1ec9102f90c69ec3d5bb759a.png)
2005年高考《中国古代史》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用时100分钟第Ⅰ卷(本卷共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江苏)“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是以下哪个朝代的百姓诅咒统治者的话?A 夏朝B 商朝C.西周D.秦朝2.(江苏)孔子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①“仁者,爱人”②贵贱有“序”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教无类”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3.(江苏)下列表述能正确反映六朝时期经济发展特点的是:A 全国经济重心南移B.寺院经济衰落C.城市中出现了柜坊D.南北经济趋向平衡4.(江苏)下列政治制度中属于辽代的是:A.猛安谋克制B.“蕃汉分治” C 察举制度D.行省制度5.(江苏)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是:A 《永乐大典》B.《古今图书集成》C《天工开物》D.《四库全书》6.(江苏)下列史实不属于江南经济发展现象的是:A 春秋时期楚相孙叔敖修芍陂B.隋唐时期成为粮食重要产地C.明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D.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蓬勃兴起7.(广东)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相传它最初的都城是A、阳城B、殷C、镐京D、牧野8.(广东)东汉明帝让西域高僧在洛阳传教,为他们建造了A、龙门石窟B、云冈石窟C、莫高窟D、白马寺9.(广东)下列各项中造成国家财政负担的是A、市易法B、岁币C、两税法D、一条鞭法10.(广东)雍正以后管理西藏事务的是:①驻藏大臣②都护③宣政院④达赖、班禅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11.(上海) “告诉我,历史有什么用?”—古往今来人们已经作出各种思考,其中唐太宗的回答是:A.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B.考古以证今,规时而达用C.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D.鉴前世兴衰,考当今得失12.(上海)原始人取火困难,保存火种显得非常重要。
右图是一尊可保存火种的陶制炊具,推测其可能出土于:A.山顶洞人遗址B.蓝田人遗址C.半坡氏族遗址D.北京人遗址13.(上海)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的青铜器风格虽迥异于中原,但其工艺可媲美于中原青铜器最鼎盛的:A.夏商时期B.商周时期C.周秦时期D.秦汉时期14.(上海)西汉太中大夫东方朔撰文上书汉武帝,所用竹简需两人抬进宫,以后改变携书不方便现象首次得益于发明了A.造纸技术B.雕版印刷C.制墨技术D.活字印刷15.(上海)北周鲜卑大臣豆卢勋自愿弃官去学儒家经典,皇帝对此大加赞赏。
2021-2022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测试试题
![2021-2022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测试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00feff8f81c758f5f61f6794.png)
2021-2022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测试试题第I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小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50分)1.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l代12位王。
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2.“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察举制3.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
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5.先秦时期,官方颁布的月令体著作中,将一年中每月的物候列出,表明动植物的生长情况,然后要求人们按照时令合理安排采集渔猎活动和农业生产。
这反映出当时()A.自然科学有了长足进步B.官方重视发展农业经济C.争霸战争推动农业发展D.耕作技术取得重大突破6.西周在行分封之时分同姓以珍玉、重器,分异姓只有远方职贡,而庶姓根据史籍记载根本得不到封赐。
这表明,西周时期()A.分封制以血缘关系为基础B.彻底否定商代的政治制度C.同姓诸侯享有的特权更多D.分封制促使等级观念生产7.战国时期,某一学派前期重视社会政治、伦理及认识论问题的探讨,关注现世战乱,在科学研究领域和逻辑学研究领域有重要贡献,主张人与人之间平等相爱。
这一派别()A.具有强烈的实践精神B.要求超然于社会之外C.主张重建起礼乐制度D.提出严刑峻法的理念8.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不再把新得到的土地分给贵族作为封地,而是直接派行政官员去管理。
2012年高考第二轮复习历史(课标全国)升级卷二中国古代文明的初步发展——秦汉、魏晋南北朝(附答案)
![2012年高考第二轮复习历史(课标全国)升级卷二中国古代文明的初步发展——秦汉、魏晋南北朝(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664e66eb307e87101f69675.png)
单元高效升级卷二中国古代文明的初步发展——秦汉、魏晋南北朝(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1.近年来,不少学者认为,从制度文明的角度看,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体现了“现代行政”的特点;学者张传玺认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具有明显“公天下”的因素。
若以此为论文主题,下列最合适的论点是()。
A.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的总趋势B.中国长期停滞于封建社会的重要政治原因C.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合理性与生命力D.明朝设立内阁是封建主义君主专制的产物2.“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
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
”材料中实现“法令由一统”的政治制度是()。
A.禅让制B.宗法制C.分封制D.郡县制3.某史学家认为:“后世官制,变化繁赜。
而其原理,不能出于治民、治军、监察官吏三者之外;此亦可见秦之定制,非漫然而设也。
”以下相关评述中,正确的是()。
①材料中的“原理”指的是三权分立与制衡②秦朝的中央官制最早体现了此原理③作者对“后世”的官制持否定态度④作者对“原理”的开创者持赞赏态度A.①②④B.①②C.②③D.②④4.西汉时期,文人司马相如由于很有名望,被汉武帝直接任命为政府官员。
这一制度是()。
A.世袭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5.历史上经常出现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背离的现象,即所谓“种瓜得豆”。
中国古代下列政治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最符合这一现象的是()。
A.秦朝郡县制B.西汉郡国并行制C.元朝行省制D.清朝军机处6.中国古代为有效应对水患和北方游牧民族侵扰,被迫采取严格的指令性社会管理方式,并以儒家、法家等学说来论证这种社会管理方式的合理性,以强化指令性管理。
这种“指令性社会”指的是()。
A.分封制B.郡县制C.中央集权制D.行省制7.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汉代从昭宣以下的历任宰相,几乎全是读书人……完全是因其是一读书知识分子而获入仕途。
黄金卷02(全国卷新教材)(原卷版)
![黄金卷02(全国卷新教材)(原卷版)](https://img.taocdn.com/s3/m/9a24fa73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c646309.png)
【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全国卷专用)黄金卷02·全国卷新教材(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西周金文中的“伯”作为称谓,主要有两种含义:一是作为贵族男子的排行,与仲、叔、季经常作为同一家族内部兄弟之间的称呼;二是作为诸侯或采邑主的爵称。
下图是伯由“排行”到“爵称”的大致轨迹。
这一过A.藩镇割据减弱中心集权B.政府重视减轻农夫经济负担C.政治斗争加剧农夫起义D.土地兼并盛行威逼租庸调制4.宋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的变化莫过于改道为路,每一路各设四个监司官,称为帅、漕、宪、仓,分别掌管军政、财赋和刺举、邢狱、常平仓和农田水利等诸多事务。
诸司互不统属、互异互补、互申互察。
这一设置在当时A.推动了刺史制度的形成B.消灭了权力失衡的现象C.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D.造成了运行机制的迟缓5.2010年,在湖北省钟祥市梁庄王墓中出土了郑和船队“海外代购”的金锭(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金锭正面錾刻有“永乐十七年四月日西洋等处买到八成色金壹锭伍拾两重”的铭文。
这枚金锭A.是东西方跨大洋贸易的证据B.推动明代海禁政策走向终结C.反映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崛起D.是明代区域文明互动的产物6.民国七年发表的《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指出:“不到半页,必有发昏做梦的话。
青年子弟读了这种旧文章,觉其句调铿锵,娓娓可诵,不知不觉,便为文中之荒谬道理所制服。
”这主要体现了A.梁启超的维新改良思想B.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思想C.新文化运动抨击旧文学D.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要求7.1960年月,宽敞内地和边疆省份新建了不同规模的现代工业,在内地形成不少工业中心,内地工业的产值占全国工业产值的比重由1957年的32.15%提高到1965年的35%。
这表明与近代相比,我国A.轻重工业结构日趋合理B.社会主义工业现代化已经实现C.工业区域布局渐渐改善D.工业技术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8.《汉谟拉比法典》第8条说“自由民窃取牛,或羊,或驴,或猪,或船舶,倘此为神之全部物或宫廷之全部物,则应被科以30倍之罚金,倘此为穆什金努(没有公民权的自由民)全部,则应科以10倍之罚金;倘窃贼无以为偿,则应处死。
全国卷Ⅱ2021年高考历史压轴卷含解析
![全国卷Ⅱ2021年高考历史压轴卷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28080e6a84868762cbaed556.png)
(全国卷Ⅱ)2021年高考历史压轴卷(含解析)一、选择题24.图1为全国出土先秦、秦汉时期铁制农具数量对比图。
这表明秦汉时期()图1 全国出土先秦、秦汉时期铁农具数量对比图A.农业生产力发生质的变化 B.铁制农具得到普及C.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发展 D.土地私有制的发展25.北宋时期,山西人司马光主张按照行政区划分配科举录取名额;江西人欧阳修主张按照才学录取。
后来,参加争论的人非常多,上至皇帝,下至一般官员都参与其中。
这反映宋代()A.科举选才标准变化 B.社会发展存在区域差距C.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D.地方行政权力逐步扩大26.明神宗有意放弃皇长子,立宠妃郑氏的儿子为太子,但受到阁臣与皇太后的极力反对,最终还是以立长子为太子而告终,没有在立储这个问题上采取更为强硬的立场。
这说明当时()A.官僚政治臻于完善 B.君主专制走向式微林合C.内阁行使决策大权 D.传统伦理影响朝政27.康熙帝曾下谕地方官要在沿海各地增设炮台,并指出:“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必受其累,国家承平日久,务须安不忘危。
”这反映出清王朝()A.已经将边防的重点转向海疆 B.预见到中国海患问题的严重性C.采取了更为积极的对外政策 D.认识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先进性28.1865年之前,茶叶和生丝是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其在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一直都在90%上下。
此后到1895年前茶、丝出口值比重不断下降,茶叶和生丝的出口值呈现与其不断增长的出口数量相反的变化。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丝茶生产技术停滞不前 B.传统经济结构逐步解体C.丝茶出口价格日益提高 D.出口商品结构不断变化29.1900年,美国国务卿要求驻柏林、巴黎、伦敦、罗马、圣彼得堡、维也纳、东京等地外交代表通知所在国外交部长:“我们认为北京的情况事实上已成为无政府状况……(美国)总统的目的和过去一样,将与其他列强共同行动。
”这次“共同行动”()A.引发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B.导致西方侵略势力深入长江沿岸C.刺激士大夫阶层提出政治改良 D.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进程30.1915年,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2014年高考历史全国卷2试题分析
![2014年高考历史全国卷2试题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940f4a8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c6.png)
2014年高考历史全国卷2试题分析一、选择题分析2014年高考历史全国卷2的选择题部分,共包含12个小题,涵盖了中国古代史、近现代史以及世界史的多个重要知识点。
通过对这些题目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命题者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上,注重基础知识的系统性和深度。
1. 古代史部分:选择题中涉及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关系、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唐宋时期的经济文化等方面。
这些题目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历史事实,还要理解这些事件背后的历史逻辑和社会影响。
2. 近现代史部分:这部分题目主要关注了晚清的洋务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关键历史节点。
命题者通过这些题目,考查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化进程中重大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世界史部分:选择题中也包含了对世界史的考查,如古希腊罗马文化、工业革命、两次世界大战等。
这些题目旨在检验学生对世界历史发展脉络的把握,以及对国际关系变化的敏感度。
二、非选择题分析非选择题部分包括了材料分析题和论述题,共两大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历史论述能力。
1. 材料分析题:这部分题目提供了一段关于明清时期中国与西方交流的历史材料,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这不仅考查了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还要求他们能够联系历史背景,进行跨时期的比较和分析。
2. 论述题:论述题要求学生就“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这一主题进行深入探讨。
这要求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历史知识基础,还要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这样的题目,命题者鼓励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三、试卷整体分析2014年高考历史全国卷2在题目设置上,体现了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即历史知识、历史思维和历史表达三个方面。
选择题部分着重于历史知识的考查,而非选择题部分则更加注重历史思维和历史表达能力的培养。
1. 历史知识的系统性:试卷中的题目覆盖了从古代到现代,从中国到世界的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要求学生具备较为全面的历史文化知识。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非选择题专练卷(含试题,含详解)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非选择题专练卷(含试题,含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c24139eadd88d0d232d46a2d.png)
【创新方案】2014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非选择题专练卷(含2013试题,含详解)1.(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筑和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图片分别是清朝皇帝治国理政的太和殿和英国的王宫、首相官邸,从图片可以看出,太和殿高大雄伟,白金汉宫工整威严,唐宁街10号平实素朴。
然后再结合中国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相关史实以及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相关内容予以解读,进一步提取出建筑背后所蕴含的政治特点,例如中国的皇权至上,英国国王的统而不治、地位尊贵以及首相的民主政治。
中英比较可从中英建筑的历史传承、历史归宿、现实影响等角度拓展作答。
答案:(1)提取信息准确,中英比较符合史实。
示例:太和殿高大雄伟,象征皇权至上。
白金汉宫工整威严,显示君主立宪制下的国王享有尊贵地位;唐宁街10号平实素朴,却是英国行政中枢,体现了民主政治的风格。
(2)概括综合。
示例:历史上的一些建筑可视为物化的政治制度、直观的权力和有形的政治文化。
考生从相关建筑的历史归宿、现实影响等角度进行拓展性作答,如太和殿现为供人参观的古迹,反映出中国已经告别君主专制、走上民主道路。
2.典型的历史图片蕴含着丰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信息。
仔细观察《清明上河图》,提取有关宋朝的城市生活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解析:本题解答的方向有二:一是从问题入手分析,找出回答的切入口。
比如本题设问中“《清明上河图》”“有关宋朝的城市生活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二是仔细观察给出的地图,重点观察图中人物的活动及其分布情况。
答案:(1)政府对城市不再实行严格的限制,城市的经济功能进一步增强。
(2)宋代城市化进程的动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
(3)宋代城市居民结构出现多元化的变化。
(4)城市居民结构变化产生的影响:城市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文化世俗化。
2015届高考历史二轮 题型专攻篇 高考必考的四类非选择题课件2
![2015届高考历史二轮 题型专攻篇 高考必考的四类非选择题课件2](https://img.taocdn.com/s3/m/4b7f2cdc80eb6294dd886c79.png)
【题型特点】 (1)命题方式:设问直接明了,角度可以是纵向,也可以是横向, 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跨度。
(2)设题类型:①相同点、相似点的比较;②不同点、相异点的
比较;③异同的比较。
【典题例证】 (2013·新课标全国高考Ⅰ·T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
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于这一地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才导致了政治上管辖范围的调
整变化小”也给3分。
现场答案:
点评:此答案犯了政治性错误,没有从史实的角度进行分析。例
如:说台湾在唐朝时才归附中央,这明显是史实性、政治性错误, 因为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本答案不得分。
修正:现象3:信息:流求不见于汉代——3分;说明:发展,经济重心逐渐南
移”也给3分。
现场答案:
点评:只结合材料回答了“现象”,没有结合所学对现象进行 “说明”。这种情况只给“现象”的分,不给“说明”的分。 修正:现象2:信息:汉代交州与唐代岭南道所辖变化不大——3
分;说明:这一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缓慢——3分。
评分说明:现象2:把信息答成“汉代交州与唐代岭南道管辖的 范围基本一致”也给3分;把说明答成“经济决定政治,正是由
比较图一、图二,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 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现场答案:
点评:没有答出汉到唐的变化,仅仅是答汉朝内部的比较。例
如:“汉代北方„„南方„„”只比较了汉代南北方,因此本 答案不得分。
修正:现象1:信息: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下游,唐代的道南北分
布大体平衡——3分;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 展——3分。 评分说明:现象1:把信息答成“汉代的州集中于北方地区,唐代 的道在南方的分布增加,有南北分布平衡的趋势”也给3分;把
山东省青岛市第二中学高考历史二轮专项突破测 古代史专题训练(含解析)
![山东省青岛市第二中学高考历史二轮专项突破测 古代史专题训练(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c97d829510a6f524cdbf8520.png)
山东省青岛市第二中学2013届高三新课标历史二轮专项突破测试卷(含解析):古代史专题训练一、选择题1.(2012年1月福建)提出“仁”和“礼”的学说,主张调整人际关系、建立礼乐文明社会的学派是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2.(2011年9月厦门双十中学月考21题)苏州碑刻博物馆的《永禁机匠叫歇碑》,是清朝雍正年间机户为禁止机匠聚众叫歇(罢工),勒加(工)银而立。
下列直接反映该碑刻所包含的历史信息是()①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②我国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兴起于苏州③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手工业中劳资斗争④中国早期雇佣工人为改善经济待遇而开展斗争A.②③④ B.①②③④C.②③D.③④3.(2012年11月湖南师大附中高三)中国古代对县级行政区的划分设置有个现象,即原有的县域经济富裕、人口密集了就再分出区域增设县治。
此做法最主要的考虑是A.增加财税 B.多安置官吏 C.给予地方更多权利 D.加强对地方的控制4.(2012·浙江)农耕技术的发明与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比较右侧两图,其中图8(1)所示的耕作技术始见于()A.战国B.秦C.西汉D.东汉5.(2012年11月山东潍坊市四县高三期中)东汉学者班固在《西都赋》中描绘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
九市开场,货别隧分”。
这里的“九市”是指A.工官监管的夜市 B.政府管理的正规市场C.物流通畅的草市 D.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6.(2012年4月北京市宣武区一模)黄宗羲认为:“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指诸侯王国),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宋解方镇之兵,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
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对黄宗羲这一表述的理解正确的是()A.包含有朴素辩证认识B.古代社会没有法律制度C.主张为天下之人立法D.反映近代民主法治精神7.唐代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体裁是A.诗B.词C.赋D.小说8.1689年一文件规定:“凡未经国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近来以国王权威擅自废除法律或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2020版 高考讲座1 中国古代史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突破
![2020版 高考讲座1 中国古代史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突破](https://img.taocdn.com/s3/m/a81d0fcd1a37f111f1855be0.png)
高考讲座(一) 中国古代史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突破环节一高考第41 题规范答题讲评[解题技法]大家都知道高考评阅非选择题是网上阅卷。
为了有效应对高考网上阅卷,解答非选择题要注意“一个前提,两个原则”。
1.“一个前提”(1)答案要准确规范,书写要工整,要答在规定的答题框内。
(2)每年高考中都会有一些试卷,因卷面字迹潦草,序号乱置,模糊不清,答题空间安排不合理,使阅卷老师找不到要点。
2.“两个原则”(1)答案“点要多、面要全、话要短”。
回答非选择题要注意答案要多角度,要点多而全,回答直接,尽量使用历史专用词句,太简洁易漏知识点,影响得高分,可适当采取“多多益善”的办法,但要注意“多”是答案的点多,是追求“广度”,而“深度”要适可而止,解释“话要短”,不要重复、啰唆。
(2)尽量把答案得分的“关键词”写前面。
要紧扣设问,把要求回答的要点,以最简洁的语句按①、②、③分别写来,每个小要点后,用冒号进行解释,让阅卷老师一眼就能看出你回答的要点。
这样做容易得高分,最起码能少失分。
[阅卷示例][例1](2018·全国卷Ⅰ·41)(25分)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
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
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
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
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材料二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
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后,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1997年底,全国共有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 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 史背景。(9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4分)
[阅卷细则]
为了保证高考阅卷的公平公正,各阅卷点除标准答案外,还有 阅卷细则,即“补充说明”,详细说明阅卷的采分点。下面是2018年 全国卷Ⅰ第41题的评分细则:ຫໍສະໝຸດ .阅卷教师希望看到的是能够减轻阅读量的
1.高考阅卷老师寄语每位考 卷面
生
(1)卷面清洁,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1)避免粗心,平时解答非 (2)书写工整,字迹清晰。
阅 卷 寄 语
选择题应严格按照“一个前 (3)在规定的答题区域答题,否则就是做无
提”“两个原则”训练。 用功。
(2)强化对主干知识与重要 (4)表述是要根据分值思考要点,尽量细
补充说明:
第一点答出维护封建统治、巩固政权等意思即可得2分; 第二点答出有利于经济发展、农业发展等意思即可得2分; 第三点答出促进儒家文化或传统道德传播等意思即可得2分。 第(2)问:历史背景 标准答案:内忧外患;(3分)西方民主思想传播;(3分)清末新 政,改革政治制度。(3分)
补充说明: 第一点答出社会矛盾激化、统治危机、农民起义不断等内忧的意 思,或者民族危机严重、列强入侵等外患严重的意思,或者内忧外患 的一些具体表现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等,即可得3分。 第二点答出西方民主思想、启蒙思想、西方民主制度之一 即可得3分。 第三点答出清末新政、清末“预备立宪”等政治改革之一 即可得3分。
[阅卷示例]
[例1] [2018·全国卷Ⅰ·41]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 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阅读材料,完成下 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 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 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 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 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 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第(1)问:变化 标准答案: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 容。(3分)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3分) 补充说明: 如果学生答出“乡约组织从个别地方扩展到全国”“由一些地方 到广泛建立”,体现出范围的扩大,也可以给3分。即:答出任意两 点,都可以得满分6分。 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2分)有 利于发展生产;(2分)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2分)
概念的准确理解识记。
分,用分号或①②③④等符号清楚表述。
(3)科学审题是方法,规范 (5)语言要简洁,切中要害。
解答得分是目的,而准确掌 (6)语言表述要规范,尽量用专业术语。
握基础知识是一切的前提, 如果卷面做到了以上6点,在“可给分可不
应下苦功。
给分的情况,从宽给分”的高考评分原则
下,将无形中增加了多得分的砝码。
[运用演练]
1.[2019·全国卷Ⅲ·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从公元前1世纪建立,到公元4世纪末分裂,罗马帝国地 跨欧、亚、非三大洲,设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岛之外的地区。罗马民 族在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腊人除外)被称为“蛮 族”。什么是罗马民族呢,那就是罗马人和意大利人,他们在语言、 经济和文化上关系密切,也是共同打下帝国天下的核心力量。据一种 比较适中的估计,整个帝国人口约5 400万,意大利约有人口600万。 行省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但 整个帝国的罗马化程度很浅,罗马人使用的拉丁语,在帝国东部只在 政府机关和城市中通行,广大农村则仍是各自语言的世界。 ——摘编自刘家和、王敦书《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
——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
材料二 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 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 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 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后,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1997年底,全 国共有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 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 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 ——据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第(3)问:意义 标准答案:乡村治理的创新,国家治理体系的健全;(2分)推动 基层民主,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2分)改革基层社会治理制度, 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2分) 补充说明: 注意:本问总分共4分,第一点和第三点同为“治理”问题,答 出任意一点给2分,不重复赋分,第二点的关键在“基层民主”。如 果能够从乡村治理和基层民主建设两个层面答题,表述准确,即可得 4分。
高考讲座(一) 中国古代史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突破
一、高考材料问答题规范答题讲练
技巧1 以“一个前提、两个原则”应对网上阅卷 为了有效应对高考网上阅卷,解答非选择题需注意“一个前提,两个原 则”。“一个前提”:答案要准确规范,书写要工整,要答在规定的答题框 内。每年高考中都会有一些试卷,因卷面字迹潦草,序号乱置,模糊不清, 答题空间安排不合理,使阅卷老师找不着要点。“两个原则”:(1)答案 “点要多、面要全、话要短”。回答非选择题需注意答案要多角度,要点多 而全,回答直接,尽量使用历史专用术语,太简洁易漏知识点,影响得高 分,可适当采取“多多益善”的办法,但要注意“多”是答案的点多,是追 求“广度”,而“深度”要适可而止,解释“话要短”,不要重复、啰嗦。 (2)尽量把答案得分的“关键词”写前面。要紧扣设问,把要求回答的要 点,以最简洁的语句按①②③分别写来,每个小要点后,用冒号进行解释, 让阅卷老师一眼就能看出你回答的要点。这样容易得高分,最起码能少失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