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形象比较

合集下载

《西厢记》与《牡丹亭》女主人公形象比较

《西厢记》与《牡丹亭》女主人公形象比较

《西厢记》与《牡丹亭》女主人公形象比较《西厢记》与《牡丹亭》是中国古代戏曲中的两部经典之作,两部戏剧都有着鲜明的女主人公形象,在描绘女性形象方面有着各自的特点。

本文将从外貌特征、性格特点以及行为举止等方面对《西厢记》中的杜丽娘和《牡丹亭》中的杜丽娘进行比较分析。

从外貌特征上来看,两位女主人公的形象相差较大。

《西厢记》中的杜丽娘被描绘为“明艳斗媚”、“秀丽艳华”,她有着一双杏眼、柳叶眉,红唇微启,似乎透露出一股柔情。

而《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则被形容为“世间少有”,“红颜总爱歌时少”,她梳的是明式巾罗垂直,妆容如画,美艳动人。

两位女主人公的外貌特征不仅反映出她们的美貌,更传达了她们身份、气质和与众不同的个性。

两位女主人公在性格特点上也有一些不同。

《西厢记》中的杜丽娘是一个极具个性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女子。

她对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想法和追求,勇于追求爱情和追求自己的幸福。

她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情感,不畏惧传统道德和伦理观念的束缚,表现出坚强而不畏挫折的性格特点。

而《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则被塑造成了一个柔弱而内向的女子。

她的性格相对被动,易受他人影响,对于自己的命运感到无能为力。

她对爱情充满了幻想和渴望,又在爱情的纠葛中迷失了自我。

两位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反映了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女性的社会地位和观念,也展现了她们在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不同选择和追求。

两位女主人公在行为举止上也有所区别。

《西厢记》中的杜丽娘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女子,她为了与临安城的马家少年秦明相遇,不畏艰难险阻,独自离家而去,并与秦明私奔,最终达到了她的目的。

她对待爱情坚持真诚和投入,表现出一种自由和勇敢的行为举止。

而《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则是一个被动而无奈的女子,在感情的道路上受到了很多挫折和阻碍。

她没有勇气表白自己的爱意,更无力改变她和平她的命运。

两位女主人公的行为举止反映了她们对待爱情和追求幸福的态度和方式,也展现了她们对自己命运的抗争和无奈。

《西厢记》中的杜丽娘和《牡丹亭》中的杜丽娘虽然有着不同的外貌特征、性格特点以及行为举止,但她们都是具有坚强与勇敢的女性形象。

中西文学上两位女性形象比较

中西文学上两位女性形象比较
“ 红杏 出墙 ,移 情别 恋 ” ,这 是 中 西 文 学 作 品 中 常 见 的一 个 主 题 ,有 些 评 论 家 认 为 ,在 大 多 数 情 况 下 ,妇 女 的 “ 杏 出 墙 ,移 红 情 别 恋 ”是 由 于 妇 女 在 以 权 力 结 构 为 基 础 的 ,大 男 子 主 义 的 社 会 里 受 深 度 压 迫 的缘 故 。 因此 妇 女 的 “ 杏 出墙 ,移 情 别 恋 ” 不 仅 红 是 妇 女 在 生 理 和文 化 等 方 面 遭 受 阉 割 的 一 种 强 烈 的经 验 ,也 是 她 们 对 社 会权 利 的 一 种 热 切 的 追 求 方 式 ,注 定 是 要 失 败 的 。 另 外 , 弗 洛 伊 德 还 这 样 认 为 ,妇 女 的这 种 “ 杏 出 墙 ,移 情 别 恋 ” 是 一 红 种 对 性 的正 常 的 需 求 与 大 胆 的 尝 试 。 社 会 学 家 认 为 这 又 是 一 种 对 社 会 的无 情 的揭 露 与 批 判 。总 之 , 我 们 如 果 按 照 上 述 几 种 观 点 去 看 “ 红杏 出墙 ,移 情别 恋 ” 的话 ,我
风 华 正 茂 ,姿 色 过 人 的 女 子 ,但 由于 命 苦 嫁 给 了 武 大 郎 。 武 大 郎
是 一 个 黑 不 溜 秋 的 “ 寸 矮 树 三 皮 ” 按 伦 理 观 念 以 为 “ 鸡 随 。 嫁
鸡 、嫁 狗 随 狗 ” 。的 确 ,在 一 开 始
的 时 候 ,潘 金 莲 一 直 守 着 自己 的 妇 道 。 丈 夫 出 f , 自家 在 家 做 饭 - j 菜 、补衣 服 等 丈 夫 回来 。 回来 后 , 两 口子 虽 说 不 上 什 么 恩 恩 爱 爱 ,
是 如 果 我 们 回 头 去 想 想 潘 金 莲 与 武 大 郎 ,两 人 既 非 “ 才 女 貌 ” 男 , 又 非 “ 当户 对 ” 门 ,像 这 样 的爱 情

张爱玲与苏童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比较

张爱玲与苏童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比较

张爱玲与苏童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比较张爱玲与苏童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两位重要作家,他们的作品中都有丰富多样的女性形象。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比较分析张爱玲与苏童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并探讨其中的异同及原因。

从受教育程度上来看,张爱玲的女性形象多数是受过教育的知识女性。

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白玫瑰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独立思考的女性,而红玫瑰则是一个不受教育、依赖他人的女性形象。

相比之下,苏童的女性形象多是缺少受教育的农村女性,如《牛》中的小连、《妻妾成群》中的西门菜、《妈阁是座城》中的杜小星等。

他们多数是无权无势,处于社会底层的女性形象。

从婚姻观念上来看,张爱玲的女性形象多是追求爱情的独立女性。

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白玫瑰坚持追求真爱,不愿意降低自己的身份地位。

而红玫瑰则是一个因为被动婚姻而感到不快乐的女性形象。

而苏童的女性形象多是被动接受婚姻安排的女性,如《妻妾成群》中的西门菜就是被西门大官人强行接为妾的。

从性格特点上来看,张爱玲的女性形象多是情感丰富、内心复杂的女性。

她们常常为了感情的起伏和纠葛而痛苦不堪,如《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白玫瑰对于自己的情感和婚姻一直存在矛盾和无法释怀的痛苦。

而苏童的女性形象多是朴实、直率、坚韧的女性,她们在面对困境和艰难时能够坚持自己的坚持和信念,如《妈阁是座城》中的杜小星就是一个对于婚姻和生活抱有乐观态度的女性。

张爱玲与苏童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在受教育程度、婚姻观念、性格特点以及对待生活态度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这种差异反映了两位作家对于女性问题的不同关注点。

张爱玲更注重女性的心理感受和情感表达,强调个体的独立性与自我的追求;而苏童更注重女性的现实处境和社会地位,关心普通女性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奋斗和生存状态。

两位作家通过对女性形象的描绘,展示了当代中国女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中的女性形象比较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中的女性形象比较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中的女性形象比较研究1. 引言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塑造了众多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

本文将对几部具有代表性的古代文学名著中的女性形象进行比较研究,以探讨不同作品中女性形象的特点和共同之处。

2. 文学作品一:《红楼梦》《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通过描述贾府家族子弟间复杂纷争,展现出了多个鲜明的女性形象。

其中,林黛玉、贾元春等人物塑造了缤纷多样的情感经历和内心世界,展示了自主、聪慧、坚韧、婉容等特质。

然而,《红楼梦》也揭示了封建礼教对女性造成的束缚与压抑。

3. 文学作品二:《西游记》《西游记》是一部融合神话传说和佛教思想于一体的奇幻小说,其中唐僧师徒四人共同经历了一系列的冒险。

在这个故事中,女儿村的小龙女、玉帝的女儿和妲己等形象展示了勇敢、聪明以及善良等美好品质。

她们不仅是主角取得成功所必需的助手,同时也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尊重和包容女性的思想。

4. 文学作品三:《水浒传》《水浒传》是一部以宋江为首的英雄史诗,其中亦有几位重要的女性形象。

穆桂英、李瓶儿等人物以她们的聪明智慧和无畏勇气来支撑起整个故事。

她们在男性主导社会中出类拔萃,展示出了坚强、独立和反抗等特质。

5. 文学作品四:《孽海花》《孽海花》是近年来备受瞩目的一部现代小说,通过描述一个富商家庭世代积累的罪恶与报应来探讨命运与自由意志之间的关系。

小说刻画了两位至关重要的女性形象,分别是罗柔和白湘琴。

两位女性形象寄托着对幸福和自由的渴望,展现出了追求坚强、不屈不挠的精神。

6. 比较与总结通过对以上几部古代文学名著中的女性形象进行比较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女性形象在不同作品中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

她们有时是封建礼教下的受压迫者,有时是勇敢、聪明的冒险者,有时则是意志坚定、追求自由与幸福的卓越人物。

这些形象鲜活地刻画了古代社会中女性的命运与挣扎,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待女性角色的态度和价值观念。

7. 结论通过比较研究《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和《孽海花》等古代文学名著中女性形象之间的异同,我们深入了解了古代社会对女性角色刻画的方式和思想观念。

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探究林黛玉与薛宝钗的比较研究

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探究林黛玉与薛宝钗的比较研究

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探究林黛玉与薛宝钗的比较研究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描绘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其中展现了众多生动的人物形象。

而在这些形象之中,林黛玉和薛宝钗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两位女性。

她们代表了不同的性格、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深深吸引着读者的关注。

本文将就这两位女性形象进行比较研究,探究她们在红楼梦中的独特之处。

首先,林黛玉是一个情感丰富、感性的女子。

她是贾府中的贵族出身,由于公主出身的缘故,她一直享受着别具一格的待遇。

然而,她的一生却充满了痛苦与矛盾。

在贾府中,她感受到了家族对她的期许和压力,同时也受到了排挤和羞辱。

她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对生活中的不公和不幸深感痛惜。

她对爱情和友情都抱有执着的追求,但却常常陷入痛苦和忧虑之中。

她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她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诗词,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然而,她的过度情感常常无法释放,使得她落得个悲惨的结局。

相比之下,薛宝钗是一个理性、坚强的女子。

她是贾府中的贵公子,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与培养。

她聪明机智,才智过人,在贾府中备受赞赏与仰慕。

她对待生活和人际关系一直保持着冷静与理智的态度,从不为情感所动摇。

她凭借着自己独立的思考和优秀的能力,在贾府的内外事务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她对待爱情的态度也很理性,她选择了自己认为合适的对象,并脚踏实地地与之相伴。

她的一生中,并没有太多的悲伤和矛盾,她面对生活的种种挫折,总能从容应对,并保持着自己内心的坚定。

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位女性在红楼梦中的形象殊途同归,各自有着与众不同的特质和价值观。

首先,她们对待爱情的态度截然不同。

林黛玉对爱情充满了浪漫主义的幻想,她追求纯粹的爱情,但却常常陷入痛苦和沉思之中。

她对贾宝玉表达了浓烈的情感,但最终却未能与之走到一起,这使她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

而薛宝钗对待爱情则较为理性,她在贾宝玉面前扮演了理智的一面,虽然她也爱着贾宝玉,但她并没有为情所动,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其次,她们对待权力和地位的观念也存在着差异。

沈从文孙犁笔下女性形象的比较

沈从文孙犁笔下女性形象的比较

翠翠 ,是那么的单纯 ,那 么的优美 ,真正是 山涧 里 的清清 的溪 水 ,林 间美 丽 的黄 鹂 鸟 。而孙 犁在
他的小说和散文里 ,特别是写的一些少女 ,更是 活灵活现 ,洋溢着生活的青春,表现 了人 的心灵 美。在女性人物 的刻画上 ,寄托着作者对理 想的 社会生活和美好人性的向往 。
第2 8卷第 6期 21 0 0年 1 1月
贵 州 大学 学 报 ( 会科 学 版 ) 社 J U N L O UZ O N V R IY ( oi c ne ) O R A F G IH U U IE ST Sc lSi cs a e
Vo 8 N仉 6 L2 NO .2 0 V Ol
收稿 日期 :2 1 0 3 0 0- 8— 0
作者简介 :鲜晓丽 (92 ) 女 ,贵州师范大学求是 学院副教授 。 16 一

1 4・ o
Hale Waihona Puke 性 ,竹林 就是 她 的家 园 。终 E与 山水 为 伴 ,她 的 t 身上也有 了 山水 的灵气 ,具有 大 自然赋 予 的活 力 , 她不染纤 尘地 成 长 着 , 内心 中对 爱 情 对 象 二 佬 傩 送 的选择是 生 命本 能 的 自然 选 择 ,绝 无 物 欲 的掺
进 行 比较 ,探 讨 其 相 似 性 和 不 同 点 ,及 其 不 同的 女 性 意 识 。
关键词 : 沈从文 ;孙犁 ; 女性形 象;女性意识 中图分类号 : o . 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59 (0 0 6— 14— 5 00— 0 9 2 1 )0 00 0
执着的信仰生活着 ,是人性至善至美 的化身。她
对于男性作家中的这种女性化倾 向 ,将其作为一 种人格素质和性别态度进行分析 ,无疑会拓展我

_诗经_与汉乐府爱情诗女性形象之比较

_诗经_与汉乐府爱情诗女性形象之比较

_诗经_与汉乐府爱情诗女性形象之比较
《诗经》和汉乐府爱情诗的女性形象有许多相似之处,也有一些区别。

两者都将女性形象描绘得美丽动人。

《诗经》中的女性形象多是贤淑美丽、温柔而聪慧的女子,如《南山有台》中的“阳之
曲则”和《采苓》中的“瞻彼淇澳,言采其蕨。

”汉乐府中的女
性形象也是以美丽妩媚为特色,如《长恨歌》中的杨玉环“白
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

其次,这两者都强调了女性的情感细腻和爱情执着。

《诗经》中的女性形象常常表达对爱情的深情,如《卷耳》中的“悠悠
我心,驰言愿言。

”汉乐府中的爱情诗也是以女性的柔情细腻
为特点,如《陌上桑》中的“春灯燃尽,泪如倾。

相思入骨,
无寐。

”都表现了女性对爱的执着和对爱人的深情。

然而,在表现方式上,两者也有一些不同。

《诗经》中的女性形象更加含蓄和内敛,往往是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如《采苓》中的“瞻彼淇澳,言采其蕨。

”而汉乐府中的女性形象则更加直接和直白,往往是通过直接陈述和表达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如《陌上桑》中的“春灯燃尽,泪如倾。

”女性形象在这些诗歌中更加真实和触动人心。

《诗经》和汉乐府爱情诗在描绘女性形象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都刻画了女性的美丽、柔情和爱情执着。

然而,两者在表现方式上有一些小的差异,不同的诗歌表达方式也给读者带来了不同的感受和体验。

中西方文学中女性形象比较

中西方文学中女性形象比较

中西方文学中女性形象的比较就我个人读书的体悟来说,东西方文学中对于女性角色的描写还是有很大差异的。

很对西方文学都有女人出轨的描写,似乎一个贵妇人有情夫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巴尔扎克的很多书都有这方面的描写,福楼拜最喜爱的角色包法利夫人也是因为出轨而香消玉损,就连“纯洁”的茶花女也是一个被包养的高级妓女。

当然,这些女性的丈夫也是有很多情妇的。

但是对比中国,男人有三妻四妾也是正常的,女性一旦出轨便是十恶不赦,潘金莲、阎婆惜等有外遇的女性几乎是遗臭万年。

中国古代女性的地位低,这可以解释一切,因为地位低,所以受约束,无法独立,受压迫,性格懦弱。

如果深究的话恐怕不只是封建礼教的约束几字可以概括的,这篇文章以我的能力只能浅谈几个方面了。

其实中国文学对于女性真善美的赞美也是很多的,中国古代女子大多都是以端庄、温婉、传统的形象示人,这样的女子是被人赞美的,比如秦香莲,至今,我们也是偏爱淑女的。

长期以来, 相当一部分女子已把男权文化观念积淀在自己的潜意识中, 进而把这种不平等的要求变成了自觉的意识, 为了别人的意见而改变了自己的价值, 她们终于在男权文化的氛围中迷失了自我。

“ 她们”就是中外文学史上为数不少的“ 淑女”形象。

我们中国没有歌德,没有他所创造的“永恒的女性引我们上升”,没有但丁的《神曲》里引导他上天堂的理想的恋人贝亚德丽采,但是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加起来,总量上对女性的表现力超过西方。

对于表现女性独立人格的追求,有非常清楚的认识,比如屈原的《湘君》《湘夫人》。

写男女爱情的诗歌更多了,西方的带有女性主义倾向作品比唐代传奇的《莺莺传》、《红拂传》晚好多年才出现,唐代传奇《莺莺传》能塑造莺莺这个形象是很了不起的。

《红拂传》写私奔,写红拂女慧眼识英雄于未遇之时,刻画了一位聪明机智豪爽的女子。

经后人一再改编成剧本,又被画家们画了又画。

唐代传奇就是这样的了,更不用说《红楼梦》中的林黛玉。

贾府的四个女子的名字连起来就是,元、迎、探、惜,谐音就是“原应叹息”。

《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与传统妇女角色的对比分析

《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与传统妇女角色的对比分析

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与传统妇女角色的对比分析概述《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而其中塑造的女性形象也卓尔不群。

本文将对《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对比分析,着重探讨这些角色如何与传统妇女形象有所不同。

1. 反传统妇女角色设定在传统社会中,妇女被认为应该以孝顺、贞淑和温柔为美德。

然而,《红楼梦》中的一些女性形象打破了这种传统观念,并表现出更加复杂和立体的个性。

### 1.1 薛宝钗薛宝钗是一个聪明、独立且有主见的女子。

她追求自己的幸福,不愿意被家庭利益所束缚,这在传统妇女形象中几乎是难以想象的。

她坚持自己心目中所爱的人,并勇敢地面对逆境。

### 1.2 林黛玉林黛玉是一个富有才情但情感复杂的女子。

她不拘小节,敢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见。

林黛玉独立思考,拥有自己的价值观,并与众人之间形成鲜明对比。

2. 对传统婚姻观念的质疑传统婚姻观念强调男尊女卑、男权至上,但《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对这种观念提出了质疑。

### 2.1 贾元春贾元春是一个聪明、有远见且内心坚定的女子。

她在面对封建家族制度时,勇于争取自己的自主权利,并为了守护她心爱的人而坚定不移地承担家庭责任。

### 2.2 史湘云史湘云是一个天真活泼、具有个性和创造力的女子。

她拒绝被嫁接到陌生环境中,并通过善良与智慧追求自由和幸福。

3. 对旧社会性别角色限制的超越旧社会常常将女性局限在家庭和婚姻中,而《红楼梦》中一些女性形象却展现了个人价值和社会地位的追求。

### 3.1 王熙凤王熙凤是一个聪明、机智且富有计谋的女子。

她在男权社会中充分利用自己的才华,成为贾府妇女中最有权势的人物之一。

### 3.2 袭人袭人是一个坚韧、勤劳且真诚善良的女子。

虽然她只是一个仆人,但她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了主人和其他人的尊重与喜爱。

结论《红楼梦》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充满了智慧、独立和勇气,超越了传统妇女角色所受到的限制。

这些形象对传统观念提出了质疑,并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追求幸福与自由。

中外女性形象对比

中外女性形象对比

绪论从人类进入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社会后,女性的地位一落千丈,跌入了社会的最底层,女性不仅在社会上受到歧视与压制,而且还被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又反过来规范和压抑了现实中的女性。

但由于中西方社会制度、文化背景、人物性格等种种的不同,中西方悲剧女性的命运也各有特色.她们的不幸遭遇构成了中西方文学史中悲伤的主旋律之一。

中国的女性因为受落后腐朽的封建专制度的束缚,思想保守落后,体现出了时刻遵从伦理道德的愚昧信念。

而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下相对民主的环境氛围,随意即使悲剧中的女性仍然具有追求自由的信念与勇气,显示了西方女性特有的个体意识和极力推崇的个人价值。

中国的戏剧作品-《雷雨》是以1923年前后的中国现状为社会背景,着重表现了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生活悲剧,各人物坎坷的人生经历最沉重地敲击着《雷雨》的悲剧丧钟。

《雷雨》中女主人公侍萍和繁漪可以说是那个时代中国女性的典型:鲁侍萍是中国最为传统的女性的代表,她单纯、善良,纯真、淳朴,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最为普通的劳动人们的优良品质。

然而,命运却没有眷顾这个善良的姑娘,年轻的对生活抱有太多美好希望的侍萍和当时的少爷周朴园倾心相爱,并为之生儿育女,但这样的真挚的感情却被金钱、利益、权利、等级观念所推翻,成了利益权势的牺牲品。

单纯善良的鲁侍萍被赶出周家,为了生活,她被迫嫁给了鲁贵,如果说上次的有爱情的婚姻是悲惨命运的导火索,那么这次与鲁贵的婚姻更是侍萍悲剧的延续.面对着没有了爱情的婚姻,侍萍将所有生的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

生活的无奈、苦痛与艰辛从来没有压倒过这个善良的女人,但让她看到孩子们的悲剧的时候,她再也不能隐忍的生活了,面对命运的无情的安排,她彻底的绝望了。

如果说侍萍的悲剧是隐忍的沉默的悲剧,那《雷雨》中的另一个主人公—繁漪便是“雷雨"式的悲剧。

和侍萍不同,繁漪是受过一些新式的教育的女性,她无拘无束、敢爱敢恨的倔强性格是《雷雨》中最具个性的形象。

曹禺和契诃夫笔下的女性形象对比研究

曹禺和契诃夫笔下的女性形象对比研究

曹禺和契诃夫笔下的女性形象对比研究曹禺和契诃夫都是著名的戏剧作家,他们的作品涉及广泛的社会生活和人类内心的感情世界。

在他们的作品中,女性角色的形象一直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通过对比两位作家笔下女性形象的差异与共同点,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认识他们的文学风格和社会观念。

一、性格比较曹禺笔下的女性形象大多是单纯、软弱、无力的。

比如《雷雨》中的潘金莲、《日出》中的翠珠等人物,她们都是受压迫和控制的弱势群体,无法自主决策与行动,只能在男性权力面前妥协。

她们的性格和处境并无显著的个性和独立性,只是被定义为男性主导下的女性身份。

曹禺对女性人性的描写往往停留在表象上,没有深入挖掘她们的内心世界。

契诃夫笔下的女性形象则更加丰富多彩,他们具有更个性化的性格和情感。

比如《三姐妹》中的安德列耶夫娜、玛瑙、伊莲娜等人物,她们都是有血有肉的复杂人物,她们在经历人生沧桑后,逐渐成长为独立、坚持自我、有思想和主见的女性。

契诃夫对女性个性的描写更加深入,让人物更加丰满和立体化。

二、现实境遇比较曹禺的女性角色多生活在封建地主社会或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她们受到社会和权力结构的限制和委屈。

在这个社会中,女性处于劣势地位,被剥夺了自由、权利和机会。

她们的生存和发展都是在男性支配下进行。

对于这种境遇,曹禺的作品通过细腻的文字描写展现了女性因为环境而产生的内心痛苦,抒发了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呼喊。

比如《雷雨》中潘金莲和父亲的关系和婚姻,通过她的内心独白,更深度地揭示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下的苦难和无助。

契诃夫的女性形象则多生活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大城市,面对着不同的社会和生活压力,但她们更多地表现出了独立自强的态度和平等自由的追求。

她们既不屈从于传统、不满足于现状,也不被经济报酬所俘虏,而是有自我意识地追求自己的生活方式与理想。

比如《小镇夏娃》中的高玛丽、尤里卡等人物,她们在面对男性社会的侵害和不公时,反抗的勇气和力量让人为之振奋和感动。

三、命运结局比较曹禺的女性角色多是被社会或家庭所摧残和压迫后无计可施的悲剧人物,结局多是失败和悲惨。

中西文化典故中女性形象之对比研究

中西文化典故中女性形象之对比研究

字记录了数不胜数 的各种典故。了解一国的文化 , 必先知其经典 , 明其渊源 , 才 能 真正 理 解 文 化 现象
的产 发 展 。
这 段话 里 既 有 对 海伦 因倾 国之 色 而 引 起 战 争 的感
慨 ,也 有希 望 这 位红 颜 祸水 赶 紧离 开 他们 的埋 怨 。 虽然 整 部史 诗 里 没有 直 接描 绘海 伦 的容 貌 , 仅有 一 处 写 到她 的 头 发 t h e f a i r — h a i r e d b e a u t y ,但 正 是这 种 “ 空 白之 美 ” 让人 们对 第 一美 女 海 伦 的容 貌 产生 了
西方文化对女性宽容随性 , 而中国文化则是苛严蔑视。西方文化的随性使得他们对女性没有具体的行 为要 求I 这体现 了 西方文化个人本位的意识 ; 而在传统文化 中, 中国女性是丧失了自我的, 这也是 中国文化群体本位价值取 向的表现。
【 关键词 】中西文化
典故
女性形 象
【 中图分类号 】1 0 4 2
无 限 的遐 想 ,每个 人 心 中都 有一 个 不一 样 的 海伦 。
对 于语 言 的 学 习者 或者 文 化 的研 究 者 、 文 学 的 爱好
者, 熟悉 对象语 言的典故 , 才能 真实地融 入到 它的 文化 中, 汲取 它 的营养 , 采 撷 它 的精 华 , 若 能 将 两种
文 化 两相 比较 , 通 过对 比研 究 则 能更 清 楚 地 了解 不 同文化形 成 差异 的原 因或 相互 交融 的原 因。本 文特
第 2 7卷
第 4期
Vo 1 . 2 7 No . 4

社 会科学研究 ・
中西文化典故中女性形象之对 比研究

【2017年整理】十九世纪三个女性形象的对比

【2017年整理】十九世纪三个女性形象的对比

包法利夫人1、包法利夫人的原型,德拉马尔夫人。

德拉马尔,是福楼拜父亲医院里面跑出的一个学生,其后在瑞镇做医生,他的续弦夫人姓古杜瑞耶,嗜好小说,生活浮华,看不起丈夫。

先结识了一个情夫,情夫却去了美国,随后又结识了一个律师的练习生,而且暗地举债,供自己靡费。

结局债高如山,练习生和她断了关系,她不得不服毒自尽。

留下了一个小女儿,但是不久,德拉马尔也自杀了。

这是1848年的事情,见于当时鲁昂的报纸。

2、爱玛的身世和悲剧人生爱玛,在贵族资产阶级社会的腐蚀、逼迫下堕落、毁灭的妇女形象。

她生于农民家庭:天生丽质,生性纯洁;得到父亲的溺爱,在修道院接受上流社会的教育,沉迷于中世纪浪漫幻想的爱情故事中,向往上流社会的奢华生活;后来,却嫁给了一个平庸愚蠢、不思上进的丈夫;导致她走上了一条追求爱情、堕落的不归路,最后被抛弃,自杀。

爱玛,性格热情、想象丰富,在修道院中却受到压抑,便通过沉湎于对爱情虚无缥缈的幻想爆发出来。

宗教教育和消极浪漫主义文学使她中毒很深。

结婚后,爱玛在家庭中找不到幻想中的爱情,便急于到社会上寻找,误把上流社会的寻欢作乐当做爱情。

反抗意识。

作者认为,爱玛的堕落归于单调沉闷的外省生活和腐化淫靡的社会风俗。

资产阶级的不道德。

在这样一个社会里,爱玛没有把自己当做一个弱者,她的悲剧和性格里的闪光点同时体现在她的反抗意识,这是值得肯定的。

和麻木的世人比起来,她主动地觉悟到要主动追求自己的幸福,这完全始于个性的自觉。

只不过,爱玛的反抗意识只单单表现在感情世界里,超出感情以外,她便失掉了头绪。

爱玛的经历映射了资产阶级政权堕落的倾向。

爱玛的堕落是她精神破产的结果,她要追求人生的幸福,现实却让她失望,便开始苦闷,终于抛弃了自己朦胧的理想,去追求堕落的生活。

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了政权以后,便抛弃了自身提出过的目标,表现出精神堕落的倾向。

3、爱玛的形象,爱玛是冷酷无情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受摧残妇女的一个代表。

爱玛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却变成了别人的玩物,她由于借债,经济日益拮据,却让高利贷者发了一笔财;花光家产以后,眼看着身败名裂,她去找律师求援,律师却要趁火打劫。

崔莺莺杜丽娘人物比较

崔莺莺杜丽娘人物比较

在中国古代文学人物画廊中,女性形象是最为精彩的一部分。

历代文学大师为我们塑造了千姿百态的女性形象。

在这其中,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就是三个光耀千古、具有奇姿异彩的典型形象。

她们有着惊人的相似,但又独具姿彩。

下面,我就对这三个女性形象的理解,简单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同样的家庭出身,同样的封建礼教教育,在爱情婚姻问题上,有着同样的反抗性格。

崔莺莺是相府的小姐,美貌多才,却生活在一个不自由的环境中。

崔相国去世后,家道中落,“食前方丈,从者数百”的生活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给崔老夫人带来无限伤感,但贵族家庭所遵循的礼教道德、家门规范还顽固地保留在她的心目中。

她是“治家严肃”的相国夫人,一心守着“相国家谱”,并时时搬出“相国家谱”来维护自己高贵的门第。

她爱自己的女儿,却严格地按照封建道德标准管束女儿的行动,想把女儿培养成那个时代所需要的“道德淑女”。

崔莺莺在她的管教下,连闺房门都不能出,因为崔夫人认为“不告而出闺门,倘遇游客、小僧私视,岂不自耻?”为了不使“女孩儿折了气分”,又派了个红娘行监坐守。

当孙飞虎兵困普救寺,她想到了女儿的安危,却更重视相国的家声,怕崔莺莺被孙飞虎抢走,她将崔莺莺许嫁给任何能退兵解围的人,这是因为“虽不是门当户对,也强如陷于贼中”。

但在张君瑞的帮助下兵退身安之后,那遵从封建礼教及维护相国门第的观念就占了上风,老夫人便企图赖婚,,让崔莺莺和张生以兄妹之礼相见,并打算以金帛来打发张生离开,以便坚持她不招“白衣”女婿的家谱,惟有张生考上状元,方肯将莺莺许配于他。

老夫人表面上是爱女儿的,但她爱的具体内容就是严厉的管教和防范,实际上爱的是“相国家谱”。

因为相府里“无犯法之男,再婚之女”,怕辱没了家谱,才舍不得将莺莺献于叛军孙飞虎。

一旦当莺莺违背了相国夫人的道路而追求真正的幸福时,却硬要拆散他们的姻缘。

封建婚姻制度、家世利益和门第观念是她言行的准则,她好象处处为女儿着想,却处处给女儿带来痛苦,这更显示封建礼教残酷的本质,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老夫人表面是慈母面目,而实际上是思想上维护封建礼教、行动上干扰男女爱情自由的封建家长典型。

中西悲剧中女性形象对比

中西悲剧中女性形象对比

中西悲剧中女性形象对比摘要:由于中西文化背景不同,中西方悲剧中的女性形象也各自不同。

她们的不幸遭遇构成了中西方文学史中悲伤的主旋律之一。

西方悲剧中的女性主要体现西方女性的个体意识和个人价值,中国悲剧中的女性所塑造的形象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孝”与”礼”,突显了重伦理道德的观念。

关键词:《美狄亚》《窦娥冤》女性形象自我意识中西方悲剧中不乏经典的女性形象,如《美狄亚》、莎士比亚悲剧中苔丝狄蒙娜,中国古典悲剧中的窦娥、秦香莲等。

她们的不幸遭遇构成了中西方文学史悲伤的主旋律之一。

处在中西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中的女性,她们的社会地位和命运往往不同,从她们身上体现了中西方不同的悲剧精神。

通过分析中西方悲剧在角色塑造上不同以及中西方悲剧中女性意识的不同来比较中西悲剧中的女性形象。

一、悲剧意识的产生从人类文化与文学的发展来看,悲剧意识是在人类感受到自我与整个宇宙、整个大自然、整个世界的分裂和对立中产生的,最早体现悲剧意识的是神话。

??中西神话的许多内容都是原始人民对悲剧现象以自己的方式作了痛苦的表述。

在古希腊的悲剧中首先贯穿的是人和神的对立。

在古希腊的文化中,“神”是体现宇宙的和大自然的意志的,人和神的对立就是人和宇宙、大自然的分裂和对立。

在这种对立中,“神”的意志是不可战胜的。

但是,人类却不可能完全遵从神的意志,他有独立的愿望和追求。

如“神”不把火种交给人类,普罗米修斯违背神的意愿,偷了火种交给人类。

他违背了神的意志,受到神的惩罚,就被铁链锁在高加索山上。

失败没有使他屈服,他在反抗宙斯的专制权力中表现了自己的力量。

俄狄浦斯王注定要杀父娶母,这是神的意志。

他无法逃脱自己悲剧的命运,但他一直都在努力反抗神的意志,正是他反抗自己命运的努力表现了自己的崇高。

这些故事将人的主体性的力量才被发挥到了极致,透露着对人生悲剧性现象的强烈拒斥,显示着渴望合理、正义的主观意志,体现着不可调和的天人冲突。

中国神话不像西方追求世界的完美和主体意愿的充分实现,而对悲剧现象采取坦然接受的客观、现实的态度,强调人面对苦难的奋斗意志和主观精神。

中西方文学中女性形象比较

中西方文学中女性形象比较

中西方文学中女性形象比较女性形象一直是文学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其在不同文化、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级中具有不同的表现。

在中西方文学中,女性形象有着很大的差异。

本文将以1000字左右的篇幅,从女性角度出发,对中西方文学中女性形象进行比较。

中国文学中,女性形象主要以德艺双馨、贞洁优美的“贤妇”为主流形象。

在古代中国,妇女地位较低,妇女的话语权非常有限。

因此,中文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往往是通过男性视角来呈现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地位逐渐提高,中文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也开始多元化。

近现代的中文文学中,女性形象逐渐呈现出新的特点。

康梁在《荷花淀》中塑造了一个有思想、有情感、有精神追求的女性形象——荷花。

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中,阿Q 的情妇小贝司出现在两个章节中,她不是女主角,但是她的形象十分深刻,她为自己的“人性”意识辩护,是中国文学中首个代表自我的,脱离传统“贤妇”形象的女性形象。

相较于中文文学,西方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多元化得多。

在古代文学中,女性形象多呈现为妇女模样,能够作为父权社会的家庭维护者。

然而,在现代文学中,西方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变得越来越鲜活,呈现出更加自我和多元化的特点。

例如,简·奥斯汀在她的小说中创造了一系列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这些角色包括伊丽莎白·班纳特、艾玛·伍德豪斯、弗吉尼亚·伍尔芙等。

这些女性都具有智慧、活力和自我意识,她们拥有自己的思想、志向和主张。

而与此同时,西方文学中也存在着女性形象的负面描绘,例如诸如高迪维娜(Goneril)和莱尔妮亚(Regan)这样的角色,她们贪婪、自私、残酷,对周围的人没有任何同情之心,相当狡猾和不道德。

结语总体来说,中文和西方文学中的女性形象都经历了多次变革。

中文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在“贤妇”形象的基础上逐步多元化,而西方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则更加打破了传统,创造了一系列形象鲜明、自我意识强的女性人物。

无论是中文文学还是西方文学,女性都在日益提升自己的地位,女性形象的多样化也更加深刻地反映了现代女性的特点。

中外女性形象对比

中外女性形象对比

绪论从人类进入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社会后,女性的地位一落千丈,跌入了社会的最底层,女性不仅在社会上受到歧视与压制,而且还被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又反过来规范和压抑了现实中的女性。

但由于中西方社会制度、文化背景、人物性格等种种的不同,中西方悲剧女性的命运也各有特色。

她们的不幸遭遇构成了中西方文学史中悲伤的主旋律之一。

中国的女性因为受落后腐朽的封建专制度的束缚,思想保守落后,体现出了时刻遵从伦理道德的愚昧信念。

而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下相对民主的环境氛围,随意即使悲剧中的女性仍然具有追求自由的信念与勇气,显示了西方女性特有的个体意识和极力推崇的个人价值。

中国的戏剧作品—《雷雨》是以1923年前后的中国现状为社会背景,着重表现了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生活悲剧,各人物坎坷的人生经历最沉重地敲击着《雷雨》的悲剧丧钟。

《雷雨》中女主人公侍萍和繁漪可以说是那个时代中国女性的典型:鲁侍萍是中国最为传统的女性的代表,她单纯、善良,纯真、淳朴,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最为普通的劳动人们的优良品质。

然而,命运却没有眷顾这个善良的姑娘,年轻的对生活抱有太多美好希望的侍萍和当时的少爷周朴园倾心相爱,并为之生儿育女,但这样的真挚的感情却被金钱、利益、权利、等级观念所推翻,成了利益权势的牺牲品。

单纯善良的鲁侍萍被赶出周家,为了生活,她被迫嫁给了鲁贵,如果说上次的有爱情的婚姻是悲惨命运的导火索,那么这次与鲁贵的婚姻更是侍萍悲剧的延续。

面对着没有了爱情的婚姻,侍萍将所有生的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

生活的无奈、苦痛与艰辛从来没有压倒过这个善良的女人,但让她看到孩子们的悲剧的时候,她再也不能隐忍的生活了,面对命运的无情的安排,她彻底的绝望了。

如果说侍萍的悲剧是隐忍的沉默的悲剧,那《雷雨》中的另一个主人公—繁漪便是“雷雨”式的悲剧。

和侍萍不同,繁漪是受过一些新式的教育的女性,她无拘无束、敢爱敢恨的倔强性格是《雷雨》中最具个性的形象。

中日谚语中女性形象的比较

中日谚语中女性形象的比较


认 为 女性 缺 少 知 识 。在 ( 2 ) 中 认 为 女性 的 教育 水 平 会 严 重 影 响 到下 一 代 . 认 为 无 知 的 女性 会用 暴 力 手 段 教 育孩 子 。 日本 的谚 语 7 认 为 女性 “ 鼠 目寸 光 ” , 只看 到 眼前 的利 益 . 不会 做 长远 打 算 这 大 概是 古 代 传 统 社 会 这 个 大 的环 境 下 .人 们认 为女 性 只 需 要 拥 有 美 貌 , 不 需 要智 慧 、 才 气 等 的差 别 意 识 的 反 映 。 在 儒 家 思 想 的教 育 下 人 们 认 为 “ 女 子 无 才 便 是 德” . 所 以不 重 视 女 性 教 育 . 以至 于 限 制女 性 受 教 育 的 权 利 所 以 . 可 以说 女 性 的无 知 和 无 能是 封建 制 度 的 产物。 二 家 庭 和 女 性 ( 一) 妻子 和丈 夫 封建 制 度 最 显 著 的 特 点是 “ 男 尊 女卑 ” 的思 想 三 从 四 德是 男 尊 女 卑 思 想 的 具 体体 现 这 就 要 求 女性 未 嫁从父 、 既嫁从夫 、 夫 死 从 子 儒 家 的道 德 观 主 张 夫妻 关 系 中 的男 性 的权 利 和 女性 的 义 务 . 这使 得女 性 在 家 庭 中 处 于被 动 的地 位 ( 1 嫁 鸡 随 鸡嫁 狗 随狗
( 2 ) 夫 唱 妇 随 了 ,主人 匕病 氮e 胯 如 彳 夫c 二 付 < 女 道
( 2) 妇 人 之 言 不 可 听
7 , 女 三人 寄 扎 c 蠢 L 、 女 言 . j明 <, 、 : 加 岛守 从 上述 谚 语 中可 看 出 . 中 日两 国女 性 被 认 为 是 一 个“ 多言” 的存 在 。 中 国的 谚语 ( 1 ) 中将 嘴 快 、 话 多 看 做 是 女性 与生 俱 来 的天 性 。 因 为 人 们认 为 “ 祸 从 口 出” . 自然 而然 对 女 性 的快 嘴 没 有 好 印 象 了 同样 日语 的谚 语了 , 中认 为女 性 善 于 言 谈 如 果众 多女 性 聚在 一 起 的 话 , 难 免 会 说 别 人 的 闲话 。 就这样 。 女性 的言 辞 一 直 被 否 定 .甚 至 对 女 性 的 言 行 提 出 了 一 系列 苛 刻 的 要求 中国的谚语 ( 2 ) 和 日本 的谚 语 一 致 认 为 , 女 性 的 言 辞 是没 有 价 值 的 . 是 不可 听信 的 正 是 因为 在 封 建 桎 梏下 . 女 性 的 社 会 地 位 卑 微 导 致 女 性 的言 语 、 生 活 也 受 到 了很 大 的 限制 ( 二) 愚 昧 中 日传 统 观 念 认 为 女 性 的 心 智 和 能 力 远 不 如 男 性 他 们 忽 略 了女 性 在 社 会 中 的作 用 这 样 对 女 性 是 不公平 的, 也是不正确的。 因为 在 古 代 传 统 社 会 里 , 除 了 -l b 部 分 的女 性 可 以上 学 之 外 . 大 部 分 女 性 都 待 在 家 里 为成 为 “ 贤 妻 良母 ” 做 准 备 女 性 在 教 育 上 受 到 的 不 平 等 的待 遇 使 得 人 们 认 为 女性 既无 知又 无 能

飘与红与黑的女性形象比较分析

飘与红与黑的女性形象比较分析

飘与红与黑的女性形象比较分析在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飘》和《红与黑》作为两部经典的文学作品,都塑造了不同的女性形象。

本文将对《飘》中的斯嘉丽和《红与黑》中的玛蒂尔德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她们的共同点和差异,以及对作品情节和主题的影响。

一、斯嘉丽与玛蒂尔德的背景与人物形象《飘》中的斯嘉丽·奥哈拉是一个勇敢、坚强而又富有魅力的女性。

她生长在一个南方农场主家庭,天生的美貌和聪明才智使她备受瞩目。

在内战期间,斯嘉丽通过坚强的意志和聪明的头脑,成功保护了自己和她的家人。

她不愿被视为柔弱的花瓶,而是以坚毅和自尊的品质,在逆境中展现出自己的韧性。

相比之下,《红与黑》中的玛蒂尔德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复杂情感的女性形象。

玛蒂尔德出身贫寒,却在富裕的巴黎家庭中当女教师,那里富有知识和社交地位。

她独立自主,渴望获取更高的社会地位和教育水平,但受到传统的限制和社会规范的束缚,她难以摆脱自己的境遇。

二、性格特点的比较斯嘉丽是一个具有强大意志力和决心的女性,她的勇敢和决断使得她能够在逆境中生存并获得成功。

她对自己的家庭和土地充满了热爱,始终不忘自己的起源。

然而,她的坚持和执着有时会让她变得顽固,不顾他人的感受。

她在追求自由和幸福的过程中,经历了许多痛苦和牺牲。

相比之下,玛蒂尔德有着更为复杂的性格。

她渴望通过结婚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但同时也拥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行动能力。

她对于权力和地位的追求,常常让她迷失在自己的欲望中。

尽管她渴望自由和独立,但她受到社会对女性的限制以及对道德规范的束缚,使得她无法完全实现自己的愿望。

三、对故事情节与主题的影响斯嘉丽的性格特点和她的行为举止直接影响了《飘》的情节发展。

她强烈的个人意识和纠缠不清的感情,在战争和重建时期为小说提供了紧张和动感的背景。

她的坚持与矛盾不断推动着故事的发展,也使得作品更加丰满完整。

同时,斯嘉丽也成为了女性力量的象征,她的形象对当时的社会起到了激励和鼓舞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楼梦》、《牡丹亭》、《西厢记》
女性形象之比较研究
一、三位女性对待爱情的态度之比较
莺莺是贵族小姐,从小生活在家风严谨的家庭中,受的是传统女德教育,这样的身份与成长环境使她不可能在追求爱情时能够随心所欲,在三位女主角中显得最为被动、拥有自我牺牲精神。

她对张生是一见钟情,由爱而欲,并且她的爱与欲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莺莺被张生之才与貌吸引这一点被作品交代得十分凝练清楚,奠定他们爱情基础的就靠赖婚之前的三次见面,这三次见面与原著描述也基本一致,通过这三次见面,莺莺对张生的了解从外表到文采到能力、人品层层深入,最终在心中默默认定了这个伴侣。

虽然在兵围普救事件后,她心中己认定张生,但相互之间还谈不上深入了解,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一个少女心里有所顾忌所以并且作出一些反反复复的举动。

后来经过进一步接触,张生还为她害了相思病,她才对他彻底信任。

最后终于放下一切顾虑,做出自献行为。

与之不同的是,杜丽娘表现的最压抑闭塞。

一直在人性自然欲望的驱使下追求爱的权利,由欲而爱而至情。

与崔莺莺的循序渐进不同,杜丽娘的爱情来得猛烈而又突然,她是在毫无心理准备时突然梦里闯进一个书生,不经过一点恋爱过程便直接抱她到牡丹亭畔共度云雨之欢"莺莺爱的是张生这样一个实实在在的异性,杜丽娘则热衷于自己的爱情感觉更甚于柳梦梅这个人。

与其说杜丽娘在梦中相识了一个-人.,不如说这个人,让她感受到了情的热辣辣的魔力。

与其说梦醒后她要寻找这个-人,不如说杜丽娘要寻找那令她铭心刻骨的-情。

林黛玉作为封建社会的叛逆者,形象刻画紧密宝玉、黛玉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本是一体:宝玉即黛玉,黛玉即宝玉,作者把他们一分为二,又通过爱情这条线把他们合在一起"他们的形象超越男女,我们可以发现宝玉身上有许多女性行为,比如说喜欢吃胭脂等。

黛玉身上也有男性行为,最明显的便是以文为友。

黛玉是三位女性形象中最具有性格魅力的一个,这个形象本身就有多种身份类型的重叠:她不仅是一个幽闺少女,还是一位诗人。

诗人身份是另两位女主人公所没有的,虽然崔莺莺和杜丽娘也都有一定的才华,却不似黛玉“一生心血结成字”。

黛玉不仅想把一腔情怀通过文字表达出来,更想通过作诗体现自我价值。

宝黛爱情的发
展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爱情的朦胧阶段、爱情的明朗阶段和爱情的被摧毁阶段。

林黛玉的爱情观与崔莺莺、杜丽娘有很大不一样,她的爱情完全在于精神层面,可以说只有爱没有欲,她追求的是知己之上的爱情,但其实她与贾宝玉之间有多少成分属于爱情呢?爱情似乎只是一件他们同披的外衣,他们之间的感情更多是属于封建叛逆者,惺惺相惜、同舟共济。

同时,林黛玉具有封建社会一般文人普遍具备的清高、孤傲的性格特点,她的清高与孤傲使她不可能像薛宝钗一样用心去经营婚姻。

相对于前两者,在思想意义上,林黛玉的爱情追求已无需用主动、被动来评价。

因为她与宝玉的相知相惜已经超越一般意义上的男女爱情,但是她在很多时候还是有一些具体的主动表现,这主要是因为有宝钗这一情敌的存在,若是没有宝钗,她未必用得着有这些表现,黛玉此类行动的幅度基本上停留在对宝玉进行思想渗透的范围内,可以说,杜丽娘的主动性主要体现在行动上,而林黛玉的主动性主要体现在思想上。

二、三位女性对待爱情对象功名的态度之比较
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三人对待各自爱情对象功名的态度总的来说可以用同中有异一词概括。

莺莺的思想比较单纯,她不在意功名,但她也没有解决婚姻难题的对策,她只是单纯地拒绝功名,只是像个孩子一样不负责任地说:我不要。

因为功名迫使他们分开,如果他们不用为了功名而分开,想必莺莺也不一定会拒之于千里。

她从来都不曾对功名这个问题进行过成熟的思考。

相比之下,杜丽娘对功名的态度显得比较成熟,她在乎功名。

希望柳梦梅能够金榜题名"杜丽娘在春容上面的题诗有一句/他年得傍蟾宫客,不在梅边在柳边,不经意间已初步透露她心目中的爱情对象就是获得功名的男子;获得新生后,因为担心陈最良会去告官,她与柳梦梅携石道姑直奔临安而去,为的就是让柳梦梅上京应试;到了临安后,一天石道姑兴冲冲从街上跑回来通知科举考试就要开始了,杜丽娘本来正与丈夫聊着甜蜜的爱情话题,一听这个消息,立即催促柳梦梅快行。

应该说三位女性本性都不在乎功名,只是林黛玉的不在乎与崔、杜不一样,她的蔑视功名是思想觉醒的表现,莺莺只是在功名与爱情冲突时才表现出对功名的不满,并未达到林黛玉那样的认识高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