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1)-研学平台 研究型协同学习平台
研究型课程自适应学习平台介绍
数据存储与处理
数据存储
使用云存储服务如阿里云OSS或AWS S3,实现数据的可靠存储和高效访问。
数据处理
利用大数据处理技术如Hadoop或Spark,对海量数据进行高效处理和分析。
安全与隐私保护
数据加密
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存储,确保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
访问控制
实施严格的访问控制策略,确保只有授权用户才能访问相关数据和资源。
学习成果评估
通过测试、作业等方式评估学生学习成果。
互动交流模块
在线讨论区
学习小组合作
学生可在讨论区发表观点、提问、解 答问题。
学生可组建学习小组,共同完成学习 任务和项目。
实时交流工具
支持在线语音、视频交流,方便师生 互动。
03
平台技术实现
前端技术选型
跨平台开发框架
使用React Native或Flutter等框架 ,实现iOS、Android以及Web应用 的统一开发,降低开发成本。
实施效果
通过该平台,企业的培训 成本得到降低,同时提高 了员工的培训参与度和效 果。
适用范围
适用于企业的内部培训学 习,特别是对于需要大量 在线学习和考核的企业员 优势与挑战
平台优势分析
个性化学习 资源整合 实时反馈
促进自主学习
自适应学习平台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能力水平,提供个 性化的学习内容和路径,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平台整合了多种学习资源,包括课程视频、在线测试、互动讨 论等,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学习支持。
平台能够实时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提供及时的学习反馈和 建议,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策略。
实施效果
通过该平台,学生的学习效率得 到提高,同时减少了线下学习的 成本和时间。
跨学科融合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跨学科融合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目录一、内容概要 (2)(一)研究背景 (3)(二)研究意义 (4)(三)研究目的与方法 (5)二、跨学科融合的价值意蕴 (6)(一)促进知识创新与拓展 (7)1. 跨学科知识整合的优势 (8)2. 跨学科研究的新领域 (10)(二)提升教育质量与人才培养 (11)1. 教育模式的创新 (13)2. 人才培养的多元化 (14)(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15)1.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17)2. 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 (18)三、跨学科融合的现实困境 (20)(一)观念层面的障碍 (20)1. 教育观念的转变难题 (21)2. 科研评价体系的局限 (23)(二)制度层面的制约 (24)1. 研究项目的组织与管理 (25)2. 学术评价与激励机制的不完善 (27)(三)实践层面的挑战 (28)1. 跨学科团队的组建与运行 (29)2. 跨学科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30)四、跨学科融合的路径选择 (31)(一)更新教育观念,树立跨学科教育理念 (33)1. 强化跨学科教育意识 (34)2. 推动教育内容的革新 (35)(二)改革科研管理制度,激发跨学科研究活力 (37)1. 建立跨学科研究项目申报机制 (38)2. 完善跨学科科研成果评价体系 (39)(三)加强实践探索,构建跨学科融合平台 (41)1. 搭建跨学科合作网络 (42)2. 创新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 (43)五、结论与展望 (44)(一)主要结论 (46)(二)未来展望 (47)一、内容概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文化等多元领域逐渐交融,以问题为导向的跨学科融合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本文旨在探讨跨学科融合的价值意蕴,分析其在现实中所面临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路径选择。
跨学科融合的价值意蕴在于打破传统学科界限,促进知识的创新与应用。
它鼓励学者从多角度、多层次审视问题,激发新的学术增长点,推动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应用情况、典型模式与赋能策略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应用情况、典型模式与赋能策略作者:曾媛黄志南薛瑾黄旭光来源:《中国电化教育》2023年第11期摘要:國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建设是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重要内容,建好用好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对深化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意义深远。
应用模式是对应用行为的深度凝练,该研究从推进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应用实践的角度出发,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在厘清国家平台应用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家平台应用模式具有多主体参与、多环节融入、全方位服务和全过程评价的四个特征,深入剖析了双师课堂和自主学习两种典型应用模式,并进一步探讨了聚焦一线教育教学优化应用模式、加强优质数字资源整合满足不同需求、优化国家平台功能结构促进提质增效、加大培训推广力度提供典型示范四方面赋能策略。
关键词:基础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应用模式;教育数字化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本文系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中央电化教育馆)2022年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课题“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应用模式研究”(课题编号:KZD202203)研究成果。
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1]。
建设应用好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以下简称“国家平台”)是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服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是推动教育组织转变教学范式、组织架构、教学过程、评价方式等全方位的创新与变革的有力抓手[2]。
自2022年3月上线以来,国家平台按照需求牵引、应用为王的建设思路,建设了德育、课程教学、课后服务、教师研修等10个版块资源,涵盖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五育内容[3]。
结合用户在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需求,国家平台设计了覆盖教与学全场景应用、支持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助力教师专业成长的9大应用场景。
除提供Web平台服务以外,国家平台先后升级和开发了手机版、Pad HD版和桌面端三类客户端,面向所有用户免费提供各项教育教学服务。
CNKI研学平台使用介绍1
CNKI研学平台使用介绍1选题定题下载文献结合数据撰写文章1、所有文章均无摘要预览、全靠看标题或随机决定阅读顺序;2、把全文复制到word 或纸质打印,无法在文中加笔记或标识3、拓展什么知识全靠自我觉悟4、一堆看不出关联文献笔记内容的手工梳理投稿内容模型Content model 初读+分类+排序+摘抄+笔记+引文遥遥无期啊多次重复反复1、从一堆看不出关联的文献摘要、笔记及文献内容梳理总结,对个人的知识结构化能力要求较高;2、全程靠人工在各类已有文档里手工 复制粘贴,且要人工进行每次文档格式的梳理,操作繁琐。
传统论文写作检索、下载、新建文件夹传统论文写作遇到的问题1、文献知识关联被打散,难以结构化学习辅助论文写作2、学习与总结过程中大量依靠人工摘抄、复制粘贴,知识积累梳理繁琐费时3、论文写作环节中知识拓展学习、结论梳理环节,没有章法可寻4、学习笔记难以和学习文献有机结合,融为一体CNKI协同研学平台是面向个人知识创新和研究型学习的核心服务平台。
在内容资源XML碎片化的基础上实现交互式增强出版,致力于构建新一代数字图书馆——研学型数字图书馆。
CNKI协同研学平台分为“研读学习”“创作投稿”“学术社交”“知识管理”四大模块。
提供了学科、发表年度、研究层次、基金信息、资源类型、来源刊物、被引次数、下载次数等一系列分组、筛选渠道,帮助用户快速定位自己想要的文献。
按章节段落进行每块内容的精读点击任一章节进行跳转阅读与该文有知识关联的参考文献与引证文献,在对应段落的右侧,便于查看与获取,不需再翻到文后查看。
标记文献重要度单篇文献的所有学习笔记,会在全部笔记 模块下呈现,系统提供了三种笔记呈现方式在网状显示方式下,可直接查看本文与参考文献之间的引用关系,图谱中圆形代表文章,方形代表所做笔记;最大圆圈为本文,其笔记内容单独引申并以原文笔记进行表示,参考文献所做笔记由单色标注。
前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所有文摘、笔记、汇编、创作、个人网盘及cnki文献均可直接检索插入。
智能研修,开启教研新变革
智能研修,开启教研新变革发布时间:2022-12-13T15:07:42.99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2年12月2期作者:陈娇廖丹[导读] 双减推动着课堂教学的变革,传统教研已不能满足教师的学习需求。
在教育现代化的今天,智能研修平台能有效解决我校数学传统教研活动开展难以及教研过程中的痛点和难点问题。
随着智能研修平台的深入使用,开展智能研修,创新5G双师教研,促进教研与教研工作的改进与优化方法,推动我校数学集体教研向智能化和精准化方向发展,提高我校数学教研质量及教师专业化成长,从而促进我校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提质增效。
陈娇廖丹四川省成都高新区实验小学【摘要】双减推动着课堂教学的变革,传统教研已不能满足教师的学习需求。
在教育现代化的今天,智能研修平台能有效解决我校数学传统教研活动开展难以及教研过程中的痛点和难点问题。
随着智能研修平台的深入使用,开展智能研修,创新5G双师教研,促进教研与教研工作的改进与优化方法,推动我校数学集体教研向智能化和精准化方向发展,提高我校数学教研质量及教师专业化成长,从而促进我校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提质增效。
关键字:数学课堂教学智能研修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2)12-086-01数学是学生学习的一门基础课程,也是了解与认知世界的根基。
如若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不当、教学方式过于枯燥单一,则很难让广大学生产生共鸣,从而致使学生逐渐失去对数学学习的信心与动力。
在平时的常规教研集体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很多的问题。
一、集体教研现状1.教师们教学负担较重,时间不统一,日常的集体教研很难做到全员参与。
我校老师几乎都是双班数学教师,还要兼任其他学科,双减后延时的出现,让老师们的课时更多。
同时老师们的时间分配也很零散,想找机会大家集中在一起探究、一起学习的时间较少。
2.部分教研组老教师多,一些教师仍存在比较专注于应试教学,对相关的数学教材研究不够深入、教研不够仔细的问题。
科研平台助力教学推进创新人才培养
科研平台助力教学推进创新人才培养【摘要】科研平台在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通过科研平台,学生能够参与实际的科研活动,拓展知识面,培养创新思维。
科研平台也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
通过参与科研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学术知识,并且在与老师以及同学的交流合作中不断提升自己。
科研平台对于教学推进和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可以帮助学生全面提升自己的能力,培养出更多的创新人才。
【关键词】科研平台、教学推进、创新人才培养、教学质量、学生参与、实践机会、创新思维、师生交流、合作、重要性。
1. 引言1.1 科研平台助力教学推进创新人才培养科研平台是指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进行科学研究和实践活动的场所和条件的平台。
在高等教育领域,科研平台的建设和利用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创新人才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利用科研平台可以提升教学质量。
通过在科研项目中的参与,教师可以及时获取最新的学术资讯和研究成果,从而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教学更加科学化和前沿化。
参与科研项目也可以激发教师的热情和创造力,提高教学的灵活性和实效性。
科研平台可以促进学生参与科研活动。
学生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可以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科研过程中,学生可以与导师和其他研究人员进行密切合作,共同探讨问题,开拓思维,提升自身的学术水平和综合素质。
科研平台不仅可以提供实践机会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还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通过科研平台的建设和利用,学校可以促进教学推进和人才培养,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也可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从而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 正文2.1 利用科研平台提升教学质量利用科研平台提升教学质量是当前教育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科研平台作为学术研究和实践活动的场所,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资源和机会,进而提升了教学的质量。
完善三个平台 使教师研究能力不断发展
完善三个平台使教师的研究能力不断发展课改犹如大海行船,四面茫茫,漫无边际,那么究竟让教师在行进中抓住什么、抓实什么、如何行驶、驶向何方,必须有一个很好的定位。
2004年,在领导及专家的引领下,我校领导班子和教师代表根据我校课改发展实际和教师当时的发展状况,在认真学习反思研讨的基础上,理出了一条以课堂为研究中心,以教研为基本方式,以展示为激励手段,以制度作为保障的“搭建三个平台,让教师向研究型发展成为可能”校本研训思路框架,经过后来的多次完善和补充,形成了今天的三个平台。
三个平台指的是:学习平台、交流平台、实践平台。
几年来的实践使我们感受到:一、让平台成为一池活水,常涌常新课改没有一个固定的经验模式,它随着教师的成长而发展。
案例1:实践平台上的一个点是“同组同讲一个课例的多次研讨”活动。
一年前,这个点是“课堂教学大练兵”活动。
活动形式就是领导集中时间听推门课、听跟踪课、听有准备的课、听邀请课,力图通过密集听课、密集研讨来提高研究的点数和频率,从而尽快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
上学期我们按既定策略听了一个多月的课,效果不错,教师有了压力,也有了动力,因而涌现出了一些好课。
为什么要改呢?本学期开学初我们又按上学期的方法从一年级逐年级开始听评课。
但是我们很快发现,部分教师的研究积极性并没有因为学期的延伸而提高,而是动力和压力都在减弱,许多强调再三的老问题还在重演,我们还从个别教师身上感到,我们的极端负责换来了麻木应对,我们的高涨热情和辛勤劳动换来了轻描淡写。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没有责怪教师,因为我知道,问题不在教师,(就像教师课没讲好问题不在学生一样),而在于我们的策略。
教师不感兴趣,说明我们所做的已经不再是教师需要的,也许上学期需要,但这学期的重复,已触动不了教师的研究兴奋点,点燃不了教师的研究热情。
于是我们马上停止听课,当天就召开有教研组长参加的领导小组扩大会议,针对问题进行反思,找问题的打结点,结果发现问题的根本在于有些教师是由于上学期认认真真的备课了,可还是漏洞百出,与还是优秀课无缘,于是失望,更不知道怎么讲课了,便开始消极应对了。
科研平台助力教学推进创新人才培养
科研平台助力教学推进创新人才培养随着社会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创新人才的培养变得尤为重要。
在当今社会,科研平台的建设已经成为大学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为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学术资源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科研平台的发展对于推进教学工作的创新非常重要,有助于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本文将探讨科研平台在教学工作中的作用,以及它如何助力教学推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科研平台在教学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科研平台为教师提供了更广泛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资源,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术空间。
教师在科研平台上能够更好地开展科研工作,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积累更多的研究成果,从而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术资源和更高水平的教学内容。
学生在科研平台上也能够更好地进行科研学习和实践,更好地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科研平台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空间,使得教学工作更加丰富多彩,更有挑战和创新性。
科研平台提高了学校的科研实力和影响力。
科研平台的建设使得学校的科研实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提高了学校的科研水平和科研能力,为学校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和机会。
在科研平台上,学校能够更好地开展科研合作和交流,获得更多的科研资源和科研支持,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和科研业绩,提高学校的科研影响力和学术声誉。
科研平台还能够为学校的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提供更好的保障和支持,提高学校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
科研平台的建设不仅有助于提高学校的科研实力和影响力,更重要的是它能够为学校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带动学校的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科研平台的发展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
科研平台的建设需要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扶持,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
只有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和支持,科研平台才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和建设,为学校的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提供更好的保障和支持。
科研平台也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和合作,只有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和合作,才能够更好地发挥科研平台的作用,带动学校的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教育信息化赋能“双师教学”助力教育资源均衡
教育信息化赋能“双师教学”助力教育资源均衡作者:梁锦锦乜勇来源:《陕西教育·综合版》2024年第03期“双师教学”模式是在党和政府大力推进“教育+互联网”、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依托先进的互联网和现代教育技术,借助双向互动的直播教学平台,为区县学校引入高质量的教育资源,是弥补城乡教育差距、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均衡教育资源的途径之一。
它是一种“线上名校名师+线下任课教师+平台+数据”的混合式智慧教学的模式。
通过科学安排教学计划,统筹线上和线下两个课堂,深化交流互动,来更新教育理念和优化教法学法,推动教育教学提质增效。
这一理念与教育部提出的“三个课堂”的“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内容高度契合,有助于解决教师教学能力不强、发展水平不高的问题,促进“课堂革命”有效有序开展,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推动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
“双师教学”由陕西省教育厅教育装备管理中心、陕西师范大学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研究所、陕西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学院、西北工业大學音像电子出版社联合实施。
这种授课模式于2015年起在陕西省旬邑中学开始探索实践。
2019年5月,旬邑县委、县政府把推广和应用“双师教学”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列入当年工作计划。
旬邑中学的“双师教学”实践分两个主要阶段。
“双师教学1.0”——教育信息化的初步探索“双师教学1.0”是智慧教学的初步探索,通过线上直播教学等,发挥名师名课示范效应和辐射效应。
“双师教学”平台具有教学直播、课程回看、线上交流、协同备课、资源空间等功能,满足教学教研工作需求。
这一模式以录播常态化为基础,以名师直播课为核心,以网络教研为重点,以提升教学教研质量为目标。
线上名师课程采用的教学计划由名师和线下任课教师共同研讨制订,按专题模块讲授。
上课时间、听课学生固定,名师输出优秀教学经验、方法,开拓视野,启迪思维,提升学业水平。
实践中组建了高中全学科名师教学团队,初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双师课程教学计划和配套课程资料,但是存在针对性不强、个性化辅导不够、反馈处理不及时等问题。
教研平台介绍 最新
东师理想远程互动教研系统介绍教育部数字化学习支撑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东北师范大学理想信息技术研究院目录一、平台概述 (1)二、平台定位 (2)三、功能描述 (2)3.1 总站门户 (3)3.2 学科子门户 (5)3.3机构门户 (5)3.4 个人空间 (6)3.5 协作组空间 (7)3.6 校际联盟空间 (8)3.7专题管理 (8)3.8 活动管理 (9)3.9 资源共享 (13)3.10 教研组管理 (15)3.11 教研视频 (17)3.12 教研统计 (20)3.13 博客空间 (21)四、硬件环境 (23)4.1 教研Web服务器 (23)4.2 数据库服务器 (23)4.3 互动视频会议服务器 (23)4.4 视频点播转换服务器 (24)五、平台优势 (24)5.1 功能优势 (24)5.2 技术优势 (26)一、平台概述网络时代的到来,改变着教研工作者的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
如何跟上时代步伐,充分利用网络传递教研信息、共享教研成果,积极构建网络环境下的教研新模式,成为当今教研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随着信息技术与教学、研修及管理活动的有效融合,跨区域跨校际间的活动交流渐趋频繁,如何高效的吸收其他区域、学校和教师的先进管理方法与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提升学校及区域范围内学校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成为当前课改工作的首要问题。
1.1 时代背景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运用,网络教研应运而生,越来越得到教育界的重视。
2005年5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正式立项并全面启动“新课程网络教研”建设工程。
2005年6月11-12日,全国首次“新课程网络教研工作会议”在海南召开。
2005年9月28-29日,全国“新课程网络教研”第二次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在会上讲到:“网络教研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重大举措,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内在价值和长远意义。
”1.2课改改革呼喊网络教研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了第五个年头,课改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课改的一些新的理念、新的教学方式已深入人心,走进课堂。
研学前置课程教案模板范文
一、课程名称:[具体研学主题],如“河西走廊探梦之旅”二、适用年级:[年级]三、课程目标:1. 让学生了解研学目的地的历史、文化、自然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研学活动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
四、课程内容:第一部分:导入与背景知识介绍1. 导入:- 简要介绍研学活动的主题和意义。
- 引导学生思考研学活动可能涉及的知识点和问题。
2. 背景知识介绍:- 介绍研学目的地的历史背景、文化特色、自然风光等。
- 分享与研学目的地相关的历史故事、人物事迹等。
第二部分:前置学习任务1. 知识储备:- 分发研学资料包,包括地图、图片、文字介绍等。
- 指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和学习,完成知识卡片制作。
2. 问题探究:- 提出与研学目的地相关的问题,如“河西走廊的地理环境特点是什么?”“敦煌莫高窟的历史意义有哪些?”-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搜集资料,准备展示。
第三部分:实践技能培训1. 摄影摄像:- 介绍摄影摄像的基本技巧,如构图、光线、角度等。
- 分组练习,指导学生拍摄研学目的地的风景照片或视频。
2. 团队协作:- 开展团队建设活动,如“信任背摔”、“盲人方阵”等。
- 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和领导能力。
第四部分:总结与反馈1. 研学计划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研学活动的具体安排,如行程、住宿、餐饮等。
- 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2. 反馈与评价:- 学生分享前置课程的学习心得和收获。
-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提出改进建议。
五、教学资源:1. 研学资料包(地图、图片、文字介绍等)2. 摄影摄像设备3. 团队建设活动道具六、教学时间:[具体时间,如2课时]七、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如提问、讨论、展示等。
2. 知识掌握情况:检查学生的知识卡片和展示内容,评估学生对研学目的地的了解程度。
3. 实践技能:评价学生在摄影摄像和团队协作方面的表现。
发挥场馆资源优势 推动馆校协同育人
发挥场馆资源优势推动馆校协同育人作者:韩晋江来源:《中国科技教育》2024年第03期在科学教育实施过程中,通过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实操性的各类科普研学活动,让广大青少年通过实地参观践学,改变以往重知识轻实践、重课堂轻实验的学习模式,更好地达到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思维的目的,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全社会对研学活动需求量的持续提升,为科技场馆带来了新机遇近年来,我国在中小学教育方面持续推进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研学这种在实践和体验中学习的形式,成为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力抓手。
“双减”政策的出台,更让科普研学吸引了众多家长和学生的目光。
国家各有关部门持续出台关于研学的政策文件,各地积极响应,研学行业蓬勃兴起。
科普研学作为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不仅能让青少年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更能激发科学兴趣,有力促进青少年科学素养提升,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储备人才。
研学旅行大体分为国防军事类、科普教育类、文化遗址类、科研机构类、文博院馆类、古村古镇类、民族艺术类、红色旅游类、综合实践基地和青少年活动中心10 种类型,其中占比最高的是科普教育类,占比达30.63%[1]。
由此看出,科普研学需求持续释放,将科普场馆打造成研学基地的态势逐渐凸显,其中尤以科技馆表现得最为活跃。
科技场馆具备展品资源丰富、团队力量专业、科教活动经验丰富等优势,以展教活动为基础,结合自身优势与外部资源,纷纷推出各具特色的研学活动,越来越受到广大青少年的青睐,成为热门的研学目的地,为科普场馆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充分发挥科技场馆阵地作用,全方位开展研学活动天津科技馆立足自身资源,倾力打造多样化研学活动,将优质研学教育资源普惠广大青少年,探索建立多元、多维、多方的研学模式,初步形成了以场馆资源为依托、馆内外研学相结合的科普研学模式。
基于科普展项资源优势,打造场馆沉浸式研学天津科技馆在展展品350 余件,丰富的展项资源与氛围布局为打造沉浸式实践活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所具有的科学性、互动性、体验性和趣味性,在组织学生在科技馆开展思考与探索教育教学活动时,能让学生获得不同于学校课堂的收获。
“一课三研”
“一课三研”“一课三研”是指通过一堂课程引导学生进行三项研究:实践研究、理论研究和文献研究。
这一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一种注重学生实际操作和思考能力的教学形式。
下面将针对“一课三研”进行详细介绍。
一、实践研究实践研究是“一课三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让学生亲身实践,探究问题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践研究可以包括实验研究、实地调查、实习实训等形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在实践研究中,学生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从实践中获取知识和经验,形成自己的认识。
实践研究的实施过程需要从选题、设计、实施、分析到总结,涉及到各个环节,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
通过实践研究,学生可以深入了解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己的实践技能。
二、理论研究理论研究是指通过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探究问题的内在规律,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理论分析能力。
在进行理论研究时,学生需要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深入学习,掌握相关概念、原理和方法,并能够对现实问题进行理论分析。
理论研究的过程中需要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阅读相关文献、撰写学术论文等活动。
教师则需要指导学生了解理论知识的基本框架,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通过理论研究,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培养学术素养,提高对问题的深入分析能力。
理论研究也可以为学生的实践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和支撑,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时更加系统和有序。
三、文献研究文献研究是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问题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和文献综述能力。
在进行文献研究时,学生需要收集大量的文献资料,从中获取所需信息,并进行整理和综述。
文献研究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会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渠道获取文献资料,掌握文献检索的技巧,并能够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中小学研学课程设计方案
中小学研学课程设计方案目录一、前言 (2)1. 研学旅行与研学课程概述 (2)2. 研学课程设计原则与目标 (3)二、研学课程主题设计与选择 (4)1. 自然生态主题 (5)2. 历史文化主题 (7)3. 社会实践主题 (8)4. 科技创新主题 (8)三、研学课程内容与活动设计 (9)1. 知识科普类活动 (11)2. 技能培养类活动 (12)3. 情感体验类活动 (13)4. 实践操作类活动 (14)四、研学课程实施流程与策略 (15)1. 导入阶段 (16)2. 认知阶段 (17)3. 体验阶段 (18)4. 总结阶段 (19)五、研学课程评价与反馈 (20)1. 评价标准与方法 (22)2. 反馈机制建立 (23)3. 教师角色定位 (24)六、研学课程保障措施与支持系统 (26)1. 校园资源整合 (27)2. 社会资源合作 (28)3. 家长参与机制 (29)4. 专业师资培训 (30)七、结语 (30)1. 研学课程的意义与价值 (31)2. 对未来研学课程发展的展望 (32)一、前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中小学研学课程已经成为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本文档将对中小学研学课程设计方案进行详细的阐述,旨在为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个科学、合理的指导方案。
研学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中成长,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研学课程的设计,可以使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了解自然、探索科学、体验文化、感悟历史,从而拓宽视野、丰富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1. 研学旅行与研学课程概述在本阶段的工作中,我们需要明确研学旅行与研学课程的核心概念及其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
研学旅行是一种结合了学习与实践的教育方式,旨在通过实地考察、亲身体验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进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动静贵州教育大讲堂
动静贵州教育大讲堂
《贵州教育大讲堂》的推出,让我们缔造了一次美好的“学习之约”,变革了高效学习、传播知识的方式。
贵州教育大讲堂以核心价值观“培养超越自我,探索真知灼见”为导向,以“学习+服务”的理念,将不同领域的专家传播知识,提供全新的学习模式,让每个学习者都能汲取更多的知识,拓宽博学的视野。
贵州教育大讲堂结合线上线下两个模式,兼容并蓄,让更多的人可以受益于知识的传播,在省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贵州教育大讲堂”迎来了它的起航,将知识传播营造成火种。
它不仅仅是一场讲座,更是一次全新革新的学习计划,一次新生活体验。
“贵州教育大讲堂”把知识传播、普及推广、跟踪研究等综合到一起,利用云计算平台作为背景支撑、互联网贴合省内学校高校的普及性教育,给每个学习者以更多优质的教育资源,引领他们走上一条全新的学习之路。
作为一个全民参与的学习行动,“贵州教育大讲堂”将会为贵州省各类教育创造新的模式,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帮助学习者掌握更多的知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机会,以贵州省为改革范式,全省搭建起普及性教育的坚实框架,促进贵州省教育大发展,共建美好未来!。
CNKI研学平台使用手册说明书
CNKI研究型协同学习平台使用手册(简称“CNKI研学平台”)中国知网2018年4月11日1总体说明1.1产品简介CNKI研究型协同学习平台(简称:CNKI研学平台)是以全新的文献学习和利用方式,在XML碎片化和增强出版的基础上将文献服务、知识服务深入到读者个人的研究和学习业务中,改变传统静态的版式化阅读方式,提供动态、交互、图谱化的增强阅读模式,服务个人探究式移动学习,构建新一代研学型数字图书馆。
1.2功能定位(1)基于增强出版的碎片化阅读基于XML碎片化内容,改变传统静态、版式化的阅读方式,根据内容发布模板和内容框架面向多终端载体提供自适应、交互的流式阅读模式,为读者提供全新的阅读体验。
(2)基于知网型笔记的探究式学习在XML碎片化阅读页面上实现读者学习和记笔记的全过程,在原文的基础上按段管理和展示笔记,支持笔记的导航、定位和链接。
支持原文大纲目录和内容的编改重组,实现边学习边汇编,完成了知识框架的梳理和内容汇编,直接形成个人学习成果文档。
(3)基于XML的在线编辑创作为读者用户提供个人在线创作工具,在学习过程中随时利用在线创作工具完成学习成果的撰写,包括笔记汇编、调研报告、开题报告、文献综述、系统综述、学术报告等。
创作过程中随时引用笔记、文摘、创作、CNKI文献等。
(4)基于学术社交的协同研学汇聚全球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构建协同和分享的学习圈子,方便读者实时与其他学者及研究人员进行问题研讨和学术交流。
(5)支持终身学习和精准知识服务的个人知识管理为用户提供终身学习和永久保存的移动个人数字图书馆,便于用户管理学习资料、研究成果,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和利用,构建和管理个人知识结构。
2平台使用说明推荐浏览器:优先推荐使用谷歌、火狐、Microsoft Edge等对HTML5新特性兼容性好的浏览器。
2.1注册平台网址:注册与登录:➢已有CNKI个人账号、e-study、全球学术快报等知网产品账号可直接登录➢没有账号?使用手机号注册2.2登录点击“登录”,输入用户名、密码、验证码,即可完成登录,并进入个人研学首页。
协同育人资源开发、平台构建与理念更新
协同育人资源开发、平台构建与理念更新作者:吴陈兵陈彦旭来源:《江苏教育·班主任》2023年第09期【摘要】班主任除了要关注学生在学校期间的学习生活,还要注重对学生假期生活的指导,通过协同育人资源开发、协同育人平台构建以及协同育人理念更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协同育人资源开发要立足学生现实生活,协同育人平台构建要打破空间壁垒,协同育人理念要指向促进学生的自主自立。
【关键词】协同育人;假期生活;大教育理念;学习型社会【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3)38-0007-03【作者简介】1.吴陈兵,贵州师范大学(贵阳,550025)教育学院教师,教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2.陈彦旭,贵州师范大学(贵阳,550025)教育学院硕士在读研究生。
2023年,教育部等十三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指出,各地积极探索推进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还存在职责定位不够清晰、协同机制不够健全、条件保障不够到位等突出问题。
基于此,本文以班主任对学生假期生活指导为例,探究如何通过协同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与生活、学会做事与生存。
一、立足学生现实生活开发共育资源家校社三方协同育人有利于育人资源的合理使用与开发,保障各类资源在育人过程中的均衡性、多样性与针对性。
[1]家校社协同育人资源的开发应该指向促进学生的自主自立。
当前,“学生对其生存的社区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了解少之又少,他们只是从书本上获得一些抽象的刻板的理论经验,这严重地影响了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进程”[2]。
为解决这一问题,学生的现实生活应成为协同育人资源挖掘的重点。
学生的现实生活是影响其成长的重要因素,基于学生现实生活开发的协同育人资源将更有针对性。
班主任可以联合家长深度挖掘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育人资源。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实验小学教师陈亚兰组织学生在假期里开展社会公益项目研究,如针对路边的不文明停车现象,倡议亲子共同开展调查研究,具体调查内容包括:学生与家长走上街头,发现身边不文明停车的行为,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策略;学生自主制作创意挪车牌,充分发挥想象力;调研结束后,学生在社区的帮助下进行调研结果的发布和展示。
研修平台活动计划方案设计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教师专业发展需求日益增长。
为了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满足教师个性化、多样化的研修需求,我校决定搭建一个研修平台,开展一系列研修活动。
本次研修平台活动计划方案设计旨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教师提供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二、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升教学质量;2. 培养教师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3. 构建教师交流平台,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与借鉴;4. 提升学校教育教学整体水平,打造高品质教育品牌。
三、活动内容1. 线上研修活动:(1)开设网络课程:邀请知名专家、优秀教师开展网络直播课程,为教师提供专业指导;(2)开展在线研讨:围绕教育教学热点话题,组织教师进行在线研讨,分享经验,共同进步;(3)搭建资源共享平台:收集整理教育教学资源,方便教师查阅、下载和使用;(4)举办线上竞赛:组织教师参与各类教育教学竞赛,激发教师创新活力。
2. 线下研修活动:(1)开展教师培训:邀请专家、学者为教师开展各类培训,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2)组织教学观摩:组织教师参加校内外的教学观摩活动,学习借鉴优秀教学经验;(3)开展课题研究:鼓励教师开展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提升教师科研能力;(4)举办教学研讨活动:定期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分享教学心得,促进共同成长。
四、活动实施1. 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明确活动时间、地点、内容、参与人员等;2. 加强宣传,提高教师对研修活动的认识,鼓励教师积极参与;3. 建立健全活动管理制度,确保活动顺利进行;4. 落实经费保障,为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资支持;5. 加强活动效果评估,对活动进行总结和改进。
五、预期效果1. 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2. 提升学校教育教学整体水平,打造高品质教育品牌;3. 增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构建和谐校园;4. 为教师提供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满足教师个性化、多样化的研修需求。
研学旅行平台方案
研学旅行平台方案1. 概述研学旅行是指以学校教育为主要目的,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实践和体验的旅行活动。
研学旅行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为了更好地组织研学旅行活动,建立一个研学旅行平台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个研学旅行平台的方案,包括平台的功能与特点、系统架构设计、技术选型、开发计划以及预期效果等内容。
2. 平台功能与特点2.1 功能•学校信息管理:平台可以记录和管理学校的基本信息,包括学校名称、学校类型、学校地理位置等。
•学生信息管理:平台可以记录和管理学生的基本信息,包括学生姓名、年龄、性别等。
•研学旅行计划管理:平台可以帮助学校教师制定研学旅行计划,包括目的地选择、行程安排、活动安排等。
•资源预订管理:平台可以预订和管理研学旅行所需的资源,包括交通工具、住宿设施、教学场所等。
•路线导航和定位:平台可以提供路线导航和定位功能,帮助学生和教师更好地了解目的地和行程安排。
2.2 特点•实时性:平台可以实时更新研学旅行计划和资源预订情况,方便学校教师和学生获取最新信息。
•个性化:平台可以根据学校和学生的不同需求,定制研学旅行计划和资源预订。
•数据安全性:平台采用安全的技术手段保护学校和学生的信息安全。
•多设备适配:平台支持多设备(如PC、手机、平板)访问,方便用户随时随地进行操作。
3. 系统架构设计研学旅行平台采用分层架构,主要包括前端展示层、应用服务层和数据存储层。
3.1 前端展示层前端展示层负责呈现用户界面,通过浏览器或移动客户端与用户进行交互。
前端展示层需要实现用户登录、学校信息管理、学生信息管理、研学旅行计划管理、资源预订管理等功能。
3.2 应用服务层应用服务层用于处理用户请求,调用相应的业务逻辑,负责处理用户的登录、学校信息管理、学生信息管理、研学旅行计划管理、资源预订管理等操作。
应用服务层还负责与第三方服务接口对接,如地图导航接口、资源预订接口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录、文献计量学指标等信息,帮助作者有效
进行投稿决策。
研学平台 应用演示 收集资料
资料研学
创作投稿
沉淀积累
个人所有学习专题、创作成果、文摘、笔记等各类知识 内容体系化管理、一目了然。
THANKS
感谢您的关注!
点击学习专题,即可查看自己学 习该专题文献后形成的所有笔记
及相关知识标签。
系统自动汇编该学习 专题所有的笔记文档
研学平台 应用演示 收集资料
资料研学
创作投稿
文摘、笔记、汇编及个人网盘、知网文 献内容直接检索利用
创作过程中形成的多个版本,系 统会自动保存
点击添加,即可一键加到左侧创 作原文中
通系统过自创动添作加击引可模用修板关改系的,嵌作者套双 、各类已有学习素材成果的便捷利用、文后参考文献自动
CNKI
研究型协同学习平台
个人智慧的激发
CNKI研学平台
助力 个人探究式学习
一、研学平台概览 ()
新 型 阅 读 体 验,支 持 探 究 式 深 度 研 学
二、研学平台的定位
以个人探究式学习为核心,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科学的学习方法
清晰的阅读思维
• 有效利用施一公科学研究方法 ,做好基础的文献/资料学习
研学平台 应用演示 收集资料
资料研学
(5) 学习成果的 系统梳理
前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所有文
单摘篇、文笔献记的、所有汇学编习、笔创记作,、会个在人 全网部盘笔及记cn模k块i文下献呈均现可,检系索统插提供入。
了三种笔记呈现方式
通过汇编后的笔记,发 现学者对“立 德”“树人”的缘起 存在共识,但对其内 涵的认识,目前各有 各的理解,引发个人 新一轮的探究。
研学平台 应用演示 收集资料
资料研学
(2) 分章节 段落的 精读
中间部分按章节段落进 行每块内容的精读
研学平台 应用演示 收集资料
(3) 关联知识内 容的拓展获
取与学习
点击任一参考文献或 引证文献,对应的原 文直接以浮框遮罩的 方式弹出,便于与当 前文献做关联拓展阅 读。
资料研学
与该文有知识关联的参考文献与引证文献,直 接显示在对应进段行落知点的如识击右:关关侧相联键,关词学词点,习、击即。学即可术可拓关查展注看了指原解数立文、德,最树早人研这究个文研献究、主最题新的研知究识文网献络、,
综述文献等。
便捷了解作者的其他发 文、合作者发文,进行 通过知网节知识网络进一步拓展引文网络、相关文献的拓展阅读。 关联作者、相似文献、读者推荐文献与相 关基金文献
研学平台 应用演示 收集资料
资料研学
为该学习成果标注自己的重要度
(4) 记学习笔记、 文摘,形成 自己的学习 成果
支持对对 一既目于 键删可录在 加改以的学 入章插重习 文节入新作过 摘目该编时程 ,录专改均中 后内题、可, 期容下可一觉进其新键得行他建比学插、较习入重成。要果的梳文理字或,创 文献的相关章节目录内容, 也可以插入该文献参考文 献的相关既章可节以内插容入文摘、也可以插 入附件、图片、表格等相关 内容
文章快览 Quick Browsing
科研评述和新闻优先读 News & Views Perspectives
重点理清主线逻辑 Logical Structure
不必纠结细节 No Tangle of Details
科学的学习方法
探究式学习 --- 经典方法 2
• 《如何阅读一本书》
• 阅读,就像非辅助型的自我发现学习,只有当我们知道如何去读时,我们才可能真正读懂。阅读的 效果则取决于在阅读上花费了多少努力和阅读技巧。
刊物等等一系列信息分组与筛选渠道,帮助用户快
速定位自己想要的文献。
研学平台 应用演示 收集资料
资料研学
(1) 框架式
粗读
快速了解文献的大纲目录结构
文献摘要、作者、关 键词、基金等信息内
容的快速获取。
通过目录章节、作者、摘要、基金、关键词等文献精要内容的快速浏览, 有效满足用户对一篇文献前期 框架式粗读的需求。
清晰的阅读思维
三、研学平台的建设思路
研学平台 应用演示文献,点击即可浮现查看,
便于拓展添加。
选中除的文了献,提一供键收学藏快科到速相、形应成学发学习表习专专题年题度与子、专研题究层次、基金信息、 作者、机构等分类导航,在右侧还提供了综述类文
献、政策研究类文献的文献类型、资源类型、来源
确生定成完有等投效功稿助能刊力,物有后效,提系升统创后作续效会率按。期创 出刊作 版投完 平稿成 台要的 ,成直求果接自,对通动接过生各投成期稿符刊功合杂能条志键社件跳,转的实到稿现腾件一云,键有
效提用升户创投作稿投决策稿效率。
式投稿,便捷了解各刊定位、近期关注方向、 出版方式、审稿周期、稿件要求、权威数据库
探究式学习 --- 经典方法 1
突破性创新 Disruptive Innovation
批判阅读 Critical Reading
发现问题 Discover Problems
精读重要论文 Intensive Reading
分享阅读体会 Question Sharing
科研论文讨论 Journal 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