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先秦儒家的山水美学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卷第6期2008年12月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 OURNAL OF GU I Z HOU UN I VERSI TY OF TECHNOLOGY(Soc i a l Sc i e nce Edi t i on)(B i m ont hl y)

Vo.l10No.6

Dec.2008

略论先秦儒家的山水美学观

闵 军

(贵州大学学报编辑部,贵州贵阳550025)

摘 要:先秦时期,是我国古代美学思想发展的初期阶段,也是我国自然山水美学思想发展的起始阶段。虽然在此之前已有了自然审美的朦胧意识,但真正从美学的角度来认识、理解自然山水,还是应从此时期开始。这一时期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及其代表人物孟子、荀子等人的自然审美观基本代表了先秦时期儒家的自然美学思想,并对后世的自然审美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先秦;儒家思想;自然美学

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09(2008)06-0127-03

先秦时期,是我国古代美学思想发展的初期阶段,也是我国自然山水美学思想发展的起始阶段。虽然在此之前已有了自然审美的朦胧意识,但真正从美学的角度来认识、理解自然山水,还是应从此时期开始。这一时期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及其代表人物孟子、荀子等人的自然审美观基本代表了先秦时期儒家的自然美学思想,并对后世的自然审美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早在孔子之前,人们对自然美的丰富感受1进入到艺术作品之中。 诗经 中千古传诵的名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即生动地表现了人与自然的亲切关系。自然在经过人的实践的 人化 的基础上,已成为能够在情感心理上感染人的、具有美的意义的东西了。 诗经 中对各种草木鸟兽的描写,虽然大多是作为形象的譬喻而出现的,但其中也包含了人们对这些自然物的美的感受的萌芽。 诗经 硕人 一诗对女性形体美的描绘,更是充分地说明人的自然形体本身已成为人们所欣赏的美的对象,不带有任何神秘的色彩了。

孔子在 论语 中并没有明确地谈到自然美的问题,但从他所谓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的说法以及与此有关的一些材料中,我们还是可以知道其对于山水自然的一些看法。

论语 雍也 中有孔子的这么一段话: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寿。

清人刘宝楠 论语正义 释之曰:

知者乐水者,乐谓爱好,言知者性好运其才知以治世,如水流不知已止也。仁者乐山者,言仁者之性好乐如山之安固,自然不动而万物生焉。知者动者,言知者常务进,故动。仁者静者,言仁者本无贪欲,故静。知者乐者,言知者役用才知,成功得志,故乐也。仁者寿者,言仁者少思寡欲,性常安静,故多寿老也。

这里,孔子的话本来是从 君子 的人格修养上来说明 知者 与 仁者 所具有的各有侧重的品质特征。他认为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只是为了以此来说明 知者 和 仁者 的不同特征。但在他的这种说法里,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人们的精神品质不同,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也就不同,二是一定的自然对象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喜爱,是因为其具有某种和人的精神品质相似的形式结构的缘故。 知者 之所以 乐水 ,是因为水具有川流不息的 动 的特点,而 知者不惑 ( 论语 子罕 ),捷于应对,敏于事功,同样具有 动 的特点。 仁者 之所以 乐山 ,是因为长育万物的山具有阔大宽厚、巍然不动的 静 的特点,而 仁者不忧 ( 论语 子罕 ),宽厚得众,稳健沉着,同样具有 静 的特点。这里,实际上在美学史上第一次揭示了人与自然在广泛的样态上有某种内在的同形同构从而可以互相感应交流的关系,这种关系正是审美的一种心理特点。[1]孔子在 论语 中还说过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 论语 为政 )、 岁寒而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论语 子罕 )等语,同样是从人的伦理道德观去看自然现象,把自然现象看做是人的某种精神品质的表现和象征。不论山、水、北斗、松柏抑或是其他自然现象,只要它同人的某种精神品质、情操有同形同构之处,都可能为 君子 所 乐 。这种 乐 显然不是某种功利上的满足,而是精神上的感应和共鸣,也就是人对自然美的感受和愉悦,亦即审美。

从历史上看,孔子这种审美观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它实际上源于 诗经 中的 比兴 。在 诗经 中,我们已能看到不少用自然物来比拟、赞颂人的精神品质的作品。如 诗 卫风 淇奥 :

瞻彼淇奥,绿竹如箦,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璋。

这里以 金 、 锡 比 君子 的纯粹美好,以 圭 、 璋 比质地纯洁美好,正是刘勰所谓: 金锡以喻明德,圭璋以譬秀民。 ( 文心雕龙 比兴篇 )其他如 鲁颂 閟宫 : 泰山岩岩,鲁邦所瞻。奄有龟蒙,遂荒大东;至于海邦,淮夷来同;莫不率从,鲁侯之功。 周颂 天作 : 天作高山,大王荒

收稿日期:2008-04-10

作者简介:闵 军(1964-),男,贵州人,贵州大学学报编辑部编辑.

之;彼作矣,文王康之;彼徂矣,岐有夷之行,子孙保之。 大雅 崧高 : 崧高维岳,骏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维申及甫,维周之翰;四国于蕃,四方于宣。 等等,即明确的把 山 与对 仁者 的功绩的赞颂联系起来。再如 唐风 扬之水 : 扬之水,白石凿凿。素衣朱襮,从子于沃。既见君子,云何不乐? 齐风 载驱 : 汶水汤汤,行人彭彭;鲁道有荡,齐子翱翔。 即把对水的描绘同人的欢乐情感表现联系起来。

在孔子之后, 尚书大传 、 韩诗外传 、 说苑 等著作均对孔子的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作了更为具体的阐释。如 尚书大传 卷六记载:

子张曰: 仁者何乐于山也? 孔子曰: 夫山者,然高,然高,则何乐焉?夫山,草木生焉,财用殖焉,生财用而无私为,四方皆伐焉,每无私予焉。出云雨以通乎天地之间,阴阳和合,雨露之泽,万物以成,百姓以飨。此仁之乐于山者也。

刘宝楠 论语正义 云: 此注言乐如山者,言仁者愿比德于山,故乐山也。 即是说, 山 在孔子看来具有与 仁者 的美德相类似的特征,故 仁者乐山 。至于 知者乐水 , 韩诗外传 卷三云:

问者曰: 夫知者何以乐于水也? 曰: 夫水者,缘理而行,不遗小间,似有知者;动而下之,似有礼者;蹈深不疑,似有勇者;障防而清,似知命者;历险致远,卒成不毁,似有德者。天地以成,群物以生,国家以宁,万事以平,品物以正。此知者所以乐于水也。

又, 说苑 杂言篇 :

子贡问曰: 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 孔子曰: 夫水者,君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知;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是以君子见大水,观焉尔也。

在孔子看来, 知者 、 君子 见大水一定要观赏一番而得到美感的享受,就在于 水 具有与 知者 、 君子 相 比德 的特征,即有 似德 、 似仁 、 似义 、 似知 、 似勇 、 似察 、 似礼 、 似善化 、 似正 、 似度 、 似意 等等美好的特征。

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没有专门谈到自然美的问题,他在继承孔子 比德 的自然审美观时,对孔子的思想又有了一些新的发挥。 孟子 离娄章句下 载:

徐子曰: 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孟子曰: 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孔子在观察水时,意在比附人的精神品质,把水的自然态势看做是人的精神品质的表现和象征,而孟子的解释则是从自然规律中联想到社会现象,从而悟出哲理。孟子分析了客观存在的河水和雨水。由于河水有本有源,可以滔滔不绝的奔流,在注满沿途的沟坎洼地后,不分昼夜直归大海。而雨水则不同,雨季之时,雨水也能使沟塘充盈,可是因为其无源无本,雨季之后用不了多久即会干涸。这就是有本之水 源远流长 的道理。孟子认为孔子屡次赞颂水的原因就在于一个 本 字,这比上述诸书的阐释更进了一层,且更为生动、深刻。从自然现象中悟出社会哲理,后来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的一种传统(如 水滴石穿 等等),实在与孟子的如此倡导分不开。

荀子可说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在总结孔子等人美学思想的基础上,继承了孔子以山水比喻道德、品质的思想。 荀子 宥坐 篇载孔子论 君子 何以观水时说:夫水,大偏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洸洸乎不淈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洁,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

这实际上正是对孔子以山水比德思想的阐发。在 荀子 法行 篇中还记载了孔子在回答子贡为什么 贵玉 而 轻珉 时的一段话:

子贡问于孔子曰: 君子之所以贵玉而贱珉者,何也?为夫玉之少而珉之多邪? 孔子曰: 恶!赐,是何言也?夫君子岂多而贱之、少而贵之哉!夫玉者,君子比德焉。温润而泽,仁也;栗而理,知也;坚刚而不屈,义也;廉而不刿,行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并见,情也;扣之,其声清扬而远闻,其止辍然,辞也。故虽有珉之雕雕,不若玉之章章。诗曰: 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此之谓也。

这一段借孔子之口说的话,其实正反映了荀子的思想。在荀子的思想中,极为强调人的后天教育和个性修养。荀子不同意孟子人性本善之说,认为人性本恶,必须通过后天的教育才能完善人格之美,而后天的修养主要是靠学习儒家的经典如 诗 、 书 、 礼 、 乐 、 春秋等 。这些经典中的某些精神,可以从大自然中某些景物的性质中得到类比、启发,人们可从这些自然景物中获得感应,观照自我,从而净化情操,受到教育。

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自然美学思想,在对自然界的认识中着眼于从中体察社会和人生的哲理,认为在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中总是可以找到某些与社会规律相像的东西的。例如在冬季万木凋零之时,松柏依然保持着青翠的风韵,从此中可以让人想到那些不随波逐流,在世俗中保持高尚节操的人。当孔子在说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的时候,已经不仅仅是在描述一种自然现象,而是在以人类的道德观念附会于自然现象,把 松柏 拟人化了。从审美角度看,孔子所欣赏的不是松柏的外在形态,而是蕴涵于其中的内在精神品格,审美的重点已不在其形貌,而在于对事物的本质放映,因而这里的审美结果已不是视觉或听觉上的愉悦和满足,而是精神上的感应与共鸣、思想上的净化与升华。这种美学思想及其表现手法,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产生了很大影响。屈原的 离骚 正是 引类取譬,故善鸟香草,以譬忠贞;恶禽臭物,以譬谗佞;灵修美人,以比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云风霓,以为小人 (王逸: 离骚章句序 )。后代的文学作品中以菊花比幽人,以梅比烈士,以莲之 出淤

128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