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海林市高级中学高中地理必修一 21 大气环境 导学案

合集下载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1.3《大气环流》学案(含答案)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1.3《大气环流》学案(含答案)

第3课时大气环流[学习目标定位] 1.通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提高学生的读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及季风的形成原因。

新知梳理一、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1.大气环流的概念:具有①__________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单圈闭合环流(1)形成条件:地球表面②________,不考虑地球③________的影响,仅是受地表热量分布不均的影响。

(2)环流名称:赤道与④________间的闭合环流。

3.三圈环流(1)成因:主要受地表热量分布不均及⑤______________的影响。

(2)名称:A为⑥__________________,B为⑦____________,C为⑧____________。

4.气压带、风带分布(1)气压带:D为⑨__________________,E为⑩______________________,F为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G为⑫__________________。

(2)风带:H为⑬__________________,I为⑭________________,统称为低纬信风带,J、K同为⑮____________,L、M同为⑯__________。

(3)季节移动错误!二、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1.南半球:陆地面积⑳________,○21________占绝对优势,地表相对均匀,气压带较○22________。

2.北半球(1)特点:气压带相对○23________。

(2)原因:陆地面积○24____,○25____________差异明显。

(3)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表现夏季:陆地○26________,○27________,形成○28________区。

冬季:陆地○29________,○30________,形成○31________区。

高中地理 大气环境 复习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大气环境 复习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大气辐射《大气环境》复习导学案【学习目标】 1大气的热力状况2 全球性大气运动3 天气系统【重点难点】 大气运动及其气候类型的分布与成因【学法指导】 本章内容从原理入手,层曾递进,讲述了气候与天气现象的成因、特点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规律性、逻辑性较强。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气候又是自然地理知识中的重点和难点,因此要在原理理解的基础上把握知识,真正做到化繁为简、举一反三。

另外,在学习中要关注人地关系这条主线,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识、分析气候和天气现象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知识链接】逆温:一般情况下,在低层大气中,通常气温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的。

但是有时在某些层次可能出现相反的情况,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这种现象称为逆温。

出现逆温现象的大气层称为逆温层。

【学习过程】一 、大气的热力状况1在深秋、寒冬、早春,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辐射逆温的形成过程2. 逆温现象与空气质量的关系阻碍空气对流运动,妨碍污染物扩散,易形成雾,造成大气污染。

3 右图是某地气温垂直分布图,读图回答1~3题。

(1). 甲、乙、丙、丁四图中最有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是( ) A. 甲 B. 乙C. 丙D. 丁(2). 若该地气温由甲逐渐演变到丁,则造成气温垂直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①台风过境 ②晴朗无云的夜晚 ③冷空气南下 ④热带海洋气团影响 ⑤暖锋过境⑥连续阴雨 A. ①④ B. ③⑥ C. ②③ D. ⑤⑥(3). 下列哪种地形易造成该地气温由甲到丁的演变( ) A. 山地 B. 谷地 C. 平原 D. 丘陵 二 热力环流371 .叙述三圈环流过程2.注意每种气压带的纬度位置,气流升降。

其中由冷热不均所形成的气压带有赤道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由动力原因形成的气压带有: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

气压带的移动是跟随太阳直射点移动: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3. 北半球气压中心1月份(冬季):亚洲(蒙古-西伯利亚)高压、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 7月份(夏季):亚洲(印度)低压、夏威夷高压、亚速尔高压5.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1)常年受单一气压带或风带控制下形成的气候:(1). 若图中甲为高气压中心,则 ( ) A. 甲为夏威夷高压 B. 乙为印度低压 C. 丙为亚洲高压 D. 丁为阿留申低压(2). 2006年2月4日,我国西北地区的东部、华北地区受强降温和暴雪的影响造成部分列车晚点或停止运行。

高一地理(湘教版)2.3《大气环境》(2)导学案

高一地理(湘教版)2.3《大气环境》(2)导学案

2.3 大气环境 (2) 班级 姓名【学习目标】1、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和形成过程,并且能够解释自然界中常见的热力环流现象;2、理解高空和近地面风受力的情况以及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重难点】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难点:大气水平运动。

【知识结构和课前预读】一、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1、热力环流演示试验实验现象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现象二:(1)垂直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水平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原理分析(小组合作讨论):(1)空气产生垂直运动的原因是什么呢?(2)空气垂直运动后,同一水平面上(高空、近地面)气压是否还相同?不同的话,何处气压相对高呢(分别讨论高空和近地面)?(3)结合第(2)小题,空气产生水平运动的原因是什么呢?总结归纳原理,完成下列框图。

3、生活实例(应用热力环流原理,根据提示思考、填空并添上箭头完成各图的环流情况)(1)海陆风由于海陆热力差异,陆地热容量小,白天获得太阳辐射,近地面的陆地要比同一纬度的海洋气温____(高/低),空气____(上升/下沉),形成____(高/低)低气压;海洋上因气温____(高/低)产生_____(上升/下沉)气流,形成____(高/低)气压,陆地与海洋形成了热力环流。

近地面空气由____(海洋/大陆)吹向____(海洋/大陆),形成____(海/陆)风。

夜间与白天的环流情况相反,近地面形成____(海/陆)风。

(2)城市热岛环流完成课文48页活动(1)(2)小题,得出结论:市区比郊区气温_____(高/低),在右图中用箭头标出形成的热力环流情况,近地面风由______(郊区/市区)吹向_____(郊区/市区)。

假如你是城市规划者,请思考:1、要在图中布局火电厂,为减少对市区空气的污染,你会选择哪个地点(用序号)?请说明你的理由。

人教版高一大气地理教案设计(精选8篇)

人教版高一大气地理教案设计(精选8篇)

人教版高一大气地理教案设计(精选8篇)人教版高一大气地理教案设计(精选8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教师在写教案时,一定从实际出发,要充分考虑从实际需要出发,要考虑教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下面是小编为您分享的教案模板参考,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人教版高一大气地理教案设计精选篇1一.积极参与学院和学校的会议参加附中专家评审委员会的工作和会议。

作为一名党员教师,坚持学习,从未有迟到、旷课、早退现象。

二.教学工作:本学期我担任高中两个年级的地理课。

高一地理学习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期中考试前是自然地理,有较大难度,要求学生必须有笔记,期中考试后检查。

期中考试后是人文地理,难度不大,容易理解,但是需要我们同学有很好的识图能力和发散性思维。

高二地理讲述选修地理和高考第一轮复习,学生因为有高考的压力,难度开始加大,课堂纪律特别好,听讲效果也非常好,而课时只有两节。

为了应对高考,我在课堂上常常进行习题指导和学习方法指导,一是给学生复印了高考系列练习题,让他们真正领略高考试题真面目。

二是总结“口诀”进行记忆,如等值线分布规律:“凸低为高,凸高为低”。

等温线分布规律:“高纬高,低纬低”。

这样方便同学们记忆。

还有影响区域环境的自然原因是——“地气水土生”,人文原因是——“政技老市交”。

三是和学生同时做题,同时找思路,为学生提供一些做题模板。

虽然教学多年,我坚持教学备学生,备程度,备课本,这样在课堂上才能游刃有余,甲、乙、丙三个班基础不同,就要采取不同方式。

课堂上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注重与学生的眼神交流,随时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课堂上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始终跟着我的思路。

他们积极参与到我的课堂教学中。

课前备课我准备了word文档和powerpoint,板书以word为主,powerpoint和展台为课堂教学用。

课后作业我及时登记,因为课时所限,对于有代表性或者错误较多的题目,我会在课堂上重点讲解。

2020-2021年高中地理《大气环境》教案3 湘教版必修1

2020-2021年高中地理《大气环境》教案3 湘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地理《大气环境》教案3 湘教版必修1一、教学内容新课程湘教版第二章第三节:低气压(气旋)、高气压(反气旋)、锋面气旋系统与天气二、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主要设计三道问题,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体现新课程“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体”。

学生通过从近地面水平等压线图上大气水平运动的特点,探究在闭合的气压系统中气流的运动特点及对天气的影响,又通过问题讨论锋面气旋两侧冷、暖锋面的形成,进而在简易天气形势图上整合已学知识,正确判读天气的变化。

整节课重在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掌握方法和综合能力的发展。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低气压(气旋)系统与高气压(反气旋)系统的特点、对天气的影响。

2、了解锋面气旋的特点。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探究学习能力和作图能力。

4、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初步学会阅读简易天气形势图,正确判读天气的变化(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有关示意图(气旋、反气旋、锋面气旋),训练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2、通过分析天气的空间差异和时间变化,培养学生空间想像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认识大气对整个地理环境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树立学生正确的人地观、科学的环境观,培养学生探索大气环境的兴趣。

2、培养学生关心热爱自然的美好心灵,热爱科学的思想情感。

3、利用多媒体丰富精美的画面,给学生以美的感受。

五、教学重点1、掌握气压系统对天气的影响;2、认识锋面气旋的特点。

六、教学难点1、气旋,反气旋的气流状况;2、锋面气旋两侧冷、暖锋的成因。

七、教学方法1、观察分析法2、分组讨论作图法3、问题探究法4、多媒体辅助教学八、教学过程教学程序设计意图【播放录像】在熟悉的乐曲中师生一起收看一段央视的昨晚天气预报录像。

【引入新课】气象预报员为什么能推测未来的天气变化?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气压系统与天气,在最后也请同学们来当一回气象预报员。

2.3大气环境(第一课时)精品学案

2.3大气环境(第一课时)精品学案

2.3.1 大气环境姓名:小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使用说明】1、用每节课前13分钟进行预习,依据自主学习,勾画课本并写出提示语。

梳理基础知识,完成“自主学习”部分。

2、认真研究问题探究题目,在课本上勾画好,可简单列出要点,不会的地方用笔标注上以备小组探究。

3、带*号的选作。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各层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2、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效应3、理解大气的保温作用,并能运用这一原理解释相关现象4、了解影响地面辐射大小的主要因素过程与方法:运用插图、数据资料、网络、报刊等,通过自主学习、讨论的方式学习本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大气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培养探索大气环境的兴趣【重点难点】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自主学习】一、大气的垂直分层:层、层、层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性。

平流层吸收紫外线;对流层吸收红外线;反射性。

散射性,波长较短蓝色光最容易被散射。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太阳→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有:、、【问题探究】探究一请描述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探究二云层在白天和夜晚对气温有何不同影响探究三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的波长有何不同?探究四大气辐射与大气逆辐射有何联系探究五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什么探究六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温度变化比地球表面剧烈得多【基础过关】一、选择题:读下图,完成1~2题。

1.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 )A.地面辐射B.太阳辐射C.大气辐射 D.大气逆辐射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以及它在图中对应字母的组合,正确的是( )A.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AB.大气的反射作用——DC.大气的吸收作用——BD.大气的逆辐射作用——C3.以下四图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是( )4.云、雾、雨、雪等天气现象发生在()A.对流层 B.平流层 C.臭氧层 D.高层大气5.(2009年高考广东文基卷)气象谚语有“露重见晴天”的说法。

黑龙江省海林市高级中学高一地理上册《生态环境保护》教案

黑龙江省海林市高级中学高一地理上册《生态环境保护》教案
授课
教师
李海亮
教龄
2
授课
日期
10月29日
课题
生态环境保护
共1课时
授课
班级
2.4
第1课时




针对某一生态环境问题,说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作用。




1了解生态农业的基本原则,掌握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措施
2学会分析自己熟悉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增加学生对法律保护植被的多样性的重要性及迫切性
加深学生对就地和
迁地的认识




生态环境保护
森林草原减少生态农业
水土流失保护植被
土地荒漠化开发建设中保护
生物多样性减少保护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
迁地保护
3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
重点
保护植被及生物多样性
难点
生态农业
关键
联系生活实际
手段
讲授法,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双边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引入
新课
温习旧知识引入新课
包括:生态补偿
鼓励政策
温故知新
讲解书上活动
为本节课学习搭设合理台阶
引出“政策引导”的措施
小结
(2)加强农村住区建设
方式:调整能源消费构成开发水电,沼气。
(3)加强法制建设,依法保护植被。
(二)加强开发和建设活动中的生态保护
(1)采矿过程中的生态保护
(2)高速公路建设中的生态保护
二保护生物多样性
1就地保护
目的:保护生态系统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大气环境保护》说课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大气环境保护》说课教案设计

说课:大气环境保护课题:高一地理第二单元第七节"大气环境保护"版本: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上册课时:1课时分四大部分进行说课:说教材1.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大气环境保护"是新教材增设的内容.我认为这是新教材改编中最成功的地方之一.在第二单元中,学生了解,掌握了大气运动的一般规律后,让学生意识到大气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课本知识与实际相联系,学以致用的体现.所以,本节作为"大气环境"这一单元的最后一节,是对整个单元内容的概括和总结,是目前提倡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最直接的体现,所以说"大气环境保护"是整个单元内容的重点.2教学对象分析本校高一学生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思维活跃,善于获取各种课外知识;观察,归纳能力较好.根据大纲要求,学生实际特点,以及他们对其他学科的掌握程度(这节课,某些知识与化学联系紧密)来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及教学程序.3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大气污染所造成的全球变暖,臭氧层的破坏,酸雨等现象产生的原因,危害以及防治这些污染的对策.(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归纳,概括能力;观察,阅读,读图分析能力.(3)德育目标通过了解大气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对策,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和"全球意识",增强学生环境保护的紧迫感和责任感.4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以全球变暖,臭氧层的破坏,酸雨等大气环境问题产生的危害及防治为重点.教学难点臭氧层遭到破坏的原因是难点.因为牵涉到氟氯烃化合物分解出氯原子,氯原子消耗臭氧的化学过程.1.5教材处理本课教材既是本单元教材的总结和深化,又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体现.本单元教材采取循序渐进的编写方法,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本课所讲的全球变暖,臭氧层遭破坏等问题,在前面讲述"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大气的热状况"时已有提及,为此课的讲述做好了理论上的铺垫.有关酸雨的成因,在初中化学课中也有讲述.所以本课教学应充分指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理论知识,来解释这些实际问题.本课教材对这些大气环境问题的成因,是在前面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引申和加深.重点放在讲述大气环境问题的危害和大气环境保护的措施.2说学法(1)预习法:先让学生做些课前准备,通过校图书馆,网络室收集有关资料,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资源.(2)讨论法:课堂上讨论,交流,活跃思维.(3)观察,归纳法:学会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供的数据,归纳出现象的本质.3说教法3.1教学方法愉快教学法:根据这节课的主要内容,难度(并不大),教师学生可以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交流"大气环境问题".启发式教学法讲授法3.2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4说教学过程4.1教学思路"大气环境保护"这一专题,着重研究国际社会最为关注的三大大气环境问题:全球变暖,臭氧层遭破坏以及酸雨危害.我的思路是对这三大环境问题进行"找原因"→"看危害"→"求防治".4.2教学过程课前准备:布置学生上网,或到图书馆收集有关资料.【教学程序】:【导入新课】介绍当前世界面临的十大环境问题: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物种减少甚至灭绝,全球变暖,臭氧空洞等等.(引出本节课研究内容:大气环境问题)【讲授新课】【展示漫画】"地球出汗了!"【讨论分析】地球为什么出汗了——"热"(气候变暖)——温室气体增多(人类活动所排放)〈引出本课研究的第一个大气环境问题〉【板书】一,全球变暖【讲授】①首先帮同学回忆复习"大气保温效应",介绍温室气体.②列举数据表现近年来全球变暖的趋势.【提问】全球变暖的原因答:人为原因,一是燃烧矿物排放CO2等温室气体;二是毁林,特别是热带雨林的破坏;此外还有自然原因(容易遗漏,教师提醒)【小组讨论】全球变暖的危害防治措施(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作为例证)【教师补正】危害:引起海平面上升;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措施:植树造林;提高能源利用率,采用环保型新能源……【注意】提醒学生注意,全球变暖并不是只有坏处没有好处.比如高纬度地区会因变暖而降水增加,变得适宜温带作物的生长.(培养学生以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问题)【展示漫画】"伞破难遮阳!"(引出第二个大气环境问题)什么被誉为人类的保护伞——"臭氧层",地球为什么喊"痛"——"臭氧层遭到破坏.【板书】二,臭氧层的破坏和保护【讲授】①臭氧层的含义②氟氯烃对O3的破坏(难点)CF2CL2+光能→CF2+CL CL+O3→CLO+O2 CLO+O→CL+O2总反应2O3→3O2③析图2.37"南极臭氧空洞"(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小组讨论】臭氧层破坏会造成什么危害如何去保护臭氧层【教师小结】略【联系生活】家庭使用的冰箱,空调的制冷剂,随着科技的发展,有没有什么变化新飞冰箱为何被称为"绿色冰箱"【展示漫画】"雨中垂钓"(教材图2.38,引出第三个大气环境问题)【板书】三,酸雨的危害及防治(通过学生对课文的阅读,课前的准备,即可明确①酸雨的概念和成因;②我国酸雨类型及分布;③酸雨的危害与防治)【学生讨论,教师小结】略【注意】强调大气环境保护需全球共同合作,树立学生"全球意识"【总结】回顾本课内容(三大大气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产生的危害及防治对策)【课堂练习】全球变暖使极地气温——,两极冰川——,引起海平面——.人类排放到大气中的严重破坏臭氧层的物质是——.配平硫酸型酸雨形成的化学方程式:SO2+ O2+ H2O→H2SO4(加强学科间联系)分析四川盆地酸雨严重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板书设计:2.7 大气环境保护全球变暖臭氧层的破坏酸雨人为原因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氟氯烃的使用酸性气体(SO2,NO2等)的排放危害引起海平面上升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变化危害人体健康破坏生态环境危害人体健康破坏生态环境防治减少CO2等排放,提高能源利用率,采用环保新能源,植树造林禁止氟氯烃的使用,采用新材料,国际合作减少酸性气体排放,提高能源利用率,采用环保新能源,治理废气……。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全章整合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全章整合导学案(含答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章末整合[学习目标] 1.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2.识读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图,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4.理解全球气候变暖的成因、影响及应对措施。

专题一利用“高低规律”判读等值线(等温线、等高线、等压线)根据不同等值线弯曲部位的变化特点,利用“高低规律”,可帮助掌握等值线图的准确判断方法。

1.“高低规律”的基本原理与内容所谓“高”,是指等值线的弯曲部位向高值凸出,即每条等值线弯曲的凸出部分指向等值线数值递增的方向,这时弯曲所示部分为低值(相对)区域。

“低”与“高”相反,即等值线弯曲部分向低值凸出,弯曲所示部分为高值(相对)区域,即“凸高为低,凸低为高”。

2.“高低规律”的应用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弯曲部分向高值凸出,则该部分所示地形为山谷(低);等高线向低值凸出,则为山脊(高)。

在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中,等压线凸出部分指向高值,形成的狭长区域是低压槽;等压线凸出部分指向低值,形成的狭长区域是高压脊。

同理,在海陆位置或季节条件之一确定的情况下,也可以利用“高低规律”判断季节或海陆位置。

[专题练习1] 下图为“北半球海平面等压线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地受低压槽控制,阴雨天气B.甲地气压一定比乙地高C.甲地受高压脊控制,天气晴朗D.乙地吹西南风专题二气候类型图及其判读1.气温和降水点状图图中给出了12个月份的气温和降水资料,图中的横纵坐标分别表示气温和降水,图中的每个点与横坐标的垂直交点是该段时间的气温值,与纵坐标的垂直交点则是该段时间的降水值。

2.气温和降水折线图折线图实际上是点状图的一种,只不过各月之间用折线连接起来。

在判断时,我们可将它当作一幅点状图来看待,读出每个月的气温、降水数据。

3.气温和降水变率范围图将图中的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进行连接即得到该图,也可理解为该地各月的气温、降水资料都位于图中的封闭曲线之内。

高中地理 地球上的大气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地球上的大气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地球上的大气第一部分:考试内容和要求:1、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细化:说出近地面大气热量的主要来源;知道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通过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及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运用大气热力环流原理,分析相关地理现象;学会在等压线图上判断风向和风力大小。

2、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理解北半球冬、夏季高、低气压中心的形成;理解东亚季风的形成。

3、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细化:了解锋面的概念及分类;分析锋面对天气的影响;理解气旋、反气旋气流运动状况及对天气的影响;知道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运用简易天气图分析主要天气系统的天气特点并做简单的天气预报。

第二部分:基础知识复习:第二单元复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太阳辐射穿越大气层时,一部分太阳辐射被大气层吸收或反射,不能到达地面,这就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云层越厚,削弱作用越强。

因此,阴雨天气温不会太高。

【知识点2】大气的受热过程:(1)“太阳暖大地”:太阳辐射直接被大气吸收的很少,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是地面增温。

(2)“大地暖大气”:地面被加热,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地面辐射),大气能大量吸收地面辐射(大气吸收)。

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最主要、直接的热源。

(3)“大气还大地”:大气吸收地面热量后增温,再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热量返还给地面,这叫大气逆辐射。

【知识点3】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截留了地面辐射,使地面辐射不至于都散失到太空中;大气逆辐射把吸收的地面热量返还给地面,使地面增温,起到保温作用。

(★截留热量与返还热量★)【知识点4】热力环流:(1)形成原因: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形成的空气环流叫热力环流。

(2)垂直方向规律:地面受热空气膨胀上升,地面空气密度下降形成低压,高空空气密度增加形成高压;地面受冷空气收缩下沉空气密度增加形成高压,高空空气密度下降形成低压。

最新整理高一地理《大气环境》(第六课时)导学案.docx

最新整理高一地理《大气环境》(第六课时)导学案.docx

最新整理高一地理教案《大气环境》(第六课时)导学案课题:2.3.大气环境(第六课时)学习目标:锋面系统的特点及天气状况;低压(气旋)系统与高压(反气旋)系统的特点以及对天气的影响;锋面气旋与天气状况重点难点:锋面气旋与天气状况方法指导:分析讨论法、探究法一、自主学习(课前、课中)高中全程学习方略54页基础检测二、合作探究一、锋面系统在下两图中画出,并说明理由:1、判断冷暖气团,标出4、判断冷暖锋,用表示冷锋,用表示暖锋,标志指向锋前。

根据锋面运动方向,判断处于锋面系统不同位置ABC三地的天气。

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天气特征过境前气温______、气压______、天气________气温______、气压______、天气________过境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境后气温变____、气压变______、天气转______气温变____、气压变______、天气转______实例北方夏季__________,冬季__________二、气压系统读下列两图完成表格:AB小结气压系统的天气气压系统气压特征气流特征天气状况实例A压系统(系统)中心为_____气压辐___、________,北___南____B压系统(系统)中心为_____气压辐___、________,北___南____三、锋面气旋在下图画出,并说明理由:1、判断气压中心,标出2、判断冷暖气团,标出3、画出气流运动方向4、判断雨区位置1.图示区域位于半球;M点昼夜温差较。

2.水平气压值:①②③(填》、《或=)3.在图中适当位置用锋面符号画出冷锋和暖锋。

4.此时,各地最可能的天气状况:ABCDM5.未来一段时间,B、C的天气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6.E地的风力比D(大或小);画出E地的风向三、当堂检测:见学习方略检测—课时达标(57页)四、巩固练习地理图册、学习方略五、收获和疑惑:。

黑龙江省海林市第一中学高一鲁教版地理必修一2.2天气、气候 学案

黑龙江省海林市第一中学高一鲁教版地理必修一2.2天气、气候 学案

课前独立学案
学法指
导:先认真阅读课本和地图册,再独立完成以下内容并做好笔记。

一:锋面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锋面类型 示意图
过境前的天气
过境时的天气
过境后的天气
天气实例
冷锋
暖锋
准静止锋
二:低压、高压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学科王
课 天气、气候 使用时间:11月23日 学


标 1、 能够记住天气系统图并进行知识区别;2、能够分析判断各种气候类型,熟记气候类型分布图,并且
熟记各种气候的成因、分布和特点。

学习重点 1、天气; 2、气候
要求
通过预学,做好笔记并熟悉知识体系;通过课堂学习,强化重点,突破难点。

北半球北半球南半球南半球
从气流:
名称从气压:
水平气流:
垂直气流:
天气状况:
实例:
二、气候
1、根据气候特征判读气候类型
根据气候的两大要素资料来判读,判读时可遵循以下三个步骤:以形定位、以温定带、以水定型。

具体见下表:
二、全球主要气候类型:(分析气候的成因时先复习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及移动)。

黑龙江省海林市第一中学鲁教版地理必修一2.1大气运动 学案

黑龙江省海林市第一中学鲁教版地理必修一2.1大气运动 学案

预学案【学法指导】 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后独立完成自主预习部分,并且在教材相应部分作好笔记。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结合教材P28 1~4自然段,完善下列知识点) 1.能量来源: 2.基本过程:(1)太阳辐射在传播过程中,部分被大气 或 或 ,大部分到达 ,并被地面和 。

2)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同时又以 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给 。

3.最后结果: 是近地面大要直接的热源。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1、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促使大气由 流向 的力,这是形成风的 直接原因。

这个力的方向与等压线 并指向 ,这个力的大小与等压线疏密有关,在同一幅图中,等压线密集的地方风速就 ,等压线稀疏的地方风速就 。

2、风向与受力的关系:受一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风向与等压线 并指向 。

受两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风向最终与等压线 。

这种风主要分布在 。

受三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近地面摩擦力,风向与等压线 ,这种风主要分布在 (一力垂直、二力平行、三力斜交) (三):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 大气环流(1)概念:全球性的( )大气运动,它反映了大气运动长时期的( )状态。

(2)按从北到南的顺序写出所有气压带风带的名称。

(3)季节移动规律:随____________的南北移动而移动。

就北半球而言,与两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夏季_________,冬季__________。

(四)、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1.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影响:(1)北半球:________分布。

冬季:亚欧大陆为____________;太平洋存在阿留申低压;夏季:亚欧大陆为亚洲低压;太平洋为夏威夷高压。

(2)南半球:________分布。

原因:海洋面积广阔,陆地面积小。

(五)、季风环流季风: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有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

原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典型地区:东亚东亚: 冬季:夏季: 原因 南亚: 冬季: 原因: 夏季: 原因:课内探究案一、再熟悉教材体系(指导:同学再次熟悉教材,展示同学做好充分准备)二、展示:(第四小组展示知识点一、第七小组知识知识点二;指导展示小组需要在课前在小组黑板上做好板书)三、课内探究探究1. 请用图示意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大气环境(一)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学习目标:了解大气的的垂直分层;能够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掌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并能运用这一原理解释相关现象。

一、大气垂直分层: 教材引领: 在下图左侧的方框中填出大气层的名称。

高层大气中80~500km 的高空有 ,
能反射无线电短波。

平流层的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 。

大气运动以 运动为主。

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 。

大气运动以 运动为主。

温度
思考: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
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 、 。

思考:太阳辐射按波长长短不同可分为几种类型?
其中紫外光大部分被 吸收。

可见光中的
的蓝色光等易被大气分子所散射。

绝大部分 可直接到达地面。

相当数量的红外光被 吸收。

(二)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
1、地面辐射是 的直接能量来源。

是 (长波辐射或短波辐射)。

2、大气辐射属于 辐射。

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被称为 。

思考:为什么同一季节的白天多云气温不会太高?夜晚多云气温不会太低?
为什么大气对流层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而不是太阳辐射?
大气上界
地面
(三)影响地面辐射的因素:
1、 思考:各种因素是如何影响地面辐射的?
2、
3、
§2.1大气环境(二)
学习目标: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实际问题。

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面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

一、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自学
地面均匀受热时等压面平行于地面地面受热不均时等压面将出现弯曲(画出弯曲的等压面)
冷却受热冷却
B A
C B A C
热力环流的形成:地区间冷热不均
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学以致用:请按热力环流原理,画出城郊环流
和山谷风的形成
郊区城市郊区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
1、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等压线,由高压指向。

2、地转偏向力方向与垂直,背风而立,北半球偏,南半球偏,赤道上不偏。

3、摩擦力方向与相反。

4、风向:
高空风受力情况
高空风风向与平行。

近地面风向与斜交。

在以上两图中标出风向和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