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鱼说课稿
《观察鱼》教学设计
《观察鱼》教学设计《观察鱼》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了解鱼类有适应水生环境的鳃、鳍、鳞片等身体结构,具有呼吸、运动等生命体基本特征。
2.知道鱼用鳍运动,用鳃呼吸。
科学探究目标1.经历和体验从整体观察到局部观察小动物的探究过程。
2.能用图画、文字(或拼音)、语言等方式记录、描述鱼的主要特点。
科学态度目标:发展学生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观察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懂得在观察活动中珍爱生命,观察结束后把小动物放归大自然,学会保护小动物。
【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鱼的身体特征,用画简图的方式记录下来。
难点:观察鱼的运动和呼吸。
【教学准备】学生:鱼、鱼缸、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备用鱼养在鱼缸里、教学课件、班级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一、聚焦新课1.课件出示谜语:没胳膊没腿,从来不离水。
走路不用脚,摇头又摆尾。
(谜底:鱼)2.课件分别出示鱼在小溪、池塘、大河和大海里的图片,边出示边讲解:在小溪、池塘、大河和大海中都生活着鱼。
3.教师:大家发现了没有,能看到鱼的这些地方都有一个共同点――水。
鱼的生活离不开水,它为什么能生活在水中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观察鱼,探索鱼身上的秘密。
书:观察鱼)二、观察描述鲫鱼(一)观察与画鱼1.教师导入:鲫鱼是我们常见的鱼类,今天老师带来了鲫鱼跟我们一起来学习科学,(板你了解鲫鱼吗?知道它的身体特征吗?观察你们小组的鲫鱼,上,看谁画得像。
教师示范,边观察边画:先画出躯干(呈梭形,两头较尖)最后画鳞。
请你也将你们小组的鱼画在活动手册上。
并将观察的鲫鱼画在活动手册,再画出头、眼睛和鳍等。
教师提示:(1)从侧面观察鱼,边观察边画,画得越像越好。
(2)不打扰小鱼,观察过程中保持安静,不可用手及其他物体触碰水和鱼。
2.学生观察并记录下鱼的外形特征,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展示交流。
学生边展示边介绍自己观察到的鱼的身体特征,教师适当追问并补充。
小学一年级科学说课稿《观察鱼》
《观察鱼》说课稿说课内容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动物章节的第五课《观察鱼》,我将本节课教学设计分为九部分进行说明:一、教材分析《观察鱼》是本册书动物主题的第五课时内容,在本单元是关于生命科学的学习,在观察、学习生活中常见的陆地生物之后,以水生生物“鱼”为切入点,开展观察学习活动,观察鱼这一课时在本章节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对鱼的观察,了解鱼的身体特征,明确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的区别,为动物分类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也能展现生物的多样性,让学生感知不同的生物特征,对生命活动有了初步认识。
鱼是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动物,本节课主要的学习内容是鱼的身体特点、鱼的呼吸方式和鱼的运动方式,通过活动导入环节引入关于“鱼”的学习,聚焦鱼的身体特点,引导学生观察鱼是如何呼吸,鱼和人运动的区别,探索鱼的呼吸方式和运动方式,组织学生研讨,了解鱼用鳃呼吸、用鳍运动,从而将具体的经验上升到普遍的认识,形成对鱼类共同特征的概括和理解。
二、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较差,只有他们真正感兴趣的活动,他们才愿意主动参与,鱼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动物,通过借用六一儿童节节目表演方式导入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学生心理认知角度看来,处于幼小衔接阶段学生,以感性经验为主,知觉较为笼统,注意广度有待提高,对事物的观察注意大轮廓,忽视细枝末节。
因此,学生虽然认识鱼,但鱼的呼吸方式和运动方式的认识较为笼统。
他们虽然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但还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思维有很大依赖性,独立思考、探究问题能力有待提高,因此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实践观察鱼身体特征,对比人和鱼的运动方式,通过视频验证鱼的呼吸方式,由此使学生对鱼有全新认识,了解生物与生存环境的密切关系。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设计了本节课。
三、说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对教育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规律及学科知识确立知识、探究、态度和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类目标四个目标既相互独立,同时又有联系的部分。
教科版《观察鱼》公开课优秀教案1
教科版《观察鱼》公开课优秀教案 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生物与环境中》的“观察鱼”。
具体内容包括:了解鱼类的特征、结构和功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鱼类的适应性和重要性;掌握科学观察和记录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描述鱼类的特征、结构和功能,了解它们与水中生活的适应性。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记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认识到鱼类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提高保护水生生物、关爱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结构特征及其作用。
2. 教学重点:观察鱼的方法和技巧;鱼类结构与功能的对应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鱼类标本、显微镜、投影仪、实验器材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画图工具、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鱼类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鱼类,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探究:学生观察鱼类标本,记录鱼的特征和结构。
4.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指导学生如何观察鱼的结构和功能。
5. 随堂练习: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观察记录表。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鱼类与水中生活的紧密关系。
六、板书设计1. 鱼类的主要特征2. 鱼类结构与功能3. 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鱼类,记录它们的特点和适应性。
2. 答案:学生需提交一份观察报告,包括鱼类的主要特征、结构与功能及适应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查找不足之处,为下次教学做好准备。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其他水生生物的适应性,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组织学生参观水族馆,加深对水生生物的认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精准把握;2. 教学目标的具体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5.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6. 板书设计;7. 作业设计;8.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教科版《观察鱼》公开课优秀教案 1
教科版《观察鱼》公开课优秀教案 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动物世界》单元中的“观察鱼”。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三章第一节“鱼类的特征”,详细内容为鱼的体型、鳍的作用、鱼的呼吸和鱼的生活习性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鱼的体型、鳍的作用、鱼的呼吸和鱼的生活习性,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观察和分析鱼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关爱生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鱼的体型、鳍的作用、鱼的呼吸和鱼的生活习性。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掌握鱼的特征和生理功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鱼缸、水、显微镜、鱼模型、教学课件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画笔、彩纸、剪刀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鱼缸和鱼模型,引导学生关注鱼类,提出问题:“你们知道鱼有哪些特点吗?”2. 新课导入:引导学生观察鱼缸中的鱼,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鱼的特点。
3.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观察鱼的活动,记录观察到的鱼的特点。
5.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鱼的特点和生理功能。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鱼的特点,完成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1. 观察鱼2. 内容:(1)鱼的体型(2)鳍的作用(3)鱼的呼吸(4)鱼的生活习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描述你所观察到的鱼的体型。
(2)请分析鱼鳍的作用。
(3)请解释鱼的呼吸过程。
(4)请举例说明鱼的生活习性。
2. 答案:(1)鱼的体型:流线型,有利于游泳。
(2)鱼鳍的作用:背鳍保持鱼体平衡,腹鳍控制方向,尾鳍产生前进动力。
(3)鱼的呼吸:通过鳃呼吸,将水中的溶解氧转化为体内氧气。
(4)鱼的生活习性:适应水中生活,具有保护色、伪装等特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使学生掌握了鱼的特点和生理功能。
小学一年级科学说课稿《观察鱼》
小学一年级科学说课稿《观察鱼》尊敬的校长,亲爱的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小学一年级的科学课程《观察鱼》。
在这个课程中,我们将通过观察和了解鱼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观察能力。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鱼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认识常见的鱼种。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和分析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和探究的乐趣,增强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与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美丽的鱼类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主题——观察鱼。
2.新课探究:o观察鱼的外部特征:引导学生观察鱼的形状、颜色、大小等外部特征,并记录下来。
通过对比不同种类的鱼,让学生了解到鱼的多样性。
o了解鱼的生活习性:引导学生探究鱼的食物、繁殖方式、生活环境等基本生活习性。
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加深学生对鱼的生活习性的理解。
o观察鱼的内部结构:通过展示鱼的解剖图,引导学生观察鱼的内部结构,如心脏、肝脏、肾脏等器官。
让学生了解鱼的生理构造,并培养他们对生物结构的认知能力。
3.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设计一个“模拟养鱼”的实验,观察并记录鱼的生长情况和生活习性的变化。
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也能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鱼的生态和习性。
4.总结与评价:引导学生总结本课所学的知识点,并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
评价可以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课中,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情境创设:通过展示美丽的鱼类图片和视频,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他们对本课主题的兴趣。
2.问题导向:通过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了解鱼的特性和生活习性。
问题可以包括:“鱼为什么能在水中生活?”“鱼的身体结构有什么特点?”“鱼的食物来源是什么?”等等。
3.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实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教科版一下科学《观察鱼》优质教案
教科版一下科学《观察鱼》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材第四单元《动物》中的第一课《观察鱼》。
本课内容包括:通过观察活鱼,了解鱼的外部特征和形态,掌握鱼的生活习性和特点;学习使用观察、描述、比较等方法来研究鱼;探讨鱼类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鱼的外部特征和形态,掌握鱼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2. 学会使用观察、描述、比较等方法来研究鱼,提高观察和表达能力。
3. 增强对动物世界的兴趣,培养关爱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鱼的呼吸器官和鱼鳞的特点。
2. 教学重点:观察鱼的外部特征和形态,了解鱼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活鱼、鱼缸、显微镜、投影仪、鱼的结构图、鱼的生活习性视频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彩笔、画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鱼缸里的活鱼,引导学生关注鱼类,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探究:(1)观察鱼的外部特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鱼的颜色、形状、大小等。
3. 教师讲解:(1)鱼的呼吸器官:通过显微镜观察鱼鳃的结构,讲解鱼如何通过鳃呼吸。
(2)鱼鳞的特点:观察鱼鳞的结构,讲解鱼鳞的作用。
4. 实践活动:(1)让学生用画纸和彩笔描绘出自己喜欢的鱼,提高观察和表达能力。
(2)组织学生讨论鱼类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培养关爱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5. 随堂练习:(1)完成观察记录表,巩固所学知识。
(2)分享自己的画作,互相学习、交流。
六、板书设计1. 鱼的外部特征:颜色、形状、大小等。
2. 鱼的生活习性:呼吸、运动、食物等。
3. 鱼的呼吸器官:鳃。
4. 鱼鳞的特点:保护作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动物,了解它们的外部特征和生活习性,选择一种动物进行绘画,并简要介绍其特点。
2. 答案:根据学生的实际观察和绘画,给出合理的评价。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讨论、实践活动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鱼的外部特征和形态,掌握了鱼的生活习性和特点,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教科版《观察鱼》公开课优秀教案1
教科版《观察鱼》公开课优秀教案 1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观察鱼》一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鱼,了解鱼类的特征和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鱼,了解鱼类的特征和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
2. 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和探究,培养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通过观察鱼,了解鱼类的特征和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
难点: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和探究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鱼标本、水族箱、鱼图片、视频播放设备。
学具:观察记录表、画笔、彩纸。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鱼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鱼的特点,激发学生对鱼的兴趣。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鱼有哪些特点吗?它们为什么能够生活在水中?”2. 观察鱼标本(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鱼标本,让学生通过看、摸、闻等方式,了解鱼的外部特征。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如鱼的运动方式、呼吸方式等。
3. 小组讨论(5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根据观察到的鱼的特点,讨论鱼适应水中生活的原因。
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咨询教师等方式,获取相关信息。
4. 汇报交流(5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小组成员可以进行补充。
教师在学生汇报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如鱼的运动方式、呼吸方式等。
5. 实践环节(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水族箱中的鱼,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深入了解鱼的特点。
学生可以结合观察记录表,进行实地观察和记录。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观察鱼1. 鱼的外部特征2. 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七、作业设计1. 观察一种鱼,记录其特点,并画出鱼的生活环境。
答案:观察到的鱼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鱼的生活环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谈谈你对鱼适应水中生活的认识。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观察鱼》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观察鱼》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科学一年级《观察鱼》。
在这堂课中,我们将通过观察和探究鱼,来了解鱼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提升学生对生物的认识和科学探究能力。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对鱼的观察,初步了解鱼的基本特征及生活习性;2.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3.情感目标:感受生命世界的多样性,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1.教学内容(1)鱼的基本特征:了解鱼的体型、头部、鳞片、侧线等基本特征;(2)鱼的生活习性:探究鱼的游动、呼吸、摄食等方面;(3)观察实验:通过实验观察,了解鱼的侧线作用及感知外界信息。
2.方法(1)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鱼的体型、鳞片、侧线等基本特征;(2)实验法:通过实验了解鱼的侧线作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3)归纳总结法: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掌握知识重点。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鱼的基本特征;(2)鱼的生活习性;(3)观察实验的方法和步骤。
2.教学难点(1)通过实验观察了解鱼的侧线作用;(2)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问题导入,问学生“你们在生活中见过鱼吗?知道鱼有哪些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吗?”引导学生回答,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观察鱼的体型、鳞片、侧线等基本特征(10分钟)请学生观察鱼的体型、鳞片、侧线等基本特征,教师进行讲解和引导,让学生了解这些特征是鱼类的重要生物学特性。
3.实验操作:了解鱼的侧线作用(15分钟)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来,通过实验操作了解鱼的侧线作用。
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实验步骤,教师给予指导和帮助。
最后,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和分享。
4.探究鱼的生活习性(10分钟)教师介绍鱼的生活习性,包括游动、呼吸、摄食等方面。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2.5《观察鱼》教案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2.5《观察鱼》教案一. 教材分析《观察鱼》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鱼的外形特征和生存环境,了解鱼的特点以及与周围环境的适应关系。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图片、文字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认识鱼的特点,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环境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善于观察,但对于鱼的特点和生存环境可能了解不多。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鱼的外形特征,让学生通过自己观察得出结论,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鱼的特点以及与周围环境的适应关系。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鱼的特点。
2.难点:让学生理解鱼与周围环境的适应关系。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鱼的外形特征,了解鱼的特点。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察心得,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3.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鱼与周围环境的适应关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鱼的视频或图片,用于引导学生观察。
2.准备一些关于鱼的知识卡片,用于巩固知识点。
3.准备一个鱼缸,里面放入不同种类的鱼,让学生实地观察。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鱼的外形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鱼的视频或图片,让学生观察鱼的外形特征,引导学生说出鱼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察心得,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鱼的特点。
4.巩固(10分钟)发放关于鱼的知识卡片,让学生回答卡片上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点。
5.拓展(10分钟)创设情境,让学生观察鱼缸里的鱼,引导学生思考鱼与周围环境的适应关系。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鱼的特点以及与周围环境的适应关系。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画一画自己喜欢的鱼,并简要描述鱼的特点。
观察鱼说课稿课件0
教材分析
知识目标:
•1.了解鱼类有适应水生环境的鳃、鳍、鳞片等身
体结构,具有呼吸、运动等生命体基பைடு நூலகம்特征。
教
•2.知道鱼用鳍运动,用鳃呼吸。
学
探究目标:
目 标
•1.经历和体验从整体观察到局部观察小动物的探究 过程。
•2.能用图画、文字(或拼音)、语言等方式记录、 描述鱼的主要特点。
情感目标:
•发展学生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 求是的科学观察态度。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法和学法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观察鱼
呼吸→鳃 运动→鳍
三、观察鱼的呼吸
学生在观察鱼的过程中,已经看到了鱼鳃不停 的开合,就会产生问题:鱼嘴和鳃盖不停地一开一 合,这是在干什么?引导学生说出鱼在呼吸。进一 步追问:你知道我们人是靠什么来呼吸的?鱼又是 靠什么来呼吸的?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自己的呼吸和 鱼的呼吸的不同之处,讨论鱼在水中是如何依靠鳃 呼吸的。最后教师课件展示鱼鳃的图片,并播放鱼 的呼吸的微视频,帮助学生了解和理解鱼的呼吸过
一年级科学下册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法和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评价
教材分析
鱼类分布广泛,易得、
易养,是水生脊椎动物的 代表,它的身体形态与蜗 牛等陆生动物有较大的区 别,具有明显的适应水生 环境的身体特征。有鳍、 有鳃等是这类动物分类的 重要特征。多种多样的鱼 类展现了动物世界的多样 性,体现了动物适应环境 的特点。
五、总结
今天我们观察了鲫鱼,说说对鲫鱼有哪些 新的认识。说说鱼在水中是靠什么运动、靠什 么呼吸的。运用维恩图处理观察内容,整理描 述结果,也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录能力 。之后提出问题:我们画了了金鱼,小蚂蚁可 不高兴了,也想让我们来认一认哪只蚂蚁画对 了,你们愿意帮帮他吗?做实验活动手册上的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观察鱼》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观察鱼》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教科版科学一年级《观察鱼》这一课的说课稿。
本课是通过对鱼的观察,引导学生了解鱼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兴趣。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让学生了解鱼的基本特征,包括外形、鳞片、鳃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观察和探究,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多样性和神奇,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让学生了解鱼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
三、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鱼的实物或图片,让学生了解鱼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2.合作学习法:分组进行观察和探究活动,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3.探究法:通过实验或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究鱼的特征和生活习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4.演示法:通过多媒体课件等演示工具,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鱼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有关鱼的视频或展示一些鱼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些鱼有什么共同点?”进而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主题——观察鱼。
2.新课学习(1)观察鱼的外部特征让学生观察鱼的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了解鱼的外形、鳞片、鳃等外部特征,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同时,让学生思考:“这些特征对鱼的生活有什么作用?”进而引导学生总结出鱼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2)观察鱼的内部特征通过观察鱼的解剖图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鱼的内部结构,包括心脏、肝脏、肾脏等器官,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同时,让学生思考:“这些内部结构对鱼的生活有什么作用?”进而引导学生总结出鱼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3)分组观察和探究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条金鱼或小鲤鱼,让学生进行观察和探究活动。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鱼的外形、鳞片、鳃等外部特征,并记录下来。
小学一年级科学说课稿《观察鱼》
小学一年级科学说课稿《观察鱼》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o学生能够正确地描述鱼的外形特征和基本习性;o学生能够使用简单的科学探究方法,观察和描述鱼的生活习性;o学生能够理解和解释鱼为什么会死。
•过程与方法:o学生能够运用感官和工具进行观察和实验;o学生能够用简单的图表记录观察结果;o学生能够用语言和文字表达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对待科学探究的积极态度;o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o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观察鱼。
通过观察鱼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特征,了解鱼的生活习性和适应环境的特点。
同时,通过实验了解鱼为什么会死,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环保意识。
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观察法和实验法。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鱼的外形特征和习性,并利用实验了解鱼的生活习性和适应环境的特点。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鱼为什么会死,并探讨如何保护环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曾经见过哪些鱼,并让学生描述鱼的外形特征和习性。
然后,教师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观察鱼。
2. 观察鱼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特征教师带领学生到水族馆或自然水域观察鱼的外形特征、颜色、大小等。
教师引导学生使用感官和工具进行观察,并记录观察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用简单的图表记录鱼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特征。
学生可以用语言和文字描述鱼的习性,包括鱼在水中的活动方式、饮食特点等。
3. 实验:鱼为什么会死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鱼为什么会死?是什么影响了它们的生活?教师介绍实验内容和方法,并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实验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准备实验材料,包括鱼、水、不同颜色的水草、石头等;步骤二:将鱼放入水中,观察鱼的活动情况;步骤三:将水草放入水中,观察鱼的活动情况;步骤四:将石头放入水中,观察鱼的活动情况;步骤五:分析实验结果,了解鱼的生活环境和习性;步骤六:得出结论,探讨如何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4. 巩固拓展教师引导学生巩固学习内容,并进行拓展。
观察金鱼(说课稿)2022-2023学年综合实践活动三年级下册 教科版
观察金鱼(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能:1.掌握金鱼的外部构造及生活习性;2.掌握观察金鱼的方法;3.培养观察、思考和探究的能力。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该:1.热爱生命,关心小生物;2.培养爱护动物的意识和责任心;3.珍视家庭养殖的宠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了解金鱼的外部构造;2.掌握观察金鱼的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真正的爱护小生命?三、教学准备1.PPT;2.展示金鱼的透明鱼缸;3.让学生带来自己家里的金鱼。
四、教学过程1.引入(1)单词游戏把学生分成小组,自带卡片。
在卡片上写上与本课相关的单词,例如金鱼、划水、透明等。
首先,老师说出单词中的一个字母,让所有学生的自带卡中有这个字的单词翻出来,第一组完成的学生赢得本轮胜利。
(2)展示金鱼老师可以展示一下透明鱼缸内的金鱼,让学生先观察画出自己所感所想,为本次课让学生进入状态。
2. 分析金鱼的外部构造(1)外部构造主要部位通过PPT,老师简要地介绍了金鱼的外部构造,并讲解了各部位的名称和用途。
(2)学生自主尝试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和观察金鱼的外部部位,写下自己的发现和疑问,最后由学生呈现自己的理解。
(3)梳理发现梳理学生的发现,加以补充和修正。
3. 观察金鱼的生活习性(1)介绍金鱼的生活习性老师通过PPT简单介绍了金鱼的常见生活习性,例如:喜欢在浅水区栖息、需要充足的氧气、快速游动等。
(2)学生在展示的金鱼缸对金鱼的观察让学生在展示的金鱼缸旁自主观察金鱼,记录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并描述它们的生活习性及原因。
4.小结让学生在小组内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回顾常见的金鱼外部构造、生活习性、及对金鱼持有的态度等。
5.实战演练(1)实验场地准备让学生将自己家里的金鱼带到学校,老师准备好实验场地。
(2)让学生贴近金鱼亲身观察让学生亲身观察金鱼,感受金鱼洁净明亮的生活环境。
引导他们思考如何改善金鱼的生活环境和喂食方式。
教科版《观察鱼》公开课优秀教案1
教科版《观察鱼》公开课优秀教案 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生物学》三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观察鱼”。
主要内容为通过对鱼的形态结构特点的观察,使学生了解鱼类的生物学特征,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描述鱼的形态结构特点,了解鱼类生物学特征。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描述、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提高保护动物、关爱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鱼的形态结构特点。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描述、讨论等方法,掌握鱼的形态结构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鱼类标本、挂图、投影仪、鱼缸、水草等。
2. 学具:每组一个鱼缸、水草、几条活鱼、观察记录表、画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鱼缸、活鱼,引导学生关注鱼类,激发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3. 观察活动一:观察鱼的外观特征,引导学生描述鱼的颜色、形状、大小等。
4. 观察活动二:观察鱼的内部结构,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鱼鳞、鱼鳔等结构。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观察到的鱼的形态结构特点,完成观察记录表。
6. 例题讲解:讲解鱼类生物学特征的相关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7.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鱼类生物学特征的练习题,检验学习效果。
9. 情感教育:强调保护动物、关爱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六、板书设计1. 鱼的形态结构特点外观特征:颜色、形状、大小等内部结构:鱼鳞、鱼鳔等2. 鱼类的生物学特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描述鱼的形态结构特点。
2. 答案:鱼的形态结构特点包括外观特征(如颜色、形状、大小等)和内部结构(如鱼鳞、鱼鳔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讨论等方法,使学生掌握了鱼的形态结构特点,达到了教学目标。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观察其他动物的形态结构,了解它们的生物学特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教科版《观察鱼》公开课优秀教案1
教科版《观察鱼》公开课优秀教案 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动物的一生》单元中的《观察鱼》章节。
详细内容包括:鱼的体表特征、鱼的生活习性、鱼的运动器官及鱼类的适应特点。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能够掌握鱼的主要特征,了解鱼的生活习性和适应特点。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关爱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鱼的主要特征及其生活习性。
难点:鱼的适应特点及其与水中生活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鱼缸、活鱼、解剖刀、显微镜、实验器材等。
学具:观察记录表、画图工具、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鱼缸和活鱼,引发学生对鱼的兴趣,提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2. 新课内容:(2)讲解鱼的生活习性和适应特点,帮助学生理解鱼与水中生活的关系。
(3)实验:观察鱼的运动器官,让学生亲身体验鱼的运动特点。
3. 例题讲解:通过实例分析,讲解鱼的适应特点及其与水中生活的关系。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观察鱼,完成观察记录表,并绘制鱼的特征图。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观察鱼》2. 内容:(1)鱼的主要特征(2)鱼的生活习性(3)鱼的适应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三种鱼的主要特征。
(2)简述鱼与水中生活的适应关系。
2. 答案:(1)鱼的主要特征:体表有鳞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等。
(2)鱼与水中生活的适应关系:体表有鳞片,减少水阻;用鳃呼吸,适应水中氧气含量;用鳍游泳,适应水中生活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实验、讲解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了鱼的主要特征和适应特点。
但在实验环节,部分学生对鱼的观察不够细致,需要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鱼类的生活环境,探讨保护水资源和鱼类资源的重要性。
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如参观水族馆、开展鱼类保护宣传等。
教科版观察鱼优秀教案1
教科版观察鱼优秀教案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生物学》第五章第一节“观察鱼”。
详细内容主要包括鱼的形态结构特点、生理特征及其生活习性。
通过观察活鱼和鱼标本,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鱼类的主要特征。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能描述鱼的形态结构特点,了解其生理特征及生活习性;能理解鱼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描述生物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鱼的形态结构特点、生理特征及其生活习性。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描述鱼的各个部位及其功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活鱼、鱼标本、显微镜、投影仪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画图工具、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鱼的照片,引导学生关注鱼类,并提出问题:“鱼有哪些特点?它们是如何生活的?”3. 讲解:讲解鱼的生理特征,如呼吸、循环、消化等系统,并分析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
4.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观察活鱼,记录鱼的各个部位及其功能,绘制鱼的结构示意图。
5. 例题讲解:分析鱼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讲解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
6.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鱼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并绘制一个简单的食物网。
六、板书设计1. 鱼的形态结构特点体形颜色鳍2. 鱼的生理特征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3. 鱼类的生活习性适应水中生活食物链与食物网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描述鱼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其生理特征。
(2)绘制一个包含鱼的简单食物网,并解释其中的关系。
2. 答案:(1)鱼的形态结构特点包括体形、颜色、鳍等;生理特征包括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等。
(2)见板书设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讲解、实践操作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鱼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生活习性。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
教科版观察鱼优秀教案1
教科版观察鱼优秀教案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生物学》第四章第二节“观察鱼”,主要内容包括鱼类的形态结构特征、生活习性以及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详细内容涉及教材第四章第二节中的鱼类概述、鱼类的形态结构、鱼类的生理特点、鱼类的生活习性和鱼类与环境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鱼类的形态结构特征、生活习性和适应性特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描述生物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鱼类的形态结构特征及其适应性。
教学重点:鱼类的生活习性和适应性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鱼类标本、显微镜、投影仪、挂图等。
学具:观察记录表、彩色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鱼类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鱼类,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鱼类的形态结构特征、生活习性和适应性特点。
3. 实践观察:(1)观察鱼类标本,让学生描述鱼类的形态特征,如体形、体色、鳍等。
(2)使用显微镜观察鱼鳞、鱼鳔等结构,了解其作用。
4. 例题讲解:讲解鱼类形态结构特征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例子。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观察记录表,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鱼类的适应性特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1. 鱼类的形态结构特征2. 鱼类的生活习性3. 鱼类的适应性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描述鱼类的形态结构特征。
(2)举例说明鱼类的生活习性和适应性特点。
2. 答案:(1)鱼类的形态结构特征:体形流线型,体色保护色,鳍用于游动和平衡等。
(2)鱼类的生活习性和适应性特点:适应水生生活,用鳃呼吸,具有侧线系统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了解其他动物的适应性特点。
(2)探讨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3)开展鱼类保护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观察鱼》教案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鱼类与我们生活的关系”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如鱼类的保护意义和人类应采取的措施。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在观察鱼缸中的鱼时表现得非常专注。分组讨论也让每个人都能够积极参与进来,但我发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有些小组的配合并不够默契。这可能是因为我对实验步骤的讲解不够清晰,或者是对学生的引导不够到位。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我会更加注意这一点,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充分的锻炼。
小组讨论时,学生们围绕鱼类与我们生活的关系提出了很多有见地的观点,这也让我看到了他们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同时,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在讨论中比较沉默,可能是因为他们不够自信,或者是对主题不够熟悉。我会在以后的课堂上更多地鼓励这些学生,帮助他们建立自信,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鱼类的基本概念、身体结构和功能,以及常见鱼类的分类。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鱼类生活习性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和爱护鱼类。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2.教学难点
-鱼类身体结构的适应特点:理解鱼类身体结构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进化特点。
-难点举例:解释为何鱼类的身体呈流线型,以及这种形态如何减少游泳时的阻力。
观察鱼说课稿
观察鱼说课稿一、说教材《观察鱼》是小学科学课程中动物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鱼的特点、生活习性以及与人类的关系,进而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生命多样性的认识和探究兴趣。
在教材中,本文具有以下作用和地位:1. 作用:本文旨在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和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2. 地位:本文是动物学单元的开篇,起着引入和铺垫的作用。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对鱼类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为后续学习其他动物类群打下基础。
3. 主要内容:本文主要介绍了鱼的外部形态、生活习性、呼吸方式、繁殖特点等方面,同时提到了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以及保护鱼类资源的重要性。
(1)鱼的外部形态:身体呈梭形,有鳞片,有鳍等。
(2)鱼的生活习性: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体温不恒定等。
(3)鱼的呼吸方式:通过鳃片进行气体交换。
(4)鱼的繁殖特点:产卵,卵生。
(5)鱼与人类的关系:食用、观赏、科研等。
(6)保护鱼类资源:介绍保护鱼类资源的重要性及措施。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能描述鱼的外部形态、生活习性、呼吸方式、繁殖特点等。
(2)了解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认识到保护鱼类资源的重要性。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和思考的能力。
(2)提高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兴趣,培养关爱生命的情感。
(2)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鱼的外部形态、生活习性、呼吸方式、繁殖特点。
(2)鱼与人类的关系,保护鱼类资源的重要性。
2. 教学难点:(1)理解鱼的呼吸方式。
(2)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和思考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情,因材施教,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说教法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和策略,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1. 启发法:- 通过提出引导性问题,如“鱼为什么能在水中生活?”“鱼有哪些特点帮助它们在水中生存?”等,激发学生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察鱼”说课
新的教科版教材采用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双螺旋(科学态度和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为辅线)协同发展的编写理念,我十分关注这一结构模型,并努力将其应用于自己的教学。
接下来将从“明确教学价值”、“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和评价”这三个方面来说我对本课教学的理解。
一、分析学情,明确教学价值
本课是一年级下册动物单元第5课,本单元是孩子们首次学习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动物,前4课,他们从整体到个体,观察了常见的动物,探究了蜗牛的身体结构、应激反应和运动,并对动物进行分类。
在活动中,孩子们逐步提升科学绘图水平、分类归纳能力等。
本课的主体活动依然是观察,但孩子们将要观察的对象转向典型的水生动物——鱼。
对鲫鱼的身体结构、运动和呼吸进行观察,他们在方法和能力上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但是,这种基础又是非常稚嫩的,孩子们的科学绘图能力依然有限,有序观察的习惯还不稳定,由于鱼比蜗牛活泼地多,孩子们进行动态观察将面临挑战。
在本课学习中,他们通过对鱼的认识丰富对生命世界的认识的同时,科学观察的能力也在提升,以双螺旋结构设计教学活动是十分适切的。
与此同时,学生感受动物的多样性,珍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也会在潜移默化中萌发。
综上所述,我认为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本课的教学价值在于:通过认识鱼的身体结构和水生环境的关系,感受生命的多样性。
同时促使画图能力的提升。
二、剖析教材,确定教学目标
理念决定高度,目标指明方向,我从四个维度确定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1. 认识鱼有鳃、鳍、鳞等特别的构造;2. 知道鱼靠鳍运动、靠鳃呼吸。
科学探究目标:1. 能用科学画图的方法,有序地观察和记录鱼的身体结构。
2.能联系鱼的身体结构和水生环境。
科学态度目标:乐于观察鱼,善于和同伴交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感受丰富多样的生命世界,热爱大自然。
根据学生科学能力和科学认识方面的水平,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能用科学画图的方法,有序地观察和记录鱼的身体结构;教学难点是能联系鱼的身体结构和水生环境,感受生命的多样性。
本课要为每组学生准备一条养在玻璃水槽里的鲫鱼。
三、分层推进,设计教学过程和评价
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适切的教学方法。
本课共有聚焦、探索、研讨三大板块,它们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引导学生在有序、有料、有味的活动中开展科学探究,追寻科学本质。
板块一:聚焦不同环境中的鱼,感受生命的多样性
孩子们通过观看《地球脉动》片段,感受生命的多样性,并聚焦到本课的学习内容。
(板书:观察鱼)
这里,要进行简单的前概念诊断式评价,了解学生对生命特征的了解、科学观察能力的掌握程度。
板块二:观察鲫鱼,探索生命的多样性
这是本课的主体内容,孩子们将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各种科学方法,去观察鲫鱼的身体构造、运动和呼吸。
1. 观察身体构造:这里又分解成3个小层次。
第一层,激趣、关联。
生活在水中的鱼,身体构造有什么特点呢?和蜗牛有什么不同呢?
第二层,方法指导、自主观察。
我们用科学图画的方法把鲫鱼的身体特点记录下来。
指导绘图的要求和具体方法,落实重点。
第三层,展示和交流。
此环节要把科学、准确地画出所观察的鲫鱼作为重点来落实,图画是思维的外显,绘图的过程,就是学生收集鱼的身体特征的过程,是学生认识鱼的过程,和口头表达相比,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
但是一年级的学生能力有限,所绘的图形肯定有不准确、不到位之处,这需要老师的细心指导,更需要在展示和交流中通过同伴互评的方式,促进学生积极地修正自己的图画,对鱼的身体特征的认识将越来越精准。
(板画:鱼)
2. 观察运动
我此环节突破教学难点。
此时需要孩子们带着问题去观察。
“鱼没有腿,怎么运动呢?”以这样有童趣的问题,引导学生重点观察鱼是怎么运动的,发现鳍的作用。
(板书:靠鳍游泳)
3. 观察呼吸
鱼的呼吸和运动相比,更加隐蔽,这里同样要注意鱼的身体结构和水生环境的关联。
学生需要经历一个提出问题、进行猜想、收集证据、得出结论的小闭环,在老师的帮助下发现鳃的作用。
(板书:靠鳃呼吸)
这两个活动的评价以对话和观察为主,针对低段的特点,把评价具象化,以争星表的形式,围绕细致观察、思维敏捷性、珍爱生命意识等方面进行奖励性评价,激励学生更投入地进行观察和思考。
板块三:研讨问题,感受生命的多样性
通过问题研讨,学生对本课的观察所得进行梳理,总结鱼的特点,发现它的鳍、鳃能帮助它在水里生活。
最后,通过和更多鱼的比较,发现鱼的共同特征,通过和蜗牛的比较,发现共同点和不同点,把研究的视野拓展到动物世界,深入到对生命特征的感受。
此环节的评价要点是归纳思维的水平和热爱自然情感的表达。
总之,树立大单元思想,把握教学的前后衔接,根据学习进阶理论,准确把握本课的教学定位,在教学活动和评价中关注学生四维目标领域的发展,将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