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
英语核心素养解读
英语核心素养解读一. 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二十世纪末,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兴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率先于1996年提出21世纪公民必备的四大核心素养: “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
”1997年“经合组织”(OECD)首次发布了“核心素养”结构模型。
它系统回答了21世纪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满足社会发展,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双赢。
随后,日美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纷开始了核心素养的研究并构建了各自的核心素养价值体系作为指导其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虽然各国在表述上有所差异,但都包含了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三大维度,而且都非常重视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为了适应全球化发展的客观需要,我国自1993年起变开始了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心健康为目的的素质教育”探索实验。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标志着素质教育全面进入实施阶段。
2006年9月,“素质教育”被写进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
从此,素质教育就由一种政府倡导行为转变成了国家意志。
然而,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虽然素质教育也收到了显著的成效,但应试教育这一长期困扰基础教育的顽疾始终没有被彻底根除。
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十八大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基于这一根本任务,教育部于2016年6月正式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架构模型。
这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正式由素质教育迈入全面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新纪元。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二. 英语核心素养解读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英语学科中的具体化,是英语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学习英语的期望成就。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第五章
核心素养的发展 趋势和展望
核心素养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发展方向
核心素养的内涵和外延将不断丰富和拓展 核心素养的培养将更加注重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核心素养的评估将更加注重过程性和综合性 核心素养的培养将更加注重跨学科和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国际趋势: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 和实践,提升我国教育竞争力
学生发展: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培 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核心素养的意义和价值
核心素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 础
核心素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 合素质
核心素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 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核心素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 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评价体系:包括自我评价、同伴评 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多个维 度
评价结果:包括等级评价、分数评 价、描述性评价等多种形式
对核心素养的反思和改进建议
评价标准:明确核心素养的评价标准,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评价方法: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如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等
评价内容: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评价
落实核心素养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加强教育引导: 通过课堂教学、 课外活动等方式, 引导学生树立正 确的价值观、人 生观和世界观。
提高教师素质: 加强教师培训, 提高教师的专业 素养和教育能力, 以更好地培养学 生的核心素养。
优化课程设置: 根据核心素养的 要求,优化课程 设置,增加实践 性、创新性课程, 提高学生的实践 能力和创新能力。
加强家校合作: 加强学校与家庭 的沟通与合作, 共同关注学生的 成长和发展,为 学生提供更好的 教育环境和支持。
(完整版)如何将核心素养落实在课堂教学中
如何将核心素养落实在课堂教学中一、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核心素养”的提出,更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点。
其创新在于,以核心素养为统摄,使得教育“立德树人”的育人价值更加凸现;其突破在于,它是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
自从世纪初新课改以来,课程的“三维目标”已经人尽皆知,但人们往往只在学科教学的文本知识中去寻找它,将它机械地割裂开来,并且存在对它善贴标签的现象。
“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贯穿于课程目标、结构、内容、教学实施以及质量标准与评价的整个过程中。
“三维目标”可以在核心素养的目标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得以完整体现。
因此,在三维目标基础上提出核心素养,这是对三维目标的发展和深化。
核心素养更直指教育的真实目的,那就是育人。
核心素养具有中国特色,包括了能力、品格。
核心素养的提出,对教学下一步的发展,有了更明确的指向。
三维目标和核心素养是怎样的关系?简单地说,我们的传统是比较重视“双基”,即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后来觉得“双基”不完整,提出三维目标。
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这是从教书走向育人这一过程的不同阶段。
用简单的比喻来说,落实“双基”是课程目标1.0版,三维目标是2.0版,核心素养就是3.0版。
二、核心素养的落实核心素养的落实,显然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变更,它更是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障的。
把核心素养贯彻到教育教学中,就是把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以学为本的思想体现在教学中去,真正体现课堂的育人功能。
落实核心素养,一方面要遵循知识内在的逻辑规律进行有效学习,真正实现构建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
另一方面就是要遵循学习者的认知规律把学习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在学习和实践中形成良好的品质和健全人格,让学习者真正形成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德和关键能力。
1、学习的本质是解决问题“学成于思,思源于疑”。
真正有效的学习,是基于学生问题的整体性学习,而不是以知识为中心的碎片化学习。
语文核心素养概念的背景、意义与理论资源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创新
二、意义
二、意义
语文核心素养的概念具有多方面的意义。首先,提高语文应用能力是其主要 作用之一。具备语文核心素养的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职业发展的需要,因 为他们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和文字沟通能力,以及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其次, 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有助于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意义
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基础,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鉴赏 能力,有助于促进他们全面发展。最后,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对于学生的未来发 展具有重要意义。具备良好的语文素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 为他们将来的事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创新点
2、优化课程内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内容进行了创新和 优化。它以核心素养为指导,将课程内容分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 课程三个层次,每个层次都设计了相应的课程内容,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和发展方向。
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创新点
内容摘要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良好的自主 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其自主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内容摘要
2、学生的差异性。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特点,采用分层教学和个 性化辅导等方式,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路径。
一、背景
一、背景
近年来,我国教育政策不断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提升教育质量。核 心素养体系包括文化素养、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等方面,其中语文核心素养是重 要组成部分。此外,高考改革也在逐步推进,语文学科的高考内容与形式发生了 变化,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发 生了变化,要求人才具备较高的语文素养和人文情怀,以适应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需要。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背景、价值及体系框架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背景、价值及体系框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背景: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对于教育的重视也是有目共睹的。
自古以来,中国的教育就以“立德、修身、正心、修学”为核心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和道德情操。
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中国的教育体系也开始面临挑战。
传统教育模式下侧重于知识传授和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培养。
因此,中国教育部门开始重视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和提高综合素质。
价值: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价值。
首先,核心素养包括综合能力、创新精神和道德情操等方面,这些都是学生未来需要的关键能力。
通过培养核心素养,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使其成为有担当、有理想的优秀公民。
其次,培养核心素养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竞争力。
在全球化竞争激烈的今天,仅仅掌握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学生具备综合能力、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
培养核心素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使其在未来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最后,培养核心素养还有助于促进教育的公平和包容。
传统教育往往侧重于学术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潜在潜能。
而通过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减少了对成绩的过分依赖,有利于推动教育的公平和包容。
体系框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体系框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综合能力培养:综合能力是指学生在各个方面的能力,包括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领导力等。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需要从小学开始,在教育领域中,综合能力不仅仅是对学科知识的掌握,更多地体现在学生的思考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从改革教育教学模式入手,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和探究式学习,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要注重学科之间的融合和交叉,促进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
2.创新精神培养:创新精神是学生的一种重要素养,包括创造力、团队合作和实践能力等。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教育实践中落实的途径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教育实践中落实的途径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一)、提出的背景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201x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
201x年x月xx日上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申继亮出席会议并致辞。
来自教育学界和心理学界的知名专家学者、教育行政部门人员和一线教育工作者代表等参加了会议。
(二)、价值定位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
党的教育方针通过核心素养这一桥梁,可以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可用的、教育工作者易于理解的具体要求,明确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中观层面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引领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变革.(三)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
为方便实践应用,将六大素养进一步细化为18个基本要点,并对其主要表现进行了描述。
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一)文化基础1. 人文底蕴。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 科学精神。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
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国内核心素养研究综述
《国内核心素养研究综述》素养,作为个体在面对复杂社会情境和多元发展需求时所具备的关键能力和品质,日益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国内对于核心素养的研究也日益深入和丰富。
本综述旨在对国内核心素养研究的现状、主要观点、研究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以期为进一步推动我国核心素养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核心素养的提出背景核心素养的提出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
传统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人们需要具备更强的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合作能力、交流能力等综合素质。
科技的飞速发展也对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各国纷纷开始关注和研究核心素养,并将其纳入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标。
我国也不例外。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现代化的推进,我国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我国教育界也开始积极探索核心素养的内涵和培养途径。
二、国内核心素养的主要观点(一)核心素养的内涵国内学者对核心素养的内涵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界定。
一些学者认为核心素养是个体在特定领域或情境中所表现出的综合性能力和品质,包括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等多个方面。
钟启泉等学者将核心素养概括为“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包括自主发展能力、社会参与能力和文化修养等,必备品格包括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科学精神等。
另一些学者则从更广泛的角度来定义核心素养,认为核心素养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需要的基本素养,包括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等。
这些观点都强调了核心素养的综合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二)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关于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国内学者也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一些学者认为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知识与技能:这是核心素养的基础,包括学科知识、基本技能和实践技能等。
新时代核心素养的含义与背景
新时代核心素养的含义与背景核心素养是人才的素养中较高档次的部分,不包括人类生存和工作的基本素养,而是各种高级技能的集合。
企业发展、国家复兴都需要具有这种高级素养的人才,这样才能在国际竞争和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
标签:核心素养;国际竞争;人才竞争;信息时代核心素养是人才的素养中较高档次的部分,不包括人类生存和工作的基本素养,而是各种高级技能的集合,企业发展、国家复兴都需要具有这种高级素养的人才,才能在国际竞争和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
因此,培养人才“核心素养”正是适应和促进当下新时代的社会变迁与进步的关键一步。
在此形势下,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更新教育思维和理念,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以适应新时代国家、社会和企业的发展。
一、新时代核心素养的含义面对的挑战与机遇,21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核心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学习与思考一个人想要有所成就、不断提升,就必须要不断的学习与思考,尤其是在这样一个进步变革的时代、竞争激烈的市场,固步自封就等于是退步和面临淘汰。
学习首先要有想要不断提升、不断进步的意识,并且保持一生不断思考与学习的意念。
学习要与思考想联系,没有思考和反省的学习不是有效的学习和主动的学习。
学习要善于从自身所处的环境中、所处的社会中、所接触的人与事物中,找到自己学习和反省的对象,利用自己所能使用的资源,完成学习的目标和目的。
学习是面对未来社会挑战不可缺少的生活与学习方式,具有高级学习能力的人才能在不断变革的时代生存和发展。
(二)交流沟通与合作交流沟通是指以达成共识、获得理解或者传递意见为目的,运用语言、文字或者动作表明自己态度,向对方说明自己的意见,并向对方表示尊重和理解,以良好的沟通与交流方法和内容,赢得对方的认可和支持,和对方保持一种良好和默契的合作关系。
交流沟通的关键在于聆听,只有懂得聆听才能了解对方的观点和立场,从而进行更有效的沟通和协调。
在团队中,沟通的目的不是让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而是求同存异、建立信任,共同找到解决事情的方法,或者是通过沟通化解彼此的分歧和不信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背景、价值及体系框架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背景、价值及体系框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合作交往能力、实践创造能力和全面发展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背景是指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价值是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未来社会需求,而体系框架则是指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和培养路径。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背景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当前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变化,传统的知识传授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因此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创造和合作交往能力等综合素质;二是教育改革的需要,教育部门认识到传统的以考试为导向的教育模式存在问题,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全面发展能力。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培养学生面对未来社会的能力和素养;二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造潜力;三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四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体系框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主学习能力,即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信息获取和理解、学习方法和策略的运用等;二是创新思维能力,即培养学生理论思维和实践探究能力,包括问题定义和解决、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等;三是合作交往能力,即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沟通和协作的能力,包括团队合作和人际交往能力等;四是实践创造能力,即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创造新知的能力,包括实践动手能力和思辨能力等;五是全面发展能力,即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能力,包括体育健康、艺术素养和公民教育等。
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方面入手。
学校教育应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的实践探索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家庭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和管理自己的行为。
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背景、特征及培养策略
参考内容
题目: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出:开启学生探索地球的全新视角
近年来,随着教育的不断进步,核心素养成为了教育界的热门话题。特别是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核心素养的提出为学生的学习开启了全新的视角。本次
演示将从地理核心素养的背景和意义出发,详细探讨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 人地关系这三个地理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最后对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性进行总 结和展望。
五、结论
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地理教育的 重要目标。实践性、综合性、人地协调观和区域认知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 特征。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应转变教学方式、丰富教学资源、强 化思维训练、注
重情感教育和完善评价体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地理教育的价值,培 养出具备关键能力和全面素质的人才。
四、结合实际生活,培养应用能 力
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是地理学科核心 素养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的应用能 力。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让学生运 用所学的地理知
识解决实际问题。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如气候 变化、资源利用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进行分析和思考。
一、加强实践操作,培养地理技 能
地理技能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地图使用、地理观察、 环境分析等方面。实践操作是培养地理技能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应 该加强实践操作,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地理技能。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 野外考察、环境
监测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的应用和实践操作的重要性。
二、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提 出背景
核心素养的提出,源自于21世纪的社会变革和科技发展。全球化、信息化、 知识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教育模式 和评价标准已经无法满足对于新一代人才的需求。因此,国际组织和各国教育部 门开始寻求新的教育改革路径,核心素养应运而生。
完整版英语核心素养解读
英语核心素养解读王海峰一. 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二十世纪末,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兴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率先于1996年提出21世纪公民必备的四大核心素养: “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
”1997年“经合组织”(OECD)首次发布了“核心素养”结构模型。
它系统回答了21世纪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满足社会发展,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双赢。
随后,日美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纷开始了核心素养的研究并构建了各自的核心素养价值体系作为指导其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虽然各国在表述上有所差异,但都包含了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三大维度,而且都非常重视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为了适应全球化发展的客观需要,我国自1993年起变开始了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心健康为目的的素质教育”探索实验。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标志着素质教育全面进入实施阶段。
2006年9月,“素质教育”被写进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
从此,素质教育就由一种政府倡导行为转变成了国家意志。
然而,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虽然素质教育也收到了显著的成效,但应试教育这一长期困扰基础教育的顽疾始终没有被彻底根除。
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十八大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基于这一根本任务,教育部于2016年6月正式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架构模型。
这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正式由素质教育迈入全面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新纪元。
“全以培养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科学性、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图1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模型二. 英语核心素养解读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英语学科中的具体化,是英语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学习英语的期望成就。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背景、价值及体系框架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背景、价值及体系框架引言:近年来,中国教育界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愈发重视,学生核心素养成为了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学生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
在当前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成为了一项迫切的需求。
本文将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背景、价值及体系框架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背景1.社会发展的需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不仅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综合素养,包括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而这些素养恰恰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2.教育体制改革的推动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以应试为导向的教育理念逐渐转变为以素养培养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了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3.中外教育观念的碰撞中国的教育体系正在逐渐融合国际教育理念,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受到了国际教育观念的影响。
在这种背景下,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了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价值1.为个体发展提供全面支持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注重学术素养的培养,更注重个体素养的培养。
通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可以为个体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使他们在未来的职业和生活中更具竞争力。
2.促进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核心素养是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的基本要求。
培养具备核心素养的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3.增强国家竞争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可以提高国家整体素质。
一个拥有高素养的人口,可以增强国家的创新能力、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促进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三、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体系框架1.知识技能素养知识技能素养是学生综合素养的基础,包括学科知识、科学素养、信息素养等。
义务教育学科核心素养提出时间
义务教育学科核心素养提出时间摘要:一、背景介绍- 义务教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 对学生发展的意义二、核心素养的概念- 什么是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三、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时间- 最早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时间四、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对学生个人发展的影响- 对国家教育改革的影响正文:一、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而教育也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这个背景下,义务教育学科核心素养应运而生,成为了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旨在使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学科知识,更能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
二、核心素养的概念核心素养是一种全面的能力,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个方面。
义务教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掌握的各个学科领域内的核心素养。
比如,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表达、文化理解和审美鉴赏等;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思维、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等。
三、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时间最早提出学科核心素养的是美国,20世纪80年代美国就开始研究并实施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
而我国义务教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则是在2001年。
当时,我国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和要求。
四、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对学生的个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掌握学科核心素养,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从而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
同时,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也对国家教育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
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1、提出过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已经称为我们国家未来基础教育改革的灵魂。
已经成了教育改革的时代词。
那么大家知道核心素养是怎么提出的吗?什么是核心素养呢?和我们过去强调的知识、技能、策略、文化意识等等是什么关系呢?会对我们今后的教育、教学、教研产生什么影响呢?我们作为一线的教师应该做好哪些准备与调整、改变呢?应该学习什么呢?课改的几个阶段:1978年:双基;2001年《课标》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各门课程尤其关注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品质的发展。
英语课标中是五个维度: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文化意识、情感态度;2015年3月30日教育部提出了核心素养体系这个概念;2016年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出台:1个核心、3大维度、6个核心要素、18个基本要点。
从双基到三维,再到核心素养,这是从教书走向与人这一过程的不同阶段,也是一个伟大的变革!2、提出背景:国家立德树人的标准差得很远,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道德建设几乎空白;个人理解国家公民素质较差:表现自私自利不会替人找想不愿意换位思考公共场合社区唱歌跳舞的大妈们,扰民、扰学校现象,百般劝阻也不听;开会培训非常被动,不能主动发言,提出自己的想法或观点,总爱坐在后排,面对交流和互动的场面总爱低头;自我管理、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习惯和能力很差,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发现别人优点的习惯和能力很差,慎独的习惯很欠缺,妄自菲薄,骄傲自大,不爱学习,人云亦云,没有主见;个性张扬太过分,虚荣与上进标准不明确,是非的标准不明确,受挫能力太差,不肯吃苦,保守学习方法、学习资源,不愿分享与服务周围人,一瓶不满半瓶摇等诸多现象;人才培养在国际上的位置:功利的教育,行证的教育;小学—中学—高中课程的衔接不够,招生制度不平衡,评价制度不配套;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欠缺,机制不健全。
核心素养导向课程改革的社会背景和意义
核心素养导向课程改革的社会背景和意义
核心素养导向课程改革是在当前中国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提出的,也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其社会背景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变革,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升级。
核心素养导向课程改革旨在培养学生扎实的学科知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为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
2. 提升教育品质和公平性:当前教育制度存在教育过度应试化的问题,以应试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导致了学生的泛化竞争和重复训练。
核心素养导向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推动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
3.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传统教育模式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
核心素养导向课程改革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具有全面发展的素质型人才。
4. 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核心素养导向课程改革强调教育教学方法的转变,倡导学生主体地构建知识体系,注重跨学科融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这有助于推动教育的变革和教育的创新。
总之,核心素养导向课程改革的社会背景和意义在于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提升教育质量和公平性,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
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
从近几年教育学考研的情况来看,热点类题目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在各种题型都均可出现。
所以大家在日常学习中一定要关注教育热点话题,积累答题素材哦!今天学姐带来的话题是核心素养,希望给大家答题带来启发!一、核心素养诞生的时代背景“核心素养”的别称即“21世纪素养”或“21世纪技能”,核心素养项目最早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于1997年启动。
核心素养诞生的原因有三点:第一,由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及由此导致的产品的快速创新,使人类职业的变化日益加剧(旧职业快速淘汏,新职业不断涌现)。
第二,信息时代为社会民主和公平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第三,信息时代为个人自由或自我实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二、核心素养的内涵(一)核心素养的含义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研究制定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根本出发点是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提升21世纪国家人オ核心竞争力。
(二)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三)主要表现1. 文化基础(1)人文底蕴①人文积淀: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能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
②人文情怀: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
③审美情趣: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
(2)科学精神①理性思维: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1、提出过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已经称为我们国家未基础教育改革的灵魂。
已经成了教育改革的时代词。
那么大家知道核心素养是怎么提出的吗?什么是核心素养呢?和我们过去强调的知识、技能、策略、化意识等等是什么关系呢?会对我们今后的教育、教学、教研产生什么影响呢?我们作为一线的教师应该做好哪些准备与调整、改变呢?应该学习什么呢?课改的几个阶段:1978年:双基;2001年《课标》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各门课程尤其关注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品质的发展。
英语课标中是五个维度: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化意识、情感态度;2015年3月30日教育部提出了核心素养体系这个概念;2016年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出台:1个核心、3大维度、6个核心要素、18个基本要点。
从双基到三维,再到核心素养,这是从教书走向与人这一过程的不同阶段,也是一个伟大的变革!2、提出背景:国家立德树人的标准差得很远,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道德建设几乎空白;个人理解国家公民素质较差:表现自私自利不会替人找想不愿意换位思考公共场合社区唱歌跳舞的大妈们,扰民、扰学校现象,百般劝阻也不听;开会培训非常被动,不能主动发言,提出自己的想法或观点,总爱坐在后排,面对交流和互动的场面总爱低头;自我管理、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习惯和能力很差,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发现别人优点的习惯和能力很差,慎独的习惯很欠缺,妄自菲薄,骄傲自大,不爱学习,人云亦云,没有主见;个性张扬太过分,虚荣与上进标准不明确,是非的标准不明确,受挫能力太差,不肯吃苦,保守学习方法、学习资,不愿分享与服务周围人,一瓶不满半瓶摇等诸多现象;人才培养在国际上的位置:功利的教育,行证的教育;小学—中学—高中课程的衔接不够,招生制度不平衡,评价制度不配套;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欠缺,机制不健全。
3、国际需求:国际组织以及不少国家对“核心素养”体系的研究不仅远远早于我国,提出的框架体系也各有特色。
这一方面体现了国际组织和不同国家对“核心素养”相同的重视,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国际组织和不同国家对未全球发展趋势及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认知和不同的应对策略。
其实,早在1996年,联合国教科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公布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就提出了类似核心素养的体系: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对“核心素养”体系的普遍关注,其深刻的社会背景是工业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的转变,由此带对教育目标的深刻反省,人们意识到,工业时代的产业工人以及专业化的“知识劳动者”将不能适应未社会的需求。
面对变动的未,必须以必备品格和核心能力为培养指向,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正是因此,才出现了国际组织先提出“核心素养”,经济发展模式更早进入转型期的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较早提出“核心素养”的现象。
与国际进行同步课改,适应国际全球的教育改革大趋势,提升中国培养人才的质量与竞争力,在国际舞台各个领域的高精尖人才培养中提出核心素养体系的建构。
4、内涵:主要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张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活到老学到老。
家庭----学校----一生实现。
5、评价的改变:素质和素养的不同核心素养的发展核心素养的评价6、核心素养的内容:一个核心:全面发展的人;三个方面: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要点7、落实途径:三个途径:1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的课改2学校和教师通过教学实践,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实践能力,课堂中 3评价体系(微信:德国制造的孩子)个人理解:行政领导对教育的认识,家庭教育的误区,习惯和思维的问题核心素养”的提出将会带哪些改变?在第二届“北京教育论坛”上,专家表示,时代变化了,要求变了,呼唤核心素养的出现:“核心素养是新课标的,也是确保课程改革万变不离其宗的‘DNA’。
核心素养将为北京学校带六大变化。
”这六大变化是:1.育人导向更加注重学生理想信念和核心素养的培养;2.课堂教学更加关注课程建设综合化、主体化发展趋势;3.实践活动,更加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动手实践及创新意识的培养;4.课业负担将会进一步减轻课业负担,课后作业形式及总量发生较大变化;5.学校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6.未将更加注重增加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适应性。
4核心素养提出,“三维目标”就无用了?显然不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何尝没有“核心素养”的基因?只是,三维目标在落实中,常常变成逐级递减的情况:知识与技能是核心,过程与方法稍稍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虚无缥缈。
究其原因,首先是评价,分数至上。
其次,是思维方式,比如,斯腾豪斯等人当年提出过程模式、实践模式正是为了反对泰勒的目标模式,但我们却是把“过程与方法”作为目标写下去落实的,而这恰恰是斯腾豪斯等人反对的。
第三,则有三维目标本身表述的原因。
试问,三维目标谁是核心,彼此关系如何?在实践中,因为知识与技能最可操作,就变成了核心,其他成为补充。
而课改设计的初衷恰恰是避免这种单一。
从这一层面而言,三维目标看似面面俱到,却因为对目标的割裂化认识,导致了实践中的厚此薄彼。
而核心素养的提出,可以认为是一种矫正。
我们还可以从这样的逻辑去看待这种转变:课程目标规定了课程对教育对象产生的影响;接着,以课标为指导编制不同的教材;最后,以课堂教学落实课程目标。
但在现实中,因为有教材的存在,落实教材上的知识、技能就成了“硬目标”,而教材背后的“课程目标”就成了“软目标”。
三维目标本是为了让“课程目标”不失真,但“软”不及“硬”,结局可想而知。
而“核心素养”的落脚点直接变成了“人”。
被遮蔽的育人目标、对综合素养的重视,有望得到进一步的重视。
还需要追问的是,既然有“核心素养”,那有没有“非核心素养”?不同学生的“核心素养”一样吗?9大核心素养,是否会因为面面俱到而有违“核心”的本意?核心素养如何与学科教学、课程改革乃至学校管理变革等紧密结合?这些追问,一是为了防止教育教学和课程改革中,又把核心素养当成一个统一的标准,以齐步走、一刀切的方式去落实,从而,又一次遗忘了人;二是引导大家看清楚核心素养背后的旨趣,真正能将核心素养落到实处,而非流于形式。
泡沫必然出现,我们要擦亮眼睛。
5“核心素养”成为讨论教育问题的“新坐标”在中国教育学会第二十八次学术年会上,与会专家以“核心素养与适合的教育”为主题展开了探讨。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滕珺表示,21世纪人才的核心技能是“真实情景下和非常规问题背景下的复杂思维、高阶智商的认知和开发、跨学科学习。
”教育部总督学顾问陶西平表示,教师必须思考提升以价值观为核心的综合能力,才能承担起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综合能力的任务。
北京三十五中校长朱建民说,以色列家长会关注自己的孩子有没有向老师提问,而中国家长则关注孩子是否正确回答老师提问,“老师为了分而教,学生为了分而学,而忘记了我们应该培养的是人,导致中国教育‘目中无人’。
”——或许这才是“核心素养”火爆,并将持续火爆的原因:它不仅是被讨论的热点问题,更成为讨论各类教育话题的大背景,成为一把衡量教育行为的“新标尺”,成为讨论教育问题的“新坐标”,而背后,是无数教育人对“人”的关注,是破解教育难题、探索改革之路的赤诚之心。
四、美国的学生核心素养框架2002年美国制订了《“21世纪素养”框架》,2007年发布了该框架的更新版本,全面、清晰地将各种素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呈现出(见图1)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图1 美国“21世纪素养”框架美国“21世纪素养”框架以核心学科为载体,确立了三项技能领域,每项技能领域下包含若干素养要求。
(1)学习与创新技能,包括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创造性和创新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
(2)信息、媒体与技术技能,包括信息素养、媒体素养、信息交流和科技素养。
(3)生活与职业技能,包括灵活性和适应性、主动性和自我指导、社会和跨化技能、工作效率和胜任工作的能力、领导能力和责任能力。
五、新加坡的学生核心素养框架2010年3月,新加坡教育部颁布了新加坡学生的“21世纪素养”框架(见图2)。
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二、核心素养要求下的小学英语课程目标、教育教学教研,英语课堂怎样变化?各学科都这样要求,那么我们英语,特别是小学英语将产生怎样的冲击与变化?对我们小学英语教师有哪些挑战?正确认识自己具备哪些核心素养要求的哪些方面?自己还欠缺哪些素养?应该怎样做?自己在英语教学中怎样做?具体的说具体途径就是阅读吗?主要渠道现在的课时,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等现实情况与落实核心素养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困难都是哪些?阅读的途径:语篇故事绘本这些教学资的分享与使用的问题。
二、阅读教学体现核心素养的落实语言支架一定要有:有兴趣才想说,有空间才可以说,又支架才会说,支架不是最终目的,是实现最终目标的路径,正向引领:kill这个词在绘本教学中,很多学生都想到了kill这个词,其实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换一个词教育公鸡,在阅读有几个层面?都有哪些阅读策略?哪些问题是培养学生思维梯度的?知识性的,设计问题时是哪个梯度的?设计的的框架,然后再往里插。
核心素养提出的,thinkingap and infratin ap 有多少thinking的含量呢?Hw d yu g t shl?怎样将核心素养扎根落地?高中课标出台后,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标才出台,ppt现行课标与核心素养的关系:三维目标升级为核心素养:2.0升为3.0的比喻,按照现在核心素养的需求,远远不够,三维目标要求只看清本的表层,现象,现有课标要求只能看到这一步了,什么关系?要干什么呢?农场主将会对公鸡怎样处理呢?问题提出时是记忆、理解、分析、应用、评价,本之内还是跳出本还是高于本呢?还是结合本呢?以前的课有局限性的表层,的内涵,核心素养:自己的pinin 事实和观点还包括学生看完故事后自己的观点,为什么产生这样的观点?你喜欢故事中的老鼠吗?为什么?课程理念都体现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之中,你设计的问题是否有含金量?我们应该核心素养下要求下需要培养学生的高层思维,从低层思维中上升到高层思维的培养,不仅仅让学生只能理解本,是第一步,还要更进一步往上走第二步,根据表层挖掘寓意,表达自己的观点,外教上课,北美教育关注事实和观点,化意识的渗透,传播中国化,前十年更注重语言的交际功能,语言有三种功能:交际功能;信息功能;思维功能,语言不是为了知识而学习的,语言包括知识,化,更重要的是思维功能,观察一节课要看学生的语言行为:听说跟读朗读都是语言的外显行为,内涵的输出要靠老师的引导,挖掘教材,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有思维的活动,全在老师方面,我们现在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对本表层的理解,更应该加强发展学生高层思维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