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句式定语后置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定语定语是用来修饰、限定、说明名词或代词的品质与特征的。
主要有形容词此外还有名词、代词、数词、介词短语、动词不定式(短语)、分词、定语从句或相当于形容词的词、短语或句子都可以作定语。
汉语中常用‘……的’表示。
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是修饰和被修饰、限制和被限制的关系。
在汉语中,中心语与定语二者之间有的需要用结构助词“的”,有的不需要,有的可要可不要。
“的”是定语的标志。
1文言文中的定语后置分类与举例说明:一、“中心词+之+定语+者”这可以看作古汉语定语后置句式的标准格式。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掉一石小米。
)②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为学》)(富和尚不能到达,穷和尚却到了那里)③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发出铿锵的声音的石头,到处的石头都是这样的)二、“中心词+定语+者”①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核舟记》)(这是挑选狭长形的桃核来雕刻的)②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
(《活板》)(有些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当即就把它刻出来)③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村子里有个好事的年轻人,养着一只蟋蟀)④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况且将军您的可以用来抗拒曹操的有利形势,就是长江)⑤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想找一个可以出使秦国向秦国回复的人,也没有找到)⑥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荆轲刺秦王》)(太子丹和知道这件事的门客,都穿了白衣,戴上白帽,给荆轲送行。
从中学语文教材来看,这类定语后置句最多,且基本上是由动词结构(包括动词和以动词为中心的短语)担任定语。
反过来说,由动词结构担任的定语经常后置。
这里还有一条规律:当一个中心词不止一个定语,则名词担任的领属性定语不后置,动词结构担任的修饰性定语后置。
如例③④就是这样。
在例④中,“将军”是领属性定语,不后置,“可以拒操”是动词结构组成的修饰性定语,则置于中心词之后。
文言文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
文言文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宾语一般放在动词后面,但是当宾语前有状语时,宾语就会被前置。
而定语一般放在被修饰的名词后面,但是当定语过多或者过长时,在不影响清晰度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将定语后置。
例如:原文:吾有一友,来自遥远之地,善于弹琴,声音宛若天籁。
中文:我有一个朋友,来自远方,他擅长弹琴,音色美妙动听。
原文:公元前221年,秦国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中文: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度的封建王朝,时间为公元前221年。
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与宾语前置
【跟踪练习】
❖ 分辨下面文言句式的类型。 ❖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 2.马之千里者。 ❖ 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
则忧其君。 ❖ 4.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 5.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 6.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 7.形似酒樽,饰以篆文山龟之形。 ❖ 8.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鸿门宴》)
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 在文言文中,状语后置是将介宾短语放在 动词后面作补语,当翻译成现代汉语时, 一般要把它提到动词谓语之前作状语。
介词“于”、“以”组成的介宾短语
❖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 大都处于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大 多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被动句
❖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 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的动作行为的承受 者、受动者,而不是主动者、施动者。
❖ 被动句是相对于主动句而言的。在动词性谓语中,主 语是施动者,即动作行为的发生者,这种句子称为主 动句;反之,主语是受动者,即动作行为的接受者, 这种句子称为被动句。比如,
❖ “大雨把战士们淋得浑身湿透了。” ❖ 这是主动句,“淋”的动作行为是“大雨”发出
的。 ❖ “战士们被大雨淋得浑身湿透了。” ❖ 这是被动句,主语“战士们”是“淋”这一动作
的接受者。 ❖ 分析主语是否有“被迫”的情形,或者注意主语产生
动作行为的原因是否来自于外界。
于:谓语+于+宾语
❖ “于”字本身不表示被动的意 思,而是动词有被动的意义, 由于用“于”引出动作行为的 主动者,被动的意义就更加明 显了 。
文言文特殊句式(判断省略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讲解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
文言文特殊句式讲解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一)用“…….者,……也”来表示。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吾之妻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二)用“……者……也”来表示,即主语后面不用“,”号。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知殊遇,欲报之于殿下也--《出师表》(三)用“……者也”表示判断,翻译时“者也”不译。
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四)、用“…….也”来表示。
这有两种情况:(1)主语后有“,”号,翻译时便去掉“,”号,再加“是”。
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十则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观潮》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2)主语后无“,”号,只在主语后加“是”,“也”字不译。
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此庸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五)用动词“为”作判断,把“为”直接翻译成“是”,语序不变。
此为何若人--《公输》为与此同类--《公输》天下为公--《大道之行也》号为张楚--《陈涉世家》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两小儿辩日》(六)用副词表示判断,这个副词不代替判断词,所以翻译时副词照样译,只在其后加判断词“是”。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此乃信所以去也。
文言文复习之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
文 言 文 句 式
固定句式
宾语前置句 状语后置句 定语后置句 主谓倒装句
特殊句式
倒装句 被动句 省略句 判断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 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 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
主谓倒装、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定语后置
(定)主─[状]谓─ (定)宾
谓(动) 介词
宾
宾
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 “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 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 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 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 此?”
宾语前置小练习
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2、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3、沛公安在 4、世溷浊而莫余知兮 5、微斯人,吾谁与归 6、子卿尚复谁为乎 7、夫晋,何厌之有
文言文中的状语后置一般指介词结构
后置。文言文中的介词结构大都会置于
谓语部分后面,其中尤以“以”“于”
构成的介词结构居多。
“以”宾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于”宾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状语后置小练习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3、申之以孝悌之义 4、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5、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6、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7、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于)境上
形式之一 中心词+ 之+后置定语 形式之二 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形式之三 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马之千里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 蚓无爪牙之利
综合小练习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2、为降虏于蛮夷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4、以勇气闻于诸侯 5、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6、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 7、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8、君何以知燕王 9、客有吹洞箫者
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文言文句式总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
其特殊句式又可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
文言文句式是每年高考语文必考考点之一,也是高中语文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版块。
【特殊句式】一、倒装句:(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如:①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公子能急人之困在安)③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百姓之谓我爱宜乎)④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乌纱之横,皂隶之俗甚矣!)⑤渺渺兮予怀(予怀渺渺兮)(二)、定语后置1、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
例如:①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
(精技击之少年)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千里马)③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铿然有声之石)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表示定语后置。
例如: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②凌万顷之茫然(凌茫然之万顷)③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居高之庙堂,处远之江湖)3、定语放在中心词后,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
例如: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②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
[他(陈胜)一些曾经一道给人作雇工耕田的老朋友听到了这个消息]③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太子及知其事之宾客)④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求可使报秦之人)⑤村中少年好事者(好事之少年)4、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而”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
例如:①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文言文特殊句式
这些都是能趁(乘着)大王您酒酣耳热(酒醉、不清醒)之时向您 索求自己所想要的(东西)的人。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柳宗元《小石潭 记》)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 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4. 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客”与赵王谈话的用意是什 么。(2分)
c.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促织》) d.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赤壁之战》) !动词担任的定语常常后置 ,名词则不后置!
2、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 后。
类别三:中心词+之+定语
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司马迁《鸿门宴》)
2、省略谓语
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3)省略宾语
a.投(之)以骨 (《狼》) b.君与(之)俱来 (《隆中对》)
(4)省略介词
如: a.林尽(于)水源 (《桃花源记》) b.急湍甚(于)箭。 c.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往往是形容词担任定语!
2、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 后。
类别四:中心词+定语
极少!
3、宾语前置。
类别一:否定句中 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常见否定词:不、弗、未、非、否、无、莫 常见代词:余,吾,自,汝,尔,之
a.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 b.时人莫之许也。(《三国志.诸葛亮传》) c.臣未之闻也
常见文言文句式有哪些
常见文言文句式有哪些常见文言文句式有哪些1、判断句式2、宾语前置3、定语后置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
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楚人有涉江者。
(《察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劝学》)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涉江》)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鸿门宴》)4、主谓倒装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快哉此风!(宋玉《风赋》)5、介词结构后置在古汉语中将介词结构放在谓语之后的`现象,一般由“与、以、为、自、于、”等为标志。
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赤壁之战》)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6、省略句1)主语省略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
(《淆之战》)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
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诗经?七月》)2)谓语省略一鼓作气,再(击鼓)而衰,三(击鼓)竭。
(《曹刿论战》)3)宾语省略动词宾语的省略例:屠惧,投(之)以骨。
(《狼》)介词宾语的省略例:旦日,客从外来,与(其)坐谈。
(《邹忌讽齐王讷谏》)4)介词省略(以省略“于”最为常见)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鸿门宴》)7、被动句1)“……于……”式。
例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孟子》)2)“……见……”式。
例如: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3)“……见……于……”式。
例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廉颇蔺相如列传》)4)“……为……”式。
例如: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5)“……为……所……”式。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二)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二)高中文言文句式常见的倒装有以下的五种:1宾语前置:疑问句中否定句中出现结构助词2定语后置:数量性定语后置修饰性定语后置“者”字短语作定语后置3介词并语前置4介词宾语的位置,5谓语前置(1)宾语前置宾语在一定的语境中,要放在动词谓语之前,这是古代汉语中最为突出的一种语序现象一般地说这种前置是有条件的其类有三: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提前例如,①大王来何操?②沛公安在?③臣实不才,又谁敢怨?④圣王有百,吾孰法焉?⑤“许子冠乎?”曰:“冠”曰:“ 奚冠?”曰:“冠素”⑥吾谁欺,欺天乎?上解中疑问代词“何”、“安”、“谁”、“孰”、“奚”,都是用作宾语而置于谓语的前边的例(3)的“敢”是能愿动词,它必须与动词连在一,所以“谁”用在“敢”之前最有启发性的是例(6),“欺天乎”当然也是疑问句但由于“天”这个宾语是名词不是疑问代词所以放在动词“欺”的后面二、否定句中代词宾语要前置常见的否定词有:不、母、无、未、、弗、勿、莫等例如: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未有之)②臣未之闻也(未闻之)③我无尔诈,尔无我虞(无诈尔…)④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莫欺之)△疑问代词作宾语而前置的格式,在上古汉语中相当严格的据统计,《左传》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的占98.4%而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置于动词前面的,并不那么严格,先秦古籍中就有一些后置的情况例如:①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汉代以后,这种宾语更是大量后置,例如:②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虽然汉代以后的文言文,前置和后置并存我们可以认为前置是沿袭先秦语法规则,是文人仿古的结果(三)宾语后有结构助词“是”、“之”等为了突出宾语而把宾语提前,并在提前的宾语和动词之间用上“是”或“之”,构成“宾语是(之)动词”的格式,例如:①宋何罪之有?②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③将虢是灭,何爱于虞?④我周之东迁,晋郑依焉⑤王贪而无信,唯蔡是感(感通憾怨恨)⑥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责备你)其各例意思分别是:宋有何罪、说的是虞虢、将灭虢、依晋郑、感蔡、过尔为了强调行为的单一性、排他性和论断性,便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唯”、“惟”,构成“唯(惟)…是…”的格式以上例就是这种格式这种句式仍保留在一些成语中,如“惟命是从”“唯利是图”“唯才是举”等其他语句如:1惟余马首是瞻(只要看我的马头就行了)2惟陈言之务去(只要是陈旧的语言就务必去除)以上各句翻译要体现出“只要…就”的意思来,如只要是命令就听从,只要有利就图,只要是人才就举荐古汉语中,还有些没有形式标志的宾语前置,但并不多见(2)定语后置:在现代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名词中心语前面,用来修饰中心语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或者因为定语过长没,而为了使语言更流畅,于是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后边今译时,一般都应提到中心语前面,其格式有三类〈1〉数量性定语后置①命子封帅车三百乘以伐京②不豫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③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2〉修饰性的定语后置①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分别译为:“长长的剑”(陆离,形容剑之长),“高高的切云冠”(崔嵬,形容冠之高)高高的庙堂,远远的江湖〈3〉“者”字短语作定语后置①太子宾客知其事音,皆白衣冠道之②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③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译为“知其事的太子宾客:“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的石头:“好事的少年”都因为有“者”字标志而将定语后置(3)介词宾语前置介词结构的宾语通常是在介词后面,但在古代汉语中,也可放在介词之前,主要以下两种:〈1〉疑问句中,介词的宾语前置①许子奚为不自织?(为什么?)②何以战?(凭什么?)③客胡为若此(为什么?)④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为何?)⑤学恶乎始?恶乎终?(从哪里?)〈2〉一般句式中的介词宾语的前置为了强调介词的宾语,虽无形式标志,但也可以将宾语提到介词之前例如:①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②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③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待在现代汉语中,还有“ 夜以继日”这类成语是古汉语的遗够(4)介宾语短语的位置介宾短语可以作状语,也可以作补语,这是古今汉语相同的但是,古汉语中表示方式、时间、处所、原因、比较、被动等的介宾断语务作补语“以、宾”式短语作状语补语参串,而这些补语的短语,今译时一般要作状语翻译若仍作补语直译,便感到生际别扭,如:①何不试之以足?(用脚试试)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比……)④兵数破于齐秦⑤名垂乎后世例①、②是介对象,③介处所,主动者,⑤介时间,今译时,都应译作状语(5)谓语前置主倒置,是为了突出谓语的意义加重谓语的语气或感情色彩,或是为了合乎讲对仗,押音韵,如①子耶,言伐莒者?②甚矣,汝之不惠!③美哉室!④大哉,其之为君也!⑤灼灼其华⑥竹喧归浣女,动下渔舟以上之例分别体现了谓语前的三种情况 A.疑问句B.感叹句C.旧诗词押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宾语本来应该放在动词后边有的需要放前边所以就前置了条件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
(之,宾语提前的标志)《师说》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苏轼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柳毅传》李朝威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
《柳毅传》李朝威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彼且奚适也?《逍遥游》〈庄子〉彼且恶(何)乎待哉?《逍遥游》〈庄子〉沛公安在?《鸿门宴》〈史记〉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烛之武退秦师》〈左传〉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祭十二郎文》韩愈洞庭君安在哉?《柳毅传》李朝威无情郎安在?《柳毅传》李朝威3、介词宾语提前: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文言文特殊句式
4.微斯人,吾谁与归? (我能和谁一道呢 )
5.子将安之? ( 到哪里 )
.
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 标志性词 语:“以”、“于”、“乎” 等。
在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 都会置于谓语部分后。
.
什么是状语后置?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注 意什么?
3.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 于其上刻唐贤今人诗赋 )
4.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 于长勺战
)
5.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 于败军之际受任,于危难之间奉命 )
6.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 于草庐之中三顾臣,以当世之事咨臣 )
.
主谓倒装(主语后说)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 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 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 中,就把谓语提到主语前面。
6、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宾前 + 介词结构后置
.
1.甚矣,汝之不惠
主谓倒装
2.惟利是图
宾语前置
3.尝射于家圃
介词结构后置
4.今子是之不察
宾语前置
5.孔子云:何陋之有 宾语前置
6.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定语后置
7.韩告急于齐 介词结构后置
8.何以战
宾语前置
.
句子成分省略是古今汉语常见的现 象,只是古汉语中更为多见。文言 文中常见的省略有以下几种:
.
古代汉语特殊句式 1、判断句 2、省略句 3、被动句
宾语前置句 定语后置句 4、倒装句 介词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 主语后说(主谓倒装) 5、固定句式
.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
高三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倒装专题(定后、宾前、状后)
用 “是”或“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 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是”或“之”只 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
【 温 注意:有些句子,“是”不是宾语前 馨 置的标志,而是它本身就作了前置的 提 宾语,不可将二者混淆。 示 】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僖公四年》
(我要责问这件事)
结 4、“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 式
5、“中心词+数量词”的格式
.
1、选出下列各组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 B )
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B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C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D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析:ACD都是定语后置句;B是状语后置句。
2、选出下列各组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 D
蚓 无 利 (之)爪牙,强 (之 ) 筋骨。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
.
①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
列传》
②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③村中少年好事者。《促织》 ④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荆轲刺秦王》
1、“中心语+定语+者”的形式
①马之千里者:《马说》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
别作“操”“在”“为”的宾语。
3、宾语都前置了。
规律一: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
疑问代词有:“何、谁、孰、胡、曷、 恶、安、焉、奚”等。
1、下列句子中,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
(C)
A、豫州今欲何至? B、童子何知? C、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D、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E、奚以知其然也?
一是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文言文特殊句式
4、下列句子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忌不自信 B、时人莫之许也 C、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D、后世无传,臣未之闻也
2、定语后置
(一)中心语+定语+者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计未定,求可使报秦人者。 客有吹洞箫者。
(二)中心语+之+定语+者 +
(三)中心语+之+定语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铿然有声之石者,所在皆是也。 马之千里者。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诗三百》,以一言蔽之,曰:“思无邪。”
秋以为期。 → 以秋为期。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 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
练习: 1、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
A 马之千里者. B尔何知? C 唯才是举。 D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E 城中皆不之觉。 F 唯余马首是瞻。 G 惟利是图。
1、动词前有否定副词的否定句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 古代的人 没有 欺骗 我啊! →古之人 不 欺 余也。 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 →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有之也。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我无诈尔,尔无虞我。 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如人也。” →子曰:“不患人之不知已,患不如人也。”
4、 “何(曷、奚)以(用)为” 、 “何以为” 、 “何… …为 可译为“哪里用得着… …呢?”、“还要… …干什么呢? 世方乱,安以富为? 吾英王,奚跪为? 5、 “何… …之为” ?译为“还算得上… …”、“还谈得 上什么… …”、“还说什么… …” 国仇未报,何以家为?
6、 “得无” 、 “无乃”译为“该不是”“莫不是”、“恐怕 求,无乃尔是过与?
被动句
文言文四种句式
介词结构后置
标志词:于 以 例如:吾居乡。 调整语序:吾(于)乡居 翻译:我在家乡居住。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调整语序:青,于蓝取,而于蓝青。 翻译:青从蓝中提取,比蓝更青。
主谓倒装
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 调整语序:汝之不惠甚矣。 翻译:你的不聪明过分了。 快哉此风! 调整语序:此风快哉!。 翻译:这风畅快啊!
宾语前置
特殊结构:之 是 • 例如: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调整语序:不知句读,不解惑。 • 翻译:不知道断句的方法,不解答疑惑。 • 惟利是图 • 调整语序:惟是图利 • 翻译:只是为了谋求利益
定语后置
标志词:之 者 例如: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 调整语序:凡长安为观游豪富人及卖果者 翻译:凡是长安城里经营观赏游览的豪富人 和卖水果的人。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 黄泉,用心一也。 调整语序:蚓无利爪牙,强筋骨,上食埃土, 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翻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 向上吃黄土,向下喝黄泉水,用心专一的 缘故啊。
• ①校书郎:官名,负责校勘书籍,订正讹误。 校书郎:官名,负责校勘书籍,订正讹误。 • ②为官佣书:替官府雇佣抄写书籍。 为官佣书:
•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 不耻劳辱。有口辩,尤长于书传。永平五年。 苦,不耻劳辱。有口辩,尤长于书传。永平五年。 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 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 为官佣书以供养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 “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 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 (于)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于)笔砚间 左右皆笑之。超曰: 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 哉!”
语文文言文句式
语文文言文句式1、状语后置(介宾后置)句格式: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一般作状语修饰谓语动词,放在谓语前面。
而在古代汉语中,介词于、以、乎+宾语,通常后置,翻译时请将该介宾短语提前至谓语动词前。
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水为之而寒于水覆之以掌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2、定语后置句定语是用来限制或修饰中心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的前面。
但在古汉语里,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把它放到中心词的后面,这种语法现象就称为定语后置。
格式:中心词(名)+之+定语+者,翻译时请将定语置于中心词前面。
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求人可使报秦者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宾语前置句动词或介词所带的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的句子,包括动词宾语前置和介词宾语前置两种类型。
(1)动词宾语前置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动词宾语时,宾语前置。
忌不自信。
——《战国策》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安”、“孰”、“谁”等作动词宾语时,宾语前置。
豫州今欲何至? ——《赤壁之战》项王曰:“沛公安在?”——《鸿门宴》③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之”、“是”不用翻译。
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2)介词宾语前置①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安”、“孰”、“谁”等作介词宾语时,宾语前置。
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②介词宾语是方位名词,放介词前。
项王、项伯东向坐。
——《鸿门宴》③为了强调介词宾语,将宾语放介词前。
一言以蔽之。
——《论语》4、判断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
(1)、……者,……也。
亚父者,范增也。
——《鸿门宴》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陈涉世家》(2)、……,……也。
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鸿门宴》(3)、……,……者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战国策》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4)、不用助词,直接由名词对名词(或代词)作出判断。
文言文常见句式及解析
文言文句式大全一、倒装句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 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介宾结构后置 1.主谓倒装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2.宾语前置①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②介宾倒装例: “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③谓宾倒装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
④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例:“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⑤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呢⑥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表示强调。
例:是以谓之“文”也。
3.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①中心词+后置定语+者”,例:“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②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例:“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
③数量词做定语后置例:“尝贻余核舟一”。
“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4.介宾结构后置①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
例:何有于我哉?全句为“于我有何哉”的倒装句,②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
例:屠惧,投以骨。
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
二、判断句1、用“者……也”表判断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胜是阳城人)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是赵国的良将)2、句末用“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初中文言文句式
(3)省略宾语 投(之)以骨。(《狼》)
)便 君与(之)俱来。(《隆中对》)
舍船,从口入
(4)省略介词
b、蒙后省 (
)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
c、对话省
急湍甚(于)箭。(《与朱元思
例《曹刿论战》( )忠之属也。(《曹刿论战》)
书》) (5)省略量词
(此,代前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
(2)省略谓语扇,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一(块)抚尺而已。
十则》)
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斗 二
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曹刿 (个)男新战死。
论战》)
文言文句式之倒装句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 A.疑问代词充当动词 何以知之——以何知之 B.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 忌不自信——忌不信自 C.用“之”字作为提宾标志时 例:“何陋之有”——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 “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 标志。 D.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 唯命是从——从命
文言文句式之被动句 (1)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 例:帝感其诚:被……所感动。 (2)有标志词语 a “为”表被动:贤能为之用。 b “为……所……”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即“被……吞掉”。 c “于”表被动: 管夷吾举于士 即“从……被举荐”。 d“见”表被动 徒见欺
文言文句式之省略句 (1)省略主语 a、承前省 渔人甚异之……(
文言文句式特殊句式 一、文言文句式之判断句 二、文言文句式之被动句 三、文言文句式之省略句 四、文言文句式之倒装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各句 不同的一项是( ) C A.时人莫之许也 •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 也 • D.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 2.翻译句子: • 僧之富者不能至。
参考: 富有的和尚却不能到达。
• 高考回顾: • 1.余窃愧未之逮也,遂为记之。 • 2.京师陷,诸君皆家关西,何为 复东? 1.我自愧不如他们,便写了这篇 游记。
2.有个在老百姓那里买酒的士兵。
巩固练习: 判断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
1、君何以知燕王?( ) 宾语前置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宾语前置 3、豫州今欲何至?( )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4、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 宾语前置 5、孜孜焉唯进修是急( ) 6、会于西河外渑池( ) 状语后置
被烧死和淹死的的人和马很多。
2.中心词+之+定语式结构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
蚓 无 利 之爪牙, 强 之 筋骨
3.中心词+之+定语+者式结构
马之千里者(《廉》) 能日行千里的马
率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百人(《廉》) 率领谢庄一百名精通武艺善于格斗的少年
4.中心词+而+定语+者式结构
• 在这之前,贺若弼先请命让沿长江布防的军 队在换防交接的时候,一定聚集在历阳。于 是军旗林列,营帐遍野。陈国人以为大兵将 至,让国中军队全部开拔出来设防。知道是 换防交待之后,陈军又散去了。后来习以为 常,就不再戒备了。等到此时,贺若弼率领 大军渡江,陈国人并没有发觉。于是大军偷 袭并攻占了陈的南徐州,逮住了南徐州刺史 黄恪。贺若弼军令威严整肃,秋毫无犯,有 个士兵在老百姓那里买酒,贺若弼立刻把他 斩首。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天下之大, 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能不改变自己志节的官员,……
5.中心词+数(量)词式结构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一顿有时(就)吃掉一石的粮食。
铸以为金人十二。 (用它)铸成了十二个金人。
• 小结:定语后置的五种结构: • 1、“中心词+定语+者” • 2、“中心词+之+定语+者” • 3、“中心词+之+定语” • 4、“中心词+而+定语+者” • 5、“中心词+数(量)词”
• 小结: • 宾语前置句的四种形式: • 1.否定句中如果是代词作宾语时,宾语提前。
否定词:不、弗、未、非、否、毋、无、莫
•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提前。
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奚、安、恶、焉
• 3.谓语前助词“之”“是”作标志,把宾语提 前。 • 4.介词“以”的宾语经常前置
2.京师陷落,各位都家住关西,为 何还要向东呢?
• • • • • • • • • •
二、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 ⑴古之人不余欺也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⑵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⑶微斯人,吾谁与归 ⑷大王来何操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 ⑸沛公安在 ⑹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用“之”或“是”作宾语提 ⑺唯利是图 前的标志 (8)余是以记之 (9)一言以蔽之 介词“以”的宾语可以前置
1.读下列文段,找出其中的倒装句
颢弟凯,尝得危疾,上遣使视之, 还,问:“公主何在?”曰: “在慈恩 寺 观戏场,”上怒,叹曰:“我怪士大夫 家 不欲与我家为婚,良有以也。” 亟命 召 公主入宫, 立之阶下, 不之视。 公主
2.读文段,翻译划线句子:
• 先是,贺若弼请缘江防人每交代之际,必集 历阳.于是大列旗帜,营幕被野。陈人以为 大兵至,悉发国中士马。既知防人交代,其 众复散。后以为常,不复设备。及此,弼以 大军济江,陈人弗之觉也。袭陈南徐州,拔 之,执其刺史黄恬。军令严肃,秋毫不犯。 有军士于民间沽酒者,弼立斩之。 参考:1.等到此时,贺若弼率领大军渡江, 陈国人并没有发觉他们 。
• 一.翻译下列句子: • 1.自郡城望山,见树影独出者。 • 2.或说有神人金堂数百间。
参考:1.从岳阳方向远眺君山,看到独自 挺立的高高的树影。 2.有人说这里有神仙修建的几百间金碧辉 煌的殿堂。
1.中心词+定语+者式结构
•求人可使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秦者,末得。(《廉》)
寻找能够出使回复秦国的人
•人马烧溺死者众《赤壁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