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信体文论发展阶段初探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发展的阶段性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发展的阶段性

浅析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的四个发展阶段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以中国浩繁如海的文学作品为源泉,随着文学创作的发展不断地得以丰富和补充,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笼统到具体、从粗疏到细致、从浅显到深刻的发展过程。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文人们对文学理论的探索大大提高了文学自觉意识,起着总结前人、启迪后者、引导方向、开拓视野的作用。

两千多年以来,经过无数代人孜孜不倦的探索和研究,中国古代文论形成了四个极具特色的发展阶段,并由此耸立起了三座连绵起伏的文学理论高峰。

一、文学批评的萌芽初创期:先秦两汉文论(基本文学理论奠基阶段)先秦的文学批评理论包含于文艺、总体文化评述以及政治、哲学和社会思想中,没有从政治、哲学和思想意识中独立出来,处于混沌的状态。

这个时期,基本上没有形成独立的文学批评理论著述,相关观点都散见于文学作品或者其他政治、哲学理论著述中。

这一时期,以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孟子的“养气说”,老子的“意象”论,庄子的“得意忘言”等有关论述比较有代表性,表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文学的性质、功能及发展规律的初步探索。

到了两汉时期,文学明显受道家思想影响,经学进一步神学化,因为文学批评也随之陷入神秘化的境地。

除了王充等少数反神学迷信的思想家、文论家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外,这一时期的文学理论成果不够集中。

先秦两汉时期是中国文学批评的草创时期,因此,这个时候的文学观点大多比较零碎,散乱,具有一定的片断性,没有形成专门的体系,也没有产生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批评理论专著,是人们对文学进行外围研究并试图深入文学内部研究的摸索期。

二、文学批评的蜕变成熟期:魏晋南北朝文论(文学整体建构理论高峰)魏晋南北朝文论是中国古代文论的成熟期,这一时期产生了一系列极具体系性和理论深度的文学批评理论专著,如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序》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对文学的研究开始从外围研究转变到注重文学内部规律的探讨。

中国古代文体发展脉络

中国古代文体发展脉络

中国古代文体发展脉络古代文学的鼻祖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在这一时期,古代文学主要以诗词为主,受到音乐的影响较大。

先秦时期的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通过歌颂君主、讴歌爱情、赞颂自然等多种形式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思想。

随着社会的发展,古代文学开始出现了不同于诗词的一类文体,即乐府文学。

乐府文学是汉代兴起的一种以山水田园民间生活为题材的文学形式,其作品多以乐府歌谣的形式表现,具有较强的歌唱性和民歌性。

乐府文学以其质朴自然的风格和生动的描写,成为了当时文人雅士广泛传唱的作品,也为后来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隋唐时期,古代文学迎来了一个高峰,这一时期主要以诗歌为主。

唐代的诗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创作水准,诗人李白、杜甫等成为了后世赞誉不绝的文学偶像。

唐代的诗歌主要有律诗和绝句两种形式,律诗注重词曲的和谐与规则,而绝句则是一种四行诗的形式,具有十分短小精悍的特点。

除了诗歌之外,唐代的散文也有着很高的成就。

散文以故事叙述和议论文字为主,其内容涉及政治、历史、社会、哲学等多个领域。

唐代的散文作品以骈文为主,使用较多修辞手法和文辞技巧,给人一种华丽多彩的艺术享受。

宋代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出现了新的文体形式,例如宋词和小说。

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种独特的文体,其形式要求以七言或五言的绝句形式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思想。

宋代的词人们通过优美的词曲和独特的意境,创造出了许多感人肺腑的作品。

与此同时,宋代还出现了中国古代小说的里程碑,即《水浒传》、《红楼梦》等经典作品。

古代小说的出现,将人们的视野从诗词中解放出来,使文学的发展更加多元化。

明清时期,古代文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相对低谷期,但也出现了一些杰出的文学作品。

明代的戏曲是当时古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传统的话剧形式表达社会、政治和历史的主题。

清代则出现了纪实性的散文,也扩大了文学发展的范围。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文体发展脉络丰富多样,从诗词到乐府文学、散文、小说等,每一种文体都有其独特的风貌和文化内涵。

古代书信漫谈

古代书信漫谈

古代书信漫谈作者:韩枫来源:《文学教育》2010年第04期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文卷轶中,书信体散文是一朵姹紫嫣红的奇葩。

我国书信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

名家辈出,佳作不断。

历代书信作品,是今天可以尽情享用的文化宝藏。

徜徉其中作美的巡礼,必将是一次难得的精神盛宴。

自从有了文字,人们就开始了书信交流。

随着人们社交活动的频繁,书信这种社会必需的应用文体,以它独物的魅力,日益为人们所青睐。

书信有“书”、“简”、“札”、“启”、“笺”、“帖”、“表”、“疏”、“函”、“封事”、“尺牍”、“尺素”等不同的称谓,经历了从朝廷官府到寻常百姓生活,从公函国书到一般文人沟通交流的的演变过程。

亲朋故旧间的私人书信往来,强烈的个性风格、自主意识、真情实感达到了新的思想境界与审美高度,为书信发展开辟了广阔天地。

两汉在我国书信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书信冲破以往王公贵胄垄断的局面,真正成为抒发个人情感的工具。

魏晋南北朝是书信蓬勃发展时期。

不仅以书信论时事、谈文学、荐人才、叙友情、寄山水,还可以逞才气、草华章。

骈文的兴起,使书信在表达上更注重艺术性,语言优美,对仗工整。

唐宋是书信的成熟时期。

逐渐摆脱六朝骈俪浮艳文风,把叙事、议理和抒情融为一体,使书信的写作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受韩柳古文运动的影响,书信实用性增强了。

书信中频多论文艺、论学术、论政治的内容,特别是许多进步文人把自己的悲欢和当时的政治联系起来,直陈时弊,使书信成了揭露黑暗、邪恶的犀利武器。

明清至近代,政治专制,大兴文字狱,文学上复古,书信的发展进入低潮。

但在明末清初近百年间抒发性灵的小品文兴盛,对书信产生影响,出现了不少传世之作。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这一时期对前人书信的整理、刊行,为后世书信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贡献巨大。

西汉人马援,又称“伏波将军”。

很有口才,说话有哲理,他的一些精彩言论“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都给后人留下了鲜明的印象。

中国古代散文史古代散文发展

中国古代散文史古代散文发展

中国古代散文史古代散文发展中国古代散文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散文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既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又反映了当时社会、思想和文化的发展状况。

本文将从先秦时期起,概述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轨迹,探讨其特点与影响。

先秦时期,中国古代散文的雏形开始出现。

《诗经》中的《小雅》、《齐民要术》等篇章,已经展示了散文的一些特点。

散文以均衡、平实的语言表达,描绘了古代中国人民的生活与情感。

同时,散文也注重语言的节奏与韵律,以呼应其所描绘的场景或情节。

进入战国时期,散文逐渐脱离了《诗经》的束缚,成为独立的文体。

《吕氏春秋》、《管子》等重要著作,体现了战国时期散文的成熟与多样性。

这时期的散文多以议论、训诲、记述等方式呈现,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与实用性。

散文以清晰简练的表达,准确地传达作者的观点与思想。

秦汉时期,随着统一大一统思想的推行,散文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礼记》、《汉书》等著作,不仅是对前人文学成就的整理与发展,还注重形式的规范与风格的塑造。

这一时期的散文在内容上更加宏大,体现了对国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与追问。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代散文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魏晋时期的文学家以王羲之、陆机、阮籍为代表,他们的散文作品描绘了社会的变革与动荡,并通过对个人命运的抒发,展示了个体在历史进程中的微妙定位。

南北朝时期,散文开始以谴责官场腐败、赞美自然风光和反映个人命运多变等内容为主题,呈现了较强的个性化与艺术感染力。

唐宋时期,古代散文进一步丰富多元。

唐代的韩愈、刘禹锡、白居易等文学家以及宋代的苏轼、欧阳修等文人都对散文发展有重要贡献。

他们的散文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并以各自独特的视角展示了时代的风貌与社会的变迁。

总体而言,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是一个多样化与持续增长的过程。

不同历史时期的散文,都通过不同形式与内容的表达彰显了时代特色。

古代散文的特点主要包括均衡的语言风格、节奏感与韵律、实用性强、注重个性抒发等。

书信的发展史

书信的发展史

书信的发展史在人类文明史上,信占有重要的位置。

文字发明以前,人们主要采用口口相传的方法把自己的想法或信息传递给他人,这就是“口信”。

文字产生后,信息的传递更多通过“书信”来完成,还有以不同实物作为特定含义的“物信”存在。

如有寄红豆的:“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有寄梅花的:“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支春。

”……可谓名目繁多,不胜枚举。

在我国,书信滥觞于商代。

殷墟出土的第五百一十三片甲骨,就是一封由殷的边境传至京都的“边报”。

考古学家吴汝浩和潘悠两先生在考证后断言,这是“侯伯和大将军报告方国入侵的”。

(《中国甲骨学史》)可见,从殷商时代起,我国就开始以文字的形式来传递军事信息,这也揭开了我国书信发展的辉煌篇章。

春秋时期,列国纷争,在特使外交中,常常伴以书信外交,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书记》中所描述的:“三代政暇,文翰颇疏;春秋聘繁,书介弥盛。

”汉以前的书信,正如许同莘在《公牍学史》中所说,“凡书于牍者,其事皆公事,其言皆公言”,没有个人情怀的吐诉,只是些“陈政务以进君主”的陈词滥调。

两汉时,随着邹阳的《狱中上梁王书》,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和杨恽的《报孙会宗书》等书信的出现,标志着我国书信从公函国书中摆脱出来,真正成为抒发个人情感的工具,为书信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广阔天地。

魏晋南北朝是书信繁荣的黄金时代。

这一时期的书信,渗透到生活各个领域,如问候有书,贺喜有书,求物有书,绝交有书,论字有书,就连见闻中的偶然一得,也草成一封,抒怀谈趣;信还成为人们交往中的一种礼仪方式,如当时流行的一种“月仪帖”,就是友朋间每月互通讯问,增进友谊的一种信件。

此外,擅长写信在当时被格外推重,曹丕盛“元瑜书记翩翩,致足乐也”。

唐宋是书信的成熟期。

这时的书信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像杜甫三个月没有收到家书,就发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慨叹。

书信不仅在人际交往中发挥作用,许多文人的书信都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当时政治风云的变幻联在一起,使书信成了揭露黑暗、刺讽丑恶的犀利武器。

古代文论 发展脉络

古代文论 发展脉络

言与意老庄言――意――道“圣人立象以尽意”《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外物》)庄子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复杂的思维内容充分地表达出来,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的认识实践的实际情况,但也有明星的局限性。

不过庄子的以言不尽意为根据的"得意忘言"说对文艺创作却影响深远。

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往往要求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言外之意",而庄子的"得意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

这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两晋南朝文论逐渐接触到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景色物象的关系问题。

晋代陆机感到文学创作的主要困难之一,便是“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文赋·序》)《文心雕龙》《神思》神与物游始正而末奇,内明而外润,使玩之者无穷,味之者不厌矣“神用象通,情变所孕。

物以貌求,心以理应。

”(《文心雕龙·神思》)认为创作构思是由作者感情所孕育激发的,通过想象进行的;而激情和想象则是从客观物象外貌引起的,通过思维认识的。

《诗品序》钟嵘○“滋味说”他认为只有有滋味的诗,才能“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兴文已尽而意有余“境”、“境界”都不指客观物象和环境,而是指人的主观对客观的感受、体会、认识。

唐代诗论的“意境”说“意境”作为文论术语,始于唐代。

托名为盛唐诗人王昌龄所撰的《诗格》,提出“诗有三境”“意”、“境”论诗,在中唐发展为要求“意”、“境”结合的“意境”说,并要求具有独特的艺术形象,在理论上有重大进展。

古代文学体裁发展历程

古代文学体裁发展历程

古代文学体裁发展历程在古代文学的早期阶段,以口头传承为主的民间文学占据了重要地位。

这些作品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传统的口头表达形式,如歌谣、谚语和俗语等。

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生活和传统价值观的理解,更传承了民族文化的精髓,起到了教育、娱乐和团结人心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兴盛,古代文学体裁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先秦时期的古文运动是古代文学体裁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在这一时期,古文逐渐成为正式的书面语言,主要用于政治、法律和历史记录。

一些重要的古代史书如《史记》和《春秋》等,记录了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生平事迹,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秦汉之际的统一和稳定,古代文学体裁进一步发展。

汉代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之一,诗歌和散文成为主要的文学形式。

古代诗歌的代表作品有《诗经》和《楚辞》,反映了人们对爱情、自然和生活的真实感受和哲学思考。

散文方面,出现了诸多重要的作品,如《论衡》和《六艺故宫》等,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和艺术的表达。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多元,文学形式更加多样化。

陶渊明的田园诗代表了魏晋文学的特点,表现了个人对自然和宇宙的抒发和思考。

此外,六朝时期的世说新语也是当时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通过描绘人物形象和生活细节,展现了社会风貌和人性的真实面貌。

唐代是古代文学的另一个高峰期。

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诗歌流派之一,被誉为“诗的黄金时代”。

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的作品,展示了他们对社会、政治和人生的独特见解,同时赋予了诗歌以音乐性和美学价值。

随着宋代的到来,文学形式和主题发生了新的转变。

宋词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又一瑰宝,追求言简意赅,创作时注重音韵和韵律的和谐,以表达丰富的情感和情感。

在宋代,还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散文作品,如《牡丹亭》和《红楼梦》等,这些作品把小说带入了一个新的高度,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总结起来,古代文学体裁的发展经历了从民间文学到史书、古文、古诗、散文和小说等多个阶段。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在这个时期,散文的主要形式是令、诏、赐、封、书等官方文书。

这些文书主要用于国家事务和官方通信,内容相对单一且形式规范。

此外,先秦时期还出现了一些思想性和文艺性较强的散文作品,如《易传》、《尚书》等。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文化价值,还形成了后世散文的基础。

随着先秦时期结束,进入到两汉时期,中国古代散文进入了发展的新阶段。

两汉时期的散文以鲁迅为代表的辞章和典故为基础,融入了文采和修辞的技巧。

这些作品主要写人、事、理,以及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内容更加广泛丰富。

其中,司马迁的《史记》被视为中国历史散文的巅峰之作,通过编年体和历史记录的方式,将中国古代历史呈现在读者面前。

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到来,中国古代散文迎来了一个新的高峰。

这个时期的散文更加注重个人感受和情绪的表达,以及对人生境遇和社会现实的思考。

这些作品主题更为丰富多样,不仅包括了政治、历史、文化等方面,还涉及了文学、艺术、道德、哲学等领域。

代表作包括陆机的《刘备传》、刘义庆的《世说新语》等。

随着唐代的到来,中国古代散文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唐代的散文注重于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对人情世态的描绘。

此外,唐代的散文还融入了音乐和舞蹈的元素,使作品更加音乐化和舞蹈化。

代表作包括白居易的《东篱乐府》、杜牧的《秋夕》等。

宋代时期,中国古代散文进入一个更为成熟和稳定的发展阶段。

这个时期的散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官僚文、民间文、情怀文等多种类型。

这些作品的主题包括政治、军事、文化、节俗等方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个层面以及人民的生活状态。

代表作包括苏轼的《东坡乐府》、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

元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散文进一步发展成熟。

这个时期的散文更加关注个体和情感的表达,同时也更加注重艺术性的追求。

明代的散文主要包括了科举作文和文人草台班等文体,清代则出现了小说笔记、游记和随笔等新形式。

这些作品的内容更加广泛,体现了时代变迁和社会风貌。

中国古代文论的系统和分期

中国古代文论的系统和分期

中国古代文论的系统和分期与古代士人“社会导师”的文化认同直接相关,形成了以儒家为代表的工具主义文论话语系统;与古代士人维护个体精神自由与超越意识直接相关,形成了以道家、佛释之学为思想依托的审美主义文论话语系统;与士大夫诗文酬唱的人文情趣直接相关,形成了以文本分析为核心的诗文评话语系统。

(一)儒家的工具主义文论系统这派文论观念一直是中国古代居于主导地位或官方意识形态地位的文论话语,就其产生的动因而言,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西周文化之遗存。

此时为政文合一的社会,西周诗歌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沟通君臣关系,这里又分为“美”、“刺”两部分。

“美”是臣下对君主的肯定性评价,“刺”是臣下对君主的批评与规谏。

促成儒家工具主义文论观形成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则是儒家士人的身份认同意识。

儒家士人作为一个知识群体自产生之日起就是以“克己复礼”——通过个人的道德修养达到改造社会的政治目的为最高值任务的。

从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到孟子的“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说,再到荀子,都不离“克己复礼”之宗旨。

在经学语境中的文论话语自然是彻底的工具主义的。

从《毛诗序》和郑玄的《诗谱序》《六艺论》等文论话语来看,在汉儒的心目中,诗歌直接就是一种规范君权、教化百姓的政治工具。

隋唐之时,儒家工具主义文论大体上继承了汉儒传统,隋唐儒家不再满足于通过阐释古代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工具主义文论观点,他们直接提出诗文要为现实政治服务的观点。

宋儒与汉唐儒者根本不同之处在于:他们有幸成为君主集团唯一的合作者和依靠对象。

宋儒的这种社会地位就决定了他们不在于进入仕途、建功立业为人生最高理想,而是要追求更加高远的目标。

一般说来,成圣成贤是宋儒普遍存在的人生理想。

宋儒不仅仅要诗文服务于社会政治,而且更要服务于具有形而上学色彩的“道”。

这样,在中国古代儒家的工具主义文论观内部就出现了两种倾向:一是要求诗文直接服务于现实政治,成为“治教政令”的工具;一是要求是文从属于某种超验的精神价值,成为载道之具。

中国书信发展史

中国书信发展史

中国书信发展史中国的书信,源远流长。

从已出⼟的甲⾻⽂及专家的有关考证来看,中国的书信滥觞于商代。

这⼀划时代的创举,揭开了中国书信发展的辉煌篇章。

春秋时期列国纷争,在特使外交同时伴以书信,书信进⼊了发展时期。

(中国⼂当代⼂陈全胜邮票⼂孙⼦兵法:黄池会盟)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唇枪⾆剑,此时书信有很⾼论辩艺术,辉耀当今。

(中国⼂当代⼂⾼云邮票⼂京剧⽣⾓:蔺相如)汉以前书信不是真正意义的书信,只是些陈政务以进君主的陈词滥调。

(中国⼂当代⼂王虎鸣邮票⼂中国邮政储蓄银⾏)两汉书信从公函国书中摆脱出来,书信真正成为抒发个⼈情感的⼯具。

(中国⼂当代⼂⾼云邮票⼂《中国古代⽂学家》第三组:贾谊)魏晋南北朝是书信黄⾦时代,得到空前普及,渗透到⽣活的各个领域。

(中国⼂当代⼂戴宏海邮票⼂《三国演义》第三组:蒋⼲盗书)唐宋时期的书信有⼴度发展,书信成了⼈们⽣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中国⼂当代⼂徐永⽣邮票⼂民间传说-刘毅传书:龙⼥托书)杜甫三⽉没收到家书,就发出了“烽⽕连三⽉,家书抵万⾦”的慨叹。

(中国⼂当代⼂李⼤玮邮票⼂《中国古代⽂学家》第⼀组:杜甫)书信不仅在⼈际交往中发挥作⽤,在写作艺术上达到炉⽕纯青的境界。

(中国⼂当代⼂周峰邮票⼂《⽔浒传》第三组:梁⼭泊戴宗传假信)最为经典的是“唐宋⼋⼤家”的书信,已成为脍炙⼈⼝的散⽂名篇。

(中国⼂当代⼂范曾、邹⽟利邮票⼂《古代书院》第⼆组:东坡书院)明清时代,⽂化实⾏恐怖主义政策,使书信发展罩上阴影,落于低潮。

(中国⼂当代⼂孙传哲邮票⼂国际档案周:皇史宬正殿-⽯室)纵观历史,书信这种⼈际交往的独特形式,以独具魅⼒为⼈们所青睐。

(中国⼂当代⼂邵⽴⾠、马骥邮票⼂中国邮政开办120-年:信达天下)。

漫谈古代书信

漫谈古代书信

漫谈古代书信作者:来源:《作文周刊·八年级版》2021年第33期书信重在实用,以陈述为主,而论事、抒情,写景等,无所不宜。

书信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有悠久的传统。

《文心雕龙·书记》中说:“详总书体,本在尽言,言以散郁陶,托风采,故宜条畅以任气,优柔以怿怀。

文明从容,亦心声之献酬也。

”可见,写信贵在敞开心扉,尽所欲言。

古代许多流传广泛的名篇,如司马迁《报任安书》、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直抒己见,发泄愤懑之情,全都酣畅淋漓,毫无掩饰,不愧为显示心声之作,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书信在长期写作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格式。

像上下款的称呼,因人而异;开头结尾的致敬祝颂之辞,有许多习用语;抬头、空格等,也有通行的行款。

书信大致可以分为给长辈的、给平辈的、给晚辈的三种。

上款写受信人,下款写作书人,中间叙正文,三种书信均同,为明清以来常见的格式。

但汉魏六朝的书札,却都先写自己的姓名,后列受信人。

如《报任安书》的开头“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少卿足下”,就是这样。

太史公,汉代对太史令的尊称;牛马走,为司马迁自谦之辞;再拜,表示行礼;足下,对任少卿的敬辞。

这种先署己名的格式,直到近代仍有人沿用,不过不像先写受信人上款的那样普遍。

给长辈写信,上款当然不具名,旧时在称呼之下要加“大人”,后面还得有敬辞和领起正文的习用语,如对父亲,一般上款都写“父親大人膝下,敬禀者”,末尾写“敬请福安”和“男某某叩禀”的下款。

从前向长辈言事,要措辞恭敬,书信行文,相应的有许多讲究。

以给老师写信为例,上款“大人”下的敬辞,多用“座下”“道席”等。

正文之前,可以“敬惟”领头,表示问候。

下面接写正文,叙述事情,就是一种常见的格式。

老师为传道授业之人,故称“道履”(“履”指起居行止,实际是说身体);弟子要侍奉老师,所以没见老师的面说“违侍”或“失恃”;“高山仰止”,亦多表示想念老师。

古代历代散文发展演变

古代历代散文发展演变

古代历代散文发展演变历代散文发展演变(先秦到清)1.先秦两汉叙事(历史)散文: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说理(诸子)散文:论语、孟、庄、荀、韩非子2.汉(1)西汉说理(论证)散文:贾谊《过秦论》史传(历史)散文:司马迁《史记》(2)东汉王充《论衡》《潜夫论》、班固《汉书》3.魏晋南北朝北朝郦道元《水经注》杨衒之《洛阳伽蓝记》颜之推《颜氏家训》4. 唐:古文运动:韩柳5.宋:诗文革新运动:欧阳修、王安石、三苏、曾巩6.元:唐古文运动的继续7. 明:唐宋派、小品文8. 清:桐城派、阳湖派先秦历史散文:春秋:前770 —前475;战国:前475 —前222繁荣的原因①经济方面:春秋末年以后,由于生产工具的进步,加上政治经济制度的改革,各诸侯国的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国富兵强;②政治方面:周王朝日益衰微,逐渐失去对诸侯国的控制;③文化方面: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私学”纷纷而起。

有一些士人,或撰作史著,或编篡历史文献,为统治者提供政治借鉴。

至战国,社会空前繁荣富强又空前动荡混乱,更加需要认真总结历史,汲取史鉴。

于是出现了《左传》、《国语》、《战国策》这样以平易文体写成的历史著作,从而也形成了历史散文的繁荣局面。

代表作:A.尚书又称《书经》,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文集,它是以记言为主的古史,是上古官方文件的汇编。

《尚书》原有一百篇,孔子篇纂,并为之作序。

秦火后,《尚书》暂绝。

汉初,出现了今古文不同的传本。

《尚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所记基本上是誓、命、训、诰一类的言辞,文字古奥迂涩,但也有少数文字比较形象、朗畅。

其中虞书、夏书,盖后人伪托。

艺术特色:1、文字古奥,所谓“周诰殷盘,佶屈聱牙”(韩愈《进学解》),就是指这个特点;2、多数以论说为主,夹叙夹议;也有一些以叙事为主的篇章,质木无文;3、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文集,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已经形成。

B.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

它按照鲁国国君在位的时间先后纪年,以类似今天新闻标题的形式,非常简括地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14 年(前481)间鲁国及周王朝、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

论记体文创作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

论记体文创作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

论记体文创作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论记体文是指以史实为基础,借助文艺手法和技巧,进行创作的文学体裁。

其特点是文风简练、铺陈简略、语言生动形象、情感真挚。

自古以来,论记体文发布具有启迪人心、启迪民智的功用,在文学史上占据重要的位置。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论记体文创作可追溯至西汉时期的《司马相如论衡》。

随着历史的发展,杂记、志书、纪传等文学体裁也随之诞生。

至唐代,随着文学水平的提高,论记体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唐代著名的诗、文、史三绝之一的韩愈,便是善于论记的大家。

随着发展,论记体文创作逐渐形成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初创时期。

这一时期的论记体文创作,以《史记》中的记载为典范,以简练的叙述手法,真实地呈现了历史事件。

同时,通过艺术加工,使得历史事实更加鲜活生动、充满感染力。

第二阶段是成熟期。

这一阶段,论记体文创作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了新的探索。

文学家们开始采用多种文学手法,如对话、借代等,为文章注入生命力。

在内容上,文学家们更多地关注人物心理、历史背景等细节,使文章更加丰富多彩。

第三阶段是现代化时期。

在这一时期,论记体文创作受到了现代文化和科技的影响,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风格。

与传统相比,这一时期的论记体文创作更加注重表达方式的多样性,多采用现代流行语汇,以及多种媒介,如电子书、博客等,使文章更加贴近年轻读者的口味。

总之,论记体文创作是中国文学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形式,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社会素质、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古代的书信写作

中国古代的书信写作

中国古代的书信写作摘要:一、中国古代书信的发展历程1.古代书信的起源2.古代书信的发展3.古代书信的成熟与繁荣二、古代书信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1.礼仪书信2.公文书信3.私人书信三、古代书信的格式与规范1.抬头与结尾敬语2.称谓与谦词3.书信正文:中国古代的书信写作是一种富有文化底蕴和人文气息的文学形式。

从古代到现代,书信一直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情感的重要手段。

在中国古代,书信写作有着严格的规范和格式,体现了作者的修养和礼数。

本文将从中国古代书信的发展历程、主要类型、格式规范、文化价值以及在现代的传承与创新等方面进行探讨。

自古以来,书信就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工具。

在我国,古代书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随着历史的推移,古代书信逐渐发展壮大,形成了丰富的类型和多样的形式。

在古代,书信主要分为礼仪书信、公文书信和私人书信。

礼仪书信主要用于节日问候、庆贺喜事等场合,体现了人际关系的礼节。

这类书信讲究用词得体、语气恭谨,具有一定的仪式感。

公文书信则是官场往来、处理政务的书面载体,要求语言规范、行文严谨、逻辑清晰。

私人书信则更加注重情感表达,既有问候家常的内容,也有抒发思念之情的篇章。

古代书信的格式与规范相当严格。

在书信开头和结尾,要用敬语表示对对方的尊敬。

称呼要用正式的称谓,如“夫子”、“丈人”等。

在正文部分,要注意使用谦词,避免直呼其名。

书信的结构通常包括开头、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

开头介绍写信的目的和背景,正文阐述具体内容,结尾表达祝愿和期待。

古代书信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具有历史价值和社交价值。

许多古代书信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如唐代杜甫的《春望》、宋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等。

同时,书信也是历史研究中重要的第一手资料,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细节。

在古代,书信更是人们交往的必备技能,体现了个人的文化修养和礼数。

在现代社会,虽然电子邮件、手机等通讯手段日益普及,但古代书信的文化价值依然值得我们传承。

战国书信体文章的新变化及其原因探究

战国书信体文章的新变化及其原因探究
打 齐 国 。又如 范 雎 , 穰侯 为 秦 将 , 在 想越 过韩 、 两 魏
国去 攻打 齐 国纲 寿 , 以扩 大 自己封 邑陶的领 土之 时 , 趁机 上 书秦 昭王 , 明欲 拜 见 之 意 。秦 昭 王 召见 了 表 范雎 。范 雎 由此青 云直 上 , 位至秦 相 , 有享 不尽 的荣 华 富 贵 。再 说 苏 秦 、 仪 等 人 , 张 积极 上 书 君 王 , 行 推
具有 口语 化 的特 点 。而 战 国 书 信 体 文章 的语 言 , 文 采华 丽 , 势纵 横 。其实 , 果我 们 细细研 究 战 国书 气 如 信体 文章 , 就会 发现 书信 体 文章发 展 至战 国 , 了在 除
语言 上有 变 化 之 外 , 他 方 面 也 有 了较 大 的变 化 。 其

要: 书信发展至战 国有 了新 变化 。其 变化 主要表 现在 三 个方 面: 一是功 能上 的变化 ; 二是 浓厚 的个人 意识 ; 三
是针对性加 强。引起 变化 的原 因是诸 多方面 的, 但与战 国士风应有 密切 的关 系。
关键词 : 国; 战 书信 体 ; 变化 ; 因 原
中图 分 类 号 : 0 .2 I 7 6 2
春秋 士人 以 书 信 沟 通 思 想 、 换 意 见 , 诚 相 交 坦
待 。他们 在书 信 中表 达 的都 是 自己 的真 实 想 法 , 真 实感 受 , 矫揉 造 作 , 虚 情 假 意 , 此 之 间见 信 如 无 无 彼 见人 。但 到 了战 国 , 书信 的真实性 受 到严重 破 坏 , 其 真假 掺杂 , 以分 辨 。如 秦 昭 王 《 楚 怀 王 书 》, 难 遗 书
第2 0卷
第 3期


书信的文化源起与历史流变

书信的文化源起与历史流变

书信的文化源起与历史流变黄维华书信,是人类文明生活中出现极早、流行极广的一种实用性文体。

关于它的源起,历来说法不一,研究者们从各个方面对此作了探析,其中亦不乏真知灼见,但多未触及根本。

要弄清这个问题,必须把目光投向更悠远的历史,从深厚的文化沉积中去探寻线索。

我的分析,想从这个字说起:専。

専(以下写作“专”)甲骨文像手持纺锤(原始的捻线工具),从又或从寸,示以手拨运而使之旋转。

此实会意之字。

《甲骨文字典》训其“为转之本字”,这是对的。

因而从专之字皆有转动之义。

《诗经·小雅·斯干》“载弄之瓦”,毛传云:“瓦,纺专也。

”纺专即纺锤。

其操作之性能在于转,因而名之。

《甲骨文编》卷三载有“专”字31例,又据《卜辞通纂》、《甲骨文字集释》、《殷虚卜辞综述》等,其字在卜辞中主要用为人名、地名。

作地名之“专”,应是因人名而来。

作人名之“专”,有以为侯伯名,但更多的则是贞人或卜人名。

迄今所能确定的卜辞中贞人有123个,据陈梦家考定,“专”出现于早期甲骨卜辞,为武丁晚期卜人。

贞卜之人是掌卜问的史官,“祭祀占卜时代王言事,于卜辞中能‘转达’上帝鬼神之意”〔1〕。

其职分十分明确:在天地神人之间转言传意,所事类乎后之所谓“执讯”。

贞人而称“专”,可谓名实相符。

《说文》解“专”字,曰:“六寸簿也。

”此实为引申义。

簿即笏,指手版。

上古时无论贵贱皆执笏从事。

《释名》:“笏,忽也。

君有教令,及所启白,则书其上,备忽忘也。

”又,《礼记·玉藻》“史进象笏,书思对命”,郑玄注:“思,所念思将以告君命者也。

对,所以对君者也。

命,所受君命者也。

书之于笏,为失忘也。

”笏之作用,主在告命、受命两面。

据《玉藻》,其长度为二尺六寸,此当是礼制严明情况下的定规。

那么,在告命、受命作为原始文明中某种需要而出现之时,就必然已有其相应粗陋而原始之“笏”。

书而备忘,用为告、受,这就是“专”——转言传意之义所在。

随着先民的社会性活动日趋频繁,音讯转传以其现实之需要应运而生。

我国书信的进化史

我国书信的进化史

我国书信的进化史我国书信的进化史我国书信的进化史书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在古时交通不便的时候,使得远隔千山万水的亲友互通消息,因此自古以来信就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什么是信及信的写法古代书信九种称谓一般书信写作格式及范文诗圣杜甫因安史之乱而身陷长安,写下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诗句,表明了书信的重要。

由于书信使用的普通性,甚至出现了一种专门实用格式。

另外书信也常常赋予生活以美的情趣。

古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写道:“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上面诗中的尺素书就是指书信,原来古人的'书信,常用白绢来写,长约一尺左右,称为“尺素”,所以书信又称“尺素书”;诗中“鲤鱼”是什么呢?难道古人写信,真如诗中所云把“尺素书”放入鱼肚之中吗?不是,他们常常把写成书信的白绢结成两条成双成对的鲤鱼,以代替信封,既可避免信的内容显露,也表示吉祥之意,更便于传递。

在另一首古乐府诗可以证实这一点:“尺素如残雪,结成双鲤鱼,要知心中事,看取腹中书”。

呵呵,“鲤鱼”原来是书信的代称。

在唐朝刘禹锡诗书:“相思望淮水,双鲤不应稀”就是这个意思。

书信还被称为“鸿雁”,是怎么回事呢?这来自于苏武牧羊的故事。

苏武曾把书信缚在雁足之上带回祖国,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鸿雁传书”。

所以,信又有了“鸿雁”的称呼。

后来,书信还被称为“鱼雁”,这来自于元朝诗人的诗句“波流云散碧天空,鱼雁沉沉信不通”。

在纸发明之前,古人除了用绢、布写信外,还把信写在竹、木片上。

因为竹片称为“简”,木片称为“札”或“牍”,所以书信又称“书简”、“书札”、“书牍”、“简札”、“简牍”。

“简札”的长度和素绢一样,都取一尺,因而书信亦称:“尺牍”、“尺牒”、“尺书”。

例如,白居易:“白日里胥方到门,手持尺牒榜乡村。

”岑参诗:“相思难见面,时展尺书看。

”纸发明以后,人们制作了一种小巧精美专门用来题诗和写信的纸张————“笺”,并以此作为信的代称。

古代书信体文论发展阶段初探

古代书信体文论发展阶段初探

2005年第7期(总第174期)学术论坛ACADEM IC FORUMNO.7,2005(Cumulatively NO.174)古代书信体文论发展阶段初探史小军,梁 娟(暨南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广东广州510632)[摘 要]在书信中讨论文学问题,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中比较独特的一种形式。

它大致经历了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三个发展阶段,并且显现出不同的风貌。

具体考察这一发展过程,不仅可以捕捉每一时期文人所关注的热点问题,而且也可了解书信体散文本身的发展状况,从而为系统把握魏晋至明清时期的文艺思潮和文坛创作倾向提供有益的视角。

[关键词]书信体文论;文学批评;发展阶段[中图分类号]I20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05)07-0159-05在我国古代,虽然专门的文论著作为数不少,但许多文学家的文学思想、创作经验却更常见于他们与友人相互切磋、辩难的书信之中。

这些书信常常比一般的诗话和文论著作更能具体、生动地反映时代的文艺思潮和文坛的创作倾向,特别是能够真实地反映作家的生活遭遇、感触、个性与他们创作之间的关系。

据笔者统计,在郭绍虞先生主编的四册本 中国历代文论选中,除去第四册近代文论部分,共收录先秦到清代各种形式的文论共761篇,其中书信体文论143篇,占所入选文论的20%,足见它在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分量[1]。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对这一普遍的批评形式学界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因为许多人对书信体文论的独特价值和它的发展历史并不了解。

实际上,自这种文学批评形式真正产生于!文学自觉∀时期的魏晋南北朝之后,便伴随着书信这种应用文体的发展而发展,并在不同的时代和文学背景下呈现出不同的阶段和风貌。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开始脱离经学范畴获得独立的发展空间,此时的文学家比以往都要重视对文学审美特性的探讨和发掘;唐宋两代,对诗文是否应为政教服务的!文道∀关系的关注尤为突出;随着中国古典文学发展到进入尾声的明清时期,各种文学样式,特别是诗歌、散文经过数度变迁和辉煌,开始归附到总结的时期,此时文学批评家更多重视的是对诗文创作经验的总结。

历代书信体散文译释

历代书信体散文译释
历代书信体散文译释
篇一:《昭明文选》中”书信体“在历代的流变
浅析《文选》中书信体在历代的流变
梁昭明太子萧统主编的《文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它汇集了东周至南朝梁代的七百余篇作品,历来被视为总集之首,对中国古代文学、近代文学均有深远的影响,其中的书信作品更是在历代都有显著的影响痕迹。
要知道书信体在历代的影响,就需要先弄明白什么是书信?书信的起源是怎样的?中国古代书信是在春秋之际,伴随着诸侯国之间的频繁交流而发展起来的,其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可以说是用途最为广泛的应用文体。“尺犊”是中国古代书信最常用的代称。尺犊体制短小,语言简明,且由于其用途广泛,所以要具有很高的辨识度和很强的针对性。尺犊与以“书”为名的书信最大的区别就是其体制的长短。
书信作为中国古代应用文的一种,广义的书信概念包含了诏书、策书之类的下行公文、臣下进御的上行公文和私人往还的书、表、笺甚至家戒、家训等。其中的表的种类,在汉代的上行公文有章、奏、表、议四种体裁,比较繁琐,魏晋时基本沿袭汉代的规定。与表类似,笺也具有来谢恩、陈情、劝进、拜谒等功能。狭义的书信则更多是指私人往来的信件。古代书信名下种类繁多,南朝刘舰最早在《文心雕龙?书记》中对其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其在追溯书信的发展时云“战国之前,君臣同书,秦汉立仪,始有表奏,王公国内,亦称奏书??迄至后汉,稍有名品,公府奏记,而郡将奏笺。”一般来讲,与刻意经营的诗赋等文学作品相比书信中抒发的情感更接近自然流露,因而
适合诗人墨客袒露性情,这也便于我们从历代文学作品尤其是书信作品中看出《文选》中书信体在历代的影响。
《文选》编写于南朝梁,其最直接的影响就在于北朝。南北朝时期,南北的割据是一种对峙的主要方式,但是这并没有完全也不可能阻断南北文学的交流,尤其是南北使者的交往,南人北来,无形中就将南方的文风带到北方来,加速了南北文风的融合,这在书信中表现地尤为明显。再者,滞留于北方的南方使者,如徐陵、庾信等等,文学修养很高,他们创作地书信也明显地加速了北朝书信的骈俪化。北齐依仿任、沈,周宗尊仰徐、庾,乃欲以谟诰变俪偶,而效之者。其虽是生长在北方,却也杂融南方文学的特点。北周文人李昶与徐陵友善曾有书信往复,其《答徐陵书》即体现书信的文采美。此文行文灵活自如不拘一格,引经据典,婉转抑扬,濡染南方的藻饰。四言句式,杂以六言,骈散结合,行文高低起伏,称徐文“丽藻星铺,雕文锦缛。风云景物,义尽缘情。经纶宪章,辞殚表奏。久以京师纸贵,天下家藏。调移齐右之音,韵改河西之俗”,更是因贴切而被后人引用。词语华丽,抒情真挚,对仗工整,用典贴切,丽藻缛绘,声韵和谐,备受称扬。书信的加速骈俪化使北朝书信在质朴的文风中也不乏文辞华美的篇章存在,且取得了较高的文学成就。

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分析

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分析

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分析
导言
中国古代散文是一种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字形式,它在中国文学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分析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探讨其特点与影响。

汉赋散文的兴盛期
汉赋是中国古代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最早的形式之一。

在汉朝时期,赋与骈与“乐府”的结合逐渐发展为独立体裁,并以丰富多样、婉约动人而成为当时主导的文学风格。

魏晋南北朝时期:谢灵运和幽默派散文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散文进一步发展和多样化的阶段。

在这个时期,谢灵运被认为是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散文家之一。

他以儿女情长和自然景色描写闻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在这个时期还出现了幽默派散文,在诙谐搞笑中融入深刻思考和社会批判。

这种风格的代表作品有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和嵇康的《琅琊榜》。

唐宋两大时期:骈文散文与赋领域
唐宋时期,骈文散文成为主导,其特点是行云流水、铺陈如锦。

同时赋领域也得到进一步发展,白居易的雄辩赋、杨万里的山水田园赋等都在当时产生了深远影响。

元明清时期:诗词散文并重
元明清时期,尤其是明清时期,散文与诗词并重。

此时的散文常常受到诗词的影响,并更多地关注社会现实、心灵感受和人类命运等主题。

代表性作品有施耐庵的《水浒传》和曹雪芹的《红楼梦》。

结论
中国古代散文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发展与演变,并在不同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中形成了多样化的风格。

它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变迁,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上是关于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历程的分析,希望能对您有所启发和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5年第7期(总第174期)学术论坛ACADEM IC FORUMNO.7,2005(Cumulatively NO.174)古代书信体文论发展阶段初探史小军,梁 娟(暨南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广东广州510632)[摘 要]在书信中讨论文学问题,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中比较独特的一种形式。

它大致经历了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三个发展阶段,并且显现出不同的风貌。

具体考察这一发展过程,不仅可以捕捉每一时期文人所关注的热点问题,而且也可了解书信体散文本身的发展状况,从而为系统把握魏晋至明清时期的文艺思潮和文坛创作倾向提供有益的视角。

[关键词]书信体文论;文学批评;发展阶段[中图分类号]I20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05)07-0159-05在我国古代,虽然专门的文论著作为数不少,但许多文学家的文学思想、创作经验却更常见于他们与友人相互切磋、辩难的书信之中。

这些书信常常比一般的诗话和文论著作更能具体、生动地反映时代的文艺思潮和文坛的创作倾向,特别是能够真实地反映作家的生活遭遇、感触、个性与他们创作之间的关系。

据笔者统计,在郭绍虞先生主编的四册本 中国历代文论选中,除去第四册近代文论部分,共收录先秦到清代各种形式的文论共761篇,其中书信体文论143篇,占所入选文论的20%,足见它在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分量[1]。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对这一普遍的批评形式学界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因为许多人对书信体文论的独特价值和它的发展历史并不了解。

实际上,自这种文学批评形式真正产生于!文学自觉∀时期的魏晋南北朝之后,便伴随着书信这种应用文体的发展而发展,并在不同的时代和文学背景下呈现出不同的阶段和风貌。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开始脱离经学范畴获得独立的发展空间,此时的文学家比以往都要重视对文学审美特性的探讨和发掘;唐宋两代,对诗文是否应为政教服务的!文道∀关系的关注尤为突出;随着中国古典文学发展到进入尾声的明清时期,各种文学样式,特别是诗歌、散文经过数度变迁和辉煌,开始归附到总结的时期,此时文学批评家更多重视的是对诗文创作经验的总结。

本文试图对这类屡代不绝的书信体文论的三个发展阶段进行纵向考察,捕捉每一时期文人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以了解书信体散文本身的发展状况,从而为系统把握魏晋至明清时期的文艺思潮和文坛创作倾向提供有益的视角。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众所周知,魏晋南北朝是!文学的自觉时代∀[2](P503)。

在书信中谈论文学问题借着这股东风,在此时开始大量涌现。

该时期的一些重要作者都曾在信中论文。

例如,曹丕不仅写有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专论 典论#论文,还写有像 与吴质书这样的书信评论;曹植写有 与杨德祖书,信中对文人相轻的恶习痛下针砭,指出!世人著述,不能[收稿日期]2005-05-20[作者简介]史小军(1966∃),男,陕西岐山人,暨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学;梁娟(1981∃),女,广西南宁人,暨南大学中文系200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学。

159无病∀,应该倾听别人的!讥谈∀,及时予以改正;南朝宋史学家范晔则在 狱中与诸甥侄书中提出!以意为主,以文传意∀的文学主张。

此外还有陆云的 与兄弟平原书、陆厥的 与沈约书、沈约的 答陆厥书、萧纲的 与湘东王书。

这些书信,已成为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资料。

更为重要的是,这时的书信体文论已经突显出批评界对文学审美特性的探讨和挖掘的关注。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教条和儒家文艺思想束缚松弛,士人思想活跃,许多新的文学现象萌发、成长,透露出新的生机。

!它一反过去把社会群体放在至高无上地位的主导倾向,而把个体存在推上了首要地位,出现以人的觉醒为主旋律的思想解放的洪流∀[3](P508),并最终带来了文学创作的自觉∃∃∃文学开始摆脱经学附庸的处境,与学术区分开来,获得了独立发展的广阔空间。

这就使得文学在形式与题材上走向了更广阔的境界,从而促使当代的文学家对文学审美特性的探讨予以了更多的关注。

从现存的魏晋南北朝书信文论中可以看出,该时期的文学已不像汉代那样强调文学为服务于政教的工具,或强调以功利性为文学的鹄的,而是充分体现了文学审美观念的发展。

它所重视、所批评、所探讨的,主要是与文学审美功能、审美性质有关的各种问题,即相对于前代而言,它较少探讨文学与社会、政治的关系,而大量地探讨文学内部的各种关系。

例如,在探寻文学创作的原则方面,有南朝宋范晔的 狱中与诸甥侄书,他于其中提出重视文学创作主体性的!文以意为主∀的观点,强调!所通解处,皆得之于胸怀∀,就是文章要有自己的真知灼见,认为:!以意为主,则其旨必见,以文传意,则其辞不流。

∀只有!以意为主∀才能表达出自己的真知灼见,文辞才不会泛滥无归宿,然后!情性旨趣,千条百品∀,就都能传达出来了。

此外,六朝时期,文人对于文辞形式美的追求臻于极致,音律和采藻等问题都为此阶段批评界所集中讨论。

这方面突出的书信批评文字有陆厥和沈约互相往来的 与沈约书和 答陆厥书,他们讨论的中心是声律问题。

陆厥强调古人虽未明确声律理论,但其作品具有神妙之处,暗合乎理;沈约则认为古人虽知其意,却没有从理论上总结,因而可以说是未睹其秘。

而范晔则早在 狱中与诸甥侄书就提出了!性别宫商,识清浊,斯自然也∀的自然音律说。

在词藻方面,梁简文帝萧纲在 与湘东王书中对当时流行的绮靡华丽的!今文∀极为推崇,认为!若今文为是,则古文为非;若昔贤可称,则今体宜弃∀,认为谢灵运是!巧不可阶∀,裴子野是!质不宜慕∀,皆不可取,而应大兴今文。

这对当时绮靡文风和藻绘之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唐宋时期历经!文学自觉∀的魏晋南北朝历史积淀,古典文学的艺术特质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文学创作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继之而起的唐、宋两代文学在此基础上,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文学批评亦随之繁荣发展,在整个社会大范围中讨论文学创作问题成为时代风气。

其中书信体文论和漫笔闲谈的诗话体文论异军突起,成为文学批评的主要形式,极大地丰富和繁荣了唐宋文学批评。

柳冕的 答衢州郑使君论文书、裴度的 寄李翱书、韩愈的 答李翊书、李翱的 答朱载言书、白居易的 与元九书、柳宗元的 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元稹的 叙诗寄乐天书、杜牧的 答庄充书、司空图的 与李生论诗书,以及王禹的 答张扶书、欧阳修的 答吴充秀才书、苏轼的 答谢民师书、黄庭坚的 答洪驹父书、吕本中的 与曾吉甫论诗第一帖、陆游的 上辛给事书等,都是这一阶段书信体文论的代表作。

综观唐、宋两代的书信文论,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主宰这一时期文学批评的主要论调是对!文道∀关系的阐释,即要求诗文为政教服务,创立一种自由流畅文体的唐宋!古文运动∀理论。

当时许多名噪一时的文学家都有自己对于!文道∀关系的理解及阐释的书信文章。

在唐代,古文运动先驱柳冕曾在多封书信中反复强调文必须紧密地与道相联系:!故君子之交,必有其道。

道有深浅,故文有崇替。

∀( 答衢州郑使君论文书)而道的核心即在于教化:!盖言教化,发乎性情,系乎国风者,谓之道。

∀( 答衢州郑使君论文书)!故在君子之心为志,形君子之言为文,论君子之道为教。

∀( 与徐给事论文书)总之,柳冕认为文和道、教应该合成一体。

裴度的 寄李翱书也深刻地阐明文章的作用在于!激情教义∀、!理身、理国、理天下∀。

而唐代古文运动领袖韩愈的 答李翊书则!是一则系统论述文学修养的尺牍∀[4](P183),从中体现了其有关古文运动文道关系的理论阐释。

他提出学古要以立行为本、立言为表;要文以载道,道文合一;要屏绝外慕,不以时人的毁誉为转移。

这些观点都为古文运动的深入起到了重要作用。

另一位古文运动主将柳宗元,也用书信这一形式传达自己的文道观。

在160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中,他认为文学是!辅时及物之道∀,即把有益于时代和社会当作文学的根本任务,并对古文运动文道合一的主张作了具体的诠释。

在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他先论述了建立!取其实而去其名∀的师弟子关系以推动古文运动,再着重论述了!文以明道∀的问题,步步深入地丰富完善自己的文学观点。

宋代!文以载道∀观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发展。

宋代古文运动先驱王禹继承了韩愈文道合一、革弊复古的文学观点,在 答张扶书中,着重阐述了文与道的关系,认为!传道明心∀是文学的主要功能,赞扬那些平易近人、!句之易道,义之易晓∀的作品。

孙复在 答张洞书中认为,文学乃!道之用∀、!教之本∀,如果作品无补于教化,就是!徒污简册∀的!无用瞽言∀。

石介在 上赵先生这封信中,确立了从孔孟到韩愈的文道合一的传统,呼吁有志之士在!淫文害雅,世教堕坏∀的时代,当仁不让,奋袂而起,像韩愈那样!志复古道,奋不顾死∀,建立与!大汉相视,巨唐同风∀的文学事业。

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则在 答吴充秀才书中比较辩证地论证了文与道的关系。

他认为道是本、文是末,故!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学道是学文的手段,而能文乃是学道的目的。

由上述这些流传下来的书信可见,自从韩愈和柳宗元在前代古文家努力的基础上发起古文运动、将文体文风的改革同当时的政治革新联系起来以来,提倡文以明道、创立一种自由流畅的文体、推翻数百年来骈文一统天下的局面,就成为唐宋散文家共同努力的方向。

除此之外,从这个阶段的书信文论中,我们还可以发现,与前代文学理论批评相比,唐宋文学批评在强调!文以明道∀作用的同时,也很注重文学审美与艺术理论的共同发展。

!在少数情况下,在有些偏狭的论者那里,因强调前者而对后者加以排斥。

但大多数情况下二者并行不悖,许多批评家是将二者结合起来的。

这既与汉代文学理论批评多注重政教,忽视甚至排斥审美不同,又与六朝注重审美忽视政教不同。

∀[5](P165)例如,晚唐诗人司空图认为,诗歌创作可以遵循儒家传统文艺思想,有意识地按照!六义∀的原则来写,内容上有讽谕、有褒贬,形式上温厚典雅。

但也可以!直致所得∀,在情性的兴发感动中自然产生。

在 与李生论诗书中,他又强调要从韵味的角度来谈诗歌意境的创造,其中关于诗歌!象外之象∀、!味外之旨∀的理论可视为长期以来要求景物描写有悠远韵味这一审美趣味的明确表达,在意境说形成过程中有重要意义。

皇甫以 答李生第一书提出为文要!意新∀、!词高∀,!以出拔为意∀。

王安石在 上人书中论述了文与辞的关系,提出文要以内容为主、适用为本,但也不应忽视形式,认为文之有辞,!犹器之有刻镂绘画∀,制器的本意在于适用,而刻镂绘画则是一种美观,器而不美会降低器的价值,很形象地论述了文章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三、明清时期明清时期随着封建社会进入后期,市民阶层的兴起、社会矛盾的尖锐、新旧思想的冲突、时代的演变形成各种诗文流派,或主复古,或尚新变,反复论争,相当激烈,促使这个阶段诗文批评理论的繁盛发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