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重点专题突破 (50)

合集下载

2020年高考物理专题精准突破实验:验证动量守恒定律(解析版)

2020年高考物理专题精准突破实验:验证动量守恒定律(解析版)

2020年高考物理专题精准突破专题实验:验证动量守恒定律【专题诠释】一、实验原理及注意事项注意事项1.前提条件:碰撞的两物体应保证“水平”和“正碰”。

2.方案提醒(1)若利用气垫导轨进行验证,调整气垫导轨时,应注意利用水平仪确保导轨水平。

(2)若利用摆球进行验证,两摆球静止时球心应在同一水平线上,且刚好接触,摆线竖直,将摆球拉起后,两摆线应在同一竖直面内。

(3)若利用两小车相碰进行验证,要注意平衡摩擦力。

(4)若利用平抛运动规律进行验证,安装实验装置时,应注意调整斜槽,使斜槽末端水平,且选质量较大的小球为入射小球。

3.探究结论:寻找的不变量必须在各种碰撞情况下都不变。

二、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数据处理】由实验测得数据,m1碰撞前后光电计时器测得时间为t1、t′1,m2碰撞前后光电计时器测得时间为t2、t′2,验证表达式m1lt1-m2lt2=m1lt′1-m2lt′2(l为滑块的长度)是否成立。

误差分析1.系统误差:主要来源于装置本身是否符合要求。

(1)碰撞是否为一维。

(2)实验是否满足动量守恒的条件,如气垫导轨是否水平,两球是否等大,用长木板实验时是否平衡掉摩擦力。

2.偶然误差:主要来源于质量m和速度v的测量。

自作主张自作主张三、实验创新设计将上面四种基本方法进行组合、迁移、可以延伸出多种验证动量守恒的方法.创新角度实验装置图创新解读【高考领航】【2019·浙江选考】小明做“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实验的装置如图1所示,悬挂在O点的单摆由长为l的细线和直径为d的小球A组成,小球A与放置在光滑支撑杆上的直径相同的小球B发生对心碰撞,碰后小球A继续摆动,小球B做平抛运动。

图1 图2(1)小明用游标卡尺测小球A 直径如图2所示,则d =_______mm 。

又测得了小球A 质量m 1,细线长度l ,碰撞前小球A 拉起的角度α和碰撞后小球B 做平抛运动的水平位移x 、竖直下落高度h 。

为完成实验,还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练习及解析第10单元恒定电流第50讲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练习及解析第10单元恒定电流第50讲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第50讲 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体验成功1.关于闭合电路的性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外电路断路时,路端电压最高B.外电路短路时,电源的功率最大C.外电路的电阻变大时,电源的输出功率变大D.不管外电路的电阻怎样变化,其电源的内外电压之和保持不变解析: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可知,E =Ir +U 外,当外电路断路时,即I =0,此时U 外=E ,路端电压最大;外电路短路时,电路中的电流最大,此时,电源的功率也最大;电源的输出功率P =I 2R =E 2(R +r )2R =E 2(R -r )2R+4r ,只有当R =r 时,电源的输出功率才最大. 答案:ABD2.如图所示,电源的内阻为r ,滑动变阻器的总阻值为R ,且R =2r .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从a 端向b 端滑动时,关于电路中的电压表、电流表的示数、电源的输出功率及电源的效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均增大B.电压表的示数减小,电流表的示数增大C.电源的输出功率增大,电源的效率增大D.电源的输出功率先增大后减小,电源的效率减小解析:由于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下移动,导致电路中的总电阻减小,总电流增大,路端电压减小;滑片由a 端滑动到变阻器中央的过程中,外电路的总电阻逐渐接近电源的内阻r ,电源的输出功率逐渐增大;当滑片滑过中央之后,外电路的总电阻与电源内阻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电源的输出功率逐渐减小,电源的效率随外电路电阻的减小而减小,故电源的效率逐渐减小.答案:BD3.如图所示,电源的电动势E =8 V ,内阻不为零,灯泡L 1上标有“10 V 10 W ”的字样,灯泡L 2上标有“8 V 20 W ”的字样,滑动变阻器的总电阻为6 Ω.在滑片P 由a 端向b 端滑动的过程中(不考虑灯泡内阻的变化)( )A.电流表的示数一直增大,电压表的示数一直减小B.电流表的示数一直减小,电压表的示数一直增大C.电流表的示数先增大后减小,电压表的示数先减小后增大D.电流表的示数先减小后增大,电压表的示数先增大后减小解析:由题给的已知条件可求得R L 1=10 Ω,R L 2=3.2 Ω,由于不考虑灯泡内阻的变化,在滑片P 由a 端向b 端滑动的过程中,整个电路的总电阻将一直减小,故电流表的示数一直增大,电压表的示数一直减小.答案:A4.如图所示,要使电阻R 1上消耗的功率最大,应该把电阻R 2的阻值调节到( )A.R 2=R 1+rB.R 2=R 1-rC.R 2=rD.R 2=0解析:R 1上消耗的功率为:P 1=I 2R 1=(E r +R 1+R 2)2R 1当R 2=0时,P 1有最大值.答案:D5.图示为一测定液面高低的传感器示意图,A 为固定的导体芯,B 为导体芯外面的一层绝缘物质,C 为导电液体.将传感器接到图示电路中,已知灵敏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同.如果发现指针向右偏转,则导电液体的深度h 的变化情况为( )A.h 正在增大B.h 正在减小C.h 不变D.无法确定解析:固定导体芯的表面和与绝缘层接触的导电液体面组成平行板电容器的两极.当液面下降时,电容器两极的正对面积减小,由C =kS d =Q U知,电容.答案:B6.图示是一火警报警器的部分电路示意图,其中R 3为用半导体热敏材料制成的传感器,值班室的显示器为电路中的电流表,a 、b 之间接报警器.当传感器R 3所在处出现火情时,显示器的电流I 、报警器两端的电压U 的变化情况分别是( )A.I 变大,U 变大B.I 变大,U 变小C.I 变小,U 变小D.I 变小,U 变大解析:报警器两端的电压等于电源的路端电压:出现火情→R 3变小→R总变小→I 干变大→⎩⎪⎨⎪⎧ U r 变大UR 1变大→⎩⎪⎨⎪⎧U 变小UR 3变小→I A 变小. 答案:C。

2020年高考物理专题精准突破 自由落体运动和竖直上抛(解析版)

2020年高考物理专题精准突破  自由落体运动和竖直上抛(解析版)

2020年高考物理专题精准突破 专题 自由落体运动和竖直上抛【专题诠释】1.自由落体运动特点和规律 (1)从静止开始,即初速度为零. (2)只受重力作用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3)公式:v =gt ,h =12gt 2,v 2=2gh .2. 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加速度为g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切推论公式都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

3.竖直上抛运动特点与规律(1)特点:初速度为v 0,加速度为-g 的匀变速直线运动(通常取初速度v 0的方向为正方向). (2)公式v =v 0-gt . x =v 0t -12gt 2. v 2-v 20=-2gx . (3)规律:升到最高点(即v =0时)所需的时间t =v 0g ,上升的最大高度x max =v 202g.4.竖直上抛运动是初速度竖直向上,加速度大小为g 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可全过程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关系公式等,但要注意0v 、a 、x 等物理量的正负号。

【高考引领】【2015年广东卷】距地面高5 m 的水平直轨道上A 、B 两点相距2 m ,在B 点用细线悬挂一小球,离地高度为h ,如图.小车始终以4 m/s 的速度沿轨道匀速运动,经过A 点时将随车携带的小球由轨道高度自由卸下,小车运动至B 点时细线被轧断,最后两球同时落地.不计空气阻力,取重力加速度的大小g =10 m/s 2.可求得h 等于( )A .1.25 mB .2.25 mC .3.75 mD .4.75 m 【命题立意】考察自由落体运动的基本规律 【答案】:A【解析】:根据两球同时落地可得2H g =d ABv + 2hg,代入数据得h =1.25 m ,选项A 正确. 【2016·浙江理综·17】如图所示为一种常见的身高体重测量仪。

测量仪顶部向下发射波速为v 的超声波,超声波经反射后返回,被测量仪接收,测量仪记录发射和接收的时间间隔。

高考物理(热点题型全突破)专题5.5 双星与多星问题(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物理试题

高考物理(热点题型全突破)专题5.5 双星与多星问题(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物理试题

专题5.5 双星与多星问题双星模型 1.模型构建在天体运动中,将两颗彼此相距较近,且在相互之间万有引力作用下绕两者连线上的某点做周期一样的匀速圆周运动的行星称为双星。

2. 模型条件①两颗星彼此相距较近。

②两颗星靠相互之间的万有引力做匀速圆周运动。

③两颗星绕同一圆心做圆周运动。

3. 模型特点如下列图为质量分别是m 1和m 2的两颗相距较近的恒星。

它们间的距离为L .此双星问题的特点是:(1)两星的运行轨道为同心圆,圆心是它们之间连线上的某一点。

(2)两星的向心力大小相等,由它们间的万有引力提供。

(3)两星的运动周期、角速度一样。

(4)两星的运动半径之和等于它们间的距离,即r 1+r 2=L . 4. 双星问题的处理方法双星间的万有引力提供了它们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即Gm 1m 2L2=m 1ω2r 1=m 2ω2r 2。

5. 双星问题的两个结论(1)运动半径:m 1r 1=m 2r 2,即某恒星的运动半径与其质量成反比。

(2)质量之和:由于ω=2πT ,r 1+r 2=L ,所以两恒星的质量之和m 1+m 2=4π2L3GT2。

【示例1】2016年2月11日,美国科学家宣布探测到引力波,证实了爱因斯坦100年前的预测,弥补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中最后一块缺失的“拼图〞.双星的运动是产生引力波的来源之一,假设宇宙中有一双星系统由a 、b 两颗星体组成,这两颗星绕它们连线的某一点在万有引力作用下做匀速圆周运动,测得a 星的周期为T ,a 、b 两颗星的距离为l ,a 、b 两颗星的轨道半径之差为Δr (a 星的轨道半径大于b 星的轨道半径),如此() A.b 星的周期为l -Δrl +ΔrT B.a 星的线速度大小为π(l +Δr )TC.a 、b 两颗星的半径之比为ll -ΔrD.a 、b 两颗星的质量之比为l +Δrl -Δr【答案】 B规律总结解答双星问题应注意“两等〞“两不等〞 (1)双星问题的“两等〞: ①它们的角速度相等。

06圆周运动:高考物理大题突破(试题含解析)

06圆周运动:高考物理大题突破(试题含解析)

专题06圆周运动【例题】(2023春·天津·高三校联考开学考试)如图所示为一游艺系统示意图。

光滑半圆轨道竖直固定,直径AB 沿竖直方向,半径为0.8m R =,A 点有一质量为1kg m =的小物块处于静止状态。

光滑足够长的水平平台上有一平板小车,质量为3kg M =,其左端恰好与半圆轨道的B 点平齐,恰能使小物块离开B 点后滑上小车。

在A 点给物块一个水平向左的瞬时冲量I ,物块以14m /s v =的速度滑上小车,恰停在小车右端。

已知物块与小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20.6,10m /s g μ==。

求(1)在B 点物块对轨道压力大小;(2)瞬时冲量I 的大小;(3)小车的长度。

1.常见的圆周运动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水平转盘上的物体F f =mω2r圆锥摆模型mg tan θ=mrω2竖直面内的圆轻绳模型最高点的临界条件:mg =m v2r 最高点和最低点间的过程要用能量观点(动能定理)倾斜转盘上的物体带电小球在叠加场中的圆周运动等效法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2.圆周运动的三种临界情况(1)接触面滑动临界:摩擦力达到最大值.(2)接触面分离临界:F N=0.(3)绳恰好绷紧:F T=0;绳恰好断裂:F T达到绳子最大承受拉力.(4)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两种模型①绳球模型:小球能通过最高点的条件是v≥gR。

②杆球模型:小球能到达最高点的条件是v≥0。

【变式训练】(2023·山东济宁·济宁市育才中学统考一模)火星的半径是地球半径的二分之一,质量为地球质量的十分之一,忽略星球自转影响,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g=10m/s²。

假定航天员在火星表面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研究小球的运动。

竖直平面放置的光滑半圆形管道固定在水平面上,一直径略小于管道内径的小球(可视为质点)沿水平面从管道最低点A 进入管道,从最高点B 脱离管道后做平抛运动,1s 后与倾角为37°的斜面垂直相碰于C 点。

高考理综物理解答题专项集中训练50题含答案解析

高考理综物理解答题专项集中训练50题含答案解析

高考理综物理解答题专项集中训练50题含答案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解答题1.“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于2017年4月20日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完成了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交会对接.已知地球质量为M ,半径为R ,万有引力常量为G .(1)求质量为m 的飞船在距地面高度为h 的圆轨道运行时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大小. (2)若飞船停泊于赤道上,考虑地球的自转因素,自转周期为T 0,求飞船内质量为m 0的小物体所受重力大小G 0.(3)发射同一卫星到地球同步轨道时,航天发射场一般选取低纬度还是高纬度发射基地更为合理?原因是什么?【答案】(1)2()GM a R h =+(2)2002204Mm G G m R R T π=-船(3) 借助接近赤道的低纬度发射基地更为合理,原因是低纬度地区相对于地心可以有较大线速度,有较大的初动能 【解析】 【详解】(1)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有 =F 向 2(+)MmGma R h =解得 ()2+GMa R h =(2)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及向心力公式,有2=MmF G R引及2204π=F m R T 向=+F F G 引向船解得2002204()GMm G m R R T π=-船 (3)借助接近赤道的低纬度发射基地更为合理,原因是低纬度地区相对于地心可以有较大线速度,有较大的初动能.2.如图甲所示,校园中的“喷泉”从水面以相同倾斜角度和速度大小喷射而出,水滴下落击打水面形成层层涟漪甚为美观.水滴的运动为一般的抛体运动,它的受力情况与平抛运动相同,在水平方向不受力,在竖直方向只受重力,我们可以仿照研究平抛运动的方法来研究一般的抛体运动.图甲中所示喷泉水滴的运动轨迹如图乙中所示,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 ,水滴下落在水面的位置距喷水口的距离为d .已知喷出口的水流量Q (流量Q 定义为单位时间内喷出水的体积),水的密度为ρ,重力加速度为g .(1)求上述喷泉中水从喷水口喷出时的速度大小v .(2)如图乙所示,若该“喷泉”是采用水泵将水先从距水面下深度为H 处由静止提升至水面,然后再喷射出去.已知:H=h ,d=2h ,水泵提升水的效率为η,求水泵抽水的平均功率P .【答案】(1)v (2)94Qgh P ρη=【解析】 【详解】(1)由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及平抛运动规律可知: 竖直方向 21=2h gt 水平方向 2x dv t =解得 x v =水从喷口喷出时竖直方向 y v =所以水从喷口喷出时的速度大小为 v =(2)在Δt 时间内,喷射出水的质量Δm=ρQ Δt 对Δt 时间内喷出的水,在最高点的动能2K 1=2x E mv :∆由功能关系,ηP Δt=Δm (H +h )g +212x mv ∆解得P =94Qghρη3.如图,从阴极K 发射的热电子,重力和初速度均不计,通过加速电场后,沿图示虚线垂直射入匀强磁场区,磁场区域足够长,宽度为L =2.5 cm .已知加速电压为U =182 V ,磁感应强度B =9.1×10–4 T ,电子的电荷量191.610C e -=⨯,电子质量319.110kg m -=⨯.求:(1)电子在磁场中运动的速度大小v 和半径R . (2)电子在磁场中运动的时间t (结果保留π).(3)若加速电压大小可以改变,其他条件不变,为使电子在磁场中的运动时间最长,加速电压U 应满足什么条件?【答案】(1)6810m/s ⨯ 0.05 m (2)7π10s 96-⨯ (3)45.5V U ≤ 【解析】 【详解】(1)加速电场有动能定理得:2102eU mv =-解得6810m/s v ==⨯ 电子在磁场做圆周运动,有牛顿第二定律2mv evB R= 解得0.05m mvR qB== (2)磁场中运动的周期72ππ10s 8R T v -==⨯ 由几何关系1sin 2L R θ== 则30θ=︒,71π10s 1296t T -==⨯ (3)电子在磁场中的运动时间最长时,圆心角为180°如图所示当运动轨迹与磁场右界相切时, 2.5cm R L == 依题意 2.5cm R ≤由mvR eB=和v =解得222eR B U m=所以45.5V U ≤故本题答案是:(1)6810m/s ⨯ 0.05 m (2)7π10s 96-⨯ (3)45.5V U ≤ 4.如图所示,一束光从空气沿与玻璃球水平直径成i=60°角的方向射入玻璃球.已知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c,玻璃球的直径为d,折射率不考虑光从玻璃球内射到玻璃球外时发生折射后的的反射.求:①在玻璃球内的折射光线与该玻璃球水平直径的夹角r ①光在玻璃球中的传播时间t 【答案】(1) 030 (2) 32d c【解析】 【详解】(1)根据折射定律可知:sin sin in r=解得r=300 (2)由几何关系可知,折射光在玻璃中通过的路程2cos 2ds r =⨯ 光在玻璃中的速度:c v n= 由t=s/v 解得32d t c=5.如图所示,长为h 的水银柱将上端封闭的玻璃管内气体分隔成上、下两部分,A 处管内、外水银面相平,上部分气体的长度为H 现将玻璃管缓慢竖直向上提升一定高度(管下端未离开水银面),稳定时管中水银面比管外水银面高H ∆.已知水银的密度为ρ,重力加速度为g ,大气压强为0p ,该过程中气体的温度保持不变.求:(1)玻璃管向上提升前,上部分气体的压强p ; (2)玻璃管向上提升后,上部分气体的长度H '.【答案】(1) 0P P gh ρ=- (2) 00()()P gh HP g h h ρρ--+∆【解析】 【详解】(1)玻璃管向上提升前,A 处管内、外水银面相平,封闭气体压强等于大气压强 对水银柱根据平衡得:pS +ρghS =p 0S 解得:p =p 0-ρgh(2)玻璃管缓慢向上提升一定高度后,玻璃管上部分气体的压强变为:p ′=p 0-ρg (h +△h ) 由玻意耳定律可知:pSH =p ′SH ′ 其中S 为玻璃管的横截面积 解得()()00:p gh HH p g h h ρρ-=-+∆'6.如图所示,水平地面OP 长度为L =0.8,圆弧轨道半径为R =0.4m ,直线PN 左侧空间分布有水平向右的匀强电场,电场强度E =1.0×104N /C ,右侧空间分布有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B =500T .现将一质量为m =0.05kg ,带电量为+q =+1.0×10-4C 的小球从0点静止释放,g 取10m /s 2,不计摩擦力和空气阻力.求: (1)小球第一次到达P 点时的速度大小; (2)小球经过N 点时对轨道的压力;(3)小球从N 点飞出后,落回地面时距离P 点的长度.【答案】(1)/s (2)1.3N ,方向竖直向上 (3)0 【解析】 【分析】(1)只有电场力做功,根据动能定理求解P 点的速度;(2)根据动能定理求解到达N 点速度,然后根据向心力公式求解即可;(3)将运动根据受力情况进行分解,然后根据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进行求解即可. 【详解】(1)从O 到P 只有电场力做功,根据动能定理可以得到:2102p EqL mv =-代入数据可以得到:/p v s =;(2)从O 到N 根据动能定理可以得到:21202N EqL mg R mv -⋅=- 代入数据可以得到:4/N v m s =在N 点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以得到:2NN N v mg qv B F m R++= 代入数据可以得到: 1.3N F N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知,小球在N 点轨道的压力大小为1.3N ,方向竖直向上; (3)从N 点飞出后,竖直方向只受重力作用,即2122R gt =,则0.4t s = 水平方向只受电场力做用,加速度为220/Eqa m s m== 则水平方向速度减到零,所需时间为10.2Nv t s a==,然后水平方向反向加速,再加速0.2s 正好到达P 点,即落回地面时距离P 点的长度为零. 【点睛】本题考查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中的运动,注意动能定理的应用,以及运动的合成分解的应用问题.7.如图所示,内壁光滑的气缸水平放置,厚度不计的活塞与气缸底部之间封闭了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气体初始温度为T 1=300 K ,此时活塞与气缸底部之间的距离为d 1=24 cm ,在活塞的左侧d 2=6 cm 处有固定的卡环,大气压强p 0=1.0×105 Pa 。

2020年高考物理专题精准突破 动力学中的板块问题(解析版)

2020年高考物理专题精准突破  动力学中的板块问题(解析版)

2020年高考物理专题精准突破专题动力学中的板块问题【专题诠释】1.模型特征滑块——滑板模型(如图a),涉及摩擦力分析、相对运动、摩擦生热,多次相互作用,属于多物体、多过程问题,知识综合性较强,对能力要求较高,故频现于高考试卷中.另外,常见的子弹射击滑板(如图b)、圆环在直杆中滑动(如图c)都属于滑块类问题,处理方法与滑块——滑板模型类似.2.两种类型【高考领航】【2019·江苏高考】如图所示,质量相等的物块A和B叠放在水平地面上,左边缘对齐。

A与B、B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

先敲击A,A立即获得水平向右的初速度,在B上滑动距离L后停下。

接着敲击B,B立即获得水平向右的初速度,A、B都向右运动,左边缘再次对齐时恰好相对静止,此后两者一起运动至停下。

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重力加速度为g。

求:(1)A被敲击后获得的初速度大小v A;(2)在左边缘再次对齐的前、后,B运动加速度的大小a B、a B′;(3)B被敲击后获得的初速度大小v B。

【答案】(1)2μgL(2)3μgμg(3)22μgL【解析】A、B的运动过程如图所示:(1)A被敲击后,B静止,A向右运动,由牛顿第二定律知,A的加速度大小a A=μgA在B上滑动时有2a A L=v2A解得:v A=2μgL。

(2)设A、B的质量均为m对齐前,A相对B滑动,B所受合外力大小F=μmg+2μmg=3μmg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ma B,得a B=3μg对齐后,A、B相对静止,整体所受合外力大小F′=2μmg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2ma B′,得a B′=μg。

(3)设B被敲击后,经过时间t,A、B达到共同速度v,位移分别为x A、x B,A的加速度大小等于a A 则v=a A t,v=v B-a B tx A=12a A t2,x B=v B t-12a B t2且x B-x A=L解得:v B=22μgL。

【2017·高考全国卷Ⅲ】如图,两个滑块A和B的质量分别为m A=1 kg和m B=5 kg,放在静止于水平地面上的木板的两端,两者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1=0.5;木板的质量为m=4 kg,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0.1.某时刻A、B两滑块开始相向滑动,初速度大小均为v0=3 m/s.A、B相遇时,A与木板恰好相对静止.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取重力加速度大小g=10 m/s2.求(1)B 与木板相对静止时,木板的速度; (2)A 、B 开始运动时,两者之间的距离. 【答案】 见解析【解析】 (1)滑块A 和B 在木板上滑动时,木板也在地面上滑动.设A 、B 和木板所受的摩擦力大小分别为f 1、f 2和f 3,A 和B 相对于地面的加速度大小分别为a A 和a B ,木板相对于地面的加速度大小为a 1.在物块B 与木板达到共同速度前有f 1=μ1m A g ① f 2=μ1m B g ② f 3=μ2(m +m A +m B )g ③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 1=m A a A ④ f 2=m B a B ⑤ f 2-f 1-f 3=ma 1 ⑥设在t 1时刻,B 与木板达到共同速度,其大小为v 1.由运动学公式有v 1=v 0-a B t 1 ⑦ v 1=a 1t 1 ⑧ 联立①②③④⑤⑥⑦⑧式,代入已知数据得v 1=1 m/s. ⑨(2)在t 1时间间隔内,B 相对于地面移动的距离为s B =v 0t 1-12a B t 21⑩设在B 与木板达到共同速度v 1后,木板的加速度大小为a 2.对于B 与木板组成的体系,由牛顿第二定律有f 1+f 3=(m B +m )a 2 ⑪由①②④⑤式知,a A =a B ;再由⑦⑧式知,B 与木板达到共同速度时,A 的速度大小也为v 1,但运动方向与木板相反.由题意知,A 和B 相遇时,A 与木板的速度相同,设其大小为v 2.设A 的速度大小从v 1变到v 2所用的时间为t 2,则由运动学公式,对木板有v 2=v 1-a 2t 2 ⑫对A 有v 2=-v 1+a A t 2 ⑬在t 2时间间隔内,B (以及木板)相对地面移动的距离为s 1=v 1t 2-12a 2t 22 ⑭在(t 1+t 2)时间间隔内,A 相对地面移动的距离为s A =v 0(t 1+t 2)-12a A (t 1+t 2)2 ⑮A 和B 相遇时,A 与木板的速度也恰好相同.因此A 和B 开始运动时,两者之间的距离为s 0=s A +s 1+s B ⑯ 联立以上各式,并代入数据得s 0=1.9 m. (也可用如图的速度-时间图线求解)【技巧方法】1.通过受力分析判断滑块和木板各自的运动状态(具体做什么运动);2.判断滑块与木板间是否存在相对运动。

高考物理专题突破【“三大观点”解答力学综合问题】

高考物理专题突破【“三大观点”解答力学综合问题】

械能守恒.
(4)弹簧处于原长时,弹性势能为零.
第 2 维度:“滑块—平板”模型 (1)“滑块”问题是动量和能量的综合应用之一,由于滑块与平板之间常存在一对相 互作用的摩擦力,这对摩擦力使滑块、平板的动量发生变化,也使它们的动能发生改变, 但若将两者视为系统,则这对摩擦力是系统的内力,它不影响系统的总动量,但克服摩 擦力做功,使系统机械能损失,所以解决“滑块”问题常用到动量守恒定律. (2)解决“滑块”问题时一般要根据题意画出情景示意图,有助于分析物理过程,也 有助于找出物理量尤其是位移之间的关系.
考点一 动量与能量的综合问题
多维探究
1.解决力学问题的三大观点
动力学观点
运用牛顿运动定律结合运动学知识,可解决匀变速运动问题
能量观点
用动能定理和能量守恒定律等,可解决非匀变速运动问题
动量观点
用动量守恒定律等,可解决非匀变速运动问题
2.动量观点和能Βιβλιοθήκη 观点的比较 (1)研究对象都是相互作用的物体组成的系统
第 3 维度:子弹与木块模型 (1)当子弹和木块的速度相等时木块的速度最大,两者的相对位移(子弹射入木块的 深度)取得极值. (2)系统的动量守恒,但系统的机械能不守恒,摩擦力与两者相对位移的乘积等于系 统机械能的减少,当两者的速度相等时,系统机械能损失最大.由 ΔEk=m+MM Ek0 可 以看出,子弹的质量越小,木块的质量越大,动能损失越多. (3)根据能量守恒,系统损失的动能等于系统其他形式能的增加. (4)解决该类问题,既可以从动量、能量两方面解题,也可以从力和运动的角度借助 图象求解.
相同点 (2)研究过程都是某一运动过程 动量守恒定律是矢量表达式,还可以写出分量表达式;而动能定理和能量守
不同点 恒定律都是标量表达式,绝无分量表达式

2020届高三高考物理一轮复习专题突破:绳上的活结、死结问题与活动杆、固定杆问题

2020届高三高考物理一轮复习专题突破:绳上的活结、死结问题与活动杆、固定杆问题

“绳上的‘死结’和‘活结’模型”“活动杆”与“固定杆”一、“活动杆”与“固定杆”轻杆是物体间连接的另一种方式,根据轻杆与墙壁连接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活动杆”与“固定杆”.所谓“活动杆”,就是用铰链将轻杆与墙壁连接,其特点是杆上的弹力方向一定沿着杆的方向;而“固定杆”就是将轻杆固定在墙壁上(不能转动),此时轻杆上的弹力方向不一定沿着杆的方向。

【典例1】甲、乙两图中的杆都保持静止,试画出甲、乙两图O点受杆的作用力的方向.(O为结点)图2-1-8【答案】如解所示【典例2】如图甲所示,轻绳AD跨过固定的水平横梁BC右端的定滑轮挂住一个质量M1的物体,∠ACB=30°;图乙中轻杆HG一端用铰链固定在竖直墙上,另一端G通过细绳EG拉住,EG与水平方向也成30°,轻杆的G点用细绳GF拉住一个质量M2的物体,求:(1)轻绳AC段的张力F T AC与细绳EG的张力F T EG之比;(2)轻杆BC对C端的支持力;(3)轻杆HG对G端的支持力.【答案】(1)2M2M1(2)M 1g 方向和水平方向成30°指向右上方 (3)M 2g 方向水平向右二、“活结”与“死结”绳是物体间连接的一种方式,当多个物体用绳连接的时候,其间必然有“结”的出现,根据“结”的形式不同,可以分为“活结”和“死结”两种.1. “活结”“活结”可理解为把绳子分成两段,且可以沿绳子移动的结点.“活结”一般是由绳跨过滑轮或者绳上挂一光滑挂钩而形成的.绳子虽然因“活结”而弯曲,但实际上是同根绳,所以由“活结”分开的两段绳子上弹力的大小一定相等,两段绳子合力的方向一定沿这两段绳子夹角的平分线.2. “死结” “死结”可理解为把绳子分成两段,且不可沿绳子移动的结点。

“死结”一般是由绳子打结而形成的,“死结”两侧的绳子因打结而变成两根独立的绳子。

死结的特点:1.绳子的结点不可随绳移动2.“死结”两侧的绳子因打结而变成两根独立的绳子,因此由“死结”分开的两端绳子上的弹力不一定相等【典例1】如图所示,将一细绳的两端固定于两竖直墙的A、B两点,通过一个光滑的挂钩将某重物挂在绳上,下面给出的四幅图中有可能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是( )【答案】C【典例2】如图所示,一轻绳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不等高的A、B两点,现用另一轻绳将一物体系于O点,设轻绳AO、BO相互垂直,α>β,且两绳中的拉力分别为F A、F B,物体受到的重力为G,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F A一定大于GB.F A一定大于F BC.F A一定小于F BD.F A与F B大小之和一定等于G【答案】 B【典例3】如图所示,在水平天花板的A点处固定一根轻杆a,杆与天花板保持垂直.杆的下端有一个轻滑轮O.另一根细线上端固定在该天花板的B点处,细线跨过滑轮O,下端系一个重为G的物体,BO段细线与天花板的夹角为θ=30°.系统保持静止,不计一切摩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GA.细线BO对天花板的拉力大小是2GB.a杆对滑轮的作用力大小是2C.a杆和细线对滑轮的合力大小是GD.a杆对滑轮的作用力大小是G【答案】 D。

2020届高三高考物理一轮复习专题突破:用动量定理解决连续流体的作用问题

2020届高三高考物理一轮复习专题突破:用动量定理解决连续流体的作用问题

用动量定理解决连续流体的作用问题【典例1】如图所示,自动称米机已在许多大粮店广泛使用.买者认为:因为米流落到容器中时对容器有向下的冲力而不划算;卖者则认为:当预定米的质量达到要求时,自动装置即刻切断米流,此刻有一些米仍在空中,这些米是多给买者的,因而双方争执起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买者说的对B.卖者说的对C.公平交易D.具有随机性,无法判断【典例2】国产水刀——超高压数控万能水切割机以其神奇的切割性能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举行的第五届国际机床展览会上引起轰动,它能切割40 mm厚的钢板,50 mm厚的大理石等其他材料。

水刀就是将普通的水加压,使其从口径为0.2 mm的喷嘴中以800~1000 m/s速度射击出水射流。

我们知道,任何材料,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限度,下表列出了一些材料所能承受的压强限度。

附着在材料上,水的密度ρ=1×103 kg/m3,则此水刀不能切割上述材料中的________。

【跟踪短训】1.某游乐园入口旁有一喷泉,喷出的水柱将一质量为M的卡通玩具稳定地悬停在空中.为计算方便起见,假设水柱从横截面积为S的喷口持续以速度v0竖直向上喷出;玩具底部为平板(面积略大于S);水柱冲击到玩具底板后,在竖直方向水的速度变为零,在水平方向朝四周均匀散开.忽略空气阻力.已知水的密度为ρ,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求:(1)喷泉单位时间内喷出的水的质量;(2)玩具在空中悬停时,其底面相对于喷口的高度.2.有一宇宙飞船,它的正面面积S = 0.98m2,以v = 2×103 m/s的速度飞入一宇宙微粒尘区,此尘区每立方米空间有一个微粒,微粒的平均质量m = 2×10﹣7 kg,要使飞船速度保持不变,飞船的牵引力应增加多少?(设微粒与飞船外壳碰撞后附于飞船上)。

3. 高压采煤水枪出口的截面积为S,水的射速为v,水平射到煤层上后,水速度为零,若水的密度为ρ,求煤层对水的平均冲力的大小?4. 飞船正面面积S=1 m2,以v=2×103 m/s飞入一宇宙微尘区,此区域每立方米空间有一个微尘,微尘的平均质量m0=2×10-4kg,设微尘与飞船相碰后附在飞船表面。

全新高考物理总复习专题精讲精练汇编(共55页 附答案)

全新高考物理总复习专题精讲精练汇编(共55页 附答案)

全新高考物理总复习专题精讲精练汇编(共55页附答案)目录专题一:直线运动解题思路与方法专题二:处理平衡问题的几种方法专题三:应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常用方法专题四:曲线运动问题的解法专题五:求解变力做功的方法专题六:机械能守恒在模型中的应用专题七:电学量的判断技巧专题八:电阻的测量方法专题九:测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方法专题十:确定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轨迹的方法专题十一:“杆+导轨”模型问题专题十二:交变电流的综合应用专题一:直线运动解题思路与方法解析 设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v =v 0+at ,有-16=10-2t ,所以经过t =13 s 物体的速度大小为16 m/s.由x =v 0t +12at 2可知这段时间内的位移为x =(10×13-12×2×132)m =-39 m ,物体的运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速度从10 m/s 减到0,此阶段位移大小为x 1=02-v 202a =02-102-2×2m =25 m ,第二阶段速度从0反向加速到16 m/s ,位移大小为x 2=v ′2-02-2a =162-022×2m =64 m ,则总路程为L=x 1+x 2=25 m +64 m =89 m. 答案 13 s 25 m 89 m5.极值法有些问题用一般的分析方法求解难度较大,甚至中学阶段暂时无法求出,我们可以把研究过程推向极端情况来加以分析,往往能很快得出结论.例5两个光滑斜面,高度和斜面的总长度相等,如图所示,两个相同的小球,同时由两个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释放,不计拐角处能量损失,则两球谁先到达底端?解析甲斜面上的小球滑到斜面底端的时间很容易求出.设斜面高度为h ,长度为L ,斜面的倾角为θ.则由L =12g 21sin θ、sin θ=h L ,解得t 1=2L2gh.乙斜面上的小球滑到斜面底端的时间很难直接计算.可将乙斜面作极端处理:先让小球竖直向下运动,然后再水平运动,易解得这种运动过程中小球运动的时间为t 2= 2h g+L -h 2gh =L +h2gh<t 1,所以,乙斜面上的小球先到达斜面底端. 答案 乙斜面上的小球先到达斜面底端6.图象法利用图象法可直观地反映物理规律,分析物理问题.图象法是物理研究中常用的一种重要方法.运动学中常用的图象为v -t 图象.在理解图象物理意义的基础上,用图象法分析解决有关问题(如往返运动、定性分析等)会显示出独特的优越性,解题既直观又方便.需要注意的是在v -t 图象中,图线和坐标轴围成的“面积”应该理解成物体在该段时间内发生的位移.例6汽车从甲地由静止出发,沿平直公路驶向乙地.汽车先以加速度a 1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然后做匀速运动,最后以大小为a 2的加速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到乙地恰好停止.已知甲、乙两地的距离为x ,求汽车从甲地到乙地的最短时间t 和运行过程中的最大速度v m .解析 由题意作出汽车做匀速运动时间长短不同的v -t 图象,如图所示.不同的图线与横轴所围成的“面积”都等于甲、乙两地的距离x .由图象可知汽车做匀速运动的时间越长,从甲地到乙地所用的时间就越长,所以当汽车先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中间无匀速运动时,行驶的时间最短.设汽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时间为t 1,则匀减速直线运动的时间为(t -t 1).则有v m =a 1t 1=a 2(t -t 1),解得t 1=a 2t a 1+a 2,则v m =a 1a 2ta 1+a 2, 由图象中三角形面积的物理意义有x =12v m t =a 1a 2t 2a 1+a 2,解得t = 2xa 1+a 2a 1a 2,故v m =2xa 1a 2a 1+a 2.答案 t = 2x a 1+a 2a 1a 2 v m =2xa 1a 2a 1+a 27.相对运动法以系统中的一个物体为参考系研究另一个物体运动情况的方法.例7物体A 、B 从同一地点,同时沿同一方向运动,A 以10 m/s 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B 以2 m/s 2的加速度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求A 、B 相遇前两物体间的最大距离.解析 因为本题求解的是A 、B 间的相对距离,所以可以利用相对运动法求解.选B 为参考系,从计时开始到A 、B 相遇前两物体间出现最大距离的过程中,A 相对于B 的初速度、末速度和加速度分别为:v 0=10 m/s ,v =0,a =-2 m/s 2, 根据v 2-v 20=2a Δx max ,有Δx max =v 2-v 202a,解得Δx max =25 m. 答案 25 m8.逆向思维法对于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的问题,可以当作逆向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处理.这样更符合思维习惯,容易理解.例8一物体以某一初速度在粗糙水平面上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最后停下来,若此物体在最初5 s 内和最后5 s 经过的路程之比为11:5.则此物体一共运动了多长时间?解析 若依据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列式,将会出现总时间t 比前后两个5 s 的和10 s 是大还是小的问题:若t >10 s ,可将时间分为前5 s 和后5 s 与中间的时间t 2,经复杂运算得t 2=-2 s ,再得出t =8 s 的结论.若用逆向的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处理,将会简便得多.视为反向的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则最后5 s 内通过的路程为x 2=12a ×52=12.5a ,最初5 s 内通过的路程为x 1=12at 2-12a (t -5)2=12a (10t -25),由题中已知的条件:x 1:x 2=11:5,得(10t -25) :25=11:5, 解得物体运动的总时间t =8 s. 答案 8 s9.比值法对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可推出以下几个结论: (1)连续相等时间末的瞬时速度之比为:v 1:v 2:v 3:…:v n =1:2:3:…:n(2)t 、2t 、3t 、…、nt 内的位移之比为:x 1t :x 2t :x 3t :…:x nt =12:22:32:…:n 2(3)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比为:x 1:x 2:x 3:…:x n =1:3:5:…: (2n -1)(4)连续相等位移所用的时间之比为:t 1:t 2:t 3:…:t n =1: (2-1) : (3-2):…: (n -n -1)在处理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时,首先考虑用以上的几个比值关系求解,可以省去很多繁琐的推导及运算.例9一个物体从塔顶做自由落体运动,在到达地面前最后1 s 内发生的位移是总位移的7/16,求塔高.(取g =10 m/s 2)解析 由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规律推论知,第1 s 内、第2 s 内、第3 s 内、第4 s 内的位移之比为1:3:5:7,第4 s 运动的位移与总位移的比值为7/16,故物体下落的总时间t 总=4 s ,塔高h =12gt 2总=80 m.答案 80专题二:处理平衡问题的几种方法1.合成、分解法利用力的合成与分解能解决三力平衡的问题,具体求解时有两种思路:一是将某力沿另两个力的反方向进行分解,将三力转化为四力,构成两对平衡力.二是某二力进行合成,将三力转化为二力,构成一对平衡力.例1如图甲所示,质量为m 的重球,由细绳悬挂放在斜面上,斜面光滑,倾角θ=30°,细绳与竖直方向夹角也为30°,求细绳受到的拉力及斜面受到的压力.解析 对重球受力分析,如图乙所示,重球在斜面对球的支持力N 、细绳的拉力T 、重力mg 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由平衡条件可得,支持力N 与拉力T 的合力与重力mg 构成平衡力,由几何关系可得N =T =mg2cos θ=3mg /3,由牛顿第三定律可得,重球对斜面的压力为N ′=3mg /3,方向垂直于斜面向下.细绳受到的拉力为T′=3mg/3,方向沿绳斜向下.2.相似三角形法“相似三角形”的主要性质是对应边成比例,对应角相等.在物理中,一般当涉及矢量运算,又构建了三角形时,若矢量三角形与图中的某几何三角形为相似三角形,则可用相似三角形法解题.例2如图甲所示,两球A、B用劲度系数为k1的轻弹簧相连,球B用长为l的细绳悬于O点,球A固定在O点正下方,且OA之间的距离恰为l,系统平衡时绳子所受的拉力为F1.现把A、B间的弹簧换成劲度系数为k2的轻弹簧,仍使系统平衡,此时绳子所受的拉力为F2,则F1与F2的大小之间的关系为( )A.F1>F2B.F1=F2C.F1<F2D.无法确定解析如图乙所示,分析B球的受力情况,B球受到重力、弹簧的弹力和绳的拉力,△OAB 与△BDE相似,由于OA=OB,则绳的拉力等于B球的重力,所以F1=F2=mg.答案 B3.图解法此方法适用于一个物体受到三个力(或可等效为三个力)而平衡的问题,特别是物体的动态平衡问题或平衡中的临界、极值问题.例3如图甲所示,光滑的小球静止在斜面和竖直放置的木板之间,已知球重为G,斜面的倾角为θ,现使木板沿逆时针方向绕O点缓慢移动,问小球对斜面和挡板的压力怎样变化?解析小球的受力如图乙所示,小球受重力、斜面的支持力和挡板的支持力,在这三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这三个力可构成力的三角形.挡板绕O点缓慢移动,可视为动态平衡.因挡板对小球的支持力F N2的方向与水平方向之间的夹角由90°缓慢减小,重力的大小和方向都不变,斜面对小球的支持力F N1的方向也不变,由矢量三角形知,F N1必将变小,F N2将先变小后变大.4.正交分解法将各力分解到x轴和y轴上,运用两坐标轴上的合力等于零(∑F x=0,∑F y=0)的条件解题,多用于三个以上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的平衡问题.值得注意的是,x、y方向选择的原则:(1)在平衡状态下,少分解力或将容易分解的力分解.(2)在非平衡状态下,通常沿加速度方向和垂直加速度方向进行分解.(3)尽量不要分解未知力.例4如图所示,斜劈A静止放置在水平地面上.质量为m的物体B在外力F1和F2的共同作用下沿斜劈表面向下运动.当F1方向水平向右,F2方向沿斜劈的表面向下时斜劈受到地面的摩擦力方向向左.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若同时撤去F1和F2,物体B的加速度方向一定沿斜面向下B.若只撤去F1,在物体B仍向下运动的过程中,A所受地面摩擦力方向可能向右C.若只撤去F2,在物体B仍向下运动的过程中,A所受地面摩擦力方向可能向右D.若只撤去F2,在物体B仍向下运动的过程中,A所受地面摩擦力不变解析对物体B和斜劈A分别受力分析如图(a)、(b)所示,由于水平方向受力平衡,且斜劈受到地面的摩擦力方向向左,对斜劈分析有N B sinθ>f′B cosθ,f′B=f B=μN B,即μ<tanθ,所以当同时撤去外力F1、F2时,mg sinθ>μmg cosθ,物体B的加速度方向一定沿斜面向下,A正确;若只撤去F1,N″B=mg cosθ,f″B=μmg cosθ<mg sinθ,则N″B sinθ>f″B cosθ,A所受地面摩擦力方向仍向左,B错;若只撤去F2,A所受地面摩擦力方向向左不变,C错D对.答案AD规律总结(1)物体或系统受四个或四个以上作用力时,一般采用正交分解法求解.(2)当物体或系统受力发生变化,在比较变化前、后的受力或运动情况时,要分清不变力和变化力,抓住变化力或者变化力的某方向上的分量进行比较,可以简化运算过程;如上题中,要求讨论斜劈A所受地面摩擦力的变化,只要抓住斜劈A所受变化力中的水平分力进行比较,就能较快地得出结论.(3)要善于转换研究对象.选择研究对象时优先整体也是相对的,当整体法有困难时一定记得要选择恰当的隔离体作研究对象.5.正弦定理法三力平衡时,三力的合力为0,三个力可构成一封闭三角形,若由题设条件寻找到角度关系,则可用正弦定理列式求解.例5一盏电灯重力为G,悬于天花板上A点,在电线O处系一细线OB,使电线OA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β=30°,如图甲所示.现保持β角不变,缓慢调整OB方向至OB线上拉力最小为止,此时OB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α等于多少?最小拉力是多少?解析对电灯受力分析如图乙所示,据三力平衡特点可知:OA、OB 对O点的作用力T A、T B的合力T与G等大反向,即T=G①在△OT B T中,∠TOT B=90°-α,又∠OTT B=∠TOA=β,故∠OT B T=180°-(90°-α)-β=90°+α-β,由正弦定理得T B sin β=T+α-β②联立解得T B =G sin βα-β,因β不变,故当α=β=30°时,T B 最小,且T B =G sin β=G /26.整体法和隔离法选择研究对象是解决物理问题的首要环节.若一个系统中涉及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物体的平衡问题,在选取研究对象时,要灵活运用整体法和隔离法.对于多物体问题,如果不求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我们优先采用整体法,这样涉及的研究对象少,未知量少,方程少,求解简便;很多情况下,通常采用整体法和隔离法相结合的方法.例6如图所示,顶端装有定滑轮的斜面体放在粗糙水平面上,A 、B 两物体通过细绳相连,并处于静止状态(不计绳的质量和绳与滑轮间的摩擦).现用水平向右的力F 作用于物体B 上,将物体B 缓慢拉高一定的距离,此过程中斜面体与物体A 仍然保持静止.在此过程中( ) A .水平力F 一定变小B .斜面体所受地面的支持力一定变大C .物体A 所受斜面体的摩擦力一定变大D .地面对斜面体的摩擦力一定变大解析 隔离物体B 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受力情况如图所示.则有F =mg tan θ,T =mgcos θ,在物体B 缓慢拉高的过程中,θ增大,则水平力F 随之变大,对A 、B 两物体与斜面体这个整体而言,由于斜面体与物体A 仍然保持静止,则地面对斜面体的摩擦力一定变大,但是因为整体竖直方向并没有其他力,故斜面体所受地面的支持力不变;在这个过程中尽管绳子张力变大,但是由于物体A 所受斜面体的摩擦力开始并不知道其方向,故物体A 所受斜面体的摩擦力的情况无法确定,所以答案为D.7.平衡问题中极值的求法极值是指研究平衡问题中某物理量变化时出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中学物理的极值问题可分为简单极值问题和条件极值问题,区分的依据是是否受附加条件制约.若受附加条件制约,则为条件极值.例7如图所示,物体放在水平面上,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现施一与水平面成α角且斜向下的力F推物体,问:α至少为多大时,F无论多大均不能推动物体(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解析设物体的质量为m,静摩擦力为F,现取注意到题中“无论F多大……”,可设想:当F→∞时,必有右边分式的分母→0.专题三:应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常用方法1.应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常用方法——合成法、分解法(一)合成法合成法需要首先确定研究对象,画出受力分析图,将各个力按照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在加速度方向上合成,直接求出合力,再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式求解,此方法被称为合成法,具有直观简便的特点.(二)分解法分解法需确定研究对象,画出受力分析图,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将某一个力分解成两个分力,然后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式求解,此方法被称为分解法.分解法是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常用方法,但此法要求对力的作用效果有着清楚的认识,要按照力的实际效果进行分解.例1如图所示,沿水平方向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车厢中,悬挂小球的悬线偏离竖直方向37°角,球和车厢相对静止,球的质量为m =1 kg.(g =10 m/s 2,sin37°=0.6,cos37°=0.8)求:(1)车厢运动的加速度并说明车厢的运动情况; (2)悬线对球的拉力.解析 球和车厢相对静止,它们的运动情况相同,由于对球的受力情况知道的较多,故应以球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小球受力分析,可以确定小球的加速度,即车厢的加速度不确定,但车厢的运动情况还与初速度方向有关,因此车厢的运动性质具有不确定性.深入细致的审题是防止漏解和错解的基础.(1)解法一:合成法以球为研究对象,受力如图甲所示.球受两个力作用,重力mg 和线的拉力F T ,由球随车一起沿水平方向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故其加速度沿水平方向,合外力沿水平方向.做出mg 和F T 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如图甲所示,由数学知识得球所受的合力为F 合=mg tan37°. 由牛顿第二定律F 合=ma 得球的加速度为a =F 合m=g tan37°=7.5 m/s 2,方向水平向右.故车厢可能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也可能向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解法二:分解法以球为研究对象,画出受力图,如图乙所示.绳的拉力在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分别产生两个效果,一是其竖直分力F 1和小球的重力平衡,二是其水平分力F 2使小球产生向右的加速度,故F T cos37°=mg ,F T sin37°=ma ,解得a =g tan37°=7.5 m/s 2,故车厢可能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也可能向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2)由受力图可得,线对球的拉力大小为F T =mgcos37°=12.5 N.答案 (1)见解析 (2)12.5 N2.正交分解法正交分解法需确定研究对象,画出受力分析图,建立直角坐标系,将相关作用力投影到相互垂直的两个坐标轴上,然后在两个坐标轴上分别求合力,再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式求解,此方法被称为正交分解法.直角坐标系的选取,原则上是任意的,但坐标系建立的不合适,会给解题带来很大的麻烦,如何快速准确地建立坐标系,要依据题目的具体情境而定,正交分解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合成.当物体受到两个以上的力作用而产生加速度时,通常采用正交分解法解题.为减少矢量的分解,建立坐标系时,确定x 轴的正方向常有以下两种选择.(1)分解力而不分解加速度分解力而不分解加速度,通常以加速度a 的方向为x 轴的正方向,建立直角坐标系,将物体所受的各个力分解在x 轴和y 轴上,分别求得x 轴和y 轴上的合力F x 和F y .根据力的独立作用原理,各个方向上的力分别产生各自的加速度,得F x =ma ,F y =0.例2如图所示,小车在水平面上以加速度a 向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车厢内用OA 、OB 两根细绳系住一个质量为m 的物体,OA 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θ,OB 是水平的.求OA 、OB 两绳的拉力F T 1和F T 2的大小.解析 m 的受力情况及直角坐标系的建立如图所示(这样建立只需分解一个力),注意到a y =0,则有F T 1sin θ-F T 2=ma , F T 1cos θ-mg =0,解得F T 1=mgcos θ,F T 2=mg tan θ-ma .答案F T1=mgcosθF T2=mg tanθ-ma(2)分解加速度而不分解力物体受几个互相垂直的力的作用,应用牛顿运动定律求解时,若分解的力太多,则比较繁琐,所以在建立直角坐标系时,可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使尽可能多的力位于两坐标轴上而分解加速度a,得a x和a y,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F x=ma x,F y=ma y,再求解.这种方法一般是以某个力的方向为x轴正方向时,其他的力都落在或大多数落在两个坐标轴上而不需要再分解的情况下应用.例3如图所示,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固定在水平地面上,质量为m的物块A叠放在物体B 上,物体B的上表面水平.当A随B一起沿斜面下滑时,A、B保持相对静止.求B对A的支持力和摩擦力.解析当A随B一起沿斜面下滑时,物体A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mg、B对A竖直向上的支持力F N和水平向左的摩擦力F f的作用而随B一起做加速运动.设B的质量为M,以A、B为整体,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m+M)g sinθ=(m+M)a,得a=g sinθ.将加速度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进行分解,如图所示.则a x=a cosθ=g sinθcosθ,a y=a sinθ=g sin2θ,所以F f=ma x=mg sinθcosθ,由mg-F N=ma y=mg sin2θ,得F N=mg cos2θ.答案mg sinθcosθmg cos2θ3.整体法和分隔法如果系统是由几个物体组成,它们有相同的加速度,在求它们之间的作用力时,往往是先用整体法求它们的共同加速度,再用分隔法求它们之间的作用力.例4如图所示,质量为2m 的物体A 与水平地面间的摩擦可忽略不计,质量为m 的物体B 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在水平推力F 的作用下,A 、B 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则A 对B 的作用力为多大?解析 以A 、B 整体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受重力G 、支持力F N 、水平向右的推力F 、水平向左的摩擦力F f (F f =μmg ).设加速度为a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F -F f =3ma .以B 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受重力G B 、支持力F N B 、A 对B 水平向右的作用力F AB 、水平向左的摩擦力F fB (F fB =μmg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F AB -F fB =ma . 联立以上各式得F AB =F +2μmg3.答案 F +2μmg34.极限分析法在处理临界问题时,一般用极限法,特别是当某些题目的条件比较隐蔽、物理过程又比较复杂时.例5如图所示,质量为M 的木板上放着一质量为m 的木块,木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木板与水平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若要将木板从木块下抽出,则加在木板上的力F 至少为多大?解析 木板与木块通过摩擦力联系,只要当两者发生相对滑动时,才有可能将木板从木块下抽出.此时对应的临界状态是:木板与木块间的摩擦力必定是最大静摩擦力F f m (F f m =μ1mg ),且木块运动的加速度必定是两者共同运动时的最大加速度a m.以木块为研究对象,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F f m=ma m.①a m也就是系统在此临界状态下的加速度,设此时作用在木板上的力为F0,取木板、木块整体为研究对象,则有F0-μ2(M+m)g=(M+m)a m.②联立①、②式得F0=(M+m)(μ1+μ2)g.当F>F0时,必能将木板抽出,即F>(M+m)(μ1+μ2)g 时,能将木板从木块下抽出.答案F>(M+m)(μ1+μ2)g5.假设法假设法是解物理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用假设法解题,一般依题意从某一假设入手,然后用物理规律得出结果,再进行适当的讨论,从而得出正确答案.例6如图所示,火车车厢中有一个倾角为30°的斜面,当火车以10 m/s2的加速度沿水平方向向左运动时,斜面上质量为m的物体A保持与车厢相对静止,求物体所受到的静摩擦力.(取g =10 m/s2)解析物体受三个力作用:重力mg、支持力F N和静摩擦力F f,因静摩擦力的方向难以确定,且静摩擦力的方向一定与斜面平行,所以假设静摩擦力的方向沿斜面向上.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在水平方向上有F N sin30°-F f cos30°=ma.①在竖直方向上有F N cos30°+F f sin30°=mg.②由①、②式得F f=-5(3-1)m,负号说明摩擦力F f的方向与假设的方向相反,即沿斜面向下.答案-5(3-1)m6.传送带类问题的分析方法例7如图所示,传送带与地面倾角θ=37°,从A到B长度为16 m,传送带以10 m/s的速率逆时针转动.在传送带上端A处无初速度地放一个质量为0.5 kg的物体,它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5.求物体从A 运动到B 所需要时间是多少?(sin37°=0.6,cos37°=0.8,g =10 m/s 2)分析传送带逆时针转动,在物体加速到速度等于传送带速度之前,物体受到沿斜面方向向下的摩擦力,这一动力学条件是在审题过程中容易发现的,当物体的速度达到传送带速度之后,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这是审题过程中要注意研究的问题.解析 物体放在传送带上后,开始的阶段,由于传送带的速度大于物体的速度,物体所受的摩擦力沿传送带向下,受力如图甲所示,物体由静止加速,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g sin θ+μmg cos θ=ma 1解得a 1=10 m/s 2物体加速至与传送带相同的速度需要的时间为t 1=v a 1=1010s =1 s物体加速到与传送带相同的速度经过的位移为s =12a 1t 21=5 m由于μ<tan θ(μ=0.5,tan θ=0.75),物体在重力作用下将继续加速运动,当物体速度大于传送带的速度时,物体受到沿传送带向上的摩擦力,受力如 图乙所示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g sin θ-μmg cos θ=ma 2 解得a 2=2 m/s 2设后一阶段物体滑至底端所用的时间为t 2, 由L -s =vt 2+12a 2t 22解得t 2=1 s(t 2=-11 s 舍去)所以,物体从A 运动到B 所用时间t =t 1+t 2=2 s. 答案 2 s规律总结传送带类问题的求解思路和技巧解决传送带类问题的关键是找准临界情况,即物体与传送带速度相等时,此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会发生突变,有时是摩擦力的大小发生突变(传送带水平放置),有时是摩擦力的方向发生突变(传送带倾斜放置,如例7),然后正确运用运动学知识即可顺利求解.专题四:曲线运动问题的解法1.分解法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将矢量进行分解(如合速度分解为分速度)的方法. 例1 如图所示,一辆汽车沿水平地面匀速行驶,通过跨过定滑轮的轻绳将一物体A 竖直向上提起,在此过程中,物体A 的运动情况是( )A .加速上升,且加速度不断增大B .加速上升,且加速度不断减小C .减速上升,且加速度不断减小D .匀速上升解析 物体A 的速率即为左段绳子上移的速率,而左段绳子上移的速率与右段绳子在沿绳方向的分速率是相等的.右段绳子实际上同时参与两个运动:沿绳方向拉长及绕定滑轮逆时针转动.将右段绳子与汽车相连的端点的运动速度v 沿绳子方向和沿与绳子垂直的方向分解,如图所示,则沿绳方向的速率即为物体A 的速率v A =v 1=v sin θ,随着汽车的运动,θ增大,v A 增大,故物体A 应加速上升.θ角在0°~90°范围内增大,由正弦曲线形状可知v A 的变化率减小,故。

高考物理二轮复习专题突破—动量和能量观点的应用(含解析)

高考物理二轮复习专题突破—动量和能量观点的应用(含解析)

高考物理二轮复习专题突破—动量和能量观点的应用1.(2021福建泉州高三月考)如图所示,建筑工地上的打桩过程可简化为重锤从空中某一固定高度由静止释放,与钢筋混凝土预制桩在极短时间内发生碰撞,并以共同速度下降一段距离后停下来。

则()A.重锤质量越大,撞预制桩前瞬间的速度越大B.重锤质量越大,预制桩被撞后瞬间的速度越大C.碰撞过程中,重锤和预制桩的总机械能保持不变D.整个过程中,重锤和预制桩的总动量保持不变2.(2021福建高三二模)如图所示,A车以某一初速度水平向右运动距离l后与静止的B 车发生正碰,碰后两车一起运动距离l后停下。

已知两车质量均为m,运动时受到的阻力为车重力的k倍,重力加速度为g,碰撞时间极短,则()A.两车碰撞后瞬间的速度大小为√kglB.两车碰撞前瞬间A车的速度大小为√2kglC.A车初速度大小为√10kglD.两车碰撞过程中的动能损失为4kmgl3.(2021辽宁丹东高三一模)2022年冬奥会将在北京举行,滑雪是冬奥会的比赛项目之一,如图所示,某运动员(视为质点)从雪坡上先后以v0和2v0沿水平方向飞出,不计空气阻力,则运动员从飞出到落到雪坡上的整个过程中()A.空中飞行的时间相同B.落在雪坡上的位置相同C.动量的变化量之比为1∶2D.动能的增加量之比为1∶24.(多选)(2021辽宁大连高三一模)在光滑水平桌面上有一个静止的木块,高速飞行的子弹水平穿过木块,若子弹穿过木块过程中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不变,则()A.若木块固定,则子弹对木块的摩擦力的冲量为零B.若木块不固定,则子弹减小的动能大于木块增加的动能C.不论木块是否固定,两种情况下木块对子弹的摩擦力的冲量大小相等D.不论木块是否固定,两种情况下子弹与木块间因摩擦产生的热量相等5.(多选)(2021河南洛阳高三二模)如图所示,质量均为2 kg的三个物块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其中物块B的右侧固定一轻弹簧,物块A与弹簧接触但不连接。

2020届高三高考物理一轮复习专题突破:绳上的活结、死结问题和活动杆、固定杆问题

2020届高三高考物理一轮复习专题突破:绳上的活结、死结问题和活动杆、固定杆问题

“绳上的‘死结’和‘活结’模型”“活动杆”与“固定杆”一、“活动杆”与“固定杆”轻杆是物体间连接的另一种方式,根据轻杆与墙壁连接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活动杆”与“固定杆”.所谓“活动杆”,就是用铰链将轻杆与墙壁连接,其特点是杆上的弹力方向一定沿着杆的方向;而“固定杆”就是将轻杆固定在墙壁上(不能转动),此时轻杆上的弹力方向不一定沿着杆的方向。

【典例1】甲、乙两图中的杆都保持静止,试画出甲、乙两图O点受杆的作用力的方向.(O为结点)图2-1-8【答案】如解所示【典例2】如图甲所示,轻绳AD跨过固定的水平横梁BC右端的定滑轮挂住一个质量M1的物体,∠ACB=30°;图乙中轻杆HG一端用铰链固定在竖直墙上,另一端G通过细绳EG拉住,EG与水平方向也成30°,轻杆的G点用细绳GF拉住一个质量M2的物体,求:(1)轻绳AC段的张力F T AC与细绳EG的张力F T EG之比;(2)轻杆BC对C端的支持力;(3)轻杆HG 对G 端的支持力.【答案】(1)2M2M1(2)M 1g 方向和水平方向成30°指向右上方 (3)M 2g 方向水平向右二、“活结”与“死结”绳是物体间连接的一种方式,当多个物体用绳连接的时候,其间必然有“结”的出现,根据“结”的形式不同,可以分为“活结”和“死结”两种.1. “活结”“活结”可理解为把绳子分成两段,且可以沿绳子移动的结点.“活结”一般是由绳跨过滑轮或者绳上挂一光滑挂钩而形成的.绳子虽然因“活结”而弯曲,但实际上是同根绳,所以由“活结”分开的两段绳子上弹力的大小一定相等,两段绳子合力的方向一定沿这两段绳子夹角的平分线.2. “死结” “死结”可理解为把绳子分成两段,且不可沿绳子移动的结点。

“死结”一般是由绳子打结而形成的,“死结”两侧的绳子因打结而变成两根独立的绳子。

死结的特点:1.绳子的结点不可随绳移动2.“死结”两侧的绳子因打结而变成两根独立的绳子,因此由“死结”分开的两端绳子上的弹力不一定相等【典例1】如图所示,将一细绳的两端固定于两竖直墙的A、B两点,通过一个光滑的挂钩将某重物挂在绳上,下面给出的四幅图中有可能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是( )【答案】C【典例2】如图所示,一轻绳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不等高的A、B两点,现用另一轻绳将一物体系于O点,设轻绳AO、BO相互垂直,α>β,且两绳中的拉力分别为F A、F B,物体受到的重力为G,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F A一定大于GB.F A一定大于F BC.F A一定小于F BD.F A与F B大小之和一定等于G【答案】 B【典例3】如图所示,在水平天花板的A点处固定一根轻杆a,杆与天花板保持垂直.杆的下端有一个轻滑轮O.另一根细线上端固定在该天花板的B点处,细线跨过滑轮O,下端系一个重为G的物体,BO段细线与天花板的夹角为θ=30°.系统保持静止,不计一切摩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GA.细线BO对天花板的拉力大小是2GB.a杆对滑轮的作用力大小是2C.a杆和细线对滑轮的合力大小是GD.a杆对滑轮的作用力大小是G【答案】 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节光的干涉1.杨氏双缝干涉实验证明光是一种波。

2.要使两列光波相遇时产生干涉现象,两光源必须具有相同的频率和振动方向。

3.在双缝干涉实验中,相邻两条亮纹或暗纹间的距离Δy=ldλ,可利用λ=dlΔy测定光的波长。

4.由薄膜两个面反射的光波相遇而产生的干涉现象叫薄膜干涉。

[自读教材·抓基础]1.实验现象在屏上出现明暗相间的条纹。

相邻两条亮纹或暗纹间的距离Δy=ldλ,式中的d表示两缝间距,l表示两缝到光屏的距离,λ为光波的波长。

2.实验结论证明光是一种波。

3.光的相干条件相同的频率和振动方向。

[跟随名师·解疑难]1.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原理透析(1)双缝干涉的装置示意图: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有光源、单缝、双缝和光屏。

(2)单缝的作用:获得一个线光源,使光源有唯一的频率和振动情况,如果用激光直接照射双缝,可省去单缝,杨氏那时没有激光,因此他用强光照亮一条狭缝,通过这条狭缝的光再通过双缝发生干涉。

(3)双缝的作用:平行光照射到单缝S 上,又照到双缝S 1、S 2上,这样一束光被分成两束频率相同和振动情况完全一致的相干光。

2.光屏上某处出现亮、暗条纹的条件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在同一点引起的振动发生叠加,如亮条纹处某点同时参与的两个振动步调总是一致,即振动方向总是相同,总是同时过最高点、最低点、平衡位置;暗条纹处振动步调总相反,具体产生亮、暗条纹的条件为:(1)亮条纹的条件:光屏上某点P 到两缝S 1和S 2的路程差正好是波长的整数倍或半波长的偶数倍。

即|PS 1-PS 2|=kλ=2k ·λ2(k =0,1,2,3,…) (2)暗条纹的条件:光屏上某点P 到两缝S 1和S 2的路程差正好是半波长的奇数倍。

即|PS 1-PS 2|=(2k +1)λ2(k =0,1,2,3,…) 3.双缝干涉图样的特点(1)单色光的干涉图样:若用单色光作光源,则干涉条纹是明暗相间的条纹,且条纹间距相等。

如图所示中央为亮条纹,两相邻亮纹(或暗纹)间距离与光的波长有关,波长越大,条纹间距越大。

(2)白光的干涉图样:若用白光作光源,则干涉条纹是彩色条纹,且中央条纹是白色的,这是因为:①从双缝射出的两列光波中,各种色光都能形成明暗相间的条纹,各种色光都在中央条纹处形成亮条纹,从而复合成白色条纹。

②两相邻亮(或暗)条纹间距与各色光的波长成正比,即红光的亮条纹间距宽度最大,紫光的亮条纹间距宽度最小,即除中央条纹以外的其他条纹不能完全重合,这样便形成了彩色干涉条纹。

[特别提醒](1)双缝干涉实验的双缝必须很窄,且双缝间的距离必须很小。

(2)双缝干涉中,双缝的作用主要就是用双缝获得相干光源。

[学后自检]┄┄┄┄┄┄┄┄┄┄┄┄┄┄(小试身手)1.在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中,如果()A.用白光作为光源,屏上将呈现黑白相间的条纹B.用红光作为光源,屏上将呈现红黑相间的条纹C.若仅将入射光由红光改为紫光,则条纹间距一定变大D.用红光照射一条狭缝,用紫光照射另一条狭缝,屏上将呈现彩色条纹解析:选B用白光做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屏上将呈现彩色条纹,A错;用红光作为光源,屏上将呈现红色亮条纹与暗条纹(即黑条纹)相间,B对;λ变小,Δy变小,C错;红光和紫光频率不同,不能产生干涉条纹,D错。

[自读教材·抓基础]1.实验目的(1)观察白光及单色光的干涉图样。

(2)掌握用公式Δy=ldλ测定单色光的波长的方法。

2.实验原理双缝间的距离d已知,双缝到屏的距离l可以测定,相邻两条亮纹或暗纹间的距离Δy根据手轮上的读数测出,根据公式λ=dlΔy可计算波长λ。

3.实验步骤(1)在光具座上只装上光源和遮光筒(不带单、双缝),调节光源高度,使它发出的一束光能沿着遮光筒的轴线把屏照亮。

(2)放好单缝和双缝,其间距为5~10 cm,且使缝相互平行,中心大致位于遮光筒的轴线上。

(3)光源与单缝间放上滤光片,仔细调节目镜,观察单色光的干涉条纹。

撤去滤光片,观察白光的干涉条纹。

(4)加上滤光片,通过目镜观察单色光的干涉条纹,同时调节手轮,使分划板的中心刻线对齐第1条亮条纹的中心,记下手轮的读数。

然后继续转动手轮使分划板移动,直到分划板的中心刻线对齐第n条亮纹的中心,记下此时手轮的读数。

(5)将两次手轮的读数相减,求出n条亮纹间的距离a,则相邻亮纹间距Δy=an-1,利用公式λ=dlΔy,求出此单色光的波长λ。

(d、l在仪器中均可读出)(6)换用不同的滤光片,观察干涉条纹间距离的变化,并求出相应的波长。

[跟随名师·解疑难]1.注意事项(1)调节双缝干涉仪时,要注意调节光源的高度,使它发出的一束光能够沿着遮光筒的轴线把屏照亮。

(2)放置单缝和双缝时,缝要相互平行,中心大致位于遮光筒的轴线上,双缝到单缝的距离应相等。

(3)为了减小测量误差,测条纹间距Δy时,先测出n条亮(暗)纹间的距离a,再求出相邻的两条亮(暗)纹间的距离Δy=an-1。

(4)某种颜色的滤光片只能让这种颜色的光通过,其他颜色的光不能通过。

因此,加装滤光片的目的是获得单色光。

2.误差分析本实验为测量性实验,因此应尽一切办法减小有关测量的误差,即l和Δy的测量误差。

(1)l的测量误差:因本实验中,双缝到屏的距离非常长,l的测量误差不太大,但也应选用mm刻度尺测量,并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办法减小误差。

(2)测条纹间距Δy带来的误差:①干涉条纹没有调到最清晰的程度。

②分划板刻线与干涉条纹不平行,中心刻线没有恰好位于条纹中心。

③测量多条亮条纹间距时读数不准确。

[学后自检]┄┄┄┄┄┄┄┄┄┄┄┄┄┄(小试身手)2.[多选](2017·全国卷Ⅱ)在双缝干涉实验中,用绿色激光照射在双缝上,在缝后的屏幕上显示出干涉图样。

若要增大干涉图样中两相邻亮条纹的间距,可选用的方法是() A.改用红色激光B.改用蓝色激光C.减小双缝间距D.将屏幕向远离双缝的位置移动E.将光源向远离双缝的位置移动解析:选ACD由Δy=ldλ可知,改用波长更长的激光照射在双缝上,相邻亮条纹的间距Δy增大,A项正确,B项错误;减小双缝间距d,相邻亮条纹的间距Δy增大,C项正确;将屏幕向远离双缝的位置移动,增大了屏幕与双缝的距离l,相邻亮条纹的间距Δy增大,D 项正确;相邻亮条纹的间距与光源到双缝的距离无关,E项错误。

[自读教材·抓基础]1.定义 由薄膜两个面反射的光波相遇而产生的干涉现象称为薄膜干涉。

2.应用(1)检查平面的平整程度。

(2)光学镜头上的增透膜。

[跟随名师·解疑难]1.薄膜干涉的成因如图所示,竖直放置的肥皂薄膜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下面厚、上面薄,因此在薄膜上不同的地方,从膜的前、后表面反射的两列光波叠加。

在某些位置,这两列波叠加后相互加强,则出现亮条纹;在另一些地方,叠加后相互削弱,则出现暗条纹。

故在单色光照射下,就出现了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若在白光照射下,则出现彩色干涉条纹。

[特别提醒] (1)眼睛应与光源在同一侧才能看到干涉条纹,因为条纹是由从薄膜前、后两表面反射的光发生干涉形成的,不是由通过薄膜的光形成的。

(2)每一条纹呈水平状态排列。

(3)由于各种色光干涉后相邻两亮纹中心的距离不同,所以若用白光做这个实验,会观察到彩色干涉条纹。

(4)两列光的路程差是薄膜厚度的两倍。

2.薄膜干涉的应用(1)增透膜:照相机、望远镜的镜头表面常镀一层透光的薄膜,薄膜的上表面与玻璃表面反射的光发生干涉,由于只有一定波长(一定颜色)的光干涉时才会相互加强,所以镀膜镜头看起来是有颜色的。

镀膜厚度不同,镜头的颜色也不一样。

一般增透膜的厚度是光在薄膜介质中传播的波长的14,即d =λ4,若厚度为绿光在薄膜中波长的14,则镜头看起来呈淡紫色。

(2)用干涉法检查平面:如图甲所示,被检查平面 B 与标准样板A 之间形成了一个楔形的空气薄膜,用单色光照射时,入射光从空气薄膜的上、下表面反射出两列光波,形成干涉条纹。

被检查平面若是平的,空气薄膜厚度相同的各点就位于一条直线上,干涉条纹平行;若被检查表面某些地方不平,那里的空气薄膜产生的干涉条纹将发生弯曲,如图乙所示。

[特别提醒] 增透膜的“增透”应理解为:两束反射光相互抵消,反射光的能量减少,由于总能量守恒,透射光的能量必然得到增强。

增透膜是通过“消反”来确保“增透”的。

[学后自检]┄┄┄┄┄┄┄┄┄┄┄┄┄┄(小试身手)3.如图所示为一显示薄膜干涉现象的实验装置,P是附有肥皂膜的铁丝圈,S是一点燃的酒精灯。

往火焰上撒些盐后,在肥皂膜上观察到的干涉图样应是()解析:选D薄膜竖直放置,上端薄,下端厚,同一水平位置的薄膜的厚度相同,出现的干涉条纹应是水平的,故选项D正确。

[典题例析][例1]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光屏上某点P到双缝S1和S2的路程差为7.5×10-7m,如果用频率为6.0×1014 Hz的黄光照射双缝,试问:(1)该黄光的波长是多少?(2)试通过计算分析P点是出现亮条纹还是暗条纹?[思路点拨](1)由c=λf变换得λ=cf,可求得波长。

(2)比较路程差Δs与波长λ的数量关系,确定P点出现亮条纹还是暗条纹。

[解析](1)λ=cf=3×1086.0×1014m=5×10-7 m。

(2)因为Δs=7.5×10-7 m=32λ,所以P点出现的是暗条纹。

[答案](1)5×10-7 m(2)暗条纹[探规寻律]判断干涉条纹亮、暗的方法(1)判断屏上某点为亮条纹还是暗条纹,要看该点到两个光源(双缝)的路程差(光程差)与波长的比值。

(2)要记住:路程差等于波长整数倍处出现亮条纹,等于半波长奇数倍处出现暗条纹。

(3)上述结论成立的条件:两个光源情况完全相同。

[跟踪演练]1.如图所示,在用单色光做双缝干涉实验时,若单缝S从双缝S1、S2的中央对称轴位置处稍微向上移动,则()A.不再产生干涉条纹B.仍可产生干涉条纹,且中央亮纹P的位置不变C.仍可产生干涉条纹,中央亮纹P的位置略向上移D.仍可产生干涉条纹,中央亮纹P的位置略向下移解析:选D本实验中单缝S的作用是形成频率一定的线光源,双缝S1、S2的作用是形成相干光源,稍微移动S后,没有改变传到双缝的光的频率,由S1、S2射出的仍是相干光,由单缝S发出的光到达屏上P点下方某点的光程差为零,故中央亮纹下移。

[典题例析][例2]现有毛玻璃屏A、双缝B、白光光源C、单缝D和透红光的滤光片E等光学元件,要把它们放在如图所示的光具座上组装成双缝干涉装置,用以测量红光的波长。

(1)将白光光源C放在光具座最左端,依次放置其他光学元件,由左至右,表示各光学元件的字母排列顺序应为C、__________、A。

(2)本实验的步骤有:①取下遮光筒左侧的元件,调节光源高度,使光束能直接沿遮光筒轴线把屏照亮;②按合理顺序在光具座上放置各光学元件,并使各元件的中心位于遮光筒的轴线上;③用米尺测量双缝到屏的距离;④用测量头(其读数方法同螺旋测微器)测量数条亮纹间的距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