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儒家经典

合集下载

《大学》PPT

《大学》PPT

《大学》——中国儒家经典
主要内容
《大学》的核心内容就是“三纲八目”。三个纲领,八个条目。
《大学》的“三纲领”是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 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中国儒家经典
经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 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中国儒家经典
传文 第十章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悌,上 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 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 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 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 远,过也。
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 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大学》——中国儒家经典
传文 第十章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 恒足矣。
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 财非其财者也。 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 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 以义为利也。 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 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 也。
《大学》——中国儒家经典
传文 第六章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论语》中的四书五经

《论语》中的四书五经

论语中的四书五经《论语》是中国古代先哲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被视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

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在政治、伦理、教育等方面的思想观点和实践经验。

四书五经则是指儒家经典中最为重要和广泛传播的五部著作,其中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以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一. 《大学》1.1 内容概述《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它主要阐述了人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该书强调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并相应地影响天下的重要性。

1.2 主要思想•始于明道:人们应该首先认识到"道"的存在,并从此追求真理。

•志道存心:无论做任何事情都应坚持正义与善良,并注重内心修养。

•务本达末:强调修身齐家治国为达到社会和谐所必须的道德要求。

二. 《中庸》2.1 内容概述《中庸》是一部儒家经典,讲述了中庸之道与人的修养之间的关系。

该书主张平衡、稳定和适度的生活态度。

•敬天爱人:凡事都应恭敬地顺应天命,并关心他人。

•思行合一:合理思考并将其转化为正确行动,以实现自身不断完善和发展。

•克己复礼: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同时遵循社会规范与道德准则。

三. 《论语》3.1 内容概述《论语》是中国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举止,并探讨了如何成为一个有品德和才干的人。

3.2 主要思想•学而优则仕: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从而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

•温故而知新:重视对传统文化和知识的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当代问题。

•君子克己:君子应该修身齐家治国,树立榜样。

四. 《孟子》4.1 内容概述《孟子》是中国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详细介绍了孟子的思想和哲学观点。

该书主要围绕道德伦理、政治和社会问题展开。

•天人合一:人与天地之间存在一种联系,要遵循自然法则并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与和谐。

•性善不败:强调人性本善,并提倡培养良好的品德与价值观。

•水火争讼:通过以柔克刚、善意沟通来解决矛盾和争议。

儒家十三部经典著作

儒家十三部经典著作

儒家十三部经典著作儒家十三部经典著作自古以来,中国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

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是以仁义道德为首要原则,其对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丰富多彩,其中的十三部经典著作更是被誉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以下是儒家十三部经典著作的具体介绍:一、《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文章,阐述了学习与修身的重要性。

其含义更是被扩展为治国、产业、世界和自我等方面。

二、《中庸》:是《礼记》中的一篇文章,阐述了中庸的思想。

其含义是指在一切事物中,都应该坚持中庸的原则,保持适度与平和。

三、《论语》:是记录了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和其门徒的言行录,内容以言简意赅且言语含蓄为特点。

其中包括了许多关于仁爱、政治、道德、教育等方面的思想。

四、《孟子》:是由孟子所著,学术性较高,内容包括仁者为王、人性本善等诸多思想。

五、《礼记》:是经过多位儒家大师整理所成的,包括了周礼、仪礼、春秋礼等等,集中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礼仪与规矩。

六、《易经》:是古代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包括了八十一卦,其中包含了通诸事物的道理与;八卦象征着自然界的事物(如天地、山水等),取得了社会生活的丰富内涵。

七、《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瑰宝之一,又称《三百诗》,要求在音乐节目上配合表演,其诗歌形式注重押韵格律,并且以历史为背景。

八、《春秋》:是古代历史著作,按各年的政治事件、战争事故记载,其中涵盖了大量关于道德、家族、政治和法律等方面的思想。

九、《左传》:是春秋时期的历史书籍,采用记年方式,记载了齐、卫、楚、吴、越、晋、燕等列国的历史事件,是中国史学和史家言论创作的重要范本。

十、《尚书》:也是古代文化遗产中的一部,注重历史崇拜,对中华古代文化、政治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影响。

十一、《周礼》:也是属于礼记的一部,是一份国家级的官方礼仪和制度的重要规定。

十二、《乐经》:又叫《乐府》,是最早的音乐文献之一,包括了乐歌、乐舞、乐曲等,是传统文化中最为丰富和重要的一部分。

中国古代儒家经典《大学》的思想内涵与价值

中国古代儒家经典《大学》的思想内涵与价值

中国古代儒家经典《大学》的思想内涵与价值导言《大学》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被认为是儒家学说的重要篇章。

本文将探讨《大学》所包含的思想内涵以及其在道德修养、社会治理等方面的价值。

1. 儒家思想概述在介绍《大学》的思想内容之前,我们先简要回顾一下儒家思想。

儒家主张以仁爱为核心,强调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论述人性善恶、君臣关系、道德修养等方面均有深入研究。

2. 《大学》的作者与背景《大学》是《礼记》中一篇章节,也被称为《中庸》,原文由孟子收集整理完成。

填写作者背景部分。

3. 《大学》思想内涵3.1 天命与人伦关系儒家注重天命观念,认为人应顺应天命,遵循人伦关系。

《大学》阐述了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路,强调个人修养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影响。

3.2 学习和修养《大学》明确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并阐述了君子如何通过修习礼仪、学习经典和不断完善自己来实现这一目标。

它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将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相结合。

3.3 道德行为与社会治理《大学》中提出君子应具备高尚的品德和正确的道德行为,并倡导以仁爱为核心的行为准则。

这种道德观念被认为是实现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关键,对于构建良好的社会治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4. 《大学》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4.1 培养公民素质《大学》强调人的修养及在家庭、社会和国家层面承担责任。

根据其思想内容,可以培养公民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公民素质的提升。

4.2 提倡社会和谐通过强调仁爱和道德行为的重要性,《大学》的思想可以引导社会成员互相尊重、关爱他人,进而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4.3 构建道德治理体系《大学》所强调的修身成为官员和领导者的首要任务,倡导以德治国。

在现代社会,可以将其价值观念运用于政府和组织内部的领导素质培养,推动建立良好的道德治理体系。

结论通过对《大学》思想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进行分析与探讨,我们不难发现儒家思想中包含着普世的人生哲理和道德标准。

《大学》全文及翻译

《大学》全文及翻译

《大学》全文及翻译《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文章,是儒家思想中的经典之作。

它成文于战国时期,作者是孔子弟子之一的曾参。

全文共有22章,讲述了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的道路和方法。

本文将简要介绍《大学》各章内容,并附上相应的翻译。

第一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这一章提出了人类修身的重要性。

只有具备高尚的品德和素养,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用之人。

这也是孔子强调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即个人要先从自身做起,才能影响家庭、社会、国家和世界。

翻译:The Way of the Great Learning lies in manifesting one’s bright virtue.第二章:“苟不至德,至学无用”这一章进一步强调了德行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没有正确的处事原则和高尚的品德,再多的学问也没有任何意义。

因此,我们应该从自身的行为和德行入手,以达到真正的学习效果。

翻译:If one is lacking in virtue, his learning will be of no use.第三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一章指出了学习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思考”的概念。

学习不仅仅是盲目地吸收知识,还要有质疑、深入思考的过程。

如果只是死记硬背,而没有深入的思考,那么学习所得也将毫无用处。

翻译:If you learn without thinking deeply, you will be lost. If you think deeply without learning, you will face danger.第四章:“三才者天地人”这一章介绍了“三才”的概念,即“天、地、人”三个方面的全面发展。

处世立身要顺应天时、地利和人和的发展,才能实现全面、全方位的人格发展,才能达到协调的境界。

翻译:The Three Fundamental Elements are the Heavens, the Earth, and Man.第五章:“今天下以一事而论者,可以吾君之政”这一章论述了个人的行为与国家政治的关系。

十三部儒家经典

十三部儒家经典

十三部儒家经典儒家经典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了许多经典著作。

下面列举了十三部儒家经典,每部经典都有其独特的思想内容和价值观。

1.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记录了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和思想。

其中包含了伦理道德、政治治理、教育等方面的观点,强调了仁爱和孝道的重要性。

2. 《大学》:是《四书五经》中的一部,是孔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书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提出了培养完人的理念,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3. 《中庸》:也是《四书五经》中的一部,是孔子学说的重要篇章。

该书强调“中庸之道”,即处事要有节制、保持中庸之道,既不过于放纵也不过于拘泥。

4.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记录了孟子的思想和言行。

该书强调人性的善良,主张通过教育和政治改革来实现社会的和谐和人的成就。

5. 《尚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史书,也是儒家经典之一。

该书记载了夏、商、周三代的历史事件和政治制度,强调了君主的仁德和礼制的重要性。

6. 《礼记》:是《四书五经》中的一部,也是儒家经典之一。

该书记录了古代礼制的内容,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礼貌和仪式的重要性,倡导了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

7.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儒家经典之一。

该书包括了许多民间诗歌,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8. 《易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典籍之一,也是儒家经典之一。

该书通过卦象和卦辞的解释,探讨了宇宙的变化规律和人生的哲理,被视为一部预测和指导人生的书籍。

9. 《论衡》: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辩论文集,也是儒家经典之一。

该书包括了许多关于政治、伦理、宗教等方面的讨论,强调了思辨和辩证的重要性。

10. 《春秋左传》:是《春秋》的注释和解释,也是儒家经典之一。

该书通过对春秋时期历史事件的评论和解读,强调了君主的仁德和政治治理的重要性。

11. 《管子》:是中国古代的一部政治和军事著作,也是儒家经典之一。

该书包含了管仲和子思的思想和观点,强调了政治治理和军事策略的重要性。

儒家思想《大学》教案模板

儒家思想《大学》教案模板

儒家思想《大学》教案模板一、课程概述《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掌握《大学》的核心要义,从而提高个人修养,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及其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

2. 掌握《大学》的主要内容,理解其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

3. 能够运用《大学》中的思想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4. 提高个人修养,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

三、教学内容1. 《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及地位。

2. 《大学》的主要内容: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3. 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仁、义、礼、智、信。

4. 如何运用《大学》中的思想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5. 个人修养的提高和正确道德观、人生观的树立。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主要内容、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运用《大学》中的思想原理进行解读。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深入探讨《大学》中的思想内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4. 个人作业法: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思考和总结。

五、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等积极性。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分析能力、逻辑思维等。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意识、沟通能力等。

4. 个人作业:评估学生的理解能力、运用能力及总结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大学》及相关儒家思想教材。

2. 参考书目: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目,供学生深入学习。

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和案例。

七、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周:介绍《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及地位。

2. 第二周:讲解《大学》的主要内容: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3. 第三周:讲解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仁、义、礼、智、信。

4. 第四周:分析实际案例,运用《大学》中的思想原理进行解读。

《大学之道》文言知识整理

《大学之道》文言知识整理

大学之道一、什么是“大学之道”《大学》是《四书》之一,是儒家经典之一。

该书是由学者朱熹整理而成,主要讲述了人的修养和治理国家的方法。

其中,“大学之道”即为书中的核心观点,是指通过自我修养来达到个人的完善,从而实现社会和谐的道路。

二、大学之道的内涵大学之道强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下面分别解释:1. 格物“格物”是指用事物的具体事例来发现事物背后的道理和原则。

只有通过观察和实践,才能全面地理解世界、事物的本质。

2. 致知“致知”强调追求真理和知识的重要性。

只有广泛阅读、勤于思考,才能增加知识储备,提升自身的认知水平。

3. 诚意“诚意”是指真诚和诚实的态度。

在看待问题和处理事务时,必须坦诚、真实,不做虚伪和欺骗的行为。

4. 正心“正心”是修正自己的内心,使其接触到善的动力,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

5. 修身“修身”即修养个人品德,提高自身素质。

它包括修行、修德、修养、修身等方面的内容。

6. 齐家“齐家”即注重家庭伦理和家庭和谐。

在家庭中要尽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克己奉公,维护家庭的和睦。

7. 治国“治国”是指为国家的安定和人民的幸福贡献力量。

这需要有高尚的品质、明智的决策和公正的行政能力。

8. 平天下“平天下”是指追求世界的和平与宇宙的共融。

只有摒弃私心、树立大公无私的精神,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三、大学之道的意义大学之道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完善的人格:大学之道强调修身养性,注重个人品德的培养,使人成为有道德、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

2.建立和谐社会:大学之道强调治国平天下,倡导公正和公平的原则,推崇高尚的品德和行为,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做出贡献。

3.培养领导才能:大学之道注重培养智慧和创新能力,提倡以德为先的领导方式,使人具备有效管理和领导的能力。

4.传承中华文化:大学之道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大学之道,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大学》考试题目及答案

《大学》考试题目及答案

《大学》考试题目及答案一、选择题1. 《大学》是儒家经典《四书》中的哪一部?A. 《论语》B. 《孟子》C. 《大学》D. 《中庸》答案:C2.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句话出自《大学》的哪一部分?A. 经B. 传C. 记D. 论答案:A3. 下列哪项不属于《大学》中提到的“八条目”?A. 格物B. 致知C. 诚意D. 修身答案:D4. 《大学》中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顺序,哪一个是错误的?A. 修身B. 齐家C. 治国D. 平天下答案:D(正确的顺序应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二、填空题5. 《大学》的作者是_________。

答案:曾子6. 《大学》中提到的“格物”是指_________。

答案:探究事物的原理7.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这句话体现了《大学》中关于_________的论述。

答案:修身养性的过程三、简答题8. 简述《大学》中“致知在格物”的含义。

答案:《大学》中的“致知在格物”意味着要达到知识的极致,首先需要穷尽事物的原理。

通过深入探究事物的本源和规律,人能够获得真知,进而达到对事物深刻理解的境界。

9. 解释《大学》中“诚意正心”的重要性。

答案:在《大学》中,“诚意正心”是修身的重要环节。

诚意指的是真诚无欺的内心态度,正心则是指端正自己的心志和思想。

只有内心真诚,心志端正,人的行为才能合乎道德规范,进而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四、论述题10. 论述《大学》中“修身”与“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间的关系。

答案:《大学》中强调“修身”是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一个人只有首先修养好自己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才能在家庭中发挥模范作用,进而在国家治理中做出正确的决策和领导。

最终,当每个人都修身有成时,整个社会和谐有序,天下自然太平。

这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由内而外,由小及大的道德修养和社会实践的逻辑顺序。

儒家经典《大学》原文、翻译与解析

儒家经典《大学》原文、翻译与解析

儒家经典《大学》原文、翻译与解析《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儒家经典《大学》原文、翻译与解析,欢迎大家阅读。

大学简介《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

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

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朱熹又认为收在礼记中的《大学》本子有错乱,便把它重新编排了一番,分为"经"和"传"两个部分。

其中"经"一章,是孔子的原话,由孔子的学生曾子记录;"传"十章,是曾子对"经"的理解和阐述,由曾子的学生记录。

这样一编排,便有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大学》版本。

目录三纲八目的追求弘扬光明的品德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找准自己的位置凡事抓住根本获得知识的途径不要自欺欺人修身先正心齐家先修身治国先齐家平天下先治国三纲八目的追求【原文】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

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1)。

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12)。

《儒家经典与中国古代思想》——《论语》《大学》等经典解读

《儒家经典与中国古代思想》——《论语》《大学》等经典解读

《儒家经典与中国古代思想》——《论语》《大学》等经典解读介绍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复杂思想的国家,其古代思想体系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儒家思想是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一种思想流派。

《论语》和《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它们是儒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思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通过对《论语》和《大学》的解读,深入探讨儒家经典和中国古代思想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

儒家经典的背景和意义儒家经典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作品,它们包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和理念。

儒家学派主张以“仁”为核心,追求和谐、安定和立身修行。

儒家经典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思想宝库,是实现社会稳定、人的修身、理想国家和和谐社会的指导原则。

儒家经典之一:《论语》《论语》的作者及背景《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弟子及其言行《论语》中记载了孔子的弟子们与他的对话和交流,这些对话集中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

例如,孔子的弟子曾子在一次对话中问道:“君子何患乎无志?”这个问题引导我们思考一个人应该有追求,应该有目标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志向。

同时,《论语》中还记载了孔子的德行和修养,如孔子对待知识的态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表明孔子对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论语》中的核心价值观《论语》中的核心价值观是以“仁”为核心。

仁是指关心他人,宽容待人,以及建立和谐社会的仁爱之心。

孔子认为,通过培养仁爱之心,人们可以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境界。

此外,孔子还认为孝道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重要价值观。

他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这说明孝道是一种道德的底线,一个人应该尊敬父母、恭敬长辈。

学习和实践《论语》的意义学习和实践《论语》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重大。

个人通过学习《论语》,可以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

《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作为儒家哲学的一部重要的经典文本,虽仅有两千余字,却精炼的揭示了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一体的道德思想。

它是中国的先贤们向人类社会所展示的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是为人类整体的道德提升和和谐共生所作出的理论贡献,探讨它所具有的文化意义和精神内核,无疑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必由之路。

《大学》阐述的是以修身为中心的一种思想,向内则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向外则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由此而消除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隔阂,主观与客观之间的隔阂,达到“合内外”的精神境界。

一、《大学》《大学》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构成所谓的八条目,而在这八项中,以“修身”为界,又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八条目的主体部分应该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格物、致知、正心、诚意则是对修身的补充、说明。

徐复观先生曾说:“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国治而后天下平’一句之后,接着便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而并未说‘一是皆以格物为本’,或‘一是皆以至知为本’;由此可知,正心、诚意、格物、致知,皆是修身的工夫。

”二、内求修身理解《大学》核心的第一个层次是内求修身。

前面说了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而八目的重心就在修身。

《大学》明确指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就是说不论你是皇上还是平民,做人的根本是一样的,都要修身。

中国古人的修身有两层含义,一层是狭义的,身指的是形体,修身是指修正自己的身体或言行;另一层是广义的,身指的是人本身,由于古人认为人不但有形体,而且含有气和精神,因此修身是指修养自己的形、气、神。

四书指四部儒家经典著作

四书指四部儒家经典著作

四书指四部儒家经典著作:《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五部儒家经典著作:《诗》《书》《礼》《易》《春秋》。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编成于春秋时代,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有15国风:《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桧风》《曹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豳风》,共160篇;《雅》有《大雅》《小雅》,共105篇;《颂》有《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诗经》共收诗305首。

《楚辞》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由于以诗歌的形式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加工形成,篇中又大量引用楚地的风土习俗和方言词汇,所以叫“楚辞”。

西汉末年,刘向搜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辑录成集。

《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

为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孔子言行(主要言论)的著作,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

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前后记叙了春秋时期250多年的史事。

《左传》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影响很大。

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孟子》记载孟子的政治、伦理和教育方面的主张以及他的政事活动、个人修养,是研究孟子思想的重要资料。

《孟子》中的文章富于论辩性。

《庄子》道家经典著作之一,是优秀的先秦散文集。

内篇为庄周自著,外篇、杂篇是庄周门人和后学所作。

其文往往用寓言表达深刻的思想。

《荀子》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著作,是先秦散文的代表作。

汉刘向编定。

书中贯穿了荀子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表述了荀子在哲学、政治、经济、军事、教育、伦理、文艺等方面的主张。

《韩非子》又称《韩子》,先秦法家学说集大成的著作。

书中阐述了韩非以法治国的政治理想。

文章阐明观点时尖锐深刻,语言犀利,风格严峻,具有法家文章的特点。

《列子》相传是战国时期列御寇作。

四书五经儒家经典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四书五经儒家经典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四书五经儒家经典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书五经是中国儒家经典之一,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以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这些经典内容丰富,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以下是对四书五经中的几部经典的介绍和解读。

《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也是儒家经典之一。

它主要论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和方法。

《大学》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指出了个人修身的重要性,强调了修身是一切治乱之基。

只有通过自身的修养和道德规范,才能从个体到整体实现和谐稳定的社会,使天下太平。

这种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和政治制度。

《中庸》是《四书》之一,是《礼记》中的一部分。

《中庸》强调中庸之道的重要性,主张人应当在各种事物中保持中庸平衡的状态。

中庸即是指适度,追求合理和平衡。

儒者应当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方面做到中庸。

只有在中庸的基础上,才能达到内外和谐、社会稳定的目标。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文献。

《论语》内容丰富,涉及政治、伦理等各个方面。

其中最重要的主题是仁义道德和政治治理。

《论语》通过对话形式来阐述孔子的学术观点和政治思想,强调了仁爱、忠诚、信义等美德的重要性。

同时,《论语》中也提出了君子修身、齐家、治国的思想,认为治理国家需要从个人修养做起,通过个人的努力来改变社会,实现和谐平衡。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孟子及其学派的著作。

《孟子》主要论述人性、道德和政治治理等问题。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有恻隐之心,但是这个善性需要通过修养和教育来发挥出来。

同时,《孟子》也强调了君子的责任和义务,主张君子应该有度地治理国家,维护社会秩序,使人民得到福祉。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是五经的组成部分。

这些经典内容丰富,涉及历史、政治、文化、宗教等多个领域。

通过对这些经典的研习和理解,可以加深对儒家文化和思想的认识,进一步指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1.《大学》的思想内涵《大学》是儒家经典著作,作者为孔子。

它是儒家学派的基本精神,也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

《大学》以“礼”为核心,论述了“礼”的重要性,以及“礼”的基本原则。

它认为,“礼”是遵守社会习俗的基本准则,是社会秩序的基础,也是社会和谐的保证。

它强调,“礼”的基本原则是“仁”,“仁”是人们在社会中应该表现出来的善良、美德和责任。

它还认为,“仁”是人们在社会中应该遵守的基本准则,以维护社会的和谐。

2.《中庸》的思想内涵《中庸》是一部中国古代儒家典籍,由著名儒家学家孔子的弟子墨子所撰写。

它提出了“中”的思想,即“以中庸之道,行事要求中庸”。

“中”指的是“中庸”,也就是“以中庸之道,行事要求中庸”。

中庸之道,指的是“以智慧和慎重的态度来处理问题”。

它强调了“中庸”的核心思想,即“以智慧和慎重的态度来处理问题,并以温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

这种思想可以帮助人们在处理社会关系时,避免过度激烈的情绪,保持平衡,从而达到调节和维护社会秩序的目的。

3.《论语》的思想内涵《论语》是儒家经典,收录了孔子的言行,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语》的思想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仁”的思想。

《论语》以“仁”为核心,把“仁”作为人生的准则,强调人应当以仁待人,以仁治国。

二是“礼”的思想。

《论语》以“礼”为准则,强调人们要遵循礼仪礼节,以礼让为原则,建立良好的社会风尚。

三是“智”的思想。

《论语》强调要不断提升智慧,发挥智慧的作用,以智慧治国,让智慧成为改变世界的力量。

四是“修身”的思想。

《论语》强调要以自律自强为原则,修身养性,让自己变得更加坚强,更加有智慧。

五是“忠”的思想。

《论语》强调要忠于国家、忠于社会,以忠诚为原则,做一个忠诚的人。

4.《孟子》的思想内涵《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孟子所著,收录了孟子的思想论述,全书共七篇,分为《梁惠王》、《公孙丑》、《子罕》、《荀悦》、《离娄》、《泰伯》、《国恕》七篇。

儒家的五部经典

儒家的五部经典

儒家的五部经典
儒家经典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四书五经指的什么书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由于四书五经体现了儒家思想,所以被称为儒家经典。

儒家经典又称儒家典籍,是儒家学派的典范之作,被世人奉为“经”,受到历代帝王的推崇。

朱熹简介
四书五经最早出现于南宋,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整合而成的。

朱熹是南宋的一位理学家、思想家、诗人和哲学家,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

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
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

朱熹的代表作有《周易本义》、《通鉴纲目》、《春日》、《观书有感》等。

《大学》与《中庸》的思想内涵解读

《大学》与《中庸》的思想内涵解读

大学与中庸的思想内涵解读1. 大学的思想内涵《大学》是一本古代儒家经典著作,由孔子弟子及後继者编纂而成。

它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丰富的哲学、道德和教育观念。

在《大学》中,主要阐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路与方法。

其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具体来说:1.1 格物致知《大学》中强调通过观察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来获得真知。

这种观察不仅限于外部世界,还包括自我反省和心灵深层的探索。

唯有真实客观地把握事物本质,才能达到真正的知识。

1.2 诚意正心《大学》强调人应该保持内心真诚、无私、正直的态度。

只有这样,才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获得广泛认同,并以此为基础逐步完善自身修养。

1.3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强调个人修身与社会治理的关系。

只有通过教育塑造人们的道德品质,提高自己的个人素养,才能确保家庭和谐、社会稳定和国家繁荣。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需要个人不断追求进步与完善。

2. 中庸的思想内涵《中庸》是孔子弟子及其后继者传承并发展起来的儒家经典著作。

它阐述了如何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原则和方法。

2.1 和谐统一《中庸》强调“中”的概念,即“道之所以均也”。

只有在各种对立面中找到合适的平衡点,才能使万物得以和谐发展。

这包括了个体和整体、利己和利他、权力与义务等多方面因素。

2.2 恢复自然本真《中庸》主张“诚意正心”,即以真诚、善良、恪守道义来处理事物。

通过恢复自然本真的境界,人们可以找到内在的平衡和指导,并摆脱欲望的束缚。

2.3 自我修养与社会责任《中庸》重视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

只有通过发展自己的品德和智慧,才能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帮助他人成长和促进社会公正。

总结《大学》与《中庸》都是儒家经典著作,它们强调了个体与整体、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

《大学》注重对知识的追求、价值观念的塑造和治理方法的探索;《中庸》则着重于和谐统一、恢复自然本真和发展个人品德与责任感。

儒家经典《大学》的观后感5篇

儒家经典《大学》的观后感5篇

儒家经典《大学》的观后感5篇儒家经典《大学》的观后感1《大学》是儒家的经典。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中的“学”就是指“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这本书的中心。

何为“大学之道?”“大学之道”在于改掉自己不好的习惯,在于养成美好的品德,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这句话是我读整本书最受益匪浅的一句话。

它告诉我们的含意远远不止“各司其职”那么简单,它表达的意思还有:做什么事,就做好。

作为孩子,孝很重要,只有做到了孝,以后才能学到忠、学到义。

身为人父,不仅要爱自己的孩子,还要仁慈。

作为国家领导人,也是如此。

《大学》中有这么一段话,“一家仁,一国兴仁,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

”带领一个国家,到了一个团体没有想象中的复杂,一定是从自己修身,家庭文家做起,自然而然治国,平天下。

作为领导的人不仅要做到勤,还要做到仁慈。

在我们国家,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党和政府的关系。

2008年汶川地震后,温家宝总理第一时间来到灾区,只会全国人民和灾难做不屈的斗争。

我想,正因为哪里有困难,哪里就会有党和政府的关怀,我们国家才能长盛不衰。

《大学》让我们终身受益!儒家经典《大学》的观后感2初次接触《大学》,不求甚解,读完一遍以后的感受即是感动。

可能有人觉得奇怪,《大学》讲的并不是声情并茂的煽情故事,为何会感动呢?此时的感动不只源于文中所讲,还源于着书者及注疏者。

总结一下,让我感动的有三点。

首先,我读的版本是朱熹的《大学章句集注》,一直对宋朝的学者无好感,尤其是朱熹,印象中总觉得他是个迂腐古板,呆滞严厉的学者,毫无灵气可言,看过这篇集注之后才发现人家并非徒有虚名。

他的注疏严谨而详尽,对原文的理解深刻而通透。

想来能千古留名果然是有它的道理的。

朱熹只是古代学者的一个典型代表,从他身上可以看到古代文人学者极为严谨的治学态度。

大学属什么家经典

大学属什么家经典

大学属什么家经典
《大学》是儒家经典,也是四书之一,全书以人为中心,旨在提高人的修养,造就高尚的人格。

成就人的德行功业。

传说本书的作者是曾参,曾参以政治为轴心、以伦理道德为本位,弘杨并发展了孔子的“仁学”体系。

大学》即大人之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通篇引《诗》、《书》立论,终篇不见《易经》、《易传》一字,但它的思想脉络却来自《易经》与《易传》,是纳易学入儒学,用易学思想充实儒家思想并使之融为体的典范。

《大学》开篇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这是《大学》全文的提要,也是全文的纲领。

其重要旨义是:明明德,亲民,达到社会的至善。

如何完成,要有先有后,而且举出了人们在思考过程中不能先后相混的几个层次。

前者是目的,后者是方法,全文围绕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展开,层层推进,次第分明,结构严密。

儒家经典《大学》演讲稿

儒家经典《大学》演讲稿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儒家经典《大学》的智慧。

首先,请允许我简要介绍一下《大学》。

《大学》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被誉为“儒家第一书”。

它起源于春秋时期,由孔子的弟子曾子整理而成。

全书共分为八个部分,分别为“大学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它阐述了儒家的道德观、人生观、政治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今天,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大学》进行解读,希望能为大家带来一些启示。

一、《大学》的核心思想《大学》的核心思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句话概括了儒家的道德观和政治观。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1. 修身修身是《大学》的第一要务。

儒家认为,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立足,首先要修身。

修身不仅仅是品德修养,还包括学识修养。

只有具备高尚的品德和广博的学识,才能在家庭、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

2. 齐家齐家是指管理好家庭。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的和谐与否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

儒家认为,一个家庭要想和谐,必须做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只有这样,家庭才能成为社会的基石。

3. 治国平天下治国平天下是《大学》的最终目标。

儒家认为,一个国家的治理离不开道德的支撑。

一个有道德的领导者,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

同时,儒家还强调“民为邦本”,认为国家的繁荣富强离不开人民的共同努力。

二、《大学》的现实意义在当今社会,我们依然可以从《大学》中汲取智慧,指导我们的生活和事业。

1. 修身养性,提升自身素质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我们要学会修身养性,培养高尚的品德和广博的学识。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职场中脱颖而出,为社会作出贡献。

2. 关注家庭,营造和谐氛围家庭是人生的港湾。

我们要关注家庭,关心家人,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这样,我们才能在家庭中找到归属感和幸福感。

3. 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力量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关注国家大事,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子.大学
第一章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第二章
《康诰》曰:“克明德。

”《大甲》曰:“顾諟{shi}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第三章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
邦,其命惟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第四章
《诗》云:“邦畿{ji}千里,惟民所止。

”《诗》云:“缗{min}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诗》云:“瞻彼淇澳,菉{lu}竹猗猗。

有斐{fei}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僩{xian}兮,赫兮喧兮。

有斐君子,终不可諠{xuan}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xun}慄{li}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第五章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

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第六章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

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

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
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此谓物格。

此谓知之至也。

第七章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故君子必诚其意。

第八章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zhi},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第九章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

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第十章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康诰》曰:“如保赤子。

”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

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
一国作乱。

其机如此。

此谓一言偾{fen}事,一人定国。

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

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

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故治国在齐其家。

《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zhen}。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

《诗》云:“宜兄宜弟。

”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

《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

”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

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第十一章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

是以君子有絜{xie}矩之道也。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

此之谓絜矩之道。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

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lu}矣。

《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

仪监于殷,峻命不易。

”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

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外本内末,争民施夺。

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康诰》曰:“惟命不于常。

”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

”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
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

人之有技,若己有之。

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chi}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

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mao}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实不能容。

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beng}诸四夷,不与同中国。

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

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

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

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

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

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

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

”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

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

虽有善者,亦无知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