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武侠小说中的武术现象及其社会学分析_周慧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的武术传统与文化价值

中国古代的武术传统与文化价值

中国古代的武术传统与文化价值中国古代的武术传统源远流长,扎根于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之中。

这些传统形成了一系列独特而多样化的武术系统,包括太极拳、形意拳、咏春拳等。

武术不仅是中国人民保卫家园和国家的重要手段,更是一种独特的身心修养方式,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武术的核心理念是“以柔克刚”,即通过合理运用身体力量和技巧,将敌人的攻击转化为自己的优势。

这种柔中含刚的理念在中国文化中有很深的根源。

无论是在传统文学作品中,还是在中国的哲学思想中,都可以找到类似的观念。

武术中所追求的身心和谐、柔韧而坚定的状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中庸之道”的一种具体体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武术被视为一种艺术形式,同时也是身心修养的一种重要途径。

通过研习武术,人们可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和技能水平,进而培养出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决心。

武术的修炼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耐心,只有经过反复锤炼,才能掌握其中的精髓。

这种不断超越自我和挑战自我的精神,也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所追求的“自强不息”的重要价值观。

除了对个人的身心发展起到积极的影响外,武术还对社会和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古代的战争中,武术是保卫家园的重要手段。

无论是修炼武术的士兵,还是专门从事武术训练的将领,他们的存在和实力对国家的安全和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时,武术也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代表,凝聚着数代人的智慧和经验,承载着一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

与现代竞技体育不同,武术注重的并不是胜负的结果,而是武德的培养。

武德是武术中的一种道德修养,强调人们在修炼自己的技能的同时,要保持谦虚、正直和慈悲的态度。

武术传统将武德视为武术学习的根本,强调修炼者的品行和精神修养。

这种崇尚武德的价值观在中国古代的士人阶层中广泛传播,对塑造社会的良好风气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革,中国古代的武术传统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着一些挑战。

然而,这种传统并没有被遗忘,而是在现代社会中找到了新的发展途径。

刍议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武术情节与描写

刍议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武术情节与描写
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本文着重从诗歌 、 小 说及 戏 曲关于对武 术情节 与描写进 行分 析 ,以期能 更好 地认 识中国古典文学及传统武术。
有所体 现。有不 少学者认 为 , 中国古典文学理论体系
的指导思想就 是传统文化 的核心—— 儒 、 道、 释 。对 于这一认为 ,我们不难从 众 多的武术 文献 中得 到证 实。人 所共知 ,儒家思 想促 进 了中华民族文 明的发 展, 其核 心 内容是孔 子的社 会政 治 、 伦理 道德学 说。 在 传统武术几千年 的发展 进程 中 ,广 泛推广在 民间 的武术 都受到 了传统文 化儒 、 道、 释 的深刻影 响。譬
涉及武 术思想理念 的著作算是《 易经》 , 文 中的“ 君 子 以除戎器 , 戒不 虞” 的句 子 , 明确提 到了武术 , 其意 思
就是说 “ 君子应整治兵器 , 以防不测” 。 这 实质 上与当 前大 多数 人习武 以防身 自卫 、强身健体 的观念是一 致 的。其 中 , 关于 “ 利武人 之贞 ” 句 中的“ 武人 ” 一词 ,
国传统武 术更具有深刻的影响力。在文学史上 , 最 早
是一马 当先 , 承担 了重要角色。精湛武功 、 凌 云壮 志、 武林豪杰等都是 中国诗人喜爱采 用的主题 。在 诗歌 中, 无数 文人 墨客都 曾被手持倚 天剑 、 长啸 出门去的 浩气身影而深受感叹 。古典文学 中的诗歌 关于 武术
的表现主要通过 以下 两种途径 :一是 从物质 角度进 行 抒写 , 也 即直接 对武艺 、 兵 器加 以表现 ; 二是从 精
神 角度刻画 , 也 即借物喻人 、 托物寄情 , 使武 艺 、 兵器 不 只是一种物质 ,而是某 种精神或者 文化 的载体 和 寄托 。对精湛武技 的追求 、 兵器的爱好以及 武德精神 的推 崇 , 不仅使诗歌 的题材得到 了拓宽 , 诗歌 的内容

中国古代的武术文化

中国古代的武术文化

中国古代的武术文化一、背景介绍中国古代的武术文化源远流长,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

武术作为一门独特的体育活动和文化传承,通过独特的技击方法、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念,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影响因素1. 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强调礼仪、道德和仁爱观念,这也影响了武术文化的发展。

武术不仅是一种技击技能的传承,更是一种道德修养的体现。

在古代,武士强调尊重对手,注重规范和公平竞技。

2. 道家思想与武术的结合道家的哲学思想强调自然、无为而治,这对武术有很大的影响。

武术追求身心合一的境界,注重内外兼修,通过修炼内功和道德修养,达到身心灵的和谐统一。

三、武术流派与发展1. 唐朝的传统武术唐朝是中国武术的黄金时期,出现了许多有影响力的武术流派,如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

这些流派注重拳脚功夫的练习,强调身体的协调和柔韧性。

2. 明清时期的创新与发展明清时期,武术进一步发展和壮大,出现了许多新的流派和技艺。

如崔氏八卦掌、陈式太极拳等,这些流派注重发力技巧和策略的运用,更加注重实战能力的提高。

3. 现代武术的崛起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现代武术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发展路径,如散打、跆拳道等。

现代武术健身运动与传统武术巧妙结合,兼具了美学、健身和自卫的功能,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

四、武术对社会的影响1. 体育活动的推广通过武术的普及和推广,中华民族在体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能,培养了大量的武术人才,同时也在推动整个社会的体育运动发展。

2. 价值观的传承武术注重的是“德育、智育、体育”,通过练习武术,人们能够培养出坚韧的意志、自律的品质和团队合作的精神,这些都对社会的和谐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3. 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中国古代武术作为独特的文化遗产,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

通过展示国际武术比赛和文化活动,提升了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加深了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与认同。

五、对现代生活的启示中国古代武术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念,对现代生活也有很大的启示。

武术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赞美

武术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赞美

武术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赞美武术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受到了广泛的赞美和描写。

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武术高手和武功传承的情节,这些作品展示了古代中国人对武术的热爱和尊重。

《三国演义》是一部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一部描写中国古代武术的经典之作。

在《三国演义》中,武将们经常展现出高超的武艺,在战场上大显身手。

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武术高手莫过于关羽和张飞,他们的武艺高强,让敌人闻风丧胆。

《三国演义》中描写了许多激烈的战斗场面,展现了武术对于决定战局的重要性。

另外一部古代文学名著《水浒传》也对武术进行了深入描述。

书中的108将梁山泊好汉,无一不是武艺超群,身手了得。

他们各显神通,用自己的武术技能为民除害,保家卫国。

其中有如晁盖、李逵、史进等,他们在江湖上威名赫赫,被后人传颂不衰。

《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一部描写中国古代武术的经典之作。

书中的孙悟空,作为一位武艺高强的猴王,使用金箍棒和七十二变等绝技,战胜各路妖魔,保护唐僧取经。

孙悟空的武艺展示了中国古代武术师傅的高超技能和无所不能的威力。

古代文学作品中对武术的赞美不仅仅停留在武将和高手的形象上,还包括了传承武术的价值观。

武术不仅仅是一项技能,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功夫。

通过修炼武术,可以锻炼意志,强化体魄,提升气质。

古代文人如辛弃疾、陆游等也常常把武术比作一种道德崇高的表现,将武功视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手段之一。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文学中对武术的赞美贯穿始终,不仅展现了武术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也反映了古人对武艺和武者的敬重。

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仅在战场上展现出强大的力量,同时也承载着崇高的品德和价值观,影响和启迪着后人。

通过古代文学作品的描写,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历史上的武术传承和发展,同时也可以感受到古代人们对武术的热爱和尊重。

愿我们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国武术文化,让武术之美在当代继续闪耀。

古代武侠与武术

古代武侠与武术

古代武侠与武术:文化中的银幕传奇自古文化传承就与武侠和武术密不可分,武侠与武术传承了我们中华文化千年的传统,而我们的文化亦从武侠和武术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

武侠,是指具备武艺和侠义心理的人物形象。

武侠小说是中国文化的一大传统,而武侠则是中国文化中最为典型的人物形象之一。

古代武侠小说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一类作品之一,由于它所表现的侠义精神与人道主义思想与文化伦理内涵相匹配,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武术,则是一种以强身健体、增强体质、发展意志品质为目的的体育运动。

中国武术是数千年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不同流派、不同特色的武术学派。

古代武侠和武术的紧密联系古代武侠和武术之间的紧密联系在中国文化中一直都有所表现。

古代武侠小说中的经典情节和剧情往往与各种武术套路都有紧密的关联。

在古代武侠小说的情节中,武术往往具有重要的地位。

武术中的各种招式、技巧以及各种武器的配合都在小说中有所体现。

比如《射雕英雄传》中的大雕呼喊声计划,需要通过武术技巧与黄药师“较艺”,才能够通过。

而在武术发展的过程中,武侠的发展则是促进武学发展的一大推动因素。

历史上著名的武术学派,如少林寺、武当派等的创始人,往往也是一些武侠传说的主角。

比如觉远禅师,他不仅是著名的少林寺高手,也被传说中是大侠石光荣等人的侠士,颇有极高的武侠地位。

而在武术技能和文化精神的交流中,古代武侠精神不仅深深植根于武术领域中,也为武术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元素和动力。

浪漫豪放的武侠世界武侠世界是一个充满想象和激情的世界,其中华丽的武器,气势磅礴的武术,和勇猛无畏的侠义精神,都在与邪恶、权利和正义的永恒斗争中相互交织。

古代武侠小说中的侠客们往往勇敢无畏,不惜舍弃一切牺牲自己,守护正义和善良的力量。

而他们的武术技巧也具备着超凡的实力,能够轻易地战胜歹徒和恶棍。

在这个经典的世界里,也有很多不同的传统流派,其中最著名的是少林派,其次是武当派和华山派等。

分析古代文学中的武功与武侠精神

分析古代文学中的武功与武侠精神

分析古代文学中的武功与武侠精神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武功与武侠精神。

通过分析古代文学中的武功与武侠精神,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人文精神,以及中国武术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对古代文学中的武功与武侠精神进行详细的分析,以期对这一领域有更深入的认识。

武功在古代文学中的表现古代文学中,武功被描绘为一种超越常人的技艺,是武侠人物的重要标志。

武功的种类繁多,包括拳法、剑法、刀法、轻功等,每一种武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修炼方法。

在文学作品中,武功往往被赋予神秘色彩,如神功、绝技等,表现出武侠人物的超凡能力。

古代文学中的武功描写,既表现了武术的技击特点,又融入了哲学、道德和审美观念。

例如,武侠小说《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擅长剑法和内功,他的剑法潇洒飘逸,内功深厚,体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人格魅力。

在《水浒传》中,武松的醉拳更是展现了武术的韵律美和力量美,他的拳法刚猛有力,气势如虹,令人叹为观止。

武侠精神在古代文学中的体现武侠精神是古代文学中的重要主题,它强调的是个人修养、道德品质和江湖义气。

武侠人物往往是具有高尚品质的典型代表,他们行侠仗义、扶贫济困,具备强烈的正义感和使命感。

在古代文学中,武侠精神的体现有以下几个方面:1.忠诚:武侠人物对国家和民族忠诚,对朋友和兄弟忠诚。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是忠诚的代表,他对刘备、张飞的兄弟情谊和对蜀汉事业的忠诚,成为武侠精神的典范。

2.正义:武侠人物具有强烈的正义感,敢于为民请命,敢于与邪恶势力作斗争。

在《封神演义》中,姜子牙带领众神仙与商朝的邪恶势力斗争,展现出武侠精神的正义力量。

3.侠义:武侠人物讲究江湖义气,乐于助人,仗义疏财。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为了帮助唐僧取经,不惧艰险,勇往直前,体现了武侠精神的侠义精神。

4.自强:武侠人物注重自身修养,自强不息,追求武功的最高境界。

在《射雕英雄传》中,郭靖通过不懈努力,从一个普通少年成长为一代大侠,体现了武侠精神的自强精神。

多种社会文化形态影响下的中国武术

多种社会文化形态影响下的中国武术

多种社会文化形态影响下的中国武术作为中国悠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既是一种体育运动,也是一种文化符号。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武术在多种社会文化形态的影响下不断演化、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武术体系和文化传承。

首先,封建社会的文化背景与武术的结合形成了中国武术的基础。

在封建社会里,武术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精华,是武士阶层排遣时光的活动。

中国的武术技艺有着与国家、民族的地位紧密相关的崇高意义,因为这种技艺在战争中是保家卫国、神圣而不可缺少的。

同时,在封建社会里,武术也是一种精神饮食,传统武林显然有过数百年的发展史。

而提倡武术运动的“体育化道路”则正是从这个历史进程中得以演化出来并传承至今,成为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近代的思想文化与科技进步为中国武术注入了新动力。

在1911年的辛亥革命之后,中国的政治、思想和文化面貌发生巨大变化,武术受到了史无前例的冲击与变革。

一批知识分子开始关注教育更普及下的武术,试图让它走向正式的体制,并开始试着将武术技能引入到体育项目中,为之赋予科学性,进一步加快了武术体系的革新,也打开了武术新时期的发展之门。

再次,文化的多样性与交流对中国武术的发展造成了深远影响。

从远古时期一直延续至今,中华文化一直强调吸取各地文化的精华,使之成为自己文化的一份子。

同样地,武术的演进也是在与文化交流中逐渐成为现代中国武术本质的一部分。

不同地域的武术流派,个人的成就以及体操运动的走向等等,都让中国武术在广泛地吸收各种文化来源中获得了更好的发展和拟合。

最后,国际交流与全球化发展为中国武术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逐渐加深,中国武术不仅深受国内人士的喜爱,而且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近年来,中国武术成为各种国际比赛的重要项目之一,同时也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向全球传递中国的民族传统和文化精神。

总之,中国武术是一个涵盖多种文化形态的传统文化,它随历史的演进不断融合、革新、发展,而今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

中国古代的武术与武侠文化

中国古代的武术与武侠文化

中国古代的武术与武侠文化武术与武侠文化在中国古代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塑造了许多经典的武术流派和英雄形象,还深刻影响着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古代的武术与武侠文化,并探讨它们对中国社会和世界的影响。

一、武术的起源与发展在中国古代,武术起源于战争与生存之需。

早在夏代时期,中国人民就开始发展与使用不同的武器与战术来保护自己。

随着时间的推移,武术逐渐演变为一门综合性的身体技巧,强调身体的控制、平衡和力量。

在历史的长河中,众多的武术流派经过不断的磨砺与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体系。

例如,太极拳注重内功的修炼与柔和的招式;少林功夫则侧重于力量和速度的发挥;而武当派则追求内外兼修的平衡。

二、武侠文化的兴起与影响武侠文化是指以武术为核心,以侠义精神为主题的文化现象。

它源自武术的传承与发展,通过文学、戏曲、电影等艺术形式广泛传播。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武侠文化形成了独特的美学与价值体系。

武侠文化追求着正义与勇气,崇尚侠义精神,博大精深的武术技艺成为侠客们行侠仗义的工具。

许多中国古代武术流派中的传奇人物,如黄飞鸿、郭靖、杨过等,都成为了武侠文化中不可磨灭的英雄形象。

三、武术与武侠文化的传承中国古代的武术与武侠文化在后世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许多武术家将自己的技艺传授给后代,并逐渐形成了各个门派和流派。

同时,武侠小说、电影等艺术形式也继续推动武术与武侠文化的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武术和武侠文化已经超越了传统的舞台限制,成为了一项全民参与的运动。

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学习武术,感受到其中的哲学和身心锻炼的价值。

四、武术与武侠文化在当代的影响在当代社会,武术和武侠文化仍然对中国人民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武术作为一门运动,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还能培养人们的意志力、自律性和团队合作精神。

同时,武侠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文学、电影、戏曲等艺术形式中持续存在。

许多武侠作品也通过国际渠道向世界传播,为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声誉。

论唐人豪侠小说中的_武_

论唐人豪侠小说中的_武_

收稿日期:2011-12-26作者简介:汪聚应(1966-),男,甘肃秦安人,天水师范学院文史学院教授,博士。

“武”是豪侠小说中侠之所以成为侠的重要因素。

唐人豪侠小说作者在塑造侠客形象时,很注意武技的描写,并以此为中心铺叙一个行侠故事。

因此,从唐人豪侠小说作者的创作审美倾向看,“以武行侠”的观念已成为豪侠小说创作的主流。

而作为武侠小说主要特点的“武”在我国武侠小说创作初期就成为小说的本质因素之一。

唐前传写豪侠的篇目,如《游侠列传》、《游侠传》和《世说新语》等,武技只是一种陪衬,作者着力之处在侠义,武技大体停留在膂力过人、好勇斗狠等一般性描写上,常常一笔带过,不加渲染,侠客形象欠生动性和鲜明性,审美效果不佳。

唐人豪侠小说在创作倾向上,除了从无意虚构铺张转向有意的虚构创造外,艺术上一个明显的独创性,集中表现在对豪侠武功、技艺描写的特殊兴趣上。

作者注重在出神入化的武功、技艺的描写中刻画侠者形象,并在武功、技艺的描写中融入杂技、道术等特异功能,体现出武功渲染与杂技等技艺的结合。

这是唐人豪侠小说审美价值和文学地位的重要体现。

它不但使描写武技的部分成为表现侠客形象的主体,而且也成为最能吸引读者审美的重要内容,使豪侠小说具备了独特的艺术素质和美学价值,其类型特征更趋成熟和稳定。

同时,它也使唐人豪侠小说体现出从以文运事向因文生事的创作转化。

唐人豪侠小说中的“武”,体现着较多的内容和文化精神。

它既是文学作品内容的构成要素和小说类型性要素,又是一个文化名词,包含传统文化内容及其文化精神,尤其是大众文化精神。

从作为小说内容构成要素来看,唐人豪侠小说中的“武”有技击、道术、药物、功夫展示等四类。

关于唐宋传奇中的武功,龚鹏程在《大侠》中列出“飞天夜叉术”、“幻术”、“神行术”、“断人首级”、“剑术”六个方面。

[1]崔奉源《中国古典短篇侠义小说研究》中列为“赤手技巧、”“武器运用技巧”、“神奇的本领”三类。

[2]陈平原则将其概括为三类。

中华武术的文学作品与艺术表现

中华武术的文学作品与艺术表现

中华武术的文学作品与艺术表现中华武术是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和文化遗产,其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除了在实践中体现出高超的武术技艺外,中华武术还在文学作品和艺术表现中得到了广泛的展示和传承。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武术常常是作为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出现。

诸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等经典名著中都对武术进行了生动的描写和表现。

例如,《水浒传》中的梁山英雄们各具绝技,有方腊的铁鞭、宋江的三板斧、晁盖的浑家刀等,这些武术技能的描写不仅展现了人物形象的风采,也丰富了文学作品的情节和氛围。

同时,这些文学作品中也传达了武术的精神内涵,如忠义仁勇、正气凛然等,为后人传承武术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除了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外,中华武术还在艺术表现中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展示。

武术表演被认为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舞蹈形式,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表现力。

中国的太极拳、舞剑、刀术等,都涵盖了丰富的艺术元素,如动作的节奏、身段的变化、气势的展现等,通过这些艺术表演,武术传达了一种独特的美学和审美体验。

在国际间,中国武术表演更是成为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软实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观众和爱好者。

此外,近年来中华武术也开始涌现出诸如电影、电视剧等多种艺术形式中。

在电影《霸王别姬》中,张艺谋导演将中国京剧与武术相结合,打造出了引人入胜的电影艺术作品。

同样,在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中,也有许多武术镜头和表演,为故事增添了华丽的色彩和节奏感。

这些作品不仅是对中华武术的传承和发扬,也为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打开了新的空间。

总的来说,中华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在文学作品中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和内涵,又在艺术表现中呈现了其精湛的技艺和审美价值。

通过不断的传承和创新,中华武术保持着活力与生命力,继续为世界传递着中国独特的文化魅力和精神力量。

愿中华武术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加辉煌,继续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做出贡献。

从唐朝武术看当今武术发展_周斌

从唐朝武术看当今武术发展_周斌

2006年3月第18卷第2期首都体育学院学报J o urnal of Capital Institute o f Phy sica l Education M arch.2006V ol.18N o.2从唐朝武术看当今武术发展A Re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Wush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ang Dynasty周 斌,陈 青ZHO U Bin,CHEN Qing摘 要:唐朝,特别是盛唐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明发达,对外交流频繁,与当今社会有许多共同点。

本文通过阐述和比较盛唐与当今社会的各自特点及武术发展情况,为探讨今天我国武术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唐朝;武术;体育史中图分类号:G 852 文章编号:1009-783X (2006)02-0112-03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a ng dynasty,especially the period of Pro sper ous Tang ,has much in com mon w ith th e mo dern society today such as its steady po litics,pr ospero us eco no my,high-g ro w n civ iliza tio n a nd f requent fo r eig n co mmunica tio n .O n the base of expo unding the char acteristics and the dev elopment o f W ushu a nd co mpa ring the situation betw een T ang dy nasty and o ur mo dern society,this paper pr ovides so me refer ences fo r th e dis-cussion of the dev elopment o f modern W ushu .Key words :Ta ng dynasty;Wushu;H isto ry o f spo r ts收稿日期:2005-11-02作者简介:周斌(1981-),男,西北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武术。

社会学视角下的传统武术价值及其发展策略

社会学视角下的传统武术价值及其发展策略

社会学视角下的传统武术价值及其发展策略仪名海Values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Traditional Wush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ogyYi Minghai【摘要】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着重分析了传统武术在现代社会中满足人们追求健康的养生需求、丰富了人们的娱乐性精神生活、推动社会精神的进步和发展及推动了中国与海外社会交往的价值四个方面的价值,通过挖掘这些社会价值,最后从社会学的视角下提出发展传统武术的策略。

以期弘扬传统武术,促进传统武术在现代社会发展。

【关键词】社会学;传统武术;价值;发展策略Abstract: Abstract: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ogy, this paper emphatically analyzes the values of traditional wushu (martial arts) in four aspects,including meeting people’s requirements of pursuing health-keeping in modernsociety, enriching their entertaining and spiritual life, pushing forward the progressand development of social spirit, and advancing social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the rest of the world. At last, by excavating these social values, it puts forwardstrategies of developing traditional wush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ogy in thehope of carrying forward traditional wushu and boosting its development in modernsociety.Keywords: sociology; traditional wushu; values; development strategies【中图分类号】 G852 【文献标识码】 A引言众所周知,传统武术是中国的国粹,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

古代文学中的武术技艺

古代文学中的武术技艺

古代文学中的武术技艺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描绘了各种各样的武术技艺,这些技艺不仅是战争中的重要武器,也是人们生活中的一种艺术形式。

这些武术技艺的描写不仅展现了人类的智慧和勇气,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武术技艺的描写可以追溯到《诗经》时期。

《诗经》中的《羔裘》一诗中就有“董氏之耳,无衡之躯”这样的句子,描绘了一位身材高大、耳聪目明的武将形象。

这种描写不仅展现了武将的英勇形象,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武将的崇拜和尊重。

在古代文学中,武术技艺的描写往往与英雄人物紧密相连。

例如《水浒传》中的林冲,他拥有一身过人的武术技艺,能够轻松地打败一群敌人。

这种描写不仅展现了林冲的勇猛和机智,也展示了他对于正义的追求和对于社会不公的反抗。

除了中国古代文学,世界各地的古代文学作品中也有大量的武术技艺描写。

例如希腊史诗《荷马史诗》中的阿喀琉斯,他是一位无敌的战士,拥有强大的武术技艺。

他的武术技艺不仅使他在战场上无敌,也成为了他的荣耀和自豪。

古代文学中的武术技艺描写不仅仅是对于个人能力的赞美,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在古代社会中,武术技艺被视为一种高尚的艺术形式,被尊重和崇拜。

这种价值观和审美观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古代文学中的武术技艺描写也反映了人们对于力量和勇气的追求。

在古代社会中,力量和勇气被视为一种重要的品质,是人们在生活中所追求的目标。

通过描写武术技艺,古代文学作品展现了人类对于力量和勇气的向往和追求。

古代文学中的武术技艺描写还展现了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

在古代社会中,武术技艺不仅是一种战斗的工具,也是一种艺术形式。

通过描写武术技艺,古代文学作品展示了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表达了人类对于美的追求和对于艺术的热爱。

总的来说,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武术技艺描写丰富多样,不仅展现了人类的智慧和勇气,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这些描写不仅是对于个人能力的赞美,也是对于力量和勇气的追求。

论武侠小说、武打片中的“武术”

论武侠小说、武打片中的“武术”

论武侠小说、武打片中的“武术”【摘要】传统武术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以攻防技击为活动内容、打练结合、并融修身养性、防身自卫、娱乐审美为一体、富有浓厚的民族传统特色的身体活动。

而武侠小说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在此基础上部分改编的武打片是它的影像体现。

笔者从是否继承发展传统武术的精华作为它们生存的关键为切入点,来论述它们的发展方向。

从而更好地来发扬民族精神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关键词】传统武术武侠小说武打片影响武打小说、武打片的作者、导演是怎样利用传统武术使自己作品得到社会的认可呢?笔者以历史的先后顺序从中选代表的武打小说片段、有影响的武打片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武侠小说的开始形成在唐代,那时的代表作《昆仑奴》、《聂隐娘》等,在这些作品中“武”均占了重要地位。

而且,作者在写武功剑术时特别注意追求渊源。

如聂隐娘自述其炼剑经过说:“尼与我药一粒,兼令长执宝剑一口,长二尺许,锋利吹毛,令剸逐二女(尼姑的另两个徒弟)攀缘,渐觉身轻如风,一年后,刺猿狖,百无一失。

后刺虎豹,皆决其首而归。

三年后,能飞,使刺鹰隼,无不中。

剑之刃渐减五寸,飞禽遇之,不知其来也。

”可见,在炼剑之前必须先服药,这就给道教的炼丹术发生了关系,而剑术实渊于道教。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对武术的主要影响还是武术精神和理论方面。

其一是道教哲学和思想对武术文化内涵结构的影响渗透。

这集中体现在武术技击理论如“以静制动”“后发制人”“避实就虚”“以柔克刚”等战术原则和技击方法中,以及武术有机摄取了道教阴阳、五行、八卦等思想以构建自身的理论。

另外,道教宣扬“重生”“全生”的养生观促使武术部分功能转化,技击向养生方向发展。

最后,武术还有机摄取了导引行气等内炼法门,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武术内练系统。

而读者对道教文化并不陌生,再加上传统武术本身的内涵,所以对作品很容易接受。

在描写练剑过程中,作者注意观察社会,从一年后刺猿狖到三年后刺鹰隼是遵循着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隋唐时期的武术文化

隋唐时期的武术文化

隋唐时期的武术文化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很大的发展,而且在武术文化方面也有着非常特殊的地位。

在这个时期,武术不仅仅是一种技艺和战斗方式,同时也承载着传承、文化、体育等多种功能,成为了当时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隋唐时期武术文化的发展隋唐时期,武术文化得到了非常大的发展。

在军事上,武术成为了战斗的主要方式,各种武器、战术的应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同时,在普通百姓中,武术也成为了习武锻炼身体的一种方式,而不再是只是军队和武者的专属。

在教育方面,隋唐时期也开始注重武术的普及和教育。

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曾经提倡“文武双全”,武术教育也在宫廷、学堂、军营等地得到了普及和重视。

有很多著名的武术家和教练也随之出现,他们的教学和理念也对当时的武术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隋唐时期的武术流派隋唐时期产生的武术流派也是非常多样和丰富的。

在隋唐时期,传统的武术慢慢地开始形成各种流派和门派,成为一种高度系统化和复杂化的技艺。

这些流派和门派中,有些被当时的皇室和贵族所支持和保护,成为当时特有的文化现象。

如南北宗派,其中,北派代表的是少林寺武术,强调对武器和防身术的精通,南派代表的是峨嵋寺武术,重视掌力和内功的修炼和运用。

还有少数名门派如全真派、武当派等,他们夙负神秘色彩和高深的武艺,然而它们都有着与众不同的思想和文化内涵。

三、武术文化的价值隋唐时期的武术文化不仅是一个时代的符号,同时也代表着一种文化、思想和价值观。

随着时间的推移,武术逐渐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战斗技能,而是成为一个国家文化中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

首先,在文化方面,武术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一,具有非常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在武者的哲学思想中,有的提倡“有福共享、有难同当”,强调武者的忠诚、和谐和责任意识。

这些思想都在武术文化中被深深烙印下来。

其次,在体育方面,武术也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体育运动和健身方式。

武术融合了健身、舞蹈、音乐等多种元素,可以锻炼身体的柔韧性、协调性和爆发力,达到提高身体素质的目的。

唐代武侠小说中的武术现象及其社会学分析_周慧

唐代武侠小说中的武术现象及其社会学分析_周慧
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说: ( 兰陵老人) “紫衣朱囊,盛剑七口,舞于庭中,迭跃挥霍,霹光电激。或横若 裂盘,旋若规尺。有短剑二尺余,时时及黎之衽。黎叩头股慄。食顷,掷剑植地,如北斗状”①。在这段精彩 的描写里,兰陵老人竟然能轻松舞弄七把宝剑,并随心所欲地使剑摆出七斗状,时时不离目标前后,若要杀 人,易如反掌,兰陵老人超绝的剑术也于此表现得尽致淋漓。在《京西店老人》中,“……有顷,风雨忽至。韦 ( 行规) 下马,负一树,见空中有电火相逐,如鞫杖势,渐逼树杪。觉物纷纷坠其前。韦视之,乃木札也。须 臾,积札埋至膝。韦惊惧,投弓矢仰空中乞命。拜数十,电火渐高而灭,风雷亦息。韦顾大树,树干尽矣”②。 神秘的京西店老人可以运剑驱动风雷电火,转瞬之际便将一棵大树削成片片木屑。这位深藏不露的老人教 训了自负的韦行规之后,京西店老人对他说: “客勿恃弓矢,须知剑术”,并且“微露击剑事”。在这位武功高 强的京西店老人看来,具备了剑术才算真正拥有了令人尊重的武功,而射箭只是一种不足恃的技能而已。
被誉为盛唐“开元三绝”之一的裴旻的剑术是一种高抛接剑术,《独异志》中描写了裴旻舞剑的情形,“旻 左旋右抽,掷剑入云,高数十丈,若电光下射,旻引手执鞘承之,剑透空而下。观者数千人,无不悚栗”③。裴 旻抛出的剑,高入云端,落下时不是用手接剑柄,而是以剑鞘接剑刃入鞘,甚为惊险,令观众叹为观止。这种 表演在现代武术中已经不多见,但是它被保存在唐代小说中,使我们对唐代武术尤其是剑术的发展情况窥见 一斑。著名的公孙大娘及其弟子李十二娘的剑器舞,将武术与舞蹈艺术巧妙结合起来,是剑术舞蹈化的产 物,可见当时的剑术套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它为剑术套路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反映了民间习武的 一个侧面。
185
山东社会科学 2014·8
文化艺术研究
侠客的法术有神行术、变化术、飞行术等等,这些法术为武侠小说增加了新的元素,把众多神魔之术化为武功 的一部分,作为侠士武功的高级阶段。神行术是一种以超越轻功的特殊方式在短时间内行走长距离的武功, 从中也反映出源自古人在不断与自然抗争过程中磨砺出的不断自我超越的精神。在《剧谈录·田膨郎》中, 王敬弘有一个善于神行的仆人,“往复三十余里,入夜且无行伍,既而倏忽往来”,这令其主人王敬弘“惊异如 失”。这个仆人也谦虚地承认 “但能行耳”。① 在《虬髯客传》中,虬髯客“乘驴而去,其行若飞,回顾已失”。② 在《红线》中,红线“往返七百里,入危邦,经五六城”,而仅仅用去四个小时。③ 《聂隐娘传》中,空空儿的神速 更是令人咂舌,“才未逾一更,已千里矣”。④ 侠客的神行术确实令人叹为观止,这也与现代体育所追求的“更 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从唐朝武术看当今武术发展

从唐朝武术看当今武术发展

从唐朝武术看当今武术发展
马玲;周斌
【期刊名称】《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6(020)004
【摘要】唐朝,特别是盛唐时期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对外交流频繁,与当今社会有许多共同点.该文通过阐述和比较盛唐与当今社会的各自特点及武术发展情况,为探讨我国当今武术的发展提供借鉴.
【总页数】3页(P82-84)
【作者】马玲;周斌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西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52
【相关文献】
1.从武术赛事看未来武术的发展趋势--以部分武术比赛为例 [J], 王建才;张杨
2.从武术赛事看未来武术的发展趋势——以部分武术比赛为例 [J], 王建才;张杨;
3.从唐朝武术看当今武术发展 [J], 周斌;陈青
4.明清时期武术繁荣对当今武术发展的启示 [J], 李晓博
5.明清时期武术繁荣对当今武术发展的启示 [J], 李晓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性成果。 ①鲁迅: 《鲁迅全集》第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究
山东社会科学 2014·8
代价,而是表现得游刃有余,这也形成了唐代武侠小说中独特的武术现象。 剑是我国古代最为常见的兵器,有“百刃之君”、“百兵之帅”之称。在冷兵器时代,由于剑外形美观、携
带方便,所以在将领、贵族中形成了佩剑之风,后来佩剑就成为了身份的象征。“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 重大深远的影响力,后来与侠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剑文化。在唐代武侠小说中,侠客大多佩剑,而且他 们的剑术都达到了变幻无穷、神鬼莫测的境界。
185
山东社会科学 2014·8
文化艺术研究
侠客的法术有神行术、变化术、飞行术等等,这些法术为武侠小说增加了新的元素,把众多神魔之术化为武功 的一部分,作为侠士武功的高级阶段。神行术是一种以超越轻功的特殊方式在短时间内行走长距离的武功, 从中也反映出源自古人在不断与自然抗争过程中磨砺出的不断自我超越的精神。在《剧谈录·田膨郎》中, 王敬弘有一个善于神行的仆人,“往复三十余里,入夜且无行伍,既而倏忽往来”,这令其主人王敬弘“惊异如 失”。这个仆人也谦虚地承认 “但能行耳”。① 在《虬髯客传》中,虬髯客“乘驴而去,其行若飞,回顾已失”。② 在《红线》中,红线“往返七百里,入危邦,经五六城”,而仅仅用去四个小时。③ 《聂隐娘传》中,空空儿的神速 更是令人咂舌,“才未逾一更,已千里矣”。④ 侠客的神行术确实令人叹为观止,这也与现代体育所追求的“更 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唐代武侠小说中描写的武功还包括种种神通和玄妙的法术,而这些描写的目的并不是将小说中的人物 描写成神,而是增强小说中刻画的侠客的神奇性。从本质上说,小说中的侠客都是实实在在的自然人,这些
①李时人: 《全唐五代小说》,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 ②李时人: 《全唐五代小说》,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 ③李冗: 《独异志》( 卷中) ,中华书局 1983 年版,第 42 页。 ④李时人: 《全唐五代小说》,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 ⑤李时人: 《全唐五代小说》,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
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说: ( 兰陵老人) “紫衣朱囊,盛剑七口,舞于庭中,迭跃挥霍,霹光电激。或横若 裂盘,旋若规尺。有短剑二尺余,时时及黎之衽。黎叩头股慄。食顷,掷剑植地,如北斗状”①。在这段精彩 的描写里,兰陵老人竟然能轻松舞弄七把宝剑,并随心所欲地使剑摆出七斗状,时时不离目标前后,若要杀 人,易如反掌,兰陵老人超绝的剑术也于此表现得尽致淋漓。在《京西店老人》中,“……有顷,风雨忽至。韦 ( 行规) 下马,负一树,见空中有电火相逐,如鞫杖势,渐逼树杪。觉物纷纷坠其前。韦视之,乃木札也。须 臾,积札埋至膝。韦惊惧,投弓矢仰空中乞命。拜数十,电火渐高而灭,风雷亦息。韦顾大树,树干尽矣”②。 神秘的京西店老人可以运剑驱动风雷电火,转瞬之际便将一棵大树削成片片木屑。这位深藏不露的老人教 训了自负的韦行规之后,京西店老人对他说: “客勿恃弓矢,须知剑术”,并且“微露击剑事”。在这位武功高 强的京西店老人看来,具备了剑术才算真正拥有了令人尊重的武功,而射箭只是一种不足恃的技能而已。
收稿日期: 2014 - 02 - 16 作者简介: 周 慧( 1977—) ,女,曲阜师范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文化; 杨 弢,曲阜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
为传统文化。 基金项目: 本文系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计划研究课题( 项目编号: J12WJ03) 、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 项目编号: 2011285) 的阶段
被誉为盛唐“开元三绝”之一的裴旻的剑术是一种高抛接剑术,《独异志》中描写了裴旻舞剑的情形,“旻 左旋右抽,掷剑入云,高数十丈,若电光下射,旻引手执鞘承之,剑透空而下。观者数千人,无不悚栗”③。裴 旻抛出的剑,高入云端,落下时不是用手接剑柄,而是以剑鞘接剑刃入鞘,甚为惊险,令观众叹为观止。这种 表演在现代武术中已经不多见,但是它被保存在唐代小说中,使我们对唐代武术尤其是剑术的发展情况窥见 一斑。著名的公孙大娘及其弟子李十二娘的剑器舞,将武术与舞蹈艺术巧妙结合起来,是剑术舞蹈化的产 物,可见当时的剑术套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它为剑术套路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反映了民间习武的 一个侧面。
一、唐代武侠小说中的武术描写情节 唐代以表现侠义精神为主题的小说特别多,《太平广记》卷一九三至卷一九四“豪侠”类小说共二十五 篇,唐代小说就占了二十四篇。唐代正式把武艺和侠气融合起来,创造了真正可称“武侠”的小说。唐代武 侠小说家多选择新奇、怪异的故事题材,注重描写民间的济危救困、惩奸除恶、快意恩仇等内容,多体现出贴 近市民生活、通俗的倾向,从而突出了侠客人格的卓尔不群和一身正气以及武艺的出神入化。晚唐时期的武 侠小说更注重对侠客武功技艺的描绘,侠客的性别、年龄、职业、身份更趋向于多样性,武功也是变化多端、超 尘绝俗,侠客以高超的武术为手段来实现行侠的理想: 侠客昆仑奴背负崔生“逾十重垣”的飞行术; 红线助薛 篙,用的是飞身、遁形之法; 聂隐娘的剑术以及对付刺客精精儿和妙手空空儿时运用的法术,杀死精精儿后还 可以用特殊的药水把精精儿的尸体溶化为液体,以致于毛发不存,对法术较高的妙手空空儿,聂隐娘又能化 为一只蠛蠓,潜藏在刘昌裔的肠子中,伺机而出,结果,妙手空空儿“一搏不中,即翩然远逝”; 《车中女子》中 女侠客的部下可以壁上飞行,“状如飞鸟”; 《僧侠》中的僧侠能将韦生射在他脑后的弹子取出后还给韦生,僧 侠的儿子“飞飞”“循壁虚蹑,捷若猿玃”; 兰陵老人能用七把长短不同的宝剑舞于庭中。总之,唐代豪侠的武 功已变得高深莫测,无往而不胜,从而构成了唐代豪侠行侠处世的独特气象。 二、唐代武侠小说中描绘的武术的特点 武侠小说中的武功描写根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民间流传的武术形态加上作者的想象而形成的文学 成果。唐代武侠小说中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那就是侠客的武功大多高深莫测,这与唐代以前文学作品中 侠客的武功往往平庸、单一截然不同。唐代武侠小说中的侠客不但秉承了侠客的侠义精神,而且还发展了先 秦、两汉、六朝文学作品中侠客所缺乏的卓绝多变的武功,因此,他们在行侠仗义时不再以牺牲自己的生命为
在传统武术中,轻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古代练武者不论练习哪一门派的功夫,都极重视身法的 轻灵,若动作缓慢、呆滞,则不仅难以制人反易为人所制。故习武者,多兼习轻功。轻功与现代体育中的跳 高、跳远形式相近而实质不同。现代的跳高、跳远,在起跳之前,一定需要先奔跑蓄势,奋力一跃,猛起猛落, 落地沉重,如重物坠地。而轻功则不需要复杂动作,只须两足一蹬,即可起高跳远,其起如鹰隼掠空,其落如 蜻蜓点水,着瓦不响,落地无声。唐代武侠小说中的侠客普遍擅长轻功。不论是商贾的高墙大院还是官员的 府衙私宅,甚至是皇帝的 皇 宫 大 内,侠 客 们 往 往 都 能 凭 借 着 飞 檐 走 壁 的 绝 技 神 出 鬼 没,来 去 自 如。 裴 铏 的 《传奇·昆仑奴》对侠客磨勒的高超绝妙的轻功作了细致的描摹。磨勒夜入一品大员官宅,先是击杀了“其 警如神,其猛如虎”的“曹州孟海之犬”,又背着崔生“逾十重垣”与红绡女相会,还“为姬负其囊橐妆奁,如此 三复”。最后“负生与姬而飞出峻垣十余重”。小说中从一品大员发现此事后的评价,间接夸赞了磨勒高超 的轻功。一品大员惊骇道: “我家门垣,从来邃密,扃锁甚严。势似飞腾,寂无形迹,此必侠士而挈之”。一品 大员虽知高手所为,但未就此罢休,派卫士五十人将崔生的住处团团包围,遇险方显英雄本色,“磨勒遂持匕 首飞出高垣,瞥若翅翎,疾同鹰隼,攒矢如雨,莫能中之”。如此简短的描写将磨勒叹为观止的轻功深深地印 入读者的脑海里,从一品官员的忌惮中我们亦可以看到侠士的余威之盛,“每夕多以家童持剑戟自卫,如此 周岁方止”。④ 皇甫氏的《原化记·车中女子》描写了一位神秘女侠客率领了一群有武功的男子,由于她具有 超强的武功,使他们对她唯马首是瞻。此女侠不但武功高强,而且轻功超绝非凡,在守卫森严的皇宫来去自 如。她以绢系住一个人,从七八丈高的屋顶上“如鸟飞下”,然后“纵身腾上,飞出宫城,去门数十里,乃下”, 此女侠的轻功在宫墙上如履平地,令皇宫中的护卫望尘莫及,其飘飘若仙的女侠风姿令人神往。⑤
[关键词] 唐代; 武侠小说; 武术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 4145[2014]08 - 0184 - 05
唐代是我国古代武术的成熟期,武术得到极大的发展,出现了多种武术形式,门派林立,套路繁多,兵器 种类渐趋完善。唐代武术的成熟也曲折地反映到了唐代武侠小说中,无论是武术的种类,还是武术细节的描 写,都可谓蔚为大观、绚丽多彩。关于唐代武术的研究层出不穷,但是多集中于对史料的搜集与整理,而对于 唐代丰富的武侠小说资料运用甚少。诚然,小说中不乏虚构成分,对人物的武功也有夸大之辞,但是这也是 当时社会现实的曲折反映,会折射出一定的社会生活风貌和时代精神,正如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 迁》中评论唐代小说时说: “唐人大抵描写时事”① 。因此,研究武术在唐代发展的情况,唐代武侠小说所反 映的武术现象是不应该被忽视的。
三、唐代武侠小说中描绘的武术兴盛现象的社会学分析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以“武”强国的典范。唐代武侠小说中大量呈现的武术现象描写,与唐代社会的特殊 性息息相关,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唐代由于胡、汉民族之间的交融,而在社会上形成了尚武任侠的风气; 唐 代统治集团普遍重视武术,府兵制和武举制的实行更引领了习武之风。 第一,因尚武而崇侠。大唐盛世,实行“夏夷一家”、“汉蕃一家”的民族政策,南北民风交融,北方民族有 重武风习,因之得以融入中原,使唐代社会整体上充满了尚武风气。从李唐皇室血统角度来讲,李氏家族源 于关陇军事集团,拥有胡人的血统,历来崇尚武功,他们的血液中流淌着胡人的彪悍,致使“胡”风日盛,这种 尚武的民族特性,融入到当时有些柔弱的中原文化之中,使之充满了朝气蓬勃的阳刚之气。唐代尚武之风升 华了任侠之气,使得侠客有了活动所必需的自由环境。当时关于任侠的记载比比皆是,唐诗对这种现象也多 有反映,唐人有四百多首咏侠诗⑤,例如李贺《剑客》诗: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 事。”杜甫《遣怀》诗: “白刃仇不义,黄金倾有无。杀人红尘里,报答在斯须。”当时以“侠客”命题的诗歌也很 多,如元稹的《侠客行》、贯休的《侠客诗》、李白《侠客行》等,这些诗歌表明“侠客”一词已经在当时社会各阶 层人士中普遍习用。唐代许多诗人不但讴歌侠客,而且有的诗人本身就曾经做过侠客,如王之涣、王翰、陈子 昂、王昌龄、崔颢、李白等,他们都曾经以任侠而著称,其中李白即是仗剑行侠的典型,《新唐书·李白传》说 他“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李白一生写了一百多首咏侠诗,不但活脱脱写出了许多侠士剑客的英姿飒爽和 侠肝义胆,而且也表现出了作者本人对侠客的赞赏与认同。唐代小说中侠客形象的大量出现与咏侠诗的兴 盛是唐代社会尚武任侠风气的集中体现。 第二,府兵制的设立。唐代中前期实行府兵制,这种制度与募兵制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让普通百姓充 兵,这些士兵农忙时归农,农闲时则训练武艺,有战事时应征出战,这种兵民合一的政策实际上将兵源、习武 活动融为一体。士兵的训练和考核制度的改变,提高了全社会对武术的认识及习武活动的积极性。由于长 期存在北方突厥民族入侵的威胁,整个唐代均鼓励民间习武,其最高统治者极为重视军事训练,据《旧唐书·太 宗本纪》记载,武德九年,太宗李世民登基时对将士们说: “今不使汝等穿池筑苑,造诸淫费,农民恣令逸乐, 兵士唯习弓马,庶使汝斗战,亦望汝前无横敌。”太宗自己也身体力行,“每日引数百人于殿前教射,帝亲自临 试,射中者随赏弓刀、布帛”。武则天时,她“恐人忘战”,便“制为土木弓,于里闾闲,教人习骑”。唐代的府兵 制度,对武术的进步、发展无疑是起了推动作用,尤其是推动了民间武术的发展。 第三,武举制的创建。公元 702 年,武则天为了适应国家政治、军事的需要,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设立了 “武举”,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选拔军事人才,其中以测试枪术、射术、力量为主。具体的考核项目包括长垛、马 射、步射、平射、筒射、马枪、举重、负重、身材言语等⑥。这些项目中许多与现代体育类似,例如筒射、平射类 似于现代体育的射箭,举重、负重类似于现代体育的举重。“武举”的实行不但提高了武术的地位,还给习武 之人敞开了一扇进入仕途之门,进一步推动了唐代社会尚武风气的形成。“武举”激发了民间习武的热情, “兵部武举每年尝数百人挟弓矢出入皇城间”( 《唐会要》卷五十九) ,这正反映出唐人对参加武举热高的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