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武侠小说中的武术现象及其社会学分析_周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性成果。 ①鲁迅: 《鲁迅全集》第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329 页。
184
文化艺术研究
山东社会科学 2014·8
代价,而是表现得游刃有余,这也形成了唐代武侠小说中独特的武术现象。 剑是我国古代最为常见的兵器,有“百刃之君”、“百兵之帅”之称。在冷兵器时代,由于剑外形美观、携
带方便,所以在将领、贵族中形成了佩剑之风,后来佩剑就成为了身份的象征。“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 重大深远的影响力,后来与侠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剑文化。在唐代武侠小说中,侠客大多佩剑,而且他 们的剑术都达到了变幻无穷、神鬼莫测的境界。
2014 年第 8 期 总第 228 期
山东社会科学
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No. 8 General No. 228
唐代武侠小说中的武术现象及其社会学分析
周慧 杨弢
( 曲阜师范大学,山东 日照 276826)
[摘要] 唐人尚武在文学作品中有所反映,在唐代武侠小说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由此形 成了唐代武侠小说中独特的武术现象,这也是唐代社会武术发展状况的一种曲折的反映。
三、唐代武侠小说中描绘的武术兴盛现象的社会学分析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以“武”强国的典范。唐代武侠小说中大量呈现的武术现象描写,与唐代社会的特殊 性息息相关,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唐代由于胡、汉民族之间的交融,而在社会上形成了尚武任侠的风气; 唐 代统治集团普遍重视武术,府兵制和武举制的实行更引领了习武之风。 第一,因尚武而崇侠。大唐盛世,实行“夏夷一家”、“汉蕃一家”的民族政策,南北民风交融,北方民族有 重武风习,因之得以融入中原,使唐代社会整体上充满了尚武风气。从李唐皇室血统角度来讲,李氏家族源 于关陇军事集团,拥有胡人的血统,历来崇尚武功,他们的血液中流淌着胡人的彪悍,致使“胡”风日盛,这种 尚武的民族特性,融入到当时有些柔弱的中原文化之中,使之充满了朝气蓬勃的阳刚之气。唐代尚武之风升 华了任侠之气,使得侠客有了活动所必需的自由环境。当时关于任侠的记载比比皆是,唐诗对这种现象也多 有反映,唐人有四百多首咏侠诗⑤,例如李贺《剑客》诗: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 事。”杜甫《遣怀》诗: “白刃仇不义,黄金倾有无。杀人红尘里,报答在斯须。”当时以“侠客”命题的诗歌也很 多,如元稹的《侠客行》、贯休的《侠客诗》、李白《侠客行》等,这些诗歌表明“侠客”一词已经在当时社会各阶 层人士中普遍习用。唐代许多诗人不但讴歌侠客,而且有的诗人本身就曾经做过侠客,如王之涣、王翰、陈子 昂、王昌龄、崔颢、李白等,他们都曾经以任侠而著称,其中李白即是仗剑行侠的典型,《新唐书·李白传》说 他“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李白一生写了一百多首咏侠诗,不但活脱脱写出了许多侠士剑客的英姿飒爽和 侠肝义胆,而且也表现出了作者本人对侠客的赞赏与认同。唐代小说中侠客形象的大量出现与咏侠诗的兴 盛是唐代社会尚武任侠风气的集中体现。 第二,府兵制的设立。唐代中前期实行府兵制,这种制度与募兵制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让普通百姓充 兵,这些士兵农忙时归农,农闲时则训练武艺,有战事时应征出战,这种兵民合一的政策实际上将兵源、习武 活动融为一体。士兵的训练和考核制度的改变,提高了全社会对武术的认识及习武活动的积极性。由于长 期存在北方突厥民族入侵的威胁,整个唐代均鼓励民间习武,其最高统治者极为重视军事训练,据《旧唐书·太 宗本纪》记载,武德九年,太宗李世民登基时对将士们说: “今不使汝等穿池筑苑,造诸淫费,农民恣令逸乐, 兵士唯习弓马,庶使汝斗战,亦望汝前无横敌。”太宗自己也身体力行,“每日引数百人于殿前教射,帝亲自临 试,射中者随赏弓刀、布帛”。武则天时,她“恐人忘战”,便“制为土木弓,于里闾闲,教人习骑”。唐代的府兵 制度,对武术的进步、发展无疑是起了推动作用,尤其是推动了民间武术的发展。 第三,武举制的创建。公元 702 年,武则天为了适应国家政治、军事的需要,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设立了 “武举”,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选拔军事人才,其中以测试枪术、射术、力量为主。具体的考核项目包括长垛、马 射、步射、平射、筒射、马枪、举重、负重、身材言语等⑥。这些项目中许多与现代体育类似,例如筒射、平射类 似于现代体育的射箭,举重、负重类似于现代体育的举重。“武举”的实行不但提高了武术的地位,还给习武 之人敞开了一扇进入仕途之门,进一步推动了唐代社会尚武风气的形成。“武举”激发了民间习武的热情, “兵部武举每年尝数百人挟弓矢出入皇城间”( 《唐会要》卷五十九) ,这正反映出唐人对参加武举热高的涨
在传统武术中,轻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古代练武者不论练习哪一门派的功夫,都极重视身法的 轻灵,若动作缓慢、呆滞,则不仅难以制人反易为人所制。故习武者,多兼习轻功。轻功与现代体育中的跳 高、跳远形式相近而实质不同。现代的跳高、跳远,在起跳之前,一定需要先奔跑蓄势,奋力一跃,猛起猛落, 落地沉重,如重物坠地。而轻功则不需要复杂动作,只须两足一蹬,即可起高跳远,其起如鹰隼掠空,其落如 蜻蜓点水,着瓦不响,落地无声。唐代武侠小说中的侠客普遍擅长轻功。不论是商贾的高墙大院还是官员的 府衙私宅,甚至是皇帝的 皇 宫 大 内,侠 客 们 往 往 都 能 凭 借 着 飞 檐 走 壁 的 绝 技 神 出 鬼 没,来 去 自 如。 裴 铏 的 《传奇·昆仑奴》对侠客磨勒的高超绝妙的轻功作了细致的描摹。磨勒夜入一品大员官宅,先是击杀了“其 警如神,其猛如虎”的“曹州孟海之犬”,又背着崔生“逾十重垣”与红绡女相会,还“为姬负其囊橐妆奁,如此 三复”。最后“负生与姬而飞出峻垣十余重”。小说中从一品大员发现此事后的评价,间接夸赞了磨勒高超 的轻功。一品大员惊骇道: “我家门垣,从来邃密,扃锁甚严。势似飞腾,寂无形迹,此必侠士而挈之”。一品 大员虽知高手所为,但未就此罢休,派卫士五十人将崔生的住处团团包围,遇险方显英雄本色,“磨勒遂持匕 首飞出高垣,瞥若翅翎,疾同鹰隼,攒矢如雨,莫能中之”。如此简短的描写将磨勒叹为观止的轻功深深地印 入读者的脑海里,从一品官员的忌惮中我们亦可以看到侠士的余威之盛,“每夕多以家童持剑戟自卫,如此 周岁方止”。④ 皇甫氏的《原化记·车中女子》描写了一位神秘女侠客率领了一群有武功的男子,由于她具有 超强的武功,使他们对她唯马首是瞻。此女侠不但武功高强,而且轻功超绝非凡,在守卫森严的皇宫来去自 如。她以绢系住一个人,从七八丈高的屋顶上“如鸟飞下”,然后“纵身腾上,飞出宫城,去门数十里,乃下”, 此女侠的轻功在宫墙上如履平地,令皇宫中的护卫望尘莫及,其飘飘若仙的女侠风姿令人神往。⑤
[关键词] 唐代; 武侠小说; 武术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 4145[2014]08 - 0184 - 05
唐代是我国古代武术的成熟期,武术得到极大的发展,出现了多种武术形式,门派林立,套路繁多,兵器 种类渐趋完善。唐代武术的成熟也曲折地反映到了唐代武侠小说中,无论是武术的种类,还是武术细节的描 写,都可谓蔚为大观、绚丽多彩。关于唐代武术的研究层出不穷,但是多集中于对史料的搜集与整理,而对于 唐代丰富的武侠小说资料运用甚少。诚然,小说中不乏虚构成分,对人物的武功也有夸大之辞,但是这也是 当时社会现实的曲折反映,会折射出一定的社会生活风貌和时代精神,正如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 迁》中评论唐代小说时说: “唐人大抵描写时事”① 。因此,研究武术在唐代发展的情况,唐代武侠小说所反 映的武术现象是不应该被忽视的。
185
山东社会科学 2014·8
文化艺术研究
侠客的法术有神行术、变化术、飞行术等等,这些法术为武侠小说增加了新的元素,把众多神魔之术化为武功 的一部分,作为侠士武功的高级阶段。神行术是一种以超越轻功的特殊方式在短时间内行走长距离的武功, 从中也反映出源自古人在不断与自然抗争过程中磨砺出的不断自我超越的精神。在《剧谈录·田膨郎》中, 王敬弘有一个善于神行的仆人,“往复三十余里,入夜且无行伍,既而倏忽往来”,这令其主人王敬弘“惊异如 失”。这个仆人也谦虚地承认 “但能行耳”。① 在《虬髯客传》中,虬髯客“乘驴而去,其行若飞,回顾已失”。② 在《红线》中,红线“往返七百里,入危邦,经五六城”,而仅仅用去四个小时。③ 《聂隐娘传》中,空空儿的神速 更是令人咂舌,“才未逾一更,已千里矣”。④ 侠客的神行术确实令人叹为观止,这也与现代体育所追求的“更 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收稿日期: 2014 - 02 - 16 作者简介: 周 慧( 1977—) ,女,曲阜师范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文化; 杨 弢,曲阜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
为传统文化。 基金项目: 本文系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计划研究课题( 项目编号: J12WJ03) 、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 项目编号: 2011285) 的阶段
一、唐代武侠小说中的武术描写情节 唐代以表现侠义精神为主题的小说特别多,《太平广记》卷一九三至卷一九四“豪侠”类小说共二十五 篇,唐代小说就占了二十四篇。唐代正式把武艺和侠气融合起来,创造了真正可称“武侠”的小说。唐代武 侠小说家多选择新奇、怪异的故事题材,注重描写民间的济危救困、惩奸除恶、快意恩仇等内容,多体现出贴 近市民生活、通俗的倾向,从而突出了侠客人格的卓尔不群和一身正气以及武艺的出神入化。晚唐时期的武 侠小说更注重对侠客武功技艺的描绘,侠客的性别、年龄、职业、身份更趋向于多样性,武功也是变化多端、超 尘绝俗,侠客以高超的武术为手段来实现行侠的理想: 侠客昆仑奴背负崔生“逾十重垣”的飞行术; 红线助薛 篙,用的是飞身、遁形之法; 聂隐娘的剑术以及对付刺客精精儿和妙手空空儿时运用的法术,杀死精精儿后还 可以用特殊的药水把精精儿的尸体溶化为液体,以致于毛发不存,对法术较高的妙手空空儿,聂隐娘又能化 为一只蠛蠓,潜藏在刘昌裔的肠子中,伺机而出,结果,妙手空空儿“一搏不中,即翩然远逝”; 《车中女子》中 女侠客的部下可以壁上飞行,“状如飞鸟”; 《僧侠》中的僧侠能将韦生射在他脑后的弹子取出后还给韦生,僧 侠的儿子“飞飞”“循壁虚蹑,捷若猿玃”; 兰陵老人能用七把长短不同的宝剑舞于庭中。总之,唐代豪侠的武 功已变得高深莫测,无往而不胜,从而构成了唐代豪侠行侠处世的独特气象。 二、唐代武侠小说中描绘的武术的特点 武侠小说中的武功描写根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民间流传的武术形态加上作者的想象而形成的文学 成果。唐代武侠小说中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那就是侠客的武功大多高深莫测,这与唐代以前文学作品中 侠客的武功往往平庸、单一截然不同。唐代武侠小说中的侠客不但秉承了侠客的侠义精神,而且还发展了先 秦、两汉、六朝文学作品中侠客所缺乏的卓绝多变的武功,因此,他们在行侠仗义时不再以牺牲自己的生命为
被誉为盛唐“开元三绝”之一的裴旻的剑术是一种高抛接剑术,《独异志》中描写了裴旻舞剑的情形,“旻 左旋右抽,掷剑入云,高数十丈,若电光下射,旻引手执鞘承之,剑透空而下。观者数千人,无不悚栗”③。裴 旻抛出的剑,高入云端,落下时不是用手接剑柄,而是以剑鞘接剑刃入鞘,甚为惊险,令观众叹为观止。这种 表演在现代武术中已经不多见,但是它被保存在唐代小说中,使我们对唐代武术尤其是剑术的发展情况窥见 一斑。著名的公孙大娘及其弟子李十二娘的剑器舞,将武术与舞蹈艺术巧妙结合起来,是剑术舞蹈化的产 物,可见当时的剑术套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它为剑术套路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反映了民间习武的 一个侧面。
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说: ( 兰陵老人) “紫衣朱囊,盛剑七口,舞于庭中,迭跃挥霍,霹光电激。或横若 裂盘,旋若规尺。有短剑二尺余,时时及黎之衽。黎叩头股慄。食顷,掷剑植地,如北斗状”①。在这段精彩 的描写里,兰陵老人竟然能轻松舞弄七把宝剑,并随心所欲地使剑摆出七斗状,时时不离目标前后,若要杀 人,易如反掌,兰陵老人超绝的剑术也于此表现得尽致淋漓。在《京西店老人》中,“……有顷,风雨忽至。韦 ( 行规) 下马,负一树,见空中有电火相逐,如鞫杖势,渐逼树杪。觉物纷纷坠其前。韦视之,乃木札也。须 臾,积札埋至膝。韦惊惧,投弓矢仰空中乞命。拜数十,电火渐高而灭,风雷亦息。韦顾大树,树干尽矣”②。 神秘的京西店老人可以运剑驱动风雷电火,转瞬之际便将一棵大树削成片片木屑。这位深藏不露的老人教 训了自负的韦行规之后,京西店老人对他说: “客勿恃弓矢,须知剑术”,并且“微露击剑事”。在这位武功高 强的京西店老人看来,具备了剑术才算真正拥有了令人尊重的武功,而射箭只是一种不足恃的技能而已。
唐代武侠小说中描写的武功还包括种种神通和玄妙的法术,而这些描写的目的并不是将小说中的人物 描写成神,而是增强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中刻画的侠客的神奇性。从本质上说,小说中的侠客都是实实在在的自然人,这些
①李时人: 《全唐五代小说》,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 ②李时人: 《全唐五代小说》,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 ③李冗: 《独异志》( 卷中) ,中华书局 1983 年版,第 42 页。 ④李时人: 《全唐五代小说》,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 ⑤李时人: 《全唐五代小说》,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