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 (第2课时)教学设计
精品教案 元素周期表(第二课时)
《元素周期表》郑怡10101570104 一、教学内容分析《元素周期表》选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元素周期表》。
本节课为《元素周期表》第二课时,以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为主要教学内容。
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是化学的重要理论知识,也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元素化合物等知识进行综合、归纳,从理论进一步加深理解.同时作为基础元素化学的理论指导,也为学生继续学习打下理论基础.本章内容虽然是理论性知识,但教材结合元素化合物知识相互融合,这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是很有利的。
二、学情分析在初中化学,学生虽然已经知道元素周期表结构,学生的每本书的最后也附有元素周期表的彩图。
但那时学生们所学的元素彼此是独立的。
而高中学习本节之前,老师也相应地提到过不少的元素周期律,但并没有明确指出此为元素周期律。
通过上一课时的讲解学生们已经明确地知道了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以及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
但对于同主族元素随着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还理解不够深入和全面,关于应用周期律还没有涉及。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对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分析,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
2、通过碱金属单质与水反应、卤素单质与氢气反应、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来感知主族元素的递变规律;3、通过对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的归纳,能初步学会总结元素递变规律的能力,具有把元素的性质、元素周期表的位置与元素组成微粒的结构初步联系起来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运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获取的大量事实和数据等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培养学生学归纳、概括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2、通过案例的探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并且掌握从大量的事实和数据中分析总结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等科学抽象的方法;3、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探究,培养学生利用各种图表的分析、处理数据能力。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 1.1.2 碱金属元素的结构与性质 教案(5)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2课时碱金属元素的结构与性质教材分析以元素周期表的纵向结构为线索,以碱金属为代表,通过比较原子结构(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的异同,突出最外层电子数的相同,并通过实验和事实来呈现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初步掌握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关系;2.掌握碱金属的相似性和递变性;3.了解金属性强弱比较。
(二)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比较、归纳、抽象能力,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培养不断探索的科学品质。
教学重点碱金属元素与原子结构的关系教学难点碱金属元素与原子结构的关系教学过程预习探究(学生用)1.碱金属包括的元素的名称和符号:锂(Li)、钠(Na)、钾(K)、铷(Rb)、铯(Cs)。
2.根据课本P5完成: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的相同,都为1个;递变性: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3.阅读课本P7第二自然段和表1-1,完成碱金属的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相似性:质软,银白色(铯略带金色光泽);递变性: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密度逐渐增大,熔沸点逐渐降低,密度增大的趋势(K小于Na)。
4.元素金属性强弱的比较依据: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气的的难易程度;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强弱;金属活动顺序表;互动课堂(教师用)【回忆】必修一我们学习了金属钠的性质,同学们回忆一下钠的性质。
【教师强调】本节课的课标是: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板书】二、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关系【过渡】通过元素周期表的结构,Li、Na、K、Rb、Cs属于同主族,它们的性质有何异同?【问题1】观看钠、钾在空气中燃烧,得出什么结论?【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钠和钾的性质具有相似性,如都显银白色,质地软,都能和氧气反应;不同之处:钾的燃烧比钠更加剧烈,得到产物更加复杂。
【补充】Li和氧气反应只生成氧化锂,钠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钠和过氧化钠,K、Rb、Cs 和氧气反应产物更加复杂。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教案
第四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第一、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的结构及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了解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核外电子数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历程及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及结构。
(4)能描述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2.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认识原子结构及周期表的结构。
(2)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和处理数据得出结论,形成概念,发现规律的思维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化学史学习,培养勇于创新、不断探索的科学品质。
(2)使学生树立:“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唯物主义观点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2.教学难点: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三、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师生互动设计意图1.新课导入【师】播放PPT 【师】这里有一份手稿,你知道它是什么吗?【学生】表示疑问【师】播放PPT,展示最初的元素周期表【师】元素周期表通过图片展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一、原子结构质量数: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都近似为1,如果忽略电子的质量,将原子核内所有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相加,所得的数值即为质量数,用符号A表示。
并有以下关系: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电子层: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分别在能量不同的区域内运动。
把不同的区域化为不连续的壳层,也称作电子层。
分别用n=1,2,3,4,5,6,7或K、L、M、N、O、P、Q来表示从内到外的电子层。
在离核较近的区域内运动的电子能量低,在离核较远的区域内运动的电子能高。
【思考·讨论】P87页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电子一般总是先从内层排起,当一层填满之后再填充下一层。
【思考·讨论】P89页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常见族的特别名称:第ⅠA族(除氢):碱金属元素;第ⅦA族:卤族元素;0族:稀有气体元素元素周期表中单元格的意义四.板书设计原子结构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电子排布规律元素周期表结构第一节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的含义,比较元素、核素、同位素的异同。
高中化学《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一、教学目标: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二章第一节元素周期表( 第2 课时)教学设计1、知识目标:1)通过对比学习碱金属元素和卤素元素性质与结构的关系;2)知道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2、能力目标:1)会从理论上推测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2)使学生能够会运用化学实验来证明其推测的正确性。
3、情感目标:学会合作学习二、教学重难点1、推测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2、运用化学实验来证明其推测的正确性,进而知道碱金属和卤素元素强弱的判断依据三、学情分析因为必修一我们已经学习了钠元素和氯元素的性质,而且学生通过预习对碱金属和卤素元素也有简单的了解,所以,本节内容碱金属和卤素元素的性质学生应该很容易接受。
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启发诱导、阅读讨论等五、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通过对比学习碱金属元素和卤素元素性质与结构的关系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导学案,课内探究导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教学环境设计和布置,合理给学生进行分组。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七、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境导入、展示目标〔提问〕碱金属是指哪一族?卤族是指哪一族?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碱金属和卤族元素的递变规律。
大家看本节的目标、重点、难点。
然后看第一个探究问题,碱金属的递变规律。
我们已经布置了同学们课前预习这部分,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让学生把预习过程中的疑惑说出来。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探究点一:碱金属元素的有什么样的递变规律?教师:大家提的问题提得都很棒,多媒体展示碱金属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碱金属原子结构的共同之处。
现在同学们回答:我们把Ⅰ A 称为碱金属族,我们为什么要把他们编在一个族呢?学生:由于元素化学性质与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一个电子,因此它们应该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由此可推知它们也应该像碱金属的代表物钠一样,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一个电子,形成+1 价的阳离子,并能与氧气等非金属元素及水发学生化学反应。
4.1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第2课时)教案
第一节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教师:这是元素周期表。
你知道这些用不同颜色区分的化学元素都有着怎样的不同含义吗?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来探讨这幅元素周期表中的秘密!教师:引出本节课学习内容在老师的带领下,对问题进行思考。
引出本节课内容。
图文并茂,能够较快地让学生进入本节课堂学习。
讲授新课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投影出下面【新课讲解】教师:观察下表并思考【新课讲解】元素周期表教师:周期表中,把电子层数目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横行,再把不同横行中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由上而下排成纵列。
元素周期表有7个横行,18个纵行。
每一个横行叫做一个周期,每一个纵列叫做一个族(8、9、10三个纵列共同组成第)Ⅷ族。
【新课讲解】周期表中元素的递变规率教师:每一周期中元素的电子层数相同,从左到右原子序数递增,周期的序数就是该周期元素所具有老师和同学一起讨论,思考表格如何填写。
记录笔记,认真倾听。
通过讨论,引导同学们思考解题过程。
通过书写和口述帮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记忆。
的电子层数。
【新课讲解】元素周期表中的族教师:由短周期元素和长周期元素共同构成的族,叫做主族,族序数后标A;完全由长周期元素构成的族,叫做副族,族序数后标B(除第Ⅷ族)。
【思维启迪】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特点①元素周期表的第一周期最短,只有两种元素,第二、第三周期各有8种元素,前三周期称为短周期;其他周期称为长周期。
②每一周期中元素的电子层数相同,从左到右原子序数递增,周期的序数就是该周期元素所具有的的电子层数。
③元素周期表中的族分为主族和副族。
由短周期元素和长周期元素共同构成的族,叫做主族,族序数后标A;完全由长周期元素构成的族,叫做副族,族序数后标B(除第Ⅷ族)。
④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第一周期的氦最外层电子数为2),元素的化学性质不活泼,通常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把它们的化合价定为0,叫做0族。
注意:周期表中有些族的元素有特别的名称,如第IA族(除了氢)叫做碱金属元素,第ⅧA族叫做卤族元素。
必修第一册化学人教版: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教案
第四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4.2 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周期表中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分区。
(2)掌握元素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
自主引导探究,分析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2)归纳、比较。
通过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归纳比较,掌握“位、构、性”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科学创造品质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周期表、周期律的应用
2.教学难点:“位、构、性”的推导
三、教学过程
四.板书设计
元素周期律
1、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2、元素的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1)主族元素最高正化合价=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价电子数(2)非金属元素,最高正化合价与最低负化合价绝对值之和等于8。
3、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元素周期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元素周期表》(第二课时)一、教材分析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是化学的重要理论知识,也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而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
元素周期表在初中化学中已有简单介绍,本节书的总体思路是在初中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习元素周期表,突出原子结构与元素原子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后,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得出元素性质主要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密切相关的结论,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原子核与元素的性质是否有关引出核素概念,了解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
在教学时可将本节教材分为三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其与原子结构的关系;第二课时主要探究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第三课时探究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小结元素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密切相关后,学习核素及同位素概念。
二、学情分析在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中,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简介以及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等知识已有所了解,从元素周期表中能够获取元素名称、符号、原子序数、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等信息,知道最外层电子数为8(第一周期为2)的结构化学性质稳定,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反应中易失去电子,非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4,反应中易得到电子。
结合学生过往已有的知识,本节课将从实验出发,以一系列的实验事实凸显元素的原子结构(尤其是最外层电子数)与化学性质之间的密切联系,丰富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认识,深刻理解“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的含义。
教材中对碱金属元素化学性质的探究通过实验归纳得出,这要求学生能够准确描述实验现象并进行对比归纳;对卤族元素化学性质的探究则将实验事实以表格的形式呈现,这对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能够从文字中筛选出关键内容进行对比,归纳出“递变性”规律。
另外,本节课除了要让学生发现同一主族元素“递变性”外,还要从同一主族元素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归纳出结构与性质的关系,要求学生有较为全面的思维能力,能够充分挖掘未知的潜在性规律。
《元素周期律 第2课时》示范课教学设计【化学人教版高中必修第一册(新课标)】
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大单元-高中化学必修1第四章第一单元1.认识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化合价、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2.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间的关系。
3.能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随着人类对原子结构认识的逐渐深入,元素之间的周期性变化规律逐渐被一些科学家发现。
1829年,德国的德贝赖纳在研究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与化学性质的关系时,发现有几个相似的元素组:①锂、钠、钾;②钙、锶、钡;③氯、溴、碘;④硫、硒、碲;⑤锰、铬、铁。
19世纪60年代,俄国著名化学家门捷列夫和德国化学家迈尔等分别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大小,将元素进行分类排队,发现元素性质随相对原子质量的递增呈明显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经过多年的艰苦探索,门捷列夫发现了自然界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规律——元素周期律,并于1869年发表了元素周期表。
元素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元素周期表到底是按照什么标准制定的?它的价值何在?【任务六】元素周期律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任务七】比较元素性质强弱的依据【任务八】元素周期表的制定依据和结构【任务六】元素周期律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1.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活动设计】问题1:什么是原子序数?它与核电荷数、质子数有何关系?问题2:前18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有何规人们按核电荷数由小到大的顺序给元素编号,这种编号叫作。
核电荷数= = 。
学习目标情境导入学习任务学习活动律?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呈现变化。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依据事实,总结归纳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训练其总结归纳能力,形成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并为下一活动的开展做好准备。
2.原子半径、元素主要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活动设计】原子半径与原子序数的关系:元素主要化合价:微粒半径大小比较规律(一般情况下):1.看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层多径大)。
新人教版《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及思路
(2)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元素的性质有什么关系呢?碱金属及卤素的原子结构有关资料以学案形式下发或课上以投影形式呈现。
理论探究──比较、归纳、抽象。
实验探究──事先可下发实验预习提纲,实验可设计成学生的分组实验,具体见活动建议。
3.关于核素内容的教学设计(第3课时)教学流程:介绍前沿科学→提出问题→事例分析→得出概念→概念辨析→应用→课堂练习→开放性作业。
说明:问题创设──考古(146C)、氢弹(21H,31H)的制造等。
内容呈现──氢、碳、铀同位素资料卡片、幻灯。
方法手段──比较、类比、抽象。
评价反馈──多媒体呈现形成性练习题、同步测试等;查阅同位素在能源、医疗、农业、考古等方面的应用,以读书报告会形式进行交流。
二、活动建议【科学探究】钾在空气中燃烧实验可设计为学生分组实验,而钾与水的反应,钾块不要取太大,以免发生危险,此实验最好由教师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
【实验1-1】教材中此实验是分步进行,饱和氯水会挥发出氯气造成污染。
可尝试改进设计实验如下,操作方便,对比性强,现象明显,且无有毒气体逸出。
(1)实验装置(如图1-1)。
(2)实验操作:① 向U形管中加入约2 g高锰酸钾粉末;取一根5 mm×150 mm的玻璃管,插入橡皮塞中,在图1-1所示实验装置中的“4、5、6”处贴上滤纸小旗,分别滴3滴淀粉KI溶液、饱和KI溶液、溴化钠溶液(从上到下)。
另取一同样的玻璃管,两端各塞入一小团脱脂棉,在1和2处脱脂棉上分别滴入淀粉KI溶液和饱和NaBr溶液,并在两端分别接一橡皮管(带夹子);在3处装入吸有NaOH溶液的脱脂棉。
按图1-1的装置连接。
② 滴加浓盐酸,即可看到有黄绿色的氯气产生,与小旗接触后,由下至上依次出现:蓝色、紫黑色、红棕色。
打。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1.1元素周期表 (第2课时) 教案
4、向下列溶液中分别加入AgNO3溶液和稀HNO3,能生成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的是( )
A.氯水B.氯酸钾C.氯化钠D.四氯化碳
5、甲、乙、丙三种溶液各含有一种X-(X-为Cl-、Br-、I-)离子。向甲中加淀粉溶液和氯水,则溶液变为橙色,再加丙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则甲、乙、丙依次含有( )
9、在HI溶液中滴加淀粉溶液无明显变化,但加入某种物质后,溶液立即变蓝。该物质可能是。
A.①③B.③⑥C.②④⑥D.①②④⑤⑦
7、居里夫人发现的镭是元素周期表中第七周期第ⅡA族元素,下列关于镭的性质描述不正确的
A.在化合物中呈+2价B.单质能使水分解,放出氢气
C.氢氧化物呈两性D.碳酸盐难溶于水
8、鉴别Cl-、Br-、I-可以选用的试剂是()
A.碘水,淀粉溶液B.氯水,四氯化碳
C.淀粉,KI溶液D.硝酸银溶液,稀HNO3
学情分析
高一理(1):学生在知识基础上,依据知道了元素周期表的大体结构,并会用元素周期表查找出常用元素的相关信息,但对元素原子结构的关系还没有更深的了解。在学生状态上,由于刚开学,而且刚分班,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较高。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在初中有关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2.通过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知道核素的涵义;认识原子结构相似的一族元素在化学性质上表现出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A.Br-、Cl-、I-B.I-、Br-、Cl-C.Br-、I-、Cl-D.Cl-、I-、Br-
6、为实现中国2000年消除碘缺乏病的目标,卫生部规定食盐必须加碘,其中碘以碘酸钾(KIO3)形式存在,已知在溶液中IO-3可和I-发生反应:IO-3+5I-+6H+=3I2+3H2O,根据此反应,可用试纸和一些生活中常见物质进行实验,证明食盐中存在IO-3,可供选用的物质有:①自来水,②蓝色石蕊试纸,③碘化钾淀粉试纸,④淀粉,⑤食糖,⑥食醋,⑦白酒进行上述实验时必须使用的物质是( )
4.1.2+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元素周期表说课稿一、说教材教材内容与地位:“元素周期表”是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教材(第一册)第四章第一节第二课时的内容。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认识原子结构、元素性质与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元素周期表、表中元素信息及元素周期律内容描述等都属于元素周期表(律)的表层知识。
元素周期表作为元素周期律的表征模型,元素周期表(律)的本质在于科学家们建立了基于元素原子结构周期表位置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的系统模型,反映了不同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未知元素卡片上各个元素的信息,建立族和周期的位置变量在不同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之间的关联,寻找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初步建构元素周期表模型。
(2)通过评价不同编排原则,指出所建模型的局限性,优化模型,体会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模型建立的本质。
(3)通过猜测未知元素的质子数并绘制原子结构示意图,应用原子结构解释元素性质及其变化规律,认识原子结构以及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从核外电子排布的角度理解元素周期表周期、族、元素、核素和同位素的含义。
(4)通过应用模型给未知元素定位,熟悉元素周期表的结构,能运用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分析、推知元素的位置,用周期和族的符号表征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实现元素周期表模型中“位-构-性”3者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推理。
教学重难点:1.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历史2.元素周期表的结构3.核素、同位素的定义二、说教法目前教学实践中,大部分教师只是关注元素周期表的表层知识,制作元素周期表的教学活动对象一般为学生熟知的前20号元素,编排原则大多是通过分析原子结构示意图或化学史直接获得,信息单一易得。
教学活动中既没有体现元素周期表模型建构中的科学思维的变化,也没有揭示建构历程中的科学本质。
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元素周期表知识的深层含义的挖掘,对元素周期表模型演变过程中的教育价值体现不够。
元素周期表模型的生成和完善经历160余年,其中不乏各式各样的尝试与归纳,故本节课尝试基于建模思想来进行教学,着重围绕模型的生成性和变化性等2个维度,通过建模实践活动发展学生对元素周期表模型的认知,让学生关注模型建立过程中科学思维的发展,理解元素周期表模型建立的本质。
【课件】《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2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2课时)教学设计执教:符妙影1、知识与技能:初步掌握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关系。
探究碱金属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积极参与课堂,通过观察分析、实验验证、合作学习等,体会探究的乐趣,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由一般到特殊的认知规律,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1、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
2、同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烧杯,小刀,滤纸,蒸馏水,金属钠,金属钾,酚酞溶液。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7横(三短四长);18纵16族(7主7副零和VIII )2、完成下列表格提问:有什么规律?(电子层数=周期序数;最外层电子数=主族序数)推断引入新课:二、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在周期表中有些族的元素还有一些特别的名称,例如:第ⅠA族:碱金属元素第ⅦA族:卤族元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碱金属元素的相关知识,请同学们根据已经学过的元素周期表的知识完成第5页的“科学探究”。
填写P5表格。
(元素符号可以参看左边的元素周期表)2、观察上表,找出碱金属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为1个递变性:从上到下)核电核数增大,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碱金属元素化学性质有没有相似性和递变性?师:碱金属半径越大,最外层电子离原子核就越远,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控制力就越小。
由此我们可以推测他们的活泼性,应该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越来越活泼。
那实际上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用实验来说明问题。
“科学探究”2:【实验】钾、钠在空气中燃烧(列表比较钠、钾燃烧的现象)【思考与交流】根据钾、钠与氧气和水反应的实验,请总结出碱金属元素的化学性质有什么相似性和递变性呢?1、与O2反应:(写出反应方程式)4 Li O2△ 2 Li2O氧化锂(注意:不是生成过氧化锂)2Na O2 △ Na2O2 (淡黄色)过氧化钠钾、铷等与氧气反应生成比过氧化物更复杂的氧化物。
高中化学_元素周期表的应用(第2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鲁科版高一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三节元素周期表的应用第2课时预测同主族元素的性质§1-3 元素周期表的应用(第2课时)预测同主族元素的性质一、【教材分析】(一)知识脉络在学过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之后,结合《化学1(必修)》中学习的大量元素化合物知识,通过对第3周期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强弱的探究,整合ⅧA族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以及对金属钾性质的预测等一系列活动,归纳得出同周期、同主族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体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元素的原子结构、元素性质(以下简称“位、构、性”)三者间的关系,学会运用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指导化学学习、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
(二)知识框架本节教学知识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即三个课时完成。
一是认识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外规律;二是预测同主族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分两个课时完成学习任务;三是“位、构、性”关系规律及应用。
本课时的是第二课时。
(三)与其它版本教材区别人教版教材是在元素周期表基础上,根据第ⅠA族和第ⅦA族元素性质的递变通过归纳得出元素周期律;而鲁科版教材则是在学过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之后,让学生根据原子结构理论预测第3周期、第ⅠA族和第ⅦA族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的递变规律和金属钾性质,再通过自己设计实验去验证。
教材这样处理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来指导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
我认为这一点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四)本课时地位和作用第二课时更是利用第一课时掌握的研究问题的方式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同主族的规律,从而进一步完善元素周期表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规律。
为第三课时研究“位、构、性”打下坚实基础。
二、【学情分析】本节是鲁科版《化学2(必修)》第一章《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第三节,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本章第一节和第二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知识,学生已经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和元素周期律的知识,认识了元素周期律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元素周期表是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初步了解了元素周期表的意义和重要用途,知道了元素周期表是今后学习化学和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
高中化学1.1元素周期表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图文
高中化学1.1元素周期表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图文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2课时)教学目标 1 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能初步学会总结元素递变规律的能力。
累计课时 2 具有把元素的性质、元素周期表的位置与元素组成微粒的结构初步联系起来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运用能力。
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元素组成微粒结构的联系实验:钾钠与水反应实验1-1 课时安排 1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一、复习导入:练习讲评导入新课:我们把ⅠA 称为碱金属族,我们为什么要把他们编在一个族呢?请同学们画出碱金属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碱金属原子结构的共同之处。
二、自主学习完成“科学探究” 三、推进新课 [思考与交流]1通过观察碱金属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你能发现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有什么共同之处吗? [实验1]将一干燥的坩埚加热,同时取一小块钾,擦干表面的煤油后,迅速的投入到热坩埚中,观察现象。
同钠与氧气的反应比较。
[实验2]在培养皿中放入一些水,然后取绿豆大的钾,吸干表面的煤油,投入到培养皿中,观察现象。
同钠与水的反应进比较。
[归纳与整理] 二、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一)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1、与非金钠钾属的反应与氧气的反应 Li+O2 Na+O2 与水的反应 Rb、Cs在室温时,遇到空气会立即燃烧。
2、与水的反应 K+H2O Na+H2O 除Na、K外,其他碱金属元素也都可以和水反应生成相应的碱与H2。
[小结] 2M+2H2O == 2MOH+H2↑ 碱性: [思考与交流] 根据实验讨论钠与钾的性质有什么相似性和不同。
你认为元素的性质与他们的原子结构有关系吗?(二)碱金属的物理性质的比较(见课本第7页)课堂练习1:例题1 变式1 [阅读教材]第7、8页典型的非金属-----卤素看看他们的性质与原子结构间是否存在联系?[归纳与整理] (三)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见课本第8页)[思考与交流]请大家根据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总结出卤素单质在颜色、状态、密度、熔沸点、溶解性等各方面的递变规律。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3.3元素(第2课时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元素周期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利用问题驱动法、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3.通过对元素周期表的深入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在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解答他们的疑问。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提高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课堂练习,500字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练习题分为基础题和提高题。基础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元素周期表基本知识的掌握,如填写元素符号、原子序数等。提高题则涉及元素周期律的应用,如预测元素的化学性质、化合价等。
2.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读取
(1)原子序数:元素周期表中每个元素的序号,代表元素原子核中质子的数量。
(2)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的平均原子质量,用于计算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3)元素符号:由一个或两个字母组成的符号,代表元素名称。
3.元素周期律及元素性质的预测
(1)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递增的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1.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认知程度不同,部分学生对周期表的结构和排列规律掌握不够熟练,需要通过直观、生动的教学手段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
2.学生在分析元素周期律及元素性质预测方面,可能缺乏系统的思维方法,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和培养。
3.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交流不畅、分工不明确等问题,教师需关注学生之间的互动,适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2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2课时一、教材分析《碱金属元素和卤素元素》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本节学习碱金属元素和卤素元素性质与结构的关系,使学生会从理论上推测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使学生能够会运用化学实验来证明其推测的正确性,进而知道元素强弱的判断依据。
本课时是学好元素性质的基础,也是学好元素周期律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对比学习碱金属元素和卤素元素性质与结构的关系;2)知道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2、能力目标:1)会从理论上推测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2)使学生能够会运用化学实验来证明其推测的正确性。
3、情感目标:学会合作学习三、教学重难点1、推测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2、运用化学实验来证明其推测的正确性,进而知道碱金属和卤素元素强弱的判断依据四、学情分析因为必修一我们已经学习了钠元素和氯元素的性质,而且学生通过预习对碱金属和卤素元素也有简单的了解,所以,本节内容碱金属和卤素元素的性质学生应该很容易接受。
五、教学方法启发、诱导、阅读、讨论、练习、探究等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通过对比学习碱金属元素和卤素元素性质与结构的关系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导学案,课内探究导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教学环境设计和布置,合理给学生进行分组。
七、课时安排一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境导入、展示目标〔提问〕碱金属是指哪一族?卤族是指哪一族?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碱金属和卤族元素的递变规律。
大家看本节的目标、重点、难点。
然后看第一个探究问题,碱金属的递变规律。
我们已经布置了同学们课前预习这部分,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让学生把预习过程中的疑惑说出来。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专题4.1.2 元素周期表(备课堂教案)
第四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第2课时元素周期表(1)通过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间的关系。
(2)知道质量数和的含义,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的含义。
【内容分析】本节内容主要讲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关于元素周期表,学生在初中已了解概貌,教材中这部分内容编写的目的是要使学生了解和熟悉周期表的结构。
本节采用“思考与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发现、归纳原子结构与周期表的关系,这里重点讨论的是周期表的族序数(“位”)与原子核外电子(“构”)的关系,为后面讨论元素性质打下基础。
之后呈现的核素的知识,是对元素概念的扩大,教材是从周期表的同“位”与原子核(“构”)的关系这一视角来讨论的。
有关放射性同位素的知识,中学物理中已有较多的介绍,此处只是简单介绍应用。
元素周期表与核素这两部分内容,可以使学生初步建立“构”“位”“性”的关系。
元素周期表的发现过程,充分体现了科学研究方法、观念和科学精神,教材在本节特别重视化学史情境的创设。
通过节引言、元素周期表的引人段落、科学史话、研究与实践等形式,呈现周期表的发现过程和意义。
例如,在元素周期表的引人段落,以门捷列夫编制第一张周期表引入,并特别强调其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编制出来的;在科学史话“元素周期表的发展”中,简述了门捷列夫周期表之前的基础和之后的发展;在研究与实践“认识元素周期表”中,还以学生体验的形式,通过关注周期表发展过程中的不同形式,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周期表。
这条化学史情境线索的呈现,能使学生发现和体会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科学态度。
此外,本节内容还可以开展“我为元素X代言”的项目式学习,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教学流程】【学习任务一】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历史已知铯和碘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请联系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并对这22种元素进行分类。
你的分类依据是?1.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分类2.按状态分类(固态、气态)3.按电子层不同分类4.按最外层电子数分类【思考】分类以后,又该如何进一步认识这些元素呢?回顾历史,在没有知道原子的结构之前,科学家们是如何系统认识元素的呢?1789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其写就的《化学概要》里,列出了第一张化学元素表,元素被分为简单金属物质、非金属物质等四大类。
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教案设计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2)使学生了解原子结构、元素性质及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三者间的关系,初步学会运用周期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原子结构的初步认识,树立对立统一的观点,知道有关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涵义及其简单的计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元素周期表的编制过程的了解,使学生正确认识科学发展的历程,并以此来引导自己的实践,同时促使他们逐渐形成为科学献身的高贵品质。
(2)使学生了解元素周期表的意义,认识事物变化由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对他们进行辩(3)使学生对核素、同位素及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有常识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引言】通过我们学习知道元素有一百多种。
那么,有没有一种工具可以把我们已知的一百多种元素之间的这种周期性很好地表现出来呢?答案是肯定的。
那就是元素周期表,也是我们本节课所要讲的主要内容。
【板书】第一节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元素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是我们学习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问】数一数元素周期表有多少个横行?多少个纵行?(7个横行,18个纵行)【讲述】我们把元素周期表中的每一个横行称作一个周期,每一个纵行称作一族。
下面,我们先来认识元素周期表中的横行——【板书】1.【学生活动】元素周期表中共有7个周期,请大家阅读课本P4的有关内容。
回答以下问题1.2.【讲述】元素周期表中,我们把1、2、3周期称为短周期,其余周期称为长周期,【投影】周期表的有关知识【板书】(1)周期序数=电子层数说明:1.除第1周期只包括氢和氦,第7周期尚未填满外,每一周期的元素都是从最外层电子数为1的碱金属开始,逐步过渡到最外层电子数为7的卤素,最后以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稀有气体结束。
2.第6周期中,57号元素镧(La)到71号元素镥(Lu),共15种元素,它们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和性质十分相似,总称镧系元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2课时
一、教材分析
《碱金属元素和卤素元素》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本节学习碱金属元素和卤素元素性质与结构的关系,使学生会从理论上推测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使学生能够会运用化学实验来证明其推测的正确性,进而知道元素强弱的判断依据。
本课时是学好元素性质的基础,也是学好元素周期律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通过对比学习碱金属元素和卤素元素性质与结构的关系;
2)知道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2、能力目标:1)会从理论上推测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2)使学生能够会运用化学实验来证明其推测的正确性。
3、情感目标:学会合作学习
三、教学重难点
1、推测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2、运用化学实验来证明其推测的正确性,进而知道碱金属和卤素元素强弱的判断依据
四、学情分析
因为必修一我们已经学习了钠元素和氯元素的性质,而且学生通过预习对碱金属和卤素元素也有简单的了解,所以,本节内容碱金属和卤素元素的性质学生应该很容易接受。
五、教学方法启发、诱导、阅读、讨论、练习、探究等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通过对比学习碱金属元素和卤素元素性质与结构的关系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导学案,课内探究导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教学
环境设计和布置,合理给学生进行分组。
七、课时安排一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境导入、展示目标
〔提问〕碱金属是指哪一族?卤族是指哪一族?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碱金属和卤族元素的递变规律。
大家看本节的目标、重点、难点。
然后看第一个探究问题,碱金属的递变规律。
我们已经布置了同学们课前预习这部分,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让学生把预习过程中的疑惑说出来。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点一:碱金属元素的有什么样的递变规律?
教师:大家提的问题提得都很棒,多媒体展示碱金属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碱金属原子结构的共同
之处。
现在同学们回答: 我们把ⅠA 称为碱金属族,我们为什么要把他们编在一个族呢? 学生: 由于元素化学性质与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一
个电子,因此它们应该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由此可推知它们也应该像碱金属的代表物钠一样,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一个电子,形成+1价的阳离子,并能与氧气等非金属元素及水发学生化学反应。
教师: 实验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讨同一族元素的性质。
[实验1]将一干燥的坩埚加热,同时取一小块钾,擦干表面的煤油后,迅速的投入到热坩埚中,观察现
象。
同钠与氧气的反应比较。
[实验2]在培养皿中放入一些水,然后取绿豆大的钾,吸干表面的煤油,投入到培养皿中,观察现象。
同钠与水的反应进比较 [学生活动,完成表格]
[思考与交流]根据实验讨论钠与钾的性质有什么相似性和不同。
你认为元素的性质与他们的原子结构
有关系吗?
[学生]有关系。
同一主族元素化学性质相似。
且
Li Na K Rb
还原性增加
碱金属的物理性质的比较
[强弱判断依据:
1.根据金属单质与水或者与酸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
置换出氢越容易,则金属性越强。
2.根据金属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化水物碱性强弱。
碱性越强,则原金属元素的金属性越强。
3.可以根据对应阳离子氧化性强弱判断。
金属阳离子氧化性越弱,则元素金属性越强。
设计意图:通过从碱金属原子的结构可推知其化学性质,让学生初步理解物质的性质主要取决于原子的
最外层电子数。
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
[过渡]刚才我们以典型的金属一族为例,下面我们以典型的非金属为例。
看看他们的性质有原子结构间是否存在联系?
探究点二:卤族元素的有什么样的递变规律?
[多媒体展示]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
[教师]请大家根据表,总结出卤素单质在颜色、状态、密度、熔沸点、溶解性等各方面的递变规律。
[学生]学生总结后板书:
颜色:浅深
状态:气液固
密度:小大
熔沸点:低高
在水中的溶解性:大小
[设问]大家能否根据卤素原子的结构特点来解释一下卤素单质在性质上的相似性与递变性呢?
[多媒体展示]卤族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同桌讨论后回答]卤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决定了他们在化学性质上的相似性(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的不同,又导致了它们得电子的难易程度不同,从而表现出氧化性的强弱不同,即结构决定性质。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看表格:卤素单质与氢气的反应。
从中我们得出什么结论?
[多媒体展示]卤素单质与氢气的反应
[学生分析上表可知]卤素和H2的反应可用通式H2+X2====2HX来表示,反应时按F2、Cl2、Br2、I2的顺序,反应条件越来越苛刻,反应程度依次减弱,形成的卤化氢的稳定性也依次减弱,与我们的推测相符。
[板书]H2+X2=====2HX(X=F、Cl、Br、I)
F2 Cl2 Br2 I2
剧烈程度:
生成的氢化物的稳定性:
[教师]我们可以通过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可以比较金属的强弱,通过卤素间的置换反应实验,比较非金属的氧化性的强弱。
[实验1]将少量新制的饱和氯水分别注盛有NaBr溶液和KI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后,在注入少量四氯化碳,振荡。
观察四氯化碳层和水层的颜色变化。
[实验2]将少量的溴水注入盛有KI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后,在注入少量的四氯化碳。
观察四氯化碳层和水层颜色的变化。
[学生讨论、分析]
[板书]Cl2+2NaBr=====2NaCl+Br2 Cl2+2Br-=====2Cl-+Br2
Cl2+2KI=====2KCl+I2 Cl2+2I-=====2Cl-+I2
[小结]卤素单质随着原子核电荷数的递增,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方面,均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但一般之中有特殊。
由此可见同一主族元素性质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由此,我们得出
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1. 与氢气反应生成气态氢化物难易;
2.单质的氧化性(或离子的还原性);
3.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H n RO m)的酸性强弱;
4.非金属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设计意图:教学过程是实现师生共同创造、共同成长的过程;本环节教学在经过前几个环节的探究学习后,将学生创新品质的培养列为重点,充分体现了现代教学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碱金属和卤族元素的递变规律,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进而知道了元素强弱的判断依据。
本课时是学好元素性质的基础,也是学好元素周期律的那么,周期表中元素、核素、同位素如何理解?及三者关系如何呢?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元素、核素、同位素的知识,大家预习这部分时要首先理解三者的概念,才能分清三者的关系。
并完成本节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作业。
九、板书设计
一、碱金属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1.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
二、卤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1.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
三、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四、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
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等学生易混、易忘的东西,最后进行课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学化学的一种重要工具,对整个中学化学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因此,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熟悉程度直接影响着其对化学的学习,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我特意把这节课内容设计成三课时。
本课时,重点讲解了碱金属元素和卤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比较枯燥而且课后的遗忘率特别高,为此,在本课时我们运用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方式,采用了分组讨论学习和演示实验的方法,旨在提高学生们学习化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的能力和观察思维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