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实验的教学设计
系统解剖学中的“三、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教案
系统解剖学中的“三、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教案一、教材分析“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是系统解剖学中关于骨骼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骨的化学成分,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以及骨的物理特性,如硬度、韧性和弹性等。
对于学生理解骨骼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医学专业二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但对于系统解剖学这一新的学科领域仍感陌生。
学生需要掌握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三、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理解其在人体中的功能和作用。
2.能力目标:能够根据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分析其在人体中的功能和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医学专业的热爱,提高其探究人体奥秘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的特点。
2.难点: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在人体中的功能和作用。
五、教学对象医学专业二年级学生。
六、教学任务分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准确掌握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理解其在人体中的功能和作用,为后续学习骨骼系统的其他内容奠定基础。
七、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授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的概念及特点。
2.直观演示法:通过图片、模型等教具展示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加深对骨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的理解。
八、教学准备1.准备骨的标本或模型。
2.制作PPT课件,包括骨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的图片、图解等。
3.准备相关视频资料,展示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及其功能。
4.布置教学场地,确保教具摆放合理,便于学生观察和讨论。
九、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行为: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出本节课主题——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
引导学生思考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与其功能的关系。
学生行为:积极参与回答问题,跟随教师的引导进入新课。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活跃度,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实验的教学设计终审稿
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实验的教学设计终审稿实验名称: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实验实验目的:1.了解骨的成分和特性;2.学习如何使用实验方法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实验原理:人的骨骼主要由无机盐和有机物质组成。
无机盐包括磷酸钙、氟化物和碳酸钙等,赋予骨骼硬度和韧性。
有机物质主要是胶原蛋白,给予骨骼强度和柔韧性。
实验材料:1.新鲜的鸡腿骨或牛骨;2.碱性溶液(如氢氧化钠溶液);3.盐酸溶液;4.羧甲基纤维素(CMC)溶液;5.彻底清洗干净的试管和滴管;6.检验盘或试验纸。
实验步骤:1.切割鸡腿骨或牛骨,并清洗干净;2.分别将鸡腿骨或牛骨放入碱性溶液中,加热反应,观察是否有气泡的释放;3.取出骨骼,将其放入少量的盐酸溶液中,观察是否有气泡的释放;4.取出骨骼,用清水彻底清洗干净;5.将清洗干净的骨骼放入CMC溶液中,涂抹在检验盘或试验纸上,观察是否有胶体形成。
数据记录和分析:1.记录反应释放气泡的情况,判断骨骼中是否含有无机盐成分;2.记录CMC溶液涂抹在检验盘或试验纸上的结果,判断骨骼中是否含有有机物质胶原蛋白。
实验结果分析:1.如果碱性溶液中有气泡释放产生,说明骨骼中含有无机盐成分;2.如果盐酸溶液中有气泡释放产生,说明骨骼中同时含有无机盐和有机物质胶原蛋白;3.如果涂抹在检验盘或试验纸上的CMC溶液形成胶体,说明骨骼中含有胶原蛋白。
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过程中要小心操作,避免伤害;2.小心使用碱性溶液和盐酸溶液,避免溅到皮肤和眼睛;3.在处理骨骼时要注意卫生和清洁。
实验延伸:1.对于生成气泡的反应,可以进一步测定气泡中的气体,以确定无机盐的种类;2.可以使用其他方法对骨中的无机盐和有机物质进行进一步的定量分析;3.可以比较不同动物骨骼的成分和特性。
实验总结:通过本实验,我们了解了骨的成分和特性,学习了实验方法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实验结果表明骨骼中含有无机盐和有机物质胶原蛋白,这两者共同赋予骨骼硬度、强度和柔韧性。
《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案例
《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案例肥乡第三中学冯秋芳一、教学思路:《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这节课选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生物学八年级教科书第15章《动物的运动》第2节《动物运动的形成》。
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它以学过的骨的结构为知识基础,通过探究实验重点介绍骨的成分及物理特性,进一步阐述人的一生中骨成分的动态变化。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
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增强。
二、教学目标(1)学会鉴定骨的成分,理解骨的成分和物理特性。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使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鉴定骨的成分,骨的成分与物理特性的关系。
四、教材处理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现有的材料、资源,这部分内容我采用边观察实物边讲解的方式认识骨的结构,介绍骨的生长。
进而学习骨的成分及物理特性。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这节课就是通过探究实验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探索,实验和思考,认识问题情景或事物之间的各种关系,找到问题的答案,从中尝到成功的喜悦。
同时应用讲解法、谈话法、比较法和指导法,引导学生自己积极主动的参与实验,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和总结的能力,创造性的完成学习任务。
六、教学设计依据现在教师在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中是一个帮助者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学生是探究活动的主动参与者,也就是从“带领学生学”转变为“引导学生学”。
七、教学对象分析初二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大,学习进程中的非智力因素起重要作用。
同时,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好表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八、教学过程(一)实验前的准备关于骨的成分,为做好鉴定骨成分的实验,在实验前先将骨处理好,煅烧的骨可以选用细长的小骨(鱼肋骨)。
这样效果较好,还可以节省时间。
在做实验前,必须指出本实验的注意事项,如怎样正确使用酒精灯,不能直接用手摸浸泡在盐酸中的脱钙骨等。
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教学案
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教学案欢城二中陈敏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实验,理解骨的成分及其物理特性、及青少年应注意坐、立、行、走的姿势。
能力目标:学生学会鉴定骨的成分并进行科学方法训练,在观察、分析、讨论过程中培养思维能力思想教育目标:通过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学生进一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继续发扬尊敬关照老人的优良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骨的成分及其物理性质教学难点骨的成的及其物理性质教学方法启发、讨论、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探究过程一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每小组的实验桌子上都有一些鱼刺,你们用手轻轻地将鱼刺折弯(不要用力过大),你们有什么感觉?是不是感觉骨既有一定的硬度又有一定的弹性?那么骨为什么会有这种物理特性呢?本小组同学讨论后,你们提出的问题是——————二作出假设: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人们将动物的骨研磨成骨粉,骨粉的主要成分是钙盐,骨也可以熬成骨胶(主要成分是骨胶蛋白),它的黏合力很强。
依据这些事实你们组作出的假设是:骨的硬度与骨中的________有关;弹性与骨中______有关。
三制定计划(一)材料用具:酒精灯,镊子,培养皿,小烧杯,清水试管架和试管,火柴,碳酸钙粉末,小药匙,稀盐酸,解剖针。
(每小组桌子上已经备好)(二)注意事项:1酒精易燃,要正确使用酒精灯,2盐酸有腐蚀性,使用时要小心,不要滴到皮肤、眼睛、衣服等上。
3盐酸浸泡过的鱼刺用镊子夹起用清水冲洗后才能用手拿。
(三)方法步骤1讨论该实验是否有设置对照的必要性2我们曾用燃烧法鉴定种子的某种成分,现在我们也用燃烧法鉴定骨中是否也含这种成分。
3取少许碳酸钙粉末放入一支试管内,倒入适量稀盐酸,观察试验现象4取一根鱼刺放在另一支试管内,倒入稀盐酸(淹没鱼刺就行),观察现象并记录四实施计划,并记录按上述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完成下表五分析讨论实验现象1骨燃烧后的剩余物质是什么?这种物质有什么特性?2在稀盐酸中不能溶解的物质是什么?这种物质有什么特性?六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骨燃烧后剩余的物质是--------------,它使骨--------;在稀盐酸中不能溶解的物质是------------- ,它使骨具有------- ,实验结果表明,骨是由------------ 和------------ 组成。
生物教案-鉴定骨的成分
生物教案-鉴定骨的成分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骨的成分及其性质。
2.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对生物科学实验的兴趣,激发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骨的成分及其性质。
2.教学难点:实验操作及观察分析。
三、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新鲜动物长骨、烧杯、酒精灯、镊子、滴管、刀片、天平。
2.实验试剂:10%盐酸、蒸馏水。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骨的结构和功能。
2.提问:骨的成分有哪些?它们对骨的性质有什么影响?二、理论学习1.讲解骨的成分:无机物和有机物。
2.介绍无机物的性质:不易燃烧,易溶于酸。
3.介绍有机物的性质:易燃烧,不易溶于酸。
三、实验操作1.实验一:测定骨中无机物的含量(1)称取新鲜动物长骨的质量。
(2)将长骨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10%盐酸,浸泡24小时。
(3)取出长骨,洗净,晾干,称取质量。
(4)计算无机物的含量。
2.实验二:测定骨中有机物的含量(1)将实验一中处理过的长骨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酒精,点燃酒精灯,加热。
(2)观察长骨的变化,直至有机物燃烧完毕。
(3)计算有机物的含量。
四、观察与分析1.让学生对比实验前后的长骨,观察其变化。
2.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骨的成分及其性质。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提问:实验中我们如何测定骨的成分?二、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享实验操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2.针对实验结果,讨论骨的成分对骨的性质的影响。
三、巩固知识1.复习骨的成分及其性质。
2.让学生举例说明骨的成分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拓展延伸1.介绍骨的成分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五、课堂小结2.强调实验操作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1.完成实验报告。
2.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骨的成分及其性质,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培养了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同时,学生对生物科学实验产生了兴趣,激发了探究精神。
《探究骨的成分》教学设计
《探究骨的成分》教学设计作者:王秀山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20年第21期一、课题名称探究骨的成分二、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新课标倡导的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学素养和探究式学习是本节课的指 ;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三、学习目标1、说出骨的成分与骨的物理特性之间的关系;学会科学鉴定骨的成分的基本方法。
2、通过燃烧和溶解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
3、通过探究式实验,使学生形成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的激情,确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学习重点理解骨的成分是决定骨的物理特性的主要因素五、学习难点鉴定骨的成分,理解骨的成分与物理特性的关系六、实验器具新鲜的鱼的肋骨、碳酸钙粉末、稀盐酸、清水、解剖盘、镊子、酒精灯等。
七、学习过程(一)实验准备1.材料选择及处理对于鉴定骨的成分实验,用来煅烧的骨我选用长而薄的鱼肋骨,脱钙骨我选用细而长的小的鱼肋骨。
这样我认为会效果较好些,还可以节省时间。
骨的脱钙需要较长时间,我在课前预先让每个学习小组的组长提前浸泡鱼骨,以便节省时间。
2.注意事项(1)使用酒精灯要注意规范操作;(2)用稀盐酸浸泡过的骨,要用镊子夹取,用清水冲洗后再观察,以防灼伤皮肤。
3.实验原理有机物:一般容易燃烧的物质;无机物:一般不易燃烧的物质。
补充:有些无机物在与稀盐酸发生化学反应时能被溶解出来。
(二)实验探究过程1.提出问题(1)体验感知:请同学们从解剖盘中取一根鲫鱼的肋骨,用手轻轻地将肋骨折弯,你会感觉到骨既有硬度又有弹性。
(2)思考问题:骨为什么具有这种物理特性呢?骨具有什么成分和特性呢?2.做出假设(1)材料:骨是由大量的活细胞组成的,大家知道活细胞的成分中既有有机物又有无机物。
那么我们可以作出的假设是:骨的主要组成成分是钙(无机物)、有机物。
(2)依据这些事实做出假设:3.设计与实施方案设置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
(1)实验组:取鱼肋骨共2根,并将鱼骨清洗干净;将一块鱼骨放在稀盐酸中浸泡20分钟,将浸泡在稀盐酸中的鱼骨取出,用清水洗净;(2)用酒精灯烧另一根鱼骨,烧2-3分钟,用酒精灯烧的鱼骨用解剖针敲击,用稀盐酸浸泡的鱼骨对折弯曲,另一块敲击且弯曲;(3)对照组:再取鱼骨1块,不做任何处理与实验组进行对比。
【教学设计】《骨的成分》教案
【教学设计】《骨的成分》教案优选精品文档欢迎下载选用鉴定骨的成分导入新课一个小孩跌倒以后,马上站起来就跑了,如果是一个老年人会是什么情况呢(学生回答)老年人可能会造成骨折。
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猜想:可能他们的骨骼中含有的成分不同这一节我们就探究骨的成分:骨有哪些成分组成一、实验准备(一)材料鸡的肋骨。
(二)用具水槽、培养皿、镊子、火柴,酒精灯。
(三)药品质量分数为10%的盐酸溶液。
二、方法步骤(一)操作过程和应注意的问题1.证实骨中含无机物的实验(1)取一段鸡的肋骨,用手试着折一下,看看它是否容易折断(2)用镊子夹住这根骨,放在火上烧,发出吱吱的响声,注意观察骨的颜色的变化,直到变成灰白色为止。
轻轻轻一敲,骨就碎了。
2.证实骨中含有机物的实验(1)取大的鸡的肋骨一根,(2)把肋骨浸泡在盛有盐酸的培养中,不久看见气泡发生,经过15分钟用镊子将肋骨夹出,用清水冲洗干净,这时失去的是无机物(3)用手捏一下失去无机物的肋骨,已经失去硬度,变得柔软,能弯曲,能打结。
这是因为肋骨中只剩下有机物了,所以变得柔韧。
讨论:骨的煅烧和骨的脱钙试验说明骨内含有什么成分?这些成分对骨的特性有什么影响?(4)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随着人的年龄增长而变化。
儿童骨里有机物较多,故弹性大而硬度小,容易弯曲;老年人骨里无机物较多,弹性小,脆性大,容易发生骨折。
成年人骨中有机物约占1/3,无机物约占2/3,这时骨最坚韧、结实。
(二)实验作业1.燃烧后的骨,一敲就碎,原因是骨中有()性()的已被烧掉,剩下的是(),虽然很(),但没有()性。
2.青少年坐立姿势应该端正,这是因为青少年骨中()成分含量高,所以骨()发生变形。
生物教案-鉴定骨的成分
生物教案-鉴定骨的成分教案主题:鉴定骨的成分教案目标:1. 了解骨的主要成分。
2. 学习鉴定不同骨组织的成分。
3. 掌握鉴定骨的成分的实验方法。
教案内容:1. 讲解骨的主要成分:a. 无机成分:主要由钙磷盐组成,约占骨质的65-70%。
b. 有机成分:主要由胶原纤维组成,其中含有一些蛋白质和其他有机物质,约占骨质的25-30%。
c. 细胞成分:骨细胞、骨髓细胞等。
2. 鉴定骨组织的成分实验方法:a. 针对无机成分的实验方法:- 取少量骨样本,加入浓盐酸中,观察是否产生气泡,产生气泡说明有钙磷盐存在。
- 用电子显微镜观察骨样本的晶体结构,确认是否为磷酸钙晶体。
b. 针对有机成分的实验方法:- 取少量骨样本,加入稀盐酸中,加热,观察是否有氨水味,有氨水味说明有胶原纤维存在。
- 使用荧光染色法或电镜观察骨样本的细胞结构,确认是否有胶原纤维存在。
3. 实验操作:a. 先取少量骨样本,尽量选择干燥的骨头,避免对骨髓的影响。
b. 针对无机成分进行实验:- 加入浓盐酸中,观察是否产生气泡。
- 如产生气泡,可以进一步用电子显微镜观察晶体结构。
c. 针对有机成分进行实验:- 加入稀盐酸中,加热,观察是否有氨水味。
- 如有氨水味,可以使用荧光染色法或电镜观察细胞结构。
教学资源:1. 骨样本(可以是干燥的动物骨头或骨片)。
2. 浓盐酸和稀盐酸。
3. 电子显微镜和荧光染色试剂(可选)。
评估方法:1. 学生能够正确描述骨的主要成分。
2. 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实验方法鉴定骨组织的成分。
3. 学生能够正确操作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拓展活动:请学生搜索和分享其他鉴定骨的成分的实验方法,并进行更深入的讨论和实验。
鉴定骨的成分生物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鉴定骨的成分生物教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骨的成分及其鉴定方法。
2. 掌握使用盐酸脱钙法鉴定骨的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 骨的成分及其鉴定方法。
2. 盐酸脱钙法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1. 盐酸脱钙法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2. 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的鉴定方法。
二、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骨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骨的成分有哪些。
2. 讲解:介绍骨的成分包括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有机成分主要是胶原蛋白和黏多糖,无机成分主要是钙盐。
3. 实验操作:步骤1:准备骨样本,将骨样本放入盐酸中浸泡。
步骤2:观察骨样本在盐酸中的变化,记录观察结果。
步骤3:将浸泡后的骨样本取出,清洗干净。
步骤4:观察清洗后的骨样本,记录观察结果。
4. 讨论:根据实验结果,分析骨的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的鉴定方法。
5. 总结:强调盐酸脱钙法在鉴定骨的成分中的应用,以及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
三、课后作业1. 复习骨的成分及其鉴定方法。
2. 思考还有哪些方法可以用来鉴定骨的成分。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了解了骨的成分及其鉴定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骨样本的变化,并及时记录观察结果。
要强调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确保实验的安全性。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熟练掌握骨的成分及其鉴定方法。
2. 学生能正确操作盐酸脱钙法实验。
3. 学生能根据实验结果分析骨的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的鉴定方法。
六、实验材料与仪器1. 骨样本:牛骨或猪骨。
2. 盐酸:分析纯,浓度为10%。
3. 玻璃试管:直径至少2cm,高度适当。
4. 镊子:用于取出骨样本。
5. 滴定管:用于准确量取盐酸。
6. 实验台:用于放置骨样本和仪器。
七、实验步骤1. 准备骨样本:将骨样本清洗干净,去除表面的杂质。
2. 浸泡骨样本:将骨样本放入玻璃试管中,加入足够的盐酸,使骨样本完全浸泡在盐酸中。
“骨的特性与骨的成分之间的关系”实验教学设计-精选文档
“骨的特性与骨的成分之间的关系”实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提出问题教师引导提出问题:这是一根鱼肋骨,用手轻轻地将鱼肋骨折弯,我们会感觉到骨既有一定的硬度又有一定的弹性,那么骨为什么会有这种物理特性呢?问题:骨的特性与什么有关系?二、作出假设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人们将动物的骨磨成骨粉,骨也可以熬成骨胶,骨粉和骨胶的主要成分都是钙盐和蛋白质。
假设:骨的硬度与骨中的无机物有关,骨的弹性与骨中的有机物有关。
三、实验1.骨的煅烧(原理:有机物分解,留下的是不能燃烧的无机物)。
①实验操作:用镊子夹住一小段鱼肋骨放在酒精灯上持续煅烧,直至鱼肋骨变成灰白色。
②现象:观察在煅烧过程中鱼肋骨的颜色变化,用镊子轻轻敲打煅烧后的鱼肋骨。
③结果:鱼肋骨在煅烧的过程中,首先变黑,然后再变成灰白色。
用镊子轻轻敲打煅烧后的鱼肋骨,鱼肋骨粉碎。
2.骨的脱钙(原理:无机物酸解,留下的是有机物)。
①实验操作:将一根较大的鱼肋骨浸入盛有质量分数为10%的盐酸的试管中,大约15 分钟后,用镊子取出鱼肋骨,并用清水漂洗。
②现象:观察鱼肋骨的周围是否有气泡产生,观察鱼肋骨是否变软,是否软得可以打结。
③结果:鱼肋骨的周围有气泡产生,脱钙后的鱼肋骨软得可以打结。
3.脱钙后骨的煅烧。
①实验操作:将在10%盐酸中浸软的鱼肋骨用吸水纸擦干后,置于酒精灯上煅烧。
②现象:观察鱼肋骨在燃烧的过程中有什么变化。
③结果:鱼肋骨能够燃烧,烧到最后并没有变成灰白色,而是呈现黑色并且所剩无几。
4.煅烧后骨的脱钙。
①实验操作:再取一小段鱼肋骨放在酒精灯上煅烧,将煅烧变成灰白色的鱼肋骨浸入 10%的盐酸中。
②现象:观察鱼肋骨的周围是否有气泡产生,大约 15 分钟后,观察鱼肋骨有什么变化。
③结果:鱼肋骨的周围是有气泡产生,大约 15 分钟后,鱼肋骨基本上完全溶解。
四、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在分析实验现象的过程中,先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然后在班内展示交流,最后教师总结。
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教学案
何黄玉湘中学教学案课题: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课型:实验课班级:学生姓名:使用时间:学习目标:尝试探究骨的成分,分析骨的成分和骨的特性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尝试探究骨的成分,分析骨的成分和骨的特性之间的关系。
学习过程:精彩导入:一、自主探究1、盐酸和酒精灯的注意事项,保证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安全。
酒精灯使用“点燃切莫对,熄灭盖帽莫吹”;盐酸在使用过程中要防止盐酸对衣物和皮肤的,取脱钙骨时不要用手。
)2、实验仪器和用具:材料,大鱼的肋骨(自带)10根。
一个,15%的盐酸一杯,天平称一个,称量纸两张、一个、火柴、清水、吸水纸。
二、互动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探究一:以鱼骨为材料,探究骨的特性(一)实验步骤:1.取同一种鱼的相同部位的鱼骨共3块,并将鱼骨清洗干净;2.将一块鱼骨放在稀盐酸中,浸泡分钟;3.用酒精灯另一块鱼骨,烧2-3分钟;4.将浸泡在稀盐酸中的鱼骨取出,用清水洗净;5.用酒精灯烧的鱼骨用解剖针敲击,用稀盐酸浸泡的鱼骨,另一块敲击且弯曲;进行对比。
(二)实验结果1.骨燃烧后燃烧掉了,剩余了无机物。
无机物可以使骨骼变得更、更脆,无机物有钙等,骨的主要成分是。
2.骨在稀盐酸中浸泡后溶解了,剩余了有机物。
有机物可以增加骨的。
探究二:探究骨成分的含量[问题] 骨中有机物和无机物各占多少?[假设] 如果成年动物骨中有机物约占,无机物约占2/3,那么,取大鱼的骨煅烧后,骨的重量将减少,将大鱼的骨用15%的盐酸浸泡后,骨的重量将减少。
[设计并完成实验]实验类型——实验法煅烧前的重量与煅烧后的重量的对比酸浸泡前的重量与浸泡后的重量的对比[材料用具]大鱼的肋骨、镊子、酒精灯、试管、火柴、15%的盐酸、清水、天平。
[方法步骤]一、煅烧骨1.取大鱼的肋骨,称一下重量,记录数值2.用镊子夹住骨放在酒精灯煅烧至变成灰白为止。
(注意观察骨的颜色有什么变化?有无特殊的气味逸出?)3.冷却后再称重,记录数值4.轻轻敲打这根煅烧的骨,结果如何?二、酸浸泡骨1.取大鱼的肋骨,称一下重量,记录数值2.把骨浸入试管的稀盐酸中15—20分钟左右。
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上册15.2《动物运动的形成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优秀教学案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运动员在比赛中精彩动作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骨和关节在运动中的作用;
2.提问:“你们知道骨和关节是如何支持人体运动,并保持运动姿势的吗?”激发学生对骨和关节的兴趣;
3.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二)讲授新知
1.利用多媒体展示骨的成分和特性的PPT,讲解骨的有机物和无机物的作用和含量;
三、教学策略
(一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骨和关节的结构;
2.通过现实生活中的运动场景,让学生感受到骨和关节在运动中的作用;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骨的成分和特性与运动的关系;
4.设计实验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的过程。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探究骨的成分、物理特性和功能;
4.定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反馈,帮助他们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我会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让他们在合作中学习、在交流中成长,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将用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去关爱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体验到生物学的魅力。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积极进取的精神,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4.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学以致用的意识,使他们认识到生物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我将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我会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让他们在合作中学习、在交流中成长,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将用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去关爱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体验到生物学的魅力。
骨的成分及特性教学设计1
第15章第2节动物运动的形成〔第二课时〕《骨的成分及特性》教学设计授课人:双流区九江初级徐开秀授课对象:八年级五班授课地点:录播室一、教学目标〔一〕知识:1、知道骨的组成成分包括无机物和有机物,理解骨的特性与骨的成分的关系;2、理解不同年龄阶段骨中成分的比例。
3、稳固实验探究活动的根本步骤和要求。
〔二〕能力:1、对探究问题能作出合理的假设,并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分析结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及思维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讨论活动中,学会交流与表达,学会与人合作;2、根据骨的成分知识,自觉养成坐、立、行的正确姿势,增强关爱老年人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活动:探究骨的成分,理解骨的特性与骨的成分的关系;2、不同年龄阶段骨中成分的比例。
三、教学难点:活动:探究骨的成分,理解骨的特性与骨的成分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以“启发—探究〞法为主,辅之以讨论法和讲授法。
五、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探究实验相关材料。
六、教学过程板书设计:骨的成分及特性有机物:柔韧,使骨有弹性无机物教学反思:本课通过举重运发动能承受的压力引入新课,教师通过演示实验:探究骨的成分及特性,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再通过现象分析骨的特性。
通过学习,学生认识了不同年龄段的骨的特性,懂得我们要关爱老年人的原因。
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以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现象,并结合学生自身举例,让学生知道正确的坐、立、行的姿势对自己的重要性。
本课缺乏之处:教师演示,学生观看,具有直观性,但学生的动手和合作能力没有得到锻炼。
将老师演示改为学生分组实验,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也能培养学生的能力。
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实验的教学设计
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实验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骨的成分和物理特性;(2)、学会用化学方法鉴定骨的成分。
过程与方法:(1)、通过测试股成人骨的压力数据理解还将有成分与物理特性有密切关系;(2)、通过燃烧和溶解实验,使学会鉴定骨的成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和创新意识。
(2)、通过探究式实验,使学生形成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的激情,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理解骨的成分是决定骨的物理特性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鉴定骨的成分,理解骨的成分与物理特性的关系。
【实验器具】新鲜鲢鱼的肋骨、碳酸钙粉末、稀盐酸、清水、解剖盘、镊子、酒精灯等。
【教学过程】一、实验前的准备:对于鉴定骨的成分实验,煅烧的骨我选用长而薄的鱼肋骨,脱钙骨我选用细而长的小的鱼肋骨。
这样我认为会效果较好些,还可以节省时间。
骨的脱钙需要较长时间,我在课前预先做好一份,待学生在实验操作完毕后,可以先观察我预先做好的那份实验结果。
在学生做实验前,必须强调指岀本实验的注意事项:怎样正确使用酒精灯,不能直接用手摸浸泡在盐酸中的脱钙骨,以防灼伤等。
二、知识介绍:有机物:一般容易燃烧的物质;无机物:一般不易燃烧的物质。
补充:有些无机物在与稀盐酸发生化学反应时能被溶解出来。
三、实验探究过程:1•提岀问题:(1)、体验感知:请同学们从解剖盘中取一根鲫鱼的肋骨,用手轻轻地将肋骨折弯,你会感觉到骨既有硬度又有弹性。
(2)、思考问题:骨为什么具有这种物理特性呢?骨具有什么成分和特性呢?2.做岀假设:(1)、阅读课文: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将各种动物的骨研磨成骨粉,骨粉含有丰富的钙质。
骨也可以熬制骨胶,骨胶的黏合力很强。
(2)、依据这些事实做岀假设:骨的主要组成成分是钙(无机物)、有机物。
3.设计与实施方案:设置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
(1).实验组:取鲫鱼的相同部位的鱼骨共2块,并将鱼骨清洗干净;将一块鱼骨放在稀盐酸中浸泡20分钟,将浸泡在稀盐酸中的鱼骨取出,用清水洗净;(2)、用酒精灯烧另一块鱼骨,烧2-3分钟,用酒精灯烧的鱼骨用解剖针敲击,用稀盐酸浸泡的鱼骨对折弯曲,另一块敲击且弯曲;(3)、对照组:再取鱼骨1块,不做任何处理与实验组进行对比。
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上册15.2《动物运动的形成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实验教学设计
3.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总结:骨骼是人体运动的基础,骨的成分和特性决定了其功能。
4.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动物运动的形成: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
(二)讲授新知
1.教师简要介绍骨的组成成分,包括有机物、无机物和水。
2.详细讲解骨的物理特性(如弹性、硬度、抗弯性)及其与动物运动的关系。
4.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思考生物学现象,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五、作业布置
1.请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选取一种动物,分析其骨骼结构与运动功能的关系,并撰写一篇小论文,字数在500字左右。
2.设计一道关于骨的成分和特性的实验题目,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原理、步骤等进行设计,并在课后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结果。
难点:如何通过实验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并将其与动物运动功能相结合。
2.重点:实验教学中的观察、分析、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难点: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中提炼出生物学原理,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
(2)利用实验教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观察、思考、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点评,指出共性问题,进行讲解。
4.鼓励学生互相讨论、交流,共同解决练习中的难题。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骨的成分、特性及其在动物运动中的作用。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提出疑问,教师解答。
3.强调骨骼健康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骨骼保健知识,树立健康生活观念。
4.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提高学生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鉴定骨的成分生物教案
鉴定骨的成分生物教案
课型:实验课
一、目的要求:
1、知道骨的成分和物理特性
2、学会鉴定骨的成分,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
二、材料用具:
大鱼的’肋骨或小动物的一段骨,镊子,酒精灯,试管,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清水,火柴。
三、教学过程():
1、诊断补偿:
1)骨的结构包括那三部分?
2)骨髓填充在和的空隙内。
2、实验步骤:
1)、骨的煅烧:用镊子夹住一段骨,放在酒精灯上煅烧,同时注意观察骨的颜色变化,待骨变得时,将酒精灯移开,轻轻地敲打这根煅烧骨,看结果如何?。
2)、骨的脱钙:将大鱼的一根肋骨浸入试管里质量分数为的盐酸中,过15分钟左右,用镊子夹住,看它是否变得软了,如果已经变柔软,即可取出,用洗去盐酸。
试一试,能否将这根肋骨弯曲或打成结?
讨论:
1)、在骨的煅烧或脱钙过程中,你观察到哪些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2)、煅烧后的骨和脱钙的骨各有什么物理特性?
3)、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3、注意的问题:
1)、酒精灯正确使用
2)、鱼骨从盐酸中取出要用清水冲洗去盐酸,并避免损伤皮肤。
4、讨论、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1)、实验结果说明骨是由硬脆的无机物和柔韧的有机物组成。
2)、骨的物理特性主要表现在硬度和弹性两个方面。
5、填写实验报告册,小组讨论矫正。
教后记:本实验操作简单,结果明显解决了学生日后记忆中易混淆的知识。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实验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骨的成分和物理特性;
(2)、学会用化学方法鉴定骨的成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测试股成人骨的压力数据理解还将有成分与物理特性有密切关系;
(2)、通过燃烧和溶解实验,使学会鉴定骨的成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和创新意识。
(2)、通过探究式实验,使学生形成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的激情,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理解骨的成分是决定骨的物理特性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鉴定骨的成分,理解骨的成分与物理特性的关系。
【实验器具】
新鲜鲢鱼的肋骨、碳酸钙粉末、稀盐酸、清水、解剖盘、镊子、酒精灯等。
【教学过程】
一、实验前的准备:
对于鉴定骨的成分实验,煅烧的骨我选用长而薄的鱼肋骨,脱钙骨我选用细而长的小的鱼肋骨。
这样我认为会效果较好些,还可以节省时间。
骨的脱钙需要较长时间,我在课前预先做好一份,待学生在实验操作完毕后,可以先观察我预先做好的那份实验结果。
在学生做实验前,必须强调指出本实验的注意事项:怎样正确使用酒精灯,不能直接用手摸浸泡在盐酸中的脱钙骨,以防灼伤等。
二、知识介绍:
有机物:一般容易燃烧的物质;
无机物:一般不易燃烧的物质。
补充:有些无机物在与稀盐酸发生化学反应时能被溶解出来。
三、实验探究过程:
1.提出问题:
(1)、体验感知:请同学们从解剖盘中取一根鲫鱼的肋骨,用手轻轻地将肋骨折弯,你会感觉到骨既有硬度又有弹性。
(2)、思考问题:骨为什么具有这种物理特性呢?骨具有什么成分和特性呢?
2.做出假设:
(1)、阅读课文: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将各种动物的骨研磨成骨粉,骨粉含有丰富的钙质。
骨也可以熬制骨胶,骨胶的黏合力很强。
(2)、依据这些事实做出假设:骨的主要组成成分是钙(无机物)、有机物。
3.设计与实施方案:设置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
(1).实验组:取鲫鱼的相同部位的鱼骨共2块,并将鱼骨清洗干净;将一块鱼骨放在稀盐酸中浸泡20分钟,将浸泡在稀盐酸中的鱼骨取出,用清水洗净;
(2)、用酒精灯烧另一块鱼骨,烧2-3分钟,用酒精灯烧的鱼骨用解剖针敲击,用稀盐酸浸泡的鱼骨对折弯曲,另一块敲击且弯曲;
(3)、对照组:再取鱼骨1块,不做任何处理与实验组进行对比。
4.观察实验现象及记录实验结果。
5.实验结论。
骨的主要组成成分是钙(无机物)、有机物。
主要表现在硬度和弹性两个方面。
6.交流与讨论:
【思考与练习】
1.骨为什么既坚硬又有弹性?
答:因为(1).骨燃烧后燃烧掉了有机物,剩余了无机物。
无机物可以使骨骼变得更硬脆,使得无机物含有钙,所以骨的主要成分是钙。
(2).骨在稀盐酸中浸泡后溶解了无机物,剩余了有机物。
有机物可以增加骨的柔韧性,所以骨的主要成分是有机物。
2.青少年为什么要注意坐、立、行的正确姿势?应该有哪些正确姿势?
答:因为骨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比例随年龄而变化,所以儿童和青少年弹性大,硬度小,不易骨折,但易发生变形;成年人既有硬度又有弹性,而且抗压力非常强;老年人弹性小,硬度大,容易发生骨折。
附:
《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实验报告
年月日
八年级班姓名
合作者
指导教师
【教师评定】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会设计实验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
2.对探究骨成分实验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并得出实验结论;
【材料器具】
自备鲫鱼的肋骨、碳酸钙粉末、15%的稀盐酸、解剖盘、镊子、酒精灯、试管、试管架等。
【注意事项】
(1)使用酒精灯要注意安全;
(2)用稀盐酸浸泡过的骨,要用镊子夹取,用清水冲洗后再观察,以防灼伤。
【方法步骤】
1.提出问题
从解剖盘中取一根鱼的肋骨,用双手轻轻地将肋骨弯曲,你会感觉到骨既有硬度又有弹性。
骨为什么有这种物理特性呢?本组同学讨论后,提出的探究性问题是:()。
2.作出假设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将各种动物的骨研磨成骨粉,骨粉含有丰富的钙质。
骨也可以熬制骨胶,骨胶的黏合力很强。
依据这些事实你组作出的假设是:骨的成分中可能有:()。
3.制定计划
(1)同学们曾经用燃烧法鉴定种子的某种成分(),能否借鉴燃烧法鉴定骨中是否含有这种成分()
(2)取少许白色的碳酸钙粉末,放入盛有稀盐酸的小试管内,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请同学们思考和讨论:若用稀盐酸浸泡鱼骨,将会得到怎样的结果?()
(3)制定探究骨成分的实验计划时,是否有设置对照的必要性?()
(4)将本组计划选用的实验材料、实验用具和药品试剂列出清单,并按照清单检查实验台上是否有必要的实验材料和设备?
4.实施计划(教师展示下列表示格式进行实验指导)
(1)小组内做好明确分工。
(2)参考下列表格,记录本组的实验现象。
6.表达交流与评价
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进行科学探究的结果,展示实验处理材料。
【拓展】
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随着人的年龄增长而变化。
【讨论】
1.骨中能够燃烧的物质是什么?这种物质有什么特性?
2.骨燃烧后的剩余物质是什么?这种物质有什么特性?
3.骨浸泡在稀盐酸中,被溶解的成分是什么?这种物质有什么特性?
4.骨浸泡在稀盐酸中,不能溶解的物质是什么?这种物质有什么特性?
【课后反思】本实验操作简单,但实验结果解决了学生在记忆中易混淆的知识。
为做好鉴定骨成分的实验,煅烧的骨选用细而长的薄片,脱钙的骨也选用细长的鱼肋骨。
这样效果较好;还可以节省时间。
骨的脱钙需要一定的时间,我在课前事先做好一份,待学生在课堂上操作完后。
可以先观察教师事先做好的那份结果,课后再观察自己所做的结果。
在学生做实验前,我还指出了本实验的注意事项如怎样正确使用酒精灯,不能直接用手去触摸浸泡在盐酸中的脱钙骨,以防灼伤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