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古诗两首》知识点汇总苏教版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两首 枫桥夜泊 课件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两首 枫桥夜泊 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30c3fc150e2524de5187e2b.png)
江枫渔火对愁眠
看着江上的渔火。勾起了我对 故乡的怀念,使满怀这俩句诗描写的事物有:姑苏城寒 山寺 夜半钟声 客船 诗句的意思是:姑苏城外那寒山古寺,半 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里。
六、开阔视野,拓展延伸。
•
1.你愁过吗?是否看到了哪些美好的东西使 你更愁了呢?看,诗人写得多真实呀!带着诗人 的愁,想一想自己曾有过的愁,我们再来读这首 诗,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2.情境创设,加深理解 这船家可是个热心人,一大早就来叫张继了:张公 子,张公子,起床了吗?哟,看你眼睛通红通红 的,怎么?昨晚没睡好?你没睡好,那你在做什 么? 诗人经历过了无数个夜晚,但是这个夜晚却与众 不同,在诗人眼中,这是一个怎样的夜? 3.在诗意的氛围中,齐声诵读诗文。
词语释义
• • • • 泊:船靠岸停止不动时为“泊”。 江枫:江边的枫树。 渔火:渔船上的灯火。 对愁眠:是说作者对飒飒枫叶和闪闪的渔 灯,因身在旅途,心绪难宁,愁苦难眠。
月落乌啼霜满天
月亮沉落后乌鸦发出声声的啼 叫,寒冷的秋霜充满着四周 。
诗的首句,写了午夜时分三种 有密切关连的景象:月落、乌 啼、霜满天。
五· 赏析品味,体会意境。
1.细读古诗,想想古诗描写了哪些景物,诗人
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2.诗人到底因为什么而愁呢?愁
3.从哪些景物中,你能感觉到诗人的忧愁?
4. 朗读,背诵。
。
• 体会诗人的思想 感情
愁:科举落第后对
前途的迷茫 ,对故 乡的思念 。
作者简介
张继,襄州人(湖北襄 阳),字懿孙,唐代诗人, 曾中过进士,当过洪州(江 西南昌)的盐铁判官。他的 诗语言明白自然,不追求刻 意的雕琢,内容多是旅游中 的写景或朋友聚会中的酬谢, 也有关心人民,描写“安史 之乱”中战争破坏的作品。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说课稿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e3dc5874dd88d0d232d46a12.png)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说课稿尊重的列位评委:大伙儿好!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两首》。
(板书)第一说教材古诗是古典文学宝库中艺术奇葩。
《山行》和《枫桥夜泊》是两首脍炙人口的唐诗。
作者别离是杜牧和张继。
这两首诗的相同的地方是所写的内容,都是秋季的景象,而且在写作方式上,都是借景抒情。
但诗人抒发的情感却是截然不同的,这正是两首诗的不同的地方。
杜牧的《山行》写的清新明丽,这首诗的文眼是“停车坐爱枫林晚”的“爱”字,围绕那个字,诗人刻画了一幅山林秋色图,表达了对秋季、对枫林、对自然的喜爱。
张继的《枫桥夜泊》写得凄冷孤寂,这首诗的文眼是“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愁”字,围绕那个字,诗人刻画了一幅秋夜羁旅图,表达了孤独、愁闷、难过的心情。
二、说学情小学生思维活跃,经历能力强,擅长背诵。
尤其是对仗整齐、节拍明快、音韵和谐的古诗,读上几遍,就能够熟读成诵。
因此,孩童时期正是朗诵古诗的黄金时期。
依照教材的编排,学习这两首诗的时刻是在秋季开学以后,正是秋意渐浓的时节,学生有这方面的生活体验。
另外,学生在二年级还学过描述秋季的课文《秋游》,学生有这方面的认知积存。
这是对学生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的分析。
三、说教学目标依照语文课程标准和年段目标的要求,和文本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确信如下学习目标。
一、会写8个生字,把握“石径、霜叶”等词语。
二、朗诵古诗,背诵古诗,培育学习诗歌的爱好。
3、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中的景象和表达的情感。
四、说重难点重点是:朗诵古诗,背诵古诗,了解诗词大意。
难点是: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不同的情感。
五、说教法学法我以为,教法和学法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
要以学法为中心,教法要服务于学法。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明白得能力较弱,古诗又言简意赅,意境深远。
因此,不能字斟句酌,只要知其大意,熟读成诵就能够够了。
依照古诗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要紧采取以境促读、以读代讲的教学方式。
设计这些方式的起点是学生,是学生的心智水平,落脚点仍是学生,是学生素养的形成和进展。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古诗两首》教案设计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古诗两首》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8d4566c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15.png)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 3 课《古诗两首》教案设计教课目的:1、理解诗的意思,认识秋季红叶的特色,领会诗人热爱秋季,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领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觉诗歌美的境界。
3、能有感情地朗诵课文,学生会背诵。
教课要点: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诗美的境界。
教课难点:领会诗美的境界,获取审美的欢乐。
教课过程:一、导入新课:1、讲话:同学们,一年四时,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何?(生思虑,后沟通,教师必定学生所说)由于有了春、夏、秋、冬,因此我们看到了一个巧妙、美丽的大自然。
有人说:“秋风扫落叶,何等悲凉冷清!”但是,在诗人杜牧眼中,秋季枫叶的生命力忧如比春季鲜花的生命力还要旺盛,晚秋的风景也相同生机盎然,充满活力。
今日,我们将学习他的《山行》。
2、板书:山行杜牧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1、自由朗诵2、学生,相互价3、4、出示学古的方法,。
(1)知人,解;(2)抓字眼,明意;(3)句,悟情。
5、依照学法,四人小合作,利用文中的注或前采集的料,学古。
6、小沟通。
(1)介人杜牧;(2)认识目意思:山行:在山上行走。
(3)字解:寒山:暮秋的山林(寒山:暮秋季,天气冷,山上草木枯黄,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指秋季的山)。
歪:在首中 xi á,意思仍当歪解,里有波折不直的意思。
坐:因;:真,迷恋的意思。
于:比⋯⋯更。
(4)学生依照小句意思。
(大概认识即可)(5)教点:a、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差别:深:浓重,浓烈;生:生出,存有。
(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漂移各种动向,也说明山很高。
b、第 4 句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绘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衬托。
诗人为何用“红于”而不用“红如”?由于“红于”不单点优秀彩娇艳,并且显得更耐寒,经得刮风霜考验。
c、相同写红叶的诗句,先人也留下很多,如“林间暖酒烧红叶”“红树青山好放船”,比较而言,杜牧的写法幸亏哪儿?(在暮秋节气,诗人欣喜地觉察,枫叶流丹,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娇艳。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古诗两首》知识点汇总苏教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古诗两首》知识点汇总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c24fdc4e0b4e767f5acfce5e.png)
第三课《古诗两首》
1、《山行》和《枫桥夜泊》这两首诗都是写秋景的。
2、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远上的意思是向山的远处伸展。
句意:深秋时节,山间有一条石子小路,弯弯曲曲的伸向远方。
在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的有几户人家。
3、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句意:我停下车子,是
因为我喜欢这深秋的枫林晚景。
被霜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鲜花
还要红艳。
坐是“因为”的意思。
“于”是“比”的意思。
其中
“霜叶红于二月花”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
4、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句意:月亮渐渐地落下去,栖息在树上的乌鸦又在啼叫,到处弥漫着寒霜。
只有江边的枫树、晃动的渔火陪伴着我,难以入眠。
5、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到是“送到、传到”的意思。
句意:在这充满寒意的半夜,只有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
悠扬回荡,传到船上来。
6、《山行》写的是诗人杜牧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7、《枫桥夜泊》写的是夜间停船枫桥的所见所闻。
作者张继看到了霜天、残月、江枫、渔火、古寺、客船,听到了乌啼和钟声,勾画了一幅秋江夜泊图,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情。
泊:停船靠岸。
到:送到,传到。
8、再收集一首有关秋天的诗。
《夜书所见》《静夜思》。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3、古诗二首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3、古诗二首](https://img.taocdn.com/s3/m/95d55626580216fc700afd74.png)
池上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 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
浮萍一道开。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小娃:男孩儿或女孩儿 撑:撑船 ,用篙使船前进。 艇:船。
白莲:白色的莲花。
诗意:小孩儿乘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 莲回来。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不解:不知道;不懂得。 踪迹: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留下的痕迹。 浮萍: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下面有须根, 夏季开白花。
描 写 古 代 儿 童 生 活 的 诗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句诗体现了牧童神态和动 作的变化 : 本来唱着歌忽然就 闭口不唱了,他聚精会神地 注视着树上的鸣蝉。这句诗 与上句诗是因果关系,“忽 然闭口立”的原因是“意欲 捕鸣蝉”,表现了牧童的聪 明机敏。
《所见)这首诗通过描写牧 在捕捉树上鸣蝉的情景.描 绘出一个栩相如生的牧童 形象,抒发了诗人对乡村 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意欲:心想,想要。 闭口:闭上嘴巴,诗中指停止唱歌。 立:站立,不动。
诗意:大概是想捕捉正在树上鸣叫的 蝉儿,他急忙停止唱歌,在树下站住。
“意欲捕鸣蝉”这句诗的情景是诗人看到的吗?
从意欲可知,这句 诗是诗人的猜想。
“忽然闭口立”体现了牧童哪些方面的变化?牧 童为什么“闭口立”?
古 诗 二 首
重点字
偷 振
迹 意
浮 欲
萍 忽
会读的字
艇 莲
踪
樾
蝉
词语
偷采Hale Waihona Puke 歌声踪迹振动
浮萍
意欲
黄牛
忽然
多音字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3古诗两首第二课时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3古诗两首第二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95b87608a6c30c2259019ea8.png)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背诵《山行》
2、《山行》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色?
二、学习第二首诗《枫桥夜泊》
1、揭题,解题。
(1)板书课题。
(2)指名读题。
(3)解题。
(4)介绍作者。
2、自学课文。
(1)轻声读课文,读好字音,画出生字词。
(2)自读课文,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查词典。
(3)想想每首诗的意思,同座可以讨论。
3、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
(2)指名读课文。
(3)质疑。
4、理解每句话。
(1)理解一二句。
轻声读一、二句边读边想象诗句中的描绘的画面。
这是什么季节?从那儿可以看出来?这是诗人的心情诗什么样的?理解“愁”。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两句话的意思?指名回答。
(2)学习第三、四句。
指名读三、四句。
回答问题。
①“姑苏”在什么地方?
②到是什么意思?
③说说三四两句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5、总结全诗,体会情感。
这首诗描写哪些景物?抒发了诗人什么心情?
6、指导朗读,练习背诵。
读的时候注意停顿和重音。
范读,练读,指名读,齐读。
练习背诵。
7、指导书写。
三、布置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背诵课文。
3、抄写词语。
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所见所闻。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知识点汇总苏教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知识点汇总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29eea24010a6f524ccbf8558.png)
古诗
1、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枫桥夜泊<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3、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4、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5、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6、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7、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8、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9、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10、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1、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苏教版三上《古诗两首》
![苏教版三上《古诗两首》](https://img.taocdn.com/s3/m/917bea1314791711cc79176b.png)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学习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3课【学习目标】1.借助汉语拼音,能够准确无误地认读8个生字,区分形近字。
2.借助文中的插图理解诗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所看到的画面,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通过对比诵读,感受两首诗所表达的作者不同的内心世界,乐于讲述自己的理解,交流中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4.搜集资料,尝试抓住要点,展示并交流自己搜集的作者生平资料,拓展文本资源,在角色体验、对比与情境创设朗读中揣摩、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养成正确搜集与处理信息及课外积累的好习惯。
5.欣赏两首诗中所描绘的不同的秋景,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趣,逐渐具有阅读和积累古诗的愿望。
【目标分解依据】1.基于课程标准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观点,以及第二学段(3—4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搭建师生间民主平等交流的平台,以实现学生、老师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达到三者情感的交融。
古诗教学的关键与难点都在如何引领学生在吟诵浅显的诗句中,披文入情、披文入境,从而触摸诗句背后所蕴藏的积淀千年文化内蕴。
因此,本课教学设计力求改变古诗教学中“讲词意→记内容→背中心”这种机械呆板的旧模式,努力引领学生在自读自悟,教师适时点拨中品诗意,悟诗韵。
通过反复吟诵、想象补白、情境对话、切己体悟,探询诗歌传达出的情趣,在学生脑海植下一个个生动而充满文化内涵的意象。
让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2.基于教材特点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语言精练、意境优美、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体现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是学生接触了解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绝好途径。
《山行》、《枫桥夜泊》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两首》中的两首诗,这两首都是以“秋”为主题,将诗、景、画、情巧妙的融为一体的诗歌。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两首PPT课件苏教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两首PPT课件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e428c14ca98271fe910ef942.png)
山 行
唐朝· 杜牧
jì ng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shuāng 霜叶红于二月花。
寒山:深秋天凉,山 带寒意。 石径:石头砌成的小路。 斜: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 古音读作xiá。 白云生处:山向远处伸展。 坐:因为。 红于:比……还要红。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 弯弯曲曲的小蜿蜒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 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 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 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 飘浮的地方,有几处石彻成的石屋石墙。这片 片白云遮住了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 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 一种景色吧。
意译
石路蜿蜒远远地伸向山崖, 白云升腾处依稀有些人家。 停车只因喜爱傍晚的枫林, 经霜枫叶竟红过二月的鲜花。
欣 赏
如果此时此刻,你 也与诗人一起来到 了山脚下,看到这 秋天傍晚的美景, 看到这火红的枫叶, 你会想什么?说什 么呢?让咱们一起 走近诗人共同欣赏。 (也许我们也会与 诗人一起情不自禁 地赞道:霜叶红于 二月花。)
怀着旅愁,似睡非睡。姑
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 有姑苏山而得名。寒山寺: 在今苏州西枫桥附近的一座 古寺,因唐初著名诗僧寒
sū chãng 姑 苏 城
wài 外
yâ bàn zhōng shēng dào kâ chuán 夜 半 钟 声 到 客 船。
山曾住这里而得名。 夜
半钟声:唐代寺院半 夜打钟的声音。
3
古诗两首
bó
chóu
泊 愁 苏 城 寺 钟
点击生字
s ū
chéng
பைடு நூலகம்
[全]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知识点归纳
![[全]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fe9493d2011ca300a7c39064.png)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知识点归纳学习目标:1.会认“径、斜”等10个生字,会写“寒”、“霜”等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默写《山行》。
3.借助图片和注释,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
4.感受古诗中的秋意和秋情。
生字归类:一类字:寒、径、斜、霜、赠、刘、盖、菊、残、君、橙、送、挑。
二类字:径、斜、赠、刘、残、犹、傲、君、橙、橘。
多音字:挑①tiāo 挑选②tiǎo 挑战。
词语解释: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坐:因为。
霜叶:变红了的枫叶。
荷尽:荷花凋谢完了。
擎:托举。
犹:还,尚且。
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
萧萧:形容风吹梧叶的声音。
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弄。
篱落:篱笆。
主题思想:《山行》描写了诗人驱车山间所见到的生机勃勃的秋景,表达了诗人乐观豁达的志趣和对秋天的喜爱。
《赠刘景文》突出了菊花傲霜凌寒的气概,表达了诗人勉励好友刘景文能珍惜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的感情。
《夜书所见》通过对秋风梧叶、篱笆下的灯火、儿童拨弄蟋蟀等的描写,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古诗注释:1.《山行》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在白云缭绕的山中有一户人家居住。
我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经霜的枫叶比二月春花还要艳丽。
2.《赠刘景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残菊的花枝还傲霜斗寒。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天。
3.《夜书所见》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
江上的阵阵秋风惹起游子思乡之情。
夜深了,篱笆深处灯光闪烁,料想那是孩子们正在拨弄蟋蟀。
课后习题二:这三首诗写的都是秋季的景色。
《山行》里的“寒山”“枫林”“霜叶”,《赠刘景文》里的“荷尽”“残”“橙黄橘绿”,《夜书所见》里的“萧萧梧叶”“秋风”“促织”等,都是深秋时节特有的景象。
课后习题三:1.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经霜的枫叶比二月春花还要艳丽。
2.朋友,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天。
2018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3 古诗二首教案
![2018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3 古诗二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10bc728f705cc17542709b4.png)
教学要求3古诗二首1.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童真童趣,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2.学习本课的生字。
朗读、背诵课文。
理解诗中重点词句,感受诗的意境美。
3.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提高阅读、背诵能力。
重点 1.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难点 2.会解释重点词句。
教学课时两课时。
◎跟我学课文1古诗二首池上白居易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①“撑、采、回”是对小娃的什么描写?]句导读:前两句写小孩划船偷白莲的情景。
诗意: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不解藏踪迹,[②“不解”一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浮萍一道开。
[③诗中的孩子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句导读:后两句写出小孩回去的时候不知怎样掩盖自己踪迹,无意间暴露了自己的行踪。
表达了小孩顽皮、纯真的情态。
诗意:他不管怎样隐藏,都留下了划船的踪迹。
所见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
[④“骑、振”是对牧童的什么描写?]句导读:前两句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
诗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⑤“闭口立”是对小娃的什么描写?]句导读:后两句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诗意: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知识点详解①这是对小娃的动作描写。
“撑、采、回”写出了小娃采莲的动作。
②“不解”一词用得好。
写出了小娃的心理。
“不解”为不懂得。
不懂得隐藏自己偷摘莲蓬的踪迹,自以为谁都不知道。
可是小船驶过,水面原来平辅着的密密的绿色浮萍分出了一道明显的水线,这下子泄露了他的秘密。
③这个小娃给人留下了天真、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
④“骑、振”是对牧童的动态描写。
“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
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两首教案设计】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两首教案设计】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https://img.taocdn.com/s3/m/9c934b76b9d528ea80c779cf.png)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两首教案设计】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两首》分别是《山行》和《枫桥夜泊》,小编在此整理了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两首》教案设计,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两首》教案设计1第一课时《山行》教学要求:感受山秋宜人的秋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学习生字词,用钢笔写好生字,理解重点词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重难点:想象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新课回忆学过的诗,由杜甫的诗,引入杜牧师介绍:杜牧是唐朝的著名的诗人,因为也姓杜,为了与杜甫有所区别,人称“小杜”。
师配乐范读引发学生兴趣。
二、自学诗歌,感知大意1自由练读,读准字音。
2自学检查:读准生字字音,重点读准:径.枫.(2)说说,通过自学,学懂了什么?用什么方法学懂的?有那些不懂的地方?三、小组合作,再度感悟1按问题组成学习小组,共同解决不明白的问题2分小组汇报:(!)小组的问题是什么,与哪句诗有关?(2)读出这句诗,说说是怎样解决这句诗的问题。
(解决重点字词的理解)四、指导精读,启发想象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的?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出示挂图:欣赏美,并要求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来描绘这番景。
教师出示枫叶,枫叶变红了,是什么季节?文中哪一句点明了时间?时间:深秋的傍晚时分。
这里作者用了什么方法突出此时枫叶的特点?(对比)自由读诗,想象诗所描绘的意境。
五、读通古诗——《山行》听乐曲,看图画,听师介绍山行的内容。
将看到的景象读出来。
先自由读。
小组成员互相对读,并评析,然后再以小组为单位请代表读。
全班齐读。
教师指导。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你从哪里体会到的?反馈。
教师小结。
七、总结全文,感情朗读,背诵古诗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两首PPT课件苏教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两首PPT课件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a0ef233aa8114431b80dd801.png)
意译
石路蜿蜒远远地伸向山崖, 白云升腾处依稀有些人家。 停车只因喜爱傍晚的枫林, 经霜枫叶竟红过二月的鲜花。
欣 赏
如果此时此刻,你 也与诗人一起来到 了山脚下,看到这 秋天傍晚的美景, 看到这火红的枫叶, 你会想什么?说什 么呢?让咱们一起 走近诗人共同欣赏。 (也许我们也会与 诗人一起情不自禁 地赞道:霜叶红于 二月花。)
月已落下乌鸦啼 叫秋霜满天,
江边枫树渔火点 点对愁而眠。 姑苏城外寂寞清 静寒山古寺, 半夜里钟声悠扬 传到了客船。
今古 译诗
巩固练习
1、你能说出下面红色字的意思吗?
停车坐爱枫林晚
枫桥夜泊
2、你知道,《山行》和《枫桥夜泊》 各自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你的 根据是什么?
返回课 题
退出
• • • • • • • • • • • • • • 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shuāng 霜叶红于二月花。
寒山:深秋天凉,山 带寒意。 石径:石头砌成的小路。 斜: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 古音读作xiá。 白云生处:山向远处伸展。 坐:因为。 红于:比……还要红。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 弯弯曲曲的小蜿蜒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 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 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 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 飘浮的地方,有几处石彻成的石屋石墙。这片 片白云遮住了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 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 一种景色吧。
怀着旅愁,似睡非睡。姑
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 有姑苏山而得名。寒山寺: 在今苏州西枫桥附近的一座 古寺,因唐初著名诗僧寒
sū chéng 姑 苏 城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 3 古诗两首word版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 3 古诗两首word版](https://img.taocdn.com/s3/m/2a57720e8e9951e79b892799.png)
————————精选资料,欢迎阅读下载————————古诗两首教材分析这两首古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的作品,作者分别是杜牧和张继,两首诗都是写秋景的,皆为传诵千古的名篇。
《山行》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诗人能于一般文人为之伤感叹息的萧瑟秋景中,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颇有一种独得之乐。
这是一首秋的赞歌。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寒山,石径。
“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
“石径”,石头小路。
“斜”,有曲折的意思。
“斜”在这里应读普通话的xie(第二声) 吐有人说,古音读xiá(第二声)吐因此诗押“ɑ”韵,读古音能读出韵味,这也未尝不可。
但一般不提倡读古音,以免给学生加重负担。
这句诗的意思是,深秋时节,山间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白云、人家。
“白云生处”指飘浮白云的地方,白云缭绕可见山势之高。
这句诗的意思是,在山林深处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停车坐爱枫(音读fēng)林晚”:写枫林景色。
“坐”当“因为”讲。
“枫林晚”,夕阳照耀下的枫林景色。
这句诗的意思是,我停下车子不走,是因为我喜欢这深秋时节枫树林的晚景,要尽情观赏。
“霜叶红于二月花”:写霜叶红艳。
“霜叶”,指被秋霜打过的枫叶。
“于”是“比”的意思。
这句诗的意思是,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鲜花还要红艳。
《枫桥夜泊》写的是夜间停船枫桥的所见所闻。
“枫桥”,在今苏州市西郊,“夜泊”,夜晚把船停泊在岸边。
诗中通过夜泊所见的霜天残月,江枫,渔火、古寺、客船,伴之以所闻的乌啼、钟声,勾画了一幅意境幽美的秋江夜泊图。
“月落乌啼(音读tí)霜满天”:意思是,月亮渐渐落下去了,栖息在树上的乌鸦又在蹄叫,到处弥漫着寒霜,使夜空充满了凉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古诗两首》知识点汇总苏教版
1、《山行》和《枫桥夜泊》这两首诗都是写秋景的。
2、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远上的意思是向山的远处伸展。
句意:深秋时节,山间有一条石子小路,弯弯曲曲的伸向远方。
在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的有几户人家。
3、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句意:我停下车子,是
因为我喜欢这深秋的枫林晚景。
被霜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鲜花
还要红艳。
坐是“因为”的意思。
“于”是“比”的意思。
其中
“霜叶红于二月花”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
4、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句意:月亮渐渐地落下去,栖息在树上的乌鸦又在啼叫,到处弥漫着寒霜。
只有江边的枫树、晃动的渔火陪伴着我,难以入眠。
5、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到是“送到、传到”的意思。
句意:在这充满寒意的半夜,只有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
悠扬回荡,传到船上来。
6、《山行》写的是诗人杜牧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7、《枫桥夜泊》写的是夜间停船枫桥的所见所闻。
作者张继看到了霜天、残月、江枫、渔火、古寺、客船,听到了乌啼和钟声,勾画了一幅秋江夜泊图,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情。
泊:停船靠岸。
到:送到,传到。
8、再收集一首有关秋天的诗。
《夜书所见》《静夜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