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古诗两首》知识点汇总苏教版

合集下载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两首 枫桥夜泊 课件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两首 枫桥夜泊 课件

江枫渔火对愁眠
看着江上的渔火。勾起了我对 故乡的怀念,使满怀这俩句诗描写的事物有:姑苏城寒 山寺 夜半钟声 客船 诗句的意思是:姑苏城外那寒山古寺,半 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里。
六、开阔视野,拓展延伸。

1.你愁过吗?是否看到了哪些美好的东西使 你更愁了呢?看,诗人写得多真实呀!带着诗人 的愁,想一想自己曾有过的愁,我们再来读这首 诗,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2.情境创设,加深理解 这船家可是个热心人,一大早就来叫张继了:张公 子,张公子,起床了吗?哟,看你眼睛通红通红 的,怎么?昨晚没睡好?你没睡好,那你在做什 么? 诗人经历过了无数个夜晚,但是这个夜晚却与众 不同,在诗人眼中,这是一个怎样的夜? 3.在诗意的氛围中,齐声诵读诗文。
词语释义
• • • • 泊:船靠岸停止不动时为“泊”。 江枫:江边的枫树。 渔火:渔船上的灯火。 对愁眠:是说作者对飒飒枫叶和闪闪的渔 灯,因身在旅途,心绪难宁,愁苦难眠。
月落乌啼霜满天
月亮沉落后乌鸦发出声声的啼 叫,寒冷的秋霜充满着四周 。
诗的首句,写了午夜时分三种 有密切关连的景象:月落、乌 啼、霜满天。
五· 赏析品味,体会意境。
1.细读古诗,想想古诗描写了哪些景物,诗人
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2.诗人到底因为什么而愁呢?愁
3.从哪些景物中,你能感觉到诗人的忧愁?
4. 朗读,背诵。

• 体会诗人的思想 感情
愁:科举落第后对
前途的迷茫 ,对故 乡的思念 。

作者简介
张继,襄州人(湖北襄 阳),字懿孙,唐代诗人, 曾中过进士,当过洪州(江 西南昌)的盐铁判官。他的 诗语言明白自然,不追求刻 意的雕琢,内容多是旅游中 的写景或朋友聚会中的酬谢, 也有关心人民,描写“安史 之乱”中战争破坏的作品。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说课稿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说课稿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说课稿尊重的列位评委:大伙儿好!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两首》。

(板书)第一说教材古诗是古典文学宝库中艺术奇葩。

《山行》和《枫桥夜泊》是两首脍炙人口的唐诗。

作者别离是杜牧和张继。

这两首诗的相同的地方是所写的内容,都是秋季的景象,而且在写作方式上,都是借景抒情。

但诗人抒发的情感却是截然不同的,这正是两首诗的不同的地方。

杜牧的《山行》写的清新明丽,这首诗的文眼是“停车坐爱枫林晚”的“爱”字,围绕那个字,诗人刻画了一幅山林秋色图,表达了对秋季、对枫林、对自然的喜爱。

张继的《枫桥夜泊》写得凄冷孤寂,这首诗的文眼是“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愁”字,围绕那个字,诗人刻画了一幅秋夜羁旅图,表达了孤独、愁闷、难过的心情。

二、说学情小学生思维活跃,经历能力强,擅长背诵。

尤其是对仗整齐、节拍明快、音韵和谐的古诗,读上几遍,就能够熟读成诵。

因此,孩童时期正是朗诵古诗的黄金时期。

依照教材的编排,学习这两首诗的时刻是在秋季开学以后,正是秋意渐浓的时节,学生有这方面的生活体验。

另外,学生在二年级还学过描述秋季的课文《秋游》,学生有这方面的认知积存。

这是对学生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的分析。

三、说教学目标依照语文课程标准和年段目标的要求,和文本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确信如下学习目标。

一、会写8个生字,把握“石径、霜叶”等词语。

二、朗诵古诗,背诵古诗,培育学习诗歌的爱好。

3、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中的景象和表达的情感。

四、说重难点重点是:朗诵古诗,背诵古诗,了解诗词大意。

难点是: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不同的情感。

五、说教法学法我以为,教法和学法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

要以学法为中心,教法要服务于学法。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明白得能力较弱,古诗又言简意赅,意境深远。

因此,不能字斟句酌,只要知其大意,熟读成诵就能够够了。

依照古诗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要紧采取以境促读、以读代讲的教学方式。

设计这些方式的起点是学生,是学生的心智水平,落脚点仍是学生,是学生素养的形成和进展。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古诗两首》教案设计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古诗两首》教案设计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 3 课《古诗两首》教案设计教课目的:1、理解诗的意思,认识秋季红叶的特色,领会诗人热爱秋季,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领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觉诗歌美的境界。

3、能有感情地朗诵课文,学生会背诵。

教课要点: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诗美的境界。

教课难点:领会诗美的境界,获取审美的欢乐。

教课过程:一、导入新课:1、讲话:同学们,一年四时,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何?(生思虑,后沟通,教师必定学生所说)由于有了春、夏、秋、冬,因此我们看到了一个巧妙、美丽的大自然。

有人说:“秋风扫落叶,何等悲凉冷清!”但是,在诗人杜牧眼中,秋季枫叶的生命力忧如比春季鲜花的生命力还要旺盛,晚秋的风景也相同生机盎然,充满活力。

今日,我们将学习他的《山行》。

2、板书:山行杜牧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1、自由朗诵2、学生,相互价3、4、出示学古的方法,。

(1)知人,解;(2)抓字眼,明意;(3)句,悟情。

5、依照学法,四人小合作,利用文中的注或前采集的料,学古。

6、小沟通。

(1)介人杜牧;(2)认识目意思:山行:在山上行走。

(3)字解:寒山:暮秋的山林(寒山:暮秋季,天气冷,山上草木枯黄,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指秋季的山)。

歪:在首中 xi á,意思仍当歪解,里有波折不直的意思。

坐:因;:真,迷恋的意思。

于:比⋯⋯更。

(4)学生依照小句意思。

(大概认识即可)(5)教点:a、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差别:深:浓重,浓烈;生:生出,存有。

(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漂移各种动向,也说明山很高。

b、第 4 句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绘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衬托。

诗人为何用“红于”而不用“红如”?由于“红于”不单点优秀彩娇艳,并且显得更耐寒,经得刮风霜考验。

c、相同写红叶的诗句,先人也留下很多,如“林间暖酒烧红叶”“红树青山好放船”,比较而言,杜牧的写法幸亏哪儿?(在暮秋节气,诗人欣喜地觉察,枫叶流丹,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娇艳。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古诗两首》知识点汇总苏教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古诗两首》知识点汇总苏教版

第三课《古诗两首》
1、《山行》和《枫桥夜泊》这两首诗都是写秋景的。

2、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远上的意思是向山的远处伸展。

句意:深秋时节,山间有一条石子小路,弯弯曲曲的伸向远方。

在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的有几户人家。

3、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句意:我停下车子,是
因为我喜欢这深秋的枫林晚景。

被霜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鲜花
还要红艳。

坐是“因为”的意思。

“于”是“比”的意思。

其中
“霜叶红于二月花”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

4、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句意:月亮渐渐地落下去,栖息在树上的乌鸦又在啼叫,到处弥漫着寒霜。

只有江边的枫树、晃动的渔火陪伴着我,难以入眠。

5、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到是“送到、传到”的意思。

句意:在这充满寒意的半夜,只有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
悠扬回荡,传到船上来。

6、《山行》写的是诗人杜牧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7、《枫桥夜泊》写的是夜间停船枫桥的所见所闻。

作者张继看到了霜天、残月、江枫、渔火、古寺、客船,听到了乌啼和钟声,勾画了一幅秋江夜泊图,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情。

泊:停船靠岸。

到:送到,传到。

8、再收集一首有关秋天的诗。

《夜书所见》《静夜思》。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3、古诗二首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3、古诗二首

池上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 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
浮萍一道开。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小娃:男孩儿或女孩儿 撑:撑船 ,用篙使船前进。 艇:船。
白莲:白色的莲花。
诗意:小孩儿乘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 莲回来。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不解:不知道;不懂得。 踪迹: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留下的痕迹。 浮萍: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下面有须根, 夏季开白花。
描 写 古 代 儿 童 生 活 的 诗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句诗体现了牧童神态和动 作的变化 : 本来唱着歌忽然就 闭口不唱了,他聚精会神地 注视着树上的鸣蝉。这句诗 与上句诗是因果关系,“忽 然闭口立”的原因是“意欲 捕鸣蝉”,表现了牧童的聪 明机敏。
《所见)这首诗通过描写牧 在捕捉树上鸣蝉的情景.描 绘出一个栩相如生的牧童 形象,抒发了诗人对乡村 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意欲:心想,想要。 闭口:闭上嘴巴,诗中指停止唱歌。 立:站立,不动。
诗意:大概是想捕捉正在树上鸣叫的 蝉儿,他急忙停止唱歌,在树下站住。
“意欲捕鸣蝉”这句诗的情景是诗人看到的吗?
从意欲可知,这句 诗是诗人的猜想。
“忽然闭口立”体现了牧童哪些方面的变化?牧 童为什么“闭口立”?
古 诗 二 首
重点字
偷 振
迹 意
浮 欲
萍 忽
会读的字
艇 莲



词语
偷采Hale Waihona Puke 歌声踪迹振动
浮萍
意欲
黄牛
忽然
多音字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3古诗两首第二课时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3古诗两首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背诵《山行》
2、《山行》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色?
二、学习第二首诗《枫桥夜泊》
1、揭题,解题。

(1)板书课题。

(2)指名读题。

(3)解题。

(4)介绍作者。

2、自学课文。

(1)轻声读课文,读好字音,画出生字词。

(2)自读课文,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查词典。

(3)想想每首诗的意思,同座可以讨论。

3、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

(2)指名读课文。

(3)质疑。

4、理解每句话。

(1)理解一二句。

轻声读一、二句边读边想象诗句中的描绘的画面。

这是什么季节?从那儿可以看出来?这是诗人的心情诗什么样的?理解“愁”。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两句话的意思?指名回答。

(2)学习第三、四句。

指名读三、四句。

回答问题。

①“姑苏”在什么地方?
②到是什么意思?
③说说三四两句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5、总结全诗,体会情感。

这首诗描写哪些景物?抒发了诗人什么心情?
6、指导朗读,练习背诵。

读的时候注意停顿和重音。

范读,练读,指名读,齐读。

练习背诵。

7、指导书写。

三、布置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背诵课文。

3、抄写词语。

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所见所闻。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知识点汇总苏教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知识点汇总苏教版

古诗
1、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枫桥夜泊<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3、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4、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5、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6、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7、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8、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9、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10、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1、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苏教版三上《古诗两首》

苏教版三上《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学习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3课【学习目标】1.借助汉语拼音,能够准确无误地认读8个生字,区分形近字。

2.借助文中的插图理解诗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所看到的画面,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通过对比诵读,感受两首诗所表达的作者不同的内心世界,乐于讲述自己的理解,交流中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4.搜集资料,尝试抓住要点,展示并交流自己搜集的作者生平资料,拓展文本资源,在角色体验、对比与情境创设朗读中揣摩、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养成正确搜集与处理信息及课外积累的好习惯。

5.欣赏两首诗中所描绘的不同的秋景,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趣,逐渐具有阅读和积累古诗的愿望。

【目标分解依据】1.基于课程标准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观点,以及第二学段(3—4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搭建师生间民主平等交流的平台,以实现学生、老师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达到三者情感的交融。

古诗教学的关键与难点都在如何引领学生在吟诵浅显的诗句中,披文入情、披文入境,从而触摸诗句背后所蕴藏的积淀千年文化内蕴。

因此,本课教学设计力求改变古诗教学中“讲词意→记内容→背中心”这种机械呆板的旧模式,努力引领学生在自读自悟,教师适时点拨中品诗意,悟诗韵。

通过反复吟诵、想象补白、情境对话、切己体悟,探询诗歌传达出的情趣,在学生脑海植下一个个生动而充满文化内涵的意象。

让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2.基于教材特点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语言精练、意境优美、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体现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是学生接触了解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绝好途径。

《山行》、《枫桥夜泊》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两首》中的两首诗,这两首都是以“秋”为主题,将诗、景、画、情巧妙的融为一体的诗歌。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两首PPT课件苏教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两首PPT课件苏教版

山 行
唐朝· 杜牧
jì ng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shuāng 霜叶红于二月花。
寒山:深秋天凉,山 带寒意。 石径:石头砌成的小路。 斜: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 古音读作xiá。 白云生处:山向远处伸展。 坐:因为。 红于:比……还要红。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 弯弯曲曲的小蜿蜒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 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 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 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 飘浮的地方,有几处石彻成的石屋石墙。这片 片白云遮住了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 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 一种景色吧。
意译
石路蜿蜒远远地伸向山崖, 白云升腾处依稀有些人家。 停车只因喜爱傍晚的枫林, 经霜枫叶竟红过二月的鲜花。
欣 赏
如果此时此刻,你 也与诗人一起来到 了山脚下,看到这 秋天傍晚的美景, 看到这火红的枫叶, 你会想什么?说什 么呢?让咱们一起 走近诗人共同欣赏。 (也许我们也会与 诗人一起情不自禁 地赞道:霜叶红于 二月花。)
怀着旅愁,似睡非睡。姑
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 有姑苏山而得名。寒山寺: 在今苏州西枫桥附近的一座 古寺,因唐初著名诗僧寒
sū chãng 姑 苏 城
wài 外
yâ bàn zhōng shēng dào kâ chuán 夜 半 钟 声 到 客 船。
山曾住这里而得名。 夜
半钟声:唐代寺院半 夜打钟的声音。
3
古诗两首

chóu
泊 愁 苏 城 寺 钟
点击生字
s ū
chéng
பைடு நூலகம்

[全]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知识点归纳

[全]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知识点归纳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知识点归纳学习目标:1.会认“径、斜”等10个生字,会写“寒”、“霜”等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默写《山行》。

3.借助图片和注释,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

4.感受古诗中的秋意和秋情。

生字归类:一类字:寒、径、斜、霜、赠、刘、盖、菊、残、君、橙、送、挑。

二类字:径、斜、赠、刘、残、犹、傲、君、橙、橘。

多音字:挑①tiāo 挑选②tiǎo 挑战。

词语解释: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坐:因为。

霜叶:变红了的枫叶。

荷尽:荷花凋谢完了。

擎:托举。

犹:还,尚且。

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

萧萧:形容风吹梧叶的声音。

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弄。

篱落:篱笆。

主题思想:《山行》描写了诗人驱车山间所见到的生机勃勃的秋景,表达了诗人乐观豁达的志趣和对秋天的喜爱。

《赠刘景文》突出了菊花傲霜凌寒的气概,表达了诗人勉励好友刘景文能珍惜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的感情。

《夜书所见》通过对秋风梧叶、篱笆下的灯火、儿童拨弄蟋蟀等的描写,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古诗注释:1.《山行》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在白云缭绕的山中有一户人家居住。

我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经霜的枫叶比二月春花还要艳丽。

2.《赠刘景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残菊的花枝还傲霜斗寒。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天。

3.《夜书所见》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

江上的阵阵秋风惹起游子思乡之情。

夜深了,篱笆深处灯光闪烁,料想那是孩子们正在拨弄蟋蟀。

课后习题二:这三首诗写的都是秋季的景色。

《山行》里的“寒山”“枫林”“霜叶”,《赠刘景文》里的“荷尽”“残”“橙黄橘绿”,《夜书所见》里的“萧萧梧叶”“秋风”“促织”等,都是深秋时节特有的景象。

课后习题三:1.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经霜的枫叶比二月春花还要艳丽。

2.朋友,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天。

2018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3 古诗二首教案

2018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3 古诗二首教案

教学要求3古诗二首1.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童真童趣,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2.学习本课的生字。

朗读、背诵课文。

理解诗中重点词句,感受诗的意境美。

3.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提高阅读、背诵能力。

重点 1.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难点 2.会解释重点词句。

教学课时两课时。

◎跟我学课文1古诗二首池上白居易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①“撑、采、回”是对小娃的什么描写?]句导读:前两句写小孩划船偷白莲的情景。

诗意: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不解藏踪迹,[②“不解”一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浮萍一道开。

[③诗中的孩子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句导读:后两句写出小孩回去的时候不知怎样掩盖自己踪迹,无意间暴露了自己的行踪。

表达了小孩顽皮、纯真的情态。

诗意:他不管怎样隐藏,都留下了划船的踪迹。

所见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

[④“骑、振”是对牧童的什么描写?]句导读:前两句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

诗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⑤“闭口立”是对小娃的什么描写?]句导读:后两句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诗意: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知识点详解①这是对小娃的动作描写。

“撑、采、回”写出了小娃采莲的动作。

②“不解”一词用得好。

写出了小娃的心理。

“不解”为不懂得。

不懂得隐藏自己偷摘莲蓬的踪迹,自以为谁都不知道。

可是小船驶过,水面原来平辅着的密密的绿色浮萍分出了一道明显的水线,这下子泄露了他的秘密。

③这个小娃给人留下了天真、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

④“骑、振”是对牧童的动态描写。

“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

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两首教案设计】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两首教案设计】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两首教案设计】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两首》分别是《山行》和《枫桥夜泊》,小编在此整理了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两首》教案设计,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两首》教案设计1第一课时《山行》教学要求:感受山秋宜人的秋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学习生字词,用钢笔写好生字,理解重点词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重难点:想象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新课回忆学过的诗,由杜甫的诗,引入杜牧师介绍:杜牧是唐朝的著名的诗人,因为也姓杜,为了与杜甫有所区别,人称“小杜”。

师配乐范读引发学生兴趣。

二、自学诗歌,感知大意1自由练读,读准字音。

2自学检查:读准生字字音,重点读准:径.枫.(2)说说,通过自学,学懂了什么?用什么方法学懂的?有那些不懂的地方?三、小组合作,再度感悟1按问题组成学习小组,共同解决不明白的问题2分小组汇报:(!)小组的问题是什么,与哪句诗有关?(2)读出这句诗,说说是怎样解决这句诗的问题。

(解决重点字词的理解)四、指导精读,启发想象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的?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出示挂图:欣赏美,并要求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来描绘这番景。

教师出示枫叶,枫叶变红了,是什么季节?文中哪一句点明了时间?时间:深秋的傍晚时分。

这里作者用了什么方法突出此时枫叶的特点?(对比)自由读诗,想象诗所描绘的意境。

五、读通古诗——《山行》听乐曲,看图画,听师介绍山行的内容。

将看到的景象读出来。

先自由读。

小组成员互相对读,并评析,然后再以小组为单位请代表读。

全班齐读。

教师指导。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你从哪里体会到的?反馈。

教师小结。

七、总结全文,感情朗读,背诵古诗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两首PPT课件苏教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两首PPT课件苏教版

意译
石路蜿蜒远远地伸向山崖, 白云升腾处依稀有些人家。 停车只因喜爱傍晚的枫林, 经霜枫叶竟红过二月的鲜花。
欣 赏
如果此时此刻,你 也与诗人一起来到 了山脚下,看到这 秋天傍晚的美景, 看到这火红的枫叶, 你会想什么?说什 么呢?让咱们一起 走近诗人共同欣赏。 (也许我们也会与 诗人一起情不自禁 地赞道:霜叶红于 二月花。)
月已落下乌鸦啼 叫秋霜满天,
江边枫树渔火点 点对愁而眠。 姑苏城外寂寞清 静寒山古寺, 半夜里钟声悠扬 传到了客船。
今古 译诗
巩固练习
1、你能说出下面红色字的意思吗?
停车坐爱枫林晚
枫桥夜泊
2、你知道,《山行》和《枫桥夜泊》 各自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你的 根据是什么?
返回课 题
退出
• • • • • • • • • • • • • • 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shuāng 霜叶红于二月花。
寒山:深秋天凉,山 带寒意。 石径:石头砌成的小路。 斜: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 古音读作xiá。 白云生处:山向远处伸展。 坐:因为。 红于:比……还要红。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 弯弯曲曲的小蜿蜒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 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 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 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 飘浮的地方,有几处石彻成的石屋石墙。这片 片白云遮住了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 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 一种景色吧。
怀着旅愁,似睡非睡。姑
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 有姑苏山而得名。寒山寺: 在今苏州西枫桥附近的一座 古寺,因唐初著名诗僧寒
sū chéng 姑 苏 城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 3 古诗两首word版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 3 古诗两首word版

————————精选资料,欢迎阅读下载————————古诗两首教材分析这两首古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的作品,作者分别是杜牧和张继,两首诗都是写秋景的,皆为传诵千古的名篇。

《山行》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诗人能于一般文人为之伤感叹息的萧瑟秋景中,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颇有一种独得之乐。

这是一首秋的赞歌。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寒山,石径。

“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

“石径”,石头小路。

“斜”,有曲折的意思。

“斜”在这里应读普通话的xie(第二声) 吐有人说,古音读xiá(第二声)吐因此诗押“ɑ”韵,读古音能读出韵味,这也未尝不可。

但一般不提倡读古音,以免给学生加重负担。

这句诗的意思是,深秋时节,山间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白云、人家。

“白云生处”指飘浮白云的地方,白云缭绕可见山势之高。

这句诗的意思是,在山林深处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停车坐爱枫(音读fēng)林晚”:写枫林景色。

“坐”当“因为”讲。

“枫林晚”,夕阳照耀下的枫林景色。

这句诗的意思是,我停下车子不走,是因为我喜欢这深秋时节枫树林的晚景,要尽情观赏。

“霜叶红于二月花”:写霜叶红艳。

“霜叶”,指被秋霜打过的枫叶。

“于”是“比”的意思。

这句诗的意思是,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鲜花还要红艳。

《枫桥夜泊》写的是夜间停船枫桥的所见所闻。

“枫桥”,在今苏州市西郊,“夜泊”,夜晚把船停泊在岸边。

诗中通过夜泊所见的霜天残月,江枫,渔火、古寺、客船,伴之以所闻的乌啼、钟声,勾画了一幅意境幽美的秋江夜泊图。

“月落乌啼(音读tí)霜满天”:意思是,月亮渐渐落下去了,栖息在树上的乌鸦又在蹄叫,到处弥漫着寒霜,使夜空充满了凉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古诗两首》知识点汇总苏教版
1、《山行》和《枫桥夜泊》这两首诗都是写秋景的。

2、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远上的意思是向山的远处伸展。

句意:深秋时节,山间有一条石子小路,弯弯曲曲的伸向远方。

在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的有几户人家。

3、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句意:我停下车子,是
因为我喜欢这深秋的枫林晚景。

被霜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鲜花
还要红艳。

坐是“因为”的意思。

“于”是“比”的意思。

其中
“霜叶红于二月花”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

4、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句意:月亮渐渐地落下去,栖息在树上的乌鸦又在啼叫,到处弥漫着寒霜。

只有江边的枫树、晃动的渔火陪伴着我,难以入眠。

5、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到是“送到、传到”的意思。

句意:在这充满寒意的半夜,只有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
悠扬回荡,传到船上来。

6、《山行》写的是诗人杜牧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7、《枫桥夜泊》写的是夜间停船枫桥的所见所闻。

作者张继看到了霜天、残月、江枫、渔火、古寺、客船,听到了乌啼和钟声,勾画了一幅秋江夜泊图,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情。

泊:停船靠岸。

到:送到,传到。

8、再收集一首有关秋天的诗。

《夜书所见》《静夜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